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共11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1

字词批注古今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原文译文对照翻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这个人,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开导这个人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开导这个人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这个人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吕氏春秋》

书卷二十二《慎行论·

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是

吕不韦

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

杂家

代表著作共

160

篇。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

列御寇

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

《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gài)

(jí)

杞人忧天(qǐ)

星宿(xiù)

中伤(zhòng)

躇步(chú)

跐蹈

(cǐ

dǎo)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

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2.溉汲

(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3.及

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4.国人道

之: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

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

丁氏:

(于:向)

7.得一人之

使

(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

曰(对:应答,回答)

9.求闻之

若此

(若此:像这样,如此)

10.不

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崩坠(崩塌,陷落)

2.身亡所寄(亡:w

ú无,没有)(寄:依存),13

.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若屈伸呼吸(你)

.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坠(纵使,即使)

.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充塞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四、词语分类归纳:

1.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

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

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

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

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

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2)其

①及其

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

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

坏(代词,它)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

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介词,在)

(4)闻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说)

求闻之若此(名词,传闻)

(5)若

求闻之若此(像)

不若无闻也(如,比)

若屈伸呼吸

(你)

若躇步跐蹈?

(你)

(6)得

吾家穿井得一人。(得到)

丁氏穿井得一人。(挖到)

2.古今异义。

①穿

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②国

人道之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③国人道

(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若屈伸呼吸

(古:你,今:如果)

3.通假字

身亡所

寄,废寝

食者

“亡”同“无”,没有

其人

舍然

大喜

“舍”同

解除,消除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个)人在外

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3.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这话)就去传播的人说:

“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

8.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9.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10.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11.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六、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答:

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穿井得人)

2.《穿井得一人》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杞人忧天》

寓意是

什么

(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庸人自扰,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如何看待好心人的解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2

一、灵性的培养

“灵性”一词起源于佛教, 南朝梁的沈约在《释迦文佛像铭》中就有“眇求灵性, 旷追玄轸”之句。狭义的“灵性”指对宗教的悟性, 说得比较玄妙。而延伸到其它领域, “灵性”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感受力、领悟力和理解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烦恼, 即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弱, 对于文章的层次、内涵把握不到位, 想象力不够。笔者认为, 初高中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 应首先重视对学生“灵性”的培养。那么如何将玄而又玄的“灵性”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呢?这就需要“复归童心”和“走向生活”。早在明代就有李贽的“童心说”:“夫童心者, 真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说到底, “童心”便是赤子之心, 是一种对生活保持童趣、纯真的人生态度, 而“童心”必须从自然生活的情境中去汲取营养。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派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 以指导观察生活来强化感受性, 以激发情感来渗透教育目的, 并着眼于培养学生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此法有效地将课堂与学生可感的生活紧密联系, 是使学生获得“灵性”的重要方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对一群七年级的孩子来讲, 他们的童年或许并不以像小英子所经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重大悲痛的事件为标志, 但如小学毕业典礼、上学迟到、下雨天父母送伞、帮父母做事等情景, 都是保存在孩子们脑海里的真实生活片段——这也是最能唤起他们共同情感经验的部分。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这类情境, 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体验英子的成长经历, 体验自己和英子身上相同和不同的成长环境, 体会那些曾经不以为然或不愿接受, 而长大后却十分怀念的——父母之深爱。体验过后再来理解课文中为什么“爸爸看着我, ………不说话了”;为什么英子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 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为什么当时不理解“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为什么后来英子有“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的心理变化。如果语文老师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去体验英子失去父亲的悲痛或坚强, 无疑是片面甚至失败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根本无法复现这种场景, 这样的角色转换也无疑是空乏无力的。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导之以情”:以情感的共鸣和情境的再造来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 让他们看到英子对生活始终保持美好信念的童心, 并学会在成长的道路上适时、渐进地成熟起来。

而另一些课文本身不直接赋予学生这种成长的体验, 就需要教师在课文讲解的角度选取上下足功夫。如名篇《散步》:这是一篇以父亲的视角叙述关于生命、亲情、家庭、责任的散文。许多老师在上此课时都试图让学生去领会一个做父亲兼儿子的中年男人肩上的重任, 这对初中生来讲是不实际的。因而如何讲解“亲情”, 使课文既不至于被生硬地梳理为几条有关“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枯燥线索, 又能将“亲情”的概念变为形象可感的体验, 是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 同样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灵性”:试从你是“儿子”, “母亲”和“我”的角度来谈谈你怎么决定。学生的答案可能千奇百怪, 譬如“儿子”先陪“母亲”走大路, “母亲”再陪“儿子”走小路 (“儿子”调皮的想法) 。或许有学生说让妈妈陪“儿子”走小路而“我”陪母亲走大路, 这时老师还可以深发下去:一家人是否可以分开走?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化抽象的“亲情”观念为具象的感悟, 滋养学生的“灵性”———对美与善的感性体验。

二、个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应该是基于“灵性”的。从学习者的思维发展规律可知, 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抽象思维。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对“语言”这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语言把握的敏锐程度直接影响其写作的个性水平, 因此教师的这方面引导必不可缺。

如《土地的誓言》:课文在流利的文字、富饶的意象之下, 实则流露出作家端木蕻良对东北农村故土深切而沉重的思念心情。但无论是故土沦陷还是离乡背井, 都不能构成学生们内心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如果让学生来体验作者流亡的悲痛之情, 必定如隔靴搔痒, 无法达成最优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以学生对自己家乡 (或曾经住过的地方) 的体验为出发点, 通过感受家乡的故土、故人、故情来体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教学时不妨选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一部分内容作为讲读重点, 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分析作者笔下富有浓郁地域色彩意象, 浪漫奇谲的想象, 诗化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 体验文字中蕴含的独特生命体验和充沛的情感。这种与作家进行“对话”的方式, 能够使他们在表达和写作的同时获得真正的个性体验。

再如《世说新语》两则之一《咏雪》:课文短小精炼, 意蕴丰富, 堪称《世说新语》的代表。在教学时不应将重点放在对这部表现魏晋名士风度的文集作文学常识的概述, 也无需花太多时间来评析谢太傅和谢道韫的形象, 而应落实到对“雪”这个形象的鉴赏。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对语文“形象”的把握, 再从对“形象”的再认识回到更高层次的生活和精神体验中。具体说来, 教师至少需要对学生有两个层面的引导:第一, 抛开文末谢太傅的隐形评价和对谢道韫才女身份的介绍, 让学生自由畅谈更喜欢“撒盐空中差可拟”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教师应该留有这样的预设:会有学生特别喜欢“撒盐空中”的粗犷、豪迈, 而非所有人都喜欢婉约、细腻的“柳絮”比方。孔子就曾说过:“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必苛责为审美能力的高下, 因而教师应该毫不吝啬于对学生个性的赞扬, 而不是把个人观点强加于学生。如或有学生谈到“课文中分明写道‘俄而雪骤’, 怎么可能如柳絮般轻盈飘起呢?”对于这种批判性思维, 只要是落实到文本而非虚谈强辩都应赏识。第二, 《咏雪》一篇十分能体现《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 即“冷隽玄远”、“清新俊逸”的风格。然而作为教师, 最好不以这种结论性观点替代学生的主体性感知。换言之, 教师可让学生分析文末“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的写作意图来得出结论。如此一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又使其体会到了语言风格, 二者一放一收, 相得益彰。

三、诗性的培养

对“诗性”一词我们不应感到陌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 孔子曾说:“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这里面包含了孔子的文艺观, 说明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充分注意到了文艺的审美作用。语文教育家柳袁照曾提出了以审美为最高层次的“诗性教育”。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更是谈到, 从自然人到理性人的中间需要一座桥梁, 这便是“审美教育”。可见, “诗性”是“灵性”与“个性”的升华, 它以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又包含对形象的理性认知, 最终体现在蕴含个人气质的审美态度中。

本文试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来谈一下对学生“诗性”培养的理解。这篇散文充满了女作家宗璞有关时代命运、手足情和生命的哲思, 教师如果一开始就介绍写作背景、作家生平, 无疑会让这篇小品美文贬值。那么要想不破坏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和审美想象力, 又不让散文的意蕴流于疏浅的解读,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让学生自由、尽情地反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 他们会爱上紫藤萝的美, 而取代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作者笔下的美。然后, 教师再去引导他们怎样表达心中的美, 感悟将紫藤萝比作“瀑布”的神韵, 理解作者在文末为何写道“不觉加快了脚步”。整个过程都无需教师过多言语的赘述, 只需对学生的想象力作适当的引导, 比如:作者从哪些角度观察紫藤萝?为什么宗璞能看到紫藤萝“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为什么作者费尽笔墨来写那不起眼的“每一穗花”的美?这样的美又与“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什么联系?……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表达技巧的同时, 又品味到了散文的意境美, 在“诗性”的审美观照中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结语

对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讲, 课文本身都是很好的提高性材料。语文教师应具备对教材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力, 并结合学生的阶段性特征, 采用有效的形式, 以童心与生活为旨趣培养学生的“灵性”, 以语言思维的训练培养其“个性”, 以主体性的审美观照培养其“诗性”, 并做到三者的渐进与统一。

摘要:语文课文作为语文课堂最重要的物质媒介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应回归课本和落实到文本的倡导呼声极高, 这也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确认与探讨。基于此, 本文从教师讲解课文的角度问题入手, 尝试探讨初中语文课文对学生灵性、个性及诗性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灵性,个性,诗性

参考文献

[1].褚嘉耘.走向童心——我的小学语文教育主张[J].现代语文, 2012

[2].刘永康著.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德]席勒著;冯至, 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3

一、各“单元”设置更加紧密合理,改革后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更系统、更全面、更人文化。改变后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第一单元从‘情’入手,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了五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坚定目标,给同学们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榜样。

第三单元是写‘景’,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对记叙文绘景的感觉。

第四单元旨在启发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同学理解起说明文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小说。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此时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是再合适不过了。接着进入教材最后安排的名著导读。”

二、此次语文课本新课改的写作部分。

原课本每单元后面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改后的课本每一单元后都有写作部分,第一单元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二单元是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是“文从字顺”;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第五单元是“条理清楚”;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只安排三个综合性学习,在第二单元写作后有“漫游语文世界”第四单元写作后有“成长的烦恼”第六单元写作后有“少年正是读书时” 我认为原课本讲解写作都很笼统,但现在的课本不仅有作文训练目标还有作文指导,目标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写作部分的设置紧密呼应了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典范。 “真是越改越好!”

三、分散学习难度,学生更易掌握

原课本,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要真正完全理解还是很不容易。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还有较大难度。”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4

篇一: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网址和密码在文档底部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网址和密码在文档底部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秋天的图画》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黄山奇石》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赠刘景文》MP3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山行》MP3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一株紫丁香》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我选我》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一分钟》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难忘的一天》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欢庆》MP3课文朗读免 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北京》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我们成功了》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看雪》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坐井观天》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小柳树和小枣树》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娃娃》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酸的和甜的》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称赞》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蓝色的树叶》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纸船和风筝》MP3课文 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从现在开始》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窗前的气球》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假如》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日记两则》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赠汪伦》MP3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MP3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红领巾真好》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清澈的湖水》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父亲和鸟》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我是什么》MP3课文朗 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1课《回声》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2课《太空生活趣事多》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3课《活化石》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MP3课文朗读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选读第1课《四季的脚步》MP3课文朗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选读第2课《秋天》MP3课文朗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选读第3课《三只白鹤》MP3课文朗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选读第4课《小鸟和牵牛花》MP3课文朗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选读第5课《鸡妈妈的新房子》MP3课文朗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选读第6课《骆驼和羊》MP3 https://yunpan.cn/cBnIBzRB83C93 访问密码 4599 篇二:新教材初一语文上册教案《天上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感悟诗歌意境,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3、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2、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联想力和想像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解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小学的时候学过的诗歌《乞巧》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那是我国唐朝的时候,一位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写下的。然而,在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板 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三、总体感知

(一)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飘渺、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

(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提醒学生抓准读音和诗歌感情)。2、音频朗读课文,学生感悟诗歌节奏。

3、学生再次齐读,然后个别学生朗读,学生相互点评。

四、感悟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问题一:读完《天上的街市》,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天街是怎么样的?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学生思考回答)

——街市(美丽):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流星 试着让学生用“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流星”来描绘天街美丽的 景象。(学生思考、动笔)

问题二::既然天街这么美丽,那么在这里生活的牛郎织女又是怎么样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提问学生,教师再讲述。

——牛郎织女的传说:真诚相爱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活活拆散,夫妻被天河隔离,每年只能靠着鹊桥相会一次,是个悲剧。

而作者笔下的牛郎织女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思考,回答)——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是快乐的。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相关的句子: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注意词语:浅浅的、不甚宽广,说明牛郎织女可以自由来往;定能够、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流星、灯笼,写出灯笼的美。

问题三:作者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快乐、那么美,用意是什么?换句话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联系写作背景来讲。)1921~1922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乱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感到极大的愤怒,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他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于是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这一富有想象力的诗篇。

——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笔下自由、幸福的牛郎织女寄寓着诗人的理想:借写天上人物的生活情景,表达世间生活的理想,希望人民能够过上那解放自由、美满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问题一:诗歌共四小节,哪些小节写实?哪些小节写虚?(提问,集合学生不同的意见)

——第一小节写实,第二、三、四节是写虚。

分析:在第一小节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既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在这里,作者是通过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然后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的。街灯和明星都是真实的,是写实。

说到这里,教师给学生补充联想的概念: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例子:看到黄了的树叶一片片地飘落下来,便会想起秋天。

可是,天上的街市,珍奇,天河和牛郎织女闲游还是写实吗?不是的。那是作者通过街灯和明星想象出来的。是虚写。那么什么是想 篇三:天上的街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永丰县恩江中学 杨松海

设计理念: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全诗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通过对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进行再创造,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天街闲游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本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行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绝佳载体。为此,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课按照“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背一背,练一练”的思路,力求以简约的线条拉动丰富的内容和信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经过这种层递式的训练,实现既定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习和借鉴诗歌精炼生动的语言技巧和想像联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意象,把握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象和内涵.教学手段及方法: 多媒体CAI课件 诵读法 讨论法 想像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有谁能够讲一讲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呢?是啊,有情人永隔天河两岸,难以团圆,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感慨.然而,我们将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读到别样的故事,别样的生活.[课件1:展示课题与作者] 二

简介作者

[课件2:展示作者相片、故居图片及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研读课文

[课件3:明确学习环节:读一读,感受韵律美说一说,品味意蕴美品一品,欣赏语言美背一背,体会情感美练一练,领悟想像美 ] 第一步[课件4:读一读,感受韵律美] 1.听读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课件5:动画配音朗读] 2.跟读

用“/”标出节奏,“·”标出重音,“△”标出韵脚

[课件6 :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 街灯/ 明了,好像/ 闪着/ 无数的/ 明星。xing 天上的/ 明星/ 现了,好像/ 点着/ 无数的 / 街灯。Deng 我想那/ 缥缈的/ 空中,定然有/ 美丽的/ 街市。shi 街市上/ 陈列的 / 一些物品,定然是/ 世上没有的/ 珍奇。qi 你看,那浅浅的/ 天河,定然是/ 不甚/ 宽广。guang 那/ 隔着河的/ 牛郎织女,定能够/ 骑着牛儿/ 来往。wang 我想/ 他们/ 此刻,定然/ 在天街/ 闲游。you 不信,请看/ 那朵流星,是他们/ 提着灯笼/ 在走。zou] 3.练读

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读清节奏停顿[课件7:动画配音朗读] 4.美读

要求读得通顺、流畅、有感情

第二步[课件8-10:说一说,品味意蕴美] 1.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街灯

天上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物品 → 牛郎织女的生活 明星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天上的街市.

3.郭沫若笔下的“牛郎织女”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自由,幸福,美满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又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凄凉,悲苦

4.作者为什么要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请联系时代背景说一说你的认识.[课件1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三步 [课件12:品一品,欣赏语言美] 请再轻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想一想,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准备以“我认为__ 词用得好,好在______”的句式说话.示例:我认为“现”用得好,好在准确描摹了夜空中星星闪现的过程.第四步[课件13:背一背,体会情感美] 1.自由读背;

2.女生试背,男生听;

3.男生试背,女生听;

4.集体有感情背诵.[课件14:星空图配轻音乐] 第五步[课件15-17:练一练,领悟想像美] 解释想象与联想,要求学生从诗中找出什么地方运用了联想,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并说说其作用.练习: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5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②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2、字词注音、字形掌握。

骸骨(hái)潜行(qián)葱茏(lïng)峰峦(luán)弥漫(mí)顷刻(qǐng)喧嚣(xiāo)

喑哑(yīn)静谧(mì)篡夺(cuàn)霎时(shà)连亘(gân)窗扉(fēi)倏忽(shū)黯然(àn)缥缈(piǎo)悄(qiǎo)然前行 海枯石烂 日转(zhuǎn)星移 姿态万千 风云变幻 津(jīn)津有味 窃(qiâ)窃私语 更胜一筹(chïu)惊慌失措(cuî)弱肉强食 开膛(tánɡ)破肚 毫不犹豫(yïu yù)窸窣(xī sū)作响 夜色苍茫(mánɡ)遥遥在望 昂首挺立 一叶扁(piān)舟 高垣(yuán)睥睨(pì nì)黯(àn)然飘渺(piāo miǎo)风定天清 海市蜃(shân)楼 碧瓦飞甍(mãnɡ)历(lì)历在目 化为乌(wú)有

3、课文内容把握。

①《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③《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绿色蝈蝈的外表、习性介绍的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④《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它按照时间顺序真实的记载了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⑤《山市》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4、与“月”有关的诗词。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二、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1、科学小品,又叫知识小品,科普小品,是用小品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作用等。它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泼,长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科学小品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

2、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

①注意其说明的真确性、科学性。《看云识天气》就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②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看云识天气》中对云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拟人等方法。

③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看云识天气》中介绍不同云和天气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进行生动说明介绍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时,则运用平时说明。

3、修辞知识学习

拟人: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它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也就是人格化。作用:表意丰富,感情色彩鲜明,描写形象生动。4.说明文的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解决说明什么的问题。根据对象,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解决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问题。分为时间顺序(多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空间顺序(所说明建筑结构分布)、逻辑顺序(多说明事物内在联系)

说明方法:解决怎么说明的问题。(三字十法:即名称都是三个字,常见方法十种。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作引用、作比较。5.说明文的语言

任何说明文的语言必须以准确为前提。在准确的基础上,说明文的语言可以生动(生动说明文)可以平实(平实说明文)。

三、应把握的单元考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内容要点。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其次,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文字,留下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

最后概括文章内容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①如果有中心句的,可以用中心句来概括。②如果文章内容有主次之分,可以保留主要的,删除次要的。③如果文中的几方面内容是并列关系,可以把他们合并在一起,兼收并蓄,全面而无漏失。

2、名著导读精要: 《繁星》《春水》

这是两部散文诗集,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是“爱心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部分称为“哲理诗”。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旨要

1、文学常识。

①《风筝》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⑥《世说新语》,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寂寞(mî)吐蕾(lěi)嫌恶(wù)可鄙(bǐ)惊惶(huáng)瑟缩(sâ)虐杀(nvâ)堕落(duî)诀别(jvã)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â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笑嘻嘻(xī)

苦心孤诣 毫无怨恨 无可把握 恍然大悟 不可抗拒 形影不离 无可挽回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步履蹒跚 相委而去 诚实守信 聪颖机智

3、课文内容把握。

①《风筝》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毁坏童年的弟弟自制的风筝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也告诉人们游戏事儿童的天性,应当加以保护。

②《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④《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⑤《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⑥《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⑦《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旨要

1、文学常识。

①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主要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②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等。③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④《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皇帝的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②《天上的街市》取材于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丽的天界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③《静夜》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这些景物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④《女娲造人》详细描述了女娲造人具体过程,表现原始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告诉我们,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⑤《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是: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⑥《蚊子和狮子》的寓意:骄兵必败。

⑦《智子疑邻》告诫人们看问题不可主观臆断,而要注意客观实际。⑧《塞翁失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定条件下,好坏是可以转化的。

二、文学知识:

1、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2、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古代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6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dàn

duï

zhào

guī xǐng

háng bâi

cuān duo()()()()()()

fú shuǐ

kuáng wǔ

shǎn shuî

huǒ

liâ

fēi jiàn

kàng fân()()()()()()

huì àn

jī bàn

mî rán

rǒng zá

bï jī

shāo zhuï

bēn tū

()()()()()()()

fān fēi dà châ dà wù

jiá rán ãr zhǐ

piěnài

zhàn liào()()()()()

yōu’àn

qiâ yì

shū mì

bāo luï

zhū shā

kǒu tïu chán

()()()()()()cēn cī bù qí

mēn râ

qīng yáng

yī yǎ

jìng

duān níng()()()()()()

pín cù

càn rán

chēn shì

biàn huàn duō zī

běn sâ dāng háng

()()()()()lí hã bēi huān

dī huí wǎn zhuǎn

chì zhà fēng yún

()()()hún shēn xiâ shù

gāo shì kuî bù

jìn tài jí yán xī xī xiàng tōng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会:

2、厅事:

3、施:

4、团坐:

5、少顷:

6、但:

7、满坐寂然:

8、坐:

9、欠伸:

10、欠伸:

12、呓语。1

2、既而:

13、抚:

14、乳:

15、呜之

16、絮絮

17、是:

18、一时

19、众妙毕备:

20、妙:

21、侧目:

22、默叹:

23、未几:

24、齁:

25、作作索索:

26、倾侧:

27、意少舒: 28少 : 29 舒: 30 中间: 31力拉崩倒: 32 曳屋许许声:

33曳:

34许许:

35虽:

36、不能指其一端

37一端

38名:

39奋袖出臂 40战战:

41奋:

42股:

三、翻译句子 1、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7

师:今天,先请大家来读一篇作文,题目叫《一张画像》,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给学生看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选自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肖复兴著《我教儿子学作文》附录二。)

生:(议论纷纷)这也太差了!改动这么大,全是修改符号!不用读,就知道不怎么样!

师:因为改得多,所以你们认为这篇作文很差。但是,你们知道吗?这篇作文写于1963年,当时获得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一等奖。作者是一名初三学生,他的名字叫肖复兴,如今他已经是当代著名作家了。(板书:肖复兴)一篇获得一等奖的作文,怎么会写得不好呢?

生: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误呢?

师:仔细读一读原文,你就会发现,文中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我来朗读一部分原文,大家感受一下。(师朗读)你们发现什么错误了吗?语言流畅,还挺生动,的确是一篇优秀作文。那么,是谁“鸡蛋里面挑骨头”,找出这么多毛病的呢?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板书: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在为肖复兴修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9岁的老人了,他那么大年纪,还如此认真,有的地方,他对文中的一句话就做了七处修改。现在,就请你们开动脑筋,默读《一张画像》,并对修改之处仔细思考,想一想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改?他是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师:(15分钟后)读完了全文,请大家谈一谈收获。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说“站在门口”,修改之后变成了“站在教室门口”,修改之后更准确了。

师:的确如此,只说门口,那谁知道是办公室门口,还是教导处门口呀!何况这段是写人物的第一次出场,更应该交代清楚地点。

生: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写“上课了”,叶圣陶改成了“上课铃一响”。“上课了”是已经上课的意思,“上课铃一响”是上课前的事,还没上课呢。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同样一句话,有没有“了”,意思绝对不同。我读这篇修改稿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叶圣陶对“了”字的增删。在这篇作文里,有的地方删除了“了”,有的地方又被加上一个“了”。请你们说一说,如果句子里加“了”,表示什么意思?

生:句子有“了”,一般就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

师:对!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肖复兴的作文里,哪些“了”被火眼金睛的叶圣陶先生发现用错了地方。

生: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原来写“画了起来”,叶圣陶把“了”删除了。“画了”就是已经画完了,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正在画。

师:说得好!我在同学们的作文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放学回到了家,我立刻翻开了作业本,写了起来”,你们说,这些“了”该不该用呢?

生:不该用,如果用“了”,就表示作业已经完成了。

师:大家读一读第九自然段,叶圣陶连删三个“了”字。你们仔细想一想,“谈到了国家大事”和“谈到国家大事”,意思是不是很不一样呀?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到国家大事之后,就不说,已经结束谈话了。如果删掉“了”,就表示正在谈论国家大事。

师:这样的错误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认真的态度,是不会发现的。你们再来读下面的那句话,这回不是删掉“了”,而是增加“了”。大家说,“长大”和“长大了”,有什么区别?

生:(思考)“长大”是一个过程,“长大了”是已经长大。

师:对,你讲得好!文中的王老师是问肖复兴,等他长大了之后做什么,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同学们自己在平时写作时,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包括平时说话,也要多留心。可不要一张嘴,说出来的都是病句呀!

(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的修改,略。)

师: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叶圣陶先生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他是在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在为肖复兴的作文锦上添花。看到叶圣陶先生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你们能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生:(纷纷回答)细心!认真!追求完美!……

师:我带来一本《叶圣陶文集》,这里有他手稿的影印件,你们瞧瞧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在原稿纸上写文章的。(师翻书,向学生展示手稿)这是他65岁时写的文章,题目叫《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作为一位大作家、教育家,完全可以龙飞凤舞地写字了,而他却写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小学生在完成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追求完美,这只是叶圣陶先生一个方面的特点,这还远远不够。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大作家,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地位很高,时间很宝贵,竟然一丝不苟地帮助一名陌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作文发表时,根本没有“叶圣陶”的名字,只有“二十六中初中三年级肖复兴”的名字,他不图名,不图利,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呀?

生:大公无私!

师:差不多,但是,“大公无私”应该用在对待国家,对待集体的事情上,用在这里,不太恰当。

生:无私奉献!

师: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事情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对他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红花对绿叶的感恩

师:得到叶圣陶先生的鼓励,肖复兴对写作充满了信心。长大后,他真的成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始终没有忘记叶老先生对他的关怀。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他创作了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朗读课文)

师:读过文章,大家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作的,不是为了纪念爬山虎,为什么题目要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既然是写叶圣陶的,如果让我起题目,就叫“那位默默奉献的叶圣陶”。有人知道肖复兴为什么不直接提到“叶圣陶”,而把题目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

生:因为他们家养爬山虎。

师:如果他们家养的是牡丹花,就叫“那朵美丽的牡丹花”吗?要是养了一只小狗,就叫“那只可爱的小狗”,是这样吗?

生:不能这样。

师:你想一想,爬山虎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绿色的叶子,爬满了墙。

师:那好,你再想想叶圣陶,他做自己的事情认真,为别人做事也那么负责。肖复兴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和叶圣陶没有一点关系,他能为肖复兴付出这么多,这么认真地替他修改作文,这能说明叶圣陶是怎样一个人?

生:(纷纷回答)乐于帮助他人!无私奉献!……

师:对,爬山虎也是这样。你们有没有感觉到,炎热的夏天,你站在爬满爬山虎的墙边,会感到一阵阵凉爽,这就是爬山虎的作用:在炎炎夏日默默地为人们送来阵阵清凉。这正是叶圣陶与爬山虎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师: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哪个词儿是作者要突出的关键词呀?

生:“绿绿的”!

师:对,这个“绿”字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一定隐藏着作者的意图。绿色与叶圣陶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一时无语,思考。)

师:爬山虎这种植物,只长绿叶,不开红花。叶圣陶先生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多么像绿叶呀!他甘当绿叶,不做红花,所以课文中写道:“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板书:绿叶)那么,谁是那朵娇艳的红花呢?

生:肖复兴!

师:(板书:红花)叶圣陶就甘当这样的绿叶,让肖复兴的作文变得完美,让肖复兴和他的作文变成娇艳的红花,博得人们的赞赏,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呀!你们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肖复兴这样感慨道:“我应该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现在,谁能用一段完整的话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因为爬山虎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而叶老先生也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题目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你说得虽然没错,不过有点简单,作者要强调的“绿绿的”,没有体现出来。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人们带来阴凉,那样无私,它不会开花,不去炫耀,叶圣陶先生就是如此。一位知名的大作家却用他那宝贵的时间给一位素昧平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成为一朵艳丽的花,而自己却甘当绿叶,不求回报,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好,你既说出了爬山虎的特点,又说出了叶圣陶的品格。如果说叶圣陶对肖复兴作文的修改是绿叶对红花的关爱,那么,肖复兴的这篇回忆文章就是红花对绿叶的感恩。你们想一想,如果绿叶与红花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呢?请你任选其一,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10分钟后,朗读点评,略。)

师:今天,我们见识了绿叶的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受到了红花那颗永远不变的感恩的心,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希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不只绿在肖复兴的眼前,也永远绿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

备课笔记

主角和配角

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主角,课后的“资料袋”是配角,这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一部电影,大明星当主角,无名小卒当配角,这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一切都不是万古不变的。

我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很熟悉,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这本书中仔细阅读过原文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我一向喜欢阅读作家的手稿,透过他们的修改痕迹,我能发现他们思考的过程,体会到他们字斟句酌的匠心。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真可谓细致入微,就像母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细细对比原文与改后的语句,我不仅受到遣词造句方面的启发,还被老一辈文学家、教育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所震撼。联想到当前许多出版物中可笑又可气的文字错误,许多畅销书作家惊人的创作速度,我们这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晚辈,是不是应该在老一辈面前无地自容呢?

当我翻开人教版语文书,在“资料袋”中,重温叶老先生的修改稿的时候,我再一次受到震撼。我看过叶老先生的照片,那是个憨厚朴实、与世无争的老人,我也见过叶老先生的书法,那是些工工整整、笔锋内敛的字体。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的叶圣陶先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帮助一个陌生的初中学生创造了笔下的完美。这时,我忽然明白了,肖复兴为什么把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甘当绿叶,不做红花,这是爬山虎的特点,更是叶圣陶先生的写照。

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是解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一把金钥匙。先把钥匙握在手里,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铁将军,我们都不会皱一下眉头。所以,我觉得语文书里的“资料袋”制作得太小了,不足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绿叶全貌。好在,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把《一张画像》的全文,连同叶老先生写的评语,全都印发给学生。结果,还没正式阅读课文呢,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所以,理解起课文来,就轻而易举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8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课文2 《姓氏歌》(4页)

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单姓)

周,吴、郑、王,诸葛、东方,(复姓)

上官、欧阳„„

课文3《小青蛙》(6页)

河 水 清 清 天 气 晴,小 小 青 蛙 大 眼 睛。保 护 禾 苗 吃 害 虫,做 了 不 少 好 事 情。请 你 爱 护 小 青 蛙,好 让 禾 苗 不 生 病。

语文园地一

(读一读记一记)(11页)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音序查字法口诀(40页)

音序查字要记牢,先把大写字母找。字母下面找音节,看看它在第几页。

日积月累(13页)

(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语文园地二 日积月累(27页)

《春 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语文园地三 日积月累(40页)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课文8(43页)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语文园地四 日积月累(52页)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课文6《古对今》(56页)

古对今,圆对方。

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

晨对幕,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桃对李,柳对杨。

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课文8《人之初》(60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语文园地五 日积月累(歇后语)(64页)小葱拌豆腐—— 一清(青)二白 竹篮打水—— 一场空 芝麻开花—— 节节高

十五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

课文12《古诗两首》(67页)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课文13 《荷叶圆圆》(70页)

①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②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③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④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⑤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语文园地六 日积月累(79页)

(气象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语文园地七 日积月累(99页)

(读书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 读书万卷,行万里路。——董其昌

语文园地八 日积月累(114页)

《画鸡》

(明)唐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9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课内问题: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答:(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2)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3)情节上层层铺垫,为小说的结局蓄势。前文写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小姑娘的嗤笑,都是在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蓄势,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奇特举动的原因。正是有了前文的蓄势和铺垫,小说的结尾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4)老兵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里包含了一股巨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多音字:

数:shǔ数一数 shù数学

假:jiǎ不假思索 jià度假

尽 ①jìn 尽头。②jǐn 尽管。本课读音同①。

假 ①jiǎ 不假思索。②jià 放假。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反义词:

缓慢——迅速 健壮——虚弱

停顿——继续 奇特——普通

寂静——喧闹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近义词:

虚弱——孱弱 沉思——深思

停顿——暂停 大概——可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知识点 篇10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5.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消化和吸收

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探究试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淀粉是糖类,但没有甜味,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将馒头切碎是模拟牙齿的咀嚼,试管放进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功能。

3.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初步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的消化腺

4、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很长,5-6米;

(2)内表面具有大量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多种消化酶。

5.食物的消化: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营养成分未变化。

(2)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6.淀粉在口腔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中开始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消化。最终全部在小肠中被消化完。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7.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口腔、咽、食道:不吸收。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8.为病人静脉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进入血液(被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进入细胞线粒体中分解提供能量。

9.有肝炎等肝病的人不喜欢吃油腻食物是因为其肝脏分泌的胆汁有异常,不利于脂肪的消化。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1.合理营养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淀粉类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

3.食品安全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4.购买包装食品应关注

营养成分、是否有“QS”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失效日期)、生产厂家、厂家地址、是否有添加剂等。

5.绿色食品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11

1、普查与抽样调查

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其中被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2、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利用圆与扇形来表示总体与部分的关系,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

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各个部分的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3、频数直方图

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

4、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基本平面图形

1、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2、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3、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AM=BM=1/2AB(或AB=2AM=2BM)。

4、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5、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6、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7、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8、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角可以参与运算。

9、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0、多边形: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画(n-3)条对角线,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11、圆: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圆上任意两点A、B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读作“圆弧AB”或“弧AB”;由一条弧AB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OA、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2、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3、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平面上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两个坐标轴,其中横轴为X轴,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纵轴为Y轴,取向上为正方向。坐标系所在平面叫做坐标平面,两坐标轴的公共原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象限,右上面的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及原点不属于任何象限。一般情况下,x轴和y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

4、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5、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和坐标的规律: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x轴正方向:(+,0)x轴负方向:(-,0)y轴正方向:(0,+)y轴负方向:(0,-)

上一篇:执行信访申诉书下一篇:人力资源经理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