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革新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革新(精选9篇)

课程革新 篇1

电气传动类课程在机电专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电路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在电气技术方面的素养,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电机这种特殊机械装置,必须掌握磁路结构(铁芯)、电路结构(绕组)及电动机的运行特性,还要具备机械和力学知识。通过学习“电力拖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空间分析能力和构思能力。

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革新 篇2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静力学、运动学等方面的原理, 为后续的机械专业类课程, 奠定理论基础。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基础必修, 最大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先将工程实际的模型抽象出来, 再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如此一来, 抽象的公式推导和计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觉得该课程教学非常枯燥, 知识点理解困难, 继而学习兴趣降低。由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 在后续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中, 以《机械原理》为例, 对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便无法开展。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 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 在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参与度、构建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 都是行之有效的。

1 教学课程体系的再梳理

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静力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而言, 动力学的应用相对较少。故在教学过程中, 拟将这三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划分, 即静力学与运动学作为课程主体必修内容, 而运动学部分整合为选修内容。同时, 结合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 将项目制引入至课程中, 及课程总体项目类别为三级, 涉及到的细节知识点, 再辅之以针对性的小项目, 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训练。以达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促使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2 剧本式教案的再定义

教授课程的前期工作, 是在现有课程教案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详尽的剧本式教案。

剧本式教案的本质, 是教师作为导演, 将整个课程的所有任务安排, 细致到每一节小课时。即当课程进展到某个课时时, 具体的对应学习内容, 都应该在前期做好妥善布置。

对于学习者来说, 在整门课程详细到每节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在剧本式教案的引导下, 作为主体来进行, 进行参与与演绎。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学生可以参与, 可以融入课堂, 而不是在课堂中游离, 则这门课程的讲授必是成功的。

3 教学手段的再改进

(1) 项目制为主体, 引导课程板块的学习。工程案例为辅, 详尽到每一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 从而锻炼学生的工程理念, 工程意识, 以及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高数应用软件matlab的引用, 解决学生在静力学部分, 由于分析物体系统的平衡过程中所必需的大量方程的求解懈怠问题。

(3) 运动仿真软件solidworks motion的引入。理论力学教学传统学习过程中, 一般教科书中, 直接给出了机构运动简图, 很多同学没有办法理解其机构运动过程, 因此给出的问题多半比较抽象, 根据Solidworks的插件motion可以将各个常用机构以及例题做出运动仿真模型, 化抽象为具体, 印象深刻, 学生能够实实在在的看到其整个运动过程, 便于分析其工作原理。

(4) 网络课堂结合微课堂, 开拓一条学生自主学习的便捷途径。在学院网络学堂平台下, 提供学习理论力学的相关知识资料, 微课堂视频资料等等。学习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进行在线学习。

4 评价体系的再融合

综合评价体系的引入。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理论力学课程教学, 注重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方面能力的培养, 则考核体系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阶段评价反馈体系的引入。由于项目制的引入, 课程各板块均设置有课程小项目, 最终还有课程三级项目, 则在每一板块均设置评价内容, 而且在每一阶段之后要把成绩反馈给学生, 从而督促其在下一阶段对应的对于个人在各方面表现进行调整。

5 案例分析

以本院2013 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 分别将其定义为1 班和2 班。在教学试验中, 1 班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 2 班则引入CDIO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教学, 即教学环节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各级项目。最终, 分别在两个班级随机选择10 名学生, 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检验学习效果。调查问题包括:

(1) 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

(2) 对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如何?

(3) 完成该课程学习后, 实践动手能力是否提高?

(4) 能否独立完成简单的理论力学案例分析?调查结果, 如表1 所示。

从表1 所示结果来看, 引入CDIO教学模式之后的2 班, 从整体学习质量来看, 要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1 班。由此可见, 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 适用于理论力学的课程教学改革。

6 结论

(1) 以公开课形式展示教学成果。进行了教学改革之后, 理论力学改革课程首先以公开课的形式在全系教师中展开, 各位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改内容, 教改方式, 教改措施各方面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总体对于课程的教改方向比较赞赏。

(2) 教改内容在往届机械专业学生中试讲授。这门课程的教改在往届机械专业年级中进行了试行讲授, 概年级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新的教学模式, 相比于之前传统的理论教学, 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更能够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去。

摘要:针对“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将CDIO工程教育概念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 优化课程体系, 编写剧本式教案, 增设多种教学手段, 改善教学评价体系。实践证明, 基于CDIO模式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CDIO,三级项目,教学手段,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旭.《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机电技术, 2013, (4) .

[2]韩小平, 张劲夫, 和兴锁.在新形势下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2, (1) .

[3]马志强, 刘利民, 刘志强, 田永红, 李雷孝.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web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 .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 篇3

[关键词]课程整合 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36-01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的重大意义。而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什么

(一)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学科为中心或分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病日益突显,成为阻碍教改推进的绊脚石。由此,我们要树立课程总体结构的观念,关注不同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从而打破“学科中心”或“分科中心”的定势。

从理论上来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分析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从狭义上来讲,由于各学科之间的课程都存在着联系,课程整合通常是综合化的。

从广义上来讲,课程科目有着其独立性和唯一性,但是学科之间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手段等众多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作用。

(二)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

目前,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主要存在两种理解。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看作是粉笔、粉笔擦、黑板等这些教学中常用的工具,并可以熟练、轻松的运用到教学中去。这种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并能够熟练掌握并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辅助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实现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的改革。从整合的目标价值来看,这种观点似乎只是协助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而不是计算机本身教育的提高。

另一种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这种类型的课程整合有时还包括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在一股情况下,这种类型的集成的主要焦点是达到目标的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每一位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和手段,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

(一)积极渗透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教材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具体的过程,不能只考虑课程设计的环节,同时要注意课程的设计要同步教学思想的目标。当今不同学科做出的教学设计指标中缺少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没有系统明确的计算机课程指导,学生也得不到有效的学习帮助。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资料都是知识、资源的丰富载体,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交互性、多样性、网络性的帮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促进作用。

1 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理解,设计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住主要的推动力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与教学要求的结合,丰富和优化教学模式。

2 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课程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应提出培养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学科教学要求中,每个学科应结合其特点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在制订教学评价方案时,也应提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统计,提供相关的软件和方案。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根据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要求,正确建立的关于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的程序。从教学的方式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其次是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1)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根据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计算机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演示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学校计算机设备资源缺乏的时候,特别适合这种模式的采纳,由教师统一管理和使用,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实行课程的教授、温习和考试。

(2)积极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在教学使用中并不多见,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仍处于探索中,目前应主要发展以下几种模式:网络化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以学生使用软件为主的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水平和效率

1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应采用案例教学,坚持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原则。在分析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

2 加强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为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充分发挥市、区、校三级教研部门的作用,鼓励学校内教师之间的互教互学及教学交流活动,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交流和教学研讨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 坚持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同步。在每种信息技术装备到位后,甚至是在到位前就应开始有计划、分层次的对本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骨干力量进行技术培训。

(四)努力提高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加强教学软件资源建设

1、硬件设备正确管理,实现最大化利用。正确规划硬件设备的分布,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学生的操作方便性。当今,很多学校都是采取计算机的集中管理,并没有进行联网操作,计算机的利用程度不够。应根据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正确分布硬件设备,提高教师和学生课内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

2、加强教学软件资源建设。

(1)加强学校和教师对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指导,对教学软件的开发要遵循教师目标,根据学科的不同要求,围绕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发适合新课程教学的教学软件,在实现教学要求的同时,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模式的改革。

(2)加大购买教学软件的投资比例,建立相应的选择与评价标准。购买教学软件,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促进整合发展为前提,随着技术的进步,必须形成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3)丰富教学材料,建设学校素材库。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有计划的自主开发自己的计算机教学资料。例如,购买基础设施,补充教学资料,丰富学科教学的案例。基础设备的选择和学科素材的丰富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符合学校实情的数据库管理模式,方便教学和学生对资料的查阅。

参考文献

[1]王姬:《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教书育人》,2002年21期

[2]刘得春:《英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几点看法》,《青海教育》,2002-1期

[3]孙月胜:《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05期

课程革新 篇4

2012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习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合作学习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课程革新 篇5

1课程改革的目标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应用电子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微电子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开设的范围广课时量大。所以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进行全面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要求,按照企业行业的工程标准(《单片机设计师职业认证资格》)对原有的对单片机原理、汇编语言设计、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应用及PCB电路设计的内容进行重新规划,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与职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级单片机技术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1知识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汇编语言、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读懂和看懂单片机工程应用中稍微复杂的电路图。

1.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硬件电路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软硬结合综合设计与调测能力;掌握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和开发工具,掌握软件模拟和硬件实时仿真;掌握单片机的仿真技术(PROTEUS、KEIL),能设计、制作和调试单片机基础级产品。

1.3职业目标

了解本课程的作用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设计开发和完成开发任务;了解单片机市场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最新发展趋势。最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单片机设计师职业认证资格》(中国信息产业部颁发)证书,为学生顺利进入优秀组织,建立崇高的职业信誉,获得优越的职业发展机会具有极大的帮助。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以技能带动职业,用技能获取岗位。

2课程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团队的更新

本门课的代课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开发项目的工作经验,为了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部分理论教学、学术讲座等,让学生了解单片机市场和新技术的最新动态。

2.2教学内容的更新

提炼单片机原理、汇编语言、C51程序设计及电路原理的知识点,以“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单片机设计师职业资格为标准,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2.3教学安排和组织的更新

改变原来板书加实验的教学组织,使用一体化教室进行理论讲授、工程项目原型模拟仿真、开发实际的工程项目、项目考核四个阶段重新进行教学安排和组织。

2.4教学方式的更新

摈弃以往每周一次理论一次上机,后期一周实习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体化教学、引导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做中教、做中学”工学结合的模式,更新了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整个环节。

2.5考核方式的更新

不再进行期末的笔试考试,课程教学设计将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过程性评价,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2.6教材的更新

以往使用的教材大都偏重理论知识和原理的讲解,实训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所以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收集并分析单片机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3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该课程的立项课程组组员致力于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3.1精简课程内容

按照中国电子产业部《单片机设计师职业资格》的标准重新规划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原则,以职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主,项目设计开发和主线进行[1]。

3.2教师团队融合

本课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本校教师授课指导外,不间断的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进行授课,学术讲座等。同时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文化、单片机产品的市场及最新的技术动态,提高业务能力。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相了解,互相提高。

3.3探索工学结合模式

根据单片机课程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主导思想,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做中教”、“做中学”[2]。

3.4制定课程考核体系

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过程性评价,即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总结四个阶段全程跟踪式的.考核评价,并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3.5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技能的锻炼基本上都是在学校进行,尽管有企业行业人员的参与,但是与真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有必要以行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训练,让学生在工作上岗前就已经熟悉行业标准,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实现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4课程改革研究的创新点

单片机课程的改革已经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纯理论向理论+实验(实验仪上进行)的改革,第二次是理论+实验(实验仪上进行)+课程设计周的改革,第三次是理论+实验(实验仪和软件模拟仿真同时进行)+实训周(完成简单单片机系统的实物),每一次的改革有它的特点和亮点,也对教学效果有所提高。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进行的第四次课程改革有如下创新点:

4.1团队开发课程

不仅有我院教师参与,还有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和现场讲授。

4.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团队深入企业广泛开展调研,收集并分析有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即《单片机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规划[3]。

4.3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4.4开发工学结合的教材

课程组成员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通过扎实的企业调研和市场调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职业岗位的需要编写出一本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4.5制作单片机系统实物

凡是教学过程的项目最后均经过仿真调试和面包板调试制作成实验板实物,最后进行封装整理,可以做为后续班级的教学模具展示。

5结论

课程革新 篇6

“作为一个具有96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始终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解决自身的问题。这种能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全新的改革和摸索时期,近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不良的风气,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悄然而生,更有干部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悄然变质。然而当我党内部也出现了部分贪污、腐败、渎职的党员干部时,不仅引起了老百姓的关注,更引起了党内领导者的重视。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开展了风风火火的反腐败斗争,下大力度惩处了一批贪腐官员,此后党内风气越发清正,政治生态越发透明。

加强制度建设。党的自我革新离不开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党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如:《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通过一系列的条例、方案明确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责任,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以改革推动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成为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关键一招。这些条例的提出为我党的自我革新奠定了法律基础。

加强选人用人制度。党要风清气正,首先要求党内的人廉洁自律,具有坚定的党性,在任何糖衣炮弹面前都能坚定的说“不”,在不良风气面前敢于亮剑。因此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要严格控制领导干部的任用和提拔,我党通过不断的摸索制定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关于领导干部的任用的规章、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用人的范围,严格拒绝贿选、带病提拔的现象发生。为我党的自我革新奠定了人才基础。

论高校摄影基础课程的革新 篇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技能与艺术了,已经融入进了千千万万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会摄影,也略懂一些简单的常用的摄影技术与方法,也能拍出非常漂亮的照片。我国的国力在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这样有助于摄影的持续与发展。在每年的各个摄影比赛中,获奖者往往来源于各行各业。在现在各种刊物、书籍的设计上,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摄影作品,这些非常直观的图形表示,很好地与内容相结合,强化了其视觉性与传达性。

在综合性的高校中,现在摄影课程已经成为艺术系方向中的一门必修的课程,我觉得除了介绍摄影历史、摄影知识、摄影技术外,应该还有很多的共通点来让学生吸收、强化。在别的专业课里,也会找到能与摄影相联系的相关技巧,摄影也能给别的课程带来一定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现今,摄影在视觉传达方向体系中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这种存在,有它独到的一面。

二、摄影的特性

摄影是表现瞬间美感的视觉艺术,目前多数普通高校都开设有摄影类教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摄影,在生活中也坚持摄影,在课堂上学习过硬的摄影技术,能够把摄影技术与别的设计专业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摄影表现出的是一种冷淡的态度,以为有网络,有软件,这样可以很好地弥补设计上对图片、对素材的寻找。其实这样的现象有其两面性,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我觉得,结果肯定是利大于弊。因为摄影是一门独立性、适应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有独立特色,单独成为一门艺术,但是也有着对别的专业共通的特点。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数码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有针对性地对摄影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将原本单一的、神化的摄影教学方法多样化、大众化,让学生接触摄影不是为拍而学。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中,除了专业的摄影院校外,有很多院校都将摄影课程作为该校艺术方向的专业课程。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形式越来越多样。加上现在数码摄影时代的来临,新摄影表现方法的出现,摄影影像数字化的形成,让更多的人以一种新的视觉观察方式来看待摄影。数字时代,支撑摄影教育的技术平台有了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新型的社会专业人才。摄影不是学好技术,按下快门的人为肢体语言,而是以一种全方位的、个人的、客观理解的思想活动而存在着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专业地、合理地教学,处理好培养操作性与艺术性这两者的关系。

三、针对性的强化过程

强化基本功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在胶片时代,专业摄影师以经验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取胜,但在数字时代,这样的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影像可以进行精确的量化控制。数字摄影相对于传统摄影的这一变化,所要求的不仅是对训练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而且要求在摄影教学中贯穿这样的理念,影像的控制应该从基于经验、主观判断的传统摄影影像控制方法转变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精确、量化调整的数字摄影影像控制方法。不要把数字化理解成为一种单纯的数码技术,而要把摄影应用到数字化当中,利用数字化的特点来摄影,了解和掌握数字化带来的特殊环境,适应数字化带来的兼容性与扩展性。

在专业技能培养中要将技能训练与设计创新融为一体。摄影是视觉的艺术,包含了视觉传达视觉传达基础、色彩学、艺术美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且这些领域关系密切。由于摄影重摆布拍摄的创意、重技法表现的创意、重构成表现的创意,更重现代艺术意识理念的独创、启发和诱导,自然具有现代视觉艺术表现观念意识的强烈性、趣味性和深邃性。摄影是构图的艺术,是自我创意的过程,除了发挥摄影本质的再现功能外,我们还要在艺术摄影中将摄影的表现功能发挥出来。可以看出,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些构图法则,运用光线的技巧,曝光的技巧,后期处理的过程,这些都是可以在自主控制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想法来描写对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法则可以很好地与平面设计的各个专业相结合,共同来为视觉服务,起到很好的视觉性、直观性、传达性。所以在这个共通的范畴内,我们可以最大化地运用摄影所带来的这种传播媒介,交流工具的性质,利用其独特的造型艺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应用网络资源来实现摄影专业知识拥有量的最大化和高速更新,并将数字摄影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有特色的摄影课程教学,使摄影教育在高技术平台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使摄影最大化地为视觉传达专业服务。

强化对社会和时代的认识与思考,不是训练会使用照相机的人,而应是培养会用照相机思考的人。

四、结语

高校摄影教育应以摄影技术教育与设计结合为主流,注重探讨摄影的表达方式和视觉力度,注重主体意识的拓展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新的摄影方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创新,把摄影技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的所有领域,不把摄影当做是一种单独的拍照,然后洗出照片。我们要把照片的框架最大化或虚拟化,把摄影作品的多样性表达出来,很好地体现出传达性与表现性的本质。这样学生才能在摄影课之后,在学习新的专业课的时候,更多地、更好地、更方便地利用摄影的特性,来为其视觉性服务。这样学习摄影的目的就能达到,才能把这个独立的学科、趣味性非常强的学科与视觉传达中别的专业学科很好地联系起来,一起为视觉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摄影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数码时代的来临,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摄影的特性, 在当前高等学校摄影基础课的教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摄影的目的不是非常明确, 思想还停留在对摄影初步的理解阶段。如何学习摄影, 怎样运用学到的摄影技术, 摄影怎样与别的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 是现在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在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 而且要培养学生能够让摄影技术与别的设计课程相互共通、相互促进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摄影,特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飞越.世界摄影艺术之旅.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2.

[2][日]学习研究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9.

课程革新 篇8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革新路径

中职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培养专业性的实践人才,与此同时,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计算机教学在中职院校中的教学地位也逐渐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其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此,文章中笔者针对中职院校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对其改革方式进行了分析。

一、强化计算机实训力度,优化计算机设备

在中职阶段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其首要的前提条件是计算机设备的正常运转,为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计算机的实训力度,保证计算机的运转系统能够满足计算机实训内容的要求[1]。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设置合理的计算机教学实训计划,并且在计算机教学实训的过程中,设置合理、活跃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计算机技术,以此提升计算机操作水平。在中职院校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最为重要的便是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有效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针对计算机实训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训要求,所以对于计算机设备的使用要求也截然不同。以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为例,学生在学习其二者的配置时,对于计算机等相关设备的要求是至少5台路由器,然而一些其他项目的实训却只需要4台,在此方面可以看出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要求。因为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设备造价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训时,务必要保证计算机等设备的安全,进行计算机安全性的实训,便会涉及到防火墙等设备。为此,在中职院校中,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首要前提是教师要加强对于计算机实训的重视,强化计算机实训力度,优化计算机设备,保障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

二、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有效前提,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便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本功。与此同时,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在教育的角度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分析,中职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并不仅仅是对计算机基础技术的传授,更多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充沛的心理状态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技术。考虑到计算机课程的特征,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含一些技术性较高的专业内容,在一定层面上还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所以,教师为了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可以从结合生活实际的角度对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技术的深层意义,进而激发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一方面,全面体现计算机的教学特色,结合时代的发展与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计算机教学,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创新观念;另一方面,教师善于利用学生本身的好奇心,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拓展计算机教学方式

受课程改革的影响,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在中职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则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全面拓展计算机教学方式[3]。其一,开展分项教学。对于中职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以通过分项教学的手段实现,在分项教学的基础上,教师既能够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学,同时也能够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开展分层教学。由于中职阶段学生的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可以实行分层教学的方法,以3Dmax的教学为例,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基础水平较深的学生对其进行更显专业性的3Dmax技术教学,而水平较浅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3Dmax基础教学,对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以此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进而促进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课程改革的影响,中职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践应用水平,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之势。通过文章中的阐述,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教学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中职阶段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发军.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16:254-255.

[2]万永良.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创新浅谈[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5,03:82.

利率改革新演进 篇9

作者:曹远征 徐奕晗

2012-05-28 来源:财经网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人民币汇率的双边波动、地方债务重组、再加上已经发生着的银行存贷利率双轨化,都在推动着覆盖短端货币市场、中端信贷市场和远端债券市场的完整利率曲线的形成

自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以来,中国资金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已曲折行进了近20年。但在2004年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后,近八年来再无突破性的政策举动。

近期,央行行长周小川“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基本具备”的表态(详见《财经》2012年第11期封面文章“利率汇率改革再推进——专访央行行长周小川”),再度让人们听到了改革的脚步声。周小川认为,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及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方式推进。

事实上,自2011年以来,一个不为人们注意却有重要意义的变化已开始出现:信贷市场上利率出现了“双轨”。这不仅体现为银行存贷款利率与民间融资利率之间的双轨,而且体现为银行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收益率之间的双轨。

在银行存款理财化,存款利率上限被变相突破,资金来源市场利率出现双轨的同时,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也开始被变相突破,出现了贷款债券化趋势,也出现了资金运用市场利率双轨。这意味着,在决策层政策推动之前,市场已自发形成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转向的动力。

尽管业界对于利率市场化可能引发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尚存疑虑,但中国银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逾五成的银行家相信,利率市场化将在未来三年到五年实现。未雨绸缪,银行界将应对利率市场化视为继2003年商业化改革以来的二次转型,且关乎生死。

——编者

利率市场化进行时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质上是资金的价格体制改革。早在2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就确定了这一改革方向,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囿于种种原因,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相对于其他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进程滞后,其改革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然而,蓦然回首,利率市场化却静水深流,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一过程恰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进程——通过调放结合管理,由行政定价体制转变为行政定价体制与市场定价体制并存的局面,并最终实现向市场定价体制的转变。

利率呈现双轨化

自1996年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后,中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路线是货币市场到债券市场,进而到信贷市场。目前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贷款利率及大额外币存款全面放开,仅余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尚在管制之中。

现行利率制度在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保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中国的金融结构依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是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仍然限制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依然妨碍着宏观调控机制的改善,因而也成为人们呼吁改革的主要原因。

2011年,一个不为人们注意却有重要意义的变化开始出现:信贷市场上利率出现了“双轨”。这不仅体现为银行存贷款利率与民间融资利率之间的双轨,而且还体现为银行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收益率之间的双轨。

去年,民间融资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已不再是新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按照银行1年-3年中长期贷款6.65%的年利率计算,民间借贷的最高年息应为26.6%。然而根据多方信息,有些地方民间融资月息高达6分,相当于年化利率高达72%。

如果说民间融资利率高企是货币政策紧缩下资金供求巨大失衡造成的,还可以用“体外循环”的乱象加以解释。那么同一体制内银行体系中的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双轨却难以以此解释。

2011年至今,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仅为3个月的3.1%到一年的3.5%,而同期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多集中在3%-5%(占比53.29%)和5%-8%(占比29.04%)区间。即使因存在失控风险而被监管层所关注,叫停六类理财产品、扩展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清理银行“资产池”等一系列组合监管措施出台后,仍有59款收益率高达8%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统计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同期存款收益率,均为其1倍-2倍。

在银行存款理财化,存款利率上限被变相突破,资金来源市场利率出现双轨的同时,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也开始被变相突破,出现了贷款债券化趋势,也出现了资金运用市场利率双轨。

近年来,债券融资逐渐成为优质企业融资的又一重要渠道。而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仍然是商业银行,企业债券融资实际上是通过债券发行变相从银行融资。虽从同一银行融资,但债券和贷款的利率却是不同的。统计发现,我国债券发行利率一般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以银行间市场信用等级AAA级中短期票据为例,同期限中短期票据平均到期收益率仅相当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70%左右。于是,出现了同一客户、同一银行因债券和贷款品种不同而利率不同,贷款

市场上利率也因而双轨。

价格双轨的历史启示

2011年,信贷市场,尤其是统一体制内银行体系中的利率双轨的出现和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困扰,但同时促使人们反思。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银行存贷利率与民间融资利率并存、银行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收益率并存的局面恰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物价体系改革初期的状况。

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农村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一大批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出现。随着1982年起我国陆续开放了小商品、农产品及冰箱、电视机等消费品价格的管制,这些非国有工业企业逐渐获得了自主生产、自主定价、自主销售的权利,进而形成了因所有权不同的体制双轨而导致的“价格双轨”。

与此同时,原有的国有工业企业在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也开始了同一体制内的双轨:一方面,国有工业企业需按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并按“计划价”销售;另一方面,国家许可在完成国家计划外,自主生产部分产品并按“计划指导价”销售,即计划外生产和计划外价格。

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仅出现了因体制不同造成了“市场价”与“计划价”,而且产生了因计划内和计划外生产所造成的同一体制内的“计划价”与“计划指导价”。形成了计划价、计划指导价和市场价三种价格并存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三种价格并存的双轨价格体制是难以维持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一定会出现并轨。同时也告诉我们,并轨可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并轨的速度很快。并轨的路径基本上是计划价受计划指导价的诱导向计划指导价方向并轨,而计划指导价受市场价格的诱导向市场价方向并轨。在这一并轨的过程中,市场价无论在方向上还是比重上的作用都日渐增大,由边际引导作用逐步成为主导作用,并引导着资源配置的改善。

从现实中观察,计划价虽便宜,但买不到东西;计划指导价贵一点,但东西不能充足供应;而市场价虽贵,但可以满足需求,供需最后在市场价上均衡。从理论上观察,上述过程既是市场引导新增资源配置的过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市场机制深化的过程,即对存量的资源配置结构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受市场价的诱导,为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国有工业企业必须治理结构、必须改善管理、必须技术进步。原来国有国营为特征的行政附属性工厂最终演变成为今日国有却不国营,即由国家控股或参股却自主经营的国有企业,全面参与市场竞争。由上,价格的双轨是体制双轨所致,而价格的并轨亦引导着体制的并轨。

对比今日的中国金融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与上世纪80年代物价体制改革惊

人的一致性:当年的计划价格类似于今日“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银行存贷利率,利率基本由政府决定;当年的计划指导价格类似于今日银行业理财产品收益率,虽受干预,但银行仍有部分定价权;当年的市场价类似于今日民间借贷,其利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根据上世纪80年代物价改革的经验,最具有革命意义的变化并不在于不同体制间的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轨,而在于同一体制内计划价与计划指导价的双轨。从这个角度上观察,银行体系中理财产品的发展变化更值得关注:银行理财产品从收益类型上看,保本固定型和保本浮动型产品尚且比较符合银行传统存款业务,仅在存款收益基础上有了一定创新;而非保本型产品则突破了传统银行存款本金无忧、利息给定的特点,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性,体现出“计划外生产”的特点。据Wind资讯统计,2011年至今年5月2日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保本固定型和浮动型理财产品仅分别占发行总量的16.47%和21.63%,而大量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则占发行量的61.90%,体现出市场利率的边际引导作用正在加强。

如果再进一步观察,人们会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与银行存款利率分道扬镳的同时,却一步步趋近于具有明显市场化特征的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两者并轨迹象明显,开始共享一条收益率曲线。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信托业新发产品平均收益期为25.71个月,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8.45%。类固定信托理财产品的存续期较长(多为1年-3年)、发行门槛较高(多为100万或300万元起),而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期限6个月以内、5万-10万元即可申买,简便易行。但两者的年化收益率却统一为一条曲线。同一条收益率曲线的出现,不仅表明体制内银行理财产品受市场利率的影响明显,而且表明,利率市场结构开始显现,利率市场化正在深化。

依照上述逻辑,可以想见,目前贷款市场上的利率双轨随着债券品种的丰富和固定收益的发展,也会像现时发生在存款市场的变化一样,在市场利率的诱导下,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由固定利率走向浮动利率,其定价很可能遵循国际统一规则:同业拆借利率加点(Shibo+BP)。这亦意味着利率由双轨向市场并轨。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利率并轨动力显现

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优越性表现在它有自我扩张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推动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改革的进程,使其呈现为一轨变两轨,两轨变一轨的双轨制诞生、发展并消亡的过程。目前中国金融利率双轨已经出现,既意味着产生了并轨的需要,也意味着形成了并轨的条件。利率并轨正在进行,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银行理财产品蓬勃发展的同时,银行存款的大量流失。

自2009年起,我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率出现新一轮快速下降,居民户、非金融性公司都继财政性存款增长之后出现负增长。银行存款流失的原因非常明显:“计划价”的银行存款利率已经远低于“市场价”的信托理财利率及民间融资利率,甚至不能覆盖通货膨胀率;而直接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也为

企业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不高息揽储,以保其可贷资金来源,那么只能通过金融创新,另觅它途。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正是银行为避免价格战徒增成本的明智之举,同时也是替代高息揽储的无奈选择。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揭示出市场机制的力量。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包括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利率的一致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者、尤其是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定价机制的转变。

由上,可以认为,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多种金融产品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利率正在市场化,因而出现了利率双轨,而且商业银行因金融产品层出而获得自我定价、自我创新的能力,使其有了发现利率的动力,推动着利率的并轨。统一的市场利率形成因此而有望形成。

除银行理财产品外,市场机制的自我扩张能力还表现在集合信托产品的丰富完善,和民间融资的规模发展上。如前所述,集合信托产品是正规金融中最具市场化特点的产品。正因为此,监管当局对其规范发展十分在意。2010年9月数次整顿信托业之后,信托理财产品的发行在更加规范的基础上进入稳定增长时期。2011年至今,新成立的集合信托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共6250亿元,新增信托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也再度呈现稳步增长的局面。信托产品是横跨不同金融市场的产品。它的稳步发展将会对利率贯通各金融市场发挥作用。

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民间融资就没有今日沿海经济蓬勃发展的局面。民间融资的价格虽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但民间融资却不是一个统一规范的市场。当地资金的需求受制于当地的资金供给,呈现出互不关联的“孤岛现象”,使个别地区、个别时间的利率水平畸高,从而备受诟病并因此躲入地下。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民间融资阳光化,而正规金融也要对民间融资冲破孤岛做出贡献。这构成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要义。

我们注意到,随着正规金融市场创新产品的不断增多,正规金融市场有向民间融资接近的趋势,而民间融资日趋阳光化的操作也有向正规金融并拢的趋势。两种趋势相向而行,将会形成统一的市场,其结果会因各自利率定价机制的完善和资金渠道的畅通而改善民间融资的资金供求环境并降低民间借贷利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恰是市场机制自我扩张的体现,推动着利率的并轨。

利率市场化加速

如果说银行存贷与理财产品的现状表明中国利率结构的中端——信贷市场已出现市场化变革,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和地方政府债务重组的开始则预示利率短端(货币市场)与远端(5年以上债券市场)市场化契机的到来。

(一)汇率体制改革——短端利率市场化的契机

2012年4月14日,人民银行宣布,自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以1美元兑6.3元人民币的近日均价估算,人民币兑美元的外汇交易当日最大波幅可为+/-630bp。而由于人民币已基本进入均衡汇率区间,今后一段时间人民币会呈现出双边波动。

这样的双边波动幅度已经足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从而一改以往市场“央行——多家商业银行”为对手方的一对多模式,呈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多对多模式,未来甚至有望吸引更多类型的投资者加入外汇市场。

此外,同日汇率改革将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下限调至零以下,并取消对银行收付实现制头寸余额实行的下限管理。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正负区间的扩大意味着银行外汇交易更具灵活性与主动性。于是,居民层面外汇产品的需求增多、央行层面的外汇托底减少,这两方面因素促使商业银行需要自行解决外汇头寸风险问题。与此同时,对短期人民币拆借的需求必然增加。

而人民币短期拆借市场的交投活跃直接促生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人民币外汇市场与人民币货币市场间的套利可能将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人民币短期拆借利率联系起来,进而有望加快人民币利率曲线短端的市场化进程。

(二)地方政府债务重组——远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其债务重组已提上议程。这有望成为远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根据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占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2009年后新增地方债务占比为61.92%,多为三年期,2011年-2012年进入还款高峰期,总计还款额达到4.46万亿元。

这批债务的投向多为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整理、科教文卫、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其共同特点是投资周期长,从而与负债期限短形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排除纯粹公益性项目,即使那些未来有回报、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也会因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而产生偿债困难的问题。审计署公布,已有部分地区出现了逾期债务。

化解地方债务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其中,改善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而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恰当的工具。

原因在于基础设施项目虽投资周期长,但回报时间长,加之政府信誉,使这类项目具备了资产证券化的有力条件。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平台贷款打包出售,变成期限较长的债券,既缓解了期限错配的矛盾,亦改善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创新工具因延展了期限而使利率远端扩展。因不同期限、不同风险而利率不同的证券化产品,在培育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定价能力的同

时,也培育了多层次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他们的共同作用将使利率市场化向更远端深化。

由上可知,人民币汇率的双边波动、地方债务重组、再加上已经发生着的信贷市场利率市场化,都在推动着能覆盖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统一的市场利率的形成,利率市场化正在加速中。

作者曹远征为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徐奕晗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政府与监管部门的最主要职责不是杜绝所有的风险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叶翔)放开民间投资是坊间的热门话题。近日银监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并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

当然,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但发展民间中小金融机构,却是一件旨深而意远的事情。

如果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主要不是表现为一二线城市的进一步扩大,而是中小城镇的扩张,是其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其服务大城市功能的多样,那么我们可以期待会有许许多多中小城镇的中小型服务性公司的涌现。

这些中小型服务公司同样需要大量中小型的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的服务。为应对中小金融服务的需求,监管部门应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让更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设立起来,为中小企业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更需要民营资金的参与。可以说,中小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关乎中国经济未来的转型与发展。

大量的民资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一个重大的风险源呢?确实,在过去20—30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民资的金融机构由于关联贷款、关联交易等,让金融机构承担了大量呆坏账,影响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监管部门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与时间,清理整顿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体系伤害的情形,仍历历在目,决策者或相关人士难免心有余悸,因之形成一种共识:金融风险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把风险控制在萌芽中。

其实市场经济中,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特点,如影随形,并不能革除。政府与监管部门的最主要职责是预测、预防和控制系统性风险,而不是杜绝所有的风险出现。就像政府不能保证所有的企业都挣钱一样。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我们预计存在风险,即可能会有中小型金融机构因为从事或参与某种业务而倒闭,而拒绝所有金融机构从事该业务。这些业务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

具体来说,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风险通常较高,专门从事小微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如果经营管理不当,对区域经济或经济周期的变化判断失当,就很有可能导致破产。但是,小微企业在就业与经济发展中承载了极重要的功能,我们显然不能因为小微企业的风险高,就放弃为他们服务。

包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内的金融危机史告诉我们,系统性的危机并不是中小金融机构带来的,相反,危机正出自那些被认为具有现代风险管理系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实际上美国在危机前与危机后,直到今日,基本上每星期都会有小型银行倒闭。

如危机发生后的2010年有157家倒闭,2011年有97家倒闭,今年至今仍有21家银行倒闭,有931家问题银行处于密切关注中。但是这些小银行的倒闭对美国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可谓波澜不惊。

关注系统风险,允许每年有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倒闭,应该是新时期下金融监管的应有思路。■

倪金节:刺激消费,重在“减税挤泡沫”

(2012-05-30 07:35:15)转载▼标签: 杂谈

稳增长成为当前宏观政策的最核心主题。较之重启投资项目的大张旗鼓,刺激消费的动静要缓慢的多,而且没有减税、收入改革等实质性动作。这不,最近,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出台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并将于近日公布。

显然,这不过是前些年老政策的再延续,前些年的实践也说明,这种“激励”很难真正刺激农村的汽车消费。而且就目前而言,较之交通工具,住宅的升级换代才是乡间民众最急迫的任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农村出现的第一波新建房屋的浪潮。最近五年,房地产繁荣的时期,进城民工数量明显增加,加上人口红利窗口即将关闭,他们的收入也有较大幅度提高,这直接支撑了近30年来的第二波农村住宅更新大潮。与此同时,农村的攀比氛围也刺激了不少人近些年借债建房。这也是何以近些年农村房地产会如此的欣欣向荣。

故而,农民的收入增长,未能有效转化为细致的消费能力,这些财富也被房地产所沉淀。也是为何农村消费始终难以真正发力,“家家小洋房”,但是却难以“家家小汽车”。

此乃农村现状。而城市低收入群体和中产阶层,更是早已经被高房价所裹挟,购置房产占据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房地产的过度繁荣,透支了经济成长性,将消费人群数量绝对大多数——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和中产阶层都化为“房奴”阶层。消费主力人群的全面债务化,政府和开发商获取巨大财富,中国消费型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这是何以每每经济下滑,就马上转向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关键原因。

只有解放消费主力人群的“房奴”地位,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消费能量。这就要求政府不能通过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支柱来敛财。而是需要通过公共产品性质的定位,建设合理的保障房体系,让更多的人能够降低“置宅”的刚性需求,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就能完全激发,橄榄形社会才可能具备成形基础。

除此以外,高昂的税负亦是形成中国消费困境的关键。就普通民众而言,税负早已经苦不堪言。高昂的个税所得率,低起征点,让中产阶层一直很难在中国

大规模成型,再加上社保体系不够健全,民众不得不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教育、养老和医疗方面,难以有更多的闲钱用于日常的消费。

不仅个税,占据税收大头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更是把民众盘剥的十分悲惨,而且民众还很难切身感受到。实际上,企业早就替消费者把这些税交给了政府,然后把税款附加在商品价格上转嫁给消费者,譬如房价里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各种名目的间接税。这些间接税,亦是造成物价房价一直不断上扬的重要原因。若能出台大面积减税计划,定能很大程度上激励消费者。

说到“含高税”的物价,自然涉及到影响消费的高通胀议题。物价之高,更在于不断超发的货币。就此而言,促销费,调结构就绝对不可再回依赖天量信贷刺激投资的老路上。否则,下一轮高通胀来临之际,零售总额或可显著增长,但是真实消费水平、民众幸福感则很难同步提高。

过去这些年,高房价、高税收、高通胀,“三高”构成了中国民众最主要的消费负担,严重掣肘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只有降下“三高”,民众的真实购买力才能得以显现。故而,刺激消费是个系统工程,单个领域的小方法很难足效。

这进一步警示我们,在接下来的稳增长过程中,切不可继续加固过往的增长路径,而应大勇气推进民众需要的结构改革。不然,中国经济遇到的两难困境,只怕会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层出不穷。

程程 :新一轮刺激的影响

(2012-05-30 11:32:58)转载▼标签: 杂谈

记得之前预测过一季度经济下滑,有些人会归结于春节因素而忽视;二季度持续低迷,由于出乎有些人的心理预期,于是又开始了老一套。对于新一轮刺激的影响,这里简单地谈些个人看法。

1、新一轮刺激相比2008年规模要小。这是政府财力决定的,现在各地方政府财政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中央政府当前能力也不足,因此根本不具备类似2008年那样的力度。新一轮刺激主要集中在中央,而不是地方。即便地方有这样的想法,也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毕竟2008年的夹生饭还有相当部分需要消化。

2、不得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2008年刺激政策给管理层最大的教训,就是通货膨胀近乎失控,而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当前的统治。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环绕之下,一旦通货膨胀难以控制,局面会不堪设想。因此,在刺激经济的同时,很难对房地产过度放松。鉴于当前人们的购买力,适度放松的房地产政策只会起到缓解地方政府及开发商困境的作用,而难以推动房价持续攀升。

3、多数人对新一轮刺激持警惕态度。这次政策出台,大家的评价明显不及上次,更多人表示的则是担忧。上次刺激的结果告诉我们,经济结构并未改善,反而加重了产能过剩与失衡,成为了少数人瓜分财富的工具。

4、金融机构持审慎态度。由于上一轮刺激带来了规模庞大的呆坏账隐患,在面对新一轮刺激时,金融机构将持审慎态度。不管开放民营资本的目的何在,政府的意图之一就是尽量使用直接融资而非信贷。因此即便中央政府可以提供规模巨大的资金,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审慎态度,这轮刺激带来的影响也会大打折扣。

前次经济刺激政策让股市从1664上升至3478,而这次刺激的影响将远小于前次,环境和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还是会有部分人简单地认为此次政策带来的作用会等同于前次,因而股市出现小规模反弹。初步认为,在缺乏后续

政策推动及大幅度放松银根的情况下,本次刺激对于股市的影响,将不及2008年的30%。也就是说,从2100点底部计算,难以形成30%以上的反弹。如果刺激政策雷声大雨点小的话,反弹空间还会缩减。从政府当前掌握的资源,特别是前一阵的举措来看,雷声大雨点小会是大概率事件。

美国“财政悬崖”之虞

2012年05月28日 13:20 来源: 国际商报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关于美国将跌入“财政悬崖”的讨论正在不断升温。不久前,美国财长盖特纳警告,“财政悬崖”将给美国经济带来极大冲击。而在最近一次的货币政策决策例会纪要中,美联储也明确指出,一旦“财政悬崖”因美国联邦财政政策的明显紧缩而出现,其将成为美经济复苏进程的重大风险。与此同时,经合组织(OECD)在刚刚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中称,考虑到美国仍属脆弱的经济健康状况,“财政悬崖”将会使美国经济发生不合时宜的巨大转变。

谁制造了“财政悬崖”?

所谓“财政悬崖”,主要由四个问题酿造而成: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税收减免措施到期;2%薪资税减免措施的到期;失业补偿措施的延长期届满;如果国会未能达成协议来满足“超级委员会”的减赤目标,那么由预算控制法案授权的自动支出及预算削减措施将会生效。由于以上问题特别是自动削减赤字机制的启动会使政府财政开支被迫突然减少,从支出曲线上看就像悬崖一样,故得名为“财政悬崖”。

为了鼓励工作、储蓄以及投资,从而刺激经济长期增长,小布什总统上台后,经国会之手,美国在2001年颁布了《经济增长与税收减免协调法案》,将最高所得税税率从39.6%降低到35%;2002年小布什政府又将资本利得税的税率从20%降到15%,并将对股息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从35%降到15%。前者预期减税1.35万亿美元,后者减税规模为3500亿美元,减税期间分别为10年。按照时间表,最高所得税率的降税本应在2011年底结束,但由于美国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新上台的奥巴马总统被迫作出将小布什的减税时间延长两年的决定,并且得到了国会的支持。奥巴马还宣布了从2011年起美国工资税从6.2%下调至4.2%的特殊措施,同时出台失业救济金计划,二者对应政策周期分别为两年。

税收的减少和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经济刺激计划产生的巨大开支使得美国财政捉襟见肘并几近关门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向国会提出调高债务上限的要求。

“财政悬崖”有多悬?

一方面是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到期,一方面是自动减赤引起的政府开支削减,“财政悬崖”显然已近在咫尺。应当承认,税收减免的结束和政府支出的受限无

疑有助于降低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按照国会预算局的最新测算,以上两项政策的启动将使2013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减少607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是,相比于赤字规模减缩而言,税收减免政策的终止和政府支出的减少对处于复苏阶段的美国经济的打击却更加显著,甚至有人将今年年末可能出现的“财政悬崖”比作是美国将要遭遇的“希腊时刻”。然而,无论是从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运作的连续性来看,还是从其国内政治元素的牵制力分析,美国跌入“财政悬崖”的可能性并不大。

一种极有可能的结果是,税收减免政策会自动到期终止,但奥巴马与共和党人将达成新的妥协,如两党商量着制定一份最高所得税率方案,比方说为37%的新税制,这样相对于原先的39.6%也降低了;或者维持中产阶级所得税率不变和适当提高高收入阶层的税率,但同时维持资本利得税15%的税率。

由于此前的税收减免政策并没有有效提高居民开支,而是居民更愿意选择将一部分税收减免所得进行储蓄,所以税率上升可能会导致人们减少开支,但不会减少太多。因此,即使“财政悬崖”真的出现,预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不会像业界预测的那么大。

上一篇:2021新生军训汇演主持词下一篇:11年小学校工会年度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