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1

一、填空。

1、

1元=角1元5角=()角1角=()分35角=()元()角20分=()角6元2角=()角50角=()元2元=()角=()分

2、在()里填上适当的人民币单位。

一支铅笔3();一辆玩具车15()。

3、一张1元的.人民币能换()张5角的人民币;一张50元的人民币能换()张10元的人民币。

4、78元里面有()张10和()张1元;100元里面有()张10元

二、比多少。

1、

1分(><=)1元29分(><=)3角25分(><=)2角5分60角(><=)6元10角(><=)9元5元(><=)4角9分2角(><=)5角100分(><=)1元61元(><=)56元9角

2、按从小到到顺序排列:1角、1分、1元、2角、5角、3元4角

<<<<。

3、按从大到小排列:22元、8角、20元、15角、99角、1元。

>>>>>。

三、选择,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在炎热的夏天,西瓜的价格是大约是()。

①15元

②1元5角

③1角5分 2、一件衣服的价格大约是()。

①3角2分

②3元2角

③32元 3、一个书包的价格大约是()。

①1元8角

②18元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2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3

负数

检测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2分)在-4,-9,-,-0.1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

A

.-4

B

.-9

C

.-

D

.-0.1

2.(2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体重减少2千克记作-2千克,体重增加2千克记作+2千克。

B

.上升一定用正数表示,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C

.+6°C和-6°C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

D

.商店运来大米10吨,记作+10吨,卖出大米8吨,记作-8吨。

3.(2分)如果顺时针旋转60°记作-60°,那么逆时针旋转45°记作()。

A

.45°

B

.-45°

C

.无法表示

4.(2分)如果本月收入3200元记作+3200元,那么支出1500元就记作().

A

.+1500

B

.-1500元

5.(2分)如果存入3000元在存折上记作+3000元,那么取出500元应在存折上记作()元.

A

.500

B

.﹣500

C

.﹣3000

6.(2分)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8吨记为-8吨

B

.15吨记为+5吨

C

.6吨记为-4吨

D

.+3吨表示重量为13吨

二、填空题

(共7题;共14分)

7.(3分)某天淮南的气温是-2℃~4℃,这表明白天的最高气温是_______℃,夜间的最低气温是_______℃;昼夜温差是_______℃。

8.(2分)六(1)班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把平均身高记为0,小宁的身高是154厘米,记作_______,小敏的身高是145厘米,记作_______厘米。

9.(3分)如果-2表示比70小2的数,那么0表示的数是_______,-9表示的数是_______,+6表示的数是_______。

10.(1分)以小明身高152厘米为标准,把小强身高记为+2厘米;小丽身高记为﹣5厘米,则三个小朋友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厘米.

11.(1分)﹣2℃比2℃低_______℃.

12.(2分)想一想,填一填

商店运进120袋面粉可以记作_______;商店卖出30袋面粉可以记作_______。

13.(2分)把下面的数填入相应的圈里。

正数:_______

负数:_______

三、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4.(2分)水位上升3cm记作+3cm,则-3cm表示水位下降3cm。

15.(2分)判断对错.

在数轴上,O点右边的A点用“+4”表示,O点左边的B点就一定可以用“-4”表示

16.(2分)如果+3表示比10大3的数,那么0表示的数就是13。

17.(2分)自然数都是正数。()

18.(2分)1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操作题。

(共4题;共16分)

19.(1分)_______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0.(5分)如果此刻水面记为0厘米,先上涨7厘米,再下降5厘米后,水面的位置可以记作多少厘米?

21.(5分)小东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800米,沿南北方向走了1500米,如果向东走用正数表示,向北走用负数表示。那么小东走“-2800米”到了什么地方?走“+1500米”又到了什么地方?并在图中填出相应的正负数。

22.(5分)早上的气温是零下5℃,记作-5摄氏度,下午的气温升高了15摄氏度,应该记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1、2-1、3-1、4-1、5-1、6-1、二、填空题

(共7题;共14分)

7-1、8-1、9-1、10-1、11-1、12-1、13-1、三、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4-1、15-1、16-1、17-1、18-1、四、操作题。

(共4题;共16分)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4

一、选择题

1、“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山望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流过我们的小树旁……”这断生动的歌词表明:()A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 B奇妙的生物世界精神纷呈 C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D各族人民团结、互助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告诉我们鉴赏自然美时,要注意()A观赏的角度 B观察天气变化 C观赏的时间 D发挥想像力

3、同样面对梅花,失意的陆游写出的词句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而意,气风发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却写出的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说明:()

①对自然美的欣赏与人的思想观点密切相关②陆游不会欣赏自然美③自然美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④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与自然和谐需要遵守()

①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②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③美化自然 ④法律,依法保护大自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有

①自然物种在减少②人与自然对立,不相容③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④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6、某水厂被污染,附近1.4万居民出现腹疼、腹泻、头晕、恶心等症状,造成2万人不同

程度的中毒。这一事件说明()

A.环境污染威胁生态平衡 B.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C.环境污染直接制约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环境污染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7、地球上有170万个已被鉴定的物种。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大量物种灭绝。目前已经发展到每天消失一种,每小时消失一个野生动物种的程度,这种情况严重破坏了――()

A.人类健康状况 B.生态平衡

C.经济发展

D.社会发展

8、亲近大自然,善待大自然,人与自然应核心发展,下面是小王的一些做法,你认为可取的是()

①向全市发出“保护环境,清洁城市”的倡议②常和妈妈一起到饭店品尝各种野味③为自己居住的小区清扫垃圾④支持父母购买有氟冰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主观题

1、一群色彩斑斓且歌声优美的小鸟生活在 森林深处。它们数量相对来说是很少的,大约只有500只。数千年来,小鸟兰花森林之间形成了很奇特的依存关系:小鸟依靠胃里的细菌消化食物,细菌依靠兰花的花粉繁殖,兰花依靠着大树生长,而大树依靠着森林。最近,人类发出通知,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将森林全部砍掉。(1)假如森林被砍伐,后果将怎样?

(2)为了避免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们中学生该做些什么?

2.2009年暑假,王旭跟随旅行团到新疆旅游,穿过火车站拥挤的人群,他终于挤上了火车,车渐行渐远,入疆后看着窗外茫茫的戈壁滩,听 着邻座讨论关于环境遭到破坏的事情,王旭思绪万千……

① 发挥你的想像力,请说出王旭会在此时思考哪些问题,(列举两个即可)

② 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 这些问题有办法解决吗?请列举三个措施

3、仔细观察下图,对比图中小溪两岸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请分别对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评析。

4、观察右边漫画并回答:(1)漫画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这一问题有哪些危害?

5、“五一”长假快到了,八年级(2)班的王芳的父母打算带她去泰安登泰山、到青岛看大海,开阔一下眼界。这可是王芳第一次跟父母去外地游览风景名胜,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可她又不知道如何欣赏自然美景。

假如你是王芳的好朋友,你会给她提出哪些建议?

6、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多少年来,她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丰厚的资源。珍爱她,她将会对我们报以温馨的馈赠;践踏她,她必将给予人类严酷的惩罚。请用所学知识说明由于人们的践踏而使我们面临的自然形势。

7、目前世界上已有600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植物濒于灭绝。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灭绝速度由大致每天一个物种加快到每小时一个物种。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每年的“十一”长假被誉为“旅游黄金周”,人们在尽情享受自然、人文景观之

美的同时,却有部分人乱刻、乱画,随手乱扔垃圾,随意攀折花草树木,留下了一道道极不和谐的“景观”,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游人说点什么?

(3)看到上述材料后,我们青少年得到了哪些感悟?

8、近年来,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得到发展,旅游经济给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急功近利、盲目规划、不惜牺牲生态坏境去发展旅游经济的不和谐现象。山东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发展好当地旅游资源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结合所学所感,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向别人推荐当地或省内的几个著名景点,并任选其中一个景点,描绘自然之美。

(2)某市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盲目扩建,致使一些景观和当地的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当地政府说点什么?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测试题答案 选择题

1、C

2、A

3、B

4、D

5、B

6、B

7、B

8、C 主观题

1、(1)小鸟和兰花将会灭绝,由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2)宣传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呼吁人们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

2、①我国自然物种在不断减少,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形势非常严峻等。

②除了不可抗拒的历史因素和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④⑴有办法解决

⑵a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C发展环保科技,解决环境问题;

D加大执法力度,珍惜和保护资源等。

3、图中右岸的生活方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才能使我们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左岸的生活方式尽管可能换来暂时的经济发展,但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做法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人类的生存。

4、(1)图

1、图2说明了人们不适当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环境。图

3、图4说明了人们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气物,污染了环境。

(2)结合实际情况回答。可从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来组织答案。

5、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提示鉴赏自然美景,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

6、严峻的自然形势;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在遭到人为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7、(1)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日,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

(2)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检测题 篇5

一、口算

4000+=800+700=3500―3000=1400―600=2800―800=700+500=120―50=400+6000=250―80=250-80=70+90=1100-700=500+60=50+70=20÷8=20毫米+3厘米=1分米―4厘米=1米―7分米=

二、填空

1.25÷7=3……4读作:

2.△÷5=3……□,□里可能是,△÷8=3……□,□里最大是(),△÷□=6……5,□里最小是()。

3.34米长的绳子,每5米剪一段,可以剪成这样的()段,还剩()米。

4.铅笔3角一枝,小华有2元钱,一共可以买()枝,还剩()钱。

5.做一个正方体要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个正方体。

6.二(2)班有33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能坐5人,要租()条船。

7.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在○里填上>、<或=。

25厘米2分米69毫米7厘米204+402600

10分米1米89毫米89分米701-299500

799○80010毫米○1厘米1米○98厘米

300分○5时100秒○1分7厘米○7分米

一、请写出1号车的行车路线。

1、从广场出发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商场,再向()行驶()站到少年宫,再向()行驶()站到动物园。

2、从动物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再向()行驶()站到(),再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广场。

3、小红坐了3站到少年宫上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

4、小明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从哪站下车的?(

二、请你根据题目的叙述,在方格中填写相应的名称。

(1)医院在街心花园的北面。

(2)街心花园的西南面是光明小学。

(3)银行在街心花园的西北面。

(4)邮局在街心花园的西面。

(5)商场在街心花园的东南面。

(6)派出所在街心花园的.东北面。

街心花园

三、选择题

(1)一块橡皮厚12()。

①米②分米③厘米④毫米

(2)下面数中的“3”,表示3个十的是()

①573②637③306④300

(3)长颈鹿的身高200()

①米②厘米③毫米④分米

(4)有8个人要打的,每辆出租车连驾驶员只能坐4人,他们需要几辆车才行。()

①1②2③3④4

(5)在下面数中,最接近500的是()

①401②498③503④599

(6)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700()

①445+198②382+402③167+417④299+185

四、操作题

1.画一条比4厘米少5毫米的线段。2.添一条线,增加两个直角。

五、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张床长约2()曲别针长34()

我的铅笔长约2()大树高9()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一条毛巾长8()小东身高135()一块橡皮长30()

学校跑道长400()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课桌高约8()宽约40()我的指甲宽约1()一支粉笔长1()小明身高1()35()信用卡厚约1()语文课本厚约10()

六、按要求写数

1.一个一个的数从3997写到4003

2.九百八十写作()四千零八十写作()二千三百写作()三千零三写作()

3.用4、8、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①最接近进4000的数()②最接近8000的数()

③只读一个零的数()④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七、解决问题

1.一支铅笔用去了5毫米后,还剩9厘米5毫米,这支铅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2.商场运回2300台电视机,上午卖出400台,下午卖出300台

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台?还剩多少台?

3.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四根,用来做板凳,这个凳子的高是多少?

4.每盒有8包糖,把3盒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包糖?

5.幼儿园买来14千克苹果,7千克梨,分给小朋友1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水果?

一、填空。

1千米=()米6000米=()千米1米=()分米

70毫米=()厘米8分米=()厘米9厘米=( )毫米

40分米=( )米70厘米=( )分米9米=( )厘米

15米=( )分米100厘米=( )米4分米=( )毫米

3千米=()米80毫米=( )厘米1米=( )分米=( )厘米

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1米-6分米=()分米

8千米=()米+()米38米+54米=()米

46厘米+54厘米=( )厘米=( )分米=( )米

二、在○里填上><或=

8千米○6000米1米50厘米○1米5分米6毫米○4厘米

4厘米○4分米9分米○2米32米+10米○50米

300分米()300厘米5厘米()7毫米9毫米()3厘米

18毫米()1分米34毫米()9厘米1米()100厘米

60毫米()6厘米8分米()90厘米

3分米()23毫米5毫米()1厘米-2毫米

50毫米()5厘米3分米()100厘米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6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1页例

1、例2和“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

2.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在具体的活动中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重点难点

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主题图:二(1)班可真热闹,你们想去看看吗?原来二(1)班正在用小棒摆图形呢。

学生说一说图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摆。

汇报:摆3盘,在好摆完。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6÷2=3(盘)

(2)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动手摆。

汇报:摆3盘,还剩1个。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怎样表示还剩1个?

小结:把还剩1个叫做“余数”。

7÷2=3(盘)„„1(个)

(3)比较这两个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

相同:都是平均分草莓,用除法来计算。

不同:第一题恰好分完,第二题还有剩余。

引入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余数的?

学生结合例题说一说。

小结:把物品平均分后剩余的部分,叫作余数。

2.教学例2.用小棒摆正方形。

(1)摆一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摆。

用算式表示:8÷4=2(个)

(2)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学生动手摆。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9÷4=2(个)„„1(根)

(3)10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11根?12根?

学生边摆边写算式,教师巡视。

(4)交流: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5)引导观察:

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都比除数小。

三、练习巩固

(1)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2)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先用学具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3)课本第61页的“做一做”.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讨论。

汇报交流:用小棒摆五边形,可能会余下1根、2根、3根或4根。用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余下1根或2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时作业

一、圈一圈,填一填。

(1)¤¤¤¤¤ ¤¤¤¤¤¤ ¤ ¤

13个¤,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

13÷()=()„„()

(2)ΔΔΔΔΔΔΔΔΔΔ

10个Δ,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10÷()=()„„()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例1: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6÷2=3(盘)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7÷2=3(盘)„„1(个)

.例2:用小棒摆正方形。

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9根?10根?11根?12根?

8÷4=2(个)

9÷4=2(个)„„1(根)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期中试卷检测题 篇7

一、口算题。(10分)

6+9= 12-6= 7+8= 14-5= 10+10=

16-6= 5+8= 12-7= 9+10= 17-2=

17-2= 8+7= 12-4= 6+8= 14-7=

16+4=12-5= 13+6= 14-2= 9+9=

二、填一填。(15+8+6+6=35分)

1、16前面的`数是( ),后面的数是( )。

2、7个一,一个十合起来是( ),2个十是( )。

3、找规律填数。

(1)11,13,( ),17,( ),( ),23

(2)( ),10,20,30,( ),( ),( )

(3)75,( ),( ),60,55,( )( ),40

4、在○里填上+或-。

6○7=13 12○8=4 5○9=14 17○7=10

15○6=9 14○5=9 6○5=11 13○8=5

5、15比( )多3。 ( )比12少5。

( )比16少8。 17比( )少3。

( )比19多1。 ( )比12多4。

6、+ -

7+7= + 18-9= -

+ -

三、圈一圈、算一算。(4分)

(1)15-8=□ (2)13-5=□

四、比一比,算一算。(6分)

(1)⊙ ⊙ ⊙ ⊙ ⊙ ⊙ ⊙ ⊙ ⊙ ⊙ ⊙

☆ ☆ ☆ ☆ ☆

⊙比☆多( )个。 (个)

(2)△ △ △ △ △ △ △ △

□ □ □ □ □ □ □ □ □ □ □ □ □

△比□少( )个。 (个)

(3)

每个小朋友奖励1个棒棒糖,还差几个?

(个)

五、连一连。(8分)

18-9 5 12-4

14-8 8 11-6

12-7 9 15-9

16-8 6 17-8

六、看图列式(15分)

(1) (2)

(3) (4)

11瓶 16只

(瓶) (只)

(5)

(朵)

七、解决问题。(22分)

(5)花园里有16只 ,飞走了9只,还剩几只 ?

(只)

(6)12只 ,只有7个 ,每只 一个 萝卜购吗?( )够,不够

还缺几个? (个)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8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魁.(kuí)父顿踣.(bï)隳.(huǐ)突亡.(wáng)以应 B、啮.(niâ)人始龀.(chì)汤熨.(tāng)叫嚣.(xiāo)C、腠.(cîu)理桓.(huán)公日蹙.(cù)号.(háo)呼 D、穷匮.(guì)骨髓(suí)捍(hàn)吏宫阙(quâ)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无误的一组是:()(2分)

A、秋水时.至:按时,按季节 径.流之大:直流的水波 旋.其面目:掉转东面..而视:东方闻.道百:听说,知道轻.伯夷之义:轻视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毕力平险.

:险峻,险要一厝.朔东:通“措”,放置且焉.土石:疑问代词,哪里C、不治将恐..深:将,要;恐,恐怕桓侯不应.

:答应,理睬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臣是以无请..也:不再过问 D、可以已.大风:治愈今吾嗣.为之十二年:继承若.毒之乎:你殚其地之出.: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犯.寒暑:冒着当.其租入:抵

3、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C、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水》节选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人。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寓言,告诉我们要做成一件事,不但要有坚定的决心,还要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C、《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成就极高,我们曾

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D、《泊秦淮》的作者是杜牧,他生活在唐朝后期。《赤壁》《登高》也是他的作品。

5、下列加点的字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出.入之迂也B、扁鹊出.

C、殚其地之出.D、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2分)示例: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而.吾蛇尚存D、退而.

甘食其土之有

7、古时候,鄂西山区有家姓覃的人家,祖孙三代,目不识丁。他家儿子结婚,请秀才写对联,秀才嫌招待不周,将喜联写成了挽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新娘下轿,一看对联,道吸了一口凉气。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随手各撕去了一个字,挽联又变成了喜联。你认为新娘各撕去哪个字?(2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8分)

(1)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为()(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意为()(4)火齐之所及也()通(),意为()

9、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8分)

①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雄浑风光的句子是:。

②李商隐的《无题》中运用双关写感情忠贞不渝的句子是:。

③杜牧在《泊秦淮》中鞭笞晚唐时期那些明知政局已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刻,却不以国事为重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达官贵人的诗句

是:。

④晏殊在《浣溪沙》中被后世喻为“奇偶佳联”的名句是:。

⑤晏殊的《浣溪沙》中,构成新旧对比的句子是:。

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⑦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通过描写明月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句子是:。⑧

大的句

是。

二、阅读题(26分)

(一)(12分)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0、给两则短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俟.()识.

()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今以.蒋氏观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何为不去.也()

13、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焉。

②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二)(14分)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泾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闻之曰:‘闻百道,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4、促使河伯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是:(3分)。

15、文中引用俗语的目的在于:(3

分)。

16、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7、请你用简略的话谈谈从这则寓言中受到的教育。(3分)。

三、诗歌赏析:(4分)

(一)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全词分上下两片,其中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B、词人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化般美丽的境界。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C、词前有小序,其作用在于叙作词原因,统领全词。

D、苏轼在词中因思亲情切而声寂寞之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的缠绵悱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同李清照一样同属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四、作文:(40分,其中书写分5分)

20、“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只要坚持到底,总会成功的。长期以来,人们似乎都认可了愚公不愚,智者不智的道理。但是,现在有人却认为这个道理不正确了,因为愚公当初完全可以率领子孙离开大山,另寻住处,而没有必要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挖山不止。

上一篇:班级足球加油口号下一篇:防电主题班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