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建设思考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专业建设思考(推荐8篇)

高职专业建设思考 篇1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高职专业建设思考 篇2

光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十二五”规划之际, 湖北省已经将光伏太阳能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 正谋划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光伏产业链, 即在未来数年内, 通过对光伏电站百亿元的投入, 拉动从太阳能电池核心元素硅的生产到发电设备安装等全产业链, 形成千亿元产值。届时, 高技能光伏行业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据悉, 在全国1 200多所高职院校中, 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由于光伏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其需要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 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 巨大的缺口亟待高职毕业生填补。

我院位于武汉腹地, 准备依托光电子专业开设光伏技术专业。在前期工作中, 我们对“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内的光伏企业, 如珈伟太阳能 (武汉) 有限公司、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兴隆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对光伏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对高职光伏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 建设目标

基于湖北光伏产业当前发展布局呈现的特点, 未来5年我省将形成以武汉为主体, 以宜昌、黄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 推进“沿江光伏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依托光谷核心圈、武汉城市圈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和集团优势, 培养区域产业升级急需的、熟悉光伏组件工艺流程、掌握光伏组件焊接与检测的初级技能型人才, 培养太阳能电池应用、光伏电站安装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我院要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为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在课程体系和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方向。

(二) 建设重点

实践“项目引领”的情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相补充、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与相关光伏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光伏系统相关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实行“项目引领”的情景式教学。主要项目应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压带、串带焊接, 太阳能电池片焊接、检测, 太阳能电池的选择和使用, 蓄电池的选择和使用, 控制器和逆变器的使用和维护, 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 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排除。

构建“任务驱动, 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岗位 (群) 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从掌握原理、制造工艺等基础能力到相关电池生产等专项能力, 再到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综合能力, 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2008年9月, 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开班, 是我国高校首个光伏专业。高职院校光伏专业才刚刚起步, 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很少, 因此, 有必要与企业合作、与行业专家合作, 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光伏教材。当前, 我系正与企业合作, 开发《光伏组件加工》和《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控制》实训教材和学材。

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 除了电工电子线路等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外, 加快建设具备光伏发电系统所特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下页表1是我系即将建设的校内光伏技术实训室部分设置。校内实训室可以完成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的相关实验, 包括串焊、层压、组装等训练以及电池电特性的检测训练;完成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相关实验实训, 包括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的使用、维护训练;完成风电、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此外, 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争取校企共建小型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组件加工实训室, 前者可以提供校内部分照明用电, 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的工作;后者可以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 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

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我系已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制, 每个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践。对于光伏专业教师, 同样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 参与企业项目、技能培训, 提高师资队水平, 培养在光伏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 形成教师水平提高与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光伏产业是湖北省经济“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机遇, 在相关专业中增设光伏专业方向, 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技能型人才, 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 高职院校设立光伏技术专业, 为社会培养光伏专业人才是必然趋势。在对湖北省光伏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对高职院校光伏专业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世辉.低碳经济与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类学校开设光伏技术专业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6) :198-200.

[2]陈蓉, 赵静, 高品文.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定位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 2001 (5) :10-13.

[3]张适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 2011 (7) :127-127.

关于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篇3

【摘 要】以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为例,提出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的基础,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因此,应从四方面加强高职教育管理,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82-02

随着特色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广西教育厅决定在高职院校采用立项形式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建立了具有广西特色的特色专业——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本专业充分利用前期基础及现有条件,结合地方制糖工业的快速发展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长远目标,明确工作思路,从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特色与实践环节等方面为建设特色专业规划了一套方案,高效发挥了特色专业建设在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关键与核心作用。此外亦形成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可为其他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办学不应盲目追求多学科、大规模的办学模式,而应着力于建立学校特色。而建立学校特色的关键正是特色专业建设。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广西甘蔗资源优势和制糖工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专业——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是学院提高竞争力的基础,同时也给学院的其他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制糖工业是广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它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开设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高职办学点之一,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与学院一同发展壮大的专业。2006年,以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向为主线的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逐渐发展壮大,已被确立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学院为该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投入300万的资金用于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原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下建成了国内领先、区内一流的制糖生产技术实训中心。在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支撑下,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7月被聘为中国糖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下设有“广西糖业研究发展中心”科研机构,培养的人才职业能力得到社会承认,引领了制糖人才培养的发展,已经向制糖行业输送了合格的大中专毕业生10000多名。56年来,该专业领域不断夯实办学基础,扩大办学规模,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集团或企业主管,同时也有许多学生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依托这一特色专业优势,学院已成为广西糖业高技能实用型、专业型的人才培养及培训基地。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培育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基于地方特色专业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各项工作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高职院校在当今形势下求得生存、获得持续竞争力、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二、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建立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自身特色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前提。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深化和完善,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提高了人才素质培养质量、优化学院专业的设置,提高了办学水平,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明确定位目标,找到了准确的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实践“零距离,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并为校企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探索,聘请糖业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建立糖业专业团队双负责人机制,创建“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实际制糖企业的榨季时间,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形成了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现了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根据岗位群要求选教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特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与签约制糖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学习制糖生产岗位能力为核心,优化制糖生产技术培养方案,规划核心课程开发计划,建立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专业课程学习平台,打造“糖机设备安装与维修”、“蔗汁清净技术”、“制糖工业分析”、三门专业核心课程,扎实推进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操作技能与理论分析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同时,结合制糖业岗位群的特点及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制糖专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特色专业建设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特色专业建设是广大高职院校在面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竞争力,求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要开展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因此,加强高职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深入实施专业建设的“质量工程”,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不同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与办学层次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的差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制糖企业的生产的时间性强,构建了“三学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即两学期+寒假学期,这主要是针对于制糖企业榨季的时间(一般是在11月中下旬至来年的3月中下旬),寒假的小学期也主要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开展了以蔗汁清净生产技术和蔗糖结晶生产技术两门课程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改变了以往企业正值在生产高峰期时学生还在放寒假,亲临企业生产实践时间太短的局面。在寒假小学期,学生积极参加制糖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实践,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了工作技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能成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endprint

四、加强高职教育管理,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一)结合广西众多的制糖企业和学院资源,全面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

针对制糖企业榨季的时间安排,在学生修完主要的专业课程后,安排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由于制糖生产中的设备往往高压、高温或者高速转动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安全距离之外,对于学生实习来说,很难学到很深入的东西,所以至少安排2次以上的顶岗实习,在实习穿插系统仿真、案例教学,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运转的设备及其工艺流程,也能接触到停运的设备,并对设备进行系统地解剖学习。通过实训,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可得到全面提高。

(二)加强培训,拓宽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院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参加多个专业相关的实训,培训后考取相应专业岗位的技能证书,学生毕业时就可以拥有多个岗位的技能证书,那么就业时适应面宽,做到零适应期的教学目的。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制糖专业的专职教师是按职业能力标准选拔的具有专业造诣深,现场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特点。同时专业在提高老师理论水平的同时经常组织老师到企业考察学习,加强先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设备厂家的专家和高工作为兼职教师,建立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的一流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特色专业的建设。

(四)加强校、企、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学生创建高水平的实训平台

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制糖专业在多方面加强校、企、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职业技能,夯实基础。从学生的角度,酝酿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在高等教育广泛普及的今天,高职院校为保障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需在高职领域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提升竞争优势。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设特色专业。同时,特色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其他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总之,特色专业建设作为高职教育中一项关键的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得以不断发展的核心要素。特色专业建设涵盖了理念、特色专业文化、特色教学实践、师资力量及特色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内容。只有这个体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只有形成独立的专业特色,高职院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宏光.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田和平.解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2)

[3]崔岩,张碧.高职特色专业建设途径探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2)

[4]李波.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作者简介】李 曜(1975-),男,广西桂平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团队专业教师,讲师,工程师,研究生班学历,研究方向:制糖生产管理及制糖综合利用。

高职专业建设思考 篇4

1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很大

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进行,同时应该体现高职的特色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在课程的安排上有些院样采用的是“时尚拼凑法”,即目前流行什么,什么时髦,就上什么课程,不讲科学性、合理性;还有一些用的是“本科精减型”,即把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拿来,删减掉一些较复杂的课程,拿来给高职用;也有的采用的是“量体裁衣型”,根据本校条件实际条件量体裁衣,有什么样的师资,就开设什么样的课,有什么样的实验室,就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教学。这些安排课程的方法并不科学,也不健全,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信息安全人才。

1.2课程的连续性不强

正是由于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导致课程之间存在大量重复的知识内容,并且往往衔接性很差,有的课程没有前导课程、有的课程没有后继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很困惑与迷茫,也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诸多麻烦,影响了教学质量。

1.3教材的建设很滞后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新兴专业,目前市场上信息安全的教材都是本科的教材,并且种类也不丰富,而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更晚,能用的教材几乎没有,很多时候只能使用精减的本科教材,或者使用教师讲议作为教材。

1.4实验条件很落后

高职专业建设思考 篇5

张德昕 吴昕慧

摘要: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关键性作用。本文在介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涵义及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其与区域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既有来自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又有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出的挑战。随着“终生学习”理念的进一步确立,建立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现实需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将向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关键性作用。在团队建设中如何创设建设途径与方式,加强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良性互动的机制,值得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涵义及重要意义 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涵义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指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将教学队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将该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进行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首先要选拔培养好专业带头人;同时以专业规划为基础,建立合理的专业教师教学梯队。这种建设模式贵在有计划、有整体性、出效益、可持续,可以消除师资队伍建设的盲目性,并能以此推动全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师专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平台

专业教学团队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基础,在团队的交流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团队的合作、探讨、反思、分享以及专业评价;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也能在长期的团队协作中得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认同。因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平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都是离不开团队。

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助于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就业质量、就业率和岗位适应性被提到了决定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而决定这一切的关键因素则是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团队。专业教学团队的教科研水平、创新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感,团队结构、协作状况是决定学院竞争力高低的关键。离开了教师的团队协作,敬业奉献,高职高专院校的所谓竞争力也只是一纸空谈。

三、高职高专专业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思考

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特别是在办学水平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等工作的引导与促进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实际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经验不够

近几年,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师生比拉大,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多。面对师资短缺,高职高专院校在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的同时聘用兼职教师。短短三、五年间,致使有些学校青年教师比例过半,甚

pood 至已超过了60%,造成了师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明显的不合理现象。而聘用的兼职教师由于缺少一定时间的学校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教学工作认识不深,教学艺术与水平较为欠缺,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兼职教师比例不高,且队伍的稳定性不强。

2.“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有相当差距

尽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 “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有所改善,但实践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首先,职业资格认证极不健全,为拿证而考证甚至以钱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违背了国家提倡双师队伍建设的初衷,“双师”质量不高。第二,职业学校专业变动较快,专业课教师“缺口”严重,出现了一二个教师撑起一个专业情况。教师理论教学安排紧张,到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去锻炼的机会减少,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第三,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的高素质人才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更缺乏教学实践,因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难以达到要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3.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跟不上生产一线技术改进与创新的步伐

大批应届高学历教师的引进,使专业教学团队逐渐趋向学历化、年轻化,虽然通过采取安排部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活动,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参与面不广,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总体水平仍然提高不快,实践能力仍很欠缺。

另外,通过“双师素质”认定的教师,由于基地培训时间短,根本无法培养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即使是从行业企业一线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几年时间后其知识与技能的老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与“双师素质”内涵的动态要求相比,尚有不少差距。

上述问题已成为高职高专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思考有效的办法,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

四、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思考 1.打造稳定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充分利用联合办学单位的人才优势,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信息,建立“兼职教师备选人才库”,积极聘请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行业人员及能工巧匠到学校从事兼职教学工作。其次,建立“一元化”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要求每位专任教师都要与一名兼职教师建立日常联系,这样既可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也有利于帮助其了解学校的教学特色和要求。再次,学校应按照专职教师的教学要求对兼职教师进行规范的教学管理,确保其教学质量。学校教务、督导部门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要加强督导、检查、评估与考核。最后,学校要为兼职教师能够兼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创造条件,使其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教师。

2.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双师”素质的培养力度

首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作用,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基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校企联合进行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再次,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为企业提供相关产品的宣传与技术讲解。最后,鼓励专业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应的行业特许资格。

3.通过政策措施,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力度

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各系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工作,新参加工作的理工科青年教师原则上入校第一学年要参加实验室工作半年。第二,初、中级职称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每两年参加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两个月。校外专业实践可以是以接受生产现场设备、系统、运行等实践知识为目的的培训,也可以是结合某一科研课题或研究课题,深入生产现场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第三,在学校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任教师中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双证书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要达到50%以上。

4.营造专业教学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

首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要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和任课分工,不随意更换课程,不互相抢课或推托课务,要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关系。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心得、学术前沿动态、教改项目、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教学团队的和谐的协作氛围。其次,要引导教师发扬互助友

pood 爱的精神,摒弃以往那种“跑单帮,搞单干”的形式,以团队为单位申报科研项目,努力发挥团队的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在申报纵向课题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发横向项目,按照“项目团队化,团队项目化”的原则打造科研团队。最后,以人文关怀促进专业教师团队的健康成长。坚持“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政策积极开展评优活动,为专业教师搭建成才立业的舞台,营造“奖勤罚懒”的管理氛围。

5.建立客观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

首先,对专业教师团队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及业绩点考核,要求其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同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其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专门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若干个方面。通过考核把专业教师的水平和业绩分为不同等级,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校内津贴(诸如课时、职称、学位津贴等)及岗位聘任制挂钩,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6.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经费保障

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经费列入预算,并保证其占学校事业费支出的较高比例。

四、总结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院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紧迫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总结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团队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提高认识,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职高专专业教学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Z].2002-05-15 [3]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旭善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篇6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物业管理的实操性强,所提供的.岗位十分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但是,随着物业管理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其专业教育与行业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因此,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应结合行业发展状况,针对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把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构建既适于学生学习又对应市场需要的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 者:王艳梅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刊 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英文刊名:WORLD OF ENTREPRENEUR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高职 物业管理 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

高职专业建设思考 篇7

高职培养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 并将所学用到组织的管理中去, 使学生都成为实践性强的综合人才。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 既要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又要掌握管理知识, 因此对高职的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应从多方面考虑, 才能保证建设的有效性。

1 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但信息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对信息的处理方面, 当前的方法和手段仍比较落后[1]。我国在近年来经济飞速的发展, 经济贸易活动也愈加频繁, 对信息管理的人才也更加迫切的需要。当前, 我国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信息管理专业, 但总体发展和建设比较缓慢, 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对专业的内容和范围理解不一致等问题, 使教学目标不明确, 此外, 师资上也得不到保证, 种种问题导致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

2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信息管理是复合型专业, 当中包含了很多的学科种类, 应用范围也较广, 导致一定程度上对目标的定位出现模糊。学校普遍认为信息管理专业什么样的岗位都能做, 但又都不对口。在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没有系统、准确的调研, 对人才的发展趋势也没有前瞻性[2]。

2.2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 担任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 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 他们擅长对信息的处理, 但对管理知识不够了解, 在教学中容易出现重技术而轻管理的现象。而担任管理课程的教师对信息方面的知识了解又少之又少, 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偏重, 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也就是说在高职的信息管理专业师资上, 缺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3 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次

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在不断的寻求校企合作, 但始终未能达到产学结合。一般的校企合作只是让学生进行短期的实习或实训, 企业的管理模式和项目特色化并没有与信息管理专业产生实质性的结合, 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也尚未建立。

3 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相关措施

3.1 明确培养目标

首先, 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要与国家的相关要求相适应, 为企业信息化、商务和物流信息化等方面培养一线的技术复合型人才[3]。高职院校应对此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也可以通过对专业人才资源的分析报告以及有合作的企业来获取人才需求等途径, 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信息管理专业的需求度和岗位职责等。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来明确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对高职的信息管理专业来说所培养的应该是管理的技术人才, 也就是说面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岗位, 技能承担综合性任务, 也能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去进行有效的管理。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的信息管理教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 对管理知识甚是缺乏, 而管理方面的教师又只注重理论教学, 从总体上看, 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骨干课的教师都无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示范目的, 必须要配备兼具管理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 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学科整合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校可以面向社会广纳人才, 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信息管理人才, 应适当降低门槛。也可以到合作企业邀请企业当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提高信息管理专业的技术师资比例。此外, 还可以选派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定期的进修和培训, 积极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专业学术交流, 也可聘请相关专业学者到校进行讲学。

3.3 校企紧密合作

信息管理专业有着技术发展变化快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因此, 学校要积极的寻求面向服务和流程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由专业教师带头, 引领优秀学生组成项目团队与企业进行合作, 承包完成企业信息化咨询和网站建设等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深入的锻炼, 将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改革, 也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切实的体验实践工作, 检验自身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方便, 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吸引企业多元化资源投入创造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促进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登上新的高度。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需求为核心, 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 准确的分析市场需求,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都应作为信息管理建设的重点来认真开展。对信息管理专业来说, 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比较快,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实时性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 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丰富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实践的能力, 如此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登上新的台阶, 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信息管理建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某一个组织的科学、有效管理。信息管理专业设计学科很复杂, 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 是典型的复合型专业。目前, 高职的信息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课程的实践性不高, 本文主要从高职的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来入手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胡衍庆, 顾加强, 徐术力.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10, 10 (08) :11—13.

[2]库波.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J].计算机教育, 2011 (08) :21—27.

高职专业建设思考 篇8

技能课程建设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乃至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建设的完善,势在必行。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完善相应技能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好地适应未来企业发展需要。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对策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9001

1 引言

本文在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课程优化设置策略,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 课程类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一是公共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三是实践课程。由此可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摒弃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模式,将三种类型的课程教学分开进行,缺乏相互配合和联系。这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型设置容易导致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对立,课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以及课程结构与实际工作脱离,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1.2 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会将实践课程集中安排在某个学期内完成,与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符。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批实习,一部分学生接受文化课程教育,另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然后在后半个学期相互调换。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有限,教师资源、设备资源都不能满足实训要求,很容易导致实训课程只是流于形式,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1.3 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但是,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实践选修课程较少,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实践选修课程,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践选修课程受到教师资源、教学设备、预算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高职院校存在缺乏教师资源、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必然会导致实践选修课程设置较少。第二,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实践选修课程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教育管理部门对实践选修课程的开设缺乏有力支持。

2.2 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

2.2.1 课程内容严重重复

目前,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存在严重的重复性,课程内容重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知识点教学存在重复。例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心理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心理学相关知识。但是,为了增加整体学时和学分,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还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导致两门课程存在严重的内容重复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重复讲述知识点;第二,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解释。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学科,但每个学科的知识背景截然不同,容易造成同一知识点的多学科多角度解释。例如,针对“旅游”理论概念的讲述,在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解释完全不同,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概念混淆问题。

2.2.2 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却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互脱离。首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落后,教材版本偏旧,教学内容中缺乏旅游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其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仍然采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理论知识过于抽象,缺乏实践性;最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工作岗位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建设

3.1 课程结构的调整

3.1.1 重新设置课程类型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知识拓展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基础文化课程等。高职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专业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包括旅游管理学课程、旅游地理学课程、旅游经济学课程等。高职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对旅游管理知识的理解层次。知识拓展课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区域性旅游知识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旅游行业相关的知识,提高对区域性旅游文化的理解层次,帮助学生形成宏观的职业旅游管理意识。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包括顶岗实习、阶段性实训和毕业设计等课程,高职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实践操作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的提升。

3.1.2 增加实践课程时间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充足的实践课程时间能够使学生锻炼个人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就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综合实训、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等。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并有效推进和实施。对于综合实训这门实践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训练,积极与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以获得良好的职业体验,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实习这门实践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寒暑假进行阶段性实习,第六学期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撰写实习报告。

3.1.3 合理设置选修课

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选修课普遍存在问题,本文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解决。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向教师和学生宣传选修课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设置选修课的目的,确保选修课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学生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选修课进行学习。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选修课管理制度,包括选修课考核评价制度、选修课教学评价制度等,以规范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活动,考查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情况。其次,高职院校要做好选修课服务与管理工作,推進选修课考核方式的改善。积极调整教学时间,尽量缩短占用学生周末自由活动的时间,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课考核方式,以出勤记录、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对学生选修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增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选修课。增加实践选修课需要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经费,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3.2 课程内容的更新

3.2.1 筛选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努力改变课程内容与社会就业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一是可以删除过多的文化基础知识,淘汰已经落后的专业学科知识;二是坚持实施“双证书”制度,将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知识增加到课程内容中,不但有效解决了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2.2 综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将筛选过后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课程内容之间能够有效连接。例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这门基础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形成一门新的课程《旅游经济学》;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严重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2]胡晓晶,俞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02).

[3]于成国.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原则与程序[J].统计与咨询,2009,(02).

上一篇:师范学院化学系学生会工作总结下一篇:一本书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