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工作的挑战范文(精选8篇)
摘要:未来教育对教育的内容、方法产生挑战的同时,必然会对教育的主体——教师产生尖锐的挑战。
未来教育对教育的内容、方法产生挑战的同时,必然会对教育的主体——教师产生尖锐的挑战。
首先是对教师使命的挑战。千百年来,“传道、授业、解惑”被作为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任务,但在教育内容多元化、综合化、能力导向和教育方法手段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反映现代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未来教育师生之间单向传授的关系变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面对网络化社群交往的普遍化,教师的单向传授无疑将被师生的双向交流、多向交流所替代。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人人是信息发出者,人人是交流主体,一人讲授、众人倾听的空间将越来越窄;未来教育教授传授单一结论的特性变了,信息渠道的无限广阔,信息内容的无限丰富和信息传播的无限快速,用一种观点、一种声音、一个结论统帅教育过程将无法继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一个问题多种答案将成为常态;未来教育内容的单一信息来源更是变了,教师、教材、教参作为教育内容唯一的信息来源将被丰富多样、多途广泛的信息来源所取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整合与辨析,信息的选择判断和利用能力成为比信息本身更重要的能力。
其次是对教师教育功能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性质和作用认识的加深、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关于教育、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教育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培养已成为广泛共识,并被写入国家教育文件,出现在教师培训活动中。但是,由于教育传统和考试选拔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知识性传授、模仿性训练、重复性练习仍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将被丰富生动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所替代;机械练习、作业批改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据估计,现在教师工作内容的70%将由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来完成,于是有人惊呼:教师将严重失业。对此,我们既要有所准备又不必太悲观,恰恰相反,简单重复的劳动被技术取代之后,教师的工作内容将聚焦于更复杂、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具互动性的“人”的教育活动。
更复杂的教学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以解决复杂问题。学科分化、分科教学仍然是现在主要教育形式,随着单一学科知识、简单问题解决逐渐为信息手段所取代,复杂性教学将更依赖于人的教学;更富于情感性的教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机器教学的短板。
高情感需求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情感交流和情感成长比知识获得更重要。传统教育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及应试压力,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学生情感世界的苍白是普遍性缺失。而教师的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被信息技术替代以后,才更有可能从事一个大写的“人”的教育工作;更指向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想象力培养的教育,这些,既是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明显不足,当机械的、简单的、标准答案的教育更多由技术手段完成之后,教师才有可能更多地从事创造性、艺术想象性的教育。
更具互动性的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教育中构建新的世界。知识是现成的、由他人创造的,学生只是知识“容器”的观念在未来教育中将被彻底改变。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师生教学活动既是既有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互动产生知识,互动创造人生。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 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针对一个实际问题来学习并协作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然后分头查找资料获取广泛的知识, 再通过相互交流, 一起讨论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反复循环地产生学习议题、不断查找资料, 小组交流并详细讨论和阐述问题,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本文将从有效学习的四个法则来讨论基于问题学习的重要性。现代学习理念认为学习应该是建设性的, 自我导向的, 协作的, 并且是承上启下的过程。
1. 学习是知识构建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积极建立或重建他们的知识网络;学习又是一个创造内涵、建立个人对问题见解的过程, 学生建构知识是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 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产生学习议题后而学习的, 如此, 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挂起钩来。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是通过刺激特殊的认知行为形成的。对一个问题的详尽阐述就是刺激这种认知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 详尽阐述有多种形式, 如讨论, 做笔记或者是回答问题, 详尽阐述在活跃现有的或已有的知识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 它能够帮助初学者把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丰富知识结构, 因为它增加了概念之间的联系, 并且推动了知识的激活。当学生完成学习议题后, 他们最终要用从学习议题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意味着, 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查找和思维等过程获得了知识的内容, 而且还亲自经历了知识是如何被使用的。初学者应该积极参与, 并且刺激已有知识的活化, 从而使其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更好的运用这些知识。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是最好的知识构建过程。
2. 学习是自我导向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自我导向过程, 即学习者在计划、监测和评价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计划, 意味着学习者应考虑用许多方法处理事务, 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选好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并且要评估潜在的障碍, 以便成功达到目标。监测, 意味着学习者通过回顾与展望, 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并考虑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然后,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因为评估和反省在学习的自我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个具有自我导向能力的学习者, 会始终计划、监测、评价他们自身的学习, 而且控制或调节其学习过程。自我调节不仅包括认知的自我调节, 而且还包括有目的性的自我调节。目的性在提高和维持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也同样起重要作用。另外, 已有的知识是自我调节过程必备的先决条件, 因为它需要计划学习目标, 并且监测学习过程。换句话说, 应该鼓励学习者重视他们已有的知识, 并且积极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调节或控制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者也应做好持续学习的准备, 这种终生的学习者能快速的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总之, 学生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 可以自我激励、自我设置学习目标、并做独立的研究和自我引导的学习, 将新构建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 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他们完成问题解决之后, 他们学会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3. 学习是协作的过程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学生为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而学习。协作则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工作, 学生共享专业知识, 共同处理学习议题的复杂性。在小组中, 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依赖、共同承担责任, 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 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通过基于问题学习, 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协作是一种社会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 两个或更多的人彼此互相影响。在某些环境下, 这种协作会发生一些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具有积极的效果。协作并不是单方面的任务分工, 而是学习者相互交流, 共同学习。当学习者有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并互相依赖的前提下, 他们会通过公开的相互影响进而达成共识从而协作学习。要取得良好的协作学习效果应具备如下因素:沟通要详细;要进行口头交流;要共同构建谐调的协作学习环境并相互支持。换句话说, 应该鼓励学生彼此相互影响, 因为这些积极的相互作用能极大地推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将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协作环境。
4. 学习是承上启下的过程
学习通常发生在某些背景下, 换言之, 所有的学习都处于某种境遇, 在某种境遇中, 知识是可获得的。但在另一种境遇中知识则不易传输。但是, 把知识放在有意义的背景下, 传输就变得容易起来, 再在不同的时间对内容进行重排, 就有不同的用意和不同的看法。从多种角度观察问题所处的环境, 增强知识的转移或者灵活性, 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处理新事物的能力, 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能帮助学习者鉴别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务特点, 有助于他们放弃先前的主观假设。总之, 学习者要适宜在特定背景下处理问题, 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因为这能刺激知识的转移。
总之, 基于问题学习的主线活动是解决问题, 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如设定问题、搜集资料, 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等。由于问题是开放式的, 没有现成的答案, 这就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 基于问题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来发展, 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升华. 论PBL 医学教育模式. 医学与哲学.2000, 21 (2) :48~49
[2] 杨耀防. 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过程剖析.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4 , 15 (4) :150~152
[3] 李晓丹, 张少林. 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 6 (1) :88-90
首先,我们去了一所高中,他们针对16~18岁的学生进行教育。我们与校长、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进行了谈话和采访,我告诉他们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项目,他们表示出喜悦,并以开放的态度与我们交谈。
在我们的研究中,既有社会科学项目,也有国家科学项目,这些都是这个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在18个项目中,有6个针对高等教育,另外12个针对职业培训。
其中,有2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融入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如果到这些学校,你可以切身体会到,2所学校专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都制定了非常棒的工作计划。他们开展工作的时间长短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教师和校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确实取得了巨大进展,并且把可持续发展教育视为一个持续性的教学过程,可以改善教学的每个环节。这些例子非常有意思。
其实,我选取的学校并不属于典型性学校,而是一般性的样本。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每所学校必须处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对于他们如何展开工作和展开的程度,我们不太了解。整个国家范围的评估工作已经展开,但是这样一个评估工作的结果并不可得。在现有的体系中,我们的教学工作者正在尝试把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而并非只是附加内容。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全局思考方式,来处理各种学习问题。有一些参与度非常高的学生热衷于体验学校的各种学习过程,并且非常享受,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培养这些学生。对此,我们急需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的机构是否能够迎接未来挑战,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些学校的经验告诉我们,以他们当前的能力没有办法应对未来的挑战,强调可持续性问题应该采取跨学科的方式,使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因此,这些学校尝试着延展学习内容,从学科的小框子里跳出来,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教授,进行横向交流。可以说,我们发现了新的知识领域,同时各学科本身也很重要,两者是有交集的。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要摆脱或者排除所有学科,这些学科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正如许多学生的团队合作一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法的问题,你可以在其中学到新的内容,这种学习工作组有很好的结构组织和清楚的目标,每一名学生在小组中都有明确分工。这种合作式的讨论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多内容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会发挥很多积极作用。
我们开展了许多研究。例如,学生入学时的能力、知识都与知识学习、自信心,以及整体的能力息息相关,这是在整个知识构建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大家都提到关于教材的一些问题,如是否能够构建成一个纵观全局的教材体系。现在,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可以在线上获取很多信息作为学习材料。因此,教材需要时时更新、审核和实验,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另外,考核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组织各种研讨会,也可以从外部邀请一些客座演讲嘉宾来分享经验。很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应该考虑事实、理解、技能、态度四个关键性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解决可持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法,是我们获取更多知识的选择性方案,能够丰富我们工作的内涵。与跨学科教学法构建不同教学主题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工作的目标是融入不同学科的因素,形成一个新的整合体。另外,跨学科教学法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是能够融入或包含来自外部的合作。当学生和教师开始规划一个项目时,根据项目需求,他们会和一些来自大学或者政府的人员合作。这些人员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其得到很多有益的方法。合作性学习如能经过良好规划,就可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得到良好的结果。研究发现,学生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新颖的想法,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那些真正运用合作性学习方法的小组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们关注解决方案,当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内容,其中一个就是学生对于当前世界有关问题的回应是怎样的。学生会说,“我今天过得不太好,我并不是每天都很开心”“我看到有太多的坏人”,大多数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我和学校校长或者教师交流时,他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他们尝试把问题提出来,更多的是直接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我们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包括在全球层面、地方层面的合作伙伴,应该是相互交流、互惠互利的。例如,几年前有一所学校的学生通过网络即时语音沟通工具skype与2009年著名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类似这种活动并不能通过评估完全准确地说明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确实可以使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生改善成绩。我也深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关键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也许这些学生成绩本来就很好,而且受到很多激励。但是,像校长、学生、教师和一些外部的参与者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种跨学科、灵活度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成绩,以更好地做好在高校学习的准备,也可以使其很多重要的技能得到改善,如妥协、领导力、倾听他人的意见、利用他人技能的能力等,这些在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我是一个学生,如果我的目标是为了使他人更好地生活,我可以这样去做。他们给了我钥匙、信心,我想如果这所学校可以让我努力成为能够帮助他人的人,我可以做得很好,我可以为这个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学生的评论。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文档领域中,并以强劲的势头冲击着传统的档案工作,给档案的保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如何做好信息时代档案的保密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档案界和档案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文件对档案保密工作提出的挑战
1、保密领域拓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科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经济、科技领域的保密问题越来越突出,档案的保密领域由过去的保守政治、军事秘密向经济、文化、科技等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
2、保密工作的内容拓展。随着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出现,信息的记录载体和传输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档案保密工作除了要继续保证纸质档案的安全外,还要保证无形的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既要重视秘密的静态管理,又要重视秘密的动态管理,要贯穿于电子档案信息存储、处理、传递的全过程;既要做好本单位的保密工作,又要保证所处网络中每个终端都做到不泄密。否则,任何一个终端泄密,整个网络都将无密可保。
3、保密工作难度加大。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泄密渠道不断增加,窃密者的窃密手段更加高明、途径更多、速度更快、距离更远不易被发现和难于检查。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这种隐性泄密,加大了档案保密工作的难度。
4、保密技术要求提高。现代通信设备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保密防范和窃密活动中高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国际社会保密与窃密的斗争越来越带有高科技抗衡的特点,仅靠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已不能满足保密工作的需要。传统的纸质等档案,只要把档案锁好,不丢失,不让无关的人接触,就可保证秘密不泄密;而使用了计算机之后,就要防止电磁辐射,防止磁盘剩磁泄密;上了互联网,除了要 防止各种病毒外,更要预防各种非法访问。
5、泄密事件发生后,影响面更大,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档案信息上网后,由于信息的共享性、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使得秘密一旦泄露,则可通过网络迅速传输到任何网址,无限扩散,其影响面之大,产生后果之严重,令人无法想象。
6、对档案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在“电子和其他现行文件委员会年会”与“国际档案保护技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讲道:“电子文件的产生,改变了传统观念中对档案的理解,也改变了对档案存在形式、特征、特性、意义上的认识。电子文件的产生、形成、归档及其传送、存贮、保存等管理均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所用的技术、方法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以适应这一文件管理上的革命。
二、加强对电子文件保密的对策
由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具有纸质档案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档案信息电子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大力发展电子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综合性的防御体系。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对电子文件的保密观念。信息革命风起云涌,解决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问题迫在眉睫。然而,很多人对纸质档案等载体的安全保密上,对电子档案信息的保密问题上认识不足,以为只要把电脑管好了,没有人动过,上面的信息没有丢,就是做好保密工作了。因此,要提高思想认识,改变旧有的思想,使工作人员更好地树立新形式下保密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2、提高技术,研制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加密技术。当今世上,还没有一种真正安全的计算机技术,现有的网络加密和“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高手已是防不胜防。在计算机保护技术最先进的美国,其国防部的电脑系统也曾被各地的“黑客”多次“拜访”。我国的保密技术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总的说来还相对滞后,技术防范能力不强,不少方面至今仍处于不设防的状态。目前各种计算机域网以及个人计算机普遍 采用的都是一些美国公司现成的操作系统,存在着极大的泄密隐患,而且,我国尚未研制出自己的标准统一的网络和数据库以及个人电脑的加密技术,从大型的网络到PC机,普遍采用的加密软件大多是国外现成的软件,这也是一个严重的泄密隐患。
3、依法管理,建立和完善档案工作的法规体系,使档案保密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安全部门严令规定,保密部门的计算机不准上国际互联网,然而,我军某军区档案馆的档案,竟在国际互联网上被发现。虽然从中央到各部委,对保密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具体到一些档案部门,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加上有的人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里,因此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有打折扣、流于形式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单位没有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档案工作的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拿到这本书时,我先看了看封面,书上大标题写着《教师的挑战》,挑战?挑战什么呢?怎么挑战呢?这引起了我极大地好奇,于是我就借了这本书来阅读。《教师的挑战》一书主要报告了佐藤学先生所观察、记录的教师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挑战,重点提示了创造“学习共同体”教学的要点。
本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这种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在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为了实现“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同,课堂上无论提出的意见多么活跃,如果不以倾听为中心,就不可能改变每个人的认识,就不能让交流更加丰富。学生间的交流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
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的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师自身要以倾听者的身份立于讲坛。这让我想到自己上课时,往往是站在讲台上,大概给以学生的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吧,有时虽然离开了讲台,但是碍于课件播放又是回到了讲台边缘。关于这一点,书中提到的胜沼老师就让自己的这一行为做得很和谐,他与每一个发言的孩子的距离并不相同。对需要帮助的儿童,他就站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而和那些已经习惯发言的儿童则会稍微拉开一点距离,而且胜沼老师站的位置也不是发言孩子的正对面,而是斜侧面,这样不仅能够听清孩子所说的话,同时也能够和发言孩子站在同一个视角去看整个班级。从中,我觉得这样做还不会给发言的孩子增加负担,尤其是对需要帮助的儿童,有时候直视会让孩子在回答错误答案时产生退缩,这样就不利于他们的下次发言了。走进每个孩子身边,站在他的身旁,弯下腰去倾听,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去学习。
通常,教师是把儿童‘好的发言’串联起组织教学。”谁说不是呢?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中,尤其在公开课中,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大多数教师希望课堂是“顺顺利利的”,不太敢放得很开,生怕自己不能控制。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其实,放开并不等于真正的放手。就像手里握沙子一样,捧沙子的时候往往比捏着要多。佐藤学教授也有说道:“任何儿童的思考与挫折都应当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困惑与沉默,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啊,地势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木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能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任何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不要让学习只发生在少数学生那里,而忽略了边缘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意味着教师要创设人人参与的课堂情境,倾听每一位儿童的见解,高质量地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儿童的提问、深思、想象、创造。佐藤学教授指出,要营造这样的课堂,合作学习就是必须的。因为在当前的班级规模状况下,不组织合作学习,就不能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在科学课上,最多的也是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有时我在想,我真的做到了让学生学会去合作了吗?让他们转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会”变“会学”了吗?动手实验的,几乎都是每个小组的优等生在操作,边缘生常常只能在一边看着居多。名副其实的存在于“边缘”。这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是我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往往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诸如那些在学科学习中有困难的儿童、不能融入课堂教学的儿童、难以参与课堂学习的儿童,无论哪个课堂都不乏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从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但“不懂”的时候能够直言不讳的课堂并不多见。如同书中介绍的小林老师的课,在大家能够接受前一个问题正准备继续推进时,能够直言“我完全不懂”的健治是好样的,那些能够接纳健治的学生们是好样的,再有,听了健治的话,决定以健治的疑问为中心展开教学的小林老师也是好样的。回头看我们的课堂,有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懂吗?我们只是一味的认为一堂课有部分学生不懂是很正常的事,没必要在课堂上为这么几个人耽误时间。我们现在的教改是朝着让学生快乐学习为目标的,如果学生在课堂的不懂不敢于说,教师不闻不问,对学生来说是“不懂”的累计,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出现厌学的情绪。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既能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又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切实尊重课堂里每个学生成为变革课堂的真正起点。学生有一点不懂敢于大声提出来,应当成为课堂最美丽的风景。评价课堂的好坏应基于此。教师应当努力营造有利于每个学生大声说出不懂的课堂文化。
(一)massive 大规模
是指学习人数的大规模;从理论上说,慕课的课程参与者可以是无限的,这主要得益于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益进步的信息技术为大规模的人群参与互联网学习奠定了基础。杜克大学开设的第一门慕课课程注册学生总数超过 1.2 万,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慕课课程注册学生更是达到了 15 万人。慕课改变了传统的基于课堂的学习方式,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这也是诸多慕课提供平台的宗旨。Coursera的愿景是“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世界级的教育”;edX 则以“集合来自顶尖大学的顶尖课程”作为组织的宗旨。
Open 开放
慕课的开放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开放课程、开放学习、开放评估、开放平台。开放课程意味着学习者可以将不同的教育资源、活动或学科知识进行组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决定学习进度,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开放学习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共同参与学习与活动,促进新观点和新认识的产生;在开放评估中,学习过程中的同伴评估、集体评估等方式提高了评估的合理性;开放平台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动态的、交互的开放性教育社区,信息和数据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之间共享。慕课带来的资源的开放以及信息的易获取性被新媒体联盟认为是未来五年内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第一大重要趋势。
Online 在线
在线指的是通过网络或者使用网络的意思。这意味着mooc的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Mooc在线这个特点其实也是massive和open这两个特点的基础。多亏了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在线教学成为可能,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注册提供慕课的平台,免费地学习大量的来自全世界顶尖学府的优质课程。
(二)慕课课程是一种拓展性的、多元化的内容集合。2008 年,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最初将慕课设想为“连通主义”的生态系统。根据连通主义理论,知识不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持续不断的活动。学习者通过慕课建立相互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产生新观念。这种模式强调知识的生成比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由此所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支撑和发展慕课的生态环境。此外,慕课发挥了一种资源“中心”的效应。原本分散在网络中的学习材料通过慕课进行重组,不同的主题也可整合到课程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呈现课程视频外,还会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诸多链接作为视频的补充内容。
(三)慕课运用了大量新兴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通常呈现为较短时间(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视频,并以知识点的分布为依据分割视频。同时,每门课程都有相关的练习和结课考试,并通过自动评分、同伴评价等方式,对练习和考试进行评分。而且,课程的更新一般与学校以星期为上课周期的时间安排一致,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通过在线课程论坛实现。因而,慕课的建设和传递过程需要大量科学技术的支持,如录制高质量的视频、采集并分析数据、建立具有社交网络功能的平台、进行自动评分等。
二、Mooc发展的动力:
2008年9月,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开设了第一门慕课课程,吸引了2300余人参与。此后,各大平台相继推出慕课课程,注册人数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并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慕课显现出了惊人的魅力,吸引了高校、企业、风投资金、基金会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
1、教学模式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慕课在实施中所运用的大量的新兴教学法,更是激发了人们对转变高等教育模式的关注。2013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提出了六种在未来五年内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趋势。在这六种趋势中,有三种都能在慕课中得到很好体现。第一,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收集并分析学习过程的相关信息,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满足学习者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二,由于学习者越来越多地通过因特网获得海量资源,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育者有必要履行内容引导者的职责,为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资源来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将面对面和网络学习混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资源与校园活动二者的优势。慕课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新尝试,同样也是研究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试验平台。慕课平台将大量参与者的学习数据(如学习时间、偏好)记录下来,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得丰富的数据信息。通过这种方式,高校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为研究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基于学习者的数据,分析了学习环境、课程参与度、学习动机等因素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提出了教学改进的相关意见。此外,慕课对于探索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形式等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声誉与国际化的需要
通过慕课平台,高校得以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风采,从而提升了其国际声誉。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慕课满足了高校在全球进行品牌拓展的需求。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对学习者来源多样性的统计分析,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参与慕课课程。虽然这一统计的样本有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慕课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课程的传播范围。对于精英高校来说,参与慕课还被看作是引领教育潮流和促进创新的行为。2012 年,杜克大学在 Coursera 上推出了第一门慕课课程,并提出学校在线项目的三大目标。其中,第二大目标明确指出,参与慕课是为了支持全球拓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国际化水平;第三大目标提出,要提升杜克大学的声誉,向潜在的学习者、教师和捐赠者展现杜克大学的全新面貌[14]。这一点也体现在多伦多大学开放慕课项目的目标中,即希望通过慕课展现多伦多大学作为教育、学习与研究的引领机构的能力。
(二)学习者
世界各地的很多学习者都对慕课有着高度的热情,这一点从各平台的注册人数上可以明显看到。学习者是慕课的参与主体,了解他们的参与动机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的费用不断增长,而毕业生的负债率和学位获得率却让人感到担忧。2013 年,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发布的一则新闻称,美国公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费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 250%以上,此外,平均每个贷款的毕业生都承担了超过两万美元的债务。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与高额的大学费用相比,他们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收益十分有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免费目前仍然是慕课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除了慕课的低成本,学习者的兴趣、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等同样是影响学习者参与的因素。对于学习者参与慕课的动机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由提供慕课的各所大学基于学习者参与课程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研究。杜克大学通过课程开始前与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将参与者的动机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学习者为了终身学习或是为了了解课程中的某一主题,这一类参与者对课程的完成度和成绩几乎没有要求;二是学习者将参与慕课视为一种娱乐活动希望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三是学习者看中慕课的便利性,这类学习者通常因种种原因而无法接受传统大学教育;四是学习者为了获得在线教育的体验[18]。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对学习者的调查发现,55.41%的学习者参与慕课是为了通过课程获得知识与技能,25.58%是为了挑战自我,8.72%则是为了就业或者获得晋升机会。
尽管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争议,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学习者普遍希望通过慕 2
课获得有趣的学习或社会体验,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业或职业的发展。同样地,学习者动机的多样性也正是慕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体现。
(三)企业
当前几大主要的慕课平台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风险投资公司、基金会等机构的大量投资。例如,Coursera 与 Udacity 就分别获得了风投公司的 2200 万美元和 2110 万美元的投资,MITx得到了盖茨基金会的 100 万美元的资助,Udemy则获得了来自风投资金的 1600 万美元的资助。企业对慕课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表明,更多的市场主体正在通过慕课参与到高等教育市场中。
一方面,风投公司和企业希望通过投资慕课获得收益。尽管慕课的提供平台目前尚未形成盈利模式,但有趋势表明慕课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形成多种收益渠道。平台所掌握的关于学习者的大量数据,对于潜在的雇主而言是极佳的了解学习者需求和信息的来源。而且,尽管平台所提供的课程可以永久免费(有些平台已经对课程实行收费),但是附加性服务如作业评分、参与社区网络和讨论等可能将逐渐收费。同时,平台向企业提供定制的课程作为其内部使用资料,而且平台的高访问量对于广告商而言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随着慕课的发展,这些盈利模式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增值空间。
另一方面,慕课为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了进驻高等教育市场的渠道。慕课使得高等教育市场更具开放性,使得许多新兴企业和机构得以进入,并为他们带来了创造利润的空间。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新兴公司通过运用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性的技术与商业模式,针对区别于当前的目标群体或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较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有学者认为,慕课含有破坏性创新的典型特征,应当引起新兴公司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企业的表现将不断提升,并向高端市场进军,最终达到与现有市场引领者相抗衡的水平。企业希望通过投资慕课以占据这一高等教育市场的新领域,并在未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最终达到与传统高等教育提供者相互竞争的目的。
三、mooc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一)完成率与质量
慕课自产生以来就因极高的注册人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它也因课程完成率低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
《大西洋月刊》(The Arlantic)副编辑迈耶(Robinson Meyer)在他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提供的慕课的辍学率达到了 80%~95%。此外,研究人员对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门慕课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虽然注册人数高达 15 万之多,但最终只有4.62%的学习者完成了全部课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不足是导致慕课低完成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慕课注册程序的简化使得任何人只要进行简单操作,就能够参与到任何一门课程中。在杜克大学课程实施前对参与者的调查中,就有30%的人表示对在线课程形式的好奇是他们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24]。而且,慕课的免费性质使得人们的参与或退出都不需要任何成本。杜克大学每周上传两个课程视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第一个视频相比,第二个视频的点击量下降了约 4000次,而第四个视频的点击量则又减少了2000次。也就是说,在前两周内,课程视频的访问量就下降了75%。此外,数据还表明,在第一周测试中,有25%的至少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习者最后完成了课程,远远高于总体2.62%的完成率[25]。学习者在前两周内的访问量的快速下降,表明大部分学习者的参与只是出于好奇或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这部分人很快便退出了课程;而参与测试练习的学习者相对而言有着更明确的完成课程的目标。
学习者自身的知识背景与能力也会对其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课程产生影响。由于课程注册 3
没有门槛限制,不同教育背景的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其中。一些学习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一些课程的基本概念接受以及知识运用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数学、设计等要求有一定理科基础知识的课程。此外,尽管课程视频时间较短,但练习与测试通常比较耗时。同时,在规定的课程视频之外,教师通常还会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资料链接,学习者需要从中选择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补充学习,这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网络搜索技能,否则很难在大量的资料中搜寻到所需信息。
慕课的课程质量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斯隆联盟 2003-2011年的调查数据,高校在线学习效果的认可度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最高达到了67.6%。该联盟由此认为美国高校对本国的在线高等教育质量持乐观态度。然而,作为新型在线学习形式的慕课,其课程与教学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慕课改变了以往课程开发与审批的流程和主体[28]。虽然目前很多慕课都由知名大学教授提供,但是越来越多的非学术界人士已加入到慕课提供者的行列。Udacity 的创始人史蒂文斯(DavidStavens)认为,未来即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授课。是否需要对授课教师的能力和资质制定相关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学校与教师
慕课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形式,因而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的呈现方式、作业设置、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 Maryland)教授卢卡斯(Lucas)提到,自己在每门慕课的准备上都需要花费超过100个小时,同时需要两个同事协助自己备课及应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杜克大学在介绍本校课程的准备过程时也指出,尽管任课教师有着20年的授课经验,但8周课程所花费的准备时间仍然超过了620小时。教师不仅需要提供课程内容,还需要承担营造教学环境、主持论坛讨论的责任。教师需要选择讨论主题、准备讨论问题,通过这种非正式的介入,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参与热情并培养学习者相关技能。因而,教师需要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想法和需要,具备与学习者交流沟通的能力。
慕课中大量新兴技术的使用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联盟在报告中指出,数字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未来各学科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但同时很多研究者还没有接受过以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因而,学校应当向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教师更好地掌握慕课的授课方式,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慕课使得大学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它在给大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传统大学在对现有的创新做出反应时,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慕课的风险与不确定的收益率,教师和管理者的思维定式,维持自身品牌的需要,以及在校园基础设施中投资的沉没成本等,都阻碍了高等教育做出及时的改变。但与此同时,慕课的出现对大学而言是实现内在突破的机遇。在讨论慕课的影响时,应当站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更高的角度,看到新兴科技的未来发展与突破的潜能。
(三)高校与社会的认可
尽管慕课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向学习者颁发高校或社会认可的证书仍然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一个瓶颈。从杜克大学对学习者动机的调查数据来看,有 30%的人希望能通过参与慕课获得证书,并且获得对完成课程的正式认可,这是促使学习者完成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慕课提供者需要提高证书获得标准,确保证书的含金量。通过技术途径,保证学习者独立完成作业,如远程监督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等。此外,通过在线模式进行授课的同时,要求学习者到实体的考试中心参加考试。同时,希望获得证书的学习者需要完成额外的作业,学习者参与论坛讨论以及和教师的互动等都应当成为评分的依据。在慕课的学习过 4
程中,形成性评价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慕课还被作为面对面授课的补充,以混合课堂的形式呈现。也有教师提出,学习者应可以选择自己学校推出的慕课课程,所获得的成绩作为其学位课程考评的一部分。
1 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1.1 多元化网络信息弱化了德育的一元指导地位。
网络信息良莠并存, 一方面是知识信息的宝库, 另一方面又是人们生活、娱乐的垃圾堆。而大学生又正处于自我道德观念塑造形成的重要阶段, 网络上的多元化信息、千奇百怪的娱乐游戏正好迎合大学生猎奇、趣味、刺激的心态在逐渐挤占传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高校沿袭多年的自上而下、封闭式、灌输式、被动式德育格局将面临严重挑战。
基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自主、平等和不局限于时空、地域、环境的特点, 网络环境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亲切感、自由感和吸引力, 增加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1.2 网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当多的大学生将大量的宝贵时间耗费在网络世界, 容易造成学生意志品质的消沉与堕落;黄色、暴力、恐怖交织, 虚假、诱惑、误导信息并存, 腐朽文化、反动思潮、精神垃圾聚集, 势必对免疫力不强的大学生思想意识及道德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
大学生长期沉迷于虚拟空间, 戴着“假面具”、以不真实自我为匿名与虚拟的网友闲聊、游戏将会使大学生处于人格与网络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氛围环境之中, 由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 这与传统的直接交往相比, 无意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情感的疏远, 封闭真实的自我, 脱离现实生活, 势必会形成学生性格上的孤僻与缺陷;也会造成家庭亲人间、同学间、朋友间情感的淡薄, 导致大学生情商降低, 交往技能缺乏, 沟通渠道逐渐狭窄等不良后果。
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展示自我、毫无顾忌地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 在追求感官与心灵刺激的同时也容易产生精神上的空虚、道德观念的偏差和理想信念的缺乏, 从而不思进取并且会散失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道德原则、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
过度的、不理智的网络行为不但会使学生陷入非理性的状态, 也会给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和网络游戏出现逃学、厌学的现象, 作业“网上下载”、“毕业论文”网上剽窃, 养成迷恋网络、依赖网络、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不独立思考、不亲历而为等懒散堕落的习性。这些问题将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 网络为高校德育提供全新的舞台
网络凭借快捷、便利、面广、高效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民, 致使高校的“网民、网虫”与日俱增, 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使高校德育既面临种种冲击和困难, 也为德育工作提供难得的机遇。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在认识到网络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能造成的弊端和危害的同时, 更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 借助网络媒体这个全新舞台, 因势利导, 为学生网民正确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指明方向。
2.1 网络为德育提供了全新的载体。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悦耳动听的视听效果, 将德育的内涵巧妙包装到网络的情趣之中, 使学生寓教于乐。
2.2 网络充实了德育的资源。
网络信息的快速、覆盖面大为高校德育提供及时、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高校应在校园网上建立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 大力传播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内容的网络资源, 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用时代的精神鼓舞人。
2.3 网络扩大了德育的空间。
网络因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广阔的互动平台, 德育老师可以一改课堂教学的端庄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随意交流, 不但解决了师生近距离难以启齿的个人隐秘、情感问题, 也及时疏导和排解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忧虑、郁闷与烦恼。
3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德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网络时代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德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丰富的德育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德育的现代化方法和手段, 将德育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 主动“走出课堂”进入网络世界, 打破“信息疆域”的局限, 拓展“德育”的全新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源优势, 以不拘一格、适时生动、针对性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
3.2 建立德育工作的网络体系。
加强校园德育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网络的吸引效应, 创建符合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并赋有感召力的网络平台。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求知欲望, 通过网络媒体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丰富学生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情感得到升华、身心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互动平台的作用,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如何有效地面对挫折和挑战, 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 如何面对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树立自信等等问题, 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与心理健康亲近辅导相结合, 及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指导,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树立信心、健康向上。
3.3 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网络监督管理体制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重要环节;优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则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平台;用健全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和人生理念。
综上所述, 网络文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我们务必与时俱进, 扬长避短, 探索符合时代要求、行之有效且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德育教育体系, 不断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江泽民.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0 (6) .
[2]张革.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当代大学生, 2008 (7) .
近日,在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与北京新六感出版创意与国民阅读促进中心共同举办的书业观察论坛上,龙泽武、大冢信一、加藤敬事三位日本出版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出版家,对话中国出版界,共同探讨人文出版;论坛还特别邀请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曾先后担任香港三联书店和北京三联书店的总经理、总编辑董秀玉任主评。本文特选取论坛精彩片断,以飨读者。
“人文”是审思人生,也是对心灵和生活的关怀。不论出版业如何发展,多数出版人视人文出版为最高使命、最高尊严。邻国日本也是如此。岩波书店、平凡社、MISUZU书房等出版社都建立了历史悠久、广为人知的人文出版品牌,对奠定日本社会、历史、哲学等现代理论基础、翻译介绍东西方思想潮流等起了巨大的作用。
龙泽武(Ryusawa Takeshi)历任“平凡选书”总编辑,“辞典书籍”董事部长,董事编辑局长、日立数字平凡社董事;大冢信一(Otsuka Nobukazu)历任岩波书店董事、编辑主管、专务董事(代社长)、社长等职;加藤敬事(Kato Keiji)历任 “MISUZU书房”董事总编辑、董事社长。退休后,三位出版家为促进日、中、韩之间的出版、特别是人文出版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在2005年发起了“东亚出版人会议”,凝聚东亚地区出版人的力量,共同面对困境,探索人文出版的未来。
龙泽武:
坦言人文学本身丧失了其健全性
龙泽武先生首先从日本出版的现状谈起。他分析说,出版社拥有作者群,零售店的背后则是读者群。虽然出版社号称4000家,零售书店17000家,但其中能够持续维持一定出版规模的出版社恐怕只占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无论是大出版社还是小出版公司,日本出版界的特征呈十分坚固的马蹄形结构,读者和作者对此结构并不完全了解。
在谈到新书出版数量的增大与带动码洋的增加之间的复杂关系,龙泽先生分析说,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图书出版进入了恐怖的怪圈,新版书种类无论如何增加,码洋都在减少,总发行册书减少,只好再不断的出版新书,最后陷入恶性循环。他认为现在图书更短命了,图书的影响力也更短命了。从人文书的角度看,本应持续产生精神影响力的人文学本身丧失了它的健全性。
大冢信一:
日本出版改革需制度为先
大冢信一先生把龙泽先生提出的日本出版业马蹄形结构问题引向到了制度层面。他还就大学的大众化和阅读人口萎缩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解决方向--就是从大学之前着手,做中小学生阅读的推广和普及。
大冢先生认为,日本出版业马蹄形结构本身是有严重问题的,他从出版社和书店、出书和销售的书店能不能够直接联手进行联营进行了预测,同时就运用新技术,按需印刷,怎么突破等一些技术的可能性进行了阐释,希望日本出版业可以在制度上进行有益的改革。
加藤敬事:
分析人文书不振与修养倒退之间的关系
加藤敬事先生评价龙泽武先生报告时说,报告中很值得关注的就是修养的倒退,它背后其实就是阅读能力下降问题。实际上到80年代,阅读能力的倒退已经有了征兆。
加藤先生以MISUZU书房出版的一本杂志从1965年每年都做的读者问卷调查为例,说明到了80年代以后,问卷的回答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这实际上和MISUZU有关的作者、译者、读者都有关系,他们已经不能够写出有意义的读书经历了,这一点从调查问卷中反映得非常明显。加藤先生表示能够持续去做这项调查,使调查具备其他意义,从而分析人文书的不振和修养倒退背后的真正原因。
加藤先生提到了一些积极举措,比如与日本第一大书店——纪伊国屋书店进行合作,在网上开展收费的公开阅览等。
董秀玉:
人文精神决定了一切
董秀玉对日本老一代出版人执着的人文追求表示感动。她认为,单就品种和销售来讲,中国出版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品种增加了15.6倍,销售只增加了1.9倍。她认为,今天来谈人文书的重要性十分重要。出版社失去个性,没有风格,跟风出版,导致出版社的品牌、个性、影响力都在减弱。我们现在也同样陷入了越出越多,越销越少的恶性循环当中。
为重振人文出版,董秀玉提出了几点看法:第一,做人文书一定要有人文关怀,一定要有出版的理想和热情;第二,出版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第三,要有一点经营智慧;第四,要有一些坚守的精神,不要受市场的诱惑;第五,做人文书还需要用人文精神去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
【对未来工作的挑战范文】推荐阅读:
未来职场精英挑战赛策划书06-18
对未来的职业规划09-07
对未来的学校的畅想作文09-20
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期望的调查05-23
未来5年对人生规划09-18
未来工作展望06-06
社区工作未来展望09-23
总结过去工作展望未来06-03
护士未来工作计划09-20
未来世界 范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