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精选8篇)

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 篇1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麻面、蜂窝、孔洞、露筋、裂缝等,是经常发生的工程质量问题,如不及时补修,可能加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或给其他有害介质的侵蚀破坏造成条件,从而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减弱结构的承载能力,甚至可能出现工程倒塌等重大事故。

下面就其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及处理

1麻面

1.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1.2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振捣时产生离析(混合物料中某一类分子由于物性相同而发生集聚,进而引起物料的相互分离的现象,叫离析,其相反的意思是混合。如混凝土拌合物由于其组成材料的密度和颗粒大小不同,在重力和外力(如震动力)的作用下,有相互分离而造成不均匀的自动倾向。);

(3)混凝土和易性(指新拌混凝土易于各工序施工操作(搅拌、运输、浇灌、捣实等)并能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性能,其含义包含流动性、粘聚性及保水性。也称混凝土的工作性。)差,水泥砂浆不能均匀填充石子空隙;(4)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5)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6)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7)模板隔离剂(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1.3处理方法

(1)将该处脱模剂油点或污点洗刷干净,于修补前用水湿透。

(2)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必须与原混凝土一致,砂子为细纱,粒径最大不宜超过0.5mm。

(3)水泥砂浆的配比为1:2或1:2.5,由于数量不多,可用人工在小桶中拌匀,随拌随用。(必要时掺拌白水泥调色。)

(4)按照漆工刮腻子的方法,将砂浆用刮刀大力压入麻点,随即刮平。(5)修补完成后,用毛毡进行保湿养护。起砂和掉皮的处理方法同上。1.4预防措施(1)振捣遵循紧插慢拔原则,振动棒插入到拔出时间控制在20S为佳,插入下层5-10CM,振捣至混凝土表面平坦泛浆、不冒气泡、不显著下沉为止;插振捣棒确有困难时,采用附着式振捣器或人工插捣的方法振实。

(2)新拌混凝土必须按水泥或外加剂的性质,在初凝前振捣,混凝土结块比较严重时,严禁使用。

(3)浇注混凝土时,无论那种模型,均需撒水湿润。但不得积水;浇注前检查模板拼缝,对可能漏浆的缝设法封堵。

(4)模板表面清理干净,隔离剂涂刷均匀。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拆模时间,未经允许不得拆模。2蜂窝 2.1现象

指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一般指混凝土局部呈酥松状,石子间隙较大,其间没有水泥砂浆填充,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的窟窿。其危害是减小混凝土构件的有效截面,影响结构安全。

比较:(蜂窝是混凝土震捣不密实、砼级配不合理或模板严重漏浆所致,指混凝土面深度大于20MM,面积30平方厘米大于3处的孔洞。麻面是模板漏浆、砼级配不合理或拆模过早所致,指混凝土面深度小于20MM,面积大于30平方厘米的坑凹表面。质量事故中,蜂窝比麻面更为严重。)2.2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难以振捣;(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骨料离析);(4)一次投料过多,没有分层分段浇注,难以振捣到位,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振捣不实;

(5)模板支护不坚固,不严密及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2.3处理方法

(1)将蜂窝软弱部分凿去,用高压水及钢丝刷将结合面冲洗干净。(2)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必须与原混凝土一致,砂子用中粗砂。

(3)水泥砂浆的配比为1:2到1:3,并搅拌均匀,有防水要求时,在水泥浆中掺入水泥用量1%-3%的氯化铁防水剂,起到促凝和提高防水性能的目的。

(4)按照抹灰工的操作方法,用抹子大力将砂浆压入蜂窝内,刮平;在棱角部位用靠尺将棱角取直。

(5)修补完成后,用草帘或草席进行保湿养护。2.4预防措施

(1)浇注前必须检查和嵌填模板拼缝,并浇水湿润;浇注过程中有专人检查模板质 量情况,并严格控制每次振捣时限。

(2)塌落度过小时拉回拌和站加水加水泥重新拌制;振捣工具的性能必须与混凝土的工作度相适应;一名振捣手跟着灰斗粗振,另一名振捣手随后细振,按规定的振捣间距精心振捣,尤其加强模板边角和结合部位的振捣。(3)严格执行带浆下料和赶浆法振捣,注意混凝土振实的五点表现(混凝土拌合物已被振捣密实的特征是:表面泛出水泥浆,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无气泡排出。)。(4)混凝土拌制时间应足够;分层厚度不得超过规范规定,防止振捣不到。3孔洞 3.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孔洞减小混凝土构件的有效截面,影响结构安全。3.2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难以振捣;(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骨料离析;

(4)一次投料过多,没有分层分段浇注,难以振捣到位,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振捣不实,形成松散孔洞;

(5)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6)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3.3处理方法

(1)将修补部位的不密实混凝土及突出的骨料颗粒凿去,洞口上部向外上斜,下部方正水平。

(2)用高压水及钢丝刷将基层冲洗干净。(3)孔洞周围先抹一层水泥素浆,然后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的商品细石混凝土混凝土填补并分层仔细捣实,以免新旧混凝土接触面上出现裂缝。(4)抹光后的混凝土表面应覆盖塑料薄膜,并用支撑模板顶紧加压。3.4预防措施

(1)采用流动性良好的混凝土,在钢筋密集处采用细石混凝土浇注,振捣时设专人在模板外敲打协助振捣并检查混凝土振实情况。对构件角点和结合部重点检查,特别注意振捣,不能用机械振捣时,可改用人工插捣,插捣应反复数次,确保混凝土不出现孔隙。

(2)混凝土配比中掺加高效减水剂,确保混凝土流动性满足工作要求;在混凝土运输、浇注的各个环节采取措施保证混凝土不离析。

(3)振捣应密实,不允许出现漏振点,吊斗应按布灰厚度,走动卸灰,避免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板内,一次卸料过多。(4)严防杂物出现在拌制好的混凝土当中。4露筋 4.1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露筋对结构的危害很大,使混凝土和钢筋的粘结力不够,引起钢筋锈蚀。4.2产生的原因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保护层不够,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3)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4)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密集处;

(5)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4.3处理方法

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充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4.4防治的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

(2)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

(3)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4)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5“烂边”和“烂根” 5.1现象

“烂边”和“烂根”是指根部或者边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

5.2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5)模板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5.3处理方法

漏浆较少时按麻面进行修复,漏浆严重时按蜂窝处理办法进行修复。5.4预防措施 接缝处夹带橡胶海面条或无纺土工布止浆,拼缝设计成搭接企口缝,并用木板压板、橡胶压条止浆。6缝隙、夹层 6.1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6.2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6.3处理方法

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加膨胀剂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6.4预防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2)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

(3)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7缺棱掉角 7.1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7.2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7.3处理措施

出现缺棱掉角情况时,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7.4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

(2)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8表面不平整 8.1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8.2产生的原因(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8.3处理方法

无抹面的外露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可增加一层同配比的砂浆抹面;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不大时,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不进行处理;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较大时,需经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并共同研究处理方案。8.4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并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9裂缝 9.1现象

楼板裂缝是建筑结构的楼板部分产生开裂的现象。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机理:干缩变形,温差变形和结构变形,混凝土的干燥过程是其所含水转变为蒸汽过程,这个过程中,水泥砂浆失水收缩变形大于粗骨料的变形,使粗骨料受压,砂浆受拉和其他应力分布,这些应力场在截面上的合力为零,但局部应力可能很大,以至在骨料界面产生微裂缝。混凝土干燥收缩受混凝土的含水量、水灰比(w/c)、水化度和粗骨料特性等所影响。9.2产生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材料因素,施工因素,设计因素。一般地,由施工因素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占80%;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占15%;因设计不当造成的裂缝可能占5%。(1)材料因素

①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多是由于水泥品种选择不合理,水泥用量大,水化热大,温升高,采用早强剂和膨胀剂不当造成的; ② 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浇筑后产生分层,出现裂缝。(2)施工因素

①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模板及其支撑不牢,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 ② 拆模不当,拆模过早;

③ 钢筋被踩踏或错位,主筋严重位移,使结构受拉区开裂;

④ 养护不好,构件因温度、湿度变化而引起混凝土构件收缩、膨胀、徐变、而 发生变化。(暴晒、昼夜温差。)

⑤ 混凝土初凝后又受扰动,产生裂缝;构件受力过早或超载引起裂缝; ⑥ 构件堆放、搬运、安装时支承点、吊点位置不当,受到碰撞或反放;

⑦ 由不均匀沉降造成的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不被注意。因为回填土多为碎石和砂土,结构难免出现不均匀沉降,不过实际施工中,只要控制严格。这类裂缝出现的机率还是较小的。(3)设计因素

① 混凝土配筋率普遍较高,钢筋太密,石子尺寸较大时,混凝土常常难以灌注,混凝土匀质性差,混凝土因收缩不均匀,应力分布不均匀,产生集中,造成混凝土开裂。这种裂缝往往是顺筋裂缝,较宽,较深,类似的裂缝也常出现在一些构件的角部;

② 构造筋不足。9.3处理方法

(1)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2)其它一般裂缝处理。其施工顺序为:清洗板缝后用1:2或1:1水泥砂浆抹缝。压平养护。

(3)当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冲洗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也可以采用环氧胶泥嵌补。(4)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可行时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5)通长、贯通的危险结构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3mm的.可采用结构胶粘扁钢加固补强,板缝用灌缝胶高压灌胶。9.4防治措施

(1)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冬季施工期间要及时覆盖养护,防止冷缩裂缝产生。

(2)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工缝。

(3)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10涨模 10.1现象

表面不平整,整体歪斜,轴线位移。10.2产生原因

(1)模板自身变形,有孔洞,拼装不平整。

(2)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整体变形和位移。(3)混凝土下料方式不当,冲击力过大,造成跑模或模板变形。(4)振捣时振捣棒接触模板过度振捣。10.3处理方法

(1)首先对待修补部位的松散混凝土进行凿除,做到小锤细凿,避免损伤结构钢筋。要求凿成后的混凝土表面观感达到斩假石的效果,无松动石子及混凝土颗粒。

(2)对凿除部位用毛刷刷干净,并用水冲洗,使其无松动石子及粉尘。

(3)进行支模,要求模板支设牢固,并留设浇筑口和清理口,确保支模时的垃圾能清理干净。清理后及时封堵清理口。

(4)对修补处涂刷一层用同砼相同的水泥做成水泥浆进行界面处理,以使新旧混凝土能结合良好。

(5)采用与原混凝土设计强度相同的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筑修补,要求用¢12钢筋仔细捣实。

(6)混凝土终凝后拆模,加强洒水养护,避免新旧混凝土结合处开裂。

(7)对于较轻微的麻面现象,用毛刷刷干净,用水冲洗,使其无松动石子及粉尘后,修补前涂刷同砼标号水泥浆基层或用1:2水泥砂浆进行抹面处理即可,施工完毕终凝后加强淋水养护。10.4预防措施

(1)模板使用前要经修整和补洞,拼装严密平整。

(2)模板加固体系要经计算,保证刚度和强度;支撑体系也应经过计算设置,保证足够的整体稳定性。

(3)下料高度不大于2米。随时观察模板情况,发现变形和位移要停止下料进行修整加固。

(4)振捣时振捣棒避免接触模板。

(5)浇筑混凝土前,对结构构件的轴线和几何尺寸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核对。

二、混凝土质量控制

混凝土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质量、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控制,利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来控制这几方面的质量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使工程整体结构安全得到最基本的保证。(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骨料(石子、沙子)和水组成的。最常用的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组成的,这些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只有严格控制好其质量及用量才能确保混凝土质量。① 水泥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来自于水泥石,水泥石是指水泥经水化反应凝结硬化而形成的坚硬石状体,它有着与天然石材相似的特性。水泥石将粗、细骨料紧密地粘结在一起,从而使混凝土具有整体强度以抵抗外力,因此,水泥石本身的强度愈高,混凝土的强度也就愈高,而水泥石的强度又与水泥标号、水灰比(水灰比=水/水泥,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水泥用量的重量比值。水灰比影响混凝土的流变性能、水泥浆凝聚结构以及其硬化后的密实度,因而在组成材料给定的情况 下,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其他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能的主要参数。对某种水泥就有一个最适宜的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会使强度等性能受到影响。水灰比过小会使水化热较大,混凝土易开裂,砼的和易性较差,不利于现场施工操作,水灰比过大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有关,在配合比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说水泥质量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今年起开始推行的国际通用的ISO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对我国现有的水泥进行试验就会发现,大部分水泥都会降低一个标号,即原为525#水泥,仅能达到国际公认的425#水泥的强度水平。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只有严格控制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保证不在水泥上出现问题影响混凝土质量。

严格控制按混凝土设计要求的水泥标号、品种使用水泥,不能随意掺合使用。不得使用过期的水泥,即使是很好的保存,一般硅酸盐水泥存放3个月后强度也将降低l0%至20%;严格控制所用水泥安定性指标(安定性是指水泥硬化后体积变化的均匀性,体积的不均匀变化引起膨胀、裂缝或翘曲等现象。安定性实验可采用试饼法、雷氏法,当实验结果有争议时以雷氏法为准。),如果安定性不好,水泥硬化后的体积变化就不均匀,导致混凝土开裂,丧失抵抗外力的能力;严格把好水泥运输、贮存关。水泥在运输时最好使用专用车或加覆盖物的车辆,这样才不至于受潮或混入杂物,贮存时应按品种、标号、出厂编号分类顺序排列成垛,垛高应控制在l0袋以下,库房内应保持干燥,防止雨露潮气侵入,水泥垛应离四壁20cm以上,各垛之间应留70cm以上的通道。② 砂的质量

正确合理地选用砂,能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节省水泥,比较经济的配制混凝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混凝土中所用砂应注意保证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性能。

砂的颗粒级配要好,粗细程度要适宜。如果使用单一粒级的砂其空隙率最大;两种不同粒径砂搭配使用,空隙率就会减小;三种以上粒级混合使用空隙率就更小,这样一级一级由大到小的颗粒互相填充搭配,就会使空隙达到最小,这样的砂才能称为颗粒级配良好的砂。

严格控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砂中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的大小是评定砂品质的重要因素,含量过大将严重影响混凝土中骨料的粘结力,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③ 石的质量

石作为粗骨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混凝土的骨架。石的级配应选好,与砂相似,石的粒级搭配合理,空隙率就会减小,同时总表面积会增大,这有利于石与砂浆的粘结面,进而提高混凝土强度。石中有害杂质及针片状含量应符合要求。由于石是天然水力冲刷形成的岩石颗粒,其中必定含有呈针状或片状外形的部分,这些石子会使骨料的孔隙率增大,骨料会有架空现象,这就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和可塑性,因此应控制其在总量中的数量,必要时应用人工手选法剔除大量的针片状石子。正确合理地选用石子。不同品种、用途的混凝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品种的石子,对于强度等级低或流动度大的混凝土宜采用卵石,以节省投资,而对于C30以上等级的混凝土则应采用碎石配制,因为其外形棱角较多,表面粗糙,与水泥石的胶结力强,并且含泥量小,所以碎石混凝土的强度较卵石混凝土强度要高。

还应注意预防碱——集料反应。近年来,据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水泥和石中的碱活性物质的存在导致很多工程中的混凝土出现碱——集料反应,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众所周知,碱——集料反应,其主要因素是使用了高碱水泥。但骨料中的碱活性也不容忽视,因为混凝土的碱含量=水泥碱含量+骨料碱含量+外加剂碱含量,在水泥一定的条件下,就应考虑石中的碱含量了,对于处于潮湿环境、直接与水接触或处于干湿度交替环境的混凝土工程,其中使用的低碱活性骨科不超过5kg/m,碱活性骨料不超过3kg/m,高碱活性骨料不得使用,而使用非碱活性骨料不受限制。(2)混凝土配合比

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标号,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是由实验室通过实验确定的,除满足耐久性和节约原材料要求外还应满足施工过程中和易性要求,因此实验室要设计合理的配比,必须提供合理的水泥、砂、石比。水泥控制强度,砂控制细度、含水量、含泥量等,石控制含水量、含泥量、级配等。所有材料达到合格要求,才能做出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在取得设计配合比以后应对施工现场的砂、石含水率及时测定并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应采用重量比,不能用体积比。

对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首先要根据设计要求及混凝土工程特点,确定混凝土性能参数及相应原材料的选择。对现场拌制混凝土,施工单位要现场进行原材料取样,送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试验室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配工作,并审查出具的混凝土配合比单及相应的有关混凝土性能。确知它能满足混凝土各项性能后方能进行混凝土搅拌和浇筑工作。对于商品混凝土,要审查出具体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室资质等级及试配混凝土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混凝土在施工中砂、石材料含水量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在混凝土施工中,原材料中有一种材料发生变化时,应由实验室调整配合比。(3)施工质量

要想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光有好的材料还不够,还必须采用好的施工方法。因为,施工方法不当,有可能给工程带来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所以,必须把好施工关。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从始到终,从每一道工序抓起,头道工序不合格,决不应转到下道,否则有一道工序出问题,就可能影响全局,为此,我们首先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搞好必要的模板设计,搞好立模支撑工作,搞好地基夯实,使立模支撑系统不能失稳,否则,有可能造成塌落事故。还可能因地基下沉,造成已浇筑的梁板弯曲变形、裂纹等缺陷。为此,模板支架的支撑部分必须安装在夯实的地基上,并应有 足够的支撑面积,才能保证不失稳。其次,在钢筋的施工方面,应严格按图纸施工,必须彻底清除偷工减料和以小代大的错误做法。如必须代换,须经设计者同意办理更换手续后方可代用。钢筋在制作前。应将其表面的层垢和氧化皮消除干净,制作好的钢筋半成品应分类堆放在棚内,妥善保管,要防止玷污和锈蚀。钢筋接头最好焊接。对现浇梁板的构造加筋和弯起钢筋,在施工时严禁踩踏变形,以免造成质量事故。绑扎完的钢筋要进行工序交接检查,核对构件中钢筋的直径、根数、位置、几何尺寸、保护层垫块高度等是否与设计图相同,否则不能交接。施工时要设专人看护,要确保钢筋位置准确,浇筑混凝土时,应用“马登”架空,不准踏在钢筋上操作,以防钢筋变形。钢筋保护层要适当控制,不能太小造成露筋,也不能太大降低构件的承载能力。再次是在混凝土的施工方面,对拌合物必须拌均匀。

(4)环境质量控制

混凝土在制作完成后需经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设计强度,在这段耐间内水泥与水进行水化反应,形成水泥石并与其它材料构成一个整体形成混凝土。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的一些因素决定了强度的大小与强度产生的快慢,就是说采用相同质量的原材料用相同的生产工艺制成的混凝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质量是不同的,这些环境因素就是混凝土的硬化条件。

提高温度是加速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水泥的水化反应也不例外。在保证必要的水分的前提下,温度越高,水化反应就越快,水与硅酸钙形成凝胶的速度就越快,混凝土会快速地达到一定强度,这无疑有利于混凝土的质量,但如果温度过高又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例如水分跑失的速度也加快了,有时甚至影响水化的程度,这又影响了混凝土的强度,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环境温度才是正确的方法。

在混凝土成品的养护过程中保持其具有一定湿度是十分重要的。水泥的水化是需要水的参与的,在混凝土搅拌成型的初期,水化用水是足够的,因为为了使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搅拌时必须加多于水化用水10倍的水量,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水分会大量的蒸发掉,尤其是混凝土制品表面水分失掉的更多,以至于这部分混凝土在硬化前就干裂了,严重的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因此应在养护期间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混凝土制品处于潮湿状态下.一般气温15℃以上时,在开始的三昼夜中,白天至少每隔3小时洒水一次,夜间至少洒两次,以后的时期中每昼夜至少浇水3次,混凝土工程是一个建筑物骨架,它决定着建筑物结构的安危,混凝土质量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长期的摸索,大量的试验总结各个方面的经验得到的方法来控制,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使这些方法更加完善,以使混凝土的质量得以更大的提高。

三、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内部清洗干净,严禁踩蹋钢筋,踩踏变形的钢筋应及时地在浇筑前复位。下落的混凝土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并由专人负责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2、混凝土浇筑施工实行挂牌制,以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保证混凝土的浇捣质量,混凝土结构达到内实外光的基本要求。同时按规定进行取样、留置试块,试件数量应能满足全面了解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要求,并进行抗压强度、抗渗性能等相关试验。

3、混凝土浇筑若遇雨天,及时调整配合比,并做好已浇混凝土的保护,施工缝严格按要求留设。

4、随时检查使用混凝土骨料级配、水灰比、外加剂以及其塌落度、和易性等;

5、经过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技术与安全交底、机具和劳动力准备、柱墙基底处理、钢筋模板工程交接、水电、照明以及气象信息和相应技术措施准备等等,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下达混凝土浇捣指令;

6、重视对现场泵送机具的护理工作;

7、混凝土的浇捣必须分层进行,严格控制沉实时间,钢筋密实处,尽可能避免浇灌工作在此停歇以及分班施工交接;

8、雨天浇筑混凝土时,准备充足的覆盖材料;

9、按有关规定进行混凝土试块制作;

10、对班组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谁浇捣的混凝土部位,就由谁负责混凝土的浇捣质量。

11、混凝土浇捣后由专人负责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 篇2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检测方法

钢筋混凝土已成为我国建筑结构中的主要材料, 所以在施工中, 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已成为影响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重要问题。

造成结构质量问题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原因, 如设计安全度不足, 荷载选用不当, 结构布局与构造不合理, 计算有误等。

2) 材料原因, 如选用的水、水泥、砂、石、外加剂、钢筋、焊条等不当, 或质量不符合要求等。

3) 施工中的原因, 如配合比计量不准, 搅拌不匀, 运送时间过久, 浇筑不符合规范, 振捣不实, 模板变形, 跑浆, 过早拆模等。

4) 环境原因, 如冻害、高温、腐蚀介质作用, 自然风化等。

1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途径

1) 结构表面损伤, 缺棱掉角。

产生的原因是:模板表面未涂隔离剂, 未清理干净, 粘有混凝土;拆模时间过早, 混凝土强度不够;拆模后结构被碰撞等。

2) 麻面、蜂窝、露筋、孔洞、内部不密实。

产生的原因是:模板拼缝不严, 板缝处跑浆;振捣不密实、漏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或现场计量有误;混凝土搅拌不匀, 和易性不好。一次投料过多, 没有分层捣实。底筋未放垫块或垫块脱落, 导致钢筋紧贴模板;拆模时撬坏混凝土保护层;钢筋混凝土节点处, 由于钢筋密集, 混凝土的石子粒径过大, 浇筑困难, 振捣不实;预留孔洞的下方因有模板阻隔, 振捣不好等。

3) 在梁、板、墙、柱等结构的接缝处和施工缝处产生烂根、烂脖、烂肚。

产生的原因是:模板安装完毕后, 接岔处清理不干净;对施工缝的旧混凝土表面未凿平,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未灌注同比例砂浆;接缝处模板拼缝不严, 跑浆等。

4) 结构发生裂缝。

产生的原因是:模板及其支撑不牢, 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拆模不当, 引起开裂;养护不好引起裂缝;混凝土和易性不好, 浇筑后产生分层, 裂缝;大面积现浇混凝土由于收缩温度产生裂缝。

5) 混凝土冻害。

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凝结后, 尚未取得足够的强度时受冻, 产生胀裂;混凝土密实性差, 孔隙多而大, 吸水后气温下降达到负温时, 水变成冰, 体积膨胀, 使混凝土破坏;混凝土抗冻性能未达到设计要求, 产生破坏等。

2 质量检测方法

钢筋混凝土质量检测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 外观检查。对于混凝土外表产生的质量问题, 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 如尺寸的偏差、蜂窝、麻面、表面损伤、缺棱掉角、裂缝、冻害等。

2) 预留试块检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误差, 如预留试块的取样不当, 试块与结构没有同条件养护, 试块的振捣方法与结构的施工方法相差甚大, 则试块就没有代表性。

3) 在结构本体上进行检测。

几种常用的比较成熟的非破损检测方法和适用范围如下。

2.1 回弹法 (表面硬度法)

回弹法是一种测量混凝土表面硬度的方法, 混凝土强度与硬度有密切关系。回弹仪是用冲击动能测量回弹锤撞击混凝土表面后的回弹量确定混凝土表面硬度, 用试验方法建立表面硬度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曲线, 从而推断混凝土的强度值, 这种方法受混凝土的表面状况影响较大, 例如混凝土的干湿状况、碳化情况, 表面有过大的粗骨料, 所以测出的强度需要进行校准。我国已制定了回弹仪测试混凝土强度的技术标准, 使用比较普遍。

2.2 超声波法 (声波法)

超声波法是用超声发射仪, 从一侧发射一列超声脉冲进入混凝土中, 在另一侧接收经过混凝土介质传送的超声脉冲波, 同时测定其声速、振幅、频率等参数, 判断混凝土的质量, 超声波法可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 其强度与声速的相关性受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品种、骨料粒径、湿度等影响, 需要用该种混凝土的试件或取芯法的芯样来确定强度与声波的关系。超声波法还可以探测混凝土内部的缺陷、裂缝、灌浆效果、结合面质量等, 是目前测缺陷使用最普遍的方法。我国已制定出技术规程。超声法也可以测量板的厚度、表面裂缝的深度等。

超声波法与回弹法结合评定混凝土强度, 称为超声回弹综合法。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可以减少或抵消某些影响因素对单一方法测定强度的误差, 从而提高测试精度。这个方法我国也已制定规程, 应用较广。

参考文献

[1]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S].

[2]项翥行.建筑施工手册[S].

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1 前言

在现代的框架结构工程当中,传递与承受建筑物抗震设防以及建筑物荷载的主要构件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有效的保证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整体施工质量,便能够达到建筑设计当中所需求的实际抗震设防的标准。但是在当今的建筑中,往往存在着许多的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问题,而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建筑施工当中。虽然施工管理人员在建筑施工当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但是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质量问题依然无法避免。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框架施工过程中,面临最多就是模块工程和钢筋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是尤为重要的。

2 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模块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

确保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相互位置与形状尺寸正确性的重要过程就是模块工程,模块工程具有一定的抗震设防能力。因此,模块工程建造质量的好坏对混凝土结构实际的抗震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当今模块工程的建造当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1.1 模块支撑下沉

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模块工程当中,模块支撑系统下沉是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造成模块工程中模板支撑系统下沉的主要原因有:(1)支撑的稳定性过差,并且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浇筑混凝土之后,便导致模板支撑系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

解决措施:(1)在高层或者多层的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应当逐层的对建筑加设必要的支撑,并且要分层的将施工的荷载分散开来;(2)钢质支撑体系支撑的形式和钢楞应当尽量的满足施工设计的相关要求,并且应当充分的确保施工的荷载在安全的承受范围内,一般情况下,钢管的支撑体系应当扣成较为整齐的排架式,钢管支撑体系的立柱纵横间距应为一米,与此同时还要加设剪刀撑或者斜撑;(3)应当根据模板的类型和结构的类型来选配模板支撑系统,以便于能够配套使用。使用模板支撑系统时,还应当对支撑系统进行复核以及验算,特别是计算并确定支柱之间距离时,应当充分的保证模板支撑系统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承载能力。

2.1.2 构件轴线位移

在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模块工程建造中,往往会出现构建轴线的位移,造成构件轴线发生位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1)支模时,没有拉竖向通线或者水平通线,并且没有采取任何的竖向垂直预防措施;(2)技术交底不清楚或者翻样不认真,在对模块进行拼装时,组合件没有按照具体的规定拼装到位;浇筑混凝土时,一次浇筑偏高而导致侧压力偏大挤偏模板,或者没有对称且均匀的下料。

解决措施: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认真地复核和检查模板轴线、顶撑、支架以及螺栓,一旦发现问题应当立即处理;(2)支模时必须拉竖向通线和水平通线,并且还要设置竖向垂直度的控制线,以便于确保模板竖向和水平位置的准确无误;(3)在测放模板轴线之后,应当及时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验收和复核,经确认无误之后才可以进行支模;(4)柱和墙模板的顶部与根部应当设置可靠性较高的限位措施。

2.1.3 结构构件变形

结构构件的变形同样也会导致混凝土框架结构出现质量问题,造成结构构件变形的原因包括:柱或者梁模板卡具之间的距离偏大,或者没有充分的夹紧模板,从而造成模板局部不能承受因混凝土的振捣而产生的侧向压力,进而造成模板局部爆破;施工中采用胶合或者木质的模板时,经过验收后没有按照具体的规定浇筑混凝土,在经过一段时期的雨淋和日晒之后,结构构件便发生变形;在对柱和墙进行浇筑时,一次性的浇筑高度偏大,或者振捣偏大,浇筑的速度过快。

解决措施:(1)浇捣混凝土时,应当严格的控制浇筑的具体高度,应当均匀对称的进行下料,不仅要防止过度振捣而导致的模板变形,还要确保振捣混凝土的密实;(2)跨度大于四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板和梁的模板必须严格的按照具体的设计要求来进行起拱;(3)拼装组合小钢板时,应当使连接件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放置,并且按照具体的规定来放置对拉螺栓和围檩的规格以及间距。

2.2 钢筋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

2.2.1 鋼筋成型当中的质量问题

钢筋成型中的质量对钢筋承受地震的破坏荷载有着直接的影响,对钢筋成型的实际尺寸产生影响的原因有:(1)画图的方法有误或者不准确;(2)手工进行弯板时,对距离的选择存在一定的误差;(3)下料不准确。

解决措施:(1)大批量同种形状或者复杂形状的钢筋,应当适当的选择操作参数,并且应当放出具体的实样,比如板距、画线等;(2)应当根据具体的板距的参考值来进行合理的调整;(3)应当事前来确定出钢筋下料长度的调整值。

2.2.2 构件漏筋中的质量问题

导致构件发生裸漏的原因有:钢筋骨架的绑扎有误、钢筋成型的尺寸不当,这些都会引起局部钢筋接触到模板,并且导致骨架外形尺寸过大;垫保护层砂浆时,垫的脱落或者太稀;振捣混凝土时,很容易将振动器撞到钢筋,进而导致钢筋的绑扣松散或者钢筋的移位。

解决措施:(1)对于那些竖立的钢筋,当绑定在钢筋骨架外侧时,应当运用埋有钢丝的垫块。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使保护层的厚度更加的准确,应当使用钢丝来把钢筋的骨架合理的拉向模板,并且适当的挤牢垫块;(2)适量的垫高砂浆的垫块。

2.2.3 构件上部钢筋错位问题

导致构件上部钢筋错位的具体原因主要包括:(1)绑扎不够牢固;(2)振捣的碰撞;(3)采取的网片固定方法不正确;(4)施工人员不断的踩踏。

解决措施:(1)应当在板面架设跳板,以便于施工人员的通行;(2)利用支架将上网片和下网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3)在施工之前,应当教育施工人员,以防止踩踏支座钢筋问题的发生。

2.2.4 钢筋遗漏问题

钢筋发生遗漏的主要原因有: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的管理工作的管理不当,没有详细且深入的对施工图纸的具体内容和钢筋的安装顺序进行熟悉和了解。

解决措施:(1)梁钢筋绑扎成型,然后下放模具之前,应当对照施工图纸和实际施工状况进行全面的核对;绑定完整体的钢筋骨架之后,应当及时的将现场清理完全,并且要检查是否存在钢筋的遗漏;(2)在对钢筋骨架进行绑定之前,应当按照设计图纸的内容,并且根据钢筋的材料清单来对料牌以及配料单进行核对,核查钢筋的数量和形状是否和设计图纸一致,并且核查钢筋的实际规格是否正确和齐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必须高度的重视建筑工程结构的质量管理工作,应当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感和危机感,时刻注意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各个因素,严格的把好质量关,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所有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潜在因素全部消除在萌芽当中,才能够充分的提高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建筑施工企业赢得良好的信誉,并更好的去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吴东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J].投资与合作,2011(5).

[2]王晓东.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问题的预防控制[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6).

[3]许伟程.建筑框架结构高质量施工措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10(6).

[4]梁超锋,刘铁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阻尼模型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7).

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 篇4

梅 祥

(嘉兴欣创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314111)

摘要:具体分析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生产过程中的各类质量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危害,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就混凝土管桩的质量缺陷可能对管桩施工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关键词:混凝土管桩、质量问题、改进措施

0.前言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质量缺陷种类很多,如:合缝跑浆、端板倾斜、桩套凹陷和跑浆、局部磕损、桩身裂缝、内壁混凝土塌落和软浆、空洞和蜂窝等等,造成这些质量缺陷的原因很多,有原材料方面的问题,也有生产工艺、机械设备故障、工人操作不当等方面的问题。笔者通过实践,对管桩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各类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仔细分析了这些质量问题产生的危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减少和避免管桩的质量缺陷,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对降低桩基施工过程中管桩的破损,减少管桩企业的经济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原材料质量

1.1 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

⑴ 水泥偏细,砂、石含泥量超标。⑵ 端板偏薄,丝牙不好。1.2 产生的危害:

⑴ 混凝土强度降低,管桩“软浆”。

⑵ 张拉后,端板不平整,端板倾斜或局部凹陷。

1.3 改进措施:按规定的质量要求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许使用。

2.钢筋骨架加工

2.1 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 ⑴ 钢棒下料长度长短不一。

⑵ 镦头时电流过大,影响镦头强度。

⑶ 钢筋骨架成型时,散笼情况经常发生。

⑷ 对相同直径,中心距DP值不同的钢筋骨架成型时,不更换铜盘。2.2 产生的危害:

⑴ 装头时,镦头易露出端板,张拉后应力不均匀,管桩易出现裂纹。⑵ 张拉时,镦头易拉坏。

⑶ 散笼不绑好,易造成露筋,桩身抗弯性能下降。⑷ DP值不同,不更换铜盘,易造成管桩内壁露筋。2.3 改进措施:

⑴ 下料工加强自检,巡检员抽查,按规定要求下料。⑵ 新操作工进行镦头时,一定要调整好电流大小,并且镦头强度要经试验室检验合格后,才能正式开始镦头。

⑶ 滚焊工应查找散笼原因,是设备故障应及时维修,合模工应在布料前将散笼绑好。

⑷ 中心距DP值不同的钢筋骨架成型时,滚焊工要更换铜盘,巡检员应加强检查督促。

3.脱模、清模、装配

3.1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

⑴ 钢模清理不干净,脱模剂涂抹不均匀,模底积液太多。⑵ 张拉板、固定板上及洞眼内的残留混凝土不清理干净,也不刷油;张拉板、固定板和端头板装配时,张拉螺丝拧不进,装头工用风炮硬打进去。

⑶ 端板装好后,桩套不刷油或只刷一半;骨架吊入模内时,安放不到位。3.2 产生的危害:

⑴ 合缝槽、模边清理不干净,造成合缝螺丝拧不紧,合缝跑浆;脱模剂涂抹不均匀,管桩易粘模,模底积液太多,影响管桩外观质量。⑵ 张拉板和固定板有残留混凝土,与端板平面接触不好,张拉时易造成端板的倾斜或变形;张拉时,硬打进去的张拉螺丝被拉掉,端板倾斜,张拉应力不足,管桩易断裂。⑶ 桩套不刷油或只刷一半,影响管桩外观质量;桩套没有贴紧钢模内壁,易造成桩套凹陷、跑浆,桩头砼强度降低,易打碎。3.3 改进措施:

⑴ 清模工要认真将钢模清理干净,特别是合缝槽、模边不能有砼残渣;脱模剂涂抹要均匀,模底不能有积液;班组长要经常检查,巡检员应加强巡查督促。

⑵ 张拉板、固定板上的残留混凝土要清理干净,和端头板装配时,洞眼一定要对齐,张拉螺丝全部拧进后,再用风炮对称拧紧;端头板进货验收时,要用张拉螺丝拧一下,丝牙不好的要退货。

⑶ 端板装好后,桩套要全部刷油;骨架吊入模内时,桩套要紧贴钢模内壁,凹陷的裙边要整理好。

4.混凝土配料、搅拌

4.1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

⑴ 挂钩工报数时,把管桩规格报错,混凝土配料不准。

⑵ 计量系统故障,混凝土原材料计量不准确,造成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

⑶ 下雨天,没有按砂、石含水率的增大,相应增加砂、石的用量,拌出的混凝土料偏少;同时混凝土的用水量也没有进行相应调整,搅拌出的混凝土忽干、忽稀,坍落度控制不好。

⑷ 搅拌机出料口没有关好,干料漏到分料车内。4.2 产生的危害:

⑴ 混凝土配料过多或偏少,造成管桩超厚或偏薄。

⑵ 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坍落度和强度都有影响,最终影响管桩质量。⑶ 混凝土料偏少,管桩偏薄;混凝土坍落度过小,管桩易出现蜂窝、麻面现象;混凝土坍落度过大,离心时水难以泌出,混凝土不密实,产生挂浆现象。

⑷ 干料从分料车放到管模内,造成管桩报废。4.3 改进措施:

⑴ 挂钩工报数要认真准确,班组长要加强检查监督。

⑵ 定期对计量系统进行校正与检测,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准确无误。

⑶ 试验室要根据砂、石含水率的变化,调整好混凝土配合比并通知搅拌工;搅拌工要控制好混凝土的用水量,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在一定范围内。

⑷ 发现出料口关不好,要查找原因,已放到管模内的干料,合模班要及时处理掉。

5.布料、合模

5.1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

⑴ 缺损的合模螺丝不及时更换,合模螺丝打不紧。

⑵ 散筋笼子不绑好就布料,桩头部位的环筋不放入桩帽内,桩帽内的砼不塞满、捣实。

⑶ 桩套凹陷不整理好或合模时将桩套碰凹陷。⑷ 地上的废料末经处理随意加入管模内。5.2 产生的危害:

⑴ 合缝跑浆,甚至漏通穿孔。

⑵ 环筋脱焊点不绑牢,环筋错位,管桩性能降低,易断裂;桩头内无环筋或砼不密实,桩头易打碎。

⑶ 端板裙边与桩身接合部跑浆,桩头混凝土疏松、不密实,桩头易打碎。⑷ 造成桩身蜂窝、麻面,甚至报废。5.3 改进措施:

⑴ 缺损的合模螺丝要及时更换,合模螺丝要打紧;班组长要加强检查督促。

⑵ 散笼要用铁丝绑牢,端部环筋要放入桩帽内,桩帽内的砼要塞满、捣实。

⑶ 凹陷的裙边要整理好,才能合模。

⑷ 废料末经处理不得加入管模内。

6.主筋张拉

6.1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

⑴ 主筋张拉时拉不到规定的应力值或张拉后主筋滑移,造成张拉应力不足。⑵ 张拉应力过大,镦头被拉掉,或端板被拉倾斜。⑶ 主筋还没有拉到规定的张拉应力就被拉断。6.2 产生的危害:

⑴ 管桩起吊后发“软”不直,桩身易产生环向裂缝。

⑵ 张拉应力损失,管桩抗弯性能下降;端板被拉倾斜,管桩报废。

⑶ 拉断的主筋如不更换后重新张拉,管桩报废。6.3 改进措施:

⑴ 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张拉控制应力进行张拉,巡检员要加强检查督促。

⑵ 张拉工要防止超张拉,镦头被拉掉,或端板被拉倾斜,要及时汇报更换。⑶ 试验室要加强钢棒的力学性能检测;骨架滚焊时,要防止电流过大,烧伤主筋,拉断的主筋要及时更换。

7.离心成型

7.1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

⑴ 钢模在离心成型时,跳动剧烈,离心高速打不上去;

⑵ 离心工不按规定的离心制度离心成型,随意缩短离心时间。

⑶ 离心后余浆不倒干净就下池蒸养。7.2 产生的危害:

⑴ 混凝土中的水,不能充分泌出,离心后有“软浆”,砼不密实。

⑵ 混凝土不密实,混凝土强度降低。

⑶ 管桩内有余浆,影响管桩外观质量。

7.3 改进措施:

⑴ 机修工要对变形的钢模和同心度不好的离心机及时维修;高速打不上去时,离心工要适当延长离心时间。

⑵ 离心工不得随意缩短离心时间,巡检员要加强检查督促。

⑶ 行车工要将余浆到净后,再将管桩下池蒸养。

8.蒸汽养护

8.1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

⑴ 蒸汽压力不足,蒸养时间不到,提前拆模。

⑵ 蒸养池内积水不及时排除,蒸养温度上得慢。8.2 产生的危害:

⑴ 混凝土拆模强度不够,管桩易粘模、裂缝、甚至报废。⑵ 影响蒸养效果,浪费蒸汽和能源。8.3 改进措施:

⑴ 锅炉房要保证蒸汽压力,蒸养工要确保蒸养时间,拆模班组不得提前拆模。

⑵ 蒸养工发现蒸养池内有积水,要通知车间派人排除。

9.高压蒸养

9.1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

⑴ 高压蒸养时,压力和时间不足,温度达不到1700C-1800C;

⑵ 降压时间过短,排汽不均匀、过快,以及管桩出釜后与环境温差过大; 9.2产生的危害:

⑴ 混凝土强度得不到保证,桩易打坏。

⑵ 易造成混凝土呈脆性,桩身出现温差裂缝。9.3 改进措施:

⑴ 按照规定的压力、温度和时间进行高压养护。

⑵ 严格按照高压蒸养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操作。

10.结论

管桩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铜棒镦头露出端板,端板倾斜,桩套凹陷跑浆后造成桩端混凝土不密实,桩帽内没有环向筋,以及桩身偏薄,合缝跑浆穿孔等等质量问题是管桩在施工过程中桩头被打碎、桩身被夹断的主要原因,管桩生产企业对此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对混凝土管桩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分析研究,对其所产生的危害有了充分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是减少产品质量缺陷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 篇5

对于绝大多数建筑来说,商品混凝土都是建设工程结构部分的主要建筑材料。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结构质量。在商品混凝土买卖中,买卖双方经常因质量问题发生争议,笔者多年来曾经代理多起商品混凝土质量纠纷案件,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商品混凝土区别于一般商品特点.要想搞清楚发生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清质量责任,那么首先就必需了解商品混凝土的特性。商品混凝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点是:

1.该商品出厂时以及交付货物时的物理形态不是该商品最终物理形态。商品混凝土在出厂时是一种粘稠的近乎于液态与固态之间的物理状态,在运送到工地交货时也仍然是这种状态,但是,在浇注之后,经过一定的时间,该商品的最终物理形态则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固体状态。

2.该商品有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凝固的特性。商品混凝土在出厂后的一定时间里,粘稠度会逐步增加,并逐渐开始凝固,这就要求必须在技术规范的时间内送到现场,送到现场后必须及时进行浇注,否则将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并造成巨额损失。

3.必需使用专业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因为商品混凝土出厂时是一种粘稠的液态,而且又有逐步凝固的特性,所以,运送商品混凝土必须使用专用的商品混凝土罐车,该罐车不仅装卸方便,而且罐体能匀速转动,这不仅能避免混凝土在车内凝固,而且还保证混凝土的成分均匀。

4.一旦商品混凝土最终的质量出现问题,并不一定是卖方的责任。对于商品混凝土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仅卖方可能负有相应的质量责任,一般的商品都仅仅是由卖方负有一定的质量责任,.而对于混凝土这种特殊的商品则不然。混凝土这种商品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出场时是按照规范生产的合格的产品,但是在凝固之后不一定达到相应的强度要求。在交付货物之后,买方必需要按规范施工,同时,买方在浇注之后还必须按照规范进行合理的养护,否则,即使出厂时是合格的产品,那么在混凝土凝固后也有可能达不到相应的质量要求。这种特性就决定了买方要负有一定的质量责任,如果买方不按规范施工及养护,混凝土凝固后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合格现象。所以,在货物交付、所有权转移之后,买方负有一定的质量义务。

5.在标准养护期满后的一定时期内,混凝土的强度还会逐步的增强。混凝土的标准养护期是28天,28天后就可拆模板,但是,一般情况下,在此之后的一定时间内,混凝土的强度还会逐步有所增强。> 诉讼中常见的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 > 在实践中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的种类较多,但是,在我们代理的商品混凝土上质量纠纷案件中,涉及到的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情况:

1.浇注混凝土的部位出现裂缝。这些裂缝有些是均匀的,有些是不均匀的;有些裂缝是轻微的,只在表面出现;有的裂缝则是非常严重的,例如有的是通体裂缝,有的因出现裂缝而露出了钢筋。有些裂缝对强度影响

不大,但那些严重的裂缝则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结构安全。

2.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各类混凝土质量纠纷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购买相应标号的混凝土,不同标号的混凝土其性能、强度不同,如果达不到相应的强度要求,那么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所以,无论是买方和卖方对强度问题都非常重视。实践中,有些混凝土的强度离设计要求相差太多,那么就需要拆除这些不合格部位,重新浇注,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造成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原因及责任

造成商品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很多,在诉讼中比较常见有以下几种:

1.主要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有些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是因为混凝土公司购买的水泥、沙石料等原料不合格造成的,在实践中,这类质量问题中以水泥不合格的情况居多。有些水泥供应商供应的水泥与合同约定的质量不符,或是在约定标准的水泥中掺杂低标号水泥。凡是由此造成的质量问题,肯定应有混凝土公司一方承担责任。当然,混凝土公司承担责任后可以向水泥供应商追偿。

2.配合比不符合规范要求。有些情况下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是因为混凝土公司的配合比不符合规范造成的。不同标号的混凝土需要有不同的原材料的配合比,以使其科学合理。由此造成的质量问题肯定也应有混凝土公司一方承担责任。

3.外加剂质量不合格或添加不合理,混凝土的生产加工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外加剂,外加剂的质量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生产外加剂的厂家很多,良莠不齐。有些外加剂厂家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会直接造成混凝土的强度不合格。由此造成的质量问题,肯定也应有混凝土公司一方承担责任。混凝土公司承担责任后可以向外加剂供应商追偿。同时,使用某一中外加剂必需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性能,以使其能够和水泥等原材料匹配、适应。

4.未及时浇注。有些情况下,混凝土出厂后未及时浇注,直接导致出现强度不合格的严重问题。这种情况下的责任要认真区分。如果是运输时间过长导致未及时浇注,则责任完全在买方,对于浇注时混凝土的塌落度已经明显不适合浇注而买方依然浇注的,买方应承担由此造成的质量责任。

5.买方在施工现场加水或添加其他材料。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加快现场混凝土浇注的速度,在泵送浇注时往混凝土中加水,对混凝土进行稀释。这样做虽然提高了浇注速度,但是却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的生产是按照严格科学的配合比进行的,在施工现场向混凝土中加水,显然破坏了出厂时的配合比。这必然会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由此造成的质量问题,买方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当然卖方在履行合同时还需要注意取得和保存相关的证据。

6.买方不按规范施工和养护,此中情况在实践中比较普遍。很多情况下,卖方提供的混凝土是合格的,强度试验报告都是合格的,但是,实际验收时混凝土的强度却不合格。买方在施工时没有按照规范施工,例如:没有按规范对浇注到位的混凝土进行振捣,造成振捣不实;或者未按规范进行养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冬季施工问题,如果不严格按规程操作、养护。更容易发严重的质量问题。根据混凝土的特性,出厂质量合格并不代

表最终混凝土的强度就一定合格,不按规范施工和养护同样会发生质量问题。由此造成的质量问题,应当由买方承担全部责任。

7.买方现场搅拌发生的质量问题。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以及一些零散部位施工方便,在施工现场自行搅拌一部分混凝土。因施工现场的条件有限,施工单位又不能保证所进原材料的质量,同时,施工单位也无法科学的严格的控制配合比,且现场操作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所以,极易发生质量问题。因为在同一个工程当中,一方面有混凝土公司供货,另一方面又有施工单位自己现场搅拌混凝土,发生质量问题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所以,此中现象应当引起混凝土公司的高度注意。为了分清责任,在合同中对施工使用混凝土的部位要明确约定,同时,混凝土公司对施工单位现场搅拌的问题应当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

8.恶劣天气、季节反常造成的质量问题。曾经发生在5月初施工时,遇到了几十年一遇的高温天气,虽然按照正常规范施工、养护,但是,应为气温太高,水分挥发太快,还是造成了生产大面积裂痕的严重质量问题。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应及时采取措施,发生质量问题一般应由施工单位承担责任。

9.为强工期造成在质量问题。有些工程应其有一定的特殊性,时间紧迫,根据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甲方的要求不按正常程序、工艺施工,由此造成混凝土质量问题。此中情况下,只要出厂合格,试验报告合格,混凝土公司一方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近年来,商品混凝土质量纠纷案件逐年增加,其中有些案件中确实是商品混凝土质量存在问题对这种案件就必须查明造成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分清责任。还有一些混凝土质量纠纷案件,并不是混凝土质量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在施工单位长时间拖欠混凝土公司的混凝土货款,混凝土公司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提起诉讼,为了逃避延期付款的违约责任、同时达到继续拖延还款时间的目的,于是,施工单位在诉讼中就提出混凝土存在质量问题。作为商品混凝土纠纷案件的代理律师,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商品混凝土的特性及质量总是的种类,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等,有利于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的区分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以有效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 篇6

摘要:混凝土是水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材料,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该水利工程的质量好坏。加强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可以有效地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同时可以防止工程建立完成后出现种种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所以,作者专门针对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在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中,有几项基本的原则需要把握。

一是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整个水利工程,如果基本的质量都无法把握,一切都是免谈。所以,工程的质量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控,将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提早消灭。

三是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因为水利工程的质量打造是出自人,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保证人的工作质量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

这以上是针对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概括性来说的,笔者就其中一个很具体的因素―――混凝土,来仔细分析。

1原材料上需要注意的细节

水泥进仓库的时候,应该拥有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对于它的级别、品种、散装仓号或者包装以及出厂日期等地方在入场的时候都需要进行检查,包括它的安全性、稳定性或其他性能指标有必要进行复检。水泥一般都是入仓库存放,并且要特别注意让它碰到水,因为水泥碰到水是会发生化学反应,防止措施是库房的地面需要比室外的地面高至少30cm,还有距离墙壁和窗户至少30cm。另外的一个问题是,水泥不能一起堆积过高,一般是不超过15包,因为水泥在承受很大压力的情况下,会出现结块的现象。在砂石的堆放方面也有要求,需要按照它们粗细骨料的品种堆放,特别是别和石灰等其他物质堆放在一起,那样会容易弄混淆。对于不清楚粗细骨料者,需要从堆中的5个不同的地方取相同量的骨料进行拌和,然后用四分法取对角线部分大约10kg进行检验。因为砂石原材料基本都不是均匀存在的,所以需要取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骨料进行试验。而混凝土的骨料,含水率会影响其配合比。然后是水要保证没有杂质,饮用水可直接使用。

2混凝土的配合比

原材料的取样必须由监理工程师亲自见证,而且还需填写样单。在确认实验室里给出的配合比单及相应的有关混凝土性能,可以达到工程的要求后,便可以开始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工作。第一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该进行检验,确保它的工作性可以达到预期的那样。在实际拌制混凝土之前,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石含水率、应测定砂,并且根据测试结果来调整配料的用量,确定施工的配合比。

3具体的混凝土施工工作

首先要说明的是模板控制工作,在立模板之前,需要将处理好的基层或者调平层上的杂物和浮土处理干净。立好模板需要与基层紧紧贴在一起,必须要牢实,不能经不起振动。如果模板底部和基层间存在着间隙,可以用模板垫称起,把间隙堵住,这样做是防止在捣混凝土的时候,有浆漏出来。在模板立好之后,需要检查模板的宽度和板间的宽度是否是正确的。拌制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工作。在材料入场前,需要检查各种材料是否符合规格,不合格的材料是不能入场的。必须严格按照配合比单来进行拌制混凝土,一般来说是将计量好的原材料汇集在上料斗中,然后上料斗进入到搅拌筒里面。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陈燕勇(甘肃省山丹县水利水电工程局,甘肃山丹734100)然后就将计算好的水和液态,在放料入筒的时候,一起放进去进行搅拌工作。想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就必须保证混凝土的配料的工作,必须要严格控制。在施工配料的时候,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称量的时候不准确,再就是没有严格按照砂石骨料的实际含水率的变化施工配合比的换算,这样便会改变原本的砂石比、水灰比、浆骨比。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强度等级以及占聚性以及流动性。原材料进入料斗的顺序也是需要讲究的。在没有外添加剂和混合料的时候,是以石子、外加剂、水泥、砂子的顺序进入到料斗里面的。但是如果有干粉状的外加剂的时候,顺序又有变化,即石子、外加剂、水泥、砂子。时间上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小于规定上混凝土搅拌的最小时间。还有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好的材料量来取样,不能多加也不能减少其量。如果是不合格的混凝土,不能用来进行浇筑。而且在搅拌的过程中,需要随时检查,避免底层有“素土”夹层。对于符合要求的混凝土是具有良好的粘聚性、保水性和流动性的,并且不离析、不泌水。当发现混凝土不符合要求的时候,需要及时检查出原因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混凝土在浇筑的时候,一定要振捣密实,不能有漏振和跑浆的现象发生。原材料每盘的称量也是允许有偏差的.,但是是有标准的。在水泥掺和料允许的偏差是在2%上下、水外加剂允许的偏差也是在2%上下、粗细骨料允许的偏差在3%上下。遇到雨水天气或者发现含水率有明显变化的时候,需要增加对含水率的检验次数,并且需要第一时间去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然后就是混凝土的摊铺工作控制。一般是将混凝土运到施工现场,将其倒入到已经准备好的模板凹槽里面,然后有专门的工人进行铺均匀。有时候会出现明显的离析,这时候就需要工人重新铺。摊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用大铁耙子将混合料弄散开来。然后再利用刮子、铲子之类的工具将混合料铺平。铺摊开来的松散的混凝土需要高于模板顶面的10%左右。而且施工工程中需要注意间歇时间,一般是不能超过1h,并且在停工的这1h里面还需要用抹布将其表面覆盖着。

4混凝土的护养

为了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收缩、破坏和加速硬化,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护养。需要在浇筑完成后的12h内对混凝土进行浇水和覆盖。最好在覆盖的时候采用塑料布进行覆盖,并且保证塑料布里面含有凝结水。如果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涂刷薄膜养生液。

5山丹县水利施工的混凝土质量控制

山丹县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具有专业多、单项工程量小、投资少、单价低、工期短、小而全的特点。其在水利施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中,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其工作人员的资质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中的高技术工作。其次就是本身在这中小型的水利工程里面,技术的缺乏,导致在混凝土的工作中,无法准确地类似完成配料的量取需要比精准的工作。然后再因资金的缺乏,使得本身的机械设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另外,由于人才的缺乏,在检验工作上也不能做到十足的合格,使得混凝土会出现很多的“意外”,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

6总结

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 篇7

关键词:混凝土管,现象,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1 管道基础变形过大

1.1 现象

管道基础混凝土浇筑后起拱、开裂甚至断裂。

1.2 原因分析:

槽底土质松软, 含水量高, 地下水、污水冲刷等;混凝土强度不够, 基座厚度不足, 不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养护龄期不够。

1.3 防止措施

管道基槽开挖要严格按标准要求施工, 基础混凝土建筑的支撑要符合要求;水泥混凝土拌制应用机械搅拌, 材料级配正确, 控制水灰比, 在雨季浇筑混凝土时, 应降低水灰比, 严格控制拌合物塌落度, 准备好防雨措施。做好每道工序的质检, 未达到标准宽度、厚度的应返工重做;如果遇土质不良、地下水位高, 必须采取人工降水措施, 待水位降至槽底一下时, 再重新建筑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局部起拱开裂时应进行局部修补, 凿毛接缝处洗净后, 补浇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2 管道基础偏差

2.1 现象

边线不顺直, 宽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2.2 原因分析

挖土工作不注意修边, 产生槽底宽度不足。采用机械挖土, 极易造成折点或宽窄不一;测量放线人员工作出现差错。

2.3 防治措施

采用横列板支撑时, 强调整修槽壁必须垂直, 当支撑造成基础宽度不足时, 需将突出的横列板自上而下逐档替撑铲边修正, 直到满足基础宽度为止。

采用钢板桩支撑时, 首先要检查钢板桩本身有无弯曲。施打钢板桩时, 必须控制线形和垂直度。钢板桩支撑发生向内倾斜且数量不多时, 可采取局部拆除, 待修正槽壁后, 用板补撑, 否则必须对沟槽支撑返工。

严格测量放线复核制。属于测量放线差错需要变更设计的, 要征得设计单位许可, 进行变更设计, 否则应返工。

3 管道铺设偏差

3.1 现象

管道不顺直, 落水坡度错误, 管道位移、沉降等。

3.2 原因分析

管道轴线线形不直, 又未予纠正;标高测放误差, 造成管成底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承插管未按承口向上游、插口向下游的安装规定。

3.3 防治措施

在管道铺设前, 必须对管道基础认真复核, 一旦发现管道铺设错误, 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返工;管道铺设操作应从下游排向上游, 承口向上, 切忌倒排;采取边线控制排管时, 所设边线应绷紧, 防止中间下垂。采取中心线控制管时, 应在中间铁撑柱上画线, 将引线扎牢, 防止移动, 并随时观察, 以防外界扰动;在管道铺设前, 必须对龙门板再次测量负荷, 待符合设计高程后, 开始排管。

4 管道接口渗漏

4.1 现象

当排水管道交付使用后, 出现管道接口渗漏, 致使覆盖土层流失, 导致沉降、管道断裂等现象。

4.2 原因分析

在排设混凝土承接管时, 承口坐浆不饱满。使用砂浆的配合比不符合要求, 强度不够或强度虽够, 但使用时间已超过45分钟。管道接口未充分湿润养护。混凝土管材本身质量差。

4.3 防止措施

对所有的管材必须严格检验, 特别是卸管后, 要在检查有无损伤、裂缝, 管口有无缺陷, 发现上述问题应予剔除。

凡采用刚性接口的, 应用清水将管口洗净, 并保持湿润。有毛口的要凿净, 所用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规定。

发现裂缝、起壳、脱落等情况, 应凿除后重新按程序施工。

5 护管不符合质量要求

5.1 现象

与基础不成整体, 强度不足, 尺寸不符, 管节松动等。

5.2 原因分析

在浇筑护管混凝土前, 未将混凝土基础表面冲洗干净。混凝土级配未达到设计标准, 或拌合不匀, 振捣不密实。浇筑混凝土时, 两侧没有同步进行, 单边浇筑。支模不符合要求, 包括护管宽度不足, 模板高度不够。

5.3 防治措施

在浇筑护管混凝土前, 必须将混凝土基础表面冲洗干净, 不留泥浆和积水。

水泥混凝土拌制必须符合设计标准。操作人员应分两侧同步进行浇筑, 并用插入式振捣器密实。

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篇8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预防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7-0099-02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工民建中的民用住宅、办公楼(梁、板、柱、基础)、水工建筑中的厂房(基础、梁、板、柱)、大坝、隧洞衬砌、渡槽、桥梁等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防渗等绝大多数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承担,因此,混凝土的质量在工程建筑物中显得尤其重要。

1 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

1.1 蜂窝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产生的原因有: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砂、石子、水泥等材料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楼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1.2 麻面

混凝土局部表面现象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破坏;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取,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1.3 孔洞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较大尺寸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产生的原因有: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房,未振捣不实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内掉入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1.4 露筋

混凝土内部主筋、负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的原因有: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外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1.5 缝隙、夹层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产生的原因有: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清除松散混凝土面层和充分湿润后就浇筑混凝土;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振捣好。

2 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2.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的其他有效措施。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

2.2 科学配制混凝土

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保持水灰比不变)。

(2)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水工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3~5 cm,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 cm,对于桥梁施工中的箱梁采用泵送施工,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 cm,初凝时间在4 h以上,强度为45 MPa的缓凝早强混凝土;灌注桩要求配制强度为35 MPa,凝结时间在10 h以上,坍落度一般为18~22 cm的大坍落度超缓凝混凝土。按通常的配制方法使混凝土达到上述工程技术性能很难,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薄遵彦.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 方承训等.建筑施工[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Concrete Common Quality Problem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Huang Yingtao

Abstract: concrete in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the quality of concrete i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mon quality of concrete is proposed to ensure that concrete quality measures.

上一篇:行评下一篇:轮滑比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