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工作要点为指导,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前提,以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教研活动为载体,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为宗旨,科学规范实施目标考核细则,努力开创专业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本年度教学工作任务和目标:
(一)加强教学工作管理,完善、调整并落实好教学工作考核机制。
(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定教学质量标准。
学生公共课平均要达到70分,及格率要达到90%,优秀率达30%。基础理论课平均分要达到75分,及格率要达到85%,优秀率达25%。专业课平均分要达到70分,及格率要达到80%,优秀率达20%。
(三)进一步做好教师引进工作,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要求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概况:
(一)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抓学习,督练功,搞培训,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1、组织教师参加进修部门组织的学习,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最前沿成果,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
2、组织好教师的业务学习,积极开展教师自我学习,团队学习,学习内容为新课程理论及《大纲》和教材。学习理论要与备课、课堂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在教材挖掘上要吃透教材,驾驭教材。不定期的进行业务测试,重点考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加强听课管理,促进领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主管教学领导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工作,检查性听课侧重于随机听课,听后看教案,让讲课教师谈教学设计,谈教学反思,重点解决备课与上课脱节的问题。此外,听课侧重指导性和研究性听课,做到了指导及时、评价公开、公正、研究有价值。
(三)、优化教学结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本年度,加强校本教材开发的力度,着重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师生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面作出深入的探索,并让教师感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集体备课:
各层次的集体备课均要按“项目教学法”进行操作。
2、教研课活动: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活动主题要紧紧围绕本年度的教研目的进行。研讨的学科有:模具机械基础、机械制图与CAD制图、模具加工技术、仿真软件训练等学科。为了调动广大教师教研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研讨的学科及自己教研能力,来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申报承担教研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研意识,体现自己教研能力方面的价值,而且进一步推动我部教研活动。
(四)、加强教学工作全程管理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合理地编制课程表。按《课程计划》开齐学科,开足课时。突出抓好课外活动类课程的设置。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备课、上课、评价(作业)、考核的管理。
(1)、备课
书写要工整,数量上要保证一周储备课,严禁备堆课。教案编写上,在常规要求基础上强调的有以下几点:
①、教学目标制定要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叙述要明确,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
②、教学流程要落实教学目标。
③、各种课型(新授、练习、复习、测试)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常规要求。
④、新授课的教学过程各环节用语要统一使用:激趣导入;起点检测(或预习检测);探究新知;训练反馈;回扣目标。
(2)、上课
立足体现启发式教学模式,利用一切可行手段组织好课堂教学,做到课堂教学环节齐全、内容充实,准确完成课堂教学设计,注重教学艺术,准确传授知识,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正确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常规教学结构上相同,突出各环节的分层指导。
实习的管理及实习教学工作:
(1)组织学生学习各项操作规章制度
(2)凡是分组实习,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分工种实习,实习教师要有课题、时间的安排、分步要求、课题完成标准。
(4)实习车间有实习指导教师和维持纪律的教师,保证实习安全
(五)、加强教师引进工作,开展校本教材开发工作
(1)今年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引进模具专业教师董振振和苑东伦两名,新聘任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技能等级证,完全符合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师的要求,更好的满足开展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要求。
(2)本年度,我专业研发的齿轮泵项目正式投入生产,该项目是由专业带头人潘月栋老师负责引进开发的`。随之配合进行的是校本教材《典型模具制造与实训》的开发,现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进入材料汇总阶段,有望于明年正式开始在专业内部试用。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信息反馈工作
采用全面检查和不定期抽查,通过教学工作的检查,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堵塞漏洞,更好地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
(二)、建立激励机制:
一、更新课程理念, 创新课程标准
在传统的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 开设了模具钳工、金属材料、CAD等多门课程, 但知识点分散且时间跨度大, 学生难以把各门课程与模具实训联系起来, 所以要更新课程理念, 创新课程标准。
为了使新课程的标准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相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实践机会。 在制订课程标准前, 到相关模具制造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 了解模具制造中所需要的技能。 确定五个基本学习环节:零件测绘、模具设计、模具拆装、模具加工、模具装配。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五个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模式。
二、将模具理论知识讲授和CAD软件教学融合, 形成一体化教学
学生在单纯学习模具理论与结构时, 由于许多知识都比较抽象, 因此难以建立起立体的感性认识。 如果有了CAD/CAM软件的三维造型, 则可以使教学过程非常形象逼真, 凭借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增强对模具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注塑模具理论的学习过程中, 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实体造型模拟学习到大量实用的模具结构知识, 理解诸如拔模斜度、浇注系统、成型零件等模具基本概念。 在学习分模的过程中, 又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模具分型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型腔模具分型面的含义, 继而熟练地进行分模操作。 同时, 单纯的CAD / CAM软件操作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模具知识作为枝叶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学生兴趣减弱, 难以掌握操作方法。 最后, 在课程结束时可让学生用CAD软件绘出相应模具三维造型, 通过此过程中检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探
一体化教学模式, 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 学生一边学、一边实践是学习方式的最大变化, 教师灵活地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式的最大变化。
1.整合课程内容, 穿插教学。 上文中提到, 课程标准中确定了五个基本学习环节:零件测绘、模具设计、模具拆装、模具加工、模具装配。 在一体化教学中就应围绕这五个环节进行。例如: ①零件测绘这个环节教师可准备若干结构简单的塑件 (肥皂盒) , 让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绘, 草绘塑件的零件图, 图纸上绘制零件图、CAD绘制零件图, 在此期间可向学生介绍塑料材料的种类、特性等知识, 并加强学生的综合绘图能力等;②模具设计环节需要介绍塑料模具的基本知识, 可先讲解模具的基本结构、功能等。 再与CAD软件教学相结合, 作为作业要求每位学生用CAD软件绘制模具的零件图, 构建模具结构的三维造型;③模具拆装、模具装配环节中可验证模具结构知识, 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与钳工知识紧密结合;④模具加工环节是重点内容, 需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师把模具零部件的加工作为一个个子项目进行, 如导柱、浇口套、定位圈、顶杆等需要用到车工知识, 型芯、各种模板需要用铣工进行加工, 可分组形成流水线, 最后到装配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具。 从图样分析、加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完成后的评价, 都由学生小组具体负责, 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项目引导, 提高学习效率。 以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 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个总项目和若干个子项目, 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总项目为“设计肥皂盒模具”, 子项目就为测绘肥皂盒、设计肥皂盒模具 (学习模具结构) 、加工型芯型腔 (动手加工) 、加工模具其他零部件、装配模具 (钳工实训) 等, 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子项目。 举例来说, 设计肥皂盒模具时就讲解模具结构知识, 运用模具实训条件进行拆装训练, 结合CAD/CAM进行绘图等。教师根据情况设计一个具体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提高学习效率。
3.模拟实际情景, 提高职业素养。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 并促进理论认知水平的提高。 如在模具加工环节, 按照企业的生产模式, 对学生进行分组, 按照生产流程工序划分生产任务, 同时设各组组长用来协调上下到工序之间的衔接, 使其有相互竞争, 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一些思考和建议
1.项目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 项目教学不可能替代全部的正规教学。 因为传统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协作互助能力及交流能力等。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教学设备和仪器。 要实施 “一体化”教学, 首先必须有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 利用资源扩建完善基础实训室, 如机械制图实训室、金属材料实训室、测绘与测量实训室、机械原理实训室等, 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摘要: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理想的教学模式, 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它改变了教师推着学生走的局面。模具制造技术专业通过实行“一体化”教学, 有效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在一体化教学中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整合课程内容等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葛旺生.模具CAD/CAM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研究, 2009, 4:159.
[2]刘成柱, 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的“得”与“思”[J].专业建设, 2012 (3) :47.
[3]姜俊侠, 刘白.模具CAD/CAM/CAE技术一体化课程建设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23.
[4]黄必兴.《模具制造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科技信息, 2013 (17) :299.
关键词:中职学校 模具制造技术 专业建设
据笔者了解,广西很多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出现了招生严重萎缩的现象,不但影响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力量浅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开设专业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二是专业建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与本区域经济发展严重脱钩,专业建设没有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无法适应企业实际需求,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其专业建设。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专业建设目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和行业的用人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来明确专业建设目标。通过对广西和广东两地区模具类企业以及广西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深入调研,确定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初次就业岗位为数控操作员、机械绘图员、模具装配员生产线操作员、冲压模设计员、注塑模设计员等,发展岗位为生产班组长、模具设计师、主管等。结合两广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用人需求,以行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模具制造、设计、管理的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生产第一线的中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准确设立专业方向
准确设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方向,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就业基础,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能力,增大毕业生的发展空间。笔者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本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符合行业的用人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准备设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通过对广西和广东两地区模具类企业以及广西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深入调研,在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设立了四个专门化方向: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模具钳工装配技术、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根据当前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把教学方案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采用“宽口径”培养。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校企合作提供的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组合,把每一门课整合成一个专业能力模块,通过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通过这样的“宽口径”的培养和前段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后段专业方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后段的四个专业方向之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养。通过准确设立专业方向,为毕业生提供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后续的发展动力。
三、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为了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学校邀请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召开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明确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依据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及相关知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完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现所学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知识能力相对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完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与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原则,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做中学”专业训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真理。通过“做中教”和“做中学”,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规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教学设施,夯实专业建设硬条件
完善的教学设施是专业建设的硬件保障。因此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设施。学校的教学设施如下。一是金工车间,主要有通用机床,比如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刨床、磨床、钳等实训设备,供学生实习,以掌握金工的基本技能;二是现代制造技术实训车间,设备主要有注塑机、线切割机、电火花、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现代技术加工设备,培养学生掌握模具加工现代化机床设备的实际操作;三是模具模型实训室,学生可进行拆装练习,以了解、掌握各种模具的结构;四是模具拆装室,提供企业常用的模具,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拆装,以掌握模具的装配、维护与调试;五是模具CAD/CAM实验室,配备若干计算机,学生可以进行模具设计以及仿真加工。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学业务能力,也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和丰富的企业实际生产经验。因此,笔者学校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一是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取得相关学历学位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重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深入模具企业进行定岗实践;三是聘请有丰富实践生产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四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教师培训活动,有条件地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兼职,让教师及时把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动态、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等。
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帮助学校先后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冠德科技(北海)有限公司、冠捷显示科技(北海)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众多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平台,通过学校—企业两者之间的学习循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校企合作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尽早了解行业实际情况和体验企业文化,能清楚知道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明确学习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八、夯实校企合作成果,构建优质的就业平台
专业建设的成果就是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因此,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夯实校企合作成果,共同构建优质的就业平台。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要重点关注就业企业的优劣,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平台。
九、小结
学校的专业建设要办得有特色,要办得有核心竞争力,要培养出合格乃至优秀的中等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企业的用人需求得到满足,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理所当然,学生在企业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达到三赢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郭晓梅,丁明明.高专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08(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而提出与实施,以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可分类为以下五个大类: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加工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及系统。每项技术在社会生产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
先进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制造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装配、检验测试、经营管理、售后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P14)
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生产的基础制造技术。其目的是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先进制造技术更加注重技术与管理的结合,重视制造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及合理化。(P14)与传统制造技术比较,先进制造技术具有系统性、广泛性、集成性、动态性、实用性特点。(P14)
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分为三大主体技术群和一个支撑技术群:现代制造工程设计技术群、制造系统管理技术群、物料处理和设备技术群、支撑技术群。(P14)
根据先进制造技术的功能和研究对象,结合国家“九五”先进制造技术专项计划指南等,先进制造技术分为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加工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及系统五个大了类.(P15)现代设计技术
现代设计技术是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应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 ,制定设计方案并使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其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创造性、计算机化、并行化、最优化、虚拟化和自动化特点。(P16P19)
现代设计技术课分解为基础技术、主体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基础技术是指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它为现代设计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设计技术发展的源泉。主体技术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支撑技术包括设计方法学、可信性设计技术以及设计实验技术,为设计信息的处理、加工推理、验证提供了多种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支撑。应用设计技术是针对实用的目的,解决各类具体产品设计领域的技术。现代设计已经扩展到产品的规划、制造、营销和回收等各个方面,它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科学、艺术科学等领域。(P20)
CAD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处理产品设计过程中得图形和数据信息,辅助完成产品设计过程的技术。(P21)其可以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生产效率,可以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CAD技术正在逐步地取代传统的产品设计方法,已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要手段。(P22)现代设计方法是以设计产品为目标的一个知识群体的总称,是现代设计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所涉及具体方法和内容十分广泛。(P26)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是将各种原材料通过改变其形状、尺寸、性能或相对位置,使之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方法和过程。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传统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制造工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工艺高新技术化的结果。它具有优质、高效、低耗、洁净、灵活的特点,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和基础。(P57)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包括:
高效精密成型技术它是生产局部或全部无余量或少余量半成品工艺的简称,包括精密结晶铸造成型工艺、精确高效塑性成形工艺、优质高效焊接及切割技术、优质低耗洁净热处理技术、快速成型和制造技术等。
高效高精度切削加工工艺。包括有精密和超精密加工、高速切削和磨削、复杂性面的数控加工、游离磨粒的高效加工等。
现代特种加工工艺。它是指那些不属于常规加工范畴的加工工艺如电加工(电解和电火花)、超声波加工等。
表面改性、制模和涂层技术。它是采用物理、化学、金属学、高分子化学、电学、光学和机械等技术及其组合,赋予产品表面耐磨、耐蚀、耐(隔)热、耐辐射、抗疲劳的特殊功能,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赋予产品新性能的新技术的统称,是表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P16-P17)
先进制造工艺发展趋势 1)采用模拟技术,优化工艺设计;2)成形精度向近无余量方向发展;3)成形质量向近无“缺陷”方向发展;4)机械加工向超精密、超高速方向发展; 5)采用新型能源及复合加工,解决新型材料的加工和表面改性难题;6)采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工艺过程的优化控制;7)采用清洁能源及原材料,实现清洁生产;8)加工与设计之间的界限逐渐谈化,并趋向集成及一体化; 9)工艺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紧密结合,先进制造生产模式获得不断发展。
四、制造自动化技术
在“广义制造”概念下,制造自动化包含产品设计自动化、企业管理自动化、加工过程自动化、和质量控制自动化等产品制造全过程以及各个环节综合集成自动化,以使产品制造过程实现高效、优质、低耗、及时、洁净的目的。(P112)
制造自动化技术涉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信息处理和识别技术等内容。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化信号对设备运行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自动化技术,是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的基础,是自动化柔性系统的核心,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116)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课重复编程的多自由度的自动控制操作机,是涉及机械学、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人工作职能、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设备。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及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标志之一(P128)。柔性制造技术是集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现代管理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制造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柔性制造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自动线(FML)等一系列现代制造设备和系统。柔性制造技术主要解决了单件小批生产的自动化和中大批多品种的自动化加工。它把高柔性、高质量、高效率结合和统一起来,在当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P138)
现在,制造自动化技术正朝着制造敏捷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全球化、绿色化发展。(P115)现代生产管理技术
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是指制造型企业在从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到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使制造资源(材料、设备、能源、技术信息以及人力资源)得到总体配置优化和充分利用,使企业的综合效益(质量、成本、交货期)得到提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组织、控制及协调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P17)
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系统管理、工作物流管理、产品数据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及时生产技术等。((P17)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的特点:
(1)以技术为中心向一人为中心的转变(2)企业生产组织从递阶多层管理结构形势向扁平网络式结构转变,强调组织结构简化,减少结构层次,增强生产组织的灵活性(3)由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4)企业从按功能计划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群体工作小组形势转变(5)企业从单纯竞争走向既有竞争又结盟之路(6)质量是企业尊严和品牌价值的起点,快速响应市场的竞争策略师制胜法宝(7)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六、先进生产制造模式及系统
先进生产模式及系统是面向企业生产全过程,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思维和新哲理,其功能覆盖企业的生产预测、产品设计开发、加工装配、信息与资源管理直至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各项生产活动,是制造业的综合自动化的新模式。它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智能制造(IM)、精良生产(LP)等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和控制方法。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是将企业所有的人员、功能、信息和组织等诸方面集成为一个整体的生产方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则是基于CIM理念而组成的系统,是CIM的具体实现。(P197)并行工程(CE)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撑过程)进行并行的、一体化设计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产品开发人员一开始就能考虑到从产品概念设计到产品消亡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要求。(P205)精益生产(LP)就是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托,以充分发挥人发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企业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原则是以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为目标。(P211)敏捷制造(AM)又称灵捷制造,是指企业快速调整自己,以适应当今市场持续多变的能力;以任何方式来高速、低耗地完成它所需要的任何调整,依靠不断开拓创新来引导市场,赢得竞争。(P216)制造企业在采用敏捷制造策略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会引起明显的变革:联合竞争、技术和交叉能力、环境意识加强、信息成为商品。(P220)智能制造系统(IMS)是一种由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它突出了在制造诸环节中,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集成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同时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P220)与传统制造系统比较,智能制造系统具有自律能力、人机一体化、虚拟现实、自组织和超柔性、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P221)它将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的重要生产模式。
结论
答:自动化是指采用自动开停、调节、检测、加工和控制的机器、设备进行各种作业,以代替人力来直接操作的措施;当执行制造过程的基本动作是由机器代替人力来完成时称之为机械化,若操作这些机构的动作也是由记起来完成时,就是自动化。2.机械制造自动化的主要内容有哪
些?
答:1)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2)物料储运过程自动化技术3)装配自动化技术4)质量控制自动化技术 3.自动化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1)加工系统2)工件支撑系统3)本。
什么是机床主轴C功能?有什么作用?
答:C轴是控制轴之一,能控制主轴连续分度,与刀架的X轴Z轴联动来铣削各种曲线槽、车螺纹、车多边形,也可以定向停车。
14.加工中心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是什
么?
答:特点:加工范围广、精度高、生产率高;1)立式加工中心适用中型零件,高度尺寸小的零件加工2)卧式加工中心:中大型零件以及复杂且精度高的零件加工3)五面加工中心适用多面多向或多坐标复杂型面的零件加工4)大型、长型复杂型零件。
13.检测,检测是被动,加工中对工件检测,检测是主动。
24.制造系统中的检测方法有几种方
式?
答: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2)接触测量与非接触测量3)在线测量与离线测量
25.在机械加工中自动化检测方法有哪
几种?
答:1)产品精度检测2)工艺过程精度检测
26.实现工件尺寸自动测量的常用测量
机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1)专用自动测量2)三坐标测量机3)三维侧头的应用4)激光测径仪5)机器人辅助测量
刀具支撑系统4)控制与管理系统 4.机械制造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有哪
几部分构成?
答:指令存储装置、指令控制装置、执行机构、传递及转换装置。5.对机械制造设备自动控制的基本要
求是什么?
答:1)应保证个执行机构的动作或整个加工过程能够自动进行2)各单机应具有相对独立的自动控制装置,同时还应便于和总控制系统相匹配3)柔性加工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要和加工品种的变化相适应4)自动控制系统应力求简单可靠5)适应环境的变化6)应设置反映个执行机构工作状态的信号及报警装置7)安装调试、维护方便8)控制装置及管线布置要安全合理,整齐美观9)自动控制方式要与工厂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及工厂近期发展趋势相适应。6.自动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开环控制方式、闭环控制方式、分散控制方式、集中控制方式、程序控制方式、数字控制方式、计算机控制方式。7.机械传动控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节拍准确、结构紧凑、调整容易发现问题、调整完毕后便能正常进行工作,结构复杂,工作量大,容易产生噪音。8.实现加工设备自动化的意义是什
么? 答: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是零件整个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自动化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机械制造厂实现零件加工自动化的基础。9.为什么说单台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是
实现零件自动化加工的基础? 答:单台加工设备的自动化能较好地满足零件加工过程中某个或几个工序的加工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需要,为多机床管理创造了条件,是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和过渡到全盘自动化的必要前提,是机械制造业更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基础。10.加工设备自动化包含的主要内容与
实现途径有哪些? 答:自动加工设备分为半自动加工设备和自动装卸工件。1)半自动加工设备又包括机床加工自动化循环:自动控制系统、执行机构、位置检测,工件自动转位,自动测量及控制,刀具的自动补偿,自动更换刀具,自动排列系统。途径:1)对半自动加工设备通过配置自动上下料装置以实现加工设备的完全自动化2)对通用加工设备运用电气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进行自动化改造3)根据加工工件的特点和工艺要求设计制造专用的自动化加工设备4)采用数控加工设备。
11.自动化设备有哪几类?
答:全(半)自动单机、组合机床、自动线、一般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
12.切削加工自动化的根本目的是什
么?
答:提高零件切削加工精度、切削加工效率、节材、节能、降低零件的加工成15.加工自动线的连线过程中应考虑哪
几方面问题?
答:注意工件的输送方式、机床间的连接和机床的排列形式、自动线的布局、输送系统的布置。
16.物流系统的组成及基本要求是什
么?
答:组成:单机自动供料装置、自动线输送系统、FMS物流系统;要求:1)应实现可靠、无损伤和快速地物料流动2)应具有一定的柔性3)实现零库存生产目标4)采用有效的计算机管理,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减少建设投资5)物流系统应具有可扩展性、人性化和智能化。
17.为什么要设置工件二次定向机构?
答:有些外形复杂的工件,不可能在料斗内一次定向完成,因此需在料斗外的输料槽中进行二次定向。18.简述传动滚筒、改向滚筒和电动滚筒的各自作用。
答:1)传动滚筒与驱动装置相连2)改向滚筒用来改变输送带的运行方向和增加输送带在传动滚筒上的包角3)电动滚筒提供动力。
19.带式输送系统为什么要在输送带下
安置许多托辊? 答:带式输送系统常用于远距离物料输送,为了防止物料重力和输送带自重造成的带下垂,需在输送带下安置许多托辊。
20.什么是AGV?它的组成和特点是什
么?
答:AGV是一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按照一定程序自动完成运输任务的运输工具;组成:车架、蓄电池、充电装置、电气系统、驱动装置、转向装置、自动认址和精确停位系统、移栽机构、安全系统、通信单元和自动导航系统;特点:1)柔性高2)实时监视和控制3)安全可靠4)维护方便
21.AGV的分类与导向原理是什么?
答:分类:线导小车、光导小车、遥控小车;原理:自动导航系统以电磁式为主,导向线提供低频、低压、电流为200~400mA的交流电流,在导线周围形成交变磁场。小车导向轮的两侧装有导向感应线圈,随导向轮一起转动,当转弯时,由于两个线圈偏离导向线距离不等,所以线圈中感应电动势不等。两个电动势比较,产生差值,差值电压经过交流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两级放大和整流环节,控制电流导向电动机的旋转方向,达到导向目的。
22.什么是制造过程中的检测技术?它
为控制加工过程或产品质量提供哪几类形式的参数或数据?
答:采用人工或自动的检测手段,通过各种检测工具或自动化监测装置,为控制加工过程、产品质量等提供必要的参数和数据,主要有精度、表面粗糙度、刀具磨损、温升、振动。
23.机械加工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检
测与加工系统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定位子系统、运动子系统、能量子系统、监测子系统;加工后对工件进行27.机械加工的在线检测有哪几种方
法?
答:自动尺寸测量、自动补偿测量、安全测量。
28.什么是刀具的自动识别?当前主要的识别方法有哪些? 答:刀具的自动识别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能在线识别出切削状态;方法:主要有基于时序分析的刀具破损状态识别,基于小波分析的刀具破损状态识别,基于电流信号的刀具磨损状态识别,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刀具磨损状态识别。29.自动加工监控系统主要有哪几部分
组成?
答:信号检测,特征提取,状态识别,决策与控制
30.简述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与组成。
答: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按照预定的程序、轨迹及其他要求,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化装置,由执行机构。控制系统、驱动装置组成。
31.简述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1)提高工作速度和运动精度,减少自身重量和占地面积2)加快机器人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将各种功能机械模块与控制模块、检测模块组合成结构和用途不同的机器人3)采用新型结构4)研制各种传感监测装置5)利用人工智能的推理和决策技术,机器人具有问题求解、动作规划等功能。32.简述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操作臂各组
成机构的作用。
答:1)末端执行器:直接执行作业任务的装置2)手腕:调整或改变末端执行器的方位3)手臂:把物流运送到工作范围内的给定位置4)机座:支撑作用。
33.工业机器人的驱动系统有哪些要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以工艺为重点,做好工艺文件的编制和工艺装备的设计工作。首先是对公司的工程图样做到及时准确的登记,建立技术文件台账,做到账账相符;其次是对客户提供的产品设计图样进行工艺绘图、编制,针对较为复杂的新产品制订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以及做好可行性评估;再次是协调处理产品在加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年来(截止至11月18日),技术部重点完成对φ400,φ420A,φ450C,φ450E,φ460,φ470,φ480D,,φ490,φ500C/Eφ500K,φ500M,φ520A/Dφ530D,φ530C,φ530F,φ520F,φ540B, φ540E。 (数字下方有—为新产品)等空簧系列产品、 桥梁系列、 轴类系列、电机机座系列产品的评审、方案制定、工艺编制、审核、发放、 后续改进等工作。共完成(包括更改)工艺文件的编制419份;工装、模具设计制作150多套;编制新产品的可行性报告40多份、工艺评审报告50多份, 控制计划, 铁件检验卡, 流程图等FAI文件150多份。
针对大小不同的十多种锥套,主动协商后,我们以板料取代钢管,全部设计拉伸、压型模制作,不仅节约了材料,提高了工效,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效益,实现了客户与公司的双赢。
针对多种端板、隔板,全部设计折弯模压型,经过设计人员的全面分析、计算做到一模多用,一套压型模可压出五种产品。(已制作成功折弯模三套)挖潜节能,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
对于球铰产品,为提高工效,我们改变原先不适宜的工艺提出加工建议,采用钻床、定位套打中心孔,两面铣定总长,孔全部做专用夾具工装,一模4—8件在数铣上一次钻、镗至尺寸等方式缩短工時,提高工效两倍多,并且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要求。
同時制作多种其它模具和工装,如通用车模(可车多种产品,一模多用)、通用钻模两套(可钻多种产品)、单用压型模、钻摸、涨孔模、卡规,样板,通止规、卡模,环塞规等多项,解决了生产和检验难题,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同志们的好评!单位领导的嘉奖!
(二)EN15085是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必须通行证。为提高焊接水平,与国际焊接接轨,公司花大价钱对EN15085认证。一年来,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 编制焊接文件、跟踪焊接样品的试制、设计和制作焊接相关的工卡器具等确保该项工作能顺利进行,满足客户要求,得到国际检验集团的认可。
(三)以协调为主线,努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首先是要树立协调意识,充分发挥技术部的职能作用,保障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畅通,做到以协调为主,保障双方工作顺利开展。其次要本着严格有序、责任到人、规范细致的原则,认真做好档案管理、统计报表、信息报送等工作,保证各类信息准确、及时报送,没有虚报、漏报、错报现象的发生。
(四)以管理为保障,推进技术部规范化。管理是推进技术工作上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技术部完善的重中之重。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密切,组织协调及创新开展工作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2、技术人员力量薄弱,人员少,流动性大,致使有些技术工作开展的不到位,并造成技术管理资料的流失。
3,公司领导要注重技术人才,尽快聘用和培养年青工程技术人员,增强公司的技术力量。
(二)下步的工作打算。仍然要以工艺为重点,搞好协调,力争做到领导放心,客户满意。
1、为保证生产顺利及時完成,在技术人员少,任务重的情況下,多做标准化、通用工艺文件的编制。对于新产品的开发要挖潜节能,及時做好工艺、通用工装、模具的设计工作,提高工作效力。
2、加强档案工作的管理,做到签收、发放及時,保证工艺技术文件完好。 3,强化工艺纪律,定期检查,加大考核,避免违反工艺纪律的事情发生。
4、加强技术的管理。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技术力量,在搞好工作的基础上,要多学习,从而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强化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介入,充分发挥技术部的职能作用,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 教材编写上的失误
在本教材备课过程中发现, 第3版教材存在许多编写失误, 给学生的预习和学习造成了混乱。如目录中2.2“Ferrous Materials”翻译成了有色金属, 而实际应该为黑色金属, 2.3“Non-Ferrous Materials”翻译成了非有色金属, 而实际应该为有色金属,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正确讲解提出了质疑, 认为教材是标准, 应该是正确的,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无谓的争论。
还有一些单词输入错误, 如一个单词的某一个字母漏写、错写或两个单词之间忘打空格等, 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浪费许多时间来多方查证正确的单词是什么, 文中的真实意思到底要表达什么,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常常为了考证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正确意思, 需要花1~2个小时查各种字典、原书第2版等多方验证方能确定最终正确单词以及要表达的意思。如第1页的Introduction, 误写成Introductio;第32页的Table 2.7, Table2.9中的钢牌号数字下面的下划线漏画;第41页Fig.2.16部分铁碳相图中字母标识不全, 与前面文中解释对不上;第55页倒数第7行的pockets应该为sockets, 是经过查证第2版内容才确定的;第144页最后的公式应该为, 而书中写成了。类似这样的编写错误还有很多[2,3], 虽然看上去不是严重问题, 但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误导, 对于教师来说也会浪费许多无谓的时间考证。诸如此类的失误希望能在再版时更正。
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学校能够引进教材原版, 而不是经过转化的教材作为教师备课的辅助工具, 这样既节约了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 又能使教师接触到更纯正的英语专业教材编写习惯和表达方式, 对教师授课有借鉴意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使学生购买原版教材使用, 提高学生对正宗科技英语的表达方式和阅读习惯的适应能力。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2.1 课前预习
由于我校材料成型专业学生的主体专业课是锻压、冲压、焊接、铸造, 而教材中除了上述专业之外, 还包括轧制、挤压、拉拔、粉末冶金等成型专业内容, 每个专业的学生只对本专业课程比较熟悉, 对其他专业知识在理解上本身存在难度, 尤其还用英语授课, 更增加了对其他相关专业英语词汇的理解难度。为了使学生充分的掌握课本知识, 在课后给学生分组留预习作业, 让学生检索下节课计划讲授内容的相关知识, 先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上课时抽小组同学先进行简单介绍所查阅内容, 形式可以灵活, 不限制用汉语或英语表述, 只要说清楚就行, 不使学生感到有太多压力。教师上课采用英汉结合的方式, 尽量让学生多掌握相关知识。再结合课后习题, 布置适当作业, 加深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经过这种反复训练, 80%的学生能对这门课所学专业内容掌握较好, 能够准确说出各专业工艺流程, 主要设备及产品种类、用途等, 达到了预期授课目标。
2.2 多媒体教学
由于本教材涉及材料成型相关专业较多, 而且专业性强, 学生理解困难, 不易掌握。为了使学生能对枯燥的专业课感兴趣且易于理解掌握专业术语, 采用视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PPT演示功能, 图文并茂地将生涩的专业知识转化成易接受的内容演示给学生。例如, 第4章《铸造工艺的浇注系统》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钢液从浇口流向各个浇道的过程, 形象而直观地让学生看到材料浇铸成形的过程, 并掌握浇注系统中各部分的专业术语、功能及其在整个浇注过程中承担的重要作用;在讲解到轧制工艺时, 搜集各种钢材的轧制工艺流程视频, 尽量选用英文解说视频, 让学生了解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轧钢生产工艺, 主体设备及其控制参数, 各生产流程的主要产品特点及用途等, 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新知识、新领域;在讲到钢材的热处理工艺时, 引入我国古代有名的宝剑、宝刀削铁如泥的特点及千锤百炼的制造过程, 解释热处理的工艺原理及组织性能特点等, 使复杂难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生活化。
2.3 增加翻转课堂
选取学生相对较熟的本专业课程, 增加翻转课堂授课形式, 引导学生自学专业课相关知识, 能看懂英语专业术语并讲给其他同学, 从而锻炼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及英语表达能力。如我校锻压专业的学生, 其主体专业课为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两门课程, 可以选取第7章《Metal Forming Processes》的第7.3节Forging、第7.7节Swaging和第8章《Sheet-Metal Operations》这三部分内容, 让学生分组进行备课, 下节课以英语授课为主、汉语为辅进行试备试讲。一组讲、其他组听讲并给出评价和建议, 指出优缺点, 帮助改进, 达到本科生能读懂专业英语、熟悉专业英语写作方法以及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其他相关内容也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进行备课、试讲, 但由于内容不熟悉, 可适当放宽要求, 采用汉语授课为主、英语为辅的方法, 主要训练学生自学其他相关专业的能力。
2.4 实践教学演示
尽量想办法给学生增加实践演示或实际动手的机会, 使学生对一些很费解的原理、操作步骤、工艺的优缺点等有了感性认识而变得简单易懂, 再结合理论的解释,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例如, 在讲到第9章《Welding Processes焊接工艺》和第10章《Other Fabrication Processes其他焊接工艺》的相关内容时, 利用学院焊接重点实验室的各种焊接设备, 给学生实际演示焊接工艺的分类, 焊接工艺的关键技术参数, 焊接过程电流、电压、坡口形式对焊缝质量的影响等, 使学生轻松直观的理解并掌握该部分主要内容。如果有条件的话, 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分别采用不同焊接工艺进行焊接实际操作, 并利用微观分析方法对焊缝进行观察、检测。每组学生将其焊接过程工艺参数、焊缝微观分析结果等进行展示和讲解, 从理论上对焊缝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们经过亲手实践, 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理论的理解及记忆也一定比老师干巴巴地讲授效果好得多。
3 结束语
通过采取上述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阅读并翻译专业英文文献的准确率提高了60%, 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提高制造技术双语课教学质量, 使学生基本掌握了金属材料、铸造、锻压、轧制、冲压、挤压、拉拔和焊接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 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材料加工方面的英文文献, 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适合跨国公司工作的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分析制造技术——铸造、成形和焊接双语课的教学现状,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学大纲要求, 探讨该双语课的教学改革方法, 希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对本科生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双语课,存在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亮明, 赵剑峰, 贾瑞灵.西部工科院校开展《制造技术》双语教学探索与经验[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0) :168-169.
[2]P N Rao.制造技术第1卷:铸造、成形和焊接原书[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P N R ao.制造技术第1卷:铸造、成型和焊接[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模具行业 应用技术型 创新人才内涵
一、引言
2016年4月15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指出:“学校要办出特色,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也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模具行业是高校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归宿,而模具专业是模具行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针对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显得迫在眉睫。
二、模具行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需求
根据模具行业的需求,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需求,具体应该分为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与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
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重点围绕企业生产设备操作﹑行业实验仪器应用展开。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体现出熟练性﹑精准性﹑技巧性等三个特点。熟练性具体指熟练操作企业生产设备。精准性具体指精准应用行业实验仪器。技巧性具体指:①使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把无法进行的生产,巧妙地解决;②使用行业现存的实验仪器,把无法做的实验,巧妙地实现。
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重点围绕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新品研究开发技能展开。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体现出严谨性﹑实用性﹑综合性等三个特点。严谨性具体指在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或新品研究开发时,科学严谨的态度。实用性具体指到企业中,能够独立地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全面负责新品研究开发工作。综合性具体指:①围绕企业生产技术问题,综合应用全方位的技术,予以解决;②围绕新品研究开发过程,综合使用科研技能和生产技能,予以实现。
三、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
1.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
创新人才内涵应包含学习知识﹑使用知识﹑完善知识﹑创造知识﹑推广知识等五个层次。学习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学习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使用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解决具体的现实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在解决具体的现实存在的问题时,发现已有知识的不足;通过实践检验正确后,对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创造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基于新的研究成果,产生新的知识。推广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将新的知识,应用到相关的实践领域,尽可能的充分解决现有的实际问题,推动人类知识社会的进步。
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应分为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与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
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包含操作型创新人才内涵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操作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熟练型操作创新人才与改进型操作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熟练型操作创新人才,即可以对企业生产设备操作与相关科研仪器使用的人员。改进型操作创新人才,即可以对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现存相关科研仪器的使用,提出某些改进的人员。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与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在高校的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中,可以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高校相关专业实践环节中的人员。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在企业的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环节中,可以将自身的娴熟操作,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相关环节之中的人员。
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包含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与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专项技术型创新人才与综合技术型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专项技术型创新人才,即仅精通某项技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员。综合技术型创新人才,即精通领域内技术,并且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人员。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技工型技能创新人才与技师型技能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技工型技能创新人才,即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制造领域,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人员。技师型技能创新人才,即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制造领域,能够带领生产一线,指导技工型技能人才,完成生产任务的人员。
2.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
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应分为模具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与模具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模具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即基于模具操作得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模具操作具体指现代模具操作,涉及成型模具、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新技术、成型新技术与模具新工艺、模具保养维护与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内容。模具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即基于模具技术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模具技术具体指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其中包括产品结构设计与工艺规划﹑产品成形工艺与设备﹑模具典型结构与标准化﹑模具工艺零件设计﹑模具结构零件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装配技术﹑模具测量技术﹑模具数字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模具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包含模具操作型创新人才内涵与模具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模具操作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模具熟练型操作创新人才与模具改进型操作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模具熟练型操作创新人才,即可以对模具企业生产设备操作与模具相关科研仪器使用的人员。模具改进型操作创新人才,即可以对模具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现存模具相关科研仪器的使用,提出某些改进的人员。模具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模具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与模具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模具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在高校的模具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中,可以将所学模具专业知识应用到高校模具专业实践环节中的人员。模具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在模具企业的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环节中,可以将自身的娴熟操作,应用于产品模具生命周期的相关环节之中的人员。
模具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模具专项技术型创新人才与模具综合技术型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模具专项技术型创新人才,即仅精通模具方面某项技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员。模具综合技术型创新人才,即精通模具领域内技术,并且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人员。模具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模具技工型技能创新人才与模具技师型技能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模具技工型技能创新人才,即在模具企业生产一线的制造领域,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人员。模具技师型技能创新人才,即在模具企业生产一线的制造领域,能够带领生产一线,指导模具技工型技能人才,完成生产任务的人员。
四、结论
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将加深人们对模具专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认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范钧.CAD/CAM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10,(16):166-167.
[2]范钧,王雷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03-204.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学运行情况,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模具教研室于第10、11周进行了期中教学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期中教学检查基本情况
根据学院《关于进行1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的安排,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分学教研室自查和学院专项检查两个阶段进行,第10、11周为教研室自查阶段,第12、13周为学校集中专项检查阶段。
教研室和广大教师对这次期中教学检查都十分重视。根据《关于进行1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成立了以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教研室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小组,负责教研室的期中检查工作。制定了较详尽的检查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围绕教学资料准备、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检查工作深入,注重实效,采取多种检查形式(听课、学生座谈会、组织观摩教学、学生个别调查、教案作业检查等)、多途径(课堂、课外、实训环节等)、突出重点(重点检查实训教学落实情况)开展了检查活动,有针对性地查找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促进教学,推动教风、学风进一步好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常规教学情况
通过检查,我们认为本学期开学以来,教学秩序稳定,各项教学工作按计划开展,教学管理较为规范,出现了学院重视教学和教研室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的良好局面。特别在学院进入评估整改关键阶段后,教研室以贯彻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复查为契机,按评估标准,高标准、严要求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认真整改。
教研室十分注意常规教学工作,较好地完成教学计划、教研室活动室计划,教学进度基本按计划执行,做到活动记录齐全。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认真备课、认
真讲解、注意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把新知识理论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能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学生比较满意。
教研室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积极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经常利用周三下午的教研室活动时间,集中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督导收集的学生评教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及实际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效果差、学生意见大的教师。这些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研室加强实训教学,落实各项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出,加强对实训课的管理,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保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和实训课的质量。本学期各项实训综合开出率达到90%以上。
另外,教研室十分重视对教学文件的日常检查工作,不定期组织检查教案、教学进度表、听课本等教学文件,并做好有关的记录、督促工作,促使专业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通过检查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少数教师照本宣科,信息量少,内容不充实,板书潦草,讲课声音低,普通话不标准,有些教师疏于课堂管理,教室内秩序有待改善;个别教师使用多媒体讲课速度过快,缺少互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部分学生反映课后找不到教师辅导答疑;
2、在教学基本条件方面:教室投影仪质量差,视觉效果模糊,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室少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图书馆专业图书资料少,更新太慢。
3、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无动力,精力投入不足,逃课、抄袭作业;
4、实训设备配套尚未完善,影响实训教学质量。
对于这些问题,模具教研室已进行认真研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类,针对问题的性质采取包括制定整改措施、及时向上级反映等方式,加以解决,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今后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
模具教研室将以本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为契机,乘评估整改工作的东风,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实训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研室
更新日期: 11月25日 民 族: 汉族
户 籍: 广东东莞 年 龄: 24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75cm
现所在地: 广东
希望地区: 广东 广东广州
希望岗位: 质量/安全管理类-质量管理/测试工程师(QA/QC工程师)
机械(电)/仪表类-注塑成型工程师
待遇要求: ¥2600元/月(可面议 要求提供住宿)
最快到岗: 半个月以内
教育/培训
-09 ~2008-07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 大专
工作经验 至今2年5月工作经验,曾在2家公司工作
(-09 ~ 目前)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业
担任职位: 供应商管理
工作描述: 1.开发阶段部品目标设定,品质确认。
2.开发阶段部品检查、设备操作等指导书作成。
3.供应商管理,其中包括产品初期纳入品质管理,部品检查方法确认。
4.仪器管理,主要是蔡司三次元使用和管理。
(2008-03 ~ 2010-07)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业
担任职位: 质量管理/测试工程师(QA/QC工程师)
工作描述: 3月至今 东莞井上建上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两年期间在东莞井上建上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担任内饰部品开发担当(QA),主要工作内容为部品模具开发、检具开发、品质跟踪和不良对应,对应客户主要是广汽丰田和四川丰田。
技能/专长
专 业 职 称: 品质技术员
语 言 能 力: 普通话流利,粤语流利
英语口语: 一般
第一外语: 英语 一般
计 算 机 能 力: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Microsoft Windows ,Microsoft Office 2000、Excel... CAD、等设计软件.
并在校期间获得AutoCAD中级证书.
其 它 技 能: 1.具有丰富的团队合作、新产品的品质改善跟踪、不良品的改善跟踪、质量技术管理、精通运作开发及面向客户的.交流与协作经验,擅长项目的计划、品质技术、质量控制及进度管理;
2.能独立习用“三次元”对产品外观、检具质量进行判定;
3.会运用CR400测色仪器对产品颜色进行判定;
4.能理解震动熔接机的基本原理;
5.掌握涂装外观评定基准(一般外观和颜色判定),和涂装品的外观修正;
6.了解ISOTS16949.
发展方向
寻求职位: 1.质量工程师(qa); 2.机械/成型工程师
向往高科技公司中、高级质量技术管理职位。在此能够充分运用自己2年半以来在日系外资企业中所积累的部门及项目管理、质量技术管理、新产品的开发、团队合作的丰富经验;能够施展自己在产品开发、产品的品质技术改善跟踪等方面的技能并与公司产品发展相结合。
自我评价
【关键词】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总结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冷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是从理论知识向实际产品的模具设计过渡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模具设计手册等工具书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冷冲压模具的能力等。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时,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差异较大,尤其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二是钻研精神不够,主动性差,遇到一些困难,不愿意自己查阅资料,过于依赖教师的辅导;三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每做完一小部分都要教师的确认,才敢进行下一步的设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对课程设计的选题、组织实施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我精心挑选了啤酒瓶开启器、方形接触片、蚊香支架、金属瓶盖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的选题。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我确定了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復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二、课程设计任务的组织实施
提前布置设计任务,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我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由于这些课外作业与课程设计联系紧密,学生大多十分重视,积极性很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任务中的绝大部分已经经过了一次演练,大多数学生对设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已经不再陌生,只需将所作过的资料进行修改、连接整理,便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并有所收获,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分组进行,每个设计小组一般为两人。每个小组之间选题不同或原始设计数据不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小组之间相互抄袭。并在小组内把设计任务分解到人,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合作,又都有自己的任务,人人都必须自己动手、相互督促才能按时完成。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强化过程性考核,每天检查各小组的设计进度及完成的情况,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学生设计的总评成绩中。三是准确把握设计工作量,在给每个学生分配设计任务时,根据能力不同区别对待,既做到任务充足,又保证每个学生只要抓紧时间都能按时完成。四是指导注重培养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指导的重点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查阅设计资料和工具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以答疑的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生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我们就集中讲解。
计算机绘图是我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我觉得这样做有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
三、成绩评定
我在评阅设计资料时强化了答辩环节,通常给每个学生安排5到10分钟的答辩时间,答辩环节可以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结果进行反思、改进。学生的设计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答辩教师在仔细审阅学生的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答辩情况和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给出成绩,此成绩占设计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如遵守作息时间情况、是否按时独立完成等评定,占设计成绩的30%。
实践表明,以上做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的设计任务,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去做,避免了以前基础差的学生无从下手的弊端。现在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完成设计任务,和其他学生一样得到了锻炼,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他们以后的进步大有益处。二是把课程设计贯穿到课程理论教学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三是把课程设计与绘图软件相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丰田汽车模具制造技术11-18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简历09-13
模具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简历05-28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的应用11-06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研室评建工作总结07-07
模具制造工艺考试习题10-28
模具制造英文求职简历-简历11-27
机械制造教学总结07-25
先进制造技术试卷07-16
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