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精选6篇)
一、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种类
国家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国家允许企事业单位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根据实际扰民状况,环境信访疑难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排放污染物不超标的,例如噪声、恶臭气体、烟尘等,这类问题以扰民但不超标的噪声为主,其中不超标的卡拉ok、风机、生产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另一类是排放的污染物,国家暂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例如异味、光、热污染以及一些人为噪声等,其中异味、热以及人员说话、装卸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两类问题,环保部门难以依据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
二、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
(一)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我市城区内的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业,这些行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产生油烟、噪声、烟尘、污水等多项污染。而在一些老工业企业、重污染企业(例如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烟厂)的附近却兴建了许多居民区。可以看出,一方面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居民住宅楼内兴建许多门市房、地下室,这就为一些产生或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居民区内存在诸多环境信访隐患,90%以上的环境信访问题均发生在居民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环境立法不健全。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环境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计划经济模式为基础的、以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为背景制定的,这就必然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在立法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立法上、尤其是标准上仍有空白,某些领域仍无法可依。有些方面至今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对一些突出的环境扰民问题,在已有的立法中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就使环保部门在审批、验收和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难以对管理相对人提出相应要求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
(三)环境执法部门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有漏洞。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林业,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执法,统一执法,而且容易造成执法混乱,并给执法相对人履行义务造成很大不便。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职责不清,在执法实践中,当几个执法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某一环境事务都享有监督管理权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争权,互相推诿的局面。
(四)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规划、计划、土地、银行、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但有不少相关部门不严格按法定程序审批,各自为政。有的部门不但不与环保部门配合协作.共同把关,反而给一些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存在严重扰民问题的建设项目大开绿灯,致使这些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生产,竞没有环保部门的任何审批手续,一路顺风,毫无阻力地拿到了合法的生产或经营营业执照,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另外,按照现有体制,环保部门应对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档,有些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不去履行环保执法职责,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解决实际污染扰民问题。这在处理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五)环保部门执法手段软弱,硬件配备不足。环保部门是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对人民和政府全权负责,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却几乎没有赋予环保部门任何强制执法手段,特别是没有赋予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手段,而环保部门面对的是环境意识差、肆意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业,客观地讲,环保执法不可避免地带有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同时,目前国家和政府对环保部门硬件设施的投入似乎仍显不足。以今年查处全市异味污染问题为例,由于现场环境执法和监测人员没有相应的快速应急检测设备,致使执法人员难以准确查找异味污染源、监测人员难以将异味气体进行有效收集、检测。
(六)上访群众环境意识“超前”。据市环保局12369环保热线电话举报中心的受理人员介绍,有的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特别高,有时甚至是苛刻,尤其对噪声扰民问题的反映十分强烈。目前我市居民居住区大部分是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在一起,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零污染”和“零排放”都是不可能达到的,使居民区达到绝对的安静也是不现实的,部分上访群众的要求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巨大差距。
三、解决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审批工作。今年是实施《行政许可法》的第一
年,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要依据相关规定,在对居民区内即“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进行环保审批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组织有关群众进行听证。这样会有利于环保部门拒绝审批那些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建设项目,使建设方能够更理智、合理的进行选址,避免在居民区内产生污染和扰民问题,也有效避免了建设方的重复投资。同时,要积极协调规划、工商、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落实环保第一审批工作,在审批工作中坚持和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对切实影响或污染群众生活环境的新、改、扩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控制。
(二)积极建议修改、完善环境立法。环保部门应结合环境执法实践和群众投诉情况,积极建议人大常委会尽快修改现有地方性法规,如《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目前,市环保局已经提出修改该条例的具体建议,并上报市人大常委会。该条例有望在2005年修改、完善,从而更有效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同时,环保部门还应积极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建立健全环境排放标准,如异味、光、热等。
(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就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对生产的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的原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即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和管理模式来实现。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减少末端治理的负荷,节省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环保部门要对居民区附近一些工业污染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加强管理,达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的,有效控制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产生。
(四)加大投入、强化部门协作与联合执法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部门人力物力的投入,尤其要切实加大硬件设施(包括现场取证设备)的投入,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的快速反映能力。同时,环保部门还要加强与文化、工商、公安、城管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协作,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查处群众举报热点问题,通过协同作战,齐抓共管,严厉打击了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避免了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产生。
(五)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环境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离不开环境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尤其是那些企业经营者懂得,保护环境、维护他人的环境权益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环境道德水平。要逐步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机制,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计划,经常不断地对群众和企业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对环保部门的职能有正确的认识,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局面。
1 环境信访形成的原因浅析
从2010年张掖市环境信访案件以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为主到2013年环境信访案件以小型三产油烟污染和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为主的变化看到引起环境信访的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张掖市辖一区五县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业, 这些行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产生油烟、噪声、烟尘、污水等多项污染。追其原因:
一是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在居民住宅楼下兴建许多营业性用房、这就为一些产生或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还有是一些老工业企业、重污染企业在项目立项建设的时候因为缺乏环评审批, 现在看来大都建设在城市中心, 成为环境信访的热点之一。
二是环境执法过程还存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发展较快, 环境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 在立法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立法上、尤其是标准上仍有空白, 某些领域仍无法可依。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有群众投诉制冷机的低频噪声影响其正常生活;有群众投诉餐饮行业气味难闻, 影响其正常生活;有群众投诉建筑反光影响其正常生活等问题时, 执法人员在现场面临无法可依、无标准可依的尴尬局面。同时环境管理人员在审批、验收和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 难以对管理相对人提出相应要求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
三是行政管理部门还存在职能交叉, 推诿扯皮现象。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执法主体、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 不仅不利于集中执法, 统一执法, 而且容易造成执法混乱, 并给执法相对人履行义务造成很大不便。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 职责不清, 在执法实践中, 当几个执法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某一环境事务都享有监督管理权时, 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争权, 互相推诿责任的局面。
四是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法律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 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 规划、计划、土地、银行、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相关部门配合协作不够, 共同把关不严, 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另外, 按照现有体制, 环保部门应对其他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 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如何监督、如何追究责任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空档, 有些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 不去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职责, 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 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解决实际污染扰民问题。这在处理经营性文化娱乐噪声污染扰民、焚烧垃圾问题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五是环保部门硬件配备不足, 执法手段软弱。一方面环保部门是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对人民和政府全权负责, 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却几乎没有赋予环保部门任何强制执法手段, 特别是没有赋予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手段, 而环保部门面对的是环境意识差、肆意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业, 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特别是西部环境保护部门在现场执法时缺乏必备的取证仪器设备, 环境污染事件又具有瞬时性, 不可复制及保存, 如果不及时取证, 证据将无法获得而消失。导致执法部门在环境污染事件面前证据不足, 执法不硬。
六是有少数群众在环境信访过程中还存在“不闹不解决, 小闹小解决, 大闹大解决”的错误认识。一是部分环境污染上访群众潜意识里有只有通过群体、越级上访, 采取堵门堵路、阻工闹事等方法, 阻挠机关正常办公, 向政府施加压力、利用媒体大肆渲染等方式才能解决自己的环境权益诉求。二是也有极少数人通过环境信访, 谋取自己不可告人的利益。笔者在环境污染纠纷办理中遇到一些借环境信访为由骗取赔偿的事情。
七是上访群众环境诉求远超出现有环境质量水平。据本市近几年受理的环境信访案件显示, 多数居民尤其是信访群众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 有时甚至是苛刻, 尤其对噪声和废气扰民问题的反映十分强烈。目前本市居民区大部分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在一起, 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零污染”和“零排放”都是不可能达到的, 使居民区达到绝对的安静也是不现实的, 部分上访群众的要求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巨大差距。
2 解决环境信访的一些对策
1) 坚持以正确的工作理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信访工作。把好环评审批关、环境监管关, 同时深刻把握住环境信访工作的规律和关键, 把着力点放到维护好人民群众环境基本权益上去, 用改善环境质量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环境信访诉求, 让人民群众真正更多、更好地享受到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果;
2) 进一步严格环保审批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规定, 在对“环境敏感区”特别是居民集中区内的建设项目, 在进行环保审批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 组织周围群众进行听证。这样会有利于环保部门拒绝审批那些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建设项目, 使建设方能够更理智、合理的进行选址, 避免在居民区内产生污染和扰民问题, 也有效避免了建设方的重复投资。同时, 要积极协调规划、工商、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 加强合作, 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
3) 进一步规范环境信访人诉求表达渠道。环保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应确保环境信访渠道畅通, 为群众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查询办理情况提供便利条件, 为督查信访工作提供工作平台, 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反映和有效处理。必须以法律的方式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严格规范信访机构和信访工作人员的活动, 为环境信访人建立完善的诉求表达渠道;
4) 提高环境信访事项办理的专业化水平。环境信访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单凭环保专业知识是不足以解决环境信访问题的, 该工作要集法律、化工、工程、环保、习俗等多学科为一体, 并且融会贯通后来解决的。比如处理邻里环境信访纠纷案件时, 尽管在《物权法》中规定了不动产的相邻权利处理相邻关系的一般原则, 然而相邻关系处理的具体规则往往受制于环境资源政策和当地习惯规定, 因此, 产生于相邻关系的环境纠纷经常同时涉及公权力的行使, 纠纷解决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 并且还由于侵害主体经常具有不确定性, 权利人主张权利的成本往往不够经济。因此, 从社会的角度看, 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政府专门工作部门组织实施的信访制度能够有效降低环境纠纷当事人主张其合法权利的经济成本, 从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共赢。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 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有很大的提高, 环境信访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了更多的关注, 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要求, 对自身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更加关心, 笔者从实际工作中观察环境信访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结合张掖市环境信访工作实际, 就环境信访的成因及对策浅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环境科学,信访,对策
参考文献
[1]董仁义.关于当前人大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J].上海人大月刊, 2011, 31 (9) :88-89.
[2]赵作金, 黄蕾.健全信访工作机制之途径探讨[G].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 2010:118-119.
[3]严朝霞.提高认识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N].巢湖日报, 2005-04-12 (14) .
[4]刘向东, 雷广.浅析做好基层信访工作的原因和对策[N].赤峰日报, 2005-10-4 (5) .
分 析
(调研文章)
近几年来,农村群众信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问题不断增多,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疏远了干群关系,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对喀拉塔勒镇的农村信访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水尧乡基本情况
水尧乡位于荔波县中部偏东北,平均海拔高度约700米,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20—1400毫米之间。辖区面积90.7平方公里,东南、东北面与茂兰镇接壤,正东与瑶麓乡毗邻,西南接永康乡,西北靠玉屏镇。荔波南下主要通道之一的荔大公路横贯全境,荔波机场已正式通航,全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已实现村村通公路,近年来,有完成了通组公路建设,交通较为便利。辖区内主要居住民族有水族、布依族、汉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水族人口占79.3%,其他民族占20.7%。全乡辖5个行政村,35个自然寨,4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7912人,其中常住人口为6485人,流动人口1427人,全乡耕地面积4789亩(其中田4295亩、土530亩),可开发利用非 1 耕地资源9654亩,林木积储量362万立方米,煤炭储量1991万吨,年产量15万吨左右,是我县主要产煤乡镇之一。全乡成片草场3.44万亩,主要分布在北面的水功村,林地面积9654亩,优势树种为马尾松、杂木、灌木等。土壤分布情况:南面的水尧村、拉交村、水瑶新村主要为石灰土,北面的水功村、水捞村主要为黄壤沙石土。
二、2011年信访工作基本情况
据统计,2011年,乡调解办共受理来信来访35件次,同比增长16.3%;其中来信3件,同比下降26%,来访73人次,同比上升23.3%。目前,已办理结案2起。从受理情况分析,今年群众信访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信访总量比以往略有提高。二是上访问题都带有同一性。三是上访群众反映问题大都以口头反映问题为主,不少应由司法部门解决的涉法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许多上访人员只要政府解决,不愿到法院依法裁决,增加了处理难度;四是许多群众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心理;五是历史遗留问题呈集中表现态势重信重访多(如:水尧乡与永康乡地界纠纷、水尧乡板央与塘牙组地界纠纷、水尧乡水捞村水捞组与懂罕组地界纠纷等)。
三、水尧乡造成群众信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解决困难大。上访案件原因复杂,大部分需要通过司法程序才能解决,造成重复上访案件相对较多。
2、村干素质不高。农村群众反映较激烈、较突出的问题,有些村干部缺少解决的方法和图显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
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办事透明度不高,群众有疑问。有的村级由于执行财务制度不严,使得村干部将上级下拨的救济粮、各种粮 食直补、集体收入款等长时间不向村民公开村务,即使公开也只是象征性地公开收支总额,不公开明细帐,透明度低,群众不相信,有疑问,当群众提出质疑时,一些村干部不予说明和解释,造成干群情绪对立,群众就采取集体访、甚至越级访的办法,希望上级组织来查明真相。
4、受理查处问题不到位。有的领导没有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没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说明,造成群众就越级向“上面”反映。
5、村干部对政府政策宣传不到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近几年以来加大了力度,有的村对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有的群众对生产资料的再分配不理解,也有一部分群众过去只靠种地产粮生活,没有能力搞其他产业或外出打工挣钱,所以对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难以接受,由此引发的集体访也占一定比例。这部分群众上访往往另找理由,反映的问题也是七拼八凑的。
6、征地补偿遗留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征地补偿等问题,群众要求条件高,如解决的结果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及条件,再加之确有不合理的因素,一时又得不到纠正,久拖不决,最终引起群众上访。
7、部分基层干部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在处理信访案件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存在“拖”的现象;
8、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个别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9、依法规范信访活动和法制宣传工作相对滞后,农牧民信访不 信法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仍然存在。
四、解决农村群众信访,甚至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学习,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信访水平。信访不信法、信访秩序混乱现象在当前还较普遍存在。为此,乡镇要以宣传《信访条例》为手段,大张旗鼓地抓好舆论宣传、骨干培。举办信访条例学习培训班,对乡镇领导、机关、站所干部和村组干部及各村的信访员进行了全面培训。积极在乡镇广播站开辟《信访条例》宣传专栏,利用传统节日在 在主要街道设立信访条例咨询台,发放《信访条例》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通过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对信访知识了解大大提高,促使干部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抓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访网络组织。
领导到位,组织网络健全,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信访工作也不例外。为使信访案件“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乡镇要建立完善的以书记、乡长为信访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信访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信访具体责任人的“大信访”格局。
(三)健全信访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在机关内部,一是建立了信访首问责任制。凡是来访者都能得到热情接待,由接待人负责到底;二是信访巡查排摸制度。规定信访干部不坐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带班,不定期到各村巡查,排摸不稳定因素,不是等群众来访,而是主动下访,做到抓“未”、抓“早”,把预测工作走在预防之前,把预防工作走在调解之前,把调解工作走在 激化之前,把力量和精力放在事发之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始发阶段,由上访向下访的转变,由群众找领导向领导找群众的转变,牢牢掌握了信访工作的主动权,打破了信访事件总是群众找领导的被动局面,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三是完善强化信访考核制度。切实加强了对机关各部门信访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信访工作在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并同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使信访工作与每个单位或机关人人有责,不再单纯是信访办的职责,而是全机关的职责。
(四)强化“三突出”,确保信访案件化解在基层。
“三突出”:一是在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中突出一个“快”字,在确保质量的情况加快各种信访案件的调处速度,狠抓《信访首问制度》和《信访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有效的杜绝信访案件久拖不办的现象。二是在处理解决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中突出一个“情”字,带着爱民的感情做好群众上访的接待工作,决不回避矛盾,推诿扯皮。三是在化解调处各类矛盾中突出一个“稳”字,处理群体上访问题时,如果方法稍有不慎,便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信访接待的领导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情况,扩宽了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对一些久拖不决的疑难问题,只要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怕上访群众“占便宜”;对一时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稳定了群众情绪。
(五)突出破解矛盾,狠抓问题落实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信访工作的内容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乡镇信访 干部针对这些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抓源头,常预防”的工作原则,建立了预测排摸制度和信访预警情报中心,制定了详细的排查方案,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及时发现上访苗头,把影响稳定的信访苗头和群体性事件及时纳入视野,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排队,筛选出群众普遍关注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突出信访问题和集体事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重点解决,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积极预防,提高处置群体矛盾工作能力。
及时、准确地在第一时间获得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的信息,才能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为此,信访干部要积极加强信访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内容准确。一是建立覆盖全乡的信访信息员网络。把各村村民代表中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小组长确定为信访信息员,建立了一支覆盖全乡、面向各行行业的信访信息员队伍,并在年初对这支队伍分类分批进行了信访工作培训,提升了他们做好信访工作的能力。
中共水尧水族乡纪律检查委员会
观点摘要:居民生活用水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用水价格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近来群众关于小区物业公司代收水费上涨的投诉与举报较为集中,经调查,我们发现造成到户水价标准难以执行、代收水费偏高问题有政策、管理及个人多方面原因。市物价局将进一步完善水价调整机制,完善城市供水价格,同时加大对城市供水企业供水价格及物业公司收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切实减轻群众用水负担,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幸福度、满意度。
关键字:物业公司 代收水费 解决对策
近期,我们对2017年12358价格监管平台中接收的价格举报、投诉情况进行了梳理、调查,住宅小区物业公司超标准收取水费问题仍是居民举报、投诉的重点,我们对照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文件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结合调研情况,对代收水费偏高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目前X市城区居民小区生活用水价格基本情况 2017年X市12358价格举报呼叫平台上接听到的反映小区物业涨价收取水费的来电共计115件。经过调查,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小区物业向自来水最终用户(居民或业主)超标准收取水费。目前没有完成一户一表改造,实行抄表到户的小区,物业公司向居民代收水费在3元/立方米-3.2元/立方米之间,有的小区价格可高达4.55元/立方米,都超出了2.95元/立方米的政府定价标准。
居民生活用水属于政府定价范畴,当前X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构成为:基本水价每立方米1.60元,水资源税每立方米0.4元,污水处理费每立方米0.95元,到户水价为每立方米2.95元。
二、经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小区供水价格居高不下,小区物业涨价代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供水公司对没有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抄表只抄小区总表,收取的水价是2.95元/立方米,并按总表数计收物业的水费,小区物业再抄到各分户表的数据,按分户表的数据转售给业主,出现总表与分户表之间的差额。
原因之二:供水公司只抄到小区总表,将小区内供水管网的跑、冒、滴、漏损耗,转嫁给物业或业主负担。为了弥补水管网老化产生的水损耗,物业公司会大致计算公摊费用后,向业主收取公摊水费,特别是一些没有维修基金的老旧小区,维修费用的公摊更高。例如某小区供水管网老化,跑冒滴漏时有发生,并且没有维修基金,因此小区物业公司将相应损耗公摊定为0.5元/立方,按照这个标准收费,小区物业水费收支缺口仍有4946.5元。
原因之三:高层住宅需要二次加压设施保障高层住户正常用水,但二次加压设备运转所产生的管理维护费用和电费等不列入物业服务成本,物业公司不承担,只能转嫁给业主负担。例如某小区物业公司2017年5月-10月共垫付小区供水加压电费4000元,最终换算为供水二次加压电费公摊转由业主承担。
原因之四:部分小区把小区绿化、清洁卫生等用水费用违规分摊给了业主。原因之五:个别业主存在偷水行为,监管惩处难。一方面物业公司无力监管,另一方面供水公司因为抄取总表结算水费,不涉及自己的利益,不介入对偷水行为的惩处,最终造成这部分水费由其他业主分摊。例如某小区共110户居民却有41户封锁水表拒交水费。
综上,物业公司为弥补代收费用产生的损失,选择了提高售水价格,不执行政府定价,因而居民生活用水到户价格2.95元/立方米无法执行。
三、鉴于单一运用价格执法手段达不到治本效果,通过对现行的相关文件政策的认真研究,我们发现城区供水管理和水价执行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政策盲区:
1.供水管理办法中对没有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用户水费收取规定存在政策空白。《X市城区供水管理办法》(X市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1号)第二十二条“城市供水价格为最终到户价格,任何企业和单位不得在城市供水价格外加收任何费用”、第二十五条“供水企业抄表到户、计量到户、服务到户”两条规定明确了一户一表改造完成的小区抄表、计费规则,对于没有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如何计费没有规定,对于供水公司抄总表数按到户水价与小区物业公司结算水费的行为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2.住宅小区供水损耗承担主体政策无规定。未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小区内供水管网跑、冒、滴、漏产生的损耗及维修费用承担主体不明确。供水公司根据《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规定,以结算水表为限,仅承担结算水表用水端以前的维护责任,即小区入水总表前的管网维护费用。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第九条关于“普通住宅物业服务成本的构成”之规定,物业公司物业服务成本中也不包含水损耗费用。因此没有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内产生的跑冒滴漏等损耗以及供水管网维修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难以界定。
3.现行办法中供水二次加压设备产生的费用承担主体政策模糊。供水二次加压设备运转管理维护费用和电费未明确承担主体,《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市供水设施维护责任以结算水表为界,结算水表用水端以前的,由城市供水企业负责维护;用水端以后的,由用户或者产权人负责维护。”因此,供水二次加压设备运转管理维护费用和电费应由谁承担需明确。
只有明确了以上责任主体,才能理顺各方权责关系,切实减轻居民用水负担,保障居民用水价格执行政府定价标准。
四、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对于用水价格的诉求,践行“阳光物价 民生至上”的工作理念,结合城市管理实际并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有效性,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制定居民小区一户一表、供水到户改造计划并加大推进力度完成改造。根据《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城市供水设施维护责任以结算水表为界,结算水表用水端以前的,由城市供水企业负责维护,用水端以后的,由用户或者产权人负责维护”,待改造完成后即可明确小区内的供水管网维护责任由供水企业承担。
2.对未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尽快制定物业公司与供水公司结算水费“批发价”政策,以弥补供水损耗和代收成本。依据为《X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九条“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及通讯网络等专业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与业主签订的服务合同,向最终用户收取费用。物业服务企业接受专业经营单位及环卫管理单位委托代收费用的,不得向业主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但专业经营单位及环卫管理单位应当根据约定向物业服务企业支付报酬。专业经营单位及环卫管理单位不得强制物业服务企业代收费用,不得因物业服务企业拒绝代收有关费用而停止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
3.明确二次加压供水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政策。《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新建及已移交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电费由供水企业单独计量,执行居民用电价格”,仅对新建及移交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电价明确了计量主体和执行标准,相关政策还应当对没有完成移交、正在使用的二次加压设备产生的电费明确由供水企业承担。
4.建议公安部门介入查处偷水行为。依据《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价格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水价政策,组织做好物业收费公示工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物业公司把绿化、物业自用等水费分摊给业主的行为以及其他乱涨价、乱收费行为。
南溪县政府副县长 彭 云
近年来,南溪县经济快速发展,但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各类越访、非访事件给信访工作带来很大压力。2008年以来,南溪县以疑难信访问题为重点,以“诚心、真心、决心、恒心”的“四心”工作方法,以案结事了、息访息诉为根本目的,破解重复信访的疑难杂症,取得明显成效,实现疑难信访案件零增长。
一、用“诚心”体现为民宗旨
群众来访无小事。信访是找上门来的民生问题,“诚心”为民,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群众遇到问题向政府诉求,体现的既是一种盼望,更是一份信任;既是关乎其一家之利的小事,更是和谐干群关系的大事。因此,在信访工作中,党政和部门主要领导对上访者的态度至关重要。
诚心诚意接访。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相让、一杯热茶相敬”服务,耐心倾听群众陈述,回答群众问题,用关爱融化信访群众心中的怨气,用热情拉近与上访群众的距离。信访的目的是解决诉求,只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真诚地对待信访人,把信访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对待,带着感情去做信访工作,多与之沟通,及时反馈相关部门所做的工作,争取信访人的理解与信任,就有了化解信访问题的基础。今年7月,我县刘家镇老上访户钟建友认为上访无望,爬上一建筑工地塔吊。接到消息后,我迅速赶到现场认真倾听了他几年来的上访情况和经历的困难,将其劝下塔吊,赢得了上访人对我的信任,钟建友几次准备到京上访前都给我打电话,被我及时劝阻。同时,加快对案件的复查工作,并先从解决信访人眼前生活困难着手,在多次部门协商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目前钟建友的信访问题已基本得到妥善解决。
合情合理办事。深入了解每一件案件,原原本本查看原始档案材料,了解整个案件经过、历史成因、处理结论、目前诉求、现行政策等,增加对整个案件的理性认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在办理重信重访问题时,多数上访人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甚至侮骂、攻击工作人员。但我们坚持和上访人说“实惠话”,不“大包大揽”,也不“大扔大撂”;不“隔靴搔痒”,也不“草木皆兵”;既简单明了,又讲究合情合理依法办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心换心,就能化“访”为情。有这样一个案例很好地说明这一点:2005年我刚任公安局长时,遇大观镇陈立富为其子于1999年被杀,凶手唐林潜逃一案四处上访。接访后,我从信访人的角度,深刻体谅其丧子之痛。在安慰陈立富的同时,组织专案组通过不懈努力,远赴浙江将隐姓埋名6年的唐林抓获归案。同年,唐被依法执行死刑。陈立富在拿到有局长签字和联系电话的《信访告知书》后,激动地说:“我们本来是带着恨、怨来上访告状的,没想到局长没给我摆官架,还了我们全家一个公道!”。
二、用“真心”把握工作主动
群众采取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缠访、闹访等非正常途径上访,其重要原因是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够主动,给信访人造成党委、政府没有“真心”为信访人解决问题的感觉,从而使化解工作被动。在工作中,以“真心”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是解决疑难积案的有效措施。要敢于对办访单位问“两个有没有”,即:有没有诚意办访,有没有具体的措施化访。
我县南山机械厂老军工企业职工唐某多次到中省市县反映其在1983年医疗纠纷中受到黑社会暴力威胁,要求公安机关查处,并多次采取在县政府、公安局拉横幅闹访的方式来制造影响。此案时间相隔太久,查找证据困难,办案棘手。我们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与信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到唐某想通过控告黑社会引起上级关注,以解决自己的生活困难。我们协调南山社区为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按最高上限报销了医疗费用,民政部门从人道主义角度为其补助了部分生活费,实现了停访息诉。此案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三点体会:
一是了解案件,吃透案情。县信访联席会议结合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适时组织召开疑难信访案件分析会,通过重新阅卷和听取案件汇报,找准未化解问题主要症结,努力实现案件“四个清楚”。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及时从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及律师事务所中聘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同志组成“专家组”进行“把脉会诊”,明确解决的政策、尺度和不能解决的原因、理由,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解释口径。这几年在处理涉法信访的问题,我就经常调集司法局和律师事务所的同志参加,收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二是找准症结,掌握意图。疑难信访案件往往涉及多层面的问题,如医疗纠纷、经济纠纷等。这些隐性因素处理妥善与否,将直接影响信访案件办理结果。为此,我们通过与信访人面对面交谈、零距离沟通的方式,及时掌握信访人的真实意图,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吃透信访人所要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使化解工作得到有的放矢。
三是创造条件,抢抓先机。当前,信访诉求大多是民生诉求,关注民生不仅要靠嘴来说,更需要爱民之心,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具体职能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不等不靠,抢抓有利时机正面解决信访难题,只要本着部分合理部分解决的原则,一般都能使“疑难”变为“不难”。
三、用“决心”维护法律权威 上访“老户”往往存在心理失衡、行为失范、方式极端等问题影响信访工作正常开展,我最大的体会是既要带着感情去做当事人的工作,又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找准切入点,做好引导和控制。
积极引导,依法维权。对法律规定必须由司法途径解决的问题,在化解工作中不以政代法,不“越俎代庖”,积极引导上访人依法办事;对部分由于历史原因信“访”不信“法”的群众,专门成立由法院、公安、司法、律师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全程陪同集中座谈化解;对确有困难的群众,县政府协调由法律援助中心先予垫付诉讼费用支持群众维权。
坚持原则,守住底线。法律法规是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化解各类疑难信访问题的原则和底线,对少数信访人的无理要求和违法犯罪行为,不能一味退让。要依法打击涉访违法犯罪行为,按照“坚决处理极少数,警示教育大多数”的原则,通过依法严肃查处少数信访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树立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
果断处理,预防在先。今年7月,罗龙一学生在宜泸高速公路新建的涵洞处游泳溺水身亡,学生家长以未设警戒标志为由提出50万巨额赔偿要求,并准备于次日抬尸到施工现场阻止施工,并到镇政府上访。获悉情报后,我们立即召开局党委会研究情况,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调集民警组成情报信息、现场处置等工作小组,防范未然;同时,积极做好家属工作,协助家属联系殡仪馆等相关事宜,人性化关心死者亲属。由于始终占据了处置的主动权,通过连续15天的座谈协商,该事件得以妥善解决,避免影响社会稳定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四、用“恒心”防止问题反弹 疑难信访案件的复杂性决定了上访的反复性,必须紧抓不放,避免前功尽弃。在处理过程中,我们把息诉罢访、群众满意作为解决疑难信访案件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初信初访化解好,未停访的稳控好,停访息诉的巩固好”。
基层注重抓稳控。实际工作中,上访者往往选择一些特殊和敏感时期上访,希望借此引起领导重视。如选择在“两会”等重大会议召开期间,或是中央、省级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期间上访。对此,乡镇和职能部门要重点抓好稳控这个关键环节。首先是落实信访责任制,在解决初信初访上下功夫,提高一次性办结率;其次是落实稳控责任制,对已结案但未息访或暂时不具备未化解条件的疑难信访抓好稳控工作,责任到人,始终站在消化矛盾,减少对抗的角度,积极帮助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把手”化解做表率。党政领导和部门“一把手”有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丰富行政资源的权利,有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的能力。领导经常到信访老户家里去坐坐、谈谈心,逢年过节拜个年、问个好,与信访人平起平坐、平等交流。一口气通了往往一通百通;一股情动了也常常物为情移。
近年来, 我国由环境敏感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故频发。有关资料显示, 自1996年以来, 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1]特别是2012年以来, 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宁波、云南昆明等一系列轰动社会和网络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相继发生, 中国社会进入"环境敏感期", 已无可置疑。这些突发性环境事件, 暴露出环境信息通报与公开的不足。[2]
2007年4月,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简称《办法》) 出台, 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3]环境信息公开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 从而改善公众的生活环境。城市生活环境与公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水平都密切相关, 因而, 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对建设美好文明的城市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调研, 尝试探讨造成目前环境信息公开的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一)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调查以H市居民为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13年10月15日至2013年10月30日。通过向H市居民随机发放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512份。调查对象年龄从17岁到60岁不等, 包括农民、个体户、企事业单位职工、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学生等。以描述性分析为主, 建立数据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 本次调研还对当地环保部门进行走访, 以得到环保部门的一手数据。
(二) 样本特征
在512份有效问卷中,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 本次调查的样本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 性别:男性280人 (54.7%) , 女性232人 (54.3%) ; (2) 年龄分布:17岁到25岁之间的有202人 (39.5%) , 26岁到40岁之间的有187人 (36.5%) , 40岁到60岁之间的有123人 (24.0%) ; (3) 职业:农民19人 (3.7%) , 个体户52人 (10.2%) , 企事业单位职工89人 (17.4%) , 政府工作人员87人 (17.0%) , 企业员工118人 (23.0%) , 学生147人 (28.7%) 。
3环境信息公开现状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 统计分析后发现当前H市环境信息公开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公民主动获取环境信息意识较弱。
问卷中"您会主动了解您所居住城市的环境信息吗?"一题, 有63.28%的参与调查者并不主动了解其居住城市的环境信息。而"您了解环境信息的时间和频率?"一题, 仅有3.9%的调查者会主动了解环境信息, 而回答"新闻上报道了就会了解一些"或"一些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时才会了解"的受访者合计占92.21%。可见, 公民一般情况下并不对环境信息抱有较高的关注。
(二) 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 公开的效果不明显。
对于不能全面了解环境信息的解释上, 有25.9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知道怎么获取", 而选择"看不懂数据"或"没有公开想要了解的数据"两项合计高达53.89%。可见, 发布的环境数据不全面和对专业数据理解困难成为了民众不能有效了解环境信息的主要原因。
(三)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 市民对权威部门发布的环境信息不满意
问卷中"您怎样确认灰霾天气发生的原因?"、"您对环保厅处理灰霾天气事件的评价"、"您平常会浏览环保厅官方网站来了解实时的环境信息数据吗?", 几题的数据显示, 在重要环境问题产生之后, 高达72.27%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关注非官方媒体新闻的追踪报道"而仅有28.57%的被调查者选择"第一时间去官方平台发布数据";而民众对于环保厅在灰霾天气事件处理的评价中, 选择"很不满意"或"不满意"的超过一半, 达到50.42%。而选择"满意"仅为不超过3.36%, 没有人选择"很满意"。仅有14.29%的人选择"自己会去环保厅等权威发布平台了解实施环境数据", 剩下85.71%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会"的原因中有55.84%选择了"不知道环保局网站发布了环境信息"。由此可得, 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成绩并不为市民认同, 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
4环境信息公开问题剖析
通过以上对信息公开现状的分析,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 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少而单一。当前环保部门进行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相关新闻或通知, 而其访问量较小且访问频次低, 不能及时有效得将环境信息传达给广大市民。
第二, 公开的环境信息不够详细具体。一方面, 有很多环境信息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公布。一般而言, 包括空气质量、河流水质等关键数据在内的许多数据均仅能在政府平台或企业平台上监测, 并不能简单地从各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地获取。而根据走访企业得知, 多数企业的环境数据仅作上交政府之用, 并不作公开处理。从环保厅的实际调研结果得知, 环保厅的监测数据并没有做好环境信息公开, 即使决策部门也没有能力查找十分具体的数据。若需要特定的环境数据, 决策部门需要向环境检测部门提出具体申请。
另一方面, 环境监测数据的专业性导致了民众难以理解环境监测数据具体指代的含义。据问卷调查, 多数民众并不了解环境质量的具体评价的标准, 导致了数据即使公开, 也并不能有效利用的情况。
第三,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不够。自从我国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环保局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以后, 相关政府部门没有进一步扩大宣传, 了解该制度的市民较少。
政府很少主动将自己的信息公开, 首先的原因在于信息的搜集难以保证专业和准确, 组织的过程难以保证严谨和到位, 也即政府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整理和发布工作上技术手段和实施经验均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其担心一旦贸然公布, 可能因此招致社会舆论的批评。而实际上, 由于各地环境容纳量的不同以及将化学数据转化为日常接触到的各项环境信息数据在目前为止对中国大部分地区在技术上困难仍然较大, 故而环境信息数据的生成准确性和实效性均难以令人完全满意。其次, 信息的公布可能影响政府的工作成绩和企业的效益, 在信息完全公开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政府原有的暗箱交易和灰色收益的大幅减少, 政府也同时将因为环境数据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
第四, 市民在正常生活未受环境较大影响情况下对环境信息的关注度不够, 也缺乏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责任意识。在生活没有受到环境较大影响下, 市民对环境信息不会过多的关注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公众的信息公开诉求不明显, 公众参与也未达到应有的效果。这一点导致了环境信息公开仍旧以政府为主导, 并不是按公众要求进行的信息公开。民众表现的不关心也代表了当下环境信息公开面临的另一个困境。[4]
综上所述, 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问题在于信息的不愿公开或难以查找、信息的过强的专业性和民众较低的环境信息素质。而解决上述问题, 则主要是需要政府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态度进行转变, 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环境信息公开的必然性, 真正为民众思考, 使社会能够达到环境信息资源高效真实的发布和民众自发的对其监督, 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环境信息公开的问题。
5环境信息公开对策构建
(一) 拓宽信息公开渠道
环保厅等官方环境信息发布方可与通讯公司 (如移动、联通等) 合作, 通讯公司从权威部门获取实时环境监测数据, 并向有需求的客户提供环境信息推送服务, 比如以短信的形式每日推送、或通过短信随时查询环境信息等。
环保部门可借助智能手机的智能应用软件, 实时发布环境信息。同时, 环保部门亦可开发一系列环境信息服务软件, 更好地帮助智能手机用户获取环境信息。
环保部门可在包括公共汽车和计程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设置环境信息发布点, 将环境信息发布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平日不能有效通过网络或其他新闻媒体接触环境信息的民众, 向其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
环保厅等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方借助当前社会上新兴的微信平台, 设置其官方公众账号, 用广泛普及的微信向更多的手机用户发布实时环境数据。
(二) 扩大信息公开范围, 详细解读数据含义
环境信息发布需要扩大信息公开的数据量。在不断改进升级各监测站的监测设备的同时, 政府需要克服部分阻力, 扩大对环境信息数据的公开量和公开程度, 增强对环境信息发布的信息的全面性。
环境信息需要政府进行有效解读。环境信息数据的权威发布部门需要在环境数据发布的基础上对数据代表的环境信息进行有效解读, 确保其数据能够有效地转化成普通市民能够理解的信息, 消除市民在环境信息理解上的困难。
(三) 加大对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宣传, 引导民众积极参与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宣传, 使民众更广泛地了解政府的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利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向市民的普及, 促进市民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了解和积极参与, 为环境信息公开提供相应的民间动力。
(四) 培养市民环境关注意识, 提高环境建设责任感
以政府为主导, 广泛鼓励成立民间非政治性环境保护组织和团体, 并使提高民众的环境建设责任感。同时, 其组织和团体有关环境保护的行动将有效地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决策产生影响, 激励政府制定更优的环境信息公开政策。
政府设立环境部门的问责体系, 鼓励市民对于身边的信息公开不到位的地方和环境保护工作未完成的地方进行举报, 督促政府部门高效地运转, 使其能更好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参考文献
[1]朱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7, 25 (3) :150-158.
[2]李富贵, 熊兵.环境信息公开及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5 (4) :22-25.
[3]王锡锌.信息公开的制度实践及其外部环境--以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环境为视角的观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 :65-71.
【市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信访问题的焦点、成因及对策11-02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06-05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8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07-13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城市环境问题对策06-15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05-31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09-17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09-21
环境制约因素及对策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