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知识与技能: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上获得有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和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世界三大人种及主要分布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启发式讲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猜猜看:他们是谁(媒体投影展示三幅图片:)
1.“神七”的三位航天员
2.安南与球王贝利
3.欧文和贝克汉姆
提问:这三幅图片反映了世界的三大人种,你能说出来吗?你是怎样区分出来的?
(同学们看图回答)
二、了解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
教师问:你见过白种人和黑种人吗?你能从肤色、眼色、发色等方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各自体质特征吗?
教师媒体展示三大人种的特点,
练习:说出图中人物属于哪一人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说明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都属黄种人;南亚的印度人则属于白种人)
学生抽签分组准备(可以短剧表演、化妆表演、动手画面具)表现出世界三大人种各自体质特征,说出三大人种的特点。
三、读图三大人种的分布特点
活动二:除亚洲以外,还有哪几个洲黄种人较多?你能读三大人种分布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吗?(动画链接:世界人种的分布)
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回答并填表:
( 1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 2 )除亚洲以外,还有哪几个洲黄种人较多?
( 3 )把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填入表中。
四、学会分析影响人种分布的因素
活动三:有人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结合下面的阅读材料《黑人被贩卖至美洲》采取小组讨论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黑人的分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五、通过辩论渗透正确的种族观和民族观
教师引导:
但是,也应该指出:人种的外部特征差别,同人种的心理素质差别没有因果关系;近代,一些白种人为了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制造了白种人是“高等”人种,有色人种是“低等”人种的反动种族优劣学说。
特别强调: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例:属于黄种人的人创造了长达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贝宁文化,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得多。
教师:
人种的外部特征同原居地的自然条件有关,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绝不是什么“神的意志”。
自由辩论:
一些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低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你赞成吗?
初中地理教材 (广东地质版 (在我校已使用了三年多, 回顾起来, 感触颇深。该教材不论从知识呈现到教材框架结构,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正文部分文字简洁而概括, 结论性论述表达清晰而不繁杂;每节都有“潘博士”栏给出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原理、结论性知识点;“活动”栏目充满每一章节;地图、地理插图、地理景观图、统计图等图表海量纷呈, 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和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的特点;“知识之窗”分布每个章节。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材, 让学生倍感亲切。
尤其是活动内容更是比比皆是、形式多样。据统计, 仅七年级上册“活动”内容就有64个, 全书仅104页, 平均不到两页就有一个。数量之多, 方式之丰富, 可操作性之强是以往版本教材少有的, 这是一大鲜明特色。据调查, 每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活动”内容恰到好处, 让他们课堂充实有事干, 他们很喜欢。那么, 为什么教材要编写这么多的活动内容呢?附:
从七年级上册 (广东地质版) 的教材结构上不难看出, 教材中“认识地球与学用地图”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初中地理的最难点, 初一学生对此很难弄懂, 恰巧它又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准备知识;而“陆地与海洋”部分和“天气与气候”部分同样是基础、准备知识, 也是难点, 学生对许多东西难以弄懂。可以说这册书在初中地理中是最重要又最难学的;编者大量编入活动内容, 几乎涵盖了整个重点、难点内容, 让学生以参与活动的方式去完成这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做到“活学”“乐学”。同时, 也使学生在学中“动”, 在“动”中学, 可见编者想学生之想、用心良苦, 因此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因为全新的教材, 本身已蕴含了丰富的新课改气息。
二、开展活动教学, 推进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从近几年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 新课改核心不外乎是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求知识, 自主创新、培养思维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 也必须适应新课改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求新途径,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设计方面, 就要充分研究学生, 寻求新学法、新教法, 切实改变“满堂灌”的现状;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 教师少讲精讲, 课堂就能变得活泼、轻松、愉快、高效, 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盎然。这是因为, 教材“活动”内容已充分体现出几个方面的功能:落实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材难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板块的这些功能, 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呢?
三、充分发挥“活动”板块功能,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1. 通过活动教学, 落实、拓展知识, 丰富学生视野
2.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降低知识难度, 突破教材难点
【案例】课本18页活动2:演示昼夜更替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手电筒照地球仪图, 完成 (1) 、 (2) 、 (3) 、 (4) 、 (5) (3分钟) , 让他们明白:因为地球不透明且为球体产生了昼夜现象, 再由于地球自转运动, 使乌鲁木齐待会儿就随地球由夜晚转入白昼, 所以昼夜在不停地更替。这比单纯由教师讲解效果更好, 抽象的难点变得迎刃而解, 学生对此印象深刻。教师将教材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3. 通过活动教学,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案例]在学“世界人口问题”时, 教师指出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成为世界人口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呢?可以结合81页活动1、2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世界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活动实施:首先让学生读图5.5“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然后抢答, 由一学生总结并补充完善。最后, 将全班学生分成4大组进行辩论:“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 “住乡村好, 还是住城市好”。每两个组选一个辩题进行, 用时6分钟。要求学生阐明不同观点和理由, 并举例说明。这样, 世界人口问题的教学, 基本上就可以由学生自己看书和辩论来完成, 根本不用教师多讲。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 参与课题探究的能力
[案例]课本22页活动4:课外小实践, 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活动实施: (1) 选择一个晴天, 带学生到操场旗杆处, 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放学5点钟三次观测旗杆影子的长度?并录入表格。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写出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变化产生的原理。 (2) 要求每个学生从3月到12月份, 每月选一天晴天的中午12点, 观测学校操场旗杆影子长度、方向。填入《太阳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记录表》, 根据观测数据写一篇“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观测报告, 来阐明影子变化的原理。通过这个活动,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一地理;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30-01
一、案例背景:七年级地理新教材容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统一性于一体。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对于我们地理教师而言,着眼点不应该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应该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案例主题:七年级地理新教材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经线和纬线是地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又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经线和经度及东西半球的划分更是难点中的难点。我先后想到了3种教学方法,并用于教学中,感觉效果较好。
第一、观察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但是地球仪有很多的图例和注记,有时会干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第二、图表讲解法。用这种方法学习经纬度变化规律比较直观,但是启发学生空间思维将会差一点。
第三、学生实际绘画法。上面两种方法,只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绘东经图和西经图、东西半球图,对难点有了突破。
三、案例过程:课前布置学生自绘四幅以二十度为间隔的经线图。
(一开学就给学生提出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绘图本,课本中的重点图让学生通过绘图加深记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练习,我们知道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接下来,我们用类似的方法看看地球仪经度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环节一:经度的排列
活动安排:
1、按照原来的四人分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协作完成。2、按老师的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从赤道上经度的排列分布其特点。
教师讲述:与纬度相似,地球仪上的经线也有无数条,为了区分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同样的道理,经度的起点也是0,那么,0度经线在哪儿?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经线呢?
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经线的具体位置。
教师归纳总结:0度经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算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这是人为造就的特殊经线,请看教材第6页,阅读材料1.8“格林尼治0度经线”来了解这条特殊的经线。
活动安排: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绘制好的一组20度间隔的经线图,以右面半球的最左的经线为0度起点,向东向西填写经度数。学生填写,教师巡查。四人小组互查。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你填写的经度数,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接问:除了0度和180度处,其余的经度都有两个相同的数值,我们又如何区分呢?学生答。
教师归纳总结:本初子午线向东称为东经,以西称为西经,人们同样利用英文Eest 、West的单词首字母“E”“W”作为代号,分别表示东经度和西经度。请同学们区分我们刚才填写的哪个是东经图哪个是西经图。
教师板图:拓展练习: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习写出下面几个经度。其他同学们在自己绘制的图中绘出。
东经30度、东经90度、东经150度、西经30度、西经90度、西经150度。
在地球仪上找出这六条经线,观察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相对两条经线度数的和是多少?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发现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两条东西经相反,和为180度的经线共同组成一个经线圈。
环节二:半球的划分
提问:如果说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成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线最合适?分开的半球分别叫什么半球?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并指名学生进行叙述。要求学生在东经、西经图中描绘出赤道,并填写出南北半球的范围。
过渡:同样,如果要将地球用经线分为两半,又该选择哪条经线圈呢?分开的半球称什么半球?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理解选择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所在的经线圈的原因。
教师总结方法:1、数值法。教师把板图中东半球小于西经20度的范围和西半球大于东经160度的范围用阴影描出。
判定方法: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60度的范围为东半球。西经20度向西到东经160度的范围为西半球。
2、数轴法。教师板绘,并要求学生同绘,把经度值标在坐标轴上,根据位置确定所在的半球。
一、学会:
1、运用地图、资料分析,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二、理解:
1、人口分布与自然、经济的关系
2、人口问题及人口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3、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教具、1、世界人口分布教学挂图。
2、三大人种彩色图片。
3、投影片、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情境创设:从前一位美国领导人到中国访问,邀请他观看演出。美国领导人对演出赞不绝口:中国戏好看。而中国领导人对他说:我们中国人可演你们美国人的戏,也可以演俄罗斯人的戏,英国人的戏,但你们美国人就不能演我们中国的戏。因为你们总不能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一截吧!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答略。这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不同人种。人种不同,外部特征不同。那么世界可划哪几大人种,人种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人种在地域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人口在数量上是怎样变化的,人口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中的第一节世界人口与人种。教学过程:
1、世界人口数量问: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及了解回答略,并对正确与否展开议论,指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
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 讲解:到目前为止,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
2、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再读第二自然段的了解。教师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进行分析(1)世界人口各个历史时期增长的特点做一做 18世纪前人口增长———————————,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20世纪以后人口增长———————————。(2)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与时间有什么规律。对活动内容,展开活动,读图4.3,观察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变化填入左表,分析比较,展开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世界每增加10亿所需时间在缩短。人口增长的速度在加快。完成填充图1。③课堂作业
3、决定人口增长的要素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人口能够增长和减少学生自学课文第三段及读图4.2。知道人口增长与减少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决定的。同时学会计算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方法:(1)
出生率=(出生婴儿数/总人数)*100%(2)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100%(3)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举例计算略。完成活动内容2。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讲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不同。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大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快。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继续完成活动内容3。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不仅有增长快慢高低不同,而且人口分布也是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分布的疏密用什么来表示。布置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知道人口分布用人口密度来表示,结合活动1,完成口述人口密度概念的填空。写出其人口密度公式:人口密度=某地区总人口数/某地区总面积,根据公式继续完成活动1。将A、B两人口密度计算结果填表中。比较人口疏密。
1、人口密度是指———————————————————————————————
2、世界人口分布读图4.5世界人口分布图,同时挂世界人口分布教学挂图。对照地图,说出人口分布稠密区和稀疏区。设问:
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和稀疏,影响人口分布疏密原因是什么?
3、用心
爱心
专心 影响人口分布因素对照图4.5及活动2进行分析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有:(1)自然因素———————————————————————————————
(2)经济原因——————————————————————————————— 做一做,填充图23页第2——3题。
四、人口问题目前世界上每年新增人口8000多万,而且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的时间还在缩短,增长速度在加快。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完成课文70页活动1。说明了什么!有人说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时代,出现了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说出人口问题是什么?即: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
2、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首先读图4.7——4.8,了解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出此之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进行小结。(1)
衣、食、住、行发生危机,(2)教育、医疗、就业难,(3)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总之,对环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3、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人类应该树立怎样的人口观?学生答略(见教材)设问:人类为什么要自己控制自己的数量,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展开议论。根据学生对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的认识,教师从粮食、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方面简略阐述略。
4、不同的人口政策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自学阅读材料,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政策不同,知道我国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五、不同的人种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中,你知道主要由哪几种组成吗?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及了解进行回答。
1、三大人种:(1)白色人种(2)黄色人种(3)黑色人种问:你知道这些人种的具体特征吗?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及读4.10图。对照图例说出三大人种的具体特征。对人种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自学阅读材料: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懂得环境对人种的形成起决定作用。所以美国人的鼻子高,演中国的戏难看。
2、不同人种的分布读图4.11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活动内容,说出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地区。结合课文第二段内容,总结人种分布的特点: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区。做一做填充图第五题。
3、人类有人种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内容,教师适当展开讲解。课堂小结:本节课知识点比较多,应着重把握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的特点正确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要素和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问题而带来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点。掌握世界三大人种及集中分布区。教学反馈
1、目前,世界有————多亿人口,60亿人口日是———————。
2、世界人口增长18世纪以前————————,18世纪以后—————,特别20世纪以后—————。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在—————,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人口增长主要由———和————决定的。
3、填充图册第2、3题,第5题。
4、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调查你所在的村或组人口变化情况时间 1950年前后 1970年前后 1990年以后人口数量 原因 板书设计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数量
2、世界人口增长(1)各个历史时期增长的特点(2)世界人口增长变化规律
3、用心
爱心
专心 决定人口增长的要素(1)出生率(2)死亡率(3)自然增长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1)稠密区(2)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三、人口问题
1、什么是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
3、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4、不同的人口政策(1)
我国的人口政策
四、不同的人种
1、三大人种
2、不同人种的分布人类有人种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用心
一 学习目标(自学时,你要攻克以下目标,试试看吧)
1、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不合理增长带来的问题,总结出人口增长的标准状态。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特点,简单分析形成原因。
3、正确认识世界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 重点、难点(本节问题的关键,好好把握哦)
1、重点:①世界人口的分布及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地区差异
2、难点:①人口增长的标准
三、学习过程(这里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好好表现哦)
(一)基础知识储备
读P31图3-1世界人口增长图,完成活动1-2题。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观察图3-1,世界人口从9亿增加到10亿,从10亿增加到20亿,从50 亿增加到60亿,各需要多少年?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有什么变化?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①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2、全方位互动
互动1 世界人口增长 阅读P40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材料,讨论:
①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原因:。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③小试身手:
④读图3-2,分别找出世界上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和人口稀疏区,总结人口分布规律。
互动3 人口问题 ①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② 人口增长缓慢会带来哪些问题?。③ 讨论:人口增长应与、相协调,与、相适应。
④ 你知道城市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读P44活动2,了解一下城市人口膨胀所引发的一系 1
列问题,你能举出现实中看到的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吗?
(三)课堂整理: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与全球面临的人口问题
反馈题
一、选择题(用你的一双慧眼,选出最佳答案吧)
1、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2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26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1.3%
B、0.6%
C、-0.3%
D、0.3%
2、以上的地区有可能位于()
A、欧洲
B、拉丁美洲
C、非洲
D、亚洲
3、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A人口增长数
B、人口总数
C、人口出生率
D、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总数在哪一年突破60亿大关?()
A 1899年
B、1900年
C、2001年
D、1999年
5、下列有关人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越快越好 B、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越慢越好
C、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D、人口问题只是在少数发展中国家中较为突出
6、目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 B、城市环境质量好
C、城市有较好的教育条件 D、城市有较好的生活条件
7、世界人口稠密区往往分布于()
A、中高纬度的沿海地区 B、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C、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 D、低纬度的热带地区 8、1998年,德国的人口出生率是0.97%,死亡率是1.04%,这说明德国()A.人口增长快 B.人口增长缓慢 C.人口在减少 D.人口总数不变
9、程老师最近去日本访问,回国后告诉大家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机场工作人员、还是宾馆服务人员,都比我们中国的从业人员老很多。这说明()A.日本人口增长过快 B.日本住房紧张 C.日本人口增长过慢 D.日本就业压力加重
10、关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带来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B.活跃城市商业
C.绿地面积扩大 D.增加城市治安、教育等社会问题
二、图表分析(你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了吗?好好表现哦。)
11、读“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回答问题
(1)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从快到慢的排列顺序(南极洲除外)是:
(2)图中三个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大洲,多为
国家。
(3)按照世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13‰计算,2001年亚洲总人口为36.8亿,则亚洲2001年人口的净增数为
人,按世界总人口60亿计算,2001年世界人口净增数为
人,世界上每增加100人,就 有 人在亚洲。
12、读“世界人口增长图”,完成要求
(1)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
,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渐
。(2)世界人口在 年达到了50亿。目前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有。
(3)假如你是联合国的人口问题专家,请你设计出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案。
(4)试着将图中每个圆的圆心用直线连接起来,你会得到人口增长折线图。
13、读“世界人口密度图”,回答。
(1)图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
、、、(填序号),它们共同的特点是:A纬度位置方面:
;B海陆位置方面:
;C地形方面:
(2)由图可知,世界人口分布
,大陆上约有35%-40%的地区基本无人居住,我们能否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谈谈你的看法。
(3)F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为何人口分布还比较稀疏?
14、能力提升(相信自己,勇于接受挑战)下面图表分析了世界耕地日益减少的原因,请将图表下面选项前的号码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2)滥垦草原;(3)人口数量激增;(4)滥伐森林;(5)土地占用面积增加;(6)沙漠扩大;(7)冲刷沃土
15、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地,人口稀少的原因分别是 3
什么?(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分布状况与 有着密切联系。
16、读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由于 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2)请从图中选择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问题:
对策:
首先,在引入新课环节,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怎样创设情境,一下子吊起学生的胃口,启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上课开始,我在班内做了一个小游戏,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我一个人在讲台上时,可以行动自如,接着我邀请班内前三排的同学迅速上台,再观察我是否还能自由行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能了。我进一步问道:这是为什么?答案显而易见,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还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了一张拥挤不堪的人群的背景图片,打出本节课的课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到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地问题。
在学习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问题的原因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图片上台表演,可以不拘泥于课本上提供的四条内容:“家里人多低少,生活困难,我要去城里打工;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城里的生活条件好,我要搬到城里去;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工作”等,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去进行扩展、补充。
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个情景,一家四口人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孩子,各自从自己的角色和角度去展示要到城里去的原因。有的孩子还说:城里公交车多,交通四通八达,出门方便;城里医院多,医疗条件好,农村看不了的疑难杂症大多要转到城里去;城里有展览馆、博物馆、大书店,课外学习很方便……孩子们集思广益,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世界的人种”时,我课前布置孩子们预习时,顺便说道,大家先预习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然后分好小组选择其中一个人种,进行表演和展示,看看哪个小组最有创意。
第二天同学展示时,简直令大家惊叹不已!瞧,扮演阿拉伯人的`王伟名同学还准备好了一块大白布,装扮成阿拉伯人的白头巾,那个表演白种人的仄明豪同学,为了表现白种人的发色浅,特意用彩纸剪制出了白种人的头发,粘到了一个黑色帽子上;那个扮演日本人的同学,还在一块白布上画出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用以表示日本的国旗。
孩子们不仅说出了人种的特征,他们还能将下一节要学习的“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综合地展示,他们还到处搜索资料,由袁英杰同学执笔写出了比较详细的剧本,汇报的内容详细具体,真的出乎意料。尤其是上台表演的孩子,有些孩子平时学习比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当老师提出要求后,他们都能精心准备,作好展示。孩子们具有极强的表演能力,有些孩子课堂上不善于表现,但却具有非凡的创意。
另外,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了谢霆锋唱的《黄种人》,同时在屏幕上打出了歌词,由于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歌,所以有的同学也跟着哼唱起来,他们也被这首歌慷慨激昂的曲调所感染,所以一上课他们就进入了良好的状态。
当然,孩子们的展示还不太成熟,有些内容也不够熟练,但毕竟孩子们自己动手参与了,我感到很欣慰,以后我还会设计更多更有创意的课堂活动,让孩子们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2.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3.初中地理《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4.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3篇
5.七年级地理上册模拟试题
6.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试题
7.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教案
8.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网》教学反思
所以,鉴于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习,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比较零碎。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也不排除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差异性较大。我们不仅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渗透培养地理素养,让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增长,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享受每一天的日久天长。特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三、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
1、教学进度: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0周,去掉两周的节假日,教学时间为18周,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2、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周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第四周 地形图的判读
第五周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第六周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七周 第一、二章复习
第八周 第三章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第九周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第十周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第十一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十二周 第四章 第一节人口和人种
第十三周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十四周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十五周 复习第三、四章
第十六周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第十七周 复习
第十八周 复习期末考试
四、作业设置及评价:
作业设置包括常规性作业和特色作业:
(一)常规性作业建设,常规型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服务。包括:
1.主要结合导学案使用和学校配发材料,要求学生每课时按时完成导学案并进行修正,完成必背双基内容的学习和背诵,并通过当堂训练进行检测和拓展活动。课后及时进行抽查和评定,旨在推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和修订,书写质量以正确率100%评定。过关加一分,不过关必须自找时间与教师沟通,并扣一分作为惩罚活动。
2.课外学习材料使用,要求学生每课时课前自学尝试完成,课后结合所学,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动,书写质量以正确率80%以上予以肯定,过关加一分,不过关必须自找时间与教师沟通,并扣一分作为惩罚活动。
评价办法: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
2.参与课下调查、延伸活动的表现。
课堂辅助作业(如统一资料或小制作、小论文等按时上交,并正确率80%以上加一分),缺一次扣一分并补抄错题2遍)
3.平时作业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知识的情况:导学案当堂完成及时修正,课后正确率100%,并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背诵。课本重点图按要求做好简化和批注处理。(一下课检查,完成加一分,否则扣一分并当天放学留下补抄错题2遍)
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均以考试的方式进行,85分及以上加2分,85分以下至60分加1分,60分以下扣一分,并补抄错题2遍。)(二)特色作业建设,主要针对课标要求的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渗透教育和评判。不仅推动学生参与活动学以致用,并通过展评,让每个学生体验学有所用,享受学习的过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人地观。鉴于教材安排和学期时间,活动安排如下:
1.制作简易的地球仪,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用乒乓球,毛线等材料制作地球仪,主要突出经纬线的绘制,让学生对经纬线的特点有所观察体验,基本展示就算过关。
2.使用地球仪和台灯,演示地球公转和自转,要求学生分组展示,边展示边讲清两者区分和特点,方向和现象说清就算过关。
3.能用水槽观察水流放水时的旋转和不同时期影子特点,以小论文方式解释,道理清晰,300字左右过关。
4.寻宝游戏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校某一区域特点绘制地图,并批注相应藏宝地点,在一定的时间内依照其他组提供的藏宝图找到实物,地图三要素合理,规定时间小组完成寻宝任务过关。
5.根据教师提供的气候资料绘制某地区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并能说出依据进行分析评判,气候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判断,方法正确,结论正确算过关。
周立叶
一、教材内容简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是总论部分,涉及到地球与地图、海陆分布、天气与气候、居民和聚落、发展与合作等知识点,是学习地理最基础的知识,各知识点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下册内容是分区部分,由近及远的介绍了全球各大地区的情况,知识点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全球的基本状况。
二、教学目标
1、从宏观上感知地球的面貌,了解海陆的分布、天气和气候的分布规律、人地关系的状况以及全球各大地区(主要国家)的基本状况。
2、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养成严谨钻研的科学态度。
3、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指导自己的生活。
4、养成关心人类发展、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新人。
三、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1、以点带面达到知识的迁移。
2、由近及远,联系实际,层层扩张,开阔视野。
3、讲述与活动互补。
4、探究与方法互动(用方法指导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方法)。
5、精选主题,避免繁难与重复。
6、运用多媒体让知识的探究形象化。
7、重视巩固与提升。
四、七年级地理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
(一)、精心设计,上好第一节地理课,利用现实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初步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以及分析、归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工作,甚至许多人面临着下岗或已经下岗,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人口不断增长以及人口过多是原因之一)。
【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讨论世界人口是怎样变化的?(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此类地图的读法)
【教师小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说明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70亿,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90亿。
【活动探究】看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即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分组讨论】20世纪以来的世界人口为什么会不断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基本稳定等)
【投影图片】看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讨论:人口的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在何种情况下人口会不断增加?何种情况下人口会不断减少?
【学生总结】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所决定的,即由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决定的。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表示人口即不增加,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表示人口减少,绝对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2,计算下表中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组织学生讨论 1.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2.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师生小结 】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大至小排列为:尼日利亚>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说明德国的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即人口在减少,但是由于有外来移民的补充,实际人口并没有减少。【指导学生活动】看图“世界各大洲和各地区的人口”,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大洲?
【总结】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各国增长不同,即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课堂小结】略 【课堂训练与检测】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人口的增长
1、世界总人口:2011年10月31日 70亿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减慢
作计划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计划二个课时。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十分的浓厚,认为比枯燥;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地理科比较难,难以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读图比较难;有些学生认为地理科学习的作用不大。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兴趣比较浓厚,也热爱地理这个学科,且基础还行。
二、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教材设计较合理,尤其是图比较多,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我个人认为,文字描述太少,有些知识过于粗浅,不能为优生开拓视野。在第一章活动中,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对于太阳光对地面的直射介绍太少,要教师去做大量的补充,若不是老教师或是非常专业的教师,都是很难教好的。在大洲和大洋中,对于各大洲大洋的分布,除了图之外,没有一点文字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
2、教学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料、地理方面图书,使之为教学服务。指导学生究研我县、我乡地理,使之学以致用。
3、教学任务或目标
优质地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尽量多的辅导学生。要求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和谐。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问题,能客观的看待事物,学会做人。
4、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精心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案,认真备课,认真教学,适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
5、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中“活动”和“综合探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这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6、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7、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8、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9、版式设计生动活泼。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章 教学难点:第一、二、三章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五、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
1、教学进度: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1周,去掉一周的节假日,二个周的复习时间,教学时间为18周,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2、课时安排: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一)2课时第二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三)2课时 第三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三周:地图(一、二)2课时 第五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六周: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七周: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八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九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 第十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第十一周:复习2课时
第十二周:期中反馈测试2课时
第十三周: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课时 第十四周:世界的气候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五周: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习2课时 第二十周:复习巩固练习2课时 第二十一周:复习巩固2课时
第二十二周:复习综合检测2课时 第二十三周:期末考试2课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二】
一、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一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预估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十分的浓厚,认为比枯燥;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地理科比较难,难以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读图比较难;有些学生认为地理科学习的作用不大。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章 教学难点:第一、二、三章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五、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七、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一)2课时第二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三)2课时 第三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三周:地图(一、二)2课时 第五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六周: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七周: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八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九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 第十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第十一周:复习2课时
第十二周:期中反馈测试2课时
第十三周: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课时 第十四周:世界的气候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五周: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习2课时 第二十周:复习巩固练习2课时 第二十一周:复习巩固2课时
第二十二周:复习综合检测2课时 第二十三周:期末考试2课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看地图、地球的形状、经纬线与经纬度、地球的运动、七大洲与四大洋、五种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两大火山地震带、世界人口的特征及人口问题、世界三大人种及分布、世界的语言与宗教、聚落的形态、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天气符号的识别、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合作。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比较、经纬线与经纬度的识别、地球的公转与自传、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识别方法、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特征、聚落的演化过程、三种降水类型气候资料的分析方法、如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人口与人种
商南县赵川镇初级中学 段涛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
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世界人口的分布及人口的增长状况。
教学课题: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人口观,形成一个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何帮助学生真正形成这些观念成为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应本节内容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讲解,另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课本资源,即数字和图表功能对这些内容来进行分析叙述。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状况以及其特点都可以从图表解读和数字分析中得出来,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教材并没有作具体的分析讲解,所以,老师在该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最好是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参插叙述,最后再由学生归纳得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咱们学过了世界的地形和气候,这一节我们开始学习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1:标题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习新课: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
(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平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出示幻灯片: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7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70亿,2011年10月31日)
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的第70亿位居民”
活动
(一)P65页第1题,让学生读P65页《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并填左表,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示幻灯片:《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及说明问题》并讲解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它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出示幻灯片: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计算?(让学生阅读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
出示幻灯片: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增加;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减少。
出示幻灯片:举例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活动
(二)P65页第2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低? 出示幻灯片:图《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提问: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一个地区?最慢的是哪一个地区? 出示幻灯片: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
依据非洲的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的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过度:那么世界上的人口是怎么样分布的呢?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一个地方人口疏密的程度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
出示幻灯:什么是人口密度?它是如何计算的?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地区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
出示幻灯片:计算咱们班级的人口密度
活动
(四)让学生填P67页第1题:世界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 让学生读P66页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回答: 1.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大于200人)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小于1人)出示幻灯片:指图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出示幻灯片: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至于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原因以及世界上的人种我们下一节再讲。
课堂小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世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率情况、人口曲线图的绘制、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等知识,希望对同学的日常生活有用。
巩固性测试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和
决定的。2.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3.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和
部
洲和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4.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1999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我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某次我国总人口约为12亿,则我国的人口密度为
(人/平方千米)。课后作业布置: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
1、人口密度= ————————————
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2)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9-24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07-27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11-22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10-2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06-18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10-02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05-27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09-12
七年级上册地理分界线知识12-05
七年级上册地理半期考试试卷质量分析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