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往事依依(七年级上)

2025-03-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往事依依(七年级上)(精选4篇)

六、往事依依(七年级上) 篇1

于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

2、概括文中写的几件事,提高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生发言]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

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课文; ②积累词语,用横线划出;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①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概括文中写的几件事。②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③作者回忆的几件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启迪? 2.分组学习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学生畅谈收获小结课文。(2)出示检测题: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徜徉()()浩淼()雕镂()婵娟()镌刻()绚.......丽()雨晦()心旷神怡()..②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搜索枯肠 记忆犹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身历其境 阴晴雨晦 眼花潦乱 心旷神怡 由然而生 鸦雀无声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事依依》的作者于漪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从她真切感人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她成长的源头,又得到了很多启示。

B本文在生动的叙述中引用了许多名诗佳句,目的是为了突出古人作诗写文的水平高。C本文作者用回忆的方式,写了小时候的读书记忆、学生时代的都市乐趣和国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读。

D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2.拓展运用

通过书籍和网络,查找文中诗句的出处,并背诵全诗。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往事依依》这篇课文,而且从作者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也看到了多读课外书的益处。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本文。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①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②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①认真阅读课文第五段,划出描写两位国文老师读书的情状的句子,找出他们的异同。②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请加以赏析。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教师小结: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读书收益匪浅,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感悟,把作者的那段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谨记在心,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好习惯。(2)出示检测题:

①“镌刻”和“雕镂”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②课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③你认为读课外书还有哪些好处?说说你的读书计划 2.拓展运用

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板书设计:

看画和《水浒传》插图 往事依依 读《千家诗》

记忆犹新 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

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

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六、往事依依(七年级上) 篇2

1、认识读书对养成高尚志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读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优美字词的掌握及运用

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

1、思考: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有哪些?

小时候:看图画(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讲课:1)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听教

辛弃疾《南乡子》

2)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总结:都与读书有关

2、在文中找一找,这几件事情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看图画,读《水浒》:百看不厌、甚得其乐、身历其境、津津有味--单纯而朴素的童真童趣,丰富的想象力

读《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3、具体分析第一件事的的影响:

(1)读第二小节,为什么我会入神画面,身历其境?

看得投入,读得认真,想象力非常丰富

(2)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具体指的是什么?

你看书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具体谈谈

看图画读书所形成的生动的形象。

4、具体分析第二件事的影响:读第四小节,和作者一起走进“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的四季风光,感受五彩纷呈的世界

找出春夏秋冬对应的诗句,并且找出对应的全诗。(链接)

5、具体分析第三件事的影响:和作者一起感受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

(1)幻灯片出示两首诗的内容

(2)两个老师给作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及影响各是什么?你有印象深刻的老师吗?他(她)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明确: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至今背得滚瓜烂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眼神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的感动了--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6、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即作者有了后来的成绩与少年时代的这些往事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强调少年时代的往事主要是读书)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总结归纳: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对照课文齐读)

结束课文

同学们:请牢记这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象于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

徐意淑

有关往事的随笔:往事依依 篇3

女儿周末的一篇作文《往事依依》,她和我说: “妈妈,咱俩都来写这个作文,看看各自会有什么惊喜。”我笑笑,点头应允,暗自觉得这个作文题目很有意境哦。女儿言罢,就提笔开始作文了。

而我的思绪,一下子开始在时间的长河里追溯!

是的,那些过去了的,都已变成美好的回忆!多少回在梦境中与我相依相伴!年龄在一天天增长,回忆也在一天天变多。我本是念旧之人,徜徉在往事中的时光很美很温柔。

当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模糊的初步的认识时候,感觉家人很亲,村子里人很多,我生活的乡村是一个烟火气息很浓,男耕女织的美丽村子。记忆中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温存着床的是: 和村子的小伙伴玩耍的场景;村子里春夏秋冬应季而变的亲切的风景!春天,房前屋后草儿叶儿生长的势头快得让你有种跟不上季节的紧迫感!夏天,我们的父辈热火朝天投入夏收的场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艰辛!秋天,各种瓜果粮食以饱满的状态示人!冬天,是皑皑白雪的世界,我们老少都身着笨重厚实的棉衣,如身在童话王宫,寒冷中体会更多的是雪带给我们的快乐!

少不更事的年代,周围的世界是平静的,大人都是温和的,我是快乐的。

上学了,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学校认识了多元化的生活,触摸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很精彩的,自己要走出去,融入到大千世界。一路努力,一路成长,一路收获。求学路上十多年,我的青春,我的快乐,都留在了记忆中。

工作了,世人默认我站到成人的队伍中,我也认同吧,初涉人世,只觉肩上有了沉甸甸的责任。生活中的事情都变成实事,为了生存而奔波,努力得真实,幸福来得真实。父母,孩子,家庭似乎成了我的全部,这其中的一点一滴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这时候,又觉得自己似乎只是活在小小的舞台上了。为了生我养我的人和我的小家忙碌着幸福着!我在我的这个世界存在着,我的平凡世界是我的一切。

昨日之事已成往事,令我追忆,令我在无数个梦境中与某人某事相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现在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幕,都已罩上了美好的色彩,那过往,都是幸福的,值得回味的。

是的,人生历程中,走过的路,都是有感觉的,双脚踩出了那么多美好的印记,都成了我的精神财富了。我喜欢!

作者:尚晓梅

《往事依依》学案 篇4

件编制人李兴

审核人李振仁

费正和

编制时间:XX-9-14用时40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一.

学习目标

.正确书写、读准、理解、运用下列词语: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徜徉

浩淼

津津有味

素娥婵娟骚人雕镂

油然而生镌刻

谆谆

心旷神怡

悲歌2.,领会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少时观画、读书、听课、登楼所倾注的情感。

3.掌握文中引用诗句的基本意思。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的文采。二.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几件事而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精彩的语句。三.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3.积累《千家诗》中歌咏祖国的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其他精妙词语四.

学习内容

哪位同学知道“依依”是什么意思?2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3老师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

③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④于漪老师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呢?

4、品味语言内涵

读只粗略了解内容可不行,还得细细品味语言。一篇好往往要用一些精彩 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然后以“我最喜欢的词句是„„它让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犹其是第六段,要谈出自己所喜欢的书籍的类型,并说明这些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五.学法指导阅读课文积累古诗句等文学语汇六.学习小结这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少年时代从读好书中获益匪浅,也了解了别的同学读过哪些好书还计划读什么样的书,相信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启发。回去后请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读书计划,以便自己有更丰厚的收获,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七.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浩淼()

如晦()

雕镂()

镌()刻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装满婵娟()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至今还能信口背出()3.文中四件往事给“我”的启示最大的是()A.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好处。B.多读优秀文学作品,能使人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c.听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能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人的爱国情怀。D.听老师的话,一生都会受用不尽。4.阅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两节文字,回答问题。(1)第1段的概述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2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________________”;而引用“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等语则是为了具体地说明“________________”。五.

学习反思

作业完成情况

2作业易错之处

巩固案一.生字词水泊()停泊()浩淼()涟漪()徜徉()水浒()

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尤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无边无际

茫茫荡荡

走投无路

狼狈逃串

津津有味

气象万千

眼花瞭乱

心旷神怡

由然而生

滚瓜烂熟

鸦鹊无声

谆谆教导二.问答1.

作者记叙了哪几件往事?2.

作者的读书应给你哪些借鉴?3.

怎样理解课文中老师“谆谆教导”这番话?三.拓展阅读训练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刘绍棠

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如今,我每逢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坂,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五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我十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毕业生,回民。戴老师擅长算术教学,国文课却不如算术课教得好;她在思想上也是重算术而轻国文的。

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弓i_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便不作。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失神发呆。

“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戴老师问我。

“不会作r”我歪着头回答。

“剐人都能作,你怎么就不能作呢?”

“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意思。”

戴老师火了:“什么题目才算有意思?”

“我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

“依你,写!”

“我在课堂上写不完。”

“你想到堂下抄别人的吧?”

“您发现我抄别人的,打我的手板。”

“好!”戴老师忿忿地同意了,“我看你写得怎么样再说。”

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常到这百亩碧水的柳荫翠堤上玩耍,也曾下水凫来凫去,惹得警察把我脱在岸上的衣裳扔到树梢上。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从此便允许我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

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戴老师很爱面子,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油印杂志《益智》周刊,读者主要是城内各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期发行数百份。《益智》周刊选登我的作文,后来又连载我的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的小说《飘零》。

戴老师感到脸上光彩,却又声严色厉地对我说:“刘绍棠,别光顾了在《益智》周刊上出风头,还得把课堂上的作文写好!”

戴老师喜欢打人,我不敢在课堂作文上偷工减料。

然而,我还是挨了打。

那时,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每天还要写一则日记,算是课外作业。戴老师新婚,常回北京家中与丈夫团聚。我是班长,她便委我以代阅的重任。我觉得有机可乘,便从中捣鬼,不但自己不写,还免除了一些要好同学的“劳务”。不料,有一天戴老师忽然检查我的作业本,发现我一连数日都未写一字,气得当众对我进行严惩,以杉木板子的窄面打我的手心,格外疼痛。

我常常偷偷到通州万寿宫大街听评书,渐渐的听书不过瘾便买武侠小说来读。

戴老师是严禁学生阅读武侠小说的。我不但违禁偷阅,而且暗中写起武侠小说来。我给全班同学都分配了角色,有的是侠客义士,有的是绿林响马,每人又都有一个江湖绰号,逐日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传看。

一天,已经放学两个小时,就要净校关门了,我们的教室仍然笑语声喧,走读的同学不想离校回家。

戴老师赶来,发觉我在撰写武侠小说以飨读者,将我大加申斥:“没有出息,不学好,写这样的东西!”没收了我的作品,严令不得重犯。

十二岁我高小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男二中,从此与戴老师一别五年,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曾向一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听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如果我的记忆无误,她已经年逾古稀了。

对于我的习作,戴老师并没有给予多少直接帮助,但是她能对我实行创作民主,在我产生不良倾向时又能及时予以规整,使我没有走入歧途,是应该感念不忘的。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将“桃李”比做学生,古已有之,为什么要将“桃李”比做学生呢?“我”对田老师概括得极为准确,好的老师就应该具有哪两个优势?

2.学校设在关帝庙,开学要叩拜孔夫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

3.一首古老的启蒙数字诗,田老师又把它编成故事,你怎样看待田老师的授课艺术?

4.怎样理解田老师所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段文字?

5•四十年代,小村、小城的小学教育,学历并不高的两位老师,只是记述他们讲数字诗和自由命题写作文这两件事,但他们的教育方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今天的教育者感到震动。请你说一说你有哪些触动?

6•寥寥数语,戴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是怎样刻画戴老师的?

7•两位老师,各有不同,作者给老师以怎样的评价和寄予怎样的感情?

8.从《往事依依》和《童年,说不完的故事》中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

三、写作

正如刘绍棠所说,“童年,说不完的故事”。从他们的往事中,一定会想起你并没有远逝多久的童年,童年是一个绚丽多姿的梦。请你以《啊,童年》为题,写一篇回忆童年的。如果你也如当年的刘绍棠一样.,觉得此题“不会作”,也可自命其题,“依你”但决不打手板。

要求: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感情真挚,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表现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1明确:形容留恋,不忍分离。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②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一、看图画时,犹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二、读书犹其是读《千家诗》让我享受自然美。

三、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3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4培养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其实,无论是看画、读诗还是听课,都是在受着美的熏陶和体悟高尚的情感,这会使作者一生受用不尽。达标检测3.A4.(1)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比喻;(2)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上一篇:研究报告格式要求下一篇:在全镇大会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