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道路(共7篇)
1、概述
1.1工程概况
拟建“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为赛什斯镇镇区的重要线路部分,位于天祝县赛什斯镇镇区区范围,共分三条线,一条起于镇区河道口,约呈南北向,其他两条约平行于河道,起点相差不远,约15m左右,都与第一条拟建路交叉,宽8m,全长3.47km。拟建道路沿线设一座桥梁,约长16m。
受天祝县赛什斯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天水凯默工程勘察院对“道路工程建设项目”路基及沿线进行勘察。本次勘察范围为三条主线路基段道路工程,本次勘察范围A线、B线、C线(按勘察线路编号),全长3.47km,其中C线段设置一跨桥。设计为城市三级水泥砂浆道路,荷载汽10t,双向车道,标准路段道路总宽8.0m,道路分左右,每幅宽4.0m,中间无分隔带,设计基准期为20年。该段设计路面标高为2549.22~2588.32m,道路纵坡度0.20%~5.17%。
根据地表地质调查,该场地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复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划分,拟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等级为三级,地基等级为三级,故本次勘察等级为丙级。1.2工作任务
受天祝县赛什斯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道路路基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根据委托勘察内容及《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规范要求及设计提出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的勘察要求结合建筑物的基本特征,本次勘察的要求如下:
(1)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
(2)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以及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3)查明地表水流量、流向、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
(4)划分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土类型和场地类别,评价场地区抗震条件。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的问题提出建议;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有关规范,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如下:(1)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相关设计参数。
(2)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建设范围内及附近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及工程特性,并分析和评价场地及地基的稳定性及承载力。
(3)查明场区有无岩溶、断层、滑坡等影响工程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对滑坡现状稳定性进行评介,并提出相应整治处理方案及设计所需技术参数。
(4)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和积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论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及施工的影响,判定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查明沿线回填土的类型、厚度及其密实度。
(6)查明沿线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7)查明沿线各地段裂隙、软弱夹层的分布、产状、充填物质及物理力学性质,查明各段边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可能的滑塌影响范围,并提出相应的稳定性分析、边坡合理的支护方案及工程措施和建议。
(8)判定场地类别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9)对拟建道路路基、路堑边坡和路堤进行工程地质评价。1.3勘察执行的规范依据
本次工程勘察执行以下规范及标准: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D D63-2007);
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GJ004-89);
5、《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D70-2004);
6、《工程测量规范》(50026-93);
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桥涵工程部分有关地勘内容);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8、《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TJ58-94);
9、《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0、《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12、勘察合同
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5、《岩土工程外业操作规程》(DG/TJ08-1001-2004)
16、甘肃省相关规范规程及相关文件; 1.4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完成情况
为了查明道路沿线场区岩土工程条件与岩土工程问题,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与参数,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和工程地质类比等勘察方法,具体工作如下:
1、地表地质调查
了解场地及附近的构造概况、地层分布及特征、岩层产状、岩溶、水文地质情况、不良地质现象及当地建筑经验,为勘察施工提供指导依据。
2、工程地质测绘
本次勘察沿道路两侧20.0~100.0m范围内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收集有关场地及附近的水文、地质及建设工程、环境及潜在滑坡资料,为场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了指导依据。本次工作完成1:2000工程地质测绘面积0.80km2(部分参考了赛什斯镇镇区规划地形地物图)。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3、工程测量
本次勘察点测量工作根据镇规划控制点引测,并根据设计提供道路总平面图,进行实际测量定位放线,本次勘察进行钻孔定位40个。
4、钻探
为揭露道路工程沿线场区土层特征及厚度变化,以道路中心桩为依据,以每50m或100m为间距,沿道路中线共布置40个钻孔(考虑原因主要是拟建道路两边都为居民区,钻机无法横断面排列钻进)。钻孔深度控制在揭穿软土后控制深度,故本次勘察主线段道路共完成钻孔60个(其中路中线孔40个,副孔20个(平面图中未标出)),部分钻孔受地面条件限制,未能施钻。(详见勘探点平面示意图)。
本次勘察采用钻机钻孔编录取样,动力触探测试、标贯试验、粒度分析、室内试验等方法进行。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及勘察的任务和要求,本次勘察资料所提供标高为绝对高程。
其中:设置钻探孔60个(技术孔35个,孔深6.00m-9.00m;控制孔5个,孔深10-12m)。探井总进尺320.00m。取土样分析样(均为原状土样)50件,易溶盐样3件(见易溶盐分析成果表),在6个钻孔中做动力触探(N63.5)试验(见动力触探表),总进尺23.7m。
5、样品采集与测试
为准确评价地基岩体物理力学指标,确定岩土体地基承载力。本场采集不同状态的土样共58件,场地内浅部耕土及少量杂填土因结构松散或强度低未能取样,下部粘土层采原位土样共50件。采集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层间软弱泥夹层样品8件,作室内含水试验,用以后续工程需要。
6、简易水文观测
为了解地下水动态的基本特征和地下水埋藏的基本条件,根据规范和技术要求,于勘察过程中对钻孔内地下水位进行了初见水位及终孔稳定水位观测并进行了终孔水位复测,但因场地钻孔漏水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钻孔进行水位观测失败,故本报告提供钻孔水位为初见观测水位。
2、道路工程地质条件
2.1气象条件
拟建道路区属内陆半干旱湿润气候区,少风多雨,春季多雪,秋季多雨。最大风力达7级,年平均气温3℃,最低气温-30℃(冬季),最高气温+26℃(夏季),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冰冻期。根据天祝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季节性最大标准冻土深度1.72m。2.2地形地貌
拟建区位于山间冲洪积扇积扇区内,地貌单元属山前洪积-冲积凹阶地,主要为第四纪堆积-残积物,表现为上层的杂填土层和下部的粘土层。地势较平坦。场地地处赛什斯镇镇区,场区内高差较大,镇区地表高程在2545.2m-2589.0m之间,平均为2566m。2.3岩土构成
本次勘察表明,场区地层在勘探深度内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沉积物,根据工程地质特征,将勘探深度内地层划分为2个工程地质层,各层土的分布特征描述如下(参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1、杂填土(Qml):杂色,主要为拆迁房屋弃渣、块石、碎石、粘土及生活垃圾等构成,碎石含量20~40%。主要分布于拟建道路沿线地段,其余地段零星分布,为施工单位场坪形成,为新近填土,结构松散,厚度差异大,为0.0~2.00m。平均厚度1.50m.2、粘土(Q4al+pl):黄褐色,稍湿,可塑,有植物根系,虫孔发育,手搓有砂感,略有光泽。其中局部夹有淤泥质泥土,且大部分混夹有角砾碎块,最大粒径在130mm左右。2.4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根据勘察期间地表地质调查,拟建道路内无地表水体存在,仅在C线前端距离有一河道通过,其余地段无水分布,镇区主河道距拟建道路较远。地表水均为大气降雨和人工抽水补给,对拟建道路影响不大。
2、地下水
勘察期间的地表地质调查,于拟建道路及拟建道路附近分布有几处泉点,水状态不稳定。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内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粘土与细砂的隔水带上。地下水以孔隙水为主,地下水埋藏较浅,拟建场地的地下水位标高接近场地附近的泉点标高。场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于大气降雨,总体流向由西南向东北迳流,最终以泉的形式排泄。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水量较大。据全部钻探结束24小时后钻探点孔内观测资料,高钻孔漏水现象较严重,未能实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测到稳定水位,但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场地地下水位变化与降雨关系密切相关,水位变幅峰值与降雨滞后时间短,涨跌迅速,一般水位变化滞后降雨6小时左右。场地地下水水位丰水期地下水位低于拟建道路设计路面标高3.5~10.m,对本段拟建道路基本无影响。
3、地下水水质分析
本次勘察期间取地下水水样三件,进行了水质分析试验,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评价见附表。
3、道路工程地质评价
3.1场地稳定性与建设适宜性
1、场地稳定性评价
场地内及附近除山间冲阶地、洼地(见平面图中)外无滑坡、泥石流等不利于建筑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据钻探及地表地质调查发现,拟建场地处于镇区中心,人类活动时间较长,路基压实性好,拟建线路沿线平畅。拟建场地地下水排泄贯通性较好。场地第四系松散覆盖层主要为耕土及黑粘土,厚度不大且厚度不均,厚度在0.00~13.00m。地下水通过大气降水补给,主要以渗入式补给,通过土层孔隙、岩体裂隙,较缓慢地渗入地下。地下水随季节变化水位动态变化幅度小而且慢。呈现出地下水时间分布均一的特征。
2、地基稳定性评价
土层厚度不均对道路路基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根据开挖实际情况作结构或换填处理。区内岩土成分较复杂,不同岩体的强度不同,耕植土、杂填土为工程弃土,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但经处理后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地基稳定性良好。3.2地震效应评价
场地内无活动性大断层通过,区域稳定性及地质构造环境良好。(1)天祝县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土为中软土。
(2)持力层无可饱和的粉土及粉细砂层,不会产生地震液化现象。
(3)路基基土可以以粘土为基底土(夯实或加密夯实),地层均匀稳定,为建筑物抗震一般地段。3.3岩土工程特性指标
土层工程特性指标:因拟建场区内杂填土为新近填土,主要由拆迁房屋的砖块等建筑垃圾及场坪挖弃粘土组成,结构松散,自重固结沉降未结束,未经处理不具有工程意义。耕植土厚度小,结构松散;软塑粘土分布范围大、埋深大、厚度较大,钻探无法采集准确原样土样品,故本次勘察耕土、杂填土、软塑粘土物理力学指标采用近似类比及建筑经验建议确定。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硬塑粘土压缩模量Es1-2=7.066MPa,小于10.0MPa,[fa0]=193Kpa;可塑粘土压缩模量Es1-2=5.822MP,小于10.0MPa,[fa0]=154Kpa(根据近似试验统计结果,结合相邻建筑的建筑经验取值)。
3.4道路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1、边坡特征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道路工程场区范围内,山体斜坡在自然状态下是稳定的,不存在斜坡失稳问题。
2、岩土指标
本次勘察对淤泥泥化夹层含水量指标采用试验测试,样品处于完全扰动状态,与施工、使用状态均完全不一样,因此,测试成果对指标的要求不强,当地建筑经验,场地粘土扰动后其内摩擦角变化不大,而粘聚力下降具有明显的特征规律。动力触探N63.5修正锤击数平均值为4.0击,标准差1.89,变异系数0.31。标贯击数平均值为8.0击,标准差2.56,变异系数0.53。3.5道路路基持力层选择及地基建议
勘察结果表明:场区硬塑、可塑粘土为中压缩性土,为良好的路基持力层。对拟建道路段地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路堑部分:对回弹摸量小于设计要求的地段,为避免路基变形,应作换填处理。
2、对于挖、填交接地带除满足设计回弹摸量要求外,可适当加强路基刚度。
3、路堑开挖后,若发现有淤泥质粘土处,应对淤泥质粘土作挖除换填处理。
4、填方时,应先清除表面耕土及人工填土。
5、填方路基可选择场内路堑开挖的粘土(拟建场地总体土层较薄)或河道中的碎石作为填料,其填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030―2004)3.3.1.4条规定,且回填时应分 10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层碾压夯实。
6、回填路段一般可按1:1.50坡率回填后护坡处理,设计时应根据具体高度、地形及回填材料等选作护肩、护脚、砌石、挡土墙路基,硬塑、可塑粘土作路堤挡墙持力层。
7、在以粘土作为持力层的地段应及时验槽后进行封闭处理。3.6填料选择及料场
填方路基可选择场内路堑开挖的粘土、或附近河道中的碎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作为填料,其填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030-2004)3.3.1条规定,且回填时应分层碾压夯实。
3.7场地土腐蚀性评价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0.1及第12.2条之判定。场地土含水量为W<30%的为弱透水土层,无干湿交替现象,干燥度指数k<1.5,持力层温度梯度区为微冰冻区段。拟建场地处内陆干旱气候区,地下水埋藏深度较大,拟建场地环境类别为Ⅲ类,场地岩层上部(杂填土)为弱透水土层;下部(粘土)为弱透水土层。根据易溶盐分析成果表的资料判定如下: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判定,拟建区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综合判定场地土有微腐蚀性。
4、岩土工程问题及处理意见
1、钻探勘察仅提供很少部分资料,也具有随机性。仅靠钻探方法投入较大,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工程环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境条件、拟建物荷载特点及详勘阶段的工作量布置情况,从安全、经济、工期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在施工时进行施工勘察。
2、对拟建线路场地及附近的凹地进行有效处理方案的建议: ①拟建场地及附近的凹地、开口洞应进行盖板跨越或填堵处理,填堵时应选择透水性好的材料,粒径由下至上宜采用从大到小的排列,如可采用先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
②在拟建场地的低洼地带设计有效的排水措施,可结合拟建道路的雨、污排水工程一并考虑。
3、拟建道路C段跨越的垂直河道,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该河道的水流畅通,避免堵塞引起积水破坏临近民用建筑物及农作物。
5、结论与建议
1、拟建场地地形条件、工程环境相对简单,在拟建场地内及附近凹地经过有效处理后场地稳定性良好,适宜建设。
2、地下水位低于设计路面标高以下,且丰水期地下水位低于拟建道路设计路面标高3.5~10.m,对本段拟建道路基本无影响。
3、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工程环境条件、拟建物荷载特点及详勘阶段的工作量布置情况,从安全、经济、工期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在施工勘察中沿道路中线作施工勘察。
4、对拟建线路场地及附近的凹地进行有效处理方案的建议: ①拟建场地及附近的凹地、开口洞应进行盖板跨越或填堵处理,填堵时应选择透水性好的材料,粒径由下至上宜采用从大到小的排 12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列,如可采用先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
②在拟建场地的低洼地带设计有效的排水措施,可结合拟建道路的雨、污排水工程一并考虑。
5、场区硬塑、可塑粘土为中压缩性土为良好的路基持力层。土层厚度不均对道路路基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根据开挖实际情况作结构或换填处理。
6、路堑部分:对回弹摸量小于设计要求的地段,为避免路基变形,应作换填处理。
7、对于挖、填交接地带除满足设计回弹摸量要求外,可适当加强路基刚度。
8、路堑开挖后,若发现溶蚀石芽与槽沟相间有粘土处,应对粘土作挖除换填处理。
9、路堤填方时,应先清除表面耕土及人工填土。
10、填方路堤可选择场内路堑开挖的粘土、河道碎石(拟建场地总体土层较薄)作为填料,其填料压实度及最大粒径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030-2004)3.3.1条规定,且回填时应分层碾压夯实。
11、回填路段一般可按1:1.50坡率回填后护坡处理,设计时应根据具体高度、地形及回填材料等选作护肩、护脚、砌石、挡土墙路基,硬塑、可塑粘土及河道碎石作路堤挡墙持力层。
12、在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的斜坡上(包括纵断面方向)修筑路堤时,路堤地基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1.0m,台阶底应
天祝县赛什斯镇2012年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有2%~4%向内倾斜的坡度。
13、粘土作路基,路堤持力层时,由于粘土遇水泥化,日晒收缩干硬,所以应在开挖后迅速组织验槽并及时进行封闭处理。
14、土质边坡切坡后粘土层开挖暴露后易失水开裂,使粘土土体结构及强度破坏、下降,遇水后粘聚力降低,边坡易失稳,建议土质边坡按1:1.25坡率放坡,路基段的边坡为永久性边坡,应作好坡面防护处理,坡顶设排水沟。
15、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土为中软土。场地内无活动性大断层通过,区域稳定性及地质构造环境良好。地层均匀稳定,为建筑物抗震有利地段。
16、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详见报告后附表。
我国现阶段提出低碳理念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a.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源相对短缺;对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b.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表现:总体在恶化, 局部在改善, 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低碳经济, 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 道路设计
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 而人是整个交通系统的核心和主体。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 才能保证整个道路系统的正常运行。总之, 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道路设计就是降低造价、节约成本、保护环境、重视人文关怀, 考虑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生产成本。
3 低碳经济理念下道路设计的几点要求
3.1 节约资源, 降低能耗
低碳经济的第一目的就是节约资源, 降低能耗, 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在道路勘察设计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投资成本, 提高土地、环境等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投资造价就是要从线路设计、路基设计、桥梁隧道设计、互通设计、交通工程设计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采取适应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环境条件和交通条件的综合设计思路。
3.1.1 路线设计。
深刻理解路线设计规范的内涵, 灵活运用技术指标是设计的出发点, 是保护环境、节约投资的基础。国内外实践证明, 当平纵指标较大时可放松要求, 根据现有的安全研究结论, 在平纵各项指标达到一定值后, 道路几何设计上的指标提高对于道路安全性的提高影响十分微小, 因而对于平纵设计中的各项参数的取值应根据地形、地理、生态保护、人文环境等条件灵活选取。
对于高速公路和重要的国、省干道公路, 设计可根据实际交通量和通行能力综合选取平纵指标;对于低等级公路, 由于没有紧迫的快速交通需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降低平纵指标, 做到路线与地形相适应, 减少大填大挖, 以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
3.1.2 路基设计。
路基宽度的确定应根据设计地区的远景交通量和远景交通组成综合考虑, 在未来可能扩展路网的地区, 由于未来可能建设的道路的分流作用, 相关道路的车流量增加不会太多, 车道数可以适当减少, 以减少占地。道路占地宽度在满足交通安全和排水的条件下, 可以适当减少, 以不多浪费土地为最佳选择。
平原区应在满足路基干湿状态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路堤高度、山岭区应合理确定路基填高挖深, 减少土方数量。路基断面形式应适应地形特点, 整体式路基适应平原区;山岭区的分离式路基则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路线走廊内的空间资源, 应提倡山区路线设计时对每个方向进行单独的线形设计, 或分离式、错幅布设车道。
3.1.3 桥梁、隧道设计。
桥隧位置的选择以适应地形和地理位置为最佳, 要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下, 桥梁、隧道的走向以路线走向为主 (特大桥梁、隧道除外) 的思想, 做到尽量缩短桥梁、隧道长度, 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路线。
桥梁、隧道设计前期应做好详细的地质、环境、生态调查, 桥墩的形式选择合理, 长度适当, 保证安全的同时较少不必要的浪费;隧道形式的选择适应山的走向, 洞口及附属设施安全、简洁、实用。避免不必要的设计浪费。
3.1.4 互通设计。
互通设计总体上应该重视路网调查, 掌握路网规划, 根据规范要求和调查确定立交间距, 避免出现间距太近造成的利用不充分问题, 从而造成浪费。立交设计中, 尽可能采取规模小, 造价低的立交方案。在山区立交设计中, 充分利用地形, 减少填挖。
3.1.5 交通设施设计。
合理的交通指示、警告标志标线可以提高道路的利用效率。交通设施设计应做到间距合理, 避免重复浪费, , 尽量合并设置各类沿线设施, 实现资源共享。
3.2 节约成本
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就是节约, 在公路设计中, 节约成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施工中的节能问题。二是设计阶段考虑建成后运营期间的节能问题。
3.2.1 公路项目建设期间, 施工机具将消耗较大数量的燃油、电等能源。
在设计阶段, 尽量详细调查路线经过地区的建筑材料, 本着就地取材的设计原则进行路基路面设计。
设计阶段, 还必须考虑施工单位施工组织的要求。施工区拌合场, 料场的布置问题, 只有在设计阶段全面考虑, 合理布局, 才会降低施工期间的运输浪费。
3.2.2 运营期间的运营管理、养护维修产生的能源消耗。
这主要是设计阶段要考虑养护人员居住区、养护材料堆放区等的位置问题, 降低养护期间人员和材料的运输距离过长的问题。
3.3 环保优先
环保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 公路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在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的今天, 公路设计更加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 做到不破坏、少破坏、生态恢复等。在公路总体规划中,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技术路线, 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不能超出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 降低环境的承受压力。必要时做好生态恢复设计。道路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在设计阶段要做好生态、植被恢复设计。
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系统, 道路施工的大型机械容易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包括植被的的破坏, 动物的迁移, 水循环的破坏等, 所以在施工完成后必须对生态进行修复, 重新种植草皮、树木, 引导动物回流, 疏通堵塞的河道等, 并做好保护工作, 必要时进行封闭保护。
4 结论
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低碳理念必将被更为广泛的传播。而公路交通系统能给人们提供便捷、舒适、门对门的出行, 也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同时, 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影响生态平衡, 如何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关系至关重要。
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理念与要求融入到公路设计中来, 并在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的全生命周期中推广应用, 必将降低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对于环境的破坏, 提高道路交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者的结合必将在未来的公路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 生态危机的加剧, 人们对于生态保护, 节约能源的要求更高, 而公路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设施建设, 也将面临诸多环保、节能问题。本文从低碳理念出发, 提出了道路勘察设计中的保护环境, 节约能源的一些建议, 并提出了进行公路生态恢复设计的理念。
关键词:低碳,公路设计,环境保护,生态恢复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四夫.浅谈降低造价公路设计的主要问题[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8.
[2]张唯.浅谈节能新意识在公路设计中的体现[J].科技博览, 2009.
关键词 城市道路;勘察;规范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211-01
城市道路与其他的道路类型不同,它不仅起着联系城市各功能区的作用,还涵盖美观、休闲等一系列的功能,而对于城市道路的施工来说,前期勘察可以确定道路选址线路以及道路沿线的土质结构等问题,并且能够确定施工相关的技术规范,减少因施工问题或者选址问题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工程阻滞,从而增加工程的机会成本。工程前期勘察能够确保城市道路建设符合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方案,同时也可以控制工程的成本,是道路施工方与政府出资方的双赢措施,也是现代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程序。当然,我们在进行城市道路快速勘察过程中也要对一些重点与难点进行重点勘察,并确保勘察方案符合相关的规范,以保障勘察的质量。
1 城市道路勘察的特点
城市道路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它并不仅仅就是一条公路工程而已,我们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到其相关的特殊功能。由于城市户籍密度大,功能区多,并且人口集中、人流大等特性,使得城市道路担负着更多的任务。而在城市道路勘察中,我们也不能按照常规道路,如国道、省道、城际公路或者其他类型的公路来执行,我们还必须根据城市规划的特点来进行勘察任务。城市道路勘察具有如下特点:
1)城市道路勘察跨度较大,通常横跨多个地质带或地貌单元。城市道路的建设需根据城市的面积或者道路兴建的区域来划分,通常来说,城市道路的建设跨度较大,不仅仅是指其跨多个城市功能区,还包括多个地质地貌单元区。就城市的地基而言,据地层岩土的性状以及地下水及地质条件变动,我们需要进行分段勘察,而道路勘察探点的间距也相对较小,便于测量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
2)城市道路勘察需根据城市主要道路网规划或者功能区规划来执行。城市道路与其他公路的勘察不同,其一般不需要进行选址,而仅需探查沿线的道路基况,因为,城市道路必须跟随市政整体规划或者在原有道路上直接进行以旧改新工程。同时,由于城市地下管道、线路等埋设纵横交错,我们在勘察时务必要兼顾到地下管线网路的走向以及布局。
3)勘察深度较浅、宽度较窄、单元长度较短、并且以线性、环形勘察为主。城市道路相交点较多,道路之间的单元长度较小,并呈现网络状结构,我们对城市道路的勘察除大型主干道以外,一般宽度较窄,且相邻长度较短,整体勘察以环形或者线性分布为主。
2 城市道路快速勘察相关问题分析
2.1 城市道路勘察总则
1)市政道路勘察必须结合市政整体规划建设要求来执行,并要因地制宜,选择运用各种勘察手段,积极采用新技术,以确保勘察的效果和质量。
2)城市道路勘察要做到经济合理、安全使用、确保质量、技术先进的原则。
3)城市道路勘察要尽量避开道路沿线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走线,尤其是给排水管网、输气、电、热、油等管道以及下埋电线、光纤等网络线路。同时,不能贴近或靠近陡坡边缘、防洪墙、驳岸等地貌或功能地区。
2.2 城市道路勘察目的及要求
我们对于城市道路的前期快速勘察目的在于,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道路沿线的地质、水文条件,为工程基础施工设计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快速勘察阶段,其主要的目的及要求如下:
1)详细勘察道路沿线地质地貌特征、对地貌成因以及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变动等进行分析列表,对可能影响工程施工或者后续道路使用的变动要做重点说明。
2)对城市道路沿线的地质岩土分布以及种类、厚度、坡度、地表植被状况等进行分析,确定地基以下岩层深度以及岩石的风化程度,并且对其地基的承受力做出评价和判断。
3)对道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历史、裂缝断裂带、所处具体地质带以及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等进行收集分析,并且要对地下岩层破碎状况进行测量以及危害度评估。
4)对沿线土壤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适合进行道路建设,同时对不良地质现象,如淤泥质土带、下陷带、喀斯特地带等进行测试,确定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程度。
5)详细勘察道路沿线的古建筑遗址、古河道等分布狀况以及再次发育状况,并且严查地下水的性质及水位、水文状况,并考察其在雨季或者雨天的水文状况以及对施工的影响、对工程建筑基座的影响等。同时,测试其对于岩土层的渗透性特征以及其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程度。
6)对道路沿线的地表、地下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确定施工对建筑物的具体影响程度。同时,评估道路建设及运营时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
7)对道路沿线的地表、地下管线分布进行标注分析,评估道路建设和运营时期可能会对这些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
2.3 城市道路快速勘察的重点与难点
1)勘察点的选择以及具体操作。城市道路勘察需要进行多点勘察,而勘察点的位置要注意在沿线道路的中线处进行布置,并且勘探孔的位移不能超出路基的范围;相邻勘察点的间距要保证在100 m-400 m之间,而当道路勘察需穿越河道、公路、铁路等地形或者地表建筑时应该加密勘探点,尤其是根据沿线的地质、水文条件随之调整勘探点的间距;勘探点深度应达到路面以下2 m-3 m,对于土质疏松、下陷以及土层破碎的地下岩土环境,要加深勘探
深度。
2)对于勘察土质取样问题。由于城市道路勘察的深度较小,且城市地下水水位一般较浅,其对道路路基影响较大,我们在对路基湿度状况进行判别时,要将标高以下1.5 m处确定为取样区域,但是要注意其是否为原土,而非砂土和碎石。
3)对于城市道路沿线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评估。城市道路快速勘探要加强对环境危害性的评估,一方面对环境介质的腐蚀性、破坏性等进行分析,如地下水对管道以及混凝土中的钢结构的腐蚀程度;另一方面,评估道路施工以及运营对沿线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对施工设计提出相关评价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J].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
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1 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质地貌条件较复杂,或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报告中应附地质地貌图或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如场地小且地质地貌条件简单又无不良地质现象,则在前述钻孔位置平面图上加地质地貌界线即可。当然,倘若地质地貌单一,则可免绘界线。2 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编号太多显得冗繁;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
1、Ⅰ-
2、Ⅰ-3……;岩层Ⅱ-
1、Ⅱ-
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粘土2-
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
1、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
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此外,详勘和初勘,在同一场地的分层和编号应尽量一致,以便参照对比。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④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例如填土的压缩模量、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红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⑤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⑥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3 地下水简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
3、SO2-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总工:××××××
主任工程师:××××××
工程负责人:××××××
××勘察院
××年××月××日
0前言
0.1任务由来
0.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危及人口、单位、建筑物、设施等)
0.3勘察目的、任务
0.4勘察工作评述
(前期工作评述、勘察依据、勘察时间、勘察范围、勘察工作量、勘察质量等)
1勘察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1.1自然条件
包括勘察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准确地理坐标、交通状况、气象与水文、区域经济状况等。
1.2地质环境
1.2.1概述区域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与新构造运动
(2)地层岩性
(3)水文地质条件
1.2.2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2)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3)地质构造
(4)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分析地表水系和水质状况,地下水类型、水位、水质及补给途径,岩层地下水分布及渗透特性,地下水渗透条件。
(5)不良地质现象
(6)三峡工程库水位的运行调度
(7)人类工程活动
(8)其他
2地质灾害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2.1滑坡(包括不稳定斜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2.1.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调查分析滑坡体的类型、边界范围及分布高程、面积、体积及其平面、空间形态,论述滑坡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并分析其变形破坏特性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2.1.2滑体特征
分析滑体的成因类型、物质成分及结构、形态参数、岩土力学性质和指标、厚度及分区,地下水活动状态及岩土渗透特性。
2.1.3滑床特征
滑床基岩岩性及结构,岩石力学和渗透性指标、地质构造,基岩等高线、风化程度及分区情况。
2.1.4滑移带特征
滑移带的物理组成、力学特性与结构、微结构特征,分布形态,埋深、厚度及分段。
2.1.5滑坡变形破坏发育史
2.1.6滑坡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非地质致灾因素(降雨、地震、冲蚀、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2.1.7试验成果分析
论述室外、室内进行试验的条件、相关参数和方法,对试验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并与反演分析的结果对比验证。
2.1.8滑坡推力计算及稳定性评价
(1)稳定性宏观分析
(2)计算评价
论述推力计算的典型剖面选定原则、边界条件、计算参数、计算工况、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计算结果的评述和稳定性评价。
2.2崩塌(危岩)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2.2.1范围、规模及形态
2.2.2结构特征
2.2.3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
2.2.4稳定性评价
(1)稳定性宏观分析
(2)计算分析评价
2.2.5持力岩(土)体特征
阐述持力岩(土)体的位置、岩性、岩(土)体结构、有关参数、自身稳定性和在工程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2.3塌岸特征及预测
2.3.1库岸现状(河床、河岸地形地貌等)
2.3.2塌岸区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物质成分,水理性、抗震性)
2.3.3影响库岸稳定因素
2.3.4塌岸破坏方式预测(预测方法不少于两种)
2.3.5预测塌岸影响范围及规模地质灾害体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3.1发展变化趋势
3.2危害性预测
(以居民人数、实物指标调查为基础)地质灾害体防治方案建议
4.1防治目标原则
4.2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4.3防治方案比选(搬迁、治理)及防治工程方案建议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
(经济、社会、环境、减灾效益分析与评价)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7.2建议
业主单位:
落地单位:
参加人员:
时
间:
地
点:
内
容:
1、工程简介:本工程所在位置XXXXXXXXXX。主要包含园区作物生长监控,园区气候环境监控,大棚水肥一体化,设备远程控制等。
2、现场勘查内容:
(1)、园区作物生长安装位置(2)、园区气候监控设备安装位置(3)、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设置走向。(4)、远程控制可行性方案。
3、系统方案现场勘察:通过现场专家和甲方的一起勘察,本项目所设计方案可行,可以进行施工作业。
专家签名:
甲方签名:
施工方案签名:
XXXXXXXXXXXXXX
1 报告的编写与前期工作常见缺陷
1.1 报告的编写
勘察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勘探点测放、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编录和室内岩土测试等后, 在全面收集区域地质、地震等基础资料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勘察报告。
通常的编写程序是: (1) 外业和试验检测成果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 (2) 比对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 校正现场地质编录, 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 编制分层统计表, 进行数理统计。 (3) 编绘钻孔工程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等图件。 (4) 编写文字报告。
目前, 可应用专业软件完成相关表、图及工程数据的数理统计工作。
1.2 前期工作常见质量通病
1.2.1 前期工作和勘察方案方面的不足
1) 收集基础资料不全
(1) 不认真编制勘察方案, 收集设计资料不全面。
(2) 对场地条件和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分析不足, 勘察方案针对性不强。
(3) 复杂场地工程在未作初步设计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一次性详细勘察。
2) 取样、测试工作量不足
(1) 勘察手段单一, 单纯采用钻探或探井进行勘察。
(2) 动探、标贯测试目的性不明确, 不能满足主要持力层评价的要求。
(3) 勘探深度的确定针对性不强。
(4) 不进行勘探点测量或不提供坐标高程资料和引测依据。
3) 勘察任务内容不全面
(1) 仅注重地基勘察, 未对对工程场地外围地形地貌、地下埋设物、地质构造及邻近不良地质现象进行必要的调查。
(2) 对存在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 没有布置必要的勘探试验工作。
(3) 没有进行必要的波速测试和足够数量的水、土的腐蚀性试验。
1.2.2 现场勘探取样测试与室内试验方面的缺陷
(1) 野外描述编录未与钻探同步进行, 地层描述粗略, 亚层及夹层的划分不准确, 原始资料可靠性差。
(2) 取样和测试数量偏少。
(3) 土工试验操作不符合现行规范, 试验数据失真, 指标明显不合理。
2 报告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分析和评价常见的问题
2.1 报告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论述项目概况、勘察目的、任务要求、依据的技术标准、完成的工作量、场地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各项岩土性质指标, 岩土的强度及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判;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等。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1 岩土工程地质分层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该环节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 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
(2) 分层编号方法。目前, 大多数分层是采用从上至下连续编号的方法, 综合考虑地层成因、岩性、空间分布、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进行分层、编号, 以简单明了、逻辑上科学合理为原则。
(3) 岩土工程地质层论述。详细论述各工程地质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岩性和状态。
(4)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分层论述各工程地质层的状态、物理力学指标及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成果统计结果, 评价各岩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 提出地基处理方式或基础型式, 并提供承载力指标建议值。
2.1.2 地下水简述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含水层渗透系数等指标。提供基坑降水的相关技术参数及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抗浮设计水位。
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根据场地的地质环境, 按照室内试验测试资料成果判定。
2.1.3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
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具体是指:
(1) 勘察场地有无活动断裂通过, 附近有无发震断裂。
(2) 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作用, 其发展趋势对场地的影响程度如何。
(3) 场地内是否存在液化土和软弱土。场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指场地是否处于抗震不利地段, 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和建筑结构措施后, 是否适宜该项目的建设。
2.1.4 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勘察报告的总结性成果, 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归纳, 而是简明扼要的总结性评价和建议。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 (2) 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 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可能性和适宜性。 (3) 选择持力层, 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提供地基岩土的强度参数、变性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4) 地下水、土的腐蚀性及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5) 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6) 抗震设防等级。
2.2 成果分析、评价常见缺陷
2.2.1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与评价
(1) 岩土参数统计不规范, 或因缺乏试验测试资料, 建议的设计参数依据不足。 (2) 基础方案建议缺乏全面的经济技术分析对比。 (3) 桩基工程建议简单化, 提供的承载力计算参数过分偏于安全。 (4) 地基处理方法比选分析不足, 处理目的、范围、深度不明确, 处理方法选择建议过于简单。
2.2.2 水、土腐蚀性试验与评价
(1) 不考虑干湿交替变化, 未按水上与水下各部位条件的变化, 未详细分析不同深度的腐蚀性环境类型。
(2) 水、土试样偏少或未采取相关试样或试验项目不全面, 或对腐蚀性环境类型概念理解有误, 导致判定错误。
2.2.3 场地与地基抗震分析与评价
(1) 未对工程场地进行波速测试, 对覆盖层厚度的判定错误, 造成场地类别判定错误。 (2) 地基液化判定不遵照规范说明判定过程。 (3) 不注意收集区域构造地质资料, 对穿越场地的断裂带位置、性质、活动性以及对工程的影响说明较含糊。
2.2.4 基坑与边坡工程
(1) 对基坑边坡稳定性验算参数的建议经验性太强, 未进行相应的取样和岩土测试, 依据不充分。 (2) 基坑降水支护分析和建议过于简单化。
3 图件中常见缺陷
平面图未交代拟建建筑与已有建筑相对位置关系, 未说明拟建建筑层数、未标注外形轮廓尺寸、未明确高程引测点。柱状图中未反映原位测试及取样成果数据。剖面图中未反映地下水位、取样、原位测试等信息。图、表中相关责任人签字以打印代替手写。
4 结束语
通过详勘阶段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及常见质量通病的总结归纳, 基本反映了当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中容易被报告编写者忽视或模糊处理的问题, 以期引起勘察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借鉴, 努力提高编写水平, 共同促进勘察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CECS99:98,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S].北京: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1998.
[2]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勘察报告道路】推荐阅读:
勘察文件质量检查报告11-05
岩土工程勘察认识实习报告06-05
勘察总结06-04
勘察岗位职责06-10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07-22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05-31
岩土工程勘察纲要范文10-02
高速公路地质勘察总结05-26
公路工程的地质勘察06-05
地质工程勘察作用探讨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