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 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光照时间B.光照强度C.光照长度D.光照速度
答案:B
第2题 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频度定律,不正确的是( )
A.E级越高,群落的均匀性越太B.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C.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D.B、C、D级的比例增高,群落中种的分布变均匀
答案:D
第2题 自然环境中影响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因子是( )
A.限制因子B.生态因子C.生存条件D.环境因子
答案:B
第4题 下列植物中防风能力最强的是( )
A.常绿阔叶树B.灌木C.针叶树D.落叶阔叶树
答案:A
第5题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最基本的单位是( )
A.群丛B.群系C.植被型D.群系组
答案:A
第6题 提出“优势、丰盛、常见、偶见、稀少、很少”的多度等级划分方法的是( )
A.奥斯汀B.克列门茨C.德鲁提D.布朗一布朗喀
答案:B
第7题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周转期是.( )
A.周转率的倒数B.能效的倒数C.流入量除以库存容量D.流出量除以库存容量
答案:A
第8题 生物个体间竞争剧烈,对抗作用强,则其内分布型是( )。
A.成丛分布B.均匀分布C.随机分布D.群集分布
答案:B
第9题 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B.衰退型种群C.稳定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
答案:A
第10题 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以微观层次为主B.向微观和宏观发展C.以宏观层次为主D.以个体层次为主
答案:B
第11题 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原因是由于( )
A.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B.它研究内容的广泛和深入C.它的理论逐渐形成D.以上全部内容
答案:D
第12题 1866年首次定义“生态学”一词是由( )
A.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B.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C.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D.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答案:C
第13题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是由于( )
A.从其他科学那里直接引入B.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C.生态学研究层次D.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答案:D
第14题 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丰富的生态学专有名词,它的主要内涵是( )
A.生态环境B.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和C.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D.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答案:B
第15题 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
A.周期性波动B.不规则波动C.季节消长D.种群平衡
答案:B
第16题 不属于群落成员的是( )
A.亚优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优势种
答案:C
第17题 粳稻和籼稻属于( )
A.气候生态型B.土壤生态型C.生物生态型D.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A
第18题 高原植物叶肉组织具有丰富的含较多单宁或胶状物质的`异细胞,其作用是( )
A.形成CO2的储库B.增加抗寒、抗旱能力C.有利于增加光的吸收量D.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答案:D
第19题 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弹性,这种植物往往是( )
A.中生植物B.旱生植物C.湿生植物D.水生植物
答案:D
第20题 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的因子是( )
A.主导因子B.生态幅较窄的因子C.生态幅较宽的因子D.限制因子
答案:B
二、填空题:共20个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第21题 一般来讲,土壤的质地可分为沙土、黏土和__________三大类。
答案:壤土
第22题 凡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__________。
答案:植被型
第23题 林业上常用__________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答案:郁闭度
第24题 可持续发展遵守的三个原则是: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__________
答案:持续性原则
第25题 草原生态系统从垂直分布来说可分为苹本层、__________和根三层。
答案:地面层
第26题 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
答案: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
第27题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最初时期主要沿用研究生物科学的方法,实验室研究是一种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能够__________某种生态状态,观察它们的某种特征。
行政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结果,它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即通过生态系统的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1
公共行政研究中的生态学方法最早是由J.M.高斯提出的,里格斯进一步发展了高斯的理论。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分析了行政和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政治的以及通讯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里格斯把行政生态学定义为“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科学2。
里格斯将社会行政划分为农业行政形态、过渡形态和工业行政形态。与之对应的,提出三种行政模式,即溶合型行政、棱柱型行政和衍射型行政。溶合型行政处于传统农业社会中,即还未形成明确的社会分工,行政效率极为低下。棱柱型行政处于过渡社会中,该社会形态既保持着传统社会的一些特征,又具有现代社会的一些因素。衍射型行政处于现代工业化社会中,政府职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讲求的是行政的效率和科学性。根据这一理论,中国属于棱柱型行政模式,社会经济结构是“集市—有限市场”,日本属于衍射型行政模式,社会经济结构是“市场—企业结构”。
二、中日公务员考试社会生态环境比较
里格斯认为,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生态的要素包括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符号系统和政治架构。
2.1经济要素比较
“集市—有限市场”的一个最明显特征是“价格不可决”,它影响到行政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行政职位的授予、荣誉及薪水的确定,“市场”与“身份”同时在起作用。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不断简政放权。同时会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又要求政府既需要精通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又需要从宏观上掌握全局、具有战略眼光的管理人才。这要求公务员有较高的素质。
而日本作为现代化工业社会,社会经济运行遵循价值规律,根据“功力”与“理性”的市场原则进行交换。在这种经济结构下,整个行政制度也市场化。最明显的是人事行政,政府机构与行政官员之间是一种基于契约的雇佣关系。
日本属于强中央的集权管理模式。只有将本国极为有限的、最为优秀的人才集中于政府,才能够充分发挥国家在经济起飞中的重要作用。短小精干、效率极高的公务员队伍为国家的经济起飞创造了各种条件。
2.2社会要素比较
中国处于棱柱型社会,家庭福利、裙带关系和偏袒在分配各种行政职务、履行行政功能方面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团发展比较脆弱。我国社团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利益冲突,真正意义上代表各种利益要求的社团还不存在。在我国,政府官员升迁的依据除了能力才干外,其家庭和社会背景仍起着重要的影响。
而在日本,社会分工极为发达,代表不同社会利益的功能性社团种类繁多,尤其是与行政的关系非常密切。利益集团为政党提供资金、竞选上的支持,政党则在政策主张中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
2.3符号系统比较
在中国,公务员法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性法律。它强调要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时,公务员法强调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在衍射型行政模式中,政府的权威来自人民,政府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监督。日本作为典型的现代化工业社会,以日本国宪法所规定的体制为基础运行。它最重要的三大原理是:主权在民、尊重基本人权和和平主义。
2.4政治架构比较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活动。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对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强调德才兼备的标准。
日本的公务员制度采取“政治中立”原则,即公务员不得参与党派斗争活动,不得参与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摘要:公务员考试制度作为现代化人事行政制度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各国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角度出发, 从经济、社会、符号系统、政治架构四个方面比较中日两国公务员考试社会生态环境的异同。
关键词:中日,公务员制度,行政生态学
参考文献
[1]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3月
[2]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
[3]里格斯.行政生态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摘要: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经典生态学时期对植物、动物的研究到现代生态学时期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生态学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在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其对人的关注也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研究客体开始了对人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向,即人类生态意识渐渐觉醒,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人类生态学出现。人类生态学已成为生态研究的重要动向,将成为生态学发展的新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6-05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前进的步伐。在人类历史中,生态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生态学到人类生态学亦经历了自然和社会科学家们的艰辛探索,在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生态学的关注点逐渐从单纯针对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等的研究转向对人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即人类生态意识慢慢觉醒,开始了生态学向人类生态学的转向。现代生态学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提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动向,即人类生态学将成为生态学发展的新的重要方向。
〖BT4〗一、经典生态学时期
(一)萌芽时期
早期人类对自然既恐惧又迷恋,在这种矛盾心态中形成对自然的博物学式的了解。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各种动物的生态习性,猎人对于猎物,渔民对于江河湖海的生物,牧民对于牲畜,都有着丰富的感知和实践经验。同时,早期的采药者开始研究植物的属性。这些都是早期的生态学知识,是人类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迄今为止它们仍然是生态学研究的源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1200年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原始的生态思想。“《尔雅》一书中就记载了176种木本植物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专门论及水土和植物,记述了植物沿水分梯度的带状分布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1]。 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注意到了植物生长与其生长环境的密切联系,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就记载有“欲知地道,物其树”。到公元前100年前后,在我国已经确立了二十四节气,节气的划分综合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景象的变化,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态现象和气候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描述鸟类生态的《禽经》,书中对各种鸟类的命名、形态、生活习性等内容做了总结。到了公元6世纪,中〖HJ58x〗国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从农民当中所获得的生产经验,著成《齐民要术》,该书涉及了包括农作物栽培,经济林木生产,如何利用野生植物以及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等的饲养等内容,书中蕴含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生态知识的最早记载。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的著作《动物志》中就已经对动物做了分类,并且对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形态,以及动物的习惯与性格的差异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还将动物与人类在自然属性方面进行了对比。随后他又写了《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动物之运动》,也叫做《动物四篇》。这些著作依据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食性对动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了动物与生态环境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后来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积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荻奥夫拉斯图斯(公元前370~285B.C.)在《植物群落》一书中,撰述了陆地及水域中的植物群落和植物类型与环境的关系,被后人认为是最早的一位生态学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A.D.)所著《博物志》一书可以说是一部出色的百科全书,“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两部百科全书:瓦罗(Varro,116B.C.~27A.D.)九卷本的Disciplinae 和塞尔苏斯(Celsus,25 B.C.~45 A.D.)的Artes。相比之下,普林尼的《博物志》是更为庞大和出色的一部,几乎囊括了整个自然界各个方面的内容,小普林尼概括说这是‘一部全面而渊博的著作,其丰富程度不亚于自然本身。” [2]它为后人研究古代人的生态知识和生态观念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和依据。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文艺复兴之后,生态学也和其他的自然科学一样,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代之后,重新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1670年,英国科学家波义尔(Boyle)用一些小动物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和阐述了低气压对动物的影响,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雷米尔(Reaumur)在其著作《昆虫自然史》中,探讨了有关积温与昆虫发育生理的关系,成为研究昆虫生态学的先驱。在其后的昆虫学家亨利·法布尔用毕生的经历和心血完成了《昆虫记》这一巨著。为昆虫生态学的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49年至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布丰(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发表了包含36卷的《自然史》巨著。在该书中的《动物史》、《鸟类史》、《爬虫类史》等卷册中揭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提出了“生物变异的原因基于环境的变化”的原理。他的这一思想对于近代动物生态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807年,德国学者洪堡德(Humboldt)在其《植物地理论文集》一书中最先发现了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性和垂直分异性,揭示了自然界植物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集合而成群落这一现象。他在1799~1844年的美洲之行的基础上,把植物地理的知识系统化,被称为近代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群落学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生物是可以变异、进化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他的论述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学和进化论的发展。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即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正式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1877年德国学者苗比乌斯(Mobius)通过研究牡蛎群落提出了生物群落(biocoenose)这一术语。1896年德国学者斯罗特(Schroter)首次提出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两个重要概念[1]。1895年Warming发表《植物分布学》,并与1909年将其英文版易名为《植物生态学》,此书和1898年德国辛珀尔(Schimper)发表的《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一起被认为是两部生态学的划时代巨著,全面总结了19世纪末以前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成就,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成长和成熟,并使之成为生态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更加广泛。在此期间,美国的爱默生(Emerson)等写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被公认为是当时内容最丰富、最完整的动物生态学教科书,它标志着动物生态学进入了成熟期。虽然动物生态学的成熟要晚于植物生态学近半个世纪,但在进入了20世纪以后,动物生态学研究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同时,植物生态学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和北欧学派等几个研究中心。
〖BT4〗二、现代生态学时期
如果说植物生态学观察研究和动物生态学观察研究的实现是生态学发展的第一步,那么,生态学第二步的重大发展就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响,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 在他的著作中开始强调食物链的问题;德国水生生物学家蒂内曼(Thienemann,1939)把生态系统分成生产者(如植物利用日光能合成糖类)、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三个部分,建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Birge和Juday通过对湖泊能量收支的研究,发展了初级生产的概念,开创了生态学营养动态研究的先河;1942年美国学者林德曼(Lindemann)发表《生态学的营养动态》一文,强调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随着热力学和经济学的概念深入到生态学研究之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也为生态学带来了自动调节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使得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可能。于是,生态学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始涉及到农、林、牧、渔、野生生物管理和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课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生态学家E·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著作《生态学基础》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和马加莱夫(Margalef,1967)进一步研究了生态系统中结构和功能间的调节及相互作用。美国的博尔曼(Bormann)和利肯斯(Likens,1981)合著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系统阐述了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美国的Shugart和Neill(1979) 的《系统生态学》,以及Jeffers(1978)的《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等著作,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促进了系统生态学的发展,使生态系统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理论。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更加广泛。在此期间,美国的爱默生(Emerson)等写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被公认为是当时内容最丰富、最完整的动物生态学教科书,它标志着动物生态学进入了成熟期。虽然动物生态学的成熟要晚于植物生态学近半个世纪,但在进入了20世纪以后,动物生态学研究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同时,植物生态学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和北欧学派等几个研究中心。
〖BT4〗二、现代生态学时期
如果说植物生态学观察研究和动物生态学观察研究的实现是生态学发展的第一步,那么,生态学第二步的重大发展就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响,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 在他的著作中开始强调食物链的问题;德国水生生物学家蒂内曼(Thienemann,1939)把生态系统分成生产者(如植物利用日光能合成糖类)、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三个部分,建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Birge和Juday通过对湖泊能量收支的研究,发展了初级生产的概念,开创了生态学营养动态研究的先河;1942年美国学者林德曼(Lindemann)发表《生态学的营养动态》一文,强调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随着热力学和经济学的概念深入到生态学研究之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也为生态学带来了自动调节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使得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可能。于是,生态学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始涉及到农、林、牧、渔、野生生物管理和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课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生态学家E·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著作《生态学基础》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和马加莱夫(Margalef,1967)进一步研究了生态系统中结构和功能间的调节及相互作用。美国的博尔曼(Bormann)和利肯斯(Likens,1981)合著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系统阐述了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美国的Shugart和Neill(1979) 的《系统生态学》,以及Jeffers(1978)的《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等著作,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促进了系统生态学的发展,使生态系统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理论。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更加广泛。在此期间,美国的爱默生(Emerson)等写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被公认为是当时内容最丰富、最完整的动物生态学教科书,它标志着动物生态学进入了成熟期。虽然动物生态学的成熟要晚于植物生态学近半个世纪,但在进入了20世纪以后,动物生态学研究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同时,植物生态学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和北欧学派等几个研究中心。
〖BT4〗二、现代生态学时期
如果说植物生态学观察研究和动物生态学观察研究的实现是生态学发展的第一步,那么,生态学第二步的重大发展就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响,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 在他的著作中开始强调食物链的问题;德国水生生物学家蒂内曼(Thienemann,1939)把生态系统分成生产者(如植物利用日光能合成糖类)、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三个部分,建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Birge和Juday通过对湖泊能量收支的研究,发展了初级生产的概念,开创了生态学营养动态研究的先河;1942年美国学者林德曼(Lindemann)发表《生态学的营养动态》一文,强调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随着热力学和经济学的概念深入到生态学研究之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也为生态学带来了自动调节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使得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可能。于是,生态学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始涉及到农、林、牧、渔、野生生物管理和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课题。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4、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5、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6、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从未生长过植物的地方开始)。
7、种群: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4、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5、城市生态管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协调度进行管理和调控。
二、填空题
1、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有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六个水平。
2、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农村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3、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也是异养型生物,小型消费者,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
4、初级生产者的能量与物质有三个去向:采食、呼吸、自身积累。
和胎儿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对建筑物的损害
4、城市植被的作用有哪些?
改善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灾减灾、保健卫生、心理健康、观赏游憩
5、城市用地分类有哪些?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6、城市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哪些?
城市拥挤、住房紧张、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失业率犯罪率增加
7、城市能源利用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充分利用能量资源、减少浪费;发展生物能源、开发垃圾能源,建立合理化的生产--消费体系;开发无污染少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本身能抗御外界干扰、恢复平衡状态的临界限度。
9、城市生态学: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0、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1、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12、归化植物:区内原无分布,而从另一地区移入的种,且在本区内正常繁育后代,并大量繁衍成野生状态的植物。
13、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4、城市人口容量:指特定时期内城市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区域所能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的城市人口。
15、生态流:反映生态系统中生态关系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信息交流、价值增减以及生物迁徙等的功能流。
16、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设中,应该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共设施、绿地做出环境影响评价。
17、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
18、生态风险评估: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19、生态规划:指运用生态学原理,综合地、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20、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1、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22、种群密度:每一种群单位空间的个体数
23、城市化: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5、建设部规定2010年城市绿化率不低于 30%,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 35%。
6、据研究一公顷阔叶林每天消耗1吨二氧化碳,产生0.75吨氧气;一公顷草坪一小时消耗15公斤二氧化碳,产生10.9公斤氧气;成人每天消耗0.75公斤氧气,呼出0.9公斤二氧化碳。
7、一般城市70-90每平方米/人,居住用地18-28每平方米/人,道路广场7-15每平方米/人,绿地大于等于9每平方米/人。
8、一般城市10000人/平方千米合理,特大城市12000人/平方千米;省会、加工城市10000人/平方千米;港口城市6000人/平方千米;县级城市9000人/平方千米。
9、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0、城市生态管理的途径有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社会方法、数模方法。
11、人类即使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又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12、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温度高于郊区气温的形象。
13、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栽培和野生两种类型。
14、“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小鱼吃泥巴”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是生态系统中的种内竞争。
15、城市生境制图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把各种生境类型落实到地图上,制图方法有选择性制图、代表性制图、整体性制图三种。
16、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估与优化的常用方法有专家评估法、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其中专家分析法有个人判断预测法、专家会议预测法、头脑风暴法、专家系统。
三、简答题
1、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交通便捷(5)信息传递快速(6)需水量增加(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
2、城市水的污染有那五个类型?
①无机物污染、②有机物污染、③生物污染、④热污染、⑤放射性物质污染
3、简述噪音的危害有哪些?
①干扰睡眠、损伤听力、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儿童
污染的新能源;控制城市人口,加强能源利用与人类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
8、城市生态社区的特征是什么?
1)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居住功能,并为之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生活保障、环境保障和心理保障,是生态社区具有温馨的家园特征;(2)生态社区是街道生产与生活综合开发的经济文化型居住区,即应创造安全、舒适、方便的智能化的人类生活住所,又要提供便利就业条件和满意的社区服务设施;(3)生态社区应有一流的、洁净的环境,舒适的住房空间,和谐的邻里关系,亲切的乡土感情,与人的活动场所,方便的文化社会设施,宜人的居住区景观;(4)居住区市居民各项社会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便捷的交通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社区的环境建设要同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9、城市自然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生物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的保护、地质矿产资源和自然历史遗迹的保护、水资源保护、生境保护
10、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的生态工程有哪些? ⑴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①能源化技术②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技术③物质在利用技术;⑵固体废弃物无害技术
11、城市生态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人与自然协调原则、资源利用与更新协调原则、环境胁迫与环境承载力协调原则、三个效益统一原则城乡协调原则
12、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表现有哪些?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认识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城市生态系统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式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13、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联系性原则、生态流原则、生态位原则、限制因子原则、生态演替原则、生态平衡原则、人与自然统一性的原则
14、什么是特尔斐法?它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特尔斐法是美国兰德公司1964年首先采用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充分发挥专家对问题的独立看法,然后归纳、反馈,逐步收缩、集中,最终导致评价与判断的产生。
基本过程:确定提问的提纲;选择专家;调查结果的归纳、反馈和总结。
15、城市生态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答:功能,结构,协调度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当前城市问题实质上是生态问题? 答:(1)城市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形的,物流链是很短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2)城市中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其中利用自然资源的份额较少大部分是人工辅加能源,且又以矿物能源为主。煤炭和石油等燃料消耗了大量氧气加重了大气污染能源使用的浪费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重。3)城市中各部门分割行业间常常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4)城市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看重当前经济利益。答:1)综合性。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为指导,在单项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能直接反映城市功能,结构及协调度的综合指标。2)代表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庞大,具有多种综合功能,要求选用的指标最能反映系统的主要性状。3)层次性。根据不同评价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分层分级。4)可比性。既充分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河间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5)可操作性。有关数据有案可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用。
6、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1)整体优化原则 2)协调共生原则3)功能高效原则4)趋势开拓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保护多样性原则7)区域分异原则
7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的。B人口容量的基础是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虽然远远高于农业生态系统,但其初级生产量的大部分被绿色植物的自身呼吸所消耗。C高人口容量需要依靠高投入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高产出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高人口容量的基础,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是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投入下维持的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高产出需要通过浇水、施肥、松土、除草、育种、使用农药等措施来实现。D人口容量受众多因素制约食物资源, 能源, 分配制
度E人口容量是一定生活、消费、水平下的容量 F人口容量参数的不确定性①资源系统支持能力的不确定性②人类消费水平的不确定性③科技发展水平的不确定性
13、试述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的特点?
5)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6)城市中密集的人口鳞次栉比的房屋,把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盛行的空调和人工照明,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及各种高效方便的自动车辆使人陶醉在舒适和人造美中,这一切都是人类在进行着自我驯化其结果是人和自然的隔绝,以及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紧张。
2、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2.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3.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研究4.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研究5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6.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间关系的研究
3、城市生态系统分析的步骤有哪些?
⑴根据规划要求选择有关专业,由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的不同,各个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也可能有所差异。⑵生态要素资料的收集与调查各种社会、经济和自然数据特别是图数据重要⑶.生态适宜度分析在收集和调查取得资料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域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各类用地进行适宜度分析。⑷ 编制规划在以上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制定单项的和综合的城市生态规划在这一过程中GIS技术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⑸.公布规划草案征求意见。公众和领导。⑹.确定规划,上报批准 在多方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规划,最后予以确定,得到批准后应成为一种法律,不得随意更改。
4、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并举例说明? 答:1)经济基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与经济有着密切联系,从历史看人类能够进入城市生活,首先取决于一些技术发展成果,尤其是农业技术的发展2)自然条件。人类古老城市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河流,如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等,都是必然的,因为这些地区气候、土壤适合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敏感因素,大多数城市建设都要选择在气温适中的地带。地貌是决定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多数城市建立在平原、河谷阶段、山间平地、丘陵地带。3)社会因素。城市社会不能过各自为政,自己自足的生活,劳动分工已经决定了人们生活的相互关系。
5、城市生态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有哪些?
答:1)生态功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2)人口容量规划3)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包括大气环境,城市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声环境。4)园林绿地系统规划5)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6)城市综合生态规划
8、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生态学原则有哪些?
答:1)建成群落原则2)地带性原则3)生态演替原则4)潜在植被理论5)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6)景观多样性原则7)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9、城市自然保护的建设途径有哪些?
1)制定城市自然保护规划2)建立城市自然保护区①对你减去进一步调查评估,自然资源、土地利用、保护对象分布数量等、社会经济状况②制定保护建设规划③提出自然保护的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申报理由--地点及设想--保护对象分布--资金预算--经济效益预算④可行性研究⑤编程设计任务书及方案设计⑥施工验收3)建立生态园和自然中心
10、城市生态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1)资源管理。包括土地、水、能源。2)环境管理。包括水、土、气的人为污染管理及环境卫生管理3)人口管理4)景观管理。包括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及名胜古迹
5)综合管理。空间管理为基础,人口管理为主轴,行政管理为重点
11、什么是城市热岛?它是怎么形成的?有何对策? 城市热岛: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由内向外降低,城市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形成:由于城市中由水泥、沥青、砖石等所构成的下垫面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导热率高、白天贮热多、日落后能够通过长波辐射提供较多的热量给地面的空气、加之空气中污染物多, 特别是CO₂能吸收较多的热量;同时城市中又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城市中密集且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密集大大减少了地面长波辐射的损失,通风不良也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这就使得城市温度高于郊区。
12、城市人口容量的基本特征?
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A人口容量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容量如果人类只是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之一,按其在营养金字塔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人口的环境容量是十分有限
城市也是一个物质循环系统它也有物质的输入、输出和内部的转移变化。城市的物质代谢可概括表示如图
14、城市发展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城市产生及产生条件。即城市形成的时间、地点、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等。这是按照发生学观点研究城市的第一步,它将有助于阐明城市的职能和城市区位的特征。
2.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即按照社会经济历史事件发展阶段,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实质性差别的转折时期,诸如:城市职能什么时期发生变化?等等。3.阐明城市各历史阶段的生态环境特征。从城市生态研究角度出发,具体报考以下几点:(1)城市的历史职能和规模。城市的历史只能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演变有密切关系,与此相关的是城市规模历史的发展。2)城市内部的物质基础、布局结构的历史变化特点。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各物质要素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查明该要素的形成时期、建设进程、布局安排等变化情况,对当前城市系统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3)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规模、生产力发展水平、外部交流的范围与频率等等变化,必然导致城市环境的改变。
15、何谓生态平衡?谈谈你对生态平衡的看法。
200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科目名称:生态学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1、请分析“生态文明”的内涵。(10分)
2、请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0分)
3、从防治灾害的角度,如何理解“湖南是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10分)
4、在现代社会,如何协调“生态”与“生存”的矛盾?(15分)
5、请自选一个经典的人工生态系统,说明 其主要结构和功能。(25分)
6、论述建立“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学意义。(30分)
种群生态学(2000年)(五选四)
1、生物种间竞争的基本模型(Lotka-Voltera模型)对生态位概念的发展有何联系?
2、试从种群的三大生态特征来阐述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在分析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论述数学模型在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
4、请归纳种群调节三大学派的特点,并谈谈你对种群调节的看法。
5、请用种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来阐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种群生态学(2001年)(五选四)
1、简述种群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2、举例说明K选择和r选择的生态学含义,及其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意义;
3、任选一常用的种群数学模型,对其进行生态学意义及局限性的分析;
4、简要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并指出各类种群数量波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生态学,设计,应用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 如今的室内设计早已不是装修这么简单的事情。准确地来讲应该是室内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最主要的目的, 是创造出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等的空间。生态学在室内设计中的研究和运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室内设计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室内设计师也应该以保护环境为己任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
一. 生态学与室内设计
1. 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主要研究有机体以上的组织层次, 属于宏观生物学的范畴。目前主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无论在哪个层次,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都离不开生物与环境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室内生态环境的形成
室内生态环境是一个空间实体, 室内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重要人居环境。随着室内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自然要求把室内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 从而构成了重要的人与室内环境的生态关系。既然室内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 它就和城市生态环境有着相同的特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进化。
二. 人对室内生态环境的要求
室内设计往往要利用室外环境因素, 要营造室内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就要充分利用室外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在室内设计中, 室内空间中的窗和阳台是引入室外环境因素的最好桥梁, 通风采光借静都需要它们。跟室内空间紧紧相连的建筑体所在的位置和周边环境, 也对室内的温度、湿度、光、视线、声环境造成影响。
人们对室内生态环境的要求, 其实很简单, 就是健康舒适能持久使用。
但越是简单的要求, 事实上室内生态环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三. 室内生态的环境问题
1. 室内的空气污染
(1) 室内装修所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引起的室内环境污染, 比如地板砖、墙面漆、墙纸还有家具, 都含有甲醛、苯、醚类、脂类等挥发性有机物会散发到空气中污染
室内环境。
(2) 人在室内环境中吸烟也会造成室内的空气污染。
(3) 室内用具的使用也会造成空气污染。比如天然气的使用, 被褥的使用等等。
2. 室内噪声污染
噪音与其它有害物质引起的公害有很大的区别。噪音对环境的影响不持久, 噪声源停止, 噪音也就相应消失。室内噪音将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干扰工作、妨碍谈话、使听力受损, 甚至引起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四. 室内生态环境设计
室内生态环境的设计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绿色设计。它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在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 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 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确保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达到人与自然双底的住宅。
1. 引入自然因素
将自然因素引人室内, 不仅是为了生态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工装饰而使室内设计显得生硬的现象, 强调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前提下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人们往往通过引人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光、电流等自然因素来实现其目的。植物、水体、山石除了有良好的景观作用外, 还具有美学、生态学, 降低噪音等方面的作用, 并能起到有效的调节室内气候的作用。在设计中, 可运用多种手段将自然因素引人室内, 如搬进直接将花草、山石等搬进室内、微缩自然景观, 运用灯光来点缀用鹅卵石等铺装的小道等, 将室外的自然景观“借”到室内环境中, 再加以艺术手法的修饰, 是室内外环境有机的结合, 相互渗透。
2. 使用天然材料为原料的建材
天然材料的运用使室内洋滋着大自然的气息, 必然会成为营造室内绿色环境时所刻意追求的效果。“自然饰材”也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居住环境。在室内施工中的材料选择, 比如饰面材料, 地板材料, 人们也越来越偏用自然的建材, 像实木地板, 实木的饰面等。除了自然材料的选择之外, 还选择一些“绿色材料”, 它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无污染、可再生、节能性等特征。目前, 已研究出的无毒涂料、再生壁纸、人造板材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家具的选用方面, 人们最关心的是价格又款式、做工, 而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的材料却未能考虑, 选用“绿色家具”可减少室内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量。因此, 我们应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制作的家具, 这样就不会给室内环境带来污染。
3. 合理的室内布局, 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
室内布局、改造、再利用, 应利于通风、降低噪音、以减少破坏为主要目的。在家具的选型和设计上, 应符合人体尺寸, 操作方便, 避免产生疲劳。设备选用应以节水、节电, 减少废水、废气排放为原则, 并运用生态技术, 形成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4. 室内设计中的节能处理
室内设计中要尽量使用高效低耗的能源, 降低能耗。如使用节能灯, 并使用智能节能技术。其次使用长寿命、易再生的建筑消耗品。同时注重自然通风和采光, 根据生态指标, 其中全年应保持室温在17℃~27℃之间, 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另外水资源的缺乏问题日渐严重, 在室内设计中应有效利用水资源。如使用节水马桶、水龙头等。最后作为室内设计师, 应勇于挖掘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潜力, 为室内节能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新学派 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 世纪7 0 年代初以来形成的一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支学派,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从生态危机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革命”中找到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结合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廉·莱易斯和加拿大的本·阿格尔。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派别较多,但就其基本观点来说,还是比较一致的。他们认为,首先,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突出的问题,应强调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他强调内部社会关系而不是强调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来论述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在当今生态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应当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社会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外,补充第三个同样重要的范畴——生产条件。
其次,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消费”是人性的扭曲,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们主张应予批判,进而提出“劳动闲暇一元论”。当代资本主义为克服经济危机,力图歪曲满足人们需要的本质。这种“异化消费”导致刺激“异化生产”。因此,他们认为首先消灭“异化消费”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地制止生态危机。
再次,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种“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所谓“稳态”,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状态。这样既可防止不合理的过度生产和消费,又能防止异化和分裂人的存在的社会状态,克服“异化消费”。
第四,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暴力革命”,应当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他们的生态危机理论去发动人民批判资本主义的那种集中化、官僚化的违反自然和人性的倾向,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创造条件,解决所有制问题,最终把生产过程的分散化、民主化、工人管理这三者结合起来,以建立实行“稳态”经济的社会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高生产、高消费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人的异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透过生态环境问题,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和自然的严重损害,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倡导生态保护,主张人类和平,着眼人类的未来,把人类的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在诸如维护和平,提倡男女平等和政治民主,建立国际新秩序等方面的国际活动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绿色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西方思潮一样,在理论上也存在着复杂的成分,既有科学的一面,又有其局限性。
(一)在基本理论的构建方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贯穿其理论的始终,存在不少理论自相矛盾的地方。它把生态问题作为理论构建的核心,通过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这样必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用“生态危机”代替“经济危机”,其结果是必然导致否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进而取消社会变革,转移了人们反对资本主义的视线和方向。
(二)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暴露出片面性和局限性。他们批判资本主义的集中化、官僚化和技术统治论本来是正确的,但是把这些都归结于工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进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构成整个工业文明基础的现在科技体系是有失公允的。又如,它主张的稳态经济是以企图追求产品质量和经济的零增长为前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的。这在当今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对经济总量形成严重压力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必然导致新的供应不足。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再次做了强调。这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科学选择发展路径,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
(一)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培育全民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亲和型产业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其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农业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管理和市场准入体系。其二、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控制污染物的总量。其三、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加快生态旅游开发,积极发展绿色商贸、绿色物流,发展金融保险、科技咨询、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抓好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严格控制并逐渐减少各个领域的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总量。
(三)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第一、建立综合决策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用行政手段维护好生态环境。第二、出台相关政策,综合利用价格、税收、信贷、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调动各地各个行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第三、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俊杰,张红.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
【生态学考试题】推荐阅读:
城市生态学期末试题09-09
博士农业生态学试题10-05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1-06
城市生态学考试必背07-08
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09-06
林业生态工程学试题10-28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10-04
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考试88分06-23
生态学论文05-26
《普通生态学》论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