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管理制度
(一)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由医院按照国家规定样式统一印制。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为淡红色,处方右上角分别标注“麻”、“精一”;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为白色,处方右上角标注“精二”。
(二)印制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处方入库后即移交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专职管理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应当场清点,记录处方起止号码,入库保管。
(三)并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领用登记册》,记录内容:领用日期、领用科室、处方起止号码、领用人签名、发放人签名。
(四)各科室使用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空白专用处方,应统一编号,计数管理。各科室需要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由各科室的护士长到专职管理人员处领用,一次领用处方不得超过1本(50张),要妥善保管,并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处方使用情况登记册》,记录以下内容:处方领入日期、处方起止号码、处方使用日期、使用处方号码、使用处方医生。
(五)实行领用、使用、退回、销毁登记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处方作废时,各科室登记后交回药剂科专职管理人员。
(六)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三年,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两年。处方保存期满后,经主要领导、分管院长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
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键词:麻醉药,临床应用,高效管理,价值
麻醉药是指能可逆性、暂时地使机体局部或全面失去痛觉及位置觉的药物, 相对特殊, 连续应用可成瘾或使机体产生依赖性, 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若麻醉药应用不合理或管理不当, 除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外, 还易出现滥用现象, 诱导严重的社会问题发生。各级医疗机构中, 手术室是应用麻醉药用量很大的科室之一, 如何管理对特殊药品管理的规范程度有直接影响[1]。本文对我院手术室2013年1月—10月实施麻醉药品高效管理后的资料同管理前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观察组研究对象500例, 均为我院手术室2013年1月—10月收治患者, 男315例, 女185例, 年龄7岁~82岁, 平均年龄 (62.7±2.1) 岁;其中静脉麻醉9例, 全身麻醉128例, 神经阻滞42例, 椎管内麻醉321例。对照组500例为2012年3月—12月收治患者, 男309例, 女191例, 年龄8岁~80岁, 平均年龄 (62.4±2.3) 岁;其中静脉麻醉10例, 全身麻醉124例, 神经阻滞44例, 椎管内麻醉322例。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麻醉医师兼职手术室麻醉药管理的传统模式, 麻醉药的验收、出入库、保管等工作均由麻醉医师兼认。观察组:采用高效管理模式, 即在手术室设置专门负责麻醉管理的护士, 麻醉药的验收、出入库由麻醉护士全程负责。
1.3 观察指标
对2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包括麻醉准备时间、麻醉药品损耗率、手术医生满意度等。应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估手术医生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全麻、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准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观察组临床满意率9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40, P<0.01) 。观察组利多卡因、异氟醚、丙泊酚、琥珀胆碱、阿托品损耗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 手术方式渐趋多样化, 手术技巧日趋娴熟, 手术量不断增加, 如何对繁多的手术室麻醉药进行管理, 与手术越来越快的周转率相适应, 并减少应用过程中潜在或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成为管理者关注的问题[2]。以往多由麻醉医师兼管手术麻醉药品, 制度化和流程化缺乏, 造成质控检查呈较低的质量, 除对麻醉质量和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外, 还使医院支出和药品损耗增加, 与新形势下手术室的发展不再适宜, 故选择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建立新的、高效的麻醉药品管理模式, 设置专人对麻醉药品负责任, 工作思路清晰, 职责明确, 对麻醉药品的管理混乱局面有改善作用;使麻醉护士与麻醉师的职责进一步明确, 并促使其相互制约、相互配合, 共同保障手术成功实施[3]。
医院在麻醉药管理过程中, 需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由专人负责, 医疗管理、保卫、护理、药学等部分均在麻醉药品管理过程中参与, 规章制度需与医院各部门特点符合, 严格管理麻醉药品处方, 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个体化跟踪给药, 防范不良事件发生, 确保应用安全。
本文结果显示, 与传统管理模式比较, 各种麻醉准备时间高效管理模式显著缩短。其原因为麻醉师在传统模式工作过程中, 除需对麻醉机械和器具进行准备、检测外, 还需对多种手术麻醉药, 如琥珀胆碱、芬太尼、异氟醚、丙泊酚、咪唑安定等进行管理, 程序繁杂, 工作量大, 故所需时间较长[4]。而应用高效管理模式, 麻醉护理人员依据麻醉师的清单就相关手术用药进行准备, 有效缩短了术前时间, 麻醉师入手术间即可投入工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为医疗质量提供了保障, 使接台手术等待时间缩短, 患者焦虑、紧张情绪缓解, 患者满意率大大提高。麻醉护士还可依据药品应急预案集中放置抢救药品, 在应急事件突发时, 对急救药品行迅速准备, 并可与药剂科建立主动联系, 对所缺药品尽快补给, 为药品正常应用提供保障, 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避免不良事件发生[5]。
另外, 应用高效管理方法, 可提高手术医师满意度, 因缩短了麻醉准备时间, 减少了手术耗时, 手术医师工作效率提高, 形成良性循环, 与现代手术快节奏契合, 利于临床医师与手术室和谐发展。同时, 麻醉药品高效管理, 降低了药品本身的损耗, 麻醉护士可依据流程, 对麻醉准备室的湿度、温度进行控制, 依据不同药品的特性进行保养, 按有效期、批次依次存放, 每月对批号、名称等核查, 特殊原因造成的损坏及时填写报损单。故显著降低了损耗率, 避免了药品管理不善引发的变质或药效下降, 使患者用药安全性提高, 杜绝了浪费, 进而保障了工作效率。本文观察组利多卡因、异氟醚、丙泊酚、琥珀胆碱、阿托品损耗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针对麻醉药管理, 应用专业麻醉护士参与的高效管理模式, 可显著提高手术医师满意率, 缩短麻醉前准备时间, 降低麻醉药品损耗, 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洪军.谈医院麻醉药品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 (6) :151-152.
[2]陈金梅, 杨欢喜.手术室麻醉药品的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0) :1572-1573.
[3]Colasanti A, Esquivel G, den Boer E, et al.Effects of tryotophan depletion and tryptophan joading on the affective response to high-dose CO2challengs in healthy volunteers[J].Psychopharmacology (Berl) , 2011, 215 (4) :739-748.
[4]张敬法, 刘镜军, 吕宏训.基层医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齐鲁药事, 2010, 29 (11) :298-299.
【关键词】麻醉;麻醉药品;管理
麻醉药品不同与麻醉药,麻醉药是指被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功能受到广泛抑制,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及骨骼肌松弛的药物。麻醉药品顾名思义就是麻醉性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选择性地减轻或缓解疼痛感觉,但不影响意识、触觉、听觉等,同时可缓解因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的不愉快情绪,连续应用会致药物依赖性。
WHO对药物依赖性作出定义:由药物与机体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或定期用藥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其中包括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
麻醉药品的管理是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以来卫生部相继颁布了《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根据这些法律法规,针对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完善了麻醉药品的管理,保证麻醉药品的安全与合理使用。现就有关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如下。
1 麻醉药品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临床科室麻醉药品没有按规定配备专用保险柜,没有配备报警装置,甚至有的科室把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存放在同一个抽屉。手术室、肿瘤科现存药品账物不符,存在药品流失的隐患。个别医生把关不严,门诊、急诊患者的处方信息填写不全,处方登记健全有难度。
1.2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科室处方登记逐日消耗,登记信息不全,无空安瓿回收、销毁记录,使用后剩余的药品未及时回收和销毁。临床用药观念滞后,用药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杜冷丁几乎成为我医院医师治疗癌症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唯一”选择,使患者受到“成瘾”恐惧症的困扰,导致止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小的吗啡等其他麻醉药品用量偏低,造成癌症用药种类偏一。
1.3 复诊和随诊记录不全对办理“专用病历”的患者,未及时建立随诊和复诊制度,造成药品的流失,《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要求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每4个月复诊或者随诊1次,这是防范杜绝麻醉药品非法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2麻醉药品使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 完善相关制度根据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的要求,各医院应成立专管业务的小组,分管负责人负责,把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列入医院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专项检查制度,并定期组织医教科、药剂科、护理部和保卫科参与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且要求药学部门承担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发放、调配、使用、报残损、销毁、丢失及被盗案件报告、值班巡查等制度。对参与以上工作的应挑选工作责任强、业务熟悉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并对这些药学、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
2.2 麻醉药品的管理 各医院实行药库、药房、临床科室药柜三级管理。药房和各临床科室根据实际情况核定保留基数。麻醉药品设专库、专柜保管、双锁双人专管。保险柜规定一人拿钥匙,另一人保管密码。麻醉药品专库外有保安24h巡逻,保险专柜设有红外线报警装置,建立了麻醉药品失窃应急预案。建立了空安瓿管理制度,做好空安瓿回收登记。空安瓿销毁时须有药剂科主任、保卫科长、药品管理员、药品采购员共同在场,填写销毁登记表并签字。
2.3 麻醉药品的使用医院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在门诊、急诊、住院等药房设置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周转库(柜),库存不得超过本机构规定的数量,周转库(柜)应当每天结算。执业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后,对门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确实需要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必须使用专用处方,处方格式及单张处方最大限量按照《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执行。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签名并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编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处方日期、发药人、复核人;对不符合规定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拒绝发药。
3 结论
在麻醉药品的管理中,严格执行了《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要求的专用处方、专册登记专用账册、专人负责、专库或专柜五专管理,并且实行专库专柜双人双锁管理,符合了麻醉药品管理的新要求[1]。现在许多省市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已经全面实现网络化及动态监控,建议医院进一步完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最终达到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监控“一针一片”流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兴才,邵伯,尹洪波。医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管理商榷。中国药师,2007,10(11):1145
药品安全储存、实施情况及管理制度
一、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安全储存、实施情况。
本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集中保管在门诊药房、病区药房的保险柜内。保险柜的体积约为40cm*40cm*50cm。有门诊药房、病区药房药剂师专人负责保管。
二、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1、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采购有由专人负责,验收双人验收,、领用双人签字。
2、麻醉药品使用统一编号、计数管理,处方专人保管,领取、退回、销毁有人监督,并有记录。
3、注射剂空安瓿回收并有记录,空安瓿集中销毁并有记录。
4、过期失效药品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并集中销毁。
5、门诊药房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用专用帐册登记及使用记录登记。小药柜、手术室的麻醉药品有交接班记录和使用记录。
6、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量严格按规定执行。每星期进行一次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保管情况检查。处方按要求保管三年备查。
(一)麻醉的分级与分类
1.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I~Ⅵ级 ASA分级标准:
Ⅰ级:体格健康,各器官功能正常,无精神疾病等。
Ⅱ级: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系统性病(如轻度哮喘),功能代偿健全。Ⅲ级:有明显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
Ⅳ级:严重的系统性疾病,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Ⅴ级: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Ⅵ级:确证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急诊手术加“E”表示 2.麻醉分类标准
麻醉权限分类分为I至IV级,具体麻醉权限说明如下。麻醉权限说明
I级麻醉权限: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实施ASAⅠ~Ⅱ级择期及急诊普外科、骨科、妇产科、泌尿科、耳鼻喉科普通手术的麻醉(适用于3年以下住院医师)。
II级麻醉权限: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实施ASAⅠ~III级择期普外科、妇产科、骨科、泌尿科、耳鼻喉科普通手术病人的麻醉及ASAⅠ~Ⅳ级各科急诊病人的麻醉(适用于3年及以上住院医师)。
III级麻醉权限:可独立实施择期ASA≥Ⅲ级病人的麻醉、小儿麻醉、脑肿瘤手术的麻醉、显微颅脑外科手术的麻醉、胸科手术的麻醉。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特殊病人的麻醉,如:控制性降温麻醉,嗜铬细胞瘤的麻醉,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麻醉,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严重系统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等。参加疼痛治疗的工作(适用于主治医师)。
IV级麻醉权限:独立实施特殊病人的麻醉,如:控制性降温麻醉,嗜铬细胞瘤的麻醉,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麻醉,心血管手术麻醉,新生儿麻醉,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严重系统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等。熟练掌握各项麻醉操作和穿刺技术,着重急、危、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侧重临床专科麻醉、疼痛治疗、ICU的工作(适用于副主任及以上医师)。
3.特殊手术的麻醉
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心肺脑复苏等。
4.新开展的项目、科研手术的麻醉。
(二)麻醉医师级别
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范麻醉医师的级别。所有麻醉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范麻醉医师的级别。所有麻醉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1.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任务2年以上者。
2.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3.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任务3年以内。(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任务3年以上者。4.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任务者。
(三)各级麻醉医师权限 1.低年资住院医师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展开ASA分级Ⅰ~Ⅲ级病人的麻醉,一、二级手术的麻醉,部分能力突出的低年资住院医师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展开ASA分级Ⅳ级、或三级手术的麻醉。
2.高年资住院医师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展开ASA分级Ⅰ-Ⅵ级病人的麻醉、一至四级手术麻醉、初步熟悉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心肺脑复苏等。
3.低年资主治医师
可独立展开ASA分级Ⅰ-Ⅳ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一至四级手术麻醉、初步掌握并可独立开展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庞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肾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心肺脑复苏等,并可开展疼痛门诊和麻醉门诊。
4.高年资主治医师
可独立展开ASA分级Ⅰ-Ⅵ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一至四级手术麻醉、熟练掌握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肝、肾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控制性降温麻醉,心肺脑复苏等,并开展疼痛门诊和麻醉门诊。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
可独立展开ASA分级Ⅰ~Ⅵ级病人的麻醉、四级手术的麻醉,轮转疼痛门诊。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
指导下级医师实施疑难病人的麻醉及处置下级医师导致的麻醉意外、疼痛门诊疑难病人的诊治等。
7.主任医师 指导各级医师实施疑难病人的麻醉及处置各级医师麻醉操作意外、疼痛门诊疑难病人诊治,展开新项目、极高风险手术麻醉等。
(四)麻醉排班安排
1.每日择期手术安排由排班组长完成,按医师级别确定每例手术的麻醉医师名单,需要全科会诊的,至少提前2天交科主任组织全科会诊并审批。
2.急诊手术、夜班及节假日手术由值班组长安排、协调。3.病人选择麻醉医师时,应以执行麻醉医师分级的制度为前提。
(五)特殊麻醉的审批权限 1.资格准入麻醉与疼痛的诊治
资格准入麻醉与镇痛是指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专项资格认证或授权的麻醉与镇痛。由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认可的专业机构向医院以及医师颁发专项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证书或授权证明。已取得某种类别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的麻醉医师才具有主持相应的麻醉与镇痛的权限。
2.高风险麻醉
高风险麻醉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决议自行审批或提交业务副院长审批,获准后,由指定的主任医师或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负责实施。
3.急诊手术麻醉
预期手术的麻醉级别在值班医师麻醉权限级别内时,可施行麻醉。若属高风险或预期麻醉超出自己麻醉权限级别时,应紧急报告二线值班,必要时向科主任上报。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状况下,在上级医师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麻醉时期,值班医师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需按详细状况主持其以为合理的抢救,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4.新技术、新项目
1)一般的新技术、新项目须经科内讨论,同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批备案。2)高风险的新技术、新项目须经科内由医院上报新区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必要时由市卫生主管部门委托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后方能在医院实施。
(六)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程序 科室成立麻醉授权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师的麻醉权限管理,管理小组由科主任及(或)2-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科主任任组长,为本科室麻醉权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授权管理小组定期对本科室的麻醉医师进行麻醉权限评估工作,结合每位麻醉医师的实际工作水平与能力明确其具体的麻醉权限。
1.麻醉医师可独立承担麻醉时,或麻醉医师根据前述有关条款需晋级承担高一级的麻醉时,应当根据自己的资历、实际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情况,填写“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交本科室主任;
2.凡申报高年资经治或低年资经治级别的,科主任根据科室晋级考核指标签批,科内公示。
3.凡申报低年资主治级别或以上的,符合科室晋级考核指标,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科签批,医务科备案,院内公示。
(七)监督管理
1.医务科履行管理、监督、检查职责;
2.按照本制度与程序对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进行准入和动态管理; 3.不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其检查结果将纳入医疗质量考核项目中; 4.对违反本规范超权限麻醉的一经查实,将追究科室负责人的责任,并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处理,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违规人员个人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
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及程序
实施麻醉的权限化管理,是确保麻醉安全的有效措施,是麻醉分级管理的根本目的。依据我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的规定,对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实施动态化管理。
(一)麻醉医师能力评价:
1.麻醉医师能力评价时间为每复评一次。2.评价标准:
(1)对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100%者,并达到科室规定的数量者,可视为能力评价合格,可授予同级别麻醉权限;对某些种类麻醉数量不足,但其他麻醉的数量充足者,也可视为能力评价合格。
(2)预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除达到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80%以外,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符合受聘卫生技术资格,对资格准入麻醉,麻醉者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麻醉的准入资格者;
2. 在参与高一级别麻醉中,依次从副麻到主麻做起,分别完成该级别麻醉5例者;
3. 承担本级别麻醉时间满两;
4. 承担本级别麻醉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主要责任(以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结果为准)。
3.麻醉医师权限的动态管理。
(1)根据麻醉医师级别变动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科室管理小组将适时组织麻醉权限的再评估工作,并在履行申请审批程序后,扩大申请医师相应的麻醉权限。
(2)一般情况下麻醉医师不得超权限实施麻醉,否则给予通报批评或降低、暂停麻醉权限3个月至1年等处罚。
(3)对德才兼备、业务能力较强的麻醉医师,经科室麻醉管理小组、医务科、主管院长研究同意后,可适当放宽麻醉范围,但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防止发生意外。
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权限:(1)达不到能力许可必需条件的;
(2)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3)在医疗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的。
(二)工作程序:
1.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根据上述规定,确定各级麻醉医师麻醉分级,填写“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提交医务科。
2.医务科复核认定后,提交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
3.符合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书写述职报告,填写“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交本科室主任。
4.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科。5.医务科组织相关专家小组,对其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评估,提交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
6.对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操作权线的医师,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讨论,形成书面意见后,报医务科提交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签批;
7.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8
(三)监督管理
1.医务科履行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责; 2.对违反本规定的相关人员调查处理,并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四)麻醉医师麻醉权限的再授权机制。
1.被降低、限制麻醉权限或暂停执业的麻醉医师,医院将责成本科室的管理小组对其进行考察,考察时间为3个月至1年不等。
2.考察期满后,管理小组对被考察医师再次进行麻醉权限评估。
3.根据评估结果,如管理小组认定被考察医师可以再申请或恢复相应麻醉权限,需填写《麻醉医师权限再授权申请表》,并经申请医师、科主任签名确认后报送医务科。
1、麻醉药物应专柜双人双锁管理。
2、麻醉药物保存分发的各种记录应完整,治疗护士负责管理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记录应保存5年。
3、麻醉药物接受时需2人共同清点并登记麻醉药物名称、数量、接受时间、麻醉药物清点后无误后,立即放入带锁的专柜中,共同签名记录,以备查询。
4、医生开出遗嘱后,才能根据医嘱剂量领取药物,领药时核对剂量,发放药物,作好记录,并共同签名。
5、患者出院时,口服及经皮肤给药的麻醉药物交给患者时需由责任护士交待用法用量的书面说明。在给予麻醉药物的同时,教会患者或家属填写服药日记,如实记录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以便下次随诊时医生调节剂量。
6、常各麻醉针剂需每班交接清点药物的数量及有效期。
1 麻醉风险的主要成因
1.1 病情严重复杂
许多疾病本身即是造成死亡的原因,尤其以心血管疾病为多,如为如此危重病人实施麻醉,其风险性也就不言而喻。麻醉医生在保护病人免受手术痛苦、维护生命的过程中,因疾病因素、麻醉因素、手术因素的影响,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麻醉安全性也会因人(如病人本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等)、因病、因药物、因设备、因技术而异。
1.2 术前准备不足
若术前各项常规检查,与外科疾病合并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的特殊检查,对既往疾病史、用药史、治疗史及现在的病人情况等有疏忽或准备不完善,都可诱发新的医疗情况。尤其在经受麻醉和手术的应激和创伤打击期间,可能会加重病情,加大麻醉风险。
1.3 麻醉本身风险
1.3.1 麻醉药品的剧毒性:
由于病人情况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发生药物性相关并发症的内在危险仍难以避免,仍会有少数病人对药物出现高敏反应、毒性反应,导致生命体征的剧烈波动,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1.3.2 病人的无意识性:
绝大部分麻醉病人处于无意识状态,甚至无呼吸状态,完全丧失了机体在遇袭伤害刺激时的自我保护、自我躲避反应。
1.3.3 麻醉操作的伤害性:
麻醉伤害性操作如气管内插管、硬膜外穿刺、动静脉穿刺等有诱发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如局部血肿、误伤脊髓、病人致伤致残甚至呼吸和心跳停止等危险。据报道近几年与深静脉导管相关的损害赔偿有增加趋势[1]。
1.3.4 手术的伤害性:
手术在祛除外科疾病的同时,也给机体造成新的伤害。手术创伤愈大,意味着其给麻醉医生带来的风险愈大。
1.3.5 麻醉及监护相关设备仪器的故障:
某些突发医疗事件是由于麻醉和监护相关设备仪器的机械故障引起的。许多麻醉医生不能正确使用麻醉机及监护设备。据统计有48%的麻醉医生在使用新仪器设备前不阅读使用手册,也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正规的培训[2]。
1.4 人为主观错误
1.4.1 与技术有关的错误,主要表现为注意
力不集中而导致习惯常用的操作程序出错,如疲乏、厌倦、失望、过劳、紧张甚至酒后工作等。
1.4.2 与知识、经验有关的问题,通常发生
在低年资医生处理紧急或突发事件时,因对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足够的经验而出错。
1.5 医患沟通不通
由于病人的知识背景不同,疾病和治疗的复杂性及医护人员沟通技巧不够全面、对病情和诊治风险解释不足,使得病人及其亲属未能明白、理解或接纳医护人员的解释,从而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投诉。
1.6 麻醉范畴扩大
进入21世纪,麻醉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麻醉科工作领域由原来的手术室扩大到门诊与病房,业务范围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心肺脑复苏、疼痛的研究与治疗,临床麻醉的重点转向人体生理机能的监测与调控以及麻醉并发症的治疗[3]。麻醉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风险,麻醉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也给麻醉带来风险:全凭静脉麻醉、全身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等技术增加了术中知晓的发生[4]。
2 麻醉风险管理的目标
麻醉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或科室对现有和潜在的麻醉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有组织、有系统地减少麻醉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不断提高麻醉质量,提高医疗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6]。医院实施医疗风险管理的首要目的,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为了医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另外,医疗风险管理还应考虑防范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加强麻醉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麻醉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的管理
3.1.1 组织机构的管理:
(1)进行麻醉风险管理教育;(2)制订涉及法律责任的麻醉风险管理措施;(3)加强医护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4)加强医疗信息数据的保护和安全管理培训;(5)加强员工投诉和违纪管理;(6)加强医疗资料的保密和维护患者隐私权的教育和管理;(7)协调麻醉科与相关手术室的矛盾与合作等。
3.1.2 工作制度的管理: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术前会诊、讨论制,术后访视制,交接班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安全防范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保管制度,麻醉用具保管消毒制度;严格执行临床麻醉技术操作规程和合理用药;统一医疗文书记录格式和表格,制订医疗记录管理标准和手册,全方位实行医疗质量控制计划等。
3.1.3 风险事件的管理:
麻醉科经常发生的风险事件不外乎医疗事故、医疗差错、麻醉意外、麻醉相关并发症等。对每一起风险事件,都必须及时向医务科汇报,并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学习、总结,还应积极做好相关材料和法律程序的准备,以应对医疗投诉和法律起诉。
3.2 人力资源的管理
3.2.1 麻醉科人员的管理:
麻醉科工作人员组成复杂,人员受教育及受训程度差异较大,临床经验差异也大,因此要针对不同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采取主治医师负责制,科主任巡视制,对低年资医生、进修医生、实习医生进行严密监控,做到放手不放眼。
3.2.2 手术相关科室人员的管理:
麻醉科、手术室是外科医生展示高超医术的舞台,但他们的出现也大大加剧了麻醉科人员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其言行和医术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麻醉科的风险管理。
3.3 麻醉安全的管理
3.3.1 术前访视:
麻醉前一天由实施麻醉者到病房访视病人,详细了解病情,查看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必要的体检,估计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选定麻醉方案,与病人介绍麻醉方式及必须注意与配合的事项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对疑难危重病人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组织科室进行重点讨论,对麻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积极的防范对策。
3.3.2 术中管理:
手术必须要在麻醉科医生的麻醉和监护下实施。一般情况下,手术病人均处于无意识甚至无呼吸状态,完全丧失了自我保护、呼救的能力,其生命活动完全赖于麻醉医生的照顾。同时,病人的安全还取决于手术医生和病人自身的情况。应针对不同的术者、麻醉医生以及患者的手术部位和类型、大小、时间及病情、合并症、年龄等,对手术病人实施全程监控,防患于未然。
3.3.3 术后回访:
术后24小时内对麻醉后病人进行首次回访,特殊病人特殊情况应随时加强回访,以便及时了解术后有关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回访期间发现麻醉有关的并发症,应会同经治医生共同处理,直至情况好转。
3.3.4 毒麻药物管理:
麻醉科医生从事的不仅仅是高风险的工作,连常用的药物都是高风险的毒麻药,对毒麻药品实施“六专”(专人、专柜、专锁、专册、专处方、专交班)管理[7],抢救药品定量按规定地点和顺序放置,保证供应,应及时补充消耗药品和清理过期失效药品。
3.3.5 设备管理:
贵重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严格按规程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平时要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发现故障后,立即报告仪器设备保管负责人或科主任,并联系工程师维修;建立健全贵重仪器设备档案,定期对仪器设备清洁除尘、性能检测、仪表数据校准、易损件定期更换,计量设备定期鉴定。
3.4 环境管理
要加强麻醉科安全系统及相关安全责任人的培训,加强员工防火安全教育及培训,加强医疗、化学、放射性及其麻醉科废物处理,加强麻醉用气体和其他医用气体的贮存和使用管理,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教育,加强员工职业安全和职业风险的教育和管理。
总之,麻醉风险是麻醉科的职业风险,是一个客观存在又无法回避的事实。在医改转型期,只有通过不断改善基层医院麻醉工作条件、提高麻醉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麻醉管理、增强麻醉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将麻醉风险降至最低水平,才能将我们的麻醉工作做得更好,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
摘要:分析了医改转型期基层医院麻醉风险的主要成因,明确了麻醉风险管理的目标,具体提出了加强麻醉风险管理的措施,认为要加强麻醉风险管理中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的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及麻醉安全管理,以确保手术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麻醉,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Domino KB,Bowolle TA,Posner KL,etal.Injuries and liability related central vascular catheters:A closed claim analysis[J].Anesthesiology,2004Jun;100(6):1411-1418.
[2]Webb RK,Van Der Walt JH,Runciman WB,et al.Which monitor?An analysis of2000incident reports[J].Anaesth Inensive Care,1993;21:650-652.
[3]曾因明.进一步加强我国麻醉科建设促进医院整体发展[J].中国医院,2010,14(1):22-24.
[4]Kent CD.Libility associated with awareness during anesthesia.ASA[J].Newsletter,2006;70(6)8-10.
[5]张仲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确保医疗质量[J].中华医院箫理杂志,1999,15(9):569-572.
[6]黄冰,温文钊.对麻醉风险及其对策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3):148-149.
【关键词】无痛胃镜;老年人;风险
胃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手段,胃镜是侵入性检查,检查时由于不良刺激和心血管反应,患者会有一些痛苦,产生恐惧心理,严重会导致食道穿孔,心悸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无痛胃镜技术的的应用,可以使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安静、无痛苦。无痛胃镜应用麻醉药对呼吸、循环都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年龄大、合并慢性心肺疾病的老年人有更高风险。
1 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
循环系统:老年人血管壁弹性减退,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压增高心肌收缩力下降。老年人心排出量下降,平静状态下可以满足身体需要,出血应激等状态下,心脏排出量不能做出相应的增加反应,致使心血管储备能力下降。
呼吸系统:老年人胸壁弹性差,胸壁僵硬、呼吸肌力弱。肺弹性回缩力下降,闭合气量增加,使老年人呼吸功能降低,易形成老年性低氧血症,手术时接受麻醉,容易出现缺氧,老年人咳嗽及清除气管分泌物能力下降,纤维毛细血管运动下降。咳嗽反射降低,容易发生误吸和手术后肺部感染。
消化系统:老年人功能性肝组织减少,肝血流也相应减少,肝脏灌注量减少,血浆清除率降低。麻醉药物排除和生物转化受影响。麻醉苏醒时间就会延长,苏醒时间相应延迟。
神经系统:老年人自主神经反射速度减慢,强度减弱。压力反射反应,以及对寒冷刺激收缩反应,改变体位后心率反应启动减弱,速度减慢,反应幅度减小。血压不稳定,脑萎缩引发一系列反应。脑萎缩,脑血流也下降,手术期发生中风,脑血管发生意外机会增多。
老年人身体脂肪增加,脂溶性异丙酚积聚体内蓄积也就多,苏醒的速度就慢。
2 比较胃镜和无痛胃镜风险
胃镜检查优点:胃镜检查时患者意识清晰、咳嗽、呛咳反射、吞咽反射都存在,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好,呼吸循环不受影响。
胃镜检查不足:胃镜检查实施表面麻醉,内镜检查刺激咽喉部,咽部不适,呛咳、恶心、呕吐、痛疼、呼吸费力、呼吸紊乱甚至氧分压降低。胃镜检查操作会受到影响,延长胃镜检查时间。患者就越加紧张,胃内注入气体或者吸气过快,等因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血流下降,心肌缺血缺氧,心率加快。同时也使肺血管痉挛和通气、换气功能产生障碍,发生低氧血症等,严重者手术中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脑血管意外。这些情况对于循环正常的年轻人可以耐受。而合并心肺疾病的老年人会有不良反应发生。
无痛胃镜优点:患者没有痛苦,无痛疼恐惧感。耐受性良好。操作者可以仔细,从容认真地做好整个检查治疗,明显降低漏诊、误诊和急于操作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等。患者手术后没有记忆,避免精神创伤。不愿意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或者惧怕痛疼的患者,能够接受胃镜检查和治疗。增加检查和患者再复查的信心,大大降低了危险性,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率提高。胃镜检查人群范围扩大,老年体弱也可以接受检查。
无痛胃镜检查不足: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对麻醉药和镇痛药敏感性强,胃镜操作麻醉性镇痛药使用剂量过大,给药速度过快,会导致呼吸抑制,严重者呼吸骤停。年龄、生理、病理因素,老年人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抑制。患者意识消失后,呛咳、吞咽保护性反射消失,如患有胃病、返流食管炎,易发生呕吐、返流、呛咳、误吸等不良后果。
3 无痛胃镜检查麻醉准备
做好麻醉前检查,老年人全身生理机能减退,麻醉和手术耐受力差,同时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情严重,做好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實施胃镜检查。胃镜检查麻醉风险高于年轻人。无痛胃镜检查前,做好重要器官功能和生理病理评估,做好全身健康检查。对既往病史做详细了解,必要时做特殊检查。
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充分供应。并做好一切应急抢救,以防意外。发现一切不良情况,给予紧急处理,积极应对。
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时,麻醉用药联合应用。选用麻醉药物时,针对老年患者生理和药理特殊性,使用循环、呼吸抑制轻、半衰期短、短效麻醉药物。麻醉用药的剂量,相应减少。联合应用。以小剂量药物组合,协同发挥作用,减少每一种麻醉药物的用量,避免不良反应,减少生理干扰。
无痛胃镜用麻醉药,减少麻醉药的使用量,联合应用。减少每一种麻醉药用量。用药时速度缓慢,避免呼吸、循环抑制的出现。胃镜检查时,吸氧使用鼻导管,或者面罩。持续给氧,以免低氧血症发生。麻醉实施过程中,准备好抢救器械和药品,如气管插管,等一些应急抢救措施,防止意外出现。
无痛胃镜扩大了胃镜检查适应症,无痛胃镜检察技术操作给老年人胃镜检查增加安全性,检查过程中仍要做好一切充分麻醉准备,使用适合老年人的药物,联合应用短效麻醉药,完善麻醉管理,准备好应急抢救措施,以备不良状况发生。无痛胃镜检查,就能成为安全、舒适、有效的检查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永勤等.异丙酚及小剂量咪达唑仑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6,5.
[2]顾运周,周泽钢.咪达唑仑、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9,18.
[3]储建坤,霍晓辉等.咪达唑仑在清醒镇静胃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6.
[4]吴小平,李英,戴后清.异丙酚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4.
[5]异丙酚在门诊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07,2.
[6]咪达唑仑用于肝硬化患者的清醒镇静胃镜检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3.
[7]低剂量咪达唑仑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6,8.
[8]异丙酚静脉麻醉辅助胃镜检查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07,11.[9]无痛胃镜5716例诊治体会[J].浙江实用医学,2007,6.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有关加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的规定,对本院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采购、使用、保管,特制定以下管理办法:
一、为严格管理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以下简称麻醉、精神药品),保证医疗的安全使用,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二、有处方权的医师在为患者首次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应当亲自诊查患者,为其建立相应的病历,留存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要求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由医疗机构保管。
三、除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外,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四、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需要带出医疗机构外使用时,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在患者或者其代办人出示下列材料后方可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
⑴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
⑵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身份证明; ⑶代办人员身份证明。
医疗机构应当在患者门诊病历中留存代办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
五、建立由主管院长负责,医务、药剂、护理、保卫等部门参加的麻醉、精神药品管理机构或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加强医院麻 醉、精神药品管理机构或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加强医院麻醉、精神药品的管理,日常工作由药剂科承担。把麻醉、精神药品管理列入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麻醉、精神药品使用专项检查制度,并每月底组织开展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麻醉、精神药品的采购、运输、验收、储存、保管、发放、调配、使用、报残损、销毁、丢失及被盗案件报告,值班巡查等制度,制定各岗位人员职责。
七、分管麻醉、精神药品的负责人掌握与麻醉、精神药品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熟悉麻醉、精神药品使用和安全管理工作。
八、配备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的药学、医护人员负责麻醉、精神药品的采购运输、储存保管、调配使用及管理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
九、定期对涉及麻醉、精神药品工作的管理、药学、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
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采购必须按规定手续办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印鉴卡”,根据本单位医疗需要,在每年年初填写“麻醉药品使用数量申购单”报市药监局核定批准后,每季度从麻醉药品指定的经营单位巢湖市医药公司按临床需求量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购用印签卡”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申购单”购买,保持合理库存。购买药品付款是采取银行转帐方式。
十一、麻醉、精神药品的运输由经营单位专人负责押运、防止 丢失、被盗。麻醉、精神药品入库验收是货到即验,双人开箱验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验收记录两人签字。入库验收有专薄记录,内容包括:日期、凭证号、品名、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情况、验收结论、验收和保管人员签字。
十二、在验收中发现缺少、破损的麻醉、精神药品是实现双人清点登记,报药剂科领导批准并加盖公章后向供货单位查询、处理。
十三、储存麻醉、精神药品是实行专人负责、专库(柜)加锁。并有防盗、防火安全措施。
十四、销毁麻醉、精神药品,是在巢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并对销毁情况进行登记。
十五、在门诊、住院药房设置麻醉药品保险柜和精神药品储藏柜,按规定的数量库存。门诊、住院药房发药窗口麻醉、精神药品调配基数不得超过医院规定的数量。门诊药房有固定发药窗口,有明显标识,并由专人负责麻醉、精神药品调配。
十六、执业医师经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麻醉药品处方资格后,方可在医疗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处方。
十七、开具麻醉药品专用处方,颜色为粉红色。开具处方应书写完整、字迹清晰,写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医师签名。
十八、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控缓释制剂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
十九、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二十、为癌痛、慢性中、重度非癌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
二十一、对于需要特别加强管制的麻醉药品、盐酸二氢埃托啡处方为一次常用量,药品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药品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二十二、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1日常用量。
二十三、医疗机构应当要求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每3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
二十四、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麻醉处方,签署姓名,并进行登记;对不符合规定的麻醉药品处方,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拒绝发药。
二十五、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开具情况专册登记。专册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处方日期、发药人、复核人。
二十六、麻醉、精神药品逐日消耗统计,处方单独存放,按月汇总,至少保存3年备查。二
十七、购买的麻醉、精神药品只限于在本单位临床使用,不得转让或借用。特殊情况下经所在地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在本辖区内调剂。
二十八、积极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推介使用口服吗啡制剂。盐酸哌替啶制剂不宜用于癌症疼痛和其他慢性疼痛治疗。
二十九、麻醉、精神药品库配备保险柜,门窗都应有防盗设施,并安装红外线自动报警装置。门诊、住院药房配备贮存麻醉、精神药品的保险柜,调配窗口也需配备必要的防盗设施。麻醉、精神药品储存各个环节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交接班有记录。
三
十、对麻醉、精神药品的购入、储存、发放、调配、使用实行批号管理和追踪,必要时能及时查找或追回。
三
十一、使用的麻醉药品空白专用处方统一编号,计数管理,建立完善的保管、领取、使用、退回、销毁管理制度。
三
十二、各病区、手术室等调配使用麻醉、精神药品注射剂时要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量,并作记录。
三
十三、收回的麻醉、精神药品注射剂空安瓿由住院药房负责计数,交物流中心监督销毁并作记录,销毁时在医务科的监督下,在医院医疗垃圾焚烧中心焚烧,并由焚烧人员确认签字。
三
十四、门诊药房不得为患者办理麻醉、精神药品退药。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时,应将剩余麻醉、精神药品无偿交回医院医务科、药剂科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科,由医院或市药监局按规定销毁。三
十五、凡医院发现如下情况之一,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公安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卫生行政部门。
(1)麻醉、精神药品在运输、储存、保管过程中发生丢失或被盗、被抢的。
(2)发现骗取或冒领麻醉、精神药品的。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麻醉药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麻醉分级管理制度01-29
医院麻醉药品销毁制度07-14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01-02
麻醉药品管理制度完整版11-02
妇产科麻醉管理要点09-29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制度09-27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领用制度11-18
麻醉科工作人员制度12-26
麻醉科工作制度大全02-03
麻醉医生 简介 麻醉学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