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通用11篇)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1

《好老师在这里》一书,一位位出色的好老师闪现在了我眼前,尽管他们各具特色,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优秀。书中介绍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他们虽然平凡、质朴,却用自己的智慧、生命、满腔的爱意为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着,为学生灼灼地燃烧着。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我虽然不一定保证能让每个学生都长出自己该有的自信和风采,但至少不会“非得要小草也开出杜鹃不可。

林文虎写的《好老师在这里》中,一则则故事让我深深感动,故事背后的事理引起我深深思考。同样是做老师,方式方法截然不同,效果当然显而易见,而好老师就能找到这些好方法,虽然可能会经历种种困苦曲折,但最后的收获却是甜美的。

其实,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等待,学会”静“等花开。在所有的故事中,我对发生在杜老师的书法课堂中的故事最感兴趣:杜老师的书法课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写诗涂鸦都可以。写书法,不可以说话,说话的人自己站到后面去,想好了能不说话就回座,站多久自己决定。“对得起每一张纸”是杜老师给孩子的自我要求,这通常能产生很精彩的成果,孩子的创作常常让人动容。不过,有一节书法课,坐在最后的阿焜整节课都没有动笔,直挺挺地坐了整节课,收作品时,杜老师看到阿焜送来的空白纸张,问道:“怎么没写?”阿焜很自然地回答道:“老师不是说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吗?”老师点点头没说什么,收下了空白的宣纸。

第二个星期的书法课,杜老师偷偷地留心阿焜,发觉他还是一样安静地在座位上坐了一整节课,杜老师没有打扰他,一样任由他枯坐到下课,一样收下了他那空白的宣纸。第三周书法课,杜老师还是暗中观察阿焜,阿焜终于有动作了,他在纸上涂涂写写,杜老师则压抑住兴奋与好奇的冲动,让整节堂课按平常的节奏进行。下课时,阿焜终于交上来一张写满文章的宣纸,那是一首感人的童诗。杜老师回到宿舍批改完作业后,拿起阿焜的童诗谱了一首曲子。隔天上课时,他邀请孩子们唱起了这首新谱成的歌曲。几星期前写不了几个大字的作文的阿焜,在这首歌曲产生的“很有感觉”中完全改观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需要学习“等待”的艺术,而且需要学习恰到好处的表扬的艺术,需要学会寻找能触动学生的那根弦。从故事中,我也由衷地感受到,挖掘孩子的成就感,就像勘探甘美的泉水,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泉涌的机会。

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支撑那些好老师“不会累”、“不觉苦”的就是对孩子们的爱,是他们用真心换真情。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是想当好老师的,让我们打开心扉,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心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呼唤,让孩子们无邪的笑容在阳光下如花绽放。最后就用书里陈元利校长的这句话激勉我自己吧--“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2

作者林文虎曾多年担任台北市优良教师评选委员, power教师评审委员, 他接触了大量“教学典范”power教师的power经验, 于是, 加以梳理与提炼写就本书。本书共分三个部分, 即关于人, 关于一群人, 关于我的说法。“关于人”部分主要选取几位好老师的典型案例, 告诉我们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巧”;“关于一群人”部分主要展示了几所优秀学校营造的良好环境对学生的好影响;“关于我的说法”部分是作者踏遍全台后“抛出的不同观点”。这三部分共编辑了29篇短文, 以鲜活真实的短小故事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 这里的好老师真的是“好”!而且, 像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样的问题, 你都能在一个个故事中得到答案, 同时, 还给你许多启迪与惊喜。

编者这样界定本书的“阅读对象”:想当好老师, 但还没有好方法的老师;想选好教师, 却不清楚什么是最好老师的家长。那么,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 这本书能给你的就是“锻炼出自己专属的教学策略”, 或曰“专业技巧”, 我把它称之为教学的“金刚钻”。有了这样的金刚钻, 你也可以揽教学的“瓷器活”, 从而成为好老师中的一员!

金刚钻之一:智慧大爱

爱, 既是境界, 又是技巧。教育之道之根本, 在于爱。发自内心且智慧地爱学生, 是好教师最有效的金刚钻。

美惠老师敏锐地看见阿诚从“喜滋滋”到“哭丧的扑克脸”的情绪变化, 然后知道阿诚妈妈不能回来给他庆生的情况。于是, 与临班一位老师, 开着摩托, 冒着大雨, 沿着山路, 给阿诚买了蛋糕, 在班上给阿诚过生日。阿诚笑得“灿烂得还真像久违的阳光”。

大智没好好背书, 美惠批评了他, 大智竟然冲出教室, 冲进大雨中, 美惠老师随即追了出去。在校外的公交候车点, 大雨哗哗地下着, 美惠老师的泪与雨混流着。大智终于按捺不住了:“老师!进来躲雨嘛!”

杜老师常会邀请班上几位同学到家里共进晚餐, 然后, 饭后散散步, 顺道再去做家访。就在这样的随意的氛围下, 孩子们总会跟杜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杜老师也就成为学生最好的听众和精神支柱。

金刚钻之二:自有课程

我惊奇地发现, 好老师之所以与众不同, 就教学而言, 往往能在学校固定的课程之外自有课程。然而, 自有课程不是谁都能有的。这一方面需要丰厚的学养, 还需要先进的理念, 更需要教学实务的能力。只有如此, 才有可能编制属于自己与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而能编制这样的课程则是好教师与众不同的金刚钻。

水源国小的杜守正老师就有这样的金刚钻。教室窗外枝头上冒出的一芽迎春的新绿, 杜老师能把他糅合出一个小小的课程来:点上檀香, 播放温柔的音乐, 泡上最喜欢的普洱茶, 老师学生就这样围坐着, 看那一芽新绿。先“看够”, 再“看懂”, 于是就有了学生不同的写作。校外的筑路工地, 杜老师要拍些照片;山头上被砍倒的几株山竹, 杜老师会选择一两株带回来;语文课、音乐课与自然课可以放在一起上;整个村子里的对联由孩子们来写……其实, 这些都与课程有关, 且完全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再比如, 杜老师在班级里经营的“少年礼”的课程, 带领全班同学走每个人的“上学之路”, 然后师生一起绘制“心灵地图”, 等等。

课程, 其实绝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创新, 更是教学智慧的高度体现。

金刚钻之三:教学勇气

教学需要勇气, 这种勇气是打破陈规、开拓新路的力量。有了这样的力量, 教学就可能出现另一种局面、另一种收获。这个金刚钻可以揽很多“瓷器活”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教好“聪明”与“不聪明”的孩子呢?美惠老师一改师教生学的老格局, 创造性地实施“师徒制”。这个举措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位学生完全靠老师教会的, 其实孩子教孩子更容易。第一个“孩子”指聪明的孩子, 他在“教”过程中更聪明了;第二个“孩子”指一般的孩子, 小老师的气场与讲法不亚于大老师的, 一般的孩子进步也会更快。

美惠老师有一次面对着一位讲了多次也没有听懂而哭了的学生说:“你先不要哭!不哭, 好吗?是没有找到好方法, 老师心急, 老师跟你道歉。”这样的道歉, 教师需要怎样直面“技穷”的勇气!中国有句说了千年的话:教然后知困。“困”了怎么办?美惠做得好!她由此第一次真正反省自己的习惯教法, 第一次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看课程。这一下“道歉”, 倒带来了丰硕的收获。

杜老师教学生写书法, 要求学生“对得起每一张纸”。某个学生第一天交上来一张白纸, 杜老师没说什么;第二天又交上来一张白纸, 杜老师也没说什么;第三天依然如此;直到第四天, 这位同学终于创作了一首以自己的乡村为题材的很感人的童诗。这就是好教师杜老师的勇气与智慧, 这就是他的金刚钻。

金刚钻之四:研究入微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又是复杂的人, 且是更为复杂的孩子, 还有可能是有问题的特殊孩子。因此, 教学要在孩子身上取得成绩, 就必须细致入微地研究孩子。我们有时候教学无获, 常常是因为对教学的对象不了解造成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研究病人的病因, 是医生的金刚钻;教师通过交流沟通研究透孩子的“症结”, 应该是好教师的金刚钻。

婉雯老师面对一个完全不会背九九乘法的四年级学生郁琪, 专门用大半个下午与她到大榕树下“聊数学”。这聊数学的过程, 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发现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是这样来追根究源研究一个学生在心智上是如何完成计算过程的, 从而找到了“症结”: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 其运算方法还停留在幼稚园的学前阶段。由此, 也找到了让郁琪的数学走上正轨的引导之路。

教三年级的亮君老师, 在讲解45÷3的算术题时, 用了三个步骤, 而事实上其中的第二步是多余的, 恰恰是这样“多余的第二步”干扰与混淆了孩子的思维。婉雯老师一步一步地与亮君老师分析原委, 亮君老师终于明白, 要想真正进行“专业的教学”, 既要了然孩子的发展特点, 还要有庖丁解牛的精准。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3

今年寒假学校推荐了《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这本书讲述的是许许多多台湾的好老师和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作者林文虎对每个故事做了自己一些独特的思考和解读。读这本书就像看了一本故事会,让我看到了好老师在同样的问题上他们的做法和教法。

书里讲了几位老师,一位是让人为之敬佩的--杜老师,他进行有效的体验课程教学,不照课本出牌。他为了转化其中一个班上的“特别学生”而放弃研究所休学,延后进修。一个是积极进取,不断改进教学的--美玲老师。他的课真正受到学生的喜爱。另一位是能够传递“慧眼”,为了给学生铺平“未来的道路”,而不惜利用业余时间向本班每一个学生的以前教师写致谢信,用自己的积蓄为学生点亮前进的道路,而深受学生敬佩的--游老师。他们因为投入而变得优秀。由于投入,他们细心地关心孩子,本能地理解与尊重孩子;由于投入,他们勤于钻研、善于反思;由于投入,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劳累;由于投入,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一个又一个的事迹读下来,心中不禁豁然:好老师们是如此善于挖掘孩子的成就感,就像勘探甘美的泉水,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涌泉的机会。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对孩子个性的`保护,对孩子从心底的尊重和真诚的爱。他们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笑、一起哭,和孩子用同样的情感感受问题,面对世界。他们希冀的最后结果是:好的孩子要让他更好,程度不佳的孩子更要多一点提携。这样的老师对孩子来说是那么温暖、那么亲切,仿佛朋友般志同道合,犹如父母般谆谆教诲。

这本书用最质朴的语言来讲述他们的事迹,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告诉读者,我们为什么要教学,我们应该怎样教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让你的心灵洗涤,让你的目标更加明确。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选择教材,但我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尤其是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怎么样能更大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意并付诸实现才是最重要的。我要把我成长过程中觉得有价值有意思的东西,提炼出来,与现有的教材相结合,让学,做,用在第一时间内融合在一起。用我的美术经验来帮助学生编织一张美术课程以外的网,那张网与生活衔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情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正真拥有心灵上的感应。

最后,就引用这段话吧:“等待”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而“激励”、“成就经验”却能大大缩短等待的时间,只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大人们总是吝啬给孩子成就经验!只要相信一个班可以有三十个第一名,只要努力给更多的成就经验,就能呵护孩子脆弱的兴趣呀!

杨晓芳《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4

——读《好老师在这里》有感

兴化市城南小学杨晓芳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推荐下,我读了林文虎老师写的《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书中一位位老师折服了我,一个个真实而又有营养的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深思。

在《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还是想当好老师,只是有些老师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罢了。”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是的,从教已经八年,想成为每个孩子心中的好老师,真的好难,好难!

书中的老师和所有普通教师一样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有许多的孩子在这些平凡的老师那里找到了春天。尽管他们各具特色,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优秀。他们不会“累”、“不觉得累”,成功的秘笈在哪里?„„他们懂得尊重孩子。

一、做学生的知己,走进学生心灵。

我曾教过这样的班级——班风散漫,学生目无纪律,桀骜不驯的学生一大堆。当时我深感烦恼。书中的林老师刚走上三尺讲台就要面临如此头痛的问题,带领这样一群桀骜不驯的学生。有这样一个片段——

第一天上课,林老师一走进教室,发现眼前学生还是围成一桌一桌,热闹地吆喝着,掷骰子者有之,聊天者有之„„老师都已经走上讲台,大伙儿还是浑然不觉。

老师轻声问:“你们在干什么?”

学生忙得很,头也不回反问老师:“你是谁?”

“我是你们的导师。”

“哦,等这一轮掷完。”

一轮掷完,学生心不甘情不愿,晃呀晃地离开讲桌,一个个“轻松”回座。一坐落就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看来大伙是打定主意直接等下课了。

看完这样的片段,是不是深感教育学生的困难呢?但是,林老师却凭着高超的智慧,成了这帮学生的“兄弟”,收拢了他们的人心,巧妙地带领他们走上了正道。尽管这些学生过去虚度了四五年的光阴,却从此走上了认真却艰难的学习历程。

走进学生不容易,走进浑身充满“刺”的学生更不容易。可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你一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一旦接受了你,就意味着他转变的开始,就意味着他进步的开始。

二、用花苞的心态静静等待花儿的绽放。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总会埋怨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改”,从而导致师生矛盾尖锐。可是,当你看了《对得起每一张纸》这篇文章后,你就会深切体会到,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等待,学会“静”等花开。

2009年,在我所带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上课从不注意听讲,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也不和其他同学玩,总是自己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无声。与家长沟通后,我才

1知道他的父母都在做生意,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教育与学习,孩子养成了孤僻、自卑的性格,以至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他自己天天怕被别人欺负,做事小心翼翼的。看着这个孩子天真稚气的小脸,我倍感爱怜。在这群快乐的孩子中间,我深知这是一个更需要老师关爱的孩子。

在课堂上我用亲切的眼光看着他,帮他拿出笔和本子,一点一点指导他把黑板上的知识抄写下来。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里单独给他辅导,由于他的基础不好,辅导起来很费劲,后来我就找来一二年级的语文书,从最基础的拼音开始教他,由于口齿不清,刚开始孩子不愿意读出声,在我耐心的鼓励下,孩子逐渐变得自信了,大胆了。在课堂上,只要他回答完问题,我就用欣喜的眼光看着他,说:“杨新渝,你真行!”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表扬他进步了。在同学们惊诧的眼光中,我看到杨新渝笑了。在上课的时候,他也积极地拿着笔写,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我从不放过一次表扬他的机会。半学期下来,我发现他不仅真的爱学习了,性格也发生了改变,不再自卑了,也敢和其它同学一起玩了。其它的孩子们也都对杨新渝有了好感,下课的时候也和他一起玩耍,同学们的变化,也让杨新渝很开心,微笑时常挂在脸上。

在打扫除的时候,有些爱贪玩的学生,总爱悄悄地溜出教室。这时,杨新渝用不清楚的语言对我说:“老师,我不是值日生,我留在教室里行吗?”我弄明白了他的意思后,亲切地问他:“你为什么要留在教室里呀?是不是想帮助同学们值日呀?”杨新渝使劲地点着头,我看着他那憨厚的脸,亲切地笑了:“你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我的话音刚落,他开心地张着嘴,跑到教室后面拿起扫帚,扫起地来,这个高兴的笑容一直到教室打扫完了,也没有在脸上消失。以后他经常在教室帮助同学扫除,抢着擦黑板„„这一件件小小的事情让杨新渝找到了自信,自尊,我的鼓励和赞扬,也让其他同学对他刮目相看。杨新渝的变化,让他的母亲深深感动,她亲自来到学校,找到我说:“老师,我没有文化,不识字,我也知道我的孩子是个什么样儿的,我和他爸爸一直说他就不是块学习的料,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他的学习成绩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太谢谢您了!”家长的心里话,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奖励。通过对杨新渝的帮助,也使我获得了一名教师看到学困生取得进步后的那种内心的幸福感。

从杨新渝身上我深切地感到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美丽的花儿,就是同一株花上的花蕾开放的时间也不同,何况是个性千差万别的孩子呢?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过程,一段成长的时间,用花苞的心态静静地等待每一朵花儿的开放!

三、用心至情,去收获更多的精彩。

学生拿着一粒香果到宿舍找老师,等老师发觉时,学生已经直挺挺地站在门口等了好一阵子了,看到老师走了出来,小心地拿出香果说:“老师,这很好吃啊,是我自己摘的,送给你。”

看到这样一幕情景,别说美惠老师感动,作为读者的我也非常感动,美惠老师为什

么能收获如此美妙的感动呢?这得源于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即使看到学生哭丧的扑克脸,她也能细心地观察到,并给予让学生深感幸福的关心。从美惠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用真心可以换得真情”,而“用真心换真情”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且要温柔地对待。

一群学生与老师坐在一起闲聊,学生能无拘无束地聊家事,聊苦恼的事,甚至聊起对异性的朦胧感情。这样的情景难能见到,但在杜老师那却显得很自然,为什么在杜老师那能有这么感动的情景,这得源于杜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由美惠老师和杜老师的事迹,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这个学期刚接手的一个班级的学生王祖勇。在课堂里,他总是显得那么冷漠。老师讲课时,他的眼睛会盯着老师,但很明显心思不知道飞往了哪里。我暗自思考,他与我们老师之间是不是存在某种隔阂,如果是,该怎样把这层隔阂取消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平时见面,我会与同其他学生见面时一样,亲切地对她笑一笑,在课间,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找他聊一聊。渐渐地,他脸上冷漠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可爱的笑容。曾经上课神游不定,而且很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的他,在课堂里也能聚精会神的听课,并积极发言了,想到王祖勇这段时间以来的变化,我的心里总会泛起一丝的幸福感。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摆出“师道尊严”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5

2.在当前的工作路径转换成路径

1,双击工作路径即可,

3.将路径转换成选区(Alt+回车),复制一

层,羽化3像素,

4.填充白色,选择合适的强度使用涂抹工具,进行适当

的边缘的涂抹。

5.复制图层,填充不同颜色,合图层1有区别即可,调节

透明度呵图层属性,

6.按照前面的方法制作第二个翅膀,调节合适的透明

度,可以用黑白渐变调整层及蒙板调整,

7.新建图层,画一个圆形选区,

在选区中用画笔画圈,调节适当的透明度,

8.复制背景图层粘贴入新建的

Alpha通道,除左上角外其他地方填充黑色,使用滤镜-模糊-径向模糊:

数量90,模糊方法:缩放,

9.选择Alpha通道(在通道上按住Ct

rl),在图层区新建图层,填充淡黄色,

10.用钢笔生成光束的路径,

将路径转换成选区,填充黄白渐变色,

11.调节透明度,用橡皮擦擦光的

底部,是光线变得自然,

12.用钢笔在人物身上勾勒光线路径,将路径转

换成选区,在选区边缘用画笔画,调节透明度,结合橡皮擦和涂抹工具会达到更

好的效果,多花几个光环效果会更好­

­

1.找一张皱折的背景,将需要制作的照片拖入背景层,调整尺寸并裁剪,使之

与背景边框相配,

2.调整-色相饱和度,全图:饱和度-35,明度+1

0,

3.调整图层改成柔光模式,出来旧照片的效果了,

4.色相饱和

度,全图:0,-80,0

5.复制图层,色相饱和度-着色:340,2

4,0

6.创建新图层,放在最顶端,填充黑色,

7.滤镜-杂色-添

加杂色,增加陈旧感,数量25%,高斯分布,

8.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

9.图像-调整-反相,

10.将边框中的杂色去掉,用矩形选择工具

选边框内侧边,DEL键删除轮廓部分的杂色,

11.用橡皮擦工具擦出人

物周围的杂色­

­

1.复制图层,转入通道,复制红色通道,曲线调整红色通道副本,输入100

,输出3,

2.用画笔或选取工具,把人物和花填充白色,

3.Ctr

l+点击红副本,使其变为选区,删除红副本,返回图层面板,

4.Ctr

l+C复制,Ctrl+V粘贴,人物和花抠图完成,

5.方法一:新建填

充图层,R=255,G=128,B=173,图层改为颜色模式,

6.

方法二:饱和度着色法,新建色相饱和度调整图层,着色前面打勾,色相=34

5,饱和度=60,明度=0,新建曲线调整图层,237,255;188,

130

7.方法三:新建色彩平衡图层,中间调-色阶:+100,-54

,-20/+100,-35,+43

阴影-色阶:+11,-7,+3.

新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红色:0,+21,-23,-5.洋红:-100,

-45,+32,-1

8.渐变映射运用,新建渐变映射1,图层改为颜色­

­

1.打开原图,复制图层,填充纯黑色,叠加模式,

2.新建色相饱和度图

层:饱和度-85.

3.新建亮度对比度图层:对比度+10,

4.新

建可选颜色,红色:0,+30,0,+100。黄色:0,-15,-100

,0.中间色:0,0,0,+5.

5.盖印,滤镜-渲染-光照效果:点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6

教育孩子需要恒心。其实,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教育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做爸爸的是知道的,而且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能否坚持好,可能就要打个问号了。在时间充足的时候,当爸爸的肯定会用心去教育孩子,可是,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爸爸(包括我在内)很多时候会因为工作忙而疏远了孩子,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却没有想到,孩子需要的是父爱,而父爱,是其他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教育孩子需要信心。现在的孩子,只要身体健康,智商是相差无几的。只要他在学校里能跟得上学习就可以了,在注重孩子学习之外,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孩子优秀的品德和好习惯的培养,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才更加关键。所以,无论你的孩子现在学习成绩怎样,你都应该对你的孩子充满信心,并注意发现孩子的长处。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和长处,关键在于你是否发现和挖掘出来。我们做家长的尤其是当爸爸的,就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不断地鼓励他,增强孩子的信心。而不是当孩子学习或其它某一个方面做得不好的时候,就片面地认为孩子不够聪明或没有特长,对孩子失去希望。正象作者讲的那样,如果我们当爸爸的,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信心,孩子还能对自己有信心吗?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7

前段时间,我无意间 从其他 老师那里看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这本书对于我这个既上语文又当班主 任的 老师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本书的 尹 老师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无痕。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 尹 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教育的美妙境界是有心而无痕。而我很多时候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无论是表扬鼓励还是批评打击都那么直接,可以说没有任何技巧。甚至经常做着无心之失,不但失去很多教育的契机,甚至无意间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打击了而浑然不知。孩子的心是脆弱的,家长和 老师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问题,给孩子带来深刻痛苦和迷惑,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这不是我们当长辈的爱心不够,确实是有些做法欠妥。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是啊,哪个 家长和 老师的教育意图不好呢?当良好的意图和后面令人失望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时,作为高高在上的长辈,就顺理成章的把问题归咎在孩子身上,仿佛是自己尽了力不能得到好的结果,全是孩子不配合不争气的结果!

例如在孩子书写不认真或犯了错的时候,我会罚他重写,直到他看起来认真了或承认了错误为止。小 蓝和小 君都被我罚过。直到放学了他们没写完都不能走,家长来了也只能在走廊等,当我狠狠的向家长投诉的时候,家长也狠狠地表示支持。不曾想,我们都做错了!我们可能在那个瞬间取得了胜利,得到了孩子表面的应允,却在他们内心埋下了厌恶写字的种子。我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认真书写,一方面又把写字作为惩罚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当孩子书写的时候,想到老师惩罚的情景,不反感才怪呢。当我们以这种方式惩罚孩子的时候,没有一个家长反对,大家都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还一举两得呢。就在我们为这种好办法沾沾自喜的时候,孩子最原始的写好字的愿望就被我们扼杀了。好心做了坏事,事实真的是这样的,想让他写好字,就不要要求写的太多,更不能以此作为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写好为止。家长和 老师都要适当收起自己的权威,少用强制性手段,善用逆向思维:你越是喜欢的我就给你,直到你自己也厌恶为止;而我们需要他做到的,就越不逼他,反而要适当的剥夺,让他的逆反心理帮助我们达到目的。这里需要老师和家长细腻的心理揣摩和正确的教育策略,让孩子心服口服。这是一种心理战,与我以前的观念截然相反,我很想试试。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看这本书才短短几天,可真的已经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

草场中心小学:李久明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8

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笔者提出要言教更要身教的观点我很是认同,好妈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要做好孩子的好榜样。在校园里好老师也要为学生做好好榜样,小到一个站立,一个坐姿的标准,进入校园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个人的卫生及穿衣打扮,活动时的纪律,每天的本职工作,遇事处理的态度与方法等等,在师德师风42条负面清单出台后,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的约束自己,为学生做好榜样。其实有部分老师平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大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在细节的方面还是做得不够,要知道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加以效仿,为什么有的家长会反映,我们管不住呀!但老师的话孩子可以当圣旨,渴望而知,老师的言行举止好重要,就好比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潜移默化的浸入学生的头脑中。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这种老师们平时无意识产生的一些,也是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最为持久的。一天,在学校里面看见两个学生为了一点小事在那里起争执,其中一位学生讲出了自己的道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生说了一句,我们老师说的怎样怎样,说明这个老师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说老师必须要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做才能给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做好孩子的人生榜样,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让自己的教育溃于蚁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二

在我做妈妈之前,我的家长就很热情地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当我拿到学生妈妈印好的用A4纸装订起来的这本“书”,那种马上就要做妈妈,要准备好为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带着这种强烈的期待和憧憬,我认真地拜读了好几遍,尤其是女儿出生后这4年的时间里感觉受益匪浅。作者尹建丽同我一样,是一位老师、教育学者,与我不同的是,她还是一位作家,一位成功的作家,她把自己的教育实践细细地揉进自己的笔尖下,让一段段生动又鲜活的育儿小故事,绢绢细流般润泽着每个捧起这本书的人。这本书中我最倾心的,不是作者培养了一位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的女儿,而是,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那位小主角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而她身上的出色,要归功于这位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对她实施的有爱心又充智慧的教育。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例如书中提到的家长和老师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问题,给孩子带来深刻痛苦和迷惑,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这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确实是有些做法欠妥。这个观点再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们常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犯了错的时候,会罚他把课业重写一遍,还习惯将学生的错误向家长告状,其实,当我们用这种做法我们可能在那个瞬间取得了胜利,得到了孩子表面的应允,却在他们内心埋下了厌恶写字的种子。我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认真,一方面又把学习作为惩罚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当孩子书写的时候,想到老师惩罚的情景,不反感才怪呢。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不是让学生讨厌上学习的同时,还要他去学好它。“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也是作者的一个观点之一。

我们人为地把学习过程变成苦,却只把结果设想成甜,试想要孩子天天吃着苦来畅想着有一天有可能会尝到甜——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地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得虚无缥缈。当他吞咽苦涩而感到厌倦时,如何自发地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呢?正象作者说的,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讲过,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作者还提出了“不考100分”的建议。过分重视考试结果,经常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其实这样是庸俗的,错误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这样的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是在追求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满足感。“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三

我最近把这本书读完了,感受颇深。在一边读书的过程中,一边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各种事情,以及现在自己的一些想法,感觉受益颇多。再次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让大家的小孩,或者以后的小孩成长的更好。

一、对高考的认识。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高考的资料,企图通过一年到两年的努力就能考出好的成绩。或许这些资料确实很有用,很多家长也给孩子买,但是孩子能学到多少,愿不愿意学里面的知识,很多家长是无能为力的,驾驭不了的。我从书中学习到,学生的高考,不仅需要一些好的战术(补习班,各种资料,等等),更需要一些好的战略(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心态,思想境界等)。这些战略性的教育,是需要时间、经历、心思的,也需要家长,老师的思想意识到位,同时对学生,小孩的影响也会更大,更深远。虽然我不知道书中的方法,手段对不对,对小孩有没有效果,但是我能肯定作者的思想境界还是蛮高的,看问题的角度也很独特,可以对广大家长、老师(不单是妈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现阶段,小学教育很多问题。这个论点我没有调查,但是结合我自己小学时的经历,以及最近看到的小学语文课本,确实感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的浅薄,太浪费小学生的大把时间,因此对作者对小学教育的一些看法深表赞同。作者在书中对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常见情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觉还是很尖锐,很有意义的。我自己确实感触良多,其中的一些观点本人觉得不仅家长、小学老师需要了解,一些领导,管理者也需要了解。

三、教育小孩的方式对我影响很大。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和小孩子交流的方式,以及小孩子的心理、想法等。对于有小孩的父母的,还是很有一些帮助的。里面的一些方式方法我感觉是有效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9

一、尊重、理解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尹老师的女儿圆圆上幼儿园时,和班上男孩子马晓飞特别合得来,经常在一起玩,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对尹老师说:“妈妈,我最喜欢和马晓飞一起玩啦,我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遇到这种情况,我想多数的家长要么会很生气又难为情的避开这个话题:“小女孩以后不许这样讲话,丢人!”又怎么会从此关注她和异性的交往,尽量让女孩和女孩玩,男孩和男孩玩。其实,孩子还小,喜欢只是很单纯的想和他(她)做朋友,在一起玩,并没有成人那么复杂的思想。圆圆进入青春期时,尹老师也只是采取关注和理解的态度去尊重和引导,就如尹老师所说:“每个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回忆一下我们的少男少女时代,就该知道中学生这种情愫的萌发是多么正常。

所以我们在孩子情感发育时,为什么不可以给出更多的理解。”而像文中的另一家女孩被“严审”事件和男孩偷钱案例,究其原因,都是在家长的暗示和胁迫下造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时代走过来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蹲下来”,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以孩子的心情去体会和感受,尊重和理解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换来孩子的的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做到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

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好妈妈好老师》读后感二 篇10

《好妈妈好老师》读后感(二)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家长们不仅要在意识上给孩子以健康的爱情观引导,也要尽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从父母身上领略到美满的男女关系,才会对两性相处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为自己找到爱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2、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的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就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能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他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3、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的孩子来说,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 告诉孩子老师某件事情做得不好,这和背后说老师坏话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方面应该有坦然的心态。 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楚,这比单方面由家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我们应该始终教导孩子尊重老师,但在这件事情上不要做得刻板和过分了。 要允许孩子对老师的某些行为提出质疑,允许孩子批评老师,允许孩子在老师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长因为这些事训斥或嘲讽孩子,不但压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时也在教他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让孩子以后变得矫揉造作和思想上奴性十足。 家长在鼓励孩子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他理解和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应该是视野开阔的,是人高度的,所以应该是具有宽容气质的。 3、遇到一个“坏小子” “他的错其实是他父母的.错。所以不要歧视他,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他就是个普通的同学。大家对他现在一视同仁,他长大才能做个正常人。 读书对道德养成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大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 4、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 很多父母亲不当的教子方法其实不是由于他们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和浮躁。 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虚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躁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贬损对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的双脚不能踩在地上。不踏实是生命中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阅读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对儿童的影响很大。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就是在和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美的情怀。 5、“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亲爱的孩子: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有机会用写信这样的一种方式和你说话。面对这样一个主题,拿起笔时,我们无法不感到微微的惊讶――那个1991年出生的小婴儿,怎么仿佛是一眨眼的“成人”人。尽管从你出生时我们就一直朝夕相处,我们看着你一天天长大,从你会笑,会翻身、喊出妈妈爸爸、学走路、上小学、进入中学……所有你的成长,我们都亲眼一样见证,但你已“长大成人”这个事实仍然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写这封信前,爸爸妈妈先商量了一下要写些什么,我们竟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的是对你的欣赏。宝贝,这真是我们非常想对你说的,我们欣赏你!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你从小就那么聪明懂事。在我们记忆中,你几乎从来不哭,小嘴像喇叭花似的经常乐。幼儿园体检时别的孩子因为怕打针哭成一堆,只有你一人对护士说:阿姨,我不哭。你还像一个小诗人一样,当妈妈在炎热的夏天带两岁的你走过一片树荫时,你说“我们戴上了大树草帽”。你才七岁时就能忍住香,把唯一的一块蛋糕自觉地让给来家里做客的小弟弟。还是小学生的你对安全的认知比妈妈还敏感,提醒妈妈避开了可能的危险……你有太多有趣的事让我们回味了。 你经常和爸爸开玩笑,各自拍着自己的肚子说“满腹经纶”,然后拍着对方的肚子说“一包屎”,乐得哈哈大笑。平时你却是如此平和,尽管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表现很优秀,但你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比别人了不起的地方,这也恰恰是我们欣赏的一点:谦虚。你的谦虚真是骨子里长成的,一点也不做姿态。我们也因此欣慰,相信你将来的发展空间会很大的。 你现在只有16岁,在年龄上还有两年多长到18岁,但你的价值观、做事的方式、思维水平、判断能力等如此成熟,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会经常就一些问题征求你的看法,这种征求也是出自真心,因为人总是分析得很大气。这让我们认识到,成熟不仅仅是一种年龄增长,也是一种美德。“成人仪式”是一个了不起的标志,她是对你以前所有日子的赞美,更是对今后岁月的一个温馨提示。它标志着你的翅膀已经坚硬,可以独自飞向蓝天了。以前你是在家庭与学校的呵护下生活,今后就要对自己和家庭负有责任,对社会做贡献了。 爸爸和妈妈希望长大成人的你在未来的生活中,首先要做好人,做一个善良、宽容、正派的人;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快,遇事不要太计较,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同时希望你有好的生活习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体育运动,保证身体健康。 对你的希望很多,在这里先只写这两条吧。 最后要说的是,在这样一个仪式中,你要感谢你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你的父母、老师、同学、好友,以及学校、社会――是这一切成全了可爱的你。 爸爸妈妈也特别想在这里对你说一声:谢谢你,我们的宝贝! 希望你每天都快乐!爸爸妈妈 12月22日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读后感 篇11

记得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我既什么也不懂,又十分内向,还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老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事。下课后便开始接近我,并且去了解我。渐渐地,我开始与小朋友们打闹、嬉戏;似乎变了一个人,学习成绩也挺优秀。只是偶尔背两句名言佳句,也背得支离破碎;而且写作文时常常心不在焉,甚至写一半就草草的结了尾。这么多不良的习惯,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过几日,老师手拿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大全》来到教室,她将书悄悄放入我的抽屉。下课后,我发现了这本书,便仔细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奇闻怪事,感人事迹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老师来到我身边,告诉我:“有人曾把书当作进步的阶梯去不断地提高自我,也有人曾把书当作自己的伙伴,去不断地交友,扩展知识面……。老师也希望你能多多看书,把书当作食物,去不断地充饥自己!”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我爱上了书,提高了作文水平,提高了创作水平,我心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谢谢您,老师!

纷纷扬扬的思绪如同一辆纺车,纺出我对老师的感激,纺出我对老师的思念,纺出……。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

老师――一个多么伟大的字眼!您为了我们默默奉献,不求一点儿报酬,我只能用李白的三分诗情,齐白石的三分画意,来描绘我的好老师,来描绘老师那可亲的笑容!

上一篇:转化后进生策略研究下一篇:父亲节活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