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王宝强新片大闹天竺观后感700字(精选2篇)
精品文档
2017王宝强新片《大闹天竺》观后感700字 2017王宝强新片《大闹天竺》观后感700字一: 春节假期,我最大的消遣每年都一样——看电影。
再严格的说,应该是看贺岁片。
之于小编,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贺岁片只是电影众多题材的一种,你不会认为五十度灰在大年初一看合适,但它依然是好电影。澳门风云被批烂片系列,但我依然连续三年都在过年带我父母去观看,它的艺术成分有多高对我不重要,一家人开心就好。有没有又好看又欢乐的电影,有啊~你心情好就看啥都好。所以我很不喜欢写什么影评,除非心血来潮。
017的春节,无非就着四部排片——西游扶腰、功夫瑜伽、乘风去浪、大闹天竺。
未上映时,我按着内心的期待意愿是这样的:先扶腰,后大闹,再功夫,不去浪。
后来受到影评打分的影响,我观影的顺序是这样的:如期扶腰,后功夫,再大闹,差点浪,没浪成。
在我心中的评价排名如下: 保留《乘风破浪》第一的排名,因为没有看,一切都可以很美好。《大闹天竺》第二,这里一定会被喷得体无完肤,毕 1 / 7 精品文档
竟完全和大众评分完全颠倒。不过这是我的影评,理由我会往下具体陈述。《西游:伏妖篇》第三,吴亦凡太令人出戏。美术和特效没话说,毕竟是徐克,也是我第一时间想看它的原因。个人认为“伏妖篇”是一个很大的篇章,即使出现了蜘蛛精、白骨精、红孩儿、九头金鸟(名字忘记了),还是觉得在一部电影中要把占据小说中50%以上的内容都表现出来,真正说伏妖一定不够细腻,所以它还是重在了“情”,鉴于我差点以为林允是红孩儿的母亲——铁扇公主(请回忆初出场时的服装造型,背后有一把疑似铁扇的装饰,而且角色又叫“小善”),我差点喷出一口老血。如果是谈情,那吴亦凡的表演确实就是最大一个败笔(其实林允也是),即使他很帅。我理想中的唐僧,可能是邓超。
《功夫瑜伽》文不对题,只有功夫,没有瑜伽。如果说瑜伽只是印度的代名词,又觉得这个文化名片印的很失败。剧情来说,好像一篇流水账,总有种感觉剧情还没铺开就已经结束了。
回头说《大闹天竺》,确实很“闹腾”。画面色感,服装造型、特效都渣。整体画面效果有点像《万万没想到》那种的大电影,但是却缺乏《万》独有的节奏感。说到底,这个都是作为导演功力不够,细节把控不到位。编剧剧情嘛,不功不过。那为什么还在我心目中是第二位呢? 2 / 7 精品文档
看完整部电影,我有一种在看小时候的香港电影的感觉。不会赞叹他特效有多牛逼,不会在感觉这个演员有多帅多好看,没有跳戏的感觉。笑点也存在的比较合理,看完了,觉得这个故事终于完了,没有所谓悬念续集,总而言之就像来了一次很顺畅的大便。我眼看到的武空是真的好像一只猴子,也真的有87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的那个猴样,结果后面出现六小龄童的时候,心里有种“怎么那么巧”的感觉。(然而那个花果山还是真渣)。而整部电影的主线还是非常清晰的兄弟情,从一开始是守护“小楼”儿时的兄弟,不得不保护一个要拆自己“小楼”的人,到后来在天竺建立感情,“小楼”已不在,却依然保护这个二货唐森,武空一直没有变。
“其实不烂啊”这是我看完的真实想法。
然后我翻了几篇别人的评论,最多人评论的“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当时在我旁边看的人,也是一半时间都在回微信玩手机。我有时候只想真心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专心的看吗?”
“特效渣渣,不值得看”,这点我认同前半句,只是后半句,我又需要问一个问题:“PS的女人那么好看,你依然会说人家假。不加修饰的功夫动作,为何得不到你一句认同和赞美呢?”而这一部,并非科幻片和动作片啊。
当然,可以做得更好!3 / 7 精品文档
2017王宝强新片《大闹天竺》观后感700字二: 《大闹天竺》是王宝强导演的处女作,预告片露出之后,网上对于这部电影的品质就从一开始的满怀期待变成了充满争议,有的网友甚至直接评论说,这是王宝强向徐峥取经后的一个低配《泰囧》。对此,在《今日影评》中谭飞认为,王宝强向徐峥取经这事肯定是有,但不一定是低配的《泰囧》,因为两个人的风格差别非常大。“徐峥代表城市精英、白领的气质,但王宝强更倾向于一些三四线城市,是小镇青年的感觉。”王宝强的优势是巨大的,他人缘很好,王宝强这张脸就是“硬通货”,看到王宝强,不管电影演了什么,可能观众都会喜欢。
同样是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公路喜剧片,相对于徐峥的“囧”,王宝强的“闹”又会表现如何呢?谭飞在《今日影评》中表示,“囧”是对人的一种状态的描摹,是一种啼笑皆非、无法定义的感觉。但王宝强的“闹”显然是特别明晰的,让大家热闹,让大家开心。单从“囧”和“闹”就可以看出他们风格的不一样,“囧”是被动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中所有的故事都是被动的,而“闹”是主动的。《大闹天竺》就是王宝强带着一帮笑星和美女去印度闹,而印度这个国度跟中国文化一嫁接,又有一种神气的化学反应,再加上西游元素,它更多还是主动去制造笑、把控笑,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 / 7 精品文档
种把控难度更大。
2017王宝强新片《大闹天竺》观后感700字三: 感觉王宝强在电影里表达了很多个人情感,我挺感动的。
宝宝挺可怜的,弟弟被某人找人弄死(你不会真的以为出了车祸吧?),他自己在情感上又被耍了。他的事儿被曝出来之后,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大众的普遍情绪是“高兴”。
我看着电影,就像看着王宝强在通过各种人物来哭诉情感,挺心疼他的。虽说有一大票朋友精神上支持他,结尾的鸣谢名单有很多大腕儿,但是他经历的打击只能一个人承受。
电影结尾孙悟空带着宝宝一起飞,我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童话式的结尾,宝宝就像是在现实里找不到慰藉、就在电影里寻找希望,希望有一个孙悟空一样的英雄带他飞、给他力量。“俺老孙回来啦” “这是俺老孙的家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孙悟空说的这句话都让宝宝感受到一个英雄的存在,给他心灵的温暖。我觉得也有挺有童心的。
这个镜头结束,电影院的灯就都亮了,我身边的人就都开始走。我很心疼宝宝,所以没走,听完了歌,还看到了黄渤结尾的自白。让我很震惊的是,在最后的最后,出现一行字,大概意思是:此片谨献给我最爱的弟弟。我看完这行字特意环顾了一下电影院,观众席除了我 5 / 7 精品文档
一个人都没有了。多讽刺啊。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宝宝的心思,我要再次强调,《大闹天竺》的结尾写的是把此片献给他的弟弟。
跳出这部电影,说说写电影观后感的事儿。
每次写完观后感都会有朋友发给我一些影评,问我觉得怎么样。其实我都不太想看那些东西。大部分影评写的都是以一个“评论员”身份对电影的评论,我又不是拍电影的,没有发言权。再一个,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是不可知的,因为每个人面对客观世界,都在盲人摸象,谁也别说谁就一定对,各有各的说法,所以让我这个电影外行去评价一部“客观”的电影,实在是赶鸭子上架。
我只关注一部电影带给一个人的感受。
其实你仔细留意一下身边的人对一部电影、一本书的评价,大部分都是“评论员”的分析。我喜欢“感受员”的话。两者对比例子如下。
评论员:这部电影拍得挺好的。
感受员:我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很感动/兴奋/开心/伤感/百感交集。评论员:王宝强演得真好。
感受员:我看着王宝强哭,自己都想哭了。评论员:这部电影动作戏很多。
感受员:动作戏看得我好爽啊,感觉既热闹、又欢乐。6 / 7 精品文档
大概就是这意思吧。最近听到好几个专栏提到一个事儿,说现在很多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跟人聊天的“图灵测试”,原因不是因为机器聊天太像人了,而是人的聊天太像机器了。
其实通过一个电影的观后感就能看出来。技术流的话,机器都能说出来,但是感受流的话,机器就不一定能说出来了。
就好像《太空旅客》那个吧台的机器人一样,只要涉及到情感的东西,他都给人感觉冷冰冰的、离你很遥远。
印度和“天竺”
电影名叫《大闹天竺》,大部分的场景是在印度拍摄完成的。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首创根据 Indu 读音正名为“印度”。
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16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因此,天竺实际上与现在我们常说的印度还是有些许区别的。
海报中的“猴神”
电影海报出现的半人半猴的神像其实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奴曼——《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哈奴曼是风神之子,他的出世就有着其不凡的经历。哈奴曼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的真传,专为天地冥三界除恶扬善。他的武器虎头如意金棍在锄妖铲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劳,其来历与去向既令人称奇,也使人迷惑不解。哈奴曼从小苦练功夫的精神感动了各路神仙,在众天神的教导和帮助下,他的功夫与法力举世无双,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无法与他匹敌,尤其是他的智慧,在正义与勇武的糅合下产生的巨大力量,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他。
王宝强从小就是孙悟空的超级粉丝,这次饰演的角色更是干脆叫“武空”,电影中出现猴神哈奴曼的形象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宝强终于在自己执导的电影中完成了对偶像的终极膜拜。
岳云鹏的“头巾”
岳云鹏饰演的“朱天鹏”甫一出场脑袋上便围着硕大的头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头裹长巾、胡子很长是典型的“印度人”形象,其实这些都是锡克教特有的标志。锡克教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亚的巴基斯坦,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
“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不过,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此外,锡克教徒还要持守“五戒”:不偷盗、不奸淫、不抽烟、不吸毒、不叛教。而这“五戒”恰好又与岳“朱天鹏”的“八戒”相互呼应,不得不说,《大闹天竺》在剧本的雕琢上还是用了一番苦心的。
白客为什么会变“麻小”
电影里有这么一段,王宝强和白客被人追杀,手忙脚乱的跑进一条巷子,气儿还没喘匀就突然被一群小孩扬了一脸的老干妈,白客秒变“麻小”。没错,他们正是赶上了著名的“洒红节”。洒红节,也叫“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传统节日,也是印度传统新年(新印度历新年于春分日)。在印度,尼泊尔,苏里南,圭亚那,特立尼达,英国,毛里求斯和斐济等地都是重要节日。洒红节原是庆祝春天,与创造和复始的行动有关,代表春分和谷物丰收。在洒红节节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寻常百姓,载歌载舞,尽情地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装扮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到时候,印度人为了表示喜庆和祝福,会向人们身上泼洒五颜六色的颜料。
关于洒红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人们认为最有权威性的说法是,洒红节源于印度的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传说古代有一个国王希兰卡亚西普生性残暴,而他的王子普拉拉德爱护百姓,受到百姓拥护。王子对父亲的专横跋扈表示了不满,于是父王大怒,让其不怕火烧的公主霍利嘉抱着王子跳入大火之中,准备把王子烧死。然而事与愿违,霍利嘉被烧成灰烬,普拉拉德却因为维施努的保护安然无恙。百姓们为了庆祝,便向小王子身上泼洒红颜色的水。洒红节便由此而来。想必大家都看出来了,白客就是“普拉拉德”,王宝强则是“维施努”,看似荒诞而不经意的地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难陀伽耶”在哪里
【2024王宝强新片大闹天竺观后感700字】推荐阅读:
王宝强电影大闹天竺的观后感400字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