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精选10篇)

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 篇1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

深圳市地方标准《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由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深圳市农林渔业局共同提出,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深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深圳市南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南山甜桃是深圳市地方特色水果,又是南方桃品种群主要品种之一,具有果肉厚、肉质脆嫩、味清甜、微香、多汁、离核等优点,是优良的早熟鲜食品种,深受深圳市和港、澳消费者喜爱。2000年以来,深圳市及南山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对南山甜桃进行了种质资源抢救、保护,布点恢复发展,以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已在南山区西丽、牛成、大南山、塘朗山及惠州、清远等地推广种植316亩,近年产品陆续上市,受到消费者普遍好评。

根据《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建设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都市农业的要求,在生态农业园区合理布局,适当发展南山甜桃,将为深圳市营造“春天观桃花,夏日尝名果”的生态农业景区,为市场提供地方特色水果。由于深圳市缺乏南山甜桃生产技术标

准,致使目前的栽培管理方法及技术不规范,对果品安全监督缺乏统一标准,生产上常出现栽培技术水平参差,稳产性能较低,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问题。

制定深圳市地方标准《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有利于提升深圳市地方特色水果品种南山甜桃的生产标准化水平,提高栽培管理方法、技术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护生态环境,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标准的制定过程

1、前期研究工作。2001年,南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南山名果——南山甜桃的挽救和复壮”项目经南山区科技局立项。2005年,“南山甜桃种质资源保护及栽培技术规程”通过深圳市科技成果鉴定。同年,“南山甜桃丰产优质栽培的示范与推广”经深圳市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立项。2008年,“南山甜桃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通过深圳市科技成果鉴定。上述成果在深圳市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连续多年的研究、推广工作为本标准制定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验数据和大面积应用验证资料,为制定《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2007年6月,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向深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深圳市南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正式下达地方标准课题编制任务。3、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丰产优质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果品安全控制等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文献资料,确定了《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思路。经过反复研讨,形成了本标准的编制原则及纲要。4、2008年8月 日,课题组完成了《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通过正式文件向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农业专家和生产者进行意见征求。

四、标准编制原则及技术依据

1、编制原则。课题编制遵循“科学、适度、可行”原则,既考虑标准前瞻性又顾及企业、果农的生产实际,促进南山甜桃实现丰产、优质、安全、高效目标,同时,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确保标准可以作为政府部门监督、指导生产的依据,在生产上切实可行,保障果品质量安全。

2、技术依据。本标准依据GB/T 17419、GB/T 17420、NY/T 227、NY/T 391、NY/T 393、NY/T 394、NY/T 750的规定编制,根据前期两项研究成果及应用资料,以及绿色食品“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基本要求,确定标准的指标设臵和各项指标要求。

五、《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主要条款的说明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深圳市生产A级绿色食品 南

山甜桃鲜果的管理规范和技术要求。

2、术语。参考了绿色食品荔枝、无公害食品桃等标准及国内有关文献资料,本标准采用果树栽培技术常用的“压绿”、“短截回缩”、“定果”等术语,较通俗、明确,本标准不另行定义和解释。

3、采收。该品种具有极高的成花率和坐果率,但气候变化对其开花期、成熟期迟早有一定的影响,且采收成熟度常因运输路程和消费者需求而调整,本标准提出一般情况下采果成熟度参照指标。该品种的单果重较一致,本标准要求果品符合NY/T 750的规定,未提出果实规格、级别要求。

六、结束语

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 篇2

1 园地选择

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生产标准选择无大气和水资源污染的砂壤土地段, 土壤中无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离子, 且地下水位较低, 具有较好的水气资源环境, 土壤经检测没有高残农药六六六、DDT等;确定建园时还要注意选择通风向阳、地势较高、通气性良好的沙土或砂壤土[1], 以满足桃树的喜光性和好气性, 对通气性较差的黏土应增施有机肥进行改良后再定植。桃树不耐涝, 要求园地排水条件要好, 不能积水。

2 定植

地块于定植前麦收后覆碎草45t/hm2, 深翻40~50cm, 疏松土壤, 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和土壤结构。把好苗木质量关, 选根系发达、须根多的苗木定植。定植前按行距4m、株距3m挖80cm×80cm的定植穴, 施腐熟有机肥25kg/穴。定植前将苗木根置于水中浸泡10~12h使其充分吸水, 蘸混有ABT生根粉的泥浆或用50~100mg/kg的萘乙酸浸根5~10min即可定植。定植最佳时期为3月中旬, 定植时尽量减少苗木根系的暴露时间, 防止阳光直晒, 做到随取随用[2]。掌握好深度, 使根系向四周舒展, 扶正苗木, 边填土边踏实, 根茎部与地表相平为宜, 定植后要浇1次透水。合理密植是桃幼树早期栽培的主要前提, 应根据品种长势、立地条件, 合理确定适宜栽植密度。在立地条件差或采用化学控制树冠的情况下可适当缩小株距, 增大栽植密度, 可采用4m×2m或4.0m×1.5m的行株距, 这样更利于早丰产。

3 土肥水管理

在生长季节降雨和灌水后及时中耕松土, 中耕深度5~10cm。树下用麦秸、麦糠、玉米秸、杂草等覆盖在树冠投影以下, 厚度10~15cm。上面压少量土, 也可种植绿肥和行间生草, 提倡桃园生草制, 间作作物以草莓和花生、绿豆为主, 以矮杆作物豆科作物为宜, 适时割埋与土壤覆盖于树盘下[3]。桃园施肥要做到施早、施足基肥, 应在9~10月施入基肥, 占全年施肥量的70%, 以农家肥为主, 即堆肥、厩肥、人粪尿、绿肥、饼肥加入少量复合肥等, 要求基施37.5t/hm2。以沟施为宜, 在树冠投影范围挖环状沟, 沟深20~40cm, 宽50cm。追肥多采用速效性肥料, 多用尿素、硫酸钾、过磷酸钙等, 幼树追肥多采用环沟法, 施肥深度约20cm, 以浅施为宜, 第一次追肥在萌芽前, 可补充树体储藏营养的不足并促进开花整齐, 提高着果率和增加新梢前期增长量;第二次追肥在谢花后2周内, 可以补充花期的营养消耗, 促进新梢生长, 减轻生理落果;第三次追肥在5月中旬进行, 前几个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消耗大量养分, 而树体的所储养分在花期已被消耗, 故这次追肥桃幼树早期丰产的关键;第四次是追采果肥, 又称补肥, 对早中熟品种多在采果后施用, 晚熟品种一般在采果前施用。常用的根外追肥有0.3%~0.4%尿素液、1%硫酸铵、0.3%~0.5%硫酸钾、0.3%~0.4%磷酸二氢钾、0.1%~0.5%硼砂或硼酸、0.2%硫酸亚铁、0.3%硫酸锌、草木灰浸出液等。在萌芽初期灌水150m3/hm2左右, 果实膨大期灌水量控制在450m3/hm2左右。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微喷、滴灌、覆盖等[4]。在过早灌水的同时桃幼果园要设置排水系统, 桃树不耐涝, 7~8月雨水集中, 地势低的桃园容易积水受害, 因此雨季前要疏通排水沟保证雨季来临排水通畅。

4 夏季整形修剪

桃树以自然开心形为好, 幼树枝条生长量大, 年内可生多级侧生枝。在自然情况下枝条直立向上, 树冠不开张, 无效枝多, 故不利于早丰产, 应加强夏季修剪, 及时控制直立生长, 利用侧枝、背下枝换头开张主枝角度, 加快树形和枝组培养, 有效控制旺长, 促进营养积累和花芽的形成。当主枝延长枝长至40~50cm留背后枝或芽摘心, 整个生长季节共摘心2~3次, 以促使主枝开张角度, 扩大树冠, 促发新枝, 增加有效枝量, 扩大结果部位。主枝背上发生的直立枝, 每隔30~40cm保留1个, 其余的要尽早疏除, 对冠内交叉枝、重叠枝、病害枝、细弱枝也要早疏除, 光秃部位要环割促生新枝占据空间, 对保留下的直立枝留20~30cm摘心, 压低分枝部位, 培养成背上枝组, 这样可保持树体开心满足喜光性的要求, 且通风透光良好, 有利花芽形成, 提高花芽质量。对初结果树骨干枝角度小的, 要拉枝开张角度, 促进花芽分化以促进下年丰产。

5 控制旺长

定植当年6月上中旬, 叶面喷1 000mg/kg多效唑;第2年3月中旬, 土壤埋施多效唑3~5g/株;第3年, 埋施多效唑6~8g/株;第4年根据树势用量减半或不施。使用多效唑是桃幼树早期丰产的十分有效的技术措施。它可强烈地抑制新梢延长生长和副梢的产生, 促进花芽形成, 达到早期丰产。

6 花期管理

为了达到早期丰产的栽培目的, 必须加强花期的管理, 花期喷洒微量元素, 如盛花期喷施0.3%硼酸、硼砂溶液, 或者喷0.2%钼酸铵溶液, 也可用0.2%硼酸加混0.1%钼酸钠混合液, 还可喷洒20~40mg/kg的赤霉素药剂。对生长过于旺长的树, 在初花期距离地面30cm处的树干上环割一周, 深达木质部。

7 病虫害综合防治

为确保丰产必须重视桃树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般桃幼树病虫害少, 但如果管理不善或长期阴雨, 则引起桃疮痂病、桃炭疽病、桃流胶病、蚜虫、桃蛀螟等病虫害发生。春季发芽前喷1次5°Bé的石硫合剂, 铲除越冬虫源和菌源。生长季节喷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防治病害, 入冬后主干涂白, 扫除落叶杂草、病虫果, 剪除病虫枝, 集中烧毁。在全年的病虫害防治中, 尽量使用生物农药、矿物农药和低残留农药, 提倡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并在采摘前20d停止用药, 使产出的桃果无药物污染, 经检测达到无公害产品要求。

摘要:介绍了桃幼树无公害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园地选择、定植、土肥水管理、夏季整形修剪、控制旺长、花期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内容, 以供桃树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桃树,无公害,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阮国杰.桃树优质丰产技术[J].甘肃林业高职教育 (综合版) , 2008 (2) :89-92.

[2]杨桂元.桃树早期丰产新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21) :26-27.

[3]刘忠琴.桃树栽培管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8 (4) :124.

红花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篇3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各地无公害红花生产。

1 产地环境

无公害红花产地环境应符合DB37/T274-2000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之要求。

2 选地整地

2.1 选地

选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或砂壤土种植。前茬作物以豆科、禾本科为宜,忌连作。

2.2 整地

每666.7m2 施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4 000 kg、三元复合肥(15∶ 15∶ 15)50 kg 作基肥,深翻30 cm,整平耙细,做1.5~2.0 m宽的畦。

所用肥料和使用原则应符合DB37/T274-2000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之要求。

3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3.1 播种时间

春播在3月中下旬,秋播在10月上中旬。

3.2 栽种密度

每666.7m2栽植6 000~8 000株。

3.3 栽种

3.3.1 浸种 播前用种子量0.3%的粉锈宁或敌克松拌种(300 g粉锈宁或300 g敌克松对水4~5 kg),堆闷24 h,摊开晾干,待播。

3.3.2 播种 穴播,行距35~40 cm,株距20~25 cm,穴深4~5 cm。每穴4~5粒种子,每666.7m2播量2.5~3.0 kg。条播,行距同穴播,沟深4~5 cm,每666.7m2播量3~5 kg。播后覆土镇压。

4.1 间苗定苗

幼苗2~3片真叶时间苗,苗高8~10 cm时定苗。穴播,双株留壮苗;条播,15~20 cm留壮苗1株。如需补苗,宜于阴雨天或傍晚进行。

4.2 中耕除草

生长前期浅耕除草1~2次,疏松土壤,破除板结,提高地温。封垄前结合施肥,进行1次中耕除草。

4.3 追肥

追肥2次。苗期,每666.7m2追施尿素10 kg、复合肥20~30 kg;封垄前,每666.7m2追施三元复合肥(15∶ 15∶ 15)50 kg。所用肥料和使用原则应符合DB37/T274-2000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之要求。

4.4 打顶

茎高1 m左右、分枝约20枝时及时打顶。

4.5 排灌

天旱时适当浇水。灌溉用水应符合DB37/T274-2000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之要求。雨季及时排水。

5 主要病虫害防治

5.1 总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力求少用化学农药,在必须施用时,应符合GB/T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要求,并严格掌握用药量、用药时期,安全间隔期不得少于30天。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食用农产品上使用的农药。

5.2 炭疽病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采收后及时清园,将枯枝茎叶烧毁。用5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粉剂500~600倍液或65%代森锌400~500倍液喷洒,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5.3 锈病

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发病初期用50%的粉锈宁400~600倍液或25%三唑酮1 0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5.4 根腐病

于病株根际撒施石灰;用1∶ 1∶ 120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灌根。

5.5 蚜虫

用0.3%苦参碱乳剂800~1 000倍液或50%抗蚜威1 000倍液喷雾。

5.6 地老虎、蝼蛄

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 g加少量水,拌炒过的麦麸或豆饼5 kg,于傍晚撒施,进行诱杀。6 采收和初加工

6.1 采收

于盛花期,當花冠顶端由黄变红时,晴天上午10时前露水干后采摘。

6.2 初加工

宁芝一号芝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篇4

运用芝麻育种品种资源田间鉴定、联合鉴定、区域试验和抗病性鉴定等多种试验方法,通过对宁芝一号等芝麻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以及结合丘陵地区芝麻生产的高产经验,从芝麻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构建了宁芝一号芝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作 者:童晓利 伍冠所 张礼浩 赵荷娟  作者单位: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6 刊 名:杂粮作物 英文刊名:RAIN FED CROPS 年,卷(期): 29(2) 分类号:S565.304 关键词:芝麻   无公害   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 篇5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豇豆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铁岭市露地无公害豇豆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 5010-2002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GB4285—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l8406.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NY 5078 无公害食品 豇豆 3 产地环境

无公害豇豆生产的产地环境应符合GBl8407.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的规定。4 栽培技术措施 4.1 栽培茬次 4.1.1 春季栽培

4月末或5月初直播于露地。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上市。4.1.2 夏秋季栽培

6月至7月初直播,8——9月上市。4.2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符合目标市场消费习惯的品种。4.3 播种前的准备 4.3.1 地块选择

应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三年以上未种植过豆科作物的地块。4.3.2 整地施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总量。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三分之二做基肥,氮肥三分之一做基肥。基肥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为主,一般肥力地块每亩2000公斤农家肥加30公斤过磷酸钙和50公斤草木灰,三分之二撒施,三分之一沟施,深翻25 ——30 厘米,然后起60厘米宽的垄。4.4 播种 4.4.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应选择有光泽、籽粒饱满、无病斑、无虫伤、无霉变的种子,并进行1——2天的晾晒,严禁曝晒。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种子2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也可以用0.08——0.1%的钼酸铵溶液浸种1小时,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还可以用种子质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枯萎病和炭疽病。

4.4.2 播种适期的确定

早春10厘米土温稳定通过10℃为春提早豇豆适宜播种期。在铁岭地区露地种植豇豆的适宜播期很长,从4月末到6月末可以随时播种。4.4.3 播种密度

一般为60厘米行距,每6行空1行,穴距33——35厘米,每穴2——3株;秋茬可适当密植,穴距30——33厘米。4.4.4 播种方法

露地豇豆宜采用干籽直播。若浸种,出苗前易烂种,若催芽,出苗前易干芽。如春旱在播种前应灌水造墒或在播种时浇底水,以利种子吸水顺利出苗。豇豆播种时切忌不要浇“明水”。

播种时开沟或开穴深3厘米,按穴距点籽,每穴点籽3——4粒,覆土后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种子吸水发芽。出苗后根据品种特性每穴留苗2——3株。4.5 田间管理

4.5.1 间苗、补苗及中耕

豇豆在基生叶展开时要及时查田间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间去多余的苗,如缺苗要进行补种或补栽。

不覆地膜的苗期要中耕2——3次,以利地温回升,改善土壤通透性,为豇豆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行间和穴间中耕可深些,近根部要浅些,以免伤根。中耕同时结合进行培垄。4.5.2 搭架引蔓

当植株5——6片叶时就要及时插架,一般插成人字架或人字花架,人工引蔓上架,使植株均匀分布在架杆上。引蔓宜在晴天中午或下午进行,雨后或早晨,茎蔓脆嫩易断。4.5.3 水肥管理

根据豇豆长相和天气情况,一般在开花座荚前以中耕保墒为主,进行适当蹲苗。土壤过于干旱,或植株长势较弱,可在开花前或插架前浇一次小水,并追施提苗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第一花序坐荚后开始追肥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结荚期5——7天浇一水(覆盖地膜的浇水间隔期可适当延长)。高温季节,采用勤浇轻浇,早晚浇水,热雨后浇清水降低地温,雨季注意防涝。每隔1——2次水,追施一次速效氮肥和钾肥。同时,还应针对性地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根据需要可用0.2%磷酸二氢钾加0.1%硼砂和0.1%钼酸铵溶液,或2%过磷酸钙浸出液加0.3%硫酸钾溶液喷施防早衰。在生产中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城市垃圾、污泥和有机肥。4.5.4 植株调整

及时整枝抹芽摘心可以节约养分,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性能,调节秧荚平衡。主蔓第一花序以下的侧芽要及早彻底抹去,以保证主蔓粗壮。主蔓第一花序以上各节位的侧枝都应留2——3叶摘心,促进侧枝形成第一花序。主蔓满架后及时摘心,促进下部侧枝开花结荚。4.5.5 采收

花后12——15天是嫩荚采收适期,采收要及时,初荚期和后期一般2——3天采收一次,盛荚期应每天采收。NY 5078标准采收上市。4.5.6 清理田园

及时将豇豆田间的残枝、病叶、老化叶和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间清洁。4.6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猝倒病、立枯病、锈病、菌核病、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蚜虫、豆荚螟、茶黄螨、红蜘蛛、潜叶蝇、白粉虱、烟粉虱。4.6.1 农业防治 4.6.1.1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4.6.1.2 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

深沟高垄栽培,地膜覆盖,适当控制浇水,注意排出田间积水,清洁田园,做到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避免侵染性病害发生。4.6.1.3 耕作改制

尽量实行轮作制度。如与非豆类作物三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水旱轮作,如水稻与蔬菜轮作。4.6.1.4 科学施肥

测土平衡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少施化肥,防止土壤盐渍化。4.6.2 物理防治 4.6.2.1 诱杀与驱避

垄间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潜叶蝇等害虫,每亩悬挂30块——40块黄板(25cm×40cm),露地栽培铺银灰地膜或悬挂银灰膜条驱避蚜虫。4.6.2.2 杀虫灯诱杀害虫

利用频振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诱杀害虫。4.6.3 生物防治

4.6.3.1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4.6.3.2 生物药剂

用1%农抗武夷菌素150倍——2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用100万单位新植霉素粉剂3000——4000倍喷雾防治细菌性疫病,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潜叶蝇等害虫。4.6.4 化学防治 4.6.4.1 锈病

于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20天,或50%多·硫悬浮剂300倍液等喷雾防治,视病情10——15天喷施1次,可兼治白粉病。4.6.4.2 细菌性疫病 于发病初期,用链霉素100万单位兑一壶(喷雾器)水或用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防治。4.6.4.3 炭疽病

于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安全间隔期20天,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安全间隔期15天。4.6.4.4 地下害虫

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灌根;用麦麸5份或秕谷5份煮至三成熟晾至半干,加80%敌百虫0.15份对水30份拌匀,撒于畦内,每亩用毒饵2.5公斤,安全间隔期15天。

4.6.4.8 白粉虱、蚜虫

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4.6.4.9 豆野螟和夜蛾类幼虫

用溴虫腈3.35——5.0克有效成分/亩或茚虫威3克有效成分/亩。

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冷丽芬

无公害灌阳雪梨生产技术规程 篇6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灌阳雪梨的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 5101-2002无公害食品梨产地环境条件

NY 475-2002梨苗木

NY/T 5102-2002无公害食品梨生产技术规程

1 产地选择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101-2002规定。无公害产地应选择生态条件良好, 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环境质量符合表1。产地农田灌溉水质p H值在5.5~5.8之间。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应符合表2。

单位:mg/m3

注: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1h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

单位:mg/L

注:本表所列含量限值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5cmol/kg的土壤, 若≤5cmol/kg, 含量限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

2 园地选择与规划

2.1 园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的地块。一般土层在50cm以上, 在山地丘陵选择园址时, 坡度在15°以下, 坡向为南、西、东的地块。坡面要完整连片。

2.2 园地规划

梨园可由一个或数个栽植小区组成。小区面积因梨园面积和自然条件而异, 山地、丘陵地可以一面或一个丘为1个小区。

3 品种及砧木选择

3.1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必须以区域化、良种化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面向较长期的市场需要。目前灌阳县梨主栽品种为灌阳雪梨。

3.2 砧木选择

梨的基砧选择杜梨或山梨。

3.3 授粉品种配置

绝大多数梨品种异花授粉结实率高, 除选好主栽品种外, 必须配置适宜的授粉品种。主栽品种3~4行配置1行授粉品种。

3.4 苗木选择

苗木要求根系发达完好, 芽体饱满, 高度在80cm以上, 嫁接口愈合良好。

3.5 株行距

株行距可为2~2.5m×3~4m。

3.6 树穴 (沟) 挖掘

挖栽植 (穴) 沟, 沟宽80~100cm, 深60~80cm。挖穴 (沟) 时, 表土与下层土分别放置, 树穴 (沟) 挖好后, 回填土时, 土壤一定要与有机肥充分拌匀。树穴 (沟) 回填后就立即浇透水, 沉实后再填平穴 (沟) 。

3.7 栽植时期和方法

以春栽为主, 栽植前, 大穴 (沟) 中挖小坑, 挖出的土填加15~20kg腐熟有机肥、45%硫酸钾复合肥50~100g, 与土充分拌匀。放入苗木, 使根系伸展开, 埋土至苗木基部在苗圃中原来留下的土印。

4 土肥水管理

4.1 土壤管理

4.1.1 深翻改土:

分为扩穴深翻和全园深翻, 扩穴深翻结合秋施基肥进行, 在定植穴 (沟) 处挖环状或平行沟, 沟宽80cm、深80~100cm, 土壤回填时混以有机肥, 表土放在底层, 底土放在上层。

4.1.2 中耕:及时中耕除草, 保持土壤疏松;中耕深度5~10cm。

4.1.3 果园间作:果园行间可种植花生、豆类等矮秆固氮作物, 禁止种植高秆作物。

4.1.4 果园覆盖:

选用稻草及田间杂草等, 覆盖厚度10~15cm, 上面零星压土, 连覆3~4年后结合秋施基肥浅翻1次;也结合深翻开大沟埋草, 提高土壤肥力蓄水能力。

4.2 果园施肥

4.2.1 基肥。

于秋季果实采收后施入, 以有机肥料为主, 如堆肥、厩肥、圈肥、粪肥以及绿肥、秸秆、杂草等, 混加少量硫酸钾复合肥。基肥的数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70%, 具体667m2施肥量按生产1kg梨施1.5~2kg优质农家肥标准施入, 一般盛果期梨园667m2施3000kg以上。施基肥的方法采用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等法, 沟深40~60cm。

4.2.2 追肥。

土壤追肥以化肥为主, 生长期一般每年追肥3次。第1次在萌芽前后, 以氮肥为主;第2次在花芽分化及果实膨大期, 以磷钾肥为主, 氮磷钾混合使用;第3次果实生长后期, 以钾肥为主。施肥量以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施肥特点确定;施肥方法是树冠下开沟, 沟深15~20cm;最后1次追肥在距果实采收期30天以前进行。限制使用含氯化肥和含氯复合 (混) 肥。

4.2.3 根外追肥。

前期以氮为主, 后期以磷钾为主。喷0.1%绿芬威1号、0.2%~0.3%磷酸二氢钾、0.1%~0.2%速乐硼, 全年2~4次。

4.2.4 灌水。天气干旱, 及时灌水;果实采收后至落叶期, 结合秋施基肥, 适时灌水。。

5 整形修剪

5.1 整形

根据不同园片和栽植密度, 选择采用疏散分层形。

5.2 修剪

采用冬、夏剪结合的周年修剪方法。冬剪以整形、调整结构为主。对幼树宜轻剪缓放, 注重夏剪与冬剪结合;1~3年生树尽量多留抚养枝, 夏季通过缓放拉枝、摘心特别是对强旺新梢连续摘心等手法促进成花;以后年份的修剪主要是控制顶端优势, 利用拉枝充分占用空间, 增加结果部位。适时更新复壮, 维持树势平衡。

6 花果管理

6.1 辅助授粉和疏花疏果

辅助授粉采取蜜蜂授粉或人工授粉法, 疏花疏果采取以花定果和间距疏果技术。

6.2 果实套袋

选择单层袋和内袋为黑色的双层袋, 在5月上中旬疏果结束后进行套袋;套袋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00~10:00和下午16:00~18:00为宜。

7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包括梨黑星病、腐烂病、干腐病、轮纹病、黑斑病、锈病和褐斑病。主要害虫包括梨木虱、蚜虫类、叶螨、食心虫类、卷叶虫类和蝽象。

7.1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 提倡生物防治, 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 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7.2 农业防治

栽植优质无病毒苗木;通过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控制负载等措施保持树势健壮;合理修剪, 清除枯枝落叶, 刮除树干老翘裂皮, 翻树盘;梨园周围5km范围不栽植桧柏, 以防止锈病流行等。

7.3 物理防治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 采取糖醋液、树干缠草绳和诱虫灯等方法诱杀害虫。

7.4 生物防治

人工释放赤眼蜂, 助迁和保护瓢虫草蛉、捕食螨等昆虫天敌。

7.5 化学防治

7.5.1 落叶至萌芽前。

重点防治腐烂病、干腐病、枝干轮纹病和叶螨。结合冬剪, 剪除病虫枝、病僵果, 翻树盘及刮除老粗翘皮、病瘤、病斑等, 集中深埋或烧毁。树体喷布1次3~5°Be石硫合剂。

7.5.2 萌芽至开花前。

重点防治黑星病、腐烂病、枝干轮纹病、黑斑病、梨木虱、叶螨和蚜虫类。刮除病斑病瘤。喷布氟硅唑混加吡虫啉。落花后至幼果套袋前, 重点防治黑星病、果实轮纹病、锈病、黑斑病、梨木虱、叶螨和蚜虫类。喷施烯唑醇, 或氟硅唑, 或亚胺唑, 或代森锰锌, 防治锈病、黑星病和果实轮纹病。梨木虱第1代若虫发生期, 尚未分泌粘液前, 喷施阿维菌素、吡虫啉或甲氰菊脂, 混加80%必得利防治梨黑斑病。蚜虫和叶螨的防治可喷施吡虫啉或阿维菌素。

7.5.3 果实膨大期。

重点防治黑星病、轮纹病、黑斑病、梨木虱和食心虫。防治黑星病和轮纹病使用的药剂同上。混合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和阿维菌素防治食心虫和梨木虱。

7.5.4 果实采收前后。

重点防治轮纹病、炭疽病、黑星病和食心虫。喷施氟硅唑或多菌灵, 混加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采收前20天喷1次代森锰锌, 防治果实病害。落叶后, 清扫落叶、病虫果, 集中烧毁或深埋。

8 果实采收

无公害青椒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篇7

关键词:青椒;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39-1

1 生产基地环境条件

(1)前茬为非茄科蔬菜。生产基地应远离工厂、医院、公路主干线等污染源,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的地区。(2)危险物的管理。有毒、有害的化学产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应存放在温室内。农田灌溉用水质量也应符合GB 5084规定。(3)农药肥料使用要求。农药使用应符合DBl3/T 453规定。肥料施用应符合DBl3/T 454规定。(4)产量指标。本规程的甜椒产量指标为5000公斤/亩~6000 公斤/亩;尖椒产量为3000 公斤/亩~4000 公斤/亩。

2 技术措施

2.1 品种选择

应选用抗寒、耐热、抗病、肉厚色浓的优良品种,如农发,京甜二号、三号,中椒四号,中椒七号,中椒六号,农蕾系列,海丰系列;种子质量应符合GB16715.3规定。

2.2 种子处理

用两份开水对一份凉水,水温55℃温汤浸种,水为种子体积的5倍:把种子倒入并不断搅拌,恒温10分钟;当水温降至30℃左右时停搅,继续浸泡12小时,漂去秕籽。催芽温度控制在20℃~28℃,每天漂洗一次,脱水变温处理。

2.3 营养土配制

床土要用3年以上没种过茄科的菜田表土,肥料应选用充分腐熟发酵的马粪、圈粪、大粪干等;每平方米播种床土用50%多菌灵和70%甲基托布津1∶1混合药0.008公斤,与床土混合过筛,分苗床土与播种床土要求基本一致。

2.4 播种

有50%的种子发芽时,即可播种,用药土底铺上盖。

2.5 播种后至分苗前的管理

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夜间18℃~20℃;6~7天可出苗,撒一层细土弥补裂缝,保墒防倒,齐苗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15℃~20℃。及时间苗,分苗前3天注意进行低温炼苗。

2.6 分苗至定植前的管理

(1)分苗方法。双株分苗,株行距10×10 厘米,先开沟、浇水、摆苗、覆土,也可用营养钵分苗。(2)温度管理。分苗后一周内保持较高温度促缓苗,白天28℃~30℃,夜间17℃~20℃,缓苗后降温防徒长,白天25℃~28℃,夜间15℃~17℃,定植前10天进行幼苗锻炼,白天15℃~20℃,夜间8℃~10℃。(3)水分管理。分苗后至缓苗一般不浇水。以后根据苗床墒情用喷壶来补充水分,要求土壤湿度在70%~80%左右。(4)其他措施。定植前用病毒A1000倍与高锰酸钾1000倍混合喷苗。如在地下分苗,定植前5天一定要围苗。

2.7 定植

(1)整地施肥。定植前结合耕地施优质有机圈肥5000公斤/亩。磷酸二铵50 公斤/亩,饼肥200 公斤/亩,硫酸钾20公斤/亩,做成10 厘米高畦。(2)定植时间。早春大棚一定要在晚霜过后定植。(3)定植密度。采用大小行定植,大行距60厘米,小行距40厘米,依品种特性决定株距,每667 平方米穴数3500左右,一穴双株。(4)定植方法。选晴天上午定值,先摆苗,后浇水,再覆土。(5)定植后的管理。重点是防寒保温促进缓苗,缓苗前不放风,晚揭早盖草苫,白天28℃~30℃,夜间18℃~20℃;缓苗后适当降温,白天25℃~30℃,夜间15℃~17℃,通过揭盖草苫早晚和通风口大小来调节温度和湿度,定植后10天在高垄上覆盖地膜,形成暗沟,便于整个生育期追肥浇水用。

2.8 结果期管理

(1)温度管理。白天26℃~28℃,夜间15℃~18℃。(2)水分管理。要求土壤含水量在60%~70%,前期l~15天浇水一次,浇水要见干、见湿,防止大水漫灌。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浇水要适当缩短间隔天数,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为宜。(2)追肥。当株植长到直径为3~5厘米时,结合浇水第一次追肥,施尿素15公斤/亩,以后每层果膨大时追肥一次,化肥和有机肥交替使用,注意要少量多次。(3)植株调整。及时去掉第一分枝下边的腋芽,摘除老叶、黄叶、病叶,有条件的要进行人工二氧化碳施肥,并且及时进行叶面喷肥。

2.9 病虫害防治

2.9.1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优先使用生物农药,辅之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2.9.2防治方法 一是病害防治。①猝倒病和立枯病。在苗床土壤消毒的基础上,苗期严防浇大水和长期低温。对中心病区及时用瑞毒霉0.005公斤/平方米防治。②病毒病。定植缓苗后7~10天用药防治一次,及时防治蚜虫,病毒A500倍、植病灵1000倍、农角链霉素、高锰酸钾1000倍交替轮换使用,同时可加1000倍硫酸锌。③疫病。定植前用25%瑞毒霉或甲双灵锰锌800倍灌根一次,定植后用克露6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或百菌清500倍,喷雾防治,结合浇水用98%硫酸铜灌根。④脐腐病。初花期用0.5%氯化钙100倍液加萘乙酸15天喷一次;或喷绿芬威3号1000倍2~3次,15天喷一次。二是虫害防治。①蚜虫。黄板诱杀或用防虫网,20%吡虫啉1000倍,10天一次,连喷3次。②棉铃虫。生物、物理防治,盛卵期释入赤眼蜂、草蛉、瓢虫等,或杨柳枝、黑光灯诱杀成虫。三是化学防治。天王星溴氰菊酯2000倍喷雾,或辛硫磷1000倍加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以上三种交替轮换使用,在卵乳化高峰期用药,3天一次,共喷3次。

3 收获

采收过程中使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 篇8

1. 猪场环境与设施

①猪场环境。猪舍应建在避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便于防疫的地方,土质以砂壤土最为理想;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且有2%~10%的缓坡。猪场周围应无大型化工厂、采矿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场和其他畜牧污染源。猪场要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000米以上;要有围墙和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猪场生产区布置在管理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处。场区内净道和污道要分开,互不交叉。

②猪场设施。猪舍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消毒药液清洗。地面还要坚固、平整、不滑,多采用混凝土结构。外墙及屋顶能保温隔热、防风雨、防太阳辐射。门窗应利于采光和通风。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废弃物渗漏、溢流,而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 引种

坚持自养自繁的原则,必须引进猪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证的猪场引进。在引进前,应调查产地是否为非疫区,不得从疫区引种。猪只在装运及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接触其他偶蹄动物,运输车辆应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猪只引入后至少隔离饲养30天,在此期间进行观察、检疫,确认健康者方可合群饲养。

3. 饲养管理

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选择。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5032-2001)的要求。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要根据营养需求配制饲料,建议参考使用饲养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禁止在饲料中额外添加β-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在商品猪出栏前,要按有关准则执行停药期。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和被污染的饲料,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泔水及其他畜禽副产品。

②饮水供给。经常保证有充足的饮水供猪饮用,水质要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27-2001)的要求,并经常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冬季饮水量一般为采食风干饲料量的2~3倍或猪体重的10%左右;春秋季饮水量为采食风干饲料量的4倍或猪体重的16%左右;夏季饮水量约为采食风干饲料量的5倍或猪体重的23%。

③免疫。猪的免疫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5031-2001)的要求,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应彻底消毒。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养猪场常规要预防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丹毒、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

④兽药使用。药物的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5030-2001)的要求,育肥后期的商品猪尽量不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应根据所用药物执行停药期。

⑤饲养管理。实践证明,采用猪舍温度20℃、相对湿度50%、前期自由采食,后期限制饲喂,肉猪能获得最大的日增重和优等级胴体。因此饲料要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应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每天要打扫猪舍卫生,保持食槽、水槽等用具干净,地面清洁。还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况。

⑥灭鼠和驱虫。要通过烟熏剂熏杀洞中鼠类,或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理。选择物理、生物或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

4. 卫生消毒

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采用紫外线消毒、火焰消毒、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熏蒸消毒、喷洒消毒等消毒方法;建立环境消毒、人员消毒、猪舍消毒、用具消毒、带猪消毒等消毒制度。

5. 运输

商品猪运输应快运早到,减少应激刺激,防止死亡和掉膘,上市前应经兽医卫生检疫部门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合格者方可上市屠宰。运输车辆在运输前和使用后要彻底消毒。

6. 屠宰加工

我国饲养的肉猪一般在体重80~110千克时出栏,国外品种猪稍重一些。肉猪屠宰加工场应获得定点屠宰许可证,并按照《生猪屠宰操作规程》(GB/T17236-1998)和《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NY467-2001)规定进行屠宰。

7. 资料记录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转群、饲料消耗、屠宰加工、防疫等。资料应尽可能长期保存,最少保留两年。

代料香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篇9

1产地环境

无公害香菇要求环境空气清新无污染, 水源卫生、方便, 场地周围清洁, 远离畜禽圈舍、粮仓、饲料库、厕所和垃圾场的农田或院落, 并符合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N/T391—2000) 》要求。

2无公害栽培措施

2.1菇棚建造

菇棚建设应根据场地情况和菇农家庭条件而定, 规格可大可小, 形式可采用层架式, 也可在地面排棒出菇;大棚宽6m, 中间高度2 m, 棚弓架可采用钢管、复合材料、钢筋水泥、竹木材料, 罩塑料薄膜和遮阳网或薄草帘;棚两头垒砖墙, 留门窗。菇棚每料收获结束后均要曝晒消毒60 d以上。

2.2原料质量要求

符合《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5099-2002) 》。

2.2.1主料。木屑、辣椒干 (粉碎成粗糠状) 、玉米芯 (粉碎成小颗粒状) 搭配棉籽壳等。要求新鲜、干燥、清洁、无虫、无霉变、无异味[1]。

2.2.2辅料。麸皮、玉米粉。要求当年新鲜、干燥、无虫、无霉变和异味。

2.2.3化学添加剂。磷酸二氢钾、石膏粉、石灰等。

2.2.4水。井水、河水, 并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

2.2.5菌种。从专业菌种场或研究院、所购买。

2.2.6农药。敌敌畏、多菌灵、气雾消毒剂、苦参碱杀虫剂。敌敌畏、多菌灵主要用于环境除虫、消毒;气雾消毒剂用于接种室消毒;苦参碱杀虫剂为中药杀虫剂, 驱杀虫、螨效果好, 无残毒, 出菇期杀虫。

2.3菇棚环境消毒

在接种或料进棚前3~6 d对菇棚内外环境打扫清洁卫生和除虫、消毒处理。将敌敌畏100倍液、多菌灵500倍液混合均匀, 用量为0.2 kg/m2, 向棚内外全面喷雾, 然后闭棚杀虫、灭菌24 h以上。排除毒气后进行栽培操作[2]。

2.4栽培操作技术

2.4.1原料配方。木屑80%、麸皮16%、玉米粉4%、磷酸二氢钾0.2%、水 (加石灰至p H值12) , 料水比为1∶1.1。玉米芯 (粉碎成小颗粒) 60%、木屑15%、麸皮15%、玉米面8%、蔗糖1%、石膏粉1.5%、水 (加石灰至p H值12) 料水比为1∶1.1。应注意的是配方可任意选择, 但不得加入化学杀虫剂、杀菌剂及违禁添加剂。

2.4.2拌料。原料按配方称好后按先多量后少量的顺序倒成圆锥形, 干翻几遍至均匀, 将磷酸二氢钾和蔗糖等化入水中拌入料中, 再湿翻2遍至所有料粒被水分均匀湿润, 以手握指缝有水但掉不下为宜 (含水量60%~62%) 。

2.4.3塑料袋规格和装袋。具体如下: (1) 内袋规格。袋宽15~17 cm, 长55 cm, 厚0.05 cm。因品种选定袋型, 小菇形品种用窄袋, 大菇形品种用宽袋;外套袋宽16~18 cm, 长60 cm, 厚0.01 cm左右。常压灭菌的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高压灭菌的用聚丙烯塑料袋。 (2) 装袋。先将塑料袋一头扎紧成死结, 每8人一组用装袋机作业, 一人上料, 一人递袋, 一人装袋。袋要装紧实, 以大人坐压后稍扁为宜。将袋口折弯扎紧。 (3) 套外袋。将装好的内袋用毛刷扫凈外壁, 套外袋活结扎口。应注意的是, 热天拌料、装袋到进灭菌灶必须在4 h内完成。冷天可适当延长[3]。

2.4.4灭菌。常压灭菌的, 将装好的料袋整齐摆放在灭菌灶内, 边装边烧火, 装毕关闭灶门, 大火猛烧, 须在4 h内达到100℃以上 (冒大气) , 连续保持18 h以上。高压灭菌的, 121℃维持4 h以上。

2.4.5出灶、冷却。灭菌完毕, 闷灶3 h后逐步打开灶门抢温出灶, 迅速将料袋搬入经卫生处理的接种间码垒整齐, 点燃气雾消毒剂, 用量为4 g/m3。

2.4.6接种。具体如下: (1) 接种要求。接种人员进操作间前要换洗干净衣裳, 剪短指甲, 用肥皂洗净手脸。就位后用75%酒精擦手, 戴口罩和胶皮手套。每5人为1组, 1人供种、搬垒料袋, 2人解外袋口、递袋, 2人扎洞接种。供种人员应提前将选好的优质菌种用配好的1∶800倍高锰酸钾液、新洁尔灭、来苏尔液等消毒水进行袋 (瓶) 外壁表面消毒, 然后搬入接种间使用。 (2) 接种方法。先用经消过毒的利刀片划开菌种袋或揭开瓶口盖取掉上部老菌块和周围菌皮, 递给接种人员;接种人员先将递上的料袋在经消毒的接种案上摆好, 将内袋小心抽出, 用经酒精灯火焰灭菌的直径1.5 cm的铁或木锥在袋面均匀分布扎4只深达3 cm的洞, 紧接着掰一块比洞口稍大的种块塞进洞中, 迅速套好外袋, 松扎袋口, 码垒起来。整个过程中各工序人员之间要密切配合, 速度要快。全部接种完毕后开门窗透气, 打扫卫生。当料温降到30℃以下开放式接种[4,5,6]。

2.4.7发菌管理。将接好种的发菌袋就地或移入发菌地按“井”字形摆垒避光发菌, 每层4袋, 温度高时垒3层, 温度低时垒6层为宜。第3天以后开始检查, 以后每5~7 d检查1次, 发现问题袋及时拿出重新灭菌处理。接种口菌丝发至直径6 cm时及时脱掉外袋, 并用钢针在菌落中心附近刺孔透气和重新整理堆形, 每层3袋;菌丝直径达10 cm时可将发菌袋按三角形垒起。

2.4.8转色管理。菌袋发满10 d以后开始进行温差、光照刺激。白天给环境蓄热增温, 次日凌晨开门窗降温, 连续几天袋面形成棕红色菌皮时即可。

2.4.9浸袋催蕾。将转好色的出菇袋再用粗钢针扎洞放气后浸入清水中20~24 h, 捞出立于菇棚旁, 根据温度情况盖塑料薄膜和草帘养菌。18℃左右7~10 d可见菇蕾顶起。此时将袋按间距10 cm斜靠 (铁丝上) 或平摆 (床架上) 排场。

2.4.10出菇管理。用锋利小刀在有菇蕾处划开薄膜放菇, 增加空气湿度、温差、通风换气和光照。鲜销菇出菇环境湿度应大, 以90%左右为宜;花菇出菇环境应干燥 (45%以下) , 温差要大。以后每出毕1茬菇浸袋1次, 浸袋时间逐次减少。

2.5病虫害防治

经常保持栽培场地内外环境卫生, 门窗钉纱网隔离虫源。发现杂菌污染袋及时搬出处理;发生虫害 (螨) 危害, 结合浸水按1‰配入苦参碱杀虫剂防治。

2.6采收

当菌盖长大、菌幕开裂、顶圆而未完全展平时及时采摘。方法:手捏菇柄基部带少量培养基拿下。将菇柄按要求剪去多余部分, 按大、小分类送市场或加工。

参考文献

[1]方可武, 方忠王.香菇生产当前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食用菌, 1994 (1) :5-8.

[2]刘德云, 汪山鹰.香菇生产开放式接种技术初探[J].食用菌, 1998 (3) :27.

[3]王传福, 郑明立, 陈文予.河南省香菇生产发展概况及思考[J].中国食用菌, 2010 (3) :57-59.

[4]王绍生.香菇生产中后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7) :120-121.

[5]张永民, 刘文晖, 郭来民.香菇生产中应重视的几个技术环节[J].食用菌, 2013 (5) :34.

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 篇10

1.1 茶园建设

茶叶种植园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 大气、水质、土壤等各项检测数据均符合标准允许范围之内, 坡地修筑梯田, 山顶、山脊、梯田之间须保留自然植被。

1.2 品种、种苗的选择

选用适应平远县自然环境、抗性表现好的如白叶单丛、黄枝香、梅占、水仙等品种;种苗选用无病虫害、苗高20cm以上、生长健壮的1年生无性繁殖的茶苗。

1.3 茶树种植与高产树型培育

1.3.1 种植技术。

可采用单行条植法, 行株 (丛) 距1.5m×0.33m, 667m2栽4000余株 (3株为1丛) , 或双行条植法:大行距2.0m, 小行距0.5m, 株距0.33m, 667m2植2000~4000株。开种植沟宽0.8m、深0.5~0.8m, 然后在种植沟内667m2施菜籽饼肥400kg、腐熟畜禽粪2000~4000kg。在基地内适当套种豆科作物、绿肥及深挖改土等一系列农艺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茶苗移栽以农历“十月小阳春”或早春为最适期, 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无风时进行, 及时浇足定根水, 同时做好覆盖和淋水工作。可在茶带地面上铺一层芒箕或稻草, 覆盖物隔茶树为3~5cm, 厚度为15~20cm;淋水主要做到栽后前3天早、晚各淋水1次;后7天内每天各淋水1次;后1月内每周淋水1次;后3月内每半月1次;以后看茶园的干湿情况做好淋水、排渍工作。

1.3.2 树冠培育。

幼龄茶树要进行3次定型修剪, 以利于培育最佳丰产树冠。第1次离地面20cm处剪留主枝;第2次培养骨干枝, 在树高超过35cm时剪口离地面30~35cm;第3次修剪高度在第2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cm, 要求剪平, 剪去弱枝和病虫枝。

2 使用先进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源施用技术

2.1 科学施肥

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法,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城市垃圾等。有机肥主要有畜禽粪 (须经过无害化处理) 、绿肥、饼肥、沼气液肥和残渣等。采用绿肥、农作物秸秆等覆盖茶园土壤, 以涵养土壤水分, 提高茶园耕作系统中包括微生物、土壤动植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 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追肥在采茶前1个月施下, 以腐熟的人粪尿、沼液等速效有机肥为主。基肥在9~10月挖沟施下覆土。

2.2 茶园铺草

用无污染的稻草、绿肥、山野杂草、铺草厚度以不露出地面为佳, 约10cm。每年铺草2次, 第1次铺草时间在5~6月, 有利于抗旱保水和防止草害;第2次在10~11月, 用于抗寒防冻。次年9~10月将铺草深埋。

2.3 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采用生物、农业、机械物理等综合措施, 运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 机械、人工捕捉害虫。茶园园林化, 保护园内各种有益生物和害虫天敌, 以生物治虫, 以虫治虫, 降低害虫卵基数。药剂防治选择、推广应用微生物源类、动物源类、植物源类农药, 主要有春雷霉素、华光霉素、绿僵菌等, 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3 无公害茶叶加工贮运技术

3.1 采摘与鲜叶保鲜

3.1.1 实行分批多次采摘。

先发先采, 采强留弱, 采高留低, 采中留侧。手法上, 用折采和提采, 禁止用指甲掐采, 用手扭采、捋采、抓采。

3.1.2 采茶标准:

幼龄茶树贯彻以养 (树) 为主, 以采为辅的原则, 即3足龄茶树春留2叶, 夏留1叶, 秋留鱼叶或1叶采。壮年茶树贯彻以采为主, 以养为辅的原则, 春秋留鱼叶, 夏留1叶采。

3.1.3 采后鲜叶处理。

采下的鲜叶置于清洁的竹篓中, 不能挤压, 并及时送往加工车间, 摊放在阴凉、通风、卫生、干净处, 厚度约10cm左右, 摊放时间控制在8小时内, 做到及时加工制作。

3.2 茶叶加工

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叶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加工。根据不同茶类、原料 (鲜叶) 级别, 采用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道工序间半成品或成品的交接, 实行自检互检, 并将结果记入档案, 以备质量跟踪检查。若发现有次品或劣变 (或受污染) 产品, 均分开堆放与处理, 绝对不能混入正品茶中。

3.3 茶叶贮运保鲜

上一篇:《海底两万里》1000字读后感下一篇:江苏常熟农商银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