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调查报告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的调查报告(推荐8篇)

企业的调查报告 篇1

资信调查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1 世纪对于全球经济意味着一个令人鼓舞但又极具挑战性的新纪元。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内国际商务的环境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整个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共同的全球性市场,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竞争更趋激烈,其中也不乏有商业欺诈的出现。要想在这纷繁复杂、商场如战场般的贸易往来中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有必要进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资信调查工作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因为对任何事物的了解都是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加深认识,不论是多么成功的商人,也不论他的贸易经验多么丰富,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全避免贸易风险的。当你决定与某一客户做生意之前,如果通过专业资信机构对客户做出详尽的资信调查,就能使你身临其境般地了解贸易伙伴近期的所有情况,并据此做出正确抉择,从而不会错过每一次赚取利润的机会,也不会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这就如同你新结交一位朋友时,要试着了解这个人的个性、学历、专长、为人处事的态度、道德标准、家庭状况等,与一般客户往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资信调查工作,能了解投资对象(包括投资环境)或合作伙伴的事实真相,藉以判断其信用的优劣,并作为决定授信或合作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资信调查报告应力求全面了解被调查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来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企业概况。

包括公司名称、地址、电话、传真、邮编、企业性质、业务范围、员工总数。通过以上这些资料,可以对企业有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依据不同的企业性质可以制订不同的信用政策。比如说,对独资企业和股份公司就应区别对待。独资企业是由个人出资成立的,企业的欠债和资产也就是出资者的欠债和资产,如果企业资产不足以偿债,出资者就要以个人的资产补上,这对债权人来说是有保障的。但这类企业的规模一般都不大,经济实力较薄弱,经不起大的风浪,故与之交易要慎重。而股份公司的成立,一般对其资产、利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因此与这类公司交易,有坏帐的机会较少。

二、是历史背景。

包括成立日期、注册机关、注册资金及号码、历史沿革、股东/股份、上级主管部门。有了这些资料,首先可以判断出企业是不是合法成立的,即其合法性。另外,通过企业的注册资金可以估计企业的规模大小。从企业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它过去的经营与变化。比如股东是否有过变动,业务范围是否有过变化,如果有,则应考察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公司经营历史的长短也是其经营水平的一个标志。如果公司有较长的经营历史,那么该公司就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经营经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会有较稳定的供货渠道和销售渠道,与这样的公司做交易可以放心一些。还有一个重要线索,即股东的背景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个人简历等)和他们各自所持有的股份。一个股东持有的股份越多,他对企业的控制权就越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大股东往往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对他们的了解显得尤其重要。另外应注意的一点是企业的主要股东是否还投资于其它企业,这些企业经营状况如何,特别

是独资企业或无限合伙企业,其股东负无限责任,如果他们所投资的某一个企业发生欠债、破产等情况,他们的其它企业就可能受影响。

除此之外,还能了解所有股东的学识、经验以及健康状况等情况。这些资料看似简单,但若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则可看出股东的这些基本情况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股东是企业的经营者,他们要决定企业的经营方针,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挥管理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对一切重大问题做出决定。不难看出,他们的学识、经验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手法。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往往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为人正直、守信用、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且社会关系广泛。

三、管理人员。

包括企业最高权力机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的姓名、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组织机构。一个企业能在稳定中求发展,主要在于公司本身组织健全、人事安定、有精明强干的经营领导,这样才能使公司步上坦途。假如企业经常改组,董事长及总经理时常易人,表明该企业人事紊乱,经营政策摇摆不定,一旦与这样的企业做交易,就应密切注意其动态,以做参考。

四、是财务状况。

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比率分析。财务分析是很重要的信用信息,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可以预测潜在的信用风险。从损益表中可看出企业的赢亏情况,这是企业经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的资产管理和融资结构则从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从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中可看出企业资产的种类分布是否合理,债务和权益各自所占的比例,以及债务的组合是怎样的(短期还是长期,银行债务还是应付帐款)。据此能大致预测出企业在应收帐款到期时是否有能力付款。财务比率分析是用财务报表的不同项目的比率关系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这些比率,如投资报酬率、销货报酬率、平均收款周期可以衡量出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企业对应收帐款管理的有效程度。

五、是银行往来。

包括企业开户银行及帐号。按规定,企业资金往来帐户只能有一个开户行和一个帐号,如是进出口企业,则还另有一个外币帐户和帐号。

六、是经营状况。

包括主营、兼营范围,主要产品及产量,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区域,购买及销售付款方式,企业商业信誉,主要供应商的名称,电话,附属企业基本信息,员工状况,办公环境及面积。从以上信息可看出企业经营的是何种业务以及业务的多样性;企业有无稳定的供货来源;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分布如何,是 地区性的、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办公、地理位置条件如何;员工工作紧张程度如何„„„。所有这些都能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营状态。

七、是总体评述。

企业的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环境会计,调查分析,环保措施,信息披露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就要求经济发展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环保状况对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解目前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保护业绩,推进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同时使企业从良好的环境业绩中获益,我们对现代企业环境业绩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问卷设计

此次问卷主要分为5大板块,共计21道题,其中20道客观题,1道开放性题目。

第一板块,共6题。设计这一板块,目的是了解被调查单位的基本信息,如行业性质、成立时间、资产总额等,对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出初步了解,方便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和对比;

第二板块,共5题。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是被调查单位的燃料和废弃物情况,其目的是了解其燃料的主要种类和耗用情况,以及废弃物的种类和排放情况,希望通过这一板块的统计分析得出被调查单位对周边环境影响或污染的情况;

第三板块,共5题。这一板块的重点在于被调查单位的环保观念对所做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废弃物再利用情况等;

第四板块,共4题。这一板块主要了解被调查单位对披露单位环境信息的态度,是否曾主动披露过环境信息,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对强制披露环境信息的必要性;

第五板块,共1题,也是本问卷中唯一的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其目的是调查了解企业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

(二)调查方式

此次问卷调查自2009年1月12日起至2月20日止。被调查单位的属地包括了湖北、安徽、山东、河南、重庆、辽宁、青海等省份,主要采取了实地走访的形式。

为了使收回的有效问卷的信息更加科学客观,我们提高了问卷的发放量、扩大问卷的覆盖范围。方法是选择了部分调研能力强的同学协助调研。首先,我们对协助调研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培训;其次,指导其对问卷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最后,向其提供了问卷调查提纲和注意事项。

由于前期准备比较充足,我们的问卷回收率高达42%;与此同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的有效性分析显示问卷有效率达到了86%。总体而言,问卷回收情况达到了预期的设想,回收的问卷具有一定规模,结果可信度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问题的现状,可用来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

根据问卷统计情况看,被调查单位的行业涉及到化工、建筑、制造、冶金、纺织、采矿等,其中以化工行业居多,其次是冶金和采矿行业。被调查单位的性质主要是民营企业,占样本总量的78%。绝大部分企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个期间,其中最早开始进行生产经营的被调查单位成立于1958年,而最晚成立的企业也已经开始生产经营了一年有余。资产规模从50万到18亿不等,小规模企业及中等规模企业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受企业行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的影响,被调查单位占地规模在400平方米到469096平方米之间。

(二)被调查单位环境污染及治理状况

1、被调查单位环境污染状况

(1)被调查企业的能源耗用情况。能源是企业生产的基础和动力,能源的充分利用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被调查单位消耗的能源主要有:水、电、煤炭、石油产品、天然气。水、电的耗用量一般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以消耗水、电和煤炭居多。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企业占被调查者的有5.88%。此外,还有14.71%的被调查企业主要耗用其他能源,如天然气。没有一家企业的能源涉及到光能、沼气等新型能源,能源利用结构比较落后。这不仅意味着生产效率较低,同时也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较严重。

(2)被调查企业因违反环境法规而产生的环境支出情况。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一些环境法规,用以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因而因违反环境法规处以的罚款或诉讼赔偿也作为企业的一项支出存在。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中出现污染事故的情况较少,占总样本的比例为2.94%。而因违反环境法规而被处以罚款或诉讼赔偿的企业占总体样本的5.88%。由此可知,我国环境污染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虽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出现污染事故的情况不是很多。而随着调查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并不存在因违反环境法规而处以的罚款或诉讼赔偿,这就要考虑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是否得当等问题。

(3)被调查单位废弃物排放量情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形态、成分等不一致,因此难以直接比较不同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伤害。本文将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分为三类,大致反映出了企业废弃物排放的情况,具体情况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企业排放的废弃物以废水最多。30个企业中,有20个企业排放废水,且年排放量在1 000吨以下的只有5个,仅占被调查单位的1/6;而年排放量在1 000吨以上的占被调查单位的1/2,其中有4个企业的年排放量达到10,000吨以上。排放废气的企业较少,共有8个企业排放,其中4个企业的排放量较大,达到了100万立方米/年以上。废渣的排放状况比废气严重,有12个企业排放,排放量的分布较为均衡。整体而言,被调查单位的废弃物排放状况较为严重,给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

2、被调查单位环境治理现状

(1)企业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的管理措施。根据企业是否有环保管理措施的答卷情况,我们绘制了不同性质企业所占比重的饼图,结果见图1:

调查结果显示,78.13%的企业在环保问题上已经采取了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说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环保意识。这些企业实施的具体管理手段有: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的程序并获得了环保局的认可、采用隔音设备、污水处理设备、沉降池、尾矿床等。从图1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国有独资和民营企业较其他性质的企业环保意识更强一些。由于抽样调查样本数量的局限性,关于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的有关论证有待考察。

(2)企业环保认可证书的获取情况。为了解不同规模企业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本文根据传统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将企业分类,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大型企业较其他企业的环保意识更强一些,他们通过ISO14001认证体系及其他环保方面的认可证书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他们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与这些企业环保意识差有很大关系。这说明,我国今后推行环保建设,中小企业是重点。政府应该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相关政策,促使中小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把环保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

(3)企业是否拥有污染治理设备情况。从企业是否拥有污染治理设备的答卷情况看,有66.67%的企业拥有污染治理设备,例如污水处理设备、污染物降解设备等。由此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并且,在治理三污中,企业非常重视废水的治理。

(4)企业每月排污支出及其设账情况。为了解现代企业排污支出规模和会计核算情况,我们对这些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看,53%的企业每月都会有排污费支出,其他企业则在现金流量支出中没有该项目的发生。我们认为企业在生产过程是否存在三废与该企业的性质有关,例如建筑业、木材家具业和食品行业属于轻污染企业,排污支出可能就未设入账户之中。另外也确实存在一些企业仅仅考虑短期利益,忽视对三废的排放和治理问题。

在排污费是否单独设账的问题上,有51%的企业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也有几乎一半的企业认为单独将排污费与其他期间费用分列开来是没有必要的,而是直接将排污费列入管理费用。其中原因之一是一般企业的排污费支出是比较少的,排污费在10万以下的占82%(包括认为本企业没有排污支出的比例)。

(5)企业废弃物再利用情况。为考察我国企业废弃物再利用的重视程度,我们对其金额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中有52%的企业对废弃物没有再进行回收利用。而另外48%的企业则表示通过回收利用废弃物获得了收入,但收入额大部分都集中在较小的金额范围内。据此显示,我国很多企业对废弃物再利用的重视程度不高,也许是考虑到回收废弃物的成本会远大于收入,或是对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技术跟不上去。因此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他们在回收废弃物方面一直难有突破。

(三)被调查单位对政府环境政策的看法

1、被调查单位对国家强制披露环境业绩的看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业绩信息披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也已经开始了一些理论上的尝试。调查结果显示,有70.59%的被调查单位同意国家强制披露环境业绩方面信息,但仍有29.4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国家没有必要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业绩方面信息。这表明企业没有认识到披露环境业绩信息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披露为企业带来的广告效应。对于企业披露环境业绩信息的落实,国家相关部门任重而道远。

2、被调查单位对国家给予环境补贴和免税政策的看法。

对于一些环境污染企业,国家可以给予环境补贴和免税政策。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绝大多数被调查企业认为国家应该给予环境补贴和免税政策(占样本总数的88.24%)。由此可见,国家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来引导和资助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行相关污染治理。

(四)被调查单位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所有的被调查单位都表现出了对环境保护的强烈关注,这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的结果。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在强调两个问题:一是希望国家完善环境立法,加大执法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管;二是希望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并对其环保开支给予适当补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建议,对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奖励机制,这不仅有助于调动企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还能促进企业在环境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新。

三、调研后的总结和思考

鉴于被调研行业主要集中于化工、冶金和采矿,被调研单位所属地区广泛分布在发展水平不高的城市和乡镇,因而我们根据调查问卷所做的总结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得益于问卷的高回收率和高质量,以及矛盾的普遍性这一真理,我们坚信我们的调研结论和反思会具备较高的科学参考价值。

我们调研的宗旨是根据企业环境污染和环保业绩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调查结果总评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涉及企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方面、企业环境保护方面和企业对环保的认识程度等方面。企业绩效评价包括业绩评价和效率评价,是对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运用情况的综合衡量,是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结合。

1、企业能源利用方面。

被调查单位耗用的能源依次为水、电、煤炭、油、天然气、硫磺、硫矿等。据国家能源局2009年给出的数据,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企业能源利用率低,同时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较严重。

2、企业环境保护方面。

被调查单位环境污染状况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显示,虽然诸多被调研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环境管理,但在环境方面的投资率普遍偏低。并且,多数企业对废弃物再利用的重视程度不高。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他们在回收废弃物方面一直难有突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我国企业的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3、企业对环保的认识程度方面。

由被调查单位环境治理现状可以合理推断,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环保意识,认为有必要建立环境会计,须由国家强制披露环境信息,并在环保方面给予一定补贴和税收优惠。这些都说明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责任以及环境业绩评价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

尽管调研的过程很短暂,但反映的问题却很深刻,我国企业在提高环保经营业绩的进程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艰巨漫长而又义不容辞。

(二)调查的局限性

本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第一,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是被调查单位较短时期内的数据,因此无法得到企业环境污染以及治理的长期趋势;第二,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都是中国境内的数据,不利于我们在评价企业环境业绩时与国外的参考对比;第三,问卷的设计尚不完善,未兼顾问卷效率和信息量两个方面。

(三)调查后的思考

尽管上市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较其他性质的企业环保意识稍强一些,但不可否认,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他们对环保问题的轻视,企业的环境污染愈发严重,这说明,今后推行环保建设,中小企业是重中之重。政府应该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相关环保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诱导中小企业提高环保业绩,并在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表现出相关的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如下: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明确认定各类企业的环境责任;其次,我们呼吁由政府管理机构制定并公布重污染行业的划分标准和企业名单,并且加大企业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经济处罚力度,让污染环境的企业付出沉重代价,迫使重污染企业重视环保绩效;最后,强制污染行业披露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的信息,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实施环境业绩评价体系的技术保障。

当然,这些都只是外因的刺激作用,真正能够起到作用的还是企业自身。因此我们呼吁的永远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员工,有责乃远,“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对于企业家来说,恪守温总理的话,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家林、孟凡利、高文进.环境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亚连.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探析.会计之友,2007

[3]、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1999

企业的调查报告 篇3

笔者通过网络、报纸等相关媒体,对我国目前一些典型的企业集团的典型“事件”做了相关考察,尤其针对华为“辞职门”事件、九阳“牛奶门”事件、万科“捐款门”事件、平安“偷税门事件”、联想“安全门”事件、富士康“跳楼门”事件等近10个企业门事件进行了解。笔者发现,企业集团虽然是企业成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但是对“企业集团”中各种法律关系的认识不清,对企业集团内外部利益的协调处理欠妥,“企业集团”难以完全的“遵纪守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问题。

通过调研考察,笔者发现,上述企业集团运营在组织形式、纳税、市场行为及用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组织形式问题存在于90%以上企业集团;65%以上企业集团纳税不符合法律规定;80%以上的企业集团有非法市场行为情形,尤其是合同、经营资质、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劳动用工方面,虽然我国近些年在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倾斜性保护,尤其颁布有《劳动合同法》,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存在着用工非法,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

一、企业集团运营遇到的一般法律问题

企业集团是由若干法律上独立的企业形成的置于同一管理下的企业联合,它一般由两个以上法律上独立的企业所组成,通过某种形式联合起来,且处于统一管理或控制之下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企业间的联合。[1]我国在法律上并没有对企业集团有明确的界定和定义,只能参照一般企业及企业集团的经济学特性参考相关法律。具体来说,企业集团涉及广泛的法律,如税法、破产法、劳动法、反垄断法等,当然,因为不同法律的立法目标各不相同,所以确定企业集团的条件也就有所不同。可也正因为法律规制的复杂多样且不确定,造成企业集团在运营中存在较多问题。

1.组织形式问题是一般问题

企业组织形式具有多面性,包括设立、注册资本及组织形式等。虽然华为、九阳、万科、平安、联想、富士康等企业集团发生的“企业门”事件都因为组织行为欠妥非法。其体现在企业设立行为不合法,尤其没有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企业集团与关联企业的设立与包容;体现在注册资本是否足额到位,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是企业集团存在的较大问题;企业变更后不依法申请变更登记,更造成企业在进行企业重组、扩大经营、组织形式产生变化后难以做好后续法律通告,造成法律纠纷与问题。

2.企业集团在纳税方面亦存在问题

企业集团虽不具备法人地位,但是其作为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其善于在经营行为,尤其是关联交易行为中规避法律责任。如平安“偷税门”事件,便是平安公司借集团公司外壳进行的税务抽逃。具体来说,企业集团存在税务登记不及时或不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义务不履行、偷税漏税行为、发票领用、天凯、核销手续的完善不合理等等。

3.企业集团在市场行为方面有法律问题

九阳“牛奶门”事件、万科“捐款门”事件、联想“安全门”事件等企业集团事件都与该些企业集团市场行为欠妥有关。企业经营资质、企业经营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做好企業合作、企业交易市场行为的基础,也是企业集团进行企业联合,运用集团关联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

4.劳动用工制度方面亦有较大的问题

华为“辞职门”与富士康“跳楼门”震惊国内外,并在国内掀起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高潮。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相对于一般企业,企业集团相关的劳动争议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内容也不断扩大,包括劳动合同、职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假、企业的开除和职工辞退、自动离职,以及因履行劳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等等。其中,尤其是劳动合同订立问题及社会保险及福利问题更是构成了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主要法律问题。[2]

企业集团因其组成与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复杂,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较大法律问题,企业组织形式一般依赖于企业集团的组成及变更的过程中,企业纳税及市场行为违法依赖于对《税法》及《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贯彻落实。但是企业集团的劳动用工问题因为我国现有劳动相关法律欠缺,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且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在企业集团法律问题的解决中尤显重要。

二、集团企业运营中非法用工问题

1.非法用工的主要表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劳动力用工存在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中,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联合,更是人与人的联合。集团企业的典型特色是人多,劳动者多、层次多、劳动关系内容繁杂、劳动纠纷影响较大。具体来说,集团企业“遭遇”劳动纠纷,其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不完全、劳动者社会保险及福利的享有存在问题。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是解决和减少以及防止劳动纠纷的基本措施,也是劳动者合法出让其劳动力,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是用人单位合法雇佣劳动者,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由华为和富士康事件可知,企业集团非法用工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上主要为: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用工不完全履行或不履行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用工等等。

劳动者社会保险及福利的享有不完全,主要是指劳动者依法应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及福利得不到保障,甚至被侵犯。劳动者享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是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市场反馈于劳动者在年老、生病及其他非正常劳动情况下,保障生活和享有公司与社会福利的基本制度。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及福利是劳动者在劳动力丧失后继续生活的保障,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企业集团不按法律与约定的条件为劳动者支付社会保险或拒绝提供福利,是对劳动者后续生活及参与社会的侵犯,构成企业集团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2.非法用工的主要原因

某公司13名员工走上了不归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体的原因,更企业集团存在的管理方式的问题,也有社会体制的问题,比如员工自身脆弱;也如企业漠视劳动者人身权,用工合同违反法律规定;再如工会虚伪缺位,未能起到维权的作用,使劳动者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亦如针对企业集团的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保护。这并不只是富士康“员工”跳楼的个别原因,具体来讲,造成企业集团“非法用工”主要存在下面两方面原因。[3]

一方面,法律愈识淡薄是引发劳动争议的主观因素。部分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而且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同样缺乏劳动法制意识。有些集团企业的管理人员利用自己对法律的了解,滥用优势,让劳动者签订一些对他们极为不利的劳动合同。比如劳动合同的签订,有些劳动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而企业管理者方面也为了减少麻烦而不跟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就会在工资、福利、劳动时间等诸方面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造成争议的难以解决。

另外一方面,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宣传不深人是引发劳动争议的客观因素。我国现在虽然针对企业用工颁布了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以及社会保险和福利方面制定了专门性的规范,但是并没有针对企业集团这一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制定专门的法律。并且,现行单轨制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直接导致争议案件处理的久拖不决。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一个劳动争议可能历时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得到最终生效的判决。另外,实行强制仲裁,违背了当事人自治原则,弱化了仲裁程序高效率的职能,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最后,劳动法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深入到劳动者,甚至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中去,致使部分劳动者和企业的管理者都不很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规范集团企业运营的可行性途径

法律意识不健全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宣传不深入既是引发劳动争议,造成企业集团“非法用工”,侵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集团运营中出现的其他法律问题的主要原因。企业集团作为特殊的企业间的联合,需要关联人、利害关系人,特别是企业集团经营参与人有足够的法律意识,更需要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专门性的有效规制。

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尤其是企业集团更需要增强法律意识,企业应该严格的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合法进行经营管理和运营,是组织形式、纳税交税以及市场行为都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触犯法律,在遵守法律的视觉中有效规避法律责任。当然,在“非法用工”中,企业和务工者都应增加法律意识,企业应认真执行《劳动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地区行业平均劳动工资标准确定工资额,适当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节假日、平时加班等超时劳动应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支付相关的劳动报酬,依法为全部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本身也应提高法律意识,意识到各种保险的缴纳是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应主动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拒绝企业给办理相关保险。[4]

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现有法律体制,针对企业集团实际,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企业集团具有自身的复杂性,本身并不是原有的市场经济法律可以足够的进行规范,因此,有必要这对企业集团特殊的市场行为,复杂的市场背景、尤其是多方企业主体,特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有效的规范,只有有针对性的对企业集团组织及行为进行法律规定,才有可能全方位的规范企业集团行为,减少企业集团在经营运营中的法律风险。具体至“非法用工”中,应重视企业集团中复杂多层次的用工特殊的群体,针对企业集团员工维权特殊情况,减少员工权益保护盲区,减轻其维权压力,降低维权困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设立专门的章节规定企业集团合法权益的保护,深化立法力度,同时,也通过立法对企业集团的用工行为进行规范。

三、结语

集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运营中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通过华为、富士康、平安等公司的调研,可知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纳税、市场行为和用工制度都是其突出的问题,其中,尤其“非法用工”因为对象复杂,关系多样,影响广泛,更被集团企业和社会所关注。

集团企业中的运营问题主要是因为经营者和利益相关人法律意识不够,再加上却反专门性的有效法律规范造成。文中主要通过集团企业“非法用工”为视觉,分析了非法用工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然后总体性的提出规范集团企业经营的可行性途径,希望能对我国集团企业运营的法律制度完善提供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越著.《企业集团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刘益灯,李纪兵编著.《公司法律制度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泽鑫.《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载《西部政法论丛》,2010年第6期

[4]张瑞荣,刘海存.《对我国企业集团立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期

作者简介:

中小微企业的调查报告 篇4

一、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总体平稳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中小企业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按照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变的总体要求,以“创优创新促转型”为主题,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优化发展环境,化解发展瓶颈,完善服务体系,推进转型升级,我市中小企业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1、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20xx年,我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2487家,其中中型202家,小型2240家,微型45家,完成产值5891.73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销售收入5673.75亿元、利税689.8亿元、利润总额404.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23.7%、26%,分别占规模以上总量的69.3%、69.6%、67.5%和66.9%,增幅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平均水平2.9、2.9、4.6和9.8个百分点。销售、利税、利润增幅分别列全省第5、第3、第3位。

今年1-2月份,全市2545家规上中小企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2.9%、22.5%、28.1%和31.3%。增幅分列全省第2、第2、第3和第3位;其中销售增幅高于全省规上中小企业11.1个百分点。

2、私营个体企业实现新突破。20xx年,我市新办私营企业9737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1.6%;新增个体工商户26448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9%;私营个体经济累计注册资本2514.37亿元,当年净增注册资本503.62亿元,比上年净增数增长41.7%。

3、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20xx年,我市共创建“数字企业”203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30家,三星级167家;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7家,重点培育企业6家;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7家,重点培育企业5家。

4、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开通运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服务大厅和泰兴减速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通过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检查。泰州市姜堰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泰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泰州数据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泰兴市古溪工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被认定为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

5、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政策,在信贷偏紧的形势下,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依然保持较快增长。20xx年末,全市贷款余额2344.27亿元,增长16.8%;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460.08亿元,比年初增加223.87 亿元,增长18.1%高于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建设。全市获行政许可的担保机构32家,注册资本35.12亿元,当年服务中小企业1588户,担保额135.2亿元。

二、小微企业问卷调查的情况分析

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0份,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86家,微型企业34家;按企业类型分,初创型企业65家,高科技企业13家,支柱产业配套企业17家,专精特新企业25家。调查采用网上调查问卷方式,抽样调查内容包括20xx年企业运行基本情况、20xx年运行情况预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要素保障、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等方面。

1、调查企业发展总体平稳。

120家被调查企业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27.72亿元、利税2.34亿元、利润0.36亿元,分别增长39.13%、29.78%、17.5%。

2、企业对20xx年发展态度谨慎。

120家调查企业中,企业对自身所属行业20xx年总体运行情况持乐观态度的13家,占调查企业的10.8%;持一般态度的105家,占调查企业的87.5%;持不乐观态度的2家,占调查企业的1.7%。

3、调查企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受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盈利空间受到挤压。120家调查企业中,20xx年企业生产成本与上年同期比上升的企业87家,占调查企业的72%。利润负增长及亏损企业30家,占调查企业的25%。

(2)资金、用工制约仍然存在。120家调查企业中,资金有缺口企业42家,占调查企业的35%,缺口资金达1.85亿元,平均每个企业缺口440万元。劳动力需求有缺口企业34家,占调查企业的28%,用工缺口1121人,其中管理人员184人,操作工人937人。

(3)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因很多企业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120家调查企业中,101家企业受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市场销售疲软因素影响较大,占调查企业的84%。

(4)减负任务仍然艰巨。120家调查企业中,反映负担加重的企业37家,占31%;负担持平的企业65家,占54%。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税费及社保费用增长较快,二是各种社会负担不断增加,三是各类认证费用,如安全、环保、能源认证等。

4、小微企业对当前政府服务工作的建议及所需服务。

据调查梳理,小微企业对当前政府服务工作的建议及所需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加大资金扶持;三是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四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缴纳社会保险种类,同时降低缴费标准。

三、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资金、用工、用地等生产要素不足,市场波动加大、企业发展信心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方面。一是小微企业自身不足。小微企业基础资料不健全,信用度不高,实物资产少、抵押物不足;微小和初创企业资金流量稳定性不足,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二是银行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存在贷款数额小、频次高、时间短等特点,造成金融机构监管和贷款成本较高。银行贷款手续繁、时间长。而银行放贷须建立银企关系,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贷前调查,特别是第一次申请银行贷款的新客户,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发放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据调查,目前全市在各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的企业仅仅6000户左右,约占注册企业数的10%左右。三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较高。银行贷款利率上浮一直在20%左右,存在存贷挂钩等现象,承兑汇票贴现利率还保持在8%左右,部分银行对承兑汇票按金额大小分等级贴现,加之各类手续费,企业融资综合成本达12%。四是担保体系未发挥应有的融资功能。合作银行对担保机构的要求较高,实际放大倍数低,银行与担保机构间没有形成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2、用地方面。一是无地可用。各地普遍反映省下达我市的用地计划只占用地需求总量的20%。全市工业用地主要是保大项目、保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没有地方。二是有地不可用。据调查,因规划滞后,高新区、高港区部分企业土地闲置多年,无法新建厂房,影响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发挥;海陵工业园由于规划变更,允许再建新项目,部分企业外迁。三是用地费用高。企业拿地后,在项目投产之前,尚需缴纳大量费用。四是部分标准厂房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部分标准厂房建设位置偏远,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不全,造成投资者使用不便,厂房建成后利用率不高。

3、用工方面。一是招不到工。据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部分企业高级技工人才短缺。特别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工资待遇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影响,招工难问题较为突出。二是职工队伍稳定难。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后,熟练工和技术工对工资预期提高,跳槽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用工成本上升。企业工人工资大幅上涨,与去年相比,平均涨幅在20%以上;随着企业职工“五险一金”缴纳不断规范和基数不断上调,企业每月还要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1000多元,企业用工平均成本在3500-4000元之间。企业员工离职时不与企业办理离职手续,离职后,企业依然要缴纳保险。

4、宏观经济偏紧,市场波动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根据我市120家国家、省重点监测中小企业网上调查结果,近四成企业销售收入负增长,半数企业利润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受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偏紧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旺。54%的企业反映市场疲软、订单不足,64%的企业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二是用工成本上升,71%的`企业反映用工成本增加。三是原材料价格和水、电、气价格上涨。44%的企业反映受原材料涨价因素影响,24%的企业反映受水、电、气价格上涨的影响。

四、下一步对策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释放改革红利,抢抓发展机遇,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继续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中小企业要素协调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1、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一是营造浓厚氛围。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深化改革的红利进一步激发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和调节活力,增强民营资本助推区域发展动力,释放创业、就业潜力。抢抓国家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机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主动升级换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加强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实施意见》,抓住当前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黄金期,狠抓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到位,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强化部门服务。深化 “三服务”、“走进你我他”等系列活动,打造“真情经信、心系企业”服务品牌,努力落实好一批为企业办实事项目。深入开展“减负”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开展“专家义诊进企业”活动,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2、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为龙头,在小微企业进规模、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联合、知识产权应用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建立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对前期已经进入培育名单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强企业经营者培训、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和要素协调,争创一批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产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企业产品,争创一批省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稳步推进千家“数字企业”争创工作,开展各类体验培训和巡展活动,着力抓好示范引导,加强工作目标考核,全年新认定三星级以上“数字企业”100家。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活动,培育一批信息应用示范企业。

3、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一是继续组织银企对接活动。联合银监、人行等部门,开展融资服务进园区活动。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继续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动产质押融资,发展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业务。三是加强担保机构建设。引导担保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促进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加强合作,推动设立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基金。切实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和服务,指导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园区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做好担保公司新任高管任职资格及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开展信用评级,推进银行与担保公司加强合作。

4、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培育星级服务机构。积极优化和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收费低廉的中介机构的培育,争创一批三星级以上服务机构。二是加强窗口平台建设。以服务中小企业为方向,以“泰州”特色为基础,以“一厅一网一库”为内容,建成信息畅通、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三是开展专题服务活动。开展“中介机构走进企业、园区、乡镇”活动,为中小企业提升面对面的中介服务。四是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以搭建创业平台、降低创业成本、完善创业服务、培育创业主体、提高创业成功率为重点,全年新建标准厂房120万平方米,加快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步伐,争创一批省级创业基地。

5、以中小企业培训基地为骨干,开展中小企业培训和咨询活动。继续组织开展“专家义诊进企业”活动,组织专家上门为企业开展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个性化咨询诊断。举办中小企业主管理研修班,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举办EMBA高级研修班、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培训班、市场营销、税务筹划、生产管理、资本运作等培训班。继续联合举办新生代企业家赴北大培训班。组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加领军企业转型升级高级研修班、国外体验式培训等高级人才培训班。

五、工作建议

1、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务院、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参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建立有市政府领导参加的全市性中小微企业发展综合协调领导机构,定期研究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

2、建立中小企业应急周转金。由市财政安排设立中小企业应急周转金,主要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短期流动资金不足,帮助小微企业度难关。重点用于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对有订单、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期间,可给予一定额度、一定期限的资金拆借。

关于企业调查报告的评审内容 篇5

1.格式:是否包括:

⑴标题

⑵目录

⑶概述

⑷正文

⑸结论与建议

⑹附件

报告的语言规范,准确;证据,数据准确;论述清晰。

2.内容:目标是否明确?

调查对象是否适宜?

内容是否满足需要?

方法是否正确,多样?

报告中的调查数据可靠?事实清晰?

调查的结论与建议是否有正确?

——调查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及时?

——调查是否达到目标?

3.是否有相关附件提供了支持?

企业调查的目标:

⑴专业发展定位与培养人才目标

——需要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

调查对象是:企业高级技术管理者,行业协会,高校相关专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查询资料

⑵课程体系与一体化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框架,一体化课程(学习领域),工作任务(学习情境)

——需要做企业生产过程与工作过程调查,确定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分层级(中级,高级和预备技师)的要求。

调查对象是:企业中层管理者,实践专家,技师,工程技术人员,实际操作的员工

课程建设的企业实践专家调查会

遴选专业实践专家

——召开第一次课程开发研讨会

召开实践专家座(访)谈会:职业发展历程表(填写内容分阶段,分任务);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内涵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分析)

——召开第二次课程开发研讨会,为由典型工作任务向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转化提供基础。使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有了雏形。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与工作内容;

企业管理的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篇6

一、调查实录:

笔者自××××年×月×日至×月×日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镇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对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进行了调查。首先对58家规模(年纳税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和45家小型(年纳税销售不足100万元)企业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规模以上企业调查结果是: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365人,占35.7%;36-40岁的289人,占28.3%;41-45岁的145人,占14.2%;46-50岁的134人,占13.1%;50岁以上的89人,仅占8.7%。从能力结构来看,具有专业职称的621人,占60.77%;非专业型401人,占39.23%。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年富力强者占大多数,专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加,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小型企业调查结果是: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差。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136人,占16.9%;36-40岁的189人,占23.6%;41-45岁的154人,占19.3%;46-50岁的134人,占16.8%;50岁以上的187人,占23.4%。从能力结构来看,具有专业职称的236人,占29.5%;非专业型564人,占70.5%。

(二)走访了镇经贸办和规模以上企业、小型企业各10家。调查内容是:企业吸纳各类技术人员和管理状况。

(三)对企业中人才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分析,问题和建议。

1、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初,我镇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创业的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企业成功与企业主锐利目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但制度转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缺陷,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缺陷。这时期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采取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小型民营企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调查情况来看,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在这一方面重视的程度比小型企业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层的年轻化程度差异较大,35岁以下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规模以上企业比小型企业高出18.8个百分点。同时,企业管理层中比较注重人员的专业性,规模以上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60.77%,比小型企业高出31.27个百分点。可见,我镇不少规模以上企业也是从小型企业发展而来的,他们已经从自身的发展中比较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与企业经营者队伍的素质提高是息息相关的。但这种意识还要不断加强,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目前,为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管理,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都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资源规划。从这点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

性的认同感正逐渐从意识上转到实际中去。分认识到人才是发展工业经济的第一资本、企业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从调查资料分析,我镇不少企业已经切实把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正采取积极措施,不断调整经营管理者队伍,使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全镇66家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经理(厂长)文化素质抽样调查显示,硕士1人,占1.5%、本科学历2人,占3%;专科学历的18人,占27.3%;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27人,占40.9%;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8人,占27.3%。

(2)队伍发展不平衡。队伍的整体功能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管理者队伍大都是在规模以上企业,而一些小型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要增强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意识。调查数据表明,近三年引进的各类技术人才数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还远远不够。从四家规模以上企业人才流动情况来看,人才的流动量还比较大,人才的不稳定性比较大,这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冲击性。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不足。虽然中小企业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有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其职能却是类似的,必须有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测评、培训、激励、考核、薪酬、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等一系列职能。目前,我镇民营企业不仅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很少,(不少企业还没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分工也不明确,即使有也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大多停留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中,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因此,要改善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重要的一点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同时,科学设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也是必需的。这其中,也必须得到镇企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引导。

同时,企业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所以,企业必需要有人力资源战略,而且这一战略必须是科学的。

3、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至调查结束时((中国文学家园网)年3月底)统计,胡埭镇680家民营企业私人绝对控股;且父子当家、夫妻当家、兄弟当家的企业占绝对比例,其它企业也都有亲戚关系等。许多企业主认为,企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经营管理”。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观点。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同时近亲繁殖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家族成员在企业里掌控较多的资源,在企业里无意间容易形成排挤外来人才的行为,且容易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况且,这种家

属式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利益驱动而必定要导致企业“分家”,这对企业的发展壮

大无疑是不利的。现代企业受技术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挑战,民营企业仅仅依靠原来的家庭成员已难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

4、建立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外聘人员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对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如考虑合理地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公开同样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增加额外的保险与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休假以及娱乐等。我镇金龙环保在这方面正在作一些尝试,为我镇中小型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作出新的有益的探索。

企业的调查报告 篇7

不仅如此,社会责任报告曾被视为企业履行社会道德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公司已经开始认识到它将成为一种商业需求。如今,更多的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并推动企业创新。无数公司通过分析其社会责任报告数据,为业务发展寻找到了新的机会。

那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全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发展与变化?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这些已成为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并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

(一)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体形势

毕马威(KPMG)发现,继2008年对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调查之后,披露企业责任报告的公司数量在持续上升。而事实上,企业责任报告曾经一度被认为不是很好的选择,但现在对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无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怎样运作,企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必然。从世界范围来看,市值最大的250家公司(G250)中的95%披露了企业责任(CR)活动。从区域分布来看,在欧洲,传统披露企业责任报告的国家继续保持最高的报告率;而美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正迅速取得进展;与此同时,大约一半的亚太地区公司也开始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行业角度来看,KPMG研究的100家来自34个不同国家的最大公司(N100公司),企业责任报告在消费市场、制药和建筑业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在某些行业的总数量(如贸易、零售和运输)仍然落后。从公司性质来看,69%的上市公司披露企业责任报告,相比之下,N100公司中只有36%的家族企业、近45%的合资企业和46%的专业投资公司如私募基金公司披露了企业责任报告。

可见,世界各地,企业责任报告已成为企业的一个基本要务。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更愿意从社会责任问题上去解释其行为。对任何一个希望被视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公司而言,企业责任报告都是一个基本要求,大多数公司产品把企业责任视为一种手段,以创造出一个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以“象限模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从KPMG1993年第一次发布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调查之后,企业责任报告已经发展了20余年。为了帮助量化其发展的成熟性,KPMG分析了具有市场代表性的34个国家和16个部门,在研究中,创建了一个专有模型对一系列元素进行量化评估。该模型以沟通能力为纵轴,以过程成熟水平为横轴,设置四个象限(见图1)。评估的元素包括信息系统与流程、鉴证水平与范围、重新表述、多通道沟通、使用GRI标准和整合报告。

KPMG的“象限模型”包括四个部分,即“领先群雄(Leading the Pack)”、“起点落后(Starting Behind)”、“步入正轨(Getting it Right)”、“表面功夫(Scratching the Surface)”。各个国家在象限中所处的位置是基于其发布报告的企业情况。总体看来,在“领先”象限,大部分欧洲国家在十年前已经解决了社会责任报告问题。随着时间发展,这些国家的公司已经具有很强的沟通和专业能力。印度处于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显示出其公司对社会责任报告相当重视,并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治理、控制和鉴证。美洲公司似乎到目前为止都集中在沟通方面。一些新兴经济体和那些贫穷的国家,迄今为止对企业责任及其报告只是有限的关注。从象限中可以看到,中国和韩国企业可以通过关注沟通方面的工作来加强其信誉和声望。

1. 领先群雄(Leading the Pack)

“领先”象限的公司和行业在其内部系统与外部责任的专业地位方面取得了最高的评分,在信息沟通质量上也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通过实施信息处理系统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这可以通过很少的社会责任报告重述来体现。处于“领先”象限的公司已经要求外部鉴证,而且作为全部报告的一部分,就提供鉴证的范围、广度和水平而言也是领先的。在竖轴上,这些公司以GRI为指导方针,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好的需求服务并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同时,他们还多渠道获取客户,并已采取措施,通过合并社会责任报告与年度报告的信息,逐步转向综合报告模式。

2. 起点落后(Starting Behind)

处于“起点落后”象限的企业,在落实和沟通社会责任报告成果上仅获得了有限的指导。这些公司倾向于对报告使用单一媒介,并且显示的结果并没有反映出他们信息系统和处理过程正在不断成熟。这意味着他们正在严格利用鉴证服务促使系统改进,但还没有达到领先者在实现信息处理系统时的水平。

3. 步入正轨(Getting it Right)

“步入正轨”的公司正积极采取措施使自己成为“领导”象限的成员,在沟通方面已经取得成就,并首先专注于构建其信息处理系统。因此,这些公司对企业责任管理十分重视,也使利益相关者了解到他们能更好地控制企业责任业绩。最后,通过扩大外部鉴证的范围和水平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改进。

4. 表面功夫(Scratching the Surface)

一些公司可能被视为做“表面功夫”,他们会因为无法实现在企业责任报告中的承诺或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而承担着极高的风险。这些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把重点放在有效沟通企业责任的成绩上,并在定期年度报告中整合企业责任,而不是关注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结果,他们可能会比步入正轨象限中的企业更有效地接近他们的客户。然而,他们也冒着从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那里获取反馈消息难度加大的风险。

二、全球企业责任报告:不同视角

(一)国家层面

尽管欧洲一直在企业责任报告活动中处于领先地位,但2011年调查显示,其他地区也正迎头赶上。欧洲企业目前继续领先,有71%的公司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美洲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正逐渐增加到69%,中东和非洲地区61%的公司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然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只有不到一半(49%)的公司现在向市场披露企业责任数据。

不得不提的是跨越式的全球化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许多公司现在扩张到欧洲和美洲,他们发现在这些市场中企业责任活动及报告对与传统竞争对手的竞争都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欧洲的早期发展有效地证明了成功的企业责任报告是可以增加利润的。

我们相信,企业责任报告的增长一定是十分令人鼓舞的。相比较而言,亚太地区的企业需要加倍努力缩小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的差距。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政府干预来刺激企业责任活动与报告,尤其是一些公司在该地区可能面临的特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与此同时,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的公司都擅长于企业责任报告:在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的公司中,收入超过500亿美元的公司是收入低于10亿美元公司的两倍。因此,任何未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的大公司,都将会承担着被视为比他们的同行更不透明的风险。这些数据还为小型企业把他们的企业责任报告作为一个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并且可以从大公司已实践过的数据中学习。

(二)行业层面

在许多行业,企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规范十多年了。那些对社会和环境(如某些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最具有影响的行业比其他影响较小的行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心。同时,制药、建筑和汽车行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9%、33%和29%,而排名相对较低的其他重点行业(如运输业)在将低排放政策纳入到业务之后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对于贸易和零售行业来说,尽管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企业责任的重要性,但他们仍将社会责任放在企业规划的底部。应当指出的是,该行业在最后的调查中,比例有相当大幅的提升,比2011年高出26个百分点(见图2)。

(三)所有权结构

一个公司的所有权结构直接影响他们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的倾向。公开上市的公司往往在企业责任报告上比其他类型所有权结构的公司更为积极,现在全世界69%的上市公司公布企业责任。

尽管最引人注目的上市公司在促进企业责任报告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认为非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就先天不足。事实上,许多非上市企业在社会中表达了从长远利益出发的观点(包括关注商业贸易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报告数量上的差异可以解释为,投资者和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在宣传和披露其企业责任活动方面所给的压力较小。

国有企业是排名第二的较高公布者,达到57%,高于欧洲平均水平指数。尤其是荷兰、瑞典和丹麦,这些国家的政策要求国有企业公布企业责任报告以作为在商业市场上的榜样。同样,略低于半数的合资企业和略超过半数的基础性企业也开始公布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由专业投资者拥有的公司(如私有企业)和家族企业,它们迄今为止通过披露信息来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相对较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公众投资者的监督。应当指出的是,越来越多的私有公司已开始考虑将企业责任作为他们管理和公布公司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以这种势头,我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私人公司企业责任报告的百分比能够快速增长(见图3)。

三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背后的商业要求

1. 提高企业声誉

声誉动机推动着企业责任报告发展的同时创新和学习迅速获得广泛认可。KPMG研究发现,几乎有一半的大公司已经从企业责任报告中获得财务收益,并以日益重要的创新和学习作为主要驱动力,很显然,企业责任已经从一个道德上的要求向一个关键的业务问题转变。

尽管社会责任报告在各公司中重要性不尽相同,但在2008年,许多关键商业驱动力促使企业责任报告继续发挥其效用。声誉或品牌动机在全球业务驱动项目中排列前茅,伦理动机在项目上也保持领先(58%)。不过,经济动机在2008年位居第二,而如今却很少作为一种驱动力被提及,反而雇员动机以及创新力与学习能力成为了关键驱动力被广泛关注。

2. 寻求底线利益(Seeking bottom-line benefits)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节约成本是内部改革的结果,它往往能够直接受到影响或控制,以达到企业责任下财务价值的“最低”水平,即底线价值。将企业责任整合到产品和市场中会增加盈利能力并提高市场份额,然而,这就必须要求公司改变其产品开发的程序和方法。

如果底线价值可以从企业责任计划中获得,那么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对其产生兴趣。据KPMG调查,近一半的G250公司(47%)公布了财务价值,其目的最有可能是为了增加收入或节约成本。N100公司也往往将其重点放在增加收入或从成本节约实现直接价值。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更多创新与学习以进一步了解企业责任产生的直接商业影响。

3.“绿色”产品增长

“绿色”产品市场的增长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驱动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其产品的可利用性能够提高企业声誉从而增加市场份额与业务收入,是创新与学习驱动的结果。这一趋势在G250公司里显得更为明显,因为62%的公司公布提供的绿色或可持续的产品,少数的N100公司(45%)也是如此。

种种迹象表明,绿色和可持续产品的发展不可能是短暂的。在不久的将来,顾客和股东将期望所有产品能够尽可能的环保并负有社会责任,有效地规范绿色标签。最终,产品的可持续利益将成为区分企业声誉的特征之一(类似于价格,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全球标准

在整个领域内,依靠单一的媒介来交流企业责任报告的企业正在急剧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使用多种形式的媒介来实现沟通成果。这一趋势表明一个真正的企业责任报告新时代的诞生,公司积极鼓励信息使用者检验并分析企业责任数据以适应他们独特的需求和利益。

1.建立全球标准的背景

如果公司继续利用单一的沟通渠道(比如年度报告),他们将很快发现自己编制企业责任报告的质量正慢慢输给竞争对手,竞争对手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介提供的数据更能吸引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然而,对于许多公司来说,设计特定系统和流程来推动多渠道的沟通可能更为复杂。

因此,开发一套标准的度量报告标准对企业责任报告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市场必须能够把企业责任报告提供者的相关影响和价值与行业部门的竞争对手作比较。高管们会发现无论是对内部的企业目标还是外部的竞争对手,标准的企业责任报告准则都可以为标准化过程提供一致的方法。

2.全球标准的建立

2008年的调查就已经显示,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性报告指南已作为全球企业责任报告的标准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今天,GRI标准无疑已得到了广泛的肯定,80%的G250和69%的N100公司现在正向GRI报告标准靠拢。

GRI是一个网络型的组织,它产生一个全面的可持续性报告框架,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其成员主要来自全球企业、社会公民、劳动者、学术和专业机构的精英。GRI标准的核心目标包括对环境、社会和绩效治理的披露。GRI是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的发起人之一,其坚信整合报告是社会责任报告的下一个目标。

目前,GRI在促进世界各地指导方针上做出了重大努力。中国和美国市场已经成为这个标准程序的特殊联络点,用作连接GRI程序与传统标准制定者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媒介。GRI目前正在起草下一代的指导方针G4并将在2013年推出,GRI预期这套指导方针能反映出最新的标准,以应对报告与监管上的新变化。

GRI指南将继续成为社会责任报告标准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相信全球企业责任报告将从深一层的全球标准中受益。

(三)“整合报告”趋势

毕马威的调查发现,27%的G250公司和20%的N100公司在年度活动中都以某种形式披露了企业责任报告,18%的G250公司和11%的N100公司的年报中也包含一些关于企业责任的内容,但没有体现出报告的质量和数据的可测性。目前62%的G250公司把企业责任和财务报告结合起来,他们决定把浓缩的企业责任信息分离出来,放在年度报告中的一个特殊版块。可见,整合报告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整合报告的概念已经迅速扩大并提上议程。简单来说,在公司财务报告中,整合报告越来越多地反映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践信息。其将帮助利益相关者更充分地了解公司的综合业绩。

从目前整合报告的水平来看,其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试验阶段。虽然不断增长的百分比是鼓舞人心的,但多数情况下,整合报告仅仅是把相关信息结合到文档中,而不是完全将其融合到公司的报告框架。调查显示,每15家公司有一家把环境和社会信息融入董事会报告,在某种程度上,企业责任信息无法与其他关键商业信息区分。

2010年成立的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使整合报告一跃登上世界舞台。世界各地公司现在已经对其规范性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由于各公司在努力提升其商业报告的价值,我们预期在未来几年内所有形式的整合都报告将有大幅度提升。目前,相关的研究已经完成了大量基本形式的整合报告,我们相信最终的状态是将财务和企业责任报告结合起来综合反映公司的全部业绩。然而,我们也认识到这些步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开发出真正的整合报告,企业都将经历更复杂艰难的过程。

四、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保障

(一)保障报告数据的高质量

1. 保障高质量的原因

调查显示,报告的数据质量存在重大问题,重述在社会责任报告方面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规模更大、业务更复杂的企业。三分之一的G250公司发表过重述,而超过十五分之一的N100集团也发表过重述。这些数据不是简单说明这些企业存在系统性报告缺陷,而是进一步表明了企业不稳定的状态。

在这些G250公司的重述中,有42%是为了更新报告范围,通常是为了扩大范围;有44%是为了改善评估与计算方法;有28%是为了更新社会责任定义。然而,在这些发表重述的G250公司里,有35%的承认重述的重要原因是发现报告中的错误或遗漏,这个比例远高于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在2010年财富100强公司里,发表重述的比例达到了3.1%。这表明社会责任报告要想达到财务报告一样的标准,任重道远。

社会责任报告至今仍算是一个刚发展的新领域,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在慢慢发展他们的信息处理系统以适应这个新的、变革性的方法。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重述CR报告的错误或遗漏,将开始侵蚀投资者的信心。他们将怀疑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再相信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机构。但我们相信,如果公司看重CR报告,就必须加强CR报告信息系统以达到当前的财务报告的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公司治理、控制和管理质量。

2. 鉴证业务下的高质量

大量重述总体上反映了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相应的成熟度。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聘用第三方鉴证机构,让这些专家来评估和验证社会责任报告的控制与流程。因此,许多重述基于外部验证与检查,使公司报告质量得以改善。事实上,研究也清楚表明,那些聘用第三方鉴证机构的公司更容易发表重述。

3. 整合报告对质量的高要求

整合报告要求公司制定适当的治理与控制机制,以确保公司作出高质量和有价值的企业责任报告。然而,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G250公司和40%的N100在他们的报告中没有包含企业责任治理和控制信息。但这并不表明一定是缺乏了这些关键需求,也可能仅仅是基于披露水平的选择问题。

目前,大多数公司可能选择重点改变企业责任报告的程序。然而,为了在数据质量和价值上进一步提升,许多公司现在可能会探索如何更好把企业责任报告整合到他们当前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

(二)保障企业责任报告质量的措施

1. 发展鉴证业务

在利益相关者和投资者发现企业价值方面,企业责任报告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使得企业必须确保企业责任数据的质量与可靠性。目前,有46%的G250公司和38%的N100公司把验证和评估企业责任数据作为一种策略,虽然略高于2008年的数据,但结果依然不尽人意。没有外部保证程序的公司在将来不仅存在报表运行风险,而且通常大多数企业没有像财务信息那样重视企业责任信息。

企业责任报告提供鉴证业务发展相对缓慢有些出人意料,特别是当前许多公司正经受“信任危机”,人们期望在研究期间看到企业责任报告鉴证业务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我们预计加速整合报告的趋势正推动鉴证业务的迅速增长。因此,许多公司将继续寻找拥有广泛金融和商业背景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会计师事务所不仅成功地整合了企业责任数据本身,而且控制系统并支撑整合报告的全过程。

2. 形成鉴证市场

公司为寻求鉴证,提高信誉是最常见的驱动力,紧随其后的是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超过70%的G250公司和近65%的N100公司聘请专业会计服务公司对其进行鉴证。我们相信保障机制的使用对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鉴证业务保证了被审查企业的相关利益。大约三分之一的N100被调查单位认为这种确保被审查的能力会加强利益相关者和投资集团对企业责任报告的信任,提高报告信息的质量。

企业中期报告的国际比较 篇8

关键词:中期财务报告;独立观;一体观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最终产物是财务报表。它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也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定的依据。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快速改变,信息使用者发现年度财务报表的间隔时间太长,不利于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为了改善年报的滞后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和相关性,中期财务报告应运而生。但现实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差异,制定的准则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一、定义和目标

FASB将中期财务报告定义为“一套完整的涵盖一个中期的财务报告”,其目标是帮助管理者预测企业年度财务结果,披露期限为45天,实质上是季报。

IAS34规定中期财务报告是包括涵盖一个中期的一套完整(或简明)财务报表的财务报告,不强制但鼓励公司提供。它认为中报可以提高预测盈利和股价的准确性;提供及时、可靠信息,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获利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财务状况和流动性。

CAS规定中期财务报告是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半年报,以及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报告,但是结合证监会的要求,实质上是季报。

综上可知,中期财务报告是指涵盖期间短于一年的财务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半年报等,具体情况视各国准则和法律而定。各国对中报使用目的的规定不同:美国的目标提到“预测年度结果”,倾向于决策有用观,即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帮助预测年度内未来期间的经营成果;其他国家则更倾向于受托责任观的目标,即披露企业的历史信息,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及履行情況。

二、理论基础

中报编制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中期是财务年度的一个部分,还是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基于不同的目的,其编制的理论基础可分为三种:侧重于可靠性的独立观、侧重于相关性的一体观、两者结合的合并观。

独立观认为:每一个中期都是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其目的与年报一样,即提供特定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确认与计量原则、应用的成本分配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应当与年报一致。独立观下,实际上是提高了年报的报告频率。

一体观认为:每一个中期都是整个会计年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目的主要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中期项目的处理需要考虑会计年度内剩余期间的可能情况。一体观下,中期报告将会受到年度预期的影响。

合并观认为:无论独立观还是一体观,都是为了给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预计经营状况,作出经济决策。因此有必要将两种观点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为使用者服务。

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我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采用的是独立观。美国及我国台湾等采用的是一体观。IASC及我国采用的是合并观。但在实践中,各种观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美国采用一体观,但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却和独立观一致。

1.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收入

通常,企业取得的收入是连续发生的,各个中期相对均匀,但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的收入会造成会计年度内收入的强烈波动。如果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可能会导致年度收入或年度利润的预测偏差,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如果按照一体观对年度收入进行预测再平均分配至各个中期,则会导致收入的平滑,及费用的不配比。因此,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收入应采用与年报一致的会计原则,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

此外,为了消除对年度预测的影响,一些国家还规定中期报告披露中应包括对中期经营的季节性、周期性的说明性评述,并提供截至中期财务报告日前12个月的相关信息,及上一年度的可比中期信息。

2.不均匀(或不重复)发生的费用

通常,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关的费用是均匀发生的,各中期之间不会有较大差异。但是,有些费用集中在个别中期,如员工培训费、重组费用等,对于这些费用的处理,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在会计年度的各个中期进行分摊,各国的规定有所不同。

独立观下,当且仅当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在财务年度末预计或递延是恰当的,才允许在中期报告预计或递延;否则,应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一体观下,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按照收益期进行摊销,其分摊方法与年度方法相同;如果收益期间难以确认,则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能凭主观估计进行分摊(APB)。

3.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通常是在年度财务报告中确认,那么,编制中期报告时是否予以考虑。独立观下,中期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年度政策一致,理应在编制中期报告时对这些资产的价值重新审核,确认相关的减值损失;一体观下,中期作为年度的组成部分,为了增强中期信息的预测价值,也应在中期报告相关资产损失。

不同之处在于资产价值认定的时点:独立观关注单个中期内的价值变动,立足于中期财务报告日,如果当日资产价值发生减值,则进行损失确认,日后回升时再进行转回,不考虑中期后、年度终了前的可能回升的情况;一体观则考虑了年度内以后期间的情况,立足于年度财务报告日,如果中期财务报告日资产发生减值,但能够合理预计其价值在年度财务报告日前能够恢复到下跌前的水平,则不在中期报告内确认跌价损失。这种差异充分体现了独立观更注重时效性,而一体观更注重信息的预测作用。

4.中期所得税的确认

独立观认为,中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报告期间,其报告内容与报告格式应与年度财务报告保持一致。因此,应当确认中期所得税费用;一体观认为,企业的全年净利润是在各个中期逐步取得的,如果在中期不进行所得税费用的确认,而是累积到年末进行全额确认的话,会造成年度净利润大幅下跌,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应在中期确认所得税费用。

三、中外中期财务报告比较的启示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明确规定:“将中期视同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与年度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一致”,而且在进行确认计量时“不能根据会计年度内以后中期将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来判断当前中期的有关项目是否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也不能人为均衡会计年度内各中期的收益”,这充分表明我国采用的是独立观。

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会计的总体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相结合、受托责任为主逐渐倾向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在我国引入一体观的思想是有必要的。例如,不均匀发生的费用按其预计受益期、预计销售量、产量等基础分摊至各个中期、暂时性的资产减值损失可以在中期不确认等,更有助于提高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相关性,为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亚干,闵路.中期报告编制理论依据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1999(11):48

[2] 陆建桥.关于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2(3):13-17

[3] 闫光荣.规范中期财务报告中所得税处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8(9):46

[4] 韩海燕.编制企业中期财务报告应注意的四大问题[J].管理视野,2009(3):54-55

[5] 王骏.中期财报是否要披露所得税[J].中国会计报,2009,09

上一篇:提升店面销售下一篇:2024年销售工作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