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差异比较范文(共8篇)
2008-03-01 18:41:03| 分类: 饮食文化|字号 订阅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取决于各自文化母体的特性,特别是文化创造者的思维特性。总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基本观念的差异和饮食文化技术体系的差异。具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美食观念、审美标准、原料选用、饮食功能、切割工艺、餐桌类型、进餐形式、进餐用具、进餐速度和食物温度等十个方面。1.美食观念的差异——情理不同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表现为具有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重视形象思维并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中国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情(情感性和艺术性)为主导,趋向于价值选择而非真假的判断。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哲理。可以说,吃的问题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行为,从而构成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饮食文化现象。因此,中国人的饮食侧重于“情”,认为饮食就是感受一种心情。
西方人长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重视理性分析,注重借助于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等,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为主导,趋向于真假判断而非价值取舍。因此,西方人的饮食侧重于“理”,认为饮食就是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
2.审美标准的差异——味养不同
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味”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食物内在之味和情境心理体味的综合审美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味觉纳入了审美的范畴,甚至认为美感起源于味觉。视、听、嗅、味、触五官感觉的整合与联觉所引起的审美愉快,广泛地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等各个领域。味觉的审美功能已经在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灵与肉的结合上形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的饮食观念以“味”为核心。这种味是由饮食的滋味和饮食的意味共同组成的复合味,其中,饮食的滋味是指食物的内在之味(味觉审美),饮食的意味是指食物的味外之味(心理审美)。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饮食在裹腹充饥之时,也是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西方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养”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人体生理需求的生物学过程。西方人认为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在人的五官感觉中,视觉被认为最具认识作用,味觉仅因择食引起生理快感,仅能满足生理欲望,属于“享受的器官”,知识价值很低。因此,在西方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对食物营养的追求远远超过了色香味形,食物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是西方人评价美食的核心标准。西方人通常认为饮食仅是生存手段,重视食物营养素和能量的供应状况,而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在一起,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3.原料选用的差异——主辅不同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淀粉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荤素搭配比较均衡,喜食果蔬,讲究杂食。
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西方人的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具有“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特点,偏好甜味,快餐发达。4.饮食功能的差异——作息不同
中国人认为饮食既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享受,还是一项工作,许多工作就是在餐桌旁进行并完成的。于是,中国人往往在高兴之时邀人吃饭,伤心之时找人吃饭,谈业务之事则约人吃饭,表感谢之情则请人吃饭,饭局俨然成为了中国式生活的缩影。
西方人认为饮食是一种休息,是一种放松,饮食与工作相对分开,工作主要是在办公桌旁进行并完成的。于是,西方人在吃饭时通常不谈工作,或安安静静地独自享用盘中美食,或轻轻松松地听着音乐并吃着食物,或平心静气地谈一些让人放松而愉快的话题,餐桌无异于西方式休闲的场所。5.切割工艺的差异——粗细不同
中国人擅长手工,刀工技艺独步世界,刀法精妙细腻,艺术性比较突出,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中国烹饪表现出精巧细致、因料制宜、多样统一的特性。诸如,中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片、切成丝,或剁成块、剁成泥,或煸、炒,或烧、煮,形态丰富,技法多样,可谓一菜一格,百菜百样。
西方人擅长机械,运用器械设备的能力较强,虽然手工技术相对粗糙,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突出。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西方烹饪表现出简单粗放、机械大气、实用第一的特性。诸如,西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大块,或剁成小块,或烤制牛排,或煮做肉汤,主料突出,技法简单,可谓粗而不俗,经济实用。
6.餐桌类型的差异——方圆不同
在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重视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因此,中国人喜欢团圆之美,注重中庸之道,处事圆滑,灵活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圆桌最受欢迎。
在西方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个体,重视自由,崇尚竞争。因此,西方人处事规范,原则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方桌最为常见。7.进餐形式的差异——聚分不同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有利于发展,容易形成集体活动和比较浓厚的群体观念。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之一,就是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越实体,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中国人以和为美,喜欢热闹,看重同甘共苦,具体体现在饮食中的进餐形式上,就是以聚餐制为主。
以畜牧业、工商业为主的社会,需要经常流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和财富,择地而居,流动性强,容易形成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和比较浓厚的个体观念。因此,西方人张扬个性,喜欢自由,尊重私人空间,具体体现在饮食中的进餐形式上,就是以分餐制为主。8.进食用具的差异——刀箸不同
中餐中最有代表性的进食工具,是一双筷子(箸)。究其原因,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国膳食组成中素食的主体地位,也塑造了中国人含蓄、内向型性格。中国人属于灵巧型,为人内敛,委婉含蓄,讲究互帮互助。素食的主体地位、含蓄内敛的性格特质、“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相互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进食用具的突出特色。
西餐中最有代表性的进食工具,是一对刀叉。究其原因,游牧文化奠定了西方膳食组成中肉食的主体地位。肉类原料的形体通常较大,切割和进食过程中对刀具的依赖性较强。游牧文化也塑造了西方人粗犷、外向型性格。西方人属于力量型,为人直率,敢作敢为,讲究分工明晰。肉食的主体地位、粗放外露的性格特征、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相互融合,形成了西方饮食文化中进食用具的突出特色。
9.进餐速度的差异——快慢不同
吃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过程非常重视,喜欢享受饮食的快乐,进餐速度通常较慢。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吃一餐饭的时间,短则30~40分钟,长则2~3小时。于是,在中国餐饮业中,宴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吃是西方人生活的一个基础内容,是满足生存的基本手段。西方人对于饮食的目的通常非常明确,抓紧餐后时间去从事工作或者享受休闲,进餐速度通常较快。于是,在西方餐饮业中,快餐尤为发达。10.食品温度的差异——冷热不同
中国饮食文化源于农耕文化。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得,烹制食物所用的炉灶相对固定,食物的熟化较为容易、方便,对食物的选择便逐渐趋向于热食。再后来,中国人更加注重食物的味道,而温度对食物味道的影响较大,有“一热抵三鲜”之说,于是便更加喜欢吃热一些的食物。
西方饮食文化源于游牧文化。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但用于烹制食物的炉灶移动相对不易,食物的熟化较为不便,对食物的选择便逐渐趋向于凉食。再后来,西方人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而温度对食物营养的影响较大,有损于食物的新鲜感和天然性,于是便更加喜欢吃凉一些的食物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一、中西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是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表面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二)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
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
三、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异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五、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一)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有些中国人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小。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二)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总结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研究者从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 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之间的交际, 即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研究有三个基本目的[1]。其一, 培养人们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 通过跨文化研究找出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 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从而客观地把握彼此文化的特性。在对跨文化差异的研究过程中, 也应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 从而在跨文化差异研究中做到有的放矢。其二, 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规模的扩大以及中国经济在最近二三十年的飞速发展, 出国深造与旅游的人愈来愈多, 而这些人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 不可避免地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其三, 培养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的适应性。人们在与异域文化初次接触时, 往往因受文化冲击 (culture shock) 的影响, 产生某种不适应。在该情况下, 如若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延续, 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饮食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在跨文化研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饮食文化可谓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在世界饮食文化中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中国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饮食风格。中国饮食文化以其独有的风格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 一些西方国家因其经济文化繁荣, 吸引了大量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 跟随移民一同而去的饮食习俗对这些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西方国家吸收了各国移民饮食文化的精华, 结合本国的饮食习俗, 形成了自己国家的饮食文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因此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对研究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2 文献回顾
尽管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 它的存在历史也不过50年而已, 但中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杰出贡献。以下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尤其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方面, 做出贡献的部分中外学者。
爱德华·霍尔对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跨文化的书, 比如《无声的语言》、《隐藏的空间》、《超越文化》。他的很多理论, 如“显性文化与隐形文化”、“时间的单一性和和时间的多样性”等对本文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在“Food and Culture in America” (Pamela and Kathryn, 1998) 一书中, 作者介绍了美国人及来自其他国家移民的饮食及饮食习惯。书中第九章对中国食物及中国人饮食习惯也作了介绍。
Chang, K.C在“Food in Chinese Culture”一书中, 讨论了中国饮食习惯的历史。书中一些观点和见解是很有趣和带有启发性的。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 提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宴会礼仪方面存在的差异。
另外, 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讨论了非语言交际中的饮食文化。
如上面所提及的, 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做出了研究, 但对饮食文化差异作对比研究的学者很少。一些学者虽对此作了一些研究, 但都没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 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的关注。
3 文章主体
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 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底蕴中, 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技术的高超, 菜式的多样, 造型的精致, 的确令人惊叹。而一些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文化的繁荣, 吸引了各国的移民, 因此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由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饮食在饮食结构、餐饮习惯及饮食营养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 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差异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等。以下内容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菜品命名等方面跨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并揭示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3.1 饮食观念存在差异
3.1.1“泛食主义”与“食 (实) 用主义”
中国文化有一种“泛食主义”的文化现象, 就是把与“吃”无关的许多东西都看得与“吃”有关。中国的节日都与“吃”有关。 (有人把中国文化也叫做“吃”文化) 。吃饭可以谈政治、 (例如鸿门宴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谈生意、谈文学艺术等。有道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举杯换盏欲断魂, 借问公章何处盖, 众人遥指杏花村”。我们的汉语言中也体现了泛食主义的文化现象。如在《闲话中国人》一书中[2], 易中天先生对此种文化现象有着极为生动有趣的描述:“……如把人称为‘口’, 把职业称为‘饭碗’, 思索叫‘咀嚼’, 体验叫‘品味’, 嫉妒叫‘吃醋’, 幸福叫‘陶醉’, 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 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学风浮躁叫‘浅尝辄止’, 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 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 深知熟记叫‘烂熟于胸’, 学习知识叫‘汲取营养’, 改变处境叫‘苦尽甘来’。此外, 如‘吃苦’、‘吃亏’、‘吃不消’、‘吃得开’、‘吃里扒外’、‘吃不了兜着走’、‘不吃那一套’, 以及‘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秀色可餐’、‘食古不化’等等, 都是见惯不怪的说法……”。
与中国饮食观念不同, 西方饮食则更为理性, 更讲究科学, 更追求健康。在饮食中, 西方人强调饮食的营养成分与价值, 很少关注食物的色香味。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碳水化合物等等才是西方人饮食中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追求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 营养成分能否被人体充分吸收。即便饮食味同嚼蜡、千篇一律, 西方人也会像享受美食一般将其吃下。西方饮食讲究营养, 很少或几乎不会把饮食和精神享受两者结合在一起。饮食上表现出很强的实用主义与功利性。西方民众普遍认为, 饮食仅仅是人们生存的一种手段。从交际方面而言, 饮食及宴请活动在西方起的作用仅仅是答谢、庆祝或赢得客户的一种手段[3]171。因此不难发现, 饮食在西方人生活中虽固然重要, 但就其文化意义而言, 西方国家仅仅是进行简单交流、交际, 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圣神使命, 更谈不上是“众礼之源”。
3.1.2“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
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Clyde Kluckhohn认为, 价值观是“个人或集体所持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它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4]165。”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 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 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 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 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而西方流行的是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自助餐却打破了围坐欢饮的格局, 将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 这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大一统的文化模式是背道而驰的。这种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出中西方在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 对社会是否有用”, 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 主动关心别人, 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 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因此, 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 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3.2 宴会礼仪存在差异
虽然中西方都讲究宴会礼仪,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 最终导致中西方宴会礼仪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宴会礼仪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
3.2.1 饮食餐具存在差异:“筷子”与“刀叉”
对世界观方面的研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世界观指的是人们对世界本质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 包括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与世界,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概念。仅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中西方文化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西方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使其为我所用。与之相反, 中国文化则认为, 人与自然应保持一种和谐状态,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人类对自然不能加以改造, 只能适应自然, 利用自然的有利条件为人类服务。
中西方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在中西方宴会上有明显体现,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 即中西方人使用的饮食餐具截然不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 西方人则习惯使用刀叉。饮食餐具的不同绝非偶然现象, 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 固本守己。这是因为以肉为主的民族是同各种野兽打交道, 所以必须具备强悍的体魄和进攻性的性格, 必须与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而以谷类为主的农业民族, 其对象是土地和农作物, 他们需要的不是进攻和凶猛, 而是在耕作时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 因而他们的性格必须倾向于平和闲静, 他们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中西方两种近乎相反的世界观反映在饮食中非常自然地就体现在了对餐具的选择及对食物的食用方式上。中国人使用筷子温文尔雅, 极少出现一些不雅动作, 对待食物也是相当温柔。相反, 西方人使用刀叉时风度尽失, 给人一种残忍印象, 对食物进行赤裸裸地践踏。虽然肉类对中国人也有极大的吸引力, 但中国人在食肉时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表现得血淋淋, 相反却表现得极为含蓄。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家和社会学家罗兰·巴尔特 (Roland Barthes) 对筷子也有其独到见解, 他认为筷子不像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戳, 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 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5]74。
3.2.2 出席宴会时间存在差异:“迟到”与`“准时”
“准时”似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 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之一,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得华·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 即“时间的单一性” (Monochronic-time或M-time) 和“时间的多样化” (Polychronictime或P-time) [6]92。时间单一性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严格遵守日程安排, 该干这个事情的时间必须用来干什么这个事情;持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 做事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霍尔还认为单一性时间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 多样化时间则是亚非拉地区的时间模式[6]92-93。在他看来, 时间犹如商品, 可以买卖、节省、花费、浪费、丢失、弥补和测算[7]142。因此, 在参加宴会时, 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中西方人在出席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中国宴会中, 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使客人更倾向于“迟到”。对此, 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 往往会为准时到达的客人安排一些其他节目来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 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中, 正式的宴会要求参会者准时到达, 否则将被视为没有礼貌, 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极大不尊重[8]。
3.2.3 席位安排存在差异:“男尊女卑”与“女士优先”
中西方在男女宾客位置的安排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在中国, 尤其是在古代, 正式宴席女性是不允许参加的,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是相吻合的。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甚至说:“始自原始时代, 中国人的血液中, 妇女就没有占据过应有的地位[9]201”。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虽然现在中国女性地位得到明显提高, 但当“尊老”原则和“女士优先”原则发生碰撞时, 中国人选择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与此相反, “女士优先”在西方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观念, 是社交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妇女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 尊重妇女的礼节在西方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 男士走外侧, 女士走内侧, 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 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 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 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 请她就坐。
3.2.4 菜品命名方式存在差异
中餐讲究“作”, 西餐注重“吃”, 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注重表情、联想功能, 寓情、寓意, 便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除少量大众化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 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如“麻婆豆腐”, “叫花鸡”, “东坡肘子”, “宫爆鸡丁”, “贵妃鸡翅”, “佛跳墙”, “大救驾”等等都是其中经典的例子。这些菜名中包含了中国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与之相比, 西菜命名则直截了当, 往往一目了然, 突出原料, 极少使用类似中菜命名的修辞手段, 虽少了艺术性, 但多了实用性。以全球大型连锁快餐集团麦当劳为例, 其店中所卖汉堡包、炸薯条、麦乐鸡、麦辣鸡翅为例, 这些食品的命名都是采用原材料与烹饪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4 结束语
研究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饮食特点, 同时也总结我们自己的饮食特征, 以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汲取一切先进的观念, 摒弃我们文化中的糟粕, 改善和提高我们的饮食品质。中国饮食应积极吸取西方饮食中合理一面, 做到饮食结构合理, 营养搭配均衡。西方饮食也应积极采纳中国饮食独具特色的一面, 做到饮食时温文尔雅, 菜单命名独具匠心。因此, 借助于这种总结和研究, 我们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传统, 使之不断得到更新与发展。综上所述, 中西方饮食方面存在的差异, 均可追溯到文化根源。当然, 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会逐渐缩小。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在今后人们生活中必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和生活习俗, 在交际过程中, 充分了解对方, 尊重对方的习俗, 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摘要:饮食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占据第一需要的地位, 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出现不同, 并且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该文着重分析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菜品命名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 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 并阐明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兼容的因素也会增多。
正常情况下,人每天都要说话吃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过,稍加观察和思考就可发现,关于嘴的这两项功能的发挥,中国人和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却不尽相同,甚至大异其趣。描述与分析西方人与中国人在说话与饮食两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生活取向诸方面探讨其根源,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两大文化体系的理解。
一
因学习和工作的缘故,我曾造访过一些欧美国家。其间,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西方人比中国人“能言善辩”。这表现在西方人敢于、善于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而且大都擅长表达,即谈话时概念明确、思路清楚、逻辑性强,让人感觉“头头是道”,“言之成理”。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常常被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所打断。在会议上,一篇报告或演讲之后,与会学者一定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或就某个观点发表评论,或引申开去,提出不同的意见。不仅如此,即便是一起吃饭、聊天,西方人也往往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可谓“话不离口”,长于论辩。
与西方人能言善辩相比,中国人一般少言寡语,不善辞令者多,雄辩者少。突出的例子是我们的课堂——老师讲,学生记。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主动提问、发表议论者“凤毛麟角”,点名提问时才“被迫”说几句。中国人不仅少言寡语,而且多不善于表达,即不太讲求逻辑,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论证。
西方人能言善辩和中国人少言寡语这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也是显而易见的。西方的小说里往往充斥着大篇的“独自”和“对话”,人物的言说成为表述心声、品行和事件的主要手段。我在多年前读《悲惨世界》时,这种印象特深。《高老头》、《欧也妮戈朗台》、《少年维特之烦恼》、《红与黑》,也给人类似的印象。再看中国的小说,不论是人们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还是《聊斋志异》、《三侠五义》,以及现代小说《林海雪原》等,其中人物对话所占的篇幅甚少,大量的笔墨用在了人物的心理、事迹、场景等故事性要素的叙述上。换言之,如果说西方小说以人物的言说为重要写作手段,那么,中国小说主要的表现手法则是情节描写。
即便中国传统认为“文以载道”,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述也是以“简明扼要”为宗旨,力戒“烦琐哲学”。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和道教之首要经典,可与《圣经》媲美,但只有“五千言”。《易经》被称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但也只有24207字。儒家推崇的主要经典《诗经》为39224字(这里的部分统计数字参考了《宋元学案》之卷四《庐陵学案》全氏补本)。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的朱熹的《四书集注》,包含了四书的原文及所做注解,总共也不过477页。这些极简的经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之少言和慎言。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的思想家大都“著作等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哪位大家的《全集》不是上百万,或者几百万言?
总而言之,西方人能言善辩,中国人寡语慎言。虽然偶有例外,但我认为,这个事实判断是可以成立的。
二
先说饮。国外的饮料很丰富,水、咖啡、茶、可口可乐等。虽然品种丰富,却不怎么讲究。西方人喜欢喝红茶。茶歇的时候,每个人沏上一杯,加糖放奶,止渴又补营养。咖啡是西方最讲究的饮料,有速溶的,也有现磨的,或放糖加奶,或原汁原昧,各取所需。我对西方饮料的总体印象是制作简单、饮用方便,兼顾止渴和营养双重效果。
中国传统的饮料非水即茶,似乎没有西方那么花样繁多。但是,中国人不习惯喝凉水,而且热水也主要是在吃饭的时候喝,茶是中国最常饮用的饮料。茶的品类繁多。从炮制的方法和色泽看,有生茶、熟茶、绿茶等,从香型分又有茉莉花茶、玉兰花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且不仅茶叶的种类林林总总,泡茶的水质和方法更是多种多样。“龙井”若用“虎跑泉”的泉水浸泡,滋味最佳;在济南,如果喝一杯用趵突泉水浸泡的“龙井”或“铁观音”,也称得上美妙享受。甚至连烧水的方式也颇为讲究。据说,善用茶者不用煤气、煤炭烧水,而喜欢用木柴烧水,而且用什么样的木柴烧水,也有不少的学问。茶叶的存放,也非同寻常。首先是不得靠近油性物质,奶更是放不得,以免污染。其次是要严格密封,防止香气外泄和污染。所以,茶叶的容器也是有讲究的。竹制、木制、铁制皆有,其效果也各不相同。再就是喝茶的用具——茶壶和茶碗。茶具不同,茶的滋味也大异其趣。我不善喝茶,但从道听途说的这些茶知识中,即可得见中国人喝茶是一件多么复杂且精心的事。喝茶,当然解渴并给人以营养。但是,喝茶的这两样功能在中国已经退居其次。喝一口茶,悉心品其滋味,或清新,或浓郁,或苦涩,或甘醇,回味不尽,其乐无穷,非言辞可以表达。
如果说,西方饮料的主要功能是解渴加营养,那么,以茶为代表的中国饮料,其功能则主要是给人以超越解渴和营养以外的享受。
再说饭菜。
西方饭菜以生冷为主,熟食除甜点外多为水煮,没有炒菜。“沙拉”是西方人喜欢的常见菜。芹菜、胡萝卜、青椒、黄瓜等各类蔬菜,刀切之后放在盘子里,根据需要放点盐、胡椒、醋或其他佐料,即是饭桌上的佳肴。西方人也吃熟食,如鱼、肉、某些蔬菜、面点。鱼、肉、面包多为烧烤,熟的蔬菜是水煮而成。我曾经到许多外国朋友家里做客,也去过一些外国的饭店,有小饭馆,也有豪华饭店,但饭菜大同小异,无实质性差别。似乎西方人不看重饭菜的味道,更无心去打扮和装点一盘盘菜肴,他们注重的是营养。根据科学研究,菜生吃营养丰富,做熟了以后营养就破坏殆尽了。
比之西方饭菜,中餐可谓特色殊异。首先是种类繁多。不仅有各种蔬菜、水果,各种动物肉甚至昆虫也是饭桌上的家常便饭。例如,除西方人也常吃的猪肉、牛羊肉外,驴肉、蛇、蝎子、知了等,也都是可以上席的菜肴;再就是形形色色的水产品——鱼、鳖、虾、蟹、海蜇、海参之类,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奇怪的是,此等海鲜美味,除了少数几种鱼外,西方人多不问津。据说,中国可吃的菜品种类比西方多6倍。中国北方的主食是面制品,如馒头、面条、水饺等,南方的米饭也有多种,如煮饭、炒饭、蒸饭。其次是烹调方法多样,炒、煎、炸、蒸,不一而足。仅豆腐一种材料,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做法做出几十种菜肴,摆一桌“豆腐宴”。在中国有各种菜系,如鲁菜、川菜、粤菜、江浙菜等,它们反映了各地做菜在用料和烹调方式上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风味。不仅如此,厨师们还煞费苦心使菜肴悦人眼目,如把不同颜色的蔬菜混合在一起,或者在烹调后的菜肴上或盘子里放上各式各样的点缀。
似可这样总结:西餐品种单调,虽重
营养,但滋味欠佳;中餐种类极其丰富,在保证营养的同时特重滋味。
三
何以西方人能言善辩,而国人寡语慎言呢?
从历史和文化上看,西方人素有推重言说的传统。在古代希腊,就有以教人讲演和辩论为职业的智者。柏拉图最早提出了“七艺”,其中“三艺”与言说有关,分别是文法、修辞和逻辑(其他“四艺”还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在亚里士多德的丰富著作中,有专门的逻辑和修辞学著作。在中世纪,文法、修辞和逻辑,是学生的必修课。可见,重视、研究与学习如何言说在古希腊已经蔚然成风。近代以降,现代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出现、西方民主制度的训练等因素,又进一步巩固了这一传统。这个传统体现在西方的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作品中,体现在教堂牧师的讲道中,体现在学校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以尚言为特征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使他们在已有文化的熏陶下有意无意地成为善于言谈的人。
对于言谈和说话,中国的传统恰好与西方相反。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儒家一向反对多言。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多处提及“不言”或“慎言”。当子贡请老师发话,以便自己有所“述”时,孔子回答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意思是,天不说话,四季照常运行,百物仍然生生不已。人要效法天的榜样,不言而行就可以了。他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能说会道者多半“口蜜腹剑”,善于阿谀奉承,内心险恶,所以鲜有好人。那么,怎么才能够达到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乎仁。”(《子路》)孔子叫人成为君子,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老庄的道家也是不尚多言,反对巧言令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意思是说,信实之言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华丽的词藻往往言之不实。善良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多非善良之辈。《庄子·天下》也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张扬于言辞,夸夸其谈倒是不智的表现。古代文学创作遵循的一条原则是简约,所谓“惜墨如金”,即能不言则不言,能少言则少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的文学作品不以话语言说为要,以“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为准则,必须表达时要求“言简意赅”。人们日常所说的“沉默是金”、“言多有失”、“少说多做”,诸如此类,显然也是这一传统的朴素表达。
西方尚言的文化逐渐形成了西方人特有的善于言辞的文化一心理结构,也就是习惯或“潜意识”,所以,西方人能言善辩。中国人少说为佳的文化传统久而久之在中国人内心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潜意识结构,使之不习惯也不善于言谈。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善言而中国人不善言的文化一心理根源。
中国人重视饮食,而西方人不注重饮食,也与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很早就产生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孟子·告子》说:“食色,性也。”《孟子》在谈及未来美好社会时提到“上可以事父母,下可以畜妻子”,就是要让父母妻儿吃得好,穿得暖。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和轶事也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唐代诗人杜甫在贫病之中受到友人款待后写过这样一首诗:“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畜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故人情谊晚谁似,令我手足轻欲旋。”一顿美餐令这位诗圣心花怒放,以致要翩翩起舞。在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有大量与饮食相关的描写,宝玉和姐妹们美食、美酒,吟诗抚琴,花前月下,令人向往。
中国人自古看重吃饭的传统也反映在日常用语中。很多事情,都用“吃”字表达。上世纪初,国人把信天主教、基督教称作“吃洋教”,把当兵叫“吃粮”,战争时期人们常说“战事吃紧”,被拒之门外叫“吃闭门羹”,有人追捧叫“吃香”,有人缘有地位叫“吃得开”,利益受损叫“吃亏”,不讲信用叫“自食其言”,从国家领工资叫“吃皇粮”。“吃”字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关于“吃”的文化是我们的雅文化和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文化的特点是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吃好的标准主要不是营养,而是滋味的美妙。“民以食为天,食以昧为先”这句民间俗语,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高度概括。这种重视饮食的文化已经化为我们的潜意识心理结构——习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西方人不注重饮食,所以没有可与中国吃文化媲美的文化传统。如前所述,对于西方人,只要吃饱,有足够的营养供身体的需要就够了。吃的对象、烹调方法、吃的方式等,没必要过多地讲究。由于不讲究,所以缺乏这方面的文化。或者说,“不讲究”就是西方人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也内化为西方人的心理结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
四
直接影响大众言说和饮食的是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和由此形成的潜意识结构,决定这个文化传统和潜意识结构的是更深层的精英文化,而处在精英文化核心的,在西方是理性主义哲学,在中国则是儒释道三家的人本主义思想。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取向是认知,即获得知识。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残篇,几乎无一例外的是《论自然》。这些残篇反映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就是发现自然界万物的“始基”或“第一原理”,即作为原因的真理。赫拉克里特说:“发现一个事物的原因比做波斯人的国王还好。”正是他率先提出了“逻各斯”概念。这个“逻各斯”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一定分寸上熄灭”的那个“分寸”,是变中不变的本质。从对于事物原因或本质的好奇而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了顶峰。柏拉图哲学设定,在个别的事物背后都有与之对应的理念,哲学的目的就是超越个别可感的事物(现象)而把握内在的理念(本质)。认识理念依靠的是人的理智或理性能力,哲学家是最具理性能力的人,所以最有智慧。柏拉图之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把理念发展为“形式”或本体(第二实体,形式),认识的方法也更加完善,因为他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健全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的核心内容是有关定义、概念以及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的法则,目的是教导人们如何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正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从此,理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为符合逻辑的思维。理性的认知方式也就是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20世纪,哲学家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史都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法国哲学家莱维纳斯说:“哲学讲希腊语。”他们旨在表明,西方哲学的根源在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其本质是理性主义的。
这种自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把认知的主体和客体分离且对立起来。认知的主体是人,准确说
是人的理性(reason),或理智(intellect)、心灵(nous,mind),客体是自然界,准确说是作为自然之本质的理念、规律或逻各斯。主体的目的是认识客体,即发现世界的本质或规律。二是把世界“二重化”(巴克莱语),即把统一的自然界划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即理念世界,皆为柏拉图语),而且认为可感可见的事物是不真实的,不可感知的存在(本质)则是真实的。顺便指出,这种主体和客体的分离和世界的二重化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没有世界的“二重化”,就没有本质与现象的区分;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分离,把客体的本质看作认识的对象,就没有认识论,也就没有因为主客分离而产生的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因此没有古代和现代的西方文明。三是思维与语言的同一性。思维是内在的语言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达。二者相为表里,相互依赖。因此,思维和语言都遵循相同的逻辑规则。四是追求明晰性与确定性,用笛卡儿的话说就是“清楚明白”(clear and distinct)。清晰的观念,如“我思”、“上帝”、“物质世界”,是推理的起点;推理的过程要像几何学的论证一样,每一步都明确无误,这样得到的结论也才是确实可靠的。这样的知识,如几何学、数学、哲学,都是有确定性的知识。这几个特点表明,西方哲学的主流就是认识论。人的理性在这种哲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理性把主体与客体分离开来,把本质和现象“二重化”,从而使认识有了对象;是理性发现理念、做出定义(概念)、判断并按照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不论从对象(客体、本质),还是手段(理性、概念或逻辑思维),还是从表达方式(合乎逻辑的、清楚明白、确定的言辞)来看,都是人的理性或理智来主导的。所以,其本质是理性主义的。而理性主义也就是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
以认知为取向的理性主义哲学也通过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些文化形态中也必然表现出重视知识、理性思维、逻辑推理、语言表达之类的特征。这样的文化形态在历史过程中也塑造了人的生活目的,影响了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至理智的生活(intellectual life),而不是感性的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逻辑的思考、清晰有序的表达和论证成为生活习惯。这就是西方人能言善辩,不重饮食这两种现象的哲学根源。
摘要: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外饮食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两者在饮食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不同
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搭配是否适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这种饮食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四、饮食习惯的不同
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
西方的菜从不用炒的或者炸的,他们的正餐中的肉类都会先剔去骨头,这样更容易切。中国的食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品种最多,样式最复杂的美食。这是别的国家学不去的,可是其中有许多菜都好吃但不健康,比如太油腻,太辛辣等等。五,饮食环境的不同
中国人比较注重排场。中国人好面子,他们把请客吃饭看作一种身份的象征。在以前,打包甚至是一种丢人的行为,反之,排场越大,就越好,因此,在中国喜欢把在外吃饭请客叫做“饭局”
西方饮食比较注重精致,从现在流入中国的西餐我们就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注重精致,他们认为,吃饭是一件优雅的事,进入西餐厅必须着装正式,以示对他人的尊敬,通常,穿着不整洁或是不正式是不许进西餐厅的。而且,吃西餐有着严格的用餐礼仪及要求,不当的用餐礼仪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象征。
六、饮食口味的不同
西方人吃甜食,而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中国注重口味,西方注重营养。参考文献:
世界饮食文化 作者 赵红群等编著
西方饮食文化 作者 杜莉,孙俊秀 主编
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英国)(Roberts.J.A.G)罗伯茨 译者 杨东平
摘要: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中西方饮食方式在就坐形式、用餐工具、餐饮对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中西方餐饮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而且这种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饮食方式
餐桌礼仪
用餐工具
餐饮对象 餐桌举止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中 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于是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和餐桌礼仪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用餐使用的是刀叉,并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三)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1.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2.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文化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能够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3.餐桌举止
着装时,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
喝酒时,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喝汤时,中国人饮汤时是用匙羹从碗里勺起来喝或直接用碗饮,而喝的时候发出声音,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喝汤也不能吸着喝。西方人喝汤,一般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当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便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通常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反映出各地迥异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Food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作者姓名曹俊峰 论文方向英美文化 指导教师马生仓
答辩时间
2013年5月25日
Abstract Food is the basic need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one of the basic forms of social life.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ood cultures.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several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food perceptions, tastes and nutritions, food targets, tablewares, and manners as well as pursuit.Certainly, these differences are obvious.As long as people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about food culture, they will be polite i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Key Words food culture;differences;communications;China;western countries CONTENTS I.Introduction……………………………………………………………………….....1
II.Literature Review......................................................................................................1 III.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2 3.1 Food Perceptions, Tastes and Nutritions……………………………...…...…....2 3.2 Different Food Targets……………………………………………………….....4
3.3The Styles of Having Dinner and Using Tablewares…….……………………...5 3.4 Differences in Pursuit…………...………………………………………..…….8 IV.Conclusion…………………………………………………………………...….....9 Bibliography………………………………………………………………………….10
Acknowledgments........................................................................................................11 I.Introduction Food is the basic need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also it is one of the basic forms of social life.In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t food perceptions, different food needs and the way of using food.In the 21st centu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life.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d been the two major types of world cultures.And the food 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both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Chinese food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It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year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In the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hinese people gradually form their own unique food culture.Meanwhile, Chinese food becomes a bright pearl of food and cultural treasures in the world.On the contrary, western food culture keeps always a kind of rational perception.Wester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lightly flavored and dietary equilibrium.People no longer excessively pursue taste because they choose food’s nutrition.People try to research the difference of the nutrition.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different food culture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Knowing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can not only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but als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becomes much tighter through the incorporation of a global economy.II.Literature Review Many scholars are interested in different food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In Yin Li and Han Xiaoling’s book, writers mainly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of idioms and folklore(Yin Li, Han Xiaoling.2007:39).And the writers also tell about food culture.Their opinion is that food manner is not just to satisfy people’s physical needs, what is more, food is a social behavior, and it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Different regions, countries and peoples gradually form a distinctive food culture, because it is affect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product, geography, climate, economy, politics, religion, philosophy, history and so on.Food custom is a visualized reflection of food culture.Food custom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a big culture.It is also an independent branch of folklore.In Jiang Yan’s thesis, she refers to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Jiang Yan, 2007:50).First, people can accept actively western food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At the same time, people should notice western etiquette throug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that they can grasp the nation’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accepting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Second, this way can also train people’s adaptability.Finally, people can avoid effectively the misunderstanding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too.Through analyzing those papers, the author proposes reasonable suggestion about food culture.Moreover, these papers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In addition, these papers only state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food culture for people, but authors don’t mention that people should respect food culture of every country.In other words, people shouldn’t discriminate every country’s food culture.Besides, people should notice how to choose nourished food.III.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Receiving the influence of re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h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tastes and nutrition;food targets;the styles of having dinner and tablewares;and interest have reflected the different food cultures in the different state characteristic;such characteristic has enriched the research value of food culture.Studying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e can find out a joint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ubject.It may be a great help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3.1 Food Perceptions, Tastes and Nutritions Christianity has deep influence on Western food perception.Christianity stresses that human beings must absolutely obey the order of the God;they must respect soul;they propose people’s reason;they control people’s desire;they ignore people’s value of life and significance;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ppiness of heaven.Christianity thinks that the ancestor of the human being was expelled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by God because they ate forbidden fruit.So people have original sin.In their life, they gain purification and pleasure of soul with believing in God and taking part in religious ceremony.So human being controls food.The Bible says that man does not live on bread alone, but on every word that comes from the mouth of God.Perter Bromhead said tha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 rational food perception and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food perception(Perter, Bromhead,1978:3).Western countries stress natural value of food.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protein, fat, quantity of heat and vitamins in food.However, they are particular about whether nutrient ingredient in food is reasonable collocation;whether the supply of calories is just right;whether these nutrition constituents are fully absorbed by people.In addition, they try to keep normal juice and natural nutrition of food, rather than pursue food’s color, scent, design, as well as its variety.Even if the taste is same or insipid, people will eat it.Because wester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od’s nutrition constituent.They don’t connect food with spiritual enjoyment.Even food will reflect a strong practical and utilitarian purpose.Western people think that food is just existent means, but it uses a more scientific, normative and reasonable manner(Keith,Sinclair,1980).For example, school leaders will arrange a nutritionist for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 in order to ensure teenagers to have enough and balanced nutrition.But western food also has big shortcomings.For example, they don’t eat animal’s viscera.In other words, they do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od without nutritional value.Meanwhile, the cooking skill of western people often reflects mechanical and rigid.All kinds of vegetables will never mix together and taint by other odor.And they can’t change another pattern.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ating.In China, there is a proverb that 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The proverb explains that people regards food as heaven.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nation was in a low productivity level, people didn’t have enough food to eat.Chinese people think that eat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ver others.If a kind of culture treats eating as the first thing, then there will be two phenomena: On one hand, people will make eating’s function to acme.Its function can maintain existence and health.On the other hand, too much attention to eating will make people respect the pursuit of delicious food.In Chinese cooking technique, Chinese people pursue delicious food to acme, and they make a living by developing restaurant industry in overseas.Chinese food stresses artistry and sensibility, and pursues feeling of taste on food.Chinese people like apprais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food from color, scent, design, as well as its variety and so on(Li Mingying,1997).They pursue a kind of mood without expressing in language.Simply speaking, 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aste.Certainly, taste is the charm of Chinese food.Taste not only satisfies people to be eager for delicious food, but also brings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Chinese food excessively stresses taste and mental enjoyment.Chinese food also has its disadvantages, it ignores nutrient ingredient in food.Chinese people regard delicious food as the first request.However, it is a pity when people regard delicious food as the first request.A large of traditional food need go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frying and strewing, so the nutrient ingredient in food is destroyed.Chinese people often ignore the nutrition’s analysis and reasonable nutrition’s collocation.In a word, western foo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food’s nutrition from scientifically analyzing, while Chinese food stresses artistry and sensibility, and pursues feeling of taste on food.Both sides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make food more perfect.3.2 Different Food Targets Food target roots in the differences of ethnic cultural background.Western people eat more meat.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imal’s protein and fat in their food(Leslie,White,1949:06).Me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od structure and mainly includes beef, chicken, pork, lamb, and fish.The cultural background connects with western nomads and maritime national culture.People regard sailing, fishing, hunting and nomadic as their own main activities.Planting is a complement to the activity.So animal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their food.In modern times, the proportion of planting industry is on the increase.But the proportion of meat is still higher than Chinese food.Although the proportion of meat is smaller than vegetables, people have another food—tofu which can make up nutrition for human being.Tofu is a traditional food.Its history dates back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Not only is the taste of tofu very delicious, but also it has much the nutrient ingredient in food.It is good for people’s health.People often say that the green vegetables and tofu can protect the human being.Tofu can be made different dishes and snacks.At times, it can be made delicious food with little tofu.People regard tofu as main ingredient and second ingredient.The life conditions of Chinese people are affected by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Staple food is wheat and beans.Certainly, vegetables dominate Chinese food.People often call vegetarians dishes(Paul,Anthony,1975:68).Chinese people usually add to meat dishes in festival.This kind of food custom has deeply influenced on Buddhism.Buddhists believe that animals are “creature”, and “creature” can’t be killed.Even people can’t eat them.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popularity of nutritional perception, Chinese people are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meat and dairy products on the table.Similarly, western people also add vegetables to their food.Chinese and western foods have been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integration(Lin Lirui,2009:11).Western people like eating cold dishes in salad or cold drink.But 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hot dishes.Most of the main dishes are hot.Western people believe that dishes are a longing.So they only eat a large piece of meat and the whole chickens and even “hard food”.They wan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aste from dishes.So the cooking techniques for Chinese cooking also show great randomness.Many western people think that something is garbage, but 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se are excellent raw materials.Foreign chefs don’t know how to handle these things, but in a Chinese chef hand, they can transform bad into good.It goes to prove that Chinese food is the wide randomness of materials.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western plant scholars, Chinese people eat six hundred kinds of vegetables.It is six times more than in the west.In fact, vegetarian dishes are common food in the Chinese dishes.Chinese people can eat meat in holidays or at the higher living standards.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been saying of “vegetarian dishes”.Vegetarian dishes are the dominant statement in people’s usual food.Chinese people make plant as the main dishes, and kinds of dishes have a lot of connect with the advocacy of Buddhism.They regard animals as “people”.On the contrary, plants don’t work in the laws of nature.Therefore, Chinese people advocate the vegetarianism.When western people introduce food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own country,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asonable collocation of nutrition than in China.Even they have more developed food industry, Such as, canned food and fast food.Although the taste is same, saving time and nutrition is good.So western people are stronger than Chinese people: tall, long legs, broad shoulders, muscular development;but Chinese people are small and thin;their shoulders are narrow;their complexion are yellow.And consequently, Chinese people are known as plant character, western people are known as animal character(Wang Renxiang, Xiao Xiao 2007).To sum up, wester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meat on food targets, they can absorb more fat and protein, so they are stronger than Chinese people.However 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vegetables.They are more healthy than westerners.3.3 The Style of Having Dinner and Using Tablewares The different food culture is also reflected in having dinner and using tableware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3.3.1 Having Dinner
Whether it is family meals or formal feasts in China, Chinese people will sit around and share enjoyment each other(Lv Wenwen).They also toast each other or persuade others to eat delicious food.The scene has created harmonious and happy atmosphere.Especially in all kinds of festivals, Chinese people gain enjoyment from having dinner together.The style of having dinn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 of Chinese food culture.The style is on the basis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s perception.Having dinner together is popular with family or clan at first.Then it extends to outside the family.Chinese people usually educate and express all kinds of proprieties by having dinner together.So these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old and the young, the noble and the humble, the intimate and the aloof.Because having dinner together pander to traditional family perception and objectively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maintaining family’s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family members’ unity and harmony.Therefore, having dinner together has been handed down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All family members gather together by sitting around and sharing one seat.This will be a family happiness.But having dinner together also has disadvantages that people do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od’s health and scientific using.Wasting food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Nowadays,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is disadvantage and start to change.In entertainment of having dinner together, eating food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but a face-saving is very important.The standard of price, the grade of dishes and rich dishes are often regarded as the master’s feeling carrier.When the host entertains guests, the host will prepare for a wonderful meal.This shows the host’s enthusiasm, because the standard of entertainment is a symbol of warm hospitality.Therefore, the hosts are afraid to end up with “penny pinching”, so they always prepare much more than the actual consumption.As people say, Chinese people get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make others owe debt of gratitude.People oft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face-feeling in culture of having dinner.In general, the entertainment of having dinner together adopt pattern of consumption of“Person who entertains guests should check out”.Chinese people ofte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This kind of debt of gratitude is not equal and optional communication, but it is the human sentiment’s exchange of owing and repaying.People firstly emphasize interpersonal harmony in having dinner together, and then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od.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having dinner together people oft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and distribution 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ocial roles and the debt of gratitude.Western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individual serving when they are eating.Although western people eat food by sitting around in western banquet, everyone eats the dishes and food in their plates(Ji Qing,2008:42).Western individual serving is a typical form and that is buffet.Diners take a set of tableware, and then get delicious food from plate.Certainly western people don’t have fixed seat, and they can freely pace back and forth.The style of having dinner not only can fully satisfy individual to be fond of food, but also can communicate each other and exchange individual feelings or information.So food is only a kind of means and foil in western feast rather than the whole purpose.The core of feast is friendship.The style of having dinner adequately embodies western people to respect individuality and self, and also stresses individual independence.It is different from cultural patterns of the whole unification of China.Especially since Renaissance movement, western society has energetically advocated equality, freedom, human rights and liberation spirit.The Renaissance movement immensely publicizes the human personality and the sense of freedom, and also creates a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ch stresses individual’s free development.So,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comes from emotional and rational.But the difference becomes fuzz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More and more people no longer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od hygiene and nutrition.3.3.2 Tablewares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people don’t use much tablewares when they have meals.Mainly they have bowls, dishes, chopsticks and spoons, and they don’t use very often.Chinese cooking is particular about tableware’s shape and size as well as food’s coordination.Even they stress “beautiful utensil”.Chinese people treat food as art activity.Not only can people surely feast guests’ mouths, but also get a kind of art enjoyment from Chinese food.Western people use metal knives and forks which mainly contained stainless steel, fine silver and silvering and so on.Besides, as people know the emergence of a knife and fork is much later than chopsticks.It originated in lifestyle of the ancient nomadic of the European.They made a living by knives, and often cooked the meat, then cut off to eat.After people took up residence, the knives and forks appeared in the kitchen.All kinds of cup, plate or dish have its own function.This tableware can’t be mixed to use.For example,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names for glasses in English, such as wine glass, cherry glass, brandy glass, beer glass, snifter glass, champion flute and high bowl.In serving English meals, people use so much tableware with different kinds and sizes.In a word, western people emphasize the function of tablewares, while Chinese people stress the shape of dish and individual’s feeling.3.4 Differences in Pursuit In China, cooking is a kind of art, And it is similar to other arts.Chinese people stress that if you want to cook, you must like cooking.Chinese cooking has been regarded as great fun by people.A woman writer once said that she was fed with doing housework.But she was interested in cooking dishes.A slice of onion and a bit of meat can cook a delicious dainty.She appreciated this kind of art.The instant-boiled mutton and Sichuan hotpot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so that many people are fond of them.On one hand, the dishes are fresh and tender.People can freely eat them.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people can enjoy the interesting cooking on the process of having dinner.The work can enrich people’s life because they have great fun for cooking.China has a large number of cooking skill: heat, stir-fry, and quick-fry, braise, steam, crisp, scrabble, blast, and wire drawing and so on.And Chinese cooking take cutting technique and heating control in baking seriously.Chinese cooking is similar to the music, the dance, the poetry and the drawing.Both of them can improve realm of life.Western cooking is easier than Chinese cooking.They only pursue the nutrition of food.It leads people to ignore enjoyment of food.Thus, western cooking is particular about scientific and standard perception.The fired chicken of KFC need to put up ingredients on the basis of food’s illustra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of oil or time of the fired chicken should follow the standard in the menu.So the job of chef becomes very boring and mechanical.In the process of cooking, western people usually represent more mechanical in designing dishes.Even they are absolut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cipes.Every now and then they use scale measuring pot and scale pan in order to achieve accuracy.It leads western cooking to be short of new idea at times.Their dishes are mainly frying, stir-frying and braising instead of food’s shape and color.Western people think that playing while working is dereliction, and working in playing is a losing deal.However, 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king and playing.IV.Conclusion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are very obvious from this thesis.They have different food perceptions, tastes, nutrition, food targets and interests;they also have differences in the style of having dinner and using tableware.Both of them have their own special advantages.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speeding up, along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continuously mix together and mutually complement(Zou Wenguang,1998).The exchange of food culture is in people’s daily life.Chinese people can learn from the perception that western people stresses food’s nutrition.And Chinese people should make Chinese food more outstanding.At present, Chinese people make more efforts to draw all the perfect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Chinese people should make use of a chance to absorb splendid cultures from other countries according to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which creates the condition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cultural exchanges.It is essential for English learners to study food culture which is the important par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learn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know more about countries regarded English as native speaking language, so as to cultivate good thinking model.Learning food culture is benefit for learners to promote the ability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learning English.As we all know, language is the supporter of culture, so learning language is not a process of learning vocabulary and grammar.We should emphasize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real purpose of learning English.As long as people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about food culture, they will be polit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xchanges.Bibliography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 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国有多样的饮食文化, 西方国家同样有各种各样饮食文化。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饮食都是人们生存的关键。在人类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 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跨文化交流当中, 饮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 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同时, 也能够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 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很多的文化差异, 造成交流苦难, 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饮食文化的沟通和培养能够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最具中国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八大菜系:徽菜、粤菜、湘菜、川菜、苏菜、闽菜、鲁菜以及浙菜。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味觉感受。其中, 川菜主要以麻辣为主, 其味觉变化多样, 美味无穷;鲁菜主要走清香路线, 菜品味道较纯;闽菜色调美观多样, 味道清新, 烹饪主要以炒、溜、煎为主;粤菜口感鲜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鲜嫩、脆爽, 烹饪方法多样化, 炒、炸、烩、烧、溜、蒸多种方法并用。湘菜则是以辣椒、熏腊为主要原料, 用油较多、色调较浓;苏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浓但不腻、咸中带甜;徽菜则是以擅长烹饪山野海味著称, 对于火攻要求较高, 讲究火功, 重色重油, 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时, 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 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 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 将有一定药用价值的食材做成美味, 对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食为主, 素食为辅。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当中逐渐形成著名的几大西方国家饮食特点, 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每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不同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 其中法国菜最为出色, 特别讲究味、形、色、香之间的巧妙搭配, 常用酒进行调味, 取材十分广泛。意大利菜则常用橄榄油和西红柿进行调味, 烹饪过程注重保留食材本来味道。俄罗斯也是一个非常讲究饮食的国家, 菜的品种多样, 较为喜欢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饪过程用油较多, 口味比较重, 对菜色要求较高。德国菜在食材选取方面比较偏好于生鲜, 一般用啤酒进行调味, 口感以酸咸为主。因此, 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 且菜系以比较复杂, 拥有自身文化传统。
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外在变现
首先,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 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 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 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 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 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 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 但轻口感、色泽等。
其次,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请客吃放时, 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 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 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 如果饭菜恰好够吃, 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 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 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 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 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然而, 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 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 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 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 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 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
再有, 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 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 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 一人一份, 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 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 沟通情感、增进友谊, 因此, 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 各自点菜, 各自享受, 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 保证了每餐都吃完, 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 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 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 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 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 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 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 造成营养流失, 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 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排场, 西方饮食文化讲究节约。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 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 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 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参考文献
[1]林丽瑞.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09) .
[2]庞瑛.从成因方面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 2011 (02) .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地域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饮食文化同样也受到了长期以来历史的熏陶。通常中国吃是一种“共享”,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桌上,主人的好客的问候下,提高筷子开始他们一起“消除”板块,场景很活泼,最后结账争相支付,这可能是“饮食所以请求”的结果集体主义思想,强调“关闭”这个词是什么。这种“接近”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历史。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从“一个字,”“在这些,相依,咦,咦,等等,因为把所有的华人社区和文化。而在比较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背景下,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在聚餐时往往会人手一个盘子,点好自己喜爱的食物,不必考虑他人的喜好,再坐在一起享用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在结账时也多采用AA制(all apart全部分开),自己付自己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明显差异。
二、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食物吃,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牛肉和其他“硬食物”。和中国菜美味的调味料等材料在中国烹饪,细腻,有多达几十个调味:许多西方人是弃儿,在中国优秀的原材料,如家禽、脚和内脏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个中国厨师的手,通过煎卤化物和其他进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饮食特征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为了节省时间,但营养不能比在中国使用新鲜食物美味的食物和味道是一样的。由于他们国家的人吃肉比中国更一般的健康:身材高大,长腿,宽阔的肩膀和发达的肌肉,但中国人一般薄,窄肩腿短,颜色黄色。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的特点,被称为中国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围着圆桌大家团团坐,共享一席。这是中国古代信奉的价值观,和齿轮。美味佳肴在圆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情感沟通的媒介。有深厚的酒文化,中国人民一直有或没有酒没有席位。人们彼此互相敬酒,食品,食物,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的思想和解。
西方餐饮,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不是宴会的核心。该宴会的核心是友谊,通过与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宴会和舞蹈类比,所以它可以表示,中国宴会就像集体舞蹈,和西方宴会就像男人和女人跳舞。它也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是非常不同的。尽管中国宴会和西方宴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之间的交流,只有中国宴会更反映在梅里马克河交流,但西方宴会更多反映在邻近的客人之间的友谊。与中国饮食的差异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更明显。自助餐是把食物盘子放在桌子上,按照个人爱好自由获取食物。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需要把所有放在桌子上,也显示了西方人尊重个性,自我。但各有各的,互相不干扰,缺乏一些中国谈欢》的情调,没有吃饭。
四、饮食的地位不同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在《礼记》中认为人生的两件大事即“饮食”、“男女”。“饮食”是基本的生存温饱问题,属于物质需求;“男女”则是康乐问题,属于精神需求。在中国,饮食已经是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所代表的含义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早已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人们在寒暄时“你吃了没?”,把职业称为“饭碗”,思维是“咀嚼”,经验被称为“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是称为“醉”,常见的名字“常态”,容易叫“一块蛋糕”,饮食对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厨房里的桌子,但项目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吃在表单包含丰富的心理和文化意义以及人们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获得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吃”也是各种各样的理由。出生要吃、满月要吃、周岁要吃、升学要吃、结婚要吃、升职乔迁要吃,六十、七十、八十大寿要吃的觥筹交错,而且要大张锣鼓、欢天喜地地吃,甚至去世了“红白喜事”中摆酒也是必不可少得程序,而这时吃也渐渐流于形式,它的社会意义超过了其现实意义。
而西方人则简单得多,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社会意义。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西方人仅仅认为吃只是为了基本的生存,吃了才有营养工作和生活。饮食在西方同样也作为一种交际方式,但“吃”在交际过程中所承载的“使命”就少得多,吃多半为了感谢他人的优质服务或为庆祝一笔交易的顺利,单纯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
五、饮食的气场不同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显然比西方人要复杂的多。中国人也许最讲究气场的,对于设宴吃饭,主人的真实心态永远不是大家有没有吃饱,而是餐桌上的排场够不够足,够不够气派,只要给自己挣足了面子,这餐饭的目的便达到了。菜肴更加丰富,更珍贵更能体现主人的好客和客人的身份,和食品的数量将大大超过主机和客人可以使用,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这可能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结果,”冯生活废物,热情好客。这种“讲排场”的习惯。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则没有这种观念,他们认为饮食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解决人的温饱,吃的形式和内容以是否吃饱、是否营养健康为标准。在美国,朋友之间聚餐则采用大家“凑饭”的形式,即每个人带一两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有特色的菜,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比如一个人带些印度菜、一个人带份比萨饼、另一个人则带些中国的广东菜,主人则提供一些简单的小菜酒水和甜点,大家就这样聚在一起分享丰富的菜肴了。可见,西方人吃一样的机会交流和聚会,是一个机会回顾旧的友谊,结交新朋友,和访问信息,吃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会去狗和互相竞争。所以在西方宴会,主人会尽力营造出轻松、和谐、自由的气氛,充分利用宴会的机会来促进大家的交流。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存在的差异但具有相对性。全球化下的跨文化交际、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互补性和兼容性。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碰撞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将会出现新的特点,产生新的变化。它会更加帮助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陈洁.《得心应手——西餐礼仪》.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Martin Boyle.《英国原来是这样》,外文出版社,2009.
[4]胡幸福.《欧洲旅游文化见解》.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中西饮食差异比较范文】推荐阅读: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论文12-12
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差异01-29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06-02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12-08
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异范文05-31
中西音乐差异论文09-24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10-04
《论中西神话差异》12-22
王琛--中西文化差异06-23
中西新闻比较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