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名家教案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藤野先生》名家教案(共6篇)

《藤野先生》名家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3、自学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与价值目标: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背景,学习词语,初读课文。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详见书上和《教参》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一遍,至少提出三个疑问。

2、熟读书下面的注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走近藤野先生,学习课文一、二部分。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词语(听写):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找出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分层次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学生默读11—23段,拟小标题,品位人物品质和写法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解剖实习

(4)了解女人裹脚

四、小结课文一、二部分内容

五、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事情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

写法借鉴: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三部分,总结课文。

[教学环节]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合作讨论 :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

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综合评价

1.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三、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题(做在书上)

2、练习册

[板书设计]

1、记叙顺序: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2、记叙中心: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

3、线索明确: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藤野先生》名家教案 篇2

1962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雄县的张石溪先生, 字墨川, 现任人民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人民艺术家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国际交易联盟理事、中国画家协会理事、北京市金辉鸿书画院常务委员、巴蜀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湖社画会会员、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理事、燕南书画院理事等职位。他自幼酷爱美术, 特别是对山水画情有独钟, 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山水画大师之一。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绘画基础是张石溪先生取得斐然成绩的敲门砖, 博采众长的学习方式是他被称为一代大师的独门秘诀。1970年, 他被画家章华收为入室弟子, 后拜付大章教授为师, 并时常与中国花鸟画大师付建朔、中国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廖俊鸿等畅谈书画技法, 让他受益匪浅!他兼容并蓄, 集百家之长, 从诸多大家及同道中汲取营养, 拓展了视野, 丰富了画功底蕴。他以传统的笔墨, 挥毫着自然的大音大像和大美, 用笔或泼辣粗犷, 或清秀俊美, 气势恢宏, 构图完美,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自然为师, 祖国的名山大川是他创作的灵魂和喷薄艺术的源泉!特别是山西中条山的遒劲与隽美, 触动了艺术家敏感的神经, 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中条山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 因山势狭长而得名, 此山坐落于黄河与涑水河之间, 风景秀丽, 且山中遍布稀有树种, 随处可见奇珍异兽, 是众多艺术家发挥创作才能的绝佳之地。在张石溪先生的笔下, 中条山的奇峰峻壁, 凝聚成他山水画的筋骨;涓涓清泉映照出他山水画的灵动;雾舒云卷涌动着他山水画的神韵。中条山的山山水水升华了画家的艺术境界, 而艺术家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思想和力透纸背的绘画功力及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也赋予了中条山水鲜活的生命, 使他的画将大气磅礴与清秀隽美完美结合, 独树一帜!

张石溪先生的画作堪称中国山水画的典范, 不仅表现出古代山水画的诗情画意, 还融合了现代山水画的气息, 是古朴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作品《山村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 清幽的碎石路通往幸福人家, 连燕子都留下了归家的痕迹, 在云山雾罩、仙境一般的情境中隐隐透出温馨的画面。《峡谷深秋图》尽显峡谷间如火如荼的壮观, 在太阳下, 那红色似乎在跳动, 如同火焰。这才是深秋的基调。不同的画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欣赏张先生的画作, 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视觉盛宴, 意犹未尽。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阴阴细雨晴, 也许只有杨柳的曼妙身姿才能表现出春日的生机盎然。

苍山云海阔, 万木争岁荣。漫步云端, 在浮云与山峰间, 领略苍洱风光。看飞瀑流泉、溪水潺潺, 纵情山水, 乐而忘忧。

江山: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大气磅礴, 雄浑苍劲, 布局合理, 充满了朝气和生机的江山映画。

和谐颂:和谐是明媚春光, 和谐是蓝天白云, 和谐是绿水青山, 和谐是天人合一, 和谐是宇宙万象。山水幽静、远离尘嚣之景, 彰显和谐之美。

山高人为峰:山峦环绕, 溪水围抱, 人与山高, 树在脚下, 看云雾升腾, 仿若置身仙境, 志怀高远, 心胸广阔。

以上作品仅是张石溪先生画作的一小部分, 但足以彰显其艺术作品于磅礴大气中透露出精微, 蓬勃生机中见率真。在他的笔下, 草木山石皆有风骨灵性, 表情神态皆呼之欲出, 风声琴声雨声更是入耳可听。在浑然一体中彰显出丰富的层次和精微的细节。这不仅仅需要绘画技艺的扎实熟稔, 更需要一个天才画家的驰骋想象和激越才情。因此, 他的画作绝非对山川湖岳的临习描摹而是包蕴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不仅仅是纯熟技法的挥毫泼墨, 更是画家真情实感的抒发。在他的山水画中, 人们不止感受到具体的物象, 更能体味到那种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力度美。正是这深刻的艺术思想、高超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一代大师, 同时也为今天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目前, 张石溪先生的作品已被文化部收入艺术工程库、数据库工程。他还多次参加国家及地区美展, 并荣获各种奖项, 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2008年, 他与靳尚谊、吴冠中、张丁、王明明、刘文西、姚治华、马西光等并出二十人专辑——《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 载入艺术史册!2009年, 他被中国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十大艺术风云人物”光荣称号, 并颁发中国书画高级研究员证书及全国首批行业优秀人才模范勋章。同年又被“中国名人报道网”授予驻河北保定理事长 (书画界) 。

张石溪先生的艺术成果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赞誉, 2010年, 他先后应邀参与了《中国气派》《古今画坛名家与名画》、《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家》、《中国当代最具收藏潜力书画名家》等专辑的出版编辑工作, 使其艺术造诣达到巅峰!9月, 他的国画《山静松声远》在太原迎泽宾馆中秋国庆当代名家作品拍卖会上, 以30万元的价格拍出, 是对他艺术价值的充分体现。

张石溪先生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 他将心中的青山绿水付诸笔端, 赋予它们艺术的生命力,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 他也将中国山水画附加了现代气息, 为中国山水画走向世界艺术巅峰贡献着力量。

张石溪艺术简介

张石溪, 字墨川, D62年9月出生干河北省雄县, 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现任人民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易联盟理事;北京湖社画会会员;北京市金辉鸿书画院常务委员;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画家协会理事等职。

其作品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载入艺术工程库、数据库工程。他还多次参加国家及地区美展, 曾荣获过金奖及一、二、三等奖, 多幅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及国内外友人所收藏。

2008年, 作品入选《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

2009年, 他被中国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十大艺术风云人物”光荣称号, 并获得“中国书画高级研究员”证书。

2010年, 作品入选《中国气派》《古今画坛名家与名画》《中国当代最具收藏潜力书画名家》等。

2010年9月份, 国画《山静松声远》在太原迎泽宾馆中秋国庆当代名家作品拍卖会上, 以30万元拍出。

2011年, 作品《和谐之春》在人民艺术家协会组办的作品展上, 获得金奖。

《名人传》名家名篇教案 篇3

罗曼·罗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罗曼·罗兰及《名人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练习速读、略读和精读,积累好词佳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对精彩的部分进行品读,并能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2、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强对英雄的深刻认识。

3、学习英雄的自强不息,学习英雄的乐观主义,从他们闪着人性光辉的人格魅力中汲取精神的动力。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探究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写作手法、人生感悟等。

教学难点:

对于精彩的语句能够进行初步的赏析,能够从英雄的身上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预习检查法;旁批点评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学期初给两个月的时间阅读《名人传》,并能认真完成以下内容:

1、了解《名人传》作者及其相关的小资料;

2、《名人传》由哪三部分组成?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三位传主的人生经历。

3、搜集三位名人在各自领域内的艺术成就。

4、划出阅读中你认为精彩的环节,并用旁批的方法解读精彩的原因;

5、做好读书摘抄卡片,并能就某一个细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深层次的思考。

6、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把这种人生感悟内化成自己强大的精神动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以下的话出自谁的笔下吗?——“我们要追求那真实的功业,要追求对宇宙人生更深远的了解;要追求永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东西。”;“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对,这些话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对高尚人格的无比崇敬,以及对美好的深情赞美,给我们留下了经典作品——《名人传》,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阅读这本书,内心中都会感到一种温暖;一种充溢在心中对理想的那份执着;一种对苦难现实的理性思索;一种对高尚人格的深情诉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名人传》,去感受作品本身跨越时空的美丽。(板书课题)

二、学生汇报,成果展示:

提前选好主持人,并做必要的培训,从而使主持能够顺畅、语言能够连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学习成果。教师可作必要的补充。

(一)主持人对这次活动做简要的概括,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以下成果:

1、了解《名人传》作者及其相关的小资料;

2、《名人传》由哪三部分组成?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三位传主的人生经历。

3、搜集三位名人在各自领域内的艺术成就。

(二)主持人对每组代表的回答作简短的点评,其中注意语言的衔接。

(三)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己的收获,并做必要的补充。

三、细读名著,分享成果:

(一)主持人做一个简要的引言,导出这部分的内容。

(二)以个人为单位完成——划出阅读中你认为精彩的环节,并用旁批的方法解读精彩的原因。这部分应该是非常精彩的,名著中的名篇名段应该作为重点被同学用来点评、分析。

(三)主持人随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简短的、必要地评价,从而使这个环节紧张有序。

(四)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拿来与同学分享,并能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表扬或者批评。

四、提出疑问,共同探究:

1、你认为三位名人的哪一点深深吸引着你?

2、为什么把名人传的首席给了贝多芬?(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贝多芬的身世、经历和成就,在认真阅读文章6-7节的基础上回答)教师点拨: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固然由于他的才华和对事业的执著,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能承受苦难,抗击灾难,战胜自我。所有这些,都是贝多芬所具备的,而且他的品格更加坚强而纯洁。作为一位音乐家,却耳朵失聪,但他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曲,从而被后人以冠以“乐圣”的称号。这样的人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作者希望见到更多愈挫愈勇的英雄,“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鼓励人们学习英雄的精神,自强不息。

3、作者为什么说他们是英雄呢?作者选择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呢?(学生齐读文章4-5节,讨论概括文章的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教师点拨:作者选择的是那些心灵伟大的人,真正有伟大品格的人。他们能忍受悲惨的命运,能与恶劣的环境作抗争,能体味同胞的不幸与苦难,同时又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希望,所有这些,都是心灵伟大的表现。作者认为那些空虚的偶像并不伟大,表现了对依仗权势,高高在上者的蔑视。在作者看来,政治家的权势会更替,财富者的金钱会褪色,“时间会把他们一起摧毁”,但是那些和民众一起经受苦难的人,却会被人们记住。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有心灵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除此之外只是“显得伟大”而已。

五、质疑问难

1、由主持人组织这个环节,提前给每组布置一个任务:针对作品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2、由每组的代表向全班发问,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做出回答,还可唇枪舌剑的展开议论。

3、教师也加入到讨论当中,对讨论可以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读出感悟,畅谈收获: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你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启示,100字左右。

2、用多媒体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主人公对命运的勇于抗争的精神与同学的心灵产生共鸣。

七、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准备的非常充分,而且能够深入的思考问题,我们彼此学习我感到很欣慰。《名人传》再次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多的是想一夜成名、急功近利,但这样不仅不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崇高,反而使我们更深的陷入到庸俗之中而无法自拔。读《名人传》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喝上了一碗心灵鸡汤,让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变得宁静,让头脑更加清醒,从而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把胸中澎湃着的激情化作对未来的一种力量,敢于担当,为了心中的美好去追寻,直至地老天荒。

八、布置作业:

1、对于三位名人,你在内心当中肯定有自己的倾向,以《你在我眼中是最美》为题对其中的一位作深入的解读,字数在600字左右。

藤野先生教案 篇4

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

生:鲁迅的老师。

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

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

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

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

A、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B、鲁迅看重《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

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

师:读懂了吗?

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需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无妨读一点教辅资料。……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

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

生:《朝花夕拾》……散文。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师:《社戏》也是吗?

生:不是,那是小说。

师:对了。记住:写自身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局部:

A、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___的厌恶;

B、在___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___交往;

C、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

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

生:不准确……在北京。

生:表达对中国留同学的厌恶……是“清国留同学”……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和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 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师:这是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图),在绍兴鲁迅博物馆。

三、阅读“在东京”

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学习加红色词语(略)。

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保守习俗。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

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

生:只不过。

师:它表示作者什么感情?

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

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

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

师:对。“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

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

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同学”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

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

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

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只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

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家长,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 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羞耻的辫子。

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图)。

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同学”属于哪一派?

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

师:为什么?

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

生:大师。

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修辞”有两个意思:

A、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

B、选择字词句。

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暗喻……夸张。

师: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需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只表示了它的高,而且表示出了它的──

生:形状。

师: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 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 ,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自己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图)

师: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

生: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师:“鉴”是什么意思?

生:镜子……用作动词,照镜子。

师:油光可鉴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有讽刺作用。

师:下面是“说文解字”:“监”与“鉴”──监,古文字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身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图)你看出来了吗──右上角是一个人,左上角是一只眼睛,下面是“皿”。

生:看出来了。

师: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这说明“鉴”的本意是什么?

生:照镜子。

师: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什么意思?

生:漂亮。

师: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语。

师:表达什么感情?

生: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

师: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同学”的速成班,鲁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是后来修改时添上的。想一想,为什么添上?

生:“成群结队”表示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师:对。下面朗读“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那是在学跳舞。”

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

生:“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

生:“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

师:假如你家长问我,你的语文成果怎么样,我说“好”,与“还好”或“到也还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了解许多无聊的事。

师: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

生: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同学”充溢厌恶。

师: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同学”?

生: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他们忠君保皇……

师:答这个问题,你得从清国留同学和鲁迅两方面答──看看老师的答案: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他们。──谁的答案好?

生:老师的好……

师:是不是这样,有诗为证: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看懂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老师给你翻译成了新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师:还要理解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生:不离题。

师:为什么?

生: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

师:你的意思大致是对的,但考试时这样答不能得分。我问,没有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离题,你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行吗?

生:不行……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师:哎,这就对了。另外,这还表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所以不离题。

学到这里,开始懂一点了吧?……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

四、阅读“添改讲义”

师:下面朗读“过了一星期……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师:“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根据上下文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是讲课内容,第二个是课堂笔记。

师: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

生: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5《藤野先生》教案 篇5

5《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

1.掌握重点字词及相关文学知识。

2.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3.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初步探究藤野先生人物形象。(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明确本文体裁——散文)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社戏》

——《呐喊》

二、写作背景:(作者了解)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1926年10月12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清国留学生的情况: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

三、初读课文,思考完成:

孤山九年制学校 八年级语文上册

1、字词检测(导学案)。

2、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明确:(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3、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治学严谨、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求实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4、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四、作业布置:

五、教后反思:

孤山九年制学校 八年级语文上册

5《藤野先生》 第二课时 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我”思想情感的变化。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1.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

2.揣摩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人物写法。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内容要点。

二、研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思考。(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

A、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清国留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B、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

孤山九年制学校 八年级语文上册

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三、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

1.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明确: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明确: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明确:(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孤山九年制学校 八年级语文上册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写人要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明确:(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6.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7.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明确:(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8.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明确: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9.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明确:(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10.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明确: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11.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确:“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12.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

孤山九年制学校 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明确:“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五、布置作业 :

六、教后反思:

孤山九年制学校

八年级语文上册

5《藤野先生》 第三课时 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结尾部分内容,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了《藤野先生》的第二部分,认识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道了鲁迅对他的敬爱之情。之后,由于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的强烈刺激以及他追求救国之道的崇高理想,他又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离开仙台后情况如何呢?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明确:1.(1)装订收藏讲义。(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孤山九年制学校 八年级语文上册

4.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结构明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描写方面,本文极有特色,写人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入木三分表现了人物。如藤野先生如德国留学生和日本所谓”爱国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篇课文语言方面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有感激教师之情的如对日本”爱国青年“。总之,文中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文的中心。

五、作业布置:

《藤野先生》名家教案 篇6

崔立志前辈不喜经商, 更挚爱武术, 在京城创办永年太极拳社, 终生授拳为业, 可谓桃李满天下。村里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见过他, 他家在村里的房子依然还在, 只是我们再也无缘见到他老人家了。带着这种崇敬的心情, 我采访了崔仲三先生, 他热情地接待了我, 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了爷爷的故事……

爷爷的故事

我的祖父——太极名家崔立志, 字毅士, 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的入室弟子、第四代正宗传人、杨式太极拳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2年生于河北任县。1970年仙逝于北京。受曾祖父的影响, 祖父自幼酷爱武术。我的曾祖父喜舞刀棍、善练石锁, 在四村八邻享有盛誉。祖父在家乡时曾向邻村老拳师刘瀛洲 (清末名镖师) 习三皇炮捶。祖父与郝为真前辈的入室弟子、邢台李香远 (宝玉) 先生是挚友, 在一起学习切磋技艺, 得以熟知开合 (武式) 太极拳技, 认真予以研习。

祖父十五岁左右赴京。继承祖上遗产, 经营永聚号麻刀灰铺 (既现在的建材商店) 。店铺坐落在东安门大街真光电影院 (现在的儿童剧院) 西侧。对面为长发德菜店和三义宫粮店。我家住在东华门孔德前巷11号 (即现在的北京第二十七中学前面西侧) 。这是一座有前后两套院的宅门。当时孔德前巷街中心有一砖砌的影壁墙, 幼年时我和姐姐经常在此玩耍。武术界老前辈太极拳名家尚言庸、花拳名家宋德泉及其嫡传家人宋志平、宋坤英都居住在附近, 也经常是家中的座上宾。

1909年祖父慕名拜杨澄甫先生为师, 成为入室弟子。杨澄甫宗师正式入门弟子排列顺序应是陈月坡、 阎仲魁 (月川) 、 尤志学、 崔立志 (毅士) 、王旭东、牛椿明 (敬轩) 、李椿年 (雅轩) 、王景星 (内侄) 、张庆林、郭子荣 (外甥) 、陈微明 (慎先) 、姜廷宣、刘东汉、张钦林、傅钟文 (外侄孙女婿) 、武汇川、田兆磷、董英杰、褚桂亭、郑曼青、曾如柏等。在入室弟子中四人为任县人, 他们分别是北街村董文科 (英杰) 、大北张刘东汉、前营村姜廷宣。祖父拜师后, 精心习拳, 潜心练功, 深得杨师器重与教诲, 得其真髓, 从此开始了太极生涯。1928年随杨师南下, 并代师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等地。1936年后又独自授拳于南京、武汉、万县、西安、 兰州、 蚌埠、 合肥等地, 1946年返回北京。祖父爱拳敬业, 以毕生精力修炼杨氏太极功夫。治学严谨、技艺精湛。凡杨氏太极拳、刀、剑、大杆 (枪) 、推手、大捋无不得杨师之真传, 功底深厚, 造诣精湛, 尤以太极推手最为擅长, 并且享有盛誉。祖父推手善化善发:出手绵软, 柔中寓刚;轻灵机敏, 虚实分明;听之至细, 动之至微, 引之至长, 发之至骤, 凡身受者未觉其动, 而早已腾空跌出丈外, 令人惊叹折服。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中山公园拍摄的新闻电影纪录片《太极拳》, 其中就有祖父与弟子吉良晨推手的珍贵历史镜头 (其中还记录了京城吴氏太极拳名家杨禹庭前辈的吴氏太极拳动作演练片段) 。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 当我经过多年曲折的寻找并在我的弟子帮助下实现多年的夙愿时, 在银幕上看到祖父亲切熟悉的身影, 感慨万千, 难以言表。五十年代初祖父经有关部门批准建立北京永年太极拳社, 亲任社长。常年荣任北京市武协委员。当年的牌匾就是我的祖父的弟子吉良晨叔叔书写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墙上挂的我祖父亲自书写的拳社宗旨, 开头便是:吃水不忘掘井人, 饮水思源。拳社起名永年 (河北省永年县, 杨式太极拳发源地) , 就是不忘师恩之意。同年代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永年太极拳社创办人有:傅钟文先生 (上海) 、牛椿明先生 (杭州) 、李雅轩先生 (四川) 等。祖父在中山公园古柏荫下授拳, 在教学中, 态度严谨、 一丝不苟, 对“教”与“练”要求甚严, 深得学员赞赏。毕生练功和授拳研修使祖父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有杨式崔派太极之美誉。

1964年祖父在传统杨氏太极拳基础上, 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更适宜工间进行练习的“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此套路保留了传统套路的风格、特点和动作精华, 删减了重复动作, 融入数十年的理解和体会, 改进了传统杨式太极拳拳势结构与动作方法, 使新编套路更具短小精干、再现风韵、清新流畅、简单易学的特点。此套路推出后, 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 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祖父又根据几十年练习体会并结合武术中棍术的特点创编了 “ 杨氏太极棍”。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北京传授开合太极拳 (即现在的武氏太极拳) 的名师。当代京城的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先生就是早年从师于祖父。可以说祖父为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祖父一生教授拳术一丝不苟, 且对教练要求甚严, 深得杨式遗风, 而又别具一格。当年祖父为了使弟子们尽快地掌握太极推手发力的动作要领, 在我家东屋北墙挂有厚厚的垫子。垫子里面用棉絮和稻草帘絮成, 再用蓝布罩在外面。祖父经常坐在对面的凳子上轮番和弟子们推手。常常是推到妙处, 祖父便把被推的人发到几米以外的北墙, 碰得北墙嗵嗵作响, 喝彩声和笑声不断。为了增加弟子们的臂力和爆发力, 几乎每天晚上我姑母崔秀辰及弟子们都要各自单练抖杆百下, 然后再对扎百回合。每当这时祖父总会叫我听一听、看一看、练一练。记得1956年在北京举行全国武术会议, 杨澄甫宗师的几位入室弟子从全国各地齐聚北京。祖父就在东安市场北门内的“东来顺饭庄”做东宴请同门师兄弟, 当时作陪的有我父亲、姑姑和部分弟子还有我。饭后一同到东安门大街路南的“紫房子”照相馆拍照, 此相片一直保存到现在。这也称得上是极其宝贵的历史照片吧! (附照片) 我家住在东华门时,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和我的姐姐崔仲萍刚刚开始练拳时, 每当祖父说完拳便由我的祖母带我们练习。 我的祖母高云景生于1899年, 仙逝于1987年。祖母一年四季几乎天天早晨不到五点起床, 在我家的庭院中走上几百步, 扶着院子里的树干左右各踢上几百腿, 然后就开始练拳。一练就是几趟, 虽然动作不是特别标准, 但却是一丝不苟、一板一眼, 风雨无阻。练拳之后, 才操劳家务。祖母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精神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1986年北京晚报曾以《四世太极之家》为题进行报道。

当年祖父住的房间很大, 这也是祖父教拳的房间。我当时年幼, 为了培养我的练拳兴趣, 祖父就将冰糖葫芦插在方桌上, 让我顺着房间练一圈搂膝, 每练完一圈就吃一粒红果, 一串冰糖葫芦吃完, 几百个搂膝擞步动作也练完了。现在想起来虽然有些可笑, 但扎实的基本功、深刻地体会动作要领, 使我一生受益。当时经常来我家练拳的还有耿毅先生及其夫人 (耿毅先生是孙中山的部下, 国民党爱国将领, 时任河北省副主席) 。

1963年, 杨澄甫宗师的夫人应祖父邀请到京小住, 就住在我家。我祖父、祖母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尽心尽孝。一同回忆当年在京城居住时的情景和澄甫先师在中山公园《行健会》 (现中山公园南门内东侧建筑物) 带领弟子们习拳、练剑和推手的热闹场面。那时, 祖父总是早早出门晚晚归家, 风雨无阻天天如此, 时时伴随先师左右。当年澄甫宗师一家住在西城缸瓦市一带, 杨老夫人经常带杨振基、杨振铎到我家做客, 一住就是几天。我祖母也经常带我父亲、姑姑到杨家问候, 两家来往频繁。往事历历在目, 感慨良多。更有趣的是提起当年澄甫宗师在京城每当有聚会活动时, 祖父就与师兄弟阎月川、王旭东共同签名落款, “崔、阎、王”在当时一时被传为佳话。当杨老夫人离京时的确也是难舍难分。

祖父久居北京, 广交武林朋友。与京城的武林界人士都保持着密切关系。 太极拳名家李天骥、八卦掌名家陈紫江、形意拳名家骆兴武、王达三, 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禹庭、陈式太极拳名家田秀臣、孙枫秋, 三皇炮捶拳名家李尧臣、孙式太极拳名家孙剑云等, 都经常是家中的座上宾。五六十年代北京的武术表演和比赛特别多, 祖父和这些武林老前辈都经常在各种场合出现。每当老前辈表演结束时都会赢得满堂彩。

每年的大年初一, 祖父如同往日一样照常到中山公园授课。每到这时, 应学生们的要求, 祖父就与弟子们演示太极推手功法。吉良晨、张海涛、 杨俊峰等人轮番上场。 祖父就以他擅长的肩、腕、肘把人发出去, 一发就是几米开外, 围观的人群不断发出喝彩声。祖父一生从学者不计其数。在众多从学者中有入门弟子:和西青、吴文考、吉良晨、杨俊峰、刘高明等几十人。在众多从学者中不乏党、政、军要员, 如萧劲光上将 (原海军司令员) 、周扬 (原中宣部部长) 王首道 (原中顾委委员) 及著名作家丁玲、周立波, 表演艺术家金山、侯喜瑞、画家李可染等。更有许多外国驻华使节及各国朋友、中外专家、工人、农民、学生、普通百姓。培育出一批在当今社会有影响的武术人才, 可谓桃李满天下。祖父一生为人淳朴善良、忠厚处世、耿直, 讲求武德、重义轻利。从小对我们的教育从严不苟, 对我们传授拳术极为严格。无论拳法、器械都严格遵循杨氏宗师教诲进行系统严格的传授, 并以武德第一、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作风传于家人。

崔仲三先生的故事

崔仲三先生, 1948年出生, 北京人, 大学学历。自幼年始受祖父的影响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剑、刀、棍、大杆、推手。自1957年首次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组太极拳冠军始, 几十年来多次参加全国、北京市比赛, 均获优异成绩。1960年入选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武术学校训练。1985年任全国第二届工人运动会开幕式太极拳、剑表演总教练, 1990年任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中日双方太极拳表演东城区总教练, 连续三届任世界太极修炼大会副总教练, 多次参加国际、全国性大型武术比赛担任现场解说。被誉为“武术界的宋世雄”。多次参加中国武术院举行的武术研讨会, 多次受北京市对外友协委派赴日教学。1999年始至今多次应美国“美中杨式太极拳协会”邀请赴美讲学受到高度赞扬。多次为北大、清华、武汉工业学院等高等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 均取得可喜成绩。曾任北京市东城武术馆副馆长, 现任北京市武协委员、理事;北京市职工体协理事, 世界太极修炼大会太极拳总会秘书长, 河北沧州、廊坊, 安徽蚌埠、陕西汉中等地太极拳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近期发行的有《杨式太极拳图用图解》、《杨式太极拳入门》、《太极拳八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专著以及“杨式太极拳56式拆招”“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刀”“杨式太极拳”等教学光盘。

崔仲三先生为人豪爽谦虚, 有大家风范。因是同族同乡的缘由, 我们无须客套, 便感到亲切无比。

退休后的崔仲三先生忙得不亦乐乎。他到机关、到学校、到警营、到军营、到社区, 甚至配合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为服刑人员讲解太极拳。他认为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 更应该有大观念, 太极拳属于人类, 也属于全世界。他数次漂洋过海到国外讲授太极拳。

谈起太极拳国际交流, 他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笑哈哈地说, 我去国外教授太极拳我坚持用中国语言, 使学员记住了动作语言, 从而使学员在学中国太极拳的同时对学中国语言产生了兴趣, 我们的太极拳成为连接国际友谊的纽带。

2005年5月17日中国财富论坛召开。崔仲三先生率弟子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为参加财富论坛的“财富夫人”们表演太极拳。财富夫人们对太极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并当场和大家一起演练起来了, 一时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和众多记者的闪光灯。事后《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等数家媒体报道。

科学健身的理念, 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崔仲三为了倡导科学健身, 他策划了由北京市医疗护理中心主办, 北京毅士太极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共同协办的长期观察和监测太极拳爱好者身体健康情况进行5年跟踪体检监测活动。健康手册专门为太极拳爱好者设置。此举把中国传统太极文化和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验证了太极拳对习练者的身体健康有极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和养生功能。北京电视台《京城健身潮》栏目组、北京广播电台体育台进行了报道。

附崔仲三先生近几年武术业绩大事记: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1200人太极拳表演团队任总教练。

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2届中国举办亚运会、及香港举办东亚运动会、4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运会、2届全国农运会担任现场评论员。

2009年纪念北京奥运会一周年北京4万人太极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任总教练。

2010年11月广州第16届亚运会武术比赛评论员。

2011年12月11日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拳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由人民政协报、 中华武术杂志社、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北京邢台同乡联谊会联合举办“文化中国, 魅力太极暨太极宗师崔毅士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

2013年荣膺中华武术30年 “ 最具武术影响力人物”奖。

2013年友情出演微电影《祖孙情》任主角。

2014年8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南京2014体育实验室” (武术) 展演活动。由于工作出色收到国际武联执行主席吴廷贵先生的感谢信。

2014年8月第一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评论员。

2014年11月应国际武术联合会邀请在第一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做名家表演。

2015年5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印度总理莫迪共同出席在北京天坛公园举行的“太极瑜伽相会”中印文化交流活动中担任中方太极拳表演总教练并向两国总理介绍太极拳。

2015年7月太极剑动作形象载入中国申办冬季奥运会宣传片。

2015年9月荣膺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突出贡献导师”奖。

2015年9月荣膺中国体育报业总社“金牌导师”奖。

2015年9月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2015年10月荣膺 “ 中华太极优秀人物奖”。

2015年10月荣膺 “ 最受欢迎中华太极人物奖”。

上一篇:土地例行督察心得体会下一篇:入党群团组织推优意见