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10课组歌(精选5篇)
【教 案】31-32 【备课时间】2012.3.26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3.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二、作者简介: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作者经历: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剪裁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1908年,他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
1911年他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三、学习《浪之歌》(1)听读,整体感知: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2、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3、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4、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2)、品读,感悟浪的形象及作者情感
1、思考: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
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后三段: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2、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3、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3)、小结《浪之歌》
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四、学习《雨之歌》
(1)导入:回忆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2)朗读《雨之歌》 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 “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3)、探究雨的形象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4、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雨水滋润了大地。
5、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6、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开放题,自由理解)
7、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4)、小结《浪之歌》和《雨之歌》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5)、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当堂仿写一句)
1、仿写句式:(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范例: A、我(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C、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D、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尽情绽放着,以我温暖的胸怀,拥抱裸露的大地。(2)、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运用拟人和并列句式)(3)、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说话只要一个中心,前后句衔接自然。)
2、练笔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七、布置作业:
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能力目标: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把握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理解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树立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探究园:听《春天的故事》 思考:
1.《春天的故事》说明我国实行的是什么决策?
2.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对此,应如何理解?
二、自学探究与完成
1.社会主义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国情导读
引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道出了社会 1 主义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1.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2.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3、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兴国之要):(1)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2)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3)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4)引用江泽民的话: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依靠自己的发展。2.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1)主要内容包括: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3.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引用习近平的话: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 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六幅图画,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小结: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4.百年奋斗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六)实践与评价 实践活动P8~9。1.历史的启示:
2.《祖孙三代生活的变化》。
四、小结与练习活动:
这些美好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
师评:一方面靠我们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板书设计
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引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1.总依据 2.总布局 3.总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内容;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百年奋斗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作业 简答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十八大报告向党内外、国内外简明鲜明的庄严宣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王位,建立宋朝,史陈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07年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4、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愿望的。7.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汉人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人民从事农业。2.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人民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三、碰撞中的融合
(四)小结:
唐朝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继五代十国后,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斗争,更有融合、交流,中华民族大家庭继位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推开,从东北到西北、西南(大理国)等边疆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3、板书设计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2.契丹的兴起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4.契丹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 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7.辽宋边境的互市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流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说 课 材 料
清镇六中 况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及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对学生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本内容包括二部分:
1、澶渊之盟
2、宋夏和战3.碰撞中的融合。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齐读,以便在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促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设计描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的过程,以及在构想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过程。
本课分为两目内容:第一目“改革开放的总设计是邓小平”,介绍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到党的十三大,邓小平构想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设计规划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第二目“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认”,介绍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到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
二、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以“我爱记歌词”进行导入,然后由学生唱一唱。对歌词“站起来”、“改革开放”分别涉及的人是谁? 大家知道“领路人”、“新时代”、“旗帜”指的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请翻开书本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讲授新课:
1、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但由此同时也会是外国的糟粕流入中国,这糟粕是指什么?学生作答。多媒体显示资本主义自由化的实质引导学生说说它的危害,从而引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向学生说说“四个现代化”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2、我们今天的课题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时候第一次提出?引出十二大,对在学习外国的教训稍微提提。
3、那么怎么建设呢?引出十三大,对基本路线和三步走讲解,并指出现阶段是出于第三步的开始时期。
4、从以上所学,请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同志—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什么呢,学生归纳几次会议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5、伟大的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过程中遇了到哪些问题?党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的,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学生说说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从而引出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并对怎么判断姓“资”姓“社”的解决办法是“三个有利于”及说说1992年讲话的影响,显示图片及模仿伟人讲话。
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每个集体有每个集体特色,同样邓小平同志在建设中国也有一套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什么是邓小平理论?他是如何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引出十四大。
7、学生说说十四大的基本内容,十四大只是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那么什么时候成为指导思想呢---十五大。
8、学生讲解十五大内容,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哪些成就?
9、以表格形式总结本课及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9、在时间的的允许范围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0、布置作业:学生下课后合作探究“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11、以“春天的的故事”作为结尾,并同时说“中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和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祖国的发展欣欣向荣,同时也再此祝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三、反思
觉得讲公开课,大家都会用《春天的故事》作为来头,于是就用“我爱记歌词”这游戏来进行新课,只是没想到学生们说没听过,不知道,开头来了个小冷场,于是自己给学生唱了一遍。
讲解本课的思路是以教材顺序讲解,学生也好接受、理解,可以帮学生理顺学习思路。以表格形式总结本课及本单元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本单元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个好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第10课组歌】推荐阅读: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6课09-16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教学反思05-25
202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06-14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0-26
八年级历史下册翻转课堂56课教案10-04
八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09-26
习作案例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11-08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06-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10-31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