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子商务(共7篇)
住家创业?这个我理解的不是太准确,我的认识是,就是可以自由的从事某些工作,但无固定地点的创业方式。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淘宝,有的人自己有实体店(比如服装店、首饰店等等)又在网上开了个淘宝网店,为的就是增加自己的销售门路,提高营业额;还有的人就直接在网上开淘宝店(如销售软件等),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可以自由的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
至于说,你提到的电子商务,我认为是和刚才那个很关联的,并且倾向于开网店的解释。因为“电子商务”这个词可以说是在“百度”、“雅虎”,尤其是“阿里巴巴”在中国兴起之后,才出现的,随后各个高校也逐渐开设这个专业什么的。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电子商务”即为“阿里巴巴”、“麦包包”、“赶集网”等网络商务。
但目前就创业而言,相对来讲还是淘宝做的比较好,现在各个做电子商务的基本是以它为标准的,也就是说“阿里巴巴”做什么,我们做什么。以前“阿里巴巴”是为了开辟一个市场,是为了赚钱,现在“阿里巴巴”是在宣扬一种文化,一种新的网络购物文化,一种新的生活文化!所以“阿里巴巴”才会做得这么好。顺便说一句,我说了很多“阿里巴巴”,但实际上“阿里巴巴”就是淘宝。
据目前统计,以淘宝为平台开店的人大概有5、6百万,并且每周正在以20%的速度在增长,无一不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因为随着电脑、手机网络的普及,这是个很大的赢利点。也是自主创业、小成本创业、自由创业的首选!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二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三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四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五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百姓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年都有数千万人出国旅游、求学、就业、经商等。护照是我们出国必备的证明国籍和身份的证件,对现用的护照大家肯定十分熟悉,但要说到电子护照可能就不太了解了。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外交部公布的有关电子护照的相关信息。
有人可能认为电子护照就不是纸质的了,或许像一张IC电话卡。其实这是误解,电子护照是在传统纸质护照内植入智能芯片,并在芯片中加入持照人的身份及生物特征信息,并以信息安全技术来保证其安全性,但其外观与传统护照并无差别。
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要研发使用电子护照呢?其直接原因就是要加强护照防伪功能,提高通关速度,便利国际旅行。美国“9·11”事件以后,为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各国普遍加强了出入境管制措施。因此,作为国际旅行证件,护照的防伪性能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电子护照由此应运而生。据了解,电子护照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以美国为先行者的初始阶段
美国“9·11”事件之前,电子护照主要停留在概念和技术论证层面。“9·11”事件后,美国迫切要求加强出入境安全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加速电子护照的研发,并于2004年首先颁发电子护照,其他各国也相继跟进。
(二)以国际民航组织技术标准为基础的普及阶段
各国都在研发电子护照,但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为电子护照的全球通用带来麻烦。为此,国际民航组织一直致力于电子护照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各国专家制定技术标准,并选定面像作为必选的生物特征,指纹和虹膜作为可选的生物特征。2006年,国际民航组织推出了电子护照的第一版技术标准,使得各国电子护照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设计签发。2007年,国际民航组织成立了公钥簿组织,公钥簿为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电子护照的验证提供了便利的技术平台。
国际民航组织技术标准颁布后,电子护照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普及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签发电子护照。这些电子护照芯片主要载有持照人身份及面像信息,被称为第一代电子护照。
(三)以指纹技术为核心的提升阶段
随着电子护照的推广,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其防伪性能,仅有持照人的面像信息已不能满足防伪需要,各国开始考虑在电子护照中添加指纹等唯一性生物特征信息。由于指纹信息的敏感性,不少国家使用指纹时面临法律上的障碍。为此,各国通过法律授权或技术性调整等方式积极推动使用指纹。2008年,德国等部分欧盟国家开始颁发含有持照人指纹信息的第二代电子护照,电子护照的安全性大幅提高。
在中国的市场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社会之中时,国内人才市场由于大批外资公司的登陆,对商务英语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多。不过我们再次要说明商务英语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许多外企需要员工具有更加专业性的英语能力——“职业英语”,比如ETS的TOEIC和TOPE,也有人把TOEIC统称为商务英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含义与作用都不同。对于职业英语而言,学员参加某一项测试并得到一定的分数来证明其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学生需要和得到的是一个分数,证明其有能力承担相关的工作。而事实上,比如托福,得到高分的考生并不证明其拥有了相对应的能力。而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定的教程,强调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水平,而是一种实际综合素质的提高。B E C会帮助学员学会如何利用英语语言达到更高的职业目标。例如西方的管理理念、工作心理、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等等,实际的在工作中给学员以帮助。
我们不得不承认商务英语只是职业英语的一种。职业英语可以说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行业英语,比如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医用英语。但他们共同点在于都有英语的基本语言基础。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在于其教学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归根到底,实用性是商务英语最大的特点。这是其他英语培训课程中没有的。相应的,对于开设相应课程的培训机构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商务”?“英语”?若即若离
关于商务英语,不少人会有疑问,究竟是“商务中的英语”还是“商务加英语”,“商务”与“英语”两者内部到底是什么关系?确实纠缠不清!我们的汉语老师曾少波就说过:“从构词上看,‘商务英语’有点儿怪怪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理很简单,难道你也认可了‘商务汉语’?”
相信大家学习语言的目的不会是为了研究吧?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用这个语言工具去跟别人交流。商务英语的培训也一样,其核心在于沟通的培训。当今的商务活动强调人实际的商务沟通能力,能否用最准确、清晰的商务语言来与老板和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成功与否。当然,达到沟通的理想状态和以“商务”为核心的这样一个语言培训过程,商务英语的教师应该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丰富的商业背景。只有具备语言、商业知识、商务技能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传授给学生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更能辅之以大量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讲解,知识面涉及管理、贸易、法律、财会等显示商务活动,优秀的商务英语教师是“商务”的核心。
商务英语应当是在深厚的英语基础上,再强调商务。戴尔把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分为“背诵阶段”和“习惯阶段”,目前绝大多数学习者处在背诵阶段,还没有达到习惯阶段,无法实现“习惯性而非背诵性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这里所说的“习惯”,并不是说,你掌握了多少的词汇量,而是你能否做到脱口而出。在具备了这样的“习惯”以后,就可以通过商务英语的学习,就可以用专业的商务语言进行商务工作了。
商务英语的教学还是以语言为主。因为来这里学习的学员本身就具有商务背景。教授给学员是如何在商务领域中运用英语是教学目的,教给学员在商务活动中必备的英语词汇、在合同、谈判、信函等商务环节的英语运用技巧等。
“商务英语”是商务和英语的结合,在“英语”和“商务”两个内容上权重是这样的。英语占大约40%。在这里,英语的语言水平是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解决的是学员的语言水平问题。帮助学员切实地提高英语水平。
国际商务礼仪认识国际商务礼仪顾名思义,国际商务礼仪就是人们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共同性的礼仪规范。也可以这样说,国际商务礼仪就是人们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它是一种“世界语”。
国际交往强调“求同存异”与“遵守惯例”。现在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有数不胜数的民族,有几十亿人口。礼仪和习俗因人因地而异。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更何况那些居住在不同国家、分属不同民族、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了,礼仪和习俗都是不同的。
鉴于此,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的时候,就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即遵守约定俗成的共同的礼仪与习俗规范。国际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国际贸易由来已久,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开始,我们的先人就已经融入了广泛的国际经济。
一、阅读是一种智育。
阅读的第一要义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准确获取文章信息。这是阅读的本质, 也是阅读教学必须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阅读是一项思维训练, 训练大脑如何从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事实上, 我们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电脑, 阅读过程就是把文本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信息的输入”。基于这个理念, 我认为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有些东西是不可丢掉的, 比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感情等。个性化阅读标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以为这句话值得商榷, 虽然它正确地道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感受, 但是没能真正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但并不是说个性化阅读就可以歪曲文本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个性化阅读必须旗帜分明地反对“自由化”阅读、脱离文本的阅读。比如有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说“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说“她拥有那么多珍宝, 为什么不另选夫婿”;读《愚公移山》说:“愚公破坏生态环境”;读《六国论》说:“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读《陈情表》说“忠孝思想的现实意义”。这些都是脱离文本的评论。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普遍读者对文本共同理解的基础上, 对文本某一方面内容的思维的自由生发。简言之, 个性化阅读是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前提下的创新阅读。
二、阅读是一种美育。
阅读的第二要义是给学生美的熏陶、美的体验, 以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文学作品中, 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因素。就内容而言, 主题思想的健康深刻本身就是美, 比如《小狗包弟》显示出老年的巴金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老人与海》中, 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 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永远激励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就语言来说, 流畅的散文语言也是一种美。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就显得格外美。“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辅以“静静地”修饰, 极为形象贴切地写出月光如水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又富有动感。比如《故都的秋》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 具有工整、雅致之美, 抒情味很浓厚, 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 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如“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 既有顺畅的气势, 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就人物形象而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让我们铭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人格美。
三、阅读的第三要义是读者应从文本中吸取写作方法和技巧。
萌,究竟为何物?
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知道是因为没有人发现,萌原本是无法用肉眼分辨的。就像樱桃每季的何时最新鲜,煎蛋每日的何时最鲜美,无法用肉眼分辨一样。无法用肉眼分辨的东西,一定是魔幻的东西,一定是妄想的东西,一定是虚空的东西。苍穹转为暗淡,碧海变得沉淀,翠层开始晕渗,是自然的世界开始扭曲了还是人的世界开始显形了?世界原本只有一个,但萌硬生生地将世界劈为两个。这就是萌之力了。不必骚乱,不必煽动,会毁坏的必定毁坏,会建树的必定建树。这就是萌没有人知道的最大私密—上古的大型爬虫在今天的二次元。
顺着萌的二次元,我们惊讶地发现,作为性别的女人,绝大多数不是双性恋就是同性恋,异性恋倒反变得稀有。虽然女人们都宣布自己是直的,但性欲的激发表明这句话并不为真。顺着萌的二次元,我们又惊讶地发现,作为性别的男人,堕落在了“恋爱资本主义”这个大深坑。向内毁灭自己、向外毁灭他人的一个结果,就是迫使男人转向于想象的世界,在想象的世界里体验何为纯爱。
或许由此故,日本人为萌设定了如下的框架:诸如萌是一个被洗脑者的精神再建;萌是一个共同妄想论者的自由世界;萌是一个多元层次的爱与被爱的过程;甚至,萌是一个老人追问美少女:今晚也能过来相见吗?但是,当追问这个世界是否还是男人的世界这个问题的时候,再有N个萌的框架,恐怕都无法厘清这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还是男人的世界的话,那么为什么萌萌中的日本美少女则拥有无敌的魔法?动漫中的娜乌西卡和木之本樱,轻小说中的天野爱,她们都为男人而战斗。而让半裸的女孩驾驶巨大的机甲,则表明男孩无法承载梦想。写过《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制服》一书的作者三田村蕗子,说得更是赤裸裸:男生即便穿制服也不会被多看一眼,只有女生制服才是话题。而蜡笔小新则是男生成长的潜意识象征:经常掀女生或女老师的裙底以温存母性。所以,在日本人的眼里,咖啡馆女仆的形象就是黑色长袜+纯白围裙+女仆头带+软软的话语。女仆无所不能地奉侍着被恋爱宣判死刑的“电车男”(御宅族的另类表述),最终令“电车男”摆脱了恋爱难民的身份。就从这点而论,萌确实是这个世界的新显学。新显学的一个逻辑设问是:你能选择爱或不爱,而我只能选择爱或更爱。那么谁更幸福?
二、在痴愚和狂癫之间的萌
日本人常说,所谓东洋,常常具有欢乐和寂灭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良宽“天上大风”的痴愚,一休正月初一提着骷髅大街跑的狂癫,可谓就是这个境界。小说家室生犀星写蝉,说蝉脸酷肖人脸;说蝉叽叽地鸣叫,又小便了;说蝉想吃东西,奏响了胸腹间两片鱼鳞般的小笛子。太宰治写容貌,说小头小脸是美男子,大头大脸是丑男子。自己呢,鼻子要是没有变红就好了。芥川龙之介写春夜,说春夜的语言是“小安屙了一泡绿苔尿”,说春夜的幻想是“牧场的正中央有一只烧鸡,垂首思考着什么”。诗人与谢野晶子写乱发,说“我的肌肤何其光洁,我的黑发这般柔长”,还说要“蓬勃我乳房,教君恣意握”。俳人小林一茶写墓地,说“秋风呀,撕剩的红花,拿来作供”。清少纳言写胡枝子,说花色很浓,树枝很柔,为朝露所湿,非常的好玩。雄鹿最爱啃食它的嫩枝,所以自带一个呆萌属性。
夏目漱石是日本的大文豪,更是日本人的骄傲。但他不知道米饭从稻谷中来。那么,夏目漱石还文化吗?或者文化还配夏目漱石吗?更甚者,这是否就是萌文化的得意之处—任何人休想一网打尽我?《好色一代男》中写:一位名叫飞入的俳谐高手咏出俳句的首句:凉爽呵,昨夜吉田陪我坐。这位江户吉原游廓的吉田游女,即兴配句:萤火虫呀,飞进我的被子里。毫无疑问,这位游女是知风情为何物的,更知萌为何物的。接吻的时候到底是该闭上眼睛呢,还是睁着眼睛?据说一位女学生曾向芥川龙之介询问过这样的萌事。六十八岁的良宽,邂逅二十九岁尼姑,生命的激情再次燃烧:“望穿秋水伊人来,如今相会思无他。”再老也断不了的色欲之萌。而极端厌弃光亮的谷崎润一郎,喜欢奈良寺院里古旧又昏暗的厕所,说在这样的厕所里,有雨声、虫鸣、鸟叫的三重萌。
日本人喜欢说“雪的碗里,盛的是月光”,这已是极美之萌了,但再暗合佛家的“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则更合萌系角色了。而松尾芭蕉的“青蛙跃入池中央,一声响”,则是公认的观念之萌的大手笔。
三、超萌神笔下的美少女
日本的漫画之神手塚治虫去世二十五年之后,他的女儿留美子的一个意外发现,惊喜了自己也惊喜了御宅族。手塚治虫竟然画了许多带萌的裸女。一九七二年《奇子》成熟女人的体味;一九七○年《人间昆虫记》的蝶蝶秀肉;一九六九年《千面女郎》进了棺材还不忘搏肉体;当然还有一九七一年的《阿波罗之歌》,肉体的白与长发的黑,还有一双望穿男人的大眼。这些裸画,都亮相于在东京都吉祥寺GALLERY KAI举办的手塚治虫美女画展上。这是二○一四年十一月的事情。用女人的裸体,展现自己的内面,手塚的女儿说她的爸爸是超萌神。
确实,手塚治虫的漫画《奇子》,天外奇子的诞生是乱伦的结果,她的乳儿味具有暗示性。在幼女的头部嫁接了二次性特征后的少女身体,宛如怪兽般的奇子,在她五岁那年,意外看到二哥犯案的证据,天外家怕事情败露,便将奇子终身监禁于地下室。在远离世俗的“无菌室”里,反复上演的则是少女的思春与哥哥近亲相奸的淫靡物语。奇子就像泥土中的地虫,多少次的脱皮结果就是急速地从少女变身熟女。没有外伤没有作业疲劳的肉体,像人妖一样非常的水灵非常的光泽非常的清澈。
显然,日本美少女构造在这个时点上迎来了拐点。在手塚治虫之前的日本美少女形象,延续了从平安时代的引目钩鼻到江户时代浮世绘美人画系谱的传统。从竹久梦二到中原淳一,线条般的细眼是美人画的基本。而到了手塚治虫则变得巨大,占了半个脸的眼。幼颜大眼,当然有意图上的年龄算计。而乳儿味的清澈肌肤,是赛璐珞动画角色的特点。创造出“赛璐珞画肌”,是为了寻觅新的爱神,在用以祝福婴儿圣性的同时,亮出的是萌的要素。
nlc202309031353
女体如何加以人工性?手塚治虫的这个考量,在《怪医黑杰克》(1973年)中也有所表现。与杰克同住的女孩,外表看似幼女,实际年龄十八,是杰克医生从其姐姐体内的畸形囊肿之中诞生的。由于在自己的姐姐体内寄生了十八年所以宣称自己是十八岁。即是十八岁也是刚出生。用合成纤维的外皮是为了使女孩不失幼女的外貌。舌头发育不全的发音,是为了强调幼女性。角色的萌要素显然。而在“萨玛利诺的猫头鹰”一集,杰克在一个年轻人身上发现了两种皮肤。奇怪的是不会互相排斥,仅留下深深的疤痕而已。杰克惊叹于手术医生的高超技术。这位年轻人什么记忆也没有了,但还记着一位女孩唱过的歌。超怪,但也超萌。
四、虽然知道无济于事却依然切腹的萌
天下同萌。这是日本人看穿万事的一个视点。自由作家本田透的《真正的萌的格林童话》,将屡遭暗算也不改其脱线个性的白雪公主萌化为天然呆,将变身成美少女的灰姑娘萌化为眼镜娘。川端康成嗜好美少女,萝莉倾向明显,否则如何写得《伊豆的舞女》和《睡美人》?有没有什么东西比那个戒指更重要?在村上龙的小说Love and Pop中,十六岁的女高中生吉井裕美没有能找到答案。但她还是用身体换了戒指,最终用萌化解了答案。如果说无法邂逅他人的人几乎形同死人的话,那么高中生吉井裕美是死人还是活人?樱井亚美的小说《无辜的世界》里的十七岁亚美,被父母抛弃,又与智障哥哥发生乱伦,又为了保护哥哥而以卖春的方式赚钱,然后怀了哥哥的孩子。就是这位即便被这个肮脏的世界玷污了全身,却一点也不会因此被这个世界给渗透的亚美,在日本人的眼里视为超萌者。
当然,村上春树也是位萌大叔。他的杂文集《大萝卜与难挑的鳄梨》中有一篇写在冰岛的宾馆,打开电视都是男女做爱的性频道。村上这样写道:“甚至有种庄重感,我不由得正襟危坐,非常认真地看起来。这话说来未免有点那个,不过这世上还真有这种颜色、形状和尺寸的性器呢。我不禁唔地哼出声来,十分的佩服,长寿可真好。”你看,萌有时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中,直子自傲得宛如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柴郡猫。而《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则自卑地希望你能记住她就可以。二位直子,都萌得转瞬即逝,都萌得令人也想自杀。而有一位自称“极乐鸟”的三十一岁单身母亲这样问村上:我有一个十一岁的儿子,整天只知道打游戏不看书。到底怎样才能把儿子培养成像你一样会一个人去看《四百击》呢?这位“极乐鸟”的儿子十一岁了,那么自己在成人(日本20岁成人)的时候发生性关系,父亲不知是谁的可能性很大。这当然也是超萌者啦。
当然萌大叔村上对萌还有一套说法。他说我首先在笔记本里划上一道竖线,右侧是要葬送的古旧的想象力,左侧是活着的现代的想象力。这里,何谓古旧的想象力?就是将宏大叙事和完成性作为一种进步的想象力?何谓现代的想象力?就是将非宏大叙事和未完成性作为一种堕落的想象力?从这点看,萌的最本质的一点恰恰就是未完成性。它永远处在变动的火山口上。
而亚文化学者东浩纪的萌学是:像小鸟一样筑巢结网,像青蛙与蝉一样举办音乐会,像动物的幼子般游玩,像成年的野兽般性欲。人活着,究竟从哪里生出意义?东野圭吾曾租借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如厕要跑屋外,屋内会有蜈蚣出没。东野反问东浩纪,意义不就是从破房子里生出吗?这就与蟑螂的萌娘化与找僵尸来破案一样,无疑都属脑洞系的萌。确实,人们虽然知道无济于事却依然切腹。
五、为什么要守护未成熟?
“小新也有新娘了,不好玩了。”几年前大批小新迷的失落引出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五岁的小新更让人喜欢?为什么十七岁的柯南始终是七岁的模样?
想守护的感觉就是萌?这里,守护方表现出的是成熟,被守护方表现出的是未成熟。用成熟守护未成熟,这是萌。而未成熟看似需要守护,在逻辑上恰恰又是成熟者不成熟的一个结果。未成熟者在受到守护的过程中反过来又守护了成熟者,这是超萌。《源氏物语》里的主人公源氏,十八岁的时候在北山深处的庵屋,偶遇只有十岁的紫姬,长发黑亮,圆脸小鼻,当属萌态,于是源氏有了想守护的冲动:“野草生根通紫草,何时摘取手中看。”但从结果看,谁守护谁呢?谁萌谁呢?夕雾中的惊鸿一瞥,紫夫人宛如春之女神,虽然她郁郁寡欢至死,但她还是理解了男人的爱与性,最终是她在守护着永不成熟的萌男。恐怕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日本人才说,萌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源氏物语》。
这里的一个视点是:动物的小宝宝为什么可爱?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茨的研究表明:如果小动物不可爱的话,动物的父母就不会照看它们。如果这个结论也适合人类的话,那就是人的年龄越大,就越喜欢小孩。而小生命之所以具有天生的萌态,则是在亿万斯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养成了对周遭事物随时保持警觉,保证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生物本能。其实呆萌也好,笨拙也好,憨傻也好,都是在表白自己的无进攻性。无进攻性,他人就无防范心理。他人无防范心理,反过来也就守护了自己。这里,萌又表现为无进攻性。而不萌又表现为有进攻性。一旦有进攻性,就会遭遇抛弃的命运。
所以,美少女的大眼睛,眨巴眨巴,这是卖萌。抿抿嘴唇,伸伸舌头,这也是卖萌。在头角上配置情感的人工装置—兽耳,可表现耷拉,可表现泪闪,可表现委屈,可表现悲戚。当遭遇无法克服的困难之际,当遭遇自力不及之际,萌上一把,就是将自己退化至孩童时代,放弃成人处事原则的一个聪明做法。这种退行,本质上是一种防御的机制。
那位说过“不怕雨不怕风”的著名童话作家宫泽贤治,被日本人视为“生涯童贞”。但他的性欲则是通过春画来消解这个事实,表明二次元还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用春画消解性欲,是宫泽贤治对萌的一大贡献。一九二一年他完成《夜鹰之星》童话,里面有段独白:“啊—每天每天晚上都有许多甲虫和其他飞虫被我吞下了。而吞下许多飞虫的我,这回要被老鹰杀掉。想到这件事,我心里好痛苦喔。好痛苦喔。我再也不吃虫了,我宁愿饿死喔。不不,饿死之前,我大概已被老鹰杀死了。等等。被老鹰杀死之前,我还是先逃到很远很远的太空去吧。”这段独白如果与性欲的处理还有关联的话,则在于说出了将脱逃出去的灵魂,寄生在萌幻之地。而这个萌幻之地在宫泽贤治的眼里就是很远很远的太空。
nlc202309031353
六、不想让男性失望的心情
凯蒂猫最大的看点是什么?没有嘴。正因为没有嘴,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出许多表情。日本人说这就是萌。
何谓卡通形象?大圆脸,大眼睛,小嘴,无鼻,短小的四肢和胖胖的身材。为此亚文化学者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将萌要素定格在动物化上,说动画人物在“嘴巴”“瞳孔”和“发色”的三方面具有动物化倾向。如《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主角绫波丽,形象的特点就在于“小口”“蓝发”“红眼”与“白皮肤”,颇具兽性。
何谓萌语言?绝对领域,天然呆,百合,路痴,夜袭,扑克脸,傲娇,腐女。而“萌”与“燃”同格(日语都为もえ),或者说“萌”是“燃”的一时误用。这样说来,萌还具有燃烧、点燃、着火的意味。这又与狂热和狂喜搭上边,表明萌的状况与爱得过火的状态有惊人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猫耳女与巫女又为同格,因为都朝向那个令人生萌的萌。
去年日本流行“素颜化妆”。化妆又何以是素颜?素颜又何以是化妆?看似一对矛盾但其实是萌的一个新概念的诞生—伪装美肌。日本讲谈社出版的女性杂志FRAU在去年十月号上打出这样的标题:“女人们啊,用化妆打造素颜的时代已到来”。文章写道:透过化妆来呈现出比素颜还要漂亮的“伪装美肌”。
涂上肤色隔离霜,再分别使用数种颜色的粉底于局部重复涂抹。最后再用粉红色的蜜粉以呈现出健康感的红润脸颊。看不出有化妆的化妆便是素颜化妆的最大看点。费时费钱刻意化出给别人看的妆,遭遇的尴尬是太假。也因此,感觉不出是花了时间的素颜化妆受到了青睐。而素颜美肌的逻辑层面,则是对婴儿肌肤抱有憧憬的返童。本真的素颜又怕被人看到,便偷偷上妆以伪装成素颜的面貌出现。大叔们无法分辨或以假乱真就是女人的最大满足。刚洗完澡,如何维持素颜般的妆容?有二十四小时不脱妆的粉底吗?为此化妆品品牌高丝干脆打出“实现如素颜般的自然美肌”的营销口号。用“素颜”替代素颜,日本女人这种矛盾的心情,不想让男人失望的心情,不能不说也是一种萌吧。
七、得不到爱的人将鬼畜化?
日本的萌,还给与了我们这么一个思考点:日本为什么是全球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
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日本人再变态也只是体现在电玩游戏和宅男们的脑子里。他们患上了二次元情结或二次元禁断,每天与电波中的二次元美少女互动,与她们在脑内恋爱和在脑内结婚。他们在萌系的二次元游戏里用滑鼠来触摸虚拟世界里的巨乳和长腿,以此消解性欲。现实反而虚幻,虚幻倒反真实。如果触摸现实中的女人,倒反变得不习惯而萌生退意,从而丧失了对女人的兴趣。当然在日本有“素人处男”的说法,是指虽有在风俗店里的性行为,但没有经历过恋爱而走向的性行为。为女人花钱,为女人花精力,最后只是为了做爱。当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被揭穿之后,萌男们追问的是:既然是在风俗店也能干的事,为什么还要花钱花时间谈恋爱?
本田透巧妙地引用永井豪的作品《斗魔王杰克》,说出了身为男人的想法。女人的身体可是很柔软的呀。还是女大学生的家庭教师,在被链子锁住的铜磨高虎的面前秀裸。受到挑逗的高虎,说出了出生以来最为真实的一句人话:好想摸。就是好想摸。然而,这位女教师最后被高虎的弟弟强暴。老师的背情,弟弟的乱情,高虎感到绝望,绝望变愤怒,愤怒变发狂。将弟弟的头折断,将最爱的家庭老师五马分尸。高虎成了鬼畜。百分之百的鬼畜。
得不到爱的人将鬼畜化。本田透在《电波男》里的一个观点,得到了印证。人一旦确信自己不被爱,并且不值得被爱的时候,就会对世界感到绝望。绝望之余,就会产生自己是对的,不对的是这个世界的想法。因此对这个世界的复仇就是时间与规模的问题了。而对这个世界的复仇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复仇。带领着不被爱的人走出这个困境的是萌的二次元。萌的二次元将他们吸引过来,并让他们陷入没有虚假的纯爱,醒来时分则发现自己在二次元里也很幸福。所以日本人说萌带来了和平,“恋爱资本主义”将被“电波男”所取代。
日本有“败犬女”一词,源自酒井顺子的《败犬的远吠》一书。但这里的“败犬女”则是骄傲和有性格的象征,而绝不是“剩女”这个词所包含的无用。这是为何?原因就在于日本的“败犬女”是一种萌,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萌。同样是孤独,同样是对生的无意义的慨叹,但在她们的眼中,宅男则是宠物般的存在,说得再难听点,就如同突然露出性器的狗一样恶心。“败犬女”与“御宅男”就这样各自走着自己的萌之路。看来日本人更在意的是萌这个私人领域以及从这个私人领域所生出的多元角色。这个私人领域的根部又与母性依赖症有关。从江藤淳的《成熟与丧失》、土居健朗的《撒娇的构造》到河合隼雄的《母性社会日本的病理》,文脉上的相承是日本人对母性社会的宽容与包含,而不是切断。
八、万萌不离其衷的是什么?
萌有未来吗?
想起了手塚治虫的漫画《佛陀》。被幽闭的老人祈求佛陀的救助。佛陀对老人说,在你的房间一角长出的杂草,是你的朋友。老人最初不明白,杂草为何能疗伤?杂草不应该就是杂草吗?但不久杂草变身萌系角色—美少女。老人在惊喜之余发现自己的孤独之魂被萌女疗着了什么。于是老人也变萌了。虽然被周遭之人骂为疯子,但他还是继续卖萌。老人问:今晚也能过来相见吗?可爱的萌女回道:老爷爷你非常的善良,我也非常想见你。这里,内存于脑内的治疗孤独之伤的“卡通”发挥了作用:只有自己救自己。这就涉及了萌的核心问题。其实,孤独的萌男具有在自己的内面发现神的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所谓的萌也可理解为个人的信仰或只有一个人的宗教。最终,手塚治虫给了这位老人这样的选择:选择回归现实社会就是死,因为这个社会的哲学是弱肉强食。选择封闭自己的自欺式自救,还能暂时地活在感觉中。而后者更像一个男人。
日本学者宇野常宽在二○○八年出版《零年代的想象力》,宣称日本在经历了高度经济成长时代之后,从不自由却很温暖(容易理解)到自由却很冰冷(难以理解)这个变化,本质上就是萌的文化性具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宇野用“ひきこもり”这个词表现日本新生年代人的共同的特征:隐蔽—御宅。但美少女不会对御宅们说“感觉真差”。因为爱上一个平凡的男人,也是萌的内在要求。高桥真的漫画作品《最后兵器彼女》中的女主角千濑是个可以毁掉一个城镇的最终战斗兵器,而她的恋人修平则是最为平凡不过的学生。当她对男友说“对不起,阿修,我变成了这副模样”这句话的时候,是本能的母性爱包容着这批隐蔽于社会的宅男。这里战斗的美少女成了重大事端的决策者。庵野秀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男主角碇真嗣,就是一位不愿做决定的萌男,与隐蔽社会的价值观相吻合。
nlc202309031353
蠢萌,呆萌,激萌,暗萌,但万萌不离其衷的是即便知道是骗人的,但也可以被感动;即便知道是演技,但也可以被入戏。实质上的无意义,但抽取出的则是形式上的价值和志趣。
这时的萌与感动,则用另一种形式被效率化地大量消费。大人们买变身器及各种玩具,穿幼女的周边衣服,看Q娃剧场版,他们照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随着人作为人偶时代的到来,也就等于宣布人作为动物化时代的到来。这当然是东浩纪的一个观点,但也点出了从萌是对未成熟的守护到萌是对成熟的修复来看,萌还是有未来的。至于萌是否会导致全社会的白痴化和幼稚化这个问题,如果反向思维的话,这个“白痴化”和“幼稚化”恰恰是萌所要勾画的未来像:我思故我在。
九、萌还将是什么?
日本的西式糕点,在放入嘴中的一刹那,就弥漫着牛奶与黄油的香味,吃起来有着松脆的口感,在微微甘甜之中散发着水果的味道;AKB48的岛崎遥香,据说粉嫩的肌肤可以掐出水来,活脱脱的软妹一枚。这个杀伤力,连她本人都吃惊;日本的蓝眼白猫(セツちゃん),清醒时和睡着后的样子反差巨大,在Twitter上爆红了反差萌—醒着是绝美男猫,睡着一秒变丧尸;北海道一家铁道公司为一位高中女生开设了三年的一个人车站;宫崎骏每天对着空屋说声早上好;水木茂的妖怪纪念馆,将整个小城几乎化身为鬼太郎的世界;全日空将星战机器人R2-D2涂装飞机;当四千二百种不同颜料陈列在绘画用品店的墙上,你除了说“萌”(もえ)还能说什么?
吉永史的《西洋古董洋果子点》中的四位男主角放弃所有的欲望,不谈恋爱,不刻意治愈心中的创伤而与别人交往,而只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中。而作为超一流的西点师的小野裕介则是一个魔性同性恋者。令人不忘的是晦暗房间的乳臭味。河下水希的《草莓100%》中的“草莓内裤”与美少女化为同一视线。都是不可多得的萌。
群马县的吉祥物是一匹永远七岁的小马;奈良县的吉祥物是头上长鹿角的迁都君;北海道夕张的吉祥物是哈密瓜熊,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凶暴无比;千叶县船桥市的梨妖(ふなっしー)是最早的会开口说话的吉祥物;而熊本县的萌熊是日本吉祥物中海外扩张得最为成功的一位。它不仅萌态十足,而且还什么都会。能骑车,能泡澡,能装蒜,能钓鱼,能偷菜,能作死,能做家务,能演歌舞伎,能组合乐队,能会晤寂寞傻男,能献情美女—无所不能到了有一种“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真的好妒忌这个家伙”的感觉。这就像一位八十二岁的日本作家,说自己的视线怎么也不愿离开青春少女的超短裙,并为此还引发目眩。你说这位老作家是色还是萌?
当然,最大的萌或许就是SMAP从解散到不解散的万众纠集。
【什么是电子商务】推荐阅读:
电子商电子商务是什么10-17
商务英语是什么06-08
商务英语是学什么07-02
商务专员工作职责是什么11-09
企业工商管理和商务管理的区别是什么12-26
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06-08
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是什么季节09-18
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07-20
谷雨是什么意思 谷雨的由来是什么06-15
日本的英文缩写是什么简称是什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