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精选8篇)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春秋和战国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一统秦两汉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三分魏楚吴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二晋前后沿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南北朝并立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隋唐五代传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黄帝 尧 舜 禹时期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 教学课堂主体单一
素质教育里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并没有得到贯彻,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始终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初级阶段。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理解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学习目标变得狭窄,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不能够对语文知识灵活运用。学生在教学中始终保持被动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如何能取得进步?
2. 应试性教育的限制
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升高中的压力,一切以中考为重,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简单直接的测评方法使得初中语文老师教学片面化,只讲重点部分,只强调考试部分。这样做无疑限制了语文知识的拓展,语文知识的传递出现了片面化,无法真正站在知识的立场以及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学生所培养的能力更多的是知识的重复能力,更多的是题海作战能力。
3. 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其独立性,其传达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更多地在于学生的理解、教师的引导。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教师将大道理列在黑板上,以为这就是全部,缺乏互动、沟通、交流。
二、初中语文知识有效性教学的改进方向和途径
1. 提高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科灵活性强、故事性强,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抓住学生的心。在教学中,打破教师一个人唱主角的模式,多提问,带动学生一起思考,让学生真正了解语文、喜爱语文。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初中语文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提问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友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地参与语文课堂,无形中接受语文知识,不再将语文看作是负担。
2. 重视语文的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的教学语言往往被学生当作语言表达标准,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和运用。当然,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有更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其中,我们需要给予重视的方向有两个,一是语言传情达意方面的规范;二是语言技巧上的规范。教师上课所用的语言会被初中生大量吸收,一些语言表达的语法、发音、词汇运用都需要教师格外注意。教书育人不可随意,这一点,要求语文教师在发音和表意上过关。语文是一种学习语言的工具,语音清晰、语调自然、语句通顺、表达有力、张弛有度是培养学生的方向之一。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的重点。汉语博大精深,常常出现一词多义,一句话有多重含义的情况,这时初中语文的教学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突破,举行有意思的小规模语文知识口述比赛,让学生知道语文表达的系统性,语言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情感性、艺术性。
3. 树立正确教学理念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知识水平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体系的架构,重要性不必多说。但在教学能力之上的是教学观念,教师自身的教学信念决定着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语文教师要保持初心,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能为应试教育而将教学带入歧途,而应本着教书育人的理念教育学生。
4. 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所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立足教材,多做扩展。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就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台词进行表演。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或者辩论,对课文来一个故事讨论会,评选出学生最喜爱的人物并表达喜欢的理由。通过让学生发言议论,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的学科,承载着日后学生对其他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运用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生活、人际交往、智力发展、社会能力的适应、个性的发展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多思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摘要:语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事物的能力,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本文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的核心生命力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几点意见,以期语文教学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知识;新课标;教学
在1978年大纲中首次出现“语文知识”概念。所谓的“语文知识”,是指包括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知识和文学常识等,它的内涵十分复杂,不同的知识观对于语文知识有着不同的定义。而新课程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告诉学生语文知识是什么,更在于让学生去理解知识和善于利用知识。因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只有在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此,在新课程语文知识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变革这三种教育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知识观的内涵
新课程初中语文知识观是指在新课标下,对于什么是知识,而知识应当用什么手段获得以及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等问题提出的看法和观点。其核心是,语文知识是动态生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授语文知识不应该采用老套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教师要达到科学高效的语文知识教学,就必须知晓初中生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需求。教师在动态生成的“知识观”的作用引导下,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传授学生知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时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才符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同时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知识观有了一些创新,比如说,强调“不可以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成”,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初中语文课程的三个目标。
二、初中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综合性教学
语文课程有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而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学时期,语文教学较为依赖于语文教材的学习,但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知识点较为零散,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进行全面知识教学有较大的难度。初中语文知识点难以统筹,如果初中语文教师仍然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会使教学集约化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由于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是对一篇篇文章的分析讲述,课堂时间也只有45分钟,这样就会使教学内容不能统筹兼顾,不利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缺乏系统的训练体系
初中语文课程都是按单元主题进行编排,但很多时候,单元主题的设置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的清晰线索以及主题内部部分课堂脱离单元主题,甚至于课后练习不能够体现一个能力水平递增的训练序列。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会被动地按照教材教学,而忽略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学习,这使语文教学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三、新课改下语文知识观的教学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形成一个语文知识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有一个合理的设计。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更多的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注重语文知识对于学生语言方面成长的作用,从而发展学生进行终生学习的愿望及能力,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具有主动性,会自我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知识观的教学模式。
2.优化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使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需要给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进而借助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深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之类的教学工具来优化课堂教学,或者其他有效的教学活动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下,有助于学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吸收与再利用,也可以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贴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语文知识观得到更好的
应用。
3.有效挖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多以文章内容出现,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都深藏在其中,因此,要求教师对于教材有一个深入的研究探讨,善于发现其中具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教师有效挖掘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体现学生教學主体地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挖掘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
参考文献:
[1]曹洪娟.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知识观与语文知识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凌华英.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知识教学刍议[D].苏州大学,2010.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中国诗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可以让我们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旷世奇才,一生爱月咏月的苏轼,一起来学习他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请同学们打开文本,仔仔细细的再读上两遍。
苏东坡有这样一句话: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我要求同学们: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学生自读,个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停顿。他在哪里停顿特别好?
用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来齐读这首诗。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在小序中发现什么)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小序的作用是什么?)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 离愁别恨 叹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谛 超然高格
师: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先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下面大家齐读这首词,想想苏轼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学生齐读全词)师:苏轼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生:中秋。师:从哪里看出来。生:小序中有“丙辰中秋”。
师:苏轼是第一个开始大量的使用小序的词人。(学生齐读小序。)小序中还能让我们了解什么?(“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师:说到这儿,你能不能概括一下小序是用来干什么,交待什么?(写作的背景和目的。)
师: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这个小序里面,作者交代了什么写作目的?
生:小序中提到了“兼怀子由”,原来苏轼在月圆的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希望能和他团聚。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苏轼在这个时候会怀念他弟弟吗?
师:(点击怀子由网页)苏轼和他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二苏诗文相近,几十年间,二人聚少散多,以诗文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难怪在月圆的中秋,苏轼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生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照无眠”可以看出苏轼想念兄弟,怀念到难以入睡。
师:好,这个同学能抓住关键字回答问题。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都没有办法长圆,人其实也是这样的,悲欢离合都是人之常情,必须承认离别、不能相聚的现实。人生很难十全十美,总有不可填补的缺憾。从这句话中也可以感到他和弟弟的分离。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里作者发出美好的祝愿,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团聚。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苏轼和他弟弟没有团聚。
生2:“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因为月圆人团圆,圆圆的月亮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怀念。
师:他是在对月亮进行赞美还是埋怨?(埋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呢?他看到月亮朗照在高空,是一轮如轮如盘的圆月,自己特别想与亲人分享着美丽的月色,但子由却不在,所以他埋怨月亮了。(齐读)把这种满园的情绪读出来。
“明月不谙离恨苦”(晏殊),此事实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是月
亮惹得祸吗?不是。月亮知道苏轼在怀念弟弟吗?苏轼与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我们替月亮说句话吧,(课件)以月亮的口吻来回答苏轼的疑惑,当苏轼仰望夜空,感叹:明月,你到底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朗月高照呢?月亮会回答什么呢?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 是君思弟情太深。
齐读“转朱阁——何事长向别时圆”,教师板书(怀子由 离愁别恨)大家在朗读时,一直处理得比较低沉,有一种离愁别恨酝酿在里面。
师:我们刚才从小序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兼怀子由”中的“兼”字。
师:这个“兼”是“同时”,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朗读)。看看那些文字透露出了这种信息,把他画下来。你还读出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下面老师就教大家一个方法:知人论世。师:(点击知人论世网页)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对他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同样,我们要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另一
个重要目的,必须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在这个时期的遭遇。(孟子曾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要理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对他的情况、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论述,即所谓的“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古代圣贤总结出来的一种有效的读书诵诗手段,也成为古代文学鉴赏评论的重要方法。)
(点击苏轼的遭遇网页)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到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可见苏轼除了告诉我们他怀念子由,更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政治失意。
师:苏轼这种失意后郁闷的心情,以及对重新回到朝廷做官的渴望,表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句子上?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上阕描写到月亮的句子,注意结合注解。
生:“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等都是写
月亮。
师:把月亮代进去,依字面说说这段的意思。(学生简要翻译上阕的意思)
师:其实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的意思,是什么? 生:朝廷。
师:把朝廷代进去,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生: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年头,怎么样了?我想乘着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师: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生:因为苏轼虽然身处密州,但是心里仍然十分挂念朝廷的情况。
师:其实“今夕是何年”还有更深的含义。俗话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么天上如果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现在却问天上是几年了,可见他感觉自己在人间密州好像已经过了几百年。虽然他贬到密州不到两年,从中可见苏轼在密州的心情是多么郁闷。
师:归去,该怎样理解?就是回家,朝廷是苏轼的家吗?怎么理解这个家?(原来的生活)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对朝廷的忠诚,朝廷虽然不是苏轼现实中的家,却是他的精神家园。
师:很好,其实中国文人往往把朝廷当作精神家园,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李白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师:即使回到朝廷做官又能怎样?
生:起舞弄清影,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孤孤单单。还不如在人间密州来得逍遥。
师:苏轼借助月亮表达出他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不过,高高在上的月亮在苏轼的笔下,成了高高在上的朝廷,可望而不可即。哪两个字讲出了他的矛盾?“欲”“恐”
朗读。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读出来。在朝廷里很冷。朝廷怎么会寒冷,这里的寒冷怎么解释?
生:朝廷肯定不会寒冷,这里的寒冷应该是朝廷中复杂的政治斗争,让苏轼感到害怕心寒。
师:据许多资料表明,苏东坡当年是一个文章独步天下,胸怀大志的人。他曾经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他兄弟二人有一番报效祖国的壮志。但是,现在从开封到杭州,又被贬到密州做官。六七年没有见到子由,又关心着朝廷怎么样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仰天问月,自然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怀子由之外,诗人借月亮感叹自己的人生。(叹人生失意矛盾)
齐读上阙。(当然也要读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师:借月亮怀子由,叹人生。让我们的朗读也沉浸在低沉的情绪中,其实苏轼是一个特别旷达的人。他没有让自己把这种情绪一直郁结在心。从哪儿感受到了他的旷达?
生:月亮在苏轼的笔下代表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师:一步踩到了旷达之中,把一切问题都想明白了。不在纠结于自己的进退得失。
齐读,要改变原来的语调。
师: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为什么会后流芳百世的魅力?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宋东坡还有太多的东西,在我们的生命里活着。
师: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课件)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我们看看在这样两句千古名句中,我们读出了什么东西?(课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家都喜欢这两句诗,我们会吟诵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吟诵这两句诗? 学生答。
师:我们人真的能长久吗?什么东西可以长久?我们可以让什么东西长久?(世界就此存在,世界就此永久。)学生答。
师:大家化为自己的东西,是生命里活着东西。让它长久。美好的心灵可以让我们常属于超脱的灵魂。最后让我们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结束这堂课。
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
个真诚的声音,也是我们最美好的一个祝福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师:词可以唱,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水调歌头》,会唱的跟着一起唱,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点击古词新唱网页)
师:刚才我们探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探讨时注意,每小组中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先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句论述。(点开网页,展示选集的咏月诗词)
(分发资料,选发言代表,老师当场查看指导,学生发言)(学生汇报合作探究成果)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故乡。证据是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这些诗句里面可以看出古人喜欢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亲人,这里“亲
人”的含义包括爱人和家人,证据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借月亮表达对舍弟的思念。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朋友。证据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借助月亮抒发了“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的观念不同,我们认为月亮在文人的笔下代表愁绪。证据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些诗词无不通过月亮抒发了惆怅的情感。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物是人非。证据是赵嘏的《江楼感旧》“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还有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有李清照的《偶成》“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这些诗词无不是借助月亮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情感。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着边塞生活。因为以前老师提过唐代的边塞诗歌大多和月亮有关。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王维的《陇头吟》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都是借助月亮来渲染边塞生活。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发现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了思念、愁绪还有边塞生活以及物是人非的情感等等。
在这里大家运用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方法。(点击探究学习介绍网页)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就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然后解决问题。比如刚才我们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月亮代表什么的时候,先提出假设,然后从词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证明。对中国文人笔下的月亮,也是这样,先提出观点,然后找到相应的诗词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水调歌头》作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多角度来探究。比如(点击课外探究网页)1.从苏东坡角度进行探究。
《手足情深:苏轼怀子由诗词探究》(点击苏轼诗词网页)《苏东坡与饮食文化》(点击苏轼饮食网页)2.从本词的主题进行探究。《〈水调歌头〉并非为了怀念苏辙》 3.从本词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究。
《〈水调歌头〉的月意象探究》(点击月•诗词网页)4.从其他相关方面进行探究。
《逆境与成才:文人迁客探究》(点击迁客汇集网页)《中秋节传说探究》(点击月•传说网页)
师:这些是大家课外探究的题目,请大家根据今天学到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可以广泛收集资料,也可以参考我们今天上课的网页,完成后,把作业以帖子的形式上传到网页上(点击我的作业网页),到时我只要打开这个网页就可以看到你们的作业,大家也一样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这节课先上到这里。苏轼生平课件选录: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21岁的苏东坡和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后来苏轼及苏辙便拜欧阳修为师。
【出任凤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
【王安石变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被迫请调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
【乌台诗案】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
“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元佑更化】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称为“元佑更化”。
此阶段,苏轼先后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事、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南行千里】 元佑八年九月,“元佑更化”宣告结束。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新法。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1.养成一种好习惯:永远把《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放在可以随时翻阅的地方。
2.朗读材料应做到正确、清晰、富有情感色彩。
3.读一腹好诗书:多看一些名著,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
4.练一笔好字:文字书写应规范、清晰并力求美观。
5. 写一手好文章。
夯实基础
1、让预习成为课前的必修课。
2、让背诵成为我们每天的例行公事。
自主选择:爱好、兴趣、课程需要
预习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
了解本篇文章学习重点
提前落实基础知识
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习方法:四遍读书法
第一遍默读,划出字词,理解词义。
第二遍朗读,思考文章的内容,主要写了什么?
第三遍读,思考中心,为什么写?
第四遍读,划出好词好句,思考含义,怎样写?
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持之以恒
写作训练学习要领:
①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
②勤练笔,去掉恐惧和厌烦情绪
③重修改,使每次作文都有收获
④学模式,使文章思路有章可循
⑤背警句,使文章语言有闪光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返回目录>>>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二部分
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__”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返回目录>>>
●初中语文怎么学才能提高成绩
1.背语文课文
可能有些初中生觉得这个没什么用,要说背,自己也背了,可是你背的火候兴许不够。背课文要把所有课后标注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以及作者简介全部背下来,并且不能出现错别字,为默写奠定基础。
2.背诵语文常识
初中生除了要求背诵的课文以外,语文还会涉及到很多基础知识要背,这些也都有无条件地背诵下来,不管考试会不会考到,但作为语文常识也需要会。比如成语、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等等。
3.多阅读
初中语文的课内文章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最好都通读一遍,课外卷子和资料短文也尽量多阅读,扩展知识面,增强语感。
4.背作文素材及语段
这也是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方法,作文提分不光靠平时多写,也要多背,背多了变成自己的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5.多做题多总结
初中生做多了语文题目就会发现,很多类型的题目是有规律可言的,这些规律技巧如果直接拿来看可能理解不深刻,自己总结出来运用会更自如,答题的准确率也更高。
6.学会理解
语文虽然需要背诵的比较多,但做题时还是需要理解才能更好地做对题目,阅读找答案需要定位,但进一步确定答案就要分析,这时理解才是最主要的,理解出现偏差,题目就做错了,分数也就没了。
7.感兴趣
如果初中生本身对语文不够感兴趣,把它当做一种任务或者是负担去学,不仅学起来很累,也很难把语文学好。相反,如果很喜欢学语文,会越学越好,成绩也会很高。
8.字迹要工整
因为阅卷老师没心情分辨乱糟糟的字迹,更没时间去里面挑选正确答案,所以初中生有一手漂亮的楷书在考试中很加分。
9.语文提分要分分必争
简单题目争取不再出错,稍难一点的题目尽量学会,因为语文本身并没有难题,你要做的就是用心答好每一个题目,审好题目,写好作文。
10.学会语文不是速成的
但在一次考试中快速提高分数还是有可能的,那就是摸清考试题型,分专题各个击破,根据考纲重点突击,快速提高语文分数。
一是教材编排有“嫌弃”。现在的教材无一例外, 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汉语知识, 但其教学的目标只是落到了课后练习或课本后面的附录中来标示出来, 甚至在现今执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 (试用修订版) 中, 更是把它简单化了, 在课文学习目标中从不作要求, 课后练习也未涉及, 只在各册的附录中列出一个“简表”, 当前虽然在推行新课程改革, 但大多数教师都还是“以本为本”, 课本不作要求, 教师自然不把它作为讲授的内容, 或者不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来讲授, 长此以往, 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受影响呢?
二是考试指挥棒是最魁祸首。近年来, 全国除了山东、河南等几个省份, 在中考中有明确的汉语语法知识的考点外, 其他省份和地区偶有夹杂, 其间也是闪闪烁烁, 诸如关联词语、病句修改和修辞, 大多也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因为规定不考, 或许是母语太魅力无穷, 让出题者有意无意要旁敲侧击, 学生答题效果差才恍然大悟。而老师呢, 肯定是按规矩办, 偶有考及, 当然愤愤不平, 也最终只得顺其自然来安慰自己。可最遭殃的就是学生, 摔笔不得, 以至愤怒, 进而后悔终生!
三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也不容忽视。曾记否, 不少语文老师因为要教语法基础知识, 买资料查资料, 网上学习, 向同行请教, 不断充电, 忙得不亦乐乎。而今他们省却了这些烦恼, 越发自信起来, 只要能耍好一堂课不就优秀了?于是便有了“只要认识字, 就能教语文”的传言了。所以, 他们也不正好顺应了教改的潮流么?
四是学科教学改革不同步。同是教学改革, 英语却是大张旗鼓地教语法学语法, 而且在中考中还有三四十个语法单选题。何况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 如句子成分, 语文课不学, 英语却要学要考, 怪不得很多英语老师埋怨语文老师,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学生更是苦不堪言!
综上所述, 长此以往, 其教改的结果可想而知。还是先拿老师的例子来说说吧。一位语文老师在教《说“屏”》一文时, 无意中被一名好奇的学生问及题目中“屏”字上的引号的作用时, 他便顺水推舟, 让学生先是讨论了一会儿, 之后学生的回答便是五花八门, 但老师最终的“权威”裁决是“特定的称谓”。又如有老师在教《敬业与乐业》一文时, 有学生对句子“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 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 认定一件事去做”中的关联词语“既 (不是) ……”表示质疑, 并认为该复句的前后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而不是并列关系, 可是这位语文老师思索了良久, 才语气委婉地说:“这文章是名家的作品, 该句子是文中的原句, 该关联词语究竟用得对不对, 还需要商榷。”于是便把这位学生表扬了一番, 便将自己的课继续了下去。还有老师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讲到句子“这里除了光彩, 还有淡淡的芳香,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使用的修辞方法时, 用“比喻”一言以蔽之, 还要求学生在“似乎”一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更有甚者, 不少老师在教文言时总是漏洞百出:如讲“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 ”和“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 ”两句中的“而”字用法时, 认为前者是并列关系, 后者是承接关系。诸如老师的上述错误或失误, 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可谓比比皆是, 甚至在不少公开课上也屡屡出现。究其原因, 或许就是老师缺少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研究, 缺少自我充电, 一味按照考试要求去应对, 这样的话, 语文教学仿佛缺失了点什么?回想八九十年代, 不少语文老师不敢教语文, 而今专业素质低和非汉文专业的人教语文, 可以说是大量充斥!谁都可以教语文!于是出现了一些语文老师教幼儿班、小学和初中, 甚至高中, 可谓一路高歌猛进!
老师怎么教, 学生也怎么学。如果老师蜻蜓点水甚至不教, 学生就是想学, 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故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汉语知识的教学现状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不少学生对汉语知识一窍不通, 更谈不上运用。不妨举一则学生的习作来剖析。例文:最美
要问这世间最美的东西是什么?是画?是风景?是花?是相貌?我认为都不是!世间最美的爱……
世间最美的是母爱。母亲不仅辛辛苦苦, 而且十月怀胎, 又伴随剧烈的疼痛而产下我们, 但又不分日日夜夜, 像母鸡照顾小鸡一样地照顾我们。婴儿时, 晚上不睡觉, 还一直哭闹, 母亲会把你抱起来, 左一手右一手左右地摇, 嘴边还一直不停地哼着:“宝宝乖乖, 睡觉觉”……当婴儿时的我们睡着时, 母亲又像放小鸡一样轻轻把我们放下。等到天又亮了, 母亲又要起床干活了。小学时……。初中了……
……
世间最美的是爱!是大爱!是母爱……!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离开了积累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学好语文必须强调“积累学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是对积累学习的强调。笔者认为“识”是积累的重要手段,而且要“不厌”,即对知识的积累不产生满足感,不能停止。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很难有能力的提高。
首先,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诸如字音、字形、成语、标点、名句等内容的积累,这些内容本身更多注重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能力。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写出好作文的“子弹”,有写的想法却没有好词语,这样的文章会很空洞、乏味。要培养学生积累词汇的习惯,可以让学生用每天一句话或把自己最喜欢的词语记下来,看谁记得多,见到好词好句用小卡片记录下来等方法来积累。这样学生先从字到词,再到短句,就打好了写作的基础。
其次,应做好文言文的积累。文言文的积累应课内与课外相接合。课内应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如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的意义用法。另外应重视文本的解读,一般课内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经典性文章,这些文言文最好多背一点,力求理解深一些,感悟古典文学的美。当然课外应多读一些浅易的文言文,如《古文观止》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再次,阅读和写作的积累,这是积累中的重点,更是难点。阅读水平的高低一直以来是制约语文素养提升的难题。阅读应从日常学习抓起,仅靠临时突击难以奏效,平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质量较高、时代感较强、篇幅较短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做好阅读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写自己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勤于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提升自己阅读与写作水平。
那么,语文知识如何积累呢?
一、利用教材积累知识
教材是一个重要的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实施积累应该依纲据本,不能脱离教材。课堂才是我们积累知识的主要阵地,课本则是增加知识积累的重要凭借。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采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课本知识,以此让他们拓展出更多的知识。可以采用汇集法,即学生在学习课本时,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联系、汇集形似字和近义词,建立一定的知识板块;概括归纳:对课文中一些确凿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论据进行归纳整理,为写作文积累素材。例如,学习课文《多一些宽容》时,学生就可以把有关宽容的名言、故事一一整理出来,对以后写作类似的文章会很有帮助;仿写法:主要用于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感悟和理解上,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意境或主旨进行仿写。
二、根据兴趣积累知识
如果“积累”只是读、抄、背,就会索然无味,视为畏途;只有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积累,养成习惯。兴趣是知识积累的“桥”。教学时,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美词佳句的“耳染”。讲析课、作文课、作文指导课尤其要妙语连珠,文采飞扬,使学生徜徉于词汇的花园之中,遨游于妙语的瀚海之上,美不胜收,陶醉不已。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按数字积累法:一马当先 、二三其德、 三顾茅庐、四分五裂、五谷丰登、六神无主、七手八脚、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万火急、百发百中、千方百计、万事如意等;词语的顶针积累法:言为心声、声势浩大、大海捞针、针锋相对、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除恶务尽、尽心尽力、力不从心等等;按十二生肖积累法:鼠目寸光、龙争虎斗、杯弓蛇影、牛刀小试、马到成功、鸡鸣狗盗、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猴年马月等等。这样利用数字、生肖等学生喜欢的词语完成系列知识的积累。
三、根据学习习惯积累知识
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爱读书看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写日记写课外作文的习惯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学生可以根据爱动手的习惯,建立一个积累本,及时进行摘抄积累。有的学生喜欢看报纸,就可以进行读书剪报积累喜欢的知识,在作文中日记中运用好知识,也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有的学生喜欢背诵,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对于熟语和古典诗词的背记,其积累的意义和作用是很显著的。例如,多背些好词、好句、好的语言片段或好的现代文,就能极大地扩大词汇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歇后语背得滚瓜烂熟,就能变为己有,运用时自然能脱口而出。
【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10-07
初中语文知识考点梳理07-07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集10-24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初一内容10-05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短文10-10
初中语文名著知识点七年级下11-04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性答题方法06-26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大全11-03
初中语文高中语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