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推荐8篇)
浅议大学英语泛读
文章分析了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泛读教学与精读教学、文化背景常识、篇章分析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在英语泛读教学的质量.
作 者:刘娜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09 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 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泛读 精读 教学 目的与任务在高中阶段,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目前英语阅读能力低下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极为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依靠教材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已经远不能达到新课标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达到的阅读能力的要求, 因此, 探求更多的教学资源来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已成为必然, 而英文报刊以其时效性、实用性、广泛性和趣味性等优势成为最佳的英语阅读教学辅助资源的首选。
在新的英文教学课改中要求英文教学转向对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 不像之前过分地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在新课改下英语教学课程强调拉近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多加交流, 提高英语各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应该合理计划英语泛读教学
1.开设泛读课。每周开设一节泛读课, 每节课阅读三四篇300-400字的阅读材料。这样每学期按18周来算, 一共可阅读约70篇文章, 高中三年就可以阅读大约400篇文章。
另外, 每周还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任务, 每周阅读5篇英语文章。其阅读量可达12万字左右, 是中学六年教科书词汇总量的两倍, 帐不可细算, 长期下来, 学生会受益匪浅, 英语阅读能力会在无形当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 泛读教学除了时间的安排要纳入计划外, 我们也要规定教学指标, 如对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项目要做出具体的安排。
2.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老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阅读方法地选择取决于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目的。有时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可以几种阅读方法交换使用。教师在分配学生阅读任务时, 应指导学生选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 以便学生更好地阅读, 更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阅读方法:a.掠读, 即采用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 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和主题句, 不去纠缠某些细节, 而影响掌握全文的大意。b.扫读, 即在浏览全文的过程中, 有意识、有目的地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或找到需要的细节, 对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c.猜读, 即阅读时, 遇到个别生词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等快速猜测、判断某词的含义, 不中断阅读过程, 从而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提高阅读速度。d.悟读, 即在阅读中领悟词、句、篇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重视标题、主题句、开头或结尾等段落的阅读和理解。
3 . 做好阅读评估, 保障泛读效果。泛读不等于完全放手、放心地让学生自由地、自觉地读。教师应发挥其指导作用, 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 规定完成的时限。教师要在特定的时间对课外泛读任务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多样, 但坚持一个原则:保持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泛读情况定期检查,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近来的阅读进展情况, 反省自己的不足,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从检测中获得数据与信息,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必要时还应调整阅读材料。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张阅读卡, 在卡上明确标明每篇阅读文章的阅读速度、理解率、阅读效率和成绩等。学生通过阅读后评估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率, 进行自我调节, 加速阅读节奏, 活跃思维, 增强紧迫感。
三、英语泛读课的教学研究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要求, 英语教学要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学英语的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于是笔者在泛读课教学中曾做以下实践:如让学生在做好预习的基础上, 设计文章脉络结构图, 从文章所示信息大胆设计“隐含”问题, 在课堂上相互提问, 展开讨论;对于较短的文章, 则采用限时阅读的方法, 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 检测理解效果;对于故事性文章, 则让学生在预先阅读准备的基础上, 在课上口头汇报, 复述故事的一部分, 或续写故事结尾, 或改写故事高潮, 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编写, 比比哪个组的改写最吸引人, 最新颖, 最合理, 最巧妙;对于说理的文章, 则让学生根据我所给出的不同话题, 展开自己的一番说理, 课上汇报讨论。
这些任务驱动策略,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思考、合作、竞争的过程中, 既完成了学习任务, 又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阅读积极性。特别像在学习I have a dream这样的文章时, 我要求学生课后模仿读音, 课上就进行“模仿秀”, 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 又鼓励学生在泛读课上大胆开口, 享受朗读的乐趣与模仿的喜悦。
总结:在泛读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该做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学习群体的协作者。教师选取的材料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符合高中生阅读需求和阅读能力;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要合理新颖, 能反映学生的知识需求,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对学生的活动及时作出积极的评价。
要开设泛读课程, 要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变得尤为必要。教师要坚持进修, 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补充最新的词汇与语言文化知识, 关心时事热点, 关心潮流变化, 不能让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落后于时代, 落后于学生;教师更要注重加强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使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摘要:在高中阶段, 英语阅读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常规的精读授课外, 泛读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在高中阶段开展泛读教学的必要性, 并通过对英语泛读教学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证实了英语泛读教学在复现与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方式、提高阅读速度与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朗读、泛读、精读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多年来,朗读成了语言学科的专利很少有政治教师认识到朗读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作用,但实际上,朗读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枯燥的政治课堂加入激情的元素,从而营造出富有激情的政治课堂;二是学生朗读时的思维更加专注,从而使文本信息对学生大脑的刺激更加强烈;三是朗读克服了“一目十行”的看书习惯,使学生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四是朗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惰性,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主动因此,朗读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作用不可忽视
泛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扩充知识面在政治教学中,泛读类似于“看书”,可以帮助学生涉猎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库的容量,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动态
当前,政治教学普遍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使政治教学呈现出“快餐化”的特点学生的书本由原来的“主菜”变为今天的“配菜”,而教师制作的课件充当了“主菜”的角色,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养成精读书本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泛读教材和试题的习惯,从而丧失了完整准确地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由此来看,高中生看不懂中文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精读书本的习惯,因为精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准确地提取文本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朗读、泛读、精读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朗读、泛读和精读的功能各不相同,那么在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朗读、泛读和精读呢?具体而言,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三点技巧
技巧一: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读法”就教材本身而言,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教材变化的内容以及易错易混的内容既要朗读又要精读;非重点的内容以及用于扩展知识面的内容采用泛读即可例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框题内容泛读即可,但“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的内容属于重点中的重点,而且教材变动较大,与党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朗读加精读对于试题来说,题目的文本信息(包括题干、题支、设问)一定要精读,否则就会漏掉信息,出现审题偏差例如,23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第35题的第2题:“根据材料二,从图6中选取三个点连接起来表示我国22年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同时,从右表中选择两项能够使我国基尼系数下降的政策,并分别说明理由”这个设问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必须精读
技巧二:朗读、泛读和精读的组织无论哪种读法的组织和实施都要做到“四定”:一是定内容,即确定学生读的内容;二是定时间,即在哪个时间段完成;三是定问题,即确定读完以后学生需要及时回答的问题;四是定形式,比如朗读可分为集体朗读、分组朗读、自主朗读等形式
技巧三:问题的设计原则和技巧一般而言,对于朗读的文本可以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画出体现中心思想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组,解释关键语句的内涵,甚至可以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对于泛读的材料,可以让学生简要说明主要内容例如,对于时政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浏览新华网、人民网等网页的标题,然后让学生说出重要的时政新闻或热点事件对于精读的内容,问题的设计需要更加细化例如,对于23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第35题的第2题(内容见前文)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上述设问中有哪些关键词?(2)这些关键词对你答题有何帮助?(3)命题者提出了哪些答题要求?(4)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哪些基础知识?
泛读课程是一门进行大量阅读实践的学科,更加突出的是其语言信息量“大”而“泛”的特点。初次接触英语泛读这门课程,中职学生难免会将其与传统的精读课程混淆,认为泛读课程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教师像传统精读教学一样,对阅读的 篇章进行精细的讲解,对段落、篇章、乃至语法都进行详细解答。实则不然,英语泛读教学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是一门相对较枯燥的课程。我们先不谈其中出现的众多生词,单是句子的结构已让学生头疼不已。加之泛读与其他阅读的不同点在于“量大”,篇幅较大且阅读时只能采用“泛泛而读”的方法,往往让学生看过几遍下来,仍是摸不着头脑。几次的挫败,学生开始对英语泛读失去了兴趣,每次谈及泛读,学生都是兴致缺缺。
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这里要提到的就是进行阅读前的准备活动,也就是我们英语教学中通常所说的“warming-up”,即
“热身活动”.这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因此,进行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一堂英语泛读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形式多样。鉴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所以,在热身活动中导入中西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介绍几种中西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1.英语学习的四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尤其是泛读课程,当中出现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异国风俗和风土人情,如果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没有事先的预习和资料收集,
教师若没有进行适当的补充,那么学生对于泛读课程学习就可谓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英语泛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背景文化学习,适当地导入中西文化背景。
2.随着日益加深的中外交流的影响,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不同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产生许多阻碍。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纯只掌握语言符号,却不了解文化背景和底蕴,只能单纯学会流利地用英语表述,而犯下许多语用的错误,这并非真正称为英语学习。而这在英语泛读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3.中西文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在导入中西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语境、篇章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向学生灌输英美文化风俗。更重要的是,泛读课程的选材极为丰富,内容涉及英语国家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等,适当导入相关中西文化内容,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了促进作用,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二、中西文化导入的方法
1.中西方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通常在备课的时候,我便会提出“Brainstorm(头脑风暴训练)”,给予学生一至两个与 篇章阅读相关联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他们可以进行结对或小组讨论,随后给予他们自由时间来各抒己见。例如,在进行“Food and culture” 这一单元泛读教学时,我便会给他们这么一个问题:“Can you brainstorm different types of food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通过中美食物的文化差异的对比,学生发言踊跃,也对该 篇章所谈及的美国食物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补充法
适当的中西文化背景补充也是英语泛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前我往往会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熟悉 篇章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背景知识的不足很多时候会加大阅读的难度,当学生已知的知识和本身经验造成阅读障碍时,我认为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补充文化背景不单纯纠结于文字的补充,亦可通过电影、视频、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补充。例如,在谈论“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这一话题时,我认为,学习第二外语最大的用途在于实际应用,于是就给学生看了几个简短的视频,都是英语情景对话演示的视频,第一个视频是“How to get to Nanjing road?”也就是 “How to ask directions in English(如何用英语来问路)”;第二个视频是 “Introduce yourself” 如何介绍自己;第三个视频是 “Reading signs” 如何来识别标示。此外,我还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国外标示的图片,让他们来猜测不同标示的含义,通过这些介绍,让他们对于第二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也为接下来的 篇章阅读奠定了基础。
3.人物或事件引入法
阅读当中,往往会出现许多名人或众多著名的大事件,然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熟悉这些内容,所以,教师在阅读前进行适当的引入是必需的。例如,谈论到了“Margaret Mead: the world was her home”时,许多学生都纳闷,“Margaret Mead”是谁,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世界是她的家?确实,这有点为难学生了,“Margaret Mead”(玛格丽特・米德)是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而“人类学家”这个名词却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联,我们也鲜少谈论到这个名词。因此,在热身活动时,便需要引入与“玛格丽特・米德”相关联的背景介绍,诸如她环游了世界许多地方,帮助了许多人,为维护妇女权益而奔波等内容,使学生对这个人物及背景有所了解,才不至于使他们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去理解课文,起到了更多反作用。
4.学生阐述法
每一章的内容,我都会事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当然,所谓的预习并不是事先将要阅读的 篇章进行生词、语法查阅,而是根据 篇章主题进行事先预习,学生可根据主题自由选择一个题目进行阐述,可以是他们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也可以是他们对此主题的看法,均可以事先准备,在课堂的热身活动中,我便会邀请他们上台来做“Presentation”.起初,很多学生都非常羞涩,不够自信,他们不敢上台,一来担心自己的表达有误,二来担心同学的耻笑。后来,我鼓励他们,不在乎你是否犯错,我在乎的是你有没有勇气上台,将你的观点展示给大家,甚至给他们举例,教室只是个小小舞台,你们都不敢上台,以后走出社会,登上大舞台你又将如何?学生受到了鼓舞,不再害怕犯错,总是积极地抢先要上台做“Presentation”.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积极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讨论,在他们做阐述的同时,也使他们对阅读的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减轻了阅读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5.课后补充法
英语课堂的教学必定是有限的,尤其是泛读教学,单纯课堂的阅读是不够的,因此,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课外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趣味英文图片、阅读大量的英文杂志报纸、收听美国之音、英国电台等广播,参加外语角与不同的学生、外教进行交流,这些都能为学生补充更多中西文化背景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到示范指点作用,课后更需要学生自己去“开垦”“收获”,更广泛地进行阅读,了解不同风情、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诸如,社会、新闻、热点、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地理、旅游、文化艺术等。鼓励他们快乐地学习,增强阅读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01)。
[2]高寿生。泛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界,(01)。
作者/ 涂东芳
摘 要:纵观近几年的英语高考试题,对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这就要求中学生去掌握一定的英语阅读方法。谈了高中英语阅读中四种常见方法:快读、细读、精读和泛读。
关键词:快读;细读;精读;泛读
英语阅读(reading Comprehension)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的课堂阅读教学,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使其掌握获得课文具体内容的跳读、精读技能和以培养语感、获取乐趣为目的的泛读技能。这一目的决定了阅读教学可按以下程序进行:快读(扫读、跳读)―细读―精读―泛读。快而细的阅读符合阅读的心理规律及英语教学规律,正如语言学家Edio Williams(1984:39)所说:“As a rule,while-reading work should begin with a general or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and then move to smaller units as paragraphs,sentences an words.”而在了解了文章大致内容之后,我们便需要进一步的精读。泛读则是通过课外的涉猎使学生扩大阅读量,获取知识信息。
一、快读
快读包括扫读(skimming)和跳读(scanning),即通过关键词、句或段落了解阅读材料的要旨,快速地在阅读材料中找出所需具体信息。这一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检测阅读效果,让学生判断是非(True or False)或找出段落主题句、中心句或排列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例如,阅读SEFC2A L26 Canada(1)一文,教师可让学生找出代表各自自然段主题的中心词:What is each paragraph about?
又如,教师可让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SEFCBook3A L124 Feed
the world(1)一文中各自然段的主题。
Tell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a1.The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growing.
Para2.Reasons for loss of farmland or Farm and is being lost for reasons.
Para3.Hunger is a big problem in the world.
Para4.Ways of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这种训练可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经过跳读和扫读两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这只是达到了阅读的第一个要求:Read the lines。接下来便进入第二个环节:细读,以期达到第三个要求:Read between the lines。
二、细读
教师先给学生预设目标的阅读,引导他们观察和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实和信息。例如,记叙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局,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我们可以把Charlie Chaplin一文中的年代进行排列,让学生找出与之相关的文件,这样做可使学生对Chalie Chaplin有更多的了解。
What happened to Charlie Chaplin in the following years?
1889 Charlie Chaplin was born in London.
1894 He first acted.
1897 He joined a group of child dances.
1906 He was17 years held and set off for the USA.
1912 He made a second trip to the USA.
By the end of 1914 He made 35 films.
1915-1918 He made 27 films.
1919 He started a film company.
1925 “The Gold Rush” was made.
1943 He married again.
1940-1966 He made only six films.
1977 He died and buried in Suitland.
三、精读
这一阶段的`阅读要对课文内容作深层次的探索,因此,检测题的设计应着眼于文章的内涵。例如,教学课文Albert Einstein and Madame Curie,教师可设计以下一些逻辑推理性的问题:
“Einstein once used a cheque for $1,500 as a bookmark and
lost the book.”suggests____
A.He was very rich.
B.He was careless and forgot the cherub.
C.He cared little for money.
D.He did not need money at all.
The third paragraph of lesson3 suggest that____
A.Madame Curve became world-famous and was admired as a great scientist.
B.In her late life Madame Curie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diseases caused by the radioactive minerals.
C.Madame Curie liked traveling a lot.
D.Both A and B
待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和引导他们对获取的信息做出简要评论(或评价),使其对课文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根据SEFCL102 An interesting life 一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Do you think Bob’s life is interesting?Why or why not?
What do you think of Bob Geldof?
其实,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评价性阅读。这样的话题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透过课文描述的事例,学生可以领略到音乐家Bob Geldof不凡的人格品质。在精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对材料进行消化和处理:
1.词汇层次
应注重词与词汇的选择,词与词之间的搭配,生词、词组和惯用法的学习等。
2.句子层次
应注重句子成分的分析、句子结构的特点及特殊句型的规律。
3.段落层次
应注重文章结构、主题句所在位置、文章的题材和体裁、语言信息的完整一致性等。
总之,精读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的学习上。
四、泛读
泛读主要是课后阅读,它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是扩大阅读量,获取知识信息的有效形式。教科书只能提供给学生语言的样本(sample),而真正要发展阅读能力则需要大量阅读(large exposure)。泛读时要注意材料的选择。不能仅从阅读的兴趣出发,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各种题材和题材的文章。应既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应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等不同的文体。当然,泛读材料的难度要适当。泛读时,应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文中的信息为目的。同时,要注意积累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在泛读过程中,还要注意调整阅读方式。例如,要学会精线条的阅读报纸,提纲挈领地读出某一论文的观点,迅速捕捉小说的主要情节等。
总之,精读,泛读和快读是不能分开的。相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对于同一篇阅读材料,可先泛读或快读,然后再精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阅读材料的利用率,还可以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强化阅读技巧,进而提高阅读水平。正如中国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作者单位 重庆市礼嘉中学)
★ 初中生快读随笔精选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策略,阅读速度,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活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英语泛读课是高校英语专业在基础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因此,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和能力, 是高校英语专业泛读教学应反思的问题。
1 如何培养较快的阅读速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主要采用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则是扩大视读广度, 读完那些复杂的长句, 完整段、整节, 整篇的文章, 了解其主要思想。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 须做到如下几点。
1.1 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注意力集中, 读得快理解得多, 其它杂念不易影响阅读速度。
1.2 要扩大视距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习惯逐字阅读, 或用手指点读, 唯恐遗漏文章内容, 这样所达到的只是句子水平上的理解, 显然无法加快阅读速度。高效的阅读并不逐字读, 而是眼睛每停顿一次, 尽可能地增加眼睛所摄取的字数。在学生中进行扩大视距 (eye span) 的训练, 不仅使学生阅读时能一目十行、加快速度, 还有助于学生有效辨认句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联。
1.3 要减少回视的次数
回视就是眼睛对不明了的词语或句子所做的返回动作, 实际上等于二次阅读。因此, 在阅读训练中, 应要求学生克服回视这一不良阅读习惯, 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难度适中的材料, 让他们进行大量的限时快速阅读, 并要求学生按意群向前跳读, 捕捉关键词抓住中心, 摆脱只注重语法和“英译汉”的习惯。
2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1 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
2.1.1 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构词法, 记住一些常用的词根和词缀, 从而判断生词。例如, 单词dictator讲由dict (说) 和or (人) 整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口述者”。由此可以推出dictionary, dictation, predict.
2.1.2 利用上下文关系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猜测词义。有的作者使用了某些较难的词, 估计读者难以理解就在文中给出定义、例子、定语从句、同义词、反义词来解释这个词, 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线索猜测出该词的词义。例如, If you asked him the meaning of a word, he could tell you the complete etymology of it. 可帮助我们猜测出句中的“etymology”是“词源学”的意思。在连贯的语篇中, 可引导学生根据词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互补, 以及整体与部分交通关系推测词。在教学中不宜过多“word study”式的词汇教学, 因为这样会干扰教学目的的实现。在阅读过程中, 要求学生尽量不查字典, 因为每查一次也会干扰阅读的连续性、降低阅读速度, 从而影响阅读理解。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充分明了往往通过上下文可推测词义, 尤其抓住关键词 (key words) , 则效果更加明显。
2.2 培养学生找文章的主题句确定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中大多数段落都会有一个表达其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其余的句子则就此加以发挥和阐述。要特别注意每段的第一句, 因为往往可以掌握该段中心思想。有时主题句出现在段末或段中。此外, 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非常重要, 前者一般指出文章总的方面和内容, 而后者则对文章所阐述的实质性东西加以总结, 能否迅速准确地判断句子的主干是阅读理解的关键所在。
2.3 加强语篇教学, 提高阅读整篇文章的能力
语篇教学是相对句子教学而言的, 也是句子教学的升华。在理解单词和句子的基础上, 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迅速准确地确定中心思想, 辨认重要事实, 从而获取完整的信息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2.3.1 读标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标题、小标题、黑体字、斜体字和划线部分, 这些是帮助学生弄清中心思想的发展脉络, 而且也有助于识别文章的体裁和风格, 进一步加深理解。如, 有篇文章标题为“Woman in Fire?”学生读这篇文章前, 只要提示这个标题带有问号, 什么文章带设问。学生读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议论文, 进而能区分主要论点和次要论点。
2.3.2 根据文章主要内容提问
使学生迅速抓住全文主内容, 准确理解。提问应明确, 有逻辑性、层次性, 紧扣文中心思想。如可提出以下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 (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ragraph? (2)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通过这样的训练, 有的放矢, 就易于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2. 4 阅读技能的培养
不同的阅读方法取决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及材料的性质。为了消遣可以浏览, 了解资料梗概内容, 方可略读也叫查阅;在此基础上, 借助略读 (skimming) 和跳读 (scanning) 等技巧, 就能迅速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 有效获取所需信息。
2.5 背景知识
学习语言必须了解与目标语有关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材料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 语言中的许多词汇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非靠查字典就能弄清。因此, 要尽力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并让他们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以死记硬背语法词汇为重点的传统中学英语教育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进入大学以来, 尤其是以英语为一门专业来学习, 这方面知识的贫乏严重制约阅读速度的提高和阅读理解的正确性。学生对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英语阅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以自觉学习活动为主的群体而言。这在客观上就对阅读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身既要有渊博的背景知识, 又要摈弃那种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的教学方法。
以上笔者从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和能力方面对高校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策略进行浅探。另外, 在教学中, 如果能改进课程安排, 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改革教学方法, 丰富教材内容, 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水平。外语阅读课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客观上要求阅读课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教育、指导和启发等多方面的作用, 才能进一步提高阅读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Krasheo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8.
[2]Littlewood, William.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1.
[3]Richards J T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1.
[4]桂诗春.认知与外语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3) :7.
[5]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J].外国语, 1987 (5) :66-69.
[6]刘雪岚.阅读的策略——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11) :33-34.
[7]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关键词:高中 英语教学 泛读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46-01
在此之前,繁杂的高考压力一直以来都严重地压榨着高中英语学习的乐趣,海量词汇、枯燥阅读、复杂句式都让学生苦不堪言,本应充满乐趣的高中英语泛读课程更是因之而充满了功利性。英语泛读课程的魅力被句式、时态、语法等英语知识挤压的同时,也被枯燥、无趣的泛读材料所绑架。针对这种泛读教学现状,笔者在此分析研究出两大优化策略:一是通过阅读材料的优化、选择来提高学生们的泛读兴趣;二是要教师们给予正确科学的泛读技巧指导。通过上述两种途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泛读的动力;另一方面可解决传统泛读教学阅读材料资源不足、枯燥、乏味的难题,让泛读在功利性中仍然充满乐趣。
1 为高中英语泛读选好种子—— 论泛读材料的选择
优秀的英语泛读材料就如优质的种子,那些枯燥、乏味、不符合高中学生阅读兴趣及语言能力的材料必然滋生的是对泛读的排斥及厌恶,而高中英语泛读目的是增加学生词汇积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保证学生能够更加广泛而全面的了解中英文差异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广泛涉猎一些可读性强的英语资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英语语言的千变万化。
1.1 总体难度适中,由易至难循序渐进
很多高中学校在选材时力求图简,直接套用大学泛读教材,殊不知大学教材在难度上远超过高中学生现阶段水平,直接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入门难的感觉,由此大大挫败了学生坚持泛读的积极性以及自信心。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们在高中泛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要针对高中生现有阶段的实力水平,除了难度适中的原则外,还要在最初入门阶段难度较小的材料,再慢慢根据学生的进步增加难度。在总体难度把握上,每页出现生词应该不超过3~5个,这样的话可让学生入门轻松且保证有所得,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直接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这一点上,教师需严把关。在此推荐书虫系列,就属由易到难的组合,且知识性丰厚,是作为高中泛读教材的优选。
1.2 体裁多样化,题材广泛性
国家教育部门曾就英语教学提出过如下规定:创新外语教学理念,保证课程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切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拥有自主选择空间。自主空间意即,泛读教材的选择需要领域涉及要广泛、数量要充足。马哲告诉我们一个万金油般实用而又老生常谈的理论:即量变引起质变。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能力在日渐积累的阅读量中方能实现质变。课本中已有的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泛读教学这一亟待实现量变突破的课程。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英文领域里,文体的多样化绝不亚于汉语,这就将高中教师从枯燥、乏味的泛读材料中解救了出来。只要是符合高中生的学生水平的,可以是幽默诙谐的小品语言精妙的散文生动有趣的故事短小精悍的评论,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新闻报刊材料、影视评论、短篇小说,甚至是难度适宜的诗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对课本中的知识点加以延伸,将课本中的内容加以补充,即以课本阅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适当地补充一些英语文学作品,如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英语周刊如《21世纪》等内容。丰富的材料选择空间对于解决学生个体阅读兴趣、能力的差异无异于一剂“良药”,而且实现了知识层面的广泛性。可令学生在泛读过程中更大程度地开拓视野,丰富学识。
2 泛读方法的指导助力英语泛读课程走向科学与乐趣正途
英语泛读并不等同于泛泛而读或随意而读。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英语泛读的内涵,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望文取义地去定义泛读的实质性内容。实际上,在英语教学或学习的很多方面,泛读一直被误解甚至扭曲。因此,教师们有必要就此对学生做一个理论指导,需为学生明确泛读的概念、目的以及手段。
2.1 泛读基本原则的培养
教师必须对学生明确的一点是,泛读并非从头到尾的过滤一遍,而是通过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常用的泛读方法如下所示:第一,略读, 即通读全文,领略文章的整体意义;第二,注重阅读细节,将文中信息进行抓取和归纳的同时,也不放过有价值的信息点,深化对内容的理解;第三,跳读,将关键词、句、语法知识作为一条线,把中心内容捆绑、链接起来;第四,概读,通过标题提取主要信息,加上之前的几个步骤,这个时候只是利用标题进行系统性的理解。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对于这么多泛读方法的运用上,不同文体要能学会使用不能的泛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2.2 英语泛读还要注意培养多元化的目的性
正确、科学的泛读目的又如同“指向标”,对学生快速、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泛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以兴趣为导向而非单纯的高分为导向。传统填鸭式教学功利性太强,一切的学习目的都是为了寻求高分,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于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泛读,作为一个兴趣导向性极浓的过程,更多的目的应该放在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并在潜移默化地实现学习的效果。可以为了寻求某种困扰已久的科普疑问而读,如阅读科学类的东西;可以为了探知现实发生的一些奇闻异事,如阅读报刊猎奇杂志;亦可以是为了娱乐而读,如美容时尚或娱乐类小品文。通过多重目的性,引导学生进行各种领域的阅读,从而达到博闻强识、见多识广这种终极学习小郭。 也在此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动力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投入到泛读的乐趣中去,泛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结语
总之,学生词汇量的增加、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系统了解文化差异都离不开优秀的英语泛读教学课程,通过广泛涉猎一些可读性强的英语资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英语语言的千变万化。由此可见,阅读材料吸引力强、阅读方法得当,英语泛读课程将变成一种身心享受,而高中泛读教育的难题就迎刃而解。在成功的高中泛读教育策略的指引下,高中学生在英语泛读学习中将更游刃有余,为学生进一步进行英语深造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洪梅.精读品味 泛读赏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讨[J].教师,2013(11):63.
[2]孙春红.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策略简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4):80-82.
摘要:词汇在语言交际中具有重要地位。掌握足够的词汇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是一个难点。本研究试图通过历时三个学期的课外泛读实证研究探索一种有效学习词汇的途径。研究结果发现,课外阅读英文小说可以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词汇,习得更多的伴随性词汇,同时也能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泛读;词汇;伴随性词汇习得
一、前言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对于本族或非本族语言习得来说,词汇量是非常重要的。D.A.Wilkins(1972)指出:“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传递,没有词汇,则任何东西都无法传递。” McCarthy(1990)强调了词汇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足够的词汇量,语法和语音再好也无法将语言知识和功能运用到可理解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中去。研究表明,词汇与语言技能的发展有很强的相关性。词汇是语言技能的基础,快速流畅的阅读有赖于词汇解码的高度自动化(Grabe,1991);听力理解更离不开词汇的快速辨识;词汇也是口语交际的核心,语义信息的主要载体不是语法,而是词汇(王大伟,1997);高水平的写作者往往具备较大的词汇量(马文惠、文秋芳,1999)。
本研究通过一个实证对比研究,试图探讨课外泛读对英语专业学生课内有意识学习过的词汇的巩固和深化作用(词汇深度)、泛读过程中伴随性词汇习得(词汇宽度)的作用和阅读技能发展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要求与问题设置
该实证研究从2006年9月开始至2008年1月结束,历时三个学期,从2006年9月起在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实施,以2006级外语专业大一刚入校的A、B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A班为非实验班,B班为实验班。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两部英文小说,可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易读的小说,遇到生词可用查词典、依据上下文猜测、运用构词法知识等多种策略解决,并把自己认为有用、重要的词汇记录下来。读完后要求写一篇读书报告,汇报小说的主要内容、重要人物或事件分析以及读后的感受、学到的新词等,然后找时间向老师口头汇报,交书面读书报告。老师根据小说内容和读书报告向学生提问,并记录其回答问题的表现。每学期期末,教师根据学生本学期所读小说的书面报告、页数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给他们评分,成绩占本学期《综合英语》课程总分的20%。而非实验班(A班)不要求做任何课外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问题1:泛读对学生在精读课上已经学过或正在学习词汇是否有巩固加强作用?问题2:泛读和其它三项任务(写书面报告、记录习得的词语和作口头报告)是否促成更好的伴随性词汇习得?问题3:泛读是否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的学生有73名。A班(非实验班)38人,其中男生7名,女生31名;B班(实验班)35人,其中男生5名,女生30人。这两个班级入学高考成绩的独立样本测试(Independent Samples Test)结果显示两班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t=0.154, p=0.878>0.05),从统计学意义上讲可以进行对比试验。
3.测量工具的制作
本研究采用三种工具测算实验结果:
(1)词汇测试。由课文单词和课外(伴随性词汇)两部分组成。课文词汇测试主要是考察学生词汇知识的深度,所以测量方法采用Read(1993)的联想法(word associate format), 但为便于客观地计算数据和方便操作,本研究把此方法改变成从四个词中选出一个与之匹配的同义词,如,intricate A.difficult B.complicated C.invalid D.simple。测试的词语是在实验结束前从他们学习过的精读课《综合英语》中抽取的20个单词,再提供80个词,其中一个是同义词。课外词汇(伴随性词汇)测试主要是考察学生词汇知识的宽度,测量方法采用了Nation(1990)提出的词汇水平测试(Vocabulary Level Test)。但也作了调整,改变成:根据所给句子的意思和结构,从四个选项中挑选一个词来填空,使其意义完整,例如:The doctors do not ____that the patient will live much longer.A.monitor B.manifest C.articulate D.anticipate。测试词语由120个较低词频的单词组成。要求学生们要从这120个词汇中找出与句子意义相符的30个相关词汇。以上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完成。
(2)阅读测试。为了检验学生在课外泛读中阅读能力的变化,本研究选择了具有专业八级水平的四篇阅读文章,每篇后有五个多项选择题,共20个问题,30分,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
(3)书面读书报告、口头读书报告和阅读小说页数。
(4)问卷调查。要求学生阅读所给的陈述句,然后做出判断,从Strongly disagree 到Strongly agree的五个选项中选择一项。问卷调查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以便进一步了解实验效果和词汇学习策略变化。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课内词汇t(71)=-2.682, p=0.009<0.05,课外词汇(伴随性习得)t(71)=-2.204,p=0.031<0.05,阅读成绩t(71)=-2.417,p=0.018<0.05,三项研究结果均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两个班课内词汇、课外伴随性词汇习得和阅读能力三方面的差异显著,而且,实验班(B)的课内单词平均成绩(12.8000)、课外词汇平均成绩(19.4000)和阅读水平测试平均成绩(18.2571)都高于非实验班(A)的各项平均成绩,说明实验班在课内词汇、课外词汇习得和阅读成绩三方面的教学效果均显著地高于非实验班。
由此发现,第一,实验班经过三个学期的课外阅读英文小说,接收了比非实验班更多的词汇输入,形成了更高的词汇复现率,在测试中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辨别词义,证明他们更加有效地掌握和巩固了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老师教过的词汇,这就肯定地回答了问题1:泛读对学生在精读课上已经学过或正在学习词汇是否有巩固加强作用? 第二,在历时三个学期的课外词汇伴随性习得实验中,实验班学生阅读了至少六本英文小说,平均阅读量为2405页,最高阅读量为3455页,最低1555页,51%的学生阅读量超过平均阅读页数。同时完成至少六篇书面读书报告,六次口头读书报告,收集了许多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上下文猜词、构词法知识和查词典学会的词汇,从而在所读小说设定的语境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三者有机结合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运用各种阅读技能和猜测词义策略去理解和索取信息和意义上。课外词汇测试成绩证明实验班学生比非实验班学生习得更多词汇,这种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性。这一结果也十分肯定地回答了问题2:泛读和其它三项任务(写书面报告、记录习得的词语和作口头报告)是否促成更好的伴随性词汇习得? 第三,实验班学生在课外泛读活动中,不但巩固和习得了比非实验班更多的词汇,而且阅读速度更快,理解能力也更高,阅读成绩比实验班具有显著性差异,从而说明课外泛读促进了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一结果也肯定地回答了问题3:泛读是否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读书报告、口头报告和问卷调查分析
除了用测试数据分析证明课外泛读研究的三个问题外,读书报告、口头汇报和问卷调查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证据证明实验效果的显著性和有效性。
第一,针对问题1,我们在问卷表设计了一个句子:这项课外泛读活动帮助我加强和巩固了我在精读课文中学过的词汇。在收到的34分有效问卷中,30人选择了“Strongly Agree 或Agree”, 占88.2%,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课外泛读使他们在小说创设的语境中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反复接触学过的词语,不断加深印象,逐渐从被动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在口头汇报时,实验教师也问他们类似的问题,他们反映在阅读中遇到一些词,很面熟,知道是在课本中学过,但就是想不起是什么意思。对于这类词,大部分他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能回想出意思来。以后再次出现就能很快辨认出来,阅读速度也加快了。由此可见,课外泛读活动确实增大了词汇的复现率,既阅读了文学名著,又复习巩固了学过的词语。
第二,关于问题2,我们设计了两个句子:(1)课外泛读帮助我扩大了词汇量,使我学会了一些以前没有学过的词语。88.2%的学生表示赞同;(2)你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生词的?64.7%的学生选择:在词典中只查那些影响理解意思的少数词语,82.3%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利用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47%的通过构词法知识判断词义,可见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运用得最频繁、最受欢迎。另外,口头汇报时一些学生反映,在读小说的前面几章时会遇到很多生词,但坚持读下去,发现生词会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前面章节中的生词反复出现,意思逐渐就看懂了。这一点在部分学生的书面读书报告中记录下的生词数量逐渐递减现象给以证明。以上发现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承认课外泛读帮助他们扩大了词汇量,学会了一些生词,即课外泛读促使伴随性词语习得的形成。习得这些生词的策略主要是依据上下文猜测,一半以上的学生“有选择地借助词典学习生词”,这说明学生们已经具有较好的使用词典的策略。但利用构词法知识的人比较少。
第三,课外泛读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们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而且写作、口语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82.3%的学生认为,写书面读书报告和做口头读书汇报,促进了他们的写作技能,加深了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记忆;79.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跟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为为了写报告和口头陈述,他们对所读小说的内容、情节发展以及思想内涵做了更深入的思考,还到网上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同时,在阅读西方名著活动中他们了解了更多的西方文化,提高了文化素养,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更好地利用大学的图书资源和宝贵的学习时间。
【浅议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推荐阅读:
浅议课外阅读对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01-23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10-05
浅议高中美术欣赏课12-26
教学反思高中英语07-27
高中英语教学特点02-21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06-08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分析07-21
高中英语学科素养教学09-10
小议高中英语词汇教学10-09
高中英语德育渗透教学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