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下学期工作计划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下学期工作计划(精选14篇)

初中历史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1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以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切入点,达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师的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加强历史知识的综合复习,着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直面中考,争取优异成绩。

二、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从心中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

2.搞好常规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搞好教研工作,继续进行“课前要预习、课后无作业、内容当堂清”的课题研究。

三、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简析: 历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公民素质课程,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原则,重点突出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本学期学习九年级下学期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同时得复习七年级、八年级的所有内容,为中考作准备。

学生虽然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但是心里仍存有副科不重要的想法,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背诵,只是利用课堂学习一点,使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理解能力不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对于材料分析题,不会抓住重点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致使问题回答准确率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基本只做选择题,不做材料题。

四、教学总体设想、具体措施: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

地位,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真正学进去。

2.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

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 2

化本节课的知识

3.认真落实学校常规教学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在备课的“透”、讲课“活”、作业“精”上下功夫,使每一节课有所收获。课课都精彩。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并且落实到实处,真正成为集体备课的的结晶。要确定考点、重点、难点,明确能力增长点,明确思维障碍点。

初中历史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2

一、情境探究, 开启思维起点

历史事件发生在过去, 有些甚至距离现在千万年之久, 尽管这些大事件给当时那个时代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学生的眼里已经尘封太久, 觉得与自己的关联微乎其微, 无法切身体会历史事件的激动人心, 只能以局外人的角度来面对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低下。

探究学习的第一要诀就是要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真正关心历史, 体验历史的惊心动魄。情境探究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以最直接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 仿佛带领他们穿越历史, 自己也作为历史中的人物亲历了历史的沧桑, 这种“经历”和“体验”会让学生以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历史、感悟历史。

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综合声音、图像、色彩等多种要素, 再现历史画卷, 将教材中的文字用有血有肉的方式展现出来, 给历史课堂增添生机,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并由情景开始展开探究。

二、史料探究

历史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媒介, 也是初中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利用史料开展探究教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历史。

历史资料不仅包括文献资料, 还包括历史图片、数字表格、文物古迹、雕刻、壁画等, 只要有条件, 这些形式的史料都应该被用到历史教学中去, 这就要求教师将历史学习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史料, 拓展视野。例如现今所存的苏州园林多是明清时期士大夫所建, 在学习明清文化的时候, 笔者就鼓励学生到园林中走一走、看一看, 用心感受园林设计理念中所体现出来的明清文化精髓。

从内容上看, 现有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人物传记、轶闻趣事、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史实, 以及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等, 笔者就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展开了调查, 结果表明, 学生最感兴趣的三种史料分别是轶闻趣事、历史人物传记和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史实, 在进行史料探究时, 教师必然要以学生的兴趣倾向为参考, 选取那些能够准确反应历史信息、并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用以教学,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史料, 展开探究活动。

让史料自己说话比教师讲解要有用得多。只要教师提供足够有价值的史料, 并进行有目的引导, 学生就有能力探究出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总结出其重大意义, 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知识总是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加深刻。

三、时事探究

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是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 学习历史并不是只要知道历史事件、人物就可以的, 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精髓。结合社会时事热点, 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探究历史问题发生的原因、科学地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更有利地指导学习。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为学生的迅速成长和终身发展服务。

教师要把握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点, 并将时事与历史建立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将历史问题与时事热点进行比较, 探究二者的异同, 以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了解时代背景。此外, 报告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究学习方式, 以历史事件为先导, 结合当今事实, 请学生就历史问题的后续发展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可以自选角度, 拟定探究主题, 在课后进行调查、搜集资料, 撰写报告, 并在课堂上分享探究成果。这种学习方式有一定难度, 但是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创造性功不可没。

在探究教学中, 学生一切的学习能力都被有效调动了起来, 他们自主观察、讨论、调查、分析, 独立地解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评价历史人物, 洞悉纷乱的历史现象后的实质。这是一个学生体验历史学家一般探索乐趣的过程, 更是有效提升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地突破创新, 探究式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教师要把握历史的学科特点, 通过情境探究、史料探究和时事探究等活跃学生思维, 丰富课堂, 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 让每个学生在历史课堂上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真正实现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爱上历史, 爱上探究性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在探究教学中, 学生一切的学习能力都被有效调动了起来, 他们自主观察、讨论、调查、分析, 独立地解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评价历史人物, 洞悉纷乱的历史现象后的实质。这是一个学生体验历史学家一般探索乐趣的过程, 更是有效提升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

参考文献

[1]陈继新.历史课探究式教学初探.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探索, 2011

[2]张应林.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政史地教研, 2011

[3]赵晨飞.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重要性;兴趣;自主探究;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36-02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大纲,但又与教学大纲不同。在《新课标》中,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直接的目标,而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德育教育的载体。教学的目标不是教书而是育人,是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的人文修养。例如,学习抗日战争史,不仅要学生记住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学会如何用历史的眼光去思考今日的中日关系,时刻记住“以史为鉴。”《新课标》要求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讲历史故事,历史座谈会,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电影,做社会调查等等,以改变过去那种死背书的方式,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初中历史课时学习历史的重要环节,能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不能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初中阶段的历史甚至以后的高中、乃至大学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在现在的考试制度下,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的历史课教学显得有些无足轻重。许多教师,家长,学生,都认为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只要翻翻书能找到就行了,书中都有,都是现成的,无需平时多关注,因此,上课学生不注意听讲,回家家长不督促,学生根本不看书;有些教师把练习册子后面的参考答案留着,学生回家后作业一味复制答案,结果书上白花花的,没有任何笔记,脑中空荡荡的没有一点历史知识;考试时,只闻书本翻得“哗哗”声,不闻写字得“沙沙”声,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把历史当成副科,没有专职的教师,由语数外教师兼带,有时这些教师就把历史课用来上语数外,因此,如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杀出重围”,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

首先要改变认识观念,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做什么事总是要有目的,而“有用性”是促使人为之行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向学生讲清楚,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学史可以明智”。我们学习历史,就是吸取古人的教训,通过理解历史看清楚当时社会的真想,从而达到“明智”的目的。在古代,学习历史似乎只是贵族们的事,只有他们才有必要学习李胜利来“治人”或“惑人”,但是现在,学习历史就不再是贵族们去吸取教训,学习历史变成了对普通大众都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历史课堂沉闷,教师的讲课如同催眠曲,没有生机,缺乏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这种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教学就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还有就是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花季年龄,他们喜欢唱歌,喜欢听故事,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用唱歌,讲故事,提问题,讨论等多种方法引入新课来提高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的作用已经得到大部分学校的认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的反映出来,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接受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如讲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时,将北伐路线及主要战役的地点制成动态显示图进行讲解,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直观的接受知识。同时指导学生在教材“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划出主要战役的地点。最后我还展出了一张学校教学楼的图片,通过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有责任感的人”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又如讲《三国鼎立》之前,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周瑜,诸葛亮,这样神态各异各具魅力,有为学生耳熟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多媒体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三个茅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段,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在观赏中体会到历史的情趣。但是,历史课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上,在对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的同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感知的现象进行理性思维,从中发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第四,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影响着学生。教师在学生中有没有威信,在于能否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重和信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使学生折服。这些年来,我很注重给自己“充电”,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短期培训,我都认真对待,刻苦学习,掌握真本领,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鲁迅时,就给学生介绍了鲁迅弃医从文的过程,讲了他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这样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更透彻了,听起课来也津津有味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就不需要你提醒他认真听课了。

第五,灵活处理课后练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新课程教材练习以活动、探究为主。题型灵活,形式新颖。主要有“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旨在引导学生亲自观察,收集材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但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根本无法保证每课的活动都能实施,因此要结合实际,灵活处理课后练习题。例如:在学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6,7课时,我就把课后的“活动与探究”中的让调查“大跃进”时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情况及其危害;文革中,你的家乡有没有被破坏的文物古迹,后来又是怎样修复的?这些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回家问家中的和身边的老人,对课本所提出的知识有个大致的影响。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就在课堂上讨论,探究。

第六,打破以往的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种灵活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我们不应该只从试卷分数上来进行,还应该从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进行评价。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调查、探究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我在搞活动课“家乡的昨天和今天”时,提前一周就把组分好,任务明确到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收集资料,作社会调查。结果上课时学生准备的特别充分,就连平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收集到一些材料,并做了分析总结,尽管他们的总结不是很准确,但可以看出他们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像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该给他充分的肯定。给他一个好评,学生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也就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率,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长远的工程,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学。但只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高效,就能事半功倍,取得丰硕的成果。

初中历史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4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按照学校的要求,拟定以下工作计划与设想:

一、抓常规工作,确保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

抓好教学常规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必须常抓不懈。科组要求全体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改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同时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安排合理、方法得当、组织严密,确保每节课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每学期不少于15次的科组活动和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科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应为进行教学心得和业务的交流,探讨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向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按照学校,年轻教师上好两堂公开课,并及时在全科组范围内进行听课评课活动。

各备课组活动主要放在历史教学具体的各章节、各单元和各重点知识的教学探讨和教法的研究之上。各备课组应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测试、统一讲评。并力争做到课课有练习、单元有综合、定期检查作业,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适应统一的要求结合起来。

二、抓教研,提高教师基本功素质和业务能力。

科组要求教师注重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提交一篇教学论文。提倡积极参加组内、校内、或其他各类有价值的教学交流等教研活动。并注意收集各地的优秀教学个案和文章在科组活动中进行学习和交流。每个备组要进行不少于两次对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的教研和总结,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要求老师平时认真备课,重视教后记。规范教案的撰写,除了“教学目标”、“教学难、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常规要素外,每课教案后必须有“教学反思”的内容来总结教学过程的得失,以利于以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也符合学校工作的要求。

四、提高听课评教活动的质量、积级参加市的教研活动,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将组织各年级的备课小组组长不定期地检查学校发下来的“听课本”,真正起到相互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作用。重视小课题研究,在专家指导下一步一个

脚印的完成教研任务。

这个学期,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是要认真执行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把培优与补差工作纳入常规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同时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努力进取。还要发扬教学民主,使学有所得,教有所长;更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师与教学共同成长。

总之在新的学期,新的形势下,历史科组全体教师决心以新的面貌,新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争取新的成绩。

历史组张丽萍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5

1、认真落实贯彻20xx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努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做好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争取做到中考成绩稳中有升。

二、教学目标:

1、完成八、九年级历史知识的整体复习,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备战中考。

2、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顺利结束初中学业,学有所得。关注智优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迎接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三、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两个班级,就历史学科而言,两个班级的学生在个性、学习风格等方面截然不同:一班学生思维敏捷,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常常能和老师的思维迸出火花,学困生较少。二班学生学困生较多,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程度,发散思维不发达。两个班级都存在不喜欢动手书写的问题,甚至有些个别学生只会说,不会写。而且语言表述不规范。

四、中考复习工作及教学安排

(一)复习要求: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

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继续采用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的方法,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二)具体工作及措施: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我的教学设计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梳理。即学生完成每课的知识点填空。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是思维的主体。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对老师来说,本单元有什么不足和遗憾及补救措施可总结一下,对学生来说,本单元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补充,甚至是对教师讲课的建议都可以相互交流。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努力删除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而不是重复过去学过的基础知识;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针对两个班级不同的风格,在上课时,也要区别对待。对于一班的学生,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的思维朝正确的方向思考,并严格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书写上,避免出现说的好写的差的方面。另外可以在复习深度上挖掘一下,触类旁通。对于二班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发动学习优秀的学生参与课堂,要求他们必须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困生做到面批面改。

3、训练、批改和讲评

训练:科学的布置训练,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整个九年级阶段的复习分成两个轮次。一轮复习按教材章节顺序切块复习,选题要体现基础性,强调覆盖面,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体现专题原则进行复习,选题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要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目的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临考前(或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的复习要回归课本和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学和复习中就必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两个班级及一个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要保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智优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等生让其吃好,兼顾学困生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批改:合理利用时间,争取做到面批。班级学生的人数不多,尽量集中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训练,并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学困生改掉拖沓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讲评: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认真书写讲评教案和讲评后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高一下学期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篇6

二、情况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高一年级组有历史教师共四位:袁序球

丁方毅

李振贤

郑永红

他们均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些还长期执教于高三,可以说是汉寿历史学科的带头人和汉寿一中的历史学科的把关老师。因此这是一支有极强战斗力的队伍。3.对学科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高效课堂下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篇7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中, 一般都是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 并且利用全部课堂时间主观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与学生缺少互动, 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以至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从学生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教与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 教师教要得法, 学生学要主动, 在课堂教学中, 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一) 精心设置新课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 有良好的开头, 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这堂课的学习中。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 要精心设计导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导语是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场白。它运用得好坏, 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多查阅资料, 然后根据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来设计导入。

(二) 搭建学习平台, 创设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 起着指导、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所以, 教师应该给学生学习创设平台, 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布置活动课的题目, 发动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如在讲授《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一课时, 可以教室为活动平台, 将全体学生分成几组, 分别饰演奴隶主、奴隶、祭司、智者学派的学者、苏格拉底等角色, 并针对奴隶买卖这一事件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样, 教师就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 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而学生也事先准备了大量的学习素材, 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问题, 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 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巧设提问, 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教师要巧设提问, 使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深度,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 教师在提问时, 要有所依据, 不能单纯地为了激活课堂气氛而盲目地设置问题。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故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一节课的中心内容, 包括重大的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概念和结论等。例如, 《洋务运动》一节的教学内容中, 其重点有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是对洋务运动与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 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通过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 巧妙提问, 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了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同时, 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数量要适中;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公正的评价。

二、在教学中,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可以达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历史知识丰富多样, 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特别多, 通过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经过, 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 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并运用知识。同时,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以改变往日在教学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 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 可以将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某些画面, 将电影《开天辟地》中的一些片段, 将影视片《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课件中去, 有的一分钟, 有的几分钟, 有的是场景, 有的是三维动画, 把它们分别用于“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解放战争”等章节的课堂教学, 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画面,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精彩的画面, 学生走入了过去的时光, 重温了事件, 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时教师再适当旁白, 巧妙设问, 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益处多多,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 要把握一定的度, 不能滥用多媒体, 不能毫无根据地把每个知识点都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 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刺激他们的听觉, 但是也比较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单纯地看和听, 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该深思熟虑, 三思而后行。

三、教给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

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知史识史, 所以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识记了一定的事件, 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更好地理解道理。除此之外,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越来越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尤其注重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所以, 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 以及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 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

(一) 按时间顺序记忆

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它不同于其他学科, 有着比较清晰的时间顺序, 所以, 最常用、最根本的一种记忆方法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忆, 这样不仅容易记忆, 还有利于对知识的连贯掌握。例如, 学习中国古代朝代的发展顺序, 有好几种记忆版本, 其目的都是便于从总体上掌握中国古代重要骨架知识, 达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种便是: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二) 横向联想记忆法

这是通过把握同一时期不同性质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 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要点是抓住其中一项内容为基本点, 左右联想。如讲1875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时, 可联想到法国的1871年宪法, 比较两国的代议制。

(三) 比较记忆法

课本中, 有的事件在目的、发生经过、结果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是客观事物的某种联系。所以, 我们可以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记忆, 这样不仅掌握了事件, 还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件的理解。例如, 比较中国明朝的内阁制和近代英国的内阁制。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策略 篇8

一、营造问题式教学的氛围

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和发展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具有科学性,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探索日本如何走向近代化道路(明治维新)》一课时,教师导入新课后可用影片逐步向学生展示关于国家如何走向近代化的系列问题: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所理解的近代化的含义,概括国家近代化的基本特征。②当国家走向近代化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的时候,先进与落后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那时,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对国家近代化的态度如何?③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请举例说明。结果怎样?为什么?④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与国家走向近代化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日本近代化是从何时开始的?⑤日本是如何走上近代化道路的?⑥请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比较说明在两国开始走向近代化时,导致其改革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实践证明,这样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方面具有启迪思维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设问题式教学的课堂

历史问题式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将大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然后指点迷津,教给学生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产生解决这一认知困难的内部需求,指导学生启动思维,从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为此,教师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有明确指向的引导、点拨、示范,这就是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开展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中,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吗?”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学生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仍存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政府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是非常有益的。

三、训练问题式教学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创新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设问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看似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奥处、关键处、结合处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指向明确,具有创造性、开放性,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秘,才能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目的。课堂教学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而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升华认识。

如关于《南京条约》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是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几乎成为定论,但也有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应客观具体、一分为二地认识。教师可选摘《海关中外条约》卷1的相关内容设问:请结合条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不论认可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处理能突破框条,设置矛盾,激活學生思维。有学生认为:英国以暴力迫使中国接受其要求,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强占了香港岛,损害了中国领土完整。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对华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新订税则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民生更加艰难。还有学生认为:割地、赔款、赦免“汉奸”、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增加中国财政负担和百姓痛苦确实是屈辱的条款,与此同时,五口通商、废除公行、新订税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外贸的发展和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向,宣布两国“和平”、释放英囚,规定批准程序符合当时的国际惯例。因此,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学术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又如应当怎样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当然,此类问题的设置,必须是能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有讨论、争论的余地的,能形成交锋的,教师要注意调节、及时总结,起到指导、引领作用。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提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引导、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提问。

历史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现实当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如果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无疑能为历史学科增加不少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中日关系曾出现了一些风波,日本的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在此情势下,教学时面对学生们群情激昂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从轻处理,建国后我国政府的对日交往等历史内容,使学生了解其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并引导学生认识和预测中日关系的走向,思考处理中日关系的最佳策略,最终找到一条理性爱国的道路。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教师而异,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总之在教学中,除了要采取恰当的策略外,还应该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出问题,还应该要求学生经常提出问题,要把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3]谢承菊.历史问题教学法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2008(4).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9

以推行素质教育为方针,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安排

(一)第一轮“夯实基础”复习

1.复习时间为20xx年3月上旬—4月下旬,教学时间约7周。

2.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和《新探索》考点要求进行复习,强化知识点,考点,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

3.方法是采取“滚动式”复习,依据课本、单元知识考试连前不连后,夯实基础,过好考点关。

(二)第二轮“专题训练”复习

1.复习时间为20xx年5月。教学时间约5周。

2.复习内容有专题一,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专题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专题四,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专题五,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专题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史;专题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八,时事热点。

通过训练学习、复习、巩固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强化分块综合和专项知识训练,突破重点、难点,运用知识,检查堵漏知识盲点。

3.复习方法是采取分专题、分知识点复习法,以知识网络为线,专题分块复习和考试。

(三)第三轮“综合检测”复习

1.复习时间为20xx年6月。教学时间约3—4周。

2.复习内容上注重综合、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复习方法是综合检测、模拟训练,查漏补缺,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指导。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规范复习课的教学,保证复习课的密度和质量。

2.科学设计训练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3.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要求,使每个学生均有所获。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10

一、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同时也对我的教学风格适应了。但是大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而只是在考试之前才看书。结果导致考试只能取得五六十分左右的成绩而难以得高分,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三、教学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4、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6、充分发挥个人自身优势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温暖安定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五、教学进度:将根据历史备课组安排的课时和内容策划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历史必修2规定的各项任务。

2.教学过程中,在务求使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二,具体措施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4.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展开高效交流。

三、教学进度

1.第1-2周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 2.第3-5周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第6-8周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4.第9-10周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检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期中考试。

5.第11-12周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第13-15周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单元检测 7.第16-18周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8.第19周 复习,期末考试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历史意识 参与意识 问题意识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和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高素质的人才就是情感和智能相结合,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人。下面就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1.历史意识的培养。

首先应明确目的、培养兴趣。教师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要抽一定时间进行不同层次的历史学习目的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平时的教育中进行历史学习目的强化教育,以此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门科学——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科学。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认识自我的钥匙,历史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教会你做人的道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起点。二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史实一无所知,或者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因此,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这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三是强化素质教育。历史教学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志向;培养学生运用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来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所谓‘历史意识”’。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的核心内容。四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历史不能复制,但它留下了许多痕迹,如古代遗址、遗迹、文物等等。教师应该充分加以利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利用和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的意识。

2.历史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重历史作业的创新。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设计、双边活动、启发提问、导语结语等环节的创新,而忽视了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其实,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体,也是掉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方法,比如,对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或学生布置的作业多为主观性、开放性习题,而成绩较差的大多以客观性习题为主,这样做收到的教学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现象。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历史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既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的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

3.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推动初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强大动力。问题意识的出现并非灵光乍现,而是脱胎于长期积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大量的知识积累。对历史学科来说,知识储备的缺少必然会制约问题的产生,想要孕育一个创造性的问题需要的是广泛长期的准备。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广博地摄取不同的思想观点,在内心不断的碰撞、冲突与矛盾中共融与升华,这才能为创造性问题的产生提供基础,发展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为了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基本史学能力培养的同时,可以设置一段时间或者一节课,鼓励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知识与联想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要尽量去欣赏与理解学生的问题。比如“头脑风暴”法,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问题。二是在平常的学习中,在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问题记录下来,集中时间,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评比出“伟大的问题”,并且进行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享受问题提出与解决的乐趣。课堂提问是学习性问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言语反应的信号。这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还有体态语言。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12

一、初中历史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每个人都接触过初中历史, 但长时间以来, 我们都把初中历史当做副科, 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当做主科, 很多学生往往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主科”学习上, 认为主科才是提分最大的课程。“死记硬背”成了某些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要真正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但现实中一些学生没有好好地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早自习时间, 绝大多数同学都在背诵, 其中, 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背诵历史知识, 比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影响和意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等等。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 历史是可以背诵的, 只要在考试前将历史课本好好背一遍, 在考试中能把卷子答对, 目标就达到了。试问这真的是我们最初学习初中历史的目标意义吗? 初中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正确引导, 以及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方式。这才是我们学习初中历史的初衷。“副科”“死记硬背” “可学可不学”等, 使初中历史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和新课改要求的素质教育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格格不入, 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 [1]

二、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变革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要真正做到变革初中历史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透彻学习, 最重要的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学习方式, 二是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三是改变对初中历史的考量方式。

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学习方式, 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直接呈现在书本上的,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往往一字不落地背诵课本达到接受书本知识的目的, 但是记忆中的东西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而变得模糊不清, 甚至彻底消失。为此, 学生必须通过转变这种学习方式达到牢记历史知识、提升自己的目标。在日常学习中, 我们应该通过跟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彻底弄清楚知识, 上课时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做到清楚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 产生的意义与影响, 等等, 改变传统的知识在课本上做标记、画线等方式, 明白学习历史不仅是把历史知识背下来, 而且是领悟透历史的真谛。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 一定要做到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问题, 学于思源于思。必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便不再机械化, 使历史课程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2]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更有意思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比如, 可以通过学生演讲的形式授课。教师可以把一篇课文分成几个小的片段, 然后分配给几个学生, 学生通过演讲的形式表达, 这样的授课方式, 会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提高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因为, 演讲的同学一定会在上课前将所需要的材料搜索整合。在此过程中, 学生会无意识地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而且在上课演讲的过程中, 积极参与, 改善上课死气沉沉的氛围, 对知识有生动的认识。最后老师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 并联系实际, 告诉学生哪些问题是应该注意的, 哪些问题是重点, 哪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可以引用一些故事、成语典故等。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够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老师讲课, 学生死气沉沉听效果更好, 更有益于学生接受知识。 [3]

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仅凭分数就评断一个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 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压力, 而且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灵活性, 我认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科学的考量方式, 使考量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相当重要。

新课改下, 初中历史教师要注重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偏见, 通过不断尝试,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最终改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朝晖.北京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分析.学科教育, 2009, 03.

[2]韩广聚.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课标 (教师) , 2011 (05) .

初中历史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13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1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6个班、初二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初三会考是一个重头戏,制定教学计划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学期初三的教学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上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史,他从上古时期一直到近代,历史的跨度特别大,所以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以问题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智能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要研究的方向。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上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以二期课改的理念作指导,对初二新教材进行摸索

今年是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年,由于初二教材插图多,直观性强,能力要求高,所以准备好好研究这本教材,上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

九年级下学期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但要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整个初中学习的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以迎接中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备战历史中考,为更好开展个人教学工作,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争取优异教学成绩,特制订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这个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教学任务较重,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上好每一课,课堂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为此拟采取具体措施如下:

1、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考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中考的紧迫性竞争性,让他们认识到面对中考,分分必争的必要性。

2、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继续加强预习,可提前预留一两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预习,或者使用同步探究的自主探究环节,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做好课前巩固检测,对上节课最基础的知识进行检测,并及时反馈点评。或者检查预习,巩固自主学习成效。对检测结果不理想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和帮扶,可以通过老师也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生生互动,双方受益。

4、响应学校要求,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将课堂教学内容突破课本,广泛联系现实生活时事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从而在课堂教学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记住知识点,5、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6、加强习题训练和学法指导,以巩固基础知识,做题过程注重答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做题,加强学生思维和审题能力的培养,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审题时会抓住键词和限制词,加强答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7、课下巩固是非常重要的,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我在制定复习学案时将知识点以更加直观和系统的方式展现出来,后补充相应的中考题。学案为抓手,进一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和小组长、课代表的检查监督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自觉性,全面促进历史学习,不断提高成绩。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3

九年级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明年中考顺利完成,深入贯彻教改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常规,全面提高课堂效率。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九年级的特殊性现计划

一、课程理念

我们要建立起“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的教育”的理念,学生有收获的.课才是好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本学期对学生加强自成教育,把学生的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品质、二、指导思想

1、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教师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2、九年级上学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为了有充分应战中考的准备,上学期应基本结束全年的课程。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进度上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熟悉全册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一节课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认真向其他老师学习,密切关注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动向,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具体措施

1、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各自的提高。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课堂学生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稳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不可忽视差生的学习和情感,不可盲目追求效率和进度,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

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14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在学校和级部的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各项教学工作。历史教师紧跟新课改步伐,加强理论学习,探索课改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和业务水平。

二、本学期的主要工作

1、学期初制定好详实的备课组和个人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研究考纲,分析考点。

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纲,领会相关的要求和精神,深入分析近几年高考的试题,了解近年高考的特点,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备考工作力求做实做细,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3、加强集体备课。

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都有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过程中针对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筹划。组内成员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备课中结合新教材、新理念,准确把握重难点,寻求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力争合理突破。细化教学各环节,科学预设、精心组织。历史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4、抓好课堂教学不放松。

课堂教学是各项工作的重心所在。本学期,高三历史组教师立足于高考、继续围绕课堂教学做好研究,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及时了解高考信息,紧跟高考形势变化,加强课堂教学的研讨。结合我校学情,将一轮与二轮复习相结合,后期教学渗透热点问题,给学生整理归纳了十几个热点问题。其中,近代化史观、制度的创新与调整、古代改革回眸、阶段特征等问题在今年的高考中都有所涉及。

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加强历史选择题和材料题解析题的训练;强化答题规范、思路,力争更大幅度提升技能和成绩;做好导师工作,在学习的毅力、学法、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5、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向外校的优秀教师、专家学习。

(1)参加了在泰安一中举行的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并做了总结。

(2)积极参加在我校举行的市直历史优质课暨历史教学研讨会。活动举办期间,组内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会议的精神,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并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得到教研室朱主任和参与活动的外校教师的好评。

6、团结协作、勤奋进取

在探索教学模式过程中,组内教师团结合作、认真制定、反复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泰安市历史优质课准备和评选期间,我组教师群策群力,认真切磋所选课题的教学,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平常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中,全组教师按时参加。针对教学中暴露的问题认真研究,共同协商,相互指导和学习。

本学期,每位教师执教两节公开课,张全杰老师执教党员公开课,通过讲课活动,提高了大家的讲课水平,增强了自身素质。

7、面向全体,培优补差。

面向学生全体:重在打基础,全面推进,指导后进生巩固基础知识,把握基本线索。

培优补差:对尖子生的培养,定时间定内容,智力投资,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对边缘生和偏科的学生,定时间定内容,情感投资,鼓励帮助,使其成绩不断提高。

8、课题引领、教研带动

(1)以省级课题《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导向,深入课堂,加强教学研究。注重了解学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注重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初步形成自己的模式和思路。

(2)课余时间撰写教育教学博客和论文,及时上传到新思考网教师成长博客,加强与群组其他教师的学习与交流。通过学习、反思、写作和实践,提高了本组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9、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今年高考命题新形势,安排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跟踪和指导。使历史课堂得到了很好的延伸,也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三、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深入推进课题研究,做好过程中的工作。

4、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老年人贫困救助申请书下一篇:端午节踏青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