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精选11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师:是呀!学故事不能光图热闹,还得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后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概况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这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老师这儿给你们提供了一些提示语,填上去说说看(早先……后来……最后……)

三、细读感悟

(一)感受美丽,学习第一自然段

1、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播放视频短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出示第一段第二句话,指名朗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小村庄(板书:美丽)

2、出示图片配上文字 山上的树木——(这郁郁葱葱的树木有那些作用呢?)树木真是宝贝呀!因为有了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所以那村前河水——天空——空气——

3、第二句话

来到这样的小村庄,你的心情怎样?把你轻松愉悦的心情读出来!(课本图片加文字出示)来到这美丽的小村庄,你会说什么?把你的赞美读出来!

4、你们喜欢这美丽的小村庄吗?就让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吧。山上的森林—(接背课文)

(二)对比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可是好景不长,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板书:消失)

1、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相关的文字: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何处。)

2、什么叫没喘气儿?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呀!大雨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小河里怎样了?

水流的速度呢?发出的声音呢?声音很大,很恐怖,就像什么动物在叫?

洪水的声音很大,就像猛兽在号叫,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来概括?是呀!当咆哮的洪水到来时,那是多么可怕呀!那悲惨的情景绝不是这只字片言所能详尽的。(齐读)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想象一下,除了画面上显示的,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什么?(播放水灾录音)

3、这样的情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指名几个学生说,然后把那种感受读出来。

4、多么令人伤心哪!让我们在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消失的情境(播放视频短片)

5、看到这悲惨的情景,我们的心里很伤心,很难过。——齐读

(三)分析原因,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课件出示问题)

小村庄的人也许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许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被洪水卷走了,今天,就让我们来帮他们找找原因吧!请你细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找到了就用直线把它划下来。

1、出示:谁家想盖房……裸露的土地。原因是什么?

(1)、学习语言要学会品味,要像品茶那样,用心慢慢体验,就觉出味儿了。请大家再读本句,看你想强调哪个词,为什么?(指名朗读,突出重点词语)相机理解“裸露”词义,指导书写“裸”。对比“裹” 我们来学习他们的方法,把这些重点词语重读,体会一下

(2)、人们为了自己过上还不错的日子,太随意太无所顾忌了(出示,说句子练习)(3)、简简单单“拎”字,却给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拎出了——男生读——女生读——

2、还从哪儿找到原因了?出示: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上午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你想强调哪些词语?为什么?指名交流,朗读。(2)、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3)、多么贪婪无知的人们啊!一起来读——

看来大家已经完全掌握了重音重读的方法。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年年——

3、还从哪儿找到原因了?出示:树木变成了……

砍伐了树木。人们得到了暂时的幸福生活,因此,他们拥有了一栋栋——各式各样的—— 应有尽有的——还有大量的——(再指名读)

4、随着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其他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不过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让我们结合第一段,说说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课件出示:山上的森林不再——村前河水不再——天空不再——空气也不再—— 这一切,人们意识到了吗?

多么可悲啊!让我们再齐读这一句——

大量砍伐树木,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你喜欢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幸福吗?

4、(出示:不管怎样……)指名读 哪个词体现了这种不赞同的态度?

想一想:人们只管砍树过日子,出现了哪些现象人们根本视而不见?你来说句子 出示:不管

,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再来一齐都句子——

(四)、感悟升华,学习最后一段。

1、短暂的幸福带来的却是不可挽回的灾难!所以直到最后——(课件最后一段文字)齐读(改编诗歌出示:)再读最后一句话。

四、拓展提升

师:但是,人们觉醒了吗?请看一组环保数字。

师:真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读到这里,你知道使小村庄消失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 是他们没有环保意识,只贪图眼前的利益。(板书:乱砍滥伐)

师:老师这儿还准备了一些资料搜集到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播放)看了这些,可能每个同学有许多的想法和看法要告诉小村庄里的人们,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们,告诉全世界还没有觉醒的人们。学生交流。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2

[理念是一课之魂。但理念与设计却存有两种境界, 一种是“隔”的境界, 即理念与设计是两张皮, 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隔离关系;另一种是“不隔”的境界, 即理念与设计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是盐和水的关系, 理念的盐融化在设计之水中, 我们看不到理念, 但在设计中却处处能品尝到理念之味。理念的行走当取“不隔”的境界。]

一、一展画面铺感情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生齐读) , 让我们静静地欣赏一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谁能用书上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介绍? (音乐)

1.生介绍。

2.说说面对如此美丽的村庄的心情。

[金老师开宗明义, “情”是本课的主线。课始, 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是, 这“情”既非空穴来风, 亦非无病呻吟, 这“情”附丽于小村庄的美丽形象, 入境情始生;这“情”根植于文本优美的言语笔触, 披文以入情。语文课的情, 只有和“文之像”“文之境”融在一起, 只有和“像之文”“境之文”合在一处, 才是切实的、本真的。]

二、一柄“斧头”悟感情

师:孩子们, 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课文中三次提到了锋利的斧头 (画图:斧头) , 可老师一直在纳闷, 你说这锋利的斧头跟美丽的小村庄到底有什么关系?

1.生自由读全文。

2.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回答。

板书:得到和失去。

[课从“斧头”纵深切入, 气势峭拔、意象奇崛。一柄小小的斧头, 太不显眼了, 它一直默默地藏在文本的角落, 鲜有人去打探它、发现它。然而, “斧头和村庄到底有什么关系”的发问, 却大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思考力量。于是, “斧头”这一重要意象, 成了全课穿针引线、一唱三叹的支架和道具。]

(一) 斧头一砍得多少

师:你们从哪句话看出靠着锋利的斧头他们得到了?

1. 反馈

(1)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 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师:“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是什么意思?用树木干什么?

生:把树木当柴烧了。

(2) 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3. 师生接读。

师:看, 有了斧头多方便啊!

句式训练: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做各式各样的工具, 谁家想做应有尽有的家具, 谁家想要大捆大捆的柴, 就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去年, 谁家想拥有这一些, 就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今年, 谁家想拥有这一些, 还是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明年, 谁家想拥有这一些, 照样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4. 那面对着一栋栋房子, 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工具, 面对着应有尽有的家具, 村民们认为这是一把怎样的斧头?

5. 他们从心底里涌起怎样的情感?

[此为正读“斧头”。通观全课, 这一步欲抑先扬、迂回包抄, 在教学节奏的处理上, 金老师极尽铺排皴染之能事, 连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去年、今年、明年”的段式, 将斧头在村民心目中的种种功劳做足做透。教学在“感受村民从心底涌起的感激之情”中画上了休止符。然而, 梅花一弄风波起!]

(二) 斧头一砍失多少

1. 感受“慢慢地失去”

师:村民们喜爱斧头, 感激斧头, 依赖斧头。可他们根本没有注意, 也正是因为这把斧头, 小村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也在慢慢地失去, 聪明的你注意到了吗?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答案。

课件出示:

就这样, 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 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 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裸露的土地是什么意思?

(2) 说说失去了多少树。感受省略号的作用。

(3) 小村庄失去的仅仅是不计其数的树吗?还失去了什么?

(4) 补充阅读资料。请孩子们快速阅读这一段话。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郁郁葱葱的树木可是我们地球最好的朋友。

风沙来临时, 它是勇敢的守卫者;

雨水咆哮时, 它是坚实的阻挡者;

空气污染时, 它是神奇的过滤器;

气候多变时, 它是奇妙的调节器;

噪声满天时, 它是厚厚的隔音墙;

……

2. 感受“最后的失去”

师:读一读, 说说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4段)

(1) 抓住“没喘气儿”体会雨大。 (2) 抓住“咆哮”“卷”体会洪水急。师:做一下卷的动作, 这时候的洪水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旋涡, 像……把小村庄给吞没了。

(3) 想象说话。

师:那是一场怎样的大雨, 怎样的洪水呀, 孩子们, 让我们闭上眼睛, 听一听, 想一想。

课件出示:风声、雨声、雷声……

我们听到了隆隆的雷声, 呼呼的风声, 哗哗的雨声, 听着听着, 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师: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能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4) 指名读。

(5) 读第5段。

你悲痛地看到了什么?男孩子说。

你绝望地看到了什么?女孩子说。

那是多么凄惨的一幕呀, 一起说。

3. 如果现在叫你来形容一下这把斧头, 你会认为这是一把怎样的斧头?

[有了前文的正读“斧头”, 自然就有了此刻的反读“斧头”。对“斧头”作用的正反解读, 正是对人类发展的辩证思考、科学判断。反读“斧头”, 是全课的重心所在、枢纽所在, 对此, 金老师在处理上层层推进、步步攀升, 处理得颇有章法。第一步, 咀嚼文本, 解读失去树木;第二步, 拓展文本, 猜读失去其他;第三步, 创生文本, 解读最后的失去。在学生悲痛地看着、绝望地看着、恐惧地看着中, 仿佛是末日的降临, 又仿佛是最后的审判, 斧头成了这场浩劫的唯一祭品。正是, 梅花二弄断人肠。]

(三) 得失孰重究责任

师:同样的斧头, 让村民们得到了很多, 让他们失去的更多。同样的斧头让村民们笑, 又让他们哭。

1. 同样的斧头……

2. 面对如此惨痛的结局, 我们能说罪魁祸首就是斧头吗?能将责任都推给斧头吗?

板书:村民

3. 读补充资料

(1) 师:也许,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树有多大的作用, 让我们大声地提醒他们。

(2) 也许, 他们知道树有这么大的作用, 可还要大量地砍伐, 让我们大声地告诫他们。

[正反之后, 到了合读“斧头”的境界。是的, 斧头是道具, 斧头是工具。真正的罪魁祸首乃是手操斧头的村民。合读斧头, 读出的不再是斧头本身的所作所为, 而是村民的无知、贪婪、自私、愚昧。一样的斧头, 不一样的结局;一样的斧头, 不一样的感情;一样的斧头, 不一样的言说。应了那句:梅花三弄费思量, 云烟深处水茫茫。]

三、一抒心声融感情

1.师: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因为村民不加节制地乱砍乱伐, 被洪水卷走了。听到了小村庄的哭泣, 我们感到痛心;看到了洪水中小村庄的垂死挣扎, 我们感到愤慨。此时, 你们肯定有很多的话想对村庄里的人说, 把它写在课题的上边吧。 (生写、说)

2.结课:同学们说得多好呀!我想我们不但应该对小村庄里的村民说, 还应该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 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 这里有清如明镜的湖水, 这里有活泼美丽的小动物们。可是, 我们身边却有许多人如同村庄里的村民们一样无知、无情, 他们肆意破坏我们的家园。于是, 我们听到了大树的哭泣, 听到了黄沙的怒吼, 听到了大海的咆哮。孩子们, 地球只有一个, 那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都来做小小环保宣传员, 你可以用诗、用歌、用画来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来拯救我们的地球, 保护我们的地球, 好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 细细品来, 颇多意味。教师的文心和课心, 均凝聚在一个“巧”字上。

其一, 课脉灵巧。全课的脉络走向为情所动、循情而行、悟情则止。用金老师的话来说, 课始, 一展画面铺感情;课中, 一柄“斧头”悟感情;课尾, 一抒心声融感情。文本蒸腾的忧患之情、救赎之情始终是本课安顿步骤、采取行动、考量目标的教学主线和课堂主干。一个“情”字, 将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包容在一起, 它不仅成了师生共同行走在故事地带的精神动能, 也成了师生直面生态、痛苦思考的最后家园。所以, 在语文课堂上, “情”是言语学习之器, 更是言语发展之道。

其二, 课局精巧。抓住“斧头”, 正反相交, 先扬后抑, 一唱三叹。这样的切入、这样的布局, 让人大有出乎意料之叹, 又有尽得情理之感。正读斧头, 见其利端;反读斧头, 显其弊端;合读斧头, 方为人与自然相安无事的和谐之道。课局之巧, 可圈可点。尤为可赞的是, 读“斧头”始终不忘读“村民”。或角色置换, 或感同身受, 或冷眼质问, 或移情体验, 将“斧头”的力量和“村民”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我们说, 入选教材的课文是教学的“一级文本”, 经过教师二度加工的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二级文本”, 依托“一、二级文本”引起学生注意的学习内容是教学的“三级文本”。只有“三级文本”才真正具有教育学的意义和课程论的价值。我们在金老师的课上, 目睹了“三级文本”的美丽诞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森、郁、葱、湛、盖、犁”等13个生字,能够认读“山谷、森林、锋利、盖房、裸露、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等词语。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等词语的意思,准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小村庄前后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准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小村庄前后的巨大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请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一起读课题。

生:边写边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在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读通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中该课文,这篇课文有5个自然段,我想请五个同学来读一读,谁愿意?

生:分段读课文(师适时评价)。

师: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自己再读一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词,对不理解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生:自读。

2.分组学习生字词。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现在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第一组词

课件出示:

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师提出要求: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想象词语描述的画面(树木长得高大茂密;河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天空是深蓝色的,很高很高;空气很新鲜)

(4)美吗?喜欢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面一部分,学生读后面部分。

师:谁会说这样的词组?彩虹——五颜六色,露珠——晶莹剔透等。

第二组词

课件出示:

锋利;斧头;盖房;造犁;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师提出要求:

这些词语中藏着好多个生字,一起读一读吧。课件展示要求认的生字:盖、犁、裸、扩、栋。

师:既然是生字,应该加深印象,跟老师写“裸”字,“裸”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果字。在这里,老师还想分享另一个字“裹”。请你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生1:都有一个果字。

生2:都有一个“衣”字。

……

师:把衣服包起来就是裹,把衣服脱下摆在一边就是裸,好奇妙的中国汉字呀。

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词语说话。

第三组词

课件出示:

喘气儿;黎明;咆哮;洪水

师提出要求:

在这些词语中,你觉得哪些词语要特别注意呢?那“咆哮”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谁读懂了“咆哮”这个词的意思呢?

师:那其他词语的意思你们都明白了吗?

以上的词语又让我们想到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边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这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同学们真棒,已经和生字交上朋友了,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填空题)

2.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村庄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的故事。(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样)(课文写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人们滥砍滥伐,在一场暴雨中,小村庄被冲得无影无踪了)

3.设置悬念。

多媒体视频出示: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后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最后一段。(学生朗读,教师板书:早先,美丽村庄,后来,什么都没有……)

师:原来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什么都没有了呢?

师:文章开头写“早先是个美丽村庄”,结尾却写“后来什么都没有”,这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呀!可见,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太重要了,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好好探究一下。(板书:为什么?)

四、指导书写,练习巩固

1.重点指导写“喘、黎”。

(1)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一边示范写,一边引导:“喘”字左短右长,口字要写好,注意上大下要小。“黎”字注意中间的“撇和捺”像女孩张开的裙摆,舒展开来,十分漂亮,而“黎”的上半部分要注意“禾”字最后一笔要短,不能把捺伸到右边去,这是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的一家人。

(3)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4)展示学生作业,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并授之方法。

2.观察其他生字,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地方,练习书写,师生点评,修正提高。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为什么?早先,美丽村庄────→后来,什么都没有

参考文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案 篇4

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保护环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这组课文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周围环境”为主题进行编排,以一把斧头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过程。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二.教学目标:

1.会认 9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积累文中的语段。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3.读中品词析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4.领悟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 为人类服 务的道理,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三.教学重点:

读中品词析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四.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五.教学准备:教学ppt,六.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故事导入

1.学生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听过哪些故事?(2)那么你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呢?

(3)对,有的故事我们听了会感觉很有意思,有的故事会让我们懂得一些知识,还有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受到更多的教育,明白更多的道理。

2.创设情境,步入主题

(1)刚才在课前同学们说了很多故事,这节课我们还要读一个故事,有关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板书课题: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2)我们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把故事读熟练了,是吗?

(3)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了,大家有没有信心读好这些词语?

第一步:出示词语: 山谷 森林 锋利 裸露 扩大 喘气儿 黎明 咆哮 造犁 郁郁葱葱 清澈

见底 湛蓝深远 清新甜润

第二步:学生开火车领读,教师指正 第三步:全班齐读,巩固记忆

二.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1、图片展示,村庄原貌:

大家读的都很好,看来都已经掌握了。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看看这是个怎样的小村庄呢?(课件出示小村庄,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2.指明朗读第一段,教师指导

(1).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样描写的呢?(出示第一段内容)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指导读好第一段,读出小村的美丽。3.说出村庄印象

(1)你觉得这个小村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丽

(2)你从哪里读出来的?: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 清新甜润

4.全班齐读第一段

5、图片展示,村庄现状

(1)就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是什么样子啊?

图片展示(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

6.指明朗读第一段,教师指导

(1).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样描写的呢?(出示第一段内容)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指导读好最后一段,读出小村的美丽。

三、精读感知,文章内容 1.体会心情,感悟变化

(1)这么美丽的小村庄,结局竟然是消失了,一无所有了。此时此刻,读过这段文字之后,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到底是什么使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美丽的村庄之所以起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个至关重要的器具起了毁灭性作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快速浏览课文。(板书:斧头)

(3)那么斧头到底给村民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到了就用自己的方式做上记号。

2.交流汇报,字词句品读(1)初步体会

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a都有“谁”?(村里所有的人家,谁家需要谁家就去看,没人管,这里指人们上山砍树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

b做动作理解“拎”和“拿”“带”的不同。突出人们没有把砍树当成一回事,非常随意。

c村里人砍下的树木有多少?(一棵一棵,表示表示数目不确定,非常大,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

d村子里的人们用斧头砍下树木的结果是怎么样的?结合“裸”的字面意思理解树木被砍就像给土地脱去衣服。

e ①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②一棵棵树木被砍走了,村民们用这些树木做什么了?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③你说这些树木变成一栋栋房子给人们住,编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让人们使用,还可以用来烧饭取暖,人们的生活不是很好,很幸福吗?

④一棵棵树木都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柴火,小村庄还会像早先那么美丽吗?会有怎样的变化?

(2).再次阅读,人们砍伐树木,他们虽然拥有了——(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柴火),可是这短暂的幸福带来的却是不可挽回的灾难。

(3)体会小村庄遭遇的灾难 3.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2)“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还不错是什么意思?

(3)大雨会喘气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4)一连下了五天五夜,你来想象下五天五夜的雨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学生听着音乐看着文字教师朗读课文想象雨后情景。

(5)齐读第四自然段。

结合板书总结:是啊,小村庄被这咆哮的洪水给卷走了,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郁郁葱葱的——,没有了湛蓝深远的——,没有了清新甜润的——,房子——,工具——,家具——,一切都没有了。”(小村庄的树木被砍光了,山坡上的土地缺失了树木,就会变得非常松软,所以一遇到大雨,就会抵挡不住暴雨的侵袭)

四.拓展练写

三年级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 篇5

1、学习“裸露”“喘气儿”“湛蓝”等词语,在语境中体悟“一年年,一代代”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阅读“美丽―毁灭”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表达“毁灭―美丽”的内容,积累运用词语和排比句式。同时,在表达中,体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阅读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中积累词语,运用句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听音响,想象表达

师:孩子们,你们爱听故事吗?听过什么故事呢?是听谁讲故事?那讲过故事吗?现在,我们就来讲故事。

1、看图画,猜故事。

师:(出示:树林图和斧头图)图上画了什么?(生:一片森林和一把斧头)

师:请说完整话。(图上画了一片森林和一把斧头。)

师:非常好,句子说得很完整。

师: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想这树林+斧头=什么呢?

(根据学生讲的内容,请孩子上台板书。)

师: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你们的表达中闪烁智慧。(板书:智慧)

2、听音响,想故事

师:刚刚我们是看图说故事,现在我们来“听声音,想故事”。请孩子们认真听这些响声,再次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看这是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师:哪个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你想的故事呢?

师:手举得最高,就请你。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他讲得怎样?(声音、想象、体态)

师:故事讲得太精彩了,这就是故事中表达出的智慧。

3、板书课题:故事中表达出的智慧

师:孩子们准备好上课了吗?(行师生礼)

师:这斧头与村庄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读:斧头与村庄的故事)出示:图片及课题

师:请大家响亮地读读课题。

二、初读:抓词语,表达概括

1、师:请孩子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词,并用上这些词语结合图画创说主要内容。(出示两幅图:一是河水、空气、天空、森林的;二是小村庄被洪水冲走的)

师:刚刚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可认真了,黄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有没信心呢?你们能用上文中的词语说说图上的内容吗?

( )的森林 ( )的河水

( )的天空 ( )的空气

( )的土地 ( )的洪水

(1)指名说并相继出示词语: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 清新甜润 裸露 咆哮

(2)说主要内容。(配乐)板书:美丽――毁灭

师:孩子们动动脑筋,你能结合图画并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村庄怎样的故事吗?(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村庄原先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天空湛蓝,可是后来村民们用斧头砍下了山上的树木,山上土地裸露,一次咆哮的洪水把这个小村庄卷走了。)

师:你把小村庄前后的变化表达得非常清楚,相当了不起。

师:简单的.说就是写这个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故事。

师:这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毁灭呢?(板书:?)

师:要把这个故事讲好,我们得好好地品读课文,请孩子们默读2-5自然段,呆会儿我们来讲讲小村庄“毁灭”的故事。

三、再读:品词句,还原表达

1、指名讲故事。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小村庄毁灭的故事呢?

2、教学“裸露”,指导写“裸”字。

师:你把小村庄的毁灭讲得很清楚明白。小村庄之所以会毁灭,那是因为村里的人们――

(1)(师引读)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师:孩子们,“裸露”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理解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微课件)

师:你还知道裸露的什么?(裸露的煤层)

◆ 指导写“裸”字。

师:裸字左窄右宽,有什么要提醒的吗?

◆ 练笔。

师:山坡出现“裸露”的土地是由于人们?出示裸露土地的图片(板书:砍树)

师:孩子们,要让山坡上那裸露的土地不再出现,人们应该怎么做呢?

练笔:他们放下_________,不再滥砍树木,而是不断地_________。(配乐)

(2)(出示)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然而,一年年,一代代,人们并没有放下斧头,如今“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 (不断扩大),那是因为――(人们还在不停地砍树,一年年、一代代都在砍。)师生合作读

师:孩子们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人们在不断地砍树,树木减少,裸露的土地扩大)

师:是啊,一年年,一代代,人们都在砍。

师:孩子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读这句。

◆师:要想拯救这小村庄,人们真得放下斧头,植树造林,只有这样――

练笔: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________,裸露的土地不断________。

3、师:然而,一年年,一代代,人们仍然把――

(引读)出示: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师:正因为这样,长在土地上的植被被破坏,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大雨来了,下得没喘气儿,咆哮的洪水发怒了,它向人们报复来了:

练笔:大雨下得没喘气儿,咆哮的洪水冲走了一栋栋房子,冲走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冲走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炊烟也不见了。

4、师: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擦去学生的板书)

四、创作:巧练笔,还原想象。

1、师:咆哮的洪水冲醒了村民们的大脑,他们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是自己用锋利的斧头亲手摧毁了家园,要想重建美丽的小村庄又该怎么做呢?请孩子们接着写写《斧头与村庄的故事》。

(1)大雨下得没喘气儿,咆哮的洪水冲走了一栋栋房子,冲走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冲走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炊烟也不见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村民们看着被洪水侵袭后的“小村庄”后悔莫及,深知是自己用斧头亲手毁了家园,决心重建家园。

(2)他们放下_________,不再滥砍树木,而是不断地________。

(3)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________,裸露的土地不断________。

(4)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山上的森林变得________,村前的河水变得________,天空变得________,空气变得________。山谷中,又有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2、交流分享。

五、总结:写广告,延伸表达

师:孩子们,读了斧头与村庄的故事,目睹了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你心中肯定有许多话想对人们说吧!提起你手中的笔,尽情地倾诉吧!(适时板书:植树)

(指名倾诉心里话,并示意孩子粘贴便利贴)

板书设计:

故事中表达出的智慧

――斧头与村庄的故事

(学生板书:家具……然后擦去)

美丽 ? 毁灭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6

一、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

1、感染性

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板书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孩子们通过美丽的画面,直接刺激视觉思维,感受到“美”的氛围。

2、灵活性。

板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常常会遇到原定的板书难以自然出现,不能“水到渠成”的情况。这时我们就要在不影响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采取应变措施,主动给学生留 有余地,让学生获得“填补空白”的机会。这样做,上起课来就灵活自然,也体现了板书的灵活性。

三、板书说明:

(一)、解题生疑,循路读通。

首先创设一个情景,给孩子们展现一幅美丽的小村庄图画,接着课件播放小村庄的画面,孩子们通过美丽的画面,直接刺激视觉思维,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板书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窗口,透过它可以较快地认定写作对象或明辨作者的用意,了解课文的梗概。我板书课题之后,直接向学生质疑:“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请自由读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所写的故事说一说。”在学生解题生疑、带着问题自读感知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循路读通。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引导学生解题生疑,并把问题作为自读的出发点,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了“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读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循路读通。这样学生自己找路走,就顺应了教学主体——学生的思维向上发展。

(二)、选准突破口,设疑读懂。

选准突破口,实际上是设置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既能统辖全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去自读自悟,自感自得。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抓“美丽”,创情境。

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抓住“美丽”一词,让学生把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画出的“美丽的小村庄”展示交流。当一幅幅学生自己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是太美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因此,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才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积极学习、锐意进取、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和感情支撑。

2、抓重点段,读懂课文。

看着学生们兴奋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在板书“美丽”上方加上括号:

()

然后说:“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此时用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动手填一填,用简短的词来概括小村庄被冲毁的原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读、想、讨论等方式,得出小村庄被冲毁的原因是:“斧头”、“乱砍乱伐”、“破坏环境”、“乱砍树木”、“毁灭森林”、“不爱护自然”„„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内因启动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的情感意向,并捕捉“闪光点”,启发“觉悟点”,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熟读悟神韵,品评读深。

熟读并非机械反复地读,应是目标明确,目的性强,把准时机,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并与精思结合,从而达到熟读悟神韵的目的。

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找找课文中描写人们乱砍乱伐的句子,当学生找出来之后了,我说:“假如你是这个小村庄的人,你能把你看到的现象说一说吗?”学生们积极思考,我接着出示句子:“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质疑:他们的日子过得真不错吗?请再读读课文,并说说理由。学生们又认真地读起书来,找出了从“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环境并不好,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终于有一天,小村庄在连续几天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被毁灭了。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个性自由发展的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读书、思考,再读书、再思考。把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7

石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围绕着“初学铺垫”这个训练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叫“链接生活, 明确目标”。石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实例, 引导孩子领悟什么叫“铺垫”, 并且初步感觉到在一段话里有没有“铺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铺垫会使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阶段, 借助教材, 消化目标。以教材为例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引导孩子更好的消化“铺垫”这个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 超越文本, 落实目标。通过写铺垫, 评铺垫的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堂课我虽然没在现场听, 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仔细回味石老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真是独具匠心, 奇巧无比。细细品味, 怎一个“妙”字了得。

一、一课一得, 巧设学习目标

看了石老师很多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的课堂导入语从来没有什么花架子, 也许这一个细节也正是他“求真务实”的细微体现。所以经过反复研读, 我发现他的课堂导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为目标而导入, 他的导入语直接体现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非常明确课堂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二是为生活导入, 导入语所用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调动气氛;三是为知识导入, 他的导入既是课堂的引领, 又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比如说石老师在执教这一堂课时, 就是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课前他说自己把一件衣服晾到阳台上, 被风吹掉, 跑下去却找不到了, 问学生碰到这样的事, 心里怎么想。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很随意地回答说那是可惜了。接着石老师又说这件衣服, 是出差到北京在耐克专店买的运动服, 那颜色特鲜艳, 老远就给人有醒目的感觉, 那款式穿在身上真是酷, 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 那简直是一个贝克汉姆, 用手摸一摸, 那手感特好, 滑滑的、软软的, 真舒服。这样一件衣服, 洗了晾在阳台上, 风一吹, 掉下去找不到了。大家觉得——, 听完这番描述, 此时学生已经是急切地回答: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到此处, 不禁要问:为什么石老师要对同样一件衣服进行两种不同的设置?如此对衣服的描述又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何干系呢?说实话, 我作为老师尚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学生更不必说。当我正期待着石老师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 立马解答学生的疑惑, 道出他这样设置的意图, 并引入课题时, 石老师仍是不紧不慢地专门设置了分析训练。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前面回答的是“可惜”, 而后面回答的却是“太可惜”。学生非常自信地分析道:耐克衣服是名牌呀, 颜色又那么鲜艳、醒目, 款式又那么酷, 摸起来的手感又那么好, 这样的衣服掉了, 肯定是“太”可惜啦。对于这样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 石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分析, 于是到此时才给学生小结说刚才对耐克衣服做的一番描述, 叫铺垫。并且在黑板中间的最上方板书“铺垫”二字, 还补充道:“铺垫”呢, 就是写一件事, 为了使别人感觉更强烈, 在前面所做的一番描述就叫铺垫。石老师还特意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铺垫”, 当然, 对于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石老师在铺垫前面加上“初学”二字, 告诉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初学铺垫”, 并且将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来完成这个目标。

石老师经常强调:课堂学习不是简单地为文本内容而设置, 不是为教教材而教学, 从来都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传授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细致品味, 石老师的教学设置真是妙不可言!竟然能在悄无声息之中通过和孩子们聊家常, 聊孩子们最熟悉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题,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微妙的是通过对衣服的补充描述, 又引导孩子们对前后两次情况的分析, 引出了最要紧的学习目标, 真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本写法两不误, 巧设衔接

当学习目标如此巧妙地生成之后, 我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如何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其实想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也不难, 直接找出文中的“铺垫”, 然后分析给学生听就行。可是文本呢?这还只是第一课时呀!课文内容也得学习呀!总不能直接揪出“铺垫”进行讲解吧?那不成了应试教育的练习课了吗?

所以难就难在既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还要带领孩子们顺利地学习文本知识。也就是如何做好导入语与文本内容学习的衔接问题。为此, 石老师在这堂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巧妙的学习范本。他先通过过渡语:“那好, 今天石老师就教你们初学铺垫, 我们借一篇课文为例, 来学这种写作技巧,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借”字就把目标和文本很自然地拴在了一起, 接下来他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石老师竟然让学生先从村庄的结局开始思考, 带着这种好奇感,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村庄被大水冲走, 最终消失的原因。通过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那种“太可惜”的情感。于是石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段落也正是学习铺垫的要害所在。通过让学生概括和背诵小村庄那曾经的美丽, 渐渐的……无论是对小村庄的怜惜还是对“铺垫”二次感知, 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得到升华。

先从课文结尾开始学习, 如此安排既照顾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 又巧妙地引出事情发展的原因, 巧妙衔接“铺垫”这个学习目标。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了一个靶子, 让学生瞄准这个目标, 学习这个目标, 突破这个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箭无虚发。

三、思维辩证, 巧设质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揭示了村庄里的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 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围绕这一中心主旨, 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把它当成思品课去教学。“环保”这一主题, 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学习重点自不必说, 关键问题出在很多老师对待文章, 对待学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为教教材而教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思考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原因, 当学生找出“环保”这一主旨之后, 老师的教学过程要么戛然而止, 转而讨论另外的话题;要么顺势拓展, 让学生说出身边类似不环保的同类现象, 由此就觉得课上成这样就算是完成了。

然而, 在这堂课上, 石老师却是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先是问学生: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砍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因为村子里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石老师紧接着话题, 又问学生砍了树怎么就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学生依然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砍, 树砍光了, 山上土地裸露了, 才会出现这样悲惨的结局。学生把问题思考到这里还是不难, 可是接下来想要对土地裸露之类的生态问题进行理解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考虑到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石老师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最终让学生明白老百姓盖房子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住茅草房;砍树做家具也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像原始人那样用石头当桌子、当凳子;老百姓要耕地种庄稼, 没工具不行, 所以树可以砍, 关键在于砍了后, 更应当把树种好, 砍的应当是少数, 种的是多数, 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才能永保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世界, 这才是大自然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看完石老师安排的这个环节, 真是让我获益匪浅。石老师竟然训练三年级的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名师就是不一样。由此, 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语文课也是思维训练的主场地, 并不是只有理科性的学科才能训练思维, 用石老师讲座中的话来说, 老师就应当通过课堂训练孩子的思维, 思维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通过这些“课例”达到训练思维的真正目的。

四、联系生活, 巧设强化练习

这堂课刚开始就以衣服从阳台上掉下后却找不到为例子, 引出学生对衣服在失去后通过不同的描述, 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程度的体验, 继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其间为了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易于理解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的危害, 又列举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合理砍伐树木的事实, 从而训练学生辩证思考树木砍伐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铺垫”的写作掌握透彻,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先后安排了三次情境训练。如有一位同学的一支钢笔掉了, 要使别人感觉到很可惜, 前面该怎么铺垫;再如有一位同学没吃早餐就到学校来上课, 要使这位同学到了中午感觉很饿很饿, 前面该如何铺垫;又比如班级劳动委员工作很负责任, 有一天开完运动会, 该扫地的那一组同学都跑了, 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 要使人感觉到他很累很累, 该怎么铺垫。

这些例子都是源自生活, 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在不知不觉之中, 通过“巧识铺垫”、“巧学铺垫”、“巧练铺垫”这几个过程, 学生便掌握了“铺垫”这个知识。由此可见,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的事例中得到强化是多么的巧妙, 多么的有趣, 多么的有效!

五、前后照应, 巧设教学环节

石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课有点古怪!他从不做笔记, 却非常重视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记录。他喜欢评判每个教学环节占用了课堂多少时间, 产生了多少效果,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时间用得值不值。他曾经说过, 课堂之上不能省的环节绝不能少, 没有价值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多。上课绝不能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悲哀,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在课堂环节上浪费时间, 那将伤害到多少生命。所以课堂上关于每个环节的设置一定要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回顾石老师这堂课的每个环节, 那真是充分诠释了惜时如金的含义。从感知“铺垫”到解读文本, 到辩证思考环保再到分析课文中的“铺垫”, 最后到“铺垫”的巩固训练, 无不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如果再浓缩了之后看课堂每个环节的要点, 无非就是三点:感知, 分析和强化。从导语开始到文本解读到巩固训练都是运用感知分析强化这三个方式, 做到前后照应, 简单易行。真所谓把课堂时间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直截了当、明确目标, 照顾周全、兼顾知能, 辩证发展、训练思维, 前后照应、惜时如金, 简明扼要、易于仿效;从学生的角度来听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一课一得、学有所成, 既学知识又得能力, 善思善辩、学会成长,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村庄 篇8

灵山江畔,繁忙的石角古埠

古村落多以水为中心,石角村亦如此。龙南山区的灵山江从溪口一泻直下,古时在这数十公里的灵山江上有四个重要的古埠头,石角便是其中之一。

张炎林介绍,石角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集水路、陆路为一体的交通要塞,在肩挑马驮的年代,石角是衢州通往遂昌、松阳、丽水南山古道的一个重要接点,水路有从溪口下来的灵山江。古时的灵山江是一条十分繁忙的航道,温州的盐,松阳、遂昌的茶叶、笋、纸,都由“松阳担”从南山古道挑至石角,然后通过航运到杭州等地。江山、常山一带的石灰等通过南山古道挑到石角埠头,然后通过船逆流而上运至遂昌、松阳。张炎林说,古时灵山江石角段有处大圆石,称石角斗,舵手称之为“龙珠”。当时有“过了石角斗,铜钿金银算到手”的说法,因为过了石角斗,水势开始平缓,可以到埠头吃饭,休息。据说,那时一天经石角埠头的船筏有200多艘。上了埠头以后,就是现在徐家祠堂南边上一带,当年店铺林立,有山货店、茶室、客栈。当年,曾流传“夜照万盏灯”的美谈,即使在夜间,江面上仍白帆点点,船上的灯火随船漂浮移动着。

斗转星移,南山古道和石角古埠头己经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再没有人挑着货担走在古道上,也没有了不绝于途的松阳担,灵山江上也失去了“夕照卸山竞泛舟”的景象,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庄沉寂了下来,甚至连记载着历史,见证着石角古埠辉煌的石角斗文革期间也被“破四舊”卖掉了,前些年村里想方设法要赎回那根石柱,去了买方衢化那边,结果被告知早已转卖给东阳。为失去历史的记忆,村民悔恨万分,幸好,南山古道和灵山石角古埠头的辉煌早己镌刻在村民心中,并已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石角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近些年,村里修复了古埠,在此开展竹筏漂流,已重现古埠头昔日的繁忙景象。

草鞋岭,昔日炮火纷飞的古战场

从衢江区全旺镇进入石角村有一条公路叫全石线,昔日的南山古道,路的南面有一座山,谓之“将军帽山”,北面的山岗叫“笔架山”,两山之间形成一个“V”字型的关口,此关叫西龙关。西龙关是南山古道的最高处,往两边走都是下坡,因此这里也叫草鞋岭。

关于草鞋岭有个传说,相传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有一个犯人出逃,有一天他做了个梦,说在此建造一座庙宇可免遭灾难。照着托梦他去做了,果真这一座庙宇,香火很旺。可好景不长,后被一落魄秀才上报朝廷,朱无璋即派大将去捉拿,是日,好好的天气却突布乌云,并狂风大作,庙宇的门窗纷纷掉落。和尚预感不妙,迅即往草鞋岭方向逃串。大将追至草鞋岭,突然山洪暴发,见和尚已过江,且桥已冲走,后悔慢了一步,气得用力一跺脚,脚上的草鞋落在地上,草鞋岭由此而得名。

草鞋岭处于交通要道,且地势险要,是一个战略要地,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13年,耿靖忠乱衢三年,西龙关战事不断。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侍王李世贤、忠王李秀成率部四过西龙关,与清军在此多次激战。1942年和1944年,国民党部队在此阻击日军,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6军挺进西龙关,揭开解放龙游的序幕。因此,昔日的石角曾是一处古战场,至今在草鞋岭一带仍能看到当年抗战时期留下的战壕。

古老的石角,角角落落都是故事

行走在石角的弄塘、路边、溪旁,每每都会听到一些传说。故事,或刻在石碑上,或写进族谱里,更多的是深深铭记在村民的心目中。这些传说和故事善良向上,激励着石角人,并世代传颂着,传承着,久而久之,有的也成为石角人的古训和家风。

在石角村,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不多,其中徐家祠堂最具有代表性,古宗祠是古村灵魂的所在,气势恢宏,令走入之人心生敬畏。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砖木结构建筑,名叫处恭堂,占地300多平方米,白墙黑瓦,砖雕、木雕形象栩栩如生。正门上瓦檐雕木,祠堂里的几根木桩需要两人合抱。建筑既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故事,几百年来,徐氏一族在此祭祀祖先,传道授业,商议大事,是徐氏一族的精神家园。

在石角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山峰,叫状元峰。传说山峰下有一座古墓,宋朝时本村青年刘章考中状元,古墓的主人是刘章的先祖,从此,该山峰取名状元峰。几百年来,石角村承传先祖的遗风,勤思善学,村里出了三名博士生,全村有4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还有一批远近闻名的制作古琴、雕琢根艺的名师名匠。这座状元峰和村里的状元桥成为石角在外游子牵挂的乡愁,激发石角在外游子勤奋向上的不竭动力。

在草鞋岭下有一座万寿宫,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文革时期被毁,后重建。宫内供奉有道家始祖许真君、财神爷、观世音,韦弥等神佛的塑像。

在石角村灵山江上游的周家自然村,还有一处宰相墓,墓的主人是宋朝“南渡名宰”余端礼。余端礼(1135?1201),字处恭,龙游溪口镇冷水村人。他心系民众疾苦,积极主张抗金,辅孝宗、光宗、宁宗三朝颇有成就,以“南渡名宰”载入史册。宰相墓为县级文保单位。

在石角村保存下来最为宝贵的还是《徐氏家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石角这片交通便利,航运业发达的热土,曾吸引着四方的先民,他们在此留下来做生意,开发山林,耕作田地,繁衍生息,建造起了许多砖木结构的微派建筑。据统计,现在石角村有各种姓氏达110种,其中不乏撤、苟、虞、闵等 少有的姓氏。

在石角村众多的家族中,最大的为徐氏,据《徐氏家谱》记载,徐氏元至正年间迁入,现在的石角徐氏为宋代抗金大将军徐徽言的后裔。《徐氏家谱》记载了石角村的世事变迁,人文故事,历史传承,其中有手绘地图,透过它,石角村的布局一览无余。还有徐氏家训十条:一曰孝父母、二曰和兄弟、三曰谨男女、四曰教子孙、五曰序长幼、六曰别夫妇、七曰亲宗族、八曰安生理、九曰明义利、十曰急公赋。几百年来,石角村民遵从祖训,尽管姓氏众多,同祖不同宗,但大家和携共处,相懦以沫,乡风纯朴,敦诗书,尚礼仪,勤劳朴实,勤俭守分,村风、学风很好,其中不乏成大器者,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石角影响颇为深远。

nlc202309090101

更为惊奇的是家谱中还记载有石墩的八景,并对元峰春色、龙井飞泉、渡口归帆、如山霁雪、抝潭烟雨、石壁渔舟、双石乔松、荫桥红叶这八景分别有诗加以描绘,实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的石角,一幅优美的田园诗画

“吾村层峦共翠叠嶂争妍,左傍青山溪瀫,纹锦错右邻,绿野练壤云连,至于修竹茂林则所在多有,虽非岳峙渊亭之地,实床山明水秀之乡”。这是古人对美丽石角留下的赞美之词。

灵山江流贯全村,谓之 “金带环抱”,层峦叠嶂的山峰环绕全村,真如古人对石墩的八景描绘,“瀑布悬崖势万寻”,“雪霁山光更可人”。在石角的文化礼堂墙上有这样一段:古时石角的山是男人梦里起伏的胸脯,石角的水是女人花中滚动的露珠。灵山江自南而北在石角拐了个大弯,水面宽阔了起来,在这片开阔的江边有一片100多亩的芦苇荡,春天,万物复苏,一排排,一簇簇芦苇会泛起一波波绿浪,秋天,白色的芦苇花与天上的白云同为一色,恍如滿天飞雪,石角这里真是无处不风景。

昔日古老的村庄,因为时间久长,许多在风雨飘摇中度过数百个春秋的古屋己经逐步倒塌。经重新规划,在做好古建筑、古遺址保护的同时,一排排整齐的三层楼房,米色的墙,青色的瓦,墙上绘有一幅幅石角八景图,一道深邃的文化长廊,加之宽敞的水泥路,显得更加美丽。整治一新、穿村而过的灵山江水更加清澈,灵山江的沿岸江堤上修起了游步道,中心村道路全面实施硬化,在道路两侧进行高档次绿化、美化。经过几代人多年的造林,环绕村庄的山峰更加妩媚,14294亩山林,让这个1560人的村庄在享受祖先恩泽的同时,也尽情地呼吸着森林中释放出来的大量负氧离子。

在村庄四周,全石公路沿线、灵山江畔,还可以看到一片片高大的苗木,有一株株修剪过、形同磨菇状的桂花树,有一片片树杆粗大、秋天叶子挂满枝头如同黄金的银杏树,还有造型别致的罗汉松,枫叶如火的季节,远看那一树树的红叶,如云霞般灿烂,若红花般艳丽……全村各色各样的苗木有1200亩。这些都是从2004年开始,村里将1200亩耕地流转出去以后种植上去的,有70000多株。如今,这些香泡、桂花、红豆杉、红枫、罗汉松、银杏等苗木已渐渐长大。这些环村而植、各种艳色的高大苗木,不仅点缀着村庄,而且富裕着村民。

石角,一个自然景观神奇俊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田园优美村庄,许多村民说,以前想都不敢去想,现在变成了现实。不远的将来,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田园村庄将吸引更多的游人。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9

宋勇刚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读准新词。

2、指导书写“森”和“郁”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 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教学重点:理解村庄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故事,题目就叫——(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板书,学生书空,齐读课题。)曾经,在山谷里,有过一个小村庄。(出示幻灯片并随机解说):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村庄?(美丽、干净、可爱、风景如画„„)板书:美丽的小村庄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你觉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怎样? 生:(幸福、安宁、快乐„„)

师:想不想知道后来小村庄变成什么样了吗?

出示图片及文字: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指名读,师:怎么样了?生:(什么都没有了,很凄凉;荒芜人烟;消失了„„)请学生齐读出示的语句,师指导:读出惋惜的语气。板书:消失 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了呢?究竟在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看课文吧!

二、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大屏出示自读要求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读文情况。

1、检查词语。

2、指导写字。

3、分小组读文。

4、概括大意。出示关键词:原先„„后来,由于„„最后„„

四、学习课文

师:这个曾经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了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来细细品味。

1、出示课文第二段文字。指名读。

2、出示斧头以及砍树的画面

3、出示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想„„指名读。

4、理解重点词:

谁家:说明是任何一户人家。只要是这个小村庄里的、随便哪户人家都可以上山去砍树盖房、造犁。

拎:为什么不用“拿、提”?因为“拎”显得很随意。从“拎”这个词可以看出人们打心底里觉得砍树无所谓。齐读: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对这种行为憎恨的语气。

5、最终,树木变成了„„(出示幻灯片)师: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裸露:没有东西遮盖,全部露在外面。

6、出示第三段文字: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齐读)

7、理解重点词:

一年年,一代代:说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说明老一辈是这样做的,到了儿子这一辈还是这样做,到了孙子,甚至孙子的孩子、孙子的孙子都是这样在做的。人们没有意识到树木的减少。不断、不断: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省略号:虽然没有用文字,但意味深长,说明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树木还在减少;说明裸露的土地仍然在扩大,一刻没有停止。

8、出示图片: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 :这是一个排比句,强烈的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9、后来,小村庄怎么样了呢?出示第四段文字。理解重点词:大雨没喘气儿、咆哮。

10、齐读最后一段: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什么都没有了”是什么意思? “一切”又是指什么?

当小村庄里的人因为自己把树都砍光了,使得整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的时候,你心里又有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片。(一个村民望着滔滔河水。)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训练: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了,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忧伤、惋惜之情,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

六、小结:学了这篇课文,看了这段视频,你心里一定有很多感触,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板书设计: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的小村庄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消失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10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板书: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或看故事吗?老师也喜欢。其实许多故事里都蕴藏着或多或少的人生哲理,它指导着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做人。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补充课题)

2、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题目。读了题目,你脑海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这个小村庄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来,打开课文,自由快速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个小村庄曾经是怎样的?

2、师:我想,你们这些爱读书的孩子肯定在书中找到答案了,谁来说一说,这个小村庄曾经是怎样的?(美丽)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三、感受小村庄的美丽和惊人变迁

1、哦,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就藏在第一自然段里,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咱们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看看课文围绕小村庄的美写了哪几种景物?(齐读)

2、生回答,师画词语:

3、课文又是怎么具体地把小村庄的美描写出来的?

(1)树――几棵树算是郁郁葱葱吗?哪又怎样才算是郁郁葱葱呢?这么郁郁葱葱的树,我想那里的空气肯定很――住在这里的村民肯定觉得很――

(2)小河――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这样能体现出清澈见底吗?怎么才能体现?发挥想象河里可以看到什么(板书:清澈见底)

(4)天空――深远湛蓝

4、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愉快)那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自由读。谁想展示一下个人风采?指名读,评价,再读)

5、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你们喜欢吗?那我们就用喜欢的的语气再来读出小村庄的美吧!

学生自由练读。

6、小村庄是多美啊,同学们还想去看一看吗?……(出示小村庄的美景,感受其美。)

过渡: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可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啊。可是――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已经被(出示课文插图3)咆哮的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了。

7.引导质疑: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

过渡: 其实,小村庄被冲毁的原因就藏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一读2――4自然段。

四、探究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学习第2――4自然段

1、把小村庄被山洪卷走的原因找出来,(合作交流:1、读一读:2―4自然段;2、画一画:小村庄被山洪卷走的原因的句子;3、说一说:从画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出示课文2―4自然段)来,哪位同学说一说造成小村庄最终消失的消失原因是什么?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A、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说明砍了很多树。)

B、那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指导读)

C、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裸露是什么意思?村民们看到了土地出现了裸露,停止砍树了吗?

2)没有,他们还是一年年,一代代的砍,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A、问:一年年,一代代说明什么?(时间很长)每一年,每一代都这样砍树,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指黑板)

B、这个省略号还表示什么?想像一下,这个小村庄慢慢地变成了什么模样?

3)那树木变成了(引生读句子)( 多媒体点句子)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A、那些词说明砍的树多?(一栋栋、大大小小、各式各样)

B、是呀,村民们用树木造房子,做家具、当柴烧。可是树木的作用仅仅是造房子,做家具、当柴烧吗?,树木还有什么作用?(遮风挡雨)

表演:(师说:一阵猛烈的风吹过,生演,师说:看,几棵小树长高了,生手拉手站在一起,风吹不动)

3、小结:你们看,树木的作用不仅仅是可以造成房子,做家具,还可以净化空气,遮风挡雨,更能防止水土流失啊!那你们看到村民大量地砍树,心情怎样?(难过)请同学们用难过的心情去读这个句子。

(指导读)

4、不管怎样,村民们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什么叫“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为什么只是“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是呀,小村庄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乱砍树木,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使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被洪水冲走了。

5、看,一场洪水就这样把小村庄给毁了(出示课文插图2 )

想像一下,你们听了心情会怎样?

6、小结 :什么都没有了。

五、了解小村庄的结果:学习第6自然段

1.出示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2、师: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呀,爱读书的孩子,细心的孩子赶快在书中找答案。

师:大大小小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家具,整个小村庄都没有了。是斧头令村民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却又是斧头,令村民们失去了可爱的、赖以生存的家园(板书:消失)。归根到底,造成灾难的罪魁祸手是什么?(板书:乱砍滥伐)

这时,你又是什么心情呢?(沉重,很难过,不好受)就用你沉重的心情去读吧――

3、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悲剧没发生之前你想对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话?

(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对村民的劝告表述出来。)

六、课外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板书:保护环境)只要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美丽。

2、那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1)不乱丢垃圾

(2)爱护花草树木

(3)保护益虫益鸟

(4)同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5)宣传环保知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1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学习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师知道了咱们班同学都喜欢听故事,这节课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齐读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看看你们的生字词掌握的怎么样?(指名读 开火车读)

二、学习新课:

(一)感受小村庄原来的美景.1、孩子们你们的生字词掌握的真好,老师相信你们的课文也一定读的很棒,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描写小村庄美丽的句子.故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许多年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画出的部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2、出示图片,村庄里茂密的树林苍翠欲滴,洁净的河水能看见水底的沙石,广阔的天空晴朗深蓝,空气格外清爽。喜欢这样的小村庄吗?

3、让我们面带微笑再来读这一段,通过你们的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景展示出来。

(二)目睹小村庄巨大的变化

1、如此美丽的小村庄最后的命运怎样?请找出课文中说明村庄命运的一句话?

2、朗读引导:是啊,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如今却被洪水冲毁了,多么叫人心痛啊!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让我们再齐读这个句子。

(三)寻找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

1、小村庄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板书:?)请快速阅读课文2、3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让村庄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读后)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原因?

2、村民们破坏环境,乱砍树木,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这样做小村庄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默读课文2、3自然段,3、把你勾画的句子和体会先跟同桌交换交换。

4、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先读相应的句子在谈谈体会:(1)村民们是怎么做的?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体会:“谁家”是指哪一家?(每家每户)每家每户都这样做你感受到什么?(所有的村们都在砍树,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周围环境遭到的破坏)

朗读:带着深深的心痛,请女同学齐读这个句子。(2)小村庄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①“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齐读这个句子。

体会:“一年年,一代代”你能体会到什么?(世世代代村民们都这样做,从来没有人觉醒,从来没有人意识到他们在破坏环境)

注意这句话的最后是省略号,说明村庄还在发生着其他变化,想象一下,村庄的自然环境还会有哪些变化呢?

朗读:灾难正向这个小村庄慢慢逼近,带着深深的担忧无尽的心痛生齐读这个句子。

②“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散在天空了。” 齐读这个句子。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人们用树木造了许多东西)是啊,造了许多东西,该有的都有了,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应有尽有).生活是应有尽有了,但周围的环境却变得——齐读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5、经历灾害难的瞬间

(1)由于长期的滥砍滥伐,一场大灾难来临了!请读读这两句,“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怒吼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2)理解:读了这段话,结合书上的插图,你感受到大雨下得怎样?“大雨没喘气儿”(雨下个不停)“五天五夜”(下的时间很久)“怒吼”(雨下得猛)

(3)看,怒吼的洪水席卷村落,村民们无家可归,全部村庄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4)朗读:曾经碧水青山环绕的小山村就在这场暴风雨中毁掉了!你的心情怎样?(太可惜啦;要是有树木森林挡一挡洪水的话,村落就不会被卷走了)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句吗?

是啊,真一场让人痛心的悲剧,让我们再次有情绪地读第四自然段。

6、难句理解:

大雨过后,什么都没有了,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1)让我们带着可惜之情读读这个句子。

(2)什么都没有了,究竟没有了什么呢?(没有了房子、工具、家具,没有了生命、家园、幸福的生活,甚至是锋利的斧头)

师小结:正是因为人们用锋利的斧头乱砍树木,使树木减少,土地裸露,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让我们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再来读读这句话“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把锋利的斧头。”

三、课堂小练笔:

1、目睹了小村庄从幸福圆满到家破人亡,此时此刻,你想对小村庄的村民们说点什么?你想对身边的人说点什么?

2、请用一段话写一写你的心里话。

3、展示个别小练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做个环保小卫士吧!相信我们的天空会更蓝,大地会更绿,河水会更清!

五、布置作业

1、在你生活周围也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吗?你该怎么做?

2、摘抄几条环保标语

板书设计: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上一篇:毕业班长总结下一篇: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