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案》第一章第九讲范文(精选2篇)
课
题:
1、直线的投影图
2、直线对于一个投影面的投影特性
3、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4、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对投影面的倾角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讲解三种投影面平行线和三种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
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并能根据投影特性判别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教学难点:根据投影特性判别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教
具:自制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挂图:“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
教学方法:直线投影的实质,就是线段两个端点的同面投影的连线;尤其是投影面垂直线,实质就是重影点。
为了进一步加强空间思维的训练,要用一定量的例题作演示性讲解,并布置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讲评上次作业。
2、复习点的投影与与其直角坐标的关系
3、复习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4、复习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5、复习两点的相对位置和重影点
二、引入新课题
空间两点确定一条空间直线段,空间直线的投影一般也是直线。直线段投影的实质,就是线段两个端点的同面投影的连线;所以学习直线的投影,必须于点的投影联系起来。
三、教学内容
(一)直线的投影图
空间一直线的投影可由直线上的两点(通常取线段两个端点)的同面投影来确定。如图2-19所示的直线AB,求作它的三面投影图时,可分别作出A、B两端点的投影(a、a′、a″)、(b、b′、b″),然后将其同面投影连接起来即得直线AB的三面投影图(a b、a′ b′、a″b″)。
((b)
(c)
图2-19
直线的投影
a)
(二)直线对于一个投影面的投影特性
空间直线相对于一个投影面的位置有平行、垂直、倾斜三种,三种位置有不同的投影特性。
1、真实性
当直线与投影面平行时,则直线的投影为实长。如图2-20(a)所示。
2、积聚性
当直线与投影面垂直时,则直线的投影积聚为一点。如图2-20(b)所示。
3、收缩性
当直线与投影面倾斜时,则直线的投影小于直线的实长。如图2-20(c)所示。
(a)
(b)
(c)
图2-20
直线的投影
(三)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根据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位置可分为投影面倾斜线、投影面平行线、投影面垂直线三类。前一类直线称为一般位置直线,后两类直线称为特殊位置直线。
1、投影面平行线
平行于一个投影面且同时倾斜于另外两个投影面的直线称为投影面平行线。平行于V面的称为正平线;平行于H面的称为水平线;平行于W面的称为侧平线。
直线与投影面所夹的角称为直线对投影面的倾角。α、β、γ分别表示直线对H面、V面、W面的倾角。
举例说明:正平线的投影特性 强调:(1)斜线反映实长;
(2)直线的倾角α、γ。
总结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两平一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表2-1中的图例。对于投影面平行线的辨认:当直线的投影有两个平行于投影轴,第三投影与投影轴倾斜时,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平行线,且一定平行于其投影为倾斜线的那个投影面。
讲解例题(例2-3)
如图2-21所示,已知空间点A,试作线段AB,长度为15,并使其平行V面,与H面倾角α=30°(只需一解)。
(a)题目
(b)解答
图2-21
作正平线AB
2、投影面垂直线
垂直于一个投影面且同时平行于另外两个投影面的直线称为投影面垂直线。垂直于V面的称为正垂线;垂直于H面的称为铅垂线;垂直于W面的称为侧垂线。
举例说明:侧垂线的投影特性 强调:(1)两个投影反映实长;
(2)一个投影积聚为一点。
总结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两线一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表2-2中的图例。
对于投影面垂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中只要有一个投影积聚为一点,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垂直线,且一定垂直于其投影积聚为一点的那个投影面。
讲解例题(例2-4)
如图2-22所示,已知正垂线AB的点A的投影,直线AB长度为10毫米,试作直线AB的三面投影(只需一解)。
(a)题目
(b)解答
图2-22
作正垂线AB
3、一般位置直线
与三个投影面都处于倾斜位置的直线称为一般位置直线。举例:如图2-23(a)所示,直线AB与H、V、W面都处于倾斜位置,倾角分别为α、β、γ。其投影如图2-23(b)所示。
(a)
(b)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征可归纳为:
(1)直线的三个投影和投影轴都倾斜,各投影和投影轴所夹的角度不等于空间线段对相应投影面的倾角;
(2)任何投影都小于空间线段的实长,也不能积聚为一点。
对于一般位置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如果与三个投影轴都倾斜,则可判定该直线为一般位置直线。
四、小结
1、三种位置直线(包括七种类型)的投影特性。尤其注意:实长和倾角的判断。
2、用直角三角形法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及其对各投影面倾角的方法和步骤。
五、布置作业
课
题:
1、断面图的基本概念
2、断面图的分类
3、剖切位置与标注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
1、介绍断面图的概念和分类
2、讲解断面图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要求:
1、理解断面图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教学重点:移出断面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断面图的标注 教
具:挂图:“轴的断面图”
教学方法:讲课时需讲清三个问题:
(1)举例说明断面与剖视的区别,防止学生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避免把断面画成剖视;(2)指出断面图的作用和优点;(3)定性地指出断面图的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总结各种剖视图的画法、应用场合和标注,巩固剖视一节的内容,为学习断面图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题
在上一节,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剖视图来表达零件的内部结构。但对于某些零件,如种类,断面图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内容
国家标准GB/T17452—1998和GB/T4458.6—2002规定了断面图。
(一)断面图的基本概念
1、概念
假想用剖切平面将机件在某处切断,只画出切断面形状的投影并画上规定的剖面符号的图形,称为断面图,简称为断面。如图6—21所示。
(a)
(b)
(c)
图6—21
断面图的画法
2、断面图与剖视图的区别
断面图仅画出机件断面的图形,而剖视图则要画出剖切平面以后的所有部分的投影,如图6—21(c)所示。
(二)断面图的分类
断面图分为移出断面图和重合断面图两种。
1、移出断面图
(1)概念
画在视图轮廓之外的断面图称为移出断面图。(2)举例
如图6—21(b)所示断面即为移出断面。(3)画法要点 1)移出断面的轮廓线用粗实线画出,断面上画出剖面符号。移出断面应尽量配置在剖切平面的延长线上,必要时也可以画在图纸的适当位置。
2)当剖切平面通过由回转面形成的圆孔、圆锥坑等结构的轴线时,这些结构应按剖视画出,如图6—22所示。
(a)
(b)
图6—22
通过圆孔等回转面的轴线时断面图的画法
3)当剖切平面通过非回转面,会导致出现完全分离的断面时,这样的结构也应按剖视画出,如图6—23所示。
图6—23
断面分离时的画法
2、重合断面图
画在视图轮廓之内的断面图称为重合断面图。如图6—24所示的断面即为重合断面。为了使图形清晰,避免与视图中的线条混淆,重合断面的轮廓线用细实线画出。当重合断面的轮廓线与视图的轮廓线重合时,仍按视图的轮廓线画出,不应中断,如图6—24(a)所示。
(a)
(b)
(c)
图6—24
重合断面图
(三)剖切位置与标注
1、当移出断面不画在剖切位置的延长线上时,如果该移出断面为不对称图形,必须标注剖切符号与带字母的箭头,以表示剖切位置与投影方向,并在断面图上方标出相应的名称“×—×”;如果该移出断面为对称图形,因为投影方向不影响断面形状,所以可以省略箭头。
2、当移出断面按照投影关系配置时,不管该移出断面为对称图形或不对称图形,因为投影方向明显,所以可以省略箭头。
3、当移出断面画在剖切位置的延长线上时,如果该移出断面为对称图形,只需用细点划线标明剖切位置,可以不标注剖切符号、箭头和字母;如果该移出断面为不对称图形,则必须标注剖切位置和箭头,但可以省略字母。
移出断面的标注见表6—2。
4.当重合断面为不对称图形时,需标注其剖切位置和投影方向,如图6—24(a)所示;当重合断面为对称图形时,一般不必标注,如图6—24(b)所示。
四、小结
1、断面图的概念和应用场合
2、断面图与剖视图的区别
1、断面图标注的要点
4、断面图的分类
五、布置作业
习题集6-3(1)、(2)、(3)、(4)
第三十讲 §6—5 其他表达方法 §6—8 第三角画法简介
课
题:
1、其他表达方法
2、第三角画法简介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
1、介绍局部放大图、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2、介绍第三角画法
教学要求:
1、局部放大图、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要求达到简单应用的层次
2、了解第一角画法与第三角画法的异同
教学重点:
1、局部放大图
2、有关肋板、轮辐等结构的画法
3、较长机件的折断画法
教学难点:用第三角画法实际作图
教
具:挂图:“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肋板、轮辐的画法”、“均布孔的画法”
教学方法:重点讲解局部放大图、有关肋板和轮辐等结构的画法、较长机件的折断画法。对于其他内容一般介绍,以后章节每遇到一处,再讲解一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断面图的概念和应用场合。
2、断面图的分类——移出断面和重合断面。
3、移出断面的标注要点。
二、引入新课题
机件除了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等表达方法以外,对机件上的一些特殊结构,还可以采用一些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三、教学内容
(一)局部放大图
1、概念
机件上某些细小结构在视图中表达的还不够清楚,或不便于标注尺寸时,可将这些部分用大于原图形所采用的比例画出,这种图称为局部放大图,如图6—25所示。
2、标注
局部放大图必须标注,标注方法是:在视图上画一细实线圆,标明放大部位,在放大图的上方注明所用的比例,即图形大小与实物大小之比(与原图上的比例无关),如果放大图不止一个时,还要用罗马数字编号以示区别。
注意:局部放大图可画成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它与被放大部位的表达方法无关。
局部放大图应尽量配置在被放大部位的附近。
图6—25
局部放大图
(二)有关肋板、轮辐等结构的画法
1、机件上的肋板、轮辐及薄壁等结构,如纵向剖切都不要画剖面符号,而且用粗实线 将它们与其相邻结构分开,如图6—26所示。
图6—26 肋板的剖视画法
2、回转体上均匀分布的肋板、轮辐、孔等结构不处于剖切平面上时,可将这些结构 假想旋转到剖切平面上画出。如图6—27所示。
(a)
(b)
图6—27
均匀分布的肋板、孔的剖切画法
(三)相同结构的简化画法
当机件上具有若干相同结构(齿、槽、孔等),并按一定规律分布时,只需画出几个完整结构,其余用细实线相连或标明中心位置,并注明总数,如图6—28所示。
(a)
(b)
图6—28
相同结构的简化画法
(四)较长机件的折断画法
较长的机件(轴、杆、型材等),沿长度方向的形状一致或按一定规律变化时,可断开缩短绘制,但必须按原来实长标注尺寸,如图6—29所示。
(a)
(b)
图6—29
较长机件的折断画法
机件断裂边缘常用波浪线画出,圆柱断裂边缘常用花瓣形画出,如图6—30所示。
(a)
(b)
图6—30
圆柱与圆筒的断裂处画法
(五)较小结构的简化画法
机件上较小的结构,如在一个图形中已表示清楚时,在其它图形中可以简化或省略,如图6—31(a)和图6—31(b)的主视图。
在不致引起误解时,图形中的相贯线允许简化,例如用圆弧或直线代替非圆曲线,如图6—31(a)所示。
(a)
(b)
图6—31
较小结构的简化画法
(六)某些结构的示意画法
网状物、编织物或机件上的滚花部分,可在轮廓线附近用细实线示意画出,并标明其具体要求。如图6—32即为滚花的示意画法。
当图形不能充分表达平面时,可以用平面符号(相交细实线)表示,如图6—33所示。如已表达清楚,则可不画平面符号,如图6—31(b)所示。
图6—32 滚花的示意画法
图6—33
平面符号表示法
(七)对称机件的简化画法
在不致引起误解时,对于对称机件的视图可以只画一半或四分之一,并在对称中心线的两端画出两条与其垂直的平行细实线,如图6—34所示。
图6—34
对称机件的简化画法
(八)允许省略剖面符号的移出断面
在不致引起误解时,零件图中的移出断面,允许省略剖面符号,但剖切位置和断面图的标注,必须按规定的方法标出,如图6—35所示。
图6—35
移出剖面的简化画法
(九)第三角画法简介
我国的工程图样是按正投影法并采用第一角画法绘制的。而有些国家(如英、美等国)的图样是按正投影法并采用第三角画法绘制的。
1、第三角投影法的概念
如图6—42所示,由三个互相垂直相交的投影面组成的投影体系,把空间分成了八各部分,每一部分为一个分角,依次为Ⅰ、Ⅱ、Ⅲ、Ⅳ„„Ⅶ、Ⅷ分角。将机件放在第一分角进行投影,称为第一角画法。而将机件放在第三分角进行投影,称为第三角画法。
图6—42 空间的八个分角
2、第三角画法与第一角画法的区别
在于人(观察者)、物(机件)、图(投影面)的位置关系不同。采用第一角画法时,是把投影面放在观察者与物体之间,从投影方向看是“人、图、物”的关系,如图6—43所示。
图6—43
第一角画法原理
而采用第三角画法时,是把物体放在观察者与投影面之间,从投影方向看是“人、物、图”的关系,如图6—44所示。投影时就好象隔着“玻璃”看物体,将物体的轮廓形状印在“玻璃”(投影面)上。
图6—44 第三角画法原理
3、第三角投影图的形成
采用第三角画法时,从前面观察物体在V面上得到的视图称为前视图;从上面观察物体在H面上得到的视图称为顶视图;从右面观察物体在W面上得到的视图称为右视图。各投影面的展开方法是:V面不动,H面向上旋转90°,W面向右旋转90°,使三投影面处于同一平面内,如图6—45(a)所示。展开后三视图的配置关系如图6—44所示。
采用第三角画法时也可以将物体放在正六面体中,分别从物体的六个方向向各投影面进 行投影,得到六个基本视图,即在三视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后视图(从后往前看)、左视图(从左往右看)、底视图(从下往上看)。展开后六视图的配置关系如图6—45(b)所示。
(a)
(b)
图6—45
第三角画法投影面展开及视图的配置
4、第一角和第三角画法的识别符号
在国际标准中规定,可以采用第一角画法,也可以采用第三角画法。为了区别这两种画法,规定在标题栏中专设的格内用规定的识别符号表示。GB/T14692—1993中规定的识别符号如图6—46所示。
(a)第一角画法用
(b)第三角画法用
图6—46 两种画法的识别符号
四、小结
1、局部放大图、各种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2、第三角投影法的概念、第三角投影图的形成、第三角画法与第一角画法的区别、第一角和第三角画法的识别符号。
五、布置作业
习题集6-2(1)、(2)
第三十一讲 §6—7 机件表达方法综合运用举
课
题:
1、机件各种表达方法小结
2、表达方法选用原则
3、表达方法综合运用举例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
1、总结机件各种表达方法
2、举实例说明如何选择机件的表达方案
教学要求:会将各种表达方法综合运用到读图和绘图中去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法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法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
具:模型:“阀体”;挂图:“阀体表达方案”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运用具有多种表达方法的典型机件挂图,带领学生从视图、形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不知定量的课后习题,来锻炼学生独立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复习局部放大图、各种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2、复习第三角画法的有关知识。
二、引入新课题
本章介绍了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及一些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这些表达方法在表达机件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对于一个机件,应根据其具体结构选择使用,以达到用少量简练的图形,完整清晰地表达机件形状的目的。
本次课以阀体的表达方案为例,从中学习表达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分析比较复杂图样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机件各种表达方法小结
本章介绍了视图、剖视、断面的画法、应用范围及标注方法,归纳于表6-3中。讲课时参照表6-3讲解。
(二)选用原则
实际绘图时,各种表达方法应根据机件结构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在选择表达机件的图样时,首先应考虑看图方便,并根据机件的结构特点,用较少的图形,把机件的结构形状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在这一原则下,还要注意所选用的每个图形,它既要有各图形自身明确的表达内容,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综合运用举例
讲课时以图6—40所示的阀体的表达方案为例,说明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图6—40
阀体的表达方案
1、图形分析
阀体的表达方案共有五个图形:两个基本视图(全剖主视图“B—B”、全剖俯视图“A—A”)、一个局部视图(“D”向)、一个局部剖视图(“C—C”)和一个斜剖的全剖视图(“E—E旋转”)。
主视图“B—B”是采用旋转剖画出的全剖视图,表达阀体的内部结构形状;俯视图“A—A”是采用阶梯剖画出的全剖视图,着重表达左、右管道的相对位置,还表达了下连接板的外形及4×φ5小孔的位置。
“C—C” 局部剖视图,表达左端管连接板的外形及其上4×φ4孔的大小和相对位置;“D”向局部视图,相当于俯视图的补充,表达了上连接板的外形及其上4×φ6孔的大小和位置。
因右端管与正投影面倾斜45°,所以采用斜剖画出“E—E”全剖视图,以表达右连接 板的形状。
2、形体分析
由图形分析中可见,阀体的构成大体可分为管体、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左连接板、右连接板等五个部分。
管体的内外形状通过主、俯视图已表达清楚,它是由中间一个外径为
36、内径为24的竖管,左边一个距底面
54、外径为
24、内径为12的横管,右边一个距底面30、外径为
24、内径为
12、向前方倾斜45°的横管三部分组合而成。三段管子的内径互相连通,形成有四个通口的管件。
阀体的上、下、左、右四块连接板形状大小各异,这可以分别由主视图以外的四个图形看清它们的轮廓,它们的厚度为8。
通过分析形体,想象出各部分的空间形状,再按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组合起来,便可想象出阀体的整体形状。
四、小结
总结例题中阀体的表达方案的特点,从而推广到对于一般机件如何确定表达方案,总的原则是根据机件的特点,灵活选用表达方法,用较少的图形,将机件的内、外结构表达清楚。
五、布置作业
【《机械制图教案》第一章第九讲范文】推荐阅读:
《机械制图教案》第一章第二讲03-25
机械工程制图教程第一章第二讲12-07
机械工程制图教程第八章第四讲06-29
机械工程制图教程第八章第二讲01-20
机械制图中职教案01-29
机械制图学习方法范文03-18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全11-23
工程制图教案第一章07-20
机械制图07-16
机械制图小结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