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建设之我见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风建设之我见(精选10篇)

校风建设之我见 篇1

09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2班周继美20091011227 学风、校风是一校学生和教师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的体现和反映,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优良的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提高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抓起,即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给学生讲解学校的有关规定及奖罚制度,使学生对学校生活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只有自觉、自强、自立、自制才能成才。促使每一位同学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班风促学风

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在提高学生思想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出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们信赖的班级干部队伍。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干部要主动关心同学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增强集体凝聚力,充分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班委自觉成为学生、授课老师之间学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不断教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

同学,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形成“健康、文明、上进”的班风和学风。

三加强学校环境建设

学校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环境中的硬件设施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学校现在正在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和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校园中教学楼里窗明几净的教室,惬意舒适的楼层;图馆里馆藏百家,书香万里;实验室里仪器齐全,设备精良;校园中到处都充满了文气氤氲的氛围。弥漫着薄雾的清晨,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与耳;充满阳光的一天,老师与同学讨研论学;柔柔的月光散满从自习教室到寝室的小道。校园里每时每刻都有浓郁的学习气息。师院以“笃学尚行,扬美崇尚”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为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努力学习。

四 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培养

学校的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素质,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要想提高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思想教育开始入手,那么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领导队伍来引导学生们思想的健康发展。重邮十分重视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培养。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方针,开展与学校的思想教育密切配合的多种有益、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内容的活动。并且关心同学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思想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做了全面而完备的部署。

五、加强教师教风的建设

教师的教风包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教风与学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风影响学风,学风对教风又有制约作用。积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环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友好。消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师生双方缺乏主动教与学的热情;师生之间配合难达默契;学生之间关系疏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现代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伴随着学生学习形式的变化,教师教的形式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这些都将会给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概念有了新的定义,这给学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引导学生开拓性、创新性地学习、生活,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种自觉学习的共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提高学风和校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对于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学校在从这三个大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与实践,事实证

校风建设之我见 篇2

第一, 发扬传统精神, 促进校风建设。

每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都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传统精神。包括其办学的特色、成功的经验、引以为豪的历史, 当然也有发展史上的败笔、遗留的糟粕。林林总总, 那些优良的传统是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学校校风的主要表现形式。学校管理者要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 深入挖掘那些对学校当下发展极其有利的优良传统, 并弘扬光大, 使之深入人心。让全校上下以学校的传统为尺度, 向传统精神看齐, 继承优良传统, 发扬优良传统。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各种思想、思潮、理论、观念会在校园里充分交汇、碰撞, 广大师生耳目一新的同时, 也会为之迷茫彷徨, 而固有的良好校园传统文化则可以有效地抵制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学生的思想纯正, 行为端正, 为他们形成优秀的人格素养奠定基础。

第二, 注重师生良好精神面貌的培养。

一所学校, 不论大小, 其校风的好与不好, 都直接反映在学校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上。如果学校校风一团糟, 其师生员工定会犹如一盘散沙, 纪律观念淡薄, 领导班子四分五裂, 职能部门各行其是, 广大教师我行我素, 学生管理一片混乱, 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反之, 如果学校校风良好, 则学校的各项工作会井井有条, 全校上下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勤奋进取, 教学相长。反映在每一个个体身上, 是师生员工都能精神愉悦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学校领导积极乐观、勇于探索, 广大教职员工精神焕发、勤奋自信, 学生们热爱生活、刻苦学习, 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都活力四射、令人振奋。因此, 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引导全校上下积极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积极健康校风的形成尤为可贵。

第三, 要培养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政风。

学校政风建设是整个学校校风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学校领导干部的行为作风对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领导干部首先一定要热爱教育, 要有献身教育的决心、勇气、魄力。要办事公道、作风民主;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这样才会形成“其身正, 不令而行”的良好局面, 才会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政风正, 则教风严, 教风严, 则学风浓;学风浓, 则校风纯。因此学校领导积极进取, 乐于奉献, 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这会为良好校风的形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 转变教风, 让良好校风的形成具有可靠的中坚力量。

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能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治学谨严, 认真踏实, 且能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那么这所学校的校风一定端正淳朴, 教育教学质量定然不错。也就是说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 广大教师已然认可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高效的工作方法, 并且身体力行, 即在工作中发扬了良好的教风, 这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促成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事实上, 教师在学校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会被学生悄悄地模仿。有威望的教师,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非同一般, 甚至不亚于学生父母的影响。因而广大教职员工要以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认真扎实的教学等为学生树立榜样。而学校则要经常在教师中倡导好的作风和教风。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良好作风, 对学生学风形成的意义, 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

第五, 以班级为基础, 紧密结合教学活动, 培养学风。

良好校风的建立, 关键在领导, 基础在班级。一个班级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对好的校风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校风的形成, 必须从建立好的班风做起。如能使学校的多数班级成为优秀班集体, 那么一所学校的良好风气就会逐渐形成。一个班级, 其班风的核心是学风, 因此要抓住教学这一中心, 依托各种活动, 来培养良好学风。学风的培养, 关键是要在学习质量上严格要求, 绝不能降低标准。同时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要严格训练, 切忌搞形式主义。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依据《守则》、《规范》等规章, 通过平时的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尊师守纪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语说:“习惯成自然。”一旦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成为自然, 良好的校风将成为一种传统、一种势力, 就会成为学校的特色。

校风建设之我见 篇3

摘 要:小学教育管理包含多方面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校风建设。校风可以说是一个学校赢得家长、学生尊重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学校的一个无形招牌,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考察的一个标准就是校风,因此做好小学教学管理中的校风建设十分必要。

关键词:小学教育;校风建设;学校管理

校风是判断一个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指标之一,其是由学校所有成员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而形成的风尚,良好的校风能够规范师生的行为,尤其是对小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教育管理中校风建设的必要性,而后探讨了具体的建设措施,仅供参考借鉴。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校风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校风建设是学校树立良好形象的需求。现代家长选择学校往往从多方面考虑,而校风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学校要发展、树立威信,不仅要在硬件方面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软件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条件,只有如此,学校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形象,获得良好口碑,进而实现长久发展。

第二,校风建设是学生良好习惯、优秀品格形成的主要内推力。虽然人的发展先天因素很重要,但是后天环境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比先天因素更加重要,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后天环境因素对其未来成长更加重要。校风看似无形,却可能影响小学生的一生,因此校风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二、小学教育管理中校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1.构建能力强、做事高效的领导团队

每个领导都要具备大局观念,拥有超前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意识,同时要具备竞争意识。领导团队在执行各项权力时,要受到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尤其是要受到党组织的约束。教职工代表大会要必须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定期召开会议,对学校近期出现的影响校风建设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制订学校校风建设的下一个目标,真正地贯彻落实每一项校风建设方面的政策制度。领导团队成员能力强、对校风建设非常重视,而且在日常管理中能够高效率地解决各种问题,这对校风建设活动的开展与政策的执行必将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2.构建素质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

校风可以具体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为班风、学风、教风,而这三部分内容可以说都与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在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形成班风,通常情况下,教师自身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班风建设的好坏,而学风也同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教师经验丰富,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与学风可能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教风则与每个教师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教学的仪态、教法都非常好,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听课,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构建素质水平高的教师团队对校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学校领导应该教师加强培训,让教师拥有责任心、敬业心;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着教师进行业务培养,要让各教师能够讲解出精良的课程。总之,教师的软硬件条件都要满足小学教学管理中校风的建设要求,只有如此,学校才能够建设出良好校风,提升品牌竞争力。

3.注重内部建设、强化外部形象

学校内部建设主要包含文化与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歌唱、书写等方面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新知;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要加大投入建造花坛、树木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修建微机室、小型运动场等,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每天生活在干净清洁的校园中,心情非常好,学习效率也较高。

4.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校校风建设水平如何能够从每一位学生日常的生活表现出来,因此校风建设工作应该从学生入手,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而良好班风是校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良好习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每天读一篇文章、写一篇日记等,还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看见废纸会随手捡起来,会主动爱护公物,看见师长会主动问好等。学生代表着学校,如果学生的习惯都非常好,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该学校的校风建设也比较好。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教师首先要依据班级具体情况制订规范,而且在日常学习中落实这些规范,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进行评比,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教育管理中校风建设非常重要,既利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也利于学生未来成长。但是校风建设任务并不简单,它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几代教职工为这一目标奋斗终生。正是因为如此,学校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在学生、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并产生巨大的影响。相信我国中小学校都会依照自身情况在校风建设方面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闫仙,陈宏晶.当前我国校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德育,2011(4).

[2]江昌标.学校校风建设的策略[J].成功(教育),2010(1).

[3]杨河.加强校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J].求是,2009(8).

生态建设之我见 篇4

自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6月正式批准**市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以来,**市委、市政府于11月召开全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工作会议,各个县市也相继召开会议,成立机构,部署工作,从而,掀起了全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的热潮。在两年的努力摸索后,虽然各个县市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分别体现在认识肤浅、宣传不力、工作机制不完善和落实疲软等方面,依笔者之见,要使生态建设工作扎根在人们心中,体现在人们的自觉行动中,使生态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强化机制、狠抓落实。

一、深刻领会生态建设的内涵,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字义上来理解,生态即生存的状态,是一切生物自身及所处生存环境的总和,通常我们也简单地称作生态环境。它是客观存在的,既相对稳定,又因生物活动而不断改变。目前,由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于是,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因此,生态建设实质上是对未被破坏环境的保护和对已遭破坏环境的修复。

从纵向比较,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近二十年内,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然而,从横向比较,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而言,**的工业化程度不高,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相对较轻,由于境内环境容量大,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以及平均水平位于全省前列的土地资源等,仍然体现了明显的生态优势。可以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出路也在生态。创建生态县能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创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生态建设涉及水土保持、森林生态、工业污染控制、农业环境保护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调动全民参与。

1、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宣传,对生态创建工作的各种会议、工作落实情况和督促检查情况进行报道。

2、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和“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开展生态创建大讨论,开展中小学生征文,开办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宣传专栏和专刊等。

3、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4、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村镇、绿色小区、绿色机关单位、绿色宾馆、绿色企业等系列创绿活动。

5、制定宣传标牌。要求所有乡镇和相关责任单位在突出位置设置生态创建工作永久性固定宣传标语牌。

6、在全县范围内认真组织学习《**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了解其中的指标,明确每个人自身的任务,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广为传播,掀起全县人民齐心共创生态家园的高潮。

三、完善工作机制 部门齐抓共管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创建工作局面。

1、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努力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和组织专家及公民以公众参与会方式参与生态环境评价和监管,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2、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公众广泛参与、整体全面推进”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运行机制。

3、建立考核机制,要硬化考核标准,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决策及实施过程的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强化对部门单位和乡镇的考核。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双文明目标考核和生态建设单项目标责任考核。二是强化对企业的考核。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评优中,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促进企业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努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四、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班组建设之我见111 篇5

【摘要】随着我博远公司的逐步发展与壮大,公司班组建设的问题在日益凸显出来,人员流动性太大,技术水平较以前普遍降低,职工责

任心慢慢减弱等都应该引起公司领导的重视,早日制定相关制度、方案,减少公司非正常班组人员流动,加强班组人员技术水平,增强班

组人员责任心。

【关键词】班组建设;人员流动;技术水平;

现阶段,公司的活源的不断增加,但班组情况却是班组人员的数

目在减少,技术水平在降低,责任心在慢慢减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不愿意在基层班组锻炼,开始对基层有了厌倦之心。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到底是什么导致的呢?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现阶段的家庭一般都是单子女家庭,我们的年轻员工在家里

几乎都没吃过苦,刚到基层班组,会有一些不适应,还没有完成由学

生到工人的转变,放弃不了昔日的一些习惯。

二、现在班组的年轻人主要是80后,有着一些80后的个性,不

容易管理。80后,让我们的长辈们头疼的一辈人,让我们的师长挠

头的一代人,现在,80后正在慢慢的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但是他们却有着他们自己的个性。。

三、班组人员思想教育不够。有的人认为,只要教会班组人员怎

么去听从公司、班长的领导,怎么去干活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没有思想的劳动者是没有发展的劳动者。班组人员需要增加在施工中的乐趣,增加施工人员的活力。

针对现阶段班组人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浅谈一下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在单位每年新来职工后,组织全方位的培训,给他们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每年我们单位都会流入新鲜的血液,我们只是给他们培训一下公司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规程就把他们分到公司的各个岗位上,他们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一般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很好的完成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变,公司的培养和引导作用在这段时间非常的重要,可以让我们的新职工与其他企业的职工相比赢在起跑线上,可以更好地打造出一支各方面都过硬的队伍,使我们电建系统的职工能够以高昂的斗志和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保证电建事业健康发展。一个行业,有它自己的工作特点,正是这个特点和它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意义,吸引了有志于此的青年投身其中,有人甚至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增强事业心和荣誉感是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

二、受社会发展与基础教育经历的影响,80后这代人在纪律意识、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了一些改变。公司是他们的新的老师,我们要赏识他们,给他们自信。他们都像是一个个未开发的宝藏,而如何挖掘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价值,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用心探索。在公司里,我们要严格的规范他们,让他们长得正,要经常对他们说“不”,要有规范,有批评,没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公司的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要耐心、细心、有智慧,我们努力的为他们提供一片成长的天空,给他们成功的力量。

三、班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容和标准会随着管理手段的创新和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更新。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总结班组建设中的不足,大胆尝试和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各种业务培训、技能交流、技能竞赛等活动,从中培养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通过各种形式在公司内部积极开展班组建设的创优评比、自查和互查,要从全公司的评比中与其他班组一起相互交流、需找差距,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建立一种激励机制,真正使班组建设早日有明显起色。

四、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对搞好工作是一种有力的催化剂。我们应该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思想工作在搞好班组建设工作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积极性,班组思想学习应该根据每月学习计划和要求,结合本班实际,坚持持之以恒,重视它,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政治学习活动。对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精神、公司里的有关文件、规定以及报纸、电视上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及时、形式多样地组织大家学习,从而让大家关注了解国家大事。同时,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从思想上自觉抵制某些错误思潮,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调动起每位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每个职工的责任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为我厂的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多作贡献。为此,他们针对实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敬业爱岗行为成为每个班员的共同觉悟。还不断教育每个班组成员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厂规厂纪,不以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消除陋

习,倡导新风。

物业人才建设之我见 篇6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文章《好人主义培养不出好干部》,看后,感慨良多。政之要,首在得人。有非常之人,然后能成非常之事。铸就丰功伟绩,离不开人才辈出;开创太平盛世,有赖于群贤毕至。物业公司发展尤其如此。近些年来,物业管理发展法制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物业管理模式的多元化与市场竞争力更日趋激烈;此外,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在为物业管理行业开拓了市场空间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业主对物业服务需求“质”与“量”的双轨升级,这些都对物业管理行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和人才的有效管理。一个成熟的物业公司在人力资源建设上必定应有相应的机制、制度、规划、战略等符合物业管理企业本身特性的发展体系,如此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保证其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海棠晓月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物业管理行业的老大哥,在长期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管理方法和好的管理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加以改善,则这些不足会进一步的沉淀和扩大,进而会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

一、人才问题。

(一)人才匮乏

《物业管理条例》中第 33 条规定: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海棠晓月公司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基本都取得了物业管理员职业资格,从这点看,公司是按照规定,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筛选的。但具备高级管理资格(如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三总师”等)的人员便是凤毛麟角了,这种物业高端人才不足的局面,已经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行业向高水平发展。

(二)人才流失

有句话说:“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做物业,没有能力的人干不了物业。”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重要的人才不来,紧缺的人才留不住。这其中原因有选拔机制的问题,有教育培训的问题,有薪酬待遇的问题,有发展空间的问题。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人们都普遍认为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从事的也只是简单的保安、清洁、绿化和维修工作,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也就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和行业吸引力。面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人才困境,我们对人才的重视仍然不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明显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应对措施。

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公司进步的‘瓶颈’。公司某些不规范运作和专业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的问题存在,使一些物业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客户关系紧张,收费率下降,甚至引发激烈冲突和矛盾,降低了物业管理的公信力,损害了公司形象。

二、机制问题

(一)招聘选拔机制

公司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的招聘管理系统。认为劳动力供大于求,不愁招不到员工,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招聘管理体系和规则。在一些重要职位上招聘工作中,对人才的招聘、录用重视程度不够,欠缺科学合理的人事测量工具,招聘录用工作的随意性很大,影响了招聘质量,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二)培训机制

公司目前尚未真正理解培训的作用,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未把培训和发展放在一起考虑,进行规划和实施;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等;培训过后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分析不够深入。

(三)激励机制

目前公司尚未健全、完善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很多还处于偏向单纯的物质激励的阶段,没有做到用情留人、用心留人,加深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难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和提升他们的进取心。当他们自身的发展愿景长期受挫时,就会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公司也会沦为行业内的“黄埔军校”,专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输送”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质人才。

内部机制的缺乏导致公司人才引进困难,流失容易,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缺失扰乱了自身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合理搭建,从而造成公司失去了提升与发展的凝聚力与环境,发展缓慢滞后,甚至造成损失,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三、意识问题

物业从业人员整体意识不强

公司物业从业人员整体接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专业技术能力整体偏低。由于行业社会地位不高、舆论导向存在偏差、薪酬水平等诸多原因,某些保洁、绿化、维修工人、保安的服务意识和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认知程度不高;物业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服务意识缺乏,对于自身修养和对工作知识的学习程度尚且不足,对自身管理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公司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形象的塑造。

四、建议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物业管理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害还是在人才,一流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有赖于一流的人才。要吸引和留住人才,物业管理企业不能光靠社会上的吸收和输送,而要在内部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中,把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培训作为内部建章立制、完善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吐故纳新,吸纳那些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无经验的专业人才,培养成具有专长、勇于奉献的各类人才。

(一)设立独立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部。

目前公司由于受到规模与资源的限制,在公司的组织架构中没有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而是归属于办公室兼管,这样的兼职结果往往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践证实,那些颇具规模的物业管理企业设置人力资源部,有系统的人力资源计划和长远规划,并有自己独到的人力资源运作模式,在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他们的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明显效果。

(二)建立、健全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的培训体系。

1、明确培训主管部门为物业管理企业的战略部门,投放充足的人、财、物资源保证其正常运作。

2、明确在培训方面的政策和策略,“入职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以及“启发优于灌输”等的指导原则。

3、资源投入与产出有合理的比例并可猜测、控制,并做定期绩效评估、考核。

4、突出培训的计划性、前瞻性、经济性、可操作性和优势比较性。

(三)建立和疏通社会招聘人才的主渠道。

物业管理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其人力资源构成有其非凡性。首先是专业的涉及面广,从经济、企业管理、财务、餐饮、护理、社会治安管理、电子机械专业到外语公关甚至园林绿化、道路桥梁建筑等等,似乎很少其他行业具有如此广阔的专业涉及面;其次是人力劳动占的比重极大,并要求从事物业管理的人才最好是一人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规模再大的公司都不可能通过自身内部的培训满足实际需求的人力资源,这就必须通过向社会招聘,向人才市场觅寻并获得基本素质比较高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或素质较好、单独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人员。

(四)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

提高物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能单靠行政命令,要让员工真正自我提高素质、主动工作,最重要的还是建立贡献与回报紧密结合的激励机制即“考核 + 奖励”机制,用科学、灵活、有效、既适合物业管理企业特性又适合物业管辖区域业主需求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物业员工积极、主动地工作,把员工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使员工发自内心的投入工作。

建设和谐校园之我见 篇7

一、重视“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校园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其本质特征是在教育或管理中要坚持以激励为核心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因此,“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人文思想”,无论是教学设施、学习设施、生活设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朴素思想和现代文明“生态平衡”理念,充分利用优越自然条件,继续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创建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学校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比如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在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管理”并不排斥“法治”,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虽然也讲法规,但强调法规是为人服务的。制度文化对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的作用,制度的制定、执行必须人性化,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一是鼓励教师、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施教同一门课程。二是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三是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

二、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

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学校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校园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校师生员工的头脑,共同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探索科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钻研科学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培育科学发展的文化和环境,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和途径,促使人人都成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和模范,从而把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全面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协调家庭、社会的关系,促进校园和谐

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篇8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学习十八大报告印象最深的是“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让中国这个泱泱大国集苦难于历史,集发展于当下,集完善于自我,集合作于睦邻,集和平于世界,集创新于改革,集发展于人民,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是集所有美丽于大成的中国

遂宁,人多地少,发展瓶颈制肘突出。全市382万人,农村人口就占了308万,农村人均常用耕地只有0.7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低于全国人均3587元。但根据调查,遂宁是个生物资源丰富的宝地。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遂宁,浅丘地貌,雨热同季,孕育生物资源1500多个品种,其中有不少国家保护植物和珍稀树木。如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银杏、名贵的苏铁、红豆树、马桂树等,同时遂宁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土地总面积798.72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8.15万亩,林地202万亩。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遂宁通过20余年的植树造林和深林保护,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4%左右,高于全省3.7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恶化已得到明显遏制,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在区域经济效率还不高的情况下,根据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中国指数中心主任季铸教授主持编制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显示,遂宁绿色GDP指数位列第78位,在四川省仅次于成都,说明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质量。同时,遂宁在全国二级城市中率先开展了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测算,目前反应良好,此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实践证明,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经济遂宁,就是新时期遂宁谋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活力成渝之心的准确战略定位和正确路径选择 如何把遂宁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的优势?如何把丘陵地区发展滞后的压力转化为用好原生态生物资源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动力?遂宁在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参考相关专家的意见,按照“三维立体经济增长格局”的思路,聘请专家对全市的基本情况和生物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指导建立了射洪县柳树镇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编制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大力发展遂宁绿色经济。

一是发展农业原生态。遂宁市把实施生物工种技术与品种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结合起来,使绿色食品的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并通过实施生物工程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63个农产品被国家级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农产品14个。二是发展工业可循环。遂宁近年来大力倡导绿色工业的发展。为避免工业对环境的,遂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逗硬实行“一票否

决”制度,集中对化工、造纸、制革等行业重点工业污染源和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三是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近年来遂宁以绿色产业、绿色环境、绿色城市、绿色家园、绿色文化等载体要素丰富了绿色经济的内涵。四是发展以绿色物流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遂宁作为川中重要商埠口岸,近年来,立足遂宁,服务成渝,面向西部,对接沿海,大力建设中国西部工业物流港金家物流园。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的引导下,如今的遂宁社会和谐稳定,人心积极向上。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还成功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并获得“全球绿色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城市名片。今后的遂宁也将会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道路越走越宽阔。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从原先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以维持生态环境“不恶化”为主导,向未来“修补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方向过渡。主要区别在于,与之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滑有所不同的是,在未来,经过治理,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将逐渐变好,不仅要在“数量”上减少污染排放,更要在“美丽”上下功夫,让生态环境逐渐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近年来,遂宁市坚持“环境立市”的战略,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遂宁市连续5年获四川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前3位,2010年以四川省第1名的成绩创建为“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8%。涪江、渠河水质断面优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61天,是四川省首批2个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之一。

过去一年,遂宁市政府紧密结合实际,把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具有遂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按照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遂宁主要抓了三件大事:一是全域规划,二是制定标准,三是推进重大项目。遂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主题,确定了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以及其他的专项规划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来规划和规范城市建设。

这一年来,遂宁在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遂宁不仅拥有河东新区湿地公园、五彩缤纷路、观音湖等城市生态地标,在城市的整体建设上,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初步建成。据了解目前遂宁已经有700多辆城市公共自行车,下一步还将新增加1000多辆,这充分彰显了遂宁人的绿色生活方式,也是遂宁走向低碳生态城市的第一步。在大江大河的治理过程中也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其次,遂宁的古建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例如大英县的盐厂特色工业建筑以及其他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开始得到保护和重视。此外,遂宁对自然、对生态的保护也逐渐开展起来,例如考虑到会淹没下游湿地、破坏生态环境而取消了在涪江下游修建电站的计划等等。遂宁对城市雨水的利用也初见成效,很多绿地和树池都在做利用雨水的改造。在过去的一年中,遂宁将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理念落实到了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细节中,体现在从宏观的到微观的实践以及每个市民的行动上。

我们有理由期待,遂宁在“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将做出更多的新探索,展现出更多更美的风采,充分尊重自然,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活品质,早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桃源!

建设和谐校园之我见 篇9

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尤玉珍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校的创造活动,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和谐校园要求学校的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安全稳定;学校拥有极强的创造活力和凝聚力,师生员工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睦融洽。和谐校园应该是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得到切实落实的校园,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校园,应该是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的校园。在和谐校园里,师生应该和谐相处。在和谐校园里,各种组织机制应该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应当完善,教育教学秩序要保持良好。在和谐校园里,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相得益彰。各种设施摆放有度、各种建筑错落有致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自觉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

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关键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此必须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教育则是实现这一历史目标的基础。语云:“和而不同”。和谐校园并不是铁板一块,死水一潭,它必然也必须如海纳百川,包容各种教育方式。但是这种包容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排斥的整合,而是需要建立起必要的张力。社会主义中国校园必须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永远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不能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上取得共识,和谐校园就失去了精神支柱。要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我们必须在三个维度上取得共识:在知识方面,坚持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在行为上,致力献身社会、服务人群;在精神上,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解放。有了这样的共识,才能实现校园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在和谐社会中孕育出和谐校园。

二、构建和谐校园,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即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良好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教育环境在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的消极面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的形势下更是如此。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学生的“五育”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它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故具有优越于其它教育环境的一些功能和特征。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造诣优美的学校环境,对师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生发。这是一种“无声之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不知不觉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暗示作用,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三、构建和谐校园,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制度

校园制度包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校园绿化,卫生和秩序管理制度、师生日常行为准则及长期沉淀的道德规范等。这些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控制作用,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规范的行为习惯,一靠规章制度的效力,是每个任命群自己的行为准则;二靠舆论宣传的力量,引导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所以,校园环境由于校园人合乎共同的准则而有序,这种有序又使每个人自觉地服从和适应这种环境的制约,因而使校园环境走向高雅、文明、健康的发展轨道,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摇篮。

四、构建和谐校园,要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育人育才的辛勤园丁。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教师应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把师德修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学、科学育人、热情为学生服务的教职工队伍,保证师生关系良好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办好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师生之间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五、构建和谐校园,要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的和谐关系,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 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学校团队建设之我见 篇10

规章制度是优秀团队的保障

记得以前网上非常流行这样一个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就是“破窗理论”。从这个理论中笔者受到的启发是:

这扇窗户就好比是一所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去维系和遵守。如果个别教师出现违背规章制度的行为,就应该及时制止,否则长期下来,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这个团队就会弥漫着不正之风,形成恶性循环。当然了,制度的建立也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是一个人说了算。通过教代会等形式来征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都参与进来了,更体现了一种主人翁意识,在制度的执行上大家就会更容易接受和形成自律。好的制度在团队建设中能起到辅助的约束作用。

形成自下而上的“服务”管理模式

以前的学校都习惯于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一级管一级,一级听命于一级,更多的是听命于上级直管部门,被动接受,缺少一种主动参与性,更别说创造性了。如果能够调整一下,把这个金字塔倒过来,例如:教师服务于幼儿和家长,中层干部服务于教师,园长服务于中层干部和教师,使幼儿园的工作最终落实在服务于孩子和家长这一目标上,在这一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体会到园长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是尊重、服务于她们,这种平等、互助、关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将会让团队成员工作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一支协同互助的战斗梯队

从大雁效应中不难看出:大雁在风行时,总是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型,人字顶端有一只大雁领飞。当领飞的大雁疲劳时,另一只大雁会来替它领飞,如此周而复始。它并不需要什么人在背后发号施令。团队每一位成员都知道掌控达成目标的过程,彼此尊重,不拖后腿,互相鼓励,彼此协作,共同完成集体的任务。

同样的道理,在学校团队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加各级各部门的管理和培训,既不可让领头雁带偏了方向,也不可以出现当领头雁疲劳时,无人替换的断层。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根据每个团队成员的不同情况,为她们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并为她们搭建锻炼的平台。同时作为成员也要分析自身的优劣,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全部都是将军,谁来打仗?反过来,如果全部都是士兵,谁又来指挥?所以说,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保持良好的梯队发展是团队建设的重要砝码。

营造相互欣赏、包容的团队氛围

团队建设就是士气的经营,在工作中,如果把同事变成拉拉队,快乐、阳光的工作则是成功的最好助手,同事的激励更容易在心与心之间产生共鸣、达成默契,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

幼儿园的教师其实也是一群孩子,她们单纯直率,很容易受情绪的左右,有时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或是一个眼神,都容易引起她们好多好多的想法。加上基本都是女人,很容易家长里短,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纠纷。团队领导人在面对这样一个队伍的时候,更应具有一个宽容的胸怀,去接纳她们的不足、去包容她们的不理解或是怨愤,同时也要主动去分享她们成功的喜悦、去引导她们走出困惑。和她们之间的相处,就要善于采用一些精神上的激励方法,当发现她们一有点滴的进步,就要把它放大,让大家为之骄傲;当她可能在工作中出现不足时,也要善于发现她的其他优点,再引导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提出努力的方向。反之,作为管理者同样也需要得到老师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信任。一个种良好的氛围是保证大家并肩作战,快乐同行的“动力源”。

雁阵之优,在于目标一致、前后响应、强势超达,团队建设也是如此。一盘散沙难成大业,团体协作才能无往不胜。

上一篇:学生求职信误区下一篇:集体土地权属争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