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王维古诗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第一首: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
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古诗山中送别的诗意_山中送别阅读答案_作者王维。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古诗山中送别的诗意_山中送别阅读答案_作者王维。后两句化用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这首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hTtp://。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
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中心:
这首诗以对山中冬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
山中王维翻译: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字词解释:
1,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2,元:原,本来。
3,空翠:指山间岚气。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开头两句是说,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的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的那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青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嶙嶙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的红叶。绚烂的霜树红叶,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尊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元:通“原”,原来,本来。后两句是说,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服。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是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的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丝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
1.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2.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3.送梓州李使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王维送别友人的诗句有哪些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5.送邢桂州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铙吹喧京口,**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6.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漪;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囊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青池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的《山巾与裴秀才迪书》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景致中清寒的意象,情感里幽深的意境,无不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文章一部分是描绘辋川冬夜情状,一部分是摹写辋川春日景貌。前者是当时所见,为实写;后者是想象的结晶,为虚写。无论是眼见还是想象,都写得形象生动,真切感人,展现了作者长于描述形象的高超本领,凸显了诗人善于临摹景物的非凡技能。
当王维在寥廓清寒的冬夜登上华子冈,面对辋川夜色时,展示在眼前的,近处是辋水一圈圈涟漪与月影在上下浮动,远方是寒山中忽明忽暗的篝火照耀着寂静的山林。深巷里吠声如豹,村头上夜舂之声和山寺里疏落的钟鸣相互应和。在冷寂的山中,眼见的是明处的山川、月影、火光,听到的是暗中的犬吠、舂声、钟鸣,再加上现场作者独坐,童仆静默,想象中高人雅士漫步山涧溪畔、携手赋诗的情景,其境界,如诗篇,似乐章,像画卷,意象清寒,意境幽深,韵味隽永,引起读者无限遐思。
自当待春中开始,作品引领读者浸润到了想象当中。时值那腊月末尾,作者想象着春日风光,表现得神采飞扬,形象翩然,令人如闻似见。作品先用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两句概括辋川春山的美妙景致。接着就具体地、细腻地描绘景象了:轻鯈出水,白鸥矫冀,露湿青皋,麦陇朝雊。短短四句,一句一景,显现了山水画家对文章画面经营的绝妙本领::近处是辋水游鱼,岸畔青草;远处是麦陇成行,山鸟长鸣;高处是一抹晴空,白鸥翱翔。它们远近相宜,上下相接,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自然清新的风景画。而澄碧的水,晴丽的天,青葱的河畔,茂密的麦田,点缀着轻鯈、鸥鸟、朝露、鸣禽,景色之清爽秀丽,四面之谐调隽永,又胜似锦绣图景,着实印证了东坡先生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些名言的`可信、可感、可触。
作者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无论是写实景还是写虚景,都那么意境清新,形象真切,这是与他对生活的感受和提炼分不开的。王维不但久居长安,将秦川山色了然于胸,而且能够淘洗熔炼,神会于心,做到吐糟柏而吸菁华,略形貌而取神骨。于是,写景细腻逼真,抒情传情达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理想境地。
学习此课时,一时兴起布置得学生作业。
原文: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改写:
一
和煦之日,独往山中来;
月色之夜,望细水长流。
远火渐消逝,钟声却回鸣,
看不见,却听得见,
应是远方一份思念。
春色渐蔓延,草木盛宴。
鱼儿游,鸟儿飞,
请把我的诗情带走。
二
垂青挂绿漫远山,
欧翔鱼跃春水寒。
朝雊声声向麦陇,
莺啼蝶舞戏斑斓。
三
是在睡梦之中吗?
明明是冷酷无情的寒冬,
怎么忽如一夜春风,
来到了萌动的春日。
这,是我追逐已久的春天吗?
路旁草,林中木,
如化开得绿颜料疯狂的滋长,
生命在和煦的日照下怒放;
千里之外的.高山,
若抬头即见;
许久不见的小白鲦儿
赛泳于清蓝清蓝的溪水之中,
灵动的光闪现,
被禁锢的白鸥重拾飞翔的自由;
露儿多情,沁湿了稚嫩的青青草,
麦田泛绿,小雉放出自然的歌声……
我心迷乱,怅然若失,
温柔的声音耳语:
(喀什师范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摘 要: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其山水田园诗赋予的,但王维诗作中的送别诗也独具特色,本文主要对王维送别诗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王维送别诗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维;送别诗;情感;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166-02 王维是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描绘山水田园的诗作中,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然而,王维的诗歌创作题材相当广泛,除山水田园外,送别、边塞、咏史述怀、闺怨等方面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王维现存的送别诗就体裁而言,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如:《送友人归山歌二首》、《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有五、七言近体诗,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送扬少府贬郴州》;古体诗中,如《送友人归山歌二首》;近体诗中,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如:《送梓州李使君》《送方尊师归嵩山》等,可谓琳琅满目。其中的名篇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山中送别》等更是传唱不衰。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送别之作所以能“感动激发人意”,关键在于它的感情真挚。送别诗的感情集中体现在一个“真”字上。至亲好友,临岐分手,往日情谊,当前的离绪,未来的憧憬,百千感慨,汇集于心头,而想到聚散无定,会面难期,依依惜别之情便油然而生。尽管离别的情况不一,原因各异,但人们离别时的真情流露是共同的。送别诗所抒发的,就是人在离别这一典型环境中所自然产生的真切深挚的情愫。而王维的送别诗之所以也别具特色,也就在于作品中所灌注的真挚感情,并通过自然晓畅的语言传达而出,营造出浓浓的抒情氛围。
和山水田园诗一样,王维的送别诗也显示出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而作为送别诗,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与写景相结合,构成情景融彻的送行境界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大家,显然他所擅长的就是景物描写,自然也会喜欢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景物描写,更有利于艺术地传达出相应的思想感情。在他的诗中,自然景物不仅只是送别时的环境背景,也不仅是用来烘染离情,而且往往融入了离别时的各种情绪。如《送友人归山歌》: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水惊波兮翠菅靡,白鹭急兮翻飞。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兮。树日奄暖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忽出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树。平芜绿兮千里,眇惆怅兮思君。
王维为将要返回山林的朋友送别,而送别之情,基本上全部隐藏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先写一番雨景,想要留住朋友,劝朋友不要急着离去;又写朋友走后,目送前方所见到的天地混沌中山川景象。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将对朋友的关切以及留恋渲染而出。
再如《淇上送赵仙舟》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一联,从具体的送别情境看,这联本身就蕴含着感情,天寒日暮,远山萧索,河水湍急,在这样的环境中友人乘船离去,诗人自然为之操心,正如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所评“用写景之笔宕开,而情在景中”。此二句中已融入了诗人对友人关切体贴之情。
在王维的送别中类似的这各融情于景的诗作还很多。如:
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黄云断行色,画角起边愁。(《送平淡然判官》)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
这些诗句都能体现出王维善于将情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情景融彻的送行境界,这是他送别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二、实境与虚境的变换
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实境与虚境的变换,表现为两种不同形式:
其一:虚实结合,其表现手法又富于变化:
1.从实境写到虚境。如《送徐郎中》一诗,以“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发端,实写送别时的情景,而后笔锋一转,描写设想中徐郎中旅途上所见的景色:“猿啼湘水流”、“江馆候鸣驺”、“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出邮”。又如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一诗中,“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主要写綦毋潜雄心来京应试及其不被赏识落第还乡,而其后的“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则是作者虚想中的綦毋潜还乡的一系列行程:他将在过寒食节的时候渡过长江和淮水,将在经过东京洛阳的时候换上春衣,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虚境转到实境,如《留别丘为》一诗,先写虚想中丘为归途情景:“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接着写将别时自己的心境:“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闲”。然后点明送别的人和送别的季节:“亲劳簪组送,欲趁莺花还。”最后描写由于分别而依依不舍的情状:“一步一回首,迟迟向近关。”
3.由虚境而实境再转到虚境。如《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廖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此诗一开始即摆脱现境,写友人行舟时的观赏逸兴;“饶吹”二句则调转笔锋,实写军乐齐奏,声响云天的送行场面,“地迥”、“时赛”两联均以虚拟的手法,写想象中宣城的风光民俗;末二句抒发别后思念之情,全诗虚实相映,境界迭转。
其二:避实就虚,即不写实境,只写虚境。如《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木童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敢不倚先贤?
此诗起首四句描绘了梓州地区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形象生动,如展画图。首联写蜀地群山树高鸟啼之景,颔联写夜雨过后山中飞泉百道的壮观。此番对蜀地奇丽风光的描写,足以引发李使君对赴任之地的向往。颈联写蜀女以木童布输税和巴人为芋田争讼,展现了蜀地的民俗风情。尾联用汉景帝对文翁治蜀的典故,勉励李使君仿效文翁,翻新教化,全诗紧扣送人赴任题旨,却撇开现境,处处围绕梓州地域及民情特征落笔,可谓想象丰富,构思新颖。
三、灵活自如的运用典故
在王维的送别诗中不乏用典故来表情达意的诗作。如《送邢桂州》的尾联“明珠归含蒲,应逐使臣星。”便是灵活用典的一个典范。“明珠归合浦”意为明珠又回到了合浦郡的海里。《后汉书·孟尝传》载:合浦郡不产粮食,海里盛产珠宝,因此这里的人民以采捞珠宝为生。那时,太守贪婪不止,逼迫人们过度地采捞,珠宝就逐渐迁移到与合浦比邻的交趾郡。这样一来,合浦人民无以为生,死亡者极多。而孟尝任合浦太守时,改变了过去太守的不合理做法,不到一年时间,那些已经迁移了的珠宝又回来了,于是百姓安居乐业,以后合浦珠还便成了颂扬为官清廉的典故。诗中用此典饱含作者对邢济的期望:为官清廉,造福人民。
王维送别诗情绪乐观,爽朗,一反传统送别诗哀怨的格调。古代交通不便,加之战乱频仍,今朝离别,何日相逢?所以古人很重视离别,悲伤怨恨因而也成为送别诗的基本情调,不仅男女之间别情写得缠绵悱恻,就连朋友的离别,也写得悲凉凄惨,而王维送别诗的格调却与此不同,且不说与赴边从军者的壮别,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豪迈激昂的志士之情,即使是送下弟、贬谪者诗人也是重在慰藉和勉励,而不轻洒伤别之泪。
如《送杨少府贬彬州》诗说:“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用贾谊贬长沙的典故来翻出新意,劝慰杨少府不必悲伤,相信不久当为朝廷所用。赵殿成因此评说:“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
又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说:“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以双方都未能呈其才来劝慰对方,勉励友人要有所作为。凸显出王维乐观,奋进的情怀。
当然,人有悲欢离合,在人生的旅途上,离别比起聚会终归是令人伤感的。王维送别诗中也有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伤感情绪的诗作,但基调并不悲凄,人们从中深深体会到的,主要是诗人依依惜别的真情。如《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诗中虽有“泣”、“伤”、“愁”等字眼,但并不使人感到悲凉、凄苦,而为诗人难以割舍的离情所感动。尤其是末二句写江边送行伫立遥望的情景,十分传神,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挚情谊。
再如王维尤其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感情真挚,构思精巧,表现手法新颖,集中体现出王维送别诗的高超艺术成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乐府诗集》作《渭城曲》,唐人用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唱,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全诗写别不言别,别情却充溢其中。末两句直抒胸臆且又蕴含丰富,劝勉之中含思念,清丽之中现爽朗,全无伤感哀愁,缠绵悱恻之情。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中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之所以王维的送别诗写得与前人悲凄风格毫不相同,重要原因应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王维出生之时,武后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重视农桑,海内富庶,户口大增,人才济济,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王维还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全过程。他一生中年富力强,功业精神充沛的岁月恰与“开元盛世”的时间跨度相重叠。而且,“开元盛世”的余绪延至天宝年间。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是这样的盛唐气象,时代精神影响了王维,从而使我们在他的送别诗中看见的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人生、前途、理想的高度自信。王维的送别诗始终能保持乐观、爽朗的情调,原因也就在于此。
【山中送别王维古诗】推荐阅读:
山中送别古诗07-06
王维《送别》诗意11-02
王维《送别》赏析11-29
古诗词阅读送别诗09-26
《渡荆门送别》李白古诗词鉴赏09-14
山中夏日,山中夏日孟贯,山中夏日的意思,山中夏日赏析10-05
山中问答体会06-01
送别,送别灵一,送别的意思,送别赏析10-22
山中风景日记500字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