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说课稿(精选6篇)
贾得一中
乔建红
一、说教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一类现象,与前面已讲的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说教具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
五、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2、进行新课
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归结成核心问题:物质能够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或气态变成固态吗?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分析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这样就难以形成核心问题,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学生也可能会说出一些错误的想法,教师此时不要忙于纠错,鼓励学生猜想和假设,待以后再作点拨。然后向学生介绍演示试验所用的器材。让学生先思考讨论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什么;教师再进行演示碘升华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试验现象。此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在成功探究碘的升华实验的基础上,轻松地介绍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3、小结
让学生从思维方法去总结,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4、布置作业
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七、说作业批改和辅导指导
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 (2) 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 又是学习后面第六章和第七章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 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 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 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在基因重组部分, 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 旨在让学生通过计算, 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
课程内容: (1)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2)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置探究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演绎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出疑问, 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创造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整容手术使单眼皮变成了双眼皮, 提出问题:这种双眼皮能遗传?引入本章教学内容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
[授新课]
(一)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实例
教师引导, 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进而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首先, 教师介绍一些有关“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背景资料, 提供图片资料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病理症状以及正常红细胞和镰刀形红细胞的图片等。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该病的发病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病因, 引入新课教学。 其次, 教师设置以下问题情境, 层层递进。 (1) 找出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分子的部分氨基酸顺序的区别。 (2) 分别写出对应的正常氨基酸和异常氨基酸的密码子。 (3) 由此可推测相应的DNA分子的碱基片段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分子水平上讨论和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真正病因。 (4) 一个碱基对的变化就可导致生物性状变化吗?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密码子的兼并性的现象, 并提出问题探讨教材第80页英文句子抄写的翻译和比较。再次, 设置以下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以类比和想象的方式分析基因突变的概念: (1) 请比较以上三个抄写的句子与原句在字母上的变化、差异以及意义上的差异。 (2) 如果将原句想象成DNA分子, 将错句想象成基因突变而成的DNA分子, 那么DNA突变有哪些类型? (3) 再举半胱氨酸的例子, 请同学们尝试在缺失和插入状态下蛋白质性状是否一定改变? (4) 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 尝试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基因突变的概念。
(二) 基因突变的特点
播放5幅图片资料, 由学生根据所给的资料,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出疑问,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请学生根据图片资料分析讨论基因突变的特点。
学生观看完资料图片后, 进行自学或分小组讨论, 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穿插引导, 使学生对基因突变特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三) 突变的原因
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 在引导学生回忆癌症的相关问题后, 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 归纳哪些因素会诱发基因突变, 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 基因重组
[问题情境]从教材第83页中的“思考与讨论”引入基因重组。
[提供图片资料]重点理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及发生的时间。带领学生梳理知识, 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 引导学生在解决基因重组产生原因的问题时, 实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之间关系的知识迁移。
[设置问题情境]如何理解人群中个体性状是多种多样的?
(五) 课堂总结
多媒体展示列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比较, 由学生讨论总结完成。从本质、发生时间及原因、条件、意义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五、说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其他章节的收尾片段,是衔接前四种物态变化的桥梁,是学生能推理到的两种物态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易观察,并且和其他物态变化相比很难辨别。另外,本节结合几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举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物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如何判断物态变化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但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是很难直接观察的,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内容须要依靠推理,明确“直接”的意义,并且分清前后的状态进行判断、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生活中典型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经历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体会根据实验事实结合已有知识分析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感受自然界的奇妙,领会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升华和凝华的吸热、放热情况。
难点:升华、凝华现象的判断;利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
四、教学策略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最后一组现象,虽然已有前面的学习基础,但升华和凝华现象不易被学生观察和注意。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体会,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判断去了解过程,理解概念中“直接”的意义。
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应力求从生活和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动脑、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协作,让整节课在愉快中进行,使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的魅力所在。
五、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酒精灯、碘锤、烧杯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冬天,结冰的湿衣服也能晾干,这说明物质的状态是如何转化的?这又是什么物态变化呢?
学生讨论:冬天冰不可能熔化,只能直接变成水蒸气跑掉,即冰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身边的现象,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演示,给出定义
教师演示: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再将一根细的松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密封。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加热时樟脑丸状态的变化,停止加热时,松树枝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总结得出: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气态的樟脑蒸气冷却后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学生观察并回答樟脑丸状态的变化,提醒其特别注意液态是否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现象,即固态物质可以直接变成气态,这样能更好地引出定义。
学生分组实验: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热,轻轻摇晃碘锤,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碘锤,擦掉碘锤外的水分,观察碘锤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教师说明:碘的熔点是113.7℃,实验用热水温度约60℃,将碘放入热水中,碘达不到熔点,不会熔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吸热放热情况。
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放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更容易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实验,不仅可以得出吸热放热情况,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直观理解。
(三)联系实际,解释应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出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以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现象一:冬天堆积的雪人为什么会变小?衣柜里的卫生球为什么会变小?
现象二:北方冬天窗户上结的冰花、霜、雾凇、树挂等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现象三:用久了的灯泡里的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灯泡壁为什么会变黑?
(学生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北方冬天窗户上的霜为什么在内表面,而不在外表面?雪又是怎么形成的?“树挂”和“冰挂”有什么不同?冰箱里的“霜”也是凝华形成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并能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讲解升华吸热的应用:
教师把一块干冰放进饮料杯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给出问题:endprint
1.观看多媒体课件“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2.舞台上的白雾是怎么形成的?
3.夏天在运输食品时,为什么要放一些干冰?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思考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包含哪些物态变化过程,并且通过讨论总结干冰升华吸热能达到降温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解释原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物理无处不在,同时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阅读材料,了解科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STS“水循环”,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内容:
(1)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粗略归纳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过程。
(3)思考问题:水为何珍贵?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说明这些现象都是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六)反馈练习
1.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
A. 凝华、熔化; B. 升华、熔化;
C. 升华、液化; D. 凝华、液化。
2.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云”,使舞台上出现“白云”的景象,这些“白云”是( )
A.干冰升华而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而成的气体
D.干冰迅速升华吸收其周围的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3.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根棒冰,小林发觉硬梆梆的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冒“烟”;他把这根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粉”是水蒸气____所形成的;“烟”是水蒸气________所形成的;“汗”是水蒸气_______所形成的。
於何文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这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四、再设计
由于升华和凝华的一般过程都较为缓慢而且难于被直接观察到,往往需要学生的间接分析推断这一过程,因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逐步引导,层层推进,最终揭示其中的本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先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等现象的短片引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实验也可加一个“雪”的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霜以及雾凇的形成。
在整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升华和凝华概念,主要是生活中学生即使看到过或者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他都不一定知道这是升华或凝华,因为是否有中间状态液态是本节需要突破的知识。
升华定义用碘来做,先铺垫碘的熔点(113摄氏度左右)和沸点,然后再利用热水(开水最好)做碘升华实验。效果比较明显,能看到碘蒸汽,但试管中看不到碘的固态。(用碘加热,比实验室现成的装置感觉更有说服力)
凝固实验,可以利用刚才加热的碘,放入冰水中,但现象太快,学生是否能看到液态的碘不得而知,固态碘颗粒倒是很容易看到。
三道通镇中学
代云波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结构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2).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相信科学, 破除迷信思想。【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教学难点 】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教学过程 】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实现相互转变呢?
(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能.3.学生实验探究(1)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樟脑丸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
(2)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①出示装在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③学生实验探究
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问:
你看到试管中有什么现象?(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
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试管倾斜,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动)移去酒精灯,试管正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碘蒸气和樟脑丸气体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樟脑丸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科学世界”和人工降雨中的物态变化,教师作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④窗户上的冰花这是什么物态变化,它一般在窗户的哪一侧?
9、小结
结合STS进行小结.10 板书设计
四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推荐阅读:
升华和凝华教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