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报告登记管理制度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死亡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共10篇)

死亡报告登记管理制度 篇1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获得及时、准确的死亡登记信息,依据《全国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特制定中原区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一、专人负责本院内的死因监测工作。

二、院内死因上报实行分级负责,责任到人,详实登记制度。

三、按照统一格式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做到字迹清楚、内容准确、不漏项或错项。死亡原因用中文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填写。如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生前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诊治经过以及相关慢性病史。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死亡证医学明书》内容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

四、医院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疹疗过程中死亡),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五、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与填报医生进行核实。错误卡片由填报医生进行订正。

五、网络报告人员在7天内(从填报之日起)完成网络报告工作。网络填报时,需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编码。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昭《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

六、网报人员在报卡次日对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浏览,发现未通过审核的卡片,根据反馈的具体审核意见,与填报医生进行核实、订正网报数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填报医生进行订正。

七、网报人员每月对网报数据与纸质卡片数据一致性的审查工作,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八、网报人员每周对网报数据进行一次查重,及时删除本院所报重卡,并做好删除、查重记录。

关于开展居民死亡登记和死因统计 篇2

工作的通告

使用统一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做好死亡登记和死因统计分析工作是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和进行人口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根据《殡葬管理条例》、东营市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关于在全市统一使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和开展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东卫疾控字〔2011〕21号)要求,自2011年10月1日开始,凡在我市死亡的居民需凭《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方能办理注销户口和殡葬火化手续。为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死亡登记对象

发生在本市范围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的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二、居民死亡登记办理程序

(一)正常死亡个案的登记办理程序:

1.在医院内死亡或到医院已经死亡的居民,由所在医院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2.在医院外(家中、途中等)正常死亡的居民(包括流动人口),死者家属需携带死者身份证(户口簿)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到死者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到暂住地)的村(居)委员会申请办理《居民死亡村居证明》。死者家属携带该证明和死者身份证(户口簿)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到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到暂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3.死者家属凭医疗机构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和死者身份证(户口薄)先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并盖章,然后凭盖章后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到我市所辖殡仪馆办理殡葬火化手续。

4.流动人口可以先凭医疗机构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办理殡葬火化手续,再回原籍办理户口注销手续。

(二)非正常死亡个案的登记办理程序:

因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或者犯罪行为等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或卫生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以及无主、无名死亡者,由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后出具《死因鉴定通知书》,死者家属凭公安部门的《死因鉴定通知书》到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死者家属凭盖章后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到我市所辖殡仪馆办理殡葬火化手续。

(三)在外地死亡并火化的本市户籍死亡个案登记办理程序:

死者家属需携带死者身份证(户口簿)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到死者户籍所在的村(居)委员会办理《居民死亡村居证明》,并凭此证明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到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凭《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办理注销户口手续。

三、注意事项

1.死者家属需对《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进行确认,并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背面签字;如委托其他人代为办理,代办人需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死者的身份证(户口簿)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

2.医疗机构、公安部门和村(居)委员会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死因鉴定通知书》和《居民死亡村居证明》必须盖有公章,否则无效。

3.在死亡个案漏报调查以及各部门间死亡信息核对时发现的漏报个案,由上述规定的责任部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补登、补报。

四、本通告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部门、村(居)委员会等现使用的《死亡证明书》一律停止使用。

特此通告!

东营市卫生局东营市公安局

东营市民政局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篇3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是指我院根据国家死亡病例必须进行网络直报的规定,在患者临床死亡后,按规定进行报告的相关规章制度。

1、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

成立以医院医务科科长为组长、急诊科和各病区主任、医务科职能人员为组员的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组长: 王洋郁

组员:陈信西、叶华、白萍、张祥捷、杨钟惠、毛旭升、廖张刚

2、报告程序:

2.1报告对象:在我院内死亡的就诊患者(包括门诊和住院)、120院前急诊的死亡病例。

报告人:参加抢救的本院主治以上医师---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和医学死亡证明书

医务科---负责网络直报。

2.2 空白死亡证明书由急诊科负责统一加锁保管,由每天值班人员负责管理,防止遗失。发出空白单时应及时登记领出科室、医师和日期。

2.3临床医师持填写完整的死亡病例报告卡,到急诊科领取死亡证明书填写。

2.4医师应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证及户口簿,开立医学死亡证明书,并将死亡证明书后两联交由家属,死亡病例报告卡及死亡证明书的前两联交由急诊科负责保管,医务科每周检查并补充空白证明书,及时进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

3、报告质量规范:

3.1临床科室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应做到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死亡时间、患者常住地址、患者户籍所在地、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根本死亡原因、填卡医师、填卡日期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死亡时间、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根本死亡原因这三项必须填写准确、完整。

3.2死亡病例登记本应填写完整、准确、规范,主要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致死疾病名称、死亡原因、死亡日期。

3.3医务科应根据死亡病例报告卡和死亡证明书,确定患者直接致死的疾病以及根本死亡原因,按ICD-10进行统一编码;根据患者身份证及户口簿,确定患者户口地址以及生前常住地址,进行网络直报。

3.4报告及时性:临床医师应在根本死亡原因及直接致死疾病已明确的前提下,及时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和死亡证明书,医务科应在患者死亡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

4、报告质量管理及监督检查

4.1科室应以医疗质量自查为依托,按照报告质量规范,由各科室质控员负责对本科室死亡病例报告质量进行自我检查,向科室主任负责,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指正,检查内容记录在科室质控自查记录中。

4.2医务科定期进行检查,在接收到死亡病例报告卡和死亡证明书后,对填写质量进行检查,有问题的应责令填写医师改正,严重质量问题者应进行处理。

4.3医务科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改正,并将检查结果对相关临床科室通报。

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 篇4

1.了解辖区内妇女健康状况,掌握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死亡原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2.监测对象为辖区内死亡的孕产妇(不管其户口所在地)。孕产妇死亡是指从妊娠期开始至产后24天内死亡者,包括妊娠各期和不同部位,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上的原因造成死亡,但不包括妊娠各期的意外和外地来就医而死于青冈者。

3.发生孕产妇死亡的医院负责填写《孕产妇死亡病历报告》,并报妇幼保健院。在家死亡或途中死亡的孕产妇,由所在村上报到乡镇卫生院再由乡镇卫生院上报到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负责填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

4.凡发生孕产妇死亡的单位,应在24小时内以电话或以《孕产妇死亡保告卡》形式报妇幼保健院。以上年10月1日--当年9月30 日为一个统计。

死亡报告登记管理制度 篇5

2012年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我们医院加强了死因监测工作管理,通过培训和个案辅导,提高临床医生对《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规范填写自觉性,使填写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责任明确

1、根据医院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成员,落实管理职能,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办公室的汇报,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讨论解决,保证死因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2、各临床科室主任对本科《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质量负责,及时督促医生认真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检查是否填写及时,项目齐全,死因链顺序符合逻辑。

3、落实主管医生负责制,对自己主管的病人发生死亡病例,能及时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并把四联单中的第一页放在指定位置,便于网报员收报。

4、网络直报人员每天下收传染病报告卡时必须向科室当班医生、护士询问有无《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回收报告,七天内完成网络报告。不管有无,均要科室签字为证。

5、管理人员按要求将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每月死亡病例报告质量进行检查评分,奖优

罚劣。对存在问题在中层干部会议上通报,督促各临床科室加强管理。

(二)扎实培训

1、作为科室学习主要内容,由科主任组织临床医生认真学习《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不断提高填写质量。

2、作为医院培训内容,在全院医务人员中开展了一次《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规范的全员培训,并组织了考试,取得较好效果。

3、对新医生进行个案辅导,指导完整《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提高填写质量。

(三)成绩与不足1、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共报死亡病例237例,医院死亡报告率100%,及时率100%,在上级疾控部门的指导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出现率不断下降,基本达到∠5%上级要求,死因报告正确率95%,死亡报告卡填写质量不断提高。

2、个别医生对死亡病例的病情不太了解,造成死因链不齐或存在逻辑错误。

院感科

三、事故报告登记制度 篇6

1 目的与范围

1.1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1.2 本制度规定了职工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处理和管理。

1.3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支付工资的各种用式形式的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工(包括招用的临时农民工)等。

2 总则

2.1 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和“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处理意见。

2.2 工伤事故的认定

2.2.1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①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②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③ ④ ⑤ ⑥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外伤害的; 患职业病的;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⑦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2.2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①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②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③ 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④ 职工符合(1)、(2)情形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符合(3)情形的,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2.2.3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① 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② 醉酒导致伤亡; ③ 自残或者自杀的。

2.3 工伤事故的分类

2.3.1 轻伤事故:指职工负伤后休息一个工作日以上,构不成重伤的事故。

2.3.2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均作为重伤处理:

① 经医生诊断成为残废或可能成为残废的;

② 伤势严重,需要进行较大的手术才能挽救的;

③ 人体要害部位严重灼伤、烫伤或虽非要害部位,但灼伤、烫伤占全身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

④ 严重骨折(胸骨、肋骨、脊椎骨、锁骨、肩胛骨、腕骨、腿骨和脚骨等因受伤引起骨折)、严重脑震荡等;

⑤ 眼部受伤较剧、有失明可能的;

⑥ 手部伤害:大拇指轧断两节或只各轧断一节的;局部肌腱受伤甚剧,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自由伸展的残废可能的;

⑦ 肢部伤害:脚趾轧断三只以上的;局部肌腱受伤甚剧,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行走自如和残废可能的;

⑧ 内部伤害:内脏损伤、内出血或伤及腹膜等。

2.3.3 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一人以上的事故。

2.3.4 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三人以上(含三人)的事故。

2.3.5 职业病;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它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2.3.6 未遂事故:指发生了事故但没有出现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3 职责

3.1 安技部是工伤事故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事故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案工作。

3.2 人事部负责组织工伤评残、工伤保险和工伤能力鉴定的工作。

3.3 保卫部负责事故的应急准备工作,防止事故扩大。

3.4 其它单位负责事故及时报告、救治伤员、保护事故现场、防止事故扩大、配合事故调查等工作。

4 事故的紧急处理和上报

4.1 紧急处理器

4.1.1 发生事故的单位,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拨打医疗机构急救电话或者派专人护送伤员到医疗机构进行紧急处置,急救过程中应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配合组织抢救。

4.1.2 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需要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进行拍照、做出标志和详细记录,并绘出事故现场图。同时采取措施,稳定职工的情绪。

4.2 报告

4.2.1 发生轻伤或重伤事故,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的人员要立即直接或靛级报告单位领导及安技部,并于48小时内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经审批后,两份与医生诊断证明一并存档,一份退回原单位保管。

4.2.2 发生死亡事故及三人以上(含三人)重伤事故,单位领导及安技部要立即报告企业主要负责人,同时立即将事故概况上报政府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工会。

4.3 单位领导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事故的调查处理器

5.1 事故的调查程序员

5.1.1 未遂事故由车间于24小时内,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事故调查分析会,查明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和对责任单位和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于10天内填写事故报表。

5.1.2 轻伤事故由安技部于24小时内,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事故调查分析会,查明原因、提出防施和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于10天内填写事故报表。

5.1.3 重伤事故及一次三人以上轻伤事故(含三人)由企业主管领导组织安技部、工会、纪委、人力资源部等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重伤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取证、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及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于15天内写出《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上报有关部门。

5.1.4 死亡事故、一次三人以上重伤事故(含三人)由政府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分析,安技部及有关单位协助配合调查,以查明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5.1.5 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按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执行。

5.2 事故调查点

5.2.1 物证搜集

① 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② 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③ 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④ 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5.2.2 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① 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②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

③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④ 受害人的受伤部位和程度。

⑤ 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⑥ 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5.2.3 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① 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② 使用的材料在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施与分析。

③ 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④ 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

⑤ 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神经质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⑥ 出事前受害人或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⑦ 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5.2.4 证人材料搜集

5.2.5 现场摄影

① 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② 可能被消除或残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的伤痕、为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

③ 事故现场全貌。

④ 利用摄影或录像,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5.3 事故分析要点

事故原因的确定是在调查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5.3.1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5.3.1.1不安全行为包括:

①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②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③ 使用不安全设备。④ 以手代替工具操作。⑤ 物体存放不当。⑥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⑦ ⑧ ⑨ ⑩ 攀、坐不安全位置。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分散注意力。未用个人防护用品。对易燃、易爆物处理不当。

5.3.1.2不安全状态包括:

①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②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③ 个人防护品用具,如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④ 生产场地不良。

5.3.2间接原因

①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如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②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得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③ 劳动组织不合理。

④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性错误。⑤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操作规程不健全。

⑥ 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⑦ 其他。

分析事故的时候,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再分清言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5.4事故调查报告内容 5.4.1事故单位基本情况。

5.4.2事故经过。5.4.3事故原因。

5.4.4事故的责任分析。

5.4.5事故性质和对有关责任者的处理意见。5.4.6事故教训和今后的防范措施。

5.4.7今后需进一步研究院的课题(如对规程、制度等的修改意见)。5.4.8 附件、技术鉴定、笔录、图纸、照片等。

5.5事故调查组在事故调查期间有权向发生事故的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6事故管理

6.1事故调查后,由车间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伤亡事故预防措施反馈表》和《伤亡事故处理反馈表》,经安技部审核同意后,报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后,与《事故报告》和《伤亡事故经济损失分析报告》一同归档。6.2受伤者凭《伤亡事故登记表》,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6.3安技部根据事故情况,将工伤事故情况及时通报企业各单位。

6.4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事故,由伤者所在单位统计上报,安技部负责组织调查处理。6.5实习生、外单位职工、参加学习人员等发生事故,由事故发生地所在单位调查、统计、报告,并在《职工伤亡事故月报表》中作表外统计说明。

6.6因工负伤职工调动工作,由安技部出具证明或复制一份《伤亡事故登记表》给接受单位。因工负伤职工退休所需工伤证明,由所在单位复制一份《伤亡事故年报表》交人力资源部,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6.7各车间、科室按规定定期填写《职工伤亡事故月报表》、《职工伤亡事故年报表》。

7考核

7.1对于重视安全生产,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事故发生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企业有关奖惩规定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7.2对因忽视安全生产,违反安全生产制度、规程,违章作业、不遵守劳动纪律,工作不负责任或者发现事故隐患而不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事故发生的有关责任者,按考核规定执行。

死亡报告登记管理制度 篇7

汇报材料

为切实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根据〘省编办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豫编办〔2010〕278号)文件精神,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河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操作规范〙的相关规定,结合淇县实际,我县将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网上年检作为今年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突破口,全力推进事业单位法人的网上登记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参加已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共有 家,其中:2011年新设立登记 家,应参加检验的法人事业单位 家。截止6月30日,年检合格 家,不合格 家,未年检 家,不需年检 家,年检率为96%。在年检过程中,我们对家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了变更登记。

二、具体做法: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在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省编办〘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的通知〙精神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编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全县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领导小-1-

组,并明确一名副主任主抓网上登记工作。转发了省编办〘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实施方案〙,县登记局的工作人员立足学习上求深入、操作上求规范、管理上求突破、履职上求实效的职能定位,强化对全县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的协调指导,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技术指导作用。

2、工作措施得力,确保年检工作顺利推进。

针对今年事业单位年检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在年检工作中,我们注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业务培训。网上登记年检是项全新的工作,县编办、登记局领导非常重视,去年就向上级申请、订购了操作光盘和操作手册,并于下半年选派人员参加了国家局举办的网上登记师资力量培训班。为确保网上登记工作顺利实施,一方面于2010年12月举办了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专办员培训班,制作了课件,并让参训人员进行了上机操作。另一方面对事业单位较多的主管部门进行上门指导,印制了办理业务指南并下发到事业单位,规范年检的操作程序,从根本上保证了年检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使用制度。我们主动与公安、质监、人社、银行等相关部门联系,建立联系函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通报事业单位登记情况,以便相关部门在办理事业单位有关事宜时把握。这种登记管理机关与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协调管理,实现了对事业单位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三是分片限时督办年检。我们将全县应该

参加年检的家事业单位按部门类别及地域位置进行合理的划分,跟踪督办,确保年检单位一个不漏。四是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年检就是服务的意识。在登记工作中,积极为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登记工作环境。对那些条件差不能上网的单位,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分部门、分系统进行面对面的演示、手把手操作或直接代为操作,通过精心的指导和优良的服务,赢得了基层事业单位的广泛赞誉。

3、严格把关,确保事业单位年检工作质量。

为了确保年检工作的质量,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规范办理程序,并严格按照受理、审核、核准的权限分级进行操作。要求各事业单位提交的资料必须真实、齐全、准确,对事业单位提交的纸质材料,要求从事登记工作的同志从严把好材料审核关。首先根据申请的登记项目,结合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再与网上提交材料逐项核对,发现有表格填写不规范或材料提交不全的,我们坚持退回修改。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不避重就轻,不怕麻烦,主动与其主管部门进行联系,核实真伪,确保表格填写规范,材料齐全有效,登记事项无遗漏。

4、认真执行条例,维护登记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我们深知事业单位法人年检是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维护登记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截止到年检规定结束,时间,依法对一些未参加年检单位发出督办函督促其尽快年检;对个别已无业务和人员已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单位,首先确定为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我们再针对不同的情况,通知到其主管部门,并要求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改或办理注销登记。

5、建立台帐,提高登记管理工作水平。

县登记管理局将170多家事业单位的基础信息按照设立、年检、变更和注销等业务建立了总账和分户账,为实施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监管创造了条件。年检工作结束后,我们将所有年检的事业单位的相关材料按有关程序进行了及时的归档,形成了该事业单位包括设立、变更、年检和注销等一整套完整的登记档案。同时通过采取查阅资料、与主管部门联系等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规范了事业单位台账,有效解决了个别事业单位基础信息不全、名称不清、归属不准等问题。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面向社会的免费档案查询制度。上半年共接待检察院、法院案件调询事业单位登记档案3件次。

三、自查结果

1、订购光盘和资料情况

2010年我们按照留有余地的原则,申请订购了210套光盘和学习资料。

2、2010年11月派一名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局在长沙举办的网上登记师资力量培训班。12月23-24日,举办了全县事业单位

登记管理工作专办员网上登记操作培训班,参训人员达140余名。

3、截止2011年6月30日,除7家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人员发生变动未正常年检外,其余已登记事业单位全部实行网上年检。

4、设备配备情况

电脑:联想扬天A4800V;HP5200L打印机;HPG4050扫描仪;尼康COOLPIX S8000数码相机;固定IP宽带网络。

5、工作落实情况

一是2010年12月24日召开全县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会议;二是成立了领导小组;三是转发了省网上登记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四是印发2010全县事业单位法人检验通知;五是对不及时参加年检的单位采取电话督办、发函督办等方式进行督促。

6、宣传工作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简报等媒体,对网上登记管理工作广泛宣传,积极推进政务公开。通过编印〘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资料〙、〘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事项告知单〙、在办公场所制作悬挂〘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流程〙、〘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一次性告知事项〙和工作宣传展板等措施,为事业单位学习掌握登记管理工作政策规定,展示登记管理机关窗口形象搭建了平台。去年首次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了事业单位年检结果和部分

单位报告公开,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除个别需要保密的事项外,将实行全部事业单位年检结果、报告内容、重要事项三公开,方便社会群众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监督。

四、存在的问题:

2010事业单位网上年检工作已经结束,在工作中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时变更登记不够及时;个别部门和事业单位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重要性认识程度还不够;个别规模较小事业单位因条件所限无法实施网上办公等。

五、整改措施

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向县领导积极汇报,争取领导支持,进一步推进登记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各事业单位法定代表法制意识,争取下半年举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登记专办员培训班。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在本地政务信息、宣传媒体多发稿件,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广泛宣传,推行登记管理工作政务公开。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篇8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发》,积极预防、控制和消灭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传染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首诊医师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转诊工作,同时填写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簿及其它传染病监测报告资料、并立即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公共卫生科。

3、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由公共卫生科及时向本辖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最迟不超过 2小时,发现乙类传染病时应于6小时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时应于24小时内报告。

4、各病区设疫情报告监督员,负责本病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并督促病区医务人员登记、报告传染病。

5、医务人员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填写。

6、检验科、放射科、CT室、磁共振室按照谁检验谁负责的原则,立即将信息反馈至开单医生,并及时记录传染病登记本。

7、公共卫生科网报人员接到传染病报告卡,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总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保存3年。

8、公共卫生科定期对各科室传染病登记本、出入院登记本、门诊日志进行检查,并就检验科、放射科、CT室及磁共振室的传染病登记本与临床科室上报传染病进行核对,查看漏报情况,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小组。

9、公共卫生科负责疫情报告的登记、统计和分析工作,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10、公共卫生科定期做好传染病的月报工作。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修) 篇9

一、意义

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所获得的死因资料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资料,连续稳定的死因报告能够客观估计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死因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

签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是判定死者死亡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

二、组织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都应有主要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并指定科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及网络,并有专(兼)职统计人员1-2名进行网络报告工作。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及评估。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三、人口死亡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在中国大陆死亡的大陆居民、台港澳居民和外国人(含死亡的新生儿)。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单位:负责接诊或死亡调查的医疗机构(包括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报告人: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

3、死亡个案的填报

⑴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来院途中死亡(含出诊医生到现场已死亡),由负责诊治的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⑵家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正常死亡个案

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身份证、户口本及生前病史、体征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及调查记录。

⑶涉法死亡个案

未经救治的院外死亡,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由负责救治或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签发《死亡证》。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含非正常死亡者),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按照现行规定及程序,出具《法医鉴定书》,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法医鉴定书》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4、报告内容

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一般项目、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其他项目。共四联。

四、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摁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报告程序、时限

1)、医疗卫生机构责任人应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15日内通过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网络报告《死亡证》第一联(含死亡调查记录),录入根本死因和ICD编码。

2)、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10日内将纸质《死亡证》第一联复印件报送至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代报。

五、信息管理

1、死亡信息的审核

医疗卫生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网络报告的死亡信息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如实录入死因链及调查记录,确保死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

县(区)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在死亡信息上报后7日内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要注明审核意见,并将错误信息发馈报告单位核实,确保根本死因判断及ICD编码质量。

2、死亡信息的订正

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 3

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后者负责订正。

3、死亡信息的补报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责任人定期与街道派出所、养老服务机构、民政助理、计划生育专干和乡村医生等核对死亡名单(含新生儿死亡),发现漏报开展入户调查并补报信息。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按月核对并补充漏报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月与公安部门核对正常与非正常死亡信息,发现漏报,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入户调查后补填并报告《死亡证》第一联信息。

4、死亡信息的查重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月对本辖区报告的人口死亡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确认后删除。

六、资料保存与管理

1、报告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出具单位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报告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月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 4

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人口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七、信息的分析与利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部门按月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发现某些疾病死亡水平异常波动时应及时向上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责任报告单位或报告人进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监测点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和其他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编写年度死因分析报告,报上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的分析指标包括人口死亡率、疾病别死亡率、死因顺位等,编制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等。

鹤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死亡报告登记管理制度 篇10

XX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产品登记备案管理与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基金登记备案工作,及时按照监管规定报告公司日常投资运作的重要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及相关监管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包括产品成立备案、定期事项报送、重大事项报送三部分内容。公司综合管理部与合规风控部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及时进行产品发行成立备案,并对公司及产品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更新,保证本公司旗下管理的基金及时准确地向中国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和信息更新。公司综合管理部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与保送;合规风控部主要负责信息的审核。

第二章 产品成立备案

第三条 本公司产品募集完毕后20个工作日内,公司综合管理部应在合规风控部审核之后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申请备案,向基金业协会报送以下基本信息:

(一)主要投资方向及根据主要投资方向注明的基金类别;

(二)基金合同、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资金募集过程中向投资者提供基金招募说明书的,应当报送基金招募说明书。以公司、合伙等企业形式设立的私募基金,还应当报送工商登记和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三)采取委托管理方式的,应当报送委托管理协议。委托托管机构托管基金财产的,还应当报送托管协议;

(四)基金业协会规定的其他信息。第四条 如公司存在公司型基金自聘管理团队管理基金资产的情况,该公司型基金在作为基金履行备案手续同时,还需作为基金管理人履行登记手续。

第五条 如果存在备案材料不完备或者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的,合规风控部 应当根据基金业协会的要求让综合管理部及时补正。

第六条 的工作。私募基金完成备案后,综合管理部应继续完成开立证券相关账户

第三章 重大事项报告

第七条 公司发生以下重大事项的,公司综合管理部应在合规风控部审核后的20个工作日内向基金业协会报告:

(一)公司的名称、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更;

(二)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执行事务合伙人发生变更;

(三)公司发生分立或者合并;

(四)公司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五)公司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

(六)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第八条 公司旗下基金运行期间,发生以下重大事项的,综合管理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向基金业协会报告:

(一)基金合同发生重大变化;

(二)投资者数量超过法律法规规定;

(三)基金发生清盘或清算;

(四)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发生变更;

(五)对基金持续运行、投资者利益、资产净值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件。第九条 公司综合管理部作为公司对外系统报送的负责部门,应加强与业务部门、合规风控部门的联系,在变更事项发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在登记备案系统中更新公司、高级管理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的有关信息、所管理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情况和杠杆运用情况,第四章 定期事项报送

第十条 公司综合管理部应当于每个会计结束后的4个月内,向基金业协会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和所管理私募基金投资运作基本情况。

第十一条 单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超过5000万的,合规风控部应当每月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披露基金净值信息。

第十二条 综合管理部应当在每季度结束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更新所

管理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信息。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制度由公司负责制定、修订与解释,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上一篇: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公司员工个人工作感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