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化问题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产业化问题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所在。认真探究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体制障碍,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体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对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一、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xxxx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强力推进桑、畜、菜、渔、菌、烟、药等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多业”具有xxxx山区县地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实力,逐步建立产、供、销和商、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局,探索推行“农户+基地+公司”和“农户+公司”的产业经营模式,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动了农村工作健康发展。
1、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张。一是做优现代农业。坚持强村大户、龙头带动、集约经营的发展模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施蚕桑效益倍增工程,实行定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和风险金制度,全县年养蚕发种稳定在8万张以上,蚕农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1283元增长到现在的2480元,蚕桑产业综合产值从4.05亿元增加到9.67亿元。实施生猪“百千万”工程,万头猪场、千头猪场、百头大户分别达到10个、110个、1480个,饲养总量从46万头增加到60万头。坚持以县级示范为龙头,以村级示范为骨干,以示范大户为基础,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示范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县有示范园、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发展格局,池河镇明星“猪、沼、桑”循环生态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二是做大新型工业。坚持园区承载、招商引资、产业联动的发展路径,先后引进秦巴水利水电设备制造、博硒食品深加工等28个重点项目落户xxxx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绿色能源、丝绸服装、特色矿产、新型材料、医药化工、富硒食品六大支柱产业体系。累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8%,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县”。三是做强生态旅游。坚持把旅游作为县域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来抓,生态旅游列入全省旅游开发重点和全市发展规划,燕翔洞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中坝大峡谷申报为国家4A级景区,云雾山、后柳水乡等一批景区景点加快建设。“秦巴水乡、xxxx十美”绿色生态旅游已成为省内外游客的最佳旅游青睐之地,年接待游客从2009年的55万人次增长到192万人次,综合收入从1.66亿元增长到7.6亿元。旅游产业带动三产服务业迅猛发展,辐射培育商贸流通企业24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9年的4.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8亿元。
2、产业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面实施农民增收倍增计划,大力发展以蚕桑、生猪、特色、劳务等主导产业,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形成了农民增收多元化格局。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3亿元,增长6.8%,实现增加值5.08亿元,增长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1元,净增1075元,增长26.7%。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2062元,增长3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4%。其中一产收入为1690元、增长24.6%,二产收入72.5元、增长75%,三产收入299元、增长96%。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4亿元,增长6%,实现增加值5.61亿元,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48元,净增847元,增长16.6%。从农民收入结构上看,农民工资性收入2958元,增长10%;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577元,增长25%,其中一产收入1932元、增长14.3%,二产收入37元、下降49%,三产收入608元、增长10.3%;农民财产性收入117元,增长1.1%;农民转移性收入295元,增长26.1%。通过对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产业经营效益比较分析,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优化到13.4:63.8:22.8,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调整,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引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并赶超全省水平。
3、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坚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入住园区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招商引资兴办缫丝、肉食品、蔬菜、仓储加工等为主加工企业,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一是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年总产值达7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人,企业带动关联农户2万多户,为农民直接增加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年人均2000多元。二是企业实力发展壮大。天新、天成、永宏三大缫丝企业,云峰牧业丰标牛肉加工企业,嘉晟蔬菜冷藏加工等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建立销售市场,使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三是龙头企业与产业紧密结合。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工厂化管理方式经营农业,推动企业带产业、产业促增收的双赢发展局面。
4、农村经济组织充满活力。一是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共41家,其中蚕桑专业合作社18个、畜牧业11个、种植业5个、其它7个,累计入社成员达2606户,注册资金723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兴产业、创市场、打品牌,将生产产品与市场营销有效联接,提高了农产品经营效益,同时防止了因产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保证了农民经营收入稳定性。二是创办兴办经济实体。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将在外务工积累的资金和掌握的技术带回家乡,创办兴办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和开发了农业产业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不够大。从产业布局、种植规模、生产标准等方面来看,在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化过程中,受土地流转、传统经营模式等因素制约,土地很难大规模集中,不能形成集约规模效益,绝大多数农户仍然是一家一户为生产经营单位,农村土地分散经营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也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
2、企业规模数量小。龙头企业多数是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市场起伏不定,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影响,时常出现价格波动、市场不稳定、效益低下等现象,客观上造成伤农损农,挫伤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在市场效益好的情况下,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很高,加工企业更是乐此不彼,快速扩张生产规模,农户和企业都能从生产经营中得到较好的效益回报,蚕桑产业大起大落、起伏不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3、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从蚕桑、生猪、设施蔬菜等产业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每年上级项目资金和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大量资金用于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而直接用于产业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投入的资金不足,产、供、销及商、工、贸一体化建设滞后,从产业发展的表象上看形势一片大好,但从质量效益分析比较,产业对农民增收份额不够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县上用于农业项目投入资金几个亿,而实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一半来源种养产业,另一半来源二三产业,除农业比较效益低之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
4、产业市场不健全。农村专业市场建设滞后、订单农业签约率低、经济组织发挥作用有限,是我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县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较少、规模小、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低,在生产与市场对接中缺乏营销手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产业与市场、产业与企业缺乏有效地联接,相互依赖度不够强,不能形成共生、共存、共荣的发展局面。
三、思考建议
1、着力打造产业基地。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带。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多业”的产业升级转型,达到集中连片建设、板块规模发展。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途径,加快集中连片土地流转,促进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蚕、烟、茶、菌、药、菜高效种植业,猪、牛、羊、鸡家禽养殖业,渔、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二是建设标准化基地。坚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扩大产业基地规模,鼓励加工企业直接从事产业基地开发,培育产业集群。加大产业政策扶持,鼓励有实力的业主进军农业领域,形成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实体性的农业业主。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一批示范专业合作社,鼓励竞争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专业合作社跨村甚至跨镇进行专业合作。通过实行统一品种规格、统一技术质量、统一销售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涉农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公司。二是加大招商力度。利用资源优势,集中规划、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大项目,引进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不同层级的产业梯次开发。三是提升科技含量。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加强市场建设。严格实行划行归市,形成产业特色区、特色街、特色市场。合理开发利用优势产业资源,建立专业市场、特色食品一条街等,用产业去支撑市场,用市场去带动产业。二是强化品牌营销。整合资源、创立品牌,围绕产品包装、文化内涵、广告创意等抓好专业市场>策划,用市场营销手段打造绿色富硒名优产品。三是加强利益联结。积极引导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开展订单农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参与市场开拓,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一、发展现状和良好势头
近年来, 广灵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关精神, 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欠发达农业县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首要路径选择, 坚持农业现代化方向,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立足农民增收, 发挥比较优势, 深化结构调整, 强化社会服务, 开发特色农牧产品,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 开发效益正在显现。
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 在科学论证基础上, 确立了绿色蔬菜、优质小杂粮、食用菌、林畜产品等农业四大产业,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帮扶、龙头带动、科技促动等措施实现了较快发展。2008年, 特色产业产值达2.48亿元, 为农民人均增收1548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1%。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 一个具有鲜明广灵特色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2008年, 全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49×104hm2, 其中, 蔬菜种植面积0.2×104hm2, “东方亮”谷子种植面积0.36×104hm2, 优质杂粮种植面积0.92×104hm2;建成食用菌大棚800栋, 栽植露天黑木耳6.67×104hm2, 年产各类食用菌90×104kg;大牲畜年饲养量37000头, 其中奶牛4100头。随着特色基地规模的不断壮大, 全县农业结构开始了由粮油为主导向特色农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占到农作物面积的45%。
(三) “龙头”实力稳步提升。
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 使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 有力地带动了特色产业开发。一是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全县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3家, 其中属大同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有5家。全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10366万元, 龙头企业经营范围已扩展到特色产业的产、加、销各个领域。如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宽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新科农牧公司等, 均建有自己的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和完善的销售渠道。二是企业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 新科农牧公司肉羊产业化、北野菌业白灵菇产业化栽培、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精米加工及育种种植基地建设、广宽农产品公司小杂粮及宠物饲料出口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列入山西省“两区”开发项目, 新增投资13759万元, 涉及金额2.6亿元。三是农企对接日趋紧密。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 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 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 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2008年, 全县订单种养面积0.13×104hm2, 订单产量3500t, 订单总额1209万元, 签订合同农户5105户, 带动农民增收417万元。
(四)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着力开发绿色农业, 打响绿色品牌, 提高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品牌奖励政策已经出台并尽快落实。全县申报绿色认证产品4个, 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2个, 有机食品1个, 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达到2.33×104hm2, 被列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县”, 并被省政府表彰为省级“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县”, 2008年4月, 又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广灵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作为特供农产品选送到国家“两会”和北京奥运会。谷子的价格也从以前的1元钱上涨到了2元, 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进入市场的“东方亮”小米每斤价格达到9元至50元。绿色农业品牌建设, 提高了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拓展了市场空间, 成为广灵经济的一大闪光点。
(五) 经营机制日渐激活。
一是民营化盘活了资源存量, 激活了增量。实行多形式、多途径招商引资, 使山西东方物华、雨润集团、荞宝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地企业及本地外出经商办企业致富的老板都参与到该县特色产业开发中来。一批外出务工人员也被吸引回乡创业, 一批专业干部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标准化促进了龙头企业盘大做强。广宽农产品、北野菌业等公司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壮大了龙头企业规模, 同时带动了农户增收。三是组织化带动了农民进入市场。全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4个, 注册资金7280.4万元, 入社农户1726户, 带动12163户。广灵县百姓乳业合作社被山西省农工委、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先进农民专业合社。
二、主要工作和成功经验
该县县委、县政府把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作为“三农”工作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强化措施, 加速推进。
(一) 强化组织领导, 科学制订规划。
把更新思想观念作为统一思想认识的切入点和升华点, 先后多次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及龙头企业代表赴山东、厦门、北京等地考察, 以拓宽视野, 深化认识, 增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建立领导责任制作为抓好落实的关键环节, 县里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组, 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初步建立了一个领导联系一个产业、组建一个专门班子、依托一个部门、制定一个规划、实施一个特色产业发展方案的“六个一”产业开发领导组织体制, 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把示范引导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举措, 县领导经常深入基层, 抓好典型示范, 研究重大问题, 加强督导检查, 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把科学规划作为产业开发的前提, 深入调研, 并聘请国家级专家指导, 编制了《山西广灵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06—2010) 》, 并通过了国家级专家评审。
(二)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招商引资。
针对全县特色产业开发缺资金、缺龙头、缺技术, 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突出问题, 该县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和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机遇,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以特招商, 通过兴建特色产业基地, 壮大基地规模, 吸引了一批境外企业来县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坚持项目招商, 建立了广灵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 精选各类农业项目11个, 分门别类, 汇集成册, 改变了全县特色产业招商引资缺乏系统项目资料的状况。坚持主动招商, 组织企业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农业博览会和招商会等活动, 宣传和推介产品。全县农业招商引资项目5个, 引进和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2210万元。
(三) 落实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 并力求使之具体化、效益最大化;县政府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试行办法》, 在资金、项目、税收、土地等方面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倾斜。县政府还制订了《广灵县万亩万栋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规划 (2009年—2011年) 》, 制定了发展食用菌的奖励和扶持政策。为鼓励企业开发精品名牌, 县政府拿出专项经费, 通过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 对全县获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打造农业精品名牌的积极性。今年, 为争取农发行等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 县领导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召开银企协调会, 研究政府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问题, 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四) 优化发展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
就政府说, 转变职能, 改进工作方法, 提供优质服务, 如结合县域实际, 开通了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对乡镇干部、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每年培训1500多人 (次) ;为农业调整和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项目、资金服务;帮助企业编制项目, 并积极向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争取立项。就龙头企业说, 为分散、力弱的千家万户提供销供产、种养加一条龙服务, 建立和完善合作共赢、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和分配机制。如食用菌生产, 采取“公司+基地 (农户大棚集中连片) +农户 (散户) ”的经营方式:建一个温室大棚共需3万元, 由农民自建, 政府提供贴息贷款2万元, 三年还清 (贷款贴息只贴一年) , 农户贷款, 由县里贴息, 政府资助1500—2000元;龙头企业贷款, 由省里贴息。建菌袋生产线, 每条生产线提供贴息贷款3万元至6万元。公司赊给农户菌袋 (出售产品后扣回菌袋钱) , 提供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服务, 组织技术培训;对产品, 产前签订合同, 有包底价, 公司包销产品, 市场价高时多出的收益全部给农民, 市场价低时按包底价收购。北野菌业公司去年为所带的300户农民每户增加纯收入1万元至1.5万元。广灵广宽公司生产出口英、法、德和南非等国的“犀鸟”牌鸟饲料, 所用原料粮食大部分来自本县, 公司派技术人员到村宣传、指导种植技术, 免费为农民提供种子、尿素、打籽机, 产品以高于市场价收回, 去年带动种植面积近0.27×104hm2 (4万亩) , 亩均纯收入比种玉米增加200元, 为6000户农民增加了收入。其他公司、专业合作社也类似。
总之, 广灵推广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经验是:着眼于农民增收致富, 发挥当地区位、土地、气候优势,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改变大量种植玉米的传统, 开发食用菌等多种特色农产品,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市场牵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形式, 逐步形成种养加、销供产、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通过政府积极倡导和典型示范, 使当地的绿色特色农业逐步实现经济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系列化、科技现代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市场化、利益分配公平化, 把千家万户散而小的家庭经营与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说到底, 就是按照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全面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全面系统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 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广灵经验证明, 农业产业化是欠发达农业县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县域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路径选择。
三、今后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 以科技为支撑, 继续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到2010年, 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亿元, 年均增长10%;农业总收入达到3.75亿元, 年均增长10%。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5%,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达到50%以上。
(一) 继续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立足全县土地、气候等优势资源, 大力发展优质杂粮、蔬菜、食用菌和林畜产品四大主导产业, 发挥规模效应, 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 推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产业要实现“万亩万栋”战略目标, 争取在5年内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二) 全力做强品牌产品。
做大做强“东方亮”小米、五香豆腐干、五香瓜子、白灵菇、杏鲍菇、大尾肉羊、画眉驴、仁用杏等品牌产品, 使之成为广灵绿色食品的典型和代表。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为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业提供质量保证。
(三) 大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全力打造新科农牧、好源青牧业、广宽农产品、东方物华、北野菌业、甸顶山林牧、山地菌业、振中农牧、茂盛农牧、青源醋业等10家公司, 努力扩大生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发展壮大白老大综合食品加工、森普菌业、荞宝生物、雨润集团生猪养殖等一批产业化企业。每年选择2至3家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加工企业, 给予重点帮扶, 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逐步构建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四)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认真做好这些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工作, 确保发展一个, 规范一个, 成功一个, 带动一批, 全面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五)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采取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帮扶的模式, 先期在农产品交易较集中的南村镇和加斗乡分别新建一个集销售、储运于一体, 吞吐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 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推介力度, 在北京、太原以及南方沿海城市设立窗口,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活动, 宣传、展示名优农产品, 将其推向更大的市场。
四、存在问题、困难及建议
广灵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近年来起步较快, 前景看好、潜力巨大, 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困难也不少。
(一)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老化问题日益凸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人才, 而这种专业技术人才因编制问题补充不上, 技术、信息服务与该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 成为当前该县推进农业产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产业化步伐需多方支持, 进一步加快。广灵县缺少矿产资源, 工业企业也很少, 财政收入不足亿元, 社会资金也不多。受资金严重制约, 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 带动能力弱, 主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竞争力不强。如农户多建大棚, 政府补贴资金、贷款贴息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 如种反季节蔬菜效益好, 但没钱建冷库, 影响储存和运往远方;养殖业重大疫病防治, 乡有防疫站, 村有防疫员, 但设施跟不上, 上边给的少量仪器, 还让集中采购搞得价高质量次。要真正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大发展的格局, 还需要大力解决资金问题。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17-1
1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几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定的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点。
一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都非常重视。但由于受国内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使得各级政府按照计划经济框架下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进行产业化。实际实施过程中口号喊得亮,推动不足、具体程序落实不到位。口号喊的亮主要体现在“说的多,做得少”忽视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对市场的有效开发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二是农业产业化最终必然要取代农业市场,所以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一定按照规律进行市场协调和运作。这样的运作方式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的,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也强调了市场导向的重要性,主要以市场的导向为主,生产要以需求为导向,所以说要看市场需求去生产,而不是先生产,后购买。一个农业产业化的规划不仅要建设几个大基地而且还要建设几个农业大产业的规划,这样的规划必然使深入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失误。另一方面,在深入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否能更好、更快、长期的发展下去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利益分配机制。由于企业、市场等“龙头”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并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利益损害最大的就是广大的农民。这样使农业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制约,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当前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建立有利于确保农户利益的分配机制。
2 目前吉林省内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的对策与研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近年来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也给吉林省带来实惠,促进了吉林省农业发展进程,提高了吉林省农民的经济收入,下面笔者来总结一下目前吉林省内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的对策。一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政府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强有力后盾;二是强化农村社会团体力量,打破规模对生产成本的限制和市场交易费用的限制;三是争取实现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共同发展。
2.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政府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强有力后盾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市场运营机制还有待完善和更好的建立。在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关部门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都应根据市场为主体“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联动、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取向,政府应从运转机制和利益分配两个主要方面对市场加以控制和指导。另外,要使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尤其要加强农村基层服务能力和政权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快速、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要鼓励银行以及大型农业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力支持。
2.2 强化农村社会团体力量,打破规模对生产成本的限制和市场交易费用的限制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如果有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公司或者社会组织团体有效地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减少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经营成本,打破规模对生产成本的限制和市场交易费用的限制,將会对农业产业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农业产业化的枢纽。
2.3 争取实现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共同发展
从定义上来讲,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两者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十分密切。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符合当前条件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繁荣发展贡献着巨大力量。城乡一体化实质就是让农民朋友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文明和实惠,但从定义出发,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看不出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严格的来讲,从内在实质来讲,农业产业化起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为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所以也可以说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所以我们说农业产业化要和城乡一体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也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从目前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看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相互交替流通、互相促进,所以流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起决定性作用,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是通过流通组织实现的更好地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步骤,改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同时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相辅相成,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吴忠培.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一个中间组织理论的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01).
一、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乡坚持产业富民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按照“做强经果林业、壮大畜牧业、提升棚栽业”的发展思路,采取积极引导、加大宣传、政策调动、典型示范、技术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核桃和艳红桃为代表的山地经果林业、大棚蔬菜生产、辣椒与中药材(牛蒡子)种植业以及畜牧养殖业(以肉牛、生猪、生态土鸡、赖兔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产业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虽然于年初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入了一家总投资为6000万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贵州织金精华农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但由于该企业尚在建设之中,所以我乡的农业生产产品依旧无法进行加工生产,给产品畅销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步形成。年初以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行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成立了织金县金沙大成生态土鸡示范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取得农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又把基地承包给农户管理,公司从基地获得产量、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农户从租赁和承包中获得收益。这样既解决了农户销售难的问题,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在全乡形成了农民争入合作社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在资金、行政审批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已有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不能起到很好地带动作用。
(二)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与单笔成本比较高,加上部分农户对自身信用价值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致使银行对农民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获取贷款的数量。
(三)一些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落实还不到位,支持效果还不理想。在税收、土地、融资、用水用电等方面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没有真正宣传和落实到位,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不少,但投入分散,扶持效果受到影响。
(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结构单一。目前,我乡20个行政村中发展中药材、无公害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的村仅少数几个,大多数村除烟地以外均以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畜牧养殖业也基本属于自给自足,部分农民发展中药材、经果林种植和肉牛、生猪养殖业,但都规模小,产量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如肉牛养殖)、分布零星、规模效应差,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五)大部门农业劳动者思想保守、综合素质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尽管近年来我乡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但部门农民的思想依旧无法解放出来,仍旧认为传统的种植业(玉米种植)可靠、稳定,他们参与培训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真正把所学的技能应用于生产,造成许多农业科技推广困难。
(六)我乡地处偏远,交通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都制约和影响着我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抓手。当前,我乡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国发【xxxx】2号文件和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作为毕节织金循环经济新区“后花园”的优势,敢字当头,干字当先,大胆先行先试,奋力乘势而上,实现我乡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一)理清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发【xxxx】2号文件为契机,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开放型农业为主战略,按照“有限目标、突出根本、抓住关键、凝聚合力”的原则,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以及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准
入能力、合作组织能力和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我乡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龙头企业。要围绕我乡确立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烤烟生产)和特色产业(辣椒和中药材种植),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之力打造一到两个龙头企业。要认真抓好与贵阳老干妈公司签订辣椒种植协议(试点种植800亩)这一良机,积极争取引入辣椒加工企业入驻我乡,解决农户就业问题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加大服务,不断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贵州织金精华农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早日入园建成投产。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部署和建设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建立各种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村组干部、农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发起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在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扶持资金和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财政预算比例的同时,通过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调(甚至是为农户作担保),使其在数量、年限、利率、抵押物等方面给予优惠,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支持力度。
(四)因地制宜、因业制宜,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多种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成熟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山林、劳动入股的形式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合作主体按照市场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利益联合体,最终实现“你盈利壮大,我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和操作力。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协调政府资金投入、制定重大扶持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上的决策作用,认真落实各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用足用好农业产业化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联席调度制度、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实督查制度,形成各部门鼎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合力。
(六)调整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发展新格局。按照规划和产业布局,巩固和提升我乡烤烟、辣椒等传统优势农业产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点发展核桃、艳红桃、中药材(牛蒡子、金刺梨)等新兴种植业,继续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扩大养殖规模,形成以烤烟、辣椒、中药材、蔬菜、经果林业和畜牧为主的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具有xxxx特色的农业产业。
(七)强化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学发展步伐。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服务机制的创新,提高科技服务农业的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综合能力。一是抓科技农业队伍建设,通过向外引进科技农业人才和对本土农业口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全面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科技骨干队伍。二是抓“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三是抓各种示范样板建设,搞好现场展示,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意识,制定农业科技人员帮村带组教户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五是抓好农业科技管理,着力实施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和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八)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一是根据我乡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及时研究制订和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确保在农业领域的财政投入,并要及时拨付到位,不误农时,特别要加大在粮田、林、菜、果、椒、牧、药等基地设施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方面的财政扶持力度。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专项基金,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再引入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逐步形成公司(企业)+技术+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产业化良性发展。五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快村级公路建设步伐,解决好行路难问题,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尽快修复水库灌溉渠道,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保障。
(九)组建各类产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乡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是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化企业和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在提供培训和营销服务,以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是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工业化理念和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的联合,建立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和运行机制。三是综合运用政策、服务等手段,结合xxxx乡域特色,发展一批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共和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共和镇地处牟定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土面积244.05平方公里。全镇辖24个村(居)委会,196个自然村,308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21388户,总人口73690人(其中:农业人口62613人)。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我镇的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全面形成,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增加,产业类型多头并举,基本形成“五个一”的产业结构,即一粒粮、一株烟、一头畜、一棵菜、一片林。一粒粮,2007年,我镇推广种植了3.7万亩的优质米稻,完成县、镇两级水稻多样性栽培示范样板1万余亩,粮食产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一头畜,2007年,我镇生猪存栏3.4万头,出栏
3.3万头,共建成优质仔猪养殖示范村24个,共有母猪养殖户4550户,饲养母猪7449头,生产仔猪10.3万头,实现仔猪产值1388.6万元。一棵菜,2007年,种植荷兰豆270亩,种植大葱120亩;采取土地“反租倒包”的方式,发展西瓜种植400亩,产量达1200吨,实现产值240-1-
万元。一片林,我镇一方面是加快林改工作和发证进度,让农民早吃“定心丸”;另一方面是以此次林改工作为契机,因地制宜,制定各林区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在林上资源和林下资源上下功夫,寻求林业发展新突破。目前已在清河、中屯和军屯3个村委会种植核桃共2700亩,加快发展林上资源,同时,加强林业管护,促进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我镇明确了“五个一”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工作思路已经明确,即大春着力抓好烤烟、优质米稻栽培和良种繁育、商品蔬菜等,小春在压缩常规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扩大油菜、荷兰豆、商品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我镇将按照以上工作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狠抓措施的落实,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立足镇情,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我镇在认真理清发展思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在优质化和特色化上做文章。在种植业上,依托区位、水源、田块等优势,以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优质米稻栽培和水稻良种繁育、荷兰
豆、香葱、优质油菜、反季蔬菜、核桃的种植。在养殖业上,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佳,农户养殖经验丰富等有利条件,加快生猪养殖示范村、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形成产业规模,加强疫病防治和检验检疫工作,保证生猪供应质量,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我镇两个牲畜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市场流通,保持市场稳定,为畜牧业发展畅通市场渠道。加快母猪品种改良和仔猪培育工作,不断提高仔猪产品质量,促进仔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镇已建成仔猪养猪示范村24个。其中:兴和上、下梨园,牟尼习大河已形成了养殖规模,近期又通过产业扶贫在际盛下村发展示范村1个101户,投放种母猪100头,种公猪2头。2007年,全镇母猪养殖户达4550户(养殖示范户716户),饲养母猪7449头(其中能繁母猪7298头),品种以二元杂、撒坝为主,优质品种率达98%,仔猪培育14993胎,生产仔猪103470头,实现产值1388.6万元,完成生猪改良7730胎,生猪存栏34246头,出栏33756头。
(三)面向市场,狠抓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镇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结合镇情村情实际,发挥区位、交通、水源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特色养殖业。我们选择确立了一大基础产业和四大主导产业。一大基础产业即优质粮油,四大主导产业即烤烟、蔬
菜、油菜、畜禽业。围绕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我们重点开发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产品和生产基地。一是城郊坝区为主体的优质米稻基础产业;二是原军屯片区重点发展优质油菜基地;三是城郊区蔬菜基地;四是加快发展中屯、清河核桃基地;五是以仔猪养殖示范村为重点的三元杂生猪基地;六是发展山区黑山羊基地。
(四)因地制宜,狠抓专业村组建设,突出“一村一品”。各村(居)委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着力发展专业村、专业组,做到“一村一品”。目前,我镇已建成仔猪养猪示范村24个,中屯、清河发展了黑山羊养殖村,周山邓家发展了鹅养殖村,共有鹅养殖户38户,养殖鹅530只。
(五)围绕产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各地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镇共建立水产品养殖协会1个,仔猪养殖协会3个,黑山羊养殖协会1个,双孢菇种植协会2个,新农村建设管理协会2个,种养殖协会3个。
(六)强化科技服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一是积极组织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
推动下,我镇下达推广各项科技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二是积极组织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各村通过广播、农科人员入村开会培训,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系统教育。并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提高他们掌握适用新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同时,通过举办“农函大”培训班,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
三、存在问题
农业产业“一村一品”的实施,为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有效地推进了我镇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带动了我镇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总的来看,我镇农业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农户能力不强。
2.农业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够明显。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
4.投入资金缺乏,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快。
5.农业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6.农业产业链延伸不长,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
四、下步打算
我镇将按照县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
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 以龙头企业建设为着力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从主导产业入手,突出“一村一品”,加快全镇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加强对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实施农业产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加强对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将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领导牵头,一项实施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明确目标责任制。强化部门责任。建立完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认真考核,严格奖惩。对产业化经营突出的村委会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产业化经营进展不大的予以通报批评直至采取组织措施。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产业化经营。
二是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我镇优势,突出抓好“五个一”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
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了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铁岭的实际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转、人转我快”的要求,调准、调优、调高、调特了我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规划建设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猪、肉鸡、花生、马铃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药材、蚕茧、林木、榛子、林蛙等重点产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全市已建以乡域为单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140个,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小区129个,500亩以上的小区31个。蔬菜产业开发带初具规模,形成了南起铁岭县新台子镇北至昌图县毛家店镇29个乡镇的蔬菜保护地,其中千亩以上专业小区达到40个,涌现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洼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专业乡镇。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全市养猪超3万头专业乡镇58个、养牛超万头专业乡镇68个,养肉鸡超100万只的乡镇14个。第二、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总数达30.1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7%;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总量以达245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20%。第三、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4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达28,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20家。2005年全市新上固定资产超2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相当于“十五”前四年新上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的总和。第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已注册275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34个、市级著名商标和名牌55个。“北绿”牌商标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市无全国驰名商标的空白。“铁岭榛子”获得国家原产地认定。“大成鲜鸡”、“嬴德”肉禽、“郁青”种子、“豆中宝”调味品、“文选”葡萄、“帽山”鲜奶等一批产品已经形成了名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虽然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高,领导不力,存在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率低的偏见。二是产业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没有实现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市传统农业地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面对新形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仍然是认识问题,特别是县、乡级主要领导的认识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最有效途径,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最佳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现实选择。通过教育,进一步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只富民富企,对财政贡献率低的错误认识。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兴一业,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教育和引导解决一些乡村干部思想落后,只当官不作为,作风漂浮的问题,激发他们抓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实现新跨越,才能横下一条心,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解决农业比重占全市经济总量30%,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农业大市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大问题。
(二)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
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贡献大的要破格提拔重用;对于不作为、乱作为和搞政绩工程,损害群众利益的要追究其责任,直至调离原工作岗位或就地免职。第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支持企业,真正为基层、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象昌图县八面城镇、开原市业民镇党委和政府那样,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摆到党和政府重要日程,常抓不懈,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从实际出发,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一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准能代表本地特点的项目,采取“反弹琵琶”的方式上龙头企业,同时按照品种和质量要求建设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定单形式实现生产加工的有机结合。随着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生产基地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延伸,进而带动一定区域范围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链条。在建设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过程中,政府部门主要是承担组织、协调、服务职能,特别是生产初期政府必须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解决企业和农户自己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必须象扶持不会走路的孩子一样帮助其学会走路,同时还要清除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正常运转后,政府应侧重搞好协调和服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其得以健康发展。在抓农业产业化工作,切不可只单一的抓基地或龙头企业,必须两手抓,不可顾此失彼。如果只抓龙头企业建设,不抓基地建设就会使企业陷入无原料资源、不能达产的地境。必须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必须把农产品生产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第一车间,否则就将使农业产业化建设变成无米之炊。
抓龙头企业群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要坚持“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根据产业布局,在现有的龙头企业中筛选出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大(大规模)、高(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外(外向型)、强(强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促其加快发展。同时再通过招商引资有选择的新上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使那些尚未得到加工的农产品品种得到加工,使已经初加工的产品再进行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多种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集群,整体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向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
抓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基础和致富一方百姓的前提。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所需原料需求。要依靠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多业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走“企业+基地公司+农户”的路子。二是加快畜牧小区建设,培育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大户。在抓基地建设上要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要从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流程入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不断适应市场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和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培训工作。一是市、县级两级党校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资源,常年开办乡村干部进修班,进行认真培训,重点传授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调研的办法,学习过去与我市经济基础相类似,通过近几年努力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激发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仍然采取“家族式”管理办法管理企业的厂长(经理)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参观学习,或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他们现身说法,使我市的企业家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各级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发放制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到2010年10月底止,我县经过多年的扎实努力工作,全县共发展了23家上规模的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分别为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兴国县绿宝米业有限公司,以脐橙、山茶油种植贮藏加工为主的兴国将军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矿泉水、鱼丝、灰鹅、红薯干等饮料和食品加工为主的江西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以山茶油种植加工为主的江西山村油脂食品有限公司,以生猪加工为主的兴国县斌杰食品有限公司。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分别为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兴国宏祥米业和兴国金牛米业有限公司,以种植加工山茶油为主的兴国县红土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兴国县赣兴油茶发展有限公司,以脐橙种植生产、加工贮藏为主的兴国蒙山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兴国县瑞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饲养生猪为主的赣州市博诚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矿泉水、鱼丝、灰鹅、红薯干等饮料和食品加工为主的兴国县小而大食品有限公司。还有兴国五丰米业有限公司、南方花卉有限公司、兴国惠丰米业有限公司、兴国华泰食品有限公司、兴国赣兴种业有限公司、兴国龙兴种猪养殖场、兴国县来溪牧业有限公司、兴国景林果业有限公司、兴国均福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国华和养殖场等10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都属于加工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注册资金兴国绿宝米业和国兴百丈泉公司为500万元,山村油茶1000万元,将军果业1600万元,斌杰食品2688万元。年销售收入高的在1.49亿元以上,低的也在6800万元以上。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4家属于生产型龙头企业,4家属于加工流通型企业,注册资金少的150万元,多的达500万元。年销售收入高的3692万元,低的也在1664万元以上。2009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10.9亿元,2010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2.1亿元。
二、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主要涉及粮食、生猪、果业、山茶油、灰鹅、水产等六大领域。在县委、县政府多年来的重视支持下,六大领域主导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精到优,各产业发展呈现喜人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粮食生产向标准化迈进。全县共种植水稻33万亩,在全县25个乡镇都建立了绿色优质稻生产基地。2009年,我县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经农业部绿办验收,被评为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二是生猪生产不断壮大。全县确定了高兴、埠头、龙口、潋江、永丰、古龙岗、江背、城岗、良村、社富等十个乡镇为生猪生产重点乡镇。目前有年出栏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0个,5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2个,10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6个,1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个,年繁育仔猪2万头以上养殖场1个。2009年,全县生猪出栏48.5万头,今年预计可达到60万头以上。三是果业发展快速高效。到今年10月底,全县共种植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精心打造了埠头和崇贤二个万亩脐橙基地。四是油茶开发规模空前。油茶种植是我县的传统主导产业,全县打造了以均村、茶园、永丰、枫边、南坑、崇贤、江背、樟木、古龙岗等乡镇为主的油茶发展重点乡镇,种植面积达35万亩。通过发展油茶产业,全县先后兴办了山村油茶、浙赣油茶、百丈泉油茶、将军红红天下油茶等油茶加工企业四家。五是灰鹅水产业日益增长。灰鹅、红鲤鱼、草鱼是我县农民多年来庭院经济的主要项目之一,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全县年饲养灰鹅420多万羽,饲养红鲤鱼、草鱼水面共12万亩。另外,我县茶园、均村、江背、城岗等乡镇还种植红薯11万亩,全县饲养肉兔150万只。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方面,推广种植了丰优丝苗、天优998等优质品种。在新技术应用上实行了肥-稻-稻、肥-稻、油-稻种植模式;大量施用腐熟人粪尿,猪牛栏粪,沼肥、杂草肥、火土灰等有机肥,严禁滥用化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油茶生产则依托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进行油茶树苗培育。果业生产,全县果业基地全面实行了科学管理。在提高基地果品品质上,推行了使用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等有机化肥的管理措施。将军红果业和蒙山果业从2007年至2010年连续通过了脐橙产品有机认证。生猪生产引进了国内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生猪生产的产出效益。
三、做大企业规模,促成农产品加工转化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总值、销售收入、生产规模、生产基地、厂房建设、生产工人等都日益发展壮大。特别是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工能力、附加值等方面年年都有扩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13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目前仍在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项目建设。将军红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完成万吨脐橙气调保鲜库建设的同时,今年又投资6000万元在县红门工业园区内兴建厂房13500平方米,建设年产山茶油3000吨的茶油冷榨、精炼生产加工线一条,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带动农户10000户以上。兴国绿宝米业有限公司已完成县红门工业园生产厂房建设,日可加工大米300吨;此外,拟新建年产10万吨精制大米的生产线并于基地开发三期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江西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年加工红薯、鱼丝、灰鹅等系列肉制品7038吨,由于公司处在县城中心地带,不能较好地扩大生产规模,公司已通过退城进园项目可行性分析,确定在县红门工业园购地200亩,建设兴国鱼丝生产线一条、红薯干生产线三条、肉制品生产线二条、罐头生产线二条,打造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基地。江西山村油脂食品有限公司日可处理原料30吨,年生产有机油茶1000吨、脱脂山茶油1000吨、各种数茶粕0.85吨;目前又正在实施山茶油精炼喷雾与现代质谱分析技术研究成果示范应用及第二代高产油茶基地与机械化耕作示范项目。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年可加工生猪5.3万头,加工成品火腿20万只;同时公司已在县红门工业园区购地150亩,建设厂房1.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加工生猪100万头,加工火腿400万只。另外,市级龙头企业宏祥米业、金牛米业年加工大米在50万吨以上,小而大食品有限公司年深加工灰鹅、红薯、草鱼等农副产品也在5000吨以上。
四、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各龙头企业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几年来,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在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兴国绿宝米业狠抓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投入资金进行生产设备改造,主营产品“将军绿宝”“孔雀晋宝”牌大米,先后获得“江西省放心粮油”、“绿色食品”和“江西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目前公司正在进行新建面粉及米粉深加工生产线的项目论证工作,论证通过后,将投入5500万元进行面粉及米粉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江西山村油脂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强势品牌策略,在行业内率先获得全国首批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以及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2009年2月被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金融信用企业”称号,先后斩获“江西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中国放心粮油”、“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江西名牌农产品”等荣誉,产品远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江西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不断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都拿出销售收入的2%作为研发经费,开发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并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品牌建设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2008年,百丈泉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称号,公司的多个主导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下一步,该公司计划把公司和产品打造成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国家驰名商标。将军红果业有限公司在取得了“有机脐橙”和“全省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同时,公司与科研单位共同研发,将农户手中难以销售的脐橙次果进行产品深加工,生产、酿造适应中、老年人饮用的脐橙保健酒,该项目正处于可行性分析和市场发展远景分析之中。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在红门工业园建成万吨级猪肉冷链物流技改项目,年可屠宰生猪100万头,猪肉用于生产冷鲜肉、宗苏火腿及宗苏加纯肉肠。兴国小而大食品有限公司、兴国宏祥米业、赣州市博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兴国蒙山果业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加大企业品牌战略建设,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统计,全县各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资金在350万元以上。
五、推行灵活经营模式,保障企业与农户利益的相互联结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历经几年的建设,各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形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合同制和合作制为主要利益联结方式,各农业龙头企业纷纷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合作合同,发展基地化种植。全县还先后发展各种、养、加专业合作社81家,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利益联接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县农业产业化办积极牵线搭桥,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户实行订单种植,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种植的盲目性,降低了市场风险,又通过加价回收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订单农业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每年新增农民收入近亿元。公司有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这也使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全县农业产业化订单的履约率达到80%以上。据统计,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6.07万户,直接带动农户5.5万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与直接带动农户总数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以上。2009年公司所带动的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人均增收1530元,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人均增收1230元。
六、制定优惠政策,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我县坚持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平台。通过举办农业产业化协会年会等形式,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政府和企业的交流渠道,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依据。此外,还先后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兴国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办法》等推进措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龙头企业调研帮扶,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企业问题多次举办现场会当场研究解决。
二是搭建银行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积极协调农发行、农信社、农行等金融部门,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仅在2009年银企座谈会上就为龙头企业争取到贷款1.1亿元。同时县里对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进行奖补。2009年,共计奖补各农业龙头企业150余万元。
三是搭建培训服务平台。县里经常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厂长经理培训班,提升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的建立。
四是搭建内外合作交流平台。积极举办或创办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绿宝米业、将军果业、山村油茶、斌杰食品、百丈泉饮料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果业、油类、畜产品等四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主导产业集群,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关于下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工作的思考
1、抓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关键。为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制定更加严格的工作措施,实行更加科学的考核机制,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搭建好政府扶持农业产业企业的平台。
2、抓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农业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没有发展,也实现不了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县的脐橙、油茶、生猪、果业、优质水稻、花卉等主导产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继续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能带动农户的农业产业企业,全面壮大全县农村经济。
3、抓流转。土地流转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以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定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流出土地,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土地不足的问题。
4、抓品牌。品牌是生产力,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做大了品牌,就等于做大了市场。针对县内粮食、饮料、脐橙、油茶等农业企业产品,我们将大力组织各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和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品牌,以提升全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5、抓推介。有了好的产品,必须有全面的宣传,让市场了解产品,让用户知道产品。结合县内各农业产品,县里将统一整合。一是建立农业产业集群互联网,将县内农产品全部上网介绍,做到既介绍产品,又在网上销售产品;二是利用电视、报纸、会议等渠道广泛宣传农产品;三是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在参展中推介产品。
1 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有些人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
1.2 不少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
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协调,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
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村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2 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
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2.3 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障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三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2.4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2.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现代农业产业化问题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浅谈以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11-28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1-27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0-01
农业产业化发展考察报告06-02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09-15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09-06
中国现代农业市场专项调研报告07-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工作报告05-26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09-09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调查报告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