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教学设计(共8篇)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像)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考考大家,这几个词哪个同学会读?
A、(指名——齐读)
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B、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这几个词语当中,哪几个词可以从录像中就读懂的。
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
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谁愿意来试一试?(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
2、急切
3、崩溃
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
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只用“挖”?——读——体会到?
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
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
教学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描述在上个世纪九个年代, 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时, 一个作为父亲的男人是如何不听劝阻, 怀着坚定的信念, 经历了三十八小时的不断辛苦挖掘, 终于将自己的儿子和他儿子的同伴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的故事。这篇文章情感真挚, 赞扬了父爱的伟大和深厚的父子之情。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 主要的原因是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以及指导学生通过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 去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从而提高少于的阅读能力。所以, 在本党课的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父母之情的专题来进行学习, 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描写中了解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特殊, 从而来感受伟大的父爱。
二、教学的目标
(一) 知识和技能:
认识并会写11个生字。可以正确的理解“瓦砾、绝望、开辟、昔日、疾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一些文章中对于人物语言、外贸、行动、心理描写的好词好句。
(二) 过程和方法:
从文章的具体描写中去体会父亲对于儿子的爱, 包括儿子从父亲身上得到的力量、在探索合作的过程中, 培养语文分析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 感受父爱的伟大, 亲情的可贵, 受到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 反映出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 本课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以及指导学生通过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 去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从而提高少于的阅读能力。
2.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 反映出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式。
四、课堂设计的理念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在品读中, 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感受信任的力量, 父爱的伟大, 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 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本体的感知和感情, 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影响。为了可以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特别设计以下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以情感作为主线, 通过朗读品味、想象、体验、创设情境等具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带着疑问去阅读, 从中读出文章的感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扶, 可以通过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方式进行朗读, 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父亲的爱实际是是非常伟大的。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合作探疑
1、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1) 课件出示: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的一组图片:断裂的立交桥、拦腰截断的小轿车, 崩裂的路面, 火光冲天的大爆炸, 教师在“伴奏音乐中配以简单, 但是动情的说明。
[设计的目的:情感是一个人的认知作为基础的。一开始上课, 以洛杉矶地震后的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图片导入, 配上“飞天舞”中的悲情音乐, 再与教师煽情的导语相整合, 这样就可以靠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的氛围中.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感性的基础。]
(2) 然后进一步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 问:看着这样一场地震, 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的目的:把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充分调动, 让学生的情绪可以得到激发, 课堂气氛活跃, 为深入理解人物思想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揭示课题:是的, 面对如此的大地震, 人类的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 是那样的脆弱,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灾难中, 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带给我们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的这堂课, 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件出示: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的目的:用激情的教师导语进一步熏陶、感染学生, 并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并用课件“由远及近, 由小变大”出示课题, 加之与地震的模拟声音,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这场地震的威慑力。学生就会带入情感进行学习中, 并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状态。]
2、初读质疑, 感知文本
(1)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激起读文的兴趣, 正所谓有疑而思, 由思悟文。]
(2) 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会读的生字词可以借助字典或请教同桌。
b.思考:在这场地震中, 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的目的:语文的教学实际上应该是以阅读为根本, 在初次阅读的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读字的准确性, 通读整篇课文]
(3) 检查自学效果。
a.新词。 (课件出示:洛杉矶、地震、安顿、废墟
等词语)
b.在这场地震中, 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你能借助这些词语说说吗? (板书:父亲儿子)
[设计的目的:利用课件标识词语归纳主要内容, 这样能帮助学生找到重点, 理解课文, 锻炼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 精读文本, 领悟深情1、抓住文眼, 切入文本
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一下课文, 看文中是如何给予这对父子评价的? (重点词:了不起)
教师导语:是啊,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了不起的父亲以及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 就让我们近距离的去感受这对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抓重点句, 感受父爱
(1) 请同学们静心地默读课文1——12自然段, 看看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把它们画下来, 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标识。
[设计的目的:从学生的品质考虑, 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作好重点的记号, 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有关注点,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以及学习的习惯, 由此达到学会向会学的过程转变]
(2) 交流互动:最能打动你的是哪句话?
(3)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用以下“四个一”研读此重点句, 凸现如山的父爱)
a.一句问话
(1) 有人阻挡过他吗?是怎么来阻挡他的?引入5—11自然段。
(2) 分角色进行课文的朗读。
(3) 从父亲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设计的目的:学生在带有情感的朗读中感受, 并在角色扮演中进入至情景,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而且还可以加深对对父亲的认识, 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b.一种信念
是什么支撑着阿曼达的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呢? (课件出示:不论……总……)
c.一个场景
学习12自然段的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1) 从“挖”字你读明白了什么?
[设计的目的:读明白指的是要明白这一句话所包含的感情, 同时也明白了作者用来表达情况的语言方式, 明白课文的语言特点。这样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体会到父亲真的是了不起的, 感受到亲情的感染, 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课文的语言, 把握好课文的语言形式。]
(2) 想象填补时间空白, 体会父亲的疲惫、劳累和坚定的希望。
他挖了12小时——此刻, 父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路过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他挖了24小时——此刻, 父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路过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他挖了36小时——此刻, 父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路过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3) 引读:36小时, 多么漫长地挖掘啊!对别人来说, 36小时中可能在, 而阿曼达的父亲却。
(4) 谁还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如此急促? (读出了父亲焦急的心里)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如此缓慢? (时间过得那样漫长, 父亲那样劳累)
你为什么读得由慢到快, 声调逐渐升高? (读出了对父亲的崇敬)
[设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思考和阅读, 让学生自己可以发现问题。阅读的目的不单单是读明白了文章, 更重要的是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其他人的修辞语句, 学习别人的表达技巧及方式。体现了语言的学科特点, 让学生的语言基本知识可以更加牢固。]
(5) 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 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
[设计意图: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回扣中心句) ]
d.一个形象
学习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1) 父亲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 会是什么样子的?
(2) 明白外貌描写的真正作用与意图。
(3) 创设情境:想象写话:我仿佛看到____
[设计的目的:将写与读进行巧妙的结合, 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际中0距离的体会作者的体验, 体验到从物的感受。不单可以抒发了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情感, 而且可以从学习语言地走向了运用语言的方法。体现了人文的统一性与工具性。]
(三) 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1、5.12汶川大地震图片
教师导语:此时此刻, 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幕幕情景。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 出现汶川地震的一些体现伟大父母之爱的图片)
教师一边出示图片, 一边用言语感动学生: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可这位父亲抱着九岁儿子的遗体, 失声痛哭。那悲痛欲绝的表情、那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还是父亲, 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 艰难地走在山路上, 在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儿子, 爸爸带你回家;这位满脸沧桑的母亲, 看着躺在担架上死去的孩子撕心裂肺……
[设计意图:用悲情的音乐感染学生,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汶川地震后的感人图片营造父母之爱的伟大, 也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阿曼达对父亲来说是生命的全部, 进一步真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教师导语:是啊!天下父母千千万, 可爱子之心却是一样的, 此情此景, 让我们对阿曼达的父亲有了更深地理解。
小练笔:
已经坚持挖掘了36小时, 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 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在作业纸上。 (课件配上“泪花”的钢琴伴奏音乐)
[设计意图:用煽情的语言, 感人的音乐, 让学生心潮澎湃, 感触颇多, 借助小练笔这一环节, 让他们把此时此刻的感动凝聚于笔尖。既能让学生直抒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又能打开思维想象的空间。]
(四) 以诗续情, 以疑铺垫
教师结束语: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 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 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 坚持挖掘的, 如山的——父爱。下节课, 再让我们走进课文, 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 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设计的目的:课终, 生疑, 促读, 续情。]
爱儿子了不起板书设计:
[设计的目的:这篇课文可分为两部分:父亲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而这两方面贯穿了爱的主题。因此, 用爱心环绕板书恰到好处!]
摘要:《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 不顾劝阻, 历尽艰辛,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的传奇故事。在这一教学设计中, 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 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感受父爱的伟大, 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 提高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75-02
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父亲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领悟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有关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导入课堂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观后感。
2.师:这是一对悲情母女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3.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故事中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和谐的课文氛围始于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导入。课始,教师采用与本课题材相似的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爆炸 颤抖 疾步
(教师通过ppt播放“废墟”“瓦砾”“爆炸”的画面,重点指导书写这几个生字词。)
2.检查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情况。(在美国洛杉矶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父亲安顿好妻子后不顾一切去救他的儿子,结果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父子俩终于团聚了。)教师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通过重点字词的提示,让学生把故事连接起来: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师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预设: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一位伟大的、坚持不懈的父亲……)
【设计意图】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独立学习的机会,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为教学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授新课之前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有助于了解学情,有利于在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高效。
(三)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初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问。教师可预设以下问题:(1)父亲为什么坚持在余震中救儿子?(2)父亲是怎样救儿子的?(3)是什么信念支撑着父亲不放弃寻找儿子?(4)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2.了解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3.师:这节课先学习第1~12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敏锐地归纳整理出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
(四)品读感悟
1.师:课文中有很多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比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做好旁批。
2.师引导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师抓住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挖得艰难,从而感受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亲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②比较句子,体会写法。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罗列时间,更能体现父亲挖的时间之长、行动之艰难,有利于读者感受父亲的执着和了不起。)
③师指导朗读。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作者为什么要对了不起的父亲进行这样的外貌描写?(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了艰辛和磨难,衬托出父亲的了不起。)
②师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以读促思,让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A.让我们用读记住这位父亲光辉的形象。(男生读)
B.让我们用朗读记住这永恒的画面。(女生读)
C.让我们用朗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全班读)
(3)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通过关键词“直直地”感受父亲渴望得到好心人帮助的急切心情。)
(4)学生交流讨论:好心人、消防员,警察都劝阻父亲不要再挖了,是什么支撑着父亲坚持挖下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支撑着父亲坚持挖。这是一个执着的、了不起的、坚持不懈的、坚忍不拔的父亲……)
【设计意图】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重点讲够,难点讲透”的效果。教案以“父亲的了不起”为主线,同时抓住“好心人劝阻父亲离开”及“父亲奋力挖掘38个小时”这两个场景,放手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父亲的伟大。
(五)迁移写法
1.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让我们为之动容的父母之爱,例如: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在缆车坠落的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
2.教师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在轻音乐中试着写一段关于父母之爱的话。
【设计意图】教学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父母之爱。学生积累了情感,能够联系自己的父母,或是根据听到的、看到的与父母有关的故事迁移到文章写作中。
(六)总结课堂,升华情感
1.师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父亲的了不起。有关儿子了不起的事迹,我们在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三、总结
本节课设计根据年段目标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并结合本课的重难点,遵循“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逐层落实的规律,使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教师在课前明确任务,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通过“检查预习+相机指导”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实现有效的预习效果。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梳理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学生因此有了目标意识、问题意识,从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此外,教师还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在课堂中坚决摒弃串讲串问的教学弊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教师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陈官屯小学 穆素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避震要点,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3、使每个学生做个防震减灾知识的小宣传员。重点难点:
1、介绍地震的各种参数(如震级,最大强度,震型,成因,震中位置等。)及相关的科学救护方法;
2、对于英雄少年事迹学习后的精神概括与交流学习;
3、对学生之前关于地震方面所了解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性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图像导入,介绍地震的危害性: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稳定、美好年代,看过许许多多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的动画片,那又有几人看过有关地震内容的片子呢?
讲述灾情:
老师带领全体同学“亲眼目睹”2008年的汶川地震。同学们为剧中的情景所震颤,从而认识了地震,看到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对当地造成的严重破坏。
二、介绍防震减灾知识
那什么是地震呢?当地震来临时作为21世纪的你是否懂得防震和避震呢?带着同学们的疑惑,老师又组织全体队员观看《地震奥秘》光盘。使学生对地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初步懂得了相关知识。
模拟演练:
现在,正像专家预测的那样,地震发生了,你已经感觉到了大地的颤抖,时间很短,你必须采取什么行动来保护自己?(学生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对于地震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防灾减灾的办法。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防震游戏”。(小游戏即创设小情景,让学生实践,演练。)
1、演示:在家庭怎样避震?
师:如果我们在家时突然发生地震,应该躲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表演。
“实践小组”: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躲避。出示三张挂图,分别是卫生间、阳台、家具让几名同学在图前站好演示避情况。
师:“地震了!”
学生马上向自己认为最佳的地点跑去,但有的同学自己也搞不清楚学生躲在哪里好,就会在三幅图前转来转去举棋不定。
师:如果真正发生地震恐怕就很危险了!地震预警的时间很短,人们得以幸存的安全地点可选择躲避在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2、抢答:在学校怎样避震?(学生主持。)
主持人:正在上课时突然发生地震了,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抢答,主持人给予评价。)
主持人: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自己的课桌下。主持人:如果你在操场上怎么做呢? 学生抢答(略)
主持人:可以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记住不要回到教室去。
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主持人:如果你在影剧院、书店、行驶的汽车上怎样避震?请看同学的表演。
学生甲:当我们在影剧院时,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要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并用书包保护好头部。
学生乙:在书店要选择结实的柜台、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
学生丙:在行驶的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4、演示:在户外怎样避震?
出示三张挂图,分别是空地、楼房和立交桥
主持人:如果你在户外应该怎样避震呢?请看同学的表演。(学生站在不同的图下。)
主持人:在户外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避震。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立交桥。请看视频。
5、演示:在野外怎样避震?
主持人出示三张挂图,分别是山脚、山坡、地沟。主持人:你在野外怎样避震?
主持人: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还要避开陡峭的山坡,可以蹲在地沟。
6、抢答: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学生抢答(略)
主持人:地震时,煤气泄漏怎么办? 主持人:煤气泄漏时,用毛巾„„ 主持人:地震时,遇到火灾怎么办? 学生抢答(略)
主持人:要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在向安全。地方转移,要逆风而进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地震,相信大家也都了解了很多避震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临震不乱”,请大家爱惜自己的生命。汶川地震中也有一批像刚才演练中的优秀英雄少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吧!
三、地震中的英雄少年 《勇敢无畏的少年》
1、教师范读,学生听,然后概括大意(带着问题“这又是哪位英雄少年,主要做了什么英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并板书
4、小组学习《国歌给我们力量》《她选择了坚强》(教师下到各个小组,给予适当的引导。)
5、在如此一场特大地震中,我们的小朋友们在生死间选择了勇敢,在危难中选择了担当。他们体现着坚强勇敢,互助互爱的精神,还彰显了镇定机智,无私无畏的英雄本色。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大家,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四、课外拓展:
1、教师出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感人事迹?”
2、从问题出发,适当归类,小结英雄事迹及其精神。
1.准确认读“废墟”“混乱”“爆炸”“瓦砾”等词语,在练习说话中加深理解。
2.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重点语段,感悟父爱的伟大。
4.学习通过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识父爱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然后抽生读,学习多音字“混”的另一种读音)
3、练习说话,加深理解(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4、播放图片,创设情境
【此环节从检查生字词入手,一方面让学生读准字音,另一方面在练习说话中既加深对词意的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创设情境,一举多得】
5、感知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抽生概括,随机点评,渗透学法)
【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学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品读细节,感悟父爱
1、提领全文,明晰主线
①引导学生交流读完全文的总体感受——爱,并由此找出父亲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抽生读,课件出示父亲说的那句话,齐读)
②提出整堂课的主问题——父亲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
【类似的话三次出现,贯通全文,它是支撑父亲和儿子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源泉,以这句话为整堂课的主问题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课文的这一特点,使整个教学有了灵魂】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
【超越理解就应该关注表达,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重要。以下三个语段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动作、语言和外貌的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1)语段一: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
②启发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站起身来的?(父亲常说的那句话)
③指导朗读,读出刚才的体会。
④以点带面,辐射课文第2和第4自然段中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父爱(“冲向”“疾步”)。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抓住父亲的动作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2)语段二: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学生交流之后,PPT出示语段5—9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发现父亲三次回答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三次回答意思相近。
②教师设疑:为什么三次回答父亲都重复相似的话呢?
(引导学生领悟:父亲的三次回答之所以重复相似的话,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救出自己的儿子,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别的!)
③启发学生:父亲的三次回答不变的是信念,变化的是什么呢?
(让学生先读,再交流体会,感受父亲的心情越来越急切)
④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
(先师生合作读,;再分角色朗读)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几段话,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朴素的语言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以上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就能真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语段三: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交流后出示语段)
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相机渗透提问的方法。
预设:
A.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或者为什么衣服破烂不堪?或者为什么到处是血迹?或者为什么双眼布满血丝?(抓住重点词语提问)
B.为什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中间用的是逗号,而不用顿号?(抓住标点提问)
C.为什么这里要这样写父亲的外貌?(根据表达方法提问)
【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此环节让学生质疑,既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预设A
(联系第10自然段解答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后面的几个问题可以结合第三个问题解答)
预设B
(PPT出示加逗号和加顿号的两段话)
a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用逗号,让人感觉时间更漫长,时间越漫长,父亲的挖掘就越艰难)
b指导朗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和父亲挖掘的艰难。
(抽生读,随机点评)
预设C
a启发学生思考:哪个描写外貌的词语特别让你惊讶或者感动?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感受挖掘时的艰辛,感受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
b.抓住“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四次回扣读父亲说的那句话。
c.教师配乐朗诵这段话
d.全班齐读
e.渗透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此环节通过重点词语的体悟,丰满父亲的伟大形象,也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父爱,培养语感】
三、吟诵爱
(PPT出示部分歌词,播放背景音乐)诵读《生死不离》的部分歌词,进一步感受这种伟大的爱
四、延伸爱
父亲的那句话又给了儿子阿曼达怎样的力量,从而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爱与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体会文章表现的父爱的伟大及执著信念的坚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父爱、母爱是人世间最高尚、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古今中外无数名家以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名篇,感染了许多读者。我们刚从《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柔与细腻,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汉林描写的一个发生在地震中的传奇故事,一起去感受父亲的伟大与深沉。
1、正音:
结合《丛书》p96,“读准带点的字,在正确的读音下画上横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板书课题,了解略读课文的读书要求:
请一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归纳板书:
问题⑴: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去概括。)
问题⑵: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二、自读自悟
(要求带着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自读课文。)
三、交流感悟
1、讨论理解问题⑴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⑴ 引导学生共同理清四要素要点。
(当归纳地点时,简单介绍洛杉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⑵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根据四要素进行概括。)
2、讨论理解问题⑵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明确要求:可以提问题,可以交流看法,可以小组一起感情朗读。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⑵ 全班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相关语句,了解父亲当时所处的环境。(通过此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亲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儿子,更能突出父亲的伟大。)
① 师:我们先一起了解大地震后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绘。)
② 结合平时你们了解到的地震的相关知识,说说这里的处境危险吗?
(让学生知道当时处境之危险,随时都会发生xxxx。)
③ 学习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你从文中哪些段落、哪些语句体会到父亲的伟大?
(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语句、段落,汇报小组学习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并加以梳理归纳,为下面的深入分析,体会父亲了不起做铺垫。)
⑶ 结合学生汇报,学习理解第三自然段:
(父亲为救儿子不顾危险。)
① 父亲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知道父亲冒着随时会xxxx的危险,置生死于度外,从而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② 什么动力使父亲在一片废墟中去寻找自己的儿子呢?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理解支撑父亲所作所为的是信念。)
③ 朗读指导。
⑷ 结合学生汇报,学习理解第五~十三自然段:
(父亲救儿子的坚定而执着的信念。)
① 父亲了不起在哪里?
(引导学生抓住语句理解。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救火xxxx、警察提醒他有危险,但他坚持在废墟中挖掘着。)
② 什么动力使父亲有这样了不起的举动?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想到的是他对儿子的承诺,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③ 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感受父亲的坚定和执着)。
④ 你还从哪里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呢?
(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步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面临危险,随时会发生的倒塌、余震、xxxx,父亲连续挖掘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⑤ 为什么这位父亲能连续挖掘38小时而不放弃呢?
(引导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战胜了一切困难。)
⑥ 朗读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感受父亲的伟大。
⑸ 面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想怎样赞美他呢?
(师先示范: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信念坚定,不轻言放弃。)
⑹ 重点朗读指导,体会人物感情:
① 出示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b、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② 师:这是文章第3第13自然段中两处父亲对儿子的相同的呼唤。我们一起理解一下,同样的呼唤,但父亲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理解第一次的呼唤是父亲面对废墟的绝望悲痛的心情,第二次的呼唤是听到儿子的声音,那惊喜万分的感情。)
③ 朗读。
⑺ 学习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① 找出文中描写儿子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读一读。
② 出示重点段段: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③ 说说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理解儿子对父亲充满信任,充满耐心等待父亲,对生存充满希望,以及处事的冷静、勇敢。)
④ 出示重点段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⑤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从儿子对同学的关爱,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四、体会情感
1、假若你当时在场,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这一事件中,父子为什么会团聚?(凭着坚定的信念)文中反复出现过哪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谈谈你的体会。
3、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懂得: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放弃希望,那么你就能成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朱自清散文《背影》。
2、阅读《轻松练习》中的《回忆中的家》。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1 设计背景
现代经济市场结构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由“以商品为主”转向“以消费者为主”的时代。同样的道理, 展示空间中, 有多少信息是可以给关注者产生心理感受, 留下深刻记忆的?这就是体验式设计在现代展示空间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怎样才能由原来“信息—人”的设计提高到“信息—人—信息”的设计。
当代体验式设计在展示空间的运用越来越重要, 因为展示空间是需要人、空间、物互动的一种交互式空间。
近年来自然灾害尤其频繁, 其中地震灾害发生率不断提高。在展馆设计方案中选定地震展馆设计研究更好地诠释体验式设计。地震展馆设计灵感来源于地震造成的灾难现场, 提取其中的元素加以应用, 让观众更好的感同身受。
2 外观构思来源
地震馆外观灵感来自于地震后的建筑形态, 由地震裂纹和坍塌的建筑形态结合而来。这不仅仅是模拟灾难造成的建筑变化还是对灾难时刻的心理畏惧感的反映。
在外观上采用一种保守的设计, 除了提取地震元素之外更多的是建筑外观本身对人们产生的心理感受, 也体现了体验式设计的理念。
砖石的材料增加了展馆的庄严性, 入口的不规则石柱造成一种不稳定性, 同时体现了地震展馆的特性。
通过提取建筑的基本形态加上设计构思让人们更容易体验到地震馆的纪念意义, 同时人们对自然灾难的畏惧考虑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母体元素通过穿插、增补形成整体建筑效果。
3 内部设计
在内部空间的设计划分上面主要分为缓冲区、大厅服务区、地震科普区、穿越灾难区、影像区、地震体验区、防灾救援区七大区域。内部设计主要是以情感化体验设计为主, 让观众有更多的认同感, 使环境和观众融合一个在空间, 在整个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从而让观众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地震科普区设计主要是让人们对地震灾害有一定的认识。并同时展示地震的相关知识和防灾预警知识。再加上一些虚拟表现形式来更好地诠释地震。
穿越灾难区设计引用的实体展示和光影效果, 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地震带来的破坏。虽然灾难已经过去了, 但是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灾难并珍惜生命的可贵。
体验区是为了让观众更好把体验地震灾难的过程, 建立独立的模拟环境来模拟地震时的地表变化和灾难当时的心理感受。使观众体验到平常没有机会体验的心理震撼。
防灾救援区主要是让观众体验到救援现场的紧张气氛, 观众可以参与其中, 使观众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出口的设计同样也很重要, 狭长的出口让光线自然进入入口让观众心理产生对光明的渴望。较暗的灯光加上墙面裂纹形态的灯加重了气氛的渲染。使观众在整个相对压抑的展示空间中最后得到一种解脱。
4 设计应用前景
如今的展示空间设计已经不光是空间的艺术设计, 而是融合了各个艺术, 包括了使用色彩、造型、空间、图像、文字、视频甚至气味、行为、光线等媒介来设计创作, 这也正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特点所在。因此, 传统意义上的展示空间设计的概念已慢慢不能适应当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 展示设计需要更全面的解释。
现在的展示空间, 不都是圣神而严肃的气氛了, 更多的是在改善观众的负面情绪, 提升观众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使之不仅仅在物质上得到所需, 在精神层面更需要满足。以“人本”理念为核心, 以多元化为视角的信息为传播形式为基础, 为观众营造一个情感体验的空间, 已经成为展示设计行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如果把体验式展示设计加入现代展示设计中, 做到在形式和内容上适用于各个不同领域, 可以将体验式展示设计看成是一个收集、交流、重组信息的过程, 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体验式设计是一种信息媒介的设计。在这样的理论推动下, 对于展示空间形式来说, 设计侧重点将从传统的“展示设计”转移到为观众考虑的一种“体验设计”, 对于信息的关注与记忆将由观众从交互行为与体验的过程中去感受, 通过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与欲望而获得。然而这种以观众为中心的体验设计方法也正符合了展示空间“欢迎参观体验”的本质。
未来的体验式设计相信会在各个空间设计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不仅仅是在展示空间设计里有着它独特的作用, 在人们对传统展示空间的印象也有着本质的变化。展示空间不再是单纯的传递信息, 人们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对人的影响, 而是人和信息的互动体验中得到认知。以后的创新设计也会不断涌出, 所产生的作用对精神, 物质上都会有很大的贡献。同样希望此设计能够给体验式设计增添一份力量。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享受资料的需求也不断的在变化, 对于展示空间所传播的信息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无论今后展示空间设计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都应该会以多感官全方位的体验方式呈现给观众。因为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有好奇心就有去探索和发现的动力, 也更好地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戚毅.体验式展示馆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08.
[3]陆江艳.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任琰.博物馆因“人”而动[J].神州 (中旬刊) , 2012 (32) :214.
地点:美国洛杉矶的一所学校里
人物:父亲,三十多岁
阿曼达——儿子,七岁
好心人、救火队长、警察
[画外音]1989年的一天,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30多万人受到伤害。一个年轻父亲安顿好妻子,就冲向学校,来到学校看见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幕启]
父亲(绝望地哭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好心人(拉住他,善意地):先生,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父亲(恳切地):谁愿意帮助我?
救火队长(挡住他):这样太危险了,随时都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吧!
父亲(执着地):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诚挚地):你现在很难过,我能理解,可你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请你马上回家吧!
父亲(执拗地):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位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他无休止地挖着,没人阻挡他,没人能阻止住他。他浑身是灰,浑身是伤。当他挖到第38个小时时,奇迹发生了,他听到了儿子的声音。
阿曼达(微弱地):爸爸,是你吗?
父亲(惊喜地,大声):阿曼达,我的儿子!
阿曼达(兴奋地):爸爸,真的是你吗?
父亲(大声地):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阿曼达(自豪地):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父亲(关切地):你们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阿曼达: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地):快来人哪!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帮忙哟!
(人们纷纷赶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颤抖地):出来吧!阿曼达。
阿曼达(坚决地):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父亲(把最后出来的儿子搂在怀里,幸福地):儿子,你做得对!
[画外音]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投入百倍的努力,决不轻言放弃!《地震中的父子》告诉我们这一点,四川大地震,军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更说明了这一点。让我们树立起信心吧,有了信心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幕落]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地震逃生》及教学反思12-11
教学中的板书设计09-21
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09-19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06-21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11-14
生活中的平移教学设计07-19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09-23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学设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