妈妈的布鞋散文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妈妈的布鞋散文(共10篇)

妈妈的布鞋散文 篇1

布鞋,小的时候都是穿布鞋走过了那段童年的路,对于布鞋,我有着特别的情感。

奶奶在世时说,我以后得好好孝敬姑姑,因为我的鞋子大都都是她一针一线做的。

那时我使劲点头。

在大学里,我穿着布鞋,投来的目光,夹杂些须不屑的`意味,我不在意,是的,那是他们的事。

于我,舒服和惬意。

那天上楼,后面的高跟鞋的声音,很有节奏感,我在前,鞋子摩擦的声音很小,心不知怎的很开心。

在大学,几乎没发现什么人会穿布鞋了,街上都很少了。

带来的这双也是姑姑做的,上面有几个韩文,好象在说我还蛮有潮流的呢?

小的时候,穿布鞋走在打了霜的地上,不久就会冷得难受,那时侯,伙伴们都说不能走在冰上,因为会把脚冻坏的。

而今,有了买皮鞋的钱了,布鞋易湿,且没有时尚,便被撂一边了。

妈妈纳的千层底,我从来没穿到,因为她做的鞋都比我的实际脚丫子号大一码,她认为我的脚丫会长,可事实不是这样。

家里还是有一大堆的鞋样和鞋底,可我没穿到过一双,老是取笑母亲蜗牛式的速度。

我的思想是传统还是落后呢?

爷爷说,学习,学生,不是学习讲时髦。

我懂,一直都是。为何我会迟疑?虚荣?兴许吧?

爷爷说缺少节俭作风,我承认是的。

母亲的千层底布鞋散文 篇2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有一双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温暖着我的双脚。那时候,我们家在农村,买不起城里人才穿得起的皮鞋、球鞋和塑料底的布鞋。我们姐妹七个脚上穿的都是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一年四季我们总是看见母亲在纳鞋底,以至于如今我只要想起母亲,就想起她坐在炕沿上纳鞋底的模样,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拿着锥子和针线,扎一个眼,引一下线,吱儿吱儿地纳鞋底,不时还把针在头发上抹一抹。

做千层底布鞋是很费时费力的事情。为了制作千层底布鞋,母亲总是在平时就非常注意搜集碎布头,给我们做新衣服的时候,裁剪下的碎布头她要留起来;拆旧衣服的时候,把结实的碎布头留下来。这些碎布头都是母亲用来制作千层底布鞋的原材料。她把这些碎布头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包袱里。做千层底布鞋,最讲究的就是鞋底的制作。每到做鞋底的时候,母亲总是把平时积攒下的碎布头都找出来,然后用面粉煮一锅浆糊,再拿一块面板或者是吃饭的小炕桌。这时候母亲就开始工作了。她把浆糊抹在面板上,然后粘上一层布。再抹上一层浆糊,再粘上一层布。反复多次,就制作成了一块多层碎步黏在一起的布板。母亲叫它“疙把”。做好的“疙把”不能马上使用,要放在太阳地晒上三天。晒干了,晒透了,这时候“疙把”就变成了硬的。就像硬纸板一样。母亲小心地把它揭下来,作为半成品放在一边。

这时候,母亲比量着我们的脚,剪裁一个脚印的样子。母亲叫它鞋样。比着这个鞋样剪裁“疙把”,就把新作的“疙把”剪裁成了鞋样。这些鞋样摞起来就是千层底的模板了。这时候母亲就搓麻绳,用麻绳纳鞋底,把千层底的鞋子模板上纳满了密密麻麻的麻绳。千层底才算完成了。有时候,为了穿着漂亮,还要在鞋底的边沿部位表上一圈白布条。这样做成的鞋是黑鞋白底十分美观。用这样的千层底做得布鞋,就是千层底布鞋了。

做千层底的布鞋最费力气的是纳鞋底,母亲长期纳鞋底,劳累过度得了肩周炎,一到晚上就疼得钻心,睡觉都困难。白天还要继续纳鞋底。因为那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我穿两个月就坏了,这倒不是母亲做的鞋不结实,而是我们的活动量实在太大了。弟弟们要穿着这样的`鞋踢足球;我要穿着它跳皮筋、跳绳、踢毽子。而我们家有七个兄弟姐妹,仅仅是纳鞋底就把母亲累坏了。何况母亲每天除了纳鞋底还要做饭,洗衣服,缝制衣服,补补丁,织毛衣等等。我想:假如母亲做的这一切都是需要儿女支付工资的,那么哪个儿女能付得起清啊?

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美观大方、穿着舒服,是我们兄弟姐妹的最爱。这种布鞋夏天穿不臭脚,不出脚汗。冬天穿用千层底做得棉鞋,暖和、舒适还防滑。弟弟妹妹年龄小,母亲总是给他们的鞋上绣上虎头或是凤尾,做成虎头凤尾鞋。我则喜欢拉带的方口布鞋,母亲每次都满足我。冬天的棉鞋是五眼的。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就给我带了这样的棉鞋。只可惜,那时候我不懂得珍惜,害怕那些城里的同学笑话我,一直把那双鞋放在箱子里,没有拿出来穿。

昨天在报纸上看见一则广告,说是卖农家千层底布鞋。我给那个商家挂了一个电话,想买一双穿。我这个脚啊,自从穿上塑料底的布鞋以后,就得了脚气病。每一到夏天就格外严重,如今母亲去世了,再也穿不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了。卖一双穿吧。一问价钱:280元。好贵啊!顶上名牌皮鞋了。商家说:我们的千层底布鞋是纯手工制作的,比皮鞋好穿多了!我哑巴了。我那亲爱的母亲啊,她一辈子做了多少千层底布鞋啊?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的女儿要花280元买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了。

布鞋情结散文 篇3

小时候,穿过许多双布鞋,塑料底的布鞋。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彻底摆脱穿布鞋的命运,穿皮鞋。现在基本都是穿皮鞋了,可总是无法忘记布鞋,常常怀念穿布鞋的乡村生活时光。

那时候,我最讨厌穿布鞋,特别是塑料底布鞋。看见别人穿着一双塑料底布鞋,我就知道他和我一样,是乡下人,就看不起他,像看不起我自己一样。看见别人穿着皮鞋,我就知道人家是城里人,很羡慕人家。自己每天穿着布鞋,只能穿布鞋,就万分沮丧懊恼,感叹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读小学和初中时,常摸黑早起,穿着布鞋,与母亲一起进城卖菜。我也挑着一担菜,二三十公斤,深一脚浅一脚,跟在母亲身后。雨季里,路上泥滑,陷脚,很快布鞋就会被洇湿,覆满厚厚的泥巴,使劲跺脚,也跺不掉,甩也甩不掉。我讨厌死了。那时候,我只好脱下布鞋,光着脚,忍受着路上细石草屑木棍的硌脚,在母亲再三的催促下,挑着摩得肩膀生疼的一担菜,赶往城里。

进到城里,城里人穿着很讲究的衣服和美丽的皮鞋,在我们一溜卖菜的乡下人的菜篮子前边,高傲地走来走去,很挑剔地翻看着我们菜篮子里的菜,把我们的菜翻过来,抄过去。不一会儿,我们菜篮子里的原本多么新鲜好看的蔬菜,都被他们翻砸酒(方言,翻烂)了。但是翻来翻去,他们又往往不买。后面来的“皮鞋”们,又嫌我们的菜太酒,更不愿意买,甚至对我们这些“布鞋”们极尽挖苦讽刺。看着冷酷、轻蔑、耀武扬威的“一双双皮鞋”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那时候,我对这些穿着皮鞋的城里人,又羡慕,又嫉妒,又充满了满腔的仇恨。我暗暗赌咒,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比他们穿得好,穿比他们高档的皮鞋。

塑料底布鞋,白天进城,踩在被晒得很烫、粘稠粘鞋的柏油路上,热气传上来,烫得不得了,鞋底被紧紧粘住,走起路来,费劲,而且令人生厌。

塑料底很软,穿着塑料底布鞋,行走在乡间土路上,一不小心,刺就会扎穿塑料鞋底,就会被刺扎伤脚,疼得提起脚来,不敢落地,抱着那只脚,直转圈。等到蹲在路上,脱下鞋子,拔出扎着的棠梨刺,或者黄连刺,其他刺,塑料底就通洞了,踩着路上的水,下雨天,就更容易浸水进入鞋子,洇湿鞋帮鞋面。乡间多野棠梨树,棠梨刺,棠梨刺粗壮坚硬,很容易扎伤脚板,乡亲们喜欢砍挖它来作为栅栏,挡在靠近路边的庄稼地边。这些作为栅栏的棠梨刺,被大风吹到路上,或者被牛马牲畜绊到路上,走路稍微不注意,特别是走夜路,就很容易扎伤脚。扎伤了脚板,有时扎得很深,拔掉棠梨刺,血珠子就冒出来了,疼得直嗑牙齿。那时候,我往往更加厌恶塑料底布鞋,更加想穿皮鞋,更加羡慕、嫉妒和仇恨天天可以穿皮鞋的城里人,因为穿皮鞋,鞋底厚实,不会被棠梨刺等等和碎石瓦渣扎伤脚。

布鞋还很容易粘满泥土,灰不露处的,就像常年四季只能穿布鞋,满头满脸灰不露处的、灰头土脸的乡下人,洗起来也非常麻烦。而皮鞋只要用鞋油刷一刷即可,甚至用布抹一下灰尘即可。

白霜满地的隆冬里,穿布鞋,脚很僵,而那时候,又穿不起袜子,布鞋又经常破旧,扎线豁口,我的脚趾头经常露出来,被冻伤,长满了冻疮,疼得不得了。我对布鞋就充满恨,对只能穿布鞋的命运就也充满恨。就很想穿一双温暖的,挡得住风寒的厚实皮鞋。就暗暗发下毒誓,一定要拼命读书,将来也住在城里,不用再穿布鞋,不用再走土路,而穿皮鞋,走柏油路、水泥路。

那时候,无论我有多讨厌穿塑料底布鞋,无论家里有多艰难,我母亲都还是坚持每年给我们兄弟三人各缝绱一双布鞋。

我儿时,其实是穿过几双旧皮鞋的,是城里人家送的、他们家小孩已经不合适穿了的旧皮鞋。具体说,是军队干部家赠送给我的,他们家小孩穿过的旧皮鞋。那时我与外公一起,在西山半坡上的白龙新村住,为生产队守粪,就是看守着0411部队的厕所,让外公的生产队拉回去圧庄稼。外公为人善良直爽,与部队的领导和家属都处得极好,人家家里买一车煤,买几捆柴,外公就会去帮着搬运,干部和家属们在山坡上垦荒挖地,种植蔬菜菜豆,外公也会去帮着挖地。人家就很喜欢与外公交往,时不时与外公蹲在山坡地边,或者山坡上,说一会儿家常话,说一会儿世道人心。有些处得好的,就会时不时到外公的的小屋里或者门外来坐一会儿,家里收拾旧衣服鞋帽,也就会拿来给外公,特别是小孩的鞋帽衣服,有些还是很新的,没怎么穿戴,就拿给外公,叫送给我和二弟三弟。那时候,我们穿戴着外公转送的、这些从军队干部、城里人家拿来的鞋帽,在村子里的小伙伴们面前,很骄傲了些日子。当然,骄傲的同时,心里还是很有些悲伤,也很有些遗憾,同为孩子,城里人家、干部家庭的孩子,穿戴的是皮鞋皮帽,而我们农民家的孩子买不起帽子戴,买不起皮鞋穿,甚至在这之前,在乡间连皮鞋都没见过。

那时候,我就想做个城里人,做个干部,天天穿皮鞋,冬天天天戴皮帽,就遗憾自己没有生在城里人家,干部家里。

那时候,村里人认为命好的人,就是每天不必踩踏庄稼地里的稀泥,永远有两条好看的“白脚秆”,穿好看的皮鞋,不必走土路,不必与庄稼打交道。

村里人都说,我长得像我爹,命好,是穿皮鞋的命,将来可以做“白脚秆”城里人。村里有两句古话,“儿像爹,穿皮鞋;儿像娘,苦断肠”。

那时候,虽然穿厌了布鞋,每天天一亮,看见布鞋,我就讨厌,但是,哪怕是白霜满地的隆冬,还是只能极不情愿地穿起扎冰冰的塑料底布鞋,沮丧地走出家门。

虽然对布鞋厌烦透顶,还是得很珍惜布鞋,因为就算是令我生厌的布鞋,我母亲每年也只能给我缝绱一双。

我读小学时,家里太贫穷了,买布又要凭布票,家里连破旧衣服、破旧的布也没有多余的,我母亲又异常辛苦忙碌,又要忙出工,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又要忙家务,忙着做饭,煮猪食,总之照顾小孩和鸡猪,侍弄自留地菜园,都是我母亲的事,所以她每年只可能给我们兄弟三人各缝绱一双鞋子。所以,那时我虽然异常厌恶穿塑料底布鞋,但是还得很珍惜布鞋。每天放学后或者周末节假日,帮助家里挑水浇菜地,我都会脱掉鞋子,放在地边。下雨天,去上学,放学回家,我都会把布鞋脱下来,提在手里,像提着两尾鱼,在泥泞的土路山路上来来去去。

读初中,我还是只有一双穿得出去见人的布鞋,只有一套穿得出去见人的单衣,周末回到家里,才能换洗布鞋和衣服。找出破旧的布鞋和补疤累累的旧衣服替换,才能洗要穿到学校的布鞋和衣服。所以就盼望周末天晴。洗干净衣服和鞋子,就拿到太阳下翻晒,而且要勤翻。但是阴雨连绵的雨季里,洗过的布鞋和衣服,根本无法当天就晒干,即便是星期六匆匆回到家,就赶紧换下来洗,往往到星期天下午要赶回学校时还晒不干。

好在那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栽种着烤烟,雨季里正好是家家烘烤烟叶,于是我们学生就把布鞋衣服,放到烤烟棚里烘烤。当然必须赶巧,村里刚好有人家烤烟棚里刚好在烧大火。一般的人家,此时都不愿意别人把潮湿的东西放进他们家的烤烟棚里,因为此时要靠猛火迅速烘干烟叶。而且,此时有些烟叶已经半干,潮湿的东西放进去,烟叶就容易回潮,就变黑了,而烤烟叶,卖的就是成色,变黑的烤烟叶,就降低了品质,甚至成了垃圾了。叔伯堂兄家,倒是不好拒绝我们,但是其他血缘关系较远的人家,虽然同为余家人,却往往拒绝我们。我们往往只好到血缘关系较近的伯叔堂兄家的烤烟棚里去烘烤布鞋。但是,这样就往往不恰好。有的.周末,这些最亲的人家,根本没有一家的烤烟棚里正在凑大火。凑小火和中火时,烤烟棚里潮湿,难以烤干布鞋。提着潮湿的布鞋和衣服去一家家问时,村里有的人家刚刚烘烤完一炉子烟叶,刚好熄灭了炉火,有的人家还在凑小火,有的人家还在凑中火。我们内心很懊恼,只好穿着潮湿的布鞋和衣服,赶回十几公里外地乡中学。潮湿的衣服粘在身上,非常难受,潮湿的布鞋,穿着更难受。

这样反反复复放进烤烟棚里烘烤,塑料底布鞋的塑料鞋底,容易被烘烤变形,粘在一起。布鞋的鞋帮,是用裱布缝的。裱布是用破旧衣服、破旧布片一片片粘摞而成的。布鞋反反复复放进烤烟棚里烘烤,鞋帮就很容易脆烂。

穿着布鞋走过了十八年的人生路,走了无数趟的乡间土路,一直厌恶布鞋,等到定居在城里时间久了,就常常怀念起布鞋了,怀念起穿着布鞋,走在乡间土路上、庄稼地里、田埂路上、山坡上和山林里的时光来,甚至怀念起穿着布鞋走在城里的柏油路上、走在城里同学群里、与穿着皮鞋的城里同学一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的学生时代。

《布鞋》的阅读答案 篇4

童庆炳

①我从小穿的就是母亲做的布鞋。但每年一双也足够了。因为南方天气热,我们那里的习惯,早晨一起床,穿的是木屐。早饭后一出门,或干活儿,或赶路,或上学,都是赤脚的。要是上山砍柴则穿草鞋。只有在冬天或生病的时候才穿布鞋,而且是光着脚穿的。只有地主老爷或乡绅什么的才穿着长长的白袜子加布鞋。可以说我们那时的客家人差不多都是赤着脚念完小学和中学的。母亲为我每年做一双布鞋,在中学读书时,是绰绰有余的,是不会穿烂的。

②去北京上大学后,母亲给我做了两双布鞋,我以为这足够我一年穿的了。哪里想到来北京在校门口看到的一幕是:农民穿着袜子和布鞋在地里耕地。我们几个从福建来的学生为此大惊小怪,觉得这在我们家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开始我只是觉得不习惯,不如赤脚自在舒服。

③起初半个月,只好“入乡随俗”,勉强穿布鞋去上课、上街等。过了些日子,我们三个福建来的同学基于共同的感受,就议论着要“革命”,要把北京人的这“坏习惯”改一改。我们约好在同一天在校园里当“赤脚仙子”。哦,赤脚走在水泥地上,巴嗒,巴嗒,凉凉的,硬硬的,平平的,自由自在,那种舒坦的感觉,简直美极了。虽然我们三人的举动吸引来学校里师生们的异样眼光和窃窃私语,但在我们看来这只是城里人的“偏见”罢了,他们看看也就会惯的,况且“学生守则”里并没有一条规定:学校里不许赤脚。就这样我们大概“自由”了半个月。有一次,校党委书记给全校师生做报告,在谈到学校当前不良风气时,突然不点名地批评了最近校园里有少数学生打“赤脚”的问题,我们“赤脚”的自由生活方式不堪一击,一下子就被“剥夺”了。

④于是母亲做的布鞋成为我生活的必需。似乎母亲是有预见性的,要不她为什么要往我的行李里塞两双布鞋呢!可布鞋毕竟是布做的,并不结实。当北京的杨树掉叶子的时候,第一双布鞋穿底了。等到冬天的第一场初雪降落大地让我这个南方人对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欢呼雀跃的时候,我发现第二双布鞋也穿底了。我那时每月只有三元人民币的助学金,只够买笔记本、墨水和牙膏什么的,根本没有钱买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昂贵的鞋。

⑤我天天想着母亲临别时说的话:她会给我寄布鞋来。又害怕地想:【她不会忘记吧?如果她记得的话什么时候可以做好呢?什么时候可以寄来呢?从家乡寄出路上要经过多少日子才能到北京呢?路上不会给我弄丢吧?】在等待母亲的布鞋的日子里,我能做的事是,将破报纸叠起来,垫到布鞋的前后底的两个不断扩大的洞上维持着。可纸比起布的结实来又差了许多,所以每天我都要避开同学的眼光,偷偷地往布鞋里垫一回报纸。而且每天都在“检讨”自己:某次打篮球是可以赤脚的,某次长跑也是可以赤脚的,为什么自己当时就没有想到布鞋也要节省着穿呢?弄到今天如此狼狈不堪,这不是自作自受吗?北京的冬天刚刚开始,我就嫌它太漫长了……

⑥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过母亲做布鞋全部复杂的“工艺流程”,可在那些日子连做梦也是母亲和祖母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了。那时我想起来了,母亲为全家所作的布鞋,除鞋面用的黑布是从商店里买来的之外,几乎全部材料都由她和祖母用最原始的办法“搜集”的,连纳鞋底的苎麻绳的原料,也是自家种的,这在我们村子里,可能是“只此一家”了。母亲和祖母为处理那些结实无比的苎麻皮,则要辛苦好几天,从泡到刮到晒到捻,最后象变魔术一般变成了可以纳鞋底的细细的软软的却坚韧无比的苎麻绳。至于描鞋底样、剪鞋面、纳鞋底等,这些我都在等待母亲的布鞋的漫长过程中一一想过了无数遍。

⑦在春节前几天,我终于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两双新的布鞋。在每只布鞋里,母亲都放了一张红色的剪纸,那图案是两只眼睛都朝向一面的伸长脖子啼叫的公鸡。我知道这肯定是母亲的作品,以“公鸡啼叫”的形象对我寄予某种希望。【我从小穿的就是母亲做的布鞋,但从未如此认真地、细心地、诗意地欣赏过她做的鞋。】我抚摸着那两双又硬又软的新布鞋,觉得每一个针眼里都灌满了母亲的爱意与希望,心里那种暖融融甜滋滋的感觉至今不忘。

⑧在这一瞬间,母亲的面庞、身影又在我眼前生动地重现,我突然感到我虽然离开母亲数千里,可我感到我仍然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是的,世界上有许多你热衷的事情都会转瞬即逝,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母亲的爱是真实而永恒的。

(选自《读者》第9期,有删改。)

【注】苎(zhù)麻:荨麻科苎麻属亚灌木或灌木植物,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

《布鞋》的阅读题目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9.仔细阅读,按要求赏析文中的画线句。(5分)

(1)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3分)

她不会忘记吧?如果她记得的话什么时候可以做好呢?什么时候可以寄来呢?从家乡寄出路上要经过多少日子才能到北京呢?路上不会给我弄丢吧?

(2)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我从小穿的就是母亲做的布鞋,但从未如此认真地、细心地、诗意地【欣赏】过她做的鞋。

20.选文以“布鞋”为题目,有何作用?(2分)

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运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语言质朴无华,读来感人至深。

B.第③段写我们同学三个在大学校园里当“赤脚仙子”,以及被学校党委书记不点名地批评的事情,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从全文的行文结构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第⑥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详细写母亲做布鞋全部复杂的“工艺流程”,连纳鞋底的苎麻绳的原料也是自家种的,写出了我家的贫穷和母亲做布鞋的辛苦,从而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拳拳爱心。

D.选文第⑧段以议论和抒情为主,集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布鞋》的阅读答案

18.(2分)“我”上大学时,因为赤脚被批评,后来把母亲为“我”做的布鞋穿透了底,一直等待着母亲寄布鞋来(1分)。春节前几天,终于收到了母亲寄来的布鞋,“我”很感动(1分)。

19.(5分)

(1)(3分)心理描写(1分);表现了“我”等待时的焦急心理(1分);从侧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依赖(1分)。

(2)(2分)此处“欣赏”有“把玩、享受”之意(1分);表现了“我”收到新鞋时的喜悦和对母亲为“我”操劳、精心做布鞋的感动之情(1分)。

20.(2分)“布鞋”是全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1分);“布鞋”寄予了母亲对“我”的爱,寄予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1分)。

疼爱妈妈的散文 篇5

夕阳中一位青年坐在田野中,眺望远方,一只手拿着一封信,另一只手拔下一根地上的芨芨草杆,放在嘴里咂摸着。一任远处吹来的习习晚风将他的衣襟吹得猎猎作响。他目光炯炯,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仿佛他所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就蕴藏在大山的深处。日薄西山,透过天边的云,散射出缕缕微弱的光芒。他久久地坐在那里,像一尊雕像。他思绪飘扬,想起了少年时代替妈妈上山打柴的一幕一幕,想起了傍晚时分母亲焦急地在村口等待着他回来吃晚饭的情景,想起了慈祥的母亲,想起了艰辛的童年……蓦地,他从地上站起来,向家的方向走去……自考上大学离开家已经好多年没回过家了。他能想到,自打自己走后,家里的重担就落到了妈妈的肩上:早出晚归,忙里忙外,背着背篓,上山打柴……母亲太辛苦了,这些年为了自己她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好好地孝敬母亲啊!他隐隐的感觉到,母亲每天会一如继往地在村口张望,希冀能看见自己的身影。她踮着脚,伸着脖子,望穿秋水。微风轻抚着她的头发,隐隐地露出一绺青丝。他真的感激妈妈,疼爱妈妈,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他的今天……

还记得小的时候,母亲的大手牵着他的小手,一同趟过小河,来到树林捡柴火。还是那熟悉的夕阳下,母子各背着一背篓柴火,步履轻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到家,放下柴,母亲端起泡好的黄豆来到磨盘前开始磨豆腐,舂米。忙忙碌碌好一阵子,天色也晚了,他也困了,钻进被窝美美地进入了梦乡。而此刻,母亲坐在火炉旁,一针一线为他缝补衣服。熊熊的火焰不停地跳跃着,就像是母亲心中时刻涌动着的慈爱――对身边已然熟睡的儿子的爱。看见儿子的胳膊伸出被子,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将儿子的胳膊重新放回被窝,再掖掖被角,看儿子重新睡好就又接着缝补衣服了。炉内的火刚开始还着得特别旺,身边的蜡台上的蜡烛还挺长的,但不知是何时,火也快灭了,蜡也快燃烧完了,而母亲却依旧执着地做着手里的活计。

第二天,还是母亲,为他穿好衣服,装好干粮,背着他趟过小河,送他去上学。母亲的背很温暖,也很柔软,他紧紧地趴在上面,和母亲心贴着心。看着母亲鬓角渗出的汗滴,他非常心疼地拽起袖子替母亲擦擦汗。母亲回头望了他一眼,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不上学的时候,他牵着牛,母亲扶着犁,深一脚,浅一脚,蹒跚在泥泞的田地里耕地。两个偌大的斗笠覆盖着两个清癯的面庞,一任晶莹的汗水划过。透过晨曦,母亲的身影虽然矮小,但却很灵活。他总是想让妈妈少干点儿活,多休息一会儿,所以他总是将母亲拉到阴凉下,而自己却更加卖力地采蘑菇。他疼爱妈妈,他长大了。母亲笑了,那笑容是对自己莫大的奖赏。

母亲是慈祥的,但同时也是严厉的。自己犯了错误,母亲也会惩罚自己。譬如,有一次自己淘气,上树掏鸟蛋被母亲碰巧看见,惹得母亲勃然大怒,挨了两个巴掌。他明白,母亲之所以打他,那是因为害怕自己从树上跳下来时摔伤。母亲疼爱他,他更疼爱母亲。母亲总是告诫他,要听妈妈的话,要好好学习,因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走出大山,才能做个有出息的孩子。在这样的鼓励和鞭策下,他学习更加用功了。还记得自己戴上红领巾的哪一天放学回家,他兴致勃勃步履如飞回到家后就迫不及待地蹦到母亲的身边让母亲看他的红领巾,还时不时骄傲地摩挲着他已经成为少先队员的.标志。母亲那欣慰的笑容,至今仍浮现在眼前。母子相拥,喜极而泣。他深知,自己取得的每一次成绩,都是与母亲无微不至的深切关怀分不开的。他疼爱妈妈,因为打小妈妈就是他力量的源泉。

乌飞兔走,斗转星移,转眼间他已经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了。母亲再也不让他参与家里的农活,而是让他专心致志地用功复习,备战高考。为了不耽误自己的时间,母亲总是把刚做好的热气腾腾的包子送到他的桌子上,让他一边吃一边复习。看着自己大快朵颐的神色,母亲又欣慰地笑了。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一定会考上大学的。他知道,如果自己考上大学走了,母亲就会更加辛苦,所以他在临行前还特意为母亲干了很多很多农活,仿佛要一下子要干完似的。两个人背的柴火,他一个人争先恐后地背,跨过枯树,穿过荆棘,趟过小河,幸福地奔向家里。这一回,是母亲跟在他的后面,是他领着母亲。干活归干活,学习不落下。他还是夜以继日的刻苦攻读,旨在做好充分的应战准备。

母亲不但关爱自己,而且还孝顺奶奶。为奶奶洗脸,为奶奶梳头,把奶奶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也从小学会了替别人着想,替别人分忧。想到这里,他手中的板斧在空中上下挥舞,劈了很多很多的柴火。这些柴火够母亲烧一阵子的了。看着自己挥汗如雨地劈柴,母亲端过一碗水让自己解渴,还抄起头巾替自己擦擦汗,满脸是心疼的模样。寒来暑往,他实现人身抱负的重大时机到来了――他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负众望,在当年的高考中金榜题名。还记得赴大学报到前,母亲替他打点好行囊,并一次又一次地检查是否垃下了什么必备的物品。母亲特意拿出那件她精心缝纫的蓝布上衣让他换上。那上衣,饱蘸着母亲最为浓烈的爱。他知道,母亲既想让他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又怕他考上大学离她远去。尽管一切准备停当,但母亲仍然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替他正正围脖,理理头发。夕阳中,母子感情缱绻,难舍难分。不知走了多远,依稀还能看见母亲使劲儿地挥舞着手臂,目送他消失在远方。他知道,当时的母亲,早已热泪盈眶,哭成泪人,任凭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泻而下,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离开母亲出远门。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他已经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为了让母亲放心,他将自己被授予硕士学位那天照的照片早早地寄给了母亲,好让她老人家开开心。他知道,母亲收到照片后一定会欣慰无比,一定会觉得她所受的一切苦都是有回报的,仿佛眼前已然出现了母亲用她那皲裂的双手摩挲照片的情景――她的心血的结晶。照片上的他,英姿飒爽,神采奕奕。天安门广场上的红旗迎风飘扬,仿佛在为他欢呼呐喊,传递佳音。母亲肯定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居然有这么大的出息获得了硕士学位,母亲肯定会喜极而泣,心潮澎湃的。

思绪就像风筝的线,又被他扯回到现实中来。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家乡的山山水水,只有那里,才有那久违的温馨和深情的母爱。他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坐在飞驰的汽车上,眼望窗外那熟悉的风景,他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恨不能肋生双翼,顷刻之间飞回到母亲的身边。窗外的片片秋叶,色彩斑斓,像一只只美丽多姿的蝴蝶在迎风飞舞。他早已没有心思去欣赏窗外的美景了,心里只想着快快回到母亲的身边。他疼爱妈妈。

母子连心,母亲早已等候在村口翘首期盼儿子的归来。还是在落日的余晖下,那个单薄而又熟悉的身影在使劲儿张望。车门打开的那一瞬,母亲的眼泪扑簌簌地从瘦削的脸颊上滚落下来,流进嘴里。那滋味,咸中带甜,甜中带咸,五味俱全,苦乐参半。

夕阳中,那感人的画面定格了:母子纵情奔跑,彼此紧紧相拥,好长时间默默无声,任凭那激动的泪水奔流千里。母子奔跑的那几十秒钟,仿佛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遥远而漫长,天各一方,不能亲见。他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对母亲一诉衷肠,但彼时彼刻,哽咽着再也说不出来了。情急之下,他对着母亲――那个世上最疼爱自己的人,那个最知道自己冷暖的人,那个日夜思念着自己的人,那个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的人,那个让他今生今世都报答不完的人,深深地,缓缓地,鞠了一躬。这一鞠躬,饱蘸着儿子对母亲无上的感激。母子再次深情相拥。

夕阳中的田野原来是那么地美!

穿布鞋的马云读书笔记 篇6

市面上关于马云的书籍很多,可大多数作品将主角塑造成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无坚不摧的高手。与其他的传记作品不同,《穿布鞋的马云》更像是一本创业教程。作者王利芬选取了在她视为“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以时间顺序,讲述了在这27个节点当中的马云的所作所为,并且,在每个节点上,又以“创业新视角”和“时代大视野”两个板块,与另一位作者李翔一起,对这个节点进行了品评。

从马云1992年第一次创业成立海博翻译社到现在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经历的所有大事件和成败按照顺序排列,将这27个节点进行了还原度很高的梳理和讲述。该书以时间为线索,将马云的创业足迹一步一步进行了呈现,在进行呈现的时候,作者适当的描述与评价无形中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便利。每一个章节前的标题也颇能够给人以启发,如“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一定要有梦想”、“根据用户的需求创新”、“超前布局,拥抱变化”等,都向我们展示出马云的处世及经营之道。读过《穿布鞋的马云》,可以看出,作者王利芬和李翔对马云的性格及创业历程进行了深度的调查。尽管马云的创业模式和程序我们无法复制,但是这本书中对马云创业历程和创业理念的介绍,对于广大的创业者来说简直是一本实战教程。如王利芬所说,从马云的创业经历上面,应该可以,并且能够可以,让她获取很多关于创业的建议,直接获取很多经验。

如果本书仅仅是定位在给创业者看的话,未免有点狭隘,因为大部分人还是平凡的上班族和打工者,对于这些读者,同样可以学到很多经验,无论是在做事还是在为人方面。从马云最初创立翻译社的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这种不拘小节指的是马云没有认为自己在高校从教了6年就不能从事摆小摊、走街串巷推销的工作,对马云而言,只要是符合国家法律、道德需求的行为他都认为是正常的。这样的观念必然会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在充满挫折的人生路上放下种种羁绊。

漂亮妈妈的情感散文 篇7

是的,它的两眼被困惑和怜悯灼着。

驾驭它的人光着一双小脚丫,起初是白净净的,一忽儿就失了它的白色,被泥土涂了个遍。裤管高悬在脚脖子上,裤子很单薄,有几块醒目的杂色的补丁,每个补丁都是星星状的。在她的腿脚紊乱的移动时,星星状的补丁就一跳一跃,一闪一烁的了。她的褂子也很单薄,天蓝色,袖口只齐她的胳膊肘。那该是她两年前穿的衣服。

对了,她有两条光溜溜的齐肩的辫子。辫子的颜色有点黄。金色的阳光在上面静静的泻着。

单独地看上去,她多像一个跳芭蕾舞的小演员啊!

她的双手握着齐胸的犁柄,像握着奋里挣扎的公鸡的尾巴。她的步伐踉踉跄跄,像一只蹒跚学步的羔羊。在她的身后,是一条蜿蜒的时高时低还有几处中断了的泥垄。艳艳秋日如一只金盘,高挂在她的前方。

这个刚满十岁的女孩,在她的生命的田亩上画下了惊心胆寒的第一笔。她的爹——也就是我的外公,他醉醺醺地卧在田边的草地上,鼻子里发出呼噜噜的溢着酒香的酣声。

六年之后,女孩出脱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了,一顶花轿载着她去做了别人的新娘。一年之后,她有了孩子。那年秋天,她的丈夫病卧在床。秋播在即,刚巧下过一场及时的透雨。

也是艳阳高照,地里升腾起淡淡的热气。男人们挥动着鞭绳,粗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沉睡的土地被翻耕过来,生机昂然。

这片土地,一直被男人们所主宰着。但是这铁律要被打破了。看啊,村子骚动了。连太阳都驻下足来做惊异地注视。这姑娘用十字背带把孩子捆在背上。她的孩子舞动着小手,冲着面前的牛哇哇直叫。那是一头黄牛。它乖乖地站在地里,悠闲地摇摆着尾巴,任凭姑娘把轭头牢牢地套在它的肩上。她套牛的动作真是太娴熟了,犹如她在闺房里绣花一样。一会儿,牛、犁和人就站成了一条线。姑娘用脚蹭掉鞋子,现出一双白净净的脚来。牛侧过头来,静静地也有点迷惑地等着她的口令。她的右手将牛鞭一甩,“唰”一上声发出尖利的脆响。牛便迈开四蹄,拽着犁笔直地从田野之腹划过去。滋润的土地从犁铧上波浪似地翻过来,延伸成一道粗壮的墨线。

姑娘只用她的左手扶着犁柄。她的孩子在她的背上蹬着脚,哇哇直叫。

全村男年老少的眼睛一下子增加了亮度。

三十多年后,姑娘变成了一个有五个儿子的老妈妈了。而且,她做了奶奶了。她的最后一个儿子也要下地劳动了。时令恰好也是秋季。

儿子把牛牵到地头,肩上扛着犁。望着不见边际的田亩,他一筹莫展。那一阵子,他的父亲驻在山上砍柴。

健壮的水牛不安份地在地头转悠。他拽紧牛绳,只向它吼着,不知所措。

老妈妈风风火火地赶到地头。她没有指责儿子。而是帮他从肩上把犁卸下来。

她吆喝着牛,把轭头套在它的肩上。她实在是上了年纪了,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绳索套牢。犁铧也调好了。她已经握住犁柄,要对牛发口令了。“妈,还是让我来吧!”她没有说什么,默默地把鞋子蹭了,甩到田堤上。

“走!”老妈妈向牛发出了口令。牛拽着犁轻飘飘走向前去。她只踉跄了几步,就稳住了步伐,双脚在犁沟里很快地舞动。那白净净的皮包骨的脚在生命的舞台上坚劲地律动着。

她的儿子紧跟在她的后面,哑然无声。

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一字形的队伍飞过来。它们突然乱了阵,在他们的上空“嘎嘎”地叫起来,盘旋飞翔。一会儿,队伍重新还了原,依然“嘎嘎”地叫着。它们带着惊奇和欢喜远去了。老妈妈的舞蹈将扎根在它们的记忆深处,伴随它们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

太阳无声,只静静播撒它的热量……

我激动地写下上面几段文字,心底涌出无限的自豪和崇敬。因为,那跳芭蕾舞的小演员,用十字背带背着孩子犁地的姑娘,以及花甲之年辅导儿子劳作的老妈妈,就是我的敬爱的母亲!

亲情散文《妈妈的腰围》 篇8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有个不成文的风俗,父母本命年,女儿要给父母买红色秋衣秋裤,还有外衣外裤。说在本命年穿女儿买的红衣服父母可以长命百岁。今年是羊年,也是妈妈的本命年,所以我决定也去商场给妈妈买衣服。

就选在周末,我走进了商场,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给妈妈挑身像样的衣服。红色的秋衣秋裤倒是好买,因为衣服有弹力,肥点瘦点差不多就能穿。现在衣服款式多,我为妈妈挑好了秋衣秋裤,还有一件上衣外套,一路买下来倒是很顺利。但买外裤时却难住了我,售货员问我要多大号,我却楞住了。关于妈妈的腰围,我根本说不出来,身高还可以说个大概,至于腰围,我一点概念都没有。

为了不让自己难堪,我只有先和售货员说:“我先自己随便看看,选中了款式我再告诉你。”

围着衣服转了又转,看了又看,也不知道妈妈到底穿哪件合适。无奈之下,我开始看逛商场的顾客,希望能从她们中间找到和妈妈身材差不多的人。可也怪了,我找了又找,似乎没有一个人和妈妈身材相似。

于是,我找了个借口,跑到洗手间拨通了妹妹的电话: “咱妈腰围多少啊?”妹妹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应该和我差不多吧?有时我买的裤子不想穿送给妈妈她就穿了”。挂了电话,总觉得不对,妹妹那么胖,妈妈穿她的衣服怎么能合适?接着我又拨通了弟弟的电话:“弟弟,你知道咱妈腰围是多少吗?”弟弟笑着回答我:“姐,你怎么问我这个问题啊?我自己穿多大号裤子都不知道,都是我媳妇给我买的。要不我问问我媳妇知不知道?”我失望的挂了电话。是啊,作为女儿的都不知道自己妈妈的腰围,何况是儿子,更何况是儿媳妇?唉,我只好打电话问妈妈了。妈妈接到电话急乎乎的说:“千万别给我买裤子,,妈妈裤子多着呢,都穿不过来。光你们给的.还没穿的还有好几条。”我笑着说: “妈,那些裤子肥的肥瘦的瘦,长的长短的短,那哪儿行啊,不可能都合适。”妈妈说:“怎么不行啊,瘦的短的就拆开往外放放线,肥的长的就往里缝缝,穿着都挺好的呢!” 我一听这话就急了,急忙说:“妈,你就告诉我你的腰围到底是多少就行了!”妈妈说:“听我的话,别买了。你们家这两年也不容易,你公公出车祸瘫痪在床,孩子上学也得花钱,你们家里里外外用钱的地方很多,再说妈也不缺衣服穿。”说完,妈妈匆匆挂了电话。

我一阵伤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年,为人子女,我们几个竟然都不知道父母的腰围是多少。我呆呆的站在商场一个无人的窗口,拼命的想妈妈的身材是什么样子,可我却怎么也想不出来。反而,妈妈穿的那些裤子越发清晰的出现在我脑海里。有的裤子腿是短的,就像现在流行的我们穿的九分裤;有的裤子裤腿很肥,就像我们穿的裤裙。。。。。。仔细想想,妈妈没有一件合适的衣服。再想想我们自己,买衣服要求很高,长点不行,短点不行,肥点不行,瘦点也不行,质量不好不行,穿着不舒服更不行。。。。。。想着想着,我泪眼朦胧,泪眼模糊中,妈妈的身材清晰的在我脑海里闪现出来。我擦了擦模糊的双眼,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走到中老年柜台,认真的像售货员描绘着妈妈的身材。。。。。。最后,听了售货员的建议,我终于为妈妈买到了一条摸起来很舒服而又质量很好的裤子。

拿着新买的裤子我怯怯的回到了娘家,生怕衣服不合适。哪知,妈妈一试刚刚好。妈妈看到衣服合适,一直夸面料好,还说自己有福,这么大年纪了还穿这么好的衣服。妈妈一直抚摸着新衣服,嘴里唠叨着我又乱花钱,可我明明看到妈妈脸上都是满足和幸福的微笑。

妈妈的年散文 篇9

妈妈很重视过年,过年很讲究,都是老一套的讲究;说头也多,也不知从哪来的说头。小时候的我,盼过年,每到过年很高兴,也很紧张,生怕哪个地方做错了,扭了妈妈的讲究和说头,惹妈妈生气,挨妈妈说。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绝对不能扫地和扔东西的。妈妈说;三十的晚上扫地和扔东西是不吉利的,会把运气扫走,扔没的。随便地上有什么,谁爱怎么扔就怎么扔,就是不能扫,也不能扔。有年三十夜里放小鞭,我在屋外拆的包,包装纸随手扔在了地上,回到家,妈妈就问,包装呢?我说;扔院里了。妈妈显然不高兴了,对我说:走,带我去找。我和妈妈在黑黑的地上,来回地找,硬是找回了我拆的包装纸,包装纸已被崩得不成样子了,不成样子的包装纸,妈妈见了也高兴,找回来就更高兴了。妈妈没有说我,而是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儿子,以后别啥都扔,三十晚上不能扔东西的。我被妈妈的和蔼感动的差点落了泪,泪,是不能落的,三十晚上掉泪,妈妈准会掐我屁股的。

三十整夜是不能关灯的,妈妈说这是老辈传下来的,三十的夜,外面黑,屋里不能黑,要亮亮地迎来初一的曙光。天黑了,所有的灯就都扭亮,一直点到初一天亮。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们凡事要节俭,所有的灯都亮着,而且,还要亮一夜,多浪费呀?我劝妈妈,妈妈才不听呢,你们谁说也不行,老辈人就这么过来的,怎么也不差这点电费呀。有一次,我忙中出错,一不小心碰到了关灯的灯绳,灯灭了,妈妈火了,嚷叫着赶紧又拽开灯,照着我的脖溜就是一撇子。很疼,红红地几道檩子;很委屈,但就是不敢哭,哭了,还得挨一撇子。后来有了电视,看完春晚也不关,也照样地一夜地开着,我问妈妈: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妈妈不好意思地笑,骂我小兔崽子,但就是不让关电视。

过了三十,就是大年初一,正月里是不能做针线活的,这是妈妈告诉我们的。她不做,也不许我们做,当然,那个时候我们是不做针线活的,只有妈妈一人做。年前,妈妈点灯熬油地给我们做新衣服,做拆洗的被褥,纳鞋底,缝鞋帮,三十晚年夜饭前一定做好,初一一早,就挨个帮我们穿戴好,赶着我们到街里邻访去拜年。穿着都是新的,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蹦蹦跳跳东西乱串,走家串户显摆,谁要是说一句,你妈妈的活做的真好,保准跑回家告诉妈妈,妈妈的眼里准会是笑意盈盈,那个时候看到妈妈的笑,是很不容易的事呀!

年三十的年夜饭,妈妈一定要弄出八碟四碗的,就是炒个肉丝炒咸菜,也要凑上她规定的数。妈妈说;过年了,谁家不是大鱼大肉的?我们家再穷,也不能穷了过年。然后就是接着的`吃剩菜剩饭。妈妈说;没有剩菜剩饭的年,还能叫年?来了客人接着做新菜新饭,客人走了我们接着吃剩饭剩菜,唯有初五这天要做一桌子新饭菜,妈妈说了,破五是重要的年节,除了吃饺子,还要吃新饭菜。吃剩饭剩菜最多的是妈妈,有的剩菜都在锅里热了几回了,热的都没魂了,谁也不爱吃,妈妈默默地,不声不响地都吃了。

那时拜年不像现在,拜年还有压岁钱,那时没有,也有给压岁钱的,很少,给的也不多,一毛两毛的,就是有,妈妈也不让我们要。因为我们家给不起压岁钱。收了别人家的压岁钱,人家的孩子来我家了怎办?没有压岁钱,拜年拜得也欢,也热闹。院里谁家也不落下,一家挨一家的拜,拜了老人,拜大人,再和小朋友们拜;家家户户都拜年,你上他家,他去你家的拜,有时能碰到一起拜,一屋的人,相互的拜,融融的情,暖暖的爱,拜得我们就别提有多高兴了。妈妈也拜年,妈妈拜年拜的早,我们还没出屋时,妈妈一个人就去给院里的叔叔大爷,大娘大婶们拜年去了。妈妈拜年不空手,平时家里的许多事都靠着大家的帮衬,到了年节,妈妈夹着条鱼,或是掖着两个猪爪,一个苹果什么的,借着拜年给大家送去了,也是为了感谢院里的左邻右舍。人家不要,妈妈就生气,而是真的生气,大过年的,谁也不愿让妈妈生气,也就都把东西收下了。拜了一圈回来的妈妈,就催着我们去拜年了。

妈妈的年,年年让我紧张,年年又给我快乐,当然,也有不幸的年,就是不幸的年,妈妈也是想出一切办法,让我们把年过好。那年,爸爸进牛棚,过年回不来,妈妈奔跑了几十里的路,赶在年夜饭前见到了爸爸,看着爸爸爸把带去的嚼硌吃了;又奔跑着赶回,给我们包饺子。那年的三十,不懂事的我,花了两角钱,偷着买了一挂小鞭,过年了,哪个孩子不想放放小鞭?妈妈知道了,啥也没说,却悄悄地流泪了。两角钱,对于当时的我们家,可是相当有用的,当时家里七口人,妈妈没工作,就靠爸爸一个人每月72元的工资生活,哪不需要钱?吃都吃不上溜呢,我还买小鞭。妈妈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地对我说;嗨,儿子啊!不是妈妈舍不得让你买,真的是没钱啊!姥姥有病在医院,爸爸改造回不来,哪不靠钱来打点?买了就买了吧,以后啥事和妈妈说一声,妈妈也好计划一下呀。我多么想放这挂小鞭呀,可是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我太不懂事了,趁着夜色,我跑到街口的小卖部,悄悄地把小鞭给退了。人家不给退呀,我几乎是流着泪央求人家,人家才给退的。

看着小朋友们放鞭放炮,我羡慕及了,谗得站在一旁看,见到一个小鞭没响,我就去捡,捡到手,小鞭也响了,把我的手炸出了血。妈妈捧着我的手,坚持地没有哭,只是紧紧地抱住我,我能感觉到,妈妈的身体是颤抖的。

妈妈的影子的情感散文 篇10

妈妈,我的妈妈。

一辈子很长,可在我的眼里,短暂的如一场风,所有的繁花似锦的盛事,是在妈妈膝前承欢。

那年,做了母亲的妈妈,即便是很年轻,端坐在婆婆的绿荫里,也是恬静的如水的神态,那略有些严肃的表情,有些拘谨和害羞。向我注视而来的黑亮黑亮地眼睛,微微有些眯起。于是,整张脸就出来一种年轻女子特有的妩媚。

我第一次看到妈妈这张迷人的照片的时候,我眼里的妈妈,已经是一个眼神已经有些疲惫的女人了。灯下,妈妈弯垂着雪一样的脖颈,低头缝衣服的情景,即使过去很多年后,我还记得。妈妈每缝完一件衣裳,都会把崭新衣服的一角,放在嘴唇上,用牙齿咬断线头。

妈妈的嘴唇新鲜而饱满,就像绽放的花瓣,带着温柔女子的芳香与温馨。妈妈歪头注视灶膛里烧着火苗的神情,总是那样的专注而从容。铁锅里煎着的鱼,发出滋滋的响声,与另一只锅里煮着的米饭香味,飘满整个房间。让在屋里写作业的我,总是心神不安的咬着铅笔头,忘了写字。

门外有脚步声响起,我就会马上回过头去,以为是爸爸回来了。爸爸只要是一进屋,妈妈就会立刻把饭菜摆到桌子上。那张早已沾染了我们家特有气味的方桌子,早已经不知道遗失到了那里了。

妈妈从风中走来,总是走得很匆忙的样子。总有一些发丝扑打在他那红润的脸夹上,眼神灵动,腰身婀娜

妈妈习惯笑吟吟地一路与邻居打着招呼,走进家门。只要是开门的声音响起,我的心就会欣喜地狂跳起来。妈妈肩上的挎包里,总会掏出来一两个水果,或是几块糖。有时候还会有一小包饼干,妈妈分饼干的时候,总是多分给弟弟两块。妈妈的骨子里还是有些重男轻女。

过年最大的喜悦,就是看着妈妈跪在床铺上,注解着霜花的玻璃上贴窗花。然后,从柜橱里拿出两块盘子,一盘子放花生,一盘子放水果。为我们换上新衣裳后,才在床上换上崭新床单,铺好床单后,妈妈总是端坐在铺好的床沿上,双手在铺好的床单上摩挲一会儿,那神情,好像是在抚摸自己流驶而去的青春年华。

妈妈拿梳子梳头的神情,总是很认真的样子。粉白的手,像一只蝴蝶一般,在漆黑的发丝间飞舞。

每一次疏好头发后,妈妈都会冲着镜子端详着镜子里的自己好一会儿。那时候,妈妈光洁的额头上,还没有一丝皱纹就像所有年轻的妈妈一样,起身出门。她出门时,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早春的陶醉芬芳。

妈妈是在我的眼中,一点一点的老去的。

晚年的妈妈,总是把新衣裳仔细地叠好,平放到枕头旁边。身上总穿一件旧衣服的妈妈,很瘦的脖颈从衣服领子里露出来,僵硬地弯向她面前的小桌子,小桌子上铺着白纸。

窗前。有一颗山丁子树,在山丁子花飘落的寂静里,妈妈手里的笔,没有声响地移动着。从妈妈的笔下缓缓出现的一幅幅花骨朵素描,是已经就要失传了的绣样。那些绣样,就像岁月里斑驳的痕迹,留了下来,最后成为了妈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物。

回望妈妈干净的一生,也只是记住了妈妈那恬静的模样。我不知道随着年岁的流驶,还会记不记得妈妈把一只湿热的手。放在我的头上的温度。是不是还能记得妈妈把我大多的头发,抓在手里编辫子的情景。

也许有一天,我忘了,可是,我想我心里是不会忘记的。

我的妈妈,那个即便是做了奶奶,也得持着大家闺秀的气质的女人,就这样也留在了我的心里。永远也抹不去,一辈子。

不只是那一日,从悲伤里走出来。我一直喜欢着这句话,无论你走出去多远,你都在我注目的视线里……

上一篇:努力做一个有思想有良知有幸福感的校长下一篇:对公司发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