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赏析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舒婷《致橡树》赏析(精选10篇)

舒婷《致橡树》赏析 篇1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的爱情应该热爱双方的人品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舒婷《致橡树》赏析 篇2

究竟哪一种解读才是作者舒婷的本意呢?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 从她的诗作分析和一些访谈中得到了结论。

首先是从诗作分析来看, 她的一首诗《女朋友的双人房》中, 诗人借意识流作家沃尔夫止口发出了女性期盼独立的呼声, 而这些恰好也正是舒婷的心声, 即女性最起码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私人空间。由此可见舒婷深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 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思潮, 即是用女性意识来关照文学作品, 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颠覆, 消解, 对抗和解构是女权主义者通常使用的手法, 力求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两性平等和谐自由的新的文化范式。其先驱人物是英国作家伍尔夫和法国作家波伏娃。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行女性对男性的超越, 对现有压迫女性的男性话语进行颠覆, 在舒婷的《神女峰》和《女祠》中, 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上述的主题, 舒婷鼓励女性大胆背叛传统, 同时也反对被男性强行供奉在“神女峰”和“女祠”, 因为这样的供奉是需要沉重的代价的———失去自我。

其次是从对舒婷的访谈记录中来看, 舒婷曾经回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在1977年3月, 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 “爱情题材不仅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 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 对此, 他襟怀坦白从不违言。”那天他感叹道: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 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 纵然有那既美丽有聪明的女性, 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 望而生畏。舒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舒婷说自己当年年轻气盛, 于是和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 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 以为自己有取舍爱的权利, 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当天夜里两点, 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 次日匆匆的将草稿让蔡其矫带回北京给艾青看, 最后改成了《致橡树》。舒婷说, “这首诗流传开来, 不断碰到那些才貌双全的女孩子, 向我投诉没有橡树。”于是舒婷有写了《神女峰》作为补充,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从舒婷的这个创作《致橡树》的过程是能够很明确的感受到舒婷作为女性对女性意识的关注, 对男性强权的一种反抗, 希望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

由此, 有关舒婷《致橡树》的解读中, 最后一种将其与女性意识相关联是最符合舒婷的思想本意的。舒婷用“橡树”、“木棉”这些独特的对比意象一反传统的叙述模式来呼唤人类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思考。橡树固然具有英勇、神猛的形象, 象征了刚硬的男性之美, 他有着铜枝铁干, 像刀, 像剑, 也像戟, 而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则体现了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 她摒弃了传统女性所持有的柔弱、妩媚, 它像沉重的叹息, 也像英勇的火炬, 无形中木棉就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女性也能像男性一样以自己伟岸的身躯爱自己坚持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

这是一株非常有阳刚之气的木棉形象, 是一株非常有个性的带有新时代女性的木棉!这样的木棉要摆脱“攀援”、“痴情”的姿态, 追求与男性有别独立身份;这样的木棉要“分担”、“共享”, 与橡树比肩而立, 追求与男性的完全平等。但细细想来, 这个既要有独立身份, 又要和男性完全平等, 是否自相矛盾了?你要跟男性完全平等, 那你就谈不上什么作为女性整体的, 与男性不同的独立身份;你跟男性完全一样了, 还有什么女性独立, 什么跟男性不同的女性身份呢?当同时追求的这两个东西自相矛盾时, 它们是不可能都实现的。舒婷在《致橡树》中给女性预设了一个“正确”的态度并强加于女性, 即是要女性独立自强, 要女性摆脱依附的地位, 要女性能和男性并排而立, 原则上讲, 作家的意愿是好, 深受中国封建社会父权制度压迫的中国女性的确是需要解放需要独立需要平等的, 但是作者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难道所有的女性都喜欢做一枝“木棉”吗?难道女性都只有成为“木棉”后就会独立会解放会幸福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舒婷在《致橡树》中呼吁广大女性都要做坚强独立的个体, 这个是有失真理的, 也是流于肤浅的, 并不是真正的从深层次上去关注了女性问题和女性意识。真正的关注是让每个女性都去做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 这个自己可以是“坚强独立”, 可以是“妩媚柔情”, 更可以是“痴情的鸟儿”和“泉源”。只要她自己愿意, 只要她觉得自己这样做才是真实的自己, 自己这样活着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是开心的是幸福的就可以了。何必苛求, 何必限定一个框框, 让所有女性, 不管愿意或是不愿意, 都得努力向这个框框里挺近呢?如果真是这样, 那到底是真正解放了女性还是把女性引领到另一个“枷锁”之中了呢?

这种还原本我的做法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所积极提倡的,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在舒婷所倡导的那种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种思潮赞同女性主义争取女性解放, 为取消男性霸权而努力进而建立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的观点。但后女性主义也很不同于女性主义, 它认识到女性和男性有别, 而女性本身又是多元的、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 不存在全世界完全一样的所谓“女性整体”身份。后女性主义主张女性从所谓“正确”的女性意识当中解脱出来, 就是说任何一个女性个体她都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做一个女性, 不必要遵循任何预设的、一体化的所谓“正确”的女性态度和行为。后女性主义还鼓励妇女探索和体验自己作为一个性本体的复杂性。像网络上的木子美、芙蓉姐姐她们不也是在探索和体验吗?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本体, 每一位女性情况都不一样的, 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你自己就是一个天地, 你就是要体验的, 只要你愿意、你乐意, 你应该尽量地去探索。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真理, 真正的真理是看你向哪个话语体系去靠拢。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哪怕是克隆出来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看法。舒婷在《致橡树》中所倡导的女性形象“木棉”, 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去关照, 就像是为广大女性所做的一个强加于身的“预设”, 这个“预设”本意看来是好的, 但深层思考就会发现忽略了女性个体的主观意识, 这种忽略就消解了其真正为女性代言的力量。真正的女性解放应该是不仅脱离父权的压制, 能够争得和男性同等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女性要活出自己, 能够不必再限制于社会所强加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潇洒自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少生女性主义文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舒婷当代青年抒情诗三百首贵州人民出版社

[4]何英从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诗文评鉴

[5]黄晓东舒婷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

舒婷《致橡树》赏析 篇3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舒婷现代诗《读雪》及赏析 篇4

作者:舒婷

日渐堆积

孤独已如腐叶肥沃

手指洞穿玻璃伸出窗外

一枚雪花刚测过

阿尔卑斯山的体温

微微搏动在我的掌心

暗夜零度胎生

关闭一切人工照明

进入幽暗的内心

纷纷扬扬

扬扬纷纷

多边形的细节经不起触摸

哪怕怀着

一根火柴的温柔心情

只有在年龄与经验的冻土上

保存语音原形

平平仄仄平平

舒婷《读雪》诗赏析

诗人的心都是寂寞而孤独的。寂寞孤独的南方女诗人舒婷,面对着北方的一场雪,她是如何读雪、品雪、听雪的呢?

诗的第一段,我们不妨这样倒着解。独处屋中的诗人,看见窗外下雪了。“雪”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她想像着将“手指洞穿玻璃伸出窗外”,去接那“一枚”“暗夜零度胎生”,带着“阿尔卑斯山的体温”的“雪花”;“雪花”“微微搏动在”诗人的“掌心”,就像诗人“日渐堆积”“已如腐叶肥沃”的“孤独”,击穿了诗人的心灵!在这里,诗眼是“孤独”。这“孤独”是通过“暗夜”、“体温”“手指”、“玻璃”、“阿尔卑斯山”、“雪花”等等的动名词,具象而艺术地“堆积”起来的。

接下来的第二段,诗人进一步品味“雪”带给她的“孤独”。她“关闭一切人工照明/进入幽暗的内心“,望着这”纷纷扬扬/扬扬纷纷“的”雪”,诗人产生了想和”雪”亲近的感情;然而,这“多边形的”“雪”,其”细节”却“经不起触摸”,“那怕怀着/一根火柴的温柔心情”。

雪是冷的,心却像“一根火柴”般明亮温柔。至此,诗人怜雪、爱雪、亲雪之心表露无遗!

如果说,第一二段是“读雪”和“品雪”,那么,诗的最后一段,就是“听雪”和“颂雪”。自然界冬天年年有雪,但“只有在年龄与经验的冻土上”,才能“保存”雪的“语音原形”,那“雪”落在大地上的音律,是那么优美,如诗歌“平平仄仄平平”的韵律般优美。大自然的这种“雪音”,只有多情的诗人才能听到!

《致橡树》说课稿 篇5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致橡树教案设计 篇6

一、概述

1、课程名称:《致橡树》

2、科目:语文

3、年级:高一

4、课时:1

二、、教材分析

《致橡树》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首诗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爱情观。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通过对本诗的鉴赏,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此诗无论诗歌发展史上还是在本单元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点:《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教学难点:《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高一学生在诗歌阅读方面有一定的储备量,在鉴赏方面也具备一定能力。但对意象所知有限,而这又是此诗解读的关键。所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学生对朦胧诗并不了解,还要补充中国诗歌发展的简史、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高一的学生敏感多思,对朦胧诗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有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做的就是鼓励他们在解读时见仁见智,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到鉴赏过程中来。

3、爱情,高中学生心中向往但又似懂非懂,并未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借助这个既阐发爱情理想、又可上升到人格理想的诗作展开教育。并在鉴赏中,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品位。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

2.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 意义。

3.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掌握鉴赏新诗的 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4.对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有自己的思考。(2)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感悟——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探究诗歌意象、品味

关键语句解读作品。(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体会现代女性舒婷的爱情观,体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2.自己形成独立自尊的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五、资源的选择

1、《致橡树》示范朗诵视音频、电影《简爱》视屏片段

2、ppt课件、3、朦胧诗、舒婷相关背景材料以及相关的爱情名言警句、诗歌故事。

六、教法与学法

1.讲授法—— 精巧导入,重点解析。2.小组讨论法——互动学习,建构知识。3.作业法——课后练习,巩固复习。

七、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2查找收集舒婷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3简单了解朦胧诗的相关情况。

2、师生互动、导入课程

1请同学自愿起来浅谈:什么是爱情。2老师稍作总结,引入课程。

3、老师展示学习目标

4、课程讲述

1走进作者:作品题目及作者及朦胧诗简介。

2视屏朗读:通过多媒体配乐朗读整体感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层次的基础上,宏观把握诗歌,感悟诗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诗歌语调语气、重点字词的读音,体会诗歌的整体意境)3破题初读:学生自由朗读 然后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自由回答、简单说明自己喜欢它的原因以及自己的分析理解。

问题: 1.请同学自由起来谈谈标题的含义。

(问题:1橡树是谁?2谁致橡树?3.致橡树生么?带着问题朗读。)4精读鉴赏:再读诗歌,精读品味。(老师对诗歌意象,主题思想做出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问题: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哪几种形象?他们分别代表了那几种爱情?(自由回答)

凌霄花 极力攀附(依附式)鸟儿、单方痴恋(单恋式)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一味奉献(奉献式)

2.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

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自由回答)明确:

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3.主旨探究——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朗读诗歌,在作者爱情观的背后隐藏着新旧观念的冲突,你怎么理解?

4.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

A象征意象奇特,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B语言饱含感情,哲理深刻。C诗歌韵律舒畅,隽永悠长。

5老师小结:老师争对学生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

5、迁移拓展(全班讨论发言)

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感想: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认识?怎么看待高中早恋?.6、老师总结

(1)课文总结。

(2)正确爱情观指导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3)对早恋同学做出正确引导。

7、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就“木棉”的形象写写自己的感想和爱情观或者学了本课后谈谈自己对爱情的新认识。(二选一,500字以上)

8、拓展阅读(针对学有余力同学,提供资料供课外自由阅读)

1、舒婷的《神女峰》(自己品读赏析朦胧诗)

2、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自己品读赏析朦胧诗)

3、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提示: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致橡树》的基础 上品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个方面进行进行比较,体会爱情的多种滋味,加深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七、总结与评价

1、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与老师的教学活动配合默契。

2、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通过老师的引导对于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发散、3、课后作业题学生的态度,以及完成的质量。

《致橡树》精粹教案 篇7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板书:《致橡树》舒婷)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代表作家之一。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7岁)顺应当时潮流到农村插队,这期间开始了诗歌写作,1972年以独生子女身份被照顾回城工作,1979年开始,其诗歌陆续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代表作《双桅船》、《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年度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致橡树》(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等。

“朦胧诗”,又称为新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采用象征手法,上意蕴浓厚,主旨有不透明性和多样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三、诵读

㈠听录音

㈡叫学生朗诵(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四、内容鉴赏

根据诗人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在“不,这些都还不够”这里分成两部分。下面让我们先学第一部分。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问)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在这一节里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针对“橡树”而言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凌霄花:攀援高枝,炫耀自己(借别人的“高枝”证明自身的价值)

鸟 儿:借树阴栖身蔽日(一厢情愿的频频取悦别人,遭遇冷遇仍痴心不改)

【补充】流沙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依附他人的形象。

(问)这两种意象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依附型

泉 源:送来清凉(无限忘我不求回报地奉献)

险 峰:增加、衬托(默默支撑和铺垫)

日 光:奉献光热

春 雨:提供水份

(问)“日光”“春雨”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请同学们仿照前两句格式补写出其后的内容。

例:也不止像日光——无限奉上一生的光热

也不止像春雨——抚慰你的枝叶,滋养你的根系

“日光”无私普照大地,“春雨”无声滋润万物(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语云:“恩深者,如雨露之恩。”久旱而降甘霖,不可谓施恩不重,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因为身为神缨侍者的贾宝玉对她有雨露之恩而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它们都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奉献者形象。但是,诗人在这里却是把它们作为反面形象来展现的。它们在爱中意乱情迷,只知无止境地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泯灭了个性,失去了自我,而另一方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的接受,没有爱的回应,这种爱必然是残缺的。

(问)这几种意象又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呢?

奉献型

(问)诗人对这两种爱情观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完全一样?“这些都还不够”中“这些”指哪些?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

持否定态度,但并不完全一样。对于依附型的爱情观,诗人是完全否定,两个“绝不”表达了诗人否定的坚决与批判的彻底。“这些”只指后面四者,对于奉献型的爱情观,诗人是部分否定,两个“不止”和“还不够”表示并不排除这样,但又不能仅仅这样,两个“甚至”承接上面的“也”,表示程度更进一步,既使是为人们广泛颂扬的“日光”“春雨”也不能作。

小结:诗人一开篇,连用了六个比喻,层层深入,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传统的爱情观,并坚决的表白了自己对这两种爱情观的否定和摒弃,那么,诗人所提倡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在第二部分来寻找答案。

第二部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里,诗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木棉”,“必须”与前面“绝不”相对,表达了诗人对木棉肯定的坚决与推崇的彻底。(问)请结合下文分析诗人是怎样具体展现“木棉”这一形象的。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紧握”“相触”“互相致意”,这些词反复强调两者的对称平等,“根”“叶”句侧重在外形上的亲密和睦,有“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意味。“致意”句侧重在精神上的相互尊重,相敬如宾。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隐居不仕的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孟光,就把准备好的饭菜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眉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这个“举案齐眉”的故事后来常用来表示夫妻相敬如宾,但它是建立在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的相敬如宾,与这里的“致意”有着天壤之别。“言语”句侧重在两者的心心相映,默契相知,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而这里更是“身有彩凤双飞翼”。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铜枝铁干”“刀”“剑”“戟”,具有男性的刚强、果敢、锐利,“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则具有女性的热烈、柔韧、内敛。理想爱情的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相匹配,才能互为支撑,分担苦难,共享人生。否则,只能像藤那样软弱的依附,像鸟儿那样豪无尊严的取悦,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付出而没有回应。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彼此独立但并不孤立,他们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困难时,他们不是一方蔽护一方,而是“分担”,成功了,也不是一方居高临下的赐予另一方,而是“共享”。“分离”既指物质上的独立性,更指个性上的独立性,不像“凌霄花”“鸟儿”那样死死纠缠、紧紧寄托,“相依”则指精神上的相互依存性。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里,诗人以坚决的口吻总结全诗,(问)总观上文,相对于橡村而言,“木棉”这一意象与前面六种意象相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诗人借“木棉”表达了怎样一种爱情观?

从外部形态上看,前面六种意象相对于橡树都显得渺小而模糊,严重失衡;而“木棉”这一形象与橡树就十分匹配谐调。从内容特征上看,前面六种或“攀援”“借”,或“为”它们唱、“送”、“增加”、“衬托”,都是单方面的依靠和牺牲,传递出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奴化的畸形爱情关系,而木棉则是“作为树的形象”独立地“站”,是“相互”“分担”“共享”,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爱情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达的是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平等型爱情观。

(问)我们如何评价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可以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爱情模式进行比较。)

本诗爱情观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更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平等式的家庭才真正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

但是它的实现是有前提的,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这种平等的爱情必须建立在双方经济平等的基础之上,如果一方失去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那么要求社会地位的平等、个性的独立也就成为空话;其次,在意识形态上,还要求男女双方珍视彼此的尊严、独立地位和人格价值。另外,个性的过份张扬造成男女的冲突、家庭的破裂等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奉献型爱情观正如诗人写的那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都不付出,那爱情也就失去了它的迷人的温暖,家庭就会变成荒芜的沙漠,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和谐温暖。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社会与家庭相互争夺,男女双方作适当的分工完全是必要的,奉献与牺牲也有其合理性,只要保持住尊严和人格的独立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特别是在旧中国,因为没有法律的人道主义约束,甚至还有法律、伦理上非平等的支持,所以必须以男性一方的自我约束为前提,因此这种和谐只可遇不可求。现在,女性的社会化使她们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制日趋完善,在这个背景下,奉献型爱情就有了他存在的土壤。

五、形式鉴赏

㈠结构上,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出超凡脱俗的爱情观。

㈡修辞上,采用象征的手法,形象而又含蓄传达主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爱情诗歌_致橡树 篇8

——“爱情诗歌朗诵”实践活动总结 活动体会

爱情——多么美好的两个字,千百年来多少红男绿女为之如痴如醉。对于我自己而言,虽然还没有经历过一场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看身边的男男女女分分合合,也算是看懂了世间爱情的道理。

在文学与人生课程最亮丽的时刻,我吟出我心中关于爱情最美的姿态:致橡树。在这次诗歌朗诵中还有很多同学朗诵了很优美的爱情诗,无论是学生自创的《蓝》、《曼曼》,还是诗经中经典的《蒹葭》,还是现代的《莲的心事》、《雨巷》、《再别康桥》,还是国外的《腐尸》,每一首都让我们感受到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对生活如此用心的人,他们用自己内心的感受描绘出心中关于爱情的美丽蓝图,虽然我没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于爱情的感受,但是我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信仰和看法,以一首舒婷的《致橡树》和我大学最好的朋友一起诵出,虽然在朗诵的时候出了一点小差字,但是还是很适宜的表达出我们对于爱情的坚贞。

诗歌体会

我坚信——木棉终能觅得橡树。爱情并不是要时时刻刻的黏在一起,从《致橡树》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对自己人格独立的保持,对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她不想做“攀援的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想做“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她想要的爱不再应该是一种依附,而必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应该是平等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坚强独立的心。

我们,不止一次轻吟这一首诗了吧,每一次读起,总饱满着心中的那一份情感,从第一句开始,从“我如果爱你”开始,便坠入那个安静的世界。

《致橡树》这首诗作在高中时就作为我们的课文进入我的世界,这首诗可以

说是舒婷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舒婷创作的风格清新、淡雅,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激情式的呼喊,更多的是朴素真挚情感的流露。诗中的每一句话都那么平淡,没有那么多浮夸的修饰,但正是在这些平淡的语句中我们看到了伟大的爱情,“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更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这句诗意味深长,使得整部诗作有了一种升华,似乎不再限于男女之情。舒婷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主题。正如舒婷自己所说:“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与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很早就知道它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带着女性独有的那份敏感,舒婷在文革刚结束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宣扬”了新时代爱情的爱情观,高尚而不是温柔,每一个读它的后人总带着一种景仰心情读之,每读每新。记得是舒婷当时遇到一个熟人,两人谈起爱情这个话题,那人所想象的爱情很大程度上受封建思想牵绊,认为女子必须是依附于男子而生存,自然两个人的爱情没有平等之说。舒婷当时感触很大,回来后写下这首诗。因为爱情不是依附品,谁也不能忽略谁,谁也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若是那样必是苦了那个默默爱着的人。在我们这些个性张扬跋扈的90后里面,能够默默为别人付出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够为所爱的人默默付出,并为他身后那个默默支持他的人真的越来越难得。

诗中的意象隐晦,但表达的情感却那样炙热,短短两百多字,像是一张速写,描绘出我们常常忽略的爱情的样子。因为隐秘,所以炽烈。是苍翠欲滴的两棵树,一样高大直入云霄,一样深深扎根脚下的土地,共享甘饴,共担风雨。在我的印象里,以树描绘爱情已不止一次,在小说《山楂树之恋》里,甚至在电视剧《蓝色生死恋》里,清楚的记得女主角说下辈子她只想做一棵树,静静地守在那里,朴实、真情。树干在云端挑起的温情,是真正的生死相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是这样能平视地看着彼此,而不是谁是谁的低姿态。

爱情宣言

这才是我们应该要的爱情,也是需要我们用一生来经营、实现它。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激情式的呼喊,更多的是朴素真挚情感的流露。想要的爱不

再应该是一种依附,而必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应该是平等的。“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不是爱情诗 篇9

4月5日,巩义杜甫故里景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聚在一起,祭拜伟大诗人杜甫。在这些人中,一位身着黑衣,穿着棕色花格裙的女性,表情肃穆,向杜甫深深鞠躬。脖颈中的黄丝带,在丝丝细雨中随风起舞,她就是诗人舒婷。她的那首《致橡树》,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家喻户晓,也是传诵至今的短诗经典。

上午9时30分,巩义杜甫故里景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团聚在一起,向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杜甫寄托自己的哀思。在人群中,诗人舒婷身着黑衣和棕色花格裙,表情肃穆。在人们的印象里,能写出《致橡树》的舒婷,一定是位漂亮的女子吧?记者近距离发现,她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鬓角华发已生。38年前的1977年,她创作《致橡树》的时候,的确很年轻,只有25岁。今天,她的面庞上已经悄悄刻下了光阴的痕迹,毕竟,她已经63岁了。

《致橡树》读后感 篇10

爱一个人是可以爱他到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着对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欺骗对方的感情。《致橡树》远远超越了这些,它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越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着重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作者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女性必须具有的。

【舒婷《致橡树》赏析】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速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与路基施工下一篇:重庆会展旅游swot分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