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企业管理期末试题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印刷企业管理期末试题(共5篇)

印刷企业管理期末试题 篇1

《现代印刷企业管理与法规》试题

(10级印刷班)

班别学号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25分)

相结合;修理、改造和相结合;专业管理和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和管理相结合。

2、采购分为采购和采购两种。

3、书籍的印后加工,可分为裁切、折页、、、包封、切书等。

4、是指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资源的能力。

5、二级保养是指以为主,为指导的配合下进行,而三 级保养指以为主,协助下进行。

6、从生产类型上讲,印刷企业一般都属于订货型生产,印刷企业产品的、和是衡量企业生产管理成败的三要素。

7、设备的检查按技术功能可分为检查和检查。

8、设备的寿命具有三种形态:、、。

9、在市场定位时,产品差异化是极具竞争力的一项,重点在于三个方面的差异化::、、。

1、人们说的“绿色印刷”主要是指平版胶印。()

2、CTP制版技术指Computer to Plate。()

3、印刷企业常见的人才流动形式中辞职和辞退是一样的。()

4、人力资源规划,短期规划一般为一年左右。()

10级现代印刷企业管理与法规科试题第1页(共6页)

1、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五结合”指的是设计、制造与相结合;维护与

5、晋升是企业的员工有职位低的到职位高的变动。()

6、产品的寿命周期是指产品进入市场开始,直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

7、企业形象战略对于现代印刷企业不但重要,而且是基本的生存法则。()

8、印刷术最早是有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9、生产和运作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起保证作用。()

10、印刷企业的生产布局只有有工艺导向型一种布局。()

1、以下不属于战略的特征的是A.全局性B.协同性C.纲领性D.长远性

2、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的运输和保管属于A.辅助生产过程B.生产服务过程C.技术准备过程D.基本生产过程

3、设备故障率最低的时期是A.初期故障期B.正常故障期C.偶发故障期D.磨损故障期

4、马斯洛的激励理论认为,人受五种基本需要的激励: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质生存,而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自我实现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社交需要

5、印刷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印刷工业的发展具有。A.持久性B.长久性C.长远性D.永续性

6、科学的方法对设备的投资进行经济评价,其中综合性最强的方法是。A.系统效率法B.费用效率法C.费用换算法D.投资回收期法

7、在销售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销售技巧B.销售环境C.销售人员D.销售背景

1、印刷企业的战略划分为战略。A、总体战略B、业务战略

C、职能战略D、经营单位战略

2、一般的印刷制版主要有制版。

A、平版B、凹版C、凸版D、孔版

3、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要求具有。

A、严肃性B、群众性 C、科学性D、预见性

4、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应具备以下哪些特点。

A、知己知彼B、客观诚实C、知识丰富D、坚强毅力

5、印刷企业的基本的生产过程包括。

A、印前图文信息处理B、制版C、印刷D、印后加工

6、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最可宝贵的。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A、价值有效性B、难以模仿性

C、稀缺性D、便于管理性

7、设备维护的内容包括。

A、检查B、清洁

C、润滑D、坚固

8、设备的三级保养,指的是。A、一级保养B、二级保养

C、三级保养D、日常保养

9、企业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B、具有法人资格C、不断开发新的生产力D、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0、市场调查的方法有。

A、询问法B、观察法

C、实验法D、电话法

11、产品整体概念是把产品理解为。

A、标志产品B、附加产品C、核心产品D、形式产品

12、促销的方式主要有。

A、推销B、广告C、营业推广D、公共关系

13、企业形象也可以说是公众的评价,其基本内容是。

A、产品形象B、员工形象C、环境信息D、业主形象

14、物资控制的方法主要有。

A、定期库存控制法B、定量库存控制法C、重点物资管理法D、经济批量控制法

15、印刷企业常见的各种企业类型有。

A、外资企业B、独资经营企业

C、公司D、合伙企业

四、名词解释(共9分)

1、违约责任

2、市场营销

3、绩效考评

五、问答题:(共12分)

1、印刷企业的设立条件有哪些?

2、人员招聘的程序?

印刷企业管理期末试题 篇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4、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差。

三、判断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只有大企业才需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错)

2、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要购买一个CRM软件,并且在企业全面使用。(错)

3、消费者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客户需要企业采取不同的客户策略,而客户可看成一个整体,并不需要进行严格区分。(错)

4、忠诚的客户来源于满意的客户,满意的客户一定是忠诚的客户。(错)

5、向顾客传送超凡的价值无疑可以带来经营上的成功,因此只要实现“所有客户100%的满意”就一定能为企业带来利润。(错)

6、维持老顾客的成本大大高于吸引新顾客的成本。(错)

7、“数据库营销”这个概念最早是从产业市场营销领域中的“直复营销”和“关系营销”这两个观念发展而来的。(对)

8、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对)

9、一个成功的客户交互中心应该是一个多渠道的客户信息交互枢纽。(对)

10、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如产品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研发竞争力等的统领。(错)

31、简述客户数据仓库设计步骤

答:建立企业模型(1分);概念模型设计(1分);逻辑模型设计(1分);物理模型设计(1分);数据仓库生成(1分)。

9、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中,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规则称为(强规则)。

10、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客户关系管理项目属于(IT项目),相对风险较大,而且实施难度较大,没有太多经验值得借鉴,行业解决方案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客户忠诚

是指客户对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产生了好感,形成了偏好,进而重复购买的一种倾向。

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是利用软件、硬件和网络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客户信息收集、管理、分析、利用的信息系统。

3、企业核心竞争力

是指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特有技术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是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

4、客户价值

是客户对产品属性、属性效能以及使用结果(对实现客户目标和初衷的促进或阻碍)的感知偏好和评价。

5、工作流管理

是人与电脑共同工作的自动化协调、控制和通讯,在电脑化的业务过程中,通过在网络上运行软件,使所有命令的执行都处于受控状态。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客户分析的内容

商业行为分析;客户特征分析;客户忠诚分析;客户注意力分析;客户营销分析;客户收益率分析。

2、客户关系管理为企业带来的哪些优势

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重塑企业营销功能;提升销售业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阶段模型

考察期,关系的探索和试验阶段;形成期,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稳定期,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退化期,关系水平的逆转阶段。

4、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供应链构建原则

将最终客户与供应链连接起来;对供应链进行动态管理;全面管理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互动;建立一种面向流程的观点。

5、选择客户关系管理厂商是应考虑的问题

CRM厂商的业务咨询分析能力;CRM厂商的技术实施能力;CRM厂商的成功实施案例;CRM厂商的信誉度;CRM厂商能够分配给企业的开发人员;CRM厂商的服务体系;CRM厂商提供的软件基本功能测试。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客户保持的方法。

注重质量;优质服务;品牌形象;价格优惠;感情投资。

2、试述关系营销实施的途径。

提高客户忠诚度;适当增加客户让渡价值;提升企业与客户关系层次;建立垂直营销系统;建立柔性生产体系;建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同行关系;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防止客户流失。

3、试述客户关系管理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

确立合理可行的项目实施目标;高层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让业务驱动CRM系统的项目实施;软件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选择;项目实施组织结构的建立;有效控制变更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客户的重要性可以将客户分为四类,其中(C)约占客户总量的80%。A、贵宾型客户 B、重要型客户 C、普通型客户 D、老客户

2、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存在不同的综合级别,一般称之为粒度;粒度越大,表示(B)。A、细节程度越低,综合程度越低 B、细节程度越低,综合程度越高 C、细节程度越高,综合程度越低 D、细节程度越高,综合程度越高

3、呼叫中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D)。A、金融业 B、通讯业 C、餐饮业 D、民航业

4、客户关系生命周期从动态角度研究客户关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A)关系的探索和试验阶段。A、考察期 B、形成期 C、稳定期 D、退化期

5、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西方的(D)理论,最早产生于美国。A、管理学 B、经济学 C、服务营销 D、市场营销

6、在工业化社会,客户购买行为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理性消费阶段人们的价值选择标准是(A)。A、好与差 B、喜欢与不喜欢 C、满意与不满意 D、忠诚与不忠诚

7、正确选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选择方法的第一步是(A)。A、明确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 B、分析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C、多渠道了解各家客户关系管理厂商的解决方案 D、全面了解备选的软件厂商

8、钱包份额在衡量客户忠诚度的指标中是指(B)A、客户重复购买的次数 B、客户购买量占其对该产品总需求的比例 C、客户购买时的挑选时间 D、客户对产品的认同度

9、企业常用的客户关系管理运行绩效评价方法有(D)。A、业绩金字塔 B、平衡计分卡 C、经济增加值法 D、以上都是

10、以下属于国外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供应商的是(A)。A、Oracle B、TurboCRM C、用友 D、金蝶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企业在创建客户关系管理的总拥有成本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其中需要注意客户关系管理的隐形成本,隐形成本主要涉及的因素是(ABCD)。

A、培训 B、数据维护 C、软件集成 D、项目管理 E、电信成本

2、大量的研究表明,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如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C)。A、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是线性的关系 B、客户满意度不一定必然导致客户的忠诚 C、客户忠诚度的获得必须有一个最低的客户满意度 D、客户满意度上升或下降都不会引起客户忠诚度的巨大变化

E、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指一定要提高所有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按照客户对企业的忠诚程度划分,可以把客户分为(ABCDE)。A、潜在客户 B、新客户 C、常客户 D、老客户 E、忠诚客户

4、著名的数据仓库专家W.H.Inmon定义的数据仓库概念中指出了数据仓库的特征,他们是(BCE)。A、面向事务 B、面向主题 C、集成性 D、易失的 E、时变性

5、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特征是(ABCDE)。A、综合性 B、集成性 C、智能性 D、精简性 E、高技术性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客户关系管理的英文缩写是(CRM)。

2、在一个企业中,有三个主要部门与客户有密切的联系,分别是销售部门、市场部门和(服务部门)。

3、客户关系管理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企业管理领域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个是企业的管理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另一个是企业管理的视角从内视型向外视型的转换。

4、客户保持的方法有注重质量、优质服务、品牌形象、价格优惠和(感情投资)。

5、在客户价值的层次模型中,客户对获得价值的满意包含三层,分别是属性满意、(结果满意)和目标满意。

6、一对一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最大不同在于:传统营销注重的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而一对一营销注重的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客户份额)。

7、根据对客户关系管理概念的理解,可以将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理解为理念、机制、(技术)三个层面。

8、从理论上说,客户满意的类型中当可感知效果低于期望值即Q1

9、通常采用的价格优惠、有奖销售、折扣等手段,刺激客户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手段属于企业与客户关系营销层次中的(财务层次)。

10、客户关系管理侧重于管理企业的(客户),企业资源规划则侧重于管理企业的内部资源,同时企业资源规划在管理企业内部资源时,必须保证企业各种资源围绕客户资源进行配置,所以二者在功能上存在交叉的模块。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客户关系管理

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达到竞争制胜、快速成长的目的,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是企业以客户关系为重点,通过开展系统化的客户研究,通过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水平的工作时间;是企业在不断改进与客户关系的全部业务流程,最终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运营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和优化的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

2、数据挖掘

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

3、潜在客户

是指存在于消费者中间,可能需要产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4、商业智能

是从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中挖掘有用的知识,并用于决策以增加商业利润,是一个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处理过程。

5、供应链

是围绕核心企业的,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客户关系的类型

基本型;被动型;负责型;能动型;伙伴型。

2、衡量客户忠诚的指标

客户重复购买的次数;客户购买量占其对该产品总需求的比例;客户对企业产品或品牌的关心程度;客户购买时的挑选时间;客户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客户对竞争产品的态度;客户对产品质量事故的承受能力;客户对产品的认同度。

3、关系营销的特征

沟通的双向性;战略的协同性;营销的互利性;反馈的及时性;利益的长期性。

4、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内容

客户关系管理远景和目标;客户战略;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活动;客户关系管理实施基础;客户关系管理战略评价。

5、选择客户关系管理产品是应注意的问题

CRM产品的可行性;CRM产品的可定制性;CRM产品的实施周期;CRM产品的投资回报率;CRM产品的开放性;CRM产品的方便易用性;CRM产品的成本;CRM产品支持互联网以及多种通信模式。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

客户分析;客户建模;客户沟通;个性化;优化;接触管理。

2、试述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企业因素;产品因素;营销与服务体系;沟通因素;客户关怀。

3、试述客户关系管理如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CRM实现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主要策略;CRM充实企业的核心资源;CRM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CRM系统将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提高;CRM将有利于增进知识管理;CRM将创建企业基于Internet的管理应用框架。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CRM产生和发展的推动与促进因素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需求的拉动、技术的推动。

2、CRM的功能:部门级CRM的功能、协同级CRM的功能、企业级CRM的功能。

3、客户细分按客户与企业的关系进行分类:消费客户、中间客户、公利客户、内部客户。

5、实施数据库销售的步骤:广泛搜集有价值的客户信息、建立营销数据库、信息入库和针对性营销。

6、企业自身从关系营销中得到的利益,可以结合客户盈利能力、客户保留成本、客户流失成本等指标来衡量。

7、呼叫中心将会大大地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速度竞争力、创新竞争力。

8、关系营销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双向沟通、合作、双赢、亲密和控制。

9、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主要由销售、营销和客户服务三部分组成。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客户关系管理——被描述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客户、竞争、品牌等要素协调运作并实现整体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其目标定位在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建立长期优质的客户关系。

2、客户生命周期——是指客户关系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轨迹,它直观地揭示了客户关系发展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运动的阶段性特征。

3、客户忠诚——是指客户对某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心理偏爱并进行持续性的购买行为,它是客户满意效果的直接体现。

4、数据库营销——企业通过搜集和积累消费者的大量信息,经过处理后预测消费者有多大可能性去都买某种产品,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以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的目的。

三、简答题(40分)

1、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为企业带来了哪些优势?(10分)(1)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客户研究与客户挖掘、客户响应与交易记录、客户追踪与客户评价

(3)重塑企业营销功能(4)提升销售业绩

(5)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管理的加强和成本的降低、整体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6)利用整合信息提供卓越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2、分析客户流失的原因要控制企业客户流失,可采取哪些对策?(12分)原因:

(1)质量不稳定;(2)缺乏创新;(3)服务意识淡薄;(4)员工跳槽带走客户;(5)客户遭遇新的诱惑;(6)短期行为作梗。对策:

(1)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2)区分导致客户流失的原因,并找出那些可以改进的地方;(3)关注不同群体的客户流失率,形成不同客户群体的流失率分布图;(4)计算降低流失率所需要的费用;(5)增进与客户的沟通。

3、简述数据库营销的战略意义?(11分)

(1)帮助企业准确找到目标消费者群;(2)帮助企业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3)通过个性化的客户交流,维系客户忠诚;(4)为营销、新产品开发和市场预测提供信息;(5)选择合适的营销媒体;(6)与消费者建立精密关系,防止客户转向竞争者。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1981年,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一次顾客沟通的调查。调查是在对公司抱怨的顾客中进行的。下面是那次调查的主要发现: 超过12%的人向20个或更多的人可口可乐公司对他们抱怨的反应。对公司的反馈完全满意的人们向4—5名其他人转述他们的经历。10%对公司的反馈完全满意的人会增加购买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

那些认为他们的抱怨没有完全解决好的人向9——10名其他人转述他们的经历。

在那些觉得抱怨没有完全解决好的人中,只有1∕3的人完全抵制公司产品,其他45%的人会减少购买。案例思考题:

1.如何看待可口可乐公司顾客的这种口头传播所反映的客户关系状况? 答: 企业同客户的行为和感受是相互的;客户对企业有好的感受便更有可能触发相应的购买行为,相互强化和促进之后便会产生良好的客户关系;如果客户对企业有购买行为,但具有很坏的感受,那么就有可能停止未来的购买行为。2.可口可乐公司针对顾客抱怨所做的客户满意度调查和调查结果,对其CRM有何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篇3

一、判断题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丌发的过程。

2.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本管理包括企业人、环境、文化、价值观四个方面。

3.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又是管理活动的客体。

4.看管定额是指对操作者在同一时间内照管机器设备的台数或上作岗位数所规定的限额。

5.招聘策略是招聘计划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招聘计划而采取的具体策略。

6.不仅新老员工需要不断接受培训,管理者和领导者也需要不断“充电”,接受培训。

7.专业性职位的候选人由人力资源部决定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请部门经理和专家组成的甑选委员会来进行甄选。8,员工薪酬就是指发给员工的工资。9.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已不再是影响工作绩效的唯一重要因素,员工的态度、观念对企业生产力及企业效益的影响日益加强。

10.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是企业生产力的基础。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在性质上,人力资本反映的是()A.存量问题 B.流量与存量问题 C.计划问题 D.价值问题

2.“人力资源管理,即负责组织人员的招聘,甄选、训练及报酬等功能的活动,以达成个人与组织的目标。”这一概念属于()A.过程揭示沦 B.目的揭示论 C.现象揭示论 D.综合揭示论

3.预测由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的类型,这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哪一个步骤?()A.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 B.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C.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D.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4.依据个体的经验判断,把所有待评价的职务依序排列,由此确定每种上作的价值的方法是()A.因素分解法 B.因素比较法 C.排序沾 D.评分法 5,影响招聘的内部因素是()A.企事业组织形象 B.劳动力市场条件 C.法律的监控 D.国家宏观调控 6.员工考评指标没计分为()个阶段 A.4 B.5 C.6 D.7 7.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繁重与精确程度和责任大小来划分等级,根据等级规定工资标准。这是一种什么工资制度?()A.技术等级工资制 B.职务等级工资制 C.结构工资制 D.多元化工资制度

8.工作程序的变化性比较有限,工作性质是半重复性的,需要一些决策运作。对这种工作应采取什么培训策略?()A.日常工作 B.按细节说明的工作

C.工作操作程序有变化 D.计划和操作复杂的工作

9.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无偿性原则、固定性原则。

A.自发原则 B.强制性原则 C.民主原则 D.自愿原则

10.人与职业相匹配的职业选择理论最早是由()提出的。A.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 B.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霍兰德

C.中国人民大学萧鸣政教授 D.中国清华大学赵平教授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人本管理运作系统工程包括:()A.人本管理系统工程 B.人本管理机制 C.人际(群)关系机制 D.物本管理系统 E.组织系统 2.人员分析的目的是分析人员配匹的合理性,需要分析的问题有:()A.谁做? B.为何由此人做? C.可否让其他人做? D.应当由谁来做? E.应当在何处做? 3.招聘成功的因素有:()A.外部影响 B.企事业的要求 C.职务的要求 D.应聘者个人的资格 E.应聘者个人的偏好

4.员工培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岗前培训 B.在岗培训 C.离岗培训 D.员工业余自学 E.技能培训 F.品质培训

5.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员工可依法享有哪些权利?()A.劳动权 B.民主管理权 C.休息权 D.劳动报酬权 E.劳动保护权 F.职业培训权

G.社会保险权 H.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

四、案例选择题(每个小问3分,共±5分。根据每个案例所讲述的内容,对题后所列的每道选择题,按题中具体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工作职责分歧

一个机床操作工把大量的机油洒在他机床周围的地面上。车间主任叫操作工把洒掉的机油清扫干净,操作了拒绝执行,理由是工作说明书里并没有包括清扫的条文。车间主任顾不上去查工作说明书上的原文,就找来一名服务工做清扫。但服务工同样拒绝,他的理由是下作说明书里也没有包括这一类工作。车间主任威胁说要把他解雇,因为这种服务工是分配到车间来做杂务的临时工。服务工勉强同意,但是干完之后立即向公司投诉。

有关人员看了投拆后,审阅了三类人员的工作说明书:机床操作下、服务工和勤杂工。机床操作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可操作状态,但并未提及清扫地面。服务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服务工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协助操作工』1领取原材料和工具,随叫随到,即时服务,但也没有明确写明包括清扫工作。勤杂了的千作说明书中确实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清扫,但是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正常工人下班后开始。请你在认真读完该案例后,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 1.你认为出现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A.该车间的员工素质不好 B.车间主任缺乏人格魅力

C.工作说明书不够明确、具体和全面 D.勤杂工仅在正常工人下班后才上岗

2.对于服务工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解决()A.辞退服务工 B,驳回服务工的投诉

C.对服务:厂要适当进行批评 D.对服务工要进行表扬 3.你认为该公司在管理上不需要改进的是()A.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工作分析和评价,并制定工作说明书 B.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的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 C.要求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领导 D.该公司要注意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4.工作分析十方法分析常用的方法是()A.关键事件技术 B.职能工作分析 C,问题分析 D.流程图

5.作为一名职工,我们可以将自己描述为:主动性的词语是()A.从不 B.较少 C.较多 D.总是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2.员工考评指标设计有哪些原则? 3.形成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案例分析(15分,请按要求运用所学理论联系案例中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实例: 天龙航空食品公司的员工考评

罗芸在天龙航空食品公司担任地区经理快一年了。他分管10家供应站,每站有1名主任,负责问一定范围内的客户销售和服务。天龙公司不仅服务于航空公司,也向成批订购盒装中、西餐的单位提供所需食品。天龙公司雇用所有需要的厨房工作人员,采购全部原料,并按客户要求的规格,烹制订购的食品。供应站主任要负责订计划,编预算,监控分管指定客户的销售服务员等活动。

罗芸上任的头一年,主要是巡视各供应站,了解业务情况,熟悉各站的所有工作人员。通过巡视,他收获不少,也增加了自信。罗芸手下的 lo名主任中资历最老的是马伯兰。他八念过一年大专,后来就进了大龙,从厨房代班长干起,三年多前当上了如今这个供应站主任。

近一年的接触,罗芸了解了老马的长处和缺点。老马很善于和他重视的人,包括他的部下和客户们搞好关系。他的客户都是“铁杆”,三年来没一个转向天龙的对手去订货的;他招来的部下,经过他指点培养,有好几位已被提升,当上其他地区的经理了。

不过他的不良饮食习惯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身体过胖,心血管病加肌囊结石,使他这一年里请了三个月病假。其实医生早给过他警告,他置若罔闻。再则,他太爱表现自己了,做了—点小事,也要打电话向罗芸表功。他给罗芸打电话的次数,超过其他9位主任的电话数总和。罗芸觉得过去共过事的人没有一人是这样的。

由于营业扩展,已盛传要给罗芸添一名副手。老马已公开说过,站主任中他资格最老,他觉得这地区副经理非他莫属。但罗芸觉得老马若来当他的副手,真叫他受不了,两人管理风格太悬殊;再说,老马的行为准会激怒地区和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好年终考绩要到了。公正地讲,老马这‘年的上作,总的来说,是千得挺不错的。天龙的考绩表总体评分是lo分制,1.o分是最优;7—9分属良,虽然程度有所不同;5—6分合格、中等;3—4分是较差;1—2分最差。罗芸不知道该评老马几分。评高了,他就更认为该提升他;太低了,他准大为光火,会吵着说对他不公平。老马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跟别的主任比,他是鹤立鸡群。他性格开放豪迈,爱去造访客户,也爱跟手下人打成一片,他最得意的是指导部下某种新操作方法,卷起袖子亲自下厨,示范手艺。跟罗芸淡过几次后,他就知道罗芸讨厌他事无巨细,老打电话表功,有时一天两三次,不过他还是想止他知道自己干的每项成绩。他也知道罗芸对他不听医生劝告、饮食无节制的看法。他为自己学历不高但成绩斐然而自豪,觉得这回的副经理职位就该提拔他,而这只是他实现更大抱负的过程中的又一台阶而已。

考虑再三后,罗芸给老马考绩总分评了个6分。他觉得这是有充足理山的:因为他不注意卫生,病假三个月。他知道这分数远低于老马的期望,但他要用充分说理来坚持自己评的分。

然后他开始考虑给老马各考评维度的分项分数,并准备怎样跟老马面淡,向他传达所给的考绩结果。问题:(1)你认为罗芸给马伯兰等的考绩是用的什么方法?罗芸对老马绩效的考评合理吗?(2)天龙公司的考绩制度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建议该公司应做哪些改革? 参考答案一:

1.√ 2.X 3.√ 4.√ 5.√6.√ 7.X 8.X 9,√ 10.√二:

1.B 2.A 3.B 4.C 5.A 6.C 7.A 8.B 9.B 10.A 三:

1.AB 2.ABCD 3.ABCDE 4.ABCD 5.ABCDEFGH 四:

1.C 2.D 3.C 4.C 5.D 五:

1.答案要点:

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创立,涉及复杂的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变化中的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分析判断,从而确立适应时代变化和组织发展的人本管理学说。

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是: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权变领导——管理即培训—一塑造环境——一文化整合——生活质量法一—完成社会角色体系。2.答案要点:

员下考评指标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关键而重要的工作,它的质量好坏将影响到员工考评的整体质量.因此我们应掌握一些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1)与考评对象同质原则;(2)可考性原则;(3)普通性原则;(4)独立性原则;(5)完备性原则;(6)结构性原则。3.答案要点: 人力资源市场就是通过供求双方相耳选择而自动配置人力资源的体系,或者说是—种以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供求的经济关系。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人力资源供求双方具有相对独立性。员工个人拥有独立支配人山资源的权利,人力资源需求方拥有独立的用人权,人力资源供求双方均可进行自由选择。第二,人力资源供求双方作为对等的利益主体,以劳动合同的形式确立劳动关系。第三,工资是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由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工资率成为引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价格信号。人力资源市场可以分成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和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市场。六:

1.罗云首先从总体上给老马打6分,然后开始考虑怎么给老马的各项分分数,就是先打总分,然后分项,显然是印象考评法。印象考评法中最容易犯晕轮效应,把自己看重,由某一点扩散到所有方面。罗云对老马的考评合适吗?这显然是分数打低了一点。老马不服气也有一定的道理。2.公司应做以下改进: ①考评是对过去工作反应; ②分项考评;

印刷企业管理期末试题 篇4

3.“三分法理论”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型和独裁型。4.是决策的前提。

5.管理者的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和。6.效率和是衡量决策的标准,两种相比,更重要的是。7.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是。

8.应尽力将自己置于时间管理矩阵中的事。

9.“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这句话实在强调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0.确认需求有三个步骤:积极聆听、、。

二、判断题:(共1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2.事必躬亲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不是时间管理的误区。()

3.霍桑实验的研究发现,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金钱激励一直是管理者手中重要的激励手段。()5.管理幅度总是越宽越好的,组织层次总是越少越好的。()6.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组织结构图、组织手册和职位说明书。()

7.激励是领导的首要作用。()8.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工人是“经济人”。()9.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创新技能更为重要。()10.最早的和最简单的组织形式是直线制。()

11.管理者向董事和股东说明组织的财务状况时,所扮演的是传播者角色。()

12.激励的实质是通过影响人的需求或动机达到引导人的行为的目的,它实质上是对人的强化的过程。()

13.邀请专家、内行,针对组织内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议题,让大家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意见,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创造性,经过互相启发,产生连锁反应,集思广益,而后进行决策的方法是专家意见法。()14.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受人的主观性的影响比较大。()15.通过绩效考核,可以确定培训需求。()

三、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共6页,第1页

1.决策事件未来的各种自然状态可估计、可测量的决策是()。A.不确定型决策B.风险型决策C.程序化决策D.确定型决策

2.各种沟通方式中,规范有依据、传递准确且范围广,但耗时多、效率低并缺乏反馈的沟通方式是()沟通。A.电子媒介B.非语言C.书面D.口头

3.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因素来划分部门? A.职能B.产品C.地区D.矩阵结构

4.古人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帷幄”反映了管理的哪一个职能?()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 5.直线-职能制中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是()。

A.执行和监督 B.决策和指挥 C.咨询、建议和指导 D.监督和控制 6.在管理方格图中,重任务型管理的方格处于()。A.(9,1)B.(9,9)C.(1,9)D.(1,1)7.下列理论()不属于领导情境论。A.权变理论 B.途径—目标理论 C.领导生命周期理论D.管理方格理论

8.某企业规定,员工迟到一次,扣发当月50%的奖金,自此规定出台后,员工迟到的现象基本消失,这是哪一种强化的方式?(A.正强化 B.负强化C.惩罚 D.消退

9.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下属的成熟度处于不成熟阶段应采取的领导方式是()。A.高任务,高关系 B.低任务,低关系 C.高任务,低关系 D.低任务,高关系 10.外部选拔管理人员具有()的优点。A.可靠B.适应工作快 C.诚实 D.创新

1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激励理论属于()。A.过程型激励理论 B.内容型激励理论 C.强化激励理论 D.复杂激励理论

12.“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衡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困难工作。”这是()的观点。A.Z理论 B.Y理论 C.X理论 D.超Y理论

13.在管理控制过程中,有一种控制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这种控制是()。A.事前控制 B.事后控制 C.过程控制 D.间接控制 14.管理的社会属性反应了()的性质。A.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B.人同自然

共6页,第2页)

C.社会化大生产 D.人同社会

15.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包括职位权力和()两方面。

A.文化因素 B.观念因素 C.自身因素 D.专长因素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计20分)1.简述计划的内容要素。(5分)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为哪几个层次?(5分)

3.简述决策的基本过程。(5分)

4.简述收集绩效信息的五种常用方法。(5分)

五、案例分析题:(共2题,共计20分)1.丝路花雨服装公司的激励

王静是丝路花雨服装公司(妇女服装和衣着用品的生产者)的人事经理,她刚从一个管理开发研究班回来,在那里对激励和特别是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的理论相当注意。她为马斯洛的清晰的需要层次和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理论所感动,认为这个公司可以立即实际运用它们。她欣赏这两种激励方法简单易用,并且觉得公司的工资和薪水水平在本行业中间已是最好的了。她相信,公司应该集中在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上。

结果她说服公司的执行委员会,去着手制订了关于强调表彰、提升、更大的个人责任、成就并使工作更有挑战性等各种计划。计划运转了几个月之后,她迷惑了,发现结果并不如她所期望的那样。

服装设计人员对计划的反应好像并没有引起热情。有些人觉得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挑战性工作了,他们的成就感已由他们超过销售定额实现了,在他们的佣金支票中就是对他们的表彰。并且对他们说来,所有这些新计划都是浪费时间。裁剪员、缝纫工、熨衣工和包装工的感受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随新计划的实行而受到表彰,反应良好;但是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管理人员的诡计.要让他们更加拼命工作而不增加任何工资。他们工会的企业代表同后面那些人的意见一致,公开批评这些计划。

反应是如此的悬殊.王静女士受到公司最高层主管人员的不少批评,他们以为被一个过度热心的人事经理所欺骗了。在同该公司的管理顾问讨论这个问题时,顾问对王静女士的意见是她对人的激励观念想象得过于简单了。(1)为什么管理顾问说,王静女士对人的激励观念想象得过于简单了?(2分)

共6页,第3页

(2)你认为这个计划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议?(3分)

(3)如果你是王静女士,你会怎么做?(3分)

2.杨总经理的一天

胜利电子公司是一家拥有200多名员工的小型电子器件制造企业。除了三个生产车间之外,企业还设有生产技术科、购销科、财务科和办公室四个部门。总经理扬兴华任现职已有四年,此外还有两个副总经理张光和江波,分别负责生产技术、经营及人事。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呈稳定增长的势头,职工收人在当地属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今天已是年底,杨总经理一上班就平息了两起“火情”。首先是关于张平辞职的问题。张现是一车间热处理组组长,也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一向工作积极性挺高。但今天一上班就气呼呼地来到总经理办公室递上了一份辞呈。经过了解,张平并非真的想辞职,而是觉得受了委屈。原因是头天因车间主任让他去参加展览中心的热处理新设备展销会而未能完成张副总交办的一批活,受到了张副总的批评。经过杨总说服后,张平解开了疙瘩,撤回了辞呈。

张平刚走又来了技术科的刘工。刘工是厂里的技术能手,也是技术人员中工资最高的一位。刘工向杨总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声称如果继续如此的话,自己将考虑另谋出路。经过了解,刘工是不满技术科的奖金分配方案。虽然技术科在各科室中奖金总额最高,但科长老许为了省事,决定平均分配,从而使得自认为为企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刘工与刚出校门的小李、小马等人所得一样。结果是小李、小马等欢天喜地,而刘工却感到受到了冷落。杨总对刘工作了安抚,并告诉刘工明年公司将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目标管理活动,大锅饭现象很快就会克服的。事实上,由于年初定计划时,目标制定得比较模糊和笼统,各车间在年终总结时均出现了一些问题。

送走了张平和刘工后,杨总经理开始翻阅秘书送来的报告和报表,结果上个月的质量情况令他感到不安,不合格品率上升了6个百分点。他准备在第二天的生产质量例会上,重点解决这个问题。此外,用户的几起投诉也需要格外重视。

处理完报告和报表后,杨总经理决定到车间巡视一下。在二车间的数控机床旁,发现青工小王在操作时,不合乎规格要求,当即给予了纠正。之后又到了由各单位人员协作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鼓励他们加把劲,争取早日攻克这几个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拦路虎。并顺便告知技术员小谭,公司将会尽量帮助解决他妻子的就业问题。此外,杨总又透露了公司已作出的一项决定:今后无论是工人还是技术人员,只要有论文发表,公司将承担其参加学术会议的全部费用。大家感到倍受鼓舞。

中午12点,根据预先的安排,杨总同一个重要的客户共进了午餐。下午2点主持了公司领导和各部门主管参加的年终总结会,会上除了生产技术科科长与购销科科长为先进科室的称号而又一次争得面红耳赤之外,其他基本顺利。散会以后,同一个外商进行了谈判,签下了一份金额颇大但却让两位副总忐忑不安的订单,因为其中的一些产品本公司并没生产过,短时期内也没有能力生产。但杨总经理心中自有主意,共6页,第4页

因为他知道,有一家生产这类产品的大型企业正在四处“找米下锅”,而这份订单不仅会使这家大企业愁眉舒展,也将使胜利电子公司轻轻松松稳赚一笔。

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2分×6)(1)胜利电子公司最有可能采用以下哪种组织结构?()

A.事业部制 B.直线职能制 C.矩阵制 D.直线制(2)使张平受委屈的原因在于()。

A. 张平本人过于斤斤计较 B.车间主任安排不当

C.张副总经理违反了统一指挥原则 D.张副总经理与车间主任沟通不充分(3)下列哪种理论能够解释刘工的心理感受?()

A.双因素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强化理论 D.公平理论

(4)从管理控制角度来看,杨总经理对青工小王的操作方式进行纠正,可以看作是哪种控制类型?(A.现场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预防控制(5)杨总经理通过报告和报表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属于何种类型的控制?()A.现场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预防控制

(6)为了使公司的目标管理计划切实有效,比较而言,对目标的下列哪项要求最为重要?()A.目标必须具备可考核性 B.目标必须尽可能先进 C.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晰易懂 D.目标应考虑平均水平,不宜太大

答案:

一、填空题:(共15空,每空1分,共计15分)1.计划;组织;领导2.心理革命 3.放任型 4.明确的目标 5.人际技能;概念技能6.效益;效益

7.自我超越 8.重要但不紧迫 9.分工与协作 10.有效提问;积极确认

二、判断题:(共1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2.× 3.× 4.√ 5.×

共6页,第5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1.B2.C 3.C 4.A 5.C 6.A 7.D 8.B 9.C 10.D 11.A 12.C 13.B 14.A 15.C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o,谁去做;where,在哪里做;when,何时做;how,怎么做。(5分)2.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分)

3.识别决策问题;明确决策目标;拟定可行方案;分析比较方案;选择实施方案;评估决策效果。(5分)4.现场观察;统计报告;口头汇报;书面报告;抽样调查。(5分)

五、案例分析题:(共2题,共计20分)

1.(1)如果提高生产率是激励的主要目标,则这种计划必须向职工说明他们将会因此而有什么好处。同时清楚地告诉大家,公司从他们的努力中也获得了好处。否则难免被认为是管理人员的诡计,是要让他们更加拼命工作而不增加任何工资。(2分)

(2)因为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激励应因人而异和因情况而异。研究表明,技术水平要求低的工人,如裁剪员、缝纫工、熨衣工和包装工更需要这样一些因素,如工作安全、工资报酬、利益、限制较少的厂规、以及更富有同情心和能体谅人的基层领导等。因而关于强调表彰、提升、更大的个人责任、成就并使工作更有挑战性等各种计划对他们并不重要。随着人们在企业中逐级晋升时,其他一些激励因素便变得日益重要了。但是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主管人员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挑战性工作了,他们的成就感已由他们超过销售定额实现了,在他们的佣金支票中就是对他们的表彰。因而他们觉得所有这些新计划都是浪费时间。(3分)

(3)人们愿意参与管理,欢迎上级同他们商量并给予提出建议的机会。人们希望能感觉到他们的主管人员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感受和福利的。职工们喜欢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因而在计划实施之前应与广大员工广泛讨论计划,增强计划的可接受性。(3分)2. BC D A B A(12分)

印刷企业管理期末试题 篇5

1.简述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答: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首先,公共管理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种多样。研究途径、方法的不同,导致对公共管理过程做出不同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公共行政学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2.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即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通过具体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第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联系: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都是公共性,即关注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涉及的都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都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手段,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且,虽然两者运行过程的最终表现不同,即公共政策过程的运行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与完善,而公共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交换,但两者都有一个由确认问题到制定方案,最后实施和评估的相同的实施过程。具体联系表现如下:(1)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2)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3)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4)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3.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

答: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内容包括: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4.简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新公共服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第五,责任并不简单;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5.简述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与区别。答:(1)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从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2)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准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共组织,二者都不以营利为目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首先,准政府组织通过授权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其次,准政府组织虽然以其非营利的活动服务于公众,但在人员构成、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上都带有政府组织性质,行使着一部分政府职能,行政色彩非常强。最后,准政府组织的身份与非营利组织也明显存在差异,这突出表现在税收、行政费用给付、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

6.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答:(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1)组织结构的变革。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结构有从集权式、尖塔形的结构形式向分权式、扁平形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一是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二是横向分权;三是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3)技术变革。在公共组织运作过程中,普及网络化的大容量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同时,通过网络建立虚拟机构和客户信息系统,规范工作流程,简化管理程序,减去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4)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现更好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或者通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运用公共组织的技能与资源开发新产品与服务,使公共组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5)人力资源变革。人力资源是一个公共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公共组织的根本竞争力在于工作人员的技术与能力。7.联系实际简述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和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答:(1)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电子媒介形式。

(2)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领导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政府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及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和谐;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氛围的关键是培育积极沟通的文化;4)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公共领导沟通方式,提高了领导者沟通的有效性,明显改进了领导监控个人和公众监督政府的能力,它允许政府拥有更加完整的信息来更快地进行决策,为政府和公众共享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8.简述领导体制的内容与类型。

答:领导体制是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运行机制。领导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结构,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结构;二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指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和一个领导者能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的幅度;三是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四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包括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调动、轮换、回避、离(退)休等方面的制度。

领导体制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类型的划分。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公共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职权性质与范围,可以划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根据公共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可以划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9.简述领导沟通的作用、途径与沟通方法。答: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以取得理解、信任的过程。公共领导沟通,即领导者为实现其目标,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和领导手段与组织内外的追随者、被领导者进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以保证公共利益和目标的有效协调和实现。领导沟通的作用表现为:(1)沟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2)沟通可以统一思想,提高绩效;(3)沟通可以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包括:链式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沟通、环式沟通和Y式沟通,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和电子媒介形式等。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主要有:(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4)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10.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答: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考虑如下方面:第一,应基于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第二,应与政策环境相适应;第三,应能有利于协调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受众的当前利益、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第四,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某一政策问题是选择使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抑或是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或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取决于对以上三方面的条件要求满足的程度;第五,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和目标群体变化的影响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有关工具的使用方式或使用力度应及时予以调整。

11.简述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

答: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公共性。“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政策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旨在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实现、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为政策制定的公共利益取向、政策运行的公共服务导向以及政策过程的公共参与性。

(2)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合法性,即合法律性,二是实质上的合法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公共政策得到公众出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公共政策发展的实质性的合法性应符合以下规范:价值的正当性、目标的可理解和可接受性、绩效。

(3)有效性。公共政策的发展应当体现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公共政策规划、制定和发展在满足公共性和合法性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有效性——正确合理的公共政策能够得到及时、完全和有效的执行,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政策发展必须以公共性作为首要的价值导向,在公共性价值目标的导引下追求合法性和政策资源分配的高效率。12.简述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答: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和脚本写作法四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专家会议法,是通过专家微观智能结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所引起的“思维共振”来获取决策的信息和意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旨在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是改善群体决策的一种典型方法。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2)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德尔菲法是借用Delphi,即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来命名的一种政策行动预测方法。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让专家匿名发表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再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来作为预测结果。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匿名性;二是巡回反馈。

(3)交叉影响分析法(crossimpact analysis)。交叉影响分析法又称交互影响矩阵法,是试图建构一种新方法以使得在一个预测集之中的一个事件的概率可以根据与被预测的事件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得以判断。这种方法根据事件发生或不发生来对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判断,其目的在于对那些促进或阻碍其他相关事件发生的条件加以确认,通过考虑事件的相互作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它依据的是条件概率原则。(4)脚本写作法(script writing)。脚本即政策研究者对有些将要发生的情况进行的描述或预言,而这些情况与研究者所要分析、设计和评估的系统或政策密切相关。脚本写作是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间的假定(例如5年,10年)来编写脚本,将有关信息和对未来的假设等材料进行组织,以得到对未来的预测描述。13.简述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能。答: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以下功能:

(1)控制功能。组织通过绩效评估,为各项人事管理提供了一个客观而公平的标准,并依据这个考核的结果决定晋升、奖惩、调配等,也可以使人员牢记工作职责,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自觉性。

(2)激励功能。通过考核,无论对成绩突出者,还是落后者都会起到鞭策他们尽心尽责,完成组织所交给的任务的作用。

(3)开发功能。绩效评估是按已定的绩效标准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的不足之处就是人员的培训需求,管理者可以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达到提高人员素质的目标。

(4)沟通功能。评估结束以后,管理者把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评估人,听取他们的申诉和看法,这就提供了领导与职员之间的沟通机会,有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4.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答:19世纪中叶,公务员制度首先在英国创立。其主要特点有:

(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有任期,随着选举的胜负而进退。而事务官是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产生的,不随政党的进退而进退,实行职务常任。

(2)强调政治中立。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政治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成为某一执政党政治目标的工具,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忠诚地为国家服务。

(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这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的产生都是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进行的,即所谓“凡进必考”。按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择优录用,排除了过去以党派倾向作为录用依据的弊端,保证录用的公正,克服用人之中的不正之风。(4)实行“功绩晋升制”。“功绩晋升制”是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决定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时候,应着重考虑拟晋升人选的才干和能力,强调权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

(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15.简述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特点。答:(1)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政府进行战略规划,确定若干年内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据此从政府系统内部和外部招聘执行官,以固定期限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化人事规则。二是指行政机构在经过授权或批准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具有某些不受规则限制的“豁免权”。

(3)实行谈判工资制。公务员不仅可以通过公务员工会与政府集体谈判工资报酬,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更是发展出了个人谈判工资制度,即在与政府雇员签署聘用合同之前,被雇者可以就自己的工资报酬与政府进行一对一的谈判。(4)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

(5)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

(6)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一些国家在能力主义的价值取向下,根据职位对任职者的要求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

(7)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16.简述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答: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如下:(1)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3)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4)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17.简述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典型预算过程。答: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具体过程如下:(1)“一上”。支出部门在收到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通知之后,对部门下一的支出进行测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2)“一下”。财政部门收到各个部门的预算后,由职能处室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查,然后将审查意见反馈给各部门。在下达反馈意见的同时,财政部门根据往年的预算情况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测,给各个部门下达一个控制数,要求各个部门在控制数内修改部门预算。(3)“二上”。各个部门在财政部门下达的控制数内重新编制本部门的预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查各个部门的预算后,汇总编制政府预算。然后,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修改预算,然后报同级党委审查。最后,财政部门将政府预算草案报人大常委会初审。最后,人大常委会初审后形成的政府预算在人大会议召开时提交大会审议通过。支出部门根据财政下达的控制数和审查意见重新修改预算,然后上报给财政部门。“二上”后,财政部门审查部门的预算后,通常提交政府常务办公会,通过后提交党委常务会,然后,政府预算必须提交给地方人大财经委员会的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初步审查通过后,提交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4)“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个部门,开始预算执行。18.简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答: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目标;(2)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根本性目标;(3)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部门信息活动的费用,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直接目标;(4)促进公共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性目标。

19.简述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

答: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包括以下方面:(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政务信息公开必须是依法公开,包括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和途径等,都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等,对政务信息公开做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2)及时性原则。政务信息公开作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求做到及时、迅速。

(3)真实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公开的政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政务信息。

(4)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指的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时不得侵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其他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国家秘密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效处理公开与保护的关系。(5)不收费原则。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它的公开一般不收取费用。

(6)责任原则。公开政务信息是公共部门的一种责任。公众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取决于对违反政务信息公开行为责任的严肃追究和对侵犯公众信息获取权的有效救济。20.简述如何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答:(1)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库构建的目标。包括:第一,要有利于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提高社会服务质量;第二,要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做到科学、高效地宏观管理和决策;第三,要有利于对社会及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政务信息,引导企业自主走向市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导向,减少盲目性。

(2)具体措施。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健全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第二,遵循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三,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库的系统运行规范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来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的运作;第四,建立高效、可操作的政务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体系。21.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构成。答:根据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的直接与否等因素,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分为五大系统:(1)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2)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有利于保证各执行部门之间高效的协同运作,避免因相互扯皮、推诿而延误战机,影响危机救助。(3)执行系统。执行部门承担着大量日常的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的责任,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直接行动力量。(4)辅助系统。公共危机管理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那些“自身拥有特殊的专业技能、业务范围,拥有特定的资源、设备和能力,主管着特殊的事务,担负着紧急事务应对中的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它们相当于危机管理的后勤系统,不直接具有危机管理的职能,而是提供危机管理过程所需的各种服务。(5)信息、参谋咨询系统。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机把握和快速应对,需要应急指挥决策中心具备及时、有效的灾害信息,这不仅有赖于危机管理职能组织系统和辅助部门的信息来源,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公共部门甚至是民间的信息、参谋咨询系统的工作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危机决策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的积极作用,形成不同危机中的专家与决策者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和相互协作关系。22.简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原则。答:(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法治原则;二是应急性原则;三是基本权利保障原则。

(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具体原则:第一,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使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免受公共危机的损害,这是危机管理、运用紧急权力、对人们的部分权利进行限制的正当基础。第二,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对人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使目的与手段之间符合一定的比例,使限制和保护之间达到某种均衡。第三,主动性和防范性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里,要做好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危机预案,使危机爆发后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方法去处理。因此,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必须在制度上确保公共危机管理把重心放在主动性和防范性上。第四,积极责任原则。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更强调政府科学、及时、有效应对危机的积极责任。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应建立健全比常态法制更为积极、更为严厉的政府行政责任,督促紧急权力的积极规范行使。第五,权益救济原则。危机管理法制的权益救济原则包括:一是当公共危机对群众的权利和利益造成侵害时,如果是企业的生产事故造成的危机,企业必须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二是当政府对危机爆发负有某种责任时,政府应当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三是当公共危机的引发是由于自然灾害,没有特定的责任者时,政府应尽其所能,发动所有的力量应对危机,使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四是在危机应对的紧急情况下,人们为了控制危机蔓延,防止危机升级,往往会牺牲一些较小的利益,来保护较大的利益。在危机之后,应根据情况对受害人作出一定的补偿。

23.比较分析传统行政方法与当代公共管理新工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答:(1)二者的联系。传统行政方法和公共管理新工具都是达到公共部门目标的具体技术和方法。至今传统行政方法仍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方法。

(2)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一,传统行政方法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第二,公共管理新工具主要有:一是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等方法;二是工商管理技术:战略管理、绩效管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和流程再造技术等方法;三是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方法。第三,传统行政方法更加重视政治的、法律的和制度的方法;公共管理新工具更加重视经济的、管理的方法。

24.请分析在采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应考虑的限制性问题。答:运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限制性问题包括:

(1)民营化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民营化,正如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以提高效率(经济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和根本特色,但是由于民营化改革容易偏离最初的宗旨,其结果可能是政府在民营化中获得了财政危机的暂时解脱,而企业也通过某些非正当手段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而最应该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却在民营化中悄悄流失。

(2)民营化引发的公平性问题。公共服务具有非选择性,公共服务对公众来说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所以就要求公共服务供给做到公平与公正,体现公共性。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使服务具有普遍意义而不是被少数人所特享。传统上,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间接关系,公众集体付费,政府集体供给,在排除特权与腐败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存在差异,例如许多福利项目、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供给等。但在市场条件下,单一的供求关系可能被打破,一是生产者以营利为目的,它们会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去选择有利于其获利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不能很好获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务,则有可能消极供给;二是对消费者而言,他们无须集体性统一地消费,因而可以选择不同服务或不同层次的服务,但对于那些生活困难者来说,却是没有选择权可言的。当一部分人被剥夺了某些选择权时,很难说是社会公正的表现。

(3)民营化引发腐败和私人垄断性问题。民营化不必然带来腐败问题,但在公私合作、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会增加腐败的机会。与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产生的腐败问题相伴而来的可能就是民营化之后形成的新的私人垄断现象。人们担心公共服务由政府垄断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主张通过竞争机制使服务的供给更有效率,也更加公平。但由于企业在民营化中因腐败问题留下的巨额利润空缺,使一些企业挖空心思去掘取垄断利润;同时,由于民营化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使企业具有取得垄断利润的现实条件。于是,新的私人垄断就会产生。

(4)民营化带来的公共责任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在进行民营化改革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解决财政与投资问题以及减少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人员编制等,而对于民营化后可能存在的公共责任空白却估计不足,也或许主观上就希望能够减少政府责任。这都会引发公共部门的责任危机,最终损害公共利益。

(5)民营化带来的新的社会稳定问题。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公共服务在民营之后确实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却带来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量裁员,引起社会不稳定。(6)民营化过程中的监督问题。民营化使私营部门参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中。但是,私营部门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在“经济人”作用下,可能片面追求私利,而忽略了公共利益。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监管作用,不能任其放任自流。25.简述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答:(1)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法律至上、善法之治、自然公正、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具体地说就是在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在法律与公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其核心的理念是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2)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包括:1)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2)把公共部门视为一种能够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3)注重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4)把公共管理的对象看作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5)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公共管理行为的主体和程序合法,还要求有利于保护公共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效率。26.简述法治行政的原则。

答:法治行政的原则可概括为:

(1)法律优先原则。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或相冲突。

(2)程序公开原则。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公开;同时,行政行为中涉及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

(3)权力监督原则。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的一项国家权力,但又是容易被滥用,因而制约权力的核心首先是依法监督行政权。(4)法律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权利受到损害时必须要有公正的救济机制;政府行政组织必须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向法院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27.简述公共管理监督的具体内容。

答:公共管理监督的对象是一切公共部门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和一切公共管理活动,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监督公共决策是否科学、合法,在具体内容上,就是要监督决策目标、决策依据、决策方案,以及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科学、民主。

(2)监督公共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公共管理行为可区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必须受到切实有效的监督。对抽象行为的监督要以防止国家政策部门化为重点。对具体行为的监督,一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二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3)监督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任何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廉或不勤,便失去行使公共权力的资格。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不能以权谋私。要加强公共管理监督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权力的问题,从而实现廉政。(4)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可弥补立法的不足,使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自由裁量权被滥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特别是对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坚决杜绝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28.简述构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与依据。答:(1)绩效评估指标确立的原则:一是综合、全面性原则;二是系统性原则;三是 “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可操作性原则;五是与职能行使保持一致的原则;六是导向性原则;七是独立性与差异性原则。(2)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有:

一是职能依据。评估指标必须直接指向公共部门所具有的职能,从而检测公共部门是否完全履行、部分履行、错误履行职能。

二是绩效目标。要进行绩效评估,就必须首先建立明确的、可以量化的绩效目标,根据绩效目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三是评估的目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目的包括公众信任度评估;公共部门责任评估;服务质量、满意程度和公共管理效率评估;绩效预算;公共政策评估等。

四是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当依据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的程度;依据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

总之,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公共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部门和岗位等特殊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绩效评估体系;要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要避免绩效评估指标对被评估者产生逆向激励效应;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评估指标与专业性、特殊性评估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29.如何正确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答: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要贯彻“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公共部门绩效具有多维性,绩效评估指标应既有“硬”指标,又有“软”指标;既要定量评估,又要定性评估。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量的标准:量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表明的是公共管理绩效的效率大小,即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或是指公共部门在单位时间、单位物质投入中所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因此,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量的标准一是效率比例;二是频率大小;三是环节多少。

量的标准的确定,应当符合:1)产出大于投入原则。从一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提供最多的服务。2)职能原则。公共部门所取得的服务绩效,必须是要在其职能范围之内。(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质的标准。公共管理绩效质的标准是指公共部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过程中的态度、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管理能力,以及公众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的总称。核心是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是否满足了公众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质的标准一是态度;二是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三是管理结果。(3)评估指标的相对性与公众的满足度。绩效评估指标所包含的量的标准与质的标准是对立统一的。虽然也有许多质的标准无法用量来描述和衡量,但量可以作为衡量质的指数,在量中也体现了质的积累,量是相对的,质也是相对的。公共管理对公众需求的满足也只能是相对的满足,而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满足。所以,有许多公共部门都向他们的顾客做出这样的服务承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是“世界级服务”,而不是“最好的服务”或“一流的服务”;他们的努力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30.简述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答:(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3)促使公共部门更具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适应性;(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31.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

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包括:(1)重新界定和优化政府职能。当代西方各国优化政府职能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采取非国有化即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或私有化、自由化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尽可能地将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

(2)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实行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是通过市场化工具来实现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则是通过政府与社会构建伙伴关系、将部分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交由社区或非政府组织来实现的。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实践形式一是政府业务合同出租;二是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三是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四是公共服务社区化。

(3)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新成果,建立公共行政信息系统;第二,实行分权;第三,推行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第四,推行公共人事制度改革;第五,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形象;第六,实现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

32.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答: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包括:

(1)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4)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5)注重内外部监督,形成以结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 简答题

1.如何正确认识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

答:第一,威尔逊的观点内容:威尔逊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即“政治”与“行政”,他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由此,他阐发了公共行政应当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的理论:(1)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它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2)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它自己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3)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4)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5)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第二,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正确认识:虽然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政治与行政是不可分的,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威尔逊关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思想,对于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形成公共行政学范式,以及调和发展民主与追求行政效率、行政专业化所产生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民主宪政的内涵要求民众的控制和参与,这就会与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相冲突。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规则与内部程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同于民主化的监控。威尔逊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论述在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过程中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贡献。答:(1)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主要是从所谓的“行政原则”和“政治—行政”二分法这两个方面进行的。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我们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如同一般的谚语,虽然它们相互矛盾,但是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2)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另一方面的批判是与他所倡导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对传统行政学在事实与价值两个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批评,西蒙试图从行为主义出发,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概念工具,研究行政学问题,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寻求新的概念工具是行为主义学派社会科学家的普遍主张,应用新的概念从事实际研究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者与传统学者在方法论上的显著差异之一。(3)作为当代最杰出的行政学家之一,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和对科学研究新方法的探究主要体现在其著名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中。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德怀特·沃尔多认为该书“代表着与行为主义相关联的观点和方法对公共行政学所做的直接而强有力的冲击”。自从西蒙提出决策研究途径以来,公共行政学界已日渐正视决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主张用“公共政策”来取代“公共行政”,这种以公共政策为主导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潮流已经成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主流,以致衍生出公共政策这个新的公共管理学派,使政策管理成为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3.论述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公共行政思想。

答: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一种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这种二分法的目的是试图通过使民选官员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人员只是去执行政策来解决官僚制与民主制之间的冲突,于是,民主制本身则被解释为有效地关注公众的需要。他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实际上并不符合民主制的理想,尽管民主被视为合乎需要,但它并不是行政所关注的中心问题而且它也不赞同效率核心原则。传统的行政管理运动反对“离心的民主”,并且试图通过提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依靠所谓的“集权教条”与“整合原则”作为解决效率问题的方法来实施它自己的“向心的民主”。“政治—行政”二分法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试图解决价值问题。它认为政治体系要确立价值观并为行政设定目标。沃尔多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坦率,因为它忽视了行政学应该包括更多复杂现象的愿望,结果,公共行政就有“侵犯政策或政治领域”的危险。在沃尔多看来,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并不是政治与行政是否应该分离的问题,而是行政应将其决定价值观和政策的功能扩大到何种程度的问题,然而,传统行政学家并没能为这个问题提供合适的答案。而沃尔多自己的观点是应该鼓励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分离和对抗。在这个问题上,沃尔多试图用某种新的观点取代“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他看来,政治与行政不是可以分离的领域,而是相关的领域甚或就是一个统一的领域。沃尔多并没有自命可以解决将政治与行政联系起来的问题,他实际上是表明朝着一种专业观点发展可能是有益的。他认为,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承认公共行政可以被描述为一套连锁的价值观,而不是一种僵硬的范式或教条,因此它也应该包括来源于各个方面的思想和方法;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有一种取自民主价值观的道德成分;而且,这种专业观点应该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以及社会理性的概念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利益”概念结合起来,以免公共行政失去其道德意味并进而退化为纯粹的“政府行政”。

(2)沃尔多也批评了传统行政学的组织范式。他不仅批评了传统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而且还指出传统行政学过分地强调了组织之间的共性或所谓的原则。就寻求共性而言,沃尔多认为,传统的组织理论忽视了作为“行政实质”的具体性。在他看来,建立组织的目的不应是符合一般的原则,而应是能够解决问题,组织实际上所采取的形式和过程应该适合它所面对的具体情境。沃尔多断言,传统组织理论所规定的一般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很难适应具体情境或不断变化的环境。他还认为,传统的组织原则所依据的是一种将“客观事物自然秩序”的科学描述性概念同道德必然性概念结合在一起的规律概念。他说,即使传统的组织“原则”是以经验观察为基础并且能够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也未必就能够规定事物应有的存在方式。另外,沃尔多声称传统行政学忽视了组织的非理性的方面和非正式的方面。例如,韦伯的官僚制组织就是如此。在他看来,韦伯过分地强调了官僚制组织的功能方面,忽视了组织的非正式方面和社会情感方面,并且把高于知识的职位奉为等级权威的基础。(3)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在他看来,这种做法的最初目的是想要取代一种说教式的公共行政

学研究。不过,沃尔多认为效率概念本身就充满着道德含义,因为对“技术效率”的追求可以转变为对“社会效率”的追求。此外,沃尔多还宣称尽管效率本身不是价值,但是效率只有在自觉持有的价值观念框架内才是有用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效率的对象,因为我们不能假定有效地达到“任何”目的都是合乎需要的。

应该说,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是击中了要害的,它较为准确地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缺陷,成为新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先导。

4.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答:(1)在理论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是当代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内容,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促进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对当代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要分别展开说明)。

(2)在实践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并与政府行政组织形成互动,积极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利于在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与进行良性循环,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政府实现职能转变,促进政府从社会中部分退出,形成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政府缩小公共开支,降低行政成本。(3)影响。影响主要包括:权力多中心、主体多元化,对政府权威产生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对社会的公平、公正会产生损害。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答:(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承担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这既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本质反映,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内在需求。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基础上的活动及其相互间的竞争,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有利于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要求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使政府可以专心于决策和提供纯公共物品。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6.论述我国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改革。答:(1)形成原因: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和活动,即“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的事业,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2)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难以实现,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使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积极性被严重压抑;3)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扩大了政府职能,导致政事不分。(3)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按如下三类进行改革:

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在解除与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直接隶属关系的同时,应根据立法,一方面,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其行为及内部管理强化监督。

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事业单位应并入非营利组织之中,依法实行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改变其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宗旨。

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应促使其企业化,实行企业化运作和自收自支。但是,由于这类事业单位又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围,对这些单位应实行不同于普通企业的管理。

7.联系实际论述公共领导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答: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组织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肩负着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使命。具体来说,公共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导向、统领的作用。公共领导的基本职责是把握全局,确定组织和单位的发展方向,引领变革,引领创新,推动组织的进步和发展。

(2)影响、表率的作用。领导的职位决定了他必然是有影响力的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领导魅力、道德风尚以及习惯爱好,都对团队成员产生重要的影响,引领着社会风气。

(3)协调、沟通的作用。在领导的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协调、沟通。协调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要做好协调,就必须做好沟通。沟通是协调的前提。(4)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变革无处不在,变革在所难免。公共领导者面对的是未来,他每时每刻都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公共领导者必须发现时机以驱动变革、增长、创新和提升。

公共领导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的整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公共领导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8.论述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答:公共领导体制改革是公共领导活动中为完成公共领导职能、实现公共领导意图对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进行的合乎实际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改革。

(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领导职能相互混淆。由于我国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横向划分过细,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公共领导效率。第二,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公共领导体制的核心,是领导体制改革的关键和主要内容。权力过分集中,也是我们领导体制存在问题的病根之一。第三,领导权力的约束机制滞后。我国领导体制中一直缺乏对公共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四,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我国公共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我国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产生官僚主义作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用人制度缺乏活力。

(2)我国公共领导体制改革的可能路径。第一,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关系:一是实行党政分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二是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三是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第二,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第三,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四,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第五,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政府应接受来自社会各种力量的考察,如各类组织、社会大众、新闻舆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着重解决组织的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9.论述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矫正措施。答:(1)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1)政策敷衍。政策执行者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和宣传,并未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去落实。2)政策附加或阻截。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依照政策规定的实施对象、范围、目标和力度进行,而是受制于某种利益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执行使政策的完整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受到破坏,使既定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政策抵制。政策执行者从局部或自身利益出发对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4)政策扭曲。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或部分内容故意曲解,为己所用,以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解释政策,或以扭曲的方式执行政策。

(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原因主要是:1)对政策执行的总体力度及推进速度、进度实施控制、管理的权限;2)以组织的变更体现政策取向和政策执行,如某些行政部门的撤并、重组或设置会相应地加快、加强或迟缓、弱化政策执行的后果;3)行政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机制的调整可能影响政策实施;4)行政机构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与沟通程度也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5)传统管理方式遗留的弊端在新时期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平台上会进一步放大并对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

(3)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减少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层级,使之扁平化、网络化,简化政策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要理顺政策执行机构组织内部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使执行体系运转得更为协调,政策执行获得制度保障。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法治严明的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体系来实现,包括完善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开发、绩效评估和晋升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伦理与道德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能内化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强化对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强化对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是指对政策执行全过程的科学预测和对实际执行状况的及时跟进督察,完善相应的政策预案或应对措施,加强执行体系与公众及各种社会团体的沟通,加强责任机制建设等。4)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政策执行的法治化有利于政策执行的规范化,防止官员因其自利性可能导致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克服主观随意性;政策执行的民主化有利于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和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防止政策偏移和政策目标错位,以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0.论述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答:(1)政府与公众间的政策沟通途径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政策发布和信息公开。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要求政府以积极负责的方式处理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和政策发布。2)政策反馈和信息反馈。这是公众向政府有关部门,政府中的下级执行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反馈。反馈的主要内容是对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方式和政策执行后果的意见或建议,以及与政策过程有关的其他信息。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和政府回应机制。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成为新的重要沟通途径。这是现代参与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发展的重要体现。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提供了现代社会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模式,政策沟通可以通过建构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直接而迅速地传递政策信息、解答政策疑问、表达政策意愿和化解政策矛盾,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或政策实施方式以适应政策的现实环境。

(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1)沟通的技术障碍,主要表现为政策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难以克服的技术因素而造成的信息的耗损或失真等问题,以及由于受到技术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公众参与沟通的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实现。2)沟通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传统政治体系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管制本位与等级观念以及政策信息的封闭性增强了决策者及其决策过程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隔膜感,强化了部分公众对政府的盲从。此外,传统的控制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所导致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专断性和随意性,以及政策过程透明度的缺失,不仅对政策形成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也削弱了公众对政策过程的信任基础。公众作为政策目标群体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政策体系认同感的缺失或缺乏将可能诱发非常规性的逆向反应,使其拒绝接受甚至排斥正常的政策信息传递,产生政策沟通的心理障碍。3)沟通渠道的阻塞。一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于建立和健全;二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良好协调互动关系还有待于发展推进,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由于信息、技术、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限制,传统决策体制与观念的影响,以及一些政府、政府部门或官员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原因,可能造成政策信息的流动被阻塞、截流或扭曲的严重状况。例如,公众的意愿表达受到压抑、弱势群体上访无门或受阻、电子政府运作迟缓、听证过程受权威部门导向等。(3)针对以上种种沟通渠道阻塞的情况,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1)加强政策沟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使政策沟通的制度规范成为政府与公众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2)促进社会自治团体与第三部门的发育和成长,使之成为与政府进行政策沟通的重要民意组织。3)通过多种力量推动和加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促使其转变观念,增强以民为本和以服务为本的意识,加快建设和完善政策沟通渠道,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沟通能真正实现畅通无阻。

11.比较分析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传统人事制度的一个核心目标是防止管理层的权力滥用,保护员工的利益,维护制度的公正;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了顾客,人事制度应该为他们服务,以便使管理者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2)传统人事制度强调的是控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灵活性。(3)传统人事制度关注的是保证程序的统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则是目标的实现。(4)传统人事制度把员工视为劳动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视为组织的重要资源。(5)制度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渐由保护者转变成了激励者。

12.比较分析中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答:传统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与科层制相适应的,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国家公务员制度。这种人事管理方式适合于工业社会,但不适合当今的信息时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实行谈判工资制;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还未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窠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形成以绩效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使用轻开发的传统用人观念仍然存在;人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业务部门主管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技能。针对上述问题,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借鉴和参考国际上其他国家和企业的经验,我国主要采取了如下的改革思路与措施:1)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2)从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整体配套,系统推进。3)下放人事管理权力。4)有选择地借鉴企业和市场化方法,改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5)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6)实施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7)培育公共伦理,弥补硬性管理之不足。

1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答: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认识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1)目前我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与监督工作的主要侧重点是:第一,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开展预算审查监督,而不是以预算支出的功能来进行审批。第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立法,各地纷纷出台各自的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依法进行审查监督。第三,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夯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并加强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技术力量。第四,确立人大审查政府预算的基本程序,即包括初审和大会审两个主要阶段。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的方式和方法。第五,重视初审,虽然大会审直接影响到代表的投票,因而更具有决定性,但是事实上,初审比大会审更重要。

(2)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加强了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力度,激活了人大代表的作用,具体做法包括:第一,扩大预算草案发放范围,提高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和参与度;第二,要求政府预算真正遵守预算的全面性原则,将所有的政府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第三,要求预算调整和追加报人大审批;第四,加强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与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第五,由于时间、人力有限,以部门或专题为主,对百姓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审查;第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也针对普通百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政府预算的认识。

(3)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审查监督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具体表现在:第一,人大初审的权力与责任定位不明确:1)预算初审的职能定位和性质不明确,一些地方的预算审查属于形式审查,而非实质性审查。2)初审的对象和标准不明确。《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人大的预算初审到底是审查所有的预算项目,还是只审查部门预算中列出的项目。3)《预算法》没有具体规定初审的程序、方式,也没有规定初审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初审结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第二,预算修正权尚未落实。现代预算体系中,因为很少使用否决权来否定整个政府预算,所以预算修正权是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但是,《预算法》并没有对预算修正权的行使范围、程序、方式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使得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无法落实。第三,对预算调整进行审查的权力不明确:1)虽然《预算法》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时人大有权监督政府的预算调整,但是,它没有进一步明确定义“特殊情况”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说明哪些特殊情况需要通过预算调整来解决,哪些需要动用特殊用途的预备费来解决。2)对于预算调整的审核程序没有确定。第四,收入权也没有落实。具体表现在:1)预算外收入并没有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2)人大无法审查和监督政府间转移支付收支;3)地方政府的债务预算并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的范畴;4)政府各个部门的经营性收益也是在地方人大的预算监督之外的;5)国有企业资产收益是脱离人大预算监督的。

14.试述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依据。答:(1)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有效控制支出,在年初的预算指导中,还加上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要求。(2)《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编制预算的依据,具体包括:第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义务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这些法律、法规成为地方政府安排法定支出的主要依据。第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第三,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第四,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第五,上级政府对编制本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的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本部门、本单位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15.论述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内容。

答: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地位。信息资源法具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即信息资源关系,它不仅包括围绕信息技术所进行的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围绕信息资源所进行的各种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因此,信息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不能为其他法律所调整。就这个角度而言,信息资源法完全可以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而存在于法律体系之中。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新的法律部门,也就必然形成信息资源法体系。信息资源法体系是指信息资源法的结构及分类,也就是信息资源法包括哪些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分级分类、交换共享、公开、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过程以及信息技术活动领域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和安全问题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信息资源法体系决定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内容。为此,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2)政务信息机构组织管理法律制度;3)政务信息安全、保密法律制度;4)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

16.论述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答: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完善有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国家应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和条例,对政务信息公开原则、开发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及职责、政务信息的发布和政务信息的保密等涉及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作详细全面的规定,以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统一的规定,确保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健康进行。

(2)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根据中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阶段,实现从技术导向到管理导向、政务导向的转变,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从上到下的综合性管理机构;在部门内部设立CIO职位并明确其地位与作用。

(3)重视政务信息内容的完善和服务。重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重视网上政务信息的发布和更新维护,在内容和服务上取得突破,包括强化政务信息内容的筛选,明确标准和进行分类分级,挖掘信息内在潜力,拓展政府信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等。这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目的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改进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包括加快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对现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逐步实现政务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搞好政务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完善政府机关的内部办公网、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和政府公众信息网;加强数据库建设,对原有数据库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内容完善,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围绕网络环境下的政务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建设。(5)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战略决策。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政务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此,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要设立数据管理部门来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数据的定义和结构的规范化,指导、协调信息系统开发和使用人员执行标准和规范。

(6)重视人才的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是人,人才的开发利用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中的关键。因此,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必须强化人才培养、人才资源发掘、人才使用和人才配置。17.试述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流程及功能。答:(1)公共危机预警流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或转化为指标体系;将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和指标与危机预警的临界点进行比较,从而对是否发出警报进行决策;发出警报。因此,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监测系统包括了以下几个子系统: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和警报子系统。

(2)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具有的功能主要包括:

第一,信息收集与分析。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通过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将真实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和事态发展情况传送到公共危机指挥系统和相关部门,从而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公共危机应对与处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第二,公共危机预报。在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分类,全面清晰地预测各种危机情况,捕捉危机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涉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向决策者建议发出危机警报,启动危机处理程序。

第三,危机监测。在确认公共危机发生后,对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发展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搜集危机状态的有关信息,特别是要监控掌握能够表示危机严重程度和进展状态的特征性信息,对危机的演化方向和变化趋势作出分析判断,以便使危机处理指挥机构能够及时掌握危机动向,调整对策,使危机处理决策有据可依。

第四,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要求恰当地选择媒体,尽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即使在危机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树立权威的信源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第五,信息沟通。公共危机管理中与利益相关者及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是取得相关人员和机构理解、配合和支持的前提。在对抗性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信息沟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冲突双方之间的谈判沟通渠道,增进交流沟通,减少误解;二是洞悉对方的动机、实力和决心,有针对性地拟订有效的危机处理方案。18.试述行政紧急权力受到法律控制的必要性及其措施。答:(1)行政紧急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控制,其原因在于:

第一,同其他行政权一样,紧急行政权同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紧急行政权是紧急状态下一种必要的权力,但又是一种最为危险的权力。如果认为情况特殊,政府公共部门就可以为所欲为,各部门、各地区可以各行其是,权力就会无序行使,社会就会出现新的混乱。而且,紧急行政权是一种影响力和支配力极大的权力,稍有不当就可能影响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急行政权在一些国家的运用实践表明,它是一种最容易被滥用的权力。

第二,紧急行政权如果没有合法的权力来源,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持久的感召力;紧急行政权如果没有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就难以取得法律强制力的支撑;紧急行政权如果没有必要的自律和他律,就得不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第三,紧急事件的不断出现以及各国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处理紧急事件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为紧急状态下的法治化创造了条件,也打破了紧急行政权不能或难以规范的神话。

因此,将紧急行政权纳入法治轨道,建立相应的应急法制,同样是公共危机管理所必需的。一个有较高治理水平的法治政府,不仅能在正常社会状态下运用法律维护好社会秩序和国民权益,而且在非常时期也能做到依法办事。

(2)行政紧急权力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受到的法律规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范围规制。这实际上是法律保留原则的体现。法律对于政府在紧急状态下有效、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危机所必须具有的权力,事前都尽可能加以详尽、明确的列举规定。现代法治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也不允许政府公共部门自己去任意确定自己行使何种权力,也不允许随意伤害公民权利,而是要框定行政紧急权力限制公民权利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程度规制。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不仅有范围的限制,还有程度上的约束,这主要是要求行政紧急权力以及紧急措施要符合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又称“禁止过度”原则,具体含义:一是适当性或妥当性原则,指行政主体采取的措施及方法应有助于行政目的的实现;二是必要性或最小侵害原则,指行政行为应以达到行政目的为限,不能给相对人造成过度的不利影响,在有多种可以达到行政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可选择时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三是均衡或相当性原则,指采取行政措施所造成的损害,不得与达成的行政目的的利益明显失衡,即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损害,不可以超过所采取措施带来的好处,即不能为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比例原则的核心是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保持在适当、必要的限度之内。

第三,程序规制。正当程序原则在紧急状态下受到限制已是国际惯例,然而政府公共部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应当遵循必要的、明确的法律程序规定,已被很多国家的立法机关所接受。履行正当程序的重要保障是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时也被称为透明度。政务公开在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下较之于平时更为重要。

第四,目的和条件规制。现代行政法规范和控制政府权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在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门权力时明确规定授权的目的,在授予政府公共部门紧急权力时尤其如此,以制约政府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定目的范围内行使所授权力,防止其滥用紧急权。同时,通过紧急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公共部门行使紧急权力的条件。在紧急状态下,政府公共部门虽然享有比平时更多且更具强制性的权力,但是,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门这些权力是附有条件的。如果政府公共部门违反法定条件行使权力,即构成滥用权力,将因此被追究法律责任。

19.论述在政府部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途径。

答:政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六个步骤:第一,高层领导带头推动;第二,和上级沟通并征得同意;第三,聘请质量评估中心专家培训指导;第四,培训结束后各部门成立质量改进小组;第五,实践全面质量管理之后进行再学习;第六,试点成功大面积推广。

当然,全面质量管理在政府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限制,包括政府的天然垄断地位、公共服务的质量测定或衡量上的困难、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同于一般市场上的消费者以及公共服务领域顾客的劣势地位等。因此,政府公共部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注意以下事项:注意循序渐进,做好思想转换和教育培训工作,重视激励机制的作用,需要制度的、文化的支持。

20.论述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

答:战略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形成一个循环的、持续上升的过程。

(1)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第一步。战略规划就是对公共部门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拟订战略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发展的趋势,发现发展的威胁和机会,以使潜在利益最大化。

(2)战略实施是将战略管理方案付诸实践,逐步实现战略规划的过程。战略实施包含了战略发动、制定行动计划、组织保障、物质基础保障、营造战略实施软环境、战略实验和全面实施。(3)战略控制是建立在战略管理前期工作基础上的管理活动,是一个不断监视和控制战略实施进程,评价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定目标和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战略实施结果与战略规划的要求相吻合的过程。战略控制程序由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21.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健全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措施。答:(1)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目前我国监督机构的内在动力主要依赖于监督人员的道德水平,缺少有效的责任机制的约束,内在的精神力量和外在的制度力量也缺乏有机结合。第二,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由于监督责任体系的构建、制度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核心,各种监督机构不能组成一个整体,弱化了我国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第三,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实施监督所必需的法制规范还很不完备,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难以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监督对象的违法行为,使具体的监督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行使监督权力,同时又会造成对监督权力缺乏有效约束的现象。这就难免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四,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应该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人大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这是因为:第一,人大在实施监督时缺乏具体的法律作保障,尽管宪法和有关法律赋予了它重要的监督地位和权力。第二,人大自身的工作制度也影响其监督效果。第三,权力机关所能获取的相关信息非常有限,政务公开程度较低,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第四,人大代表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监督的需要。第五,新闻舆论和人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由于中国是一个在历史上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加之公共管理的制度、程序、行为活动公开化机制不健全,透明度不高,监督渠道不畅,仍表现出社会权利依附公共权力的现象。

(2)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措施。从我国公共管理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要提高我国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整体效能,维护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一是要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加强道德自律教育,二是要明确监督主体的职责与责任,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第二,建立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建立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主要是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从加强监督立法入手,从法律上具体规范和明确各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以及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行政监督体系网络。二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各监督主体的整合,应建立一个专司公共管理监督协调的权威机构,赋予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威来统一协调各个监督主体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第三,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法律机制。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的法律机制,从总体上说,要在立法、守法、执法三个环节齐抓共管。具体说来,就要制定一系列专门用于监督的法律,既要制定实体法规,还要制定公共监督程序法。第四,强化人大监督机制。强化人大监督机制,一是要健全组织机构;二是要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和监督能力;三是要加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罢免权等监督权的落实,提高制约和监督力度;四是改进监督方式,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抽象监督为具体监督,变一般监督为重点监督。第五,完善新闻舆论和人民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一是要加强新闻立法;二是要实现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人民监督的作用,则必须:其一,强化人民监督的法律保障;其二,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机构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其三,继续加强信访举报工作;其四,科学推行群众评议、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等制度。

22.为什么说“公共利益不一定就是国家公共部门所认定的利益,也不一定就是多数人的利益”? 答:(1)公共利益作为判断公共管理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是公共权力赖以运作的价值基石和道德基础,反映了公共管理伦理的实质。(2)如果说“公共部门所认定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会导致公共权力培育真理的结果;“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会抹杀公共利益的整体性、全局性特征。在排除“权力利益”的前提下,公共部门所代表的利益才能被推定为“公共利益”。(3)一般意义上,“公共利益就是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说,它不是个人利益的相加总和,也不是特定的团体利益或部分人的利益,而是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社会共享性。”或者说,公共利益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并能为他们中不确定的多数人所认可和享有的内容广泛的价值体。

所以说,公共利益不一定就是国家公共部门所认定的利益,也不一定就是多数人的利益。23.联系实际论述在当代中国推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具体措施与途径。答:在当代中国推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具体措施为:

(1)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科学化。具体包括:第一,注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差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不仅包含了公共管理中民主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冲突,也包含了公共部门、公众、企业在价值目标上的冲突。第二,注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的差异,必然导致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的差异必然引起公共部门职能定位、绩效目标、绩效标准、评估指标、绩效评估目的与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甚至包括公共部门实施途径的差异。第三,清晰界定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价值。明确我国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结合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围绕我国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历史使命来探索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具体功能、实现途径及其价值,从而构建我国特色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

(2)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就是要尊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施行的发展规律,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哄而起;要注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现实条件、具体进程与方法,科学地推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第一,要按照立法程序构建公共部门绩效目标和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工作职责。没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就失去了方向,绩效等级就无法确定。第二,要建立与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机制。第三,要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按照“积极试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来推进和实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包括选择若干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的行政行业开始进行试点,在总结各行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3)积极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环境条件,具体包括:第一,创新公共管理观念,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理念;第二,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界定公共部门职能;第三,打破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施行的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体制环境。24.论述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

答: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是针对当代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的公共管理问题而采取的公共管理改革措施,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逐步向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扩展。

总的来说,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由注重经济与效率、追求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向注重综合考虑效益、顾客满意程度和政府服务质量方面发展;注重多层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由经济、效率和效益“3E”评估向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4E”评估发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方法更加注重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科学运用数学模型,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充分运用,注重评估策略和评估工具的选择;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更加注重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和民主化,呈现出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更加趋向公民导向,强化绩效指标设计上的外向特征和多样化的满意度调查,强化民间组织对公共部门进行独立评价和审视等。具体来说:

(1)强调结果导向。传统公共管理由于受官僚制的影响,多注重过程和规则,而很少衡量结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强调了结果导向的课责方式,强调建立一种新的公共责任实现机制。如1983年英国在721个评估指标中,效益性和服务质量评估指标分别是7个和15个;到1989年,在2327个指标中,分别是556个和110个,大大提高了效益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评估比重。(2)主题更加趋向公民导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大幅度增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效益和“顾客满意”方面,质量被提到了重要地位。加拿大等国家还进行大范围的顾客满意度调查,将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作为公共部门绩效的重要目标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

(3)评估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过程中广泛吸收公众和服务对象参与,公众成为了重要的绩效评估主体。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正在由单纯的公共部门内部评估发展到由社会机构对公共部门绩效进行评估,绩效评估的主体趋向多元化,促使绩效指标设计更具外向性。多样化的公民满意度调查,以及民间组织对政府绩效的独立评价和审视,促进了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健全绩效评估机构。除各公共部门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自我评估外,多数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人员及固定的程序,一方面对各部门的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整合汇总,以便公众比较评价,另一方面有选择地独立对一些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估,避免部门自我评估可能导致的失准现象。二是健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法制,使绩效评估成为公共部门的法定要求。立法支持是绩效评估推进的法制基础,也是绩效评估制度化的重要形式。

(5)评估技术与方法不断成熟,科学化程度提高。包括信息技术、量化技术、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评估方式和方法技术。绩效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关键,而信息技术在此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信息化成为可能,为建立科学、便捷、实用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政务信息化等电子政务手段实现公共部门绩效,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这有助于绩效评估更加高效、公正、顺利地进行。

25.如何评价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

答: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是公共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总结。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中出现的“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中出现的一次重大突破或一次深刻的变化;也有学者从反面对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具体改革措施及其内在矛盾,进行了批判性评价。评价所关注的焦点是公共部门改革的价值、方向及其措施的合理性,是否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和公共管理发展趋势。

(1)评价标准。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产生了不同的评价结果,这在相当程度上源于评价者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从已有的评价结果出发来认识某一事物,可能会出现对该事物认识的误导。因此,我们对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认识,也不能简单地从已有的评价结果出发,先入为主,而必须首先确定评价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标准。一是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二是政治层面上的标准和操作层面上的标准;三是公平标准和效率标准。(2)对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价值与方向的评价。客观地说,市场化和管理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两大方向。私有化、自由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公共部门市场机制的引入和顾客导向等等,都体现了改革者对市场价值、市场机制和管理主义的推崇。欧文·休斯等人从积极方面高度评价了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结果。在这种改革中,存在着两种密切联系的趋势:一是公共部门向市场化发展的趋势,将公共活动转入私营部门;二是脱离官僚制的趋势,不再把它作为公共部门内的组织原则。改革体现了公共管理方式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但是,这种市场化和管理主义的改革取向,也有不尽完善之处,正在受到怀疑和批评。波利特等人认为,“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是一种新保守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公共管理哲学;认为这种公共管理新模式以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滥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向公共领域的扩张。美国学者汉森等人认为,推崇和效仿私人部门管理方式,是把教科书中对私营企业的理想描述与现实混为一谈。“管理主义”的改革取向忽视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本质差别,照搬私人部门管理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新泰勒主义”。从总体上看,学者们主要是批评新公共管理以市场原则取替政治原则。(3)对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措施的评价。市场机制与竞争是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合同出租、竞争招标、私有化等则是这一原则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实现市场机制与竞争的表现形式,对于减小政府开支与规模、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优化政府职能,都具有很好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反映和实现市场机制的具体措施,依然面临各种批评。英国学者斯图亚特认为合同出租对公共责任具有负面影响。在他看来,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合同出租缩小了公共责任的范围;第二,妨碍了当选官员与公众的联系与沟通。分权和增加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也导致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保护主义以及公共开支和行政成本的提高;半自治性的执行机构成为管理、服务水平的促进因素,但未达到减少检验、控制与协调的初衷,而出现了一系列失调和失控。私有化有助于精简政府机构,增强公共部门的活力,但也损害了公民参与,妨碍了政治导向,并产生了公共责任方面的问题,更有学者指出,公共部门改革中形成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在理论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企业化政府”模式包含的四大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1)企业自主与民主负责之间的价值冲突;2)公共企业远景与公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3)企业运转的隐蔽性与民主所要求的开放性之间的冲突;4)企业管理要求敢于承担风险与公共财政处置责任之间的冲突。

(4)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效果的评价。无论如何,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在改革价值、改革方向、改革措施和实践模式方面,在相当程度上都存在着不完善性,有着内在的缺陷或局限性。但改革所取得的效果则是客观存在的,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当代西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及模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26.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管理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力划分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综合体。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这是政治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要反映古今中外行政活动、行政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技术层面的内容。一般而言,在创建社会主义理论和取得社会主义政权时期,更多地从政治层面上思考问题,更多地重视行政体系政治层面的内容;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比较重视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从技术层面上思考问题。因此,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既要强调行政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要从技术层面上完善行政体制、调整和转变职能、科学设置机构、改善政府间关系和健全权力运行机制。

请从政治层面和技术层面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基本价值与改革内容。答:(1)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体系,包括:第一,社会公仆观念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建设及其改革的重要价值;第二,“廉价”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第三,高效率的管理是保证社会主义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生产率的一个基本条件;第四,反对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一项艰巨任务;第五,坚持不懈地改革和调整国家机关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权组织及其管理体制的主要方法,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第六,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管理国际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行政改革还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向、民主化的法治取向、以人为本的民本取向和公共服务取向等扩大民主、健全法治和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2)政治层面与技术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层面决定技术层面,技术层面不能离开政治层面而单独发挥作用;技术层面为政治层面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3)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内容。第一,明确“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第二,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第三,完善机构设置,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第四,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第五,完善政府管理法制体系;第六,改进行政方式;第七,完善社会管理。简答题

1.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答: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性、公益性、(也可称非营利性,是指其组织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的专业的服务,而不是经营性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正规性和专门性。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广泛性、针对性和中介性的作用。2.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策执行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于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②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③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到执行效果。理解的程度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和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3.简释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含义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答:公民知情权也可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可以分为广义的知情权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主要包括政治知情、司法知情、社会知情和个人信息知情等几项权利。狭义的知情权则专指公民知悉、获取政府行政信息的权利。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于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二是政府向社会和公民公开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有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4.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基本精神包括:功绩主义精神、法治主义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巿场主义精神和分权主义精神等。论述题

1.试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政府组织与其它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结果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

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⑴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并促使成员参与绩效改进⑵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⑶绩效管理的制度化⑷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⑸建立重绩效评估体制⑹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⑺重视管理者的作用 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计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通过这次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同时也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此次改革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但没有摆脱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老框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改革后在机构人员数量上有回潮的现象发生。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非设机构数量、人员编制都有明显减少。国务院的部委从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原有的22个减少为19个,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有人数减少了9700多人,减少了19.2%。但由于种种原因,职能转变没有到位,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

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历年来力度最大的,也是取得成效较多的一次改革。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此次改革同以住政府机构改革相比较其主要特点:一是精简力度大。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由40个减至29个,减量为11个,减幅为27%;中央各部委办直属局公务员从1997年3.4万人减少到1.7万人,国务院人员编制总数减少了47.5%。二是在组织机设置上有了一些新突破,这主要表现为:⑴设立了由国务院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托管的国家局,即把原国务院工业经济专业管理部门全部降格转换成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设的机构,同时对其职能做出了新的、明确的定位。⑵设立和加强了公共服务机构,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等新的职能机构。尽管如此,此次改革的成本依然很高,中央财政并未因此而节约,反而为此多支出了20%。除此之外,一些市场监管机构得到了强化,规格提高了。如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成为正部级单位。而一些部门下面也设立了很多司局单位,比如外贸部建立在了世界贸易组织司,还成立了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进出口公平贸部。还成立了一些正部级单位:如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等。这些部门职能的强化或许是必要的,但并非一定要通过提高机构行政级别来运作,这些现象都可以看作是1998年改革之后的回潮。

2003年3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这标志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开始。

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组织变革的有关理论,说明如何使政府机构改革真正取得成效,摆脱“精简--------膨胀”的怪圈。

1.根据所给的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3.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400字。答题要点:

上一篇:项目申报委托服务协议下一篇: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