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精选4篇)
(二)七年级历史新授课执笔:审核:
一、学习目标: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单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他创作的《史记》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的气势。
重点:
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撰写《史记》 难点:
司马迁的治学精神,秦兵马俑的文化内涵。
二、课前预习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起源于,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佛教的教义是,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时期在在民间兴起,创教人,道教尊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4、道教主张,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道教对我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和《史记》
5、司马迁生活在时代,他写成《》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三、学习心得:通过本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检测:
1、《史记》记述的历史,起点是()
A、原始社会B、黄帝C、战国D、汉武帝
2、秦陵兵马俑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哪一方面的成就?()
A、雕塑艺术B、绘画艺术C、冶铁艺术D、青铜艺术
3、下列宗教中属于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的是()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斯兰教
4、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5、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在()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秦朝 填空题
6、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末年,道教在时期在民间兴起。
7、“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称赞的史书是,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作者是汉武帝时期的。
材料题一: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看材料后回答问题:
1、这部史书叫什么名字?这本书是由什么时期的谁编写的?
2、这本书是用什么体裁编写的?记载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材料题二:它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数量众多、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的精品,集中的反映了当年秦国的军阵和军容,体现了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1、这段材料反映的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什么?它是什么时期的?
2、雕塑作品制作的时期,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
3、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控制思想,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汉代的哪位皇帝采取了哪些与他相反的措施?
(二)自学目标启示
●知识要点跟踪
1.人物:①东汉__________时,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②道教创始人__________。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③写《论衡》的是__________。
④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__________时代,父亲是史官。2.地点:佛教起源于古__________,西汉末年传入我国__________。
●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
(1)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 ①佛教:
a.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b.主要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传播: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d.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②道教:
a.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b.主张: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
c.发展:道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d.影响: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2)司马迁与《史记》
①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继承父业,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编写成《史记》。
②《史记》: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他以纪传体的体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常考热点质疑 1.示例:
(1)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鲁迅先生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 2.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商讨
●知识系统概述
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传播是秦汉文化繁荣昌盛表现之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
原地区,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欢迎和扶持而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文化昌盛,还表现在史学和艺术的大发展上。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很高水平,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这一时期艺术品中的杰作。
●知识结构图表
●学习方法探究
1.本课包括宗教、史学与艺术。史学与艺术虽然反映的内容与角度不同,将来还有相似内容出现。反映宗教与思想领域斗争是这一课突出的特点。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所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是因为他们教义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并作为麻醉人民精神武器,而被压迫阶级是在宗教的幻想中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而本节课将王充的《论衡》作为阅读教材对待。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了神化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就是对迷信思想进行斗争的代表之一。他著的《论衡》就是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2.结合文化的学习,可以用联想对比法将以前过去的同类内容:天文、医学、数学、历法、建筑等内容经过回忆进行再次巩固复习。以人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都可以进行。这种学习方式,学习一定内容以后都以进再回忆、再重复,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以时间为例,可以将公元前学过的时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等等。
同步创新训练
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 A.中国
B.阿拉伯
C.古印度
D.希腊 3.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王充的代表作是 A.《论语》
B.《尚书》
C.《道德经》
D.《论衡》 4.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5.司马迁生活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汉文帝时期
D.汉明帝时期 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塑艺术是 A.云岗石窟
B.龙门石窟 C.秦始皇陵兵马俑
D.铜奔马
7.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B.一些封建官僚贵族信佛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8.下列关于《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9.下列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秦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当
B.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C.是世界上第八奇迹
D.是近年来考古工作在山西发现的大型艺术群体 10.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D.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11.下列对两汉时期佛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B.佛教讲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
C.我国封建社会对佛教进行严格限制 D.佛教传播不利于我国古代文化发展 12.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陈胜
D.班超 13.读下面材料内容,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什么?鲁迅为什么把他的书称为“史家之绝唱”?
(2)结合司马迁,谈谈这句名言给你的启迪。
14.下图是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读图讨论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何时传入我国的?为什么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
(2)能否举出一些实例,谈谈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太上老君”与《论衡》创设两个选择题。
走进第二课堂
●史海拾贝
佛教与茶叶的传播
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允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不久,饮茶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中国茶叶早在汉代已传入日本,但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传播提倡,饮茶才在日本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习俗,唐代后,日本空海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时将茶树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种,得到嵯峨天皇的称赞。宋代,日本荣西禅师将中国的“点茶法”和“斗茶”习俗传到日本。
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
奇书《论衡》
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自幼聪明过人,青年时,曾游学洛阳,因家境贫寒,便经常到书市上阅览,王充读书能过目成诵。所以,很快便“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性格耿直,勇于坚持真理,曾做过小官,不久弃官返乡,一面教书,一面勤奋著作。写下了《讥俗》、《政务》、《养生》、《论衡》四部哲学巨著。《论衡》一书,写了30年。“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含义是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辨别真伪,权其轻重。书名也表现王充追求真理的精神。
《论衡》共85篇,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宝贵遗产,被称为奇书。189年,著名学者蔡邕来到浙江,看到《论衡》,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浙江回来,谈吐不凡,学问大有进步,便去房间寻找,发现《论衡》一书。他不等蔡邕同意,抢了几卷就走,蔡告诉:“此书只有你我共读,千万别让人家知道。”友人读过此书,也拍案叫绝,连称奇书。
●秘闻轶事
外国名人赞秦俑
秦兵马俑发现以后,国外伟人、名人纷纷慕名来访。他们看后无不为之倾倒,他们题词留言,表达了他们的钦佩、敬慕之情。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是最先参观兵马俑的外国政府首脑。当时正在发掘,没有接待地方,李光耀说:“让我亲眼看一看兵马俑,就是最好的接待”。他足足看了30分钟,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也是炎黄后裔,也有我的一份。”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看过后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说:“这才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当到这里看一看。丹麦女王玛格丽特是一位考古专家,她一进秦俑展厅,就说:”太好了!太伟大了!“她要求下坑去参观,得到特许后,梯子未搬来,就纵身跳入1.5米的坑中,激动地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的考古工地,从未见过这样震
撼人心的场面,这里的一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前美国国会参议长杰克逊则评价说:“太好了!一周前我看了埃及金字塔,今天又看了中国的秦俑,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狮身人面像只有一件,而秦兵马俑则千姿百态,成千上万,威武壮观,耐人寻味”。原罗马尼亚国防部长斯坦库·列斯库参观后说:“埃及金字塔很伟大,但它是一个粗犷的劳动成果,而秦兵马俑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参观后赞叹说:“真是奇迹,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法国马赛大区区长汰歇尔见到兵马俑竟惊呆了,张大了嘴站在那里约半分钟迈不出步子,他用手拉自己的头发,拳捶自己的胸口,问身边的人:“我是不是在做梦”。葡萄芽总理希尔瓦看过后说:“我不能不对这20世纪最壮观的伟大发掘,留下最钦佩之情”。前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看后,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题词:“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我希望所有部队都像西安的兵马俑一样”。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B 6.C 7.解析:此题是原因选择题,重在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很明确是根本原因。分析4个选项可知A、B两项表述的只是现象,C是影响,所以A、B、C只属表面现象,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也不是根本原因。只有D项抓住了本质,这是佛教受到提倡和扶持的根本原因。因此D是本题的答案要求。
答案:D 8.B 9.D 10.D 11.解析:此题是肯定选择题,重在考查识记辩别能力。分析各项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才得以传播;对于佛教,有的封建统治者限制,但大多数是支持的;佛教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以A、C、D是错误。B是正确答案。
答案:B 12.D 13.(1)司马迁在历史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编写一本历史巨著《史记》。鲁迅所以称这本历史巨著为“史家之绝唱”是因为《史记》不仅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而且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总之,《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司马迁的父亲是个史官。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受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名山大川游历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开阔了眼界。他继承父业,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藉。他还曾被处以重刑,但他忍受了一切痛苦,经过十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名著的写作。
看看司马迁一生的遭遇和经历,我们生在幸福时代应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努力拼搏攀登,像司马迁那样懂得人生的价值,无愧于时代。
14.(1)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东汉才得到广泛传播,它所以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佛教宣称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它使人们为了幸福便会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不去反抗、斗争。这正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斗争的需要。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三)--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 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①时代的呼唤。西汉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进入极盛时期。这是汉朝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怎样才能长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剧重演,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时代呼唤一部能总结前人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巨著问世。②家庭的影响。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朝的太史令,即汉朝的史官,很想写一部历史著作,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病逝了。司马迁著《史记》,也是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③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④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重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二、乐府诗
“乐府”为汉武帝时期始设的音乐机构,搜集各地民歌,经加工配乐,称为“乐府?quot;,其特点是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西汉时乐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三、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从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用的多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板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三)——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乐府诗
1.乐府
2.乐府诗及其名篇
三、秦后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18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二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的难点。
3、解决办法(1)
这一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2)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3)
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4)
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三、时安排:1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纸、竹简
五、过程1导入新(请同学们一起读本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从18、19,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2讲授新(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板书)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从竹简到纸的发明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纸是怎样发明的?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10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板书)
(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板书)
(三)、地动仪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板书)
(四)、华佗和张仲景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五、堂小结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六、堂练习见制作。附:板书设计
一、造纸术: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二、《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
三、医学成就:
1、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2、“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