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政治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众传媒与政治(精选8篇)

大众传媒与政治 篇1

一、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2

(一)美国建国前................................................2

(二)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2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2

二、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影响.............................3

(一)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策制定的影响..............................3

(二)大众传媒与美国总统........................................5

(三)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及监督..................................6

三、总结.................................................7

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

摘要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大众传播媒介依靠《权利法案》第一条的保护,享受着充分的自由,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势力”,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政治生活的主角,美国总统与大众传媒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托,相互影响,推动着美国政治的前进。

一、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美国建国前

北美殖民地报业的特点是报纸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但就是这样,当时的《波士顿公报》、《纽约新闻报》等上刊登的关于反对印花税法、汤森法案内容及报纸对“莱克星顿枪声”的报道、潘恩《常识》的宣传,都起到了革命动员作用。建国后美国报纸数量增多,至1830年美国已有1200余家。由于发行量不大,报纸生存依赖政党或政府,报纸内容也多为政党各派观点。

(二)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

美国报业进入“大众化报纸和发展的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纽约论坛报》曾被称为“这个国家传播120世纪以来,报纸在政治生建设性民主思想和实验的第一的且唯一的工具。”○活中更是不可或缺。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广播事业兴旺和电视业崛起,深刻影响到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此总统竞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为其争取选民已成为总统竞选班子首要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进行“炉边谈话”便是无线广播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成功范例。上世纪50年代电视业开始兴旺发达,至50年代结束时,电视进入86%的家庭。在电子媒介家庭中电影、录音带在政治生活中也十分重要。如在水门事件中就是一些小小的录音带让尼克松下了台。近来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更是近乎根本性地影响着政治。

二、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世纪的今天,大众媒介在美国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在国家建构中,大众媒介起着政治动员作用;民主建设中则起着传播民主思想、维护民主制度的 作用;此外还有在行政方面起着促进合理化的功能等。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装 置”,大众媒介影响巨大。在美国,传媒与政治的互动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 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活。对它的关注,无疑可以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 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西方主流媒体常常以“自由”和“人权”的卫士自居,标榜自己独立、客观、公正。近期发生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反映出一些西方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为了政治和经济利益,完全可能做出侵犯人权和公民利益的行为。那么,其他西方媒体又怎么样呢?它们能做到尊重人权尤其是其他国家公民的人权吗?它们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能做到客观、公正和独立吗?我们不妨从美国媒体与美国外交决策的关系来看这些问题。在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复杂。仅就过去十年而言,从伊拉克战争到阿富汗战争,从反恐到防核扩散,从中美关系到美俄关系,媒体与政府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依赖并且在多数时候相互配合的关系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也颇耐人寻味。

(一)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策制定的影响

美国媒体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有着上百年的传统。“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 者的屋子里面。”这是摘自美国某位学者的言论。从早几年前开始,大众媒介就 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国际 政治和外交信息一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通过通讯社、电视网络、广播电台、因特 网以及报刊等媒介进入有关政策制定人员的办公室,成为制定政策不可或缺的依 据。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里根在任期间每晚和他的高级助理一起观看电视新闻, 然后研究电视新闻对政府决策的评论,并对第二天将会爆发新的热点问题进行预 计以及讨论如何对付这些问题。曾任里根于布什两任政府外交事务顾问的丹尼 斯•罗斯曾表示:“在突发事件中,从 CNN 报道中所获取的信息比从政府自己的渠 道要多得多。”可见,当今大众媒介早已不仅是政府对外政策得传声筒,更是决 定外交政策的一把定音锤。

为外交决策提供信息、决定外交政策方向的同时,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也 充当着影响外交政策的轻重缓急的角色。通过对国际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美国大众媒介直接影响公众对国际问题的 关注程度,从而拟定了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和倾向这一社会政治议程,进而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议程。与此同时大众媒介通过所提供的信 息及提供信息的方式,潜移默化在公众的意识中形成某种定势,造成某种舆论, 间 接地对决策议程产生影响。

大众媒介对国际事态发展的跟踪报道,其速度之快往往令外交决策者应接不 暇。这时大众媒介的角色就好比加速器,迫使政府决策的时间从以天计算加快到 以小时分秒计算。据了解,1998 年 11 月,由于伊拉克拒绝联合国的武器核查,美 国准备于 14 日对伊进行轰炸。轰炸时间定在美国东部时间 9 点。8 点刚过,国家 安全事物助理伯格就在家里接到手下的电话:CNN 记者萨德勒正在巴格达进行直 播,他从一位伊方官员处得知萨达姆已对安南秘书长要求伊接受核查的信作了“积极的”反应。8 点 15 分,伯格赶到白宫,克林顿一边收看 CNN 的报道,同时与他 的安全顾问们在电话里进行讨论。点 45 分,克林顿下令五角大楼推迟这项计划。8 结果,这项轰炸计划被取消。在该项中大众媒介的作用是双向的,对于合作方的 政府,可以促使其短期内做出决定,缩短决策时间,以免贻误战机;而对于敌对 方的政府,则可以扰乱其政治议程设置,迫使其处于被动地位。

归而总之,媒体对美国内、外政策制定的影响体现在推动政府采取行动、阻碍和延缓政府行动两方面。大众传媒的局限性和反作用也是在美国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基于媒体求新的本能,很少有事件可以长期得到媒体的“垂青”,而一旦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某一事件或话题失去兴趣,这一事件就很可能会被边缘化。如果一件事情本身既缺乏持久的影响力,又缺乏商业意义,就很难受到媒体的持久追踪。美国媒体所特有的“本土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如果是一场发生在与美国没有多少关联且地域狭小的第三世界国家里的内战,美国媒体就很少或根本不予报道。例如,美国媒体经常会忽视一些非洲国家的内战和人道主义灾难。

(二)大众传媒与美国总统

在美国23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政治制度,民主程度日益完善和提高,美国一度成为民主和自由的象征,而大众传媒为美国人获得民主和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1690年《国内外公共事件》被当地政府禁止,这也拉开了美国政界与大众传媒的恩怨情仇史。总统,作为政界中最重要的角色,也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保持着一种微妙和暧昧的关系。

此外,随着本世纪 50 年代“电视时代” 的到来,大众媒介制造政治人物的作 用日益凸现。1963 年,25 万人的队伍进军华盛顿,进行为黑人自由与平等权利 的游行演说。期间,电视媒体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从而直接使本次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进入美国公众的视线,成为政治明星。据统计,1960 年总统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赛至少有8500万美国观众,首场辩论,三大电视网现场直播,这是竞选关键时刻。肯尼迪 以年轻、干练的形象战胜老气横秋的尼克松,成为上世纪 60 年代的政治明星也 是如此。根据当时辩论以后民调发现,凡是通过看电视听辩论的,绝大多数人认 为肯尼迪赢了;但是凡是听收音机听辩论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为尼克松赢了。为 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因为通过电视的方式把两个候选人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 了。全国选民看到的一个尼克松就是一个穿着灰色的西装、跟灰色的背景也模模 糊糊的,然后呢脸上胡子也没刮干净,看上去还老冒汗,不断的拿出手帕来擦头,给人的一个感觉是,这是一个非常无精打采的一个人,是一个已经被繁重的国事 给压得不知道该如何去办的人。相反,肯尼迪出现的时候就给人一个神采奕奕的 感觉,生气勃勃的,而且辩论的时候所用的语言也简短有力。11月,肯尼迪以领先118550张选票获胜,这归功于他良好的电视形象。

大众传媒对总统竞选起极为重要作用,原因有一下几点:

1、人们关于竞选的消息大部分来自媒体,这就需要候选人通过媒体进行竞争。

2、大众媒体在形成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约翰•莱恩赞特指出:“因为电视每天把政治领导人的形象送往千千万万公民的家里,电视也就引发出对人的情感反应,这样有助于电视观众关注政治候选人的人格因素,而不是关注他们所代表的政党或他们对有关问题发表的意见。”

3、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有助于确定公众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从而影响到公众对候选人的偏向。

4、媒体在投票日开展的民意测验对选民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及监督

媒体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和执行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影响公众舆论来对政府施加影响。由于多数美国人对国外缺乏直观的认识,很难知道发生在其他国家的真实情况,因而在外交事务上缺乏自信,这使得他们更依赖于媒体的报道和专家的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民众在外交问题上看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显而易见的。

一个对媒体有利的事实是,美国人对媒体的依赖性非常大,而美国媒体显然也很清楚自己的力量所在。根据传播学家的描述,媒体对什么报道得多,公众就可能对什么感兴趣,而公众(也可以说是选民)感兴趣的事,政府就要给予更多的注意。无形之中,媒体就可以通过公众的力量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方向。换句话说,决定什么是新闻,即“新闻制造”是媒体的日常工作,这使得它较改变民意更容易制造出“新”的民意,而这种新的民意常常会对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但同时,在影响监督政府和外交决策方面,媒体与公众舆论是存在着共生和互动关系的。一般来说,公众关心和热切谈论的外交话题,也往往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使得公众舆论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影响政府的对外政策。在美军虐囚丑闻中,美国公众对媒体的高要求就对媒体产生了影响,也成为了媒体必须有所作为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在表达民意、影响外交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博客特别是微博的兴起格外引人注目。博客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传播形式,一种内容不断更新的新闻出版方式,在互联网上兴起后,成为了一种越过传统新闻出版部门直接与广大受众见面的新的传播形式。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博客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让传统媒体汗颜。

美国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巨大,是因为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

三、总结

大众传媒与政治 篇2

一、历史视野中的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

大致说来, 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中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它们每一个阶段的形成与发展都对美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阶段, 报纸业从开始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到20世纪以后的迅猛发展, 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监督力量。第二阶段, 杂志业从开始的品种单一、价格昂贵到19世纪30年代的逐渐兴起, 销售猛增, 当前全美国的杂志数量多达12000种。第三阶段, 广播电视日益走进美国民众的生活。二战期间, 罗斯福总统创造了著名的“炉边谈话”, 就是通过广播提出了“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大兵工厂”的口号。而在所有的传播手段中, 电视最具有影响力, 60%的美国民众表示电视是他们获取有关选举、政府和当前大事的信息主要来源。第四阶段,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工具,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必将对传统媒体产生革命性的挑战。目前美国的网络用户超过7000万。在一定意义上说, 互联网在美国已不仅仅是“第四种媒体”, 更是整合了其他媒体优势资源的复合型媒体, 对于美国政治乃至未来的影响将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

二、美国大众传媒的特点

美国的大众传媒给自己的定位是“人民的斗士”, 独立于政府, 也独立于任何政党, 是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之所以美国大众传媒能够做到这样, 与其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 独立性

美国的新闻媒体从开始就不受政府的控制, 独立于政府, 它既不是政府的“御用工具”, 也不是两大政党的“专属纽带”, 所以它经常对政府的政策及官员持批评态度, 其中决定国会的政治议事日程, 是其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不仅可以决定新闻报道的选题、内容、倾向和对象,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乃至政府的政治议事日程。

(二) 互动性

美国的大众传媒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上对政府施加舆论影响, 下对民众尽力投机所好。就美国的历史与现实看, 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互动频繁, 总体呈现合作与对立共存态势。合作表现为传媒始终将政府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 在涉及国家利益上的外事新闻与战争报道中, 传媒基本与政府保持一致。对立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对政府官员腐化、决策错误、渎职行为等进行揭露和批判, “水门事件”中新闻监督作用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 盈利性

美国大众传媒以服务于私有财产制度为宗旨和目标, 因为基本所有媒体都是私人企业, 其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为了扩大信息的覆盖面, 他们会尽可能地挖掘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例如, 经济政策、福利措施以及政府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利益的驱使下, 媒体对于报道的内容也更加细化、真实。

三、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作用

(一) 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积极作用

1. 监督作用。

媒体的监督作用主要包含两个任务:公共监督和私人监督。公共监督是媒体把旨在宣传的聚光灯聚焦在挑选出的个体、组织和事件上, 使之成为政治家和公众关注的对象。监督作用可能决定哪些政治需求是表面的, 哪些依然是隐藏的, 它可以迫使政治家对一些他们不愿发表意见的情形做出反应。私人监督主要是为了满足民众的私人需求, 让他们了解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在一定条件下, 私人监督也很有可能导致政治活动, 但是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个人需要, 消除焦虑。正如一位先锋级媒体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 对于那些本人或其所属的社会阶层都无法目睹其感兴趣的事件的个人而言, 媒体是其感觉的延伸。

2. 解释作用。

美国大众传媒不仅调查日常琐事, 使之引起一定的公众关注度, 同时他们会细致全面地解释诸多事件的深层含义, 通过制定假设的场景, 将事件置于其中, 预测它们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这些解释者们的个人价值和实践经验, 许多事件被解释成为各种符合道德规范和正常需求的含义, 从而使具有相关性的政治决策趋于人性化、合理化。例如, 1962年起, 媒体对人工流产的法律和社会意义的解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建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媒体能不露声色地告诉观众和听众采纳哪些观点。现在, 在美国, 人工流产经常被认为是妇女控制自己身体、保护其身心健康的权利。

3. 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力量。

拉斯韦尔提到大众媒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力量。政治社会化是对政治态度和社会性的学习, 可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稳定政府。虽然观众有属于某个党派或宗教团体的预先倾向性和他们在很多共享的新闻消息问题上会有分歧, 但是他们支持美国民主的基本原则是达成共识的。而大众媒体的各种新闻源提供了一个庞大而且相同的信息与诠释内核, 从而使观众共享一个基本价值观和知识体系。

(二) 大众媒体对美国政治的消极作用

1. 媒体多被大公司控制与利用。

目前在美国, 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介入大众传媒, 在把媒体变成一桩利润丰厚的行业的同时, 也使大众传媒成为大公司利益摇旗呐喊的舆论宣传工具。在大公司强有力的控制下, 媒体要真正实现言论自由是不可能的。

2. 大众传媒中唯利是图的现象俯拾即是。

美国大众传媒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 在这样的目标下, 媒体一向是富人的代言和当权者制造民意的宣传工具, 只要富人和当权者愿意, 只要有利可图, 美国的媒体在必要时可以把公正、正义、客观等平时标榜的原则彻底抛在脑后, 甚至可以不惜违反国内法律和国际准则。

3. 大众传媒的选择性报道, 摒弃了诸多重要的信息。

由于美国大众媒体唯利是图的本性, 使媒体仅仅热衷于投其所好, 认为提供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比解释、分析和警示更加重要, 所以美国的新闻报道大多是有选择性的, 过分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从而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四、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中的发展前景

当前, 美国民众对大众传媒的表现甚为不满, 批评者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宣泄他们的不满, 但是并没有带来革命性的成功。关于大众传媒应该加强政府管制还是解除管制的呼声一直此消彼长, 并且在未来也将继续存在。大众媒体不受国家监督可能导致一些错误的行为和滥用, 但是相对于政府监管所造成的负面效应而言, 这可能是小巫见大巫。正如托马斯·杰斐逊1787年在给他的同事爱德华·卡林顿的信中所说:“如果让我选择应该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一个没有政府的报纸, 我会毫不犹豫地倾向于后者。”因此, 大众传媒如何在美国的政府与民众之间找到一条“两全”的路线, 将会贯穿于它们未来发展道路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刘杰.当代美国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杨雅梅.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分析[J].才智, 2009 (6) .

大众传媒与政治 篇3

摘要:大众传媒与政治选举是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诞生地,在诞生之初就大量运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民主选举,并且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将大众传播的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政治选举中。可以说,对大众传播手段的运用是否合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选举的成败。

电台成就了罗斯福的“电台总统”形象,电视成就了肯尼迪的“电视总统”形象,互联网成就了奥巴马的“网络总统”形象。事实证明,当一种新的大众传播技术手段跻身主流,或占据传统大众传播领域的相当份额时,就必须予以重视。如何充分的利用大众传播的手段,进行最广泛的传播,并且调动最广大选民的积极性,就成为政客们应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大众传播美国总统选举新媒体

1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选举概述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1.1报纸从职业和教育程度来看,阅读报纸的阶层可以说是媒体中幅度最广泛的。报纸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弹性大、灵活、及时;对当地市场的覆盖率高,易被接受和被信任。而其缺点则主要在于传递率低、保存性差、传真度差、传播版面太小易被忽视。

1.2广播作为四大媒体之一的广播的特性首推时效性。报纸由于广播的出现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就是时效性被夺走。广播可以向全国,也可以向特定的地域做传播。总体来看,广播的优点在于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选择性较强,成本低。其缺点是只有声音传播,信息展露转瞬即逝,表现手法不如电视吸引人。

1.3电视电视是现代传播的主角,电视是现代所有媒体中最家庭化的娱乐媒体。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是感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媒体。电视传播有其他媒体不可比较的示范效果,常常成为话题的创意作品也肯定被电视传播诱导出来。电视媒体的主要优点是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富有感染力,能引起高度注意,触及面广,送达率高。而主要缺点在于成本高、干扰多,信息转瞬即逝,选择性、针对性较差。

1.4互联网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网络媒体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传播的“共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特性等。

2大众传播的政治作用

大众传媒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这种社会作用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的政治选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传递政治信息政治社会化是一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交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个人之所以在一个社会体系中能够学到关于个人与政治体系的价值、规范、概念和态度,正是因为政治信息在该社会体系里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2.2灌输政治思想大众传媒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有关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政治知识与信息,而民众个体在这些观念和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认同方面,大众传媒有助于政治体系的成员树立起共同的目标,激发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热情和信心。

2.3统一政治规范大众传媒提供大量信息向社会成员灌输主导价值观念,使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进而维护现实社会秩序。大众传媒的显性效果是帮助受众与外界信息作最快最佳接触,而隐性效果则是对受众的观念、价值取向、情感向背、认知结构进行说服与改变。

2.4传承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关于政治的态度、感情、信仰及观念。大众传媒是除去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之外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的主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了解到了许多过去无法了解到的关于国家、政府、统治阶层、政党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到了社会政治生活的种种内容以及各国不同的政治文化。

2.5监督政治环境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现实,反映公众意见和呼声,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限制作用。大众传媒在维护稳定的选举秩序、保证选举的公正性、促进选举信息的流通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3不同时期美国总统大选对大众传媒的运用

美国历史上媒体参与大选发挥作用有“四部曲”,可以粗略的分为纸媒时期、广播时期、电视时期、互联网时期。

3.1纸媒时期报纸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运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经济有一个很快的发展阶段,19世纪末,美国的报纸媒体已经发展起来了。在纸媒时代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普利策很早就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十八岁就参加了纽约林肯第一骑兵团,二十二岁被选举为密苏里州的立法委员。后来又先后担任过自由主义运动组织秘书、圣路易斯的警察长、国会议员等职务。他承认:“我热衷于政治也许是太过分了,以致不考虑到个人的享乐。”在当时,虽然普利策知道自己以一个外来的犹太人移民的身份,无法跻身于最上层的美国政界,但他始终没有泯灭自己的政治热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永远当不了总统,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不过,有一天,我要自己挑选一位总统。”他一直将报纸作为帮助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竞选总统的工具,以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普利策还利用报纸这个阵地,支持克利夫兰参加总统竞选。《世界报》列出四个支持他的理由:①他是个老实人;②他是个老实人;③他是个老实人;④他是个老实人。普利策的《世界报》帮助了克利夫兰总统入住白宫,纸媒时期报纸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电台时期广播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运用电台的发明和使用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而首先在政治竞选中使用广播电台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参选当纽约州州长时是第一次用电台。他隔三差五地跟大家用电波聊天,我是谁谁谁,我为你服务,非常体贴,非常谦恭,跟大家很知心。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这样,广播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罗斯福当选总统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波穿过寂静的夜空,传递思想,平抑创伤,凝聚人心。

3.3电视时期电视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运用电视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第一次得到使用是在肯尼迪竞选总统的时候,肯尼迪总统利

用电视进行了一系列辩论的播出,此后,美国总统竞选进入了电视时期。

1960年9月26日晚,在芝加哥的CBS演播室里,肯尼迪与自己的竞选对手,已经在艾森豪威尔内阁中当了8年副总统、与赫鲁晓夫进行过厨房辩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面对大约7000万电视观众(占当时全国成人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二)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大多数通过收音机收听辩论的民众认为尼克松在辩论中占据了上风,但事实恰好相反,所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得出来,肯尼迪占据了上风,他看上去更加轻松,更有自制力。而镜头前的尼克松却显出害怕的样子,脸色阴沉憔悴,脸上的剃须粉被汗水冲出音乐的沟痕。

肯尼迪借助电视媒体的获胜,原因在两个方面:1、当时美国共有7000万电视观众,这占当时全国成人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二,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美国成人是通过电视观看总统竞选的辩论,虽然那些少部分通过广播收听总统辩论的公众会认为是尼克松赢得了大选。2、通过电视转播的个人魅力的展现。虽然尼克松可以打经验这张牌,但他不是肯尼迪个人魅力的对手。而且正如许多政治家自那时以后所认识到的一样,用电视转播,一切都是风格,风格高于实质。这是电视这种视听结合媒介的特点所在,而肯尼迪正是运用(适应)了电视媒体的特性而取得了选举的胜利。肯尼迪赢得总统竞选很难说究竟是不是由于电视媒体的作用,但不论是偶然还是必然,历史就这样选择了通过电视辩论展现形象的肯尼迪。总统大选电视辩论也从此成为美国总统竞选的一个必要环节。

3.4互联网时代美国总统竞选对网络中的运用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新的传播技术被发明创造出来,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互联网—诞生了。从美国前任副总统戈尔开始,美国的总统就与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默多克帮助戈尔总统建立DIY个人视频网站,小布什利用互联网博窑进行政治营销,直到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互联网的作用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具体而言,奥巴马在大选中的互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3.4.1官方网站:官方网站包括对候选人及团队的详细介绍、施政纲领的宣传、重要议题上的立场、官方blog、在线捐款和在线商店、媒体报道和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奥巴马的官方网站为他打造了一个注册成员超过百万的在线社区“我的奥巴马”(MyBO)。奥巴马官方网站47%的访问流量来自这个社区,其次才是首页(40%流量);而麦凯恩官方网站访问流量95%来自首页。

3.4.2个人博客:奥巴马通过网络博客为自己鲜明地树立起清新、年轻、锐意进取的候选人形象。拉近了选民与自己的距离,更具亲和力更有竞争力。无论是希拉里还是奥巴马,都生动演绎了博客在总统竞选广告战中的重要性

3.4.3社交网站;除了建立官方网站,更要在最热门、最聚集人气的web2.0网站如Facebook、Myspace、Youtube、Twitter和Digg树立奥巴马的化身或者频道,让选民在自己最常用的互联网应用中就能接触到奥巴马的信息,就能与其他奥巴马的支持者建立联系与互动。奥巴马更在一系列小众细分的SNS网站上建立档案和频道,这些社交网站包括黑人社区、拉美裔社区、亚裔社区、基督徒社区和同性/双性恋及跨性别者社区。

3.4.4E-MAlL病毒营销:病毒式营销是指发起人发出产品的最初信息到用户,再依靠用户自发的口碑宣传,由于他的原理跟病毒的传播类试,经济学上称之为病毒试营销,是网络营销中的一种常见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经典案例是一封名为《我们为什么支持奥巴马参议员——写给华人朋友的一封信》的邮件到处传播。邮件内容甚至非常有针对性的采用了中文,非常详细的阐述了奥巴马当选对美国当地华人选民的好处,最后他们说“请将这封信尽快转送给您的亲朋好友,并烦请他们也能将这封信传下去。这是您在最后几天里所能帮助奥巴马参议员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3.4.5网络广告营销:奥巴马在互联网传播投放上的花费不到10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花在了关键字搜索(Google Adwords)上,通过日常搜索行为将选民引向自己的官方网站。如果一个美国选民在Google中输入奥巴马的英文名字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就会出现奥巴马的视频宣传传播以及对竞争对手麦凯恩政策立场的批评等。奥巴马购买的关键字还包括热点话题,如“油价”、“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

4结论

在政治传播中顺应时势潮流,适时运用新媒体的意义

纵观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大众传播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大众传媒在政治选举中的作用重大,并且是政治营销的主要工具和战场。每一次新媒体的诞生,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媒体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还给人类的传播秩序、传播心理都带来的不可小觑的非凡意义。

而网络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真正意义的革命,它最大的特点是一改过去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为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传播者和受众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意义上可以互换一传播者可以变成接受者,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网络传播打破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真正体现了“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和“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

参考文献:

[1]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明安香主编.《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陶丹.张浩达.《新媒介与网络广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阂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8][美]沃纳·赛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9]沈国麟.《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10]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版.

大众传媒与文化课程 篇4

###

什么是传媒?

传媒,即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也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收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什么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一般来说,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社会主要的媒介。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传媒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以上种种无不促进了人类文化生活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在现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有了更便捷更灵活的信息传播途径,互联网这一现代媒介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对民众的知识观有一定的塑造功能;同时,它突破了时空限制,范围不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局域,应该可以说实现了普遍化。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上,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了,从政治、经济到全球化、文化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凸显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首先,大众传媒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传媒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例如,由中国国家汉办每年举办的“大学生汉语桥”比赛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不仅让我们国人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通过来此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的眼睛了解到他们各自国家的文化,了解到世界。也有助于选手们借助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以快乐学汉语的形式,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成为汉语能人。再如央视十套节目里面的历史文化科教节目,让人们认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风俗文化。

大众传媒不仅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在此过程还形成了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同化大众传播成功的转移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化解了之前一直纠缠的政治情绪。突显了人的生命、尊严、精神的关注,肯定了作为精神个体的价值。而且大众文化抹去了文化特权,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发展。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在丰富人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其次,大众传媒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得到传播和发扬,如通过电影媒介,李小龙的功夫为世界所熟知,世界也看到了中国功夫这一中国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日本尤其注重文化的传播,如动漫文化,已经在中国得到传播,许多人的童年也多了动漫的陪伴,西方的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中国,让中国更加开放透明,中国儒学文化以和为贵的精神也对世界和平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融会与交锋,然而在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和主要受益者的地位。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让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台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九成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提供,这种现状会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霸权主义,对人类民主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以上种种说明大众传媒之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同水之于生命,缺少了大众传媒,文化无法得以传播,必然会消亡。然而大众传媒呈现的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抱怨报纸上信息太少,有限的版面上的新闻也是“炒作”,多家报纸经常出现内容的同质化。广播电视的娱乐性、广告性、和商务性节目占据了许多时间段,很多节目趋向媚俗。文化传播公司在娱乐至上和利令智昏下,夸大甚至歪曲事实,误导大众,“外国的水是甜的”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也在阻碍着文化的传承,甚至曲解文化的现象也常常可见,一如于丹庄子心得、论语心得,用浅显的话语解读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反而受到热捧,无不说明了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心理,是大众传媒造成了这种文化自卑的现象。试问一个完全抛弃了自己文化的民族,还有什么内核可言,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就这一目的就达到了,文化就变成了一个统治工具,我们只能被牵着鼻子走了。

大众传媒不能堕落成为低俗庸俗的场所和温床,大众传媒塑造的是整个社会的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希望,因此大众传媒的从业者责无旁贷地需要有职业的良知和道德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正如教师担负了教育祖国下一代的希望,而大众传媒从业者肩负的是整个国家未来的文化走向。国家也需要积极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去让人民更加透明更加真实的了解历史,让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秀,让文化得以传承。

一个国家的兴盛衰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否昌盛、大众的思想水平是否高,简单的解释就是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篇5

一、大众传媒与公共制度基本理论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大众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众实现沟通和交流的中介纽带。现在,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的社会功能:

1、获取与传递信息。大众传媒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映,让人们获得充分客观的信息。

2、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媒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能够教育社会民众传播文化知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形成向上的价值观念。

3、舆论监督功能。能够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以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能促进社会机制的运行。

4、娱乐休闲功能。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多种多样,这些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让阅读者暂时摆脱烦恼,起到了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20世纪中叶之后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概念,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目标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其涵义,公共政策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2)是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公共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的调节器。

二、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当前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大众传媒呈现了许多崭新的特征,比如,传播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受众范围更加广泛,社会影响力更加巨大等。在大力倡导社会民主的现代社会,公民文化素质已经得到质的飞跃,使得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媒成为参与政治推进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中心角色之一,并产生了公共政策运作、制定和传播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它既给社会生活、公共决策带来积极的引导和监督,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消极的不良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大众传媒能及时敏锐的发现有新闻价值的“问题”并有效的

将之转化为政府政策问题

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被政府主动注意到并及时转化为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加以解决的政策问题。发现问题是政策活动的的起点,大众媒体对现实世界有选择的报道有助于公共政策的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对于民众还是政府而言,大众传媒提供的真实客观的信息很可能是在其他渠道获取不了的,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大众传媒在推动公共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中,甚至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2、大众传媒能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条件

传统的公共决策一般会面临三个困境:信息不完全,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现时的模糊性。大众传媒对公共决策的深度介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不确定性。大众传媒是公众与公共决策系统沟通的桥梁,它能反映基层老百姓的共同诉求,并能将公众普遍关注的政策问题直接上达。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既有助于公众切实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来,也能使政府更好的了解公众的诉求,作出更加顺应民心的决策。

3、大众传媒能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客观的监督和评价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整个政策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检查和落实政策的关键,是将政策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公共政策的执行全过程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进入媒介视线,媒体能够协助政府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成公共政策的“阳光”执行。另一方面,公众通过大众传媒看到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也能逐渐建立起

对政府的信任。

(二)消极影响

决策公正是行政合法性的生命,决策者的独立程度决定着决策者与法律的接近程度,决策的反馈和评估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媒体采访报道需要相对公开的条件,发表的简介会形成公开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对事实的判断。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都有可能给决策者、给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影响正常的公共政策过程的进行。

由于新闻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趋势加重,越来越多的媒体把制造虚假信息作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和获利的筹码,致使公众无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有的报道更是“指鹿为马”、“以偏概全”,只为追求信息的“爆点”,而不注重把真实的情况客观地反映给公众,这使公众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客观报道是行政独立和媒体报道两者之间的基本的平衡点。

三、公共政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传媒作为一种资源,国家可以利用它的多种功能为之服务。在信息时代,“谁掌握着社会通讯的使用、保持和传递的方法,谁就掌握着控制社会的权力,社会的稳定取决于通讯渠道的完整和完善”,这正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传媒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所有的控制手段中,政策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在新闻法尚未出台或新闻法规尚未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新闻政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在我国,新闻立法和政府控制也是对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最大的

因素之一。

从宏观政策研究角度讲,新闻政策是政党和政府治党治国的一系列规则方略在新闻传媒领域的体现,是宏观传播政策的“子政策”。作为政党、政府对所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和策略、管理和调控新闻椽笔领域的重要手段,新闻政策具体体现在有关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管理与经营活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中来。

然而中国目前缺少新闻传媒方面完善的立法,缺少了对传媒活动的约束和规范,这会造成传媒领域的混乱无序。部分企图牟利者会因为缺法律约束而肆无忌惮,捏造虚假信息、进行恶性竞争等侵害公众权益、扰乱传媒界秩序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缺少在内在机制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力,这使大众传媒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健全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这使得各个新闻单位构成的新闻网络存在不稳定性以及一定程度的无序性。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对我国传媒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传媒实现产业化运作后,资源消耗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得到补偿,传播内容和方式便受到广告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广告的依赖强化了大众传媒对收视率的追求,同时也使广告投入及节目更趋都市化、功利化,不仅会致使公众无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更不利于大众传媒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消除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之间不良影响的对策

对于中国目前公共政策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现状而言,为使公共政策与大众传媒发展相适应,形成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

作出以下努力:

(一)大众传媒应当作出的努力

对于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避免,才能使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与大众媒体的发展相适应。

首先,传媒工作者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法治”、“公平”、“正义”为标准,忠于职业操守,做一名有“良心”的媒体人。因此,既要强化媒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积极作用,更要强化媒体从业者的理论和法规学习,提高其思想修养和审美意识,抑制负面报道、低俗之作等与和谐社会极不协调的东西的出现。

其次,大众传媒既要考虑社会效益,还要讲究经济效益,这当中自然要有各式各样的利益关系需要平衡。尤其是当社会公共问题发生后,大众传媒本着对公众负责的舆论引导的态度,要着重考虑公众的反映和利益。与之相伴,大众传媒还要将这一问题置于党和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前提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为社会全方位的稳定发展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作统筹考虑。

(二)公共政策应当作出的努力

我国政府在管理媒体方面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建立了中国的媒体法律体系,但中国媒体的法律建设还很难说是一个有机而同一的整体。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相互冲突或不一致的地方,大众传媒的许多行为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因此,中国媒体要想在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更主动、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将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由于媒介不仅传播

信息,而且传播文化,引导舆论,因此有必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完善法律制度,防止一切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利益和人民生活的现象发生。

其次,积极的发挥公共政策对市场机制的宏观调节作用。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导致大众传媒的发展受阻,政府应当起到调节市场机制以便适应于大众传媒发展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的能力,适当的减少大众传媒的发展阻力。

此外,政府与大众传媒应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的传播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环境,大众传媒也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推进其进程。公共政策离不开和谐舆论引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至关重要。于此同时,社会对大众传媒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大众传媒的发展力。

六、总结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和公众的影响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大众传媒是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桥梁, 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营建是确保这一桥梁畅通无阻的有效保障。大众传媒既受到公共政策的规范约束,同时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又渗透到公共政策制定、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影响的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这种良性关系的构建,必将大大

浅谈大众传媒与未成年人保护 篇6

今年九月份,发生在浙江温岭的幼师虐童事件,我相信许多人肯定都印象深刻。从媒体最初关注到报到事件,有几幅图片大家也一定眼熟,一幅图是年轻的幼儿园女老师,两手拎着一名小男孩的双耳,将他双脚提离地面约10厘米。这个过程,老师一脸微笑,而男童的耳朵被扯得变形,张着嘴巴哇哇大哭。,还有几幅图片:被胶带纸封住嘴巴小男孩;被扔进垃圾桶的孩子;头顶簸箕的小男孩。在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孩子们惊吓和害怕的表情。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对这位幼师的行为感到愤恨,替孩子们的教育捏一把汗。但是,你是否想过咱们的媒体就这么赤裸裸的将孩子们的照片展示在我们面前,让孩子们的家长看到,让孩子们自己又看到,是不是对他们的另一种伤害?尤其是那些图片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又被转载数千万次,对孩子来说,可能会造成心理阴影。想想孩子长大了,会想到自己曾经“受虐” 的照片几乎被全国人民所目睹,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同时,这些事件被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尤其是那些图片),无形的给受伤的孩子们带上了标签,这无疑会造成二次伤害。也许你要说,向公众报道事实的真相是媒体的职责,难免会涉及未成年人的一些信息。但保护未成年人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一个国家连孩子都保护不好,还怎么能持续发展下去?所以我们的媒体也应该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在新闻报道与保护未成年人这两者中追求最大的平衡。对此,我认为媒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做。

首先,我们的媒体要把未成年人群体作为关注的对象,也就是要把报道的视角指向未成年人。媒体要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具体说来,可以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状况。关注未成年人的生活状况,我想举最近发生在湖南的一件事。浙江的一个大学生小梁去湖南凤凰的一个农村支教,发现孩子们每天早上所吃的竟是一片直径6厘米、厚1.5厘米的面包,一盒200毫升的牛奶。国家拨款3元弄的营养午餐,到孩子手上,就是一盒牛奶、一小片面包。小梁将此事在网络上告知大众,我们的很多媒体随之转发并进行跟进调查和报道,新华网随即派记者赶赴湖南凤凰调查事件始末,并随即向大众告知事件真相。小学生“巴掌大面包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该校的相关负责人员立刻被调查,并得到处分。同时事件被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之后有不少爱心人士在网上给当地小学生捐钱,一些志愿者还盖起了新的食堂,让孩子们在冬天吃到了热乎乎的早饭,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都吃得很饱,不再挨饿了。在这件事中我想说,我们的媒体做的不错,至少经过网络曝光之后,媒体能立刻将视角转向孩子们,并且展开调查,及时报道事件信息,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相信经过这样一件事之后,很多学校在孩子们的饮食上会更加注意。这无疑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再来看一则新闻:11月16日清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环东路一垃圾箱内,发现5名男孩死亡,年龄均在10岁左右。经初步调查和勘验,5名男孩已排除外伤性致死和机械性窒息死亡,尸检结果显示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据介绍,在发现小孩死亡的垃圾箱内有木炭生火取暖的痕迹。垃圾箱旁是一个拆迁工地,据目击者此前描述,“孩子们在拆迁工地围墙里面,用一些写有广告语的塑料篷布、水泥砖和三合板围起来,并在里面住了好几天。看完这则新闻,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到痛心疾首!《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心酸的童话故事竟然在我们物质相对充足的今天上演。出现这样的悲剧,责任不仅仅在当地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我相信当地的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试问如果当地媒体能及时将视角放在这五个流浪的孩子身上,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据当地人民介绍,五个孩子在临死前的几个星期一至流浪在街头,附近的人们经常能看到他们每天都在寒冷中度过,我不相信地方媒体会没有注意到。如果,他们稍稍注意一下,问问孩子们的状况,再好好调查和报道,孩子们就不会在寒冷中离开人世。所以在这个悲剧中,媒体的责任显然是没有做好。再来看看,媒体在报道孩子们受教育状况。今年秋季开学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9月1日,湖北黄冈麻城市顺河镇3000余名学生需要自带课桌报到。据悉,整个顺河镇有5000多名学生,开学前约2000套新课桌被分配到镇上的一所希望小学和中心小学,仍有3000余人缺乏课桌。有的学生因此把茶几拿来当课桌,而留守儿童只能由年迈的奶奶扛桌子为其报到。这件新闻被媒体报道之后,同样是在社会上瘾以强烈的反响,一时间线上线下媒体纷纷关注此事,并跟进持续报道。之后,当地政府随即采取措施:立刻将该校的桌椅配备齐全,同时再筹措500万 2个月内全市配齐课桌。我想要不是媒体的报道,说不定至今麻城顺河的小学生还要自带课桌去学校上课,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还要由年迈的奶奶背着沉重的桌子去他们上学。在这件事中我们看到了媒体的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将视角关注在孩子受教育状况上,发挥媒体的责任。

以上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主要想说明媒体在报道社会上每天发生新闻时要将视角放在未成年人身上,报道他们的生活状况,受教育的情况。因为首先只有将关注点放在他们身上,才会发现问题和毛病,才会督促相关的部门去改正和采取相关的措施去解决问题。其他还有每年媒体关注学校的补课问题以及各项收费问题都是“保护”的体现。针对这第一个方面,我觉得湖南卫视有一档有关青少年励志节目《变形计》做得很好,不仅是报道新闻事实,更将商业价值和道德价值完美结合在一起。这档节目主要是帮城市的家长教育孩子,将城市里的“难管教”的孩子与生活在贫苦农村的孩子互换生活环境,让他们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从而使两个孩子都有新体验,进而获得对生活的新的、正确的认识。可谓是一举多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媒体是可以将新闻报道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有效、完美结合的,这二者之间是有平衡点的。除了将报道视角放在未成年人身上,媒体还应该三思后虑如何组织、报道新闻事件,争取对孩子最大正面影响。所以接下来再谈谈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

谈到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说。首先媒体进行新闻报道要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安全。在现在许多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将有关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相片等信息暴露无遗,尤其是一些报道未成年人的负面新闻时。例如近期报道福建一位酒驾母亲出事故之后,报道了这位母亲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本来媒体是好意要提醒大家要为自己的亲人考虑,不要酒驾。可报道出来之后大家都为事件感到可惜,随之儿子的照片在网上被大家不断转载。直到孩子的小姨出来恳求大家不要在转发了,怕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阴影。还有最近有媒体在报到武汉车展惊现身着比基尼的儿童摆着各种“成熟的动作”,同时将孩子们清晰的面部照片也报道出来。这无疑也是不妥的。虽然媒体的初衷是好的,是想提醒家长们不要这么功利,但这在无形中却伤害着孩子。这两件报道的报道方法都不妥,在涉及孩子们的负面报道中要注意保护孩子们,尤其是不要随意将孩子们的照片清晰的展现给受众,这让海门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会留下“污迹”。此外一些信息的泄露,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对孩子的安全又会造成隐患。所以媒体在报到时一定要注意各种有关未成年人的信息,不能轻易展现给受众。其次,媒体在新闻报道内容选取上要注意,不要一位将社会中的暴力等血腥事件展露无遗。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越来越方便,更别说孩子们了。每天一上网,各种不健康的,暴力的图片和视频会扑面而来,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替孩子们捏一把汗:每天都接触到这些,孩子们会怎么看这个社会,很容易让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前些年,一些电视节目将青少年的犯罪过程全部展现给观众,以至后来有人说这会导致青少年学着点是来犯罪。这也不无道理。所以媒体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要站在青少年的角度上考虑,正负面报道“平衡”,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信息环境。在进行一些负面报道时要充分考虑发挥其教育的作用,避免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拉看看国外一些法律对媒体的限制:在加拿大,《加拿大广告标准准则》规定,不得将儿童作为广告对象。如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颁布的有关儿童的广告禁令,规定所有广告不得直接以13岁以下的儿童为目标,并对涉及到儿童的广告,在时间和内容上都作了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如不准用流行的动画形象向儿童推荐产品;广告不得鼓励儿童让家长去买某一商品等;在日

本,2003年制定了《关于规制使用网络介绍异性业务诱引儿童等行为的法律》,明确责任主体,防止新媒体对儿童的性侵害。另外,2003年日本制定《促进儿童的读书活动法》,设立每年的4月23日为“儿童读书日”。在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政策已经构成基本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以《儿童在线保护法案》、《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三个联邦法律为基础,规范了商业组织、家庭、学校等在儿童网络保护方面的行为。其保护的重点措施是:研制屏蔽性软件,要求学校、图书馆、网吧安装屏蔽性工具;设立与成年人分开的专门的未成年人的上网场所;对不良信息网站的严格管理,成人网站设定身份认证制度;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等等。在我国,虽然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但媒体一定要以身作则,主动担负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

这是媒体保护未成年人应该做好的第二个方面,即认真组织报道,将正面效应发挥出来,一些报道要考虑是否会对孩子的以后发展产生影响,要注重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和安全;在内容选取上,要仔细考虑如果被孩子看到会产生什么影响。

大众传媒与政治 篇7

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 就是大众所广泛使用的传播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媒介。过去, 大众传媒主要是指电视、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手机、博客、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 以迅猛的势头颠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 掀起了大众传媒新的革命, 实现了新的飞跃。目前, 大众传媒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

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般而言, 大众传媒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调适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传播功能。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 大众传媒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宣传引导作用大众传媒是一种舆论工具, 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之一。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信息进行解释或评论, 甚至提出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曾指出:“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也许在多数时候, 它在使人们怎样想 (What to think) 这点上较难奏效, 但在使受众想什么 (What to think about) 上十分有效。” (1) 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了解社会公共问题以及其他事情, 并根据媒体对事物的强调程度来决定自己的关注程度。另外, 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隐藏之中, 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诚如列宁所说:“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 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励员, 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 (2) 因此, 必须重视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利用大众传媒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 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文化载体作用大众传媒的文化载体功能就是指大众传媒具有将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不断向社会大众传递的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大众传媒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展, 大众传媒紧跟时代步伐, 承载的信息量不断增加, 与社会大众的互动性不断增强。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最主要、最佳的载体。大众传媒能够将各方信息、情感、意见汇总之后进行传达, 实现信息共享、交流。因此,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除学校、家庭之外的又一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超越时空、超越界限、开放的教育、学习平台。社会学家沙莲香指出:“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并不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社会成员共享统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 (3) 可以说大众传媒是没有围墙的学校, 它将教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使我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

大众传媒对思想

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现代化社会中, 大众传媒凭借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首先, 大众传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物质条件,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互联网时代、3G时代, 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 甚至一部手机, 通过视频、在线互动等方式,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可轻松进行交流, 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 人们还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主题, 随性地进行沟通交流, 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使教育资源得到扩充。

其次, 大众传媒承载着大量的信息, 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众传媒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教育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教育的同时, 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轻松的氛围。与此同时, 大众传媒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宣传、关注甚至讨论, 来引导大众关注和讨论, 并且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 使人们逐渐加深认识,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再次, 大众传媒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其交互性的特性, 将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灌输式转变为主动交流式,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开放、自由的交流方式。以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改变了以往“教育者在台上讲, 受教育者在台下听”的单向性的教育方式, 缩小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平等的氛围中,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让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

最后, 大众传媒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达到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方式开展, 忽略了社会教育。随着技术的进步, 网络技术在现代传媒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这也使得大众传媒在现代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 人们的社会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 虚拟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加, 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社会结构, 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 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大众传媒成了施教者和受教者之外的第三方力量, 在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监督。它能及时地将信息进行反馈, 加强学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密切联系,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众传媒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它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首先, 信息的多样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冲击。网络的发达使人们每天都置身于信息的海洋。大量的信息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之时, 也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困扰。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虚拟性、自由性, 信息发布、传递自由, 因此, 各种信息大量存在, 良莠不齐, 真假难辨, 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信息随处可见, 对于广大网民, 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 一旦缺乏理性的判断, 就很容易接受外界不良信息, 进而影响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 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其次,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普遍化导致信息的庸俗化。在法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大众传媒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为了追求所谓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 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 甚至放弃了社会责任, 忽视道德规范, 导致了传播信息的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善的青少年, 这是一种误导, 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准则的挑战。

再次, 大众传媒的发达, 便利了西方文化的渗入, 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的交流不受地域的限制, 人们可以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进行交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因此, 互联网上的英语资源占绝大多数, 而中文资源相对较少。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的背后承载着大量的思想、文化, 因此, 隐藏在英语背后的, 是西方的思想、文化, 是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达国家通过互联网不断地向受众灌输西方的价值观, 使网民受到影响, 久之, 就会认同、信赖, 并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尊心、责任心、民族自豪感产生动摇, 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最后, 教师权威受到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面对面教育为主。因此,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人格魅力、亲和力十分重要, 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 受教者常常能在网络中找到答案, 这就使得教师的权威受到质疑, 不再事事寻求教师的帮助, 转而投向网络, 也将对教师的崇拜之情转向网络。这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如何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新时代下, 大众传媒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好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尽量避免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负面作用, 使大众传媒成为思想政治的又一阵地, 这也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 大众传媒要自我约束, 规范运作, 提高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正确引导大众。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 大众传媒一切以市场为导向, 为迎合大众的口味, 有时甚至编造假新闻, 欺骗大众, 使得大众传媒的公信力下降。与此同时, 商业化的运作也使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明显。然而, 大众传媒的第一角色应该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论坛, 其次才是经济利益的创收者。因此, 大众传媒必须将社会利益置于经济利益之前, 自我约束、自我规范, 不断提高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操守, 提高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其次, 国家要建立健全法律体制,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管理。目前, 关于大众传媒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 导致某些大众传媒完全不顾社会利益,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因此, 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使大众传媒在制度和法律的双重保障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再次, 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 培养大众的自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大众传媒观。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 加之大众传媒的监管体系还不完善, 因此, 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 同时依靠大众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提高自身对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 自觉抵制大众传媒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最后, 依托现代大众传媒技术, 打造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众传媒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信息国度, 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 依托现代大众传媒建立一个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领域,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大众传媒以信息的丰富性、开放性、超时空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发挥好大众传媒的正面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东建.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1) :42-44.

[2]冯朝阳.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保定学院学报, 2009 (3) :102-104.

[3]温琳琳.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6) :94-96.

[4]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234-352.

大众传媒与政治 篇8

关键词:大众传媒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与挑战

大众传媒,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户外、售点、网络等,在我国发挥着宣传、舆论、介绍知识、监督等的作用,对每个行业、每个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教育行业中,大众传播媒已常被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必备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校的教室中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大众传媒深刻地影響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探讨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不可少的课题。

一、什么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亦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媒介。指现代社会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工具或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台、电视、电影等。

二、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众传媒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功能不可小觑。

(一)大众传媒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减少心理抗拒。因为在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中,教育的目的和动机不必苦口婆心地劝说来完成,而能隐藏在声文并茂、声情融会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攻势下,让教育对象对于教育者的动机产生信任,降低自己的心理防卫,从而放心地去接受传递过来的教育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形象而生动的宣传,使得教育对象从文字、从声音、从图片、从动画中感受到多种器官的刺激,从而对传递的教育信息加强主意,并积极地思考。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媒体能够走进教室的原因之一了,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的教育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倦课堂,但,多种教育方式、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却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育中,特别是在传递复杂抽象的思想教育信息时,大众传媒能使信息的简单化、明确化、生动化。

大众传媒的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非常大,但是,在大众传媒缺乏更为有效的管理监制下,却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迎来不少的挑战。

三、大众传媒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大众传媒娱乐化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大众传媒是一个商业机构。因此,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内容的娱乐化导致庸俗化。媒介在掩盖牟利的目的下,利用受众好奇的心理,不负责任地进行炒作,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些新闻、娱乐节目不仅导致媒介的庸俗化,而且还传播不良的信息,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降低学生的辨别力、批判精神、审美情趣,鼓吹新潮时尚而抛弃节俭实惠。传媒庸俗化、媚俗化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不良信息的传播引导教育对象走上歧途。

据美国一家报纸不完全统计,1952年—1972年美国电视发展高峰时期,青少年犯罪率增加了16倍,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问题更加突出,大量色情的图片内容被点击。我国的黄色网站也多达5万多个。通过网络,外来文化通过传媒隐蔽地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冲击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腐朽庸俗的价值观泛滥,严重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一大挑战。

四、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环境下的挑战

(一)在政府方面,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立法监督和技术控制

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监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抵制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国家应就大众传媒对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等方面进行立法,对大众传媒进行监控。我国法制还不十分健全,有关规定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政策落实也不到位。因此,进一步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是必要的。政府应该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状况,进一步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立法。与此同时,国家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对大众传媒技术控制的研究。我国政府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

(二)大众传媒加强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众传媒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大众传媒涉及千家万户,传播信息的性质对人们价值观的树立影响很大,特别是青少年。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播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由我国大众传媒的文化属性所要求的,才能在传播中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复杂的传媒中,坚持传播先进的政治思想的责任。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传媒“四结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德育整体功能的协调,坚持合力原则。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注重媒体的作用,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结合”的教育模式,以便在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我们只有从以上两个方面同时做好,才能真正实现大众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现代的信息社会,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大众传媒的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需求矛盾,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大众传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对策,才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推向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李昱.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2007-01-18

[2]周少四.大众传媒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D].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九期

上一篇: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下一篇:人生生命的励志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