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大学生自我鉴定

2025-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相关大学生自我鉴定(共6篇)

相关大学生自我鉴定 篇1

回首三年来的大学生涯,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我相信:用心就一定能赢得精彩!

这段大学生活,给了我一次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在思想上: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我们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上,我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在历次的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XX年应届机电专业的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我也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我今天的求职,也正是希望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希望贵单位领导能够给我一个发展的空间,去实现我人生的价值。

三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

第一文库网

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我对自己的专业无比地热爱,国画(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我十分热爱美术,热爱中国画,可以说美术中国画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特长也是我的爱好。我为此付出很多也得到了许多快乐。我快乐我是美术专业的,我高兴我学的是中国画。但是国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学习好它,有所成就更是不容易。而且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加上中国画有时并不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肯定,难以体现其价值和得到回报。可我一直都在十分认真的学习,努力钻研。用我的满腔热情,用我全身心的快乐都放到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中。我不但学习打好美术专业所应有的牢固的基础、中国画的专业知识,而且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让自己学习中国画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经常在学习创作中体会到那种胸有成竹、品味自然、感悟人生……,真的我觉得心满意足了。我想我能在98级国画班中取得优异(中上)的成绩,除了自己的不断努力外,也许就是因为我不断的思考,思考知识,思考专业,思考人生……。

我的总结《我的广州之行》获得老师的好评。我还多次参加系里组织的野外考察写生,到冰裕沟,到西安、兰州、九寨沟、峨眉山、庐山、长江三峡、苏州、上海等地。一路上虽然风餐露宿、日夜奔波,非常辛苦,但却满载而归,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带队老师的好评,获得同学们的肯定。XX年下半年参加教育实习,我在思想

第一文库网

上就给自己定了一个高要求,那就是一定要达到完美。因业务过关,加上精心准备,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老师的高度评价。而且还代表01级在系里上了一节公开课,也非常成功。最终我终天如愿以偿,获得了“优秀实习生”的荣誉称号。

本人认真上好体育课,每堂体育课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锻炼的任务,体育达标。我积极参加班上、系里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等我都能上去表现一下,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能为集体争光,取得较好名次……。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乒乓球、跳绳、太极拳等等,这些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能给我带来许多快乐,所以我乐此不疲。特别是太极拳和乒乓球,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特长,在锻炼中我还能体会到拼搏的精神和某种人生的哲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身体很好,很健康,身心都健康,我有健康的体魄,也有健康的人生和心理,因为我乐观向上,永远向前。

其他方面,我都能积极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表现不错。在校期间我一直担任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XX-XX本人被评为“优秀团干部”。XX-XX再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而且因为自己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被评为“优秀实习生”。等等。当然,我觉得在自己在人际关系上是很不错的,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大家开展更有意义和有特色的活动,而且有时恒心不够,容

第一文库网

易半途而废,也不善于总结经验,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有时学习工作不顺利,爱发脾气,这也要好好改改。

此致 敬礼

申请人:自我鉴定

xxxx年10月18日

相关大学生自我鉴定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校就读的大学生。

研究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1. 2 使用工具

1. 2. 1 大学生调查问卷: 自我设计大学生自我伤害调查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测。

1. 2. 2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1. 3统计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数据审核,应用SPSS15. 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 1 大学生自我伤害率及分布情况

在省内外12所高校,发放问卷18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 30% 。根据综合调查问卷,1800名学生中,年龄在16 ~ 25岁之间,筛选出有自我伤害的大学生481人,自我伤害率26. 7% 。有自我伤害的男生264人、女生217人,自我伤害率分别占总人数的14. 7% 、12. 7% ( χ2= 82. 027,P = 0. 000) 。

1800名学生中,来自农村、城镇、城市分别为961、377、461人,自我伤害的人数分别为279、106、96人,自我伤害率分别为29. 0% 、28. 1% 、20.8% ( χ2= 10. 045,P = 0. 007) 。具体分布见表1和表2。

2. 2 大学生自我伤害的行为方式

在大学生自我伤害的481人中,自我伤害方式以吸烟为最多,其次是打自己、掐自己、拽头发、咬自己、酗酒等。具体见图1。

2. 3 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具体差异

2. 3. 1 文理科间的差异: 理工科( 28. 9% ) 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文科( 22. 6% ) ( P = 0. 000,χ 2 = 7. 337) 。

2. 3. 2 性别差异: 男生自我伤害率 ( 39. 1% ) 明显高于女生 ( 19. 51% )( χ 2 = 82. 027,P = 0. 000) 。

2. 3. 3 省内外就读的差异: 省外就读( 31. 7% ) 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略高于省内就读( 26. 6% ) 的学生( χ 2 = 1. 948,P ﹥ 0. 05) 。

2. 3. 4 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 自我伤害率独生子女( 27. 0% ) 略高于非独生子女( 26. 8% ) ( χ 2 = 0. 011,P ﹥ 0. 05) 。

2. 3. 5 月均消费水平的差异

月均消费在500元以上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 30. 1% ) 、300元以下( 26. 2% ) 、300 ~ 500元( 25. 2% ) ( χ2 = 4. 118,P = 0. 128) 。

2. 3. 6 家庭情况

父母离异( 29. 8% ) 的自我伤害率略高于非离异( 26. 6% ) 家庭的学生( χ2 = 0. 402,P﹥0. 05) 父母经常对孩子施暴( χ2 = 47. 137) 、在孩子面前吵架( χ2 = 32. 394) 惩罚及惩罚方式越重( χ2 = 18. 198,χ2 = 26. 352) 、学生对父母管教态度及方式不满意( χ2 = 38. 461,χ2 = 18. 888) ,父母吵架感觉对其有影响( χ2 = 17. 743) 的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 P﹤0.01) 。

2. 3. 7 成长经历及与亲子关系情况

从小没有跟父母长大的学生,自我伤害率( 33. 1% ) 略高于跟父母长大( 26. 2% ) 的学生( χ2 = 3. 550,P = 0. 060) 。

童年有负性情绪记忆( χ2 = 20. 489) 并影响性格发展( χ2 = 14. 432) 、经历重大的生活事件( χ2 = 16. 397) ,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 P﹤0. 01) 。

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经常对父母说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显著低于同组的学生( χ2 = 29. 075,P﹤0. 01) 。

2. 3. 8 大学生自我应对方式

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积极调整情绪( 比较乐观对待) 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低于其他群体的学生( χ2 = 15. 441,P = 0. 000) 。产生负性情绪: 悲伤( χ2 = 72. 790) 、苦闷( χ2 = 55. 734) 等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其他群组的学生,P﹤0. 01) 。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出去散心( 28.0% ) 的学生的自我伤害率略低于不出去散心 ( 26. 2% ) 的学生 ( χ2 = 0.688,P值 = 0. 407) 。找同学或朋友倾诉 ( 26. 2% ) 略低于同组的学生 ( 57.2% ) ( χ2 = 0. 399,p = 0. 527) 。

2. 3. 9 个人生活习惯

平时有与同学动手( χ2 = 40. 481) 、模仿电视等情节( χ2 = 25. 040) 、无个人兴趣爱好( χ2 = 17. 508) 、有药物依赖( χ2 = 13. 324) 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 P﹤0. 01) 。

2. 3. 10 人际关系

与同伴关系不好、孤独是自我伤害的主要因素。无知心朋友( χ2 =13. 663) 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 P = 0. 000) 。

2. 3. 11 自我接纳程度

大学生主观性格特征( χ2 = 11. 516) 自我伤害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P﹤0. 01) 。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大学生 自我伤害率最高; 认为自己性格外向的其次; 认为自己性格中等的最低。

2. 3. 12 自我满意度

大学生对自己性格( χ2 = 16. 397) 、生活( χ2 = 55. 104) 、形象( χ2 =49. 460) 、经济( χ2 = 14. 629) 及学习成绩( χ2 = 5. 840 ) 不满意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满意的学生( P﹤0. 05) 。

2. 3. 13 学习成绩情况

大学生自我伤害在学习成绩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χ2 = 21. 295,P= 0. 000)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我伤害率( 39. 6% ) 最高,其次是学习十分优秀( 37. 9% ) 的学生,学习一般( 25. 7% ) 和优秀( 22. 0% ) 的学生的自我伤害率最低。

2. 4 大学生自我伤害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问卷包括E、P、N、L四个因子,将所测EPQ问卷的得分,E、P、N、L四个因子与自我伤害作非参检验,结果显示P、N、L与自我伤害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5,6],P( p = 0. 000) 、N( p = 0. 000) 、L( p = 0. 004) 。大学生自我伤害者的P、N、L分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E与自我伤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 0. 518) 。

3 大学生自我伤害的相关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通过对前面各单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对P值≤0. 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筛选,结果如下:

上述父母训斥、同伴关系不好、孤独、失恋、童年负性情绪记忆影响性格发展五因素是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随着分值的增高,危险因素增大。这五因素分为是和否两个等级。管理情绪乐观,对自我伤害是保护因素。

积极调整情绪( OR值 = 0. 618 < 1,P = 0. 023) ,对自我伤害是保护因素。可减少或避免自我伤害。父母训斥: 其P值为0. 000,小于0. 01,OR值= 14. 851 > 1,是自我伤害的高度危险因素,父母训斥是不训斥自我伤害的2. 698倍。父母减少或避免对孩子的训斥可减少学生的自我伤害率。同伴关系不好: 其P( Sig) 值为0. 000,OR值 = 18. 262 > 1,是自我伤害的高度危险因素,同伴关系不好是同伴关系较好的自我伤害的2. 905倍。同伴关系越不好,自伤的机会就增加2. 905倍。孤独: 其P( Sig) 值为0. 000,小于0.05,OR值 = 8. 247 > 1,是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感到孤独是不孤独的学生自伤的2. 11倍,学生越感到孤独,自伤的机会就会增加2. 11倍。失恋: 其P值为0. 000,小于0. 05,OR值 = 11. 373 > 1,是自我伤害的高度危险因素,失恋的学生,自伤的机会就会增加2. 431倍。

4 结论

4. 1 大学生自我伤害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 理工科高于文科; 农村略高于城镇、农村和城镇明显高于城市。

4. 2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与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及亲子关系、消费水平、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学习情况、人格特征、对自我接纳程度、生活、形象、经济、学习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4. 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我伤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是管理情绪乐观、父母训斥、同伴关系不好、孤独、失恋以及童年影响性格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大学生自我鉴定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 考试焦虑 学习成绩

[作者简介]金光华(1973- ),女,邯郸学院讲师,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董好叶(1964- ),女,邯郸学院副教授,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河北 邯郸 056005)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03-02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由Bandura在1977年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最早提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具备实现某一行为目标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信心,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因此,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影响有类似于动机的作用。

焦虑是一种适应性情绪,是个体在面对危险时进行的一种身心准备。与考试环境有关的特殊焦虑类型——考试焦虑是指个体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担心他人对自己评价下降的体验,是一个人面对考试情景时的紧张程度。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势必会影响个体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影响学生面临考试时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最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两者之间一致关系的证据。20世纪80年代的Betz和Hembree的研究发现,较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与高的考试焦虑及大多数的成绩下降之间有显著相关① ②。Schwarzer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从-0.30到-0.66③。Topman 则报告考试焦虑与学术能力知觉(r =-0.29)、考试能力(r =0.55)成负相关 ④。类似地,Pajares和Miller的研究数据也证明了此点⑤。Schunk认为考试焦虑者通常自我效能较低 ⑥。Finch(1987)研究发现,消极认知对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技巧均有显著的影响 ⑦。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0.28,p<0.0001) ⑧。

国内相关的研究有:(1)王才康、刘勇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TAS)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田宝、郭德俊的研究发现,考试效能感是考试焦虑作用于考试成绩的中介变量。

综上所述,发现以往的研究考察的多是自我效能感中的某一方面(如一般自我效能感或学业自我效能感等)与考试焦虑等其他影响因素对学习成绩的作用,或在单科领域(如数学)中考察两者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作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综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希望能够以此突破口为提高教育工作质量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从邯郸三所高校(专科)三个年级中各随机抽一个班,共468人,发放问卷468份,全部回收,有效卷400份,详细资料见表1。

2.研究工具。《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和《考试焦虑量表(TAS)》(北京师范大学研制)。

3.测量程序。期末考试前两周同时施测,期末考试结束后三周内从所在学校收集学生期末考试各科成绩。

4.数据处理方法。用Excell(4.0)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分析由Spss11.5 for Windows完成。

二、结果与分析

其一,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知,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在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0.531);学习成绩与考试焦虑在0.01水平上也呈负相关(R=-0.181),但相关关系比上者弱;而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R=0.290)。

其二,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的差异比较。以学生的期末各科考试成绩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其学习成绩的衡量指标(原始分数均已转化为标准Z分数)。将学习成绩按照“Z>=1为好,-1<Z<1为中,Z<=-1为差”的标准把学生分为较好、中等、较差三组。对此三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

表中数据显示,较好、中等、较差三组学生的考试焦虑、自我效能感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存在显著差异的组分别是成绩较差组与较好组的学生。关联强度指数表明,学习成绩与考试焦虑间关联的密切程度小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联性。

其三,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学校学生的差异。结果见表4。

表4数据显示:在0.01水平上不同学校学生存在考试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在考试焦虑方面,医学院校学生高于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则低于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关联强度指数也表明考试焦虑、自我效能感确实存在学校间差异。

其四,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结果见表5。

表5数据显示:考试焦虑和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中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从大一到大三考试焦虑分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大一学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大三学生(其平均数差异为4.398),差异最显著。另外,关联强度指数也显示考试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确实存在年级差异。

三、有关讨论与结论

1.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对待任务的选择、努力的付出、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及信息加工的策略方面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困难时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并能坚持更长的时间,选用更丰富的信息加工策略,从而减少对考试的担忧与紧张。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的表现正好相反。因而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要想真正全面提高和改善学生的素质,必须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数据显示:学习成绩差异大的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组之间)在自我效能感及考试焦虑水平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体现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及归因方式对个体的影响力度。优秀的学习成绩反馈的是成功的信号,成功经验的不断积累必将增加个体迎战下一任务的信心,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相反,多次考试失败的打击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面对困难时也更容易表现出退却和焦虑。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但必须考虑竞争的时机、频率,以及对竞争结果评价的多元化。

3.不同学校、年级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是以往的研究者大多忽略的一面,具体如下:

从学校看,从职业院校到综合院校、医学院校,学生的考试焦虑得分由低向高发展。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同性质的学校管理模式与力度不等,学习任务的难度不一,如大多数学生认为医学课程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在自我效能感方面,职业院校与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感觉学习的知识实用性更强。

从年级看,从大一到大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年龄增长后掌握的知识量增加了,加上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调试等,使他们越来越增加了对自我效能的肯定。而到了大三,必须更多地关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选择,但由于人生阅历的匮乏与生活经验的明显不足,对未来产生更多的彷徨,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

另外,研究还发现,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与学生的年级有关。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受考试焦虑影响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自学能力、环境等影响较大,情绪波动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各种干扰的能力也在增强,考试焦虑的消极作用趋于减小。

[注释]

①Betz NE,Hackett G.Therelationship of self efficacy expecta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science based college major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3(2):329-345.

②Hembree R,C orrelates.causesand effects of test anxiety[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8(1):47-77.

③Schwarzer, R.Advances in anxiety theory: A cognitive process approach. [J].In Advances in test anxiety research,1992(7):2-17.

④Topman,R,M.Test anxiety,cognitions, study habit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prospective study[J].In Advances in test anxiety research,1992(7):239-259.

⑤Pajares,F& Miller, M. D.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self-concept beliefs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 path analysi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4(86):193-203.

⑥Schunk.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motivation[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1(26):207-231.

⑦Finch.The effects of depressive cognition on test anxiety,academic self-efficacy expectances and study/test-taking skills[J].Dissertation Abstracts,1987(49):461.

⑧BanduraA.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J].g.Child Development,1996(67):1206-1222.

[参考文献]

[1]张鼎昆,方利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

[2]刘惠军,郭德俊.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3]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

相关大学生自我鉴定 篇4

中学生自我意识与SCL-90结果的相关性

国内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低者,易发生行为问题[1].本研究试图对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发现有关规律和特点,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作 者:谢虹 王艳 孙玲  作者单位:泰安市精神卫生中心,271021 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2003 17(7) 分类号:B84 关键词: 

相关大学生自我鉴定 篇5

自杀行为的产生是由自杀态度决定的,自杀率的高低与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自杀态度密切相关[2,3]。赵冰洁等[4]研究发现,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个体自我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若自我不和谐,个体体验到内心的紧张与纷扰,从而产生焦虑[5]。为维持自我和谐,个体就会采取各种应对方式,这样就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6]。本研究试图了解大学生的自杀态度,探讨自我和谐、应对方式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的自杀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宜春学院、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6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68份,回收有效问卷714份,回收率为92.97%。其中男生301名,女生413名;理工类学生225名,文史类学生196名,外语类学生142名,医农类学生95名,艺术体育类学生56名。平均年龄(20.62±1.33)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自杀态度问卷(SAQ)[7]。由肖水源编制 ,有29个题目,分为4个因子: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采用1~5级记分法,计算每个因子的条目均分。得分≤2.5分为对自杀持肯定、认可、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2.5~3.5分为矛盾或中立态度;≥3.5分为反对、否定、排斥和歧视态度。(2)自我和谐问卷(SCCS)[8]。由王登峰编制,有35个题目,包含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采用1~5级记分法。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高。⑶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 [9]。由解爱宁编制,有 20题,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因子组成,采用0,1,2,3的4级记分,因子得分为因子条目平均分。

1.2.2 施测过程

由心理学教师统一施测,在统一指导语下,按班级进行集体测验。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杀态度

大学生对自杀态度总分、安乐死的态度持矛盾、中立者多于持理解、宽容者,持否定、歧视者最少;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持矛盾、中立者多于持否定、歧视者,持理解、宽容者最少;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持理解、宽容者多于持矛盾、中立者,持否定、歧视者最少。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一般特征

对自杀者态度,大二年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更趋向于理解、宽容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大四学生得分最高,持矛盾、中立态度,其他年级组都呈理解、宽容态度;对安乐死态度,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持矛盾、中立态度。亲子关系良好的学生对自杀行为、安乐死更倾向于否定、歧视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宽容的态度;生活满意度高的学生对自杀行为、安乐死更倾向持否定、歧视的态度。

2.3 自我和谐、应对方式与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

自杀态度总分、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消极应对呈负相关,与自我灵活性呈正相关;对自杀者的态度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正相关,与自我灵活性、积极应对呈负相关;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与自我和谐总分、消极应对呈正相关,与自我灵活性呈负相关;对安乐死的态度与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消极应对呈负相关。见表2。

注:*P<0.05,**P<0.01。

2.3 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对自杀态度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自杀态度总分为因变量,以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标准为0.05。结果表明消极应对、自我刻板性、自我灵活性进入回归方程。见表3。

3 讨论

研究显示,大学生对自杀态度、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自杀者、安乐死总体上持矛盾、中立态度,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宽容态度。大多数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安乐死持矛盾、中立态度,而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宽容态度,与国内某些学者的报道结果[10]基本一致。有23.1%的大学生对自杀持肯定态度,当遭遇挫折时,他们采取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极大;有76.1%持中立态度,在受到不良刺激时,他们也可能采取自杀行为;只有0.8%的大学生是否定自杀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生命的珍爱程度较低,提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并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乐趣,创造生命的价值。

研究发现,大四年级学生对自杀者态度最宽容,对自杀者家属持矛盾、中立态度,这可能与大四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承受的压力多有关,也容易让他们灰心和绝望,对家庭充满矛盾与愧疚。亲子关系良好、生活满意度高的学生对自杀倾向于否定态度,说明家庭成员之间友爱、关心,情感、语言交流通畅,容易形成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个性,对生活体验满意高,又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方式。即便遭遇挫折,也能从亲人那里获得心理支持,积极化解危机。因此,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家庭、高校应给予足够的关注,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心理支持,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水平,减少自杀风险。

自我和谐反映了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统一。相关分析表明,自我和谐水平高低对自杀态度及各因子都有明显的相关性。自我和谐水平低、自我与经验越不和谐、自我越刻板对自杀越倾向于持理解、宽容态度;自我越灵活,对自杀态度、对自杀行为的认识越持反对、歧视态度。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对自我不合理的认知、评价及伴随自我一致性矛盾会产生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同时又对自我概念刻板化、僵化,不能灵活变通,从而产生自我观念和评价上的矛盾,必将影响着大学生对自杀的看法。提示提高自我和谐水平是预防自杀产生的有效措施。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仅与对自杀者家属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自杀态度、对自杀行为的认识、安乐死呈负相关,与自杀者家属态度呈正相关。面临应激状态时,消极应对得分高的学生对自杀倾向于理解、宽容的态度,也就意味着越有可能采取自杀行为。

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的消极应对、自我刻板性、自我灵活性与自杀态度密切相关,即消极应对、自我刻板性、自我灵活性是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重要个体内部因素,且消极应对、自我刻板性主要表现为负向预测因素,自我灵活性主要表现为正向预测因素。提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杀预防和干预时,应重点引导大学生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另外,还要关心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大学生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也是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的有效途径[11]。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其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与自杀态度问卷(SAQ),对随机抽取的6所高校7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安乐死持矛盾、中立态度,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宽容态度;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大二年级学生对自杀者更持理解、宽容态度,大四年级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矛盾、中立态度;亲子关系良好、生活满意度高的大学生对自杀行为、安乐死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歧视态度。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均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杀态度。结论大学生自杀态度受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自我评价(心理学),适应,心理学,自杀,回归分析,学生

参考文献

[1]王黎君,费立鹏,黄正高,等.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报告准确性评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89-892.

[2]王玲,路仕容.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22-424.

[3]葛小锚,胡键.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自杀态度的调查.四川精神卫生,2005,18(2):86-88.

[4]赵冰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6):478-480.

[5]ROGERS C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t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cen tered framework.//KOCH S.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New York:MeCraw Hill,1959:184-256.

[6]李志凯.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60-961.

[7]肖水源,杨洪,董群惠,等.自杀态度问卷(QSA)//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64-366.

[8]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SCCS)//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4-318.

[9]解爱宁.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10]黄昱,张碧艳,林耀琪,等.广州市理工院校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9):650-652.

相关大学生自我鉴定 篇6

关键词:父母教育卷入;自我调节学习;学业成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聊城市两所普通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四、五、六年级各选取两个班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被试。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自我调节学习量表,家长完成学生带回的“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问卷(父母回答版)。本次调查共发放自我调节学习量表821份,筛选有效问卷632份,有效率76.98%;发放父母教育卷入量表965份,有效813份,有效率84.35%。

2.研究工具

(1)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问卷(父母回答版)

本研究采用课题组自编“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问卷(父母回答版)”。该问卷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家长卷入的独特性编制而成。问卷共包含29个条目,包括家庭监控、学业辅导、亲子沟通、共同活动及家校沟通共5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从不”计1分,“很少”计2分,“有时”计3分,“经常”计4分,分数越高表示父母教育卷入程度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6。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家庭监控0.482,学业辅导0.786,亲子沟通0.713,共同活动0.831,家校沟通0.869。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683.819,df=367,p<0.001,χ2/df=1.863,SRMR=0.051,CFI=0.921,TLI=0.912,RMSEA=0.044。

(2)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状况调查

采用Rao等修订的、Pintrich等编制的《自我调节学习量表(中文版)》对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进行评估。量表由44个项目组成,包括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考试焦虑、认知策略和自我管理5个分量表,包含的条目分别为9、9、4、13、9,量表使用利克特5点计分,从1完全符合到5完全不符合,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调节学习水平越高。该问卷5个分量表及总体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4、0.84、0.79、0.80、0.79、0.89,5个分量表及总体的分半系数分别为0.85、0.83、0.80、0.80、0.76、0.84,对该问卷的5因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出χ2/df等于1.90,RMSEA为0.05,CFI和IFI分别为0.83和0.84。

3.统计方法

全部资料量化后输入微机,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性统计描述、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

二、结果

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调节学习及学习成绩相关。将父母教育卷入的五个维度(家庭监控、家校沟通、亲子沟通、学业辅导、共同活动)与自我调节学习的5个维度(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考试焦虑、认知策略、自我管理)及数学成绩、语文成绩和总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见表1。

表1 父母教育卷入、自我调节学习及学习成绩的相关(r)

注:**.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1可知,父母教育卷入中的亲子沟通、家校沟通、学业辅导与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认知策略均呈正相关;家校沟通、家庭监控、共同活动与自我管理呈正相关;此外,亲子沟通与考虑焦虑呈负相关,家庭监控与考试焦虑呈正相关,共同活动与认知策略呈正相关。亲子沟通与语文成绩、学业总成绩存在正相关;学业辅导与数学成绩呈负相关;家庭监控、学业辅导及共同活动均与学习成绩无相关。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与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及学业总成绩均呈正相关;考试焦虑、自我管理与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及学业总成绩均呈负相关;认知策略与语文成绩、学业总成绩呈正相关。

三、讨论

从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来看,在父母教育卷入中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对孩子都能起到积极效应,某些父母教育卷入的维度对孩子的学习有积极影响,某些维度对孩子没有影响甚至有消极影响。亲子沟通与考试成绩成正相关,主要是因为亲子沟通过程本身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有利于阅读及语文成绩的提高。此外,良好的亲子沟通还可以影响孩子的认知、学习情绪及学习行为。而正性情绪与类比推理任务的完成、精加工、组织和元认知策略呈正相关,负性情绪与认知策略呈负相关。得到父母支持、温暖、理解的孩子,更倾向于接受挑战性任务,遇到学习中的困难能够表现出更好的坚持性。本研究中学业辅导对数学成绩和学习总成绩有消极影响,与国外Bembenutty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为:一是数学成绩相对于其他成绩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较大,父母的学业辅导和家校沟通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二是父母参与家庭作业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动机及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但父母往往在孩子成绩较差或者下降时才会采取学业辅导的措施,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低不是学业辅导的结果,而是学业辅导的原因。三是学业辅导的方式不当。方法和态度不当,不但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反而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四是通过对部分学生访谈我们发现,父母和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取向,往往给学生一种感觉,即“父母和老师并不是真的喜欢我、关心我,而是不满意我”,引发抵触、挫败、沮丧心理,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导致学生表面上行为问题减少,实际学习内部动力和学习兴趣并没有增加。共同活动对语文和学习总成绩都有积极影响,主要是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丰富内心情感,增加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有利于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家庭监控与学业成绩无明显的相关性,小学阶段的家庭监控主要是控制子女看电视的时间。不少研究表明,观看电视会对孩子的学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并且指出该影响比较复杂并且有赖于电视节目的类型及观看的时间,同时,实施家庭监控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至关重要,严苛生硬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影响其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因此家庭监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受其它因素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

从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来看,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与总成绩、语文及数学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与考试焦虑、自我管理都呈显著负相关;认知策略对成绩的影响较小,只影响到总成绩和语文成绩。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自我价值感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有负性影响。自我管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与国外一些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有:第一,国内外文化存在差异,Cecilia Sin-Sze等发现美国父母采用自主性支持卷入较多,而中国父母采用的控制性卷入更常见。也就是说,中国的学生更多是在父母和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差一些。第二,在李山一项对初中生自我监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在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上初一学生明显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初二学生高于初三学生,这种自我管理随着年龄下降的反常现象,极有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都不成熟,自我评价分值高并不表明真实能力就高。第三,自我管理可能受社会称许效应的影响。在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对语文成绩有消极影响,这可能因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策略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还不是十分熟练,在使用认知策略时消耗的心理能量多于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从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调节学习的相关分析来看,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调节学习存在多维度正相关,也可以说父母教育卷入越多,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越强,亲子沟通可以明显提高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和认知策略,降低考试焦虑,家庭监控与考试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该结果与李丽的研究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家庭监控和学业辅导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交往的指导、监督和控制,体现的是父母控制、生硬的一面;亲子沟通维度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子女的生活、学习以及学校事务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共同理解、信任的过程,这体现了父母民主、温情的一面。家庭监控对子女的外部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督导的程度越高,学生的外部动机越强;亲子沟通对内部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亲子沟通的程度越高,子女的内部动机越强。家庭监控通过影响学生的外部动机对孩子的考试焦虑和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亲子沟通通过影响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孩子的考试态度和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家庭监控对子女的内在价值也有消极影响。内在价值体现的是孩子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和自我价值感,如果父母监控方式不当,比如过分依赖强权而贬低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毫无希望和毫无价值的。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低,不是不需要父母的监控和辅导,家庭监控对内在价值的消极影响,有可能与父母具体的监控方式有关。共同活动与认知策略、自我管理有显著性相关,家长为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开阔眼界而在学校以外为孩子提供的学习资源或学习机会,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认知策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和价值感。因此,父母通过共同活动,能对孩子产生潜在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艺方,等.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理论模型的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Rao,N.and J.Sachs,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9,59(6).

[3]史丽娟.学业愉快情绪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张向葵,张林,王颖.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

[5]刘惠军,郭德俊.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6]李山,余欣欣.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

[7]李丽.家长参与及其与学生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从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来看,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与总成绩、语文及数学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与考试焦虑、自我管理都呈显著负相关;认知策略对成绩的影响较小,只影响到总成绩和语文成绩。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自我价值感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有负性影响。自我管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与国外一些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有:第一,国内外文化存在差异,Cecilia Sin-Sze等发现美国父母采用自主性支持卷入较多,而中国父母采用的控制性卷入更常见。也就是说,中国的学生更多是在父母和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差一些。第二,在李山一项对初中生自我监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在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上初一学生明显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初二学生高于初三学生,这种自我管理随着年龄下降的反常现象,极有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都不成熟,自我评价分值高并不表明真实能力就高。第三,自我管理可能受社会称许效应的影响。在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对语文成绩有消极影响,这可能因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策略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还不是十分熟练,在使用认知策略时消耗的心理能量多于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从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调节学习的相关分析来看,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调节学习存在多维度正相关,也可以说父母教育卷入越多,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越强,亲子沟通可以明显提高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和认知策略,降低考试焦虑,家庭监控与考试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该结果与李丽的研究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家庭监控和学业辅导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交往的指导、监督和控制,体现的是父母控制、生硬的一面;亲子沟通维度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子女的生活、学习以及学校事务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共同理解、信任的过程,这体现了父母民主、温情的一面。家庭监控对子女的外部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督导的程度越高,学生的外部动机越强;亲子沟通对内部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亲子沟通的程度越高,子女的内部动机越强。家庭监控通过影响学生的外部动机对孩子的考试焦虑和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亲子沟通通过影响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孩子的考试态度和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家庭监控对子女的内在价值也有消极影响。内在价值体现的是孩子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和自我价值感,如果父母监控方式不当,比如过分依赖强权而贬低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毫无希望和毫无价值的。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低,不是不需要父母的监控和辅导,家庭监控对内在价值的消极影响,有可能与父母具体的监控方式有关。共同活动与认知策略、自我管理有显著性相关,家长为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开阔眼界而在学校以外为孩子提供的学习资源或学习机会,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认知策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和价值感。因此,父母通过共同活动,能对孩子产生潜在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艺方,等.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理论模型的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Rao,N.and J.Sachs,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9,59(6).

[3]史丽娟.学业愉快情绪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张向葵,张林,王颖.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

[5]刘惠军,郭德俊.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6]李山,余欣欣.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

[7]李丽.家长参与及其与学生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从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来看,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与总成绩、语文及数学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与考试焦虑、自我管理都呈显著负相关;认知策略对成绩的影响较小,只影响到总成绩和语文成绩。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自我价值感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有负性影响。自我管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与国外一些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有:第一,国内外文化存在差异,Cecilia Sin-Sze等发现美国父母采用自主性支持卷入较多,而中国父母采用的控制性卷入更常见。也就是说,中国的学生更多是在父母和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差一些。第二,在李山一项对初中生自我监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在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上初一学生明显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初二学生高于初三学生,这种自我管理随着年龄下降的反常现象,极有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都不成熟,自我评价分值高并不表明真实能力就高。第三,自我管理可能受社会称许效应的影响。在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对语文成绩有消极影响,这可能因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策略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还不是十分熟练,在使用认知策略时消耗的心理能量多于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从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调节学习的相关分析来看,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调节学习存在多维度正相关,也可以说父母教育卷入越多,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越强,亲子沟通可以明显提高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和认知策略,降低考试焦虑,家庭监控与考试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该结果与李丽的研究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家庭监控和学业辅导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交往的指导、监督和控制,体现的是父母控制、生硬的一面;亲子沟通维度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子女的生活、学习以及学校事务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共同理解、信任的过程,这体现了父母民主、温情的一面。家庭监控对子女的外部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督导的程度越高,学生的外部动机越强;亲子沟通对内部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亲子沟通的程度越高,子女的内部动机越强。家庭监控通过影响学生的外部动机对孩子的考试焦虑和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亲子沟通通过影响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孩子的考试态度和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家庭监控对子女的内在价值也有消极影响。内在价值体现的是孩子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和自我价值感,如果父母监控方式不当,比如过分依赖强权而贬低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毫无希望和毫无价值的。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低,不是不需要父母的监控和辅导,家庭监控对内在价值的消极影响,有可能与父母具体的监控方式有关。共同活动与认知策略、自我管理有显著性相关,家长为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开阔眼界而在学校以外为孩子提供的学习资源或学习机会,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认知策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和价值感。因此,父母通过共同活动,能对孩子产生潜在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艺方,等.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理论模型的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Rao,N.and J.Sachs,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9,59(6).

[3]史丽娟.学业愉快情绪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张向葵,张林,王颖.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

[5]刘惠军,郭德俊.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6]李山,余欣欣.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

上一篇:《幸福时光》观后感下一篇:园林工程考试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