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共8篇)

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 篇1

——海事界人士畅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体会

(2012-11-29)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

【摘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作系统性的阐述,让广大海事界人士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这一战略部署振奋人心,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同时,他们还对如何建设海洋强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认识 坚定信心

“振奋”、“鼓舞”、“重要”、“落实”是业界人士在谈到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容时提及最多的词汇。大家认为,建设海洋强国要从唤醒国民的海洋意识,坚定大家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的信心开始,要以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强各方资源、力量的整合,突破海洋装备技术瓶颈,加快提升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的能力,为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十八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金东寒表示,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民众的海洋意识普遍不强,大家经常提到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却忽视了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最近,南海主权之争、钓鱼岛主权之争等事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必须重视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对唤醒国民海洋意识、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具有重大意义。”他说。

对此,十八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福建原省委书记陈明义深表赞同。他指出,十八大报告对普及海洋知识、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十分重要,同时,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海事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精神,努力建设海洋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有生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体现了党对重要战略机遇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海洋经济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了十八大报告,我感到非常振奋,尤其是报告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对造船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全行业都要认真学习和贯彻。”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表示。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

标,为船舶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造船企业必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支撑作用。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给船舶工业描绘了一幅新的发展蓝图,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作为船舶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十八大代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青年焊工洪刚激动地说:“我要带领周围的工人兄弟们,积极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实践,通过革新工艺和发明创造,不断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为推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造船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开发资源 维护主权

建设海洋强国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当前我国亟须建设海洋强国?海事界人士的回答是:建设海洋强国最核心的内涵是开发海洋资源和维护海洋权益。

刘赐贵表示,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升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来加以保障。

陈明义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正在以新的姿态进军海洋。当前许多沿海国家都在制定和实施新一轮的海洋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抢占海洋科技的制高点。各国之间在海洋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公海上的“圈地运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纵观国际海洋竞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二是海权的竞争。因此,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既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又要坚决维护国家对海洋国土的主权。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大家认为,海洋是一个未被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也是未来真正能够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存提供资源的主要源泉,而且发展海洋经济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少。我国人口众多、陆上资源日益紧张,因此,必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偏低。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海洋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2012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有力举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维护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海事界人士认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实力,必须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

加强领导 全面推进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贯彻落实。海事界人士一致表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从多个层面进行有效推进,而做强船舶工业、打造先进的装备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陈明义长期致力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对我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他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国家要加强对海洋事业的领导,其次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他建议,将国家海洋局从国土资源部划分出来,成立国家海洋部,作为中央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而有效整合资源;海洋知识的普及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将我国主张的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写入教科书,让大家了解海洋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及全球海洋资源的情况、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在制定实施海洋战略时,要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以此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同时,陈明义指出,建设海洋强国,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维护海洋权益,加快海疆开发;抓紧对公海的调查探测;加快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培养各类涉海人才;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注重陆海统筹发展;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的研究和制定。

“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方书甲表示,要建设海洋强国,首先必须认知海洋,其次要实时感知海洋,这就需要对海洋进行深入的科学考察,这也是建设海洋强国要抓紧推进的重要工作。他说,海洋资源是丰富的,但需要我们去认知,海洋也是多变的,需要我们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安全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因此,必须建造出先进的装备。

刘赐贵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我国要统筹陆海资源配置、经济布局、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必须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新技术的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装备和安全开发技术等;必须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

同时,大家纷纷阐述了装备建设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无论是维护海洋权益还是开发海洋资源,都离不开过硬的装备。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对装备的需求十分广泛,包括海军装备、海上运输装备、保障基地装备、油气资源开发与运载装备、环境保护相关装备、科学考察装备、海底探测装备等。因此,做强船舶工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造船界应该也必须作出更大贡献,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大有可为!

建设海洋强国 船界大有可为

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建设造船强国,必须建设海洋装备的强国。海事界人士在谈到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体会时,一致表达了上述观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将给我国船舶工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造船界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海事界人士一致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提振我国船舶工业的信心,使船舶企业跳出传统的发展路子,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船舶

工业已经打下较好的基础,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只要造船人继续奋发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机会大 有空间

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给涉海行业尤其是船舶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可以拓展的空间。

“当前,我国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几年船舶市场又十分低迷。因此,我们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使产能向其他领域拓展,而中央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工程给我们带来了调整的机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表示,远洋运输业、海洋科考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能源利用业、远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是我国船舶工业可以开拓发展的六个主要领域。

在海洋运输装备方面,业界人士指出,航运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的需求将朝着绿色、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船舶企业要抓住航运业运力结构调整的机遇,将发展重点转到高效、节能的绿色船型上来。

在海洋科考装备方面,十八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福建原省委书记陈明义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像发展航天事业那样推进海洋探测与开发。目前,造船界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超过7000米,新型极地科考破冰船的设计建造工作正陆续启动。他认为,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科考装备,在2020年之前,我国需要8~10艘能够承担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渔业资源、能源等特殊任务且有远洋能力的先进科学考察船。研制这些船舶既是造船界的重要任务,也将给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自然少不了海洋工程装备的支撑。在海洋能源开采装备方面,我国船企已经成功建造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先进装备,今后的舞台将更加广阔。相关数据显示,未来5~10年国际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量将达到400亿~500亿美元,与世界船舶市场规模相当。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表示,下一步,船舶工业要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投入更大的力量,以取得更多突破。渔业装备方面,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远洋,因此,远洋渔业装备建设成为海事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陈明义表示:“必须把远洋渔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我国造船界要集中一批力量,为尽快提升远洋渔业装备现代化水平作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有生也认为,渔船现代化势在必行,这预示着我国存在巨大的渔船建造需求。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洋旅游今后必将以其独有的特色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展海洋旅游不仅需要更多、更先进的豪华游船,而且要充分利用我国众多的无人岛,打造旅游胜地以及后勤保障基地。方书甲认为,船企不仅要在设计、建造更适用的游船上下功夫,而且可在这些岛屿建设中发挥作用,除建造运输装备外,还可以研究海洋波浪能发电设备、潮汐能发电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以满足各岛屿开发和岛上民众生产、生活

需要。

同时,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沿海各地区对各种海洋装备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吴有生举例说,海南省三沙市的成立为我国开发南海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但在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中,需要能承受强台风考验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保障与运输装备,需要在大陆与群岛之间、岛与岛之间进行海洋运输。这必将促进物资运输、海域执法、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需要船舶工业企业提供体系配套、功能齐全、达到绿色标准要求的系列海洋装备。

责任重 须努力

建设海洋强国给船舶工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了船舶工业企业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张广钦表示:“目前,在高技术船舶建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我国与先进造船国家还存在不少差距。要满足建设海洋强国对装备的需求,船舶工业还面临不小的挑战。”。那么,造船界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做强,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大力量?业界人士指出,一是要调整发展思路,改变过去那种依靠产能扩张来寻求发展的传统思路。今后各地在发展海洋装备产业时,不能再在扩充产能上做文章,必须高度重视高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过硬的装备。

二是要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在运输船方面,船企要力争在三大主流船型上创出品牌,在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和建造上进行重点突破,掌握自主开发技术;在海工装备方面,要做好产品定位工作,重点发展市场急需的海工产品;在渔船方面,要尽快形成先进渔船的专业设计、建造能力,抓住渔船更新换代带来的机遇。

三是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造船界要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先进装备,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金东寒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通过自主创新来获得。而要推动自主创新,必须建立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机制,比如,有关方面可以考虑将研发经费算作利润,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同时,船企要认识到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积累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没有良好的创新平台,是难以拿出成果的。因此,船企要舍得投入,勇于坚持,才能真正形成创新驱动力。

四是要努力提高本土化船配产品装船率。“当前,我国很多船舶配套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仍依赖进口,作为船舶工业的科技工作者,我感到压力很大。”金东寒认为,要抓住建设海洋强国所带来的机遇,满足各种先进装备的需求,造船界科技人员必须在船配产品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研发自主产品提供支撑。

“无论是提供运输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还是建造用于维护海洋权益的执法船及军用船舶,都是造船界的责任所在。”张广钦指出,对军船和执法船,全行业要不讲条件、不惜代价、保质保量地完成;对海洋资源开发所需的各种装备,要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自主研发;对深海勘探装备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虽然“蛟龙”号已成功下潜到7000多米,但离投入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加强深水科研,打造出能乘坐十几个人、可在海底直接进行科学试验的深潜器;对今后需求将大幅增长的游艇休闲娱乐和豪华游船旅游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用良好的装备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他说:“等待我们去做的事情很多,必须抓紧推进。”

海事界人士一致认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已经明确,造船界只有加倍努力,依靠已有的基础,依靠高明的谋略,依靠科技创新,依靠不懈奋斗,才能抓住机遇,勇挑重任,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 篇2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 笔者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角度,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国家战略新布局, 是最感鼓舞的地方。在现代化布局方面, 十八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五位一体”, 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经济现代化”,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三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 到了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 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 这个总体布局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突出经济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在现实国情下,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

2012年6月27日-9月27日, 笔者有幸作为首席科学家参加了我国北极第5次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在科考过程中, 除了安排完成预定的科考任务外, 笔者特别关注北极海冰的变化。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过去30多年中, 这一地区的气候正在快速变化, 而北极气候环境变化对中国有着直接影响;近几年, 我国出现了冬季雨雪异常以及春季和夏初干旱, 均与北极气候变化相关。2012年是北极海冰融化特别严重的一年, 在“雪龙”号向北挺进时, 北纬84度以北海域的海冰也出现了大量的冰间水道或水塘, 北冰洋的变化令人震撼, 今年夏季北极海冰量也创史上最少纪录。可见, 从人类生活的地球来看,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对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状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今社会高速发展, 人类为了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 开始大规模进军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资源。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海洋经济持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成绩面前不可忽视的是, 随着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力度的不断加大, 也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正常状态, 破坏了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 影响了岸滩的冲淤变化, 改变了海岸的形态, 破坏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 十八大报告将涉及海洋的内容放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德毅

加以论述, 这表明海洋工作也必须在党中央确立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的指导下, 不断引导海洋经济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确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 大幅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同时建立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 控制并逐渐恢复海洋生态支持力, 坚持走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和谐发展道路。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 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海洋科研单位和海洋工作者,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开展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引领海洋科技发展, 科学认知和利用海洋。不断深入认知海洋, 并不断拓展海洋认知空间。要充分利用“908”、海洋公益专项等成果和资料, 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要大力扶持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海洋监测技术、深远海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海洋勘探技术等学科方向,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只有依靠科技的发展, 才能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争取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难点, 形成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

二是坚持陆海统筹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 陆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海洋经济的拓展和提升。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陆海统筹, 从全局的高度做好统一管理、规划和协调工作;紧密跟踪和把握国际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和趋势, 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加紧制定涵盖各个产业和各个区域的统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按照既突出区域发展的优势特色、又促进区域互补合作的原则, 合理布局各个产业, 有效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化。

三是加强海洋综合管控, 实现海洋生态安全。从全国来看, 我国海洋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依然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应完善海洋生态安全法律体系, 建立海洋生态安全预警评价体系, 采用“绿色核算体系”, 加强在海域使用、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立法及理论研究。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要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 要维护海洋生态健康, 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推进半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前正在推进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将山东半岛建设成全国性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在推进半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方面, 落实好国家海洋局《关于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显得尤其重要。按照《意见》中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优化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污染物入海排放管控、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培育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4项主要任务的要求, 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通过半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引领沿海地区树立正确发展理念, 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同步, 全民参与保护海洋环境,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 篇3

《企业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其中拥有强大的海运业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战略意义?

李绍德: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由于陆上资源约束的日益严重,海洋正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点,各国都纷纷将视线转向海洋。就我国来说,一方面,我国经济是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受到空前的挑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保障,以提升我国的海洋综合实力及国际竞争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明》:人们说建设“海运强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样吗?

李绍德:是这样的。海洋经济产业群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化工业等传统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等新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包括港口物流和海运)、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服务产业。而海运业是海洋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历史来看,“强国离不开航权”,由于海运业承担了2/3以上的国际货物贸易运输量,葡、西、荷、英、法、德、美、日等世界强国的先后崛起,都离不开海运业的支撑。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海运业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来说,海运业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对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6%、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情况下,海运业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服务产业。强大的海运船队在和平时期可以从事贸易运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战争期间,可以作为后勤和后备役船队,服务国家军事安全,对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企业文明》: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方面您具体有哪些建议?

李绍德: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平台,应采取特殊的政策支持。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海运是国际竞争的产业,各国(地区)都高度重视本国海运业的发展,扶持本国有条件的港口城市争当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除了要与传统的伦敦、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航运中心竞争外,还要面临以韩国釜山为代表的周边港口城市的激烈竞争,要完成“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是上海市的地方或区域战略,而是国家战略,对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将其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并充分整合江浙的资源。

二是建议成立国家海洋监管总局。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科学规划与综合管理,统筹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布局,理顺海洋的管理体制,由专业化的分散管理逐步向集中管理过渡。

三是建议国家在上海试行自由港。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批准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真正实现“境内关外”,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实施区港联动,将洋山港区和外高桥港区建设成为自由港区。

四是支持海运企业的发展,扩大中国船东承运国货比例。明确规定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政府采购物资、军事物资、对外援助物资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信贷项目的物资均由国轮承运,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中国货主企业对关系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进口大宗物资,如矿、油、煤、粮等在对外贸易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海运权益,以逐步提高中国船东承运国货的比例。

五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有骨干企业调整船队结构,加大财政税收对提前淘汰老旧船舶的支持力度,提高船队技术水平,促进节能减排。

《企業文明》:没有稳定的海员队伍,建设“海运强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海洋强国”就更无从谈起了。那么,有关提高海员社会地位的提案建议是怎样的呢?

李绍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运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广大海员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海员的社会地位和相对收入却在下降,导致职业吸引力明显下降,海员、尤其是高级海员流失严重。海员队伍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力量,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因此,我建议国家出台切实措施,提高海员的社会地位。

《企业文明》:海员是国际公认的、国际性流动的高危、高风险职业。那么,海员工作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

李绍德:第一,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的艰辛性。海员长期在海上工作,经常面临海上恶劣天气的威胁,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而且远离家人,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由于常年离家,长期工作生活在封闭、单调的环境,海员的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

第二,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的危险性。除了恶劣天气外,海员还经常面临海盗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2年的五年间,全球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1 880起,劫持船舶221艘次,人质4 507人。仅索马里海盗就袭击船舶859起,劫持船舶180艘次,人质2 333人,其中遇害或者失踪52人。

第三,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责任的重大。海员是一个小众群体,根据有关统计,我国海员约65万人,从事国际运输的仅约30万人,但海运承担了我国85%的外贸运输任务。一艘1.4万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舶只配备20多名海员,但船舶造价高达10亿元人民币,所承载的货物价值更是超过10亿元人民币。海员,尤其是以船长、政委、轮机长、大副、大管轮为代表的高级海员承担着非常重大的经济责任,对于保证国家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也体现在海员是一种高技术职业。不同于煤矿井下岗位,从事国际运输的海员不但要精通相关技术,还要精通英语。尤其是三副以上的高级海员普遍都有大学以上学历,船长则需要十年以上、五级职务的海上工作经验,并要通过相应的培训和国家考试才能担任。

第五,海员工作的特殊性还体现在较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海员们常说:“团聚时的温馨、家的安稳都不属于我们。在船上一年少说做8个月,如果在船上干30年,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0年。”由于长期在船上工作,海员使用文化、医疗、娱乐、公共交通等社会公众服务的机会明显少于其他人群。

海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特殊职业,向来备受国际劳工组织的关注,也是该组织专门制订最低工资标准的唯一职业。于2013年8月生效的《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其根本内涵就是让海员体面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船员的工资收入。世界上多数海运发达国家都对本国海员实行较大幅度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据了解,瑞典对在船上工作获得的收入可享受特殊扣除额以及税收抵免;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完全免征海员所得税;英国对年度内离开本国在外航行超过183天的海员,免征个人所得税;日本只对海员在陆地取得的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海上发放的补贴不予征税;荷兰对境内设立常设机构的船公司,减免其所属海员应征税额的38%;香港地区规定海员年度内在本地停留时间累计不足60天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文明》:对此,您具体有哪些建议呢?

李绍德:具体有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加大对海员群体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关心海员的心理健康。在中央主流媒体开辟《海洋》《海员》等专栏,促进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关注海洋,了解海员对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树立海员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海员的从业自豪感。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大中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加大对海员的培训力度。由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建立完善的海员心理测试、评估、治疗和康复系统。

二是建议参照国际惯例,免除海员个人所得税或将海员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提升到17 500元/月,维持2005年12月以前船员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与普通人群5倍的倍率关系。

三是如第2项建议有难度,则建议国家对船长、政委、轮机长、大副、大管轮等高级船员和其他技术业务骨干发放政府特殊津贴。

《企业文明》:最后,《关于从严从重从快加强食品安全、取信于民的提案》具体有何建议?

李绍德: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的要求,以党风带民风,建设“幸福中国”从抓放心食品开始,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系、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切实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管理。

一、建议组建成立更具权威的食品监管部门,授予监管处置权力,纳入向全国人大述职范围,将食品安全监管由分散监管转为集中监管。在完成监管体制改革前,建议大力强化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负责的作用,赋予其更多的权力和责任,统筹食品安全领域相关监管工作,在多部门协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并进一步理顺各部门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做到不重复,不缺失。

二、建议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加强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清理、修订现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同时,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尽快修订、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食品质量和生产、加工、销售过程。

三、建议加大媒体监督,从严管理,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确保有不良记录者不能进入食品生产经营领域。老大难,不是问题难,而是执行不力,难落实。例如:酒驾这个老问题,经过抓典型、媒体公开、加大执法力度,应该说成效显著,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为此,要建立食品生产、流通可追溯体系,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快速处置与问题、责任的准确认定。

四、建议集中掀起食品安全风暴,取信于民。要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借鉴抗美援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卖过期失效和伪劣带菌药品给志愿軍,造成部分战士致病、致残、甚至死亡的上海大康药房资本家王康年判处死刑的做法,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参与者从严处罚,施用重典,“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对知情不报者应以包庇罪论处,以保持对不法分子强大的震慑力,使不法分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

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 篇4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下午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 篇5

陈茜

 2013-05-16 10:53:02

来源:广东社科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澳门理工学院一直以来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双方互邀专家学者参加由对方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并开展合作研究,高层之间也保持频繁的互访和交流。2010年7月双方签署了《澳门理工学院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合作协议书》,进一步提升了双方之间合作的高度和深度。为了落实合作协议,去年温宪元副院长率团访问澳门,双方达成共识,决定今年11月11-13日在澳门举行“2013粤澳高端论坛——海洋强国与粤澳未来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将广邀海峡两岸四地和国外学者参加研讨和交流。

海洋蕴藏丰富的渔业和矿产资源,人类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对海洋的探索,但由于海洋的浩瀚和深度以及技术方面的限制,人们对海洋的了解和开发还是非常有限的。随着诸多陆地资源的长期开发和匮乏,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竞争中的热点。国际海洋法公约在规范和保护各国海洋权益的同时,亦促使各国把眼光投向海洋,一些国家实施以岛圈海的战略,更加剧了对蓝色国土的竞争,南海和东海争端已经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最不稳定因素。随着中国在2012年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和中国石油需求的60%依赖进口,包括石油安全在内的经济安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安全概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家安全向低政治领域延伸的同时,安全疆界亦延伸至国土之外,形成了对中国来说诸如“马六甲困局”等安全威胁,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不仅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在美国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的大背景下,亦将对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 篇6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际海域的战略地位与利用已受到所有国家的关注,以联合国和国际海底管理局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有关国际海域事务的讨论日趋活跃,国际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制订受到高度关注,依法争夺国际海域话语权呈加强之势。从发展眼光看,深海大洋必将是未来世界大国关注和竞争的前沿,也应是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布局的工作领域。

认识和利用深海大洋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深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不仅有大量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资源,还有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等金属矿产资源以及庞大的生物基因资源。其中,深海油气产量和储量增长近年来占到了全球油气产量和储量增长的约40%;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的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储量多达700亿吨;深海底沉积物中含有数亿吨的DNA,是地球上最大的基因储库。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2011年,我国铜、钴、镍、锰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费的37%、28%、40%、64%,其对外依存度则分别高达57%、78%、95%、59%。20世纪我国即提出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布局,随着国际陆地矿山增产受限、品位降低,环境保护形势的加剧,长期过分依赖陆地资源的增长已不现实。按现有矿冶技术估算,我国铜、镍、锌、锰等资源储量的保证年限有限,资源紧张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直面的严重问题。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资源安全来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源安全保障越发重要。要保证新时期国民经济继续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寻找到新的资源来源,深海底资源无疑是未来最为可能的选择。

着眼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将提升和跨越发展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能力

真正有效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持续需求、增加我国在深海大洋的战略资源储备,除透彻研究国际法律规则、积极研判国际斗争形势外,关键还在于发展和提高我国的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深海装备技术代表了海洋技术的最前沿和制高点,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象征,也是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整体能力的综合体现。着眼深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发展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带动、辐射和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也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

我国通过二十多年的大洋科学考察,一大批深海调查装备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深海拖网、电视抓斗、深海浅钻、生物和微生物取样器、无人遥控潜水器等先进调查和取样装备的研制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大洋科学考察工作的开展;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的成功,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尽管如此,我们与美、俄、法、日等世界海洋强国在深海资源开发整体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特别是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家批准的“持续开展深海勘查、大力发展深海技术、适时建立深海产业”的战略方针,在加强船舶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深海高技术装备的应用与开发,切实提高深海资源勘查能力和深海环境影响评价能力,以深海采矿工程和深海生物基因工程为重点,全面带动深海资源开采与开发能力发展,为未来我国深海装备业、深海采矿业、深海微生物资源产业等深海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991年,中国大洋协会代表中国提出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获得联合国批准,成为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登记的第五个先驱投资者

走向深海大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走向深海大洋。综观人类发展史,任何一个海洋强国都不只是着眼本国海域。如果不认识利用深海大洋、不具备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就称不上是“海洋强国”。走向深海大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我国深海大洋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一是战略布局实现新拓展。国际海域工作战略方向已由资源调查评价为主向综合调查拓展;调查区域由太平洋拓展到印度洋和大西洋,立足太平洋、拓展印度洋、挺进大西洋的战略格局初步形成。二是资源调查实现新突破。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增加了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究有了良好开端。三是深海科技实现新跨越。深海运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调查装备已成为我国深海调查的主力;深海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对国际海域调查工作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参与国际海域事务呈现新局面。参与国际海域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际海底区域事务中的话语权明显提升。

当前,深海大洋竞争态势依然严峻。一是空间竞争日趋激烈。围绕国际海域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争夺不断加剧。二是资源争夺日趋加剧。海洋大国对国际海底资源勘查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强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蓝色圈地”进程加快。三是科技竞争日趋凸显。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成为海洋科技竞争的新热点,深海科技呈现出多元化、集成化的新趋势,成为继太空技术后的又一国际技术竞争的新领域。四是竞争与合作日趋交融。海洋强国对新兴海洋国家加以限制;各利益集团又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

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深海大洋,机遇和挑战并存。主要机遇有: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为开展深海大洋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与政策指导;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国际海域工作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参与和引导国际海域事务提供了重要支撑。主要挑战有: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支撑能力较弱和深海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国际海底资源调查与开发的基础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应对国际海域新态势、新规则的前期研究尚待加强,国际海域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应变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性矛盾依然存在。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郭川精神” 篇7

当我听到他失联的消息后,凭航海人特有的敏感,心中惊讶地咯噔一下,多么希望他重新升起帆樯继续航程,顺利抵达目的地。

郭川不是商船意义上的海员和船长,但他是航海家!世界航海家的共同点是在航海史上演绎了无数不畏艰难、勇于探险并顺利返航的传奇故事,航海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英雄,是勇士,是智慧与勇气的象征。他体现了航海人不怕牺牲、敢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和坚定的信心。作为航海家,郭川驰骋大洋的目的是以个人毅力或借助群体的力量、智慧战胜大洋自然环境的极限,他的行为具有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去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中国航海家郭川坚持数年的航海生涯体现了大国航海工匠的精神,他的航海决心和信心演变成了特有的航海精神——“郭川精神”。他浓墨重彩的人生化作了代表人类能够不断创新、不怕牺牲,取得进步的壮举。他实现航海家的人生价值,成了永远激励民众奋发向上的动力,也鼓舞了中国职业航海人建设海洋强国的信心。

中国的航海文明发展得很早,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写就了中国辉煌的航海史。但中国农耕文化体系长期疏于航海文化的传播、教育,与航海国家的航海文化基本不相融合,导致中国成为航海、航运大国而不是航海、航运强国。航海国家对航海家、船长、海员非常尊敬优待,他们有鼓励年轻人参与航海的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不少人看在海员待遇上是羡慕海员的,但对海员背井离乡,常年累月奋斗在远洋船舶上的艰苦生活顾虑再三。因为中国民众对航海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以至于人们在固有的农耕文化上不自觉抵制航海文化。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年轻人一夜成名的心态喧嚣尘上,对农工商学兵的职业敬而远之,敢于艰苦创业的行为受到了阻碍。随着科技的发展,古老的探险、冒险航海成分褪尽,海员变成了很多年轻人看不上的职业。当海员待遇红利破灭之后,少有年轻人参与航海职业,拒绝航海冒险精神,甚至读海事院校的航海学生也没有建立航海文化的概念,对持之以恒、工匠般的海员职业选择逃离。虽然公民有选择职业的自主权,也不能强求公民一定要选择航海职业,但航海职业必须后继有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逃避航海职业,作为一辈子的航海人,我真的感到非常忧虑。

当今,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建设“一带一路”,中国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建设陆上的丝绸之路,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航海活动,中华振兴发展中更需要“郭川精神”。

如何发扬“郭川精神”,并演变成大国航海工匠精神,重拾郭川的航海壮举?

我最近一直利用机会在社会、中小学校等场所宣传航海文化。受讲座影响,很多民众和学生都热情希望有机会了解海洋、了解船舶、了解祖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举措。

海员是建设航海强国的重要战略人力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南海风云变幻的事实告诉中国人民,海洋强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队伍,也需要一支拉得出来、船艺精良的海员队伍,这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安全基本保障。

无论是国有航运公司,还是众多的民营航运公司都应该记住责任比荣誉更重要,都不能借口“市场经济”而摒弃中国海员。航运企业除了承担将国有、民企资产良好运作并加以扩大的经济发展责任外,更承担了建设海员队伍的社会责任,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议主管机关和航运企业不但在业内大力宣传“郭川精神”,推广航海文化,还必须利用媒体资源在社会上宣传航海文化,弘扬“郭川精神”,把国家建成海洋强国并在世界航海领域中有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 篇8

“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和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从船舶走向海洋装备,由造船为主向海洋防务装备、海洋科考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等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全面进军,履行好保障海疆安全和引领中国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成为中国与世界海洋装备强国竞争的领头羊,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基本经济制度。”胡问鸣强调。

新概念赋予新使命

经略海洋是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征服和利用海洋必须有装备保障。

海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资源开发、滨海旅游业以及开展海洋科考、海洋监管、海洋维权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国家海洋经济和海上力量的重要保障和载体。而将海洋装备归纳概括为海洋防务装备、海洋科考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这四个大类,在海洋装备领域尚属首次。作为“四大海洋装备”新概念的“创始人”,胡问鸣道出了其对海洋装备发展的思考及这一“分类法”的由来。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造船大国、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的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和强大国防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思考自身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责任和使命。”胡问鸣说,什么叫中央企业?其社会责任的核心又是什么?“我认为,央企就是遂行党的任务的经济集团,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维护和落实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保障我们党长期稳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国防科技工业在任何国家都是最高科技、最新技术的代表。因此,军工央企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在行业技术创新与先进技术应用、推广的产业‘领头羊’职责。”

胡问鸣强调,从根本上看,中央企业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核心社会责任,在于必须能够引领行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带领这个行业与国际强者展开面对面的竞争,必须具备引领国家行业整体发展的能力,必须站在行业发展的风口浪尖,成为“领头羊”。同时,救灾、扶贫、捐资助学等也是央企塑造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中要认真做好并不可偏废的一个重要方面。

胡问鸣指出,中船集团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从追求大转向追求强,从船舶拓展到海洋装备,成为中国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的“领头羊”,引领中国的海洋装备产业具备与世界强者竞争的能力,在世界上独占鳌头。“这是中船集团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优势所在,更是中船集团社会责任的核心部分。”

海洋防务装备主要是指各类海洋军事装备和海上执法装备,海洋科考装备主要是指各类专门用于海洋资源、环境等科学调查和实验活动的装备,海洋运输装备主要是指包括豪华邮轮在内的各类海洋运输船舶,海洋开发装备主要是指各类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储存、加工等方面的装备,当前以海洋油气资源、渔业资源、风能的开发利用比较突出。”胡问鸣强调,中船集团作为我国海洋装备领域一个集研发、设计、总装、制造的综合方案供应方和承包商,应该使自身的业务覆盖到以上四大类海洋装备领域,“我们以前把自己局限在‘船舶’,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责任缩小了。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发展环境下,应该勇于担当,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争当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先锋。”

新挑战带来新机遇

“大国崛起,无不始于海洋。”胡问鸣表示,“西方大国的兴衰历程表明,大国崛起都是从经略海洋开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略海洋离不开海洋装备。因此,中国要崛起,海洋装备业必须强大起来!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首先必须成为包括以上四大类海洋装备在内的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强国!”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利用、保护、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必须以海上力量作为物质和技术支撑。纵观500年来人类现代化大舞台上相继出现的世界性大国,都是从海洋发迹,既是海洋强国,也是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强国。这是因为,没有强大的海洋装备作支撑,就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就没有安全可靠的海上能源和贸易通道,就不可能拥有海洋权益的话语权。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特征的国际海洋权益斗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以及陆上资源和能源的日益减少,资源尤其是能源问题越来越凸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在于海洋资源开发。而且,海洋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命线和对外贸易的最重要通道,我国每年55%以上的石油和大量资源性物资运输以及80%以上的国际贸易依赖于海上通道。“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家利益的不断延伸,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特别是海洋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来自海洋方向的争端和纠纷正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以及中华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的主要现实威胁。”胡问鸣强调。

nlc202309032029

面对新的形势,党和国家作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和强大国防的战略部署。“这对船舶工业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海洋问题,实现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胡问鸣指出,“同时,船舶工业既直接服务于贸易物流、能源等海洋资源开发,又直接服务于海军和海洋维权执法,装备建设的战略地位也更加凸显出来。”

胡问鸣强调,当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还存在差距,面临很多挑战。主要表现在: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上运输通道畅通的安全任务越来越重;传统的运输船舶技术发展路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绿色发展”要求;海洋工程装备研制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由近岸海域向深水进军的发展趋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海洋能、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开发才刚刚起步;海洋经济综合服务业发展跟不上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步伐。“这些差距和挑战,大多与海洋装备密切相连,与船舶工业密切相关,中船集团责任在肩。”

目前,我们的海洋军事装备与世界海军强国相比存在着薄弱环节,特别表现在船用动力方面;我们维护海洋权益的防御与执法装备能力尚显不足,特别表现在一体化协同能力方面;此外,我们在探测海洋的极地考察、深海潜探、油气钻探等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远洋渔业探测与捕捞生产、深海采油采气等海洋生产装备,豪华邮轮等远洋运输船舶等发展海洋经济的先进海洋运输装备,以及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的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储存、加工及航道疏浚等方面的装备,都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些差距是严峻的挑战,更是可贵的机遇。”胡问鸣表示,经略海洋、强化海权,离不开四大海洋装备,这就意味着中国海洋装备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以“海军装备建设的中坚,全球航运事业的伙伴,海洋资源开发的支撑”为企业使命的中船集团,必须由造船为主向四大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全面进军,履行好保障国防建设和引领中国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海洋强则中国强,海洋梦支撑中国梦。”胡问鸣表示,建设海洋强国,将把海洋装备事业推向新的高潮,中国船舶工业大有可为,必须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积极布局未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抢占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全面进军四大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服务领域,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立体化的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撑,为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拥抱深蓝夯实物质和技术基础。

“在海洋防务装备领域,我们要为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保卫海洋发展权益与秩序和保卫海洋安全提供坚强后盾。”胡问鸣指出,海上力量特别是海军实力与海洋执法能力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卫海洋安全的关键性力量。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领土安全、保护我国海上贸易通航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海军遂行的使命经历了由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短短时间内再飞跃到近海防御与远海防卫相结合的战略转变,这给中船集团装备建造技术更新升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船集团将服务海军使命,不断加大海军装备建设力度,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坚决履行好支撑海军装备战略转型的历史责任,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为加大对区域内油气资源、远洋渔业资源及海上安全等监管和保护力度,中船集团还将加快研制从一千吨到一万吨级的节能型新海监船、渔政船、缉私船等海上执法船。

“在海洋科考装备领域,我们要重点开展极地科考破冰船与渔汛远洋监测等产品的研发,为我国海洋科考提供更加先进可靠的装备,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我国在极地海洋区域开展综合考察的能力。”胡问鸣表示。

“在海洋运输装备领域,我们将结合国际海事新规则、新规范的相关要求,大力开发以低油耗、低排放、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环保精品船型,引领三大主流船舶领域的市场潮流;积极开展豪华邮轮、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VLGC、双燃料/ LNG等新型动力运输船舶、冰区加强/极地运输船舶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形成核心设计建造能力,与航运界共同掀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浪潮,满足国家战略运输和海洋经济发展对装备的需要,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贡献。”胡问鸣说。

“在海洋开发装备领域,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需求增加的机遇,瞄准高端产品,积极谋划,扎实推进,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引进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加速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提高在海洋工程领域的研发设计能力、工程总承包能力、总装集成能力、设备供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船海工’品牌。”胡问鸣说。

2013年,中船集团围绕军工核心主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坚决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个核心,六大产业板块”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军工技术是我们的核心与支撑,深度融合于各产业板块中,海洋装备则是我们中船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立足点,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控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立足点。要立足海洋装备,跳出海洋装备,反哺海洋装备。”胡问鸣最后强调,中船集团肩负着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职责,要坚持军工第一、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方针,不断拓展海洋装备市场领域,不断提升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不断实施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主动引领中国海洋装备产业发展,锻造出与世界强者竞争的能力与魄力,成为中国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的“领头羊”,中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火车头”,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当好建设海洋装备强国的排头兵。

上一篇:文言文课堂教学初探下一篇:高校自主招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