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审批程序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本建设审批程序(精选8篇)

基本建设审批程序 篇1

按照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统计局《关于更新改造措施与基本建设划分的暂行规定》(计资〔1983〕869号),基本建设是指利用国家预算内基建资金、自筹资金、国内外基建贷款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进行的,以扩大生产能力(或新增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及有关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而平地起家的新建项目;

第二,为扩大生产能力(或新增效益)而增建分厂、主要生产车间、矿井、铁路干支线(包括复线)、码头泊位等改扩建项目;第三,为改变生产力布局而进行全厂性迁建的项目;

第四,遭受各种灾害,毁坏严重,需要重建整个企、事业的恢复性项目;

第五,行政、企事业单位增建业务用房和职工宿舍等项目。

项目总投资在2亿元以上(包括2亿元),或产权隶属关系为省属,或省参股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一律报省或由省审核后转报国家审批;项目总投资在2亿元以下、产权隶属关系为地市县属的基本建设项目,凡建设资金及其它建设、生产条件不能自求平衡的,均需报省或转报国家审批(省里已明确下放审批权限的除外)。需要国家和省审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经过五道审批手续,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含招标方案)、初步设计、投资计划和开工报告,这五道手续均需要报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或由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审核后转报国家计委审批。房屋建筑项目和一些小型的农业项目(不含水利)、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审批手续可适当简化,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道审批手续可合并为一道手续;此外,列入省重点、大中型项目中长期规划或前期工作计划、需要报省审批的基建项目可免予审批项目建议书,直接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国家计委《关于简化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手续的通知》(计资〔1984〕1684号),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应按规定的深度做到一定的准确性,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的出入不得大于10%,否则需对项目重新进行决策。

(一)项目建议书的审批

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行业规划、地区规划等要求,对项目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建议书。

1、项目建议书的内容

(1)建设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

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的,还要说明国内外技术差距和概况以及进口的理由。(2)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

拟在城市规划区建设的非生产性建设项目,还要说明城市规划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初步审核意见。

(3)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和引进国别、厂商的初步分析。

(4)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设想。

利用外资项目要说明利用外资的可能性,以及偿还贷款能力的大体测算。

(5)项目的进度安排。

(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2、报批项目建议书必备文件

(1)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建议书的请示文件。

请示文件必须对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总体布置方案、总投资及建设资金来源等作出简要的说明。

省属项目由省归口行政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建议书;参股投资项目由省归口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市计委联合上报项目建议书;地市项目由设区市计委报送项目建议书,省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

(2)项目建议书文本,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可在报送项目建议书的请示文件中论述,不需编报项目建议书。

(3)拟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的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选址意见书。

(4)工业项目必须附内联或外商投资意向书或协议书、环保部门初步意见和土地部门用地预审意见。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

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议书,部门、地区或企业负责组织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在技术、工程、经济和外部协作条件上是否合理可行,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作多方案比较,认为项目可行后,推荐最佳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

1、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1)总论

A、项目提出的背景(改扩建项目要说明企业现有概况),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B、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2)根据经济预测、市场预测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A、市场需求情况的预测。

B、国内、省内现有企业生产能力的估计。

C、销售预测、价格分析、产品竞争能力。

产品需要外销的,要进行国外需求情况的预测和进入国际市场前景的分析。D、拟建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扩建、改建项目要说明对原有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3)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落实情况。

A、经过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成分以及开采、利用条件。

B、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数量、来源和供应可能。C、所需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供应条件。(4)建厂条件和厂址选择方案。

A、建厂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形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

B、交通、运输及水、电、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C、厂址比较与选择意见。

(5)技术工艺、主要设备选型、建设标准和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成套设备进口项目要有维修材料、辅料及配件供应的安排。引进技术、设备的,要说明来源国别、设备的国内外分交或与外商合作制造的设想。对有关部门协作配套件供应的要求。

(6)主要单项工程、公用辅助设施、总体布置方案和土建工程量估算。

(7)环境保护、城市规划、防震、防洪、防空、文物保护。劳动安全、卫生防疫、消防等要求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方案。(8)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设想。(9)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10)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A、主体工程和辅助配套工程所需的投资(利用外资项目或引进技术项目则包括用汇额度)。

B、生产流动资金的估算。

C、资金来源、筹措方式及国内外贷款(含经济性投资和企业债券)的偿还方式。

(1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

(12)除公益性和外商投资项目外,其它项目要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就资本金筹措情况作出详细说明,包括出资方、出资方式、资本金来源及数额、资本金认缴进度等有关内容。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要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不仅计算项目本身的微观财务效益,而且要衡量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和分析对社会的影响。计算经济效益需根据国家计委颁发的《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其中对投资回收期必须计算。进行经济效果分析的技术经济参数,由各主管部门和地区根据部门、地区的特点,自行拟定报计划部门备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应按规定的深度做到一定的准确性,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的出入不得大于10%。初步设计总概算与可研报告批复投资估算出入大于10%以上的,项目必须重新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能满足大型专用设备预订货的要求。

2、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必备文件

(1)主管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文件。

请示文件必须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作简要的阐述,其中确定建设规模的依据、总体布置方案的倾向性意见、项目定址方案、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落实情况、总投资估算及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项目业主或法人组建方案。

省属项目由省归口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文件;参股投资项目由省归口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市计委联合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地市项目由设区市计委上报可行性报告,省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2)有相应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3)大中型项目应有相应资质的咨询单位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意见。(4)省级土地主管部门、环境主管部门、城市规划、防震、防洪、防空、文物保护、资源、劳动安全、卫生防疫、消防等部门的评价意见文件。

(5)有权单位出具的比较明确的资金承诺证明,银行贷款必须附有权银行出具的贷款意向证明文件。

(6)工程招标方案。包括招投标方式(自行招投标或委托招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招标范围、招标内容、招标项目相应资金和资金来源已落实文件)。如属自行招标,还需附按《工程建设项目自行招标试行办法》(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5号令)的有关规定提供有关材料。

(7)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8)工业项目必须附内联或合资双方签订的合同、章程。(9)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必须附成果鉴定证书。

(三)初步设计的审批

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做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在必要而准确的设计基础资料上,对设计对象进行通盘研究,阐明在指定的地点、时间和投资控制数内,拟建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通过对设计对象作出的基本技术规定,编制项目的总概算。它应能满足项目投资控制、招投标、材料设备定货、土地征用和施工准备等要求。

1、初步设计内容

各类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内容不尽相同,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1)设计依据和设计的指导思想;

(2)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用量及来源;

(3)工艺流程、主要设备选型和配置;

(4)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公用辅助设施和生活区的建设;(5)占地面积和土地使用情况;(6)总体运输;

(7)外部协作配合条件;

(8)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抗震措施;

(9)生产组织、劳动定员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10)总概算。

承担项目设计单位的设计水平必须与项目大小和复杂程度相一致。按现行规定,工程设计单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级,各行业对本行业设计单位的分级标准和允许承担的设计任务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低等级的设计单位不得越级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任务。设计单位必须严格保证设计质量,每项设计均要作方案比较,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设计必须有充分的基础资料,基础资料要准确;设计所采用的各种数据和技术条件要正确可靠;设计所采用的设备、材料和所要求的施工条件要切合实际;设计文件的深度要符合建设和生产的要求。

初步设计由发展计划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审批。初步设计文件经批准后,全厂总平面布置、主要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建筑面积、建筑结构、总概算等不得随意修改、变更。

2、报批初步设计必备文件

(1)主管部门报送要求审批初步设计请示文件;

(2)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提供的勘察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3)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4)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

(四)投资计划安排

项目初步设计或扩初经批准后,可根据建设资金落实情况上报申请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申请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必备文件:

1、设区市计委或省归口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文件。省属项目和参股投资项目由省归口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申请计划文件;地市项目由设区市计委上报申请计划文件。其中省直行政机关购、建房项目必须附有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出具的审查意见文件。

2、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许可证文件及红线图。

3、市县政府或省归口行政主管部门自筹资金计划安排建议。

4、有权承贷银行出具的贷款资金配置证明文件。

5、有权机关批复的初步设计文件及其它批复文件复印件。

(五)项目开工报告的审批

1、审批范围

需省审批开工的项目为:由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审批立项的省属和地市属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

2、所需材料(附件)

(1)市计委或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

(2)项目法人设立的批复文件(即工商营业执照或各级政府批准文件)

(3)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总概算批准文件(复印件);(4)项目资本金落实文件及投资用款计划(复印件);(5)规划部门“一书两证”(复印件);

(6)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大纲及能满足连续施工三个月以上施工图;(7)施工招投标合同(复印件);

(8)项目征地、拆迁和施工场地“四通一平”(即供电、供水、运输、通讯和场地平整)工作已完成,项目建设需要的主要设备已订货,并已准备好连续施工三个月的材料用量;

(9)项目施工监理单位已通过招标选定。

3、项目审批程序

(1)项目单位按开工要求准备好有关材料,按项目隶属关系向所在设区市计委或省直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开工报告;

基本建设审批程序 篇2

1 编制项目建议书及批准立项阶段

项目建议书是要求建设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 是建设过程中最初阶段的工作, 是投资决策前对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结合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和编制的。我们在编制项目建议书时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我市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市域经济、壮大财源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主导原则来进行。项目建议书编制好后, 要及时报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投资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对项目建议书的审查论证后, 即可批准该项目立项。批准立项的主要依据是先有法人后有项目, 项目要符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要符合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

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是:a.项目法人是谁;b.为什么要建设这个项目, 其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是什么;c.建设条件是否成熟;d.建设内容及规模是什么, 包括产品方案的设想;e.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f.简单经济评价和分析。

2 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建议书批准后, 应紧接着进行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是对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和经济上是否合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并报告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后, 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内容是在项目勘察、试验、调查研究及详细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报告主要阐述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和经济是否合理, 反映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一般说产出大于投入则项目可行, 反之, 则不可行。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是:a.总论。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等, 技改项目还要分析说明企业现状和技改的原因等;b.建设条件;c.市场预测;d.建设地址选择方案;e.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和产品方案、技术方案等;f.环境保护;g.劳动定员及培训计划;h.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和构成;i.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j.结论及建议。

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论证及批准阶段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者根据项目的咨询评估情况对项目最终决策和进行初设计的重要文件。可研报告编制好后, 要及时报送发改局和行政主管部门或投资者进行审查和评估论证。论证通过后, 即可上报审批。一经批准后, 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同时, 可行性研究报告又是银行信贷评估和信贷立项的主要依据。

4 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进行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及设计概算书。设计是对拟建工程的实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所进行的全面而详细的安排, 是项目建设计划的具体化, 是组织施工的依据。一般项目进行两阶段设计, 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设计经验的项目, 在初步设计后加技术设计。一般小型基建项目 (指非生产性工民建项目) 也可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政府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的初步设计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部门审批, 其它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由发改部门审批。初步设计文件一经批准后, 项目总平面布置、主要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建设规模、建筑结构和总概算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 如确需修改和变更, 则必须征得原设计单位和原批准单位的同意, 并编制修正概书上报审批。

5 施工准备阶段

项目初步设计或技施设计批准后, 下阶段要进行以下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即:开展三通 (水、电、路) 一平工作、资金筹措和落实到位 (含资本金的筹措和落实) , 办理环评等相关手续, 接着可进行工程招标、投标, 择优选定施工队和办理开工报告审批工作。按规定组建工程监理机构或聘请一个或多个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对项目的全过程或某一单项工程、某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监理。

在资金筹措方面, 首先必须按规定筹措和落实项目资本金, 然后再争取银行贷款、项目专款和外援资金以及其他资金。

目前, 我市的项目资金的筹措可以按以下项目分类进行筹措。

a.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争取以工代赈资金、战恢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发展资金、公路、水利、电力、通讯建设专款等解决。

b.财源建设项目:主要可以争取以工代赈资金、战恢资金、省财政财源建设专项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和正常银行贷款等解决。

c.社会发展项目, 主要可以争取教育专款 (包括国家计委扶贫教育希望工程专款) 、卫生专款、广播电视专款、战恢资金等解决。此外, 还可以抓住营口市对口帮扶的机遇, 争取他们的扶持和援助, 创造条件争取外资的投入。项目在报批新开工前必须办理项目报建注册登记和由审计机关对项目的资金来源等有关内容进行审计。

6 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批准开工后, 则可按批准后的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批准投资计划要求组织实施。同时需要做好生产性项目生产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动力供应、员工培训等。

7 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最后一道环节, 是全面考核本建设或技术改造的成果、检验设计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步骤, 也是工程转入生产和使用的标志。工程验收要由建设单位向组织验收的机关报送竣工验收报告和工程竣工图, 然后由验收机关邀请有关部门参加并组成工程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工程验收后要根据验收结论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工程验收后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手续和交付使用或投入运行。

生产性建设项目交付使用或投入生产后还应进行项目后评价。根据项目的大小、评估时间可选择在1年以上, 2年以内 (或按生产周期计) 。一般由项目投资者或上一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评估。

根据上述几个建设程序, 可将建设项目分为项目前期工程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进行管理。

a.项目前期工作阶段中: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主要由发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审查、评估和审批。政府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的初步设计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部门审批, 其它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由发改部门审批。

b.施工阶段的管理, 主要由建设单位、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监理公司进行管理。

c.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按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的有关规定, 明确划分出生产基本建设项目由发改委组织有关部门验收;技改项目由经贸委组织有关部门审批;一般工民建项目由建委组织有关部门验收。其他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由发改委、建委汇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以上就是我国基本建设程序, 各建设施工单位可按此程序进行报建申批施工。由于篇幅所限, 在建设单位办理可行性报告到开工报告过程中有一系列申批手续需要办理, 这里不做详细分析。

加强监督程序建设探析 篇3

目前在工作实践中,对监督程序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一是在程序现状的认识上,认为目前“人大监督程序很多”,不知道实际上人大的实体性权力很大而程序性内容很少;二是在程序作用的认识上,认为人大监督总是“程序性多而实质性少”,追求“由程序性监督转向实质性监督”,言下之意,似乎是因为程序性监督多才使得实质性监督少,把实质性监督不足归因于程序性监督太多,认识不到其实程序本身也包括了实质性内容,认识不到程序具有监督的保障作用,认识不到恰恰是由于程序不足才造成实体监督的不足;三是在程序特性的认识上,不少人总认为程序“繁琐费事、缺乏效率”,没有从监督最终成效上来评判,看不到好的程序正由于自身具有高效能动的功能而显示出较高的效率。对人大监督程序认识不足,自然重视不够,目前无论法定性程序还是规章性、习惯性程序都处在启动阶段中的“启而不动”状况。

充分认识程序的作用意义,是人大加强监督程序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从实体民主和程序民主相互依存的关系看,程序对于实现民主具有桥梁和阶梯作用,即所谓的“民主如网,程序是网上的网眼”;从程序法与实体法相互依存的关系来看,程序对于实现实体法具有工具价值和独立价值;从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代议机关的特性上讲,代议机关的权力就是一种程序权。代议机关权力的每一步行使都必须在程序中运行,没有程序就行使不了监督权力。反之,每一步程序的建立和完善,都能保障监督权力的有效行使。

如何加强监督程序建设,最根本的应该遵循合法性、简捷性、完整性、效率性、具体性等原则。这里着重针对人大监督程序的现状谈几点思考。

程序建设要最优化

对于刚性监督程序,重点要放在开启环节。在1995年地方组织法的修改中,虽然新增了质询、罢免等刚性监督的程序,但这里面限制性程序规定得多,如人代会代表十人以上可质询、十分之一以上代表可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等,而引导性程序规定得少,即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质询、对什么问题可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在程序的一系列环节上缺乏最初的程序开启环节。从理论上讲缺乏开启环节或易造成滥用或很少采用,现实中显然没有造成滥用,而是很少采用。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着力建立刚性监督的开启程序。对于普通监督程序,重点要放在终结环节上。与刚性监督完全相反,普通监督程序容易开启,却特别缺乏终结程序,常常不了了之,程序的完整性、监督的实效性难以体现,因此常规监督形式要特别强化终结程序,一定要完成法律决定,落实监督意见,规定时间期限,明确反馈手段。如何检查、如何汇报,向人大、人民群众都要反馈到位。对于监督主体的行为程序,特别要突出“民主的集中”程序。所谓“民主集中”一方面是民意的集中,代表人民的意愿行使;另一方面是集中过程要民主,符合集中行使原则,这两者正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议制和合议制特性的要求,也是人大行使监督权的两个关键环节,这两个环节的程序化特别重要,前者要建立公开征集意见程序,如许多地方实施的任前公示制、述职公示制、执法检查公告制、代表公示制等等,利用新闻媒介乃至网络手段,广泛征集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公示征集的意见一定要有整理、采纳程序。同时,要完善会议集体行权程序,使得权力机关的监督决定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应。

程序建设要系列化

一方面,不同的监督形式要有不同的程序,形成横向系列。如宪法监督、执法检查、审议报告、审查批准计划和预算等具体的监督形式,加上工作评议、各种视察、议案和建议办理以及日常监督等程序,地方人大要形成横向系列程序。另一方面,相同的监督形式要有不同等级的程序,形成纵向系列。现实中限于人大的人力、精力,又因为实际工作中各种情况变化,有必要在建立完整、严密的程序即普通程序的同时,建立另一种等级相对较低的程序,即类似诉讼法里的简易程序。

程序建设要工具化

所谓工具化,就是要让程序充分地发挥起工具作用。既要让监督者严格自如地掌握运用程序,又要让被监督者积极自觉地了解遵守程序,还要让监督者——即人民群众方便自由地对照程序来对监督者进行监督。要做到“自如、自觉、自由”地运用程序,首先要通过宣传强化程序的“工具意识”,当程序成为规章后,不但要通过各种方法公布于众,更重要的是每次进行监督活动之前,结合学法,重申强调程序,消化掌握程序,用程序来武装监督者、被监督者和监督的监督者。其次要明确程序调整的批准权限,凡常委会通过的规章性程序如主要程序调整须经常委会会议认可或常委会授权主任会议认可,维护程序的确定性。第三要建立对违反程序现象的纠正追究制。代表和人民群众进行监督,要有受理程序、纠正程序以及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的程序,确保程序应有的权威性,更好地发挥程序对于监督实体权利的实现所具有的工具作用。

健全和优化监督程序,是增强和保障监督实效的当务之急。现在,监督法已出台了,地方人大下一步基础性的建设应当把程序放在首要的突出地位,担当起程序建设的主力军,重视在开展监督活动之前精心设计程序,并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完善。重视在实践中总结整理好的程序且及时上升为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程序开展监督;加强对人大工作程序建设的研究,为程序立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积极探索新的科学高效的程序,把程序创新作为人大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地方人大的程序建设不断趋向成熟、健全、优化。

宗教场所建设审批程序 篇4

为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新建(在宗教活动场所现有用地范围内新增建筑物)、改建(对宗教活动场所已有建筑物进行翻新、改造)、扩建(超出宗教活动场所原有用地范围新增建筑物)、迁建(异地重建)等建设程序,把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纳入社会化管理的轨道,不断提高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法制化水平,现根据《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江苏省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精神,结合我市宗教领域的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宗教活动场所对本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应当遵守城乡建设统一规划,按照建设项目申报相关审批程序。

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等活动,应当征求本场所原登记机关〔所在地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意见。征求意见时需提交下列资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拟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的理由,项目的选址、规模、工期等情况说明;

(二)本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意见、本宗教活动场所所属县级宗教团体的意见(无相应县级宗教团体的,应提供相应市级宗教团体的意见);

(三)项目设计草图、位置意向图、初步效果图及初步方案;

(四)建设资金证明。

二、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在收到辖区内宗教活动场所征求意见的要求后,应当听取发改、国土、建设、环保、规划和市政园林等相关部门及该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村(居)委、乡镇(街道)的意见,必要时召开由相关部门和地区参加的论证会。

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充分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后,认为不可行的,书面告知该宗教活动场所并说明理由;认为可行的,书面告知该宗教活动场所。

三、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在送达认为可行的意见时,应当告知该宗教活动场所须依法办理建设项目相关审批(审核)手续。

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应当加强督促检查,发现宗教活动场所未办毕建设项目审批(审核)手续而擅自进行工程建设施工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对其违法建设行为进行处理,并对该宗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进行处理。

四、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认为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等建设活动可行的,该宗教活动场所必须依法办理项目审核、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相关建设审批(审核)手续后才可进行工程建设施工。建设审批(审核)手续不完备的,不得进行工程建设施工。

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等建设活动的,还应依法办理风景名胜区建设活动审批。

五、发改、国土、建设、环保、规划和市政园林等部门在办理宗教活动场所新建、改建、扩建、迁建项目的建设审批(审核)手续时,应当征求提出申请的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的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意见。

六、宗教活动场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应当依法办理建设工程质监、安监、监理等法定手续。

七、宗教活动场所新建、改建、扩建、迁建项目竣工验收通过后,应持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等有关证明向所在地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申请换发新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八、宗教活动场所跨市(县)、区迁建的,在迁入地办理相关审批(审核)手续.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审批程序

一、宗教活动场所的民主管理组织,持申请报告、市房地产部门的危房鉴定证书、宗教活动场所的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经所在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审核,报市民主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向计划部门申报建设计划。

二、持市民宗部门及计划部门的批准手续,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建设规划手续。

三、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到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领取建设用地批准书。

四、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拆迁安置手续。

五、建设项目若有绿化、环保等事项需到市园林、环保部门办理有关手续;若有地下给水、排水、通讯、电力、热力、煤气、文物、消防等设施的动迁项目,须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程序 篇5

窗口职能:审批和上报全市基本建设、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立项。

申报材料:

1、书面申请。

2、提供资金落实证明。

3、提供土地使用权证明。

4、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5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开项目或单体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基建和房地产项目,应提供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具有以下附件:规划部门对项目建设选址规划设计方案及条件的初审意见;土地管理部门对建设用地的初审意见;环保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准文件;有关部门对供电、供水、供热、供气以及消防、劳动安全、地震的审查意见;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总体方案。

5、党政机关建设办公楼和宿舍楼需提供纪检部门的审查意见。

6、房地产开发项目需提供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质证明。

7、企事业单位集资建设职工住宅项目应提供缴纳住房公积金证明及集资建房实施方案,联合建设的还需提供各方合作协议书。办事程序和办结时限:1、有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单位,由行政主管部门转报项目立项申请文件;无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单位,直接上报项目立项申请文件。2、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5

泰兴市码头建设项目审批程序 篇6

为了规范城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码头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江苏省内河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江苏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凡在城市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各类码头建设项目时,必须符合下列程序和条件,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码头建设项目前置审查事项

1、水务局负责码头工程建设项目审查

确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码头及设施,建设单位在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前,必须先经水务部门审查同意。

主要审查内容:是否符合防洪规划、防洪标准、沿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

建设单位申报材料:工程建设方案,包括单位名称、建设位置、形式、规模、用涂等。

2、交通局(航道管理站)负责码头建设审查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码头及设施,涉及航道范围的,还需事先经交通部门审查同意(一级至四级航道需经二省航道管理局审查,五级至七级航道需经泰州市航道管理处审查,等外级航道需经泰兴市航道管理站审查)。

主要审查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具体包括位置、规模、结构、地址等。

建设单位申报材料:申请书;码头所处位置的平面图、航道断面图、建筑设施设计图、立面图。

3、环保局负责码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查

根据码头建设的用途及对环境影响的程度,由环保部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

主要审查内容:委托有环评资格的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

建设单位申报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规划局负责码头建设规划审查

根据相关条件,由规划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查,符合规划的按规定程序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

主要审查内容:是否符合城市规划,是否满足城市防洪和航道要求。

建设单位申报材料:选址申请、数字化地形图、有关用地文件、水务和航道等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

二、码头建设项目的核准立项

市发改委负责对码头建设项目的核准立项

发改委在规定时间内,对建设单位的码头建设:项目申请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如审核同意,即作出《项目核准决定书》;如审核不同意,即作出《不予核准决定书》。

主要审查内容:按照有关规定的条件进行实质性审查,主要审查是否符合规划、产业政策以及是否对公众利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等。

建设单位申报材料:项目申请报告。应有丙级及以上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编制。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项目申报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等,以及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等附件。

三、码头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

1、规划局负责对码头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

根据水务局、航道站、环保局等部门对码头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查意见及发改委的项目核准文件,按照有关规定和条件,分别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需提交水利工程用地手续(建设单位占用的水利工程,其土地使用权属不变。如涉及新征用地,需先到国土部门另用地手续)、项目批准文件及相关部门文件。

建设单位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需提交项目批准文件、建筑施工图、施工图审查意见、土地权属证件等。

2、国土局负责码头建设新增甩地申批。

码头建设如涉及新增用地,需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办理。

主要审查内容:拟使用土地的权属性质及是否存在纠纷;用地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甩总体规划;用地选址是否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或乡镇建设规划;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产业规划、政策;用地标准和拟定规模是否符合国家、省政府要求;是否符合供地政策。

建设单位申报材料:征地申请书;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红线图;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表,用地计划通知书;征地所在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劳动力资源情况统计表年报和所在村组耕地面积统计年报;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或用地批文或土地使用证书;建设项目用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报告书;土地质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备案申请和备案表;水务部门的审查意见。

如征用国有土地,以上审查事项及申报材料中的有关内容将省略。

四、码头建设项目的验收发证

码头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必须将批准文件和施工安排送水务部门审核后,方可办理开工手续。

码头建设项目竣工后,水务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市水务局核发《河道工程占用证》,建设单位方可启用。

五、码头建设项目联合办理事项

1、码头建设项目的审核许可,由市水务局统一受理,涉及相关部门的办理事项,市水务局应主动帮助沟通联系,或适时组织集中办理,为建设单位申请行政许可事项提供便利条件。

2、码头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应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规划、水务、交通等部门现场堪察,联合商定。

基本建设审批程序 篇7

一、“轻程序”传统思想的背景解读

我国传统的“重实体, 轻程序”的思想由来已久, 这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有很长的封建社会历史, 过去又实行了多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凡事按领导人意见办理的习惯和作风根深蒂固, 以致一些领导干部和相当多的群众法治观念淡薄, 使得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根据考古发现, 作为国家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司法审判制度, 早在公元前21世纪, 就随着中华民族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时应运而生。然而在古代中国, 法自君出, 专制君主掌握最高司法权, 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一直被认为是君主治理臣民的工具。在这种封建专制政体下, 司法权由封建君主所总揽, 司法审判权不过是行政权力的延伸或附属, 并且审判中受其他机构干涉;司法审判缺少理性程序, 忽视对程序正义的追求, 为了案件的妥善解决, 可以运用包括刑讯逼供在内的一切手段[1]。因此, 从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人治大于法治”的传统观念, 制定法律的主要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对于程序所要求体现的维护人权, 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价值无从涉及, 更提不上遵守法律程序了。可见在我国传统的惯性思想中, 人们对于程序的概念和作用是模棱两可的。正如本书所言:“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 长期以来只重视实体法, 不重视程序法, 只追求结果, 不重视获得这些结果的程序的合法性。只要结果正确, 无论过程、方法和程序怎样都无所谓, 有时甚至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以获取于己有利的结果, 人们较容易接受这样的观点, 并在实践中坚持这样的做法。可见, 程序问题至今对许多人来说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这是十分有害的。”[2]“我国法治的建设健全日新月异, 但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到现在, 程序和实体的争议似乎更加明朗, “重实体、轻程序”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有了归宿。”作者也因此从观念障碍和制度欠缺两方面阐述了程序正义观念形成的阻碍因素, 并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反思了程序正义的实现, “中国现阶段最需要的是树立“权利保障找程序”的法治观念”[3], 这是作者对于程序正义观念形成的深切呼唤。因此, 要实现法律规范向社会的渗透, 主要以程序作为桥梁, 对于法治建设而言, 程序正义是法治由规范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化的关键环节,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传统的法律思想, 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理念。

二、程序正义的法治解读

“权利法案的绝大部分条款都与程序有关, 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任意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距。坚定地遵守严格的程序, 是我们赖以实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享有正义的主要保证”[4]。这是美国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给予“程序”一词的注解。由此可以看出, “程序正义在法治建设中居于枢纽位置, 法治取决于一定形式的正义程序, 一个国家和人民共同服从程序的状态和公正度是衡量该国法治程度的标准, 缺乏公正程序的法治, 是失却理性选择自由的法治, 是难以协调运作的”[5];程序正义是衡量罪刑是否相适应的“天平”, 如果缺乏法定程序的“衡量过程”, 公民的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因此要真正赋予程序以实现实体公平与正义的力量, 必须首先赋予程序以正当性, 只有正当程序才能从最根本上保证实体法律的适用之公正, 从而真正实现法律对于人们权力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的保护与监督作用。这也正是本书探讨的问题之一。正如本书上篇冠名“正当程序的法治之理”一样, 它从思想渊源、衡量标准以及对于中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影响出发, 解读了正当程序的必要性和法治意义, 强调了程序正当性质对于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证实了正当程序在构建法治社会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为中国构建正当程序之路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三、程序正义的价值解读

法律是程序性的, 程序是法的核心。早在本世纪初, 沈家本等人就引用“西人之言”指出过:“刑律不善不足以害良民, 刑事诉讼律不备, 即良民亦罹其害。”[6]由此看出, 程序对于法律的实施以及保障人民权利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程序法律不备, 何来正义可言!这也正是本书为正当程序在今天不被重视的现实摇旗呐喊的主要原因,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更何况没有程序“监督”的所谓的正义了。本书根据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时期这一特定阶段, 阐述了程序正义在我国依法治国的今天的价值所在:首先, 程序正义能够保障在诉讼中实现实体公正。“正当的程序可以保证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 这就是说, 按照诉讼活动的一般规律, 根据各类案件的一般情况, 程序公正可以也应该能导致实体公正, 也即人们常说的: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7]其次, 程序正义能够遏制司法腐败, 实现司法公正。“严格的执行法律程序是维护司法公正的保障, 程序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克服人的主观随意性, 防止专断, 它要求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 不管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 集合的或是个体的, 都必须在法定的程序内进行。”“程序正义不仅保证了程序的公正性而且能促进并保障实体的公正, 进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正义, 以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8]最后, 程序正义能够维护人权, 增强权威, 实现法治。“正义的程序使正义在诉讼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实现, 而且保障这种实现是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 这就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国家司法乃至法律制度的权威产生普遍的信服和尊重, 无论裁判结局与他们有无直接关系。”[9]程序的本质是交涉性。法以权利、义务为实质内容, 所调整的关系往往具有交涉性, 因而就特别需要程序提供交涉方式和途径, 提供制度性协商和对话机制, 以使选择和决定能被交涉中的各方认同和接受。所以程序在今天的现实处境之需要的层面上, 不应该再被视为单纯的工具和形式, 而应该把正当程序作为“现代法治国家所积极追求的目标”。本书在中篇“正当程序的法治之神”中就通过为正当程序的实施提供“交涉的方式和途径”来重点解读了正当程序的这一“应然”目标, 以期其所追求的价值和理念“能被角色中的各方认同和接受”。中篇共分为七章, 是在“程序法治的新视野”下, 在正当程序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时代背景以及正当程序中充满的人本主义气息, 一切以人为本, 权利本位, 限制政府权力的追求之下, 通过对正当法律程序的信仰文化底蕴———基督教、思想文化底蕴——自然法、价值观念文化底蕴———人本主义、政治文化底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司法审查制度以及经济文化底蕴——契约自由和法律文化底蕴———法治传统等一系列文化底蕴的解读, 阐述正当程序对“宪法权威的树立、法治的建构、权力的制约和人权的保障”将要达到宪政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的保证;阐述正当程序对“社会主义司法治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完善诉讼程序, 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坚持与时俱进, 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尊重和保障人权”, “社会更加和谐”等其所追求的人文精神的追随;阐述正当程序对“通过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各种程序性权利, 确保个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把个人的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延伸到刑事诉讼中;把侦查、起诉权的行使以及各种具体强制措施的条件、期限、程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限定, 对刑事司法机关可以在刑事诉讼中动用的权力加以严格限制;以控、审分离和不告不理原则等手段限制审判权的启动, 实行审判中心主义, 以审判程序对追诉机关的强制权力的行使进行终局性的审查, 并通过人事、财政等资源配置和法律职业的专门培训程序以及辩论、公开、陪审或参审、直接言词原则等广泛的系统化、制度化的措施, 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等各项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司法审查, 使刑罚权的实现过程及刑罚权本身都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正性要求;并结合当前国家的法治进程和民主制度的发展来阐述了在中国语境下正当程序对政治文明的推进作用。从而为“正当程序法治化”以及“程序文明”找到了存在的现实依据, 为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之程序正当性找到了适用的理据。

四、刑事程序的正义解读

“法治既指一种状态, 更是动态的过程, 因为状态必须经过一定动态的过程才能实现。这一动态过程就是指程序。”[10]在本书的下篇“刑事程序的法治之维”中, 作者再次从刑事程序这一具体的视角点出发, 论证了正当程序对于保障和实现在刑事实体法律的实施过程中积极作用, “正当法律程序作为现代法治实践的产物, 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 代表了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并且“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 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是规范和调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背景出发, 从刑事程序正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个方面为出发点, 以刑事程序正当化的观念形态建设和规范形态建设为支点, 为读者解读了正当程序在中国刑事法律发展中的深远影响, “刑事程序正当化作为近现代法治实践的产物, 是对自身价值愈益丰满的刑事程序个性的张扬, 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 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代表了现代法治国家刑事程序改革的方向”。

结语

一本好书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在缺乏对程序的重视的环境之下, 作者实事求是, 从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出发, 结合法治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以及法治社会的构建, 分析和解读在中国语境之下的正当程序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宣扬法律程序的理念, 以期推动我国法律程序法治建设, 对我国法治发展进程中加强对程序的重视, 促进我国程序法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做出最详实的理解和阐述, 从根本上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确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摘要:2008年, 我国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这也是我国法治建设与改革又迈出新的步伐的一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 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也步入新的轨道,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作者通过孙洪坤所著的《程序与法治》一书, 解读了程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社会进程中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程序正当性,法治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蒋传光.中国法律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第273页.

[2][3][5][7][8][9][10]孙洪坤.程序与法治[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24, 23, 26, 201.

[4]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 2000.第138页.

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程序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程序

略读课是精读课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运用精读课习得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进行独立阅读,逐步实现课外完全独立阅读。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文章前面的“提示”来引路,课堂教学的结构简约的教学思路,采取粗放型的结构层次,为学生留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设计了“课前自学—回顾梳理—提示自学—交流点拨—总结拓展”体现略读课文编写宗旨的一种程序。

一、利用资源,课前自学

这一任务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时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工具书、网络等方式查找。(2)想一想:我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我不明白的是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想办法解决。(3)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来解决。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用来精讲品读、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丝绸之路》时,就让学生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网搜集关于丝绸之路、张骞等的资料,这样利用好资源,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导入新课

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我要学”。但略读课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回顾在精读课文中学习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如我在教学《丝绸之路》时,播放《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三、依托提示,引导自学

《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部分,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有这么一段指导性的文字描述: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的课堂上,要体现开放性,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对照“阅读提示”,运用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朗读,默读、轻声读、大声读、分角色读,一目十行,细细品读,各种方法精彩纷呈,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读通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例如,《丝绸之路》一课的“阅读提示”起到了明确主题,激发阅读兴趣和明确阅读要求的作用。我让学生仔细地研读,理出学习的重点:了解作者写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同时在这个感知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抒发对丝绸之路的赞叹。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和讨论找到其中的答案。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能让他们主动有效地展开阅读。

四、自由展示,精妙点拨

自由展示:在自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多角度、自由地充分发表意见,遇到不同意见,教师要求同存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一篇文章的中心,不一定是唯一的。只要是学生的真实体会,就可以給予肯定。要让学生主动,就应该让学生真正拥有主动权,让他们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精妙点拨:略读课以自主阅读为主,但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意讲读与自读的衔接,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并举,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还要加以充分恰当地引导和适度的调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把准课文重难点,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豁然开朗;引导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强化个性感受,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教师经常在一些理解文章的关键点上,让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感受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充分的展示,学习的思路得到沟通,阅读感悟和理解的方法得到应用。

在精妙点拨中,我们还可以使用突破重点法、融会贯通法、佳句积累法、留白填补法等进行教学。

五、总结提升,拓展迁移

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不应只是简单地完成提示中的问题,而应该回顾总结略读课文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特点,并以教材为拓展点,沟通课内外。

我还让学生通过回顾与畅谈整组课文,总结与提升本单元学习主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密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形式多样,层次感较强的课内外作业,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7.

[2]金彦.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小学语文教学,2007(06).

[3]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

[4]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学习体会下一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