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纠纷法律基础知识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房产纠纷法律基础知识(推荐11篇)

房产纠纷法律基础知识 篇1

房产置换是需要缴税的,主要是契税、交易费、贴花、产权登记费都是需要交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财法字[]52号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

1、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交换价格不相等的,由多交付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一方缴纳税款。交换价格相等的,免征契税。

2、个人以房换房除契税外还涉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6个税种及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交换双方按照各自房产的评估价格计算交纳印花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由卖房者缴纳。

3、具体的征收办法请到产权交易市场的地税征收窗口咨询。

二、房屋置换交税计算标准

房地产交换,从其性质和属性来说,仍是不同程度的房地产交易行为,因为它涉及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变更,而且必须交纳有关交易税费。主要需要缴纳的税费有:

1、营业税:5、5%按评估价计(卖方)。

2、交易费:1%的成交价(买卖双方各付一半)。

3、契 税:3%的成交价[未交纳的由买方付(含单位购房)]。

4、个人所得税:有利润的按评估价的2%计[属企事业单位或卖价(指评估价)低于原购买价的免收]。

5、土地增值税:按评估价的0、7%计(该房地产居住超五年的免交,居住未满五年的个人要交纳,单位免交)。

6、测绘费:50m2 以下112元,100m2 以下160元,200m2 以下208元,200m2 以上每增加100 m2 收48元(买方)。

7、办证工本费:每证3元。

8、补交地价:1990年至1992年6月为94元/ m2,1989年12月之前为142元/ m2—800元/ m2(大概)。

9、土地管理费:8元/ m2(补交地价者免交)。

10、土地使用权转让登记费100元,房产登记费70元。

房产纠纷法律基础知识 篇2

一、因旅游服务未达标引起旅游纠纷的法律适用

合同法中对于旅行社应该提供的服务进行了质量要求,如果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觉得旅行社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质量要求,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得到一定的赔偿。当然,这也需要分情况而定:首先,在服务的瑕疵上,游客可以申请旅行社予以改善。与定作人的修理请求权相似,但是这一项请求权中,游客可以不给旅行社提供一定的期限,可以直接要求行使该项权利[1]。定作人在请求时,如果承揽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理,定作人可以自己动手,但是游客并没有这项能力;其次,如果旅行社不打算或者没有办法进行改善,那么游客有权要求旅行社减少相当一部分的费用;再次,如果因为旅行社没有解决游客提出的服务瑕疵问题,结果导致合同中的部分内容无法按照约定的完成,而游客如果表示不想再继续旅游时,则可以直接解除旅游合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减少旅游的费用;最后,如果因为旅行社没有解决游客提出的服务瑕疵问题,那么游客还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当然,这一法律适用需要以继续执行旅游合同为前提。

二、旅行社未按约定的旅程履行提供旅游服务义务的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

旅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旅行社在实际的旅游过程中出现遗漏景点或者改变既定行程的现象,从而导致出现旅游纠纷。对于这类旅游纠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确是因为旅行社的责任而出现的问题,那么旅行社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上要求旅行社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那么旅游应该要给游客退还景点的门票以及部分导游的费用,当然旅行社还必须要求赔偿等额的违约金。但是,实际上这种责任赔偿是要求旅行社针对游客在旅游中没有指出的景点门票以及导游服务费等费用,相当于让游客来承担部门或者全部的由旅行社违约过失而造成的成本,其实质是有失公平的[2]。如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部门景点根本就没有门票的话,那么游客能够获得的赔偿会更少。此外,在我国的旅游法律中,如果游客因为旅行社未按照约定的旅程提供旅游服务而迫使行程发生改变,这一过程如果影响了游客的利益,旅行社也必须要进行赔偿。例如,游客原计划在旅游结束就需要乘坐飞机回去,但是由于旅行社擅自改变行程,导致游客无法及时赶上飞机,这一过程中旅行社将不会承担另外的赔偿,但是游客的利益却已经受到了实际的损害[3]。国外针对这样的旅游纠纷还进行了时间的赔偿规定,如德国就有这样的法律条例。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且并没有进行任何具体的说明。可以看出,针对旅行社未按约定的旅程履行提供旅游服务义务的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我国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特别注意。

三、履行辅助人没有按照规定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引起的旅游纠纷

履行辅助人指的是旅游合同内提到的餐饮、住宿、交通、导游等人员。在合同订立期间,游客对于这些费用通常均是以旅游费用的形式统一支付的,因此在实际的旅游过程中,除非游客与当地的餐饮、住宿等另外签订了合同,否则这些人就是合同的履行辅助人。履行辅助人为游客提供的服务如果无法达到合同的标准或者侵害到了游客的权利,那么游客可以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对旅行社要求赔偿。

四、旅行社安排游客购物引起的旅游纠纷的法律适用

购物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必要内容,不少游客喜欢在旅游景点附近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以纪念此次旅游。从法律角度来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购物行为应该是由游客自己决定的,包括游客是否要进行购物,以及要购买哪些物品、购买多少等,游客与出卖人才具有买卖合同的关系。在购物期间,如果游客发现物品有瑕疵,那么可以通过与出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自行解决[4]。如果游客的购物场所是由旅行社所提供的,因为外来游客对当地的语言、人文风俗以及市场情况不够了解,而导游或者旅行社提供了必要的帮助,那么在引起旅游纠纷之后,旅行社应该要承担协助处理的责任。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旅行社拒绝履行其附随义务,那么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即债务不履行责任。此外,如果游客的购物行为或者购物场所的制定是导游私自安排的,不在合同要求的范围内,而游客在购物过程中又发现物品存在质量问题,那么旅行社需要承担全部的责任;而如果导游自己兜售商品,其引起的法律纠纷也需要由旅行社承担全部的责任。

五、旅游合同变更和转让纠纷的法律适用

游客在旅程开始前要进行合同主体的变更,如果变更主体没有出现特殊情况,那么旅行社将无条件接受。这里所指的特殊情况指的是变更主体存在欠税、被通缉、被限制或者因为身体的原因与本次旅程相冲等。变更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增加的费用,应该由第三人承担。旅行社一般情况下不容许变更旅程,除非存在“不得以的事由”,在取得游客的同意之后才能够进行变更[5]。游客如果不同意结束合同关系,旅行社还需要赔偿一应费用,并将游客送还出发地。旅行社如果擅自转让旅游合同,需要征求游客的同意,未经同意就擅自转让而造成的纠纷,游客可以向原旅行社追求责任。

六、结语

综上,当前我国法律对于旅游纠纷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因旅游服务未达标引起旅游纠纷的法律适用、旅行社未按约定的旅程履行提供旅游服务义务的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以及旅行社安排游客购物引起的旅游纠纷的法律适用等方面,游客应该要学会适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获得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玉松.论旅行社挂靠经营的连带法律责任——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6条之规定[J].法学杂志,2011,06:7-9.

[2]冯钟鸣.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6:194-195.

法律专家指点美容纠纷 篇3

BEAUTY为此专程采访了上海龙光律师事务所的谭伟强律师,且让我们听听他怎么说。

如今,做美容手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男人女人纷纷勇敢地走上手术台,任凭手术刀在自己身体上飞舞。然而,随着接受美容手术人群的增加,医疗美容纠纷问题也出现得越来越多。

新闻背景

爱美的黄女士觉得生了孩子后体形有些偏胖,于是来到某整形美容诊所做双手臂和腹部脂肪抽吸。手术前,该院医生承诺“手术一次性成功,效果显著,无后遗症,无痛苦,术后几小时就可去上班,4个月内达到预期减肥效果”。听了承诺,黄女士爽快地交了8000多元手术费。

3个小时的手术下来,黄女士感觉抽过脂的部位非常疼痛,导致无法正常行走,不得不住院输液一天。回家后,黄女士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才能下床走动。

几个月过去,按医生所述应该是出现塑身效果的时候了,然而黄女士却发现自己腹部、腰部及臀部8处抽过脂的地方不仅没有一点“消瘦”的迹象,反倒是腹部冒出许多暗黄色的斑块,更令她惊慌的是4处抽过脂的部位出现了“畸形”:背部变得一边高一边低、手臂变得一只粗一只细。这样的手术效果让黄女士的减肥美梦彻底破灭了。

此后,黄女士多次到该院讨说法,却始终无法得到满意答复。该美容院院长表示,黄女士的减肥手术做得不太完美,是因为她还有第二次手术没有做,黄女士可以继续做完第二次手术,也可以转到其他权威医院治疗,其费用由该院承担。然而经权威专家鉴定,黄女士的手臂已经不能再进行第二次手术,否则将对外观造成更大影响。而黄女士也对该院“手术一次性成功”、“4个月内达到预期减肥效果”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有欺诈的嫌疑。后经多次协商未果,黄女士遂将该美容院告上法庭,要求给予经济赔偿。

上面这则新闻应该是目前医疗美容纠纷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黄女士最终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表明如今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已经大大增强,但从这个案例中也暴露出很多美容消费者对医疗美容知识知之甚少,否则他们不会犯这些常识性错误而换来手术的失败。

抽脂手术误导消费者语句全分析

在这里,我们把广告宣传中对消费者有误导性的语句列出来,加以分析。

问题一:手术没有任何痛苦 ?

绝对无痛的手术是没有的,不论采用哪种吸脂术都必须实施麻醉。目前常采用膨胀剂局部浸润麻醉、静脉全身麻醉、腰麻等,绝大多数受术者接受第一种麻醉方法。手术会因注射麻药量或麻醉范围不够、麻药浓度太低或个体耐受差异而致术中疼痛。正常情况下术后24小时内疼痛不明显,接下来是皮肤有酸胀痛,局部用力时疼痛加重,一般术后3天疼痛开始逐渐减轻并慢慢消失。

问题二:手术无并发症?

抽脂减肥确有塑身效果,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很多人之所以认为抽脂手术安全、无副作用,其实是因为听信了医疗机构的宣传而忽略手术背后的高风险。实际上,相对于其他美容整形手术,吸脂手术并发症发病率是比较高的。

美国整形外科学会的一份调查指出,就算在正规的美容医院,吸脂手术的死亡率仍高达五千分之一,是其他手术死亡率的20~60倍。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没有医疗美容从业资格的美容院,在高利润的诱惑下也做起了医疗美容,这更加剧了手术风险。

问题三:术后马上恢复优美体型?

脂肪抽吸术后并非马上可以见到苗条曲线再造的效果,且脂肪吸走后皮肤和皮下组织间会有空隙,如果不通过外力将它们很好地贴复在一起,就会造成抽吸部位皮肤松弛或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术后穿弹力服是脂肪抽吸术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而弹力服要穿3~6个月才能促进皮肤回缩和身体塑形,这绝对不是几小时就能达到的,一般一个月后可达80%的手术效果,二个月后可达90%的手术效果,三个月后方可达100%的手术效果。

问题四:术后马上可以回家?

这不是绝对的,麻药消失后,身体会有瘀肿、麻木、硬痛的过渡期。视手术抽吸量和部位的多少,一般医生会要求病人在医院观察一天以防出现意外,术后一至二周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出现医疗美容纠纷怎么办?法律专家给你建议

我们请上海龙光律师事务所的谭伟强律师从法律方面来分析,当发生了医疗美容纠纷,消费者怎样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什么是医疗美容纠纷?

谭伟强律师(以下简称谭):它是指消费者到医疗美容机构进行美容时,由于医疗美容机构不适当履行相关约定或其他原因而造成消费者的财产或人身受到损害所产生的纠纷。

记:产生医疗美容纠纷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谭: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这些原因:

1、施术者术前不征求求美者的意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或主观决定手术方式,导致求美者心理上对所做手术无法接受的;

2、由于施术者技术上不能胜任,导致了手术失败,并且造成求美者容貌毁损的;

3、由于美容手术失误,造成术后出现不应有的解剖缺损或生理功能障碍者,或误伤血管而造成求美者大出血意外的;

4、美容手术中由于用药不当或麻醉失误,造成求美者过敏性休克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5、美容手术所用填充材料选择失误,使求美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伤害的;

6、术前消毒不严格或术中未能严格实行无菌操作,造成创口感染留下疤痕,影响术后效果的;

7、术后管理不善,造成求美者伤口渗血、感染,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

8、因用药不当造成求美者美容后皮肤出现水疱、斑疹或有明显色素沉着的;

9、美容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极力鼓动求美者做某项美容手术,并以虚假广告骗取病人信任,而术后美容效果不理想的;

10、医生为了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极力向求美者推销进口美容药物或其他种类的化妆品,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的。

记:产生医疗美容纠纷的法律处理结果、赔偿范围都是一样的吗?

谭:美容纠纷产生后,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它是属于哪一种法律行为的美容纠纷,因为不同法律行为的美容纠纷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处理结果。

1、由违约行为而产生的美容法律纠纷及承担的责任

美容服务是一种合同法律关系,是一种服务合同。所谓服务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依他方要求完成一定服务行为或客观特定的服务活动,另一方须支付服务报酬的一类合同。在美容服务当中,如果美容机构的行为不是通过约定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违约行为。

因违约而产生的美容纠纷,赔偿范围是返还医疗费用。

2、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美容纠纷及承担的责任

是指美容机构在提供美容时,由于其过失行为导致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一般伤害的。首先要有损害事实,这种损害包括三种:

财产损害:由于美容使接受者遭受的财产损失;

人身损害:由于美容使身体的内外有形组织和各种器官的生理机能遭受破坏;

精神损害:是指给当事人造成精神上的痛苦。

其次是要有过错,美容纠纷中的过错主要是过失行为,一般不会有故意性质。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到,若虽然预见到却轻信能够避免的。

因侵权而产生的美容纠纷,赔偿范围基本上包括医疗费、住院费、误工损失及精神损失。

记:发生医疗美容纠纷后,作为消费者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谭:纠纷发生后,受害者应尽快去医疗机构做伤害鉴定,其意义在于:1、分清责任,确定伤害行为是否为侵权人行为所致;2、明确受害人的损伤程度,对于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和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然后是向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投诉。有关部门会根据纠纷的性质进行调查、取证,并组织医疗事故专业委员会鉴定,出具的鉴定结果是有法律效应的。即使诉诸法庭,也要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法医鉴定。一旦鉴定结果出来,法院就会依法公正判决。而企图通过私下交易进行了结的途径,是会遗留后患的。

一些美容院、美发厅、发廊是由工商行政部门批准发放生活美容营业执照的,如果这些单位擅自扩大营业范围,实施医疗美容项目,一旦出现美容纠纷,卫生行政部门没有依据受理,可首先向工商行政部门反映问题,再由其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处理。

记:消费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手术前该注意些什么来避免纠纷的发生呢?

谭:医疗美容毕竟是外科手术,存在风险,因此在做美容手术前,应对常见法律问题有所了解,慎重行事。一般来说,消费者可注意以下几点以规避风险:

1、留意医师的专业资格证书

接受整形外科手术前,要确定自己去的医疗机构一定要有当地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更要注意医师是否曾接受过完整的外科及整形外科训练,合格的医师会主动出示证明其专业资格的相关文件。医疗美容执业医生应具备三证,即《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医疗美容主诊医生职业资格证》。

2、术前照相

做任何美容整形手术前都要先进行符合医学摄影要求的局部照相,一是作为院方资料保存,以便进行手术前后对比,供科学研究用;二是作为法律资料保存,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可作为证据出示。

3、保存每次的就医资料

当你决定进行美容手术后,一定要留下每次的就医资料,例如收据、挂号单、书面就医记录等,这也是万一发生纠纷时维护个人权益的基本证明。看诊的病历记录也是很重要的证据,虽然法律规定病历记录必须保存10年,但院方篡改或销毁病历也不无可能,若担心自己的病历被篡改,可直接提起诉讼,由法院出面调走病历,可减低或避免病历被篡改的危险。

4、签订手术协议书

手术协议书是施术者和求美者之间取得共识所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件,以便术后出现医疗纠纷时作为处理纠纷的法律文件依据。签定手术协议书既显示出手术的严肃性,同时也给求美者提供了法律保障。

5、术前多观察

目前,医疗美容市场还不完全成熟,价格比较混乱,虚假广告宣传现象突出,所以应在充分了解多家美容机构实力、设备条件、价格等方面后再做决定。手术一般都有3%~10%的并发症风险,手术项目越大,风险率越高,因此术前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多和医生交流,不要盲目冲动。

专家简介:

房产纠纷法律基础知识 篇4

承租人没有纳税义务,但在纳税义务人未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时,使用人有代为纳税的义务。所以,你应该在签订租赁合同时约定由其纳税,如因出租人未纳税而由承租人缴纳税款时,可以抵扣房租款。可以同时约定由出租人提供正式的发票。

租赁的厂房是不需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该税由房屋及土地的所有人缴纳。房产税按自用和租赁二种缴税,自用的按【房产原值 X70% X1.2%】计算,租赁的由出租方按收取的租金X12%缴纳。土地使用税按土地面积按平方米征收,征收标准各地不统一的,需向地税部门咨询。

二、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第二条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

第四条规定房产税的税率,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

第五条 下列房产免纳房产税:

根据国家税务局检发《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土地使用税由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缴纳。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纳税人不在土地所在地的,则由代保管人或实际使用人纳税;土地使用权未确定或权属纠纷未解决的,由实际使用人纳税;土地使用权共有的,由共有各方分别纳税。

在很多的实际生活中,很多的人为了增加自己的收益,会有一些法律上的空白条款的空子或者是违背相关的法律进行合同的约定,比如说在税收的缴纳上进行责任的推脱。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人是谁?这个应该是所有权人,但是很多的人在合同上约定是承租人,具体咨询专业的律师。

房产纠纷法律基础知识 篇5

(一)个人购房需要交纳的税费有:契税、维修基金、房屋所有权证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归出售方交纳。)

(二)签订购房合同时需缴纳的税费: 购买开发商的新房时,需要交纳的税: ①契税:买新房子要缴纳的契税为购房总价的3-5%

增值税=【含税销售额÷(1 税率)】x税率;

附加税=增值税x 税率。

增值税计算器

此处以100万房产交易额为例计算增值税:

1、征收营业税时:营业税=100万x 5%=50000元,附加税=50000x(7% 3% 2%)=6000元,营业税及其附加税共56000元。

2、变成增值税后:增值税=100万÷(1 5%)x 5%=47619元,附加税=47619x(7% 3% 2%)=5714元,增值税及其附加税共53333元。

综合:营改增后,100万的房产税费能减少2667元。

一般纳税人执行一般计税法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增值税税率11%,收到售房款应交如下税金:

1、应交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 销项税=房款÷(1 11%)×11% 进项税为所取得的进项税税额本期合计

2、附加税(城建税7%、教育附加3%、地方附加2%):应交增值税税额×12%

3、预交企业所得税:销售额×3% (各地标准有区别)

4、预交土地增值税:销售额×2% (各地标准有区别)

(一)什么是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

(二)一般情况:

增值税的税率为5.6%,决定“增值税”多少有两个关键条件:“是否满两年”,以及“是否为普通住宅”。

1、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增值税;

2、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5.6%征收增值税;

3、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

其中,增值税的税率,为“网签价”的5.6%。

特殊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仅针对住宅,对所售房产是非住宅类,如商铺、写字间或厂房等,则不论是否满2年都按差额征收增值税。

房产纠纷法律基础知识 篇6

房产税买房时不缴纳,以后每年交一次,直到不动产权利发生变化或税种取消。

买房子过程中的税叫交易税,交易税是发生交易时才缴纳,交易税包含契税、个税、营业税、印花税。

目前房产税只在重庆和上海试点,还没有进入全国推广阶段,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具体征税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1、上海:上海人二套房,超出部份的百分之70乘以百份之4就是应征税,上海人均面积不超过60平米,超出部分征收,外地人只要买房就征收。

2、重庆:目前只针独栋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建筑面积交易单价在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面积均价3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0.5%;3倍(含3倍)至4倍的,税率为1%;4倍(含4倍)以上的税率为1.2%;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税率为0.5%。

二、买房要交税吗?

买新房也是需要缴纳税费的,具体如下:

1、契税:按房屋总价的1.5%缴纳契税;

2、印花税:按房屋总价的0.05%缴纳;

3、房屋交易手续费按“2.5元/平米×房屋建筑面积”来计算;

4、地籍图=25元/套;

5、产权登记费=100元;

6、产权贴花=5元;

7、抵押登记费=200元。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条件:

1、年满18周岁-65周岁的合法公民;

2、具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信用良好,同时具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3、具有所购住房全部价款20%以上的自筹资金,并保证用于支付所购住房的首付款;

4、具有银行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有足够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偿还贷款本息、并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

5、具有购房合同或协议,所购住房价格基本符合银行或银行委托的房地产估价机构的评估价值;

6、符合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运用法律来解决劳动纠纷初探 篇7

一、劳动纠纷的现状及特征

(一) 呈多元化和复合性趋势

目前劳动纠纷既有正式职工与企业之间的争议, 又有聘用人员与事业单位之间的纠纷, 劳动纠纷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多为无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在劳动合作关系中, 通常会有些许劳动者忽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这一重要环节, 经常出现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口头协定不相一致, 又没有具体的凭证, 也就成了双方“口说无凭”的尴尬局面。在表现形式上, 既有因鉴定、解除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 又有因工资报酬、保险、福利、医疗、工伤等待遇不能落实引起的争议, 也有对辞职、辞退、开除等处理决定不服引发的争议;还有因劳动者户口、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办理等因素引起的劳动争议。

(二) 群体性劳动争议上升

群体性劳动争议的上升严重冲击社会稳定。特别是拖欠工资、内退下岗职工的生活待遇、企业改制中富余人员的安置补偿等具有普遍性的劳动纠纷。其主体可能是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因其涉及人数多, 影响范围大, 容易酿成打斗、破坏企业财产的事件, 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因此, 群体性劳动争议已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 而成了影响大局稳定的社会问题。

(三) 涉及法律关系复杂

一是查证难。由于当事人大部分未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工作年限、工种、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制度等都无据可考。劳动关系主体上的平等性和履行上的从属性, 决定了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的有关证据材料大多数掌握在用人单位一方。在诉讼中, 用人单位往往只提供对其有利的证据, 劳动者则不能提供有效证据, 给法院的查证工作带来了难度。二是双方矛盾尖锐。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进入诉讼之前, 有的已先行经过调解, 矛盾比较尖锐, 分歧较大, 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激化矛盾。三是执行难。许多经营者为逃避债务, 隐匿藏身。有的企业无财产可供执行, 或者企业难以拍卖, 再加上企业本身情况混乱, 造成案件的执行困难。

二、解决劳动纠纷的法律手段

(一) 建立多元化的劳动纠纷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各种力量的协调作用, 分流化解劳资纠纷, 争取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工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未建立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 政府部门应及时督促其及时组建, 并加强对工会组织的培训和指导, 帮助工会积极发挥调解作用;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做好本辖区劳动纠纷的调解工作, 努力维护正常的劳动秩序;三是劳动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监管职能, 对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要依法严格查处;四是劳动仲裁机构要积极引导劳资双方尽可能采取协商办法解决纠纷, 对于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标准存在的问题, 要积极与法院协调沟通, 统一裁判尺度, 尽量减少进入诉讼程序的劳动争议案件;五是法院要完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绿色通道, 加强对新型劳动争议案件的调查研究, 切实提高审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能力, 确保及时公正地审理好劳动争议案件, 并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 促进健全劳动争议案件联调机制, 努力发挥法院作为解决纠纷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二) 谨慎受理群体性劳动纠纷案件

人民法院应谨慎受理群体性劳动纠纷案件。当前, 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引发当事人上访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国营、集体企业破产或改制引发的职工安置补偿纠纷;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缴纳社会保险费引发的纠纷;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因单位体制改革而引发的劳动纠纷等。此类纠纷涉及面广, 且涉及政府政策的实施, 人民法院接到这类案件时, 应及时主动向党委、政府报告, 以便有关部门掌握情况, 做好维稳工作;并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解决纠纷或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共同做好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

(三) 慎重审理劳动纠纷案件

人民法院要选派业务知识强、审判经验丰富、善于做调解工作的法官, 专门审理劳动纠纷案件。审判人员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 吃透精神, 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和审判能力, 对复杂疑难案件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另一方面要找准双方争议的焦点, 积极对劳动纠纷案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再调解。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 要通过法律文书充分扎实的说理来说服双方, 既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又遏制劳动者的过分要求, 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同时, 邀请熟悉劳动政策法规、经验丰富的人民陪审员, 参与案件审理, 发挥其桥梁作用, 拉近法院与群众的距离, 减少审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增加调解的可能性。

三、解决劳动纠纷的现实效果

妥善化解劳动纠纷,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既跟我国的法制环境相关, 又与我国复杂的现实环境相联系。解决劳动纠纷问题, 需要全社会, 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 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同时, 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 吸收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劳动纠纷的先进做法。总之, 正确处理好劳动纠纷, 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积极利用法律手段处理劳动纠纷, 不但能够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劳动纠纷的现状及特征, 提出了解决劳动纠纷的法律手段。

关键词:劳动纠纷,劳动争议,法律手段

参考文献

[1]姜颖.劳动争议处理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李惠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博弈论分析[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

[3]刘春华, 徐婉飞.直面劳动争议案件大幅攀升[J].人大建设, 2008 (5) .

[4]梁克昌.解决企业劳动纠纷问题的对策[J].理论探索, 2003 (2) .

学校法律纠纷:现状归因与对策* 篇8

学校法律纠纷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从类型上看,学校法律纠纷包括学生的权利被侵犯造成法律纠纷、教师的权利被侵害造成法律纠纷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利问题造成的法律纠纷等方面。究其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找到症结。一是办学理念的落后及传统思想下的领导治校;二是市场经济下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三是教育活动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划分不明确并缺乏问责机制;四是中国教育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各地规定的差异。为此,必须明确教育活动中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关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水平,加强对学校行政权力的监督,完善教育法律体系,促进教育法制建设现代化。

法律纠纷依法办学法律关系学校法律纠纷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其他主体等行为主体由于违反教育法律规范而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或相对人认为其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产生的各种法律纠纷。学校办学在此主要指学校内部办学,即学校内部的管理或运转。在现代中国,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法律的完善,民众对依靠法律来解决纠纷也越来越认同,学校的法律纠纷呈现一种明显的上升趋势,这种将学校诉诸法院的案例已经越来越普遍。学校自古以来就是被认为教书育人的神圣之地,但是近年来也发生了很多的法律纠纷,如何来看待这些纠纷背后的教育中各个主体的法律关系,怎样防止以后类似的纠纷,努力营造学校优秀的教学环境,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学校法律纠纷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的各种法律纠纷,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涉及的法律也十分繁杂。根据学校法律纠纷的权利主体,可以将学校的法律纠纷划分成以下三种。

一是学生的权利被侵犯造成法律纠纷。在教育中,作为主体的数量众多的学生是权利被侵犯的主要对象,这种类型的法律纠纷在总的学校法律纠纷中占有相当大的一个比重。二是教师的权利被侵害造成法律纠纷。学校运行中,教师常常也作为弱势的一方,其权利也是经常被侵犯。三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利问题造成的法律纠纷。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单位与相关的单位发生的法律纠纷,办学自主权问题就是与上级分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部门发生的纠纷等。

二、学校法律纠纷的原因探讨

1.办学理念的落后以及传统思想下的领导治校

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制理念的普及,人类进入到了一个权力和义务的时代,人们开始重视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些又被制定成法律予以保护。随着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进一步重视,法律开始全面介入教育领域,而人民的受教育权也急需要法律的保护。近年来我国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都是为了规范教育中的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现代社会中,没有哪个领域可以离开法律。现在我国的办学思维模式还是一种管理学层面的或者是一种按照教育政策来办学的理念,与现代的依法治校理念还有一定差距,正是这种治校理念问题为如今的学校法律纠纷埋下了隐患。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系统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和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应用。当我们没有依法治校的理念时,学校领导很容易按照个人喜好来制定许多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缺乏法律依据,甚至有些学校的规章制度直接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例如,随意地开除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规定取得学位必须要过英语四级,考试作弊就取消学位授予等。教育部多次重申不得将学位与四六级挂钩,但是很多高校打着办学自主权的旗号,公然无视教育部的规定,如此种种,都是因为缺乏办学治校的法律理念。所以,这种行为就更容易造成法律纠纷。

2.市场经济下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从最早的私人办学到近代的国家承担起教育的义务,直至在如今市场经济下办学的主体日益多元化,更多的私立学校出现,使得教育中的法律纠纷愈发多见和复杂。由于私立学校的法律地位和公办学校不同,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关于私立学校的招生、培养和收费等,都会引发争议。如几年前各种高考复习班,号称可以保证孩子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甚至可以签合约保证,当家长交了高昂的费用之后,学生并没有考上大学,但事后学校直接关门,造成家长们维权无门。如此种种,可以说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显然使得法律调节学校法律纠纷更加棘手,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这种多元化的办学,更不能一刀切,因为未来社会发展,教育肯定是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办学。这就更需要国家制定更加详细和有针对性的法律,对于这些处在特殊地位的学校进行法律的规范。

3.教育活动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划分不明确以及缺乏问责机制

我国的学校管理方式经常是很多部门对学校运行都有管理的权利,但当学校出了事情却又找不出一个能负责的部门。这种只规定权利,却无视对各个主体义务的规定也是亟待改进的。在教育学生中,政府、学校及家长三者对学生负有怎样不同的法律责任?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伤害,经常由于三者界定不清,互相推诿,使得保护学生往往成为纸上谈兵。国家制定了很多的法律条例,但是很多纠纷却找不到负责任的一方。教育涉及的主体比较多,教育中的许多问题正是因为对这三者的权利和义务划分得不够明确,使得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找不到该被问责的人员。国家要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可是学校却有劝退学生的惩罚权利,还有近来有些家长希望能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否可以当做九年义务教育,也是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这样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的实施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否则很容易三方都没有尽到义务,从而使得学生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护。

4.教育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与各地规定的差异

虽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法律的修改与完善,相继出台了多部法律来规范教育中的关系。但是依然缺乏对教育更加细致有效的法律,这点特别是到了市场经济下的教育中,体现更加明显。缺乏与现行法律相配套的下位法律,比如说《学位授予法》、《学校筹备资金法》,比如说各个学校收取择校费、如何收取、收取多少这种情况是完全没有法律规定的。所以制定相应的学校办学法律来调整和规范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教育因为涉及到不同的地方因素,难以统一管理。近代以来,将教育权逐渐下放到地方,也加大了教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的难度。因为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的经济、文化、传统各不相同,直接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各地教育政策有很大差别。再加上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巨大差距,如此一来,也很难从国家层面制定法律来保障和规范各地的教育。就是制定了统一的教育法律,在各地实施中也会面临多种多样的困难。

三、学校法律纠纷解决的对策及途径

1.明确教育活动中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关系

在我国一直以来对学校的地位有很大的争议,学校能否成为一个法人,学校如何履行自己的法人地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在教育上又该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作为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主体,又该怎样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等。这样权利和义务都要在法律上有一个明确的表述,这样才能减少以后的教育法律纠纷。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教育关系而出现的一种状态,凡是纳入了法律调整的教育关系都是教育法律关系。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关系都有法律调整,只有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的教育关系,国家才制定相应的法律来进行规范,以确保各方主体权利义务的实现,维持教育秩序的稳定,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2.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水平和加强对学校行政权力的监督

虽然学校纠纷问题主要是法律问题,但是法律与道德联系密切,许多法律规范来源于道德规范,道德“底线”要求常常会转化为法律规范来加强其对人们行为调节的强制力。紧紧依靠法律不能完全调节学校内部的关系,更多地是要唤醒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良知,让他们用高尚的道德做出表率,来感染学生,进而在校园内部建成一个人人讲道德、有追求的和谐的求知氛围。关于教师的管理和规范,关于如何保护学生,如何对教师这一职业进行更加严格的挑选和审查,十分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的法律模式。当前各学校必须重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各地区选拔聘任教师时,首先对其道德予以考察,如有不适合作为教师的,一定要谨慎聘任。入职以后,也要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树立全校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要与时俱进,在教育工作者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应该尊师重教,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性制度、政策性制度,完善师德建设的五大机制,即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淘汰机制、评价机制、运行机制。

3.完善教育法律体系,促进教育法制建设现代化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定更加细致和科学的教育法律,比如说像学校处罚学生的法律、学位授予法律,甚至可以制定招生的法律、学费收缴法律等。当前学校里面很多法律纠纷就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法律来进行校园运行的规定,如当前很多农村开始撤并中小学,这种行为是否合法,是否侵犯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这些都是需要法律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定,而且要有相应的监督处罚机制,切不可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二是修改违反上位法的一些地方上的法律条例。很多地方上的法律条例公然侵犯了宪法规定的人们具有的权利,如受教育权、教育选择权等。很多地方法律的错误和狭隘也需要我们纠正和整理规范。做到下位法不违反上位法,上位法不违反宪法。一定要将学校里面的所有违反法律的规章制度予以废除,还有很多法律和规章制度没有涉及到的一些法律纠纷,一定要以保护弱者的视角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公平正义。只有将法律自身的问题解决了,法律才可以更好地调整学校的法律关系,也只有法律合法,人们才会更加认同和遵守法律,才会更容易地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三是要提高法律的权威性、效果性。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将法律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也让所有的受害一方相信法律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依靠法律来伸张正义。总之,找出教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构建出能够规范办学行为、保障教育发展的可依、可信、可行的、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

————————

参考文献

[1] 谭细龙.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6辑),2008.

[2] 李晓燕,陈蔚.学校办学法律纠纷现状、成因与对策探讨.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6辑),2008.

[3] 周光礼.大众化条件下政府与大学关系的重构.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6辑),2008.

[4] 余雅风.教育立法必须回归教育的公共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5] 龙宗智.依法治校与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完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房产纠纷法律基础知识 篇9

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个人所得税=(计税价格-房屋原值-原契税-本次交易所缴纳税等合理费用)×20%。

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卖方能在地税系统中查到房屋原值,或能提供房屋原值等费用。

2、个人所得税=计税价格×1%。

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卖方不能在地税系统中查到房屋原值,也不能提供房屋原值等费用,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为:个人所得税=计税价格×1%。

二、二手房个人所得税可以免除么?

个人所得税在二手房税费种所占比例较高,但这笔钱也是可以省的。只要符合满五唯一两个条件,购房者就不必支出这部分费用:“满五”是指房产证出证日或契税票出票日算“起始日期”,时间满五年或超过五年;“唯一”是指业主在该省份内,登记在房屋权属登记系统里的只有这一套房子,有的限购城市是以家庭为单位“唯一”。

确定房产满五年的方法为:

1、如果是按市场价格购买的住房,需要看《房屋产权证》上记载的日期和《契税完税证》的填发日期,哪个在前面,按哪个的日起开始计算;

2、如果是按房改政策购买的住房,需要以《房屋产权证》上记载的日期、《公有住房购买契约》的签定日期和付款收据时间为计算依据,同样以时间靠前者为计时依据;

3、如果是继承或直系亲属赠予取得的住房,购房时间可以从原产权人购房时间连续计算;

4、如果是非直系亲属赠予取得的住房,购房时间就要从受赠产权时间开始计算。

如果房屋满五或唯一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购房者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当然如果卖方所售房屋是非住宅类房产,不管什么情况都要按规定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

房产纠纷法律基础知识 篇10

公积金工资基数和社保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住房公积金基数和社保基数不需一致。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二、相关法律依据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

第十六条

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第十七条

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单位新调入的职工从调入单位发放工资之日起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

第二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一)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二)离休、退休的;

(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四)出境定居的;

(五)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

(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依照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应当同时注销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

职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职工的继承人、受遗赠人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无继承人也无受遗赠人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纳入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

第二十五条

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的,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核实,并出具提取证明。

职工应当持提取证明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准予提取或者不准提取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提取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支付手续。

第二十六条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在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时,可以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准予贷款或者不准贷款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贷款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贷款手续。

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

第二十七条

申请人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应当提供担保。

第二十八条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保证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的前提下,经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用于购买国债。

一则补录纠纷引发的若干法律思考 篇11

一、“学费不退”条款的法律性质

某补习学校在主张“学费不退”的合法性时,强调这是基于双方之间的合同约定,理应得到法律的支持。事实上,“学费不退”条款并非普通的合同条款,而是一个格式条款。对于格式条款,立法上或学术上都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合同法》第39条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合同的成立一般经过当事人间的要约和承诺两个程序。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合同没有经过这样的程序而成立。当事人一方事先拟制合同的条款,另一方当事人不能加以讨论和变更,而只能选择接受或拒绝。此类合同在《合同法》39条被称为“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在这种合同订立方式中使用的条款被称为格式条款。格式条款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第一,格式条款是由合同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的,该拟定方一般在经济上处于明显优势;第二,格式条款具有定型化的特点,它普遍适用于一切要与起草人订立合同的不特定的相对人;第三,格式条款具有附从性的特点,合同的相对人对格式条款只有整体接受或拒绝的权利,无法自由表达意志;第四,格式条款是一方为与不特定的第三人订立多数合同时使用。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格式条款的使用可以使当事人订立合同的过程得以简化,提高交易效率,并使经营者对自己的经营风险作出预判。但与此同时,格式条款的一方当事人往往会利用其优势地位,在条款中列人一些不公平的条款,而对方当事人由于其自身地位的原因,只能被动接受,极易造成拟定方在交易过程中出于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法地侵害交易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毫无疑问,“学费不退”条款是经营者某补习学校针对不特定的消费者即复读生而单方拟定的条款,消费者对该条款只能表示同意或拒绝,而一旦拒绝就无法在此补习学校入学,缔结教育消费合同。因此,该条款具备了格式条款的典型特征,从性质上讲应当属于合同法上的格式条款。

二、“学费不退”条款的效力

正是由于格式条款具有潜在的不公平的可能性,如何通过司法对格式条款进行规制,以维护公平与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弱势一方的利益和安全,是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合同法》第40条明确规定了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52条和第53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符合无效合同的格式条款绝对无效,其中包括“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在《合同法》立法之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了无效的格式合同,“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对消费者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这两条规定从预防经营者排除消费者权利的角度保护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的规定,消费者有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的权利。经营者“学费不退”的行为,属于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限制,同时,经营者的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0条之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从交易的价格考量,学费的收取没有合理地分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营者不论是否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不论消费者是否享受完毕教育服务,都要动辄“没收”几千元的学费,从数额上看对消费者也不公平合理,造成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严重失衡。概括而言,“学费不退”条款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违反了民法的自愿、平等、公平的基本原则,是无效条款。

三、处理格式条款纠纷的原则

根据《合同法》第4l条的规定,当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依以下原则处理:其一,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因为格式合同是一方当事人提供的,其措辞和制定的内容最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意志,依自己的理解定义,发生争议时,若仍依照提供方的意思来解释就难以使当事双方利益平衡,而应以常规的理解来解释则较为客观、公正。“学费不退”纠纷即是如此,享用多少服务付多少费用,未享用的应如数退回,即使是约定或缴纳违约金,也应是在合理、合法的尺度下。其二,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一般认为,格式条款中有争议的内容是格式条款的提供者拟定的,其理应在拟定该条款时以明确的能够令常人理解的词语进行表述,如其表述令人产生多种理解,只能认定其故意制造了该词语含义的多样性、不确定性,所以,一旦发生对格式条款的理解有多种解释的情况,应当按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来理解。对此,我国《保险法》第30条早有规定。其三,当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表述不一致时,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非格式条款是双方当事人在经过协商后确定的,因而更能充分反映和表达双方当事人的意愿,更能体现“契约自由”的合同精神

四、完善格式条款的立法规制

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无效,消费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申诉、仲裁和起诉等五种途径来维权,但为更好地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必须进一步完善对格式合同的立法规制。第一,《民法》虽规定了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过于原则和笼统,司法实践中很少有法官直接引用这些原则作为定案的依据,这些原则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基本原则的应用,不能只依照法律条文断案,另一方面也要在民法中就维护消费者权益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第二,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规定不得以格式合同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规定只是个原则性的规定,太笼统、抽象,需要制定详细法律规则。我国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用法律,明文禁止经营者在格式合同中制订不合理的免除或限制其赔偿责任的免责条款。第三,《合同法》虽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我国合同管理机关,但没有规定对格式合同进行审查的行政程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经营者单独起草格式合同完毕后,应该依照公平、利益和风险等合同的基本原则对格式合同予以审查,对符合要求的格式合同准许社会上适用,不符合要求的应退回重新起草或修改。第四,要提高消费者本身的法律意识。当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遇到经营者使用格式合同约定消费内容和双方责任的情况,要仔细查看合同每一项具体条款,对于经营者提供的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格式合同,要注意向有关专家请教。对于经营者的口头承诺要求其写入合同文本。同时作为消费者。要对经营者利用格式合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敢于监督和批评,要求经营者依法、公平交易。第五,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消费者协会以及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南经营者的行会、商会、企业协会等对格式合同进行审查,取消不公平条款,也可以由消费者协会代表消费者同经营者共同制定格式合同,充分表达消费者的意志。消费者协会还要会同大众媒体共同揭露利用格式合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给消费者以警示,同时消费者协会也要协助消费者进行诉讼。

上一篇:学生考试搞笑的个性签名下一篇:中学生初三作文端午节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