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精选8篇)
传统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多头设置账户,财政资金由预算单位分散支付到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脱离了财政监督,这种运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发展需要。因此,要对传统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后对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改变了账户设置——将多头开户改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账户管理是整个财政支出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管好账户,才能管好资金,管好支出。改革前,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有的单位在银行开设几个、甚至十几个账户,财政部门无法掌握预算单位资金的全貌,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金库”等违规现象始终是屡查屡禁不止。改革后,财政部门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和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
1设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经财政部门批准开设的具有特定用途的特设账户等五类银行账户的集合体,各单位自行开设的账户要统统取消。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封闭运行。这样,加强了对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的监控,从源头上控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改变了财政资金拨款方式——由财政拨款改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改革前,各部门拨款申请只要符合预算安排,财政国库即将资金拨付给各主管部门,由各主管部门层层下拨到基层预算单位,再由基层预算单位支付给供应商,使得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支付行为发生前就流出国库。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财政资金一旦离开国库,到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口袋”里,即由各部门和各单位控制,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管理规定,有没有专款专用,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
改革后,财政资金拨款方式改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所谓财政直接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向财政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即支票),通过银行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所谓财政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
部门授权,在规定限额内开具支付凭证,通过银行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账户,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都是由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这样,实现了财政资金“直通车”,取消了中间环节。
改革后,财政部门掌握了财政资金支付的最终环节即各部门各单位的出纳环节,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支出申请可以拒绝支付,减少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同时,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以便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三、改变了资金存放方式——将财政资金分散存放在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改为集中存放在财政国库单一账户。
改革前,大量的财政资金分散沉淀在各预算单位账户上,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而政府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却反过来还要向银行高息借贷,这样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改革后,只有在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才引起国库资金的变化,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财政资金(即计划数)都集中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资金专户。这样有利于政府加强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资金办大
事。
四、改变了资金结算方式——先存款后支付改为先垫付后清算
改革前,预算单位必须先在银行开户并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商业银行依据预算单位账户实有资金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改革后,财政性资金都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专户,而“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余额为零,当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即支票),但暂不动用国库资金,由银行先行垫付,并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每日终了,商业银行再与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专户进行资金清算。使资金及时、准确、安全支付到用款单位。
五、改变了监督方式——将事后监督改为全过程实时监督
改革前,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财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对财政资金支出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单位自行管理银行账户,并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导致支出行为随意性较大,资金使用中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往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缺斤少两”。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时已
经“生米煮成熟饭”了。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预算执行体制的一项制度创新,按支付形式划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大宗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在财政直接支付中核算,零星支出在授权支付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目前的分散支付财政资金转变为国库集中支付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就是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即财政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等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纳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相应的撤销各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的账户,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预算单位分散保存,预算单位在批准的全年预算指标基础上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再在批复的用款计划额度内提出用款申请。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支出,购买支出等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给收款人;属于授权支付的零星支出和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的购买支出,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形成了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财政管理和资金使用权限的情况下,使财政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使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
二是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存储、支付和清算,改变了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账户的设立。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收支活动,并与财政部门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清算;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财政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基金专户,用于核算预算外资金活动及日常收支清算。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后对比
㈠账户管理由多头开户改为单一账户账户管理是整个财政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管好账户,才能管好资金,管好支出。改革前,预算单位在代理银行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都不只一个,财政部门无法掌握资金全貌,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金库”等违规现象始终是屡查屡禁不止,改革后,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在代理银行开设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各单位自行开设的账户统统取消,经批准设立的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未经批准,单位不能擅自在代理银行开设任何新的账户。
㈡支付方式由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主,授权支付为辅改革前,各部门和单位的拨款申请只要符合年度预算安排,财政国库即将资金拨付给部门,部门层层下拨到基层预算单位,再由基层预算单位支付给供应商,使得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支付行为发生前就流出国库。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财政资金一旦离开国库,到了各部门和单位的“口袋”里,即由部门和单位控制,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管理规定,有没有专款专用,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容易固化“财政资金从国库到单位就是单位所有”的观念,预算约束软化,财政支出的执行结果也容易出现偏差。改革后,财政支付方式改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直接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通过代理银行将资金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主要包括统发工资支出、集中采购支出和额度较大的工程、物品、服务等项支出。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授权,在规定的月度限额内自行开具支付凭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包括未实行统发的工资支出、分散采购支出和零星支出等。这就使财政部门掌握了财政资金支付的最终环节,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单位支出申请可以拒绝支付,减少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以便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㈢资金存放方式由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分散存放在预算单位,改为统一存放在财政部门。改革前,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而政府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却反过来还要向银行高息借贷,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改革后,只有在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才引起国库资金的实际支付,即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财政资金都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有利于政府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资金办大事。
㈣资金结算方式代理银行先存款后支付,改后先支付后清算。改革前,预算单位必须先在代理银行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代理银行依据预算单位账户实有资金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改革后,财政性资金在支付行为发生前均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而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的银行存款都为零。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开具支付凭证办理支付业务时,暂不动用财政资金,由代理银行先行垫付,并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每日终了,代理银行再与人民银行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开户行进行资金清算。这种做法,改变了目前资金层层下拨的支付方式,基层预算单位无论何时用款,均可在一天之内拨给收款人,减少了资金流转环节,方便了单位用款。
㈤预算执行信息反馈方式由事后反馈改为实时反馈改革前,财政资金层层转拨,支付过程不透明,支出信息只能事后层层汇总后才反映出来,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和执行分析提供准确依据。改革后,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等部门通过不同的网络系统进行连接,预算执行信息实时反馈,可及时向有关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提供预算执行情况,增加预算执行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了财政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㈥监督方式由事后监督改为全过程实时监督改革前,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财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单位自行管理银行账户的使用,并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导致支出行为随意性较大,资金使用中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往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短斤少两”。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往往是“事过境迁”,改革后,单位所有资金统统进入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部门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通过代理银行每天反馈的支付信息,实现对每笔财政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全过程监控,将传统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对预算单位支出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意义
㈠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前财政资金拨付都是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和计划安排的程序一级一级地下拨,每一级都要在银行开设存款账户,资金到了各级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及时下拨和使用,这样,不仅拨付环节多,资金运转慢,而且每个单位都多少会有结存的资金闲置。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有效地解决了财政资金分散、周转慢、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同时,也加快了资金的拨付时间,克服了过去因财政资金层层拨付而造成的在途时间长的问题,只要手续齐全,即可及时拨付到用款单位。
㈡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了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细化会计核算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预算单位财务工作从核算反映型向决策型转变,同时,由于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所有财政支出都要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保证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建立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财政资金管理新机制,大大提高了预算约束力。
关键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002-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财政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自1998年起,改革的方向转向财政支出管理方面上来,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结构。财政公共支出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预算管理,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其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这次改革的重中之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形成了以自行多重设立账户为基础的分散收付方式和资金收付制度。在特定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与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的发展要求想冲突,产生矛盾。
高校的财务管理是教育财政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是当前国库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从2002年10月开始,在教育部本级及所属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等五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之后于2007 年下半年开始在教育部部属高校和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到2008年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高校都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①
一、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给现行的高校财务运作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降低资金的运行成本。国库单一账户的开立及财政资金的集中收付,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财政资金全部由过去向多个户头拨款变为向一个户头拨款,减少了流通环节,避免资金在高校账户间的划转,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其次,强化了高校的预算管理,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 强化了高校建立先预算,后支出的观念, 从而克服了没有计划地,拍脑袋上项目的现象,减少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第三,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腐败。以前, 财政资金拨付到各高校后,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挤占、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此产生资金违规现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所有财政资金不再在期初预先拨付到高校账户,财政部门在高校预算执行时对其进行审核,同意后使用,结余以指标体现。这对于预防和遏制腐败起到积极作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产生大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具体表现在:(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发生变化。高校不在收到实拨资金,而是一个用款额度。已批复经费需当年用完,不能跨年度使用,净结余将被收回国库,资金的结余使用受到了限制。同时,高校只能在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核定的额度内使用资金,高校的资金在预算内外之间、项目之间无法进行横向调整,资金使用的审批权和调度权全部归财政部门。(二)伴随高校规模扩大,上马基建项目增多,对资金需求急剧增加。高校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而做抵押的通常是高校基本账户存款余额或者未来高校学生学费收费权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拨款没有拨付给高校,高校基本户结余资金出现急剧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加大,商业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压缩对高校基本建设货款额度,增加了高校筹资难度。(三)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根据不同类型和主体的支出,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按月、按季度编报计划并提交财政部门进行审批,对高校的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制时要有前瞻性,预算的编制更加细化,给财务管理人员带来一定工作强度。(四)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独立于目前各高校的账务处理系统,在日常国库集中支付操作时,会计人员每办理一笔支付业务,需要先在财务系统中处理完毕后,再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上录入、复核并提交国库中心审批。程序手续繁琐,业务量与以前相比成倍增加。
二、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复杂性,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创新财务核算体系指标,不断健全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国库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建立起主要校领导负责的工作责任制。高校财务人员要树立起“三个观念”,一是计划用款的观念,通过编制科学的用款计划,形成按照计划用款,没有计划不用款,突发事件增加计划的资金支付方式。二是资金管理观念,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改革后,高校财务系统中没有了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新增一个零余额账户额度科目。三是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观念。
(二)加快推广公务卡的使用。公务卡不仅为高校教职工人员用款提供方便, 而且能够让财政部门掌握通过公务卡支付报销的明细情况,实时监控,堵住现金管理漏洞,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高校必须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从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上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计算机技术和专业技能要求高,高校的会计主管、出纳员、计划申报员、支付操作员、审核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操作流程与工作方法。还要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高校还要建立定期和国库、银行的对帐制度,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对帐,保证国库收支业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高校应建立与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相适应的岗位,健全相关部门和经办人、审核人等岗位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禁止一人办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的全过程,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对于重大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业务,应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库司国库集中支付基本业务释要(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
进年来,在局党组和中心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6年实现了基本全面铺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工作目标。目前,全县共有106个预算单位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县实施改革的预算单位比例达到100%以上,今年1~5月份通过零余额账户集中支付的资金达到1.6亿元。
2011年,XXX财政局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在总结了2010年的经验上,全中心人员积极探索,各项工作现已呈现出以下几大亮点:
一、积极稳步扩大了国库集中支付范围。2006年改革初期一次性将县内所有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全县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共有130个,其中:一级预算单位106个,二级预算单位24个。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在对原有预算单位集中支付的基础上,2011年又有4个预算单位纳入集中支付管理,目前新纳入单位集中支付业务已全面展开。
二、加强对集中支付资金的监控。通过对集中支付资金流向的监督管理,建立财政资金支付监督机制,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逐步实现了对财政资金的实时、动态的监控,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对所有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和专户资金全部实行“指标和计划”管理,预算单位所有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帐户、财政零余额户和单位零余额户“一个漏斗”支付。
三、逐步提高直接支付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预算单位所有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均需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支付中心审核后,由支付中心集中开具支付凭证,财政直接支付占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居高。截止2011年5月底,中支付中心共开具备支付凭证45839张,累计支付金额17.68亿元。其中:
直接支付17.07亿元,授权支付5100万元,财政直接支付占总财政总支出96.5%。
四、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账户设置、清理,编制用款计划、划分支付范围,专项资金监管等方面加大规章制度建设的力度,将各项支付操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国库支付制度、业务的学习。二是加大对各单位的业务和操作培训。三是切实加强财政、银行、预算单位的沟通,坚持实行预算单位对口服务,确保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更加顺利实施。三是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分享经验和做法,相互促进和提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处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入,其在体制、机制、制度、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的作用逐步显现,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规范财政性资金收支较彻底、完善、可靠的模式。
一、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县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至今已4年多,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调度周转和使用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存款余额集中在财政部门,单位实际发生支出时才从财政国库的账户中支付资金,有效回笼了国库资金,增强了财政资金宏观调控能力,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
2、提高了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监控力度,用款单位发生的每一笔支出,财政部门在当天或者到第二天即能掌握,实现了财政部门对支出拨付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3、简化了资金拨付环节,提高了基层单位用款效率,确保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了各项支出的用款;
4、更新了预算单位用款观念,提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强化预算约束,促进今后部门预算、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等相关改革的工作;
5、进一步规范了银行账户管理,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种先进的、规范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客观上需要与科学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金融体系及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相协调。这项制度作为财政预算执行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资金运行方式,一定程度会对各部门的既得利益进行重新整合。这就决定了在推进这项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或存在一些困难或问题:
1、对改革的认识不够统一。有的预算单位片面认为是财政部门收权,会削弱本单位的管理职责和资金运作自由权,影响单位利益,态度不积极。
2、配套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基础。近年来,部门预算改革成效显着,初步确立了改革框架,但是仍然存在有的项目不能在年初确定,先要钱、后定项目的情况,致使预算确定的资金与项目实际需要不匹配,部门预算仅明细到项目,项目具体内容及构成在预算中反映不出来;
3、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仅做到财政授权支付和工资直接支付,因此授权支付比重过大,直接支付比例小,加上改革还没有延伸到所有的二、三级预算单位和乡镇,有的资金去向难以直接有效监控。
4、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仅工资是直接支付,公用经费是授权支付,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都是实拨到预算单位。部分部门内设有总会计,所有预算、指标、决算都是通过总会计汇总分配,所以拨款不能直达基层用款单位,无法对其开展授权支付,即教育系统。乡镇单位仅工资是直接支付,其他资金也没进行授权支付,原因是乡镇没有国家金库,不能开展授权支付。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素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的知识范围和业务领域都很广,国库改革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培训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把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来抓。不仅要培训财政部门的内部干部,也要重点培训预算单位会计、代理银行的相关人员,培训内容重点放在业务知识和操作规程,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全面提高人员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2、提高预算编制水平,继续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真正实现公共财政、财政一体化战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的编制是根本。通过实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早编细编预算,加强预算管理,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及经济发展的职能。
摘要: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是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对我国财税体系现代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已在全国省级部门全面推广实施,在全国范围尽早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部分问题,对中央预算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供实践落实参考。
关键词:中央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策略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是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中央部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已初步启动,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子化管理进入了关键阶段。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行电子化支付方式”,为在全国范围尽早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支付电子化管理的推行流程不够合理
近年来,通过对支付电子化管理的分析,明确其属于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相关人员因缺乏对电子化管理的全面性认识,导致在管理改革中存在一把抓的现象。体现为:在支付电子化管理中,将所有的电子支付管理问题整理到一起,将技术和业务管理进行整合,并未从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步骤制定电子化管理改革方案。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的水平不足,限制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发展。
(二)安全意识不足
国库集中支付,肩负着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的重任,尤其是推行电子化改革后,每年大量的财政资金要通过电子化的系统进行运行,容不得半点闪失,安全性的需求十分强烈。安全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传统的观念里,总是认为“纸质单据是安全的”,靠纸质凭证保证安全,靠电子信息提高效率,客观上割裂了管理链条,表面看是效率问题,实际上是信息安全信任体系问题。另外一个是实际应用中,各类机构对安全支持空间的管理较为分散,没有将安全管理整合为统一链条,电子签章、电子验签等技术手段管理分散,无法实现本应具备的效率条件,同时也引发了部分潜在的安全性风险。
(三)电子化系统的建设上,还要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是财政本身的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要根据改革的需求,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用款计划编报及下达、支付令填写等环节,晚上电子审批等流程,加强安全管控。另一方面,代理银行业务系统的电子化改造,在细节上还要按照财政部门对于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因此财政部门必须对代理银行的系统改造进行明确要求,并且要根据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业务改造,为国库集中支付的电子化改革打下基础。
二、中央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策略建议
(一)科学、分步的推进支付电子化管理
针对当前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存在的推行流程问题,中央预算单位在改革时,应从科学的角度,实现对支付电子化管理的统筹兼顾、分步推进。第一,加强对设备保障和技术的实施。掌握现有的支付电子化管理内容,不要盲目地调整现有的预算业务流程,应从技术角度实现对预算支付系统的改造,并将改造后的支付系统融入部分代理银行中,以此实现对中央预算单位业务流程的优化。第二,重视支付电子化的扩面增量。通过将支付电子化向纵深方向推进化发展,充分提高支付电子化的技术水平,有效实现对支付电子化管理技术的创新比,实现对支付电子化业务流程的规范。
(二)开发安全支撑控件,建立财政资金的立体“防护网”
彻底摒弃“纸质单据是安全的”这个假命题,把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由单纯关注“有纸”和“无纸”的安全性,转向如何整体提升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性,通过科学化的顶层设计构建一套新的电子化管理安全体系,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完美统一。建立起以信息安全技术为保障,以电子凭证库为核心,实现对电子凭证的操作、存储、交互和共享的安全支撑控件,从根本上提升了财政资金安全保障能力。具体来说,在管理上,以建立新的安全信任体系为核心,将传统模式下分散管理的各个环节整合成完整的管理链条,每一步操作都落实到人,各个岗位间无缝衔接、互相牵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在控制上,以电子凭证库为抓手,固化安全控制规则,优化信息传输渠道,对电子凭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使违规操作无机可乘。在防范上,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基础,通过实施符合国家规范性要求的等级保护测评,夯实基础安全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
(三)建立科学全面的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
由财政部牵头,全面总结过去十多年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经验,切实理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流程,全面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安全有效、操作性强的中央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要集合所有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参与主体,财政部、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及直属预算单位都要统一集合到这一个系统中来,按照统一的标准施行。同时,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的重视程度,不仅仅强调对技术手段的革新,还要积极承担起与财政体系间合作关系稳定性维持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做好财政部门的战略伙伴、服务支撑、信息来源,最大限度地保证商业银行国库业务代理系统与财政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接口的统一,延伸财政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体系的统一性、完整性,为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分散支付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呼之欲出。2001年,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 “十五”期间财政支出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并于同年8月由中央财政选择水利部等6家中央级单位开始试行,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成为必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真正拉开序幕。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取得明显效果。当前, 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已成为“十二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定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由国库集中支付, 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并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支付进行集中统一处理, 在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报酬时, 预算单位提出申请, 国库集中支付机构通过审核, 将财政资金由集中支付专户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者的一项国库资金管理制度。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取得的成效
(一)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 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国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 通过层层拨付的拨款程序下达财政资金, 资金拨付环节多, 流转时程长, 造成财政资金结余多户头分散存放, 国库资金无法实现统一调度, 资金运行成本非常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资金不再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 结余都以指标体现, 有利于简化财政拨款程序, 缩短资金在途时间, 克服了财政资金分散支付, 把闲散资金和沉淀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调度更加灵活, 有效地解决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多头管理的弊端, 打破了帐户管理的混乱局面, 集中财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从而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二)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 强化了部门预算的执行, 推进了政府部门预算改革的脚步
我国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 财政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后, 无法及时、准确了解资金运行情况。预算单位是否能按照预算严格执行, 只能靠事后的政府审计来进行监督, 很容易导致预算和执行分离。而且分散型的收支制度实行“以拨定支”, 造成支出金额和支出用途的信息失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把总额控制变为对每个预算项目的精细控制, 把事后监督提前到支付环节, 预算执行趋于严格, 减少了随意性, 增加了执行的透明度。并且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能够实时监控到每一笔资金的支付活动, 所以能真实反应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 为决策提供准确判断的依据, 大大推进了部门预算改革。
(三)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 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 有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
加快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和大力推行规范化的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 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政府采购行为发生后, 财政支出管理部门通过审核, 政府采购资金集中于"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中, 预算单位就无法直接得到财政资金, 有效地防止了预算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 从源头上控制和监督了政府采购资金, 从根本上解决了随意采购、违规采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等诸多问题, 使政府采购行为走向了公开、公正、规范、透明。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 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亟待健全和完善
建立在原分散收支制度上的国库管理法律制度已不能适应现行改革的实际需要, 现行的预算法律制度也比较滞后, “先支付后清算”的支付方法、存款账户透支记账违反现行金融会计基本制度。
(二) 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同步
如部门预算编制不细化, 不全面, 年度预算批复较晚, 年度中间追加指标随意性大, 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脱节。
(三) 代理银行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积极性不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一方面代理银行在资金支付、划款清算、账户管理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一方面, 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后付, 当日余额必须为零, 银行收取的手续费较少, 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得到可用资金, 有的基层单位还达不到实时清算, 容易产生垫付资金的风险, 而目前也没有补偿垫付利息的规定, 容易产生资金的损失。鉴于以上原因, 代理银行的成本和收益不匹配, 积极性难以调动。
(四) 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落后, 数据资源不能得到全面交流
目前, 我国还没有实现财、税、库、行之间的横向联网, 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国库会计核算和资金清算系统, 部门预算的无纸化操作也没有实现, 更无法满足部门数据之间的无缝链接和数据共享的要求, 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信息传递速率的提高。
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金资支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是整个财政支出管理和预算执行机制的制度创新, 势必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方法保驾护航。要想改革顺利进行, 必须修订与国库改革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合理制定国库相关法律法规, 研究修订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使之符合实际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制定相关法规, 对改革后的银行账户管理、支付凭证的使用和管理、代理银行业务手续费的支付标准及业务操作程序等一系列问题, 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 使国库改革工作有法可依, 依法理财。
(二) 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作为一种支付手段, 以部门预算的编制为基础。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就是要不断地完善定员定额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体系, 从改革预算编制的体系分类和预算科目着手细化预算, 规范预算编制程序, 适当提前预算编制时间, 建立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 并提高公众参与度, 增加部门预算的透明度, 建立健全人大预算审查制度。部门预算是资金的统一安排, 控制支出的源头, 预算做好了, 才能发挥集中支付的优点。
(三) 大力推行规范化的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离不开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进。推行规范化的政府采购, 应把政府采购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快立法步伐;加强采购人员业务培训, 建立政府采购人员资格认证制度;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和步骤, 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规模、采购程序、采购形式, 拓宽采购领域, 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 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作用。政府采购规模越大, 财政直接支付的额度越高, 国库集中支付的效果就越明显。
(四)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信息网络平台一体化
快捷, 畅通的网络信息系统是确保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内部信息高速交换的根本, 应该逐步完善和提高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建立以财政部门为核心的的财务信息处理中心, 将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人民银行一并纳入金财网络中, 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享, 尤其是应尽快实现财、税、库、行之间的横向联网, 构建信息网络平台一体化, 实现网络数据交流共享、多方对账和多渠道监控。完善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和国家金库支付业务系统的各项业务功能, 加快建立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 实现人民银行与代理银行的实时清算, 使国库拥有直达、畅通的资金汇划渠道, 使各类财政收支在国库单一账户中实现高效、安全运行。
(五) 努力推进国库管理制度创新
预算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公务卡专用支持系统, 同时配备系统辅助管理和动态监控, 构建与公务卡有关的财务报销、信息审核和维护、银行划款和动态监控等业务流程, 由预算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本单位公务卡的管理和推广。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应当依托公务卡支持系统, 认真审核公务卡报销事项。对于批准报销的公务卡消费支出, 应当按规定时间, 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办理向公务卡的资金还款手续。努力推进国库管理制度创新, 实施公务卡管理制度, 才能减少乃至杜绝灰色报销公务消费, 提高预算执行管理的透明度、控制现金流量。
(六) 加大各利益方的配套协作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代理银行的共同协作和配合。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改革的宣传, 把握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 使预算单位克服被动服从的观念, 提高理财的积极性。还应尽快建立代理银行垫资补偿机制, 及时与代理银行清算代垫资金, 遇到资金紧张, 难以清算的, 要及时办理手续, 作为贷款处理, 按照银行规定还本付息, 同时, 还可以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确定代理费用标准作为代理银行的利益补偿, 通过利益激励约束代理银行的行为, 从根本上解决代理银行收益和成本的不对称, 提高其代理集中支付业务的积极性。
(七)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账户设置、账户核算内容、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对会计记账基础形成冲击, 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提高财务人员的认识水平,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至关重要。不仅要懂政策, 而且要熟悉相关操作程序, 能够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能够积极参与到制度改革中, 与时俱进, 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库改革、发展的需要。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改革预算执行的重要保障, 是市场经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解决政府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弊端的国际通用方式。本文阐述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背景和定义, 介绍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取得的成效, 针对目前集中支付存在的若干问题, 提出深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以期能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出谋划策。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谷华明.当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金融经济.2012 (02) .
[2]刘丽莉.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现代经济信息.2012 (23) .
[3]杨文群.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时代金融 (中旬) .2012 (10) .
【关键词】国库集中收付;公共财政;改革
为了能够使公共财政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自2000年起,在借鉴了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对现行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由传统的分散分级国库收付制度转变为现在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即以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的缴拨由国库进行集中收付,目前主体框架已经构建完成,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现状
经过人民银行、各级财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配合,我国自2001年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进行试点,目前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为:杜绝在收入缴库时出现挤占拖欠行为,国库财政收入无法足额、准时入库的情况得以解决;规范财政预算的制定以及执行,完善和明确了预算约束;使财政资金拨付环节过多、涉及面较广的弊端得到有效解决,为预算单位的款项及时到位创造了条件;促进财政资金的使用率极大提高,大大增强了国家当前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1)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当前,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虽然也相应改革,但仍然存在着和现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相配套的方面,例如:预算编制的项目不够细化,较为粗放;基层部门的预算改革还应进一步深入;预算编制批准的时间不够及时,且时间跨度较短,影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执行程序及依据的规范性;财政资金有预算内及预算外之分,无法让国库单一账户对预算资金进行有的放矢的管理。(2)旧式体制对改革的阻力。由于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是建立在旧体制上的一项改革工程,因而遗留下来的旧体制对于改革的阻力仍然存在,削弱了新型体制的优势,使改革调整期较长,对经济的发展以及成功改革到位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监督规范的执行力度小。在传统的财政管理制度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往往可能出现博弈关系;另一方面,管理财政资金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与国家之间,也可能形成三方博弈,而由于传统体制的弊端,造成大量财政管理漏洞,新制度改革后,对财政资金加强了集中监管力度,使得这些做法无法继续得逞,从而导致一些代理银行或预算单位受利益驱动进行违规操作,影响到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的改革成效。同时,由于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改革偏重于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规范,而对于相对忽略了对执行机构行为的规范力度。由于对执行者的监督作用较弱,往往导致执行者可能出现职权滥用,增大财政风险。二是传统预算会计制度适用性降低。建立在传统财政资金的运动过程之上的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对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无法完全适用。一般而言,传统的预算会计制度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总预算两部分会计,以收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五部分为框架,对各自管理的会计主体实行核算,而改革后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使得传统的预算会计体系无法对资金运动的过程及支付的管理方式进行准确的反映及核算。此外会计基础及核算内容上,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并且不能对政府资金运动的全貌进行准确反映。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部分已经过时,无法对现行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进行指导,或者仅为基本原则,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并发布了各项规章制度,然而仍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四是旧式行政干预过多。虽然制度已经改革,但传统计划经济的管理意识仍然存在,资金及财权的分配、预算编制及执行等各环节中都有各种旧式的、不适应目前经济形态的行政干预手段,而新体制对其行为予以制约,造成了二者的对立,给新制度的实施造成困难。五是横向的信息管理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国库、财政、银行与税务之间的信息化联网程度仍然较低,导致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缺乏高效运行的基础条件,数据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制约了财政监督作用,降低新型制度的实施效率。
三、完善措施及建议
(1)预算管理体制应做进一步的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作为预算管理制度的一个核心制度,应为其正常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而应进一步对预算管理体制中其他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和增强。例如针对传统体制的不足,将财政资金全部归入预算内,不再区分预算外与预算内,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人民银行单一账户对财政资金进行收支运作,全部纳入国库的监督和管理之内,真实反应所有的财政收支情况,对财政赤字的缩小、短期国债发行量的减少以及国家制定宏观财政政策,均起到积极的作用。(2)将预算编制方式全面细化。欲使新制度的改革实现预期目标,必须从预算编制的方式上进一步改革,内容包括:一是内容上,从分别包括预算内及预算外两方面编制转变为综合预算,部门全部的收支均纳入预算管理进行综合预算,实现资金统筹的综合平衡;二是形式上,应从由传统制度以支出功能分散预算的编制,转化为按部门的职能及部门主体进行完整统一整的部门预算编制;三是方法上,部门预算编制应分为“项目支出”及“基本支出”,项目应细化列明具体的事项,预算科目应详细分为类、款、项和目四层,并将预算由上而下明确细化至基层的预算单位,增强透明度,提高准确性、规范性及完整性。四是方式上,从基数法转变为零基预算。(3)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重组。打破原有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总预算两部分会计这一体系,建立起适应新型制度的政府会计体系,即将二者合二为一。事业单位的会计部分,除了通过财政拨款的部分归入政府会计之外,其他的均纳入非营利组织会计。实现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能够对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下的财政资金运行过程和结果做准确监督和正确反映,对政府整体的收治情况及财务状况进行核算,反映预算收支的全貌,准确提供政府资金运营的会计信息。(4)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应对财政资金的收付进行实时监控,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动态的监控系统、内控与外部监督相结合,采用多种的监管手段,对财政资金运动的事前、事中全过程进行监督,建立起各參与单位之间的制衡关系,互相独立,相互监督。(5)相关各种法律法规的健全。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后,由于账户系统、预算执行的机制、财政资金收支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更,因此应针对国库管理的特点及性质,将有关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例如《国库条例》、《预算法》等,避免出现有关法律法规与改革做法发生矛盾的情况。此外,为了使新制度下的各项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对现行会计制度,例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进行修订,并在时机成熟时出台《国库法》,提高法律约束的层次和方面,为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的全面实施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6)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库、财政、银行与税务之间的信息化联网,加强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四、结语
在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做到紧密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完善其管理制度、会计制度以及监督制度,修订和建立有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确保这一新型制度能够发挥出更加强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孙岩.再论有效运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措施[J].财经界.2009(10):17~18
[2]陆士冲.谈谈当前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J].科技信息.2009(7):25~27
[3]王欣,杨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刍议[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45
[4]马妙根,周景明.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财务影响的若干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09(5)
[5]饶洁.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9,9(2);89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荐阅读:
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细则09-25
国库集中收付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06-15
国库部门监督管理职责10-20
集中学习总结07-13
集中学习计划09-08
项目集中开工09-29
集中签约流程09-30
集中学习记录11-13
药品集中采购制度05-26
紧扣中心主题集中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