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古诗四年级(共10篇)
炎热的夏天悄悄的离开了人间,凉爽的秋天已来到我们的世界。你看路边梧桐树的叶子一片片的.往下落,往下落的叶子是轻飘飘的,慢慢的,像喝醉酒的人一样。
《秋晚江上遣怀》
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雨中赠元九》
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描写有秋天的古诗
2.描写秋天的古诗
3.描写秋天的古诗名句
4.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10首
5.描写秋天的古诗有什么
6.有关描写秋天的古诗
7.描写秋天的古诗10首
8.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
古诗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 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 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 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 举象入境, 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 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 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 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教学中应举象入境, 也即举起来, 把象打开, 把象还原, 把象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 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 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 因为有象在那里, 你可以去看, 你能看出那个象, 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 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 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 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 读懂词句, 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 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 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 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 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 依托“爆竹”这一凭借, 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 心中感受喜庆, 口中吟诵诗句, 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 则创设情境, 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 (人物) ___ (表情) 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 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 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 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 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 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他内心暖意融融, 那时那事那景那情, 诗人不由吟诗抒怀, 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 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 显得累赘、多余, 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 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 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 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 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 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 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 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 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 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 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 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 快过年了, 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 悟情理:再默读全诗, 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 (总)
5. 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 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 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 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 《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 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 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 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 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 适度拓展, 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 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 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 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 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 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 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 从古到今, 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 教师引读, 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 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 结一结:我们发现, 无论哪个朝代, 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 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 屠苏美酒喝到醉, 新桃旧符映春晖, 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 (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 吟诵全诗, 轻唱诗歌。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稻谷熟了,金灿灿的,扰如一片金色的地毯,微风轻轻一吹,此起彼伏,好像茫茫大海中的金色波浪。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果子熟了,有红扑朴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盈盈的葡萄,还有那小灯笼似的柿子。果农们忙着收获着,挂满笑容的脸比那苹果还要红。
秋天,花市菊香。在这个季节里,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颜色令人惊奇。红的似火,白的像雪,黄的似金,绿的似翡翠。当你走近仔细看时,就会发现它们的花瓣纤细,尖儿向里卷着,像小孩子的手一样。
秋天,树叶落了。路旁的梧桐树叶子变黄了,一片片落叶慢慢地在空中打着旋儿,落在了地上。一夜之间,落叶满地,像秋姑娘给大地妈妈织了一条金色的地毯。
秋天最美的.是落叶。秋风瑟瑟,落叶萧萧,金黄的银杏叶,鲜红的枫叶,被秋风卷落,积满厚厚一层,那是秋天为大地编织的一条雍容华贵的地毯。轻轻踩上去,软绵绵,脆生生地发出“沙沙”的声响,着实有趣,只不过那声响可能会打扰在树上打盹的鸟儿,惊醒了它们的美梦。
秋天的晨雾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清晨,阳光透过云层照向略带几分寒意的大地。夜晚的凉意还未散尽,升腾起一层薄薄的雾气,如同一层轻薄的白沙,轻轻地笼罩着远处的枫林,枫树朦朦胧胧,枝杈依稀可辩,阳光点点,给鲜红的枫叶渡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金边,格外耀眼。
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那田里的稻子,秋风吹过,稻浪翻滚,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那红了的苹果,黄了的桔子,咧开嘴的石榴,笑弯了腰的稻子,挂上枝头庆丰收的“小灯笼”柿子……我似乎看到了农民伯伯的笑容,那丰收的喜悦。
秋天的风多种多样,它一会儿像小宝宝一样在田野里打滚儿;一会儿像少年一样在小路上奔跑;一会儿像淘气包一样抓一把桂花的香气,吧夏天的脚印儿悄悄涂掉……
秋天的鸟儿——仙鹤、燕子、丹顶鹤……都在向南飞,它们一会儿在云上打闹、嬉戏,一会儿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真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的黄了,一片接一片地落在土壤上,化为树的肥料。而枫叶从绿油油的变成了火红火红的,仿佛有许多小手在对我招手呢!
秋天的桂花香气扑鼻,只要到了秋天,有桂花的地方会整夜整。这些桂花可以采摘下来做桂花蜜、桂花糖和我最爱吃的桂花糕。
秋天的玉米咧开嘴笑了,露出一排排金灿灿的牙齿。秋风吹过玉米的头发,身子在随风飘动,犹如一位少女在欢乐地跳舞。
秋天的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人们把成熟的高粱酿成高粱酒,喝了高粱酒的人们都赞不绝口;人们把高粱做成高粱饼,吃了高粱饼的人们都连连称赞:真好吃!
一.知人论世法
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论诗:“要懂得诗词, 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 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里所说的“知人”就是指体味诗情时要联系诗人的个人境遇, “论世”即指体味诗情时还要联系诗人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例如, 辛弃疾的《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体会这首词的情感时, 如果单从前三句及“青旗沽酒”句来, 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但如果懂得“知人论世”, 就能深入感受词情: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 处在南宋被金兵节节进逼的情势下, 他想图恢复, 而朝中大半是苟且偷安者, 叫他一筹莫展, 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许多词的基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他的愁苦之音, 可以从词的末两句看出。
二.捕捉“诗眼”法
这里所说的“诗眼”, 即一首诗 (词) 的主旨句或关键词句。读诗时若能迅速捕捉到“诗眼”, 也就能准确体会诗情。还是以上面的《鹧鸪天》 为例, 该词的“词眼”为“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这“画龙点睛”句不但赞美农村比城市有生气, 而且还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在朝廷做官犹如城中的桃李要忧风愁雨, 倒不如在农村闲居, 就像荠菜花那样不怕风吹雨打, 生机盎然。由“愁风雨”不难体味到作者因“风雨”而引发的愁苦之情。
再如, 梅尧臣的《东溪》, 这首诗最能体现古人“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 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 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这一作诗主张的诗句为:“野凫眠岸有闲意, 老树著花无丑枝。”这联诗句则为此诗“诗眼”:表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三.景物分析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每逢有难言之隐, 总是假托自然景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上例《鹧鸪天》的 作者辛弃疾就是借助主旨句的写景来含蓄地写意:“城中桃李愁风雨”不仅寓含词人在朝中像桃李那样为“风雨”而愁, 还借此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 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我 们读诗就 要像这样 读出“景”中情意。
再如, 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其中“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描写“山中流泉低吟、日色阴冷”的景色, 含蓄抒写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
上面说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当然, 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比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作者极言春光绚丽, 这是“以乐写哀”, 反衬思归的感伤。
所以, 在鉴赏写景诗、咏物诗时要把握这类诗“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 领会诗人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四.多元解读法
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我们在读诗时要“披文以入情”, 理清诗人的感情脉络, 进而把握感情基调。我们可以从诗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事件、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等多角度解读诗歌的情感。
例如, 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对这首诗可进行这样的多元解读:有对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的英勇精神的赞颂, 有对五千将士“丧胡尘”的痛惜, 有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还有对边塞战争的反对和厌恶等。如此多层面体味, 方能领悟此诗“用意”之“工妙”。当然, 此诗情感的“重心”在三四两句, 侧重表达的是后两种情感。
2.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 ―― 晏几道《生查子・坠雨已辞云》
3.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 ―― 司空图《白菊三首》
4.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 纳兰性德《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5.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 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6.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 ―― 吴文英《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
7.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 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8.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 陆游《秋思》
9.鹭起暮天,几双交颈鸳鸯,入芦花,深处宿。 ―― 徐昌图《河传・秋光满目》
10.这闲愁、夜深尤苦。 ―― 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11.恰好乌篷小小,载一肩秋色。 ―― 周之琦《好事近・杭苇岸才登》
12.斜光到晓穿朱户。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3.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4.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 李白《南轩松》
15.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 司马光《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16.奏玉龙、江梅解舞。 ―― 吴文英《水龙吟・过秋壑湖上旧居寄赠》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年代:唐
作者:李峤
作品:风
内容: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兮[兮,风其吹女……[兮[兮,风其漂女
[:飘落的枯叶。女:同“汝”,你;此处指飘落的枯叶。漂:同“飘”,吹。www.xhxsw88.cn/sjdq/
落叶啊落叶啊,秋风吹你……落叶啊落叶啊,秋风飘你
《诗经・郑风・[兮》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
《诗经・小雅・四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I《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潺: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I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描写景色的经典古诗
2.描写景色的古诗
3.描写秋日景色的古诗
4.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5.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名篇
6.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词
7.描写景色的古诗经典
8.描写田园景色的古诗词
9.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集锦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描写秋天的古诗四年级】推荐阅读:
四年级描写秋天的落叶作文400字12-21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11-14
描写秋天的唯美古诗01-06
文人骚客描写秋天的古诗10-22
描写秋天的古诗10首11-05
描写秋天的古诗大全小学生06-03
描写秋天的词语四个字11-24
二年级描写秋天的作文:秋之趣事06-14
描写秋天的景色优秀作文六年级11-03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秋天的美景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