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说教材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说教材(精选8篇)

科学说教材 篇1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介绍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象。]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 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树叶儿飘飘》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树叶儿飘飘》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曲调优美,具有描绘性,拟人化的歌词充满童趣。前四节写景,描述树叶儿飘飘的情景。歌词用拟人化手法寄情于燕子、蚂蚁和小鱼。曲调以切分节奏描绘“飘飘”的动态,用模进表现荡高后飘落,然后节奏均匀地盘旋运动,归于主音。插入的“噢!噢”在高音区的属音上,孩子聪明的领悟引出因好奇产生的潜在疑问的回答。后五小节的旋律是从前面四小节变化出来的,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树叶有情。洋溢着人与自然的友情与关怀,感人至深。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也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可见,本课在这单元中起到了启下的作用,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由于小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的。因此,创造音乐课堂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2、“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用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并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启发学生积极自主地体验音乐。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音乐新课标》确立的阶段目标和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重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用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

针对三年级学生自我感知能力欠缺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难点:

2、教学难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必须靠教师的启发、指导,“教”为“学”服务。只有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主动、愉快的心境。基于以上原因,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兴趣引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和学生进行友好的问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创设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场景,以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本课中我创设了燕子、蚂蚁、小鱼歌唱比赛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3、视觉图象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和感受本课内容。如:我在欣赏歌曲时,以MTV动画的形式表现歌词的内容,帮助学生直观明了理解歌词。

4、引导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了解思考什么样的声音、情绪适合体现这首歌曲,进一步体验音乐情感的直觉性,体现了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营造了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积极评价法: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贴五角星的方式有机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用眼神、笑容、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

2、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

1、听唱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我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总之,只有自己学会了,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听歌曲范唱、教师范唱,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

2、自主学习法: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和处理歌曲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渗透了这一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教学歌曲,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的氛围,还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

3、创造法: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试。如:我在处理歌曲时,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声势动作,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下面我对课的流程作简单的陈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采用了师生问好的形式,营造了一个和谐氛围,接着我又出示填字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从而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聆听歌曲,体验感受

1、欣赏歌曲,初步感受

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我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将歌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用画面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审美情境中,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这里,我播放歌曲MTV动画,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初步欣赏。

2、师生问答,初学歌曲

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树叶儿飘飘》这首歌,我巧妙运用师生问答开始了新歌教学:燕子、蚂蚁、小鱼看到飘落的叶子,它们是怎么做的呢?你能用歌声来回答老师吗?师唱问:树叶儿飘飘,荡到天空,燕子看见了,会做什么?生唱答:衔在嘴中。师唱问:树叶儿飘飘,落在草丛,蚂蚁看见了,会做什么?生唱答:抬到洞中。师唱问:树叶儿飘飘,落在水中,小鱼看见了,会做什么?生唱答:放在头顶。通过这一问答,学生很快学会了歌曲的第一部分。

3、模唱歌曲,完整学歌

当学生感知歌曲情绪后,引导学生用LU轻声哼唱歌曲第二部分,使学生熟悉旋律为加词学唱打下基础。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表达歌曲情绪,给唱得好的一组贴五角星,增强小组合作精神,达到良好的效果。

4、歌曲处理,丰富效果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接下来进入处理歌曲环节,在这里我采用引导法、自主学习法、创造法等方法来处理歌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歌曲的体验中,对歌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准确地表达了歌曲情感,达到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回声处理歌曲,通过树叶儿“沙沙”声为歌曲伴奏,增加歌曲厚度,达到丰富歌曲的效果。

(三)、情感表达,体验乐趣

1、分组创新赞美秋天,比如:诗歌、散文、唱歌、乐器、舞蹈等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期中的乐趣。

2、分组完成扮秋天:秋天的果树、秋天的天空、秋天的树林、秋天的田野,四幅秋景图。最后,在《树叶儿飘飘》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科学说教材 篇2

一、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组织教学。耐久跑不受场地条件限制, 城乡中小学都能开展耐久跑教学。不仅可在校内, 而且在校外附近的僻静空地、小山丘、田埂、小树林等自然地形中也能进行教学。练习时集体练习较多, 也便于课堂组织。

2.有利于发展素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衡量学生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 是提高心肺机能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有利于培养品质。学生通过不断地克服“极点”, 挑战“极点”, 达到提高他们身体素质的目的, 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培养他们克服困难, 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战胜自我, 增强自信。

二、教材处理

根据地域特点、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 笔者将耐久跑教学按三个主体途径将教材融入各个年级,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七年级为发展一般耐力, 八年级为掌握基本技术, 九年级为提高基本能力。具体内容安排在各个年级上学期六个课时中 (见下表) 。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每节课都必须做到备教材、备场地、备学生, 制定可行的课时计划。准备活动要充分, 讲解耐久跑的相关知识和要求, 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2.增加趣味性。耐久跑负荷较大, 动作单调枯燥, 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的反复跑, 采用灵活多变的练习手段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使每一节耐久跑的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还可以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的动力, 完成教学任务。

3.循序渐进。科学地安排耐久跑的教学时数和内容十分重要。一定要遵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规律, 循序渐进地安排运动负荷和强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不断地变换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兴趣, 逐步养成耐久跑的习惯。

4.心理疏导。如, 给学生讲解“极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极点”表现的症状, 然后点明当“极点”出现时, 我们依靠用力的摆臂、有意识的抬腿和调整呼吸来度过它。并让学生明白生理的变化造成的不适应或暂时不适应的现象是可以通过坚持长时间练习来改善和提高, 使学生的练习更具有自觉性和有意性。最后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决心克服困难、磨练自己。通过一次次的磨练, 克服困难, 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逐步增强。语言的激励, 眼神的鼓励, 手势的强调是给学生心理暗示的一剂良药。

5.安全第一。监测心率, 控制运动强度和负荷;注重观察学生的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能力分组, 分层教学, 指导学生进行不同负荷的耐久跑练习, 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防止过度疲劳, 避免意外发生。课前教师还应对场地进行考察, 排除不安全的隐患。

也说怎样合理使用教材 篇3

我们的《科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相信自己能够自主学习的一种信心。在《科学》三年级上册的3单元生命之源——水,第4课地球上的水的内容中关于地球上水的总量的描述中,有这样的一段“海洋和咸水湖中的水占97%,淡水占3%,淡水中冰川占76%……”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要到下学期才开始接触分数的简单认识,而关于百分数的相关内容更是要到六年级时学生才能接触到。所以在上课时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就会有一定的障碍,虽然部分平时家庭教育较为提前的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但是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过早接触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什么益处的,所以笔者斗胆建议是否能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以后年级教学。

二、教材中应该尽可能地安排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亲手的实践,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教材中所描述的一些抽象的内容能够有一个具象的、直观的接触,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教材中部分单元的顺序应当进行适当

的调整

部分的实验内容具有时间和季节的局限性,而教材的编排仅按顺序排列。应该考虑到季节特点,对部分单元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科学》四年级上册2单元冷和热第4课吸热和散热中,安排了用纸板和金属片研究吸热的实验。笔者认为,吸热的实验要在太阳光比较强烈的情况下,才会有更明显的效果。如果按教材安排的进度,该实验将在11月前后进行,此时阳光不是很强烈,所以如果能将这部分内容提前到第一单元,在开学初的9月完成,也许会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四、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有些错误应该进行

整改

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教材中部分“落伍”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关的整改,但是与之配套的学生活动却并没有及时更改,对于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认知障碍。在《科学》六年级上册4单元探索宇宙中的第二课太阳系大家族中,安排了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中是这样描述的:“操场中心由1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9位同学举着象征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由于太阳系以前有“九大行星”,在21世纪初,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太阳系现在有“八大行星”,游戏中安排“9位同学举着象征行星的小球进场”,学生就很难理解了。

五、教材中涉及的器材应该在书后附有联系购买的地址

科学学习中,许多器材和耗材是由《科学》配套的工具箱提供的。由于学习资金问题,使得苏北的小学一般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人手一套的器材工具箱,有的学校甚至整个学校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器材。这就为实验教学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笔者建议是否能在每册教材或是教参后面附上实验器材工具箱的生产厂家,这样即使学生不能够达到人手一套工具箱的要求,起码学校可以让实验教师配备,即使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以教师的演示实验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对学生而言,也是有帮助的。

科学说教材 篇4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册教材。我的研说流程是说课标:课程总目标、本册书的内容标准;说教材: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教材比较、知识整合;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总目标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总目标如下:

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成长的快乐,寻找成长的足迹。

2、珍视亲情、友情、乡情,学会理解、尊重和关爱他人与自然。

3、走近英雄人物,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增强探究的热望,培养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5、扩大精神的视界,丰富对人生的理解。

6、领会古人的思想,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第二、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准确运用。

2、提高朗读能力,要求吐字清楚,读音正确,停顿得当,读出语气和感情。

3、注意生活中得语文现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自主探索。

4、学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借物喻人和对比的运用。

5、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6、学习、积累有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7、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与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

8、培养学生想象力,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和认识,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争辩。

第三、过程与方法

1、深入品味,联系生活,品析重点语句,获得人生启迪。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情感表达技巧,揣摩情感挤掉,体会课文意味。

3、深入品味,联系生活,感受精美语言,理解富含哲理的语句和人生格言。

4、学习分层写景的方式,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5、注意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七年级上册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识字与写字

1.能较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灵活运用多种检字方法。2.学会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逐步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阅读

1.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材料,掌握朗读要领,通过朗读整体感受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达500字左右)。

3.学会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能逐步运用圈点勾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迅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提取关键信息。

4.背诵古诗文,吸收民族文化智慧。5.扩展阅读面,加大课外阅读量。第三,写作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学习记叙文写作,学会根据表达的中心来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初步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3.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4.培养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在写作过程中学会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

5.初步学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基本做到文从字顺。学会互评互改作文,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第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与人交流学会把握对方传递的主要信息(根据对方的语气、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会用语言感染他人。

5.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6.学会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兴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基本做到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7.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基本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第五,综合性学习

1.学会根据课本分单元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初步学会确定活动的项目、过程,并参与活动的开展,初步学会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学会从书籍资料或其他传媒中获取有用的相关信息,初步学会对材料进行一定的整理加工,丰富语文素养。

3.通过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5.通过活动初步学会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说教材

(一)编排特点

标准的精神,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挺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二)编排体例

本册书的编排体例是:主题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采用专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共有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前有单元导语,概述了这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能力。每个单元有 5 篇课文,每课包括课文导语、课文、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4部分,课文导语有时是对这一课的总述,有时设置了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精选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涵盖古今中外,文体多样,文化多元。研讨与练习重在理解巩固内容,拓展延伸,检验教学效果。读一读,写一写,体现了对字词积累的重视。

新教材淡化了文体的概念,每个单元以内容的相同或者相近为依归,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既有诗歌(《理想》),又有散文(《短文两篇》、《我的信念》),还有古文(《〈论语〉十则》)。

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一个主题活动为统帅,使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这是一个亮点。新教材仍然传承过去那种“讲读(精读)、自读(略读)”的做法,将每个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本册有14篇略读课文。安排了五篇古诗文,相当于一个单元。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附有三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

(三)内容结构 教材努力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内容结构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教材还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共五大部分。

1、本册教科书共6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5课,略读课文(标*号)15课。每单元5课。另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引读》《硬笔书法》等三个附录。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

整篇写作计划8篇,注重速度和篇幅训练;片段或短文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与比较鲜明的课文写作特色(如:由一件小物引发的人生感悟)每单元安排一两次(限时限量完成);课外练笔要求学生形成习惯,有感而发并精雕细琢,每周一检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口语交际集中安排6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习安排6次,内容涉及自我介绍、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谈上月球的奥秘等等。

(四)教材比较

七年级所使用的课本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形成的一本既继承传统又具有革命性的新教材。这本教材继承了以往教材的一些篇目,保留了一些传统的选文,继续重视字词义,古诗词的夯实;特别是传统重视的语文朗读能力,在新教材中仍然被提到重要的高度上来。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性知识及能力的培养:首先,朗读的基础是对字形,字音的正确识读,继而是停顿的准确,然后是动感情的朗读,这些都是基于对文章最基本的理解。

七年级教材最重要的特点应该是“语文学习的革命”。革命性在这本教材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单元设置上打破了体裁的局限,而是以主题为轴心统摄每一个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则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生活无处不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这册书的讲授部分一共有六个单元,主题提分别为:①关爱生命②体味人生③感悟自然④探索科学⑤诠释亲情⑥想象世界。围绕这些主题,选用了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古诗文,小说等来进行诠释。这些主题以及统摄下的文章不仅使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得到触动,并且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感到本册教材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充分。

第二,上面已经提到这本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这不仅表现在它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训练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语文能力,还表现在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主要表现在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中。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分别是:①这就是我②漫游语文世界③感受自然④探索月球奥秘⑤我爱我家⑥追寻人类起源。这些单元训练的设计,一方面与本单元所讲授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孩子们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可以立即将在文章中学到的知识,方法用在综合性训练上,做到及时的学有致用,一方面它兼顾了语文训练的各种能力,比如第一个综合性练习《这就是我》。这个练习让学生在课下做了一定的准备,收集了各方对学生本人的评价,包括他自己的评价,形成一个演讲稿,主题就是“介绍你自己”,在介绍过程中能够,不仅锻炼了他们当众说话表现自我的能力,也为老师尽快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达到同学们之间迅速了解的目的,可谓“一箭三雕”。

当然,新教材绝对不会忘了对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这本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课本提醒学生借助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并且让学生互相交流信息,学会合作与分享。以文章《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为例,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就月球起源的三种说法中感兴趣的一种,课外搜集资料写成文章并且在班上交流。很多同学从网上搜索资料,并打印成文,系统地进行了解和学习。

这本教材的“革命性”还体现在对教师传统授课方式的颠覆和对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老师不可以再是学生学习上的“带路人”了,而要成为“指路人”,路上哪有好风景老师会指给学生,但学生选择什么路径以及他对“风景”的如何领略则要靠他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新方法。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另外需要提出的是:这册书后附录了名著导读并且介绍了阅读名著的自读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多利用工具书等。它选择了《繁星》《春水》,《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书中精选片断作为范例进行了指导,这种指导言简而意赅。

(五)知识整合

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

以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都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的,但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的少年,也将面对种种困难。集中地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人生,就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领域,可想的,可说的,可写的太多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就打通了联系语文与生活的第一渠道。?

从课文内容上说,五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以不同题材回答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总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讲了一个陷入艰险而后终于脱险的小故事,说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从动物、植物、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命严肃的思考。《紫藤萝瀑布》描写一树盛开的藤萝花,又由藤萝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丛草、蚊虫、土砾、癞虾蟆,幻象迭出,有一种物外之趣。

五篇课文乃人生面面观,既涉及理想,又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说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体裁、时代、国别上,也作了精巧的建构: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教材使用者不难发现编选的匠心。

从课文可读性上说,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度,使学生感觉亲近。比如,《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共鸣。《走一步,再走一步》回忆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童趣》回忆的是童稚时代的物外之趣,更容易激发兴趣。

单元编排顺序,常规是先精读后略读,本单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虑到课文内容的逻辑联系,而且考虑到新学年开头的教学氛围。第一课安排略读《在山的那边》,第二课安排精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上从粗线条到细线条,学习情绪趋向稳定之后再行精读,效果可能更好。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这就是我”,作自我介绍,既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又跟学校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不很繁难,便于启动尝试,便于积累经验。

本单元在初中学段是起始阶段,教学要求也是起步性的,从阅读理解上,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着重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全方位多角度掌控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作业、背诵默写、口语表达、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纳入平时考核,使学生关注自己平时的作业、上课的表现,背诵默写的检查,让平时扎扎实实的落实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张显作用。

2.建议启动“阅读工程”。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年级内启动“阅读工程”。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定时检查学生阅读进度,组织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和体会,并进行评比展示。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七年级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多样活动,如书法比赛、听写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4、七年级语文教师动态关注学生学习,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发动机·培养兴趣·让学生“乐”学语文,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到每一个学生每一点很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激情。

5、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6、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7、.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二)评价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书面考试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有以下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的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学以致用情况;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平日布置的创新性作业,看学生能否主动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把学生的课堂发言、日记、作文、心得体会、研究报告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立足教材资源:

立足教材资源要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资料。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第一、课外阅读。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现在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第三、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人力资源。学生自己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和奇异多彩的想法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也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我研说的内容就是这些,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说课稿 篇5

课文内容分析:

面具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几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在祭祀、祈福时就使用面具。现在,人们常在节日或舞会上使用面具。

本课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有趣的面具为题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面具,了解面具的起源,发展,认识面具所具有的形式美,进而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设计制作独特的面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激发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体验设计制作和应用的乐趣。

二、说学情

《面具》是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制作课。在上一个课时的学习中他们学习了画动物和人物的头部特征,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训练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实际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

三、说目标

1.知识目的: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来源,发展及其形式美。

2.能力目的:创作并制作独特的面具作品,培养学生利用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

3.情感目的: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和制作独特的面具作品。

难点:通过面具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了解民间面具艺术,培养想象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绘制面具的技能。

五、说教具与学具

教具:课件、范作、演示用品。

学具:剪刀、胶水、彩色纸、彩色笔、油画棒等。

六、说教法

直观教学法、欣赏分析法

七、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

八、说教学流程

1.用游戏入境的方式导入新课。3个头戴面具的学生相继出场,此时,教师问:“谁知道他们脸上戴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使学生对面具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对这种古老艺术的浓厚兴趣,并在心里产生疑问:这么漂亮的面具是怎样做成的?从而为新课埋下伏笔,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

2.展示不同的面具,开阔视野。

(1)引导学生欣赏书上的面具,了解所学内容。

(2)播放幻灯,介绍温巴面具傩戏面具和非洲面具。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说明面具的起源和在当时的作用。

(3)启发提问:面具在现在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幻灯展示京剧面具、舞会面具和小朋友做的节日面具。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创作思路。认识制作面具就是通过对人或动物面目的夸张变形,促使学生对面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教师示范。

要使学生在制作时快速高效,首先要让他们对整个绘制过程在脑海中形成连贯的画面。因此我出示一些面具的范本,启发提问:你喜欢哪件作品?如果让你做你打算做什么样子的?讨论后把面具的制作过程在学生面前演示出来,学生归纳制作步骤,教师板书:1.画头 2.剪 3.挖眼装饰 4.贴皮筋

4.学生动手制作面具。

当学生领会了面具质朴、古拙的原始美之后,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美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趣的面具,在作业实践中感受自身的智慧,这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

5.展示作品。

展示学生作业时,师生互动评价作品的设计构思、着色特点。

6.课外拓展。

首先对学生这节课的学习进行肯定,然后课外拓展:利用废弃材料做面具,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九、说板书

面具

1、画头

2、剪

3、挖眼 装饰

高一英语新教材第五单元说课稿 篇6

Unit 5 the Silver Scree

教学内容分析

(一)知识背景及新课程、新教材

本单元围绕the Silver Screen(影视) 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影视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体现,作为当今社会人们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

本单元所选的语言素材涉及中外名片、著名演员、著名导演, 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正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所提:学习中文影视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影视片断、影视海报的教学过程中,“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教师本身的中外文化修养、广阔的知识面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体现了师生共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的“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语言知识重点与难点

(1).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和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2)与影视相关的词汇

(3)有关发表个人观点的句型、结构

2. 综合知识重点与难点

(1).对国外著名影星、导演及他们作品的了解。如教材中涉及的Merl Streep,eanu Reeves,Steve Spielberg等,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文化视野。如何填补学生这方面知识缺乏的信息沟。

(2).对国内著名影视导演及他们代表作品的了解。如何设计任务让学生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链接。

科学说教材 篇7

一、赋之以哲理,使阅卷者远想省人之思

行文发人深思,离不开哲理。若要结句给人以深远识见,久长思虑,哲理乃首要的选择。设置一个跳动着哲思的结尾,不仅能使文章在万千佳作中醒目夺人,而且会使读者品味反复,深思良久。以鲁迅先生的《故乡》结句为例:

我在朦拢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原本没有,是人一步步蹚出来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句看似平白实智慧闪动,如此结尾,跳脱的哲思警语,给读者带来多么深刻有益的启发,可谓醍醐灌顶。生活与路的辩证关系这般有深意,“吃螃蟹”叫人难以想象,迈出这第一步的人更让人敬畏,也足见勇气。生活自是这番模样,只要你敢想敢做,迈开腿勇敢前行,大胆探索,总会有路在你的脚下。

再看2015年广东卷题为《心近,自然来》的作文。这是一篇聚焦远离自然话题的议论性散文,开篇以三个“你是否”领起的反问句呈排比式一以贯之地铺陈开来,然后明确提出“心贴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呼应文题。接着深入阐述,“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近,自然来”的心灵妙境。结尾处,考生如是写道: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贴近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此结句紧承上文的论证,阐明“心近,自然来”的观点,使论题得到深化。全篇论述逻辑严谨,结穴处尤是,指出“心近”,能让人“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使“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逐层施证,水到渠成地阐释了认识。这就摆脱了结句一味的说教化、程式化的拘束,使通篇浸透着一种思辨的智慧和气质。

结句赋之以哲理,须有独到的分析与认识,能够从思想深处打动阅卷者,而且能够运用与文章整体相协调的形式,比如时文化用、思辨阐释、形象作喻等,不虚理势,自然而然地表达。

二、开拓题旨,令阅卷者远想旨外之趣

围绕题旨作文,会成就思路清晰、意脉深明的佳构。能以结句开拓题旨,作文传情达意的隽永之美,便会提升整篇文章的品质与格调。更重要的是,这样构思结句、呼应题旨的同时,又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主旨更深刻,引导人在把握题旨时,油然思考题旨之外的意趣。以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结句为例: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通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展开论争,先从正面展开论证,指出作为君主,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然后切入反证,若“纵情以傲物”,必有“覆舟”之患。通过正反对比论述,顺理成章地提出“十思”的建议。结句以反诘行文,补充完善了题目的意蕴,呼应深化了前文解决问题的论议,又新引出一个含义极丰富又有深度的问题———“亏无为之大道”,引发人在理解文章意旨的基础上,由眼前的问题联想到很远的话题,动力深蓄,引导人思考文章题旨之外的深意。

再看2015江苏卷佳作《“倔”和“笨”的力量》。文章紧扣“智慧”行文,取例典型,各有侧重,内容紧凑,张力十足。考生以朱东润和江衍振这两位现代名学者为作文的“后台”,前者取其“倔”,后者取其“笨”,异曲同工,批驳当代人一位追求的速度与效率的“失智”之举,反思本应珍惜的韶华与智慧在浮躁中流失的现实。行文至此,作者由衷地发出一问:

什么时候,我们的作家能够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齿:“不行,最少三年”?

该问源自上文朱东润先生的“最少三年”,虽非“新”问,却新意迭出:其一揭示当代很多作家缺少了做学问的智慧,其二呼吁当代学者要像朱先生和江先生那样有性格不盲从,其三曲示速度与效率会使很多人迷失了志于事业的心智。以反诘作结,既呼应了前文,又有警示现实的意味,告诉世人要引以为戒,如此使文章的题旨得到拓展与升华。

开拓题旨构思结句多以问的形式来表现,尤以反诘为众,其最大妙处在把阅卷者的思绪引向文章的题旨之外,给他们开辟别样的想象空间,享受思维演绎的乐趣。

三、陡起高潮,使阅卷者远想突奇之妙

很多行文层层铺陈,不断向前推动,在渐进式的过程中不断积蓄气势,在看似平静的表达中,实质蕴蓄了表达的图谋,即到文章收尾之处,陡起高潮,袭人情智。突兀而起的结句,使文章显现出奇妙的气象,生生冲击读者的情绪,使人长久难以忘怀这份突如其来的语言奇观。以夏衍的《包身工》的结句为例: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篇报告文学刻画了包身工芦柴棒、小福子等不幸者,速写式呈现了他们所遭受的各种不幸。透过典型的人事,我们不难感受到受害者承受的苦难与侮辱。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为主要视点,审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其必将灭亡。此结句以时序的黑夜来结穴文章,在对黎明的设想中,把文章表达的气势推向最高峰,制造了一种突兀的冲击感,使人心旌摇曳,惊叹万分,萦绕着阵阵刺耳的回响。结句陡出高潮,实为卒章显志的构思布局样式;伴着高潮形成,为文意旨就水落石出了。这般构思,委实突兀奇妙。

再看2015年四川卷的佳作《大地·镜子·天平》。该文以先破后立的方式构思全文,以对比破题,明确中心论点“做人不必太聪明,应当作一个老实人”。接着摆事实讲道理,演绎出“老实人未必吃亏,耍小聪明害人又害己”的见解。然后分别以“郭靖”“曾国藩”和“李斯”为例,进行归纳论证,以为“老实其实是智慧的为人处世之道”,“小聪明确是人性缺失的利益竞争”的道理。文末,考生借着前文深蓄的绵密论势写到:

大地实诚,一份汗水一分收获;镜子老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天平忠厚,小小砝码量人生。让我们像大地一样本色不减,像镜子一样实话实说,像天平一样不掺水分。

文章在此达到了论述的高潮,分以“大地”“镜子”和“天平”为喻,进行比喻论证,又辅以排比的气势,把做“老实人”的那份品质和内涵阐述得淋漓尽致。以论作结本有振聋发聩之力,绾结处陡起的高潮使这份力度更具穿透力和震撼力,让阅卷者内心久久缭绕着文字之外的不尽余响。

陡起高潮构思结句,不仅把为文要义全抖落出来了,而且陡然起笔,或论述,或抒情,抑或绘景,将行文的气势放大到极点。构思此类结句,前文须逐层铺陈,累积气势,再借平地陡转,产生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震撼。

四、构设悬念,使阅卷者远想云雾之痕

悬念,即悬着的念想,隐含挂念之意,在文章中设置悬念,可以引发人们对故事结局或人物命运的关切之情。起笔或行文过程中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人阅读下去的兴致,兴味勃勃地阅读到底,唯看完全篇,方才作罢。于文章的结穴处巧设悬念,则可使文境更超脱,羚羊挂角,有迹可寻,激发读者无尽的遐想,去求索隐身云山雾罩之中的谜底。以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结句为例: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百姓眼光雪亮,直言皇帝没穿衣服在情理之中。皇帝虽下意识地感受到百姓的“善意”,但囿于帝王的身份和权威不惜光着身子游行。这等丑行皇帝倒不以为意,还“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从百姓直陈事实的质疑,皇帝的自欺欺人的“骄傲”,内臣们趋炎附势的盲从,一步步渲染,使读者眼前的云雾淡而实浓,情不自禁开动思维探求其中显露的隐微之痕。

再看2014江苏卷的佳作《跳水》。文中以倒叙法讲述了一位老人对年轻时那段美好时光的怀想,以“跳水”作背景,内容上不断穿插过去和现在的片段,形成的鲜明对照,逼真地揭示主人公面对过去的内心起伏。文章着重在表现“他”年老多病不复青春,却又不惜以“跳水”来怀想青春。行文收尾,言尽而意不止,悬念丛生:

风吹到了最大,将他的身子拉出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在那一刻他脸上的皱纹彻底绽放,宛如夏花。“就是这样。”他想到,“人至死都是少年!”

前文不断地铺陈现实与理想中的矛盾,现实的身体已老,理想的“青春”不灭,可岁月无情,疾病缠身,逼使“他”无力追逐青春。有了这些铺垫,任谁都有理由质疑:“他”跳下去会怎么样?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跳下去的呢?一句“人至死都是少年”,更加剧这份悬念———难不成“他”会因此失去生命?这些疑问会化作串串问号,逐一从阅卷者脑际划过,诱使他们揣摩主人公此番举动的深刻意涵。

以悬念构思结句,不能哗众取宠,要遵从内容或人物发展的逻辑,服从文章题旨传达的需要,同时要在前文设置伏笔,为在结穴处替悬念“买单”留下蛛丝马迹,否则就会流于莫名的奇崛,消解悬念结句的艺术魅力。

五、欲说还休,使阅卷者远想蕴藉之味

费尔巴哈指出:“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也看做是有头脑的人,是不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去想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在这种关系,条件和界限之下说出的语句才是有效果的和可以想象的。”写作只讲究“意尽言止”,干净利落了,事实上,把话说尽了,留给读者思维和想象的“回旋”余地就逼仄了,其表达效果必不佳。名篇佳构在行文上往往留有余地,结句尤是,让读者去揣摩体味,感受含蓄蕴藉、欲说还休、意味深长的艺术韵味。以鲁迅《孔乙己》的结尾为例: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结尾重在交待“孔乙己”消失了的事实。“年关”和“第二年的端午”,借“掌柜”还款通告虚点其行踪,足见其“零余人”的形象。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消失了?孔乙己到底去哪里了呢?作者以“现在”,又“终于”的时间表达方式将“没有见”孔乙己的事实延宕开来,继而直逼其消失的事实。通过“大约”和“确实”这对尖锐冲突的词语,把孔乙己死亡的事件做实。“消失”到“没有见”再到“死了”,内容的延宕设计,持续撞击人的心灵,而表达上通过时间和程度上的间歇化处理,使孔乙己的死更显悲惨。结句通过延宕和间歇之笔,对孔乙己的死欲说还休,含蓄深沉而又意味悠长,令人不由得感怀其中蕴藉的命运与悲情。

欲说还休构思结句,务求表情达意的自然流露,其次才是写作者的匠心运用。唯有自然而然,顺势而为,阅卷者才会从中体味出含蓄蕴藉之深意与风致。

“结句远想”,顾名思义,借结句帮助读者打开思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求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中玄奥,尽在“远想”二字。清人方东树以为“结句大约别出一层,补充题蕴,须有不尽远想”,此言可得结句构思的真意与神采,一语中的,揭示“结句远想”的关键———不拘形式,不限技法,但求袅袅清音余韵不绝于耳。

科学说教材 篇8

关键词:历史;目录;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1-1

一、在新教材开始使用时,利用目录介绍纵观内容、结构,做到“纲张目举”

从心理学上来讲,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接触教材的基本结构,从宏观上大概了解内容,然后再去教学那些相关的具体知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这样才利于理解和掌握,而目录正是教材的基本结构。因此,在开始教新教材时,学生可以首先接触并把握目录。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从目录上看,全书共8个单元,有27课。通过观察目录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必修一是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的。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等,描绘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又如单元三探讨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可以说,必修一中的每个单元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二)教材采取了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坚持了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整体性原则。让我们来看看必修一的目录,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很明显,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思路来编写,力图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这样从一开始就利用目录对全书的内容、结构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有利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程的内容和编排,从宏观上掌握教材体系,建构知识网络。了解了教材的大体内容和编排体系,再去教学具体的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时,就会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在新单元开始教学时,利用目录了解教材的章、节结构或单元知识结构

通过目录小标题,可以揭示每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晰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巩固、完善、强化演变的过程。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发展,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用目录有助于学生了解单元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从局部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再如,单元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有三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本单元在内容设置上分三个阶段,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以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导致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而后随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则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国际关系,出现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至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依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此可见,各课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要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含的用意和宗旨,通过目录来理解内容,明晰历史发展线索,全单元内容就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这将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在历史复习中,利用目录建构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当历史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时,鉴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已有初步掌握,为了将平时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利用目录中所列标题为路标,提纲挈领地进行复习,穿章破节地提炼出教材内容的精华。在复习的过程中,多利用教材的目录,根据目录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宏观系统地回顾和把握,探求章节,节目和子目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形成网络,这样既能强化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更加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上一篇:晚间问候语图片下一篇:教师节的英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