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作文教学论文(精选8篇)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作者/肖久细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改革虽历经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仍不容乐观。本文从一个一线的中学老师的视角分析了当今中国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其存在的不足,以及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困惑,并试着探讨了其对策。
【关键词】中学作文 现状 困惑 对策
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关键,它是各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运用,它是学生思想、心灵、精神、审美情趣的定格再现,它也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再现。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陶冶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对社会、对国家的兴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作文的社会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此,所以历来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对作文教学不敢怠慢,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好方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快速作文教学法”、“快乐作文教学法”“情境作文教学法”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学作文教学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仍存在不少的困惑,有待我们去分析,去研究,去探讨。
困惑1中学作文教学中要不要进行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
这一困惑主要是由于中学语文教材对作文的定位不足造成的。传统的语文教材在编写作文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文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过分地注重作文技巧的传授。这当然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写作思维及创作兴趣。新课程改革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指导思想、课程理念、教材编写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因此,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的编排上进行了全面改革,现举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这样的编排比起以往的那种编排方式来的确科学多了,令学生很容易就走出了对作文的恐惧,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提起笔来就可作文。但新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编排却没有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只有学生写作的内容或方向。这样,给教师的感觉就是不需要传授写作技法,将作文题或者作文话题一出便让学生自由作文。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作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真正动起笔来时却又为难了,因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一定要超级大作家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学生如能达到这一境界就不是学生,就不用学习写作了。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学生作文话是有的说了,却又存在一个该怎样说、怎样说好的问题。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习作内容丰富,但结构松散甚至混乱,语言不够精彩甚至病句成堆,(www.fwsir.Com)主题不突出甚至没有主题等等,以至于老师都无从下手修改。所以,不少一线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应有相应的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作文课毕竟更多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将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方法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仅仅在于如何解放学生的写作思维却完全忽略技法的传授的话,那未免太左了。
于是教师们便或多或少地想传授一些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可又不知到底要传授一些什么样的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内容上给出过可供老师操作的这一方面的明确目标。于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新课程改革后,作文教学的局面虽有所改变,但仍是换汤不换药:将现成的“题目”改成“话题”,然后交给学生自由行文。责任心强的`老师则有可能自己组织进行一些写作技法技能及写作目标的教学,但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缺乏系统性的。由于教师本身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尤其是大部分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就有限,指导写作的水平就更有限。这样导致无论是作文前的提示也好,还是作文后的点评也好,差异性很大,这样就不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们都十分希望这种现状得到改变,却往往苦于势单力薄,长期不能实现愿望。
困惑2中学作文教学有没有系统性、层递性
一线教师作文教学上的这一困惑仍源自于中学教材的编写造成的。新教材在作文训练的内容编排上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逻辑层递性。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把握学生关心的问题上,新教材做得不错,力求让作文之笔伸向学生自己仍至周边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在训练的逻辑层递性上却考虑不足,这从上面的表格中也可看出来。新教材在作文教学上只注重写作内容的块的独立与变化,而这独立的块的内容之间却缺乏了线的逻辑联系。这样安排虽让学生的笔触及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各个领域,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是不够的。
其实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再到高三,其思维、心理、世界观、审美能力、兴趣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我们在训练学生时不有意识地提高、进步的话,学生的能力又怎能提高。而且由于教材是供所有教师教学操作的,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意义。教材在作文训练的系统性和层递性这一方面没有给教师明确,则又导致了因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而给作文教学带来整体性差异。这是一线教师无法解决的。
困惑3如何让中学生有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情感体验
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新的初中中考考纲中也强调指出:“(作文)考查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然而现实是,常规作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往黑板上扔下一个作文题或话题,然后就是在学生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要求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完成,当堂交卷。结果弄得学生们一阵恐慌,一片茫然,一脸无奈,最后随便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学生作文灵感枯竭,作文情感麻木,作文兴趣消失,作文内容简单。“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就必需要有大量的写作素材积累,广博的知识积淀,丰富的情感体验,较高的审美眼光。因此,教师们都想努力为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创造条件,却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无奈。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 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天到晚几乎都呆在学校,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应付不完的考试,哪有时间去走进自然,去关注社会,去品味人生呢?其次,作文教学的外部环境对作文教学常常起了一定的束缚作用:想让学生走进自然,可出于安全考虑,社会牵制,领导干预;想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量,却找不到满意的素材;想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受到家长的责难;想全部详批详改作文,没有时间,想选改详改部分作文,学生不满意;发现学生作文问题想及时指出,常常迫于课时安排的不科学和教学压力大而难找机会;想丰富学生的知识量给开一点课外阅读课,一找不到合适的时间,二是没有图书馆或有图书馆却极少对学生开放;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想组织一些辩论,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基于这些情况,所以中学里的作文教学往往仍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尤其是一些条件相对落后地区。因此,如何让中学生有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情感体验成了困扰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困惑4如何解决作文批改难、效果差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安排,目前中学语文作文每周开课两节。有的学校每周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有的学校则每两周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有的学校则要求学生每两周写两篇作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一篇;有的学校还要求写周记。学校要求教师批改作文一般是详批详改,至少每两周批改一次作文。正常情况下,一位语文老师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每个班60到70位学生,如果批改每一本作文用的时间是5分钟(包括改错和批语等),批改完一次作文得用约10―12小时,改完一次老师累得半死。而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往往是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评语,就把作文收进书桌抽屉,效果不佳,真可谓“出力不讨好”。每个学期要完成8篇作文,16次作业,近40篇的课文教学,平时的单元测验6―8次,还有段考、期考,可谓任务艰巨。教学双方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枯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批改难度大,效果却不佳。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作文的教学效果,也是长期以来令教师困惑的问题。
5关于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新课程理念,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了改革的肥沃的土壤,迎来了作文教改的春天。但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改变一下观念、解放一下学生的思维、发展一下学生个性的层面就够了的,如果这样的话,只会把教师和学生由一种困惑带向另一种困惑。对于时下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我们不妨思索一下对策。
5.1作文教学应建立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这种作文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学作文应该教一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应该都有,而不应该残缺;二是在这些应该教的东西里面,应该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其间应该有一个先后次序,而不是混乱的。中学作文应该教一些什么?那就是将现在的与传统的相结合,不仅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更好地表达,那就是要适时地适当地传授学生一些写作知识与技巧。至于作文教学的次序,则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思维发展等去安排。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建构训练。其中包括写作赋形思维(重复思维、对比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写作路径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写作相似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写作策略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第二阶段,包括立意思维操作模型训练,行文展开与行文措辞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第三阶段,在以上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各种具体的文章体裁的写作过程训练。
当然这种教学体系的建立一定要有很强的操作性,要尽量缩小因教师的个体差异或地域差异而造成作文教学的差异。并将中学作文教学从语文书中独立出来,编成一套书,而不再是附着在语文教材的各个单元之后,这样就更显其连贯性、系统性。在该书中,既有作文教学的内容,又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素材,也有必要的评价参考标准。
5.2要适当放开教师的手脚,要消除学生害怕心理,变学生怕写作文为想写作文,变学生没东西写为有东西写,变学生写作文应付为一种生活的需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作文教学的外部环境的改善来调动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情绪,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任务。如大家都关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问题,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要就这一话题要求学生给美国总统写一封信主持人间正义的话,就完全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的视频或新闻图片,以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刺激学生想写一点什么。要做到这一点,绝不只是说将命题作文换成话题作文就可以了,教师是要做不少课外工作的。例如,教师可尽可能地少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和素材的收集,有必要一周节约出一节语文课来作为作文准备课,用来阅读、辩论及干一些其它与作文有关的事,比如将近段发生的社会事件拿来讨论,或看视频,或讲故事,或读文章,或走出校外搞活动等等,这些看似与当前作文无关的事其实对于作文大有益处,正所谓“工夫在诗外”。宁可少上一点语文课文分析课,也要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因为阅读与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视野,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
其次, 当今时代的作文教学,不可忽略了网络利用。网络上可获取写作的大量的素材,网络也是练笔与交流写作的好场所。网上创作方便,修改更方便。网上创作不拘一格,想写就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也不知是谁写的。平时不敢写的也敢写了,平时不好意思写的也好意思写了,没有丝毫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因此,网络创作深受学生喜欢,在网上练笔,是一个绝对的好方式,值得大力提倡。教师应充分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国家、学校、家庭皆可为此进行投资。
作文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不能纯粹为了作文而仅仅只教学生一点作文技巧,更应该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教会学生理解生活;教会学生审美,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春天来了教学生赏花;秋天来了教学生赏落叶;夏天则教学生品日;冬天则教学生感雪――在审美后让学生将情感体验记录下来,让学生建立生活日记本。总之,作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日常安排的每周两节作文课上,生活无处不文章。
5.3作文的修改可灵活多样。前面提到的网上评改是最方便的,可一对一改,也可多对一改,也可一对多改,还可多对多改,并可当场改,也可远距离“面对面”改。如是传统的修改,也一定要将教师解放出来,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效果反而更好。具体的操作可如下:
首先要跟学生讲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明白这决不是教师在偷懒,而是教会学生自批自改以利于学生将来的写作。然后再教会学生自批自改的方法:学生写完作文后先自己浏览一两遍,将明显错误或不妥之处改掉。再要求学生互相批改。互改时要求学生先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再抓关键,抓重点细读精批――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 注意:互改可一对一地互改,也可小组几人讨论合改方式。并要求学生在批改完了之后对于别人文章的长处与短处作出记录,交流批改感受。学生批改之时教师来回巡视,进行及时的指导。课后教师应将学生批改过的作文收上来稍作浏览,再作一小结。
这样批改作文,既利于老师,也利于学生。学生自批与互批作文可比教师批改得更细致。同时学生批改的过程是一次作品欣赏的过程,是一次交流的过程,是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一次作品的学习与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无疑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下面是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作文教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调查统计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学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上面的措施的明显比没有采取上面措施的效果好。由此可见,以上一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下面, 本人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 对作文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情感培养, 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 具有信号、动力和移情功能, 它能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 促其智能更好的发挥。写作的整个过程, 始终都是在作者情感的支配下进行, 都饱含着作者的自我思想——作家创作是这样, 学生作文也无出其外。正由于情感在学生的写作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没有情感这个品质,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 所以, 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一) 运用“期望心理”, 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和写作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 教师对学生报以希望,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常会如教师所愿取得进步。我经常鼓励学生, 只要认真写, 自己的文章就有可能变成铅字, 发表在报纸上。我还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 如编辑优秀作文集, 在班上传阅或选送校文学社发表。这样的期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诱发其写作情感, 因而往往能成为现实。
(二) 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
学生怕作文, 其中一个原因也是觉得无情趣可言。因此, 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重要的一环, 就是诱导和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学生的作文情趣, 来自火热而丰富多彩的生活。首先, 就学生本身而言, 他们是一群丰富多彩的复杂主体, 教师在写作指导时, 应面向他们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 侧重于他们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在命题时, 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将写作和张扬个性, 表现自己联系起来。其次, 生活是写作的活水之源。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 让他们关注社会、思考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 增智广识, 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因此, 我在命题时, 不时会穿插一些如地球生存、自然生态、战争与和平等热点问题。同时, 鼓励学生收看各种有益身心的电视节目, 阅读各种格调高雅的报纸杂志, 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这样, 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丰富写作仓库, 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 学生在持续不断的练笔中体会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从而领悟到了美妙的作文情趣, 无形中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三) 发挥群体效应, 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过程, 实际上是师生心灵沟通、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的工作越细致, 感情投入越多, 学生收获就越大, 就越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当然, 前提是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教师的评语) 。原则上, 教师应多赞扬少批评, 多鼓励少训斥, 善于并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论大小) , 热情地加以褒扬。特别是对差生, 即使是微小的进步, 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使之看到希望和信心。古人云:“数子之过, 不如奖子之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 所用的评语应多为商量的口吻。我在具体的作文评改过程中, 除了注重教师点评工作外, 还利用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及群体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效应, 进行教师参与式的集体批改。我充分利用班级自编的优秀作文选 (这本作文选收录的不仅有写得最好的文章, 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或有进步的文章) , 略加评语, 然后在班上传阅。在传阅的过程中, 看的人不但受到启发, 而且也会发现某些问题, 并付诸言语 (教师要强调善意的批评, 共同进步) 。文章被收录其内的学生, 欣喜之余自然也不会忘记同学的批评。在赞扬与批评双重力量的作用下, 影响必然是积极的。另外, 讲评作文时, 我并不急于先讲, 而是把作文本发下, 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传阅, 自由讨论, 然后发言, 最后进行分析和补充。这种集体批改作文的方式, 不但构筑了师生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而且让生生间得到了心与心的交流, 从而形成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交汇, 气氛和谐的情感场, 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思维训练中提倡写作个性
写作的过程是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联想和想象等思维能力得以表现的过程, 是写作主体个性品质张扬的过程, 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大凡创造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 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事业心, 思想保守, 缺乏主见的人会有什么发明创造。同样的道理, 一个思想平庸, 没有个性的学生, 即使他的语言功底再好, 也难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在思想认识和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倡写作个性。
(一) 首先, 在思想认识上, 师生都要更新观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身要有创造力, 乐观大方, 不墨守成规, 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气氛;尊重学生个性,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鼓励学生超越教师, 勇于创造, 具有与学生共勉的态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具有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就学生这方面而言, 要树立创新意识、创造观念。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 离开创造, 生命就失去了价值。尤其是新世纪, 更需要具有创造精神和旺盛创造力的新一代, 而语文学习中的作文训练, 最能体现人的创新意识, 发展人的创造力。因此, 在平常的写作中, 应鼓励学生打破陈规, 大胆创新, 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及写作个性。
(二) 读写结合, 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的表达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思维能力。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 而写作能力的高低又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力。写作技巧高, 但语言功夫不过关, 不会写出好文章;语言表达能力不错, 但不善于思考、分析问题, 思维有局限, 也同样写不出优秀的篇章。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加强训练, 作文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 内容上要强调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 学生能够运用字词写成文章, 表达思想。这就需要过好语言关, 掌握好语言工具。思维训练, 强调的是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文章思路清晰, 语言流畅, 是思维条理性的表现。语言和思维是写作的要素, 而书本是写作的依据, 生活则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语言和思维同步训练, 就必须联系书本阅读进行写作训练, 努力发挥课文作为范文的作用, 从中获取知识, 学习写作技巧, 学习作者的思路。其中,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作为主攻方向, 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此外, 训练要有广阔性, 不要只囿于小课堂, 而是走进生活,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 激发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 积极突破常规, 标新立异, 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入手, 提炼观点,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课题。如针对学生迷恋武侠、言情小说, 不分时间、场合, 嗜读成瘾, 严重影响学习的现状, 以《开卷未必有益》为题,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认识、谈感受、谈危害, “反弹琵琶”, 翻新旧说,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全面观、历史观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这山望着那山高”, 本来含有贬义, 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从新的角度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吗?于是, 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 文中对此话题赋予了新鲜感, 赞扬不断进取的精神, 并以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弃球从文为例, 论证自己的观点, 文章体现了时代性和新意。由此可见,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 思辨能力得到锻炼, 逐渐凸显个性。但是, 必须强调的是, 标新立异要把握好尺度, 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不能因“新”、因“异”而影响和淡薄了思想道德的教育。
(四) 注重培养创造性形象思维。
创造性形象思维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创造的一种思维。无论是典型人物还是意境, 都不是对现实的单纯临摹和再现, 而是生活的真实经过想象和虚构后创造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 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它是完全凭借想象的一种创造, 是创造性形象思维的产物。尽管普通中学开设的语文课并不是以培养文学家为目的, 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 中学语文学科应该担当起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的重担。从理论上说, 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能力的培养, 即注重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首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多做审美性观察。因为审美性观察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基础, 也是激发学生文学写作欲望、获得写作材料源泉的需要。不过, 在审美观察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教会学生带着情感观察;二是在观察中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其次, 要让学生学会创造想象。这就要利用课本中的佳作, 结合文学写作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方法, 深入浅出分步进行。再次, 要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具体操作是:在阅读教学中, 尽量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善于运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方法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在观察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态度审美化, 将情感倾注于审美对象, 使之在体验中得到陶冶和升华;最后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文学写作实践培育自己的情感。这样, 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观察中的情感体验、写作中的情感体验, 经过这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后, 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教学;写作
长期以来,社会上的人们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把作文教学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就是说,把“写”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在一般的中学语文测试题中,“写作”作为与“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阅读分析”、“文言文”相并列的测试内容,并占有30%~40%的分数量。因此,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目前,我国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学生往往一提到作文,便感到头痛,无从下手,一筹莫展。因此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迫在眉睫。笔者就中学作文教学浅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把作文教学作为硬任务,要有计划性教学。
作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语文教师当作软任务。他们认为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它不像教课文,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了。二是由于目前统改统考作文阅卷(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可用客观性较强的办法,因而在阅卷中随意性尚较大,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阅卷者的手中或同一阅卷者在不同时候、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打出来的分数往往有差距,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划不来。这样,把作文教学有意无意地看成了软任务了,这样来认识作文教学,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在作文教学上作为硬任务,有计划,达到足够的重视。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位名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让学生感兴趣十分必要。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缺乏基本的兴趣,他们对于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虽然熟悉,却难以洞悉其本质特点,更不知如何将复杂的对象条理化,因而总是令人遗憾地舍弃那些有价值的材料,而经验性地胡编乱造,甚至用一些旧的套路去写一些写烂了的老题材。最终导致他们更加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总要接触一些人和事。有人作过统计:一个人如果将一天中的观感用文字表达出来,至少可写成一本书,而一个学期所规定的大作文也不过七八篇,生活素材应该说是绰绰有余了,而他们竟觉得无材料可写,如何解释?恐怕是缺少打开记忆仓库的钥匙。关于这一点,刘国正先生有一番极中肯的话:“事实上,中学生,十二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这就说明缺乏兴趣的培养和自我锻炼。
然而,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写作,逐渐使其不讨厌、甚至喜欢写作。
3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为了让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来丰富写作的素材。给学生推荐书目。如《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优秀期刊杂志,刘墉的《肯定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靠自己去成功》等书籍。让学生每节课课前五分钟推荐美文佳作,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欣赏一篇美文,每月有一节课为佳作推荐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向大家推荐自己读到的好书和美文。
在每节课的美文欣赏之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敢于发表与文章不同的观点。几句话的感受让学生懂得了思考,学会了表达,但要强化积极情感教育,还要有更深刻的认识,需要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表达。
4做好写作的指导。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买“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以为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5提倡自由练笔,发挥学生的个性
一学期,课内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量变质才能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让学生课外自由练笔,是加大学生写作量,促使学生多写作的一种好方法。这种自由练笔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举凡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即兴命笔,均可写入练习簿中,这种自由练笔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使学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条理、清晰地贮藏于大脑之中,并由这种自由练笔改创成正规的作文,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6高度重视作文的讲评。
不能光注重写作的篇数,而忽视了对作文的认真讲评。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但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讲评。这是“题海战术思想”在写作上的反映。要知道,没有对学生的作文认真的事前布置,事后讲评,不讲清写得好的作文怎样的好,为什么会好,写得差的作文,有怎样的欠缺,其原因又是什么……那么,对学生中的大多数来说,恐怕作文水平的提高仍然是比较缓慢的。经验表明,多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有帮助,但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少学生来说,其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待于适当少写几次多增加几次讲评。
7提倡作文立意要新。
“新”总是具有诱惑力的,写作也是一样,要写出新意来才能吸引读者。要让学生写出别开生面的、有新意的作文,最主要的就是要善于从人所共知的老材料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主题。例如,当人们批评杞人忧天时, 我可以引导学生赞扬杞人的远见卓识;当人们都说开卷有益时,我可以启迪学生思索,在当今社会,如果学生接触到那些不健康的书刊,会使学生误入歧途,开卷并非都有益;当人们用破釜沉舟来赞扬不达目的不回头的英雄人物时,我可以批评他的冒险行为……所以写作文时的新意并不神秘,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当然“新”并不是追求离奇,而是要善于思考和比较,在现在的基础上摆脱共性,突出个性,于平淡中见新奇,推陈出新,用新鲜抓住读者。
8 不要因为过多过滥的征文竞赛,影响了作文的正常教学。
对任何事物来说,我相信都有一个“度”。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了这个“度”,往往会出现“病态”,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作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不搞几次征文比赛,对作文教学也许会缺乏推动力。适当搞几次作文竞赛能增强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吸引力,同时,能使中学生在“实践”中练就本领,提高写作水平。但是,现在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往往搞得过了头。现在有多种全国级的作文竞赛,各种省级的作文比赛,还有各系统的更有市县级的作文比赛,再下就是校级的作文比赛。除此以外,还有多种报刊杂志举办的作文比赛,甚至很多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也都举办各有主题的征文活动。“作文比赛”何其多!多了,不免滥;滥了,免不了低劣。尤其是它会带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某种冲击。许多学校,许多语文教师,为了按上级要求参加作文比赛,参加征文活动,往往只得让正常的作文教学让路,临时决定去参与比赛。有时虽有一些优秀作文出自学生们之手,但对正常的作文教学的冲击后果也不可低估。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平时不养兵,战时乱用兵。”平心而论,此说并非过头。
一、作文教学社会化的意义
(一)作文教学社会化可以促使学生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在主体地能动地作用于象物的过程中感受、认识事物,掌握工具,形成能力,改造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的。学生作文的能动性表现在通过书本知识――其实也是古今中外的社会知识――及其由浅入深的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形成的综合性感觉,对作文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这与单纯地由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只囿于课本的被动性作文相比较,前者作文内容丰富,更有社会功用。因为作文的生命孕育于社会生活,发育于社会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样,作文社会化的教学就引导着学生走认识与体验相结合、评价与表述相结合、作文与改造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二)作文教学社会化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
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又是传播社会生活信息的重要载体。从原始的口耳相传,至文字记载,直至现代的影视广播和当代的电脑联网,作文在这些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不管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手段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但都离不开作文这一媒介。何况,现代社会已发展到信息化时代,更需要社会化的作文。因而,现代作文教学社会化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基石。
(三)作文教学社会化为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格调情感不同的语文名篇,阅读了大量的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的优秀作品,并且指导学生逐步去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而根据某些要求去作文。可是,能否写出反映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即使写得情真意挚、文彩横溢,但其所表现的文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人们按照美观点呢?而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生活,学生不仅流露自己的心声,而且必须合拍于社会心声,不仅自己确立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而且也必须对社会的美好的人事起鼓励与及倡导作用。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作好文就要做好人。好人于何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遍地有之,靠教师引导外,还要学生自己去面向社会,去观察,去分析,去筛选,去淘金,这就为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奠定了基础。
二、作文教学社会化的基础
(一)社会基础
其一,作文教学社会化已成为共识:社会需要社会化的作文,作文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作文社会化才能培养社会化人才。
在当今众多的科学交流和知识融汇中,作为“人文”科学,即反映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语文学科,就必然承担其反映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的重任,而作为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作文就必须反映社会生活,为社会作文。学生的作文内容不能再局限于教师的空洞说教,而应该放眼社会,调查、研究、分析社会,塑造叱咤风云的人物,叙述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描写富有时代特色的景物,介绍发展科学的成果……这一切就确定了文章题材的社会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宣传工具的更新,社会需要的作文形式更加多样,需要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更需要报告文学、特写、通讯、新闻报导、调查报告等含有新闻性的文体以及科研报告、科研论文、科技说明文、广告、合同、诉讼书等文体。这样作文才能贴近社会,发挥其使用价值。
社会需要社会化的作文,作文也只有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否则,形式主义的机械化的作文,下笔千言也只是一纸空文,或许是不流通的纯艺术品。顺及一点,常提到的文学创造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与作文社会化有其相似之处,但作文的社会化范围更广,还包括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等。
(二)家庭基础
作为社会组合的分子――家庭,也要求其成员中的“学生”作文能适应社会需要及应试需要。虽然笔者不赞成应试教育,但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内容看,还是趋向社会化,面向社会生活实际的。如19xx年的作文:“仔细观察下面《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的试题是根据所给三个材料,“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围绕是“乐于助人”还是“悄悄走开”而“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的作文,小作是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中间部分的内容,大作是根据提示,从《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任选一题,或“另拟一个适合表现你的心理承受力的题目”。可以说,这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前者是针砭社会时弊与艺术欣赏的有机结合,中者是由此及彼,由学生为人而及社会之人,后者涉及学生、家庭和社会。这些作文涉及的社会面广,起到了作文社会化的导向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社会,正确做人,达到为人与为文的双重目的。更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反映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作文安排在相近的年度,让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认识到学生作文社会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学生家长更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子女的作文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放开眼界,在正确对待人生的基础上做好人、写好文,或明确地认识到应做好人,去改造社会、发展社会。
(三)学校基础
作文教学社会化的学校基础,表现为学校具有一大批指导群、写作群、读者群、评析群和育才群。
全国语文老师仅中学就有300多万, 这些语文老师围绕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写作。教师还根据教材的安排对作文进行系列训练,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由分解到合成,固然,这些训练系列不尽完美,社会化范围较小,明显地存在着外加性、形式性和机械性。但这样的系列指导训练确实为教学实践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作文指导方法,并有一定的学校及社会的生活基础。
作文教学社会化拥有巨大的写作群。其间有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当然不是每个教师都愿意,都有水平去下水游泳,以切身游泳的技能及体会去引导自己的学生去实践游泳,终究,有不少指导老师能先于学生写作,写出了较精彩的文章――当然是必须注意作文社会化的,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成为正确的向导。更大的创作群是近亿学生,仅中学生全国就有5000多万,他们边学范文,边写作文,基本上能做到面向生活,并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作文。
庞大的读者群和评析群是作文教学社会化又一基础。关心学生作文的不仅是其语文教师,随着信息交流的必须,家长对教育教学的介入,作文教学社会化受到了师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读者群和评析群。教师的“下水作文”必须得到自己学生的首肯才有其价值,这时学生是评析体。每篇课堂或作业性作文是每个学生必撰的,围绕文题,虽然不同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同,但有其共同点:根据观察、体验及感受,去寻找内容,确定主题。这些作文,以前的第一读者和评者是语文科任老师,而今家长也必读必评,加之不少教师改变评讲方法,由学生间互读互评,而后班评,这样读者群和评析群就不断扩大,促进了作文社会化的发展,提高了作文质量。
为培养写作人才的脱颖而出,不少语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辅导,涌现出了众多的育才群体。如开设写作夏令营、冬令营,参观游览,一边让学生走向社会,开阔视野,一方面就人就物具体指导,让学生创作出生活化了的作文。在作文评讲时,注意发现较好的文章,教师指导其反复修改,然后向报刊推荐发表。各校开设的作文园地、校文学社、文学报、广播台、班报等都是学生“发表”自己杰作的乐土。学生作文出头露面的机会越多,作文积极性就越高,自身要求就越严,水平提高就越快,拔尖人才就越多。而这些优秀的作文来自于作文的社会化,作文社会化又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反射。
三、作文教学社会化的发展途径
前文已述,作文教学社会化已具备有一定的基础,这主要是教育方针中强调了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强调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双重目的――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这样,为达到人才培养社会化也就将作文教学社会化列入了重点的教育议程,因此,目前的作文教学社会化才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是,离作文社会化的目标――承担认识、体验、表述、评价、改造并再造社会――距离尚远。
作文教学社会化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道远,还须师生、社会的不懈努力,去开拓,去发展。何以发展作文教学的社会化呢?笔者以为必须提高认识,加强指导,联系社会,深入实践,综合提高,培养拔尖。当然,这也许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真正做到确非易事,尚需走一段漫长的探索路程。
一是课堂范文教学的社会化与作文教学的社会化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一部分是关于语言的摹声、文字的摹形及所表达的意义,一部分是成功地运用语言的各类优秀作品,一部分是关于语言运用规则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方法,此三部分中,主干是以作品为纲、基础知识为目纵横交错地进行教与学,主要教学阵地是课堂,而这些作品正是学生认为的读写听说的楷模,教师在介绍、分析作家作品时就必须分析作家撰写文章的目的及时代背景,更要阐述其对认识生活、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从而结合一些与之同类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作文题目、素材,让学生去思考,去写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范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合二为一的社会化功能。
二是作文教材必要训练与社会教材参考训练有机结合。加速作文教学社会化,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材,并能真正体现其社会化的训练序列。近几年,全国使用最广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序列,强调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这些教材,总体看是科学的,使作文教学社会化有纲可遵,有本可循。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作文题也就落后于时代潮流。教者必须根据当时的某种较流行的学生所熟悉的服装去命题,或让学生自由选择某种服装,根据“清洗与保藏”去写作。教材只是教学材料,如何选择、加工、变革、使用材料,使之更加社会化,这全看教师是否是能工巧匠,将课本与课外相机结合。
三是教师命题与学生选题有机结合。当然,这需教师解放思想,抛弃师道尊严,给学生以民主。但要达到“有机”二字也确需缜密思考,既要达到全体学生都有根据作文目的而训练的机会,又要达到提高某种能力的要求,更要做到人人胸中有墨可泼,不出现为文造文、内容贫瘠的弊病。
四是语文教师指导和写作有机结合。语文教师的一半时间是在课文教学中度过的,另一半时间是在作文批改中度过的,前面重在导,后面重在改,如囿于此,作文教学社会化也就岌岌可危了。因为指导仅是给学生理性的知识,即使作文指导中可结合所学课文进行,但由于时限、环境等差异,作文的现实与课文的结合难免出现沟壑,要填平它,教师除精心指导其巧妙结合外,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另外,教师除了为“下水”而准备外,还要经常练笔,不管什么体裁的都去练习写,能够发表更好。教师的文章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素。那些能见诸铅字的文章基本是能反映生活、有补于社会的,这样,自然地为学生作文社会化起了表率作用。教师在浩如烟海的学生作文中游览,喜怒哀乐都有,但从效益角度计,这不为最佳方法,必须下大功夫去革旧探新。如批改作文可以让学生互改互评,互相推荐;让学生自己谈写作动机与成文经过,由其他同学评析文章得失;教师找出不同类的作文分类评讲,自己导,学生评。这样时多利多,确需教师的红烛精神。不可忽视的是在提高学生作文综合水平的同时,要为培养一届又一届的写作尖子发挥奠基石作用,每个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写作尖子作为教学的追求与实绩。培养写作尖子首先是发现,这些学生往往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有强烈的通过文章服务、改造社会的抱负和使命感,有着较好的语文基础和写作技艺。发现之后要精心栽培,让蓓蕾初绽,越开越艳。从而激励和促进更多的同龄人。培养作文尖子途径多样,可以平时个别指导,可以荐评作文发表,可以辅导参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可见,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到作文社会化,并具有甘当人梯的精神,才能导引学生走作文社会化之路。
中学时代是学生的作文逐渐成熟的时期,因而,作文教学社会化应成为中学作文教学转轨的主要途径,以此改革作文教学,使之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低效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
哈尔滨市木兰县新民镇中学 辛远君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 低效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多年来一直是语文工作者着力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中考学生的作文成绩,不得不让我们认识到,学生作文成绩偏低仍是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曾对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问题一:不重视课外阅读
在一百零八份调查问卷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家长不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他们大多数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课本就能考上学,搞课外阅读是劳民伤财的事;有百分之七十一的学生自己不喜欢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起;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在教师及家长的督促下,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只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问题二: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只凭自己的兴趣,什么时候心情好就读一点,所以他们对课外阅读只能是随心而欲,做不到持之以恒;还有一部分学生,读书只是看热闹,或只是走马观花,不能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做不到下马摘花。问题三:缺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与思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凡人索事从不放在心上。他们不善于从生活中去吸取写作的素材,不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缺少对生活的理解,缺乏在生活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问题四:从教师层面上看,作文教学具有盲目性,不能进行科学的筹划
在对三十五名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教师,对于自己的作文教学心中无数,作文教学只是跟着感觉走,作文指导课无重点,作文训练没有计划,所以导致整个作文教学无目的性,走进了盲目的误区。
问题五:作文教学急功近利,忽视了作文的真实功效。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按着考试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的作文,学生作文写什么,怎么写都要按老师提前的设定进行,学生的写作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根上忽视了作文的根本目的。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效率,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好读、乐读,甚至会以书为友。
1、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符合初中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的课外阅读书籍,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面对茫茫书海,初中生无从把握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所以教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识能力,向学生介绍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故事、有趣的人物形象高度评价所推荐书籍,激发学生的读书动力。
2、通过读书竞赛或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每学期教者可以组织一两次读书答题竞赛或读书报告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让他们获得收获的喜悦。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
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清晰地阐述了广泛阅读的重要。广泛的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现代相当一部分初中生,阅读只讲速度,不讲质量,读过的书很多,收益却很少,纠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圈点批注的习惯,做摘抄的习惯,写读后感及反思的习惯等。根据这些情况,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机地给学生以读书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在阅读过程中勤于积累的习惯,从而提高能力,夯实写作基础。
三、努力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深刻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作的基本前提。怎样让学生拥有丰富的作文材料,新课标已明确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回答《语文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
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勤于观察是关键。但由于生活具有复杂性和多彩性,学生不能一下看透生活的实质,所以,首先只有教者不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景、物、事、人、情、理进行反复认真地观察,才能洞悉生活的实质,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朱自清在写《背影》时,因为对当时父亲过铁道时的每个动作细节都观察得非常认真仔细,所以才使“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场景描写传神传情。其次,对生活的观察要注意目的性,如要表现家乡的变化,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代表家乡变化的人、事、物等。再次,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还在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的材料才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理解了生活的意义,才能写出反映生活实质的优秀作品。如鲁迅先生正是由于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及农民生活贫困日益严重原因的深刻理解,才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故乡》和画面。由此可见,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的两个基本步骤。
四、统筹安排,周密设计,科学训练,提高儿童医院教学效率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把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放在一起编排,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有的内容不符合农村的具体学情,所以致使有些施教者作文教学无论据,陷入了盲目施教的困境。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作文训练既要充分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情的要求。
2、对于初中三年的作文训练,就对所要训练的文体及各种文体所需训练的大约时间、训练目标、训练要求等 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制定出有层次、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计划。
3、每个学期要有具体的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可包括训练文体、训练目标、训练要求、训练内容、训练题目、训练方法及指导方法等。每学期的训练作文都要充分考虑写作主体,做到训练重点突出,训练方法灵活,指导译意风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文通中学作文教学规划方案。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为推进作文教学“精细化”,增强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文通中学作文教学规划方案。各年级作文教学相关要求:七年级:训练形式:1.大作文: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利用好语文阅读课,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充分阅读优秀的美文,敢说话,敢写文章。大作文以写记叙文训练为主。上学期的训练以记事为主,能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事中运用一定的描写和适当的抒情;下学期的训练以写人为主,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2.小作文:以随笔和读书笔记为主,随笔主要记录身边的人和事,也可尝试写景写人的片段训练。读书笔记以摘录精彩的语句和写阅读感悟为主。训练要求1.审题:能勾画圈点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读懂材料和题目的意思。2.立意:准确鲜明,有明确的中心,思想积极健康。3.选材: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中取材,培养学生留意观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意识。4.结构:叙事完整,层次分明,学会首尾呼应。5.语言: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表达自然简洁,力求准确使用标点符号。6.书写:字迹清楚,笔画工整。7.数量:每学期大作不少于6篇,能在45分钟内完成550字的作文。小作每周一次。读书笔记每周400字。训练规划上学期系列训练一:有感而发,写触动心灵的一件事,写出独特的感受。系列训练二: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的感受。系列训练三:从生活中找米,选择有意义的事,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系列训练四: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在叙事中有适当的景物描写。系列训练五:写一件事,写清过程,有适当的景物描写。系列训练六:写一件事,写清过程,学习用抒情议论的方法点明中心。下学期系列训练七:写出人物的特点,要求观察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个性,规划方案《文通中学作文教学规划方案》。系列训练八:通过两件或三件事写一个人,要求线索清楚。系列训练九:写一位亲人或老师同学,抒发真挚的感情。系列训练十:走向社区,关注社会,写一个普通劳动者。系列训练十一:记叙一次集体活动,尝试通过场面描写来写活动中的人。系列训练十二:选择最感兴趣的人和事自由作文。八年级训练形式1.大作文: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经典美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通过系列训练,使学生会说话,会写文章。上学期的训练以写人为主,要求学生在写人中有适当的景物描写,有适当的议论抒情;下学期的训练以记事为主,要在写事中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从而能写比较生动的记叙文。2.小作文:以随笔和读书笔记为主。随笔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能对人和事作个性化的评价,能适当地改写、仿写和续写;写简单的演讲稿;进行2-3次简单的议论文训练。读书笔记主要摘录经典的语句,对精彩的片段能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赏析。训练要求1.审题:准确解读作文材料和标题,把握主旨,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2.立意:准确深刻,学会深化文章的中心。3.选材:力求新颖,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4.结构:合理安排材料的详略,学习过渡和照应。5.语言:语言生动形象,表达连贯自然,有真情实感。6.书写:字迹清晰,笔画流畅,卷面整洁美观。7.数量:每学期大作不少于6篇,能在45分钟内完成600字的作文。小作每周一次。读书笔记每周400字。训练规划上学期系列训练一:选择新颖的材料,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系列训练二: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的记叙;系列训练三:合理安排记叙的顺序;系列训练四: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写一篇参观游览的文章;系列训练五: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系列训练六:记叙文综合训练;下学期系列训练七: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学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系列训练八:写简单的议论文,能围绕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系列训练九:要求简单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系列训练十:写人记事突出中心;系列训练十一: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系列训练十二:写简短的演讲稿;九年级训练目标:1.大作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优秀的美文,经典的范文语文教材的文章,通过系列训练,使学生想说话,想写文章。主要训练学生写复杂的记叙文,写清楚对人或事物的感情变化过程,表达自己对人或事独特的见解和感受,针对中考进行有侧重的训练。2.小作文:以随笔和读书笔记为主。随笔: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命题写作,也可以自命题写作;写读后感;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片段,写阅读感悟,作必要的点评赏析。训练要求:1.审题:准确解读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2.立意:新颖深刻,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3.选材:准确、深刻、新颖;4.结构: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力求严谨;5.语言:流畅简洁,生动形象;6.书写:整洁,书写规范、工整;所有学生都要卷面整洁,书写美观。7.数量:每学期大作不少于6篇,能在45分钟内完成650字的作文。小作每周一次。读书笔记每周400字。训练规划上学期系列训练一:作文的选材选材有新意而不落俗套,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精神的材料来写,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系列训练二:作文的立意中心明确,立意新颖,有深度,从熟悉的材料中写出新意,鼓励创新的文章,能多角度思考。系列训练三:作文的构思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方法,精巧构思。系列训练四:文章的开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好较优秀的作文,精心设计开头;通过范文指导和专项训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几类开头的方法。系列训练五:文章的结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好较优秀的作文,精心设计结尾;通过范文指导和专项训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几类结尾的方法。系列训练六:语言流畅简洁,生动形象作文语言力求达到语言通畅优美,用语准确,简洁得体的目标;能运用使作文语言流畅简洁的的一些技巧,使语言生动形象。下学期系列训练七:写出切题的文章系列训练八:写出文体规范的文章系列训练九:写出语言鲜活的文章系列训练十:写出细节生动的文章系列训练十一:写出形式新颖的文章系列训练十二:写出亮点突出的文章作文的布置、批改及评价1.作文的布置:(1)每学期每班级大作文不少于6篇。(2)随笔每周一次;读书笔记每周400字2.作文的批改:(1)大作文:每次大作文精批不少于学生数的三分之一,每生每学期精批的作文不少于2篇,提倡学生互批作文,篇目不超过2篇,余略批。作文批改要有批改记录。记录清楚学生作文的成功和不足,具体到人。作文批改符号要规范。指导学生批改作文时,要有具体的指导意见。(2)小作文:通过打等第或学生互查互批的形式进行略批。3.作文的评价:(1)对优秀作文在班级进行交流;(2)有条件的班级和年级须建立“美文仓库”,编辑印刷《美文选萃》,展现学生作文的优秀成果。“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一、做好本班学生作文水平摸底工作, 制订翔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开学之初, 教师首先摸清本班学生的作文实际水平, 然后制订班级的作文计划, 并认真地备好作文教学课。在实际调查中, 要有两种不同文体的考查, 还要有命题作文, 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字数。同时明确告诉学生, 本次调查只是作摸底之用, 以便老师制订作文教学相关计划, 大家不要抄袭, 或大篇幅模仿和借用。因为在作文训练中, 端正作文学风很重要。俗话说:“文品如人品。”端正的文风不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制订有效、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而且还是作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加强作文前审题、选材、拟题、立意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指导
近些年来, 各省的中考中, 话题作文占比重很大。学生在遇到这种作文题目时, 经常是先成文, 再拟题, 或者干脆把有关话题的文字当做题目。在选材上过于粗糙, 不太注意详略得当。结构上基本是“三段式”, 甚至是“一块板”, 缺少结构上的新意。现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外, 还要对题目选定、题材、结构等方面给学生以认真和耐心的指导。因为只有弄清题意, 作文才不可能脱离题目的本意和要求, 这样立意才能做到准、新。例如, 要写一篇话题为“财富”的作文, 教师指导学生时, 就要告诉他们所谓“财富”含义是很宽泛的, 但其中“精神”财富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创造其他价值的源泉, 无论是拟题还是在选材上, 不应落入单纯“物质财富”的俗套。结构上可以采用“反弹琵琶”或“反衬”等方法, 形式上可以总分式、排比式或并列式。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们拟定的题目五花八门, 但都符合要求。比如, 《亲情就是财富》《做个富翁很容易》《给我十年》等。所选题材有关于亲情、友情、自然的馈赠, 心灵感悟等, 不拘一格, 但都能围绕题目。学生能够以独有的视角认识生活中不同的“财富”, 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平常中见新奇, 所写文章内容丰富、立意新颖, 这就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也是学生敢于尝试的结果。
三、作文反馈要讲究时效性、评价要多元化
教师评价应力求客观。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 对作文不感兴趣, 很大方面的原因就是作文的成就感不突出。在作文教学中, 因为批改作文既费工又费力, 所以有的教师就出现学生一篇作文交上去, 经常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都不发回来的现象。学生们不能及时收到老师的反馈信息, 等到把作文本终于发下来时, 学生的兴趣早就没有了, 何况有些教师批语仅仅是简单的“阅”字, 或者是寥寥几句套话, 学生不明白老师说什么, 也懒得去看。所以教师批改作文必须要及时。而且批改之后, 不一定把自己的作文就发给自己,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别人的作文吸取经验, 通过比较进行思考和更新。以前我曾经对那些离题内容采用直接说“离题了”或“这与题目无关, 删掉”的形式。而今我是多批少改, 多迁就, 少删除。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也是作文批改时的基本原则。我把那些写离题的同学找来, 对他们说, 你的作文重新取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和你的内容相符, 然后给他中肯的评价。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尽量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可能其审题立意不太好, 但语句通顺, 无错别字同样可以成为亮点。内容偏离主题了, 但题目拟得好, 就可以在题目地方给个好评。这样, 学生就有了成就感, 那么写作兴趣就随之产生了。另外评语要通俗易懂, 少用专业术语, 而且要细致, 不简单武断, 更不要拖沓冗长。学生耳濡目染, 就会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让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
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是作文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到感受和真实体验。要多视角地观察生活、发掘生活的精彩。这些都告诉我们, 真情实感是中学作文的基本要求, 素材要贴近于生活, 如果没有主动地观察和思考, 学生就不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更谈不上切身的体验了。在该阶段, 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虽然还不成熟, 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发现, 不思考就没有体会。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为学生提供了深厚的写作背景和源源不断的源泉。当然学生要以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去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从而把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写出来。
教师还要特别关心和保护学生们平时练笔时记录的真实情感, 批阅的文字要多给予肯定和引导, 要求学生打开心扉, 睁开慧眼, 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且要端正心态, 既要以多个视角去观察和发掘多彩的生活, 又要注意体现积极的主流, 避免厌世等消极情绪的出现。当我发现有好文章时, 一定会亲自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如一位同学在一次练笔时写了父亲外出打工前夜的事情, 利用文字充分表现出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喜爱和牵挂。在班上我把这篇文章朗读出来, 让其他同学去体会如何作文与做人, 收到了多重效果。
另外, 阅读课外书是学生们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对现有教材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材料, 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有计划地认真阅读, 而且我们每周还开设一节读书课,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去积累写作素材, 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培养对文学的感情。同时我们还开展读书讨论会, 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交流读书心得, 鼓励他们从书中去求知探宝, 在阅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开阔思维。
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改变思想, 积极进行大胆的作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各学校也应将作文教学作为一项全局性的任务抓好抓实, 提高教师的认识, 并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做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情感;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21-01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的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提起中学生作文,社会上颇多批评,普遍认为“写作水平低”、“不会写东西”。作文难教、学生难写、作文教学少慢差,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热爱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是作文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训诫话语。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然而,究竟何为“生活”?怎样发现“生活”?这些更具体、重要的问题却一直被各种技巧花样和空洞套话所淹没了。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生活是写作的宝库,生活中有喜怒哀乐,看到听到很多的大事或小事,文章只有写出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中学生的生活空间虽然比不上成年人那么丰富,但是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果能真实地把发生在自己“世界”的故事写出来,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感染,领略到一个别样的“世界”:不同的家庭成员,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不同思考……这些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往往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生活,因其显得“陌生”,才“活”起来;生动,因其显得“陌生”,才“动”起来,这样的作文才切中了“美”的精髓。
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对好作文的评析不能仅停留于生动形象、语言简练、比喻贴切等这些大而化之的空洞言辞。教师应具备文本细读、“文心雕龙”的能力和眼光,及时捕捉、保护、发散学生的感性灵光,将精彩的字、词、句拿来作深入分析和品味。让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对它们的妙处真正有所会心,认识到原来自己天然就具备“生动形象”的资质,不必再在“装高深”“伪深刻”的泥淖中徘徊。这样学生作文里的生活世界之门就真正敞开了。
富有“真情实感”,是在作文训练之初就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情感之“真”,是评价一切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作文要把自己眼中所看、心中所想的东西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他(她)的人格、个性、思想、情感,感受到他(她)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他(她)的价值觀念和理想追求。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呼唤真性情,倡扬人文精神的回归,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沉浸在感动的海洋之中。一篇作文,故事可以编造,人物可以虚构,但它给人的情感洗礼必须是真挚的,否则就会令人生厌。然而,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真情已大量流失,“为文而造情”的现象十分普遍。“复制”情感的套作将人最宝贵的东西——情感给淹没了。语文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苏醒和保护情感神经呢?我们认为,关键还是要回到生活本身。注意养成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让学生在切切实实的生活中,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真正交往中去经受喜怒哀乐、人伦情理。痛,要痛得彻底;喜,要喜得无羁。在情感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中,将情感的神经“惊醒”,真正拓展开情感生活的疆域。当情感的世界被打开,离“为情而造文”的理想境界也就不远了。
【[中学作文]作文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09-20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10-18
浅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10-05
中学生作文兴趣与情感的培养论文01-19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12-15
见闻中学作文06-27
中学语文作文11-01
中学作文:珍惜现在12-24
中学生作文材料06-28
我们中学生作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