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对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复习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判断和证明方法;

2、通过练习学会利用函数单调性来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3、熟练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证明方法,熟练函数奇偶性的证明方法.重点: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判定。

难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自学指导:

名师伴你行第二章学案7学点1、2、3.时间:10分钟

知识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单调性的判定:同曾异减。

课堂检测:

名师伴你行第二章学案7学点1、2、3便是探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函数的大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判断等内容,学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作业:

2.名师伴你行学案7即时巩固

对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运用几何画板软件的作图功能、动态演示功能、反射功能,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设计“动手实践1”,运用作图功能,使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出多个对数函数图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突出学习重点;设计“动手实践2”,运用动态演示功能,呈现对数函数图像随底数的变化情况,验证底数取定义范围内任意值时,对数函数所具备的性质,增强学生对图像的直观感知,突破学习难点;设计课件,运用反射功能,验证函数y=loga x与函数图像间的对称性。

◇运用学霸机房管理系统,借助“广播教学”、“文件分发”、“学生演示”功能,实现图像共享,提高学习效率,突破学习难点。“广播教学”功能,实现教师集中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文件分发”功能,将教师机课件分发至学生机D盘,快速便捷,避免一一拷贝;“学生演示”功能是小组代表发言活动得以实施的关键。如果没有学霸机房管理系统,学生所绘图像只能呈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无法实现共享,而“学生演示”功能的使用,使得全班同学能快速共享大量图像,提高了学生对研究过程的参与程度,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人教A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对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作为基本初等函数,它是继指数函数之后对高中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又一次应用;另一方面,对数函数是后续学习幂函数的基础,对于研究幂函数及其他基本初等函数,在研究方法上起到示范作用。

●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对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熟悉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用此来研究对数函数。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会进行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2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几何画板绘制对数函数图像,加深对定义的认识,增强对对数函数图像的直观感知;2学生观察对数函数图像,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活动,探究对数函数性质;3通过对对数函数的研究,体会数形结合、由具体到一般及类比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几何画板课件、学霸机房管理软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观察事例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依此类推,一个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为个,思考y与x的函数解析式:;指数式化对数式:,用x表示自变量

观察事例2: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掉绳长的一半,第二次剪掉剩余绳长的一半,……剪了x次后,剩余绳子的长度为y米,思考y与x的函数解析式:;指数式化对数式:,用x表示自变量:

观察事例3:已知一个正方形S的面积是1,第一次取其四分之一生成正方形1S ,再取2S的四分之一生成S3 ,以此类推,求第x次取后生成的正方形xS的面积与截取次数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指数式化对数式:,用x表示自变量:

设计意图:课上播放PPT动画,回顾“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节的三个观察示例:“细胞分裂”、“剪绳动画”、“截纸动画”,引出对数函数定义,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联系。

2.探究新知

(1)归纳定义

问题1:上述观察事例中的三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得出,三个函数解析式,结构都是对数的形式,自变量在真数位置,定义域为(0,+∞)。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个实例函数解析式的分析,突出对底数a取值的认识,引导学生把解析式概括为y=logax的形式,为形成对数函数定义作铺垫。

对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y=loga x( a>0且a≠1)的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 (0,+∞)。

师生共同分析定义要点:1定义域为(0,+∞);2对数函数是形式化的定义;3a>0且a≠1。教师引导学生将指数函数定义与对数函数定义作对比。

练习1:根据对数函数定义,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判断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自主选择底数,应用几何画板绘制对数函数图像作铺垫。

(2)作图探究

问题2:我们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定义,画出图像,观察图像,总结性质,继而进行性质应用。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作为基本初等函数,是继指数函数后对高中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再次应用,学生已经熟悉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用此来研究对数函数。

作图1:画出函数y=log2 x的图像。

学生独立在坐标纸上作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正投对比展示学生作图结果,总结作图要点,规范列表、描点、连线的每一步。

设计意图:描点法作图是画函数图像的基本方法,用正投呈现学生作图结果,培养学生画图基本功。

作图2:自主选择底数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

教师:为了研究对数函数性质,我给同学们传送了几何画板课件“动手实践1”,在D盘,这里有两个任务,请相继完成。对于任务1,全班同学分为6组,小组中每位同学设想一个具体的对数函数解析式,小组汇总,每位同学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每组所确定的对数函数的图像,之后完成任务2(如图1)。

设计意图:设计任务1,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增强对图像的直观感知。设计任务2,是将本节课的重点以任务形式呈现,使任务1的实施更具方向性,使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和机动性。

每位学生自主选择底数,确定一个对数函数解析式,小组汇总。

设计意图:学生自选底数,确定对数函数解析式,加深对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每位同学打开D盘,双击进入几何画板课件“动手实践1”,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每组确定的对数函数图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课件“动手实践1”,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多个对数函数图像,在绘制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感知底数对对数函数图像的影响,能更好地观察图像特征,总结图像性质。

学生自主选择底数,绘制对数函数图像,完成“任务1”之后,思考、讨论“任务2”,各小组根据所绘制的对数函数图像,观察图像特征,总结性质,每组自荐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适时发问、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应用学霸机房管理系统,“学生演示”功能,逐个呈现每组学生作图结果,快速大量共享图像,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图像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攻克教学难点,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小组学生发言,师生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3、问题4和问题5。

问题3:观察图像,你认为如何对对数函数进行分类研究?

各小组学生共提出两类标准:1按图像上升和下降分两类;2按底数0<a<1, a>1分两类。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类标准可以统一:a>1与图像上升统一;0<a<1与图像下降统一。

问题4:你能结合屏幕上所呈现的对数函数图像,观察它们的图像特征,并总结其性质吗?

各组学生从图像位置、特殊点、图像变化趋势等方面总结图像特征,概括性质如表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对数函数图像,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概括性质。

问题5:函数(a >0且a≠1)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的小组 作出的图像,观察、猜想两个函数图像关于x轴对称;有的小组作出3对对数函数图像(如图2),观察猜想图像关于x轴对称,进而猜想(a >0且a≠1)关于x轴对称。

对于学生 猜想的图像关于x轴对称,教师引导学生从坐标角度理解,并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在函数图像和函数的图像上,分别取横坐标相同的两个点,点M和M'随之运动,观察纵坐标关系,发现纵坐标相反,点M'和M关于x轴对称,所以和的图像关于x轴对称。继而,教师操作课件验证:当a取定义范围内的任意值时,图像间的对称关系(如图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底数的两个对数函数图像间的关系,观察、归纳、概括一般的两个对数函数图像间关系,体会由特殊到一般思想的应用。

各小组总结图像特征,概括函数性质之后,教师总结呈现整理结果。

问题6:我们由具体对数函数分析出它们的图像特征和所具备的性质,所有的对数函数都具备这样的性质吗?

教师操作几何画板软件,通过拖动点,改变底数a的大小,得到y=loga x(a >0且a≠1)的对数函数的图像,验证底数a取定义范围内所有值时,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几何画板课件“动手实践2”中,学生自己拖动点“a”,亲身体验图像随底数的变化情况,进而归纳性质(如图4)。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对数函数图像随底数a的变化情况,以及为什么要把底数分为a >1和0 <a<1两类,有利于学生由图像归纳性质,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归纳性质

学生观察图像,讨论总结性质,如下页表2。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师生共同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1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是:定义→图像→性质→应用。2借助图像研究性质,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由具体对数函数入手,到一般对数函数总结性质,应用由特殊到一般思想方法;对数函数对底数分类进行研究性质,应用了分类讨论思想,类比指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应用了类比思想。

3.例题讲解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究得出性质,下边看性质应用。

例1 :比较下列 各组中两个值的大 小 :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使学生体会对数函数单调性应用,设计三题,使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第一题教师引导讲解,示范解答过程,第二题、第三题学生正投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正投讲解题目做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纠错,起到示范作用。

4.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这节课你体会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分层作业

◇必做题:P73,2、3;

◇选作题 :函数y=ax和y=logax (a>0,a≠1)的图像间 有何关系?

●教学反思

1.设计问题系列,驱动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以6个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以问题解决为教学线索,在教师的主导与计算机的辅助下,学生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深化。

2.借助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学习难点是用数形结合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性质,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用了以下信息技术:

◇探究对数函数概念:课上播放“细胞分裂”、“剪绳动画”、“截纸动画”三个PPT课件,学生总结三个“观察事例”中函数解析式的共同特征,概括到y=loga x的形式,从而形成概念,突出学习重点。

◇绘制对数函数图像:作图1,学生动手画图,初步感知对数函数图像,教师个别辅导,正投展示,对比分析作图结果,纠正作图错误,总结作图要点,培养学生作图基本功;作图2,设计课件,全体学生参与,自选底数绘制对数函数图像,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认识,增强了对图像的直观感知,突出学习重点。

◇探究对数函数性质:对数函数性质的获得,需要借助对数函数图像。设计“动手实践2”,教师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验证底数a取定义范围内所有值时,对数函数的性质,学生操作课件“动手实践2”,通过拖动点“a”,改变底数a的值,观察对数函数图像随底数a的变化情况,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了对研究过程的参与程度,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运用学霸机房管理系统,其“广播教学”“文件分发”“学生演示”功能,使得大量图像共享成为可能,使得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活动得以实施。学霸机房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对研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使得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更为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

点评

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角度上看,邢晓燕老师教学中最大的亮点有两个:

◇放手让学生使用几何画板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对数函数的性质,实现了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函数的概念,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初步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邢老师设计了“动手实践1”环节,运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出多个对数函数图像,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突出了学习重点;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难点,邢老师设计了“动手实践2”,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对数函数图像随底数a的变化情况,以及为什么要把底数分为a >1和0<a<1两类,有利于学生由图像归纳性质,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很好地运用了学校网络机房管理系统的“广播教学”“文件分发”“学生演示”功能,实现图像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学习难点。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学生演示”功能,该功能能够任意调用任何小组学生所绘图像到大屏幕上,实现小组学习情况全班分享,使得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这节课的教学,如果能够考虑将教室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利用起来,师生充分运用白板功能结合几何画板等一起使用,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反函数;合作;探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中第三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二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函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函与指数函数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指数函数出发,体会引入对数函数的必要性,实际上是渗透反函数的思想,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重难点上,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函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对数函数的概念;(2)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相互转化。

难点 :(1)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问题1:指数函数y=ax的定义域为____;值域为______;当x值增大时,y值应如何变化?此函数图像还有那些特征?

学生1:定义域为R,值域为(0,+∞),当01时,当x增大时,y值应增大;

学生2:图象恒过(0,1);图象恒x轴上方,并与x轴无限靠近;

学生3:当底数互为倒数,两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当a>1时,底数越大图像越靠近y轴,当0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2:指数函数y=ax,若把y看着已知值,解关于x的未知方程,则x=________;

学生1:x=loga y;;

教师:对于y在正实数集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在实数集R内都有唯一确定的x值和它对应。根据函数的定义,这个式子确定了正实数集上的一个函数关系,其中y是自变量,x是因变量。函数x=logay(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习惯上把x当作自变量,y当作因变量,因此对数函数通常写成y=logax (a>0且a≠1)。教師板书对数函数定义;

数学定义:一般地,把函数y=logax (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提问: (1)在函数中,为什么要限定a>0且a≠1?

(2)为什么对数函数y=logax (a>0且a≠1)的定义域是(0,+∞)?

学生1:(1)根据对数与指数式的关系,知y=logax可化为ay=x,由指数的概念,若使ay=x有意义,必须规定a>0且a≠1。

学生2:(2)因为y=logax可化为ay=x,不管y取何值,由指数函数的性质,ay>0,所以。

教师:上述同学分析的很到位,紧紧把握了对数函数形成过程,实际上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是等价的,只是形式发生变化,那么对数函数的性质也就可以转化到指数函数中去得到。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那么值域应该是多少?

学生:R;

问题3:研究对数函数y=logax的解析式,你能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会有哪些特征?

学生1:图像应该在y轴的右侧;

教师:为什么?

学生1:因为定义域为;

学生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R;当a>1时,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当0

教师:为什么?

学生2:根据指对数互换关系式,可以转化为指数函数ay=x,当a>1时,指数函数是一个增函数,把y看成自变量,x看成因变量,y越大,x也会越大,反之,x越大,y也会越大;因此,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同理,当0

教师:为什么?

学生2:根据单调性等价性质;

教师:大家同意学生2的看法吗?

同学们:同意!

教师:我也同意学生2的看法,请为他精彩的回答鼓掌,(同学们都鼓掌),实际上学生2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一个方法;请问是什么方法?

学生3: 指对数互换,把对数函数转化成指数函数;

教师:说的非常好,利用这个方法,我们还能得到那些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4:对数函数是以y轴为渐近线。

教师:哪是为什么呢?

学生4:根据学生2提供的方法,实际就是把指数函数中的x和y互换,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以x轴为渐近线,把x看成y,对数函数图像是以y轴为渐近线;再比如,指数函数图像恒过点(0,1),对数函数图像恒过点(1,0);

教师:学生4已经很好揭示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关系,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刚才是通过对数函数的解析式了解到对数函数的性质,接下来,每位同学一定都很想知道对数函数图像到底长的是什么模样,我也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出发来揭示对数函数的图像;

问题4:在同一坐标系作出对数函数的图像:

(1)y=log2x和 (2)y=log3x和

注:(同过这组例子让学生从两个角度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一个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画图像,一个是利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教师:通过这组图像同学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为什么?

学生5:对数函数y=logax的图像与的图像关于关于x轴对称,因为,所以自变量相同,函数值取相反数。

教师:大家同意学生5的看法吗?

同学们:同意!

教师:请同学们画出a>1,0

问题5: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节课学到对数函数有哪些性质?

对数函数y=logax (a>0,且a≠1)性质如下:

(1)定义域:(0,+∞);

(2)值域:R;

(3)图象位于y轴的右方,以y轴为渐近线;

(4)当0

(5)当a>1时,此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

(6) 圖象恒过定点(1,0)。

(7)当a>1时,底数越大图象越靠近x轴;

(8)当0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log a x2(2);

例2。(1)比较log 23与log 23。5的大小;

(2)已知,求m的取值范围。

思考题:求函数的定义域。

最后一个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略)

八、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教案(第一课时) 篇4

第1课时 二次函数的应用(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究图形的最大面积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模型和数学应用的价值,通过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做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学习动力.【教学重点】

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二次函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从几何背景及实际情景中抽象出函数模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问题:某开发商计划开发一块三角形土地,它的底边长100米,高80米.开发商要沿着底边修一座底面是矩形的大楼,这座大楼地基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在第21.1节的问题中,要使围成的水面面积最大,则它的边长应是多少米?它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根据题意,可得,S=x(20-x)问题:①这是一个什么函数?

②要求最大面积,就是求 的最大值.③你会求S的最大值吗? 将这个函数的表达式配方,得 S=-(x-10)2+100(0<x<20)这个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开口向下抛物线中的一段,如图,它的顶点坐标是(10,100),所以,当x=10时,函数取最大值,即 S最大值=100(m2)此时,另一边长=20-10=10(m)答:当围成的矩形水面边长都为10m时,它的面积是最大为100m2.你能总结此类题目的解题步骤吗?

【归纳结论】在一些涉及到变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应用问题中,可以考虑利用二次函数最值方面的性质去解决.其步骤为:

第一步设自变量; 第二步建立函数的解析式; 第三步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第四步根据顶点坐标公式或配方法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37例2.2.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1)y=2x2-3x-5;(2)y=-x2-3x+4.【分析】由于函数y=2x2-3x-5和y=-x2-3x+4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所以只要确定它们的图象有最高点或最低点,就可以确定函数有最大值或最小值.(让学生自主完成)

3.要用总长为20m的铁栏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怎样围法才能使围成的花圃的面积最大?

【分析】先写出函数关系式,再求出函数的最大值.解:设矩形的宽AB为xm,则矩形的长BC为(20-2x)m,由于x>0,且20-2x>0,所以0<x<10.围成的花圃面积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x(20-2x),即y=-2x2+20x.配方得y=-2(x-5)+50 所以当x=5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50.因为x=5时,满足0<x<10,这时20-2x=10.所以应围成宽5m,长10m的矩形,才能使围成的花圃的面积最大.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篇5

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营造一种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还学生学习主动权,自我挖掘其创造潜能。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文物考古的情境,估算出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引导学生研究对数函数,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完全可以放开学生让学生对比指数函数知识来研究对数函数。“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构造知识”。还有本节课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小组看书总结,讲解例题,效果很好。使所有参与的学生都有成就感。最后以人为本,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领悟数学的本质。 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生总结讲解,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有很多发言 的机会。也暴露了不少思维过程的问题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充分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从学生的作图到性质的探究与变式练习,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主动参与。如比较 与 的大小,学生一共想出了用计算器,转化为指数式比较,利用函数的图象,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等四种办法。教师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了图象法引导学生回到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对数式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方法的归纳是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然后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还是让学生在实践后提炼,也值得教师精心设计。转化为考虑两个指数式的大小比较,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下来自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大失误,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要给学生机会,不要低估他们的创新潜能。总之,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一个结果,而应该让他们看看老师的思考过程等等。 基本上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上实现。有评课教师指出,如果能将指数式与对数式大小比较放在一起研究就好了,我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我刚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有“回顾指数式底数为字母时大小的比较,完善认知结构”,但考虑课时限制,后来就删除了这部分内容,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是这节课的第二个遗憾。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更充分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过程,让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给所有学生有暴露自己思想的时间和空间。 毋庸置疑,继续推进新课改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坚定不移的方向,但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数学课远离虚伪的美丽,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还要鼓励学生自觉改变学习方式,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6

————四川省盐亭中学数学组 赵军

课题: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课型:高一习题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根据对数函数的图象,画出对数形式的函数的图象,并研究它们 的有关性质;

2.加深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能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学会重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重难点:①底数对对数函数性质的影响;②转化思想的渗透.教学方法:(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和归纳;

(2)体现数形结合和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自测

1.函数f(x)logax在(0,)上是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A.(0,+∞)B.(-∞,1)C.(0,1)D.(1,+∞)2.函数ylog1x,1x8的值域是()2 A.R B.[0,3] C.[-3,0] D.[0,+∞)3.比较大小,用“<”或“>”号填空.①log20.1____log20.3②log0.32____log0.33

231③lg____lg④ln1.2____lg⑤log23_____log43

3424.作出函数ylog1(x1)及ylog3x1的简图,据函数图象回答函数的

2单调区间.二.典型例题

命题方向一 对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2例题1(1)比较两个值loga3.1,loga5.2的大小.(2)若loga51,则a的

取值范围为________.练习1(1)解不等式:log2(x3)2.(2)若loga(2a1)1, 则a的取值范 围是________.

盐亭中学2016级数学组 赵军 我成长,我负责;越努力,越幸运.命题方向二 对数形式的函数的值域

例题2 求函数的值域:(1)ylog2(x4);(2)ylog2(x24).

练习2 函数f(x)log2(3x1)的值域为________.三.当堂检测

1.解不等式log2(x5)log2(3x).2.函数f(x)logax(a0,且a1)在[2,3]上的最大值为1,则a= ________.3.函数y1log2x(x4)的值域为________.24.若loga1,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3 5.(能力提升)函数 ylog1(32xx2)的值域为________.四.小结

1.模式:函数→图象→性质;

2.思想:对数形式的函数→对数函数.3.题型:①解对数不等式;

②求对数形式的函数的值域.五.作业

教材74页:A组第4题,B组第1,2,4题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7

关键词:对数函数,图像和性质,数学结合,反思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普通班的学生, 数学基础一般, 推理能力及运算能力比较弱. 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 由情境引入构建对数函数概念, 再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地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最后初步应用总结.

一、教学教学实录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构建概念】

观看长沙汉墓马王堆女尸出土的视频 ( 时长24 秒) , 提出科学家是时间与碳- 14p的对数关系式算出了年代t. 小组交流讨论学案中2 个问题: t与p的关系式能否构成函数?与实例中函数解析式y = log2x可以写出什么形式? 先后请了两个小组的代表进行补充说明. 由此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对数函数. 我以提问的形式解释了为什么函数的定义域是 ( 0, + ∞ ) . 用学案练习辨析对数函数形式. 随机抽查了一列同学的答案, 并请了选择正确一名同学进行解释说明.

第二个环节【对数函数性质的探究】

同学们, 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后, 继而研究了它的……, 声音一拉长, 学生就能跟上“性质”! 紧接问: 你打算如何研究对数函数? 众生: “数形结合!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中探究任务二: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2 组对数函数, 并思考: 由图像特征可得出什么性质? ( 1) y = log2x与; ( 2) y = log3x与; 大概用了8 分, 我决定先用平板拍下了2 位已经画了前一组函数同学的图像.我先让同学们判断图像是否正确, 其中的图像马上被有同学明确地指出: 他的图像与y轴相交不正确! 追问: 为什么? 答: 只能在右侧, 因为真数大于零. 再追问: 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关系? 生众: y = log2x与的图像关于x轴对称. 引导学生利用这一对称关系; 先画y = log3x, 再画. 当学生在导学案上画y = log3x时, 我在平板电脑上用触屏画了出前3 个对数函数的图像, 但画y = log3x时, 因为触屏的偏差它的图像没有经过 ( 1, 0) . 我转念一想就问:同学们, 看看老师画的图像对了吗? 一生: 对了, 比y = log2x矮. 另一生: 没有经过 ( 1, 0) . 再进一步地追问, 为什么必须经过 ( 1, 0) ? 学生明确地解释了loga1 = 0. 用幸运抽签软件抽出一学生的学案, 再平板投出. 问: 哪几个个函数的变化趋势接近? 学生作了直观又准确地回答. 猜想: y = logax ( a > 0, 且a≠1) 的图像按0 < a < 1 和a > 1 分为两类.

在平板电脑中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验证. 在几何画板中, 拉动底数a, 让它增大且保持a > 1, 观察图像间有什么变化趋势? 同理, 0 < a < 1 时呢? 先后请3 名同学不断地补充: 都过 ( 1, 0) ; 图像在y轴的右侧; a > 1 时, 图像从左到右上升, 0 < a < 1, 图像从左到右下降; 当a > 1 时, 底数越大越图像靠近x轴, 当0 < a < 1 时, 底数越小越图像靠近x轴. 最后将总结出的对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填到导学案的表格中, 投出PPT.

第三个环节【应用举例】例题关于定义域和定点的求法. 小结之后, 布置作业. 习题2. 2A组A组7 ( 1) ( 2) .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本人先采用情境引入构建对数函数概念; 接着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再进行初步的应用, 最后小结. 因为在研究指数函数时, 我已经类比一元一次、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通过图像研究, 渗透了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数形结合; 所以本节课性质的探究, 学生能马上想到用数形结合. 这节课是导学案课, 在课堂上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并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 我初步做到放手, 采用了提出知识生成性问题, 因势导利,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解决问题, 及时使用肯定、表扬与鼓励的语言, 本人再此基础上点评补充, 并且有准备地在学生当中找反例和借用自己不小心画错的y = log3x图像, 加上恰当地使用几何画板: 通过几何画板改变底数的值, 跟踪图像的轨迹看到图像分布状况, 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我认为需要改进的方面有: 在一有学生归纳出y = logax ( a > 0, 且a≠1) , 我直接抛出对数的概念, 处理得有点仓促, 太以偏概全. 在画2 组函数图像时, 我在学情方面估计还是有偏差. 尽管学生已经较好的对数函数运算基础, 在教学上我已经做了精心地预设; 但是在课堂上, 画两组对数函数图像时学生所花的时间超出了预设, 临时决定先有前一组的对称性画出最后一组. 时间有点仓促, 没能让学生多练习巩固. 另外有些学生还是认为图像与性质抽象难以理解, 所以在第二课时继续通过作图和练习来是他们较好地理解.

教学, 尤其是课堂教学, 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只有通过反思, 才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在今后的新授课中, 我要提好问题, 让学生思考, 展示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同时不断地反思、学习, 从自己的角度整合教材、使用教材.

参考文献

[1]李爱生, 黄磊.高中新课程推进中的难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0.5.

[2]陶维林.“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实录与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 2011 (3) .

指数与对数函数的突破要点 篇8

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时,要对如何运用所学的函数知识来研究一个具体函数的方法有较完整的认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底数a的取值有关,应注意分类讨论;在求解含有参数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问题时,常运用化归思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应注意数形结合、类比、换元等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灵活应用.

重点:指数与对数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底数a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的影响;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综合应用.

1. 比较大小

涉及指数值或对数值比较大小的问题,通常要借助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进行解决. 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能化同底,或者考虑使用中间量,即让一个值大于中间量,一个值小于中间量,问题便能解决. 特别地,熟练掌握中间量“1”与“0”的应用,如1=a0=logaa,0=loga1等.

2. 函数图象

函数图象是函数的一种直观形象的表示,在同一坐标系可用直线x=1(y=1)区分不同底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函数图象是函数部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基础,要掌握好画图、识图、用图三个基本问题.

3. 底数范围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受底数a的影响,特别是解决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有关的问题时,首先要看底数a的取值范围,情形不明时,需分类讨论.

4.复合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中的绝大部分问题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复合问题,一般采用换元处理,如:y=a2x+2ax-3,通常令t=ax(特别地,要注意新变量的取值范围). 另外,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其单调性的判断常借助于“同增异减”这个性质.

思索 题目条件中给出的是两个超越方程,直接求出x1,x2的值不切实际. 如果从函数与方程思想切入,立足于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将条件中的方程形式进行变形,分解出指数型或对数型函数,再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即可求解.

点评 在对简单复合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时,应该将其拆分成内函数与外函数,并分别研究内函数和外函数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复合规律加以判断. 对形如y=logaf(x)的复合函数的性质的研究,必须注意定义域对整个问题的影响,若字母a未定,还要对a的值分类讨论.

1. 夯实基础知识

对于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要立足基础,从概念、图象和性质这三个方面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特殊点、特殊区间理解它们的有关性质.

2. 突出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是解决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常用思想方法.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函数的图象可以探索其性质,同样,利用函数的性质又可作出其图象. 如果指数函数的底数及对数函数的真数和底数含有参数,一般需要分类讨论. 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密切,它们之间常常可以相互转化,特别是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

3. 重视交汇综合

重视知识与能力的交汇综合,一是各知识板块之间的交汇与融合,比如函数、数列、不等式,它们各自既具有独立意义,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复习时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二是按主题的整合,比如图象变换,涉及的知识包括二次函数的平移、函数的奇偶性、三角中的伸缩变换等,通过研究其主通性,再拓展到各类函数与图象、方程与曲线中去.

4. 研究真题考纲

对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

⑴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

.17.4.1反比例函数(1课时)

(设计人:)

【课程目标】

能力知识思维框架

探究

灵活运用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助线的方法.

方法.

常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解决有关计算问题及论证问题。

【教学过程】

时间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及方法

学生活动及方法

形成性评价

板书

15ˊ

10ˊ

创设情境

【目标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目标2】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目标3】

问题1

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的镇外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两人经过的路程一样,而且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问题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归纳总结:(上述两个函数都具有的形式,一般地,形如(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

说明

1.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定义相比较,本质上,正比例y=kx,即,k是常数,且k≠0;反比例函数,则xy=k,k是常数,且k≠0.可利用定义判断两个量x和y满足哪一种比例关系.

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又可以写成:(k是常数,k≠0).

3.要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只要求出k即可.

分析

和其他实际问题一样,要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应先选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变量,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设小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时,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小时.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所以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

1.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2.自变量v的取值是v>0.

分析

根据矩形面积可知

从这个关系中发现:

1.当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一边是另一边的反比例函数.即矩形的一边长增大了,则另一边减小;若一边减小了,则另一边增大;

2.自变量的取值是x>0.

例1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2,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cm,则a与h的函数关系;

(2)压强p一定时,压力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

(3)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

(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式.

例2

当m为何值时,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

例3

将下列各题中y与x的函数关系与出来.

(1),z与x成正比例;

(2)y与z成反比例,z与3x成反比例;

(3)y与2z成反比例,z与成正比例;

例4

已知y与x2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2.求x=1.5时y的值.

例5

已知y=y1+y2,y1与x成正比例,y2与x2成反比例,且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例题

1.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定义相比较,本质上,正比例y=kx,即,k是常数,且k≠0;反比例函数,则xy=k,k是常数,且k≠0.可利用定义判断两个量x和y满足哪一种比例关系.

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又可以写成:(k是常数,k≠0).

3.要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只要求出k即可.

对数辅助函数在解题中的重要应用 篇10

关键词: 辅助函数 对数函数 导数 极值

对数函数有很多类型,但应用最广泛的是以e为底的对数,由于lnx的很好的特性,如:能够将连乘的函数化成和式;函数y=f(x)与函数lnf(x)有相同的单调性等,决定了对数辅助函数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通过几个例子说明本文观点.

1.在求导数时的重要应用

(1)我们通常将形如u(x)的函数式称为幂指函数,这种函数在求导时既不能当成幂函数,又不能当成指数函数,所以在解题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变形.

(2)如果函数涉及根号下连乘或连除,则可以通过对数变形成我们能够求导的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减少计算量.

本题还可以直接求导数,但是如果将题目复杂化,就必须通过取对数进行化简,本文就不再对更复杂的情形进行举例说明了.

2.在求极值中的使用

由于我们知道函数y=f(x)的单调性和相对数式lnf(x)的单调性相同,因此在遇到复杂的连乘函数求极值问题,可以通过转换成对数函数,将连乘转化为求和,再求极值,并且极值点和原函数的极值点相同.这方面的应用在概率论语数理统计的极大似然估计法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也就是原来函数f(x)的极值点情况如上表所示.

注意:此题如果直接利用函数求导求极值会相当复杂,计算量会相当大,但是通过对数辅助函数可以很好地简化计算.

以上只对对数函数在解题方面的应用做了总结,事实上,对数函数作为辅助函数在证明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此处不再说明.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上册(第七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从函数相等辨析指对数函数 篇11

课本 (必修一) 指出,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 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 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 我们就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例1】判断函数y=x与函数是否为相等函数.

显然这两个函数形式上看对应关系是不一致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可以进行运算变成y=x, 因此我们在研究函数的对应关系时是从其本身的一个映射关系出发, 和表达式的形式并没有关系.

【例2】函数f (x) =x0和g (x) =1/x0 是不是相等函数?

两个函数从形式上看也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可以求出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均为{x|x≠0|}, 且根据指数幂的运算可以得到任意一个不为零的实数的零次方为1, 故上述两函数实际上都等价于y=1 (x≠0) 这个函数.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一组函数.

【例3】函数y=x, x∈{-1, 1}和函数y=x3, x∈{-1, 1}是否为相等函数?

乍一看两个函数的对应关系是不一样的, 而且无法化成一致的情况, 所以就认为它们不是相同的函数, 但是还原其本质的映射关系, 我们会发现其实都是同一个映射 (如右图) .还原其本身的样子, 你还能说这两个函数不是同一个吗?其实, 在解析式表达过程中, 这两个函数都可以化为分段函数的形式: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指数函数的问题.在课本 (必修一) 中, 我们把函数y=ax (a>0, a≠1) 叫做指数函数.在指数函数的判定中, 特别指出了某些形如y=akx (a>0且a≠1, k≠0, k∈R) 的函数看起来不是指数函数, 但实际上却是指数函数, 因为y=akx= (ak) x, y=akx和y= (ak) x从函数相等的角度看是同一个函数, 而y= (ak) x显然是指数函数.

【例4】判断y=a-x, y=a2x是否为指数函数.

很明显, 这两个函数都可以经过变形转化为形如y= (1/a) x, y= (a2) x的指数函数.其实在转化的过程中, 我们也已经从函数相等的角度意识到y=a-x和y= (1/a ) x, y=a2x和y= (a2) x虽然在解析式的形式上不一致, 但却是相等的函数.接下来, 我们看一下对数函数的判别.

【例5】判断y=log2x3, y=2log7x是否为对数函数.

许多教参都普遍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理由是第一个函数真数位置上不是x, 第二个函数的系数不是1, 但是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均为 (0, +∞) , 且两个函数通过变形可以转化为, 那么经过变形的这两个函数是不是对数函数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为什么明明是两个相等的函数, 有一个可以称之为是对数函数, 另一个却不是呢, 这不是违背了函数相等的意义吗?那么这种形式是不是一定就都是对数函数呢, 我们再来研究下一组例子.

【例6】判断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个函数经过运算可以转化成y=log4x, 但是第二个函数可不可以转化成函数呢?显然不行.理由很简单, 第二个函数的定义域是 (-∞, 0) ∪ (0, +∞) , 而函数的定义域则为 (0, +∞) .我们可以看到, 对于函数y=klogax (a>0且a≠1, k≠0) 都可以经过对数运算转化为;而对于函数y=logaxk (a>0且a≠1, k≠0) 只有当其本身的定义域为 (0, +∞) 时, 才可以进行相应的运算转化为.

根据整数指数幂的特点, 对于任意的整数k,

(1) 函数y=klogax (a>0且a≠1, k≠0) 的定义域为 (0, +∞) , 是对数函数.

(2) 当k为奇数时, 函数y=logaxk (a>0且a≠1, k≠0) 的定义域为 (0, +∞) , 是对数函数;

《花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1.认识“怒、暮、燥”等生字,会写生字“醒、修”。

2.读懂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知道花钟是由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来描写不同花的形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喜爱,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词语卡片,花钟。

2.学生课前观察周围的各种花,也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一)谈话

奖励欣赏一组图片,欣赏了图片,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是啊,大自然藏着许多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就会有很多发现。

(二)揭题

花也有秘密呢,这秘密啊,就藏在课文中,今天我们就去见识一下。(板书课题,引读)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欣赏图片,让学生说说得到什么信息,从而引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就会有很多发现。”这一单元目标。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为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读识字,理清层次

(一)出示初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画出介绍花钟的句子。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看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2.学写、会写的字“醒、修”。

(1)观察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在抄写本上各写两个。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在语境当中认识巩固生字,注重了词语的积累。初读课文提出了读通读准的要求,尝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层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精读感悟,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哪句话是介绍花钟的?

(出示句子)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对啊,像这样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钟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就组成了花的时钟。

2.既然是时钟的话,该怎么看时间呢?自由阅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句子)这些花在24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1)把这里的“大致”“刚刚”删掉,行不行呢?

(2)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一下。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

1.找一找:自由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花的名字。

2.赏一赏:欣赏鲜花之美,巩固品味词汇。(课件出示课文中9种花的图片)

3.引出第一句:真是——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仔细读读,你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1)带着感受读读这一句。

(2)找出描写各种花开的句子。

4.品一品:创设情景,对比感受,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精妙。

重点句子理解预设:(根据学生的理解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件呈现: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傍晚六點,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看这些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会按时间顺序写的。

②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③体会时间位置的不同。

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2)再读读这段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研读:同样是写花开,文章又是怎样表达的?挑一种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花,用心读一读,再想象一下它盛开时的样子,要求融入你的想象,最好加上你的手势,美美的说一说。

交流,预设:

①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结合图片理解“喇叭”,形状之美。做出动作,响亮地朗读。

②艳丽的蔷薇展开了笑脸。

结合图片理解“艳丽”,色彩之美。指导带着表情朗读。

③万寿菊欣然怒放。结合动作理解“欣然怒放”,姿态之美。

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介绍昙花,了解成语昙花一现。

5.读一读:指导朗读,品味语感。(引读,小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课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读自悟,学生在品味花钟独特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到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通过朗读、表演、仿说等练习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培养了语感,也突破了本文重、难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采用选择性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板书设计】

13.花钟

有趣

美丽

《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教学 篇13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

教材简析:

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充分表现了她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本文结构可简化为:生病(失明失聪)→奋斗(战胜缺陷) →奉献(永留世人心中)。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五年级学生对海伦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战胜自我的故事,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的“奋斗精神”不易产生共鸣,所以,力求营造将心比心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切身体悟海伦的生活观及精神世界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反复通读,为下节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基础。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海伦不屈不挠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激发情感

1.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师板书海伦·凯勒,生齐读课题。)

2.师:想认识海伦·凯勒吗?(课件出示四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师作简介)请怀着敬意轻轻地念这个名字。(师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不同时期的照片入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海伦·凯勒,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读好课题,又巧妙地渗透海伦的品质,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为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海伦,走进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

课件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②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①师:(课件出示生字)会读哪个读哪个。不会读的怎么办?

(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如“吮、程”是翘舌音,“挠”的声母是“n”而不是“l”。齐读生字。)

②师:哪些生字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暴躁”的“躁”、“干燥”的“燥”等字形,教师相机范写,学生书写或描红。)

3.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教师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谁读得好。师生共评轮读情况。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教学虽不是五年级的教学重点,但读准音、写好字不容忽视,尤其是第一课时更应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同时,也要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提醒别人需要注意的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识字效果。帮助学生明白别人朗读课文不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要学会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朗读经验作对比,做一名倾听者、欣赏者,在互评互议中共同提高。】

三、熟读全文,感知内涵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海伦的?

(学生默读后交流,教师适时板书:生病、奋斗、奉献。)

2.师:其实,阅读就是与海伦进行心灵对话。同学们要注意从海伦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体会海伦的内心,感受海伦的品质。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画出打动你的语句。(学生自主阅读。)

师:从同学们的神态来看,大家已被海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谁来说说,哪些语句最触动你的心?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海伦·凯勒,你想到了哪个词?老师注意到了这个词——(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的评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3.齐读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读顺文本后,引导学生分别从理清文本顺序、感知文本内涵这两方面阅读全文,帮助学生沿着文本的脉络,触摸海伦的内心世界。找课文中的中心词,既可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掌握长文短学的方法,又可围绕这一中心词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构篇方法。】

四、细读全文,走近海伦

师:请大家再读这个词(不屈不挠)。“不屈不挠”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精神的语句。(学生默读。)

预设1: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预设2: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她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师:海伦真是一位不屈不挠的小姑娘。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齐读第8自然段。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齐读——(师指板书“不屈不挠”)让我们再次怀着敬意念一念这个名字(师指板书的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中心词“不屈不挠”,帮助学生感悟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里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简单的“告知”,而是以读为本,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品味、感悟文本语句,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获得情感共鸣。怀着敬意再次念“海伦·凯勒”这个名字,与开头呼应,使这堂课有一定的整体效果。】

五、延伸阅读,丰富形象

1.师:刚才大家交流了感人的语句。跟自己的生活相比,你觉得这些语句中哪些词、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透过它们你又想到了什么?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细读文本,下节课咱们共同探讨。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体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故事,准备下节课交流。

总评:读是阅读教学的根。为防止流于形式的朗读和浅层次的熟读,本堂课老师引导学生从读通读顺到按自然段轮读,从默读理清文本顺序到通过体会海伦语言、动作、神态等感知文本,从默读课文画出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语句到课后搜集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故事,这样,反复通读,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学生从读得不熟到读得流利有感情,从感受语言文字到感悟文本内涵,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同时,注意将教师智能化引导与学生个性化感悟有机结合,

将学生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适时渗透,为下节课通过抓关键词语品味、想象,移情体验文本,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实现文本的内涵与学生的人生、精神相融,升华学生情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附: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生病→奋斗→奉献

上一篇:记一次下雨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年度工作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