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1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四生活已经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也开始倒计时了,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会参加社会实践,在我即将毕业的时候明白我在将要进行的工作中明白我将来要走的路程。

转眼间,我的实习生活就过去了,四个月原来看起来很长,现在想来不过是一瞬,仿佛刚才还是还是我大四生活的开始,小睡以后我的实习生活已经过去了。

在这四个月的实习过程中,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帮老师拿三脚架,帮老师听同期声,每天早早过去,每天很晚回来;慢慢的可以独立采访,独立编辑,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大胆的策划自己的节目。这里面有着无数的艰辛和苦楚,这里面有无数的指导和训斥,这里面有着很多的故事,想记下的,想忘记的。

新闻的本质在于新,在于变动,新闻的这种品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有探索的心态,有积极的态度,有向上的精神,不然他她做不了新闻人,至少是做不了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在电视台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带我们的老师,思维是这么的敏捷,言语是如此的严谨,而且不乏幽默,他们每天都很累,但精神却很好,心情很好,他们时刻微笑着除了他们在构思节目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新闻事业的那种刺激,那种激情,那种常新的状态。我将热爱这个职业。

呆的久了,也发现了电视台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这里的审查制度太过严格,记者根本独立行动的权利,这样就导致了很多线索的流失,导致了新闻时效的消减;还有这里的设备过与陈旧,而且供不应求,大多数情况下是几个记者共同用一台机子,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办事效率,造成了很多工作上的麻烦,而且据我观察这种情况多半促生吃“大锅饭”也就是大家一块采访、一块编稿、共同分利,这样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而会影响电视台的竞争力。再一个就是这里技术相对过硬的人的确很多,但绝对过硬的却很少,在电视台这么多天,我发现,电视台里面有很多人摄象技术很强,他们可以拍出很稳、很美的画面,也可以把这些画面编辑成很好的片子,但总觉得其中缺少些什么,后来想了一下,应该缺少的是那种新闻理念。新闻理念就是渗透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想法,具体到电视实务中,我想该是在镜头画面中能提取出的那种“神气”,就是点镜之笔。我看了好几期节目,画面很多,画面很好,但传神的不是很多。

在实习过程中,我终于领会到了新闻理论的重要,新闻理论是新闻实践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仅有经验的实践也是盲目的,因为经验并不都是正确的。石河子电视台里面的人分两类,一个是经验类的,他们之所以是领导、是主任,是因为他们做的多,积累的多,经验多,他们以前、现在以及将来都将离不开他们的经验;一个是技术类的,他们不是领导,但他们拿的薪水很高,因为电视台离开他们根本就不行,他们可以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比如电脑的问题、摄象机的问题等,惟独缺少的是具有某种理念的管理者。前段时间看凤凰卫视出版的介绍自己电视台发展里程的书籍,上面有很多理念的东西,这些理念与实践的结合铸造了凤凰卫视的辉煌。当然,石河子电视台的各方面都不能与凤凰相比,但如果我们也借鉴一下人家的经验,总不会有什么坏处。

通过四个月的时间,我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主要是实践上的,然而就是这种实践上的进步拓宽了我的视野,扩充了我的知识面,使我产生在理论上更进一步的愿望,也促使我给自己一个更明确的定位——我该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记者,我要做一个有新闻理念的记者,一个高水平、高素质、富有激情的新时代的记者。

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2

关键词:新闻报告,行动研究,课堂教学手段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近年来,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教育者的普遍重视。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改善教学活动的研究行为。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凯米斯 (S.KEMMIS) 认为, 作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行动研究的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四个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具体地说: (1) 发现问题, 针对该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并制定出解决方法和计划; (2) 将计划付诸行动, 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善行动, 改进方案; (3) 对行动实施过程、结果、背景等进行客观的观察, 并收集相关资料, 以便对研究作出全面而客观的分析; (4) 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评价。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过渡到下一个螺旋圈。

一、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 逐渐意识到英语学习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语法和词汇基础, 同时也必须具备流畅的表达、敏捷的思维和应变的能力。所以, 在英语课堂中, 很多教师把新闻报告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之运用得极其广泛, 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在新闻报告的实际运作当中却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 (1) 有些同学为了应付新闻报告, 经常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找一篇新闻, 在课堂上照着读一遍。这样学生无法真正运用和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缺乏与听众之间的互动, 更无法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 (2) 有些同学作为听众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新闻报告中来, 认为他人的报告跟自己没关系, 所以有时会出现说者侃侃而谈、听者自由散漫的情况。因此, 久而久之, 学生对新闻报告敷衍了事, 教师不得不中断该项课堂活动, 使得新闻报告不能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交际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的功能。

针对该问题, 本文作者在2007学年结束之际, 对所教的非英语专业6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希望由此找到问题的原因。调查对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级非英语专业全英班学生, 共180人。收回有效问卷共168份。

分析结果表明, 新闻报告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能力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新闻报告者存在紧张、怯场心理, 不敢站在讲台上发言, 为了逃避与听众目光的接触, 他们会在课前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选择一则新闻打印出来照着读, 把新闻报告变成了新闻朗读; (2)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英语差, 词汇量不够, 语音不好, 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由于缺乏自信, 在做新闻报告的时候, 他们的声音小、语速慢、表达不流畅; (3) 有些同学反映新闻报告形式单一、内容沉闷、生词较多, 从而影响了对新闻的理解; (4) 老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正面鼓励和评价, 学生不知道怎样判断新闻报告做得好还是不好。久而久之, 新闻报告变成了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二、针对问题, 设计并实施方案

根据上述影响新闻报告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 本文作者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了为期20周的实施方案:

1. 改变单一形式, 鼓励听众积极参与

以往的新闻报告是一人讲、众人听, 缺乏互动。为了改变这种单一形式, 在第一个学期, 每次上课按照学号顺序会有两位学生分别上台做新闻报告。新闻报告包括两个部分:五分钟新闻总结和五分钟听众提问。在新闻总结部分, 要求学生不能照着报纸朗读, 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新闻,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随后, 听众就新闻内容向新闻报告者提问。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 每位学生都有一次机会在讲台上独立完成新闻报告。在逐步熟悉新闻报告流程和评价标准后, 第二个学期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新闻报告, 即每个小组4个人, 每个人轮流进行5分钟的新闻报告和提问, 其余小组成员就其表现填写评分表, 给出评价。为了力求评价的客观, 学生每两周会更换小组。老师随机在小组内旁听并给予指导。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有了大量的机会做新闻报告, 从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

2. 准备充分, 注意礼仪

每次新闻报告都是按学号顺序进行的, 学生按要求需提前一周进行准备。新闻报告的选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才能积极地进行阅读。除此以外, 每位学生都要求就自己选择的话题进行深度和广度研究。因为在提问部分, 听众不仅仅就新闻本身提出问题, 更多的时候会延伸话题, 提出新闻内容以外的相关问题。所以新闻报告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应对听众百般“刁难”的问题。此外, 在新闻报告中应要求学生展现自信从容的姿势仪态, 由此培养其良好的交际礼仪。

3. 收集词汇, 扩大词汇量

每次做新闻报告之前, 教师会要求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与新闻内容相关的新词汇或关键词, 这样有助于听众的理解。同时, 每次上课学生都会按老师要求准备一本词汇本, 每次听同学的新闻报告都能收集一些新的词汇,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词汇量就能逐渐增长。

4. 积极鼓励, 客观评价

每位学生做完新闻报告后, 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 从其语音语调、语言表达、组织结构、仪态展现等方面给出客观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给出建议, 以便于学生以后进一步改善。

5. 量化考核, 标准清晰

对每位学生的新闻报告, 教师都有一份评分表, 在学生作报告时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和流畅性、报告的内容及结构、礼仪姿态等方面有着详细的量化评分标准。在每个学期开始之际向学生解释说明评分标准, 学生就知道该如何准备新闻报告并提高新闻报告的质量。

三、评价与反思

两个学期结束以后, 研究者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反馈, 95%的同学表明, 新闻报告“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很锻炼人”的课堂活动。学生参加新闻报告的积极性、语言能力、表达的准确性以及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学生认为课堂新闻报告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有促进作用:

1. 信息交流, 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在新闻报告中, 学生选择了各种丰富的话题, 包括政治、经济、体育、娱乐、社会热点等。在提问环节中, 大家各抒己见, 积极思考, 敢于挑战权威, 开拓思维, 不人云亦云, 学会了从多角度去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不少同学反映, 新闻报告给他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交流不同见解, 撞出了思想火花, 他们觉得从中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同学认为, 新闻报告一改过去沉闷的氛围, 活跃了课堂气氛。有的话题甚至能引起学生之间的辩论,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

2. 由拘谨到自信的转变

学生在新闻报告中, 经过充分准备和多次的锻炼, 一改以往公众场合发言的拘谨, 举止更为自信了。本文作者曾经把每个学生的新闻报告录制下来, 并回放给学生看, 并就学生的仪态予以指点和评价。学生们发现在紧张的状态下, 他们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小动作, 比如不停地撸袖子、眨眼睛;在表达时会不停地重复口头语, 例如Ok, I mean…等。通过录像的回放, 学生在下一次新闻报告时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一些陋习。有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以前很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可现在“很希望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发言, 因为更自信了”。

3. 词汇的积累, 语言水平的提高

以前在谈到某些领域的话题时, 学生会觉得黔驴技穷, 词不达意。两个学期的新闻报告做下来, 五花八门的话题包含了丰富的词汇, 大部分学生反映自己的词汇量大大地提高了, 语言表达也更为流畅了。

4. 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交流

在新闻报告中, 学生们各抒己见, 就不同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交流思想, 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对后面的教学环节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学生们也反映, 对同学和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及参与英语课堂的积极性。

四、行动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意义

通过以上针对学生课堂新闻报告的教学行动研究, 可以看出新闻报告是一项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行动研究增强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意识, 提高了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行动研究教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 在工作中发现并学习更多的新知识, 总结新的经验, 归纳新的教学实践理论, 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Kemmis, S.&R.McTaggart.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Geelong, 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2.

[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3

【关键词】负面社会新闻;网络炒作;大学生;不良导向

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时代,网民人数已突破4.2亿,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8.5%,用户规模达3.3亿人如此大规模的网络新闻的受众中接近1/3是青年学生,他们在互联网上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我国的网络媒体因为发展的时间较短,管理不成熟,受市场利益驱动,出现很多弊端。媒体在案例报道、娱乐新闻报道和揭露社会丑闻三个方面对大学生造成了隐性伤害。

一、网络负面社会新闻炒作的具体表现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将网络负面新闻内容归纳为两类:(1)内容低俗、错误导向;(2)无限的猎奇,宣传暴力。

(一)网络新闻内容低俗化

针对前者,有学者指出,在当前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尤其喜欢报道人身伤亡事件、社会丑恶现象等能够刺激人们眼球的新闻,而在这些报道中却很少体现出人文关怀。

例如,该学者就以腾讯网为例,指出“在2010年腾讯网社会万象版曾刊登了两条新闻《母亲因被儿子偷7千元愤而跳江身亡》和《6旬老人在村卫生站打吊针时身亡》,但是只有只言片语,完全没有体现出新闻价值,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吸引网民点击观看,以获取自身的利润”。

在网络大环境下,还有一些群体,为了出名或获得眼球经济效益,花钱雇佣一些网络水军虚假的增加网络新闻浏览量,进行新闻炒作,提升知名度,从而谋取经济利益。例如,曾经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凤姐等。而网络本身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公共性质的空间,这些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通过炒作新闻,影响受众思想,通过“借势”和“造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网络媒体中社会新闻部分大量报道犯罪案件

针对第二个表现,则是该文作者在做了有关调查基础上所得出的,即网络中猎奇新闻和有关暴力的新闻大约占到了新闻总数的40%。网络新闻内容的低俗化,必然会对大学生社会认知产生错误的导向。

目前很多网络犯罪新闻报道已脱离了法制节目把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目的,渐渐演变成一个个暴力血腥事件给人们的感官刺激。这种做法迎合了某些的人猎奇心理,但对于感觉敏锐、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来说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网络负面新闻炒作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网络上的新闻炒作,对大学生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首先,在信息时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对新闻的传播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而网络上的大量负面新闻会成为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小的隐患。新闻炒作故意夸大、扭曲、掩盖新闻事实,以哗众取宠的方式欺骗受众、欺骗社会,并常常报道虚假的信息、庸俗无聊的新闻,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制造了诸多不良风波,这些都成为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不利因素。

其次,社会风气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网络新闻炒作中的恶俗、虚假的成分,传播了恶俗文化,而且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建设。这些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颇大,主要表现在:其炒作的恶俗内容破坏了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变态审丑的方式则阻碍了社会正能量的传递。

三、网络负面新闻炒作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和心理并不成熟,在其成长阶段的很多方面还需要一些正确的引导。目前,掺杂在网络上的某些特意针对受众的负面社会新闻炒作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等众多方面带来了许多误导。

(一)误导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发展方向

网络媒体把大量社会丑闻放在青年人面前混淆了他们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比如,在“芙蓉姐姐”以“变态审丑”的炒作方式在网络上大红大紫之后,“凤姐”也开始以这种方式在网络上炒作自己,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迅速畸形走红。此外,网络娱乐报道还热衷于炒作明星的绯闻,极力渲染婚外恋、三角恋、多角恋。

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这些新闻炒作对一些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化思想等的前进方向带来了误导。而更为严峻的是,这类新闻炒作误导了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势必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影响

网络新闻炒作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方面产生了误导,同样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影响。犯罪案件报道中频繁出现的暴力问题。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而又急切地想了解外界事物,于是往往把从媒体中学习的社会经验当成生活经验。在接受到如此海量的案件報道的环境中,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会发生偏差。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就过多地接触暴力信息会导致心理失衡和情绪失控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过滥的暴力信息也会使青年对现实当中的暴力行为产生冷漠的情绪甚至在解决问题时选用暴力手段。

四、应对网络炒作负面社会新闻的措施

由于互联网在我国普及时间较短,自1994年至今,才有不到20年的发展时间,网络新闻的真正起步也才只有十几年,因此,建立健全网络新闻监督管理体制仍就是当前网络新闻管理的重要课题,根据当前的现状,网络新闻管理法规亟待完善,当前我国与网络新闻传播相关的法规约有20多部,而具有针对性的却更少,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少数几部,且多数网络新闻管理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相对法律而言,立法层次较低。

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4

商丘火炬传递因故取消,我也就失去了作为火炬先锋队的机会,因此,没有了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是暑假里的一个损失。紧接着奥运开幕,作为各类体育赛事的综合盛会,我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加深对于各类比赛规则的了解,以及赛事情况的认识。在遇到诸如篮球、足球比赛的时候,我在下面用文字的方式模拟解说,并从各著名解说员那里学习普通话,以迎接大二时播音主持这门课程的学习。

奥运期间,我受公安部门的委托,跟踪拍摄某犯罪嫌疑人的行踪。那天下午,我在暗处盯视知道天黑,在身心具疲的情况下,终于打探到此嫌疑人的住所。次日早晨,公安干警便根据我所提供的信息和照片认出此人,并实施抓捕。后来得知,此案在九月初告破,我也算是对此案做了应有的努力。

在这次行动中,我懂得了什么叫定点观察,什么叫忍耐和果敢,原来一线公安人员是那么不容易啊!留着精彩的奥运赛事不能看,还要离开家,在车里一等就是一夜,我对他们这种奋斗和吃苦的精神所打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还真有些电视情节的色彩。当然,这是后话,至于所拍照片,本人实在无法公布。

要是说实践,暑假里还有一项,就是上街找新闻。

令就是写了三篇新闻报道,可惜都没被报社采纳。

通过我的调查,发现商丘市区内,总共有两座体育场,一座位于市一高南约500米处,另一座在商丘师范学院南(现已与新校区合并)。第一座条件设施很完善,但迟迟没有开放,在门口的保安处,也没打探到更多消息。看着漂亮的体育场不能被利用,实在有些可惜。新小区的体育场热闹非常,设施也很齐备,足球场里和跑道上都是踢球、慢跑的市民。后面的篮球场和网球场更是成为了学生们的地盘。暑假放假,不少市区的学生都利用这段时间强身健体。不足之处就是这里毕竟距离市区有些远,附近又没有医院、诊所等卫生场所,如果运动时出了意外,市民将无法在第一时间接受医疗处理。

在家休息的时候,我看了很多关于足球和篮球的新闻报道及比赛录像,发现体育新闻这一块,通常有四方面的问题:

1.标题单纯追求轰动效应。如新浪网上,有篇名为《切尔西为失罗比尼奥又惊又怒小法罕见炮轰巴西边锋》的报道,乍一看还以为小法说了什么狠话,实际上只是一句:“我不认识他,但我可不希望我的一个队友这么做,毕竟在联赛首轮这么重要的比赛前,这样做令人不快。”对罗比尼奥的最后时刻加盟表示自己的观点,却用了一个这么大的标题。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2.抢发新闻。在《林良锋观察英超》一文中,罗比尼奥转会去了切尔西,并以此进行评论。事实上,该文章发表于8月29日,当时的罗比尼奥还在皇马,两天后的31日,他才转会,而且不是切尔西,是曼城。这种乌龙新闻偶尔还能见到。

3.数字游戏层出不穷。如果有球会为调整阵容,买入球员花费3000万,卖出球员得到4000万,那么文章就会宣扬:“3000万大手笔只求冠军!”不明事理的,还真以为是净支出3000万呢。更有甚者,明知英国用英镑,为了引起轰动效应,故意转换成美元,数额因此翻倍,这类数字游戏在体育消息中被广泛运用。

4.导语冗长,跟主题无关。又是导语的问题。如果消息是说现在的情况,导语却是一大段长长的回顾,貌似是在卖弄笔者的专业知识。这类回顾不如放在末段,用最有新闻性的文字做导语。

新闻记者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闻记者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记者,有编辑,有见习记者,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记者多。几乎每个记者都带有实习生,有的记者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记者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记者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 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记者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记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记者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记者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记者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记者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记者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记者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记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记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记者,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记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记者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记者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记者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记者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记者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东方今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记者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编辑手中时,编辑都要再一次审查。

新闻专业实践报告 篇6

现在算来,我已经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过二十多次了,每次采访中我都会把记者问的问题记下来,回来后自己都会主动写稿子,写完稿子再让记者看看,给我指出不足。以往自己就很少动笔写稿子,现在看到自己第一次写的稿子都想笑,感觉就是干巴巴的,特生硬,口导写的太过生硬,没有起到吸引观众关注的效果,解说词也写得像流水帐,在情感类的片子中,解说词干巴巴的,不够感人,同期写得太罗嗦,不够精炼等等。。从后来的稿子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从中发现电视新闻的语言是越简单越好,要通俗易懂。同时句子要美,要有一种亲和力,让观众有一种轻松对话的感觉。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就拿李海燕记者的《小毛贼偷钱弃包 好心人苦寻失主》一则新闻来说,这个题目把事情的大意都概括清楚了,简洁、明了,使观众一看到题目就知道了结下去要讲的事情,而且还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心人最后有没有找到丢包的人。相比之下我写的就有些差劲了《大妈拾包苦寻主 失主得包连言谢》,事情的经过、结果都报包含在标题里,失去了引起观众看下去的好奇心,语言也过于太生硬,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电脑五笔字跟口诀。当然自己也有好的题目被记者采纳的,比如说《车祸酿惨剧 交警伸援手》、《街头污水横流 行人苦不堪言》、《物品存放七个月 房主苦寻旧房客》。

十月一号,xxxx走进社区大型活动在锦绣小区进行,居民们踊跃参与现场,现场的气氛相当活跃,。我的工作是负责给活动现场照相,观众、主持人、幕后的工作人员、出境记者、摄像师他们认真工作的样子都被我的照相机搜罗在内,当然还有现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在这次活动中,摄像师在摄像构图、色彩、角度也给予我一定的指导,使我的现场摄像能力有所提高。

针对这次的实习,我总结出几点心的体会,如下:

1沟通。记者这个职业在工作中更是要广泛地接触各种人,这就决定了必须具备很强的交流能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做好新闻。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进行交流、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耳、眼、口、手这些器官的功能了,当然口头表达最为重要,只有把你想法告诉对方,对方才会了解你,双方才能相互交流、沟通,在工作中达成共识。

2自信,即信自,相信自己。在我印象中,李海燕记者身上就有一种特别的自信,曾和她交流过,她给了我来两个理由:喜欢自己从事的新闻这个行业;让其他人感受到你在真诚的向他微笑。的确,即使在新闻工作中也是需要自信的,这种自信是你身上自带的一种威慑力,有了自信做事的成功率就会相应提高,它是你不断努力的援助动力。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那还会有谁真的相信你?

3克服胆怯。这个也可列在自信栏中,成为反面教材,但为了针对我自己的问题,我决定把它单个列出来,我这个人就是缺少自信,胆小的很,每次接到记者让我做的工作,比如说打电话询问事情,预约采访时间等等,我都会问两三遍,生怕自己出了漏子,而且怀疑自己能做它做好吗,有时自己写的稿子得到了记者的表扬,我就会认为是记者不好意思指出毛病,自己的稿子写的太差劲了。这是我的障碍,我必须克服,重塑自信。

最新新闻专业实践报告范文篇3

刚踏进电视台,感觉就像踏进了社会。我周边的环境、周边的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对他们不熟悉,也不知道他们的任何信息。每时每刻我都在想着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但几天下来,他们给我的感觉很热情。时不时,他们中有人会找我帮忙做事,也有人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实习该做什么、自己该得到些什么。那时,心中真的很高兴,他们都是在帮我。最起码知道了我的存在,我也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总之,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

一、就是要学会与人相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刚融入那个陌生的环境总会有些许不适应,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认可,就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待人要热情、第一印象不能忽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所以第一次见面不要让人留下坏印象。要让别人觉得你很友好,有想要和你多接触的想法。那就需要你热情友善,不要总阴沉着脸,身边人的情绪是很能带动他人情绪的。即使再心烦,请不要忘记面露微笑,给人很轻松的感觉。上班、下班、打招呼、说再见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天上班时,我很紧张,一路上一直琢磨该说些什么。进了大门,大家都望着我,我不知哪来的勇气,手一挥,欢快的说声: 大家好啊! 他们都朝我笑,我还听见有人小声说,这女孩子性格还挺开朗的啊!那时,心里真的很高兴。我知道,勇气也很重要,那么多人,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其次,还需要勤奋。勤奋,不只是努力工作,也包括生活勤快。前人给我的经验就是多帮大家做些杂活,比如打水、拖地、泡茶等。当然,别忘了首要目的是来学习的,但只有关系相处好,你得到的帮助才会更多,学到他们的工作经验才会更快。第三,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经意间,可能就决定实习的成败。从个人的言行透露出的修养问题是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的。修养好,当然人人喜欢。同时,多留心他人,留心他们处理事物的方法和技巧,对现在和以后都是难得的财富。

二、就是要具备几项基本的能力。

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7

1 全媒体时代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今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

中。这种真实再现不仅是电影技术上的长足进步, 同时也是对电影纪实美学的膜拜。我国通过3D打印技术对天龙山石窟第18窟西壁进行了完整复原, 复制品完美精确的重塑了真品。用事实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本雅明关于20世纪文化中光晕的辩证论述。我们可以说这种“虚拟真实”在现在视觉文化的视域内, 即富有审美价值同时也因为其拉近了艺术品与人的距离, 赋予其闪耀的光晕。

本雅明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对于“光晕”理论的阐述不应被示, 截至去年年底, 我国网民已达5.64亿, 网络普及率42.1%,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根据新浪公布的数据, 截止2012年12月31日,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5.03亿, 增长73%, 日均活跃用户数在4620万, 同比增82%, 其中有75%的活跃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微博。眼下, 随着互联网和手持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 我国传媒业市场已逐步从传统的报刊、广电、户外“三分天下”的格局转变为报刊、广电、户外和渠道、网络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五强竞争”的新格局。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也给我国的媒介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媒体时代, 不仅打破了原有传统媒体单一化的新闻传播形式, 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 传播内容多样化, 传播途径聚合化等特点, 也激发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变局。在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下, 以网络和手机为领衔的新媒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也给传统媒体带

我们膨胀为他的概念机器, 亦不应该将其审美命题摆在思想史的神殿之上。本雅明的实用哲学依然是极具高度可行性的思想策略。在3D打印技术与数字化汹涌来袭的时代, 现在视觉文化和审美价值都敦促我们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理解本雅明的“光晕”理论。在传统美学和现在视觉文化中找到契合点, 通过审美实践和理论分析, 透析新时代艺术品“光晕”的再度闪耀。

参考文献来了不小的冲击。顺利这一时代潮流, 传统媒体也纷纷“突围”转型, 寻求多元化的媒体发展机遇。很多传统媒体不在满足于原有的单一媒介平台, 开始将将传统媒体的高度、深度、公信度, 与新媒体的速度、宽度、互动度相结合, 以谋求向全媒体的转型。目前, 大部分的主流传统媒体除以往单一的媒介平台外, 陆续开通了手机报、电子报、视频直播、现场连线、官方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平台与受众即时的展开互动、发布新闻产品。

2012年5月17日, 京华时报云报纸正式亮相, 成为第一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 标志着全新的云媒体时代正式到来。随后, 各地媒体也开始了在全媒体时代下的云探索:8月23日, 金陵晚报推出《幸福南京2012》云之恋特刊;11月8日, 长江日报集团云报纸平台上线。业内专家指出, 云报纸将纸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相融合, 彻底

[1]陈永国.视觉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2]彭吉祥.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4

[4]王忠宏李扬帆.我国3D打印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N].北京:中国经济时报, 2012.10.19/第005版

(三亚学院传媒分院, 海南三亚572000)

颠覆了纸媒的展现形式、传播方式及运营模式。云报纸是不仅是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技术发展的产物, 也改变了传统报刊的“阅读”方式, 成为拓展信息服务方式的重要尝试。

对于一个需要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媒体集团来说, 在未来的转型和发展道路上, 对新型传媒复合型人才的渴求也异常强烈, 它们不仅需要精通媒体内容生产、信息加工的人才, 又要有了解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和传播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要有善于从传媒产业的新发展中寻找市场商机、探求新的盈利模式的人才。

2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挑战和需求

顺应时代的发展, 全媒体时代不仅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对全能型的新闻人才有了强烈的需求。传统记者以往都是用图文手段报道一个新闻事实, 而全媒体记者须是全能记者, 首先学会做视频多媒体新闻, 利用视音频和图文等多种手段进行即时新闻报道, 并能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 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多面能手。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原有的信息采集与制作的流程, 在全媒体转型的背景下, 一个传媒集团旗下不同的媒体需要集中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 进行统一策划和资源共享。其后, 再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 制作不同的新闻产品, 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特定受众。这种新闻业务流程是对原有的新闻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与重构, 要求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在包容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全媒体的操作理念。

在各种媒体融合、信息爆炸的环境下, 新媒体的核心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 既需要传统的采写、编评的技能, 还需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对于新媒体的工作者来说, 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 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从业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非常重要, 媒体人要用客观、理性的眼光看到每一个事件, 而不是光凭现场采访以及感性认识。

“融合新闻”突破了传统媒体间的限制, 整合所有的媒介, 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 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特点进行加工, 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Flash等集于一体, 最后通过不同的平台和渠道发布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从业者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里甄选出受众关注点高的信息源, 并及时的进行引导和互动交流。此外, 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增加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频率, 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都使得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数量增加。尤其是在新闻信息的横向传播过程中, 即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转发、转播、转载的再次传播过程中, 传播一方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下提高时效性, 仓促之间往往会对信息缺少把关。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多次传播的保真度, 考验的正是媒体从业人员对信息的把关能力。

3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学生实践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 伴随着高校扩招, 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也进入一种“井喷”的状态。新闻专业这几年逐渐成为热门, 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考研竞争都显现出白热化的状态。由于全国新闻学专业教学点发展相当快, 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已达10万人之多, 供大于求, 新闻学专业面临着急剧竞争的局面。而另一方面, 随着传媒高新技术和传媒产业的发展, 亟需适销对路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而按目前高校传统新闻模式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 与媒体单位的对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新闻专业的学生想要在毕业之后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拥有较强的工作实力和竞争力, 就必须注重除课堂教育之外的自我培养环节。

以前的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 往往只拥有传统媒体单一的采写编排能力, 如今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 为适应网络传播, 记者还应学会制作DV、动画等。掌握了这些采访技能, 才能初步实现了向全媒体记者身份的转变。所以, 这就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 在掌握传统的新闻采写技能的基础上拥有其他媒介所要求的能力, 比如摄影, 电视剪辑, 网页制作等。21世纪, 是信息快速交叠的信息时代,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极大, 新闻从业者作为信息社会的信息把关人, 更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采写出贴合实际的, 又能如电影般生动的新闻。所以培养这样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在掌握课本的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实践的培养。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新闻教育界也做出了相应的教育方面的方式转变。由于各个高校师资力量的层次不齐, 导致了新闻教育界的改革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些高校在教学中侧重了新闻专业的教学, 对于学生的课外实践没有太多的涉及, 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及时上手工作, 对于在校期间没有学习涉及的工作内容要进行二次学习。此外, 一些高校在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在偏重以往传统媒体的需要进行设置, 忽略了向新媒体、新媒体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设置, 与社会需求脱钩。

因此, 一些高校的新闻专业在开设了校内的课程之余, 还鼓励学生在实践上走出去。在采写校内新闻的同时, 指导学生走出校园, 在社会上发现更多的新闻线索, 培养新闻敏感度。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周末走出校园, 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活动, 锻炼学生的采访能力。有条件的, 还应该请一些专家学者走进校园, 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 进行现场的模拟采访, 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新环境的需要里。只有这样, 作为新闻传媒产业的接班人, 才能在未来可能产生的新闻行业从业人员换代竞争中拥有先发优势, 并在顺利的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就壮大了我国新时期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

参考文献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 (6)

[2]余祖江.广电内部资源整合提速与三网融合.中国传媒科技.2011, (2)

[3]田雷.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建设思路.黑龙江教育.2012, (2)

[4]范以锦.练好内功-向全媒体发展才有张力.传媒评论.2012, (3)

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8

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的教师,我在教学中尝试将国外的优秀电视新闻视频节目引入教学中,得到了学生广泛的好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以下结合自己《大学英语》公共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将CBS晚间新闻视频节目引入《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的原因

根据调查,高职学生目前的英语学习的现状是,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较低,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随着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招生模式进一步推进,学生英语基础会更差,学习能力也更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的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旨在为大学生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语感,了解和关注世界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而国外优秀电视新闻节目恰好能达到此目的。这些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水平高,收视率高,是非常难得的教学媒介。在这些新闻节目中,我的首选是CBS晚间新闻视频节目(CBS Evening News)。这是由于CBS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点:1.主持人音色淳厚清晰、语调沉稳,语速适中,对重音、强调、停顿和连读的处理具有独特的风格。2、新闻内容相对严肃。3、视频画面清晰,技术处理手段到到位。4、每期节目围绕大致5-6个新闻主题,且新闻内容含主持人介绍、记者采访分析等,内容深入、透彻、完整、全面。时长约20分钟。

将CBS 晚间新闻视频节目引入《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的具体做法

教师要养成对CBS晚间新闻的收视习惯,并将每期节目观看后利用相关软件下载下来供教学中选用;由于CBS晚间新闻时长约20分钟,所以教师课前要结合教学选取其中的一个新闻事件,要求时长大约在5分钟左右。选取内容力争与所学内容相近或有联系。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做好视频剪辑以便节约上课时间;与学生一起观看视频,争取掌握新闻的主旨。此环节要求教师必要的指导并与学生一道完成;选取重要的新闻词汇1-2个加以简要解释,要求学生记笔记,发音准确并学会运用;力争总的教学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将CBS 晚间新闻视频节目引入《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实践及结论

将CBS Evening News 引入《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一年来,根据学生调查和与先前的学生英语学习数据对比,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我所教班级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语音语调及语感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了更深的理解。总之,将CBS Evening News 引入《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其成功在于CBS 晚间新闻视频节目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在于将时代信息与语言知识的有机融合。

新闻学专业暑期实践报告 篇9

年级:2012级班级:新闻一班

姓名:李瑶瑶学号:12L110312

5实践单位:邢台市临西县益众大药房

实践时间:2013年7月9日至2013年8月28日共50天

正文

为了提高自己的独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锻炼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提高自信、增加经验,我在暑期开始后进行了本次实践。临西县益众大药房销售量较好,客源丰富,平时业务较繁忙,是个适合锻炼工作能力的地方。

2013年7月9日,我正式来到益众大药房开始了暑期打工的生涯。第一天来到这里,老板给我具体地介绍了我的工作内容,负责平时的药品上货,入库,还有接待客人。这些工作内容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于零基础的我也是一次挑战。首先,药品的种类繁多,药品名也复杂难记,每次上货时,我都是速度最慢的一个。因为需要把所有新进的药品归类,光是熟悉所有的药品摆放位置我就花费了不少时间。然后就是入库。不仅需要把备用的药品拿到库房归类摆放整齐,还需要把药品的具体数量、价格等信息输入电脑,这也是我需要花费时间学习的。最后也是我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待客人。一天当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开始工作时我总是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后来经过老板的指点和慢慢的摸索,我慢慢地能够与进店的客人进行愉快的沟通并且指导他们在哪里买药和缴费。一个多月下来,我明显的感觉到我的随机应变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了,最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

整个实践总共是50天,这50天里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有些事情看起来无法完成,但是只要敢于迈出一步,我们就会发现看起来难以完成的事其实没有那么不可逾越。这次的实践拉近了我和社会的距离,也让我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经验。社会才是学习的大课堂,不同于学校和家庭的象牙塔,只有融入到社会中,才能为我们未来更激烈的竞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最重要的一点感悟就是专业的重要性。身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就要做到敢说,大方不拘谨。在一个多月的接待客人的工作后,我已经不拘谨于与陌生人交流,我想这为我以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平时与朋友和家人交流时说错了有时候也无可厚非,但与客人交流时要很小心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药店的利益

新闻系学生电台实习报告 篇10

第二天的采访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有时候为了一个画面或者被采访者的一句话,要反反复复的重复一两个小时。大家都知道,平时说话顺畅而自然的人,面对摄象机的时候有的人会紧张显得不自然,甚至严重的说话都会断断续续,这就是“晕机”。面对出现这种状况的被采访者,记者要异常的有耐心,转移其注意力,循序渐进而不可以表现出焦躁。

最让我难忘的是看到局里给出的案发现场的录象资料,被害人夫妇是在熟睡中被凶手拿斧头砍断脖子而死的,当屏幕上的现场血迹一点点增多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把脸偏向了另一边——我是真的不敢看那样血血腥的场面的,我清楚要做一名合格的法制栏目的记者就洋该克服这样的恐惧心理不要害怕。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慢慢来吧,慢慢来,能行的。

总的来说这一趟采访是很成功能的,在后来写稿子的过程当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所写的稿子没有悬念不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故事情节太过四平八稳而没有跌宕起伏之感;还有就是抓不住事件的重点,文字不够紧凑等等~一连改了好几次。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实习生,不可能第一次就写出专业记者的水平的。

稿子出来配音之后,下一步就是剪辑片子了。要将文字和影象以最完美的方式组合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注意的远中近景的搭配,光线强弱的组合,镜头要保持稳定不颤抖,画面的角度和历时,景别的运用等等等等。

在做专题的同时,偶尔我也会和跑新闻的老师去跑跑小新闻。与专题想比较而言小新闻简短精悍,更容易操作。但是这样的法制类节目对内容的真实性,世间中各人物的姓名角色安排的的要求是非常之严格的,稍有不慎就会给作者带来很大的麻烦。一次在写一篇小新闻的时候自我感觉还不错,之后哪给那个老师看的时候她也没注意其中用反的两个人名,缉毒警察和贩毒嫌疑人的姓名被我弄反了。大家都没注意到。就在下午快下班稿子就要交上去审核晚上就要播的时候,z却突然发现了这个严重的错误——幸好发现了,否则那篇稿子要是播出去了,老师就得下岗。很自然是,我被老师训了一顿。的确,这是在工作,没有人会像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对学生一样苦口婆心一遍遍强调,错了也没关系,重新来过就可以了。当时很受不了那个现实,气匆匆的在老师气还没消的时候就离开了,负气的跑去重新写稿子。后来老师道了歉说自己当时是太急了,语气有点重。老师的话反而让我很不好意思,毕竟是自己粗心大意,差点让人丢了饭碗。

这件事情也让我悟出一个很浅显而之前又很难有机会领悟的道理:自己必须为自己的过错负责。

总之,这次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让我把新闻策划,采访,写作,剪辑等新闻制作的一系列程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自己学到了许多从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让自己有机会把自己从前在课堂上学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为今后从学校踏入社会,从课堂进入工作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平台来适应和打基础。

新闻系学生电台实习报告范文篇3

实习是为就业积累经验是很重要的一场历练。

见习第一天:揭开记者的面纱

新闻中心在电台办公大楼二楼右侧,两间相通的房子,约三十平方米,摆着十几张办公桌,只有几个领导和编辑在聊天。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后心里还有些怯意,但很快,他们问了我一些情况后就跟我聊起了采访的趣事,使我放松了很多。从他们口中,我才知道那些空桌都是记者的,听说他们都住在外面,一般都在外面跑新闻,领导都是通过电话安排工作,稿件则由单位邮车送来,若有录音资料带记者才来这里和播音员协商处理。

办公室里的人都是蛮热情的,办公室管财务的林姨很热情地给我向介绍这里的基本情况:电台每天要播出30分钟早间新闻和30分钟午间新闻,均由由新闻中心负责,所以新闻中心每天要制作综合新闻、体育新闻。其中综合新闻包括本市新闻(本台记者稿、通讯员稿、当地日报、晚报新闻剪辑)、国内新闻(主要是新华社电文)、简讯(上网授国际新闻);体育新闻(上网搜索或本市体育活动)。每次新闻的字数控制在30分钟×200内(播音员每分钟可播220个字)。

每个记者每个月要提供140分的稿件,一篇普通会议稿件是6分,会议有录音的8分,通讯12分,下乡通讯加录音17分,个别重大新闻27分。

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实习生,她在北京一所高校新闻系读大三,已经来了一个月,谈起采访条条是道。她说以前在报社里可单独去采访,但不能对采访对象说自己是实习生,否则人家会认为媒体不重视,不配合采访。她每次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记者采访安排表,选择自己喜欢的采访任务就打电话跟记者联系,询问是否可以跟班。我如果想跟记者去采访也是要自己主动联系,虽然有些记者说有重大新闻也带我去,但是等几个月也未必有重大新闻,更何况记者也很忙,不一定总记得我。

上午给编辑打了几篇短消息发到省台,然后就是翻看以往的稿件资料。这些稿件大部分是手写的,少量才是打印的。这些报道几乎全是正面新闻,且多是会议新闻,篇幅都很短小。新闻五要素(五“w”)作导语,正文就是用简略的句子概括的句子事件的大意,一般来说都是用主要领导的发言来归纳。因为上午的新闻下午要播出,所以记者没多少时间句斟字酌,一般都比较浅显。

第一次采访:差点忘了正事

第三天市里有个全市财政会议,九点开始。我8:40在市政府车场等李记者,进来的人越来越少,左盼右盼都不见他,直到八点五十八分才露面,他说记者不用提前入会场,等会儿按会议的流程只重点听重要领导的讲话就行。

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11

1.1选题背景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建,历来是我们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一直处于深刻变迁之中,我们原有的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面临着不断调整和创新的时代重任。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以适应时代新要求,这是现阶段我国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2年2月7日中组部下发《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确定2012年为基层建设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建的开拓创新是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的重要保障。对先进地区马克思党的学说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活动的考察,有利于先进经验的总结、积累与传播。

1.2选题目的

认真贯彻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党建的思想,深入群众,扎根基層,对浙江宁波地区的基层党建进行考察,了解当地地方党委在马克思党的学说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实践活动,了解基层党建的具体情况。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深入考察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充分学习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加深我们对党建的认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

2、文献综述

2.1传统基层党建模式

传统基层党建模式的生成与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一个为武装夺取政权战斗堡垒的目标分不开。中国农村长期以来是家族和宗族作为社会的整合力量,土地改革后,党员也是作为个体劳动者存在,而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共产党以阶级动员的方式建立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在其中建立党小组,这样以执政党的整合代替传统的家族和宗族的整合。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是实现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被改造成一个个单位,执政党控制了单位就控制了社会。在长期基层党建的实践中,以单位为载体,以政党为本位,以传达党的文件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基层党建模式得以形成。

2.2新型服务型基层党建模式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行政依托的组织,党对这类组织,不可能再用传统的手段和方式体现自己的领导作用,而必须以新的形象,即服务的姿态进行活动。构建服务型基层党建模式是必要的,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宽服务渠道。

3、课题研究与分析

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对宁波市滕头村等先进基层党组织经验和不足的考察,将这些经验和不足汇总整理为书面材料,有利于提升党建工作的质量,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党建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

发展壮大基层集体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是基层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群众能力的基础。滕头村、岩头村、锦苑社区等宁波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具有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具有典型性。基层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我们对其经济建设过程中经验的总结对未来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调查内容

4.1调研对象

我们的课题内容是对基层党建的考察,所以我们选择的对象是党员、社区工作人员和一些群众。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调查对象进行了筛选,选择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和人群,一般是对基层党建有基本了解和参与过的人群。

4.2调研方法

定点考察、走访

4.3调研结果

由于工作关系,年轻党员参与基层党建较少,老党员成为很多社区基层党建参与者的中坚力量,基层党建需要更多年轻力量的参与,这是基层党建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宁波市华侨城社区通过采用心愿墙、开办公众微信平台等新的方式方法使本社区的基层党建更加深入群众。

5、解决方法

针对基层党建中年轻党员缺失的现象,可以进一步推出新的基层党建形式,尽量减少活动时间,提高活动效率,给年轻党员创造适合自己参与的形式和活动。同时,加强党的宣传教育,使年轻党员进一步明确基层党建的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提高他们参与基层党建的意识和积极性。

进一步发挥老党员在基层党建中的模范代表作用。老党员有着丰富的参与基层党建的经验,同时,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日常党建工作。这是一支可贵而重要的力量。基层党建中应该充分重视老党员的作用,促进年轻党员和老党员的沟通,使得党的精神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传承,为新老党员搭建沟通的平台与桥梁。

促进基层党建的信息化建设。如建立政党网站,开展电子党务等活动,都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拉近与民众的关系。同时,积极建立微信平台,也将有利于快速传播基层党建的咨询和信息,方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党建、参与党建。在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过程中,还应注意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构建党建网络喉管建构、建设网络特色内容、创建网络党建互动平台、打造网络党建服务平台、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加强网站工作者的自身建设、加强网站功能建设等。

6、评价与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语言上的困难。许多老党员都是地道的宁波人,他们的话也是地道的宁波话。幸亏有社区工作人员在场,不然沟通会带来很大不便。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还应考虑更周全一些,多准备一些应急预案。

在采访中,我们经过交流,能明显感受到老党员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视与热情,但基层党建的参与者中很难觅到年轻人的踪迹。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在全国来讲应该都是很普遍的,因为年轻人忙工作、忙事业,很少腾出时间参与一些基层党建的活动。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理解年轻人的不易,但作为党员,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如何平衡个人工作与基层党建的参与,是每个年轻党员只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整个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直接关系到党能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我们应该关注基层党建,重视基层党建。作为我们团队,对宁波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考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领导作用的理解,认识到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相关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吴锦良.构建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舟山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1).

[2]刘童.基层党建现代化研究.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4).

[3]周海波.信息化条件下基层党建创新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4(6).

[4]张晓燕.以基层党建科学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关于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与群众自我服务的关系思考.阅江学刊,2012(12).

(指导老师:朱丽颖) (团队人员:董丹丹 康苗苗 吉星华 孙佳慧)

作者简介:康苗苗(1994-),女,汉,籍贯:河南武陟县,学历:本科在读,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研究方向:新闻学

新闻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12

一、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 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国家, 其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尽相同。如在历史上, 英国大学以文化为中心, 把学术视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手段, 培养贵族、绅士;德国大学的生命在于学术, 把学术发展看做自身的目的, 培养学者;美国大学的重点在于服务, 把学术看做从事服务的工具, 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公民。再如, 中世纪大学远离社会生产和生活, 只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为上流社会培养绅士, 为自由职业者培养后备军。在当代社会, 大学承担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当前又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 需要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 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不断努力。

只有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高校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也就是说高校要服务于社会, 而服务于社会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即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高校面向社会, 直接为社会服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肇始于美国,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在国家科学事业、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认为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直接服务于社会。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 有助于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以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有助于高校理论联系实际, 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一般而言,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产能力;二是学生参与社会互动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

随着就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出现了明显的调整和变化, 把握用人单位的需求, 确定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标准, 是高校完善教育内容,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当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很强。实践正是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载体之一, 使学生通过实践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成为“学历+素质+技能”的“适应型”人才。

绵阳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自建立起, 就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断探索。我们建立了以强调实践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置。在基础理论课方面, 为学生开设了《新闻理论》、《广播电视概论》、《影视作品分析》、《传播学》等专业理论课, 让学生打下新闻理论基础, 培养他们的新闻意识和新闻敏感性。同时, 也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制作程序。通过大量观看影视作品, 并经由教师的解读, 培养学生观赏、分析、借鉴的能力。通过教学, 学生视、知觉发生了变化, 懂得如何去“看”, 包括构图、运动、节奏、时间、空间等, 即初步具备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所要求的视觉思维。

在实践课方面, 为学生开设了《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栏目策划与编导》等课程。同时在家用DV基础上, 增加了Sony DVCAM摄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一套等广播电视专业设备, 以使了解学生电视采访、编辑、制作、播出流程。在此基础上, 为了将学生观看的技能转换为实践,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动手拍摄, 学会了不同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 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 广播电视新闻学院教师“以评促改”、“以评促学”,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DV影视作品展,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加大新闻实训室的开放力度, 定期向学生开放,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影视后期编辑的基本操作和技巧。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我们整合校内校外资源, 进行多方面努力, 尽力使得学生能在课堂内外都能实践的机会, 具体来讲, 我们主要采取了下面的办法。

一是专业教学实践。通过专业实践, 学生将新闻知识转化为了新闻工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 如部分学生入围人民网与汕头大学举办的“大学生DV大赛”。还有很多学生在报社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新闻报道。主要做法是首先在校内发现出色的学生作品, 然后将其推向社会。绵阳师范学院自2004年起就开始与绵阳市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四川·绵阳第三届青年DV影视作品展”。影视作品展针对现代大学多校区的特点, 以绵阳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 适当向周边高校扩展,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期形成文化自觉, 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在影视作品展中获奖的作品再次经过老师和学生的打磨之后, 又再去争取更为重要的奖项。比如绵阳师范学院学生的作品《求学—在他乡》、《羌节·祭山会》在2005年9月由人民网和汕头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DV大赛”上入围, 是入围作品最多的院校之一。2007年9月, 绵阳师范学院师生与绵阳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羌山新绿》获得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电视节目工程颁奖大会优秀奖。还有很多同学在学校的校报工作, 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然后在正式媒体实习, 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二是第二课堂活动。在学校里, 我们通过开展让学生自己办报、看报评报、看新闻评新闻等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从大二开始, 学生以寝室为单位, 在老师的指导下办室报, 室报报道的内容既有时事新闻, 也有校园内外的生活, 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既要进行采访和写作, 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编辑、排版和版面设计。室报办完之后在校内展出, 并由指导老师参与评议, 给办得好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让学生办室报, 是让学生熟悉纸媒操作的基本流程, 和锻炼采访、写作和编辑等基本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这个办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破除了学生对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的神秘感和畏惧感, 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在办报的同时, 我们还开展看报和评报、看新闻和评新闻的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周在学生固定的自修时间, 由学生读这一周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新闻, 然后就此展开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该新闻的选题、采访、写作和编辑等业务相关问题, 在讨论中, 学生的新闻意识、新闻鉴赏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他们逐渐明白了什么才是好新闻, 怎样才能做出好新闻。

三是增强实训室开放力度, 增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机会。实训室是学生学习电视新闻的前期摄影和后期编辑的主要场所, 对于广电新闻专业的意义不言而喻。学生除了在上摄影、编辑等实训课时可以进入实训室以外, 为满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训练习, 学院还加大了实训室开放的力度, 在学生休息时间开放实训室, 并派专职教师指导,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会的操作可以在课后进行弥补, 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充分保证。

四是寒暑假到媒体进行动手能力训练。在寒暑假的时候, 根据学生个人特长, 由学院或学生自己联系媒体单位实习, 在学生实习结束之后, 学院举办实习作品展, 展出学生实习成果, 召开实习总结会, 总结实习期间的收获和不足, 并对表现优异者予以一定的奖励。

五是组建学生能力训练小组。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实行能力训练分流, 并安排老师指导。通过以上措施,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由我专业主办的“四川绵阳青年DV影视作品展”已经举办了四届, 在社会上反响很大, 在绵阳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体会到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在他们成长、成才和成功中的重要性。新闻要给广大受众新颖、别致、鲜活的东西, 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得有创造能力、具备创新精神。通过教师的指点和在实践中的实际锻炼, 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创新对发展新闻事业的重要性,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体会到了创新的极大乐趣和成就感。在新闻实践的环节中, 学生们产生了许多困惑, 发现了许多与书本上理论相矛盾的问题, 这些问题促进了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思维、增强了能力, 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主动求知和主动追求的时代新理念。

四、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它更应该强化对学生新闻传播实践技能的培训, 让他们具备在纸质媒体或电子媒体从事新闻的采、编、评、写等工作。从2003年本专业成立之日起, 新闻传播实践操作技能就开始在学生头脑中扎根。此外, 还利用寒、暑假的空闲时间, 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各种社会关系网络联系媒体进行专业实践, 以弥补学校教学中的不足, 同时也让他们加深对中国新闻传播体制及现行传播状况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为今后从事新闻传播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院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 与社会进行合作, 如参与企业宣传片的策划与制作。它既是对新闻实践技能的锻炼, 更是对一些传播理念的体悟, 让他们懂得如何使影像符号传达的信息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 如何整合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传播要素, 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通过这样的合作, 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如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知识的领悟, 同时还可以把这些理论知识用于自己的传播实践,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还与当地的媒体进行合作, 绵阳师范学院派出学生参与相关部门专题片的策划、拍摄和剪辑, 让学生体会影像媒体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 让学生把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 让学生体悟自己的知识结构及其不足, 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作好准备。

绵阳师范学院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专业素养, 进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同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为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在大四进行专业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 绵阳师范学院首先同本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如绵阳电视台、绵阳晚报;利用校友资源, 绵阳师范学院先后将德阳电视台、广元电视台、三台电视台、遂宁市船山区电视台、大英电视台、遂宁日报社等建设成为绵阳师范学院学生专业实习的基地。第七学期根据学生的实习申请及对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 进行优化组合, 让优秀的帮助平凡的学生参与实践, 让基础差的学生得到锻炼, 从而达到此专业学生整体水平提高的目的。绵阳师范学院还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或媒体负责人进行沟通, 了解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实习的具体情况, 特别是实习中存在的不足, 了解实习媒体它们对从业人员的相应要求, 这有利于我们进行教学的改革和设计, 让绵阳师范学院的教学模式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让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 为提高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除了进行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外, 绵阳师范学院还利用学校相关的社会资源, 在校的空闲时间分派学生到本地的公司、企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等进行实践,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及就业门道, 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局限在新闻媒体之中。

五、实现能力训练分流、彰显个性, 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经过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后, 大学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有所不同, 针对这一情况, 绵阳师范学院对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流。纸质媒体、影像媒体、网络媒体是三个可供学生选择的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具体要求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而以前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显得过于笼统, 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也感觉到困惑, 报纸、广播、电视等都要学, 但是没有一样精通, 成了典型的“万斤油”, 真正到了求职的时候, 当面对用人单位的相应要求时, 他们会感觉自己因没有专业强项而严重影响就业成功率。大学二三年级寒、暑假学生根据自己专业方向的定位进行初步的新闻实践, 强化对所选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理解,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践。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方向的不同, 大四的时候学校统一组织专业实践, 要求学生根据专业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也是检验学校前三年教学成果及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好机会。专业实践经验及实习作品都将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 有助于体现出他们的专业优势及个人的就业优势。

当然, 我们在注意提高学习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 还注意学生“软实力”的提高。“软实力”是最近几年的焦点词汇。对于今天严峻的就业挑战, 我们的大学生无疑只有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软实力”包括的核心要素通常有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目前, 招聘单位既要看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看求职者的“软实力”。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以职业传播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人际传播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体现出职业传播者应有的品格和素养。绵阳师范学院高瞻远瞩, 从专业建立之日起就把提高学生“软实力”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六、学生操作技能增强, 就业状况好

通过一年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强化, 二年级的专业方向分流, 三年级的实践提高及四年级的专业实践以及绵阳师范学院注重对学生“软实力”的提高, 无论是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是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就业市场面对省内很多兄弟院校的竞争, 因绵阳师范学院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及教育理论, 使得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他们既可以接受媒体的挑战, 而且还可以胜任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工作, 如公司、企业及政府的宣传部门。同时还可以凭借其良好的综合素养到非新闻传播单位进行就业。绵阳师范学院已毕业的2003、2004级就业整体情况比较乐观。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到地市级媒体工作, 专业出身的他们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他学生有的到了政府机关, 有的到了公司和企业, 两届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均在90%以上。而他们在绵阳师范学院所受到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在非新闻传播行业也获益匪浅。对传播媒介的了解、对信息传播规律的掌握有助于他们在信息社会中解读信息、运用信息为自身服务、为工作服务, 有助于他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有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上一篇:安全工作责任制制度下一篇:商学院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