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关键影响因素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知识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精选8篇)

知识管理关键影响因素 篇1

摘 要:执行力是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具体部署转化成为经济效益、发展成果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实现管理提升必须首先解决好的基础性和支撑性问题。

关键词:管理;执行力;战略

不解决好执行力问题,管理提升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目标、要求都只能停在面上、悬在空中、永远无法落到实处。在各种制度、规章已经十分健全的今天,我们企业的发展质量之所以距离行业先进水平乃至自身预期仍有较大差距,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执行力远远不够。在此,仅结合个人多年来管理实践及近期所学、所思,对影响管理提升的关键因素――执行力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大体分类和粗浅分析:

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全局意识的本位主义

之所以存在这种状况,主要还在于我们对自身目前管理状态和发展水平缺乏客观评价和认识,缺乏必要的工作紧迫感。由此,也导致了对于管理提升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未能真正将其固化为一个单位、一个团队的整体目标,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思路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具体业务部门由于缺乏战略思维、全局眼光,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局限性,单纯执著于完成本系统、本部门的工作任务,没能及时形成对于企业整体部署的支持和响应,更为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这种情况下,企业整体执行力不仅不能加强,还可能造成内部管理链条的断裂,进而引发管理不畅、执行不力的问题。当前,油田公司各系统已经陆续启动专项管理提升工作,并均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各路工作安排部署、目标要求,如果不能统筹兼顾做好宏观把控,在客观上一方面会造成政出多门,要求尺度不尽统一;另一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要求、重复检查的问题发生,客观增加基层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引发各单位内部各路工作为追求完成上级部署而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无法形成有效支持和相互协作。这一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适用性不强

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是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其根本作用就在于“预防”和“纠正”。实践中我们逐步意识到,仅是基于企业过去发生的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而拟定的管理文件、业务流程,永远不能解决未来碰到的新问题或随时都会发生的例外事项。在制度文件中还是找不到适用的内容和条款,是很多企业在建章立制后的突出感觉,所以管理工作一直在失误、纠正,再失误、再纠正中前行。前瞻性不足,这也就是企业作为个体自行编制管理文件的最大弊端。因此亟需上级职能部门乃至权威咨询机构的全面介入,开展个性问题诊断、分析,帮助下级企业明确需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另一方面,一项管理行为,实施前可能显得很周密,但随着管理的推进,尤其是管理中后期出现的一些(甚至一个)不可预知的主客观原因,就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造成被动管理局面。对此,除了加强宏观目标与微观表征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之外,还要求我们在实施管理时,加强对管理关键环节的了解,听取部分环节的正确建议,收集和掌握可变的、变化的信息,经及时调整管理思路、方式,确保整个过管理的可执行性。我们不怕环境及现实的变化,就怕不了解怎么变化、何时变化。一句话,应该让变化成为管理的一部分。

三、制度执行缺乏配套机制保障

“执行”无疑是企业制度建设的落脚点,也是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导致制度执行力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制度、流程、计划等本身就不合理导致难以执行;制度实施后,企业主要负责人不带头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忽略过程、只重结果;在设置内部机构和岗位时,没有设置专责执行监督部门和人员,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审计、管理评审、效能监察等制度;缺乏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等。但是,还有两点非常重要的因素值得思考和关注:一是在拟定制度和进行流程优化、设计时,一定要站在执行者的角度,而不是管理者,因为制度是由执行者执行的;二是切忌忘了改进管理的初衷,就是以提高效率和业绩,确保实现发展目标为目的。

四、人员、队伍欠缺主动承担责任的素质和能力

没有任何借口,不讲借口,体现了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善、成熟的执行能力。无论做什么事,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执行部门才能发挥出创造性地执行力,我们的企业才能维持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的生命力才能在执行中协调发展,不断壮大。如果某一环节对管理行为总是被动应付,没有承担起执行的义务,当然也包括执行得不彻底,不但会错失管理良机,而且会挫伤已经承担起执行任务的其他部门经济环节的积极性。要想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执行,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执行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是执行者的个人利益、职业远景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让他们有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持续的行动力。高层领导对执行者执行能力和水平适时跟进,也能对执行者执行力的提升起到推进

作用。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关键影响因素 篇2

1. 1 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强

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体,但是统计得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五年,它们大多数都抱着 “要赚钱不如赚现钱、落袋为安”和 “吃现成” “小富即安”的心态,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创新压力( 动力) 不足,创新意识( 观念) 不强,创新欲望( 需求) 不大。

1. 2 社会创新体系不全

特别是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科研体制对企业创新管理支撑不够,企业急需开发的项目往往很难寻觅到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成果持有人,即便寻觅到,他们也会开出咋舌天价,使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承受,而这些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又受到高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管理能力不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因此,企业开展创新管理缺乏动力和活力。

2 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因素

2. 1 企业管理文化方面的创新

创新管理文化不仅是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核心因素,也是开展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因此,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方向,建立一种符合企业发展的全员创新的思想价值观念,并正确引导企业基层职工认真学习和理解这种价值理念,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进而培养全体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2. 2 构建学习型企业组织

作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重心,构建学习型组织不仅有助于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对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同时还要针对中小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和信息交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并采用丰富多样的能力手段来全面激发员工参与创新工作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进而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而为构建学习型组织奠定良好基础。[1]

2. 3 企业战略机制

在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因素中,战略机制因素在其中有着统领全局的积极作用。创新管理作为一项漫长的工作,如果中小企业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鼓励与支持,那么创新管理不仅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也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中小企业管理层领导应坚持长期开展企业创新管理工作,并在战略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管理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决策机制,并且还要在信息与资金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从而使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相应措施也能够得到科学全面的贯彻落实。[2]

2. 4 企业的政策环境

作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外部支撑,其中良好政策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与鼓励,同时也是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和前景,积极为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科研技术培训,以及法律、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进而确保中小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并充分满足其生存、发展过程中在创新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

2. 5 企业员工的培训

作为中小企业开展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该因素能够为促进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企业创新管理中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参考员工提出的创新管理意见和建议,进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同时,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不仅要紧紧围绕企业共同目标和发展前景,还要积极引导基层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创新管理活动中,并结合企业实际管理和发展现状,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激励机制,进而促进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与价值理念,不断提升企业员工对自身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增强其工作热情和自身对工作的成就感、使命感,并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相关学习、培训活动,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意识。[3]

2. 6 顾客关系的梳理

顾客关系管理因素是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方向,应重点围绕顾客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经营与管理手段。在中小企业内部不管是创新管理机制建设,或是创新管理文化建设,从制定创新管理总体规范一直到具体的贯彻落实,都应该以顾客为中心。企业创新管理的相关策略也要紧紧围绕鼓励实际需求来制定,进而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良好的竞争优势,赢得更长久的发展。[4]

3 加强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

3. 1 要制定弹性创新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具有现代技术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虽然难以与大企业相提并论,但是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或是信息、生产和销售渠道等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因素方面,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计划、实施和修订等各个管理环节,同样都需要给予科学的管理组织与合理的运作。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应着重从以企业家管理为主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方向转变; 从传统单一的企业管理模式向集团管理模式方向转变,特别是对于实行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同时,中小企业还应该通过精简而快速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并根据经营发展需要建立整体性的流程组织、质量控制和快速反应机制,进而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竞争优势,使其实行的创新管理措施能够全面、灵活的适应市场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5]

3.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管理战略

中小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其重点应盯紧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地进行科学的转型与升级,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不会选择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竞争策略与经营目标。不断加强地域企业的联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退的目的; 依附战略,通过依附于大企业来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并为大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产品与服务; 创新技术,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企业应充分利用新颖先进的技术积极地开发新产品,进而不断扩大市场。[6]

4 结论

中小企业创新管理这项工作是复杂的、长期的和艰巨的,其管理者需要明确创新战略和机制导向,制定出相应的科学激励机制。还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中小企业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更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全面落实企业培训与教育活动。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职业管理人才,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昆.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关键因素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3):23.

[2]王晓辉,林琳.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关键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104-108.

[3]于淑艳.中小企业创新现状与对策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0.

[4]章仁俊.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基本思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2-23.

[5]李晓方.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模式与路径[J].人民论坛,2013(35):105-107.

知识管理关键影响因素 篇3

摘要:我国经济体系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面对环境的巨大改变、伴随着国际化的进程、以及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脚步愈来愈快,位于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更遑论能维持现有竞争力于不坠。因此,关于企业转型成功关键因素的探讨与研究,正成为许多企业所关注的重点。文章将从西方关于企业变革管理理论进行探讨,并着眼于西方变革管理理论于中国企业应用的模式进行分析。首先提出关于组织文化变革的十个构面,经过对某大型中国企业的实证测量,由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得到五组具共变异关系的共同因子。本研究的过程及发现对于未来关于我国企业组织文化变革的量表发展及后续变革影响因素的探讨,将作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词:影响因素;组织变革;中国企业;变革管理

一、 前言

面对全球化浪潮及趋势,我国经济体内的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变化及挑战。2008年全球性金融海啸虽然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但从总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自2008年以来,又作了一次大幅跃升,不仅GDP超越日本,在区域的影响力也较以往倍增许多,随着资本实力增加及人民所得提高,中国企业有走出去的机会,也有不得不面对的经营压力,在贸易自由化及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影响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较之过往,已不可同日而语,更遑论是维持现有的竞争力。因此,关于企业转型及变革管理,已成为中外企业愈来愈重视的议题,尤其是国内企业。然而,管理学界在企业转型与变革管理的课题研究上,比较著名的研究大都来自于西方,而东方的研究也较多来自于日本学界,针对日益崛起的中国企业,甚少有相关实务的研究与探讨。可是,对于变革管理影响因素相关探讨中,企业文化都被认定是一个主要的中介变量,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在企业文化与组织管理上,必然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因此,本研究以西方企业变革管理理论的探讨为基础,着眼于西方变革管理理论于中国企业应用的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实务案例的研究及探讨,最终归纳出有助于我国企业在进行组织变革管理可以掌握的五个影响组织变革的共同因素,希望有助于我国企业经营者与高级经理人成功领导未来的组织变革。

二、 变革管理理论回顾

在变革管理理论发展中,学者Kurt Lewin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将组织变革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况的解冻”、第二个阶段是“改变行为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经过变革转型期后,到达新的状态而后予以“再冻结”,以维持变革成果。Lewin(1947)的变革三阶段架构被归类为所谓的?规划性变革学派?,他的研究主要是让实务界体认到,在进行变革项目时,必须关注在如何让组织成员有系统的终结现况并面向未来为起始点,除此之外,Lewin期望管理阶层不要在达到初始设定的变革项目目标时,就终止所有的努力,而忽略将变革结果落实于组织文化。

在Lewin之后,有许多学者基于他的理论进行了许多更深入的探讨,其中,学者Lippitt、Watson及Westley对于Lewin的理论进行补充,提出一个五个阶段组织转型模型;并由此发展出著名的Lippitt变革七步骤(1958)。此外,在组织转型过程与影响因子的研究上,学者John P. Kotter(1995)提出关于组织变革的八大错误,在Kotter的研究中,除了标示出这八种导致变革失败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依此顺序提出了著名的组织变革八步骤。在实务的发展中,实施步骤或阶段又可视为成功关键因素,其中,尤以Kotter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虽然Lewin三阶段变革模型作为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通用的理论架构,然而,对这个模型的批评则是它的范围失之过广。因此,有不少学者针对Lewin的模型进行改良,以使其更具实务性,学者Bullock及Batten(1985)在检视过超过30个规划性变革模型后,发展出一个四阶段的规划变革模型。学者Burnes(2004)认为这个四阶段模型对于多数变革的情境而言,具备高度的可应用性。相关的研究,除了上述的学者,尚有许多基于Lewin三阶段理论所发展出的研究,兹列举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创见如表1所示。

在变革管理研究中,有些研究将变革管理与项目管理在目标上有所区别,认为项目管理限制在由一个小的专家群体于工具方法和流程的应用,而变革管理强调变革的人性面及组织内各阶层的领导力(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2013)。在PMI(2013)的研究中,发现变革流程及关键因素均存在着相同与差异的因素,归纳出五种共同的特性,它们是:(1)建立变革的理由及需求;(2)一个愿景、或是由现况到未来的想要的经营结果与行动;(3)评价现有的系统、流程及能力以引入变革;(4)透过小幅度的改进来鼓励更多的变革;(5)沟通的重要性,尤其在于获得支持及参与。而在Kotter(2008,2012)的后续研究中,更认为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对足够多的人建立足够高的紧迫感,将是变革失败的首要因素,Kotter除了将八个因素转化成催化变革的八个变革加速器,并将“紧迫感(Sense of Urgent)”列为核心。

三、 组织文化变革十构面

本研究透过对西方变革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归纳出关于组织变革管理实施影响的十个构面,主要以John P. Kotter的研究为核心,并基于变革管理的相关文献探讨,如表2所示。

四、 案例研究背景介绍

本研究为实务案例研究,实证对象A公司隶属集团企业,为一家以金属制品制程与加工服务为主的传统中型规模企业,目前有员工约1 400人。A公司的生产方式为客制化及库存生产并存的委托加工生产模式,主要材料是由外采购而来,拥有全加工制程,产品的附加价值来自于机器加工作业,人力的投入主要在机台的控制及不连续机台间的转移。因此,A公司的产业竞争力主要是来自于高端制程的生产良率、交货能力、以及开拓高利润应用市场的能力。由于A公司的生产模式主要依赖生产设备的能力与精度,该产业内的生产设备随着科技进步,汰旧换新的速度很快,不存在太高的进入障碍,反而会因为产能利用率的不足而造成设备稼动损失,因此,常常会出现因产能扩充及利用不足的削价竞争的不利局面。此外,由于我国政府对A公司所处产业,是采取市场开放的态度,因而面临着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强大竞争压力,同时,又面临着下游客户不断要求降价,导致A公司的营业绩效持续不佳,因此,A公司面临着非常关键的转型及调整压力。在面对前述内外环境压力下,A公司领导阶层准备采取一连串变革措施,在变革措施实施前,发现内部员工普遍存在着眷念于过去的成功及传统,对于公司领导阶层的变革措施,亦存在着怀疑的态度,形成潜在的变革阻力。

五、 研究结果

本研究依据文献综理发展出一份30题项之量表,经过现场收集问卷353份及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303份,由分析结果可知问卷信度Cronbach's Alpha0.871>0.8(高于一般要求0.8)。在因子分析过程中,我们删除一些不适当的项目,并从最大旋转后的21个题项中提取具共变异量的五个共同因子。其中,Kaiser-Meyer-Olkin取样适切性量数的共变量分析值是0.864(建议要大于0.6),而Bartlett球形检定的p-value为0.000,检定结果为显着。

经过完整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后,我们归纳出影响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变革活动时的五个影响因素为:(1)组织是否具有共同目标及获得成员的承诺;(2)员工发展及认同;(3)领导团队和员工是否有效建立对变革的急迫感;(4)员工是否具备变革所需的工具及技能;(5)是否落实沟通策略与组织纪律要求;相关分析及管理意义说明如下:

(1)组织是否具有共同目标及获得成员的承诺(Common Goal and Commitment):在原始题项中,与本因子相关的维度主要在探讨员工、主管、部门间是否知道及认同公司的经营目标,以及各层级领导间的目标是否一致,另外,员工及主管是否勇于承诺目标,并且展现出创新与合作的态度去面对及解决问题。其实,从各项关于组织变革的研究中,均揭示出共享愿景的重要性,然而,光有愿景并不足以保证变革项目的成功,必须要获得利益相关人对组织变革目标达到承诺(commitment)的程度,才能让内部利益相关人愿意拥抱这个变革并且展现于行为。实务上,中国企业的从业员工是比较含蓄的,往往碍于面子或主管的权威,而不会对组织的目标有所质疑,或许比较容易具有共同目标,但如果缺乏承诺的层次,则往往目标的执行仅止于表面功夫,因此,惟有让内部利益相关人能够真正的拥抱目标并达到承诺的层次,才能保证组织变革的成功。

(2)员工发展及认同(People Development and Engagement):在组织面临转型时,员工的参与及是否认同公司的未来,是左右转型成功的关键,这还包含外部客户的参与。在中国,历经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从业人员的质与量均不同于以往。特别是国营企业或传统企业,在企业迫于转型的压力时,可能会影响员工过去的福利,因此,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以及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去协助企业克服未来的挑战,也就是所谓的未来人才(Workforce of the Future),均是我国国营企业与传统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这也与西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有截然不同的时空背景。

(3)领导团队和员工对变革的急迫感(The Sense of Urgency for Leading team & Employees):在理论或实务上,变革的急迫感会是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激励与动能的来源,在Kotter的理论中,变革的急迫感已成为其核心元素,不论是哪种变革活动,只有当员工与领导团队在时机与程度上觉得是必要且急迫的时候,变革才得以有效启动。然而,在本次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企业正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由于过去的成就及对集团企业的信心,组织上下阶层对于公司面临变革的时机有着不一致的认知,这种现象,也在所观察到的其他中国企业中经常性的出现。因此,本研究认为领导团队与员工之间是否感受到一致的急迫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4)具备变革所需的工具及技能(Tools & Skills):与本因子相关的题项主要在探讨工作表现、与变革有关的工作方法、以及与变革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实务上,领导团队在领导公司结构性变革时常会因为选择错误的方法与执行方式而导致变革的失败,本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导入变革方法论时,多偏重于形式主义,往往忽略关键的导入步骤与扩散效果,较易满足于短期成功。因此,领导团队必须要有能力且适时地检查视所选择工具或方法的实施方式是否异常,以及考虑是否藉助外部专家的协助?

(5)沟通及纪律(Communication & Discipline):组织变革相关信息的获得、员工彼此间的合作程度、员工对于公司业务的参与、业务规划的持续性、员工的行为准则及工作纪律均深深影响着变革实施的成功与否。事实上,这些核心作为都与变革的执行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影响领导者的目标是否能贯彻到整个组织并被有效的遵循着。在实务上,纪律的贯彻与目标的落实是传统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的根本差异所在,在中国传统企业,内部的沟通效果是反映在外界所观测到的纪律表现上,一个有纪律的组织,就比较容易沟通变革的目标并且在变革期间维持一致性与持续性,因此,在我国具备这种特质的企业,就容易推动变革及落实。

六、 结论与建议

Kotter(1995)在其研究中指出,仅有约30%的企业管理变革可被称之为成功。由此可知,企业变革是不得不为的管理作为,然而,因为规划或管理不当,或是贸然套用变革理论而不知权变,这个高比例的失败造成企业经营上的损失与挑战是非常的巨大。

因此,本研究经过理论探讨与实证所得出的五个适用于我国企业进行变革管理的影响因子,基本上是希望对我国企业组织变革提供一个实务性的观点,具体的结论与建议如下:

(1)鉴于变革管理理论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本研究所得出的这五个共同因素并非主张为我国企业所专有的影响因子,但经由实证及管理意义的探讨,我们可以认为,国内企业在实施变革活动时,如果能充分考虑这五个共同因素的掌握程度,将有助于变革管理活动的成功;

(2)后续的研究将就单案例的探讨,扩大进行多案例的探讨,以确认这五个共同因素的普遍性与适应性;

(3)未来希望能在本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进行多行业及更多理论的探讨,以期能产生更多且更具体的影响因素,以充实我国企业变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ullock, R.J.and Batten, D.It's just a phase we're going through: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OD phase analysis.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85,(10):383-412.

[2] Burke, W.W.Organizational Change:Theory and Practice.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2:191.

[3] Burnes, B.Managing Change: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Dynamics.4th edn (Harlow: Prentice Hall),2004.

[4] Judson.Chang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Minimizing resistance to change.B.Blackwell,1991.

[5] Kast, F.E., Rosenzweig, J.E.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McGraw-Hill,1979.

[6] Kotter J.P.Leading Change: 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2):59-67.

老调重弹:影响关键字排名的因素 篇4

分析原因:

一,域名因素

开始选域名的时候,是想做个CAD相关方面内容的网站,当然cad.com是主选,这个米我们现在想都不要想,所以就选了一个cadjc.com为主域名,cadjc.com 很好记,还和网站名同音,更重要的是,是关键字的拼音简写,这个是搜索引擎所喜欢的,占的比分应该有点大吧,

二,网站内容和结构网络推广

做 CAD这个行业站,虽然网上有不少,但巨头还没有出现,换句说现在进入也还不算晚。但毕竟网站存在不少,竞争还是不少的,要想做点名堂出来,网站的内容和结构还是要做好的。

根据一下这个行业网站所需的,确定做了教程和资源一块,本人就是从事CAD行业这块,很了解这一行业人员所需要的内容,另外本人这方面资源比较多,如果做这方面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接下来就是网站结构,为了让网友找资源比较方便,所以做了很多分类和热门标签,另外尽量让内容不超过打开三次就能找到所需内容,这点比较符合网友对网站浏览习惯,也符合搜索引擎的习惯吧,

三,外链的构建

做网站的人都知道,高质量稳定的外链,对网站权重起到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CAD教程网除了做好内容及内部链接外,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寻找了很多高质稳定的单向链接,和很好的友情链接,如果哪位能看上小站,小站也可和贵站互换一个链接。不多说,以免有广告之嫌网站推广。

四,内容的更新

知识管理关键影响因素 篇5

摘要: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用户的权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逐渐成为企业界的共识。质量竞争日趋激烈,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质量管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及市场占有率。本文联系实际,对湘钢如何加强质量管理进行了一番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品质量

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

企业生存

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用户的权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逐渐成为企业界的共识。质量竞争日趋激烈,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质量管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及市场占有率。在此,我想从四个方面,并联系湘钢实际,就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几点建议。

一、产品质量及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质量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客观事物具有某种能力的属性,由于客观事物具备了某种能力,才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要求,也可能是在技术规范中未注明,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前提下,质量是产品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因为,需要加以表征,必须转化成有指标的特征和特性,这些特征和特性通常是可以衡量的。全部符合特征和特性要求的产品,就是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因此,“质量”定义的第二个层次实质上就是产品的“符合性”。所以,任何工作环节都是有质量的,质量无处不在。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管理是颗树,产品的品牌是挂在树上的果子,产品的质量是树的树干,疏忽质量就等于破坏了树干,这样再好的树也结不出美丽的果实。因此,产品要想树立自身的品牌效应,站稳和开拓市场,必须充分重视产品的质量。

而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这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质量行为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因此,质量意识的强弱,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例如:我们熟知的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当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砸冰箱”的故事改变了这家不知名小厂的命运。1985年12月的一天,时任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带来管理人员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400多台电冰箱有76台不合格品。张瑞敏随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开现场会,问大家怎么办?当时多数人提出,这些冰箱是外观划伤,并不影响使用,建议作为福利便宜点卖给内部职工。而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不合格冰箱。放行这些有缺陷的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他宣布,把这些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砸冰箱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在1988年的全国冰箱评比中,海尔冰箱以最高分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在海尔的发展中,质量始终是海尔品牌的根本。如今,海尔冰箱已经成为世界冰箱行业中冰箱销量第一的品牌。

“海尔人”的质量意识,让海尔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集体小厂做到全国顶尖,最终冲出国门,屹立世界,成为全中国人共同的骄傲。这是否值得我们每一个“湘钢人”深刻的反思。湘钢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而市场的开拓和稳固又取决于我们给顾客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质量意识强弱直接决定质量行为的好坏,质量行为又铸就了产品质量。产品的的质量决定了公司的发展,而公司的发展决定了我们每个湘钢人的前途。所以,面对当前钢铁行业的困难局势,我们每一个湘钢人的质量意识一定要进一步加强,不仅仅是为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明天。

二、加强质量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思路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从产品质量由“检验”到“预防”,由“堵”到“疏”,再到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我们不难发现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要求与产品质量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各个国家、企业都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工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显然,各企业必须以质量求生存,质量管理的意义显而易见。让我们看几个案例来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吧。案例一: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老福特1903年创业,请来汽车工业专家库兹恩斯担任总经理,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手段,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生产率提高了十几倍,成本和售价大幅降低,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福特也由此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但是后来老福特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1915年辞退了为公司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库兹恩斯。福特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快陷入困境,濒临破产。小福特接管公司后,聘用布里奇全面主持公司的业务,破格聘用后来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马拉在内的年轻人,终于坐上了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二把交椅。

分析:福特汽车公司的兴盛,衰败又兴盛的曲折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质量管理人员的调用引起的,间接证明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案例二:1940年日本松下创业之初提出:第一、制作满足一切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第二、不生产和销售一台不合格的产品;第三、注意产品的购买趋势,科学预见消费者的需求,以便提供优良服务。1942年后又提出:第一、要生产非常有人情味的、人性化的、有情趣的、高尚的并能够使消费者拿到商品以后非常高兴的商品;第二、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使产品质量下降;第三、与其它公司相比较,连产品的细微部分都不能逊色;第四、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为了节约材料而降低产品的质量;第五、生产与松下品牌名副其实的产品。松下公司已发展为一个跨国性公司,在全世界设有230多家公司,为世界、制造业500强中列第26位。分析:松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与它当初的品质思想是离不开的,在松下品质思想之中多次提到质量问题。正是由于它非同一般的质量管理,大大提高了它的企业和社会利益。从单纯追求产值、产量到后期腾飞关键之一就是重视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管理对企业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质量管理水平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竞争能力,还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管理和技术水平,也能反映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三、如何做好产品质量

在谈如何做好产品质量前,我们不妨先花时间了解“德国制造”,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启示。

先通过三个小故事帮助我们理解什么事“德国制造”:

一、帐篷的故事: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后,灾区陆续收到各国援助的帐篷等救灾物资。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灾民们相互打听住的是哪个国家的帐篷,而住德国帐篷的灾民往往引来周遭羡慕,因为德国的帐篷质量是最好的。

二、钟表的故事:德国殖民时期在青岛江苏路修建的基督教堂的钟表迄今运转正常。2010年,在华投资生产大型齿轮的一名德国商人陪父亲在青岛游览时看见了这座钟表,老人顿时认出了钟表所用的齿轮便是由他的家族企业供应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德国商人表示:“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要到我的曾孙一代了。”

三、桥梁的故事:1906年,德国泰来洋行承建甘肃兰州中山桥,1909年建成。合同规定,该桥自完工之日起保证坚固80年。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桥面木板被烧,纵梁留下弹痕,但桥身安稳如常。1989年,距桥梁建成80年之际,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加固建议,同时申明合同到期。如今,中山桥仍然照常使用,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德国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其过硬的产品质量,通过分析以上三个案例,我觉得要想做好产品质量我们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专注的精神

在德国,“专注”是其“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德国制造业者,“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强”的自然结果。这恰恰印证了老子的哲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中国制造业乃至各行业,目前还普遍存在“超常规、跨越式放量发展”的浮躁现象,耐不住寂寞和诱惑,缺乏专注精神。中国的企业近年来盲目的追求“量”的发展,忽略“质”的要求,终导致多种产品库存过大,销不出去,很多企业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要做好产品必须具备专注的精神。

二、标准唯一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必然演化为其生活与工作中的“标准主义”。德国人生活中的标准比比皆是,如:烹饪佐料添加量、垃圾分类规范、什么时间段居民不可出噪音、列车几点几分停在站台的哪条线。他们是一个离开标准寸步难行的民族。这种标准化性格也必然被带入其制造业。

我们国家有的企业存在标准模糊、经验主义盛行的问题,还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很完善的标准,执行过程却大打折扣。这些都是制约我们企业做精做强的原因。所以,要做好产品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并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

三、完美主义精神

“完美主义”,是“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的综合表现;而“完美至臻”是德国制造的根本特征。

追求完美的工作行为表现是“一丝不苟、做事彻底”,也就是“认真”。这已经是德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德语有一谚语:“犯错误,都要犯得十全十美。”德国人做什么都要彻底到位,不论是否有人监督,也不论是职业工作还是做家务,做不完美、有瑕疵就深感不安。

而我们的很多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不严谨,常常“大概”“基本”“差不多”就敷衍搪塞过去了,你忽悠了产品,产品必会忽悠你。所以,要生产好的产品一定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四、流程唯一

“标准主义”的时间维度表现是“程序主义”,其空间表现则是“秩序主义”。德国人严守秩序。有一谚语:“秩序是生命的一半。”德国人特别依赖和习惯于遵守秩序,离开了秩序就会感到焦虑和寸步难行。

这个秩序感首先体现在时间管理上。德国人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册《日程日历》,每天各时段的活动,乃至圣诞节做什么,一切日程提前计划,而不是临时即兴决定。

秩序主义在具体工作中则主要表现为流程主义,其空间表现,则是物品放置的条理性。无论是家庭中的杯子、碟子,还是领带、衬衣,乃至工作场所的文件、工具等物品,都摆放井然有序;否则便找不到东西。所以,在德国企业无需推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一切都在自觉之中。

我们的很多企业都是流水线作业,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流程明晰。生产过程绝对不能省略或者打乱,否则产品质量必将有缺陷。所以,要做好产品一定要按照制定好的作业流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四、关于湘钢加强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严重,整个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持续恶化,各钢厂面临严峻的生存形势。湘钢作为内地钢企,自身并无资源和运输优势,产品结构也趋于普通,要想突围,就必须在产品成本和产品质量上不断突破。而我们公司作为湘钢的附属企业,定向服务于湘钢。因为不需要为开辟市场而努力打拼,所以公司很多员工的市场观念不强,习惯安于现状,不求进步。长此以往,我们会连现有的产品都无法做好,会把已有的市场都丢失掉。我们公司的有些产品和炼钢联系十分刚性,若产品合格率得不到保证,不仅对自身是个损失,而且对湘钢的产品质量和成本都将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尤其是目前这个经济形势下,为了配合湘钢打好这场生产经营保卫战,我们的质量意识也要同步跟上。具体我认为湘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1.持续对员工灌输质量意识

当前湘钢人的质量意识并未做到深入人心,生产作业现场还存在不按照流程、工艺,不注重细节的现象存在。首先,管理人员一定要深入现场,在现场抓到不规范行为的一定要当场指正,并在班前或班后进行通报,让员工意识到此行为的危害性,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其次,对于当日产品质量状况及生产情况,也要及时告知员工,当发生不合格时,要求作业人员参与事故分析会,共同讨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制定预防措施,这样也会增强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再次,利用班前会、月例会进行宣讲,强调质量意识的重要性,可以列举一些具体案例,增强信服力。只要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举一反三,我相信湘钢人的质量意识一定会越来越强。

2.管理者率先垂范是关键

“没有不合格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管理者。”这句话说明了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就是生产队伍的指路人,员工按照管理人员指明的方向前进。管理者的行为和意识会对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我们对一些违规现象视而不见,不制止、不纠正,员工就会逐步淡化质量意识,违规现象就会不断增加。

通常人们都知道,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群狮。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在体力上后者要强过前者百倍不止,但我们不要忘记的是占据前者思想的是狮子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王者风范,而后者其实早已退化成一群披着狮皮的“绵羊”。由此看出领导的作用是强大的,质量意识的加强应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对员工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严格实行质量技术标准是保证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套用在我们日常企业管理当中可以理解为,若没有完整的质量体系标准,怎能保证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合格率呢?严格的执行质量体系标准,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体系思维,做好质量贯标工作

目前湘钢实行“四体系”管理,依次对质量、测量、安全、健康四个方面进行管控。湘钢质量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满意为唯一标准,通过发挥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运用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工作。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湘钢只要切实、有效地按照现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推进,才能通过贯标活动改进内部质量管理。质量贯标工作做好了,湘钢规避质量风险、品牌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会增强。具体我认为应该抓好体系运行中的以下五个环节:1.统一思想,尤其是领导层,树立“言必行,行必果”的工作作风。2.党政工团组织发挥作用,协同工作,使全体人员具有浓厚的质量意识。3.使每个人明确其质量职责。4.规定相应的奖惩制度。5.协调内部质量管理工作,明确规定信息渠道。(2)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十分有道理。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湘钢生产的产品,从源头铁矿石开始,经历了几十道工序,流程十分复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尽职尽责,保质保量才能确保终端产品的质量合格有效。所以,我们必须强化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设备和生产条件的差异已经很小,故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除了控制好设备、工艺外,人的因素关键。只有不断强化职工“我制造,我负责”的质量意识,全面倡导“完美的产品出自完美的细节”的理念,让每一位员工都能以不打折扣的执行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们的生产过程才能有所保证,我们的产品合格率才能不断提升。

(3)推

行质量问责制,在制度层面确保质量零缺陷

质量的重要性靠什么体现?我觉得应该加大质量考核力度,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对于工作质量好的员工,就应该大张旗鼓的奖励;对于工作质量差的员工,理所当然应受到惩罚。如果说,干好干坏没什么差别或者差距太小,就不能体现质量的重要性、严肃性,就不能增强员工的重视度。好的意见或建议,都应该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

管理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 篇6

一、战略化趋势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日趋复杂,社会环境变幻莫测,组织与环境联系的日益紧密,管理所涉及到的因素日益增多、日趋复杂,组织(尤其是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战略构想,关系到组织的兴

亡。

就企业而言,过去企业家往往追求企业战略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企业的发展施以长远地影响。但事实证明,多变的技术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企业措手不及。企业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出最佳的企业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和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惟有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不断壮大发展。

现代中国企业已进入了由面向计划的传统管理到面向市场的战略经营时代,制定战略已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战略经营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反映。因此,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比周密的计划更加重要。而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对客观事实的实际了解,分析能力和预测技术的发展使战略计划研究成为左右组织或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实际出发注重对长期计划和战略研究,必将成为管理中突出的热门

课题。

二、信息化趋势

随着以微型电脑、激光技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和新能源开发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等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进入重要资源的行列。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是正确而迅速决策的前提,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和准确的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各级管理者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作用,把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企业管理者发挥各种职能作用,都要以掌握大量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信息处理要求,也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对信息的要求,企业管理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竞争

致胜的重要法宝。

组织对信息管理的能力,将集中表现在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对信息的管理就成了现代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这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现代企业和组织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

理了。

三、人性化趋势

在传统管理中,大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机器系统的配件,人被当作是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人才。组织中人的作用,在组织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中心也从物转向人。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中心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

理。

在任何管理中,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的这一特征,要求管理理论研究也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差不多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人性的假设理论基础上。许多学派管理理论的不同,主要是出于对人的本性认识不同。20世纪之初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基于“经济人”这一假设的,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是基于“社会人”这一假设的,至50年代又有了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的人性管理,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管理,强调实现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现象。管理研究发展史表明,管理学理论明显地存在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

想。

为此,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作和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管理方式上,现代管理更强调用柔的方法,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鼓励人,以感情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

合理配置。

四、弹性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从固定的组织系统向富有弹性的组织系统发展。这是社会管理发展又

一个重要趋势。

过去在组织管理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长期固定不变,显得僵硬。但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组织机构应该趋于灵活而富有弹性,以求信息畅通并行动敏捷,能够具有很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简化发号施令和相互沟通的渠道,组织管理者将缩小机构,减少层次。在企业各下属机构变小的同时,将赋予它们更大的自主权,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下放。这既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专长和创造精神,又有利于使企业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层战略

决策问题上。

80年代初,日本和美国的一些管理学者对日美几家著名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比较后指出,美国企业规模过大,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划分很细,部门间沟通少,管理集权程度高,灵活性差。而日本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多,各部门在经营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许多企业可以根据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及时扩充或收缩某些业务部门,适应现代化地生产。这种组织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机动灵活而不僵化,形式多种多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这种富有弹性的组织是柔性组织。

社会正在发展的这种柔性组织是组织机构的一种发展趋势。虚拟公司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正在发展中的新型公司由许多独立的公司、供给者、主顾、甚至是从前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他们分享技术、分摊成本,互相进入共同的市场。它既没有组织机构,也没有领导层级,而是一种为利用某种特定的机遇而迅速联合起来的协作集团。一旦机遇来临,就采取行动;而一旦机遇不存在了,就解体。在一个虚拟公司内,取众家之长,各公司分摊费用、分享技术,共同来占领全球市场。

知识管理关键影响因素 篇7

一、关于项目化管理的含义及其主要作用的简要分析

(一) 项目化管理的含义的简要概述

所谓项目化管理, 主要是指基于一次特定的活动专门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 高效率对这次活动的进行制定计划、实施管理、并达成最终目标并对目标进行评价的管理方法。项目化管理具有显著的针对性、以及高效性和目的明确性。对于工程的建设、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等等比较复杂的人类活动能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领域和行业所运用。

(二) 关于项目化管理在施工企业经营中的主要作用的论述与分析

项目化在运用到施工企业的管理中去, 起到了很好的管理作用和效果。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进行论述与分析起起到的作用。

1、简化了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内容。

施工企业主要经营的是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建设作为人类最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之一, 其涉及到的各种物料设备、专业人才以及里面盘根交错的关系等等是繁多的。要对其实行简单有效的管理。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这无疑就是为项目化管理量身打造的管理目标。也只有实施项目化管理才能很好的完成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

2、扩大了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的范围。

如果施工企业在经营中没有采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那么在同时接到多个工程项目建设任务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的同时开工或者不能很好分配工作使得工作人员疲于奔命、忙于赶场。既达不到很好的管理效果也浪费了人力物力。

3、提高了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

施工企业的经营项目的管理难度是有目共睹的, 往往使管理人员知难而退或者是忽略难点于不计。项目化将管理的工作落实到项目组细化到每一个人到具体的事情, 将责任明确化。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二、对于施工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关键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与探讨

项目化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一种工作模式, 期间自然会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是我们很好的做好项目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能为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和良好发展作出努力。我们简要的对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两大部分, 具体分析如下:

(一) 影响施工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外在因素

项目化管理工作虽然是施工企业自发的内部管理工作, 但是基于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项目化管理工作难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承揽工作时所签订的合同制约, 对于项目化管理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的开始之初, 工程施工企业从承包商那里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取得工程施工项目。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两个监管部门同时实施管理工作的现象。那就是受开发商委托的监理公司监管和施工企业的管理项目组的监管同时并存。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组往往还会因为合同的存在受到监理公司人员的制约。使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开展实施受到一定的影响。

2、项目化管理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和限制。

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于工程的质量标准以及从业人的资格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施工企业的项目化管理计划的制定必须是在国家规定的法律范围以内开展。同时, 关于工程管理的从业人员国家的法律法规也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是拥有国家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作人员或者是设计人员才能进行有效地监管工作。这就为施工企业在组建项目组的人员挑选上进行了限制。

(二) 关于影响施工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内部因素

施工企业的内部因素是影响企业项目化管理的主要因素也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重点所在, 具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制约项目化管理的一个因素。

项目化得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是由企业制定并运用的, 企业本又有自己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项目化管理的。比如公司因为业务的需要或者是人员的分配就足以打乱项目化管理的人员结构和管理计划。

2、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和人员的组织结构。

项目化管理最主要的部分是项目组的组成。项目组的成员是由施工企业的员工组成的, 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能力大小决定了项目组的管理能力的高下。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的专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况且一般的素质也不高。这就给项目化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题与挑战。甚至于目前国内的工程施工的监督管理工作还主要依赖于监理公司进行监管。而监理公司又并非施工企业他们是两个并立的企业。往往监理公司只负责工程的质量结果好坏, 对于施工中需要及时解决的质量难点、技术问题根本不予理会。而施工企业并没有足够的人手进行项目化的具体实施。最终所建造出来的工程往往达不到设计的标准。

3、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的高下也是影响项目化管理的重要因素。

项目化得管理作为实施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方法, 也是需要有人或者制度对其活动进行必要性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实施的。使项目化得管理不至于失去其本来的计划或者是偏离了管理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对其所指定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来说, 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力也决定着企业的项目管理的质量的高下和质量结果的好坏。也是作为制约项目化管的以各种因素所存在的。

4、施工企业的综合技术能力也是影响项目化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工程的施工建设是一项专业性质非常强的建设施工活动, 想要对其进行很好的项目化管理。就必须有很高的专业技术作为支持才能保证项目化管理的质量和管理效果。鉴于目前我国的一线施工工人的综合素质还比较低, 多为来自于偏远地区的农民工人。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与指导, 多为凭借建筑施工活动所得来的经验进行施工建造。建筑工人作为建造工程实体的主要劳动者关乎着工程的建造质量和整体质量。因此工程的项目化管理不仅仅是质量监督监管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技术指导的过程。因此施工企业的综合技术素质的高下, 就决定了工程项目组的技术质量的高下, 都是也决定了现场施工质量的高下。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对项目化管理的过程合计过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作为影响项目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性的因素所存在的。

5、施工企业的信息收集能力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的面前, 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取得了先机。因此信息的收集关乎着每一项人类活动。项目化的管理离不开信息的支持。项目计划的制定更离不开准确、切实和全面的工程项目信息。否则便如盲人骑瞎马搞不清楚计划的主要方向以及工作重点。建立先进的信息网络对项目化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汇总与核定。不仅可以提高项目化管理的质量, 同时还会对工程项目化管理的效率提高以及难度降低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此看来, 施工企业的信息能力也是决定工程项目化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6、施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

施工企业取想要取得工程的施工权利和施工任务。就需要积极的开拓市场。从而取得施工项目并建立项目化管理。如今市场经济形势下, 竞争的程度是越来越严重。各种竞争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公共关系更是确保工程施工企业缺的工程项目建设任务的主要手段。因此市场开拓的能力和公共关系的能力大小决定了工程施工企业能否取得工程项目的能力大小以及工程任务难易程度大小。而工程施工任务的有与否或者是工程任务的难与易都决定了项目化管理的有与否与管理实施的难与易。因此, 它也是影响着工程项目化管理的一个间接上的因素。

7、施工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

施工企业目前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 在承揽工程建设是往往通过签订不平等的施工合同以此来扩大经营的成果。垫资是最经常出现的情况之一, 就是工程施工企业先代为支付施工工人的工资、水电费用以及机器设备的租赁费用等等关于工程施工的一切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施工企业具有一定的融资能力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工程施工企业往往也需要合理的运用各种资源和科学的进行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作为管理成本构成的主要支出点。企业也不是非要尽善尽美的完成项目管理工作。如果融资能力或者是资本运作的能力太差, 那么项目管理实施的难度就会增加。或者是说根本不可能按照既定的章程进行实施, 也没有那样的必要。因为根本不能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

三、关于加强施工企业的项目化管理能力的一些具体措施与方法

通过对于影响施工企业的的一些关键性的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我们应该大致上能了解现在项目化管理为什么在施工企业中难以实施或者说是实施的效果不明显。根据此我们应该做出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情况。但是这只是作为本文的延伸探讨在此并不做详细的论述。基于以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 要进一步加强施工企业的项目化管理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规范市场上的竞争行为, 杜绝暗箱操作, 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稳定、科学的发展

实践证明, 企业想要实施项目化的管理提高工程的质量, 势必会增加工程的管理成本。据调查显示, 目前包括开发商与施工企业自身在内的国内多数企业都不能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 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因此, 从实际情况来看, 项目化管理想要完整、美好的实施下来, 所存在的问题还是巨大的, 具体的操作难度也不小。想要很好的实施项目化管理就必须有比较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

(二) 加大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培养力度和企业内部培养力度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 是一切活动的实施主体, 是实施管理完成计划的主要操作者。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完成高水平工作的可能。注重人才的培养是人类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项目化管理的高科学性就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实施和操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 便会大打折扣。

(三) 加强企业的管理力度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般而言,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或衰落。因此, 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培养, 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 这也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能提高企业项目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整体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项目化管理的影响因素, 从而提高了项目化管理的水平。让项目化管理为企业的稳定发展作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四、总结

总而言之, 企业的项目化管理与企业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共同为企业的的快速发展和实现盈利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项目管理也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发展形势或者是细分化的一种方法。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与时俱进与经济的发展并驾齐驱才能保证企业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对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都是我们致力于项目化管理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也是为更好的开展企业管理工作作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石学勇, 王长峰.企业项目化管理的探讨[J].项目管理技术, 2008;12

[2]巨永红.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 2009;9

[3]陈明荣.加强施工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3

[4]戚振强, 高唱, 樊瑜.施工企业项目化管理向企业多项目化管理发展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报, 2007;3

[5]黄世娟.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化管理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0;1

[6]罗珉.组织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6

[7]杨志勇、丁继勇.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与知识体系框架[J].工程管理学报, 2011;6

[8]胡化娥.浅谈国有路桥施工企业项目法施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7

影响温泉旅游消费的关键因素分析 篇8

[关键词]温泉旅游消费影响因素购买决策营销对策

1前言

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程度、社会等各方面的进步,人们压力也与日俱增加之下,重视休闲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温泉旅游打破了以疗养为主、非富则贵者独享的高墙而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以养生和休闲为目的的时尚旅游。温泉旅游对旅游消费内容的丰富与旅游经济的推动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要使温泉旅游有序健康地发展,作为温泉企业经营者应从温泉旅游消费者人手,加强对温泉旅游者行为特征因素的研究。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主要是对影响旅游消费因素进行文献参阅,提取前人已研究出来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同时以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为理论基础,来分析得出关键因素,同时结合定量分析的相关数据加以验证,从而达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效果。

3影响温泉旅游消费的关键因素

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绝大多数因素与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相同,究竟哪些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呢?这有必要了解一下温泉旅游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都经历了几个过程,而每一个过程又有哪些关键的因素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

3.1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主要步骤

西方营销学者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般过程作了深入研究,提出若干模式,采用较多的是五阶段模式(见图1):

这个购买过程模式适用于分析温泉旅游消费的购买行为,因为复杂购买行为是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购买类型,而温泉旅游消费行为属于复杂购买行为。温泉旅游消费者进行决策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因素可由图2表示:

3.1.1确认问题

确认问题指温泉旅游消费者确认自己的需要是什么,需要可以由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唤起。内在刺激是人体内的驱动力,如动机,当一个人感觉到工作压力很大时,他便会想到要去旅游,以此来降低压力,放松自己。而不同个性的消费者则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外在刺激是外界的“触发诱因”,如温泉旅游企业的宣传促销手段与信息。外界刺激可以使原本没有旅游计划的人产生旅游愿望,也可以使原有的旅游计划发生变化。如某人看到温泉旅游景区的宣传广告后,被里面的怡人景色所吸引,于是产生了去该景区泡温泉的动机。

3.1.2信息搜寻

当温泉旅游消费者产生了购买动机后,便开始搜寻与温泉旅游相关的信息以实现其动机。温泉旅游消费者信息来源有四种:(1)经验来源,(2)个人来源,(3)公共来源,(4)商业来源。有人对温泉旅游消费者的信息来源做过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以下数据可知,温泉旅游消费者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各种媒体。朋友介绍的也占有很大比例,而通过自己的经验获知的较少。

不同信息来源对温泉旅游消费者的影响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温泉旅游消费者经由温泉旅游企业提供而获得的信息最多,其次为公共来源和个人来源信息,最后是经验来源信息。但是从温泉旅游消费者对信息的信任程度看,经验来源和个人来源最高,其次是公共来源,最后是商业来源。研究表明,商业来源的信息在影响温泉旅游消费者购买温泉产品时只起“告知”作用,而“个人来源”起到评价作用。

3.1.3备选产品评估

产品评估是消费者决策过程相当重要的阶段,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温泉旅游消费者在获得认为够用的信息后,就会根据这些信息和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温泉旅游产品加以评价并决定选择。一般而言,温泉旅游者的评价行为涉及3个方面:

A产品属性,指产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特性。产品在消费者心中表现为一系列基本属性的集合。作为温泉企业的营销人员应该了解顾客主要对哪些属性感兴趣以确定本企业产品应具备的属性。据调查显示,游客认为,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有:良好的接待设施和景点占35.9%、方便的交通条件占31.9%、有吸引力的娱乐活动占22.9%,其它因素仅占9.3%。

B品牌信念,指消费者对某品牌产品的属性和利益所形成的认识。品牌信念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从风险承担论的角度分析,温泉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温泉旅游产品时,感觉到比购买实体产品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温泉旅游消费者只有在付费进入温泉区消费后才能感体验到温泉旅游产品的品质。且温泉旅游消费过程大多不可逆转,也不可能更换。所以温泉旅游消费者在评估不同温泉企业提供的温泉产品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口碑较好或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c效用要求,指消费者对某品牌每一属性的效用功能应当达到何种标准的要求。从边际效用理论来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就是要用既定的钱大限度地使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对于温泉旅游产品的边际效用,可以理解为在既定的空间与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体验各种不同的温泉旅游产品,使个体寻找刺激与差异感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温泉旅游消费者要在既定的空间与时间内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旅游产品,这便与温泉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内容丰富程度有关。

在明确了上述3个问题后,温泉旅游消费者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一些评估方法对不同温泉景区产品进行评价和选择。

3.1.4购买决策

温泉旅游消费者经过对温泉旅游产品的评估后会形成购买意向,但不一定会导致实际购买。从购买意向到实际购买还有一些因素介入其问,如他人态度和意外因素。意外因素是比较难以预料的,在此暂不讨论。

他人态度,这里对消费者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有家人的态度与同行者的态度,有时这两者是相互包含的,因为温泉旅游消费者多数是结伴而行的,他人如果对所选择温泉景区持肯定态度的话,则会增强温泉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反之亦反。

3.1.5购后行为

温泉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后一般会有两种感受,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不仅仅取决于景区的形象与服务质量,心理因素特别是个性特征也具有重大影响。如果温泉旅游景区提供的服务产品刚好迎合了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则会提高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相反则会降低满意度与忠诚度。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购买决策过程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影响温泉旅游消费的关键因素:

A来自温泉旅游消费者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性特征、动机、学习(经验)、家庭和社会阶层(他人的态度)以及支付能力。

B来自温泉旅游企业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营销手段、口碑效应、产品吸引了(价格、品牌、产品内容丰富程度)。

3.2营销对策

结合以上关键因素,温泉旅游企业可采取的营销对策有:

1、注重开发适合各家庭成员的温泉旅游产品:如开发女性喜爱的美容美体护肤温泉旅游产品、在温泉度假区内适当发展购物旅游产品、开发水上游乐同产品吸引儿童。

2、丰富温泉旅游产品的内容,如在温泉区内设置垂钓、茶座等。

3、对特殊人群给予优惠,对当地居民与常客实施优惠价格或推行会员政策。

4、注重体验营销,体验营销可从广告与服务人手。设计有体验感的旅游广告。

5、提高服务质量。

4结论

上一篇:《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教学反思下一篇:下次开船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