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教学整合初探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聋校数学教学整合初探(精选8篇)

聋校数学教学整合初探 篇1

内容提要: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聋校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趋向形象直观,多媒体特有的直观性和科学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色彩鲜明的动态视频,灵活便捷的交互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多媒体优势,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 聋校 数学 多媒体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精彩。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作指导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应努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聋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激发聋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为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开创一条新路。下面就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发挥多媒体优势,优化教学过程

面临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成果,已刻不容缓。多媒体技术将以往的电教手段集于一身,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感受,在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分解和综合,使教学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更好地体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要求,同时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无法用常规的度量方式来讲解,只能进行若干等份分割后的近似推理,这对于缺乏语言逻辑思维的聋生来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常规教学时,最难的是将圆的二等份、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分别用手摆给学生看,这不仅费时费力,又不甚科学,常常搞得教师手忙脚乱,学生难以理解,造成教学程序繁琐。节奏松散,学生思维过程不连贯,对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把公式推导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良好的交互性,提高课堂练习效果

形式多样的强化训练,是促使聋生知识内化,帮助聋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获得技能的重要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巩固练习,一改聋生传统的练习模式,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可以让聋生自己及时了解练习的结果,接受电脑的鼓励,从而大大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为使聋生对应用题的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刻,我用课件制作美丽的场景,先让聋生用语言表述:草地上有7只羊,又跑来了5只,现在有几只?然后把表述的内容打乱顺序,让聋生把它们移到画好的表格内。当聋生移动正确时,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出现一个可爱的夸奖动画形象,:“你真棒!”而当聋生移错时,低沉的音乐声中,走出一个丑陋的动画形象,:“请再试一次!”成功的聋生雀跃欢呼,失利的聋生不甘服输,接着努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练习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操作的便捷性,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充分利用则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聋生由于缺乏声音的刺激,语言交流特别困难,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那些语言不易描述、聋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巩固练习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不高。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便捷性,却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增加课堂容量。主要表现在:(1)多媒体教学操作简便,教师直接用鼠标点击,不到一秒钟即可,减少了板书次数。(2)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使教学重点、难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3)多媒体教学趣味生动,能吸引聋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时间效率。(4)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形式,可以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进行大量的巩固训练,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5)多媒体教学一步一个环节,前后次序不会出错,有助于教师保持平静心态,合理安排时间。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能力

多媒体教学将图像、色彩、声音、文字、录像、动画融为一体,通过逼真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静结合的场景,将聋生带进了一个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知识世界,极大地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聋生思维能力,增强了聋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1]”数学课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尤其是对于抽象思维能力非常缓慢的聋生来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就会感到枯燥的乏味。因此,我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在教学中运用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让聋生对陌生的对象有清晰直观的认识,使一些枯燥的、难懂的数学问题变得形式活泼,充满情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演示情境——屏幕上小兔和小猴各开着一辆赛车准备比赛,小兔开的是一辆车轮是圆形的车,小猴开的是一辆车轮是三角形的车,我问学生:你们猜一猜,小兔和小猴它们谁能取胜?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想法。随着一声枪声比赛开始,小兔开的车快速向前行驶,而顽皮的小猴开的车在马路上不停的上下颠簸,象个乌龟在路上慢慢地爬行。这是怎么回事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举手发言。这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聋生们处于渴望求知,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为后面探究新知识的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提供丰富表象,发展聋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在语言的刺激下进行的。而聋生由于生理缺陷,语言的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大力发展聋生的语言,才能促使聋生的思维得到较高程度的开发。聋生存在着认识事物与形成相应语言的脱节,影响了聋生的思维发展,给数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补偿这种生理原因带来的缺陷,使聋生真正掌握语言思维这个工具,必须启发聋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唤醒大脑储存的表象,完成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不管教师的手语表达能力有多强,有限的手势语很难让聋生将语言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一过程。多媒体课件为聋生提供了鲜明的直观表象,并与语言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通过逼真、有趣的画面过渡到用语言概括、表达,是一条发展语言的有效途径。

(三)展示问题内涵,提高聋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聋生语言发展受阻,抽象思维难以形成,解答应用题时,常常生搬硬套,加、减、乘、除乱猜,不能独立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揭示问题的内涵,让聋生亲自体验整个认知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学生理解了两人行走的路程和就是两人之间的距离后,很快就想出了先求两人各自走了多少再加起来的解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继续思考,此问题的内涵,设计线段图动画演示两人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过程。点击一次,两人同时运动一分钟,就是一个“速度和”,点击四次后两人相遇,即他们走了4个这样的“速度和”。聋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相遇问题中“速度和×时间=路程”的简便方法。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不仅认识了相遇解释为“碰头”的表层内涵,而且又领悟了其深层结构的运算联系,学生的定式思维得以突破,促进了思维向灵活性与广阔性的伸展。

(四)拓宽想象空间,培养聋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教学能拓宽学生的视觉空间、想象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电脑屏幕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四份的圆,教师随意点击鼠标,显示其中的任何一份都表示1/4,然后学生又看到将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任意几份都表示几分之几。在学生正确理解分数的内涵后,教师要求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涂色表示它的3/4。学生受到多媒体的启发,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他们有的横折、有的竖折、有的对边折、有的对角折。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知识活用,增强了创新意识,学会了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力求做到“四不”

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有在“不可替代”的情况下,才有使用价值。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让聋生很好掌握的内容,就没有必要非得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而对那些较抽象、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聋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有必要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不顾实际教学需要,过多地、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代替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不能“以辅代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强调的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它只能作为知识的载休,而知识的传授只能由人来完成,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对反馈信息的迅速反应、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等,是任何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是要明确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切不可让多媒体辅助教学喧宾夺主——组织教学。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单纯地操作机器,以免造成“教师围着电脑转,聋生瞪着眼睛看”的不良现象。

(三)不能过分追求表现形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创设了幻灯、投影、录像所不能及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过分追求表现形式,无疑会对聋生的注意力产生极大的干扰。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把经济、实用,符合聋生实际,确实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出发点。

(四)不能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忽略学生思维训练

如果只是简单的以生动形象的图像作用于聋生的视觉,容易使聋生对图像产生依赖性养成思维惰性,过分地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势必会影响聋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聋生思维产生飞跃。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在努力调动聋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充分顾及到聋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总之,在聋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聋生已有知识基础等多方面情况,将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合理、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变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使聋生充分理解、掌握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必将成为今后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精心地组织和设计,并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课堂效率必将得到最优化,课堂教学必将更精彩。

参考文献:

聋校数学教学整合初探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聋校教学,整合

如何做好教与学、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聋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直接关系到聋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信息技术与聋校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值得研究, 2011年我校申报了县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聋校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经过两年的研究, 已经成功结题。

一、认真剖析得出了本课题研究价值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它与传统的聋校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 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现代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已使得聋生学习的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在聋校教学中的充分应用, 不仅在开发聋校的教学资源, 拓宽聋生学习渠道, 改进聋生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且充分地发挥了聋生在视觉上的优势, 使耳聋学生的生理缺陷及由此带来的学习障碍得以补偿与疏通。

二、反复研究设定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聋校教学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总结并形成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聋校教学资源整合的方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建立聋校整合教学资源, 并将整合的资源积极地应用于聋校的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真正发展聋生的各种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认识聋校整合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对聋校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使特殊教育教师与聋生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 确实改变聋生学习的方式, 全面提高聋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三、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1.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2.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3.信息技术与聋校艺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四、研究制定了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我校实际, 我们采用了学习借鉴、创新实践、分兵突破、整体推进总的研究思路。即学习信息技术与聋校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结合校情、师情、学情因地制宜, 创造性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聋校教学的整合研究, 分层次、分学段突破, 总结经验, 形成策略, 在此基础上在我校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聋校教学整合。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并将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 前期准备 (2011.9—2011.12)

1. 对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并明确分工。

2. 采用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 (主要查阅了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学习了有关理论,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有关资源, 认识聋校整合教学本质, 并对此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聋教育聋校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 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3. 组建课题组, 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 实施阶段 (2012.1—2013.3)

1. 课题组成员交流前一阶段的学习心得, 统一思想, 明确方向。

2. 调查与研究各聋校的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3. 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 指定三个班级进行课题实验。

4. 对参加课题实验的班级组织成员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的观摩, 并及时进行评价、总结。

5.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集中精力开展6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 总结、鉴定、结题阶段 (2013.4—2013.9)

1. 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2.教师优秀课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3.优秀教学课件集展示。4.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5. 举办课题研究成果鉴定活动, 向上级申请结题。

五、研究本课题的成果分析

经过两年的认真学习研究, 特别是最近一年的努力实践与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一) 课题常规成果

1. 课题研究报告。2.论文集。3.案例、反思集。4.优秀教学软件和优课光盘。

(二) 课题特色成果

1. 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我们的整合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并结合各类学科教学特点, 进行深化与发展, 经过实践的验证与修改完善, 我们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基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操作中, 将研究切口落在“探究性”上, 突出了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四个主变量形成的教学程序和结构的设计。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们把构成和表现某个学科问题的各种层面元素用软件工具制成一个或多个课件, 通过在电脑平台构建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下, 由教师或学生对各元素进行有序的控制操作, 通过各种情境的变换, 以学生协作学习的方式, 去观察问题、验证结论、去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 从而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整合, 并对操作要点、程序、实施策略、评价指标和方法手段等评价体系作了研究和实践, 由此形成了各类“整合”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将学习内容立足于教学内容, 以课堂教学中的某知识点作为生长点,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学科问题的深入探讨, 或是从学科的角度与生活的某些关联问题进行研究, 它立足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或是跳出教材。

研究的三类学科内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不完全相同, 但从目前我们学校教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分析, 它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的。所以, 得出多媒体情境创设激趣—班班通网络系统关联所需教学资源——引导运用网络系统解疑—电子板书——练习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2. 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聋校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聋校语文、数学、艺术三大课程的特点, 我们经过实验、探索、总结出了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演示型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双主协作探究模式

数学: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艺术:自主学习网络教学模式、信息加工网络模式、协同合作网络教学模式。

3. 形成了以“目标一过程一效果”三维评价标准。

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目的的前提和依据是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特点。为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我们在对原有的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基本维度, 即以“目标一过程一效果”三维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整合课程的授课质量。

4. 提升了聋生学习兴趣、扩充了学习途径, 优化了思维方式。

新型模式的实施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聋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新型模式教学中, 聋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有了增强;课堂有意注意率整一节课40分钟里面都比较高 (最低为8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促进了聋生数字化学习, 发展聋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聋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开辟广阔的学习渠道, 掌握新的学习武器, 补偿了聋生从听觉器官获取信息的缺陷。聋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通过“自主分析”和“协作探究”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理解, 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 能更容易地激活并灵活地利用这种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通过合作和沟通, 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5. 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两年的研究后我们发现, 教师现代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得到了较好地体现。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并科学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使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活动有效、小组交流深入, 教学效果良好。教师信息技术操作熟练, 计算机软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以及网络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 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 成为教师有效指导聋生学习的工具。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自然和谐地融合起来。

6. 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聋生终身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努力激发聋生学习兴趣、使之易于接受学习内容,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提高课堂效率, 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 使聋生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与方法, 达到了培养聋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7. 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两年来, 我们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积极探讨本课题的意义和思路, 多次到兄弟学校取经、交流, 参加渝东南片区说课大赛1次, 取得了市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参加了县级观摩课1次, 1位教师上了观摩课, 得到了专家同行的好评。1位教师还参加了国家信息技术资源制作大赛;学校还积极组织了两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比赛, 参研教师都上了示范课, 在观摩课后和交流会上, 我校全体参研教师相互交流为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8. 通过建章立制, 保证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的顺利进行, 促使教师在整合实践中转变观念。

为了使教师们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与研究课题的重要性, 学校不仅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更是及时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保证了全体教师以积极的姿态, 认真的态度投入教科研工作。

六、我们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聋校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 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信息技术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 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 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 切实扭转不利局面, 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对每一个教师而言, 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 都是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师必将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网”.

聋校数学教学演示技能初探 篇3

关键词:聋童;数学教学;教学演示;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5

教学演示又称演示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配合讲授或谈话,向学生演示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以此说明或印证所讲授的知识的教学活动方式。演示是一种常用的、需要与讲授、谈话等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它用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性的实验等,将教学内容涉及的重要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目的是说明、印证教学内容涉及的重要事物,促进学生的理解或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发展聋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聋校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对聋童更有重要的意义。

一、聋校数学教学演示的意义

教学演示是直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落实“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规律和直观教学原则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基本措施。聋校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本方法有演示和形象化讲述两种。由于聋生听觉障碍,以及手语表达很受局限,而演示具有逼真性、鲜明性、深刻性、可感性强等特点,其在丰富聋生感性认识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聋校数学教学中运用演示呈现进行教学,可以展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聋生形成科学概念,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二、聋校数学教学演示的基本程序

教学演示有许多类型。任何类型的演示都有一个过程。聋校数学教学演示的过程一般是从聋生做好观察的心理准备开始,结束于对聋生理解的核查,其间经过出示演示对象、指导观察、揭示重点等几个步骤。这就形成了聋校数学教学演示的基本程序:

(一)让聋生做好心理准备

在进行演示前先向聋生说明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怎样观察及观察中应思考的问题,使聋生处于观察的心理状态。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需通过教具或课件进行演示。

(二)出示演示对象

教师紧跟着上一步,按照操作规范将演示的对象呈现出来。如果演示的对象较小,是巡回演示还是分组观察,要事先做出计划。

(三)介绍演示对象

在引导聋生观察前,要向聋生介绍所演示对象的特点或结构组成。如果是实验演示,要向聋生介绍使用哪些仪器,仪器如何安装以及如何操作等。如教学等式概念时,使用到天平,聋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天平这种仪器,教师就需要在实验进行前,简单介绍天平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四)指导观察

在进行演示时,要注意演示的重点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聋生观察、思考想象与本质间的联系。如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的演示,要指导聋生思考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所含面积单位数正好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所含长度单位数的乘积,从而进一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乘积。

(五)提示要点

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聋生的观察,都是对现象、过程等的具体了解。在这些现象、过程中,哪一方面或几方面是重要的或本质的,讲解、或观察后教师要画龙点睛地指出来,以使聋生进一步理解观察的目的意义,抓住要点,掌握知识。

(六)理解核查

通过以上的几步,教师最后还需要对聋生进行核查,即获得教学反馈。通过提问等活动,检查聋生是否理解了所观察到的现象,掌握了现象中所反映出的知识。

三、聋校数学教学演示的基本要求

实践中,虽然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教学内容目的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演示时机和方法,但有些共同的要求是需要教师在演示时遵守和注意的。

(一)教学演示目的明确,讲求实效

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聋生的认知特点对是否进行演示、演示什么、如何演示等作出决断。演示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演示过程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演示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演示而演示。单纯地为激发学生兴趣而演示的做法也不可取。

(二)备好演示物,恰当地选用演示类型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情况下都应该做一下预演。选择演示类型应考虑四种因素:一是聋生的认知特点;二是教学内容的特点;三是时间因素(占用时间不宜太长);四是便利条件,即学校的客观条件。聋校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演示类型有实物和模型演示、挂图演示、幻灯及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演示等。

(三)演示物应有适宜的尺寸,摆放位置要恰当

为保证聋生能看清演示物,要注意演示材料的大小。过小的材料应进行分组演示或用实物投影器放大;过大不能在课上演示的,应在课下组织学生观察。如面积单位的认识,平方厘米应分组演示,公顷应组织聋生课后观察。

(四)对演示物的指示要确切

为了使聋生看清讲解的位置,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要用教鞭指示。指示位置要确切,把点、线、面充分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

(五)把握好演示时机

教师应根据聋生的学习心理和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当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把握好演示时机,适时进行教学演示。

一般来说,聋校数学教学演示时机有以下几种:

1、离散时机。上课指示信号出现后,学生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心情还处于观望、等待的离散状态。此时适机出示教具进行演示,有利于及时集中聋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渴求时机。即在聋生求知欲望强烈时出示教具,进行演示。这时聋生观察认真,效果好。

3、疑难时机。即在教学难点、重点处出示直观教具进行演示。这有利于发挥演示的化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的作用。

4、升华时机。即在对具体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上升为抽象知识时进行演示。

5、欲试时机。即在聋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后,有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的意图时,进行演示,意在对聋生进行观察,运用知识的指导。

6、懈怠时机。即在聋生注意力开始分散、不易集中之时进行演示。聋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在中高年级也不过20~25分钟。在聋生疲劳时进行演示,能使聋生大脑再次兴奋起来,激发起其继续学习的兴趣。

(六)演示要与语言(手语)讲解紧密结合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初探 篇4

摘 要:通过单元整合教学,注重“整合优化”,系统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学习,获取并整理信息,形成系?y的语文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单元整组;整合教学;策略探究

整合教学通过教师在一定教学时间内指导学生共同阅读有关联性的多篇文章,是基于文本学习的一种阅读材料的形态。整合教学既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织模式,又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整合教材,拓展课外,立足于教材又与生活链接。其目的不仅是为提升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数量,更注重学生在多篇多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的建构。

如何增加阅读的数量,提高阅读的速度,强化阅读的主体,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多,更快,更乐,更深,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整合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

单元整合教学注重“整合优化”,是按一定主题,系统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学习,获取并整理信息,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整合教学使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语文教师面对一篇文章的可教点很多,很复杂,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确,模模糊糊一大片,而单元整合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材教学目标不明确的局面。当我们以整合教学的取向俯瞰单元中的一篇篇教材时,一个个教学训练点就会很清楚地显现出来。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心中会更加清晰,精选的教学内容会更加合理。

2.整合教学有利于当前课程改革的推进。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相关内容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富有吸引学生参与的魅力。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合教学着眼于学科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更多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

3.整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课程整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喜悦,这源自于老师对学习内容的重新设计。

因此,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结合整合教学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行单元整合教学的策略探究,为更好地实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打下理论基础。

二、整合教学的策略探究

立足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删繁就简,把一单元读薄,感受最精妙的语言,以求达到简单化、艺术化、精良化与高效化。

策略一:话题型单元的整合

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以“童年?成长”为话题,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儿童诗两首》和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教学内容。深入解读整组教材后,我对文本内容进行如下整合教学:

1.第一组教材《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感悟写法。重点研读精读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祖父的园子》,在简单交流中领悟作者通过对“祖父园子”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对比两篇课文写法上的异同,迁移学法。

2.第二组教材《古诗词三首》《儿童诗两首》,运用写法。重点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运用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牧童》《舟过安仁》,领略“牧童”“渔童”“顽童”的生活情趣。学生自学《儿童诗两首》,比较现代诗与古诗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点,尝试儿童诗创作《我想》或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镜头来仿写。其中,在比较现代诗与古诗不同时有一个环节:感兴趣的学生尝试把现代诗《儿童诗两首》改写成古诗,结果学生兴趣很浓,个个摩肩擦掌,改出了好多“古诗”,这就是整合教学带来的灵动课堂。

3.第三组教材《童年的发现》“交流平台”,抒写“我的童年”。以“发现”为切入口学习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为习作《童年趣事》做准备。在整合教学中学生有了一些美词妙句的积累,有了表达方法的积淀,有了饱满的情感欲望,抒写“童年趣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策略二:主题型单元的整合

人教版教材每组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当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照,比照参读,辨析评价,从中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律,有效发展语文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串联起《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

从上面表格,我们发现单元内容上,要求我们整体把握编者意图:从诗人、领袖、普通父亲等多重身份认识毛泽东,全面了解毛泽东。文体特色上,确定阅读训练点:感悟诗歌的凝练,报道文体的真实,记叙文体的朴实。言语形式上,甄选能力习得点:有序描写场面;选取生活琐事,通过细节与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品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把它们链接在一起开展教学。

策略三:单一文体单元的整合

四上第三单元四篇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都是童话故事,细读了课文,我发现这四篇课文的共性特点十分明显。首先,四篇童话的形象都很单纯。其次,四篇童话的情节都比较曲折。第三个共同点是这四篇童话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最后,想象丰富是所有童话的最根本的特点,就相当于金字塔的底部。

四篇童话的共性特点多,所以非常便利把四篇课文组合在一起整体教学,可以一篇童话精读为主,带出其他三篇,让学生综合童话的写法特点,学习写童话。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初探_2 篇5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和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符合新课改精神,符合初中生学习特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教师;学生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材中的知识和及拓展的内容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使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师轻松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九年级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我多年任教的化学教学中,来自农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喜欢新鲜事物如多媒体的使用等现代化教学模式,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培养九年级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

初中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其中具体的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保持浓厚的兴趣下和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等信息技术呈现形象直观的图文和声音,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同时提出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比如在授新课前播放相关的录像,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听享受,让学生产生兴趣;或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展示实验的标准操作步骤及仪器正确使用的动画,以供学生借鉴。再比如在有关“铁”的教学中,展示从网络中搜索到的用铁的历史、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等图片,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无不需要实践的锻炼。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帮助创建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我们常利用信息技术具有的对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编辑能力,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到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构造、电子的得失等,借助多媒体和网

络技术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传统教学只靠口述或演示实验的弊端,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进而能为化学教学发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将得到一次升华。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可能,而且能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在课堂上展示利用网络搜集到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能够吸引学生适当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兴趣;在课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主动地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认识的提高;有助于促使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已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巧用活用信息技术。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化学实验的演示多媒体化,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演示实验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如利用虚拟实验演示现象不明显、易出错误、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电解

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模拟实验,现象就清晰直观地展现于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而有些实验比较危险、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还有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

又如仪器组装实验,本应该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可能将不正确的认为是正确的,若是想要每个学生看一下教师的组装是否正确,往往时间不允许,无法为其找出错误。而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任意组装,若不正确可随时重装,其他同学还可以为其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初中化学在探究设计和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利用图形编辑软件的功能制作有关实验的课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虚拟的仪器组装实验。所有这些在常规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要适当地巧用、活用、选择性地用好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就是要把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关键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聋校数学教学整合初探 篇6

王 燕

(江苏溧阳市强埠初级中学)

摘 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写作是阅读教学的延伸与深化,是语言学习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一个质的转变,拟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探究阅读与写作相整合的教学,从而实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写作;整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与写作的整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阅读与写作的现状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偏离主题现象严重;文章词语贫乏,语言素材不丰富,句子意识差;表达不得体,结构单一,缺少连贯性, 篇章意识差等问题。显然,写作已成了英语教学的“老大难问题”。

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量小和阅读面窄,造成词汇量小,写作语言素材贫乏,影响了语感的形成,用英语写作时常常出现中国式英语的句子;学生良好的阅读策略与写作策略的缺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阅读与写作整合,可以起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中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阅读能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同样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阅读的水平。简诺泡罗斯(Janopoulos,1986)所做的一个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一个语言学习者的阅读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三、英语阅读与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译林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4 Finding your way (Reading)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本单元的话题是“Finding your way”,如何正确地向他人指引道路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更是本单元的重点。为能降低学生最后task的写作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进而从根本实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在依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写作特点,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相整合的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Step1.Pre-reading

这个过程包括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

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及兴趣。

1.Lead in the topic “A trip to the zoo” by listening to a song.

通过课前的歌曲“爸爸去哪儿”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堂课,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Present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with the help of the map.

再通过呈现一幅自己去动物园的图片展开教学,直奔本节课主题“A trip to the zoo”。图片导入可以让学生直接生动地学习了giraffe,forest,sound及指路用语walk along the road,go straight on,cross the bridge等词语,降低了学生对话阅读的难度,从而完成了对学生的第一次语言输入。

Step2.While-reading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技能。

1.略读能力(Skimming)

即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可以通过浏览文章的标题、图片、首段、末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了解文章的大意。

Go through the passage and circle the different animals mentioned in it.

设计此任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快速扫读,了解动物园所见动物,也同时为接下来的Scanning阅读埋下伏笔。此项任务并不难,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心。

2.查读能力(Scanning)

教师可以根据某个线索(时间、地点、数字、人物),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快速阅读,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到特定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

(1)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match the animals with their correct positions.

(2)Complete the map of Sunshine Zoo on the exercise paper.

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并提高阅读技巧,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文章出现的动物及他们所处的位置有更清晰的认识。

3.细节能力(Detailed reading)

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来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细节的掌握,如True or False;Ask and answer;Fill in the blanks等形式。

(1)Read para1 and do T or F.

(2)Read Para 2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3)Read Para 3 and try to fill in the table.

(4)Read Para 4 and answer two questions.

设计Detailed reading部分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文本阅读处理,二是为读后活动作铺垫。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这有利于他们在做导游指路时自然运用指路用语。

本节课中Skimming,Scanning,Detailed reading等活动的设计,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也为下面的写作进行了第二次语言输入。

Step3.Post-reading

写作阶段是阅读后的延伸阶段,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进行了有效阅读后,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写作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Have a group competition――“To be the best guide”

(Talk about the animals and the routes in Sunshine Zoo)

此活动的目的旨在加强对课文内容巩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鼓励小组学生间互相交流,根据自己所需对所学语言进行筛选,重组,进行第一次的语言输出。此时,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帮助监督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充分表达自我。

2.Writing:Show the way to my school

阅读与写作相整合的写作不同于task写作教学,由于时间关系,阅读与写作教学相整合的写作只能是围绕主题写上几句简短精练的句子,从而实现语言的第二次输出。

总之,学生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而写作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实施阅读与写作整合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巧妙地挖掘教材的写作点,指导学生对文章 篇章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本领运用到写作中。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最终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熟练地运用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爱利。浅谈初中英语范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J]。中小学教学研究,(07)。

聋校数学教学整合初探 篇7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人才标准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现在的职劳教学不应仅是对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以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并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聋校职劳课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为基础

1. 立足学校职劳课, 为残疾学生终生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

拥有一技之长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随着聋哑学生年龄的增长, 对所学专业和就业的认识也会逐渐清晰、迫切起来。学校结合社会需求开好职劳课, 教师多动脑筋上好职劳课, 才会为学生铺设平坦的就业之路。我校的毕业生李辉同学就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开设了网店。尤其需要说明的是, 他在自己的专业实践中, 把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融入其中,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层次, 给自己带来更高的收入。这也就使得在校学生认识到现在所学的专业的重要性, 坚定了他们学习专业和信息技术的信心, 推动了学习目标的不断前进。

2.着眼未来, 注重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培养

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的天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聋生和正常人一样, 都有创新能力, 他们是创造的主体;不同的是存在着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聋校的创新不是形成新成果, 而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知识质疑, 善于发现旧知识中蕴藏着的新东西。同时, 尽可能多地为残疾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 从而将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整合, 形成专业技能, 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职劳课中对聋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方法

1.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展示教学, 直观形象启迪思维

要进一步发挥课堂授课的主渠道作用, 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我校职劳教学方式更多地融入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教学展示, 如:利用计算机上美发观摩课, 让学生看美发、盘发的操作过程, 边看边讲解, 并附以大量的彩色图片。一幅幅色彩逼真、造型优美的画面, 使学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此基础上, 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习信息技术, 一方面鼓励他们大胆思维, 大胆尝试。你会看到缕缕散乱的发丝变成了一个个优美的发型, 一种快速、直接、跳跃的东西正从学生的手指间流露出来。这种直观的技术和教学往往就是创新的起点, 更是创新的源泉!

2.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 在实践中激励创新

抓住聋生的好奇心强和好胜心强的特点, 结合聋哑学生超常的观察能力, 在讲上衣“挖兜”一课时, 我们利用现代电脑技术, 制作了Flash动画, 将“挖兜”各个步骤呈现给了学生;然后, 带领学生到工厂观摩, 同时现场操作。在操作进行之前, 老师向大家宣布:看谁能先学会“挖兜”, 就让谁当一次老师, 给大家讲这节课。这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好胜心, 这节课, 同学们格外用心, 课后, 许多同学都能自己完成划、剪、缝、做这些程序, 基本掌握了操作过程。有的同学虽然在某一步骤上和教师不同, 但从效果上看更为别致。对此, 教师对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同学格外加以表扬, 鼓励这种敢于求异的精神。同学们人人当了一回小老师, 好胜心得到了满足, 从而对自己实践得出的知识结论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牢固。

3. 结合社会发展, 开好选好职劳课程

实施创新教育,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聋校的领导。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才需求不断变化, 校领导应把握时代脉搏, 合理开设职劳课。近年来, 我校在原有缝纫、木工的基础上, 花了很大精力, 投入了大量资金, 增设了工美、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用软件如动画设计、美容美发、装潢等几个专业, 培训专业教师数名。

专业门类增多了, 就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前几年我校就实行了八年级学生专业分流制度,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 选择木工、缝纫、美容美发、计算机、美术和装潢等专业。这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大大增加了, 去年的毕业生中男生就业率100%, 女生就业率96%, 总就业率达98%。

聋校数学教学整合初探 篇8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教学质量

一、新形势下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及其文明程度的窗口,而不是可有可无或施舍。同时人们的观念与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认为特殊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同样有权利获得相等的教育。知识不一定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没知识一定改变不了他们。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特殊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要实现中国的伟大复新就应该加强特殊教育的投入和建设,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更好的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从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说特殊教育迎来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二、聋校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聋校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肩负着培养特教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能力和正确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的任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学习语文对于特教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他们大部分是一出生就没有了听力,对语言没有任何的接触,手语是他们平时的交流方式。让他们写一个最简单的句子都写不出来,如:“谁喜欢吃什么。”的句式。就一个简单的句子对他们来说确是很困难的。他们对语法、词汇、句子等都不理解。首先,掌握语言文字,是使聋生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其次,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再次,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特教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可见语文教学在特教学校中教学的重要性,掌握了语文知识,聋生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常人进行交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初步的看(听)话、说话能力和阅读、作文能力”,意思是向学生进行最基础的语言文字教学,一方面进行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教学,另一方面使他们具有看(听)、说、读、的初步能力。前者是基础知识教学任务,后者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和他人交往是不可能的。按照现代意识的标准来衡量,对于一个听力正常的人来说,应付一般日常生活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个听力障碍者,尤其是自动丧失听力且较严重的人,他们首先失去的是 四种能力中的两种基础能力,因而,即使应付一般日常生活也是困难的。语文教学就是让耳聋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日常生活。在完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这是有机的统一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实现的,学词造句、看图说话写话、分析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都包含着发展思维和智力的内容。

三、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他们经常爱问“为什么?”,这种好奇心产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在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热爱学习的巨大动力。

如何提高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个特教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要做到生活化

聋校的学生终将要回归于社会,独立生存于社会,对他们来说,要使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形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本着“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视学生的生活本身为宝贵的教育资源,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常用的、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把教育教学与聋哑学生的生活紧融合在一起。

2.教学手段要做到直观化

兴趣,对于激发特教儿童的求知欲望、调动特教儿童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聋校儿童思维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经验相当贫乏,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着直观情景的束缚。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加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等。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般学生都不喜欢语文了,嫌它枯燥无味、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形成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丰富充实,形成具体、生动直观,给学生视、听、感官以更大的冲击和吸引,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心、兴趣广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认识动物》这课时,拿出小猫动物图片,学生激动不已,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过来,为学生创造了想说、敢说的氛围,凭着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不由自主地说出“猫”,虽然有很多的学生说得不清楚,但是他们敢开口说话了。可见,直观教学为特校儿童语文教学创设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境界,适时地在各个教学阶段运用直观手段,可以收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要做到活动化

聋校儿童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归纳、概括能力低,只能进行简单的形象思维活动。他们普遍对活动比较感兴趣,通过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游戏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利用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倘若我们巧妙地将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教学中,学生便会乐于学习语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时时保持鲜感、兴奋感,这样既提高了注意力,大脑也不容易疲劳。在《认识水果》一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发挥眼、手、口、脑的作用,让儿童通过亲自看、摸、尝、说等活动来认识水果。在看、摸、尝、说活动中,学生兴趣 盎然地知道了西瓜的形状、味道和各部分的颜色,并练习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己认识到聋生能力差的原因,正在着手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能力,讲究应用,提高语言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聋校的教学也会在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之上有一个整体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聋校教学文萃.人民教育出版社

[2]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中国盲文出版社

[3]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

[4]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率途径的思考.特殊教育

[5]盲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小作家文选

上一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下一篇:5.4入团仪式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