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
1、体会诗歌炼字的妙处,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2、规范诗歌鉴
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故事导入
简述贾岛的“推敲”故事。
二、初步感知,体会炼字的妙趣
(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二)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炼动词
1、示例: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提问: 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穿、拍、卷”。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炼形容词
1、示例: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解析: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
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 “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之情。
2、小结: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炼数词
1、讲解: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一枝孤梅迎寒怒放,更富意境,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因此,郑谷被称为“一字师”。
2、示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山村咏怀》邵康节)
提问:体会诗中的数字之妙。
解析: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形象、真实展现出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
3、小结:数词的表达效果:
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
②夸张渲染。
炼叠词
1、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解析:寻寻觅觅:动作,写出词人心中无定,如有所失,反复寻找。
冷冷清清:写外在环境的寂寞。
凄凄惨惨戚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经历不幸遭遇后的飘零、孤寂心态。
2、小结:叠词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三、结合历年高考真题,总结归纳炼字题的答题要领。
1、真题回顾
(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
进行赏析
解析:①
网,有网子,网罗之意。
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③诗人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新奇地表达了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
2、技巧点拨——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3、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演练
咏 柳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析义)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述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
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六、课后作业
《步步高讲义》训练与总结第1、4。
七、板书设计
一、炼字的定义
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炼字表达效果
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传递感情。
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
夸张渲染。
4、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三、炼字答题要领
1、析义
2、述景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 就曾让贾岛煞费苦心, 甚至冲撞了韩愈的官轿。还是韩愈帮他定了这个“敲”字。“推敲”一词也作为“在文字上用心雕琢”的代名词而自此流传下来。“春风又绿江南岸”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传说, 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 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 都不合意, 修改了好多次, 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 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 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 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 触景生情, 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李频与方干为吟友, 题有《题四皓庙》诗, 自言奇绝。诗云:“东西南北人, 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 山中犹避秦;龙楼曾作客, 鹤氅不为臣;独有千年后, 青青庙木春。”示于干, 干曰:“善则善矣, 然有二字未稳。‘作’字太粗而难换, ‘为’字甚不当。干闻‘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请改作‘称’字。”频降伏, 且自惭悔前言之失, 遂拜为一字之师。
一、何为“炼字”?
炼字, 指锤炼词语, 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 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 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表现效果。“诗眼”和“炼字”有所区别。某个字炼得好, 能显示题旨, 这个字就是诗眼, 如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 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 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 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 以“乱”为诗眼, 情景交融, 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 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 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 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 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使得全句增色, 它是炼字, 并不是诗眼, 该诗的主旨是在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表达出的。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 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从众多诗例来看,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 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 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 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二、所炼之字的规律:
(1) 五言炼第二字:“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 五言炼第三字:“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林景熙《溪亭》)
(3) 五言炼第五字:“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4) 五言炼第二字第五字:“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1) “看”字看似平常, 实际上非常传神, 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 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 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 诗中的“穿”、“数”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 体现了作者的心理。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 酒已半醒, 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 薄暮之景, 山雨初霁, 幽静闲适, 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 一尘不染, 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 好似婉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 一上一下, 一静一动,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 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4) “阔”, 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 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 写得恢弘阔大, 下一句“风正一帆悬”, 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是因为只“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 但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 又是和风, 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 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 如王夫之所指出, 这句诗的妙处, 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 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总要转弯子, 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 即使风顺而风和, 却依然波翻浪涌,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5) 七言炼第二字:“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刘长卿【别严士元】)
(6) 七言炼第五字:“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7)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 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 由具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 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 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 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 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 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 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 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 总之, 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6)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诗人不说“照”而说“铺”, 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 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 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7) 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 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 江流浩漫, 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 老眼昏蒙, 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 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 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 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 变乱无常, 不也如同隔雾看花, 真象难明。
三、炼动词与形容词
从上文的炼字中, 我们不难发现, 炼的不外乎实词和虚词, 我们还是重点关注一下动词、形容词。
1. 炼动词
一首诗, 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 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 它本身没有表述性, 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 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 这样, 具象动词的提炼, 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离开了炼动词, 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如“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 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 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 月“来”而有花“影”, 花“影”引出“弄”字, 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 从天上写到地下,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 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 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大家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 我以前总以为是这个“升”字。细细体味起来, 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升”只能描述出明月从海平面上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 描述的只是月亮本身。而“生”字就不同, 它让我们想到了生产生育的全过程, 其中就暗合了胚胎从无到有到生的整个情节。仿佛大海是明月的母亲, 是她孕育了明月, 又把明月从肚子里生出来。我们看到这一句诗, 似乎是在现场观摩一个孕妇是如何既辛苦又幸福地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挤出肚皮外一样。一方面我们会联想到明月是怎样的如初生小婴孩般娇嫩可爱,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出大海是如何地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读起来感受自然不同了, 这就是炼“生”这个动词的曼妙之处。
再看对月亮情有独钟的大诗人李白怎样使用动词的:
(1)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把酒问月】
(4)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二) 】
同样一个月亮, 因为所用的动词不同, 有时成了诗人邀请喝酒的朋友 (例1) , 有时是陪同诗人缓缓步行的伴侣 (例2) , 有时成了诗人豪情逸兴的象征 (例3) , 最妙的是 (例5) , 湖面清风, 湖上明月, 自然美景, 人所共适, 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襄阳歌》) 说“不用一钱买”, 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 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 “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 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 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 (只言“赊月色”, 却不妨举一反三) , 而又十分慷慨好客, 不吝借与。著一“赊”字, 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 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 是高人一筹的。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 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 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 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 水天相接, 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 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 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 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动词在诗歌里的确具有“以最小的面积, 表达最大的思想” (巴尔扎克语) 的神奇作用。
2. 炼形容词
就诗人动情来说, 当然离不开具体的人事物象, 如果离开了动词, 就会缺少动感, 如果离开了形容词, 就会缺少质感。如:
红入桃花嫩, 青归柳叶新。
———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这句的妙处在于:第一, 把“红”、“青”这两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和主体分割开来, 分别置于句首, 从而给了读者突出的形象;第二, 用了“入”、“归”两个动词, 化无形为有形, 把客观对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仿佛春光正在返回大地, 滋润、照耀万物;第三, 诗人特意把“嫩”、“新”两个体现“质感”的形容词置于句末, 有效地加深了诗的层次感。于是, 明明是人们习见的“桃花”、“柳叶”便显得无比生动和鲜明。倘若译成现代汉语, 大家一定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诗人不同寻常的匠心所在:红色进入了桃花里, 桃花显得十分鲜嫩;青色回到了柳叶中, 柳叶泛出一片清新。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首著名的小令, 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不少人把这首小令的成功归于前三句连用了九个名词并列组成, 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当然没有错, 也确实道出了作者构思之精巧。不过这其实是概而言之, 细想一下不难发现, 这九个名词词组是偏正结构, 其中包括不少形容词在内, 倘若不是“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作者还能如此出色地表现出羁旅愁思吗?可见, 我们在欣赏这首小令的时候, 别忘了作者选择、锤炼形容词的功力。
把形容词等当动词用在古典诗歌中尤为常见, 称为“词类活用”。如: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 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 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 形容词、名词, 都可作动词, 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 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 慢慢丰了一身羽毛, 再到展翅离巢, 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 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 形态种种, 时日漫漫, 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 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 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 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 写出了形态, 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 到黄黄肥肥的圆甜, 那黄中晕红的丰润, 怎不叫人垂涎。再如: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日色”是视觉意象, 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 使视觉向触觉转移, 从而相互交通, 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冷”这个形容词和动词“咽”一样, 当得上“诗眼”的标准。
总之, “百炼为字, 千炼为句”, 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 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 一种趣味, 或者说是一种责任。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练含蓄、准确传神,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功夫。当然, 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 但是写文章时的锤炼和文章写成后的修改很有必要。
摘要:古人讲究“炼字”, 常用凝练的、含蓄的语言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古人“炼字”有规律可循, 因此, 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字来帮助我们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关键词:炼字,规律,情境
参考文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2004—2008年高考古诗词炼字题都有哪些命题方式。
1.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诗歌中某联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另一个字,或某个字有的人改作另一个字,这两个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5.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或为什么这个字是诗眼?
6.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简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一、答题要领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或指出最精炼传神的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义。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做适当的描述,并尽量用一到两个形容词概括其营造出的某种氛围或意境。
4.该字是否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包括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一定要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且要写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比如是否构成了虚与实、动与静之类的关系。
5.这个字的使用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二、真题点击
例1.(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
①分别是“明”和“出”。(表明看法)②“明”在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新晴之下水闪闪发光的状态。“出”字写出了新晴之下碧峰的清晰翠绿,使其更加富有层次感。(解释该字)③诗人在此用“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的意境。(回到原句,描述景象,概括意境)④运用了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赋予白水、碧峰以动态美,使整个画面显得鲜活生动。(指出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⑤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表达的情感)
例2(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云,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赏析:
①网:名词活用为动词,网住。(解释该字)②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即留住春天,营造出一种凄清迷蒙的意境。(回到原句,描述景象,概括氛围)③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运用了想像、比喻的表现手法,给读者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显得非常生动新奇。(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④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惆怅之情。(表达的情感)
注: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是提示同学们答题时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
以上我们总结了高考古诗词炼字类语言鉴赏题的命题规律以及答题要领,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完善而规范地答这类题,实用性比较强。但这只是个思路,是形式方面的,考生要想答好这类题,还需要多读古诗词,增加积累,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中炼字题的类型;
2、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3、理解字词的内涵,并按要求准确表达。教学重点: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的内涵,并按要求准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苏小妹炼字的故事)
二、什么叫炼字
在刚才苏小妹的故事里我们知道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加工字的方法,称之为炼字。——展示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中炼字题的类型;
2、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3、理解字词的内涵,并按要求准确表达
三、高考时的提问方式: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某字在诗中的效果或作用怎样?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5.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6.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三、导引题
1、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诗中尾句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2、《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第三句中的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3、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总结:炼字主要针对的是——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四、巩固练习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五、挑战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重庆卷)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4分)
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齐己的《早梅》,诗中三四句原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那一个字改一改会更妙? 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对此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6、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7、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引用课文和常见诗句,分析炼字艺术,总结思路,类型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
齐己的《早梅》,诗中三四句原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对此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请你分析一下,这样改有什么妙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数字“万”写出了学识之多,才能之高,而“一”写出了价值之低,作用之小。诗人向往着以自己的学识兼济天下,潜心苦读,满腹经纶却无人欣赏,不能为世所用,从而表达了自己大志难伸的愤懑之情。
炼字常见词类:主要是指动词和形容词的鉴赏,数词、副词、叠音词、语气词等也不可忽视。方法:换字、删字、由情倒退 总结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迁移练习题玉泉溪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问】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试简析之。醉:①写出了秋色的浓艳。
②连缀起“红叶”和“秋色”两词,将不可触摸的秋色,写得真切可感。弹:①写出了溪流声富有音乐性。
②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静。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玉泉溪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步骤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①敌,不仅有对的意思,还有抵挡、承受的意思。(释含义/明手法)步骤2:②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描景象)步骤3:③“敌”字传达出寂寥、凄寒的意境,同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点情境)
而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黄氏延绿轩2007年湖南卷)[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一小题考查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对于问作用的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叠音词一般都有音韵上的作用,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第二小题是对关键句的情景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袅袅”写出了柳枝摇曳之态,“青青”写了桑叶青葱之色,两组叠词渲染了一种融和骀荡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注】韦应物:长安人。杜陵:在长安。
人们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独”字有穿针引线的作用,请你作具体解释,并分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5.“独”字既是上句“空”的延伸,又是下句“想”的伏笔,在上下文当中好比是承上启下的桥梁,所以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一句借物抒情,表现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思归之情,蕴藉含蓄。
酬 张 少 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4分)
(1)“空”:徒然。(1分)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3分)
①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
16.(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苏轼《东坡》赏析
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44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谪黄州。他在黄州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无]魏初
去风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诚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欢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2分),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2分)。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2分),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评分标准:找出诗句,2分;叠字在句中的含义,2分;结合诗歌内容正确写出诗人的情感,2分。小结作用
1、形象性作用
2、精确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
4、音乐性作用
5、结构性作用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高考古诗鉴赏题历来被学生认为是难点之一,自然也就成为老师教学的重点。但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型。首先,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积累,即试题考查注重生活性;另外,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知人论世的知识和能力,离开这一点,解读诗歌也就脱离了基础;第三,就诗歌鉴赏而言,一定的方法技巧也是必需的,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另外,古诗鉴赏在高考考纲上,分为: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在考查的形式上又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知识点和能力点,无非是以上四个方面,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因此这四个方面就理应成为教师高考复习教学的重点。而炼字题又是语言考查的两种题型之一。我对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及07年安徽卷作了一下统计,基本信息如下表:
年 份 诗 歌 题 目 作 者 时 代 考 查 重 点
02年 春夜洛城闻笛(诗)李白 唐 词语(炼字)
03年 过香积寺(诗)王维 唐 诗眼(炼字)
04年1卷 秋思(诗)张籍 唐 细节、情感
04年2卷 木兰花(词)宋祁 宋 炼字
04年3卷 江城子(词)欧阳炯 五代 情感
05年1卷 春行即景(诗)李华 唐 表现技巧
05年2卷 雨后池上(诗)刘 宋 表现技巧
05年3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诗)白居易 唐 情感、语言
06年1卷 题竹石牧牛(诗)黄庭坚 宋 内容、观点
06年2卷 南柯子(词)王炎 宋 意象、情感
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清 表现手法、情感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年来古诗鉴赏的一些题型设置和考查重点,我在复习课教学中根据每个方面的特点,精心地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本次《古诗鉴赏——炼字》即为其中的一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教学流程设置为故事导入、初步感知、抽象归纳、拓展延伸及课余巩固等五环节,主要有两点意图:
一、从由易到难的知识层面考虑的,因为古诗鉴赏题学生学习大多感觉较难,做题时摸不着边际,所以在讲授时应遵循从感知到认知再到知识运用即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因为是高考复习课,所以一方面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上来说,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讲授的知识内容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搜集了较有趣味性的故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人炼字是诗歌创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环节,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也是再现作者创作意图、领悟作品思想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在今后解读诗歌过程中对诗歌中作者重要的语词行为增强一点鉴赏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行为中,我还结合新课程精神,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一、积极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例如,让学生给苏小妹的对联填字,让学生给诗人齐己的《早梅》挑问题等,使学生在与历史名人“零距离”接触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二、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师平时教学不仅要注重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更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习惯。让诵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三、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尊重学生的解读成果。作为高考辅导课,一方面要注意训练学生答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
1、比较形象
2、比较语言
3、比较表达技巧
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
寻“异”关键词。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 帝京
若为 峰头 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妙的想
象来收束全篇,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强烈怀念。
【比较表达技巧】(2016龙岩市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它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求“同”关键词:月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数声 月 到
徘徊 卷不去 拂还来
参考答案: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满怀愁情。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但月光多情相依,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
【比较内容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⑤,换得东家种树书⑥。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夜娖(chuò):整理
③银胡觮(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⑤平戎策:指辛弃疾上书给皇帝为光复中原、抵抗金兵出谋划策的《美芹十论》、《九议》等⑥换得东家种树书:指归隐山林,过田园生活。
这首《鹧鸪天》的上片和下片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壮岁 拥万夫 渡江 汉箭朝飞
叹 白髭须 换
参考答案:上片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下片表达了词人韶华易逝的感叹,英雄空老的无奈。两相对比,更突出词人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苦闷,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词人的人生悲剧色彩更加浓郁。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细草摇头忽报侬,半缕轻烟柳影中。披襟拦得一西风。多少绿荷相倚恨,荷花入暮犹愁热,一时回首背西风。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恨
愁→拟人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回首 背
低面 藏
参考答案: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杜诗凄怨低沉。“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感伤迟暮之恨,表露作者伤感不平之情。杨诗活泼有趣。“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简易口诀: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语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崔融
杜审言①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杜审言:(645-708),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1)、“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2)、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2、阅读下面两首李贺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④,快走踏清秋。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5分)(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6分)
教学反思:
译文
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注释
崔(cuī)融(róng):杜审言的友人,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历城)人,唐文学家,时任节度使书记官,与杜审言有深交。行出将:将要派遣大将出征。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祖帐(zhàng):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
连河阙(quē):从京城连续到黄河边。阙,宫殿。指京城。军麾(huī):军旗,这里代指军队。洛(luò)城:洛阳城。
旌(jīng)旃(zhān):旗帜、军旗。朔(shuò)气:北方寒冷的空气。
笳(jiā):即胡笳。一种管乐器,汉魏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军营中常用作号令。边声:边界上的警报声。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
• 1.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
• 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特点2分,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
• 2.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思想感情2分,结合全诗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1、①主题都是表达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思想。(2分)也有怀才不遇之苦。(1分)
②《南园》连用反问,直接表达上战场为国建功,自己也可画像挂入凌烟阁,获取万户侯之爵位的渴望。《马诗》借骏马带上金笼头在边关大漠肆意驰骋来表达内心对功业的渴望。(2分)
(一)编写者:张汉栋 审核:杜瑞欣 编写日期:2014-11-1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完成环节)
一、诗歌常见思想感情(翻阅资料,填空以初步掌握常见思想感情)
(一)1、送别类。①王维《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依依不舍、难分难舍之情。②高适《别董大》表达
。③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表达。
2、怀古类。
①杜甫《蜀相》
。②刘禹锡《乌衣巷》。
③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思乡类、思亲类。
①远游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如 ②边关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
③闺中少妇对游子的思念。
④烽烟离乱之时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4、战争类。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表达。王昌龄《从军行》、李白《塞下曲》表达
。杜甫《兵车行》、《前出塞》表达。杜甫《春望》表达。
二、应考须知。
1、考查形式
2、解题思路(此两项注意熟读《创新大课堂》相关内容)
3、答题格式:(自己动手写上)
三、应试技巧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五个环节入手)
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
2、抓意象、意境。
3、抓诗眼、关键词。
4、懂典故。
5、懂手法。
四、预习检测。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颖州。②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4分)答:(1)①“夜凉”“笛声”“千山月”意境清冷,写出诗人贬居他乡心境淡淡的悲凉;②“路暗花迷”暗指前途难测,表达了对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③“棋罢不知人换世”,暗喻世事变迁,流露出自己贬谪他乡,远离朝庭,虽想超脱却又不能忘情于世俗的矛盾。
④“酒阑无奈客思家”流露诗人对目前境遇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岁暮(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问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一(常规答题格式):诗人通过对自己岁末暮年,仍漂泊他乡,而边关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请缨的叙述,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空负报国愿望却无力为国分忧的无奈!
问二: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二:①岁末暮年,漂泊他乡,孤独寂寞;②边境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而自己不被所用,无力为国分忧;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同艰难的时局和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强烈反差;故而寂寞心惊
【教师点拨】五:依据学生展示、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及时巩固 六:课堂检测
葛溪驿鉴赏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①漏,古代计时器。②未央,未尽。③明灭,或明或暗。④归梦,梦中回乡。⑤坐,因为。⑥岁时,秋日。⑦疏,叶子稀疏。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七、学生作业:完成《创新大课堂》专题过关之《北斋雨后》练习题
解析
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夜宿驿站之索寞凄凉况味,寄寓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首联写的是秋夜孤寂之景,残月幽辉此时正“低倚户,照无眠”,加上“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漏壶烦人的滴水声和“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谁又能睡得着呢?从构思上看,对句极富杜甫《宿府》中“独宿江城蜡炬残”的意境。
颔联抒写羁旅行役的困顿和思乡的愁苦,写得很细腻。只有细心人,才能感到“天街夜色凉如水”,倾泻在孤衾冷叠,卧病在床人的身上,确实是来得早。对句暗用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尽管梦境虽嫌迷离,却有片时亲人相聚的欢乐,最难堪是梦醒之后,“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羁旅逢秋,途中得病,早觉风露,岂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痛乎?
颈联抒写忧时忧国的情怀。出句虽无杜甫“感时花溅泪”那种深沉的感慨,却也令人击节悲歌,扼腕长叹;对句虽无杜甫“关塞萧条行路难”那种难堪的局面,但夜色凄凉的天地不也教人“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吗?从羁旅之愁过渡到忧国之痛,使这首诗的思想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尾联以景结情。那使人心烦意乱的蝉鸣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那稀疏而又半黄的梧桐(古有梧桐乃凤凰和蝉之所栖的说法)更令人情何以堪。
这首诗受杜诗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腾挪跌荡,抑扬顿挫的灵气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纪昀评道:“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
一、怀古诗例:《赤壁》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例《蝉》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例《饮酒》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例《雁门太守行》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例《十五夜望月》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例《渭城曲》
解题格式: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 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答题步骤: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常见思路: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4、人物描写的方法: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表现人物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性格,使形
心理描写
象血肉丰满
细节描写
自然环境
环境
烘
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
托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注释】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试析这首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迁移训练】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之景物形象赏析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例析】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迁移训练】
1.(2011·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2011·宁夏银川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2011·银川市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诗歌语言的特点
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诗词有时因为或者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语序有所颠倒,在理解时要加以还原。(见《晨读晚练三》第2页的10个例子)
例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例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臵于“历历”、“萋萋”之后,实际上是被陈述的对象。例
3、“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例
5、“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例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例
7、‚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二、考查内容
分析语言,就是分析遣词造句。就古典诗歌来说,一般有三个观察角度。
1、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炼字型;
2、理解关键句(多为名句)的含意——关键词句型;
3、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总体特色型。
本课时重点分析炼字、关键句方面的内容,古人特别注重推敲字词的准确、生动、传神。例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例
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了解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
应答分析:古诗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赏析时要联系全诗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以理解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思路和模式:
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基本含义,这是答题基础;
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摹语境义,描述景象;
三是指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2、分析关键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试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词句就构成全诗线索,定下全诗感情基调、主旨内容,抓住这个词句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
一是指出该词句本身含义,这仍然是答题的基础。二是说明该词对表达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三是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领起、总括等。
四、典型引路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分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所营造出的意境,与全诗基调是一致的。本答案可作范本:一是指出是哪两个字,二是解说二字在句中含义时紧扣文本,三是概括二字对表达意境所起作用。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是‚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心情。
而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臵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解答偏于一点。
再看下面的答案: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分析: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的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湖北卷)
次 北 固 山 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 2 观视觉形象。或“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5题)
新
晴
野
望
王
维 注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分析:答出‚明‛和‚出‛两字,给1分,能对这两个字作简要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成其他两字,只要言之有理,可酌给1至2分。从题中看,‚白‛和‚碧‛也可选择,体现出山清水洁的特点;但结合诗题看,‚明‛和‚出‛更富动态感,更能体现‚新睛‛的特点、该联中主要景物的特点。
本题炼字题,以往的问法是‚哪一个字用得好?‛,‚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解题关键是找诗中的形容词、动词、数词。即使是名词,一般也是动词性的。有的应注意叠词。其作用一般是突出景物特点、有利于情感表达、突出主旨等。应关注的是,许多学生答对了第一个问,但简要分析时却说不准。这一方面是学生语言表现力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缺乏生活感受,他们对雨后的景象缺少细心的观察。想象力也因此受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分析:答出图景,1分;每答出一点好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一问很容易答出,第二问答案的第一点不易想到,第二点仍是以往的‚动静‛问题,但学生不易想到。问尾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实际上是要你分析它在全诗描写中的作用,必须联系全诗内容和主旨来思考。
诗歌鉴赏题,不是文字游戏题。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诗的意思,才能答对题。那些读诗少,却能得高分的现象减少了。这要求我们学生,平时应真正地读一读诗,全文地背记一些诗,品味诗的真味。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I)(核按钮49页3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释: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踡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1)‚拳‛和‚退‛。一个‚拳‛字写静态之景,不仅逼真,而且撩人想象;一个‚退‛字,写动态之景,目送飞鸿渐行渐远。通过这静动结合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 3 为景物所迷醉的情态。
分析:范本。题干非常明确,一般说来,这两个字应是对称的,不是‚拳‛和‚退‛,就是‚明‛和‚阔‛,都可以;但要结合文本,两句诗的主要形象是‚鹭‛和‚鸿‛,沙地和天空只是它们活动的背景,所选‚拳‛和‚退‛最为妥当。如选‚明‛和‚阔‛,主要表现天地间的景象。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话,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分析:要结合文本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抓主旨、抓隐含情感的句子,如第4句、第7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4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分析: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网‛的发出者是‚小雨‛,对象则是‚春‛,既传达一种形象,又传达一种感情。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分析: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态度,从题目可见作者是因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写罢官闲居时的落寞与不平。前二句写春残日暮之景,后二句写闲居生活的冷寂。有几个词语写环境景物的同时,也透露出心境:‚落花‛‚黄昏‛‚张罗地‛‚自掩门‛。
五、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分析:这个字应当饱含感情色彩,带此色彩的有哪几个字呢?先总说,后分说;分说先说内容,后说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3)为拂绿琴埃
分析:(1)‚微风‛是全诗的线索,这一意象最为活跃,学生必须有贯通全诗的能力;(2)要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答;(3)是考查典故的使用,‚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并不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梯,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的鉴赏。‚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含蓄地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的拟人化手法。当然,如能在分析时自圆其说也是可以的。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释: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分析: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鉴赏首先要从诗歌的主题入手,本诗重点在于后面‚出关争得不回头?‛一句,写出思乡之情。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分析:‚马后‛‚马前‛是关键,反映将士出关,踏马征程,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对比,聚集在‚桃花‛与‚雪‛的对比上,运用象征手法,为下文表达主题作好准备。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安徽卷)
①
小 孤 山
②
[宋]谢枋得 ③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 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面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说明:此答案可作范本。字面义(表层与深层)—诗句中作用(内容与结构)。(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分析:(1)考炼字,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要从‚表达‛方面说‚效果‛。(2)是综合性鉴赏题,可考虑:写了什么‚景物‛和‚人物活动‛,运用什么手法,表达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汉 江 临 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试以这首诗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为例,谈谈你对苏轼评论的看法。
答案:评论中肯。王维的诗确实具有图画美,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疏阔淡远的水墨画: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色若隐若现。(2)颈联中的‚浮‛‚动‛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答案:‚浮‛‚动‛二字写出了诗人临江泛舟的感受: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着浮动起来。原来是江水波澜起伏,舟中人因错觉以为城邑、天空在动荡,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了汉水阔大而磅礴的气势。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2)‚又‛字有何意味?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之美好。(2)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或身在异乡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年年因春而生离乡之愁(或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
(3)衬托或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美好,以突出后两句所表达的思归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李 瑞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本诗前两联写‚衰草‛‚寒云‛‚暮雪‛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 的离别之情衬托得凄楚悲切。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之炼字10-14
2024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09-13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06-02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美06-17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教09-15
高考诗歌语言鉴赏教案09-22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10-26
诗歌鉴赏专题doc教案06-04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